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8 釋門正統-宋-宗鑑 (master)



釋門正統第四
良渚沙門 宗鑑 集


利生志



世雄福德。壽量難思。見果推因豈過。有不殺施食。
所謂尤大彰明者。而眾德萬行總攝其中。爰自方
等會上說金光明經。四佛世尊因信相菩薩疑釋
尊壽命不酬往昔因地。於是現相為說釋尊長壽
雖山斤海滴。地塵空界。亦不可比。一部宗元。雖崇
空慧。究其終極。魚虎巳蒙八相之記。天神亦藉法
供之資。故知不殺。多端救生。尤顯施食匪局鬼。最
堪悲裒。此二緣撰利生志。


放生之說。儒釋皆談。世論諄諄。其文山積。今且載王
狀元十朋.淨樂居士張掄二公詩文于左。自淺階深。求佛
壽者。先寓目焉。詩云。夫子釣不綱。仁心戒盡物。君子
[004-0302c]
遠庖厨。孟軻論仁術。生魚舍子產。獸網祝天乙。於牣
文王沼。靈德壽周寶。唐置放生池。天下八十一。至今
湖州碑。輝耀魯公筆。我宋仁如天。神武而不殺。華夏
及蠻貊。胎卵暨化濕。皆歸好生德。惟恐一物失。清原
吉州號佛國。此典胡獨缺。耽耽舉子場。馥馥荷華隰。誕
節逢千秋。錫宴遍群邑。何以壽吾君。故事修遺逸。魚
鱉族至微。端賴尺水活。況茲十畝池。中含千里濶。郭
索行艸泥。玄夫巢蓮葉。長須及眾鱗。巨細各儔匹。圉
圉復洋洋。生意俱可必。永逃數罟憂。咸被中孚吉。中
有六六魚。聊茲友螾蛭。一朝得雲雨。龍門變凡質。歲
旱當作霖。莫忘池中日。文云。蛙之為物至微。而殺身
之害其酷。白刃既下。體即為兩。猶跳躍十數始能死。
荼毒煩冤之狀所不忍視。頃沈陽仲。推惻隱之心。率
諸仁賢。歲與持竿者約。俾罷其業而償其直。人日百
省。旬一給之。始於建巳之月。終於南呂之律。於是所
活不可勝數。自陽仲下世。遂無主盟棆。今不揆。竊有
意舉行之。甞藉其人。得三十有六。既欲稍優其。予益
省為足。使可以飽而不復懷詐以見欺。且延其期。盡
秋季。葢白露方降。跳梁尚多。必待其風霜凄然。皷吹
始快聲也。較之異時。又獲全貸為。慧滋廣甞試籌之。
一人日釣百蛙。累三十六輩。凡釣三千六百。積半載
則盈萬數者。葢六十有五。嗟乎。兩股所得幾何。而暴
殄天物如此。倘以群賢之力。歲捐六百五十千。若九
牛亡一毛耳。又何損耶。是則六十五萬之蛙。托命於
[004-0303a]
數君子之手。可不為之動心哉。豈惟陰德之報。不在
其身。必在子孫。苟蛙有知。感恩為如何耶。惟執事圖
之。此之救生只在事法。未該玄理。又守尚書屯田員
外郎。知越州諸暨縣事。潘華甞有夢魚記云。予到任。
依普賢懺法。不令人捕城中江湖內魚。城外難禁景德四
年孟冬。奉詔還闕。十月十日。夜夢江湖中魚悉現人
形數。萬眾號云。長者去矣。吾眾烹矣。哭聲沸天。所不
忍聞。然而是耶。非耶。真耶。妄耶。復焉知後來宰邑者
非長者乎。所嗟者人何故而為魚。魚何故而通人。知
人之去留。一何靈也。君子鑒之。何忍烹之。予愍其有
情故記之云。我中興祖師念彼世論未達根源。則跋
其後曰。非釋典了義莫知厥由。葢魚性.佛性.宰邑之
性本不二焉。在事苟分強異之耳。佛既先覺。立法教
人觀乎物性。起同體悲。安其危示其樂。俾其復本。與
佛齊致。故流水救魚。巳得成佛。魚亦當成。不二之驗
矣。今所夢者。豈孤然哉。實由佛廣放生之教。魚蘊得
脫之緣。人有增善之分。共而成之。其理必也。未如是
聞見之人。得不力行其教諦觀乎。性使齊於流水者
也。詳其所跋。則知達世外之法者。全理作事。即事為
