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8 釋門正統-宋-宗鑑 (master)



釋門正統第八
良渚沙門 宗鑑 集


護法外傳



原夫宗途前導。此紹介之能也。于橧禦侮。此將帥
之勞也。異派朝宗。此扶持之力也。揄揚褒拂。此游
談之助也。四者不備。人未有能自立者。維聖凡難
辨。權實罔測。但該四用化功。依世代裒之名曰護
法外傳。


曇鸞



鴈門人。從陶隱居受仙經。聞三藏菩提流支。佛
道有長生乎能却老不死乎。支曰。長生不死吾佛道
也。以十六觀授之曰。誦此三界無復生。六道無長往。
盈虗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金仙氏
長生也。深信之。焚所學而誦觀經。修三福業。想像九
蓮。寒暑之變。疾病之侵不懈于始。魏主號為神鸞。一
夕誦持。梵僧入曰。吾龍樹也。所居淨土。以汝有淨土
心。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巳去不可及。未來
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隨。言訖而失。集眾陳
誡。令高唱阿彌陀佛。西向而瞑。天樂西來。良久而寂。
勅葬汾西。


劉虬



字靈預。南陽人。宋泰始中宰當陽。年三十二以
[008-0350a]
南郡丞歸。隱居艸堂。服鹿皮。袷餌木胡麻。覃思佛理。
六時禮誦。疏華嚴以頓.漸二門。判教注法華.金剛。躬
自講說。世咸高之。荊溪云。生公以雲喻法。居士以雲
喻應。奈何天中道真而謝。俗子篤論其理。何道俗哉。
齊高受禪。以蒲輪束帛。徵為通直散騎侍郎。不就。比
委竟陵王致書。答曰。虬四節臥疾病。三時營灌植。暢
餘陰於山澤。託暮情於魚鳥。寧非唐虞重恩。周召宏
施耶。建武初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年六十卒于江州。
白雲徘徊。異香滿室。鐘梵鳴空。赴葬者數百人。餘論
為集二十四卷。朝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謚文範先
生。


傅翕



字玄風。義烏人。母王齊。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
端靖淳和。無所受著。與里人漁。以籠盛魚沈水中祝
曰。欲去者去。止者留。人以為愚。年十六娶留氏。子二
人。普建.普成。洎二十四漁於稽停塘下。梵僧嵩頭陀
語曰。我昔與汝於毗婆尸佛前發願度眾生。今兜率
宮受用悉在。何當還耶。令視水。則圓光寶蓋環覆其
身。乃悟曰。爐韛之所多鈍鐵。良醫門下足病人。方急
度生。何暇思兜率樂。從僧至松山下雙檮樹間曰。此
修行地也。結菴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種植蔬果。任人採取。為人傭工。與妻玅光晝作夜歸。
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見釋迦.金粟.定光三佛東
來。放光如日。又金色自天下集于身。拳握之內或吐
玅香。胸臆之間乍表金色。空聲唱言。成道之日。當代
[008-0350b]
釋迦坐道場。由此四眾沓至作禮。郡守王烋謂是妖
妄。囚之。兼旬不食。媿而釋之。還山愈精進。師事者日
眾。乃曰。我從兜率宮來。為說無上菩提。昔隱此事。今
不覆藏。正為相接。大通六年使奉書詣闕。謂帝國主。
救世菩薩。其言上.中.下三善。以虗懷為上。護養眾生
為終。且云。大士誓弘正教。普度羣物。聞皇帝志善。欲
來議論。詔曰。善慧欲度脫眾生。解一切纏縛。大士行
無方所。欲來隨意。十二月至鐘山。明年三月八日至
闕。帝素聞神異。預勅鎻門。及門不得入。以大槌一扣
諸門盡開。徑入善言殿。謁者三贊不拜。直上御榻。對
語異常。為設食。食竟出鐘山。坐定林松下。縣官資給。
勝士雲集。初入都持二木槌。至是號扣門槌云。大同
元年請講三慧般若於重雲殿。公卿畢集。天子至。眾
皆迎。大士不動。御史中丞問。答曰。法地若動。一切法
不安。巳而辨詰如響。講罷賜徑寸水火珠。二取於日
月。翌日獨延其語。於壽光殿夜漏上乃出。五年入都
與帝論息而不滅。謂帝曰。一切色像莫不歸空。無量
玅法不出真如。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帝默然。太
清二年三月白眾將持不食。上齋燒身。為大明燈供
養三寶。普度切。弟子哀懼。勸請願輸巳命代者十九
人。燒臂.燒指.馘耳.劓鼻者二十八人。持上齋三日不
食者十五人。賣身奉供者二十餘人。梁末饑亂。日與
其徒拾橡栗。揉艸作糜以活。閭里盜不忍犯。甞曰。我
賢劫千佛中一佛。若願生千佛中。即得見我。弟子慧
[008-0350c]
榮等欲建龍華會。大士曰。汝可作諸佛停光會。龍華
會是我事也。若從吾言。定見龍華。又曰。吾悟道四十
劫。釋迦方始發心。只為釋迦能捨身。所以先我成佛。
陳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見七佛在前。維摩從後。謂
弟子曰。七佛中唯釋迦數與我語。光大二年冬。嵩示
寂龍丘。巖大士曰。嵩公巳還兜率天。與我度生之侶
去巳盡矣。我不得久住。作還源詩十二章。大建元年
四月二十四日示寂。年七十三。三日體猶柔煖香潔。
又七日。縣令陳鍾耆來禮敬。傳香次及大士。猶反手
受香。眾益驚嘆。葬潛邵渚松山之隅。累甓為床。置尸
其上。遵遺命也。尚書僕射徐陵奉勅撰碑。今雙林寺
即所居山。山有古松。大士曾於松間以斧為誓願度
眾生。今斧痕存。俗呼斧跡樹。以剩飯飼虎擲林間化
為石青。白錯雜可作數珠。人謂飯石。鎧菴云。荊溪止
觀義例。東陽大士位居等覺尚以三觀四運為心要。
故獨自詩云。獨自精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融萬品。
荊棘叢林何處生。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撿四
運併無生。千端萬累何能縛。觀此則五十挍計。經謂
始自凡夫。終至等覺。皆行五悔。豈不脗合。今暗證者
未得謂得。忽棄修證。豈不為大士所羞。傳燈云。武帝
命大士講經。執拍板唱四十九頌。或以經相參題為
夾頌金剛觀。竹菴云。多用三性義語。恐北方相宗人
師竊大士名也。大士既彌勒化身。若以無著所受偈
計之。何矛盾如此。如云優波初請問經首立何言。準
[008-0351a]
大論阿泥樓豆䇿。阿難請問本非優波或云只以拍
板揮案一下帝問誌公。公云。大士講經竟。然大士入
朝公巳去世二十一年。何從有此問答。樓頴編大士
言行錄其與帝問答佛法玅義。及講經旨趣。甚詳何
獨講般若時揮案一下。俾帝罔措耶。


僧稠



鉅鹿孫氏。年二十八依實法師於景明寺。從道
房禪師。受行止觀。攝心旬日得定。又修涅槃聖行。四
念處法。觀身不淨。寐夢寤見都無慾想。安居五夏。夏
惟一食。計米四斗。或未熟入定。則竝為禽鳥所啖。甞
九日修死想觀。以所詣白少林䟦陀三藏。藏曰。葱嶺
以東習禪定者。汝為最矣。復詣懷州西王屋山修習
前法。遇兩虎鬬。哮吼震巖。以錫杖中解散去。黃門侍
郎李弉求禪要。為說止觀法兩卷。北齊文宣詔教化
眾生。郊迎出山。為說三界本空。萬法如幻。榮華世相
曷可常保。帝毛豎汗流。搆雲門於鄴城禮奉甚至。師
宴坐一室。殊不送迎。弟子陳曰。皇帝降駕。師不送迎。
輿情不悅。師曰。賓頭盧迎王七步。致令失國。吾德不
逮。儀相忝同。所以不敢自欺。冀致福於帝耳。帝惑讒
𧮂。欲躬加害。師冥知。五鼓乘牛車往谷口。距寺二十
里拱立道周。帝怪問。師曰。身血不淨。恐污伽藍。待罪
于此。帝拜伏媿悔。謂楊遵彥曰。若此真人。何可毀謗。
欲負師還寺。師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負師。徧天下未
足謝。𠎝同輦還宮。問。弟子前身何人。師曰。曾作羅剎
王。今猶好殺。祝盆水使親見羅剎像。又問。弟子未見
[008-0351b]
佛之靈異。師為我示現。師曰。非沙門所宜。強之投加
沙于地。帝遣人舉。增至數十不能動。師令沙彌取之。
初無難矣。帝益敬信。請受菩薩大戒。留禁中四十日。
乾明四年四月示寂。壽八十一。臘五十。勅設齋.闍維.
建塔。僕射魏收銘。


抱玉



前身尼道蹟。號總持。得法達磨。磨西返令言所
得。蹟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
見。磨曰。汝得吾肉。遁居湖之下嶺峰頂。誦法華十萬
部。二十年不下山。示寂塔于廬。大同元年出青蓮華。
啟塔肉身不壞。華出舌根。獲蓮經一部。勅置法華寺。
今改觀音。以法華名山。尼塔猶存。淳熈中僧淨然立
祖堂碑云。唐肅宗時。抱玉姓唐。母梅孕恊靈祥。即惡
葷穢。既誕齓歲思佛。乘於彼出家。願誦蓮經。三月通
貫。日持七部。年二十詣京受戒。時帝夢僧誦法華。口
出異光。吳音清亮。翌旦勅誦法華僧二百餘人入禁
中。視之。非所夢者。其抱玉方入關。關令問來意。答云。
善誦蓮經。特來受戒。令奏。帝召見曰。朕所夢者。音容
宛若。賜坐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夢
中所覩光即此也。經畢賜七寶湯。別為築壇受戒。賜
名大光。封天下上座。居京三年。專一持誦。勅千福寺。
行道經四七日。梵音徧滿。常通聖聽。別居藍田精舍。
詔住資聖。以慈親在吳上。表乞歸報恩。勅不允。再加
首飾載經誦念。有詔許還。奏臣有三願。就養老母。乞
度天下僧。增造法華寺。詔許之。勅湖州。以官緡增廣
[008-0351c]
寺宇。乃依法華松徑築菴以居。日持華偈報恩。永貞
改元。季冬別刺史顏防善還寺坐逝。異香三日不消。
葬菴側。眾謂總持後身。至人垂化。孰得而議哉。宋傳
誤為二人云。師居藍田。寺僧夢天童告言大光經聲
通于有頂。非聊爾也。光宴坐。見天神下。以手按摩于
心。功力彌著。形神不勞。山行墜龍井。思多寶塔。願持
此品十萬遍。恍然奮脫。若神人捧。詔住文德皇后資
聖寺。寺遭回祿。瓦礫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降旨重
造。乞歸吳止烏程李伸刺郡醉於道場。醒見白光滿
室。光方持經。面門光起。經聲向息。光亦隨歛。平生一
衲。四十年不洗濯。而戒香鬱然。一日一飯。七十年不
犯非時。李素寡信而篤敬光。親著碑文。題曰墨詔持
經大德神異碑銘。又京兆抱玉。行業高卓。罕接人事。
言未來如目繫。誨大光曰。汝誦佛經。宜高揭法音。諸
天傾聽。必蒙輔翼。果符記莂。緇素歸信。每夕獨坐。闔
扉撒燭。窺門隙者。見口出慶雲。華釆可愛。第五琦善
師乾元貶忠州寶應。入為太子賓客。至京尹皆預言
無爽。年九十無疾而終。極暑尸不萎。琦臨喪哀甚。以
香乳灌口。祥光四照。


