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1 歷朝釋氏資鑑-元-熙仲 (master)



No. 1517-A



聖人作於周之世。而先後雖殊。至於化人。以大中至
正之道。則無異矣。時之變遷。法之献替。 扆峯和尚
心棲禪那。神游史籍。摘其實。疏其蹟。以資觀覽。如鑑
目前。興歎慕之志者。有所激勵焉。


至元后丙子。佛成
道日。
承事郎福州路福寧州判官薛天祐安道拜題。

No. 1517-B



切聞。滄海浩大。非驪龍無以察其淺深。佛法幽微。非
智人無以究其源本。然三才筆立之初。世號鴻荒。人
方穴居野處。不辨尊卑。而斯民之耳目。猶塗於見聞
也。自庖犧晝八卦。而文籍始生。神農作耒耜。而畊稼
始立。黃帝造律本。而樂音始著。堯舜垂衣裳。而禮制
始明。凡數聖人。所以開天地之經。立生人之紀。使後
之作者有所持循。而百王綱理世變之道。由此而出
也。至于姬周之世。合三十七君。其間三教聖人先後
出興。曰佛。曰老子。曰夫子。見於史傳。則昭然耳。自第
四君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佛之示現西竺
迦維羅衛國。降誕王宮。以剎利瞿曇為姓。以悉達太
子為名。成道以釋迦為氏。號曰牟尼。此譯寂默。言三
[001-0134b]
業離於諠雜。金軀一丈六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而號為佛。佛者覺義。謂其弘法自覺覺他。住世七十
九年。逮第二十一君定王三年丁巳。越三百四十有
五年。而老子方生於楚苦縣厲鄉曲仁里。姓李。名耳
字伯陽。謚聃。或云身長四尺六寸。厖眉皓首。故謂之
老子。子者男子之通稱也。至二十四君靈王二十一
年庚戌。則老子年五十四歲時。夫子始生於魯昌平
陬邑。而先人禱於尼丘山而誕。首上圩頂。因名丘。字
仲尼。姓孔氏。儀表九尺六寸。夫子者盖丈夫之稱爾。
年七十三而卒。乃恭王四十一年壬戌也。老子方書。
說養性以保長生。周孔圖書。則訓人而脩禮樂。釋迦
之教。能施慈悲。攝於有情。作眾生之福田。為愛河之
舟楫故萬物之內。惟人最靈。三界之中。惟佛至尊。法
演西乾。教流東震。真身舍利。代代欽崇。玉軸金文。人
人諷誦。宏資
國化。廣利眾生。聊纂斯文。厥書于后。明佛祖之垂慈。
彰王臣之皈仰。結為歷朝釋氏資鑑錄云。


釋氏資鑑目次




* 卷第一

* 序
* 周
* 秦
[001-0134c]
* 前漢
* 後漢
* 卷第二

* 三國魏蜀吳
* 西晉
* 東晉
* 卷第三

* 南北朝宋魏
* 卷第四

* 南北朝
* 卷第五

* 南北朝
* 南陳後梁
* 北齊周
* 隨
* 卷第六

* 唐
* 卷第七

* 唐
* 卷第八

* 唐
* 五代
* 卷第九

* 宋
* 卷第十

* 宋
* 卷第十一

* 宋
* 卷第十二
[001-0135a]

* 元
* 國朝帝師行實
* 自跋



釋氏資鑑目次
[001-0135b] No. 1517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一
閩扆峯沙門 熈仲 集


帝紀




* 三皇

* 太昊

* 取犧牲充庖厨。號包犧後世音謬為伏羲一號皇雄氏。風姓。木德王天下。都陳。一百一十年。以龍紀官。畵八卦。造書契。代結繩。
* 炎帝

* 神農氏。姜姓。繼太昊。火德王天下。都魯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紀官。教民耕稼。甞百草。
* 黃帝

* 有熊氏。公孫姓。名軒轅。繼炎帝。土德王天下。一百一十年。有雲瑞現。以雲紀官。邑涿鹿之阿。命大撓迎月。始作甲子。造曆筭數。造律呂。命蒼頡制字。衣裳。作舟車。立棟宇。以利萬民。作弧失。以威天下。迁無常處。
* 五帝

* 少昊

* 金天氏。黃帝子。名摯。繼黃帝後。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鳥名官。
* 顓頊

* 高陽氏。黃帝孫。姓姬。繼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名官。
* 帝嚳

* 高辛氏。黃帝曾孫。繼顓頊後。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 帝堯

* 陶唐氏。帝嚳子。姓伊耆。繼嚳後。以火德王天下。都咸陽。在位七十年。棄子丹朱。舉舜傳賢。以甲辰即位。從此甲子。
* 帝舜

* 有虞氏。顓頊六世孫。姬受堯禪。土德王天下。都蒲坂。甲午登庸。攝政二十年。壬午即〔真〕五十年。棄子商均。傳位于夏氏。
* 三代

* 夏

* 自戊戌盡已酉。凡十七主。四百三十年。
* 禹。姓姒。鯀子。舜授以位。以火德王天下。都韓。在位十五年。至桀。湯放之。天下歸商。
* 商

* 自庚戌盡戊寅。凡三十主。六百二十七年。
* 成湯。姓子。名履。契十三代孫。水德王天下。都亳。在位十三年。放桀。諸侯推為天子。至紂。武王伐之。天下歸周。
* 周

