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8 釋門正統-宋-宗鑑 (master)



釋門正統第三
良渚沙門 宗鑑 集


身土志



無始以來。有物混成。橫無畔岸。豎絕本標。然膠膠擾
擾乎其中者。咸迷茲性德。如醉如夢。但有六趣輪轉
而巳。尚無出世三乘之法。況一佛乘乎。荊溪云。必有
一人最初先覺。遂以斯道轉覺後覺。相續不巳。覺者
滋多。乃有十方三世諸佛。欲窮佛理。身土為先。非土
何以顯身。非身何以示玅。釋迦既爾。他佛可知。撰身
土志。


大雄世尊。自劫踰塵點之前行菩薩道。歷諸圓位。成
究竟覺。所證之法名曰玅法。故法華經云。我實成佛
以來甚大久遠。葢能成即自報之智。名曰報身。所成
即本具法體。名曰法身。智與體冥。乃能起勝劣大用。
名曰應身。天親大士於是說示現三種菩提。一.應化
菩提。經以分身表之。二.報佛菩提。經以釋迦表之。三.
法佛菩提。經以多寶表之。法.報.單應身。複乃修性三
[003-0282b]
身也。所謂玅法者。葢玅名不可思議也。法者。十界.十
如。權實之法也。又南嶽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約理。造即是具。
二者約事。不出三世法數。頌云。六凡六道輪轉三界。未免生死。故俱
名凡.四聖三乘則脫分段生死。佛則更脫變易生死。故俱名聖互具百慈雲於一心字派出
十界。復引墨迭貫方之聯珠。表一一界展轉具九。成百法界.十如是法玅經方便品略開三
顯一。殷勤稱歎。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
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指此為法華一經正體。繞成千謂一界具十如是法。
十界則具百如是法。百界則具千如是法。五陰實法眾生假名并國土。是故

三千數具足生陰二千屬正。國土一千屬依。荊溪云。若非三千攝則
不徧。若非圓心不攝三千。故三千總別成空.假.中。又
云。方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觀。但觀理具俱破。俱
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現。葢實造者。以有四
住地煩惱。潤分段生死業。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謂
六道眾生。所稟陰入界身是也。又猶有無明住地煩
惱。潤變易生死業。能招集變易生死苦果。謂阿羅漢.
辟支佛及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是也。如來既巳玅
證圓常之道。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矣。然大悲熏心。
且乘宿願力。豈忍坐視三乘六道流轉二死苦海而
不救乎。於是乘本垂迹本地所證唯一圓。佛垂迹化他則施四教。起乎權
造。初於大通佛時。作第十六王子與諸大眾覆講此
法。結其大緣。自茲之後。節節誘之。機緣既熟。遂於今
日非頓而頓。現勝應身說大乘教。非漸而漸。現劣應
[003-0282c]
身說小乘教。勝應者。乃如來現圓滿報身。別.圓大機
所見也。故梵網經云。爾時釋迦從初現蓮華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受化經巳。下生南閻浮提迦
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
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
王座。茲葢境玅究竟顯。名毗盧遮那。智玅究竟滿。名
盧遮那。行玅究竟滿。名釋迦牟尼。三佛不一異。不縱
橫。故名玅果法身。複報.應單乃體用三身也。別見則
三佛相關。圓見則三佛相即。若夫藏通之機。止見釋
迦而巳。此當更以天台所談身土反覆明之。先自同
居淨穢說起。穢既不等。淨亦復然。劫灾頌云。業道增
減。壽至十三。灾現刀.疾.飢。如次七日.月.年止世界巳成。上界
諸天下生瞻部。人界壽八萬四千歲。後乃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謂之減劫。復從十歲增之。子年倍父。謂父十
歲。子二十歸。父二十歲子四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謂之增劫。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為一中劫。
成.住.壞.空各二十劫。共八十小劫。總成一大劫。每減劫中。人壽至三十時。飢僅灾起。經七年七月而止。減至二
十歲。疾疫灾起。經七月七日而止。減至十歲。刀兵相殺。經七日七夜而止。餘少人民怖灾造福。故壽復增。此名
小三灾。三灾水.火.風。上三定為頂。如次內灾等四無不

動故初禪內有覺觀患故招火灾。二禪內有喜患故招水灾。三禪內有樂患故招風灾。此名大。是三
灾四禪無內患故亦無外灾。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器即依報。非是常住
不壞之法。情則有情正報。彼天宮殿情生即生。情滅即滅。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後

謂初禪經七火。二禪始一水灾。二禪經七水灾。初禪又經七火灾。三禪始一風灾。葢初禪實一大劫。
以大梵先生後捨。除空劫。二十增減故壽六十小劫。二禪極光天七火灾。後始一水灾。故壽八大劫。三禪徧淨
天四十九火灾。及七水灾。又七火灾。後始一風灾。故壽六十四大劫。劫章云。火.水.風灾以為數。數不能及僧祇
量。即此大劫三無數。菩薩方登正覺時。正法念處經云。成.住.壞.空各二

[003-0283a]
十劫為一大劫。葢劫成之初。梵王自二禪先生初禪。
經一增減劫。次有梵子輔眾。從極光天感念而來。欲
界空居次第成就。乃有微風漸盛。且堅成世界。底是
為風輪。大雲遍覆。雨如車軸。積風輪上。結為水輪。水
輪之上。凝為金輪。金輪之上。又注雨水。大風鼓擊。清
濁異質。為梵世。為空居。為法寶石。為山海。為土地。品
物惟錯。區域肇成。諸天福盡。下生南洲。身光能飛。不
飲不食。後食地餅。林藤秔稻。體乃堅重。不復光明。日
月為出。忿吞漫萠。受欲長滋。始有人道。分疆殖貨。盜
賊以具刑罰以立。十惡成備。死淪三塗。覩茲惡趣。更
修善因。得生俱盧三洲。及六欲天。令賢劫住世。當第
九增減劫。至住劫當終。人皆厭世。修習禪定。上生初
禪等天。不作諸惡。不生無間。住劫既盡。世界則壞。先
空三塗。後極他化六欲諸天。以次上升。于時下界俱
無有情。日熱四倍。先涸溝池。焦艸木。次現二日。三日。
乃竭江河。次現四日。五日。又枯海水。至六日。七日。竝
出則山石畢鎔。大千世界為猛火聚。梵眾梵輔以次
上奔。惟梵王天最後捨去。世界煨燼。無復存者。劫壞
則空。空而又成。為後劫始。若當水灾。則二禪奔三禪。
風灾則三禪奔四禪。其為空洞。亦同火灾。茲竝同居
之相也。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蓮華藏世界海
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千色究竟天。一華百億國。一國
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釋迦。盧舍
那本身。千百億釋迦諸處南閻浮提。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
[003-0283b]
所。聽我誦佛戒。如是盧舍那佛。化為千釋迦王。千箇
三千大千世界。一釋迦復化為百億釋迦。分王一三
千大千世界內百億閻浮提。故號千百億釋迦牟尼
佛。天台謂。此乃別赴一緣說。葢凡結經。多為同居而
設。苟如正經廣談依正則惑矣。又華嚴云。都有十箇
二十重世界種。遶此中心世界種。總都十一箇二十
重世界種。又云。此十一箇世界種外周圍至輪圍山。
復有一百箇世界種。隨方各十於中布列。近山周匝
十箇世界種。各各上下四量餘九十箇世界種。不言
重數。共有一百一十箇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而住。
此乃正經所說。大論云。復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
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
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
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河沙佛世界是
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茲
竝實報之相也。葢由如來坐勝劣兩應。施頓漸兩教。
故有大始焉。有小始焉。小始既說同居依正。大始亦
談實報身土。若夫方便乃斷通惑者之暫居。寂光乃
斷別惑者之極證。既識同居.實報。則方便.寂光可類
知矣。或見內典所說無邊剎海。及十世劫波。多以為
誕。殊不知積年以為億。安得億年不為劫乎。積土以
為邦域。安得邦域不為世界乎。如來既現圓滿報身。
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所談依正。諸法雖圓滿廣
大。然約機。約教。未免兼權。故諸師論天台荊溪判釋
[003-0283c]
是經。大約有四。一.法界華嚴。乃約理而說。二.盡未來
際華嚴。乃約實報而談。三.寂場華嚴。乃約小機三七
日中未覩說法而分。四.時長華嚴。人多異論。殊不知
約化儀而言。則時長。止齊般若所謂頓漸巳竟。及化
儀四教齊此等文是也。若約入法界而言。則時長必
須直至涅槃。所謂大機。則華嚴不休。小機則諸教次
第及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等文是也。劣應者。乃世
尊所現百億化身。俯為藏通機見也。故法華經云。又
以他日。於窗牗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
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輭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
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葢
緣一類機緣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而遊鹿苑。說四
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然小非究竟。故有方等彈
斥。般若淘汰。自頓.漸二法既合于般若之後。非特所
說之經不名華嚴。而名般若。而能說之主。亦不名舍
那而名釋迦。葢以不共般若共二乘說。故有茲施設
通名教共別圓名教不共般若名部共華嚴名部不共。次說法華開前頓漸。
會入非頓非漸。始暢如來出世本懷矣。故經云。始見
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
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又復如來開顯
之後。重說大涅槃者。有二義焉。一為未熟者更說四
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為
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
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比以諸師堅
[003-0284a]
執一說。謂只一悉達太子。金剛土臺成道。四種機緣
所見各異。引荊溪云。皆以三藏如來而為境本。於色
相上四見不同。殊不知茲乃漸中開四。止在漸收耳。
若夫化儀之四通收頓漸。則須分大小兩種八相。舍
那.釋迦各為境本。方見如來一期施化儀式也。