皎然



字晝。居湖之安吉。謝康樂十世孫。雖世為詩人。
而植性清和。中閎空寂。外開方便。玅言說於文字。了
心境於定慧。有詩柕山集。刺史于頔序曰。得詩人之
奧旨。傳乃祖之青華。江南詞人莫不模範。極於緣情
綺靡。故詞多芳澤。師古典制故律尚清壯。其或發明
[008-0352a]
玄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贈詩云。吳山
為我高。霅水為我深。萬景徒有象。孤雲本無心。其作
支硎遵碑云。昔在漢明永平之際。大教洋溢。沛然而
東。與生靈滌心。覩天地更始正士自摩騰巳降。持法
有如關中者。秉律有如南山。海內髦士咸歸于我。如
凱風徵陽。嘉禾先發。北齊慧文大師傳龍樹智論一
性之教。教即我釋迦如來九世祖師文殊所承也。慧
文傳南嶽。南嶽傳天台。始授一心三觀之肯。以十身
佛剎微塵數修多羅。如懸帝綱。不出正念。無違即中。
葢如來一期教之局鑰也。天下弘經士窺我宗者。不
得其門而入。天台去世教傳章安。章安傳縉雲。縉雲
傳左溪。左溪自龍樹巳還至天台四祖。事具諫議大
夫杜正倫教記文。又作天台和尚法門義讚云。我立
三觀即假而真。如何果外強欲明因萬象之性空。江
月輪以此江月還名法身。


延壽



字冲元。號抱一子。丹陽王氏遷于餘杭。生周脺。
因二親諍在高榻。自擲于地。驚抱之而諍以息。長乃
歎曰。丈夫不可墜於凡倫。立身行道光顯宗親莫如
為學。晝夜不懈。俄有所成。如對雪吟江邊。千里海濤
深。蟾蜍徹旦光。不沈人所歎。伏年十六。獻講德詩.齊
天賦於錢武肅。二十一悟世無常。從釋誦蓮經。羝羊
伏聽。三十四依龍冊寺慧日永明師落剃受具。一食
三衣。長坐不臥。朝供堂僧。夜習禪定。參韶國師。宴坐
天柱峰。尺鷃巢于衣裓時不去。歎曰。鵲巢覆頂也。祇
[008-0352b]
如此自是工夫不到耳。暑天洮米見蟲。恨以資身損
物。入國清修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師訶之。答曰。久
積淨業方得抵此。中夜旋遶見普賢像前蓮華在手。
因思夙有二願。一則終身誦蓮經。一則畢世利羣品。
上智者院羅漢堂作二鬮。曰一心禪定。曰誦經萬善
生淨土。冥心自期於此二途。倘遂其一。須七度拈得
為驗。擲於佛前拈至七度。竝得萬善生淨土鬮。篤志
淨業於天柱峰。誦經三載。禪觀中蒙觀音甘露灌口。
獲觀音辨。下筆盈軸。著五賦曰。神棲安養。法華靈瑞。
華嚴感通。觀音應現。金剛證驗。又萬善同歸集及雜
文數百卷。入雪竇。聚徒十載。夜念阿彌陀佛。行道發
願。日課一百八。事於西湖淨慈。石崖鐫刻聖像。修法
華懺。以法華名堂。國初忠懿王請為靈隱開山。又為
永明第二代。眾至二千。號慈氏下生。王請出山。賜智
覺號。所至普為四眾授菩薩戒。江南廟神降語。我於
延壽長老處受戒。今有祭奠。祇用蔬素。又常放生。奏
乞西湖為放生池。撰放鰕序云救一期湯炭之苦。減
萬家食瞰之冤。甞曰。四分律文是佛壽命。理無分隔。
近代禪宗翻成忌諱。後生新學觸事面墻。罔辨威儀。
寧知觸淨。人自執著。玅見本通。遂長講律文。常行布
薩。時王城戒壇累歲不開。台州禁童行。未通經業。不
可剃染。師特以聞。咸與剃度。撰垂誡文曰。近嗟末世
誑說一禪。只學虗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說空。
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
[008-0352c]
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云云。饒汝鍊得到此
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
間逆順事。且云。不依地位修行。盡屬天魔外道。時高
麗國主致書問道。奉金絲熾成伽棃.水精.數珠.金澡
瓶遣三十六僧。傳法歸國。各化一方。在淨慈慨天台.
賢首.慈恩互相同異。建閣於寢堂兩廡。館其徒精法
儀者。博閱義海。更相質問。而以心宗之衡準平之。集
大乘經論六十餘部。西天此土。賢聖之言。三百家
證成唯心之旨。為宗鏡錄一百卷。開寶乙亥十二月
二十六日。焚香告眾。趺坐而逝。塔于大慈山。壽七十
四。臘四十。李詠史曰。七返俱拈淨土鬮。畢生不退事
精修。神棲安養巳成賦。宜以慈容掛九幽。無州僧見雙王禮師
𦘕像僧寶傳云。予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曰百八件。計其

狀貌枯悴尫劣。及覩𦘕像。凜然豐碩。眉秀拔氣。和如
春味。其平生如千江月。研其說法如禹治水。孔子聞
韶羿之射。良之御孫子用兵。左丘明太史公文章嗚
呼真乘。非願而至者乎。鎧菴曰。讀山谷詩云從此永
明書百卷。自公退食一罏香因閱之。及兩函寶積實
云。此書無規矩。不若看止觀。今悟境觀二字可為几
杖。服味者一言之力也。至哉。規矩之說。若以十大章.
十境.十乘觀之。真所謂至方足以方天下之不方。至
圓足以圓天下之不圓。曰盡未來際不復易轍。荊溪
豈欺我哉。今二書具在。識者竝取而深究之。則規矩
有無斷可見矣。
[008-0353a]


贊寧



渤海高氏。徙于德清。母周以梁貞明五年生于
金鵝別墅。天成中出家杭之祥符。清泰初進具。天台
忠懿王延為上客。日夕切磋。公姓公族。多所歸向。侍
郎慎知禮等。唱和詩什。得作文關鍵。于光文大師彚
征受詩訣。于進士龍共霖工律學。以虎子稱。署本國
監壇。兩浙僧統賜明義宗文號太平興國。三年王奉
版圖歸朝。師奉釋迦舍利塔入見。上素聞之。對于滋
福殿。一日七宣。召賜方服。改通慧號除翰苑與陶糓
同職。有以青瑣朱楹安容此物。講者折以儒典。敢不
欽伏。八年詔修宋僧傳。聽歸。秉筆既成詣闕。獻之王
內翰禹偁賜詩云。支公兼有董狐才。史傳修成乙夜開。
又赴闕尚騎支遁馬援毫。猶待仲尼。麟進御璽書褒
美。未幾徵入京住天壽寺。淳化二年充史館編修。至
道元年知西京教門事章。聖登極賜對有加禮。咸平
初擢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參政。蘇易簡撰三教聖
賢事迹奏師與道士。韓德純主其事。著鷲嶺聖賢錄
及事迹凡一百卷。補左街首座。明年二月示寂故里。
葬錢唐龍井塢。崇寧四年加謚圓明。所著大宋高僧
傳三十卷。僧史略三卷。入藏內典集一百五十二卷。
外學集四十九卷。箏譜十卷。物外集皆別行。王公序
其文集曰。師年八十二視聽不衰。歷京師十四朝。吳
越四世。終能受洪範嚮用之福。處浮屠具瞻之地。所
謂必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王文正欲以朝州龐眉
九人繪之。以繼樂天九老之勝。師亦預焉。孤山拜像
[008-0353b]
詩曰。寂爾歸真界。人間化巳成。兩朝欽至業。四海仰
高名。舊迹存華社。遺編滿帝京。徘徊想前事。庭樹晚
鴉鳴。師撰結社法集文謂。社名起廬山遠。齊竟陵文
宣王募僧俗淨住社。梁僧祐撰法社。建功德邑會文。
歷代以來咸就僧寺為法會社。社之法以眾輕成一
重。濟事成功莫近於社。今之供社共作福田。約束嚴
明。愈於公法。互相䇿勵。勤於修行。則社有生養之功。
周鄭邑社。結守庚申會。鐃鈸歌讚。念佛行道。一夕不
睡。以避三彭。奏帝注罪奪筭。實道家法。庸僧謀利不
尋根本。誤行邪術。深可痛哉。師護教縝密至於如此。
鎧菴曰。歸田錄云。太祖幸相國。炷香佛前。問當拜不。
師奏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因罷拜禮。令行幸焚香。皆
不拜也。師以太平興國入朝則歸田云云。特好事者
語。而歐公誤采耳。元夜觀燈。王內翰嘲略無假借。豈
於法門苟為姑息。高孝二廟幸天竺。明慶未甞不屈
膝也。


戒珠



字耀之。長樂黃氏。篤學日誦萬言。師法性子光。
試經披剃。樂於修善。博記能文。翕張進退。各適其施。
名曰默書及雜文數十萬言。忽曰。知道而巳。何以文
為聚。而焚之。存者碑記傅序耳。得法法海懷要。住黃
檗時。要沒祭以文。又作別傳。議下竺刪定止觀後於禪教分
岐。深有發明。熙寧十年九月二十三日示。寂壽九十
三。臘七十三。葬骨飛山。郎中李肖銘。


法端



丘姓。霅人。幼不茹葷。試經祝髮吳山解空。傳淨
[008-0353c]
覺教觀。參黃龍禪法。出世三遷至西余。常作師子吼。
戲號端師子。退居歸雲菴。日夜誦法華。作詩曰。年老
惺惺神更清。夜深幽室誦蓮經。兒孫睡覺應嫌我。石
板時敲三四聲。母冡在山前。晨朝徐步誦經一部而
歸。請誦者得錢五百。及開帙目數句擕錢去。遇飢寒
者散之。好歌漁父。歌輙達旦。霅僧回頭。士夫安其妄
秀。有狂人不托說法誑世。竝勘破之命。俞秀老開堂
疏云。推倒回頭。踢翻不托。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
漁父先聞。聞巳登座。引吟曰。本是濟湘一釣裔。自東
自西自南北。眾稱善。便下座云。我觀法王法。法王法
如是。七十二遷化。人祠為散聖。