* 自已卯盡乙巳。凡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 文王。姬姓。名昌。周時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至子發武王。伐商放紂。以木德王天下。在位七年。建子為正月。至第十三平王宜臼。遷都洛陽。為東周。至赧王。東西周歸于秦。
[001-0136a]


歷代帝王。多出於黃帝 夏禹出於顓頊 商湯出
於契 周出於棄皆帝嚳之子也 秦祖伯益亦顓頊之子也 漢
以劉氏承堯運堯黃帝玄孫 魏曹氏。曹叔振鐸之後。自
周晉司馬氏。出於重黎。亦顓頊之後 宋劉氏。漢楚
元王交之後。亦堯之裔 齊梁蕭氏。出於春秋蕭。蕭
子姓。乃商之後。陳舜之後 隋楊氏出顓頊 唐李
氏出顓頊之子皐陶。皐陶為大理後嗣逃。食李得生。故改為李氏
 梁朱氏本春秋邾。邾姬姓。周之後 周郭氏出周郭叔。皆帝嚳之後 宋趙
出於顓頊子伯益。其後〔所〕造父。周穆王時。封於〔城〕。子孫因為姓。晉趙皆其子孫。秦始皇時。子孫分處四方。
漢有趙廣至漢者居 大元廼剎帝利種。


長阿含經云。賢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時光音天人下
生皆有身光。飛行自在。無有男女尊卑親疎之別。食
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滅。神通亡。貪心始萠。後
生地餅地膚地脂之味。食此乃諸惡湊集。男女始形。
地生粇米。朝刈暮生。亦無糠糩。時人貪心增長。皆有
預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占田土。學耨種業。自此姦盜
滋彰。無決斷者。中有一人。容質[王*十/罩-卓+衣]偉。世所欽信。眾議
立為民主。號摩訶三摩曷羅闍。此云大平等王。各願
輸賦供億。此租之始也。故命是剎帝利。此云田土主。
初分田土。各有諍訟。使之主也。


佛本行經云。此賢劫初建立。有大轉輪王。眾集置。亦
名大眾平章地。亦名剎利王。王有長子名真實。子孫
相承二十七世。各有千子。計二萬七千。皆轉輪王。至
大須彌王。子孫相繼。至魚王一十八世。子孫相紹。計
[001-0136b]
一十七萬三千二百八十四。皆小轉輪王。魚王有子。
名真生。粟散王。至大茆草王。三十一世。計一百丹八。皆
粟散王。茆草王亦名奢夷耆耶。亦名瞿曇氏。年老捨
位出家。因遭獵人所射滅。乃滴血入地。遂生甘蔗二
莖。一莖中化成男子。一莖中化成女子。眾所奉養。遂
紹王位。稱甘蔗王。其王有二妃。生五子。長名長壽。次
炬面等。其第四子。有大仁德。以長妃侫其父令出家。
時子母眷屬人民多眾。隨往雪山下建。國號迦毗羅
王。別稱成王。遠邇欽伏。不久而成大國土。內外豐稔。
父王知憶歎曰。我子能仁釋迦故有釋迦氏。王有子
名瞿盧。王一子瞿俱盧。一子師子頰。師子頰四子。甘
露白淨斛飯王等。從眾集置大轉輪王。歷經計二萬
五百丹三王。方至淨飯王。


准起世經云。從剎利帝。亦名大平等王。即眾集王。經
二千王。乃至茆草王。從茆草王。經四十一萬二百三
十六王。方至瞿曇氏。有子名甘蔗王。經七萬二千二
十二王。方至淨飯王。通計一百二十萬七千三百六
十一王。兩經所譯。五印不同。世尊巳於無數劫無數
世成佛。或為梵王帝釋大轉輪王小轉輪及粟散王
等身。復於無數佛所出家。修菩薩行。修菩薩道。或云
遇示誨幢如來。始發菩提心。超彌勒之四十餘劫。或
云遇然灯佛。始蒙授記。自然灯佛至迦葉。皆佛授手。
皆佛授記云。當來世成佛號釋迦牟尼佛。至護明菩
薩。上生兜率。下降迦毗。捨金輪寶位。出家成道。說法
[001-0136c]
治世七十九年。正法像法至于法盡。度無量眾生。法
不窮爾。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云。大梵天王至靈山會上。以
金色娑羅華献佛。請佛為群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
示眾。瞬青蓮目。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
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分付摩訶大迦葉。拈
華事。世皆不知所出。惟王荊公□□□□□直宿翰
苑。偶見祕藏此經禪林遺訓


依付法藏傳云。佛以正法付大迦葉。令其護持。不使
天魔龍鬼邪見王臣所有輕毀。既受囑巳。結集三藏。
流布人天藥叉。以法囑累阿難。如是展轉。乃至師子。
合二十五人。並閻浮洲中六通聖者。大迦葉令在靈
鷲西峯岩中。坐滅盡定。五六百億七千萬歲。慈氏佛
降生。傳能仁佛所付大僧伽多梨衣。然後涅槃。