弟子志



詩曰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
王曾孫篤之又曰。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綿。過期之
曆。孚忠厚之報。機關實在於此。故荊溪云。盡未來際。
三世九世種熟脫三。是則念念三密。念念三九。念念
三段。念念逆順。念念身土。一一不同。一一入實。又豈
他所測耶。甞鼎舉臠。撰弟子志。


如來鶴林既滅。法付聲聞。則唯迦葉。其付菩薩。則有
文殊領受。言教則在阿難。故阿難與文殊在鐵圍山
則結集大乘。與迦葉在石室則結集小乘。乃與優婆
離結集毗尼。凡以生死海中。法為船筏。黑暗崖下。法
是明燈。譬如良醫雖近。玅藥猶存。商主云亡。寄寶尚
在。故凡為流通者。功莫與京嚴教主。或對曰。吾佛出
世無數方便。普度含生。金口宣揚。五十年之正教。阿
難結集三百會之真詮。梵僧白馬以駝來。聖主置場
而翻譯。萬億天龍之護衛。十方國土以流通。或初翻
而地涌靈泉。或重譯而天降甘露。或誦之成功也口
中蓮出。或講之悟物也天上華飛。或宣一偈地獄為
之空。或念首題眾灾為之息。寫在空中而雨治不濕。
[003-0284b]
閟於匣內而火𦦨不灰。噫。翻譯.讀誦.書寫.講說。其明
效大驗尚如此。況復解而能行。行而能至者乎。又結
集之後。有諸惡王出世。破毀佛法。則三藏金言必多
放失。猶此土經傳遭秦火之酷也。故華嚴大經必假
龍樹入海強記。而出世方得聞。則其餘貝多或存或
沒。可類推矣。迦葉之後二十四傳。至于師子。皆如來
金口懸記。謂之金口祖承。據涅槃經。佛以聲光召眾
高會雙林。迦葉為定所持。阿難為魔所罥。以故二士
不來。世尊將入涅槃。乃云。我宣正法眼藏。分付摩訶
迦葉。良以迦葉頭陀第一。能為四眾而作依止。可以
匡持法藏。立為初祖。良由於此。然諸祖傳法。其生緣
入滅。付法藏傳既不明載。難為鑿空撰出。獨馬鳴.龍
樹二大士。既各造論弘法。又有本傳可攷。所以其道
東傳。為橫出天台。九祖謂之今師祖承。故唐柳子厚
舉龍安海公。斥晚學皆誣禪以亂其教。其道遂隱。乃
太息而言曰。嗚呼。吾將合焉。馬鳴.龍樹之道也。信哉
斯言。實萬世學佛者之指南矣。自西天諸祖。預承佛
記。位在四依。雖內弘大道。而外為小像。良以菩薩形
服無準。聲聞威儀有度。故大雄既沒。欲化導易行。必
為此像者。以四果是真福田故也。故二十四人。多言
果證。然亦隨機利見。未必盡同。故有四依有四果。啇
那毱多等四依為四果像也。馬鳴.龍樹等四依為四
依像也破見思稱比丘。破無明稱菩薩。故涅槃經有四種人能護正
法。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初依示小乘內凡像。二依
[003-0284c]
初果。三依二三果。四依四果。約其內證。則大菩薩。若
以始終圓義明之。初依是觀行相似。人未破無明故。
二依十住。三依行向。四依十地。依者憑也。於佛滅後。
憑此四人。為人天依止。取解故也。葢羣生昏寢。長夜
冥冥。先覺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記明四日照世。東
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授。或通宗乎眾
典。或別釋於一經。既分照於四方。乃俱破於羣翳。然
若據如來正付法處。須依玅經。本迹二門。開顯巳竟。
乃稱揚初品因果功德。及讚毀罪福。然後現十種神
力。摩畟塞虗空。諸菩薩頂囑耳。流通法華。為令其人
得佛慧故。故此之付法。非特橫被十方。亦及豎窮三
土。若乃付迦葉等。特為同居閻浮提內。住持三寶設
耳。所以不在靈山會上而在雙林者。以涅槃追說四
教故也。復次文殊.阿難結集之後。其大乘經律多是
深位菩薩弘傳。罕有異執。惟聲聞之眾。各隨所解。遂
起偏計。於三藏中毗尼尤甚。初畢鉢羅窟結集之時。
既以窟內.窟外為上座.大眾二部內上座部迦葉為祖。姑集三藏。外大
眾部婆師婆為祖。結集五藏。名為結集。二部共一千眾。是後迦葉等五弟子。次

第任持。各二十載。無有支別豎五師。葢其體權達道。不
相是非。通奉優婆離所誦滿八十徧。只號僧祇律也。
先是如來住迦蘭陀林。與阿難入城乞食。路逢二童
子聚沙以戲。其長曰。德勝掬沙為[麩-夫+少]。奉獻世尊。其次
曰。無勝合掌隨喜。時德勝施土巳。即發願云。使我將
來蓋於天地。佛為德勝。授記我滅百年之後。當獲轉
[003-0285a]
輪聖王。福田之一。於華氏城作正法王。號曰阿育。分
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洎百年後。果
得為王。威被海隅。勢侔鐵輪。在位苛虐法僧佛經。造
諸獄具。遭其憲網。悉皆酷治。乃至焚蕩經籍。斥逐賢
聖。遇得道者。以神力化之。遂革廼過。又逢毱多以因
果啟迪。廣說獻土之因。及如來懸記。興建浮圖之事。
重省增懼。追思補復。於是遠會應真五百大眾於王
舍城中重集三藏。不謂毱多出五弟子。乃於律藏各
恣心見。不解均融。遂離僧祇。為五部焉同世五師。亦謂橫五師結
集。共五百眾。葢由如來善應物機。或隨人.隨根.隨時.隨國。

依之修學。莫不悟道。故大集經云。如是五部。雖各別
異。而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此五者雖採集不
同。然亦同一說戒羯磨。猶未判然成異也。止因長老
大天執大眾部倚王者之力。於鷄園寺白月晦日說偈鼓眾龍象
邊鄙二眾。別行布薩。由此諍競不巳。上座部大德.多聞二眾屬

與相通。始乃破律為二部。二部派流有蕩不返。迨數
百年。子孫繁衍。展轉異執為十八部。乃至五百部焉。
哀哉化醇為醨。大義於是乖矣。析金爭㲲飲河。於是
分矣。故諸部云。如是契經。我部不誦。而於自部。皆至
于解脫者也。雖如來在世。為機不等。制立五名。乃是
預表滅度之後。心有諸部分張。然其實如來教主。是
一共誰。爭競而得分之。雖佛付法上首等。亦有五弟
子。皆是相承。異世傳道化物。彼遺教三昧經稱。羅旬
比丘以福薄故。乞食空還。佛使眾僧分伴為五。其所
[003-0285b]
著衣亦五色有異。令羅旬更互著之。日隨一部中行。
遂得飲食。茲乃如來在世。暗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
之相耳。非實各分五部也。至於毗曇小乘一藏。雖佛
曾為諸弟子說。然散在眾經。初無別部。即大小乘十
二部經之一也。洎乎迦葉.阿難重集之後。或十支宏
闡。或千部鬱興。乃至有宗經而造者。有釋經而造者。
皆是四依菩薩。發明大小兩乘。俾如來一代所說之
經。各有歸宿而巳。所以立三藏之名者。葢以佛所說
論。與佛世弟子及滅後弟子所造之論。足彼經律。各
能含出世大義。以成寶藏之三也。北山錄云。論通弟
子造以能合離真俗。舒蓄名理。壺奧在殻。風味淵派。
法義之所由生。故皆得謂之摩怛哩迦此云本母。能生智慧如母
生子。矯伏擒縱。啟塞關。激發斯爾。的施有餘勇。外道異