義天



王姓。高麗文宗仁孝大王第四子。辭榮祝髮。內
外典籍靡不研究。每歎生於東裔。罔知佛法宗旨。求
入上國參尋知識。元祐初上表哲宗。乞傳賢首宗教
歸國流通。達四明郡。以明智立慧照鄰館伴。詣育王
禮舍利塔。請大覺璉陞座舉揚。勅兩街舉可以授法
者。以東京覺嚴誠對。誠舉錢唐慧因.淨源.自代勅朝
奉郎楊傑接伴至彼受法。吳中諸剎迎餞視行人。見
天竺慈辨。執弟子儀。咨詢教觀。獻雲鳳磨衲衣.淨缾.
經帙等。慈辨贈偈曰。醍醐極唱最尊崇。菡萏華奇喻
有功。五祖當年親玅悟。僧王今喜繼高蹤。戒香流出
金爐上。法語親傳塵尾中。他日海東敷演處。智燈列
焰照無窮。蔣師之奇同飯亦贈一絕。玅達顯空中。一通
無不通。寄語定光莫招手。道場方盛鎮遼東。靈芝大
[008-0354a]
智為陞座發揚。請所著書歸國流通。參金山佛印。元
坐納師禮。楊公問故。元曰。義天異國僧耳。僧至叢林
規蠅如是。公曰。卑之少徇時宜。求異諸方。豈師心哉。
元曰。不然。屈道徇俗諸方。先失一隻眼。何以示華夏。
師法贈加沙.經帙。答二偈曰。海外名衣得自誰。逾城
王子丈夫兒。袞章舊換曾無價。合是金剛座上披。經
帙樓鋪錦繡堆。水包黃卷有時開。藥山只要閑遮眼。
正眼何曾遮得來。至京。范舍人蘇郎中館伴抵相國。
慧林訪圓照。本亦示宗旨。師遍入諸宗閫域。諒不逃
其皮裏陽秋矣。贈楊公古律二十韻。雅徤清新。得騷
人句法。公和云。孰若祐世師。五宗窮玅理。我媿陪。彌
天才辨非鑿齒。兩相尊敬契同支。許䟦飛山別傳義。
摧顯有功文曰。甚矣。古禪之與今禪名實相遼也。古
之所謂禪者。藉教習禪者也。今之所謂禪者。離教說
禪者也。說禪者執其名而遺其實。習禪者因其詮而
得其旨。救今人矯詐之弊。復古聖精醇之道。珠公論
辨斯其至焉。近者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
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
除其偽妄條例。則重修貞元續錄三卷。中載之詳矣。
有以見我佛付囑之心。帝王弘護之志。而比世中國
所行禪宗章句。多涉異端。此所以海東人師疑華夏
無人。及見飛山高議。乃知有護法菩薩焉。昨奉王旨
刊諸翠琰。而恐流通未廣。勒之方板。噫。百世之下。住
持末法者。豈不賴珠公力乎。還國後音問不絕。遣使
[008-0354b]
祭奠。初離其國。辭王表云。不思今世之難行。竊慕古
人之篤信。渴朝聞而甘夕死。輕尺璧以惜寸陰。敢効
玄弉之遺風。緬思義相之高躅。相師求法中朝傳華嚴性宗歸因圖
絕海。唯恐失時。然則西尋勝境。該究竟之見。聞東轉
法輪。闡圓通之利益。永贊流行於長世。式資悟解於
羣心。及游佛隴觀智者。親筆願文禮於塔前。誓傳教
觀於東國。其心豈不盛哉。鎧菴曰。東坡論高麗狀貼
黃云。體問得慧因。主僧淨源本是庸人。只因多與往
還。致商人等於高麗國妄行談說。是致義天遠來從
學。本院厚獲施利。而淮浙官司遍遭擾亂。私謂義天
求法非聊爾。僧淨源亦有功教門。東坡為國論事一
期言耳。


永道朝省旌其護法剳改法道



西京順昌毛氏。幼師承天羅漢安
恭。崇寧三年受具。游上都。受唯識百法二論。過眼成
誦。因入聚落。市藥方士惡語相加。乃折以大言。批其
頰而去。識者謂其必為法門梁棟。政和三年。賜椹衣
主左街祟先香積禪院。五年錫寶覺號。林靈素幻術
罔上。宣和改元。正月詔天下革釋氏教法。寺為神霄。
佛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號德士。服中冠執木笏。諸
山告眾云。權抽肩上之田衣。且卷頂門之螺髻。雖然
不改舊時人。且喜一番添姓字。三年八月。京城大水。
水族出於市居。靈素治水弗驗。士民益懼。僧伽大士
現禁中。就祈禳水。大士振錫登城。稱誦密語。水勢頓
殺。以至竭涸。靈素氣沮。又衝太子節上惡之。放還溫
[008-0354c]
州。道死。復釋氏舊名。諸山謝恩云。歸木笏於裴相公。
抽冠簪於傅大士。重圓應真之頂相。再披屈眴之田
衣。勅令初行誰不俯聽。唯師抗詔。黥流道州。防人曰。
途涉萬里。宜茹葷酒助色力。師曰。罪大責重。君恩寬
貸。尚延殘喘。巳為幸矣。嬰瘴殞身。亦天命也。戒可犯
乎。防人益護。其行將至。師夢佛像荷伽入城。僚夢有
同者。翌旦師至。師曰。僧必異人。未幾軍民多患寒疾
求救。師受西天總持三藏明因玅善普濟法師真言
軌範。靈答如響。又傳圓頓戒法於圓照大師。故病者
飲所呪水。或為摩頂。無不痊安。求者既多。為沼營中
以應之。郡有廢寺。擬重建。數月而成。二年量移近郡。
道過湘潭。洪覺範贈詩曰。道公膽大過身軀。敢逆龍
鱗上諫書。直欲袒肩擔佛法。故甘引頸受誅鋤。三年
竄逐心無媿。萬里歸來貌不枯。他日教門綱紀者。近
聞靴笏趂朝趍。七年六月還僧住昭慶昭先禪院。撥
賜右街顯聖寺.釋迦院廨舍兼領之。建炎初。留守宗
澤。請主左街天清寺浦宣教郎。充留守司招論官兼
總管。使司參謀軍事。為國加持護佑軍旅。住淮頴間。
勸諸豪右分粮助師。未㫷稛載而歸。三軍歡呼。車駕
南巡。累召至都堂陪軍國重議。請加冠冕領兵權。恢
復故疆。辭以詩曰。昔年為法致遭黥。天使更衣助甲
兵。枷鎻蠻荒經半紀。間關水陸越千程。冰霜不易松
筠操。罏炭難移鐵石情。願與瞿曇為弟子。不堪簪笏
簉公歸。即奏加賜圓通法濟號。准祖宗制係試鴻臚鄉崇觀添賜六字比
[008-0355a]
視官品四年。明帥請住寶林。夏旱奉旨禱雨。越之圓通。

應期滂沛。紹興賜對上曰。先帝為妖術所惑。廢卿形
服。朕與卿去其黥涅可乎。師曰。雖感聖恩。然先皇墨
寶不忍毀除。上曰。這僧到老倔強。江州請住東林太
平興龍禪寺。兼廣福院事。師甞讀大宋僧史略見云。
每當朝集。僧先道後。其次竝立殿庭。僧東道西。獨遇
郊天道左僧右。葢本祖宗之制。昨緣崇觀之後。道士
叨冐資品。王仔息.林靈素之徒紊亂朝綱。由是起例
遽厭僧班。乘勢毀壞祖宗舊制。靖康建炎以來。道士
官資巳行追毀。其於班列自合復仍舊貫。遂與道士
劉若謙詣朝廷抗辨。乃以短劄申稟乞降指揮。特賜
改正。奉朝旨批降依修施行。令僧道聚會得正其名
分者。皆師力也。五年奉旨入內禱雨。結壇登座。聲呪
以四金缾各盛鮮鯽。噀水密呪。遣四急足放諸江沼。
急足未回雨巳浹洽。特賜金鉢。師常以相國寺珍藏
三朝太真仁御製所頌唐宣律師天神密授釋迦文佛
靈牙。隨身供養。或求舍利。虔禱與之。師欲建閣。於在
所祥符寺奉安三千化佛像。大開講席。行化鳥鎮。普
靜寺僧禮足求之。置金盆內。迎出祈禱。合鎮道俗稱
禮三日。殊無彰感。訶責其徒。益勵三業。夜半鏗然。師
曰。如來顯現。視有八粒。滅燭。見盆底光發屬天。移刻
乃息。盛以木塔。迄今三月七日建禮塔會。葛待制勝仲
疏敘緣起云。惟茲震旦獨寶靈牙。昔在京都奔走。人
天之供今留吳會。襲藏兵火之。餘矧古成之。萬家建
[008-0355b]
法筵之三日云云。率同志重刊僧史。略冠以序於別
立禪居。傳禪觀法二門。問註云。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則王道興焉。佛寺僧規。稟如來制。則正法住矣。不遵
王化名曰叛臣。不繼父蹤呼為逆子。敢有不循佛說。
是謂魔外之徒。所以三世諸佛法無異說。十方眾聖
受學同文。夫釋迦經本也。達磨之言末也。背本逐末
良可悲夫。愚素習眾胥力根貝葉。徧問西來藏。仍閱
古今求法記文。天竺禪定竝稟佛乘。所以入聖位者
不絕。葢依法不依人。務實而行。佛言聖法真不悞後
學也。敢咨同志學佛修禪。庶幾速離苦津高登彼岸。
無以利口欺人自瞞。靈府經云。若欲得道。當依佛語。
違而得者。無有是處。可誣也哉。十七年七月二十一
日。告其徒曰。法門扶持。更在諸公。吾當行矣。端坐而
化。偈曰。萬法本空。一真絕妄。如彼太虗。元同谷響。荼
毗巳寶護塔于九里松。


子光



蘭溪人。習台學。南詢見杲大慧。住莆田.福清作
依托明師勝地論三卷。謂。佛法高玅若增上勝緣。唯
明師勝地為堪依托。葢學道貴見性。見性貴修習。見
性未明必務求師。修習未成必務於地。得其師。則模
範正。得其地。則心跡安。人間中國聖賢所居。兜率陁
天彌勒說法。西方淨土彌陀闡化。三處皆名勝地。竝
得依托修行中下二卷。專明西方法門。勸人修習。序
䟦在樂邦文類。