理。固不可其世相同日而論。至於赴計詡獄中之難。
報修禪堂上之恩者。亦非苟活性命而巳。升濟神明。
必將宣揚於未來之典轉。轉利生流於無窮。其為救
生亦大矣。抑亦行持。罔隔緇素。我先正忠肅公.馬少
師受懺主。安養佛事。舉族遵奉。世守不失。尤謹放生。
[004-0303b]
官守所臨。德風所偃。信入者不可勝計。其孫東玉倅
當塗。守淄川新定。民皆化之。奕世子孫。洎于咽婭。延
及妾媵無不為。清泰之歸。所感靈祥。異瑞洋溢。書傳
王夫人誦破地獄偈。即夢典獄代致眾囚殷勤意。豈
非三界之中。火血二塗最為劇苦。拯濟茲悲。事半功
倍耶。明智教海老龍也。命工置戒殺事。陳了翁序之。
有云。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梁慧以羊易牛。
孟子謂其有術。昔人因事作傅。大士依傳作圖。使過
者必觀。疑者必問。相問相告。久而不巳。則戒殺之道
當有離文字而得之者。葢甞究之約物以戒。其戒猶
寬。若嵩明教之評孝。則其意嚴矣。以精神乘變化交
為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覺。故其視
牛羊唯恐其是昔之父母精神之所來也。故戒於殺
不使暴一微物。篤於懷親也。吁。若是其嚴哉。於此而
不從。則非人子矣。孰知用意。猶未若慈雲之嚴。慈雲
約開顯意而頌三世佛云。過去諸如來安住祕密藏。
現在十方佛成道轉法輪。未來諸世尊三乘六道是。
由妄想執著。結煩惱蓋纏。迷成六道。身虗受三界苦。
唯念過現佛。不敬未來尊。與佛結怨讎。或烹宰殺害。
不了眾生相。全是法性身。昔有常不輕。禮拜於一切
言。我不輕汝。汝等當作佛。若能念自他。同是未來佛。
現世增壽命。生生生佛國。是葢以法華宗旨戒殺。而
非約物以戒殺也。慈雲其至矣哉。若夫施食之法。又
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來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
[004-0303c]
靈受其飢餓苦惱。故假面然鬼王緣起。令阿難尊者
以一摶食。誦呪施之。今緇素通行。謂之施餓鬼食。經
律所出。有三不同。一.涅槃經謂之曠野鬼。二.焰口經
謂之焰口鬼。三.鼻奈耶律謂之訶利帝母。皆由如來
善權示迹。俾後之學者依而行之。觀其所行。用力甚
約。收功甚博。回視夫靈輙倒戈漂母。返哺之儔。誠有
天淵之間。所謂曠野鬼并訶利帝母者。今為佛弟子。
每食必出生飯者是也。所謂焰口鬼及婆羅門僊者。
今為佛弟子。至心所辨斛食者是也。又有所謂六道
者。始因蕭梁武帝篤信三寶。遂詔宗廟。用素饌薦。烹
以代犧牲。而帝見江東之民多淫祀于五道大神。乃
以相似佛法。設六道祭。葢欲止天下之殺也。又六道
次第。人居乎二。鬼居乎四。後世昧於求福者。反以人
之貴禱于鬼之賤。其猶俛首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
甚。且耗蠧民財。暴殄物命。葢仁人君子所共悲憫也。
慈雲懺主欲令台之白鶴廟改祭為齋以救之。辨惑
破疑。詳乎彼文。欲舉而錯之。一方之俗者請自尋之。
又有所謂水陸者。取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