黨莫余敢侮。故皆謂之優波提舍此云論議。法謂所對慧
則向觀向則克滅觀則克聖。故皆謂之阿毗達磨此云
無對。佛昔一時有言曰彼此。中間而入於定。諸大弟子

各以巳解競宣聖意。或以生死為此。涅槃為彼。道為
中間。或以眼根為此。色境為彼。識是中間。如是乃有
五百言不相與。志不相奪。暨大聖起定。舍利弗等謄
情稽疑。佛言。我說觸為此。集為彼。受為中間。爾曹雖
非我意。然皆為滅苦之因。竝應受持。不宜忘失。故佛
日未亡。舍利弗造異門足論。目連造法蘊足論迦多
演那造施設足論。玉毫既晦。提婆設磨造識身足論。
世友造品類足論戒身足論。迦多演尼造發智論。凡
[003-0285c]
七論。奮揚才藻。控越風猷。旁求聖意。左弼神化。其大
窮天地。細考隣虗。三傳四詩。各金玉其音也。復次如
來高會鷲峰。開顯一化之後。皆欲令一切眾生俱住
大乘。故方便品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
為本。以故說是經。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
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又
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
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
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巳得阿羅漢。是
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然如來說是玅法。勉逼
時眾。固欲即令信受。其如極鈍之機。堅執小教。未肯
迴心向大。如來於此亦不以大法強之。故安樂行品
云。又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
於房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是故普
賢行法。楞嚴圓通雖皆以大乘為囑。留逗後昆。然中
夜臨滅之時。遺教所談。終存其小。住法記云。此教所
興。正存滅後以法華顯實。化事巳終。涅槃談常殘機
亦盡。深悲未度具縛凡流。故重整偏小而為誘掖。故
知末世修行。必自權門。雖學大乘。同修遠離。況經開
會。寧有異途。矧乃聞常。無非實道。且夫四魔未伏。六
賊難降。識想波騰。紛然莫息。我人嶽立。卓爾不移。自
[003-0286a]
非戒忍對治。定慧調伏。悟苦集而可棄。慕道滅以知
歸。既知止息無復疲勞。方可高踏於大方。直趍於寶
所。此乃諸佛出世之常範。聖師弘闡之明規也若據遺教。
本聲聞乘。而馬鳴造論。乃名菩薩。大智述記以五意消。一.本如來出世意。二.順法華開會意。三.依涅槃重施意。
四.流通應機意。五.大小相攝意。然西土諸師。諍競蠭起。學小乘者。禁

方等。禮釋迦者。葉他佛。乃至道圓頓貝葉或沈于江。
或炷于火。大乘於此亦不免執實難權。但東傳震且。
大小混淆。亦不知何者為大。何者為小。自李唐以來。
凡國家剃度僧尼。雖曰登壇稟戒。然開放逸者。多務
去經而小律。所以佛法之弊。職此之由。為今之計。凡
受具足戒者。必復與受梵網戒。而學大乘者。亦須依
楞嚴等經。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
清淨律儀。執心不起。要見大小竝行。道不相悖。仰副
如來追說四教之意。庶幾佛日重光。有補聖化。復次
如來在世。頓施別圓。在寂場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時圍繞。如雲籠月。則稟教
之徒。初無在家出家之異。而所謂國王大臣者。亦莫
得而預其事也。次為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
場而遊鹿苑。脫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先
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一呼善來。須髮自落。袈裟
覆肩。鉢盂在手。即證道果。謂之善來戒。八年之後。人
根漸鈍。如來於是付囑諸大羅漢。游歷諸國。為諸來
學。製衣剪髮。令歸依三寶。謂之三語戒。洎乎阿難入
道。始興白四羯磨。謂之具足戒。又十四年。阿難始勸
[003-0286b]
請度姨母愛道。以八敬法為比丘尼。又先曾為提謂
長者等。授五戒.八戒。名為優婆塞.優婆夷戒。是故謂
之四眾。自金河顧命之後。迄于有唐竝遵此制。唯則
天延載初。始制出家二眾。令𨽻祠部。又經天寶之亂。
軍興乏用。復令鬻牒。所以律云。非我所制。餘方為清
淨者。不得不行。豈非如來以佛眼觀末世為吾徒者。
當順正法乎。然周孔之教。其存于世者。雖禮樂制度
未克盡復。然立學校以作成人。林設科目以遷舉人。
林則猶有古先哲王之遺意。所以異人輩出。成致君
澤民之勳業者尚多有之。若夫釋教之存於世。則異
於是矣。既無學校以作成之。又無科目以選舉之。所
以梵宇雖徧天下。唯其徒隨所偏。尚以教之。則作成
之法果何在也。又僅有試經一科。其廢巳久。則選舉
之法果何在也。宜乎其徒之闒茸者。日益多而反使
其教無益於國家之萬一也。竊謂既存其教。當主其
教。不可任其自興自廢。以謂不關政治而忘其作。成
選舉之法。所謂作成者。俾其凡為領袖者謂之以讀
誦大乘督之。以講演玅義。明一事因緣。則以本迹究
源流。以時教判大化。修四種三昧。則以三觀為舟航。
以五悔為㯭棹。乃至凡所應為。遵教行之。所不應為。
遵教止之。茲葢大略也。若選舉之法。討論之。潤澤之。
則聖君.賢相.名卿.才大夫之事矣。惟幸勿忘靈山囑
累。惟幸勿忘靈山囑累。復次如來滅後。以教觀之學。
傳於西域者。凡十四代。初無異轍。粵自金人入夢。東
[003-0286c]
傳震旦。漢魏以降。雖有異途。及佛隴一。出則南北風
文中子云。元經以斷南北之粒。葢謂岷江所限南北也。南三師.北七師。就中光宅為最。章安云。但破
光宅。餘者望風。然是時。巳有達磨西來之說。厥後賢首弘華

嚴。慈恩闡唯識。則判然立異矣。故南山律乘雖獨出。
法王所制及不空呪語。亦本如來密談。大法遂不免
與數家者竝立為五。觀其各闢戶庭。雖若有異。然俱
欲開遵群迷。俾知修習而巳。後之君子。幸自決擇焉。
所謂天台教者。始自北齊文師。因閱中觀論悟其旨。
遂遙稟龍樹為師。乃依論立觀。授於南嶽思大。思傳
天台智者。智者研覃法華宗旨至藥王品大悟。即以
告思。思曰。非汝不證。非吾不識。此法華三昧前旋陀
羅尼也。縱文字法師千萬不能窮汝之辨。由是大弘
厥教。傳五世而至荊溪。謂之天台九祖。學者宗之。幾
與六籍侔盛。孤山曰。原夫一家宗趣。道傳三觀。悟自
法華。故開張龍猛之宗解。釋鷲峰之典。於是鼎分。部
帙翼張。教行更相映顯。以成大猷。所謂玄義釋題。止
談化意。文句解經。但事消文。至於止觀。方談行法。故
教在玄文。行在止觀。意令行解相濟。成我自心。是故
三部相須。缺一不可。觀師云。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
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言五時者。一華
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是為五時。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頓.漸.祕密.不定.藏.通.
別.圓是名八教。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
教是化法。如辨藥味。今先辨化法四教。然後出化儀
[003-0287a]
四教。及辨五時.五味。所謂化法四教者。一.三藏教。二.
通教。三.別教。四.圓教。三藏教者。謂戒.定.慧。藏。二乘梯
隥。出苦止息。化城菩薩伏惑。修行六度。論其境。則唯
知六界由業所造。論其觀。則析色觀空。雖有三乘。同
名小法。通教者。三乘共學。近遠俱通。若能前進。亦可
得去。論其境。則不殊三藏。論其觀。則即色觀空。唯利
根菩薩能遠通別圓。別教者。別在菩薩不與二乘人
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論其境。則知十界由心所造。
而不知本具。論其觀。則次第破惑。捨事取理。圓教者。
圓謂圓融.圓滿。心外無境。百界性具。由具能造。故觀
所造唯見本具。是則三諦一心。而具三觀一心。而修
三惑一心而破三一一三。隨佛自意。是佛境界。非前
三教行人所知。是究竟道。然此四教該佛一化。名相
理趣未可卒備。所謂化儀四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
祕密教。四.不定教。頓教者。頓觀一切三法也。謂修三
觀破三惑。顯三諦等。雖次第頓入有異。然於初心竝
聞三法。故名頓教。漸教者。於一切三法中。伹說少分
而巳。謂修空觀破通惑。顯真諦等。後方轉入衍門。或
接歸別圓。及開顯即圓。故名漸教。祕密教者。謂如來
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
互不相知。故言祕密教。不定教者。亦由佛以一音演
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則如來不思議力。能令眾
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如是得益不
同故。言不定教。所謂五時者。佛初成道即說華嚴。為
[003-0287b]
彼利根盛談圓頓。但兼別機。或說次第。而於小乘全
未受益。次於鹿苑。但說三藏析空之法。小方受益。破
四住惑。證無漏果。而執小為極。次說方等諸經。以衍
對藏。四教俱說。以大訶小。挫其取證。由是稍懷鄙耻。
有慕大心。轉小成衍。皆習通行。次說般若。融通淘汰。
轉通成別。密破無知。聲聞心巳通泰故。佛加之轉教
菩薩。空生.身子.迦葉悉在對揚之列。伹無希取。尚住
小果。次說法華。直云唯有一乘。廢諸偏小。三乘受記。
咸皆入圓。涅槃重施偏小則異。同知圓理。與法華同。
此約一番小機。次第入者。得作此說。若約番番新入。
菩薩利根。處處悟圓。則五時互通。各有始卒。然此宗
自安史據亂。會昌籍沒以來。舊聞放失。傳者罔憑。或
握半珠。隱而不曜。所有法藏。多流海東。吳越錢忠懿
王觀永嘉集昧於教相。叩問韶國師。師稱螺溪寂洞
明台道。王召寂建講。為遣使日本求其遺逸。為之造
寺。賜以師號。追謚九祖。一家教觀。鬱而復興。及寶雲
通得二弟子。一曰知禮。即四明法智也。因慈光恩欲
廢光明玄廣本觀心文。禮以扶宗排之。異說遂息。又
撰諸鈔。大弘宗旨。中興其家。二曰遵式。即慈雲懺主
也。遍行四種三昧。祖述國清百錄遺範。製金光明等
懺法行世。又孤山圓雖傳奉先清觀法。然青出於藍。
尤多自得。又承韓昌黎排斥之後。扶豎有功。著十疏
通經。道俗韙之。初孤山撰刊正記釋觀經疏。四明亦
製玅宗鈔輪。下有霅川嶽於三身壽量之見異乎二
[003-0287c]
家。入室咨之。上書諫之。又說三千三諦。亦有異同。乃
因歆向之議。頗招水乳之譏。戶牖各開。軌轍碩異義。
神智患他宗所立。不本經論。但任胸臆。修證無由。縱
有依經傍論。亦判釋不盡佛意。而却於佛法正宗妄
有排斥。況祖三張者。假託老氏簉乎儒佛。世俗不窮
根源。隨彼宗奉。遂於大部補注及四教集解。數數明
誡。欲學者審其是正焉。