葉適



字正則。號水心。永嘉人。中賢良大科。孝宗朝為
[008-0355c]
士林英特。仍染指法門。今錄集中三文以儆吾人之
不能存神教觀者。其題𥁞婆須密女云。舊傳程正叔
見秦少游。問天知否。天還知道和天也瘦。是學士作
耶。上穹尊嚴。安得易而侮之。薄徒舉以為笑。如此等
風。致流播世間。可謂戹矣。其華嚴諸書乃異域之放
言。婆須密女豈有聲色之實好。而遽以此裁量友朋
乎志。意想識盡。隨虗假則元祐之學雖不為羣邪所
攻。其所操存亦不足賴矣。此蘇黃流弊。當戒而不當
法也。此可見公於彼門中。雖小小疑似。亦審訂決擇。
非筆下有萬鈞神力。則不敢破元祐諸公也。其題張
君注佛書云。黃巖張士特示余注心經.金剛.圓覺.楞
嚴.四十二章及標題.節注.經律.紏異等皆備。昔余在
荊州無吏責讀浮圖書。盡數千卷。於其義類粗若該
涉。今觀張君貫穿出入。證會反復。悉從舊文。不以私
意為說。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難知。往往迎刃氷解。則
多自得。按四十二章質略淺俗。是時天竺未測漢事。
採摘大意。頗用華言以復命。非浮圖本書也。西戒僻
阻。無禮義忠信之教。彼浮屠直以人身喜怒哀樂之
間。披折解剝。別其真妄。究其終始。為聖狂賢否之分。
葢世外奇偉廣博之論。與中國之學皎然殊異。世之
儒者不知淺深。強欲攘斥。反以中國之學佐佑之而
曰。吾能自信不惑其於道鮮矣。余既為張君題所注
佛書併記一事。蜀人范東叔自云。在學省時。晨朝必
誦楞嚴。陳君舉與隣省問。念佛為誰。東叔拱對。君舉
[008-0356a]
戲曰。吾以為老卒所課耳。東叔因言。誦此三十年矣。
余聞請東叔。楞嚴要義安在。東叔沈思久之曰。如鷄
後鳴。顧瞻東方。巳有精色。此是逼撲到緊要處也。余
聞而歎息。夫不讀者固不能知。而知者止於此。嗚呼。
安得以張君所注語之乎。此可見公於儒釋不同處
審訂決擇。否則不能笑韓歐之浪戰也。其宗記序云。
佛學由可至能自為宗。其說蔓肆。數千萬言。永嘉鮑
埜刪擇要語定著篇。此非佛之學。然也。中國之學為
佛者。然也。佛學入中國。其書具在。學之者固病其難。
而弗背也。有胡僧教以悉棄舊書。不用即巳。為佛而
巳。學之者疑其誕而未從也。獨可粲大喜。決從之。故
流行至今。嗚呼。佛之果非巳乎。余不得而知也。巳之
果為佛乎。余不得而知也。余所知者。中國之人畔佛
之學而自為學。倒佛之言而自為言。皆自以為巳即
佛。而甚者以為過於佛。是中國人之罪。非佛過也。儒
者則不然。於佛之學不敢言曰異國之學也。於佛之
書不敢觀曰異國之書也。彼夷術狄技絕亡異耳。不
幸以吾中國之人為非佛之學。以吾中國文字為非
佛之書。行於不可行。立於不可立。艸野倨侮。廣博茫
昧。儒者智不能知。力不能救。則中國之人非佛非巳。
蕩逸恣縱。終於不返。是不為大慼歟。余甞問埜。儒之
強者之慍。弱者眩。皆莫之睨。子以何道知之。又為之
分高別下。取要捨煩哉。埜曰。無道也。悟而巳矣。今為
是宗者亦曰。無道也。悟而巳矣。余聞而愈悲夫不憤。
[008-0356b]
不啟。不悱。不發。故曰。亦可以弗畔矣。悟而遂畔之。庸
知非迷之大乎。雖然。考之於書則信悟矣。此可見公
於禪.教分岐處。審訂決擇。否則不能笑暗證者無父
無君也。暗合孫吳於斯。為信吾儕少聞淺解。不諳經
論。輕趣宗途。而輙與此等士夫語。豈不為法門羞。況
撫尾乞憐於其間乎。


禪宗相涉載記



天下無二道。佛祖無二心。心無二焉。其者迹耳。或
者不忍赤子之跼蹐於蠱瘵癘瘧也。則鳥喙蝮蝎
以藥之。既凱旋矣。而藥之不巳。無亦執藥以成病乎。
世固有以腊毒傷其生者。亦告以薄滋味可也。飲
食椒桂詎容廢耶。不善逞機者。直投以大羮元酒。
又懼其飽而奪之是宜。彼此相拒而不得。其觀心
故。為學之難。難於無私。無私之難。難於通理。不通
乎理。雖欲無私不可得也。為通理故撰禪宗載記。


菩提達磨



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踈朗。聞皆曉悟。志
存大乘。冥心虗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悲此東震。以
法相導。初達宋境。次度後魏。隨其所止。誨以禪寂。時
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二弟子。道育.慧可。
早夜親事。經涉數載。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
客塵偽妄不入曰壁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
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大教多途。要唯二種。理與
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
偽歸真。凝住壁觀。無他法也。凡聖一等。堅住不移。不
[008-0356c]
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
行同攝。初.報怨行。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
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訴。經
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
道。二.隨緣行。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宿因所
搆。今方得之。緣盡還去。何喜之有。得失由緣。心無增
減。違順風靜。冥順於道。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
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
隨運轉。三界皆苦。而誰為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
樂。四.名稱法行。性淨之理以此法開化。魏土學者錄
其言行。流布於世。自言一百五十餘歲。遊化為務。不
測于終。唐代宗謚圓覺。


慧可神光



武牢姬氏。博涉詩書。超悟內典。年四十遇達
磨。悅之。從學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太
平初行化京畿。盛開祕苑。滯文之徒謂是魔語。貨財
公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致其死。初達磨以楞伽
四卷授曰。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褁。
乞食如故。林公同學共護經像。亦被斫臂。號呌通夕。
師為治褁。乞食供林。林怒師手不便。師曰。餅食在前。
何不自褁。林曰。我無臂。汝不知耶。師曰。我亦無臂。復
何可怒。悉問方知故世云無臂林。師告慧滿。此經四
世後變成名相。一何可悲。汝善護持。莫測所終。德宗
謚大祖。
[008-0357a]


慧能



新興盧氏。採燋養母。負薪入市聞誦金剛。問。從
誰受。曰。蘄州黃梅忍大師勸持云見性成佛。辭母前
邁至韶與。劉志略為心友。略姑為尼。號無盡藏。甞讀
涅槃。師暫聽之。即為說義。尼因問字。師云。字即不識。
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易能會義。師曰。諸佛解脫。
非關文字。尼異之。號為行者。居人瞻禮。奉以寶林。咸
享中達黃梅。師資道契。廼入碓坊。抱石而舂。經八月。
忍俾眾述偈。上座神秀以偈書壁。師密令童子書偈
於旁。忍呼入室。寄託法衣曰。古我先師轉相付授。豈
徒爾哉。捧衣南邁。儀鳳改元。正月十五。南海印宗法
師為師會眾落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受
戒。即開東山法門。信忍竝住東山回寶林。韶守韋據請住大
梵。學者逾千。封土為壇。說法其上。錄為壇經。先天二
年八月三日示寂。葬曹溪。壽七十六。憲宗謚大鑒。塔
曰。元和正真。達磨至師六世。因稱六祖。師化韶陽。秀
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分宗。四祖甞於九江遙望雙
峰。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岐。問忍。知之乎。曰。
師當旁出一枝。相踵六世。果出法融闡化金陵。牛頭
至南陽忠六世。亦號牛頭六祖。嵩山普宗立秀為六
祖。自稱七祖。故杜詩云門求七祖禪。


懷海



王姓。閩人。依馬祖於南康甘氏。游氏施山峻極
千尺故名百丈。方丈以前多居律院說法。住持未有
規度。師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
行耶。乃即其地別建禪剎。凡衣服.飲食.寢處之類始
[008-0357b]
與毗尼相翻。四方叢林皆以為式。或曰。瑜伽.瓔珞.大
乘戒律胡不依隨。師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衷。設
其規矩。務歸於善耳。大槩具道眼者號長老。如天竺
須菩提呼也。云云。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示寂。年九
十五。穆宗謚大智塔曰大寶勝輪。鎧菴曰。昉師辨祖
書云。宣律師續高僧傳載達磨理行二種。固其真法。
其後智炬於曹溪門下。撰出寶林傳。詭說百端。以惑
無識。隻履西歸.立雪斷臂.傳法偈.讖候語至於達磨等事迹。皆與僧傳
不同。由是誇衒。寶林之憑虗滅沒。僧傳之紀實巴人
一唱。屬而和者滔滔。皆是如何。通曾未詳省也。柳子
厚學佛最為淵源。於大鑒碑秖稱達磨譏梁氏。作為
空術益顯於龍安碑。有世之傳書者皆馬鳴龍樹道
語。於無姓碑乃云。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
為得其正。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則知柳公於此
二途固巳了然於胸中。又如來滅度。衣付迦葉。迦葉
守衣入定鷄足。俟彌勒下生。華林三會方爾奉獻。則
授慧可者乃達磨自衣。如寶林傳梵語屈眴。唐言第
一布。紡木綿。華心為之。其色青黑。即達磨所傳七條
也。世謂傳如來衣者謬矣。