又按諸經律。佛令大阿羅漢賓頭盧。不得滅度。傳於
佛法三天下。福利眾生。令出生死。


福城開元莊嚴禪寺住持比丘慧有助緣鈔壹伯貫。


天竺種姓有四 一者剎帝利謂棄世君王種。即
釋迦如來之種也 二者婆羅門。秦言外意。謂行
志道。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
多恃巳術。自我慢人 三者毗舍。或云伏奢。商賈
之種 四者首陀。或云達羅。田農之種也。



[001-0137a]


釋迦如來宗派




[001-0137b]


調御十身 無著。弘願。業報。住持。涅槃。淨法。真心。
三昧。道性。如意。


十力是處非處。知業。三昧。知根。知欲。知性。至道。宿命。天眼。無漏


三明生死。宿住。知證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如意。漏盡


十八不共法 一身業無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
無種種想無不知捨〔忘〕欲無退精進無退正念無退智慧無減十一
解脫無減十二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語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知過去世無着無礙十七知現在世無着無礙十八
知未來世無着無礙


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為三身



第六識 意想。妙觀察智。圓滿報身。



[001-0137c]


第七識 傳送樂習識。平等性智。千百億化身。


六祖禪師頌



「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其名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名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來無虗妄應供良福田正徧知知法界明行足具三明
不來還世間解無上士無二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調御丈夫
能調伏眾生身心惡天人師能為眾生作眼目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法聚非不
善法聚世尊二世之中無二佛


十號圓明 萬行具足 天龍戴仰 稱無上尊。




三藏 修多羅阿難經〔眾〕結集為經毗奈耶優婆離結集為律阿毗
諸大菩薩〔衍〕而為論


五時方等。華嚴。般若。法華。涅槃
[001-0137d]


鹿苑十二部經梵語修多羅。祇夜。毗迦蘭那。伽佗。尼佗羅。優佗那。伊帝目多伽。闍多
伽。波佗。毗佛略。阿浮達磨。優婆提舍。唐言契經。重頌。授記。〔說〕誦。因緣。自說。本事。本性。譬喻。方廣。未曾有。論


儀化四教頓。漸。秘密。不定
法化四教藏通別圓


十信信心。志念。精進。聞慧。正定。不退。護法。迴向。持戒。發願


十住發心。治地。修行。生貴。具足。正心。不退。童真王子。灌頂


十行歡喜。饒益。無違逆。無掘撓。無痴亂。善現。無着。難得善法。真實


十迴向護生離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入一切平等。隨順眾生。真如相。無
着無縛。人法界無量


十地歡喜。離垢。發光。燄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


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大願。大力。大智


四無量 大慈廣濟大悲拔苦大喜無畏大捨無為


四攝法 布施利誘愛語智拔利行克巳同事和光


四德 常壽如如無變身常寂靜體無為善觀察無罣礙處世界如蓮華


四諦 苦迷涅槃為生死迷菩提為煩惱轉生死即涅槃轉煩惱即菩提


一音演說 普應群機 究竟清淨 名離欲尊。




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神
樂欲精進。正心。觀行。如意。四正勤巳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巳生善令
。五根信進念定慧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力。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
定。捨覺支。八聖道分。正見不惑。正思無邪。正語無遇。正業無作。正

乞食。正進無妄。正念無二。正定不亂


三德法身。般若。解說
三解脫空。無相。無願
四弘願誓度眾生。斷
煩惱。求正法。成佛道

四辨才達法。勝我。言詞。樂說無礙
四三昧常坐半行
[001-0138a]
半坐。常行。非行非坐

四善法親近善友。听聞正法。思惟其義。如說修行


淨命衣 一隨處得衣蔽形即足拾糞掃〔枝〕或但衫衣多寒國土畜百〔劫〕具


淨命食 一常自乞食僧中淨食檀越送食


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巳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三德清潔。柔軟。如法
六味鹹淡辛酸甘苦


粥有十利資色。增力。益壽。安樂。辦事。風除。辭清。消宿食。消飢。消渴


八大福田廣路義井。建造橋梁。平治險隘。孝順父母。供養三寶。給事病人。救濟貧苦。設無遮會


四恩 佛師法化教導國王水土外護父母養育劬勞信施四事供養


六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無違。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三學 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一切種智。出生八萬四千清淨妙門


三毒 貪嗔癡佛云。世之毒無過三毒。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僧預十科 翻譯。解義。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
讀誦。興福。雜科。


僧具六寶 禪定頓悟自心超凡入聖講律具戒定慧有大辨才高上
行解雙運不入世流文章見聞深實學古驗今王事〔智〕恩識果慈威並行常僧精進
功業長養聖胎


尼遵八敬 一百歲尼禮初學僧足尼不得罵比丘不得舉比丘過
尼犯僧殘求僧懺悔式叉摩那尼從僧具戒尼至半月听僧教誡尼近僧處斷習
修道尼安居竟依僧自恣


脫塵異俗 圓頂方袍 入聖超凡 為眾中尊。


三有 欲界攝四州四惡并六欲天色界攝色界十八天并四禪無色
空處識處〔無有非天〕


九次第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盡想處
[001-0138b]


二十五有四州四惡處八。六欲并梵天七。四禪四空處八。無想五那舍二


七懺悔法常念佛恩。生大慚愧。深畏果報。廣發善心。觀罪性空。厭離欲染。冤親平等


六念 念佛慈悲導師歸依正覺。念法三世佛母如教奉行。念僧人天福田
宜應供養。念施普施眾生成就福慧。念戒清淨心身息滅眾惡。念天長壽安樂自在
精進


三聚利益有情。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五戒不殺。盜。淫。妄語。飲酒
受戒五利 一〔什法〕諸佛愍念守護。二命終之日
正見歡喜。三常行勝處菩薩為友。四功德戒聚悉得成就。五今世後世福慧滿足