所謂賢首教者。初杜順和尚
弘範華嚴宗旨。著法界觀以授儼師。儼師傳賢首藏
師。藏師立五教判經。一曰小乘教。二曰大乘始教。三
曰終教。四曰頓教。五曰圓教。幾百年而清涼澄觀國
師追宗其學。造華嚴疏。圭峰密嗣之。號賢首五祖。



謂慈恩教者。唐弉三藏遊天竺。遇戒賢論師傳瑜伽
師地唯識宗旨。歸授慈恩基師。基師造疏鈔。依戒賢
三時判教。一曰有教。二曰空教。三曰不空不有教。又
其談八識緣境廣狹。及論轉識成智。束智成身。與夫
造業受報等說。發明蘊奧。鉤抉細微。所謂高揖羣言。
執神之機者。功葢多焉。


所謂南山教者。始優波離結
集毗尼藏。至曹魏時。僧祇四分等律迭來此土。唐澄
照宣律師屢感天神降現。商摧律相等事。遂參諸異
部以四分為宗。而撰述疏戒業。亦號三大部。破斥
諸家。大弘厥旨。我皇祐元祐間有堪會正.照資持二師。接
武而出。各述記文。後因生師與照爭論。旋遶左右。衣
製短長。分兩派焉。


所謂密教者。初金剛薩埵於毗盧
遮那前親受瑜伽五部蘇悉軌範。轉相傳授。及金剛
[003-0288a]
智始來東土傳之不空。不空復入師子等國從龍智
阿闍棃受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
天寶中召至闕下。明皇特見高仰。及肅代二朝皆為
灌頂國師。暨沒。贈台司空傳慧朗。厥嗣遂微。今但特
有瑜伽佛事者存耳。先是空弟子慧果授與日本空
海。傳授不絕。近俊芿來雲間從北峰印學者。即其遺
派。學術行業真海東翹楚也。


所謂禪宗者。始菩提達
磨遠越[葸-十+夕]嶺。來乎此土。初無不立文字之說南泉普願始唱
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惟面壁習禪而巳。又以楞伽四卷授之

慧可。謂可曰。籍教悟宗。又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
者依行。自可度世。可持之以為心要。隨行不爽。遺委
洎黃梅五祖弘忍。易以金剛傳授曹溪慧能。是謂六
祖。爾後南北分宗。五家柝派。始各闢戶庭。侈大其道。
於是稱禪宗者類。以掃蕩掀翻為尚。凡經論所詮事
理解行。一切斥為紙上之談。詰其所以然。則曰。我宗
無修無證。吁。安得天台六即之義。以藥其病乎。葢能
有二弟子。一曰南嶽讓。二曰清原思。南嶽下分溈仰.
臨濟二宗。溈仰雖絕。臨濟獨盛。迨至石霜。又分黃龍.
楊龍.楊岐。今黃龍弱矣。而楊岐三佛最為競爽。清原
下分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法眼當五季時高麗國王
遣沙門三十六人傳永明之道。相次以歸。遂以開寶
八年絕乎中國。而傳乎高麗。令僅存曹洞.雲門二家
焉。然啟禪關者。雖分宗不同。挹流尋源亦不越乎經
論之禪定。一度與今家之定。聖一行也。復次如來善
[003-0288b]
巧方便。深觀此方眾生身.鼻.舌根則鈍。眼.耳.意根則
利。就三利中耳根為最。所以諸大菩薩於佛滅後。顯
化娑婆。雖玅德現於清涼。徧吉彰於岷峩。然俱不若
觀音本證耳根圓通投合此方機緣。救苦說法。厥功
尤多。是故如來稱贊。非止一經。慈悲感應如普門品。
圓通自在如首楞嚴。總持祕要如消伏三用。相好莊
嚴如觀無量壽。至於指其處也。則見於華嚴大經。所
謂南海岸孤絕處有山名曰補恒落迦。觀音菩薩止
住其中。鎧菴贊固是塵塵俱法界。此方獨選耳圓通。
復次如來臨滅。勑諸羅漢留身住世。或四。或十六。或
九十九億。如基之布。散影十方。或海嶋。或山間。不可
得而知也。按寶雲經。列十六大士之名。各有百千眷
屬。及其住處。然後乃云。如是聖人皆不涅槃。應人天
供。為世福田。於刀.疾.飢三灾之時。人壽十歲。佛法盡
滅。而眾生壽復更增至百歲時。十六羅漢與諸弟子
下閻浮提。說法教化。乃至人壽至七萬歲時。弘法乃
畢。時諸羅漢以佛經典。及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
會。結跏趺坐。圍繞是塔。當入涅槃。與世寶塔俱沒于
地。不復出現。于時佛法一時盡矣。又於此時。千億支
佛出現于世。說法利物。乃至減劫。人壽八萬歲時。彌
勒佛出。又法華信解品四大弟子述偈。我等今者。真
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
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又法華論。有
四種聲聞。一曰決定性。二曰增上慢。三曰退大。四曰
[003-0288c]
應化定性。若到法華則名元住小。元小退大。得記之
後。竝堪受佛遺囑。住世應供。據法住記。諸大羅漢各
承佛囑。住一世界一方所。為後人津梁。今永嘉鴈蕩.
天台石橋.眉陽中巖.西蜀牛頭。皆化現異迹之所。又
賓頭盧曾為樹提長者。現通。佛擯不容涅槃。勑令為
末法四眾作大福田。然玅覺果人。究竟十號。方有應
供之名。令諸大士。本證小法。亦同藏佛。得此名者。葢
巳斷見思。出分段。即能應彼人天供養。況經法華開
顯。進破無明。所謂真阿羅漢者乎。所以勑其久住世
者。葢若如來住世無異也。禪者頌云。五百小乘癡齪
漢。一生把定死蛇頭。神通玅用不如汝。佛法須還老
比丘。茲葢不知聖賢以權引實之化。法華開顯之旨
故云。鎧菴疏。位居巳辨。雖現聲聞之形。惑破無明。實
祕菩薩之行。巳受上.中.下之記莂。長為正像末之良
云云。又末代比丘.比丘尼三惑浩然。諸戒多犯。亦
稱應供者。葢祝髮。染衣。實住持三寶之一。猶假儒衣
冠非儒。而何所以與彼真僧同稱良福田也。故如來
留白毫一分功德。供養末世弟子。又受兩國三千寶
葢。獨留其一覆護末世弟子。令得供養。豈無自耶。復
次如來滅後。寶誌現於梁朝。僧伽來於唐代。布袋化
於鄞水。猪頭顯於雙溪。襄陽啖蛤。姑蘇餌蝦。羅什吞
針。童進飲鴆。隱峰倒卓。灌谿步歸。或大吼而休。或翻
舡而往。此皆菩薩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
形。度諸輪轉者也。今之人往往竊服假形。叨濫上聖。
[003-0289a]
能為其易者。不能為其難者。猶負塗之豕。躡應龍之
足。其可得耶。
[003-0290a]



* 左溪

* 新羅純英
* 理應
* 法融
* 支硎道遵

* 靈源
* 道欣
* 法盛
* 靈輸
* 慧照
* 靈徹
* 智昂
* 僧統神邕

* 進明
* 婺州清辨
* 行宣
* 圓淨
* 法開
* 會稽大義
* 法源
* 明州道源
* 衢州道賓
* 慧從
* 常州守真
* 杭州法燈
* 法真
* 弟子傳禮
* 王元福
* 法華
* 教主