地之義。亦因武帝夢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
量。何不作水陸。普濟羣靈。諸功德中最為第一。帝問
沙門。咸無知者。唯誌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於
是搜尋貝葉。置法雲殿。早夜披覧。及詳阿難遇面然
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製儀文。三年乃成。遂於
潤之金山寺修設。帝躬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世涉
[004-0304a]
周隋。茲文不傳。至唐咸享中。西京法海寺英禪師。因
異人之。告得其科儀。遂再興焉。我朝蘇文忠公
述水陸法像贊。今謂之眉山水陸供養。上下八位者
是也。熈寧中。東川楊鍔祖述舊規。又製儀文三卷行
於蜀中。最為近古。然江淮京淅所用像設一百二十
位者。皆後人踵事增華。以崇其法。至於津濟一也。外
又有所謂十王者。按正法念經。祇有琰摩羅王。此翻
為雙王。以兄主男獄。妹主女獄故也。據冥報記云。天
帝統御六道。是謂天曹。閻羅王者。是謂地府。如人間
天子。泰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大神。如六部尚書
自餘鬼道如州縣等。此外十殿之名乃諸司分者。乃
唐道明和尚入於冥中。一一具述。因標其號。報應符
合。初匪罔世。往往猶歷代官制不同。隨時更變也。又
有十王經者。乃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撰。又
水陸儀文敘曰。圖形於果老仙人唐張果老𦘕幀。起教於道
明和尚。雖冥司有十王之號。在藏殿無一字之談。稽
攷所因。粗知其故。由雙王之示。實分十殿以強名。或
崇追薦之方。或啟預修之會云云。然今之施食。亦施
財者。事祖廣記云。寓錢今楮鏹也。唐王岐傳云。玄宗
時。岐為祖祭。使專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類
巫[巫*頁]。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後世俚俗稍以紙寓錢
為鬼事。至是岐乃用之。則是喪祭之焚紙錢起于漢
世之瘞錢也。其禱神而用寓錢。則自王岐始耳。今巫
家有焚羮禳謝之事。亦自此也。法苑珠林云。紙錢起
[004-0304b]
于殷長史也。又冥報記云。唐睦仁。蒨者趙人。少事經
學。不信鬼神。於一日路次見一人。衣冠乘馬。從者五
十餘人。盼視睦而不言。如此經十年。間凡數十相見。
忽一日又相逢。乃駐馬召睦曰。比頻見君。情相眷戀。
欲與君交遊。睦問。君何人耶。答曰。吾鬼也。姓成。名景。
本弘農人。仕西晉別駕。今為胡國長史。睦問。胡國何
在。曰。黃河巳北。總為胡國。國都在樓煩西北砂磧中
是也。其王即昔趙武靈王。每月遣我朝泰山。故由此
路。睦許之。乃設酒食。復以錢綵為好。辭曰。鬼所用錢。
即紙錢也。若綵絹亦紙為之。銀即錫紙。金即黃塗之
也。嗟夫。世變逾下。逗醇為醨。革公以私。施食一門紛
然異轍。倘能齊末歸本。不失佛意。罔以多岐而亡羊。
則善矣。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順俗志