三界。
天上五衰頭上華萎。腋下汗〔氣〕。身光不現。衣染塵垢。不樂本位


人間四相。生夭壽不定成。老色力衰損住。病四大不調壞。死識隨業□
空。


五蘊 色色空觸離記忘滅生湛搖


十八界。識眼見色。耳聞聲。鼻齅香。舌甞味。身染觸。意緣法 由內六根。使中六識。緣外六
塵。成十八界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
老死。


三惑無明。見思。塵沙
三障煩惱。業。報
十纏無漸。無愧。嫉妬。疑悔。掉舉。怨恨。
慳吝。睡眠。昏沈。覆藏


十使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貪。瞋。痴。慢。疑使。三界共成八十八使。


六種邪見斷。常。自然。苦行。逐僻。曲因不由。見各各出生。共成九十六種外道邪見


外道六師 富蘭那說不生不滅計雙非一門末迦利說空自然撥無
因果刪闍夜說過八萬劫道不用修阿耆多翅舍說修苦行拔髮等法

羅鳩陀說兩亦法□亂不定尼犍子說業定執人死復人


五刑 突吉羅笞金削 提舍尼杖木割 波逸提徒水
[001-0138c]
劓 僧殘流火墨 波羅夷死土


七情 喜。怒。憂。懼。愛。憎。欲。


八風 利財喜憂病訕謗欽讚掦德剌誚迫惱放逸


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苦。


五種邪命 一為利養故詐現奇特為利養故自說功德為利養故占相
吉凶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懼為利養故彰巳有德感動人心


大三灾 大水世界漂沒至初禪天大火大地洞然至二禪天大風須彌
飄擊至三禪天


小三災刀兵。疾疫。飢饉。惟善同劫不同愛


十惡殺生。偷盜。邪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欲。嗔恚。邪見華嚴經云。十惡業報。上等地獄
因。中等餓鬼因。下等畜生因。誡之即十善道。下品生人天。中品二乘。上品菩薩佛乘


八難 地獄趣貪欲餓鬼趣嗔恚畜生趣愚痴北俱盧洲
頑嚚生在佛前慢嫉生在佛後懶怠聾盲瘖瘂謗法世智辨
闡提


四依依糞掃衣。依殘棄藥。依乞食。依樹下居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究竟


生。老。病。死。憂。悲。求不得。冤憎會 八苦。


色受想行識 五蘊。


三十七品助道。四無量心。


貪嗔痴 必竟斷故。


此四果修行依此究竟即證果也


辟支佛果十二因緣。菩薩果六波羅蜜。摩訶薩埵
添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


釋迦文賦唐太原王勃奉 詔撰



原夫佛者覺也。神而化之。修六年而得道。統三界以
[001-0139a]
稱師。帝釋梵王。尚猶皈敬。老聃宣父。寧不參隨。昔如
來下兜率天。生中印土。降神而大地搖動。應蹟而諸
天擁護。九龍吐水滿身而花落紛紛。七寶祥雲舉足
而蓮生步步。蓋以玉輦呈瑞。金輪啟圖。恩霑九有。行
洽三無。寶殿之龍顏大悅。春圍之鳳德何虞。方知灌
頂之靈心。興王後嗣。必為萬類之化主。作帝中樞。豈
不知海量無邊。天情極廣。厭六宮珠翠之色。惡千妃
絲竹之響。雪山深處。全拋有漏之身心。海月圓時。頓
悟無為之法想。莫不魔軍振動。法界奔驚。覺閻浮之
日出。覩憂鉢之華生。十方調御。皆來圓光自在。六趣
含靈。盡喜金色分明。暨乎萬法歸空。雙林告滅。演摩
訶般若之教。示阿耨多羅之訣。普光殿裏。會十地之
華嚴。耆闍山中。授三乘之記莂。是知靈覺無盡。神理
莫聞。芥子內三千之國。藕[糸*系]藏百萬之軍。目容修廣
於青蓮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雲。群機
而不覩靈蹤。萬世而空留聖跡。嗟釋迦之末法將盡。
仰慈氏之何日調伏。我今迴向菩提。一心歸命圓寂。


正法一千年。前五百年。解脫為正宗。禪定為兼脩。
後五百年。禪定為正宗。多聞為兼脩。


像法一千年。前五百年。多聞為正宗。福德為兼脩。
後五百年。福德為正宗。鬪諍為兼脩。


末法一萬年。鬪諍為正宗。懈怠為兼脩。


釋迦如來入涅槃。至今
大元至元二年歲丙子。歷計二千二百八十五載自此
[001-0139b]
之後積年遞增歲數


菩薩戒經云。是日巳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
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夫述身毒國如來託生。當此真丹姬周時也。年代浸
遠。人世參差。指而言之。亟迷前後。今編次甲子。紘絡
古今。續以帝年綱紀時代。庶禪讓覇主。若鏡目前。遷
革朝市。如鑑掌內。然後考諸君王。澤被撫適時。佛法
化流。應機濟物。釋經孔教。理契冥符。可謂靈降五天。
瑞通八表者也。姬昌母夢大人。感因而生。昌龍顏虎
眉。身長一丈。胸有四乳。國濵西戎。政被東漸。赤雀降
祉。改稱周。謚曰文王。都鄷。收葬枯骸。天下歸服。故夫
子曰。文王之德美哉。不動而化。到其子發武王。伐紂。
徙都鎬京。路逢暍人。下車而扇。卑輕萬乘。子愛兆民。
故孫卿子云。武王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至魯春
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現。夜中星隕如
雨。案此則如來誕生旹也。


