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宋 瞎堂遠禪師傳



慧遠。號瞎堂。眉山金流鎮彭氏子。年十三。𨽻藥師院
為僧。聽習經論。棄而依靈巖。徽公。微有省發。會圓悟
領昭覺。師即之聞。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
因緣。師大悟。仆於眾。眾掖之。師乃曰。吾夢覺矣。自是
機鋒峻發。眾目為鐵舌遠。圓悟順寂。師東下。屢遷名
剎。繇虎丘。奉詔住臯亭崇光。時孝宗留心空宗。召師
入對選德殿。或入內觀堂見。必延坐進茶。稱師而不
名。禮數視諸師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聞鐘聲遂覺。
未知夢與覺如何。師曰。夢覺無殊。覺心不動。上曰。夢
幻既非。且鐘聲從何處起。師曰。從陛下問處起。上曰。
然則畢竟如何。免得生死。師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
曰。如何得悟。師曰。本有之性磨之。歲月自然得悟。曰。
悟後如何。師曰。悟後。始知今日問答皆非。曰。一切處
不是後如何。師曰。脫體現前。更無可見之相。上首肯
之。賜號佛海禪師。一日車駕幸其室。室掛行道影。上
指問師曰。此是水墨空塵。而真者安在。師叉手近前
曰。春氣和暖。恭惟聖躬萬福。上大笑。因書贊焉。師一
[010-0434b]
身繫法門之望。奇言妙句。傳播諸方。學者雲奔川委。
視師所在為歸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眾曰。淳熈
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閙處莫出頭。冷地着眼看。明暗
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汝。
道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虗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
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至期諸王卿
相皆至。師陞座說法。遂入方丈扄閉。師舊蓄一猿。頗
馴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眾窺窓隙聲息並無。
惟見猿持卷侍側。亟入師巳逝矣。猿書。乃辭世偈也。
偈曰。拗折秤鎚。掀翻露布。突出機光。鵶飛不度。留七
日顏色不變。塔全身於寺之烏峯。


何山珣禪師傳附智才



守珣。號佛燈。安吉施氏子。初參廣鑑瑛禪師。不契。遂
造太平。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徹不
展此。於是岌立宵晝。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鑑上
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聞頓悟。鑑曰。可惜
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因舉靈雲悟桃語詰
之。了無疑滯。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
熳始擡眸。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入眾
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圓悟聞之。疑其未然。
乃曰。須我勘過始得。令人召至。拉與游山。偶到一水
潭。忽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隨聲
應曰。潭深魚聚。曰。見後如何。曰。樹高招風。曰。見與未
見時如何。曰。伸脚在縮脚裏。悟大稱賞之。師出世凡
[010-0434c]
四坐道場。聲光赫奕。後歿于天寧。將化。謂雙槐居士
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鑑先師忌辰。吾將至矣。乞還
鄣南。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
也。吾雖與佛鑑同條生。不與同條死。明早為我覔一
隻小船子來。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鷄鳴。端坐如平時。
侍者請偈。師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火浴。舌根不壞。
郡人陳師顏。寶函藏於家。痊骨於普應院之側。師法
貌清整。舉揚宗旨。綽有祖父之風。有時謂眾曰。兄弟
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請來。露個消息。忽雪夜一僧
叩方丈門。師喚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訣疑情何
為。威儀不具。僧顧眎衣裓。師喝出。機鋒嚴峻類如此。
其住何山也。因歲旱。郡守請禱於師。師勉從為升座。
怒目瞪天罵曰。阿誰教爾強為天。雨應聲而至。人呼
為珣罵天。


智才。舒州人。與師同姓同門。亦高行衲子。住嶽𪋤。遷
龍牙。三十年以清苦蒞眾。為人所歸。終於雲溪。


元布衲傳



景元。號此庵。永嘉楠溪張氏子。年十八。依靈希拱圓
具。後習台教。棄謁圓悟於鐘阜。因僧讀死心小參語
云。既迷須得個悟。既悟須識悟中迷。迷中悟。迷悟雙
忘却。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師聞而疑。即趨佛殿。
以手托開門扉。豁然大徹。既而執侍。機辨逸發。圓悟
操蜀音。目為聱頭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生平只
說聱頭禪。撞著聱頭如銕壁。脫却羅籠截脚跟。大地
[010-0435a]
撮來墨漆黑。晚年轉復沒刁刀。奮金剛椎碎窠窟。他
時要識圓悟面。一為渠儂併拈出。圓悟歸蜀。師還浙
東。鏟彩埋光。不求聞達。括蒼守耿公延禧。甞問道於
圓悟。因閱其語錄至像贊。得師之為人。乃致開法南
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報恩。獲於眾寮。迫其受命。方
丈古公。乃靈源高弟。聞其提唱。亦深駭異。住南明幾
二年。厭迎送。一日示眾。舉感銕面頌畢。師曰。是則是
忒殺露風骨。吾有頌曰休休休。夕陽西去水東流。唯
有仰高雲勢遠。摶風九萬過南州。將化。召應庵華
 與訣示訓。如常時。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齒
舌右拳無少損。塔於劉阮洞前。年五十三。