* 天竺真觀
* 國清普明
* 天台智越
* 華頂波若
* 天台法彥
* 福林大志
* 國清智璪
* 佛隴智晞
* 法忍等觀
* 玉泉道悅
* 玉泉法盛
* 國清普朗
* 九江智鍇
* 國清慧威
* 碧閒法俊
* 興皇慧弉
* 金陵法慎
* 南嶽慧稠
* 當陽抱師
* 玉泉關王
* 天台山龍王
* 得深心三十二人
* 得門千數
* 北齊
* 龍樹
[003-0291a]
* 南嶽

* 高麗玄光

* 入水光三昧二人
* 入火光三昧一人
* 升堂受莂一人
* 高閒慧旻
* 南嶽大善

* 縣令陳正業
* 南嶽僧照
* 枝江慧成
* 悟真慧超
* 雲峰慧涌
* 仙城慧命
* 江陵慧威
* 鐘山智瓘
* 枝江慧瓘
* 般若方合淨人
* 影堂二十八人
* 南嶽帝君
* 大都督吳明徹
* 業高四百
* 信重三千
* 章安

* 玉泉道素
* 荊州弘景
* 南嶽大慧
* 天宮
* 荊溪



* 荊溪

* 道遼

* 素師
* 最澄
* 廣脩

* 維蠲
* 光韶
* 敬文
* 良諝
* 物外

* 慧凝

* 玄廣
* 處原
[003-0292a]
* 敬休
* 元琇

* 常操

* 義從

* 德儔

* 慧[文*民/〦-一+貝]
* 修雅
* 清竦

* 義寂

* 行靖

* 契能
* 慶文
* 瑞先
* 義通

* 清曉

* 遇成

* 守仁
* 有基

* 定祥
* 異聞
* 體源
* 知禮
* 遵式

* 祖韶

* 元淨

* 若愚

* 義誠
* 梵光
* 可昇
* 居白
* 慧辨

* 從雅

* 仲元

* 慧觀
* 德賢
* 慧日
* 思尚
* 永堪

* 子琳
* 思義
* 清鑑
* 法潤
* 本融
* 思悟
* 胡則
* 文昌

* 天授
* 寶翔
* 澄或
* 宗昱

* 覺明
* 智臻
* 懷慶
* 曉乘
* 悟真
* 蕭閑
* 志倫
* 懷玉
* 覺彌
* 志因

* 可榮
* 義清
* 懷讚
* 晤恩

* 洪敏
* 文備
* 源清

* 智圖

* 智仁
* 繼齊
* 咸潤

* 善明
* 慶照
* 德聰
* 慶巒
* 可嚴

* 蘊常
* 行滿
* 普門子
* 梁肅
* 李華
* 田敦
* 崔恭
* 受業身通三十九人
* 智度
* 元皓

* 智淨
* 仲儀
* 子瑜
* 道如
* 仲良
* 尼悟極
* 智真
* 道巽
* 識徹
* 無姓
* 懷遠
[003-0293a]



* 法智

* 廣智尚賢

* 神智鑒文

* 空相思恭

* 戒澄
* 延慶宗正
* 明智中立

* 晁說之
* 陳瓘
* 法維
* 法中
* 慧照法鄰
* 延慶覺先
* 溫州全教
* 明州蘊恭
* 超果惟湛

* 海慧若圓
* 處州義詢
* 扶宗繼忠

* 溫州法詮
* 神智從義
* 僧正處元

* 息菴道淵

* 淨社處廉

* 法明文節

* 閑林子真

* 法明師昶
* 壽昌法舟
* 天台法雲
* 玅慧師楷
* 水陸文炳
* 圓辨道琛

* 月堂慧詢

* 悅菴淨慧
* 逸堂法登
* 一菴處躬

* 正菴端信
* 雪堂戒應
* 清湛
* 指南仲韶
* 止菴法蓮

* 環菴戒樞
* 鏡菴景遷
* 杭州如吉
* 明州本圓
* 浮石崇矩

* 守孜
* 溫其

* 善嵩
* 居式
* 日東
* 懷月
* 衢州文智
* 三學則全

* 若水
[003-0294a]
* 廣慈慧才

* 希最
* 子良
* 思辨
* 惟清
* 法宗
* 慧舟
* 志豪
* 越州覺琮
* 神照本如

* 能仁法寶
* 白蓮處咸○
* 神悟處謙

* 北神淨梵

* 通照慧明

* 報慈蘊堯
* 超果慧道

* 德藏從進
* 頂山子文
* 飛英智忱
* 北禪慧深
* 婺州子方
* 白蓮善珪
* 德藏擇瑛
* 壽安良弼

* 教藏有全
* 樝菴有嚴

* 法麟
* 應通
* 寶纖
* 元璪
* 台州懷雅
* 杭州義全
* 廣嚴瑩
* 南屏梵臻
* 淨覺仁嶽

* 慧勤
* 可久
* 子昉
* 乃仁
* 尚能
* 慈梵
* 靈照

* 靜仁
* 覺圓
* 靜智
* 胡宿
* 文粲後身道因

* 梓菴有倫
* 道時
* 薛清歸
* 俞源清



* 南屏

* 群峰太初

* 梵慈智普

* 東靈欽

* 掦尖初淵

* 崇先了生
* 楊尖法欽
* 龍華方
* 南屏靈玩
* 南屏用文

* 憲章仲閔

* 餘慶道存
* 杭州宗正
* 超果會賢

* 精微彥倫

* 清辨蘊齊

* 景德法雲
* 寶積彥端
* 溫州景初
* 文詡
[003-0295a]
* 如詢
* 慈辨從諫

* 圓覺蘊慈

* 法照中皎

* 能仁道山

* 白蓮法希

* 海空法英
* 白蓮法雄

* 東山祖意
* 則菴明哲
* 醴泉行環
* 布金覺先
* 神敏慧齊
* 文首座
* 能行人
* 法雲宗敏
* 圓明智賢
* 車溪擇鄉

* 祥符道忻

* 悟空善榮
* 牧菴有朋

* 顯菴法昌
* 隱學本然
* 浮石子慧
* 永福智敦
* 天王道用
* 能仁懷寶

* 艸堂如寶
* 竹菴可觀

* 智行守旻
* 神辨清一
* 北峰宗印

* 日本俊芿
* 古雲元粹
* 明義首座
* 佛智慈雲

* 法照淨通
* 普明如靖

* 圓通思梵
* 普圓善期
* 慧覺齊璧

* 北禪文俊
* 北禪法榮
* 慧照道倫
* 圓覺淨珪
* 慧解曇應

* 慈室玅雲
* 癡絕希顏
* 清修法久
* 密印修慧
* 澄覺神煥

* 覺菴簡言

* 總菴玅心
* 常齊法燈
* 鑑堂思義
* 假名如湛

* 車溪智欽
* 天竺應如

* 法燈道遵
* 崇先懷志
* 宣祕慧仙
* 普圓普證
* 餘姚澄
* 慧覺清月
* 佛照智賢

* 神辨覺寧
* 等慈慧序



* 白蓮咸

* 白蓮道鄉

* 台州淨侁
* 明州淨景
* 安國元慧
[003-0296a]

* 智涌了然

* 延慶智連
* 澤山與咸
* 赤城中益
* 白蓮智圓
* 山堂元性
* 白蓮玅璘
* 白蓮清悟
* 白蓮子眸
* 虗堂本空
* 梵章首座
* 真教智仙

* 證悟圓智

* 都錄若訥

* 等菴士衡
* 虗菴有宏
* 上竺玅珪
* 中菴師安
* 上竺師覺
* 石磵從戒
* 晦案慧明
[003-0297a]


或有功法門。或章藻相涉而未詳承稟者。



* 金華方巖䄳
* 志遠元堪二師
* 抱玉楚金二師
* 寶王論飛錫
* 十祖玄燭及皓端師
* 虎丘智琰
* 萬州行滿
* 終南善師
* 玉泉恒景
* 棲霞法嚮
* 終南法誠
* 剡溪明曠
* 悟真法盛
* 寶藏利贇
* 天台道暹
* 錢唐善信
* 空相有圭
* 嘉禾子玄
* 天台元頴
* 佛智道如
* 溫州覺津
* 無相法勒
* 日本源信及寂照紹良二師
* 司封鍾離松
* 鎧菴居士吳克巳
* 寶積實講師
* 姑蘇開上人
* 四教儀諦觀
* 宗元錄元頴
* 寶雲威
* 普照因
* 會稽仲
* 括蒼聰
* 廣化明
* 廣慧賓
* 普慈暉
* 慈門熙
* 空相融
* 清方二師