醫方萬品。對病為良。佛法多門。投機稱玅。大覺世
尊撫育萬彚。方便慈悲。隨順種種俗諦。於不分別
中強立分別。令像末眾生現世親修。及子孫追導
各有條目可舉而行。其有上機大士。即俗而真。一
色一香。無非中道。何者非法界實相。一法若有。毗
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斯之謂矣。
撮略大綱。撰順俗志。


世雄慈悲。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三業六根。造罪無
量。當墮惡道。受種種苦。百千萬劫。永無出期。是故諸
經論中。立懺悔一門。令彼仗三寶力。洗心首罪。所有
[004-0304c]
重障。悉皆消滅。猶國王一赦。咸與惟新也。然金口親
宣。法句尤備。無越觀普賢行法經。良以洞見眾生起
過之由。造業之相。所以智者大師憑此觀經及諸大
部。立法華三昧以行於世。一懺悔。二勸請。三隨喜。四
回向。五發願。是名五悔。葢懺悔則通消三障之罪。別
除十惡.破戒之愆。勸請則滅波旬請佛入滅之罪。隨
喜則滅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則滅倒求三界之心。發
願則滅修行退志之過。如是懺悔。何惡不斷。何善不
修。何眾生不度。厥後法智.慈雲亦皆更相著述。法施
一切。葢法智則有大悲懺儀。慈雲則有請觀音金光
明及淨土行願儀及梵法主別出光明懺儀。若夫他
宗。雜華儀文既昧法華開顯之旨。不能即權而實。宜
乎識者少所承用焉。乃慈悲寶懺等文。則又不勝異
意。轉失科儀矣。復次如來設教。雖種種不同。大槩欲
一切眾生脫離苦輪而巳。然所以令其脫苦者。則有
豎出。橫出之法焉。所謂豎出者。聲聞稟四諦。緣覺觀
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萬行。二乘則破見思生方便
土。菩薩則破無明入實報土。洎乎法華開顯。會入一
乘。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則俱處常寂光土矣。所
謂橫出者。葢此娑婆穢土六趣雜居名同居穢五濁垢重。雖如
來在世。五時調停得道者無限。乃至正法千年。大小
之徒。間有證入。然運經像末。人根轉鈍。則雖欲脫苦。
未由也巳。如來大慈大悲。懸鑑及此。所以諸大乘經
偏讚彌陀。令其橫截娑婆。往生安養唯有人天名同居淨。雖九
[004-0305a]
品因果。差降不同。然皆獲不退菩提。常親三聖。與諸善人俱會。無四
趣可退。所以決證。故李詠史云。能仁現穢取娑婆。折攝剛強

方便多。橫截愛河無別法。唯教專志念彌陀。又無邊
剎土非無淨。唯我彌陀願海深。十念功成蒙接引。端
如點鐵化精金。鎧菴詩卓哉西聖釋迦文。三輪垂範
億代遵。開顯一化無餘蘊。後談樂土令棲神。馬鳴龍
樹皆贊述。首傳震旦得遺民。自是措紳多嚮慕。豈徒
緇侶蒙陶鈞。河東先生具正見。發揮此道尤諄諄。景
迃曾見照與立。有文炳然名略因晁以道著淨土略因。縱墮空
宗亦牽復。楊公陳公即其人。又止觀頌我因娑
婆佛。知有極樂佛。極樂十萬億。云何見彼佛。彼佛即
法界。法界即彼佛。如佛我亦爾。如我眾生然。三者玅
難思。一一俱法界。彌陀證法界。能起法界用。法界既
無外。用亦遍法界。嗟我及九界。局認一緣生。是故久
流轉。二死大苦海。今欲生極樂。惟止觀二法。止心法
界師。觀照法界體。一止而三止。一觀而三觀。止觀乃
能發。所發諦境三。性三修各三。是則成九法。達無修
性巳。惟住一玅乘。定慧力莊嚴。即此用化佗。法界盡
極樂。無一不成佛。舜若可銷亡。爍迦心不動。淨土緣
起者。西域則有五通𦘕像。震旦則有遠公蓮社。所謂
𦘕像者。按感應傳云。昔天竺鷄頭摩寺五通菩薩彼土
大乘人。非五通神往安樂世界謂阿彌陀云。娑婆眾生願生