月堂昌禪傳



道昌。號月堂。湖州寶溪吳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為巳任。不發化主。不事登謁。每歲食指
隨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導者多却之。有以
佛令比丘持鉢資養為言者。師曰。我佛在日猶可恐。
今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於自鬻也。徑山淨慈育王。
皆師說法處。而曲高和寡。法嗣無聞。或謂和尚行道
經年。門下未聞。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師不對。他日
再言之。師曰。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盛夏之日
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也。其愛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之也。諸方老宿。提挈衲子
不觀其道業內充。才器宏遠。止欲速其為人逮。審其
道德則淫汙。察其言行則乖戾。謂其公正則邪佞。得
[010-0435b]
非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識者
笑。故不為也。後有同鄉僧名悟者。稱得師道。住杭之
五雲山。略展規模。然亦終不振。師每念叢林下衰。綱
紀大壞。皆繇為師者不統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
非義乘之玩習。既久。遂謂當然不知其悖。故師行事
發言。終其身不妄。蓋於時事。深感于中。為後學法有
不得不然者耳。名聞于朝。賜號曰佛行。後無疾而化。


世奇首座傳



世奇。首座。成都人也。遍依師席。造龍門。燕坐瞌睡間。
群蛙忽鳴。誤聽為淨髮板聲。亟趨往。有曉之者曰。蛙
鳴非板也。奇恍然詣丈室剖露。佛眼曰。豈不見羅睺
羅。奇遽止曰。和尚不必舉。待去自看。未幾有省。乃占
偈曰。夢中聞板響。覺後蝦蟆啼。蝦蟆與扳響。山嶽一
時齊。繇是益加參。究洞臻玄奧。佛眼屢舉分座。奇固
辭曰。此非細事也。如金鎞刮膜脫。有差則破睛矣。願
生生居學地。而自煅煉。佛眼美以偈曰。有道只因頻
退步。謙和元自慣回光。不知巳在青雲上。猶更將身
入眾藏。其謙抑自守如此。暮年學者力請不容辭。說
偈曰。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
無別體。祗在而今一念中。且道是𨚗一念。眾罔措。喝
一喝而終。


雪堂行傳



道行。號雪堂。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
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築着脚指話。遂大悟。出世住
[010-0435c]
南明薦福烏巨。所至道聲弘宣。龍象景附。極一時法
道之尊。時稱龍門法幢高庵雪堂禪。不至二老之門
則非禪也。師慈仁忠恕。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
口。無峻阻不暴怒。至於去就之際。極為介潔。住烏巨
時。衲子有獻銕鏡者。師曰。溪流清泚。毛髮可鑑。蓄此
何為。謝却之。應庵住明果。師。未甞一日不過。從間有
竊議者。師曰。華姪為人難得。予因重之。數往何傷。師
雖見道龍門。而持身行事之間。實得之家教。甞謂弟
子云。予弱冠之年。見獨居士言。中無主不立。外不正
不行。此語宜終身踐之。聖賢事業備矣。予佩其語。在
家修行。出家學道。以至率身臨眾。如衡石之定重輕。
規矩之成方圓。捨此則事事失準矣。一日示疾。門弟
子教授汪喬年至省候。以後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
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
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剌。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
跏趺而逝。闍維。五色舍利。煙所至處纍然。齒舌不壞。
瘞而奉之。


文殊導傳附知昺



正導。生徐氏。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唯識。自以為至。
同舍詰之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摐然。
心識安在。師茫然不知對。遂出關周流江淮。抵舒之
太平。聞佛鑿夜參。舉趙州栢樹子話。至覺銕嘴云先
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
即趨丈室。儗敘所悟。鑑見來便閉門。師曰。和尚莫謾
[010-0436a]
某甲。鑑云。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師以拳擉破窗
紙。鑑即開門。搊住云。道道。師以兩手捧鑑頭。作口啐
而出。遂呈偈。鑑深然之。每對客稱賞。命分座接納。襄
守請開法天寧。未幾。擢大別之文殊。適宣和詔下。改
僧為德士。師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
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
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
因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𨚗。頂戴寶冠。為
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俛順時宜。一
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
酌迷仙酎。同唱步虗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
不死藥。琹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碁布軒前。妙著
出神機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却入九
幽城中。秪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
三清路。終是輪迴一幻身。二年九月。復僧上堂曰。不
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閑思想。
大底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法之有難。教中明
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正在于茲。魔得其便。惑亂正
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鈸停
音鉢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聖君。賴我皇帝陛下聖
德聖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頒行天下。仍
許僧尼重新披削。實謂寒灰再𦦨枯木重𦯕。不離俗
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鳴法鼓再整頹
綱。迷仙酎變為甘露瓊漿。步虗詞翻作還鄉曲子。放
[010-0436b]
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
審。祇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
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也解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
灰。建炎三年春。示眾舉臨濟入滅因緣。師曰。正法眼
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是說。今古之人皆妄傳。不信
但看後三月。至𨳝三月。鍾相叛於澧陽。賊勢既盛。弟
子欲舉師南奔。師不可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
有賊至。師曰。速見殺以快汝心。賊舉槊殘之。血皆白
乳。賊駭。引席覆之而去。張無垢。䟦其法語曰。夫愛生
惡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雖生而無所愛。
達其未甞滅。雖死而無所畏。故能臨死生禍患之際。
而不移其所守。師其人乎。以師道德節義。足以教化
叢林。垂範後世。師名正導。眉州丹稜人。