統圖如右。夫佛之設教也。尤致謹於小.大.偏.圓之辨
及其施化也。則大小俱談。偏圓竝列。無一機見棄。無
一法或遺。四教以網羅之。三接以神明之。迄於無一
人之不成佛。吾祖亦然。先說思議。後說不思議。以十
境.十乘配對四教。為四百乘。觀法以契佛心扶之。餘
宗弘小則棄大。讚圓則毀偏。皆著榮執枯。分河飲水
耳。果得統耶。非統耶。先佛大醫王也。四教遣病藥也。
三接行藥湯使也。吾祖醫子克家者也。諸師傳克家
子方法者也。雖其間不能無優劣。劣者亦能以家法
示人。況優者乎。獨列正統。未見其非也。


塔廟志



依正相須其猶地利人和之不可缺乎。非人何以
[003-0297b]
弘道。非處何以安人。法智載嚴於誓戒。慈雲廣紀
於金園。凡以此也。天造地設。物護神欽。軌範攸聞。
興衰所繫。其可忽耶。撰塔廟志。


如來既往。悲願恒存。特留舍利。饒益世間。故當時則
有八國共分。後世則有無憂興建。所謂八國共分者。
按菩薩處胎經云。佛滅度後。乃有舍利八斛四斗。八
大國王嚴兵競爭。乃至天龍八部皆興奪心。時有智
臣諫曰。諸王若爭。須有勝負。如來舍利。不成利益。我
當分為三分。一分奉諸天。一分與龍神。一分分八國。
由是眾心悅隨。各將金壜盛貯迎歸本國。建塔供養
耶。旬傳亦云。先為三分。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為
八。所謂無憂興建者。按無憂王傳云。東天竺國阿恕
伽王。盡收西域諸塔。及龍宮舍利。夜後鬼神碎七寶
末。造八萬四千塔。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萬四千
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置一塔。於一日中足
滿其數。徧瞻部洲。界在震旦國者。十有九所。今明州
阿育王山廣利寺者。十九之一數也。又三國之初。吳
人未信釋典。天竺沙門康僧會始入吳地。締搆行道。
孫權以為矯異。誣俗攝會。讓曰。佛有何靈。爾獨改形。
會曰。佛身雖滅。遺骨舍利應現無方。外國先王建塔
八萬四千。表遺化也。權謂。紿巳。俾祈舍利。嚴憲緩期
至三七日。會徒將死。舍利乃降。鏗然盤中。上燭虹霓。
吳之君臣。相顧而悅曰。至哉。奇瑞也。始立建初寺。仍
呼其地為佛陀里。時赤烏十年也。然今所陳八國及
[003-0297c]
無憂等事。此則如來施化之迹耳。若以天台教旨判
之。則有四教互為有無。及分段.變易。存沒不同。生身.
法身全碎有異。學者又宜深究焉。謂四教俱有。四教
俱無。藏通有別圓無。別圓有藏通無。法性無分段有。
及全碎俱有也。四教俱有者。玅玄云。雙樹入無餘涅
槃。薪盡火滅。留舍利為一切人天作福田等。此是通
佛舍利也。大經云。如來受長者八斛四斗供。入滅留
八斛四斗舍利。此約藏教而言也。若別圓有者。此表
常住。身雖入滅。留此舍利。以表不滅也。四教俱無者。
藏通言無。此表二教灰斷不生義。別圓言無。此表二
教常住不滅義。藏通有.別圓無者。藏通實有生滅。故
云有。別圓不談生滅。故云無。別圓有.藏通無者。利根
菩薩受別圓接。見有舍利。當教鈍根住空菩薩。見無
舍利。法性無.分段有者。機息應轉為滅。故知界外法
性身佛則無。若界內者。既是分段生身。有生滅故有。
全碎俱有者。如多寶全身舍利。釋迦碎身舍利也。復
次。此方古之儒禮。追遠祖宗之儀。七廟乃有寢。無廟
但以本主寓神迎尸居位。初無後代。範金合土。刻石
織文。乃至縑索繪𦘕等像也。若夫釋氏之教則不然。
按觀佛三昧經云。佛昇忉利天上既久。時優填王不
勝戀慕。鑄金為像。聞佛當下。以象載之。仰候世尊。猶
如生佛。及遙見佛。足步虗空。踏雙蓮華。放大光明。佛
語像云。汝於來世大作佛事。吾滅度後。我諸弟子付
囑於汝。若有眾生。造立形像。種種供養。是人後世必
[003-0298a]
得念佛三昧。佛告阿難。持我語。遍告弟子。我滅度後。
造佛形像。及𦘕佛迹。令人見之。心生歡喜。能滅恒河
沙劫生死之罪。若據帝釋造像經乃木為之。葢如來
赴機不同耳。又毗奈耶律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
若不彩𦘕。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隨意。未知𦘕何物。
佛言。於門兩頰。應𦘕執仗藥叉。次傍一面𦘕大神變。
次一面𦘕五趣生死輪。簷下𦘕本生事。佛殿兩頰𦘕
持鬘藥叉。講堂𦘕耆宿講說。食堂𦘕持餅藥叉。庫門
𦘕持寶藥叉。水堂𦘕龍王持餅。浴堂.火堂𦘕天使者
亦五天使.亦五官。即生.老.病.死牢獄。經法堂𦘕菩薩并地獄相。瞻病堂
𦘕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處𦘕死屍相。僧堂𦘕自
骨相。又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
來成佛次第。拘留孫佛探得第一籌。釋迦第四籌。乃
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
兄轉法。次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據經惟一
人。今狀於伽藍之門而為二像者。夫應變無方。多亦
無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剛。今狀其二。無
可疑也。又前文云。於門兩頰。應𦘕執仗藥叉是也。今
殿中設釋迦.文殊.普賢.阿難.迦葉.梵王.金剛者。此土
之像也。阿難合掌。是佛堂弟。理非異儀。迦葉擎拳。本
外道種。且附本習。以威來象。葢若以聲聞人輔。則迦
葉居左。阿難居右。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
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見大.小乘各有二焉耳。
梵王執爐。請轉法輪。金剛揮杵。衛護教法也。或設三
[003-0298b]
佛同殿。右彌勒.天親.無著者。當來補處之像也。左彌
陀.觀音.勢至者。淨土之像也。竊甞論之。若據娑婆化
主。止立釋迦之像。輔以文殊.普賢可也。若夫極樂教
主。雖輔以觀音.勢至。然當以別殿處之可也。當來下
生。既在補處。未有輔佐。豈得與釋迦.彌陀竝列而為
三耶。茲豈一佛獨化之道乎。又見以佛侍佛。又未成
道。未轉法輪。即預居萬德世尊之位。既招多過。良為
不可。又有以菩薩居正殿者。道場之建。本為菩薩設。
如天竺觀音是也。初五季時。僧翊得奇木不能名。刻
為聖像。僧勳又以支佛舍利。納置頂間。其後像現光
怪。降祥于下。又熈寧中。曾魯公感異夢。復因禱雨孚
應。遂敷奏朝廷。加號靈感。建炎中高宗皇帝。聖駕南
渡。駐蹕臨安雨晹。祈禱厥應如響。別聖相仍。至今不
絕。若夫靈驗事迹。則有智覺禪師之賦。邊公侍郎之
傳。欲知菩薩為我父師。請自覧焉。又有菩薩一百籤。
及越之圓通一百三十籤。以決群迷。吉凶禍福。禱之
誠者。纖毫不差。敘其事者。謂是菩薩化身所撰。理或
然也。或依倣而作。則多名目。但以菩薩迹示等覺.正
遍知。不思議神力挾之。則或驗.或不驗。可見矣。復次
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傳翕玄風。愍諸世
人雖於此道頗知信向。然於贖命法寶。或有男女。生
來不識字者。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披閱者。大
士為是之故。特設便方。創成轉輪之藏。令信心者推
之一匝。則與看讀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誓藏門者。
[003-0298c]
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轉不計數者。是人所獲功德
即與誦經無異。今稱龍宮海藏者。乃約龍樹入海而
言。又稱天宮寶藏者。乃附慈氏居處而說。然一切如
來只令口誦。心惟轉我法輪。饒益羣品。今大士特興
慈悲。在在處處。創此機輪。運轉不息。欲俾一切含靈
同霑利益。盡未來際成等正覺。大哉神力。詎可思議
耶。先民所謂智者創物。大士其有焉。若夫諸處俱奉
大士寶像。於藏殿前首頂道冠。肩披釋服。足躡儒履。
謂之和會三家。佛印禪師了元為王荊公贊其所收畫
像曰。道冠儒履釋加沙。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
天上路。雙林癡坐待龍華。又列八大神將運。轉其輪。
謂天龍八部也。又立保境將軍。助香火之奉。謂是在
日。烏傷宰也。茲三者𢎿錄無文錄六卷。弟子結集。進士櫻頴修定。不
能自決。直俟龍華會上。庶可問津耳。抑甞究之。大士
既示迹同凡。則其所服者。必隨當時在家之服。況蕭
梁既廢五斗米道。專奉西聖之教。當時衣縫腋者。亦
多歸向真乘。又何俟大士冠履加沙。以和會之耶。承
訛襲舛。若是者多矣。復何恠乎。復次精舍所踞。號曰
仁祠。式警羣迷。聿形悲濟於彼坊佐。或臨江湖川。澤
汙沼隄防之處。多有因高就下。普化博施。捐以為放
生池者。濫觴雖兆於真經。滲漉實推於佛隴。自天台
海曲買滬梁之地綿丘三百里。敷奏王家。全宥潛蟄。
因艸菴日海上漁人截流一網。巨尾孅鱗。皆為所有。
一日何止萬死耶。智者甞𠛝放生池於海涯。當其放
[003-0299a]
之也。則為授歸戒。說大法。然後縱之海中。圉圉洋洋
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幾千萬億乎。智者沒。至唐末。
中國台道漸息。而海東諸國極熾。忠法師謂智者緣
在此方。而道敷于海東者。此必放生諸魚所致耳。聞
者莫不笑之。以余觀之。其語若誕。教理有憑。流水十
千天子。即脫魚報。豈非此乎。中興以來。祥開延慶。化
廣葛川。金塘大堤。歌於劉禮部之頌溍潯淥浦。酬於
王丞相之恩。故教行錄.金園集。各有放生儀軌。鱗番
疊幅。率土化之。佛生之旦。眾大和會。浮泛綵鷁。演唱
竺墳。悟流水勝因。識銜珠善報者。舉袂揚塵。揮汗成
雨。固不待於百年而後。勝殘去殺也。況動以祝聖為
名。則憂國愛君。顧不韙歟。復次伽藍中事有若微。而
所繫至大者。刻漏是也。正因出家。必有眾法。禮念而
不失限。齋粥而不愆期。皆眾法之微者也。滁陽慶曆
集施昌言贈開化覺詩。坐久銅蓮。幾番沈注。遠公以
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為器。狀如蓮華。置水之上。
其底沈水。半之乃沈。每晝夜一十二沈。為行道之節。
此與釋氏要覧釋蓮社名義大同。若夫允合眾論。推
窮理道。則有沙門瑞新之壺。更記文曰。湛盧制鐘無
聲。陸斷犀兕。將補履不如兩錢之錐。賢丈人預半千
之曆數。是其興亡。若風雨司晨。不如僆鶤之口。夫物
無全用。人難盡善。故尺短寸長。蓍龜誠不能知。事亦
可信也。吾黨謹先人之遺訓。粥則見乎掌文。齋則過
午不食。奈屏居丘園。凡陰霾晝起。密雲夜作。而秉㸑
[003-0299b]
者耳不聞銅烏之聲。目不辨曦轡之位。時有失節。一
夫失準。多士咸苦。余病之亦舊矣。乃創一石壺。連足
高一尺過半。廣二尺許。壺內有水。水外有山。山有十
二峰。外間列小峰亦十二朵。以象二十四位也。壺心
立臺曰若陽。中有司烏丈人而處焉。臺面相對。有建
大竿舉于水中。刻太陽之形懸于竿。表高出群峰之
巔。壺下置一木囊。內有鐘。渠有流。權有欹。槩有合。最
兒有大輪。有旋車。有乎輿。甞實水于鐘渠。以曲諸漏。
入流權中。權與欹槩相應合。最兒坐權槩之末。執陰
陽箭。履端持漏以射於滿大輪。輪得箭而輕舉矣。大
輪舉則旋車行。車行則平輿轉。平輿載轉。若陽臺上
司烏丈人乃移一位。以正曜靈之所臨。一百刻中。總
四十八箭。以占二十四時。分方定位。日月與之期。明
陰洞陽。天地不能欺。晝夜消長。山川昏黠。而早晚之
節。能使人之不惑。故命之曰壺。更雖媿銀龍之先。巧
華漏之奇製且貽。則雪庭以解顛倒之剌耳。年名景
祐。太歲甲戍。仲秋月望日記。宏智禪師宗門達者。甞
倣其製。而立於太白。後備其文。而刻諸堅珉。抑又以
見壺更之製。可以範圍伽藍。彌綸眾法者也。後又有
以盤摹香篆。號無聲漏者。締創若易。而久久之後。末
香有燥濕。山童有勤墮。豈若壺更之罕失耶。