育王傳云。泥越後百六十年。閻浮提王。名阿輸伽。出
東天竺。治華氏城。收舍利。散起八萬四千寶塔。匝閻
浮提。頗欲周徧天竺。傳載可得略言。真丹國城。江漢
左右。關隴東西。處處皆有。彼時當此周敬王世二十
六年丁未歲也。凡歷四處。羸昭襄王立。五十二年。滅
周稱秦。改鎬京為咸陽。仍即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
正二十六年。蕩除六國。二十七年。廢罷九州分天下
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燒。惟醫方
[001-0139c]
藥術。不在爇限。降此悉灰。緣是聖教靈跡。及阿育王
造舍利塔。傳記堙絕。靡知所承。又始皇時。有諸沙門。
釋利房等十八賢者。賷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焚釋利
房等。夜有金剛神。身長丈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
稽首謝焉。四主合四十九年。為楚王所誅。而漢滅之。
起周武王元年已卯。訖秦二世敗歲甲午。其間九百
三十三年。四十二主。至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
未出前。名而不錄。起自昭王如來誕世。到乎漢始方
紀歷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總結為周秦世錄。
明佛乘應教被東土云耳。





昭王二十三年歲癸丑。七月十五日。摩耶夫人。夢白
象乘日輪。入于腹中。覺而自知身重。


甲寅 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有白虹貫日之祥。是日
摩耶夫人游毗藍園內。無憂樹下。右脇誕生太子。放
大光明。瑞氣盈空。九龍吐水。灌沐金身。即乃周行七
步。目[厂@?*頁]四方。指天指地。作獅子吼。天上天下。惟我獨
尊。昭王獲覩日月重輪。色類並現。驚怪非常。乃問大
臣。是何靈異。現此祥瑞。時太史蘇由。卜而奏曰。易得
乾卦。金主之位。位在西方。飛龍在天。是君主之位。此
大聖人也。王曰。於此國若何。奏曰。此聖人身不來此
地。若滅後一千年。必有教法流來此國。王遂令所司
於洛陽南郊壇側。竪一碑記。明之後代周書異說法王記
太子年十五歲。納耶輸氏多羅○年十九欲出家。夜
[001-0140a]
有天人。白太子言。出家時至。於子夜踰城。往檀特山
中修行。鬱頭藍弗處。學非非想。越六年十二月八日
夜。明星出時。成佛號天人師。三十於鹿野苑說法。度
阿若憍陳如等。住世七十九年。說法四十九年。


穆王名滿。在位五十三年。粲粲光明照於平土。此時
佛在西方。說法度生。王不知是佛現瑞。惟言國中有
難。遂令國師。撿點兵馬。防於西界。


壬申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夜。佛入般涅槃。是
時乾坤震動。有白虹十二道貫日。南北通過。王大驚
怪。召問群臣。是何災異。大史扈逸多奏曰。此國無事。
乃西方聖人入滅。王大悅。宣告臣僚。西方聖人巳滅。
朕今無憂也。案西域記云。佛生在伽毗羅國。得道在
摩竭提國。說法在波羅奈國。入滅在拘尸羅國。


定王揄元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國陳苦縣
瀨鄉曲仁里李樹下。以李為姓。名耳。字伯陽謚聃。燉
煌實錄云。周桓王十九年。幸閑豫庭。與群臣。對論今
古。王曰。老聃父何如人也。天水大守索綏對曰。聃父
姓韓。名虔。字元卑。毫之瀨鄉人。死於槐里。母氏精敏。
聃在胎八十一年而生。厖眉皓髮。為之老子。


簡王夷元四年。為柱下史。後為守藏吏○敬王王丐
元年。八十五歲。與散關令尹喜。西入凾關不返○旹
佛入滅三百四十五年年譜


靈王泄心二十八年庚戌一云庚子。孔子生於魯之鄒郡。
即襄公二十二年。因先人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
[001-0140b]
尼。


魯哀公十四年。獲麟絕筆。四十一年壬戌卒。時年七
十三。丘本叔梁紇氏。母顏氏子。後自稱為孔子家語。
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送人以金。仁者
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
言。凡當世之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
辨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孔子敬奉之。


按釋迦譜三教出興頌。釋迦降誕迦毗衛。周昭甲寅
第四帝。穆王壬申五十二。如來七九歸真際。佛滅一
千二十年。教流永平漢明世。佛生四百二十二。老子
方生定王世。佛生四百七十七。孔聖靈王方誕質。為
報勞生穉子知。鼎分三足還歸一。


周 從文王巳下。至赧王三十七君。前後巳來計八
百六十七年。三教聖人先後相繼而出興云。聖人相
繼出於周。大教興隆盖有由。佛倚王臣為外護。國憑
釋老作焚修。宗分三派雖殊別。道本同源亦混流。鼎
足堅牢難闕一。天長地久鎮齊休。