南華。有曰。知昺者。亦見佛鑑。初行脚離鄉。未久聞受
業。一夕遺火悉為煨燼。昺得書擲之於地。乃曰。徒亂
人意耳。為人嚴冷。諸方謂之昺銕面云。


虎丘隆禪師傳



紹隆。和州含山人。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
又六歲削髮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
之志。首謁長蘆淨炤禪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
圓悟語錄。撫卷歎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腹沃胃。要
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耳。至寶峯謁湛堂。叩
死心於黃龍。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𦦨。非上上根。莫
能當。而於師獨器重稱賞。眾皆側目。將趨夾山見圓
[010-0436c]
悟。道龍牙。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相與甚厚。每研
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佯狂。議者。謂今之
溈仰寒拾也。及見圓悟。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日入
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
能及。舉拳曰。還見麼。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於此
有省。圓悟叱曰。見個甚麼。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
肯之。自是與圓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
得其秘。或。疑師道貌甚愞。問圓悟曰。隆藏主。柔易若
此。何能為哉。圓悟曰。瞌睡虎耳。後歸邑住城西開聖。
建炎之擾盜。起淮上。乃南渡結廬銅峰之下。適彰教
虗席。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四年而遷虎丘。時圓
悟以亂離歸蜀。曩之輻湊川奔。一時後進。望山而趨。
師每登座。從實吐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皆愜其欲。
故圓悟之道。復大振於東南。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
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
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珍重。擲筆坐逝。紹興六
年丙辰五月也。住世六十。坐四十五夏。塔全身于山
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虎丘。明年始以官命。并西庵
墟之徙其棟瓦椽梠。完寺壞屋。於是虎丘隆禪師
之塔。破而復新。藩級崇宏。奧閾冥深。戶容庭貌。煒
煥赫奕。觀瞻聳悅。如教復振。論者多秀公之義。頌
聲不期而作焉。惟禪師之道。於臨濟氏。為正胤的
受。當教統之季。群宗遺支。微絕不嗣。獨禪師眾胄。
[010-0437a]
曼衍天下。百年之間。以道德表茲山居。禪師之居
者。父子弟昆。後先之踵相接也。然皆熟視其祖。凜
然欲壓。于頹簷仆壁之下。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捄其風雨寒暑。而秀公異氏也。獨知尊教基。飭祠
宇。致孝乎非巳之祖。豈惟善善之公。足以滅黨私。
而矯薄俗。彼為人後。而遺其先者。視公之為宜何
如也。明河曰。師見圓悟。後以二親垂白。居褒禪山。
侍養者數年。住虎丘。追憶白雲端立祖堂故事。乃
曰。為人之後。不能躬行遺訓。於義安乎。遂圖像奉
安之。此二事。一載山誌。一出傳燈。見師隆本之厚。
因讀天隱修塔文。深感於中。何後嗣之不然也。故
附其文於傳末。示戒將來。且知秀公有作用人。恨
無從考始末。可惜。


育王裕禪師傳附水庵



端裕出錢氏。吳越王裔也。六世祖守會稽。因家焉。師
生而秀異。十四駈烏於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
淨慈一禪師。聞僧擊露柱曰。爾何不說禪。師忽微省。
歷謁龍門遠。甘露卓。泐潭祥。皆以頴邁見推。晚見圓
悟於鍾阜。一日悟問。誰知正法眼藏。向者瞎驢邊滅
却。且道即今是滅不滅。對曰。請和尚合取口好。悟曰。
此猶未出常情。師儗對。悟擊之。師頓去所滯。侍悟居
天寧。命掌記室。尋分座。道聲藹著。出世屢住大道場。
如丹霞虎丘萬壽保寧。及閩中玄沙壽山西禪。平江
道俗。請庵於西華。有終焉之志。俄被旨補靈隱慈寧。
[010-0437b]
皇太后請說法。賜金襴衣師號。乞歸西華。未許。且下
育王之命。師蒞眾。色必凜然。𥨊食不背眾。唱道無倦。
將化。弟子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
逝。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得舍利者無
數。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問道於師。適外歸。獨
無所獲。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呾噍間若有物。吐哺則
舍利也。大如菽。色若琥珀。好事者持去。遂再拜於闍
維所。聞香匳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
遺骨于鄮峯西華。謚大悟禪師。


師一。號水庵。師得法弟子也。師住持衲子務齊整。唯
水庵。賦性冲澹。奉身至薄。昂然在稠人中。曾不屑慮。
師亦不甚強之。師沒。水庵道大弘。經歷四郡。住持八
院。所至兢兢業業以行道。建立為心。淳熈五年。退西
湖淨慈。有偈云。六年灑掃皇都寺。瓦礫飜成釋梵宮。
今日功成歸去也。杖頭八面起清風。士庶遮留。不止。
終於秀之天寧。