玄覺



字明道。號真覺。永嘉戴氏。精究台道。常習禪寂。
惟服大布僧伽棃。充飢脫粟淡𧆌而巳。同產兄宣猶
子二人。一門蘭玉。都捐我相。不染客塵。住龍興寺。寺
旁別有勝境。乃於巖下搆生禪菴。未幾與東陽䇿徧
游講肆。因覧涅槃。洞明玅旨。復往曹溪。印其所證。少
[008-0357c]
留一宿。號一宿覺。猶云河南半遍冶也。先天二年十
月十七示寂。殯于西山之陰。年四十九。謚無相。塔曰
淨光。括守李邕為神道碑銘。剌史魏靜編其文。號永
嘉集戒珠行靖注之珠序曰。退而約三乘之義有述
焉。述書一卷。勒為十篇。捐花同實。誅剪妄偽。大以定
慧遮照之旨。是其本也。又曰。出入乎空假之門。游泳
乎遮照之淵。提領乎與奪之綱。控御乎諦緣之轡。凡
十篇之內。四教之通別。二知之離合。五念之起續。三
藏之齊劣。必條幽折微。章灼同異。而不容三乘外百
家迂疎之說。彷彿參混於其間。其猶坐鴻崖視平地。
遠近事物昭昭然不能逃遁於隱奧也。神智曰。永嘉
集全用天台圓頓法而不言天台。豈不奪他成巳。鎧
菴曰。傳燈云。初見六祖振錫。擕缾繞祖三匝曰。速道
速道。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
何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
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
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方具威儀參禮。須臾
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不動。豈有速乎。祖曰。
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意。曰。
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
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據此問答。乃
是勘辨之辭。問畢具儀設禮。亦是比丘相見常儀。少
留一宿。自是曲從主意。錄者卻謂一宿覺。抑又誣牧
菴謂逃逝。天台螟蛉。達磨夷。攷當時徵詰之語。亦未
[008-0358a]
嘗逃逝螟蛉也。證道云。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
不相關又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勅曹溪是豈非
將錯就錯。轉增誣罔。此歌盛行。諸方宿德或注或頌。
搢紳之士亦有序跋。獨神智有議本傳。艸菴有疑。疑云。
魏靜序將大師在日。凡所宣紀。總有十篇。集為一卷。
答友人書尚附于中。而不收此歌。何也。抑有說焉。以
證道名歌。而如來設教。修證之法。不出藏.通.別.圓。今
所謂道藏通修證乎。別圓修證乎。若舍此而別有修
證。得非永明所謂不依地位。天魔外道乎。洪覺範云。
梵僧覺。稱謂。本國目為東土。大乘經若以義天䟦別
傳議例之。此歌特未遭有識者毀耳。必若含光所遇。
則可謂具眼梵僧也。又龐居士臨終語于頔云。但願
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挍之玅三觀不無異同。居
士之名。雖以西域修淨行者而得。實因淨名輔佛揚
化而彰。觀其彈偏折小。歎大褒圓。弟子菩薩無敢嬰
其鋒。領眾問疾。玅德一人而巳。豈止修一淨行。唯務
禪悅而巳乎。學者勿眩名失實焉。


賢首相涉載記



山家自清涼隘路叛出之後曰。教觀皆有莠苗.朱紫
之患。故荊溪以金錍義例窮其失。其心豈得巳哉。一
則曰願來世諸佛會中與子相遇。二則曰歸命諸賢
聖。願舍是非心。為樹涅槃因。非欲貶量失至于今
日。積有年矣。兩家學者枘鑿冰炭。倘無知彼知巳
之功。徒勞接響承虗之力。為知彼故。撰賢首載記。
[008-0358b]


法順



萬年杜氏。幼於舍旁塚上說法。聞者悟入。十五
代親遠戍。十八出家。師因聖僧珍受持定業。聾啞遇
之能聞能語。驅園圃蟲。誡惡性馬。道濟異類。隱顯難
測。唐太宗詔問。朕苦勞熱。久而不愈。聞師神力。何以
蠲除。曰。聖德御宇。微恙奚憂。但須大赦。聖躬必安。從
之而瘳。錫帝心號。患瘡膿潰人。有敬而味者。有以帛
拭者。香氣異常。或毀或譽。不慍不忻。游歷郡國。勸念
阿彌陀佛。撰五悔文讚揚淨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
毀之。巫覡所事。躬為併儅。禎祥屢見。絕無障礙。貞觀
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坐滅於南郊義善。雙鳥入房。
異香滿寺。壽八十四。肉身經月愈鮮。常有異香熏于
座前。有弟子詣五臺禮文殊。方抵山麓。老人語曰。文
殊今住終南山。杜順和尚也。言訖不見。弟子趍歸。師
巳長往。關中常作文殊忌齋。豈為師乎。塔樊川北原。
翰林學士許康佐銘。師著法界觀門弘華嚴經。付雲
華智儼。儼付賢首法藏。


法藏



康姓。康居人。年十六鍊一指供養明之育王舍
利塔。尋聽華嚴。則天䇿名宮禁。落髮住太原寺。佐于
闐實叉難陀。譯華嚴成八十卷。詔講於佛授記寺。講
堂乃京師。地動光自口出。騰涌如蓋。詔十大法師為
授戒。擢為賢首并菩薩戒師。睿宗內禪亦受大戒。糞
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徧。楞伽.密嚴.梵網等經。起信
論凡十部。皆為義疏。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終于
大薦福寺。壽七十。贈鴻臚卿。葬神和原祕書少監閻
[008-0358c]
朝隱碑。滅百年而得澄觀。


澄觀



字大休。會稽夏侯氏。九歲師寶林體真。十一恩
度。乾元中學相部律於潤州樓霞澧。受南山行事止
作於曇一。受菩薩戒於常照禪師。啟厥十誓。傳關河
三論於金陵。玄壁江表。三論之盛。始於此。大曆初於
瓦官傳涅槃.起信等經論。及終南法界觀。康藏還源
記。復造東京。受雜華於大詵。又從成郡慧量。覆尋三
論十年。從荊溪習止觀.法華.維摩等疏。謁牛頭忠.徑
山欽.洛陽無名咨決南宗禪法。見慧雲明了北宗玄
理。鎧云撮台衡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謂別有亡機之門。昔人不參
善友。伹尚尋文。年事稍衰。便欲廢教求禪。豈惟抑乎佛心。亦乃翻誤後學。師雖有遍參之勤。亦悔學路之雜

此土儒墨.竺乾.梵書諸部。異計四圍。五明顯密儀軌。
旁通博綜。天縱多能。十一年巡禮五臺.峨眉。俱蒙現
瑞。旋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仍講大經。造新疏
二十軸。德宗誕節。講經內殿。以玅法清凉帝心。錫清
凉號。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宣河東節度禮部尚
書李詵備禮奉迎。與罽賓三藏譯烏荼國王所進行
願品。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如比丘法說欲
云。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元和五年。憲
宗勅鑄金印。加號大統國師。主教門事。開成二年三
月六日示寂。葬終南石室。塔曰玅覺。裴相國銘。壽一
百二。臘八十三。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夜目發光。
晝仍不瞬。才供二筆。曰記萬言。盡形一食。宿不離衣。
歷乎九朝。為七帝師。荊溪與江淮四十僧禮五臺。師
[008-0359a]
領徒萬指。郊迎尊師。如是不可以頓。頓異見掩其美
也。著疏記流傳者四百餘卷。講貫大經殆五十遍。建
無遮大會十有五。學者計弘法三十八人。造堂奧者
僧睿.宗密。


宗密



何姓。果州西充人。年二十八進具。得法於荷澤
會五世孫道圓。傳圓覺於漢上。傳清凉華嚴句義於
病僧。即為他講故圓覺疏序。有講雖濫泰學且師安
明沐猶吾之納。謬當真子之印。葢清凉答書子之所
解。猶吾之心。轉輪真子誠所謂也。又語云。毗盧華藏
能隨我游者。其汝乎。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起信.唯
識.蘭盆.法界觀行願經等疏鈔。及修證科儀等凡九
十餘卷。太和二年。文宗詔問佛法。賜紫方服為大德。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賜謚定慧。塔
曰。青蓮裴相國銘。壽六十二。臘三十四。李訓敗走終
南。師欲匿之。其徒不可。乃奔鳳翔。為吏所執。訓死。仇
士良捕師詰之。怡然曰。與訓遊久。吾法遇難則救。初
無愛憎。死固吾分。洪覺範謂。比丘於唐交士大夫者。
多犯法辱教。而師獨超然。吏亦欣然疾書。葢其履踐
明也。鎧菴曰。東坡寄子由詩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
人間萬事非楊龜山云。西銘會古人用心要處為文。
正如杜順和尚作法界觀樣。前輩士夫留心學佛。但
趍禪那一門。少知入道觀法。二公所尚誠為難矣。然
以天台教觀格之。曾未造其藩籬。葢凡立觀。要令行
人修證必須依教。修何因。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如
[008-0359b]
荊溪云。立三觀。破三惑。顯三諦。證三智。成三德。今法
界觀於彼宗五教中。未知定屬何教。破惑顯理。如何
修證。若云依一乘圓教立茲觀門者。且五教建立始
自賢首。豈賢首未判教而杜順先立觀耶。抑杜順立
觀與賢首判教懸合耶。豈彼教宗賢首觀宗杜順耶。
圭峰注法界觀修字云。止觀熏習。造詣不知。是何止
觀。若單止單觀乃屬小乘偏空修證。阿含比丘當修二法所謂止觀
如何入華嚴稱性法界。若三止三觀為次第耶。為一
心耶。若次第者。須說先修何止觀。到何位。斷何惑。顯
何理。若一心者。亦須明說何位圓融而修。何位圓融
而證。倘如舊傳。乃文殊示現。豈菩薩別為一緣。立此
觀法乎。不然豈免永明之機。


子璿



秀人。聽洪敏講楞嚴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
省。聞琅耶覺道重當世。趍其席。值上堂。師云。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喝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俯伏汗流。豁然大悟。方披襟。敢稱座主。禮
謝願侍巾缾。覺曰。汝宗不振久矣。厲志扶持報佛恩
德。勿以殊宗為介。師如教以辭。住長水。眾幾一千。慶
南疏楞嚴。丞相王隨序。鎧菴曰。天台所判四教。本乎
佛意。蓋依如來藏同體權實。大悲願力隨順物機。不
獲巳而用。既機宜不同。致法有差降。從一實理。開於
權理。權實二理能詮。教殊故有四種差別教起。荊溪
云。此之四釋。關涉五時。牢籠八教。彼賢首五教。畢竟
淮何建立。愚法小乘雖僅同天台。然不說轉小成衍。
[008-0359c]
又無別圓被接。又無法華開顯。則將畢世愚矣。始終
頓圓。四教皆無。斷伏修證。分齊徒用經論。相似語言
配合耳。況天台所立四教。教下有觀法。賢首既不遵
天台判釋。自立五教。至說起信觀法。卻云修之次第。
如顗師摩訶止觀豈非有教無觀。解行胡越清凉。雖
稟荊溪止觀。卻宗賢首判教。廣造華嚴疏鈔。謬亦同
科。圭峰圓覺長水。楞嚴雖廣有云云。葢同坑無異土
矣。李長者新論四十卷。錢氏時永嘉永安分注經下
成一百二十卷。名華嚴合論。其判教與天台不同。亦
與賢首大異。茲乃三世達道所系。未易談其始末。姑
俟後賢明辨云。


淨源



存伯長。號潛叟。晉江楊氏。師東京報慈海達恩
度。受大經於承遷。受合論於橫海。明覃還南。聽長水
楞嚴.圓覺.起信.肇公四絕等經論。宿學推為教海。義
龍省親于泉。泉人請住清凉。遊吳。吳人請住報恩觀
音。杭帥沈學士置賢首院於祥符以延之。主青鎮.密
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檀越沓至。給眾外悉以印造
教藏。身衣布褐。自奉甚約。或為致賜衣名。號曰。吾豈
為世間名利恭敬哉。義天航海問道。申弟子禮。閱歲
而歸。一宗疏鈔。時巳亡絕。義天持至。咨決所疑。逸而
復行。師之力也。蒲左丞鎮杭。歎其苦志。千學行解俱
到。奏以慧因。易禪為教。義天還國。以金書華嚴三譯
本凡一百七十卷歸師以祝聖壽。彼宗自圭峰來。未
有若斯之盛。故稱中興教主。元祐三年十一月庚午示
[008-0360a]
寂。年七十八。臘五十四。塔舍利于院西北。曾運使敗銘。