鄭列子仲尼第四。商太宰嚭。問孔子曰。丘聖者歟。曰
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太宰曰。三皇聖
者歟。曰三皇善任智勇者。聖則弗知。曰五帝聖者歟。
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弗知。曰三王聖者歟。曰三
王善任因時者。聖則弗知。太宰曰。孰為聖。曰西方有
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
乎無能名焉。
[001-0140c]



自丙午迄甲午。六主。四十九年。都咸陽
孝文柱元莊襄梵元


昭襄王。勒元稷。襲世爵。蕃屏周室。廢赧王為庶人。迁
周九鼎于秦。始皇帝政復姓趙。乙卯即位。始稱皇帝。
自謂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立三十七年○二十六年
并吞六國。為天下一統。改正朔。以建亥為歲首。二十
七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同一文軌。名河為德。民曰
黔首。


癸未 歲二十九年。舍衛國沙門室利房。將十八賢
者。賷佛經至京。所司具奏。始皇不識佛。以為妖訛。勑
令囚禁釋利房等。惟作梵聲。念佛及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是時光明照曜咸陽。瑞氣盤旋囹圄。有八神人。
從地湧出。身長丈六。頭帶鳳凰兜鍪光甲。握金剛杵
碎獄。杻械俱壞。守獄者驚惶倒地。利房等一時解脫。
左右司具奏。帝大驚。俯謝悔過。勅精送室利房等。將
經教還歸竺國。


戊子 三十四年。李斯奏焚諸典籍。坑儒士○三十七年
辛卯。駕巡海上而崩


二世皇帝胡亥。壬辰立。三年○趙高李斯。奉立王子
嬰。殺趙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覇上。王素車出
降。天下歸漢。




劉邦字季奴。沛郡豐人。母溫息平大澤。夢與神人交。
感而生季奴。首龍顏。額隆準。寬仁大度。美鬚髯。左股
[001-0141a]
體間。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潛翼。既吞強楚。
遂奮雲飛。前後凡經七十二戰。天下乃定。黑子之應。
其瑞在茲。既遠承周。因爾稱漢。改咸陽曰長安而都
之。自從開闢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並以帝
王標年。無別立號。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稱建元云。元
狩二年。霍去病討匈奴。過居延山。擒休屠王。獲其金
人。以為大神。列置於宮。燒香祀之。此即佛像初至。三
年鑿昆明池。於下際。悉是灰黑。武帝以其事。問東方
朔。朔奏云。非臣所知。可訪西域胡道人。其後張騫使
大夏還。漢書始知有身毒國。又平帝世。大夫劉向自
稱。余覧典籍。往往見有佛經。及刪列仙傳。云得藏書。
緬尋太史創撰列仙圖。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餘人。
向檢虗實。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巳見佛
經。推此豈非漢時經目。及古舊二錄。道安所載十二
賢者等經。例是所餘。止有七十二人。為列仙傳。此蓋
博識覩其大倫。將知周時久流釋典。情識未洽。歸信
者稀。秦雖爇除。漢興復出。故令劉向披藏書見。更列
仙傳云。又哀帝世。元壽年中。景憲使於大月支國。受
得浮圖經。驗向所尋。便實錄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
為漢大司馬。翼輔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莾玄宣
帝玄孫嬰。號稱孺子。莾為丞相。居攝三年。即真十五
年。通數十八年。實止十七載。莾為景帝第七世孫劉
玄字聖公所殺。稱更始。改元玄立。二年後。為赤眉所
殺。劉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孫。長沙定王後。居乎南陽
[001-0141b]
之白水鄉。父濟陽令。生秀於縣中。有赤光之瑞。是歲
嘉穀一莖九穗。因名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長面方。
美髦髯。性善仁愛。起於南陽。除蕩赤眉。遂定天下。是
為後漢光武焉。徙都洛陽。號年建武。聞昔世語。光武
起南陽。南陽無賤士。常謂此虗誕。今見經說。釋迦出
天竺。天竺多聖人。方驗斯其實。至明帝世永平三年。
忽感神夢。覺巳歡悅。命使西行。因彌宅心。游志福境。
甞從容暇。問弟東平王。處家居。何者最樂。東平璝偉。
腰帶十圍。即奉對云。為善最樂。帝稱之曰。此言甚大。
足可以副王之𦝫腹。後使迴還。仍詔宣譯。源發自此。
流注達今。法海無窮。玄河靡竭。前後兩漢通及新王。
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載。記錄帝世東西京云開皇
三寶記


西漢


高祖。自乙未建國至乙丑。十二主。共二
百一十年。都長安。火德王天下。


武帝徹。辛丑建元元年六年。自此始有年號。丁未改元
六年。癸丑改元朔六年


已未 元狩元。二年。武帝故事衛青霍去病討匈奴。
匈奴昆邪王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宮。其祭惟
燒香禮拜。上使從其俗祀之。即佛像也。昌黎送靈師
詩注。元狩八年乙丑。改元鼎。


乙丑 改元鼎。三年。鑿昆明池極深。惟見灰黑。無復
土石。舉朝不能解其故。以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
後有西域胡道人至中國。可問之。後漢明帝時。天竺
[001-0141c]
國摩騰法蘭入洛陽。有憶朔言者。因以問之。法蘭曰。
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此灰墨乃劫燒之餘也。