東陽縣志云。水庵馬姓。十六出家。從法雲善遵為
師受具。過錢塘昭慶。遇異人相之。曰。此僧中龍也。
笠雪鞋花。歷參禪宿。乾道七年。自寶林住淨慈。九
年浴佛日。入內觀堂。投老嘉禾報恩。為終焉計。未
幾示疾。作書別郡官。端坐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
齒拳不壞。辭世偈曰。平生要用便用。死蛇偏解活
弄。一拳打破虗空。佛祖難窺罅縫。有語錄若干卷。
大司成高文虎。序之。
[010-0437c]


祖珍傳



祖珍。興化林氏子。母陳氏。夢胡僧遺以明珠。因問僧
從何來。應曰。余姓黃。名涅槃。覺而有娠。生具奇相。通
身毛長二寸詐。甞詣鼓山。謁鑒淳禪師。一見而奇之
曰。此金毛獅子。真法器也。偶出化僧供。至黃石。有朱
姓者。夜夢黃涅槃登門。遲明乃師至。朱大喜。施錢五
百緡。禮而還之。尋參佛心禪師於東山。佛心移鼓嶠。
請師作首座。眾皆驚愕。相顧曰。珍獅子。平日不會開
口。縱胸中有佛法。如何舉揚。是夜首座秉拂。隨機應
答。叩擊不窮。自是禪譽大播。佛心去。遂嗣位焉。又遷
泉之法石。示眾曰。尋牛須訪跡。學道貴無心。跡在牛
還在。無心道易尋。竪起拂子曰。這個是跡。牛在甚麼
處。又云。若論此事。如人喫飯。飽則便休。若也不飽。必
有思食之心。若也過飽。又有傷心之患。到此如何得
恰好去。良久云。且歸巖下宿。同看月明時。師開示語。
切實警醒。淺機劣解。鮮能遘副。師平生廉省。竭盡囊
底。造七佛石塔。於法石三門之外。畢工之日。即升堂
別眾而去。隱於夾嶺之白水巖。巖傍居者皆曰。昔有
道者。甞言四十年後。當有肉身菩薩。來興此山。師來
適四十年。相與出力。一新巖居。漕使傳自得。游于禪。
獨加敬於師。甞曰。法石和尚。今之古佛。不可不皈依
也。將化說偈曰。生本無生。死本無死。生死二途。了無
彼此。茶毗。舍利不可勝數。人爭取之。其餘󰢍于法石。
傳銘其塔石。且序其語錄行之。
[010-0438a]


明河曰。唐末有沙門文矩。一名涅槃。姓黃。隱囊山
高巗下。趺坐不食。行則二虎隨之。或騎之出入。出
言成讖。後無不騐。或云辟支佛應身也。故其所居
曰辟支巗。巗有小竅。時透異香。其異跡甚多。不可
枚舉。閩人皆能言之。


了璨傳



了璨。泉南羅氏子。入蔣山懃公之室。得大知見。發無
碍辯。住漳州淨眾。遷太平興國。學士宗之。師持身律
巳。人無間然。說法蹊徑。勁捷朗達。直躋上乘。作字吟
詩。皆得游戲三昧。而師未甞措意也。重九日。為眾上
堂云。重陽九日菊花新。一句明明亘古今。楊廣槖駞
無覔處。夜來足跡在松陰。大丞相李公。甞訪師于棲
雲。問道愜心。與結看經社。門人集師語成書。栟櫚居
士鄧肅。敘之曰。大平堂頭璨公。從蔣山何甞得兔角。
住太平。本自亡立錐。據師子座。作師子吼。未甞為人
世說毫𨤲法。四方學者。皆腦門點地。拾其殘膏而襲
藏之。嘻此特其土苴耳。豈其真哉。雖然。土苴之外。何
者為真。一視而空頭。頭皆是有語亦可。無語亦可。雷
聲淵嘿。本自同時。門人弟子。若因此以有悟。則謦欬
動息。皆西來意。若守此以求師。則拈花微笑。巳是剩
法。悟之者。天地一指。守之者。毫𨤲千里。反以問師。了
無語焉。嗚呼。師豈止具眼看經而巳耶。