義和



號圓澄。乾道中住慧因。居平江能仁閱淨土傳
錄論。讚。未有華嚴念佛法門著無盡燈。以華嚴念佛
至相和會。偏讚西方。觀念彌陀。樂邦文類然彼宗期心華
藏。願見舍那。以生安養。覲彌陀為所斥。或以斷惑通
別。感土淨穢。與違行願闢之。其說窮矣。和乃強欲和
會。終以言論事理混淆。自畔其說。乃知佛隴無礙之
辨。挽銀河傾溟渤。孰得而障之哉。


慈恩相涉載記



慈恩賢父子之盛德。大業可枚數哉。方三藏之從
戒賢也。吾無憾焉。玄贊之作。遽以口耳所傳。與靈
山親承授受者杭衡對壘。多見其不知量矣。是以
傳而不習。君子耻之。恐後學以一生目大德撰慈
恩載記。


玄弉



洛陽陳氏。年十一通維摩.法華。進具。道基化行
長安。負笈趍之。受阿毗曇.婆沙.雜心等論。基曰。予遊
講肆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斯。武德中講心論。不泥
文相。僕射蕭瑀奏住大莊嚴寺。誓往五天。具覿成言。
用通神解。貞觀二年。年二十九。上表遊西竺。上允之。
杖䇿前邁至[葸-十+夕]嶺。積雪未解。有毒龍.飛沙寒路。盤空
而進下。顧皆千仞。險處梯而過者七。日以繩為梁。躡
而涉水。闊八十步。次登雪山。壁立千仞。步步俱有棧
孔相對。人持四棧以手足更互著崖孔中。猿臂而過。
三日始到平地。張騫.甘延壽所不至也。過沙河。逢諸
[008-0360b]
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一心念觀音菩薩及般若
心經。又西北行三百里。度一磧。至凌山[葸-十+夕]嶺北隅也。
險峭峻極。開闢以來。冰雪聚而為凌。春夏不解。凝泜
汗漫。與雲連屬。莫觀其際。凌峰摧落。橫路側者。或高
百尺。或廣數丈。蹊徑崎嶇。登陟艱險。風雪雜飛。復履
重裘。不免寒戰。將欲眠食。復無燥處。懸崖而炊。席冰
而寢。七日出山。徒侶凍餒死者十四。又山行三百里。
入鐵門峰。壁狹峭崖。多鐵礦。依之為門扉。仍鍱鐵。鑄
鐵為鈴。多懸於上。即突厥關塞也。窮歷百三十國。凡
吾佛所化之地。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迦路
崇高之塔。那揭留影之山。皆申禮敬。備覩靈奇。獲寶
像.舍利及貝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凡如來
一代所說。耆山方等之教。鹿苑半字之文。馬嗚.龍樹.
無著.天親諸所製作及十八異執之宗。五部殊途之
致。收羅研究。達其旨。得其文。雖七例八轉之音。三聲
六釋之句。無不盡其微。畢其玅。蒙祇羅國王賜青象.
白馬以助駄載。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抵京。留守房
玄齡備幢旛皷吹釋部威儀。道俗數十萬眾。乘師寶
輦若兜率下生。舘弘福寺。翌日見上儀鸞殿。慰勞勤
至。翻經所須。竝令留守司供給。先進瑜伽師地論。歎
曰。瞻天瞰海。莫極高深。雖軍國務。敷未暇委。尋然知
宗源杳曠。顧視九流。若汀瀅之方溟渤爾。勅鈔所譯
經論。每本九部。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冀茲率土
開稟未聞。勅紫微殿西。別剏弘法院。延師居之。選名
[008-0360c]
德七人自隨。與帝論道之餘。任便宣譯。又勅異域方
言。務取符會。若非伊人。誰論聲教。故諸夏有疑。竝於
師。師乃轉吾唐言。依彼西梵。令彼讀者尊祟震且。又
勅老子為梵言。以遺西域。師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
安用佛言用通老義。況復鄙陋異邦。聞之有玷上國。
遂止。永徽三年。表請剏塔慈恩。奉安所取梵本經論
及二帝製聖教序制許仍裒七宮亡人衣物。助其費。
顯慶元年。皇子生中宗。神光滿室。亭亭燭天。賜號佛光。
王越月表請佛光王出家。紹隆三寶。制可。落髮授歸
戒。進金字心經及法衣鉢具。二年帝幸洛陽。詔陪駕
便道陳留改葬二親。勅供給葬具。四年以玉華宮為
寺。追崇先帝。詔居之。於此譯大般若經。涉四年。成六
百卷。麟德元年正月九日告眾曰。有為之法必歸磨
滅。泡幻形質何得久停。令傍稱南無彌勒如來。應正
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二月四日右脇累足。以手
支頭。堅然不動。眾問。定生彌勒前否。答決定得生而
氣絕。壽六十四。帝哭之慟。廢朝五日。給其喪費。洎葬。
五詔褒恤。四月十四。用佛故事金棺銀槨葬于滻東。
初臥病。明藏禪師問之。見二長人共捧白蓮師前云。
師從無始。損惱有情。及諸惡業。因今小疾。竝得消殄。
應生欣慶。師顧大眾。合掌而聽。得非譯般若力。轉重
罪而輕受乎。初遊天竺。手摩門徑松曰。吾西求法。汝
可枝向西長。吾歸即東。使弟子預知。既往。枝果西指。
一日忽東。弟子曰。教主歸矣。號摩頂松。其達彼也。遇
[008-0361a]
龍樹宗。欲從其學。彼令服藥求長生方可窮極宗旨。
自念本欲求經。仙術不成。有負宿願。遂學法相於戒
賢。傳唯識宗旨。兼以瑜伽授窺基。傳俱舍宗旨兼以
婆沙授門下光。起信論雖出馬鳴。彼元未覩。乃譯唐
為梵。流布五天。




字道洪。尉遲恭猶子。父金吾衛將軍。宗母裴夢吞
月而孕。六歲聰慧過人。儀貌端偉。眉目明秀。身長八
尺。氣蓋萬夫。項有玉枕。手十指紋盤折如印。三歲遇
見曰。真將種也。倘因緣幸會。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
念於天竺起歸歟。興卜人曰。師但東歸。弟子生矣。讖
既冥符。舉以告宗。宗曰。伊類麤悍。那受師訓。弉曰。即
君器度。非將軍不生。非貧道不識。宗諾之。而師未受
命。厲聲曰。聽三事方可。謂不斷欲心。茄葷血。過中食
也。念以欲鉤牽。矯許焉。年十七。勅落髮。住廣福。二十
五大善。三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篤志稟
承戒賢所授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或宗.或釋。撰述幾
百部。時號百部論師。隨方演化。獲益者眾。東行博陵
或請講法華。造玄贊大疏十卷。永淳元年十一月十
三。示滅慈恩翻經院。壽五十一。御製𦘕像贊。勅諸路
寺院圖形以祀。祔葬三藏塋焉。甞造彌勒像曰。對像
誦菩薩戒。祈生內院。又造玉文殊像。金書大般若。皆
獲應感。鎧菴曰。無著頻升知足。咨參慈氏唯識宗旨。
厥弟天親蒙其指迷。深悔著小相。與製論弘贊大乘。
代有聖賢繼之。至正法藏。戒賢論師年一百有三。蒙
[008-0361b]
文殊大士畀托。忍死以遲三藏。三藏至彼。盡以瑜伽
師地唯識授之。至師罔羅舊說。廣製疏論。依賢三時
判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烜赫一時。以名厥家。是
為慈恩五祖。謂慈氏.無著.戒賢.奘.及師也。然迼疏釋
經穻聞立行攝法入心成觀等說專用唯識等論定
性。滅種之文。以通法華。茲乃徒援權典。用證實教。誤
亦甚矣。然其談八識緣境廣狹。及轉識成智。束智成
身。與夫造業受報等說。厥功葢多。


律宗相關載記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況堂堂大智為彼記
主。親見廣慈神悟飽諳天台血脈。可不尚歟條例之
相舛。綱目之或差。誰能免此。捨其萬殊歸於一致。
則有志宗.教者。於三學首。容自外耶。撰律宗載記。