護法志



護之為言養成之之謂也。群荄萬彚。何者非材。而
梧檟勝於貳棘。四肢六分。何者非身。而一指劣於
[003-0299c]
肩背。是知愛護應達本源。人存法存。事非聊爾。外
護雖切。內護尤深。為開明故。撰護法志。


大雄出世。雖示入同居。先說華嚴。然頓施別.圓二教。
乃專為界外菩薩。則其法有不必護者。次說阿含。則
當漸初。獨施藏教。乃專為一類小機。則其法有不足。
護者惟其漸中開出四教之後。正欲同居土中。廣演
大法。方有魔外之擾。必賴諸天八部及國王大臣協
力擁護。方可流通。然說方等.大集之時。雖會一切鬼
神護持正法。比之光明。則三乘同學既不專小。亦不
專大。又三學尊經。諸天本所聽受。故獨於此時。各各
發願焉。又說仁王般若之時。雖囑十六大國。令其受
持是經。於千里內七難不起。挍之涅槃。則正當如來
入滅。故國王大臣獨受付囑擁護住持三寶也。今故
舉此二經以發明其事焉。所謂光明發願者。如鎧菴
裝天像願文云。吾佛世尊乘宿願力。以一大事出現
於世。演說真詮。數極河沙。開悟未來。亘百千劫。是故
諸天於方等會各發弘誓。護持流通。功德以財大辨
以辨。俾請說者兩無所乏。地神地味膏腴。說處散脂。
威武摧敵攘難。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
多聞。如是四王護四天下風雨。時若糓果用成。大梵
尊天作世界主。釋提桓因統忉利天。摩醯首羅光明
最勝。居十住位。王大千界。巍巍三天。眾所瞻仰。亦以
威神。莊嚴法會。金剛密跡。執持寶杵。韋駄應機。最存
弘護。摩利支天。常行日前。菩提樹神。見佛成道。鬼子
[003-0300a]
母等。翻邪歸正。領諸眷屬。周匝圍繞。我聞皆是大菩
薩眾。不忘宿願。護佛教法。如一眾生未得成佛。不取
泥洹。自求安樂。又佛之垂化也。道濟百靈。慈育萬有。
出則釋天前引。入乃梵王後隨。左輔大將由滅惡以
成功。右弼金剛用生善而為德。三乘賢聖既肅爾以
歸投。八部鬼神竝森然而翊衛。故吳主孫權問尚書
令闞澤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否。澤曰若將孔.老
二家比校佛。遠之遠矣。所以然者。孔老設教法。天制
用。不敢違天。諸佛說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
之實。非比對明矣。吳主大悅。此則諸天護法之大略
也。無盡居士張天覺啇英。鉅儒碩學。筆大如椽。甞記玉
泉寺關王祠堂云。過去陳隋間有大法師。名曰智顗。
一時圓證諸佛法門。得大總持。辨說無礙。敷演三品。
摩訶止觀是三非一。是一非三。即一是三。即三是一。
是三是一。非一非三。隨眾生根而設。初後至自天台。
止于玉泉。冥坐林間。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鬼神
與其眷屬。怙恃慧據。以通力故。知師行業。即現種種
諸可怖畏。虎豹號。擲虵蟒盤瞪。鬼魅嘻嘯。陰兵悍恕。
血唇劍齒。毛髮鬅鬙。妖形醜質。歘忽千變。法師愍言。
汝何為者生死於幻。貪著餘福。不自悲悔。作是語巳。
迹言悄絕。傾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關羽。生於漢末。
值時紛亂。九州爪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義臣蜀主。
同復帝室。精誠激發。洞貫金石。死有餘烈。故王此山。
所嗜惟殺。所食惟腥。諦觀法師。具足殊勝。我從昔來。
[003-0300b]
本未聞見。我今神力。變見巳盡。而師安定。曾不省視。
汪洋如海。非我能測。大悲我師。哀憫我愚。方便攝受。
願捨此山。作師道場。我有愛子。雄鷙類我。相與發心。
擁護佛法。師問所能。授以五戒。神復白言。營造期至。
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逕掣電。靈鞭鬼箠。萬壑浩汗。
湫潭千丈。化為平地。黎明往視。精藍煥麗。簷楹欄楯。
巧奪人目。海內四絕。遂居其一智者造寺三十六所。櫻霞.靈巖.天台.玉泉。
天下四絕。以是因緣。神亦廟食。千里內外。同共雲委。稽違