智鑒傳



智鑒。滁之全椒人。生吳氏。自兒時。巳喜佛書。每以白
[010-0438b]
紙為經。跏趺端坐誦之。聲琅琅動人。母甞與洗手瘍。
戲問。是甚麼手。對曰。佛手。視母大笑。俄二親俱喪。依
長蘆真歇。了出家厲精。脇不至席者數年。時大休珏
公。為首座。指為法器。從道法師領戒。入象山之鄭行
山。縛茆而居。山當海岸孤絕處多妖怪。師吊影其間
百怪不能惑。地高無水。禱曰。吾辦道來此。神其惠我
泉。因鋤小坎。移時而水溢。食不繼啖。松栢以療飢。甞
深夜打坐。聞庵後巗石震響。如鬪擊。旦起視之。有巨
石飛墜。越庵而立於門並庵。大木無不摧拉。而庵獨
無恙。一日有巨蟒入庵。矯首怒視。越數日。復旋繞於
牀。師不顧而去。變怪百出。師舉不為動徐亦帖然。一
夕深定中。豁然開悟。身心世界。洞如琉璃。自念云。威
音王巳前。無師自證。威音王巳後。無師自證者。皆天
魔外道。遂下山。見延壽然曰。日來肚大無物可餐。庵
小無床可臥。若能與食展庵則住。不然則去。然與師
反覆問答。不能屈。因叩其所得。呈一頌。然喜曰。鑒公
徹也。復航海。見大休於岳林。試其機辯無碍。歎曰。佛
祖不奈爾何。因為行乞。擔二布囊。隨得即受。備歷艱
勤。人所不堪。翠山宗白頭。謂師曰。為眾竭力。不無其
勞。師云。須知有不勞者。宗曰。尊貴位中收不得時如
何。師云。觸處相逢不相識。宗曰。猶是途中賓主。如何
是主中主。師云。丙丁吹滅火。宗以手掩師口。師拂其
袖。宗遷雪竇。挽師偕行。荷負眾事。時法堂新飾。命師
普說。宗竊聽。歎曰。吾生有耳。未甞聞也。出世為大休
[010-0438c]
燒香。前後六坐道場。皆王公大人推引。紹熈二年。謝
事止于雪竇之東庵。明年七月。示恙。戒弟子曰。吾行
矣。送終須務簡約。勿素服哀慟。言訖而逝。閱世八十
八。坐夏五十三。塔全身于山之左。師天資朴厚。見地
穩密。操履苦硬。至死不少變。具大辯才。浩瀚無際。叩
之滾滾無倦。受施山積。悉為公費。故六主廢剎。積逋
動數千緡。不過期月。而百務一新。目其所榻。則丈室
蕭然懸磬也。加以精誠所感。禱雨晹。救疾苦。其應如
響。神祠烹宰。輙為易以素饌。有藏其鬚髮而得舍利
者。此皆世俗所創見。師不欲人言之。以為非此道之
極致。使其有之。皆亦師之餘也。師道聲震海內。而跡
曾不越四明之境。故自號足庵云。


佛慧泉禪師傳



法泉。隨州時氏子。住持蔣山寺。經營辛苦。以成就叢
林。與蘇東坡。為方外友。坡舟行至金陵。阻風江滸。師
迎之至寺。坡云。如何是智海之燈。師隨以偈答之。曰。
指出明明是甚麼。舉頭鷂子新羅過。從來這碗最稀
奇。會問燈人能幾箇。坡欣然。以詩答之。今日江頭天
色惡。砲車雲起風欲作。獨望鍾山喚寶公。林間白塔
如孤鶴。寶公骨冷嗔不聞。却有老泉來喚人。電眸虎
齒霹靂舌。為予吹散千峯雲。南來萬里亦何事。一酌
曹溪知水味。他年若畵蔣山圖。仍作泉公喚居士。師
住衢之南禪。趙清獻公抃。日親之。師未甞容措一詞。
後典青州。宴坐聞雷而悟。臨薨遺師書曰。非師平日
[010-0439a]
警誨。至此必不得力矣。師悼以偈曰。仕也邦為瑞。歸
歟世作程。人間金粟去。天上玉樓成。慧劍無纖缺。水
壺徹底清。春風瀫水路。孤月照雲明。師晚年奉詔住
大相國智海禪寺。因問眾曰。赴智海。留蔣山。去就孰
是。眾皆無對。師索筆書偈云。心是心非徒儗議。得皮
得髓謾商量。臨行珍重諸禪侶。門外千山正夕陽。書
畢而逝。


法清.法因傳



法清。嚴陵人也。貌頎碩而言清亮。多見耆宿。所至嘿
嘿。不衒耀知見。觸之則發。人無識之者。甞於池之天
寧。以伽棃蒙首而坐。適侍郎曾開入寺。見而問曰。上
座仙鄉何處。曰嚴州。曰與此間。是同是別。師拽伽梨
下地。揖曰。官人曾到嚴州否。曾罔措。師曰。待官人到
嚴州時。却向官人道。既而游徑山。佛日請為座元。師
辭曰。一千七百大眾。皆是英傑。安敢行立其前耶。堅
不𠃔。佛日曰。只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
二意作麼生。師曰。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佛日曰。
如何做徑山首座不得。遂與眾送歸寮。後開法隆興
之九仙。嗣慧日雅和尚。雅和尚。復有嗣曰法因者。平
江人。年二十四進具。游方見雅于東林。詰以靈雲見
桃因緣。儗對。雅搖手曰。不是不是。忽有省。呈偈曰。巗
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雲才一見。回首舞三臺。雅
曰。子所見。雖巳入微。更著鞭。當明大法。遂承教。居盧
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叢林尊之曰庵主。建炎中。盜起
[010-0439b]
順流。東歸。邑人結庵奉之。問道者繼踵。甞謂眾曰。汝
等飽持定力無憂。晨炊而事干求也。晚年放浪自若。
稱五松散人。