道宣



字法徧。京兆錢氏。母姚夢月貫懷而孕。又夢梵
僧語曰。仁者所懷梁僧祐律師也。處胎彌十二月。九
歲徧覽羣書。十二善習文墨。十五師日嚴頵公。十六
念法華。兩旬通徹。復誦餘經。兼解其義。十七剃髮。二
十依首師進具。三衣唯布。常坐一食。始終不變。行必
促步。蚤虱任遊。武德四年。再依首師學律。然好禪那。
樂山水。擬隱遯習定。頵曰。戒淨定明。慧方有據。始聽
未閑持犯焉。識汝且專聽吾自為汝知掌僧事。三往
三返。共聽律部四十遍。方乃覆文。七年徙居終南紵
麻蘭若。製行事鈔三卷。貞觀四年。行般舟三昧于清
官精舍。經九十日。龍化人形。將諸眷屬。禮覲聽法。沙
[008-0361c]
彌染心顧盻。其女欲害之。忽思師教。頓息惡心。攝毒
吐井白。勿飲此水。師省之。其水涌沸。即令封閉。又雲
際寺行是三昧二十會。隱沁部天童給侍十九年。偕
奘公翻經弘福。筆受潤文。推之為最。永徽元年。居紵
麻。勞發毗沙門天王授補心。方因曰。今當像末。諸惡
比丘但起伽藍。不修禪慧。亦不讀誦。且不識字。縱有
識者。千有一二。又言。此土靈蹤。西天聖跡。計有三千
八百餘條。隨問隨錄。為感通傳。坐夏有功。庭生芝艸。
隱居之水。地涌白泉。或操觚續傳。鴻儒服膺。或封土
築壇。梵僧稱贊。或捷疾送奇華異果。或非人獻甘露
名香行狀。乾封二春。天人告師。報緣將盡。當生彌勒內
宮。乃設無遮大會。十月三日。告門人曰。吾氣衰力憊。
殆將逝矣。道俗見空旛華異香。天樂同聲。請師歸覩
史陀天慈氏內院。壽七十二。臘五十二。荼毗分舍利
塔藏者三。創堂寫真贊云。伊梁高僧。有唐上德。異代
同志。其儀不忒詔天下蘭若。圖形塑像以為標範。初
在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趺陸廉。有物護持。履空無害。
熟視一少年也。師問之。答曰。毗沙門天王子那吒。父
王勅我侍衛和尚。師曰。貧道修行。無煩太子。太子威
力自在。天竺有作佛事者。卻願致之。太子曰。我有佛
牙.寶掌巳久。頭目猶捨。敢不奉獻。師珍藏供養。龍朔
初。請楞伽于清官。龍化人形。數來潛聽。求受歸戒。供
房暫睡。沙彌窺之。見赤龍。甚長怖而白師。師止勿言。
劉禹錫嘉話律師持律第一。忽霹靂遶戶不絕。師曰。
[008-0362a]
我持律無犯。若宿業則不知。褫三衣戶外。恐蛟螭憑
焉。衣出而聲不止。視右手小指甲有黑點。若胡麻。試
出指。隔孔一震。而失其點。穆宗製贊曰。代有覺人為
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捧事。聲飛五天。辭驚萬里。金
烏西沈。佛日東舉。稽首歸依肇律宗主。懿宗謚澄照
李邕撰行狀宋傳曰。宣之持律。聲震竺乾。宣之編修。
美流天下。故無畏三藏初至朝謁。帝問。自遠而來。得
無勞乎。欲於何方休息。畏奏。聞西明寺宣律師持秉
第一。願往依止。勅允之。宣捫虱以綿紙。褁投于地。畏
曰。撲有情于地之聲也。凡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
矣。貞觀.顯慶間別有無畏又曰。鄴中法礪。唐世懷素。新舊兩名。
各擅其美。礪乃成實有部。受體雙陳。素唯尋祖薩婆
開宗。獨步其有。終南上士澄照大師。盻蠁三生。逡巡
千里。交接天人之際。優游果證之中。知無不為。繩愆
紏繆。以護持教法為巳任者。實一代之偉人焉。是以
天下之行事者。以南山為司南矣。我大中祥符間。天
竺沙門覺稱至京師。舘傳法院。年四十許。解四十餘
本。經論云。生酤蘭。古國剎利種。丁晉公使譯問何所
見。授曰。欲瞻禮宣律師塔。公曰。此土聖賢甚多。何獨
及此。曰。律師名重五天。鎧菴曰。南山一宗。始優波離
結集毗尼藏。自曹魏時。僧祇四分等律文送來此土。
自是戒律稍備。李唐初葉澄照律師。屢感天神降現。
啇搉律相等事。遂參諸異部。以四分為宗。撰述疏鈔。
破斥諸家。大弘厥旨。但據古來弘成論。論師之義。謂
[008-0362b]
空宗五義。分通大乘。遂立圓宗戒體。令被日本法師立問。終莫能答
又立三種懺法。不依方等普賢。而卻取唯識別教以
為末世初心懺。重觀法。判位太高。不無可議。我皇祐.
元祐間。堪.照二師接武而出。各述記文。聚徒講演。後
因生.照二師爭論。旋遶左右。衣製短長。二事遂分。會
正資持二派焉。竊甞究之南山祖師。洎大莊嚴寺恭
禪師.西明寺真懿律師共定。東回北轉以為右遶。且
引俗中城門東入西出以為誠證。因艸菴又引右祖
右脇。及右回詮善聖髮右旋。三義證之。顯自我右。若
夫涅槃。金棺右遶。拘尸謂自東而南。此特譯人誤耳。
況大論謂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常從東方至南方至
北方圍繞須彌山。顯然不達天道左旋日月右旋之
晉天文志。則其所譯之誤。又甚於涅槃後分矣。曷足憑
乎。彼金總持。三藏所判。亦本大論之文耳。艸菴又謂。
嘗聞宿德曰。右繞或錯。經有神祇。咸怒之說。實心學
佛者。幸察之。若夫三衣或挂止肩上。或埀左臂上。總
持雖判以右會覆肩。次將衣角遶於左臂。然資持一
宗。有律文短量之說。則又不可專用會正為斷也。僧
祇部者。法顯.賷歸諸師判注云。是根本大眾所傳非
是百載五宗也。今疑其未可何耶。所覽僧祇現本止
三十卷。文因有數疑。一.本小而末大。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
不含五部意。三.不應大集懸記。


元照



字湛然。號安忍子。餘杭唐氏。母竺。幼依祥符東
藏鑒律師。十八通經得度。學毗尼。冰寒藍出與擇瑛。
[008-0362c]
從寶閣神悟謙。謙曰。近世律學中微。失亡者眾。汝當
為時宗匠。蓋明法華以弘四分。吾道不在茲乎。乃博
究諸宗。以律為本。從廣慈受菩薩戒。戒光發現。頓漸
律儀罔不兼備。南山一宗。赫爾大振。披布僧伽棃。振
錫擎鉢。乞食于市。曰。吾佛葢爾。學者羞為之乎。習俗
駭異。楊無為贊曰。持鉢出。持鉢歸。示人長在四威儀。
遵佛入廛時不識。虗空當有鬼神知。主法慧.大悲.祥
符.戒壇.淨土.寶閣.靈芝.崇福凡三十年。眾常三百。義
天求法。為提綱要幾三千言。請歸鏤板。授菩薩戒。幾
萬會。增戒度人六十會。甞言。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
來莫若著書。撰述資持記濟緣記行宗記應法記住
法記報恩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及刪定尼戒本共
百餘卷。芝園集二十卷。每曰。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
生所得。惟二法門。其他述作。從予所好。樂邦文類禮懺儀自序
施貧。授戒。追福。禳災。應若谷響。政和六秋。命諷普賢
行願品。舍枕舉首。若有所見。趺坐而絕。湖上漁人聞
天樂聲。壽六十九。臘五十一。得法.用欽等五十人葬
寺西北。謚大智塔曰戒光。祕撰劉壽銘曰。一切諸佛
悲愍眾生。說法度人。其書無量。流傳震旦。為一大藏。
凡此經論。雖皆世雄為之宗導然。或出於菩薩.羅漢
及諸天人。宣演對揚。佛為印可。未必皆佛語也。唯毗
尼之學或大.或小.或廣.或略。皆出金口。親為埀範。文
殊巳下。莫措一詞。猶云前著為律。後疏為令。世輕世
重。雖若不同。然惟天子令之。然後天下守之。月為之
[008-0363a]
說。事為之制。隨時陳戒。因犯立文。根鈍.根利。雖若不
同。然惟諸佛戒之。然後四眾遵之。是教不亦大乎。贊
曰。端嚴具足相如其心。耿介孤高心如其相。謂方則
圓。若拘而放。不持不犯。人天歸向。李詠史曰。道繼。


偈加趺化湖上。俱聞天樂聲。玅生□□□終說□□
暉宗師也。久侍以眾首。繼席主杭□□□。得度□□
揭日月。遂與大智杭衡資。稟質□□□□。道若□□
寅首夏設供作安養。別命諷彌□□□□觀。庚□□
弟子梵忠.有贇.法孫.智珣.惟定□□□□四十。


密教思復載記



顧六道而常悲。育四生而為子。覺皇盛心。其欲躋
天下於仁壽者。尚無間於含靈.蠢蠢之徒。而況於
齊類乎。故援溺救鬬。方便多門。奈何羣生薄祐。密
教陵遲。切於護世者懷憤歎息久矣。甞觀道三藏
行事。則此土不為無人。而道之後無聞焉。亦應感
之未逮也。撰密教載記。


金剛智



西域王種。出家傳龍智阿闍棃法。初金剛薩
埵受毗盧遮那佛法身梵語翻徧一切處。唐僧却作他報譯。荊溪斥法報不分。二三莫
辨。瑜伽最上乘義。數百歲傳龍猛。龍猛又數百歲傳

龍智。而師世之。開元七年抵南海廣州。以聞詔入見。
館大慈恩。夏旱。詔禱雨。結壇圖七俱胝像。約像開眸。
即雨。閱三日。像果開眸。有物自壇布雲彌空。斯須沛
雨。詔褒之。明年。辭遊鴈門不允。遷薦福。容止凝眸。喜
慍不形於色。人莫測其量。所至必作結壇灌頂道場。
[008-0363b]
二十年八月。告其徒曰。白月圓時。吾其逝矣。至期旋
繞毗盧遮那像。頂貝葉趺坐而寂。謚灌頂國師。塔伊
川。中書杜鴻漸碑。法傳不空。


不空



西域人。幼隨叔父觀光。上國待以梵僧。莫𢎿姓
氏。賦性聰朗。博觀經論。金剛智來。從之。傳瑜伽義。天
寶五年召至。特見高仰肅。代朝皆為灌頂師。玄言德
辭。開佑。至尊以特進試鴻臚卿。示疾就加開府。儀同
三司。蕭國公食邑三千戶。不受。賜號大廣智三藏。大
曆九年六月癸未示寂大興善寺。廢朝三日。賜祭。贈
司空。謚大辨廣正智。塔舍利于舊居。壽七十。臘五十。
譯經七十七部一百三十餘卷。自幼至終。澡心育德。
入佛知見。祁寒盛暑。無懈怠容。得誦呪法。慧朗為最。
初事金剛智。智授梵本悉曇章聲明論。旬日成誦。奇
之。引入金剛道場。驗以擲華。謂為勝巳。因求授瑜伽
五部。智未即許。師擬求於天竺。智夢京師佛像皆東
行。寤以語師。師啟西游意。智曰。汝有受道之資。吾何
靳哉。即授五部及毗盧遮那經蘇悉軌範。智沒。奉遺
教重游天竺.師子等國。詣龍智。受十八會金剛灌頂
及大悲胎藏。建壇法。傳經論五百餘部。其生也。母有
毫光照燭之瑞。其沒也。舍有池水竭涸之異。西域隘
巷狂象奔突。以慈眼視之。不旋踵而象伏不起。南海
半渡天吳皷駭。以定力對之。未移晷而海靜無浪。興衰
解安西圍。所禱必張繡座。手持木神。誦呪擲之。神