有咎。怠慢有罸。捐施金幣。匍匐恐後。玉泉以甲實神
之助。歲越十稔。魔民出世。寺綱頹亂。搥拂虗設。神既
不祐。廟亦浸弊。元豐甲申。襄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
七十。所作巳辨。以大眾請。翛然赴感。有陳氏子。忽作
神語。自今巳往。祀我如初。遠近播聞。瞻禱逾肅。明年
辛酉。廟宇鼎新。爾時無盡居士聞說是事。廼其贊之。
關侫父子為蜀將。氣盖中原絕等倫。喑鳴叱咤山嶽
推。義不稱臣曹孟德。憤烈精忠貫金石。英靈死王玉
泉山。陰嶽十萬部從嚴。鐵騎咆哮汙金甲。架鶚韝鷹
走熬犬。鞭笞虎豹役龍蛇。膾肝脯肉飲頭顱。無上菩
提豈知有。智者南來為利益。默然燕坐喬木陰。法力
廣大不思議。溪山動蕩失安據。妖怪百千諸怖畏。神
通究竭誓歸依。大威大猛大英豪。棄置愛戀如泥滓。
將此山留奉佛士。受持五戒攝身心。仰山南嶽及嵩
山。佛佛道同無異化。見在住持承皓老。宗風孤悄神
所欽。未來補處出家人。枯木巖前希審細。宏我如來
[003-0300c]
像季法。長松十里碧雲寒。猗欣美哉藺轢古。今與關
王之忠義。玉泉之崇高。相為無窮。識者讀之。非獨可
以知智者之道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亦可
以信護法者之不苟矣。若夫靈山之功德天。北禪之
韋將軍。東棭之元弼山神。皆此類也。所謂涅槃付囑
者。葢凡曰。帝王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
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即為軌
範。垂之萬代。斷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
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遺囑。鶴
林之顧命。慮四眾微弱。三寶衰墜。故託國之盛風。藉
王之勢力。乃委寄於王臣。仗佛勑以流通也。是故法
之盛衰。視王公大人之輕重。猶權衡之於物焉。開皇
三寶錄云。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謝靈運等
皆云。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
如其率土之濵。皆純此化。朕則坐致太平矣。對曰。臣
聞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
之羽儀。郄超.王謐.王坦.王恭或號絕倫。或稱獨步。謝
敷.戴逵.范汪.孫綽.皆致心於天人之際。靡非時俊。清
淨之士皆謂釋氏之教。無所不可。何者。百家之鄉。十
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
此風教徧於海內。則善人.君子無慮百千萬億矣。夫
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
則百刑息於國。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又帝謂。求那
跋摩曰弟子常欲齋戒不殺迫。以身徇於物不獲從
[003-0301a]
志。法師何以教之。跋摩曰。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
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巳苦躬。將何為用。帝
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士女以悅。布一
善政。人神以和。固當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
順時。寒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齋亦
大矣。如是不殺。德亦眾矣。寧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
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撫几曰。法師所言。真謂開
悟人心。明達物理。可與談於天人之際矣。嗟乎懿哉。
若人非獨誘進於真門。抑亦裨興於王化也。唐太宗
問弉三藏曰。朕欲樹功德。何者為最。弉曰。法假人弘。
唯度僧為最。是則法固欲護。僧尤當護。故南山感通
傳云。韋天將軍生知聰慧。早離塵緣。修童真業。不受
天欲。如來一代所制毗尼。竝在座中聽受。故臨滅日。
親受付囑。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若見魔子.魔女輕弄
比丘。道力微者。悉為惑亂。則倉皇奔赴。應時剪除。若
有鬥爭陵危之事。亦蒙躬往慰喻和解。又南洲僧尼
雖多犯罪。然化令從善。心易調伏。若見毀禁及造諸
惡。為其流涕。愍而護之。見行一善。萬過不咎。事等亡
瑕。不存往失。又人間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
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之囑。不敢不來耳。是則王
臣固當護法。亦當以法緣僧存如天護僧也。然僧固
當護。苟犯王法亦所當治。但或傷其善類。則玉石俱
焚。茲故委曲引經。乃明公高議論之。按大集經云。若
道俗等打破戒.無戒比丘。罪重出萬億佛身血。何以
[003-0301b]
故。以能示人出世要道。乃至涅槃故。又涅槃經云。如
來今以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及四部眾。應當勸
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
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大臣四部。應當治。護法論云。
蘇子瞻謂張天覺曰。釋氏之徒。諸佛教法所繫。不可
以庶俗侍之。或有事至庭下。則吾徒當以付囑流通
為念。與之闕略可也。又曾逢原作郡時。釋氏有訟者。
閱實其罪。必罸無赦。或有勉之。者則曰。佛法委在國
王大臣。若不罸一戒百。則惡者滋多。當今之世。欲整
齊之。捨我輩其誰乎。據蘇.曾二公之論。不治則得大
集之意。必治則得涅槃之意。然涅槃追說四教。深慮
住持三寶僧尼。苟或不整。佛法亦從而壞。是知當以
涅槃所說為正。而大集所說為旁矣。惟外護君子。臨
事斟酌。不失於寬。亦不失於猛。俾上合佛意。下符眾
望。乃為盡善。趙超然居士令衿。作郡榜文曰。古人謂出
家為僧。正要遠離世法。不與俗人一律。毀形易服。當
為何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先佛所制。只合體究佛
意。勒苦修行。乃僧人本分之事。近來公庭多見僧徒
衮同百姓。紛拏諍訟。殊失六和之義。事理縱明。巳失
僧體。何以使人信向。何以受人供養。設使虗實未明。
或寄廂審會。或出院罸贖。累辱佛祖。有玷同袍。得不
羞乎。敢煩僧司及諸方尊宿。委曲開諭。使常與加沙
為主。忍辱守靜。閉戶修行。堅持戒律。清淨三業。莫務
晈虵。不得將不干巳事亂煩官司。明行告示。內外通
[003-0301c]
知。若百姓等人。非理欺負。引證分明。當為行遣。亦不
輕恕。若超然者。亦近於善斟酌者也。復次。如來滅後。
騰蘭二大士先以四十二章經來化此土。孤山首疏
此經。且敘其大意曰。孔.老之典。談性命焉。則未極於
唯心。言報應焉。則未臻於三世。若夫釋氏之為訓也。
指虗空世界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極生兩儀。玄
牝為天地根而巳。考善惡報應。悉我自業焉。非止言
其上帝無常。天網恢恢。而孤山此言。誠為確論。彼蕭
梁范縝著神滅論以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
而神在哉。吁鄙哉。淺聞寡見。非特不達唯心。亦乃罔
識三世。茲又孤山所謂非特彼乃反破巳宗。抑亦自
誣性靈而蔑棄祖禰也。且夫周孔制典。何甞不言鬼
神。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鬼神之精狀既精且
狀其無形乎。詩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叔靈上旻。豈
曰滅乎。禮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大禹所祇。寧虗誕
乎。書稱周公請代武王云。能事鬼神。姬且禱親。可虗
罔乎。苟亡而有靈。三則世如鏡。變化輪迴。孰知其極。
儒士執禮而背叛五經。非直誣佛。亦侮聖也。若信五
經。神靈之說。則是信佛。教識性之談矣。又復自是之
後。諸儒尤多異論。故鎧菴答喻貢元書云。釋氏流入
中國幾二千載。吾儒號為一代宗師。攘斥甚力。無若
韓氏.歐陽氏。然皆未究其言之是否與其道之邪正。
唯堅執吾周孔立教者以詆之。故雖攻之而愈堅。撲
[003-0302a]
之而愈熾而終無。以大服天下之心。獨關洛諸賢與
胡氏父子。頗甞出入釋氏而不信之矣。然考其所與
辨明而謂之詖淫邪遁者。亦過禪宗單傳之學而巳。
夫釋氏之有禪宗。猶吾儒之有老莊也。苟以拈槌豎
拂。誇誕之談而疑釋氏一代正教。是猶以王何所學
之浮虗而疑六經.語.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也。奚可哉。去佛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為得其
正傳。此唐之梁敬之與我朝晁以道諸公所服膺而
深造者也。僕雖不敏。實研究有年。觀其發揮一性。範
圍法界。俾六凡.四聖。各迪厥德。而咸底于極誠。未易
遽為足下言。惟足下他日考其書而計其道。方知僕
昨者鄙詩大道不可私。與夫孔釋俱援世之句。果非
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然則孔釋之道果同乎。果異
乎。異則不可得而一。同則不應異其施。曰有世法。有
出世法。以世法而疑出世法固不可。以出世法而外
世法亦不可。故天台所傳。亦有真俗相即之諦。其察
乎道。竝行而不相悖者。亦審矣。世有足跡未抵乎泰
山之麓。而輙談其廣狹高下。欲欺乎未見泰山者且
不可。況巳見者乎。今足下未讀佛之書。而遽議佛之
道。何恡乎。言之諄諄而僕邈然不聽也。又重刑刪定
止觀序曰。奇哉救世明道之書。不圖復行於今也。使
王公大人知有此書。必不至信讒以廢毀。使搢紳先
生知有此書。必不至立論以觝排。使啟禪關者能讀
此書。其旨以教外別傳自欺乎。使尋經論者能讀此
[003-0302b]
書。其旨以分別名相自困乎。況使薄海內外。家藏此
書。展轉開導。了達其義。又孰肯貪於麤弊五欲而不
早求解脫者乎。是皆內教弟子護持教法之大略也。
子貢好辨孔道以明孟子巖之功堪繼禹。斯言槩之。
誰曰不信。


釋門正統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