道寧傳



道寧。歙溪汪氏子。壯為道者。於崇果寺執浴。一日將
濯足。偶誦金剛經。至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湯中。發明巳見。後祝髮蔣山。徧
歷叢林。參諸名宿。晚至白蓮。聞五祖演禪師。小參舉
忠國師古佛淨瓶。趙州狗子無佛性話。頓徹法源。大
觀中。潭帥席公震。請主開福。衲子景從。師行門卓立。
名實相副。說法無蹊徑。簡要直捷。使聞者。人人自得。
有古尊宿之風。政和三年。將化。示眾曰。吾紫磨之身。
今日即有。明日即無。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道吾
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於此檢點得出。便知開福落
處。其或未然。開福與麼來。滿世無相識。水月與空華。
誰堅復誰實。住院經五年。都盧如頃刻。瑞雲散盡春
風生。失却文殊遇彌勒。言畢而逝。


守惠傳布衲.効常



守惠。興化陳氏子。七佛旻禪師之高足也。住江州圓
通院。遷潭之大溈山。師行門精密。于物無忤。法輪所
至。龍象傾赴。政和中。前後三入內廷說法。徽宗聞之。
喜動顏色。賜六字師號。曰冲虗密印通慧。法門焜燿
極當時之盛。故陳瑩中。作旻禪師語錄序。獨云慧禪
師能世其學。而不及其他也。
[010-0439c]


有布衲者。將住台之天寧。辭師以行。師謂之曰。至人
應世妙契圓常。廣真炤而不與物忤。發靈機而頓起
事外。高低普應。動靜自全。對之不知其所來。隨之罔
測其所往。觀師所云。則布衲之為人。概可見矣。


師又
有族子曰効常者。侍師最久。待人接物。笑容滿面。衲
子雲從。目為常歡喜。太尉劉綺。特敬之。書尺往復。呼
為歡喜禪師。受安撫霍蠡請。自公安三聖。移住大溈。
說法一本於師。從其道者甚眾。或云。布衲乃師之弟。
觀其提耳之言。頗有家庭之意。師於中秋夜。示眾云。
山僧生來百拙。開口都無一說。今夜指空畫空。咲倒
清風明月。遂告寂。數日神色不變。凜然如生。


別峰印禪師傳附慧綽



別峰禪師。名寶印。字坦叔。生為龍游李氏子。世居峨
嵋之麓。少而奇警。然不喜在家。乃從德山院清遠道
人得度。自成童時。巳愽通六經及百家之說。至是。復
從華嚴起信諸名宿。窮源探賾。不高出同學不止。時
密印禪師民公。說法於中峰道場。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僧問巗頭起滅不停時如何。頭叱曰是
誰起滅。師豁然大悟。自是鋒不可觸。密印恨相得之
晚。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乃遣師往省。因隨眾入
室。圓悟舉從上諸聖以何法接人。師舉起拳。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孰為從上諸聖用者。師即揮拳。圓悟
亦舉拳相交。大笑而罷。圓悟歎異之曰。是子。他日必
類我師。留昭覺三年。密印猶在中峰。以堂中第一座
[010-0440a]
致師。師辭。密印大怒曰。我以法得人。人不我傳。尚何
以說法。為欲棄眾去。眾皇恐亟趨昭覺。羅拜懇請。圓
悟亦助之請。始行。道望日隆。學者爭歸之。雖圓悟密
印。不能揜也。久之。南游歷見諸大禪老。最後扣妙喜
於徑山。為師獨掃一室。堂中皆大驚。妙喜南遷。師亦
西歸。始住臨卭鳳皇山。舉香。嗣密印。道既盛行。築都
不會庵。松竹幽䆳。暇日名勝畢集。聞師一言。皆自謂
意消稍或間濶。輙相語曰。吾輩鄙吝萌矣。其道德服
人如此。俄復下硤挾金陵。應庵華方住蔣山。館師於
上方。白留守張公燾。舉以代巳。師聞。即日發去。會陳
丞相俊鄉來。為金陵。以保寧延師。俄徙京口金山。學
者傾諸方。金山自兵亂後。雖屢葺莫能成。至是始復
大興。如承平時。而有加焉。異時居此山。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魏惠憲王牧四明。虗雪竇來請。住
四年。樂其山林。有終老之意。而名益重。被勅住徑山。
淳熈七年五月也。七月至行在所。壽皇降中使。召入
禁中。以老病足蹇。賜肩輿於東華門內。賜食於觀堂。
引對於選德殿。賜坐勞問良渥。師目舉古宿云。透得
見聞覺知。受用見聞覺知。不墮見聞覺知。上悅。畢其
說乃退。後十餘日。又命開堂於靈隱山。中使齎賜御
香。恩禮俻至。十年二月。上製圓覺經註。遣使馳賜。且
命作序。師老益厭住持事。門人懼其遠游不返。相與
築庵於山北俟其歸。光宗在東宮。書別峰二大字榜
之。十五年冬。奏乞養疾於別峰。得請。明年。光宗受內
[010-0440b]
禪。取向取賜宸翰。識以御寶。復賜焉。紹熈元年冬十
一月。忽往見嗣住山智䇿告別。䇿問行日。師曰。水到
渠成。歸取幅紙大書曰。十二月七日夜鷄鳴時。如期
而化。奉蛻質。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精明。鬚髮皆
長。頂溫如沃湯。是月十四日。葬於別峰之西岡。壽八
十有二。臘六十有四。得法弟子實繁。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山陰陸氏子。當以蔭得官辭之。從師祝髮。
得記莂。遯跡巗岫。終身不出。師既示寂。上為勅有司。
定謚曰慈辯。塔曰智光。菴曰別峰。極方外之寵。師說
法數十年。所至門人。集為語錄。晚際遇壽皇。被宸翰
咨詢法要。皆對使者具奏。別具行世。此不悉著。