己丑 成帝即位。改建始。辛丑改鴻嘉。二年。光祿大
夫劉向。撰神仙傳。序云。歷觀百家之中。以相檢驗。得
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見於佛經。


開皇歷代三寶記云。劉向稱。予覧典籍。往往見佛書。
將知周時久流釋典。秦雖滅除。漢興復出。則先漢之
前。逆至于周。有佛有經。其來也遠。范曄胡為以謂明
帝時。始入中國耶昌黎送靈師詩注


新室 自乙丑稱攝。丁卯即真。至庚辰十五年。共十
八王莾。


更始 劉聖公即位改元。即莾地皇四年壬午。劉秀
起兵。


東漢


自乙酉至庚子。十二主。共一百九十六
年。都陽洛。


世祖光武秀。高祖九世孫。更始三年。改元建武。在位
三十一年。


辛亥 建武二十七年○佛入滅。此至一千年。


戊午 明帝即位。改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
夢一金人。問諸大臣。誰能原夢。左丞相韓憲奏曰。請
陛下說之。朕昨夢一金人。身長丈六。項佩圓光。胸題
卍字。頂盤螺髻。額放光明。云是釋迦牟尼佛。生在西
域迦毗羅國。滅度巳來經今千載。云有大教。囑朕取
之。卿等誰能知委。時有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見周
[001-0142a]
書異記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恒星不現。異
光徧照。太史蘇由卜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域。是佛
出現。一千年後。聲教流通此土。昭王令於洛陽南郊
壇側。[債-貝+雋-隹]一碑為後代記。陛下所夢。殆佛神乎。帝聞奏
大悅。遂宣國子監王導翰林郎秦遠將軍蔡愔等二
十八人。賷持國信勑書等。遠歷西國。追尋聖典。到南
天竺國。尋訪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將梵夾經。并白
㲲𦘕釋迦真像。以白馬馱來。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
三十日到洛陽。奏見。帝大悅。重賞萬金。勑騰蘭二僧。
於鴻臚寺安下。翻譯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真像。安奉
大殿。帝持念供養不闕。白馬遠涉。瘦勞而死。勑於洛
陽城西埋之。仍造伽藍一所。勑以白馬為額。此中國
造寺之始也。


法流東土。獨楚王英。最先好而事之。


奉黃縑白紈。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
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
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
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齋
僧。此之始也。


辛未 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至。中
書門下為之進。帝覧表。令通事舍人宋祥引對。朕遠
求聖教。西方佛說。其旨微妙。圖與養生。長資福利。卿
等何意。喚作胡神。令朕除之。心生進退。若據朕意。佛
法不除。道教不滅。限正月十五日。於白馬寺前。鬪其
[001-0142b]
勝劣。決定強弱。勑致三壇。儒書傳記二百七十卷。安
於中壇。道書方術三百六十卷安于東壇。佛經并釋
迦像。安于西壇。帝於十五日。將百僚群臣。來赴寺前。
道士先呈法術。呼風吸雨。絕役鬼神。騰蘭二僧。跏趺
而坐。詔通事舍人宋祥宣問二僧。二僧進奏曰。我佛
教中。以無諍三昧。此之幻術非我所為。對帝王前。別
驗真偽。世上無情之物莫過於火。願陛下將此三教
經書。混堆一處。以火驗之。不灰燼為真。燼者為偽。帝
聞語下令。取堆中壇。積薪上下。告天便燒。二僧祝告。
世尊滅後。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及我弟子。將經遠來
東土。妄說異端。毀謗真乘。今日火中別其真偽。願垂
密祐。若全不壞。法興此土。教化眾生。隨𦦨成灰。此土
眾生。不聞佛法。言訖火𦦨亘天。儒道二書。皆為灰燼。
火中現金色蓮華臺。擎佛經像。儼然放光。是時帝與
群臣。見此殊異。愕然可畏。嘆曰。狼狐類眾。鳳少鳥多。
二僧取經獻帝。乃說偈曰。狐非師子類。灯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浪。丘非山岳嶸。即是佛世界。善種得開萌。
顯我真如法。處處度眾生。帝加崇敬。以釋迦像及經。
奉安顯節陵及清凉臺供養。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
家。又聽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勑騰蘭二僧。為之剃
髮。令所司造寺十所。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此中國為
僧為尼之始也事物記原


唐太宗題白馬寺詩云。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
一徘回。青牛謾說凾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欲定是
[001-0142c]
非憑烈𦦨。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
當年道教灰翻譯名義


漢法本傳載。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謂
之大神變月。漢明帝令燒灯。表佛法大明也。


丙子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甲申改元和。元年有神
雀鳳凰白鹿白烏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美
光帝致佛之功漢書


丁亥 桓帝即位。改建和。癸巳改永興。元年鑄金浮
屠及老子像。禁中供養。覆以百寶華蓋。帝事之盡敬。


戊戌 改延熹。九年。裴楷上書曰。今宮中立浮圖黃
老之祠。此道好生惡殺。省慾去奢。今陛下嗜慾不去。
殺伐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夫浮屠不三宿桑
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
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
陛下婬女艶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殫天下之味。
奈何欲如佛老乎。書上奏問狀。尚書承旨奏。揩誣上
罔事。正揩罪以上漢書及通鑑