自立于座。四眾環視。兩目瞬動。感格遄臻。雖大鈎之
[008-0363c]
功可奪也。朝野奉之如佛。御史太夫嚴郢碑曰。真言
字義之憲度。灌頂升壇之軌迹。動容悟道之速。發聲
集社之玅。戴天履地莫知高厚。固非末學所能詳也。
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姑據見聞序大歸云。宋傳曰。
五部曼拏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
妖絕易。世人用是圖利身口。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
吁。正法醨薄。一至於此。又曰。傳教令輪者瑜伽輪結東夏
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慧朗為三祖。厥後岐
分派別。咸曰傳瑜伽大教徒則眾矣。其如寡驗何。亦
猶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皇。鳳皇巳降。則生庶鳥矣。
欲無變革。其可得乎。鎧菴曰。華嚴頓施別圓。則無俟
乎密。鹿苑專說小乘。則未易用密。唯方等.般若二時。
欲轉小成衍。又欲被接入別圓。則如來始於此時密
談大法矣。若夫法華開顯。無小無大。俱入一乘。殆猶
日輪當午。罄無側影。所謂密者尚何施耶。唯大佛頂
首楞嚴經重為末後機緣故。有顯說.密說。俾其破妄
顯真。必獲常住真心。所謂顯.密二教。大槩如此。今師
所以名動九重。有功大法者。良由人能弘道。故密教
賴以有傳。惜乎厥嗣寢微。流入異邦。弟子志今但有所
謂瑜伽佛事存耳。可不為之長太息哉。姑以克巳。上
趙尚書師澤古風附此。有志復古者覽焉。卓然身篤出
大雄。廣長舌相談無窮。猶如一雨沾四域。三艸二木
自不同。顯示既為經律論。密談復施神呪功。顯密二
教根于此。傳之者眾乃分宗。天台玅悟鷲峰典。理事
[008-0364a]
三千空假中。浪浪雄辨闡佛意。五時八教俱牢籠。賢
首五教弘雜華。破塵經卷顯龍宮。造修雖祖法界觀。
虗談妄闢門三重。慈恩錙鐵折名相。筭沙安得三年
通。南山傳持毗尼藏。開遮品因何其叢。如上四家爭
作古。鷹揚虎視舒其風。中間忽唱單傳學。掀翻掃蕩
各誇雄。戶庭各立亦復五。一國三公誰適從。端似儒
家有莊老。搥提仁義難啟蒙。獨怜祕密晚方振。當日
權輿由不空。再傳慧朗盛可見。經疏隨舶過日東。不
幸佛運值唐末。悉付劫火與刀鋒。餘波秪存瑜伽法。
市井歌唄悅盲聾。況雜皇華鄙俚曲。五聲誰與正黃
鍾。今逢日本二三釋。遠効杯渡來吳松。我曾請業造
其室。自言茲教久磨礲。非惟明敏通義句。飛白梵筆
最所工。烏乎中國法巳失。直須問道登崆峒。妄意欲
結十同志。早夜相與究始終。巳許元珠還合浦。一書
無計託征鴻。安得為立白馬寺。館此異國摩騰翁。明
公派出天潢近。奉詔四勸行都農。德業未許饒伊旦。
政事寧復數黃龔。編珉固巳歸防稗。種寘口憲咸驅
範。僧英出世多陶鎔。盡謂據挫乃興隆。只應曾受靈
山囑。令作夏屋普恲懞。天台教藏兩處立。實賴曾王
千載逢。魯公延慶冀公天竺明公諸宗但淹貫。有如列宿羅心
胸。更令華夏全吾教。勛績當踰二巨公。法利廣資誠
有自。福祿將齊岱與嵩。


無畏



甘露飯王。後遜國出家。道成德備。所至說法。必
有異相。在烏荼演遮那經。咸見毗盧遮那四金字名
[008-0364b]
徑尋丈。排列空中。又過龍河。駝負經入水遂隨之。龍
王邀入宮講法三日。駝經不濕。開元初至長安。帝先
夢梵僧來謁。風度壞異。及寤追憶。命𦘕工肖形于壁。
洎師入對。帝熟視。即夢見者。館西明寺。秋旱。詔禱雨。
師以數定難之曰。心欲致雨。恐龍暴物。使諭曰。民若
秋旱。暴風疾雨。適足快意。即持鉢水。以小刀攪。誦密
語百餘遍。俄有物若虬龍。矯首出鉢。白氣盈空。語使
速歸。雨即至矣。使回視。見雲如練。自講堂盤施而上。
風雷震電。驟雨大作。飄蕩廬舍。彌日方息。又以積雨
詔師。師止之提泥媼五軀。作梵語向之。若叱罵者。即
刻而霽。譯大毗盧遮那蘇息地揭羅等經十餘部。寶
月.一行預焉。鄭棨開天傳信記誤云。依宣律師。言行
麤易。飲㗖無擇。令宿戶外。平夜捫虱投地。大呼。律師
撲殺佛子。時宣沒五十六年性好禪觀。亦勸他習。數求還不
許。二十三年示滅。壽九十九。鴻臚丞李現量監護喪
事。塔龍門西山。


一行



張公瑾孫。從禪僧普寂剃落。盧鴻乙謂。寂此子
非君所能摸範。當縱其東。請南詢。所至倒屣。西竺貝
葉.陰陽讖緯靡不窮究。傳密教於金剛無畏。結集毗
盧遮那經疏。登壇灌頂。受喻伽五部法。因求曆學。遠
至國清。聞僧布筭。謂侍者曰。當有弟子求吾筭法。巳
踵吾門。未有紹介。除一筭子曰。門前水西流。乃至師
究入。稽首請業受訣畢。水復東。自是筭法卓詭。開元
三年。詔見問所長。奏。粗能記覽。示以宮籍。過目覆誦。
[008-0364c]
無一字遺。帝曰。師實聖人。留光泰殿。咨出世法。及安
國撫民之術。睿眷日隆。時號天師。十一年製黃道儀。
所著開元天衍曆五十二卷。七政曆三卷。大衍論二
十卷。易論十二卷。五音地理經十五卷。釋氏係錄大
衍玄圖心機筭術括遁甲十六局六壬連珠歌六壬
髓經天一太一經太一局遁甲經各一卷。李吉甫傳
行業。唐藝文志帝問國祚。奏曰。鑾輿有萬里行。社稷終吉
以金合。進曰。至萬里即開。視之當歸。少許祿山亂。幸
成都。至萬里橋。悟當歸之讖。洗然忘憂。社稷終吉者。
至昭唐絕。昭曾封吉王也。唐史小異里媼。王氏子。坐罪當
死。求救。令弟子捕生物。得稚㹠。七日藏其一。於甕封
以六一泥林連龍虎閉對六泥呪之。七日北斗盡沒。太史奏有
大變。師勸帝赦過宥罪。帝大赦。媼子得脫。日出一㹠。
七日魁枸如故。師未解奕於燕公座。觀王積薪一局。
遂為敵手。謂燕公曰。此但爭先法耳。若念貧道四句
乘除語。則人人國手。邢和璞謂尹愔曰。洛下閎造曆。
時云。八百年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太衍曆出閎。言
皆驗。一行其聖人乎。十五年九月陪駕幸新豐。道病。
詔京十大德為結壇祈福。十月八日示滅華嚴寺。壽
五十五。帝哀泣輟朝三日。停龕三七。容貌如生。謚大
慧塔銅人原。御製銘書之。明年駕經原下。徘徊瞻望。
遣使蒔松柏云。


䇿終


紹定癸巳。刊釋門正統畢。或示以玉泉開山。智者禪
[008-0365a]
師實錄。葢張南軒所撰者。所載與百錄等頗異。先敘
所生。謂母孕時夢五色香雲繞懷。及吞白鼠。卜之。日
者曰鼠。龍也。次生緣。次出家。次僧招手。次遊方。母問甘
旨依誰。即運慈心指其茅。化為稻。指其水。化為油。今
茅穗村。油河尚存。次大蘇悟道。次金陵揚化。次定光
遜居。次太極說法。次關王玉泉。緣文甚長。次示寂。仍
云師未回荊渚。時大雲僧幼。論遣行者出邑。以稽緩
責之。行者云。見山下池澄泓鏡。淨水影中樓臺殿閣。
不覺久觀。論曰。此菩薩所居。暫使龍神保護。勿泄也。
今廟有龍王祠。即此金龍池也。小師行簡化耕牛。澧
州回路逢賊。斬首奪牛。簡捧頭項上追賊。賊還牛。捨
身為奴懺謝。今莊客向姓者。賊之裔也。文無撰人名。
但主僧思達跋數十字。乃紹興十五中秋重刻。摧本
房州司理耿吉甫。怨其妄。摧於淳熙十年十一月八
日。再刊住持元菴真慈不從。耿喻以頌云。見邊不見
邊。是則名擔板。莫作如是念。透脫澄天眼。知彼不知
此。是名執一義。斷除人我相。彼是我亦是。意慈不欲
立。教碑於禪剎。而耿不平。年賖路杳。同異難詢。伹文
有可恨者。意若綢繆。而不能補苴罅漏。語如怪誕。而
不能張皇幽眇。固南軒所蔑也。彼張無盡關王祠堂
記。誰能摧之。自古聖賢澤及天下。利濟未來。不幸非
良史者書之。千載之下。文不足以垂世。而盛德大業
亦湮沒無聞。反不若田父.田媼之附名詩史也。陶潛
預為祭文。杜牧自撰墓誌。彼非惡穢史之不足。著其
[008-0365b]
實而拙學之不足。知其心耶。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
此筆何以銘哲匠。函蓋相應。啐啄同時。其誰不深嘉
而屢歎。又作者土人也。言玉泉詳而大蘇金陵天台
事例。皆蹖駮。輙錄為後序。備撿計者。


附南嶽下慧命



郭姓。梁大通二生。于長沙出家。人以為入
如來室者。十五誦法華。七日終部。他文亦然。度戒。咨
稟恩光禪師。三載大通要玅。與南嶽友善。謂嶽。吾與
子植因淨業。遠而結之。正以西方為期。嶽曰。區區之
意。孰敢少忘。但願龍驥之尾。無拒蒼蠅。道士孟壽久
棲仙城山。期心反正。且以居舘充建寺宇。忽夢金甲
者數百。嚴衛舘側。號令相警。若有所待。壽曰。豈異人
將至邪。明日命至。壽即捨所居。未幾命曰。始造之寺。
尚煩經置。豈棄禪觀。縈心於此。乃歸長沙。法音禪師
同郡王氏亦淨土友。命擕音手。顧笑曰。時至不行。謂
之貪生。可去不去。謂之苟欲。吾其去矣。音曰。相知之
義。寧不俟我十日。命豎兩指曰。過此不可。且示疾一
日而終。周天和三年十月五日也。或目天人持幢旛
降。或聞房宇唱善哉音。奇香異樂彌日不散。十日後
音終。瑞相亦同。


慧耀



襄陽岐氏。度戒。訪鄭川命及南嶽思。思歎其於
實相觀善有玄趣。居數年。思逝。欲隱武當。至巴丘道
懿相擕居江陵導因積。十四年智者返里。歎故鄉不
乏賢友。足為楷摸。仁壽三年二月示疾。思命二師來。
迓三月六日坐逝。眾夢寶剎傾倒。葬荊州內華。
[008-0365c]


九第後法素



長安人。操業奇卓。教主專勸行福。在江表
頻設萬人會。夜纔告竟。明即成辨。唐取王世充。素在
洛圍。有鎔金像餘米作糜賑餓事。險譎不書。
釋門正統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