淨全傳



淨全。越州諸暨人。姓翁氏。世業農。少與父兄躬耕。凡
至林壑泉石間。必宴坐忘歸。人異之。甫冠即出家。師
授以經典。略無所解。乃幡然入徑山。謁妙喜。喜問汝
有何能。曰。能打坐。又問打坐何為。曰。若問何為。直是
無下口處。喜奇之。師生長田家。朴野而無緣飾。目不
知書。人呼為翁木大。一日集眾釆椒。師與焉。同輩戲
之云。汝試作一摘椒頌如何。師即應聲云。含烟帶露
巳經秋。顆顆通紅氣味周。突出眼睛開口笑。這回不
戀舊枝頭。眾大驚。自是刮目。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
妙喜。命給度一人。喜令侍者十輩。各探籌卜其分。緣
師得之。九人者不平。更相誶語。果命復探之。師再獲。
若是三探三得之。遂祝髮受戒。拙庵光居靈隱。俾典
[010-0440c]
賓。混源密。主淨慈。命分半座。師志在晦藏。無應世念。
然天資夙成。不假師授。雖不識一丁。而吐辭發語。形
為偈頌。老師宿學。所不能及。尚書尤公袤。寶文王公
厚之。丞相錢公象祖。皆與師為方外交。甞自贊曰。匙
挑不上箇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虗空揣出骨。
惡聲嬴得蒲江湖。因自號無用。累典大剎。最後住四
明之天童。開禧三年示寂。世壽七十一。僧臘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嗣晦庵光。光嗣妙喜。則密乃師之姪行。而
不以分座。為嫌要之古人闡化揚道。肝腸是務。不
拘拘于形迹間。故可貴也。


夾山本禪師傳



智本。筠高安郭氏子。生五歲大饑。有貴客過門。見其
氣骨。留萬錢與其父母。欲携去。祖母劉。適從旁舍歸。
顧見怒曰。兒生之夕。吾夢天雨華。吾家吉兆也。寧饑
死不以與人。推錢還之。既長大。遊報恩寺。聞僧說出
家因緣。願為門弟子。劉氏喜曰。此吾志也。年十九試
經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時雲居舜老夫。開
先暹道者。法席冠於廬山。師往來二老之間。久之。聞
法華端禪師者。深為法窟。氣壓叢林。師往謁之。遂留
十年。名聲遠聞。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請說法於龍門。
辭去之日。端領眾送之。師馬逸而先。顧端曰。當仁不
讓。端笑謂大眾曰。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其父子
法喜遊戲。多類此。未幾。解院還廬山。時曾丞相。由翰
[010-0441a]
林學士。出領長沙。以禮延居南岳之法輪。學者爭宗
向之。遷居南臺。又遷道林。遷雲益。遷石霜。凡十三年。
道大顯著。勸請皆一時名公卿。師既老矣。而湖北運
使陳公舉。必欲以夾山致師。師亦不辭。忻然曳杖而
去。人登問之。師曰。係情去留。豈道人事。湖南湖北。真
一夢境耳。何優劣避就之耶。以大觀元年上元夕。沐
浴更衣端坐。終于夾山。閱世七十有三。僧臘五十有
二。闍維。齒骨數珠不壞。葬於樂普庵之西。師性真率。
不事事。膽氣葢於流輩。作為偈語。肆筆而成。亦一時
禪林之秀者。


拙叟英傳



進英。字拙叟。吉州太和羅氏子也。幼孤。母憐之。性慧
敏。齠齓中。日誦千餘言。通詩禮大義。與群兒嬉游。侮
玩之氣出其上。親舊愛敬之。使著縫掖為書生。輙病
至與死鄰。母許以出家。尋愈。遂為僧洞隆童子。年十
八。試所習得度。受具戒。即欲經行諸方。以觀道。報劬
勞之德。其母有難色。於是庵於母室之外。名曰精進。
士大夫喜其為人。賦詩為贈。極稱道之。母歿。心喪三
年。修白業為冥福。即游淮海。所至少留。當時號明眼
尊宿徧謁之。晚見雲庵。聞貶剝諸方。以黃檗接臨濟。
雲門接洞山機緣。為入道之要。擿其疑處以啟問。師
恍然大悟。如桶底脫。佛印禪師。叢林號大宗匠。有盛
名。慎許可。獨以師為俊彥。師有爽氣。喜暴所長。以激
後學三十年。一節不移。故佛印。呼為鐵喙。初開法長
[010-0441b]
沙之開福。十年之間。殿閣崇成。尋棄之。翩然游五臺。
徧覧聖蹟。乃南還。庵梁山。天下衲子益追崇之。政和
甲午。衡陽道俗。迎住花藥之天寧。勸請皆一時名公
卿。師以教外別傳之宗授上根。以漚和般若化道俗。
老益康強。精進不替。甞中夜禮佛。作息飲食。不肯與
眾背。叢林信其誠。民人化其教。宣和三年冬。謝事復
庵梁山。越明年臘月。示疾蟬蛻。其激揚大事。游泳語
言。有三錄行世。曰報慈。曰鴈峰。曰游臺。