戊申 靈帝即位。改元建寧。三年。沙門安世高至京。
譯經九十五部。首出决義一卷。次比丘諸禁律。


辛亥 四年。安世高至廬山。有䢼亭廟。甚靈。會三十
餘船奉特請福。神輙降語曰。舟中有沙門。可與請來。
客請高至。神復降語曰。吾昔與子。俱出家學道。吾好
施而多嗔。今為庿神。而壽盡旦夕。後恐墮於地獄。吾
有縑千段并雜室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高使
[001-0143a]
出形。神現大蠎。悲淚如雨。高収縑物。辭別而去。至〔豫章
為建大安寺塔。乃江淮寺塔之始也〕自鏡錄俄而神即命過。報云。得生

善處。後有人。於山西澤中見死蠎。頭尾數里。今潯陽
縣。大蠎村是也。


明帝初聞西域有神。其名為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
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虗無為宗。貴慈
悲不殺。為其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
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煉精神。以至成佛。善為宏闊
勝大之言。以勸誘世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自永
平以來。中國始傳其法。圖其像。而至王公貴人。皆遵
奉之。臣民雖有習其法者。而天子未之好。至桓帝始
篤好之。常躬禱祠。由是其法浸盛。故裴楷上書。遂有
誣上之罪。何慊夫哉。靈帝建寧問。安世高至。出决義
律。比丘始有禁制。而䢼亭神。知其命將終。墮於惡趣。
降語請高。奉縑寶雖物。託以營塔解愆。得生善處。佛
法何其驗耶。


釋氏事物紀原



立壇受戒之始



大戒法本。自曹魏黃初三年壬寅。
巳到許昌。以國家多故。寢三十餘年。至廢帝即高貴
卿公也登位。改元正。元歲甲戌。天竺律師曇摩迦羅
上書。方興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後漢永平
十年丁卯。經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唯受三歸戒
○西天祇園比丘樓至。請佛立壇。為比丘受戒。如來
於園外院東南。置一壇。此為始也。此土宋元嘉七年
[001-0143b]
庚午。天竺僧求那䟦摩梁云功德鎧至楊州南林寺前竹
園中。立壇。稱方等壇。受戒之始也 僧史略云。盖以戒
壇。本出小乘教中。應僧人戒法。一一如律。若片善乖
違。則受不得戒。臨壇人犯罪。今方等法是也 按大
乘教。即不拘根缺緣差。但發大心𩝗納。即得戒也。可
謂廣大平等周遍矣。故稱方等大乘。或名甘露者。甘
露即喻涅槃也。戒為人涅槃之初門。故從果彰名也
 戒壇圖經云。夫欲受戒者。先於有智人所䇿發教。
於萬境之上。起慈護心。故毗婆沙論云。由普於一切
有情上。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戒。若臨集僧。當行法
事。但云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彌素未曾聞。不知
何者是上品心。此猶空雷發奇峯之天。甘雨絕布金
之地爾。上品心者。即是萬境上。起慈護心也○優婆
塞戒經云。戒果有二。一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求菩提
樂。不求天樂 正法念處經云。若持戒。念天樂者。斯
人汙淨或如雜毒水。以天樂無常。壽盡必退。當受大
苦。是故當求涅槃樂 瑜伽論云。一厭有為心。二求
趣菩提心。三慈慜有情心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
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賜紫師號



僧史略云。唐則天朝。僧法朗等九人。重
譯大雲經畢。並賜號紫衣銀龜袋 大平興國初。許
四方僧入殿庭乞此試三學。下開封府。差僧證經律
論義。十條全通。乃賜紫衣師号。為手表僧。以其面手
進表也。尋因功德司奏。今天下一家。不須手表求選。
[001-0143c]
勑依自此每遇皇帝誕晨。親王宰輔節度。下至刺史。
得上表薦所知僧紫衣。唯兩街僧銀所薦得入內。是
日門人。牒給紫衣四事。謂之簾前賜紫。此最榮觀也。
然此衣以國恩故得著。極不容易。皆形相分滿。方受
得○按東觀奏記云。大中年間。大安國寺僧修會。能
詩應制。才思清拔。一日問帝乞賜紫衣。宣宗曰。朕不
汝恡。伹觀汝相有缺。未賜也。及賜著歸寺而卒。近亦
屢有此類。可謂人天路上。以福為先矣 德宗召法
師端甫。入禁中。與儒道論議。賜紫方袍。令待太子於
東朝。順宗重之若兄弟。憲宗待之如賓友。掌內殿法
儀。錄兩街僧事。文宗開成中。立為左右街僧錄。自此
始也 昭宗乾寧中改首座。為副僧錄。即覺暉為始
也。


聖節建立道場



僧錄贊寧僧史略曰。魏太武始光
二年。立道場為祝壽。神嘉四年。郟州悉立。盖生日也。
云生日暫建道場法會耳。始光中是帝自崇福之始
也。神䴥中是臣下奉祀之始也。今代所行。皆是唐代
宗時始誦仁王經。盖自元載王縉始倡之。五代會要。
周廣明二年。勑臣僚。遇聖節。抵于寺院。起置道場。迄
今為故事也。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一
[001-014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