涂毒筞傳



智筞。天台陳氏子。自號涂毒巖主。英敏頴異。風骨巉
巉。有出塵之姿。年十六祝髮。習經律。理詣昭徹。逈出
流輩。十九造國清。謁寂室光。灑然有省。寂室許之。謂
老於叢林者。不能過也。育王無示。萬壽大圓。皆一時
大名德。無不肯可。大圓曰。䇿上人可謂不耘而秀。不
扶而直者。辭去大圓。門送之拊師背曰。寶所在近。此
城非實。師頷之。往豫章謁典牛。道由雲居。風雪塞路。
坐閱四十二日。午初板聲鏗然。豁爾大悟。典牛印之
曰。嶄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使真淨而在。
見子亦當下拜。典牛。機辯峻峭。莫有嬰其鋒者。師與
之平章今古。泉湧風駛。聞者為之齰愕。別典牛。庵淮
西烏崖之下。及大圓移大溈。請居第一座。甞上方丈
問訊。見大圓俛首不語。師問曰。何瞀悶乃爾。大圓曰。
期子濟濟多眾。如雪峰溈山之流。而談天者。謂子無
後。子意如何。師曰。參學唯恐無本。苟有本。對泥像說
[010-0441c]
法。亦高出諸方。大圓歎曰。吾子器識過人。玄酒太羮。
非常流所能知味也。東歸。又分座於國清。此庵元方
住護國。謂師曰。公來歸。三峰景元。即收卷波瀾矣。出
世住黃巗普澤。為典牛燒香。歷應台之太平。吉之祥
苻。越之等慈。及大能仁。所至道價興行。旋自護國華
藏。來住徑山。而師巳老矣。力行祖道。眾至千餘。將化。
召門人囑後事。仍曰。爾輩。盍以文祭我。師整襟危坐
而聽。至尚饗為之盱衡一笑。越二日。泊然而逝。世壽
七十六。坐六十夏。門人塔全身于東岡之麓。師性剛
簡。居處語嘿肅如也。尤不喜泛交。善則慕之。否則雖
親䁥。亦絕不與通。說法度人。光明俊偉。傾動一時。望
師而歸者。雲湧濤奔。希獲一親謦欬。以為至幸。誠末
世津梁。不可多得也。


佛照光禪師傳



德光。臨江彭氏子。彭氏故舊族。母袁。夢異僧入室。驚
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積德。此子必光吾門。因
是命名。九歲值宼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應大
師伯華善相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俄失恃怙歸伯氏。年二十一。聞人誦金剛經。有省。自
伯母曰。適聞誦經。身心歡喜。世間萬事。真如幻夢。兒
願出家。即散家貲與其族。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携之入閩。語師曰。是行。為子擇所依。東禪月庵
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時復有吾足矣。見月庵。機語
相契。是時老宿。多集閩中。如妙湛佛心圓覺。望重叢
[010-0442a]
林。師無不參叩。徧歷五十餘員善知識。最後見大惠
於育王。為舉竹篦話。師儗對。痛棒隨之。遂大悟。從前
所得。為之氷釋。惠曰。爾這回始徹也。說偈以頂相付
之。隨過蔣山。謁應庵。庵稱賞不巳。謂人曰。光兄插翅
虎。吾當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鴻福。徙光孝。台守李
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聞師名。淳熈三年。被旨住靈
隱。入對選德殿。問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別。
對曰。直下無第二人。曰。如是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耶。對曰。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雪
山六年所成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却。上悅。賜號佛
照禪師。自是召見無虗歲。至留內觀堂。五宿而出。恩
遇異常。紹熈改元。孝宗御重華宮。稱壽皇。而徑山命
下。師力辭。壽皇曰。欲頻相見耳。何以辭為。慶元初。請
老許歸育王。師之在內觀堂也。上時乘小輦過堂。至
則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歡如平生。宣賜金玉器用
繒綵。計緡三萬餘。及王臣長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贍
眾之田。國史陸游。詳記其事。自創數椽。曰東庵。掩關
自娛。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眾曰吾世緣將
盡。未幾問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對曰然。即索紙作遺
書。與平昔所厚者。集眾敘別。皆法門之旨要。無半語
及他事。索浴更衣。大書云。八十三年。彌天罪過。末後
殷勤。盡情說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後。僧臘
六十。謚普慧宗覺大禪師。塔曰圓鑑。


明河曰。南渡後宗師。唯妙喜老子。得人為多。開堂
[010-0442b]
說法。顯然為天人師者。不下數十人。然皆不數傳
寂寂矣。能使道脉長永。枝葉繁茂。不忝師門傳受。
唯師一人而巳。古稱妙喜。能大圓悟之門。愚謂。妙
喜之得師。猶圓悟之得妙喜。續燈舉妙喜之嗣。契
悟廣大者。九人。師不與焉。巳失其鑑。至謂弟子之
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開法。俾法嗣廣布。然則師
豈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