淨土。無佛形像。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
及五通還國。聖儀隨後而至。見一佛及五十菩薩各
[004-0305b]
坐蓮華。在樹葉上。五通取葉。即於所在。圖寫流布。故
李詠五通曰。娑婆人未識阿彌。直往西方為請祈。頃
刻聖儀俱降現。尋將貝葉廣傳持。所謂蓮社者。釋氏
要覧云。東普遠法師。鴈門人也。止于廬山虎溪。招十
八賢士緇十.素八。修西方淨業。鑿池栽蓮倣彼國。以蓮華
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稱蓮社。或云。嘉此社人。不為名
利淤泥所染。喻如蓮華。故以名之。又遠有弟子法要。
能刻木為十二葉蓮華。植於水中。用以機關。凡拆一
葉以為一時。與刻漏無差。俾念不失正限。故得此名。
高宗皇帝親灑宸翰。特書此二字。奎畫天然八法備
體。至今四遠鐫刻。作大佛會鎮。故李詠遠公云。蓮社
開端接後人。翕然緇素總來親。十年三覩莊嚴相。定
作金臺上上身。其後有唐京師善導師.新定少康師.
五臺法照師.我宋錢唐省常師.長蘆宗頤師咸踵遺
躅。大弘此教。今亦以李詠紀之。𦘕三百壁淨土相。寫
十萬卷彌陀經。貴賤不論皆激勸。且登高柳定祈生
。洛下文書累放光。化行新定嗣餘芳。口中十佛隨
聲出。消得兒童為播揚。常瞻三聖禮虗空。多謝文
殊指示功。歘感神僧來預報。三年定托寶蓮中。西
湖社裏千人集。光我廬山淨社緣。遐想當年奇特事。
同盟太半是朝賢。發明五惑製高文。要使群盲識
淨因。況得普賢并普眼。預名來感葦江人預有蓮華勝友錄書
入社。名字感二菩薩預會。書名為首。茲誠捨障度厄之神方。長生不死

之要術。所以智者臨滅。獨令唱玅法蓮華經題。及觀
[004-0305c]
無量壽佛經題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
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
慧熏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噫。真有旨哉。若夫橫.豎
二出進修之法。今附錄明.晦菴二文以顯之。葢以昧
者局促口.耳。不達念佛理。致為著空寂。菴記其略曰。
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即第一義諦也。功忘於中。分為
二法。言唯心淨土者。盡法界.虗空界一切染淨國土。
皆常寂光清淨玅土。眾生心源全體具足。故曰唯心
淨土。言本性彌陀者。盡法界.虗空界一切諸佛.一切
眾生。與我同心。三無差別。一切佛體同一佛體。若念
一佛。即是普念一切諸佛。今念彌陀。故曰本性彌陀
耳。須知本性彌陀即是唯心淨土。身.土無二。不可分
別。又復應知一切諸法從本巳來常自空寂。空寂與
彌陀無二無別。若謂空寂異於彌陀者。相於彌陀者
也。若謂彌陀異於空寂者。相於空寂者也。相空寂者
不知彌陀。相彌陀者不知空寂。知空寂彌陀者。其唯
無二焉。所以終日念彌陀。而常自空寂。終日空寂。而
不礙念彌陀。念念離相。了無所得。故曰離一切相。即
名為佛。又憫夫學豎出者。汎濫於玄句諸部之文義。
旁午於乘場十法之宗途。皇皇然無所歸往。為作修
心要術。其文曰。學佛法者。須求的旨。一代化門。只要
羣生見性達理。其餘萬行皆助道法門。馬鳴祖師宗
諸大乘。造起信論。起眾生大乘正信。信一切法即自
心性。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偏。即是
[004-0306a]
楞嚴玅明真心。本周法界。離心性外若有一絲毫法。
即同魔法。大論云。除實相外。餘皆魔事。實相者。即眾
生一念心性。法華一大事因緣。只顯這箇法門。開示
眾生心中佛之知見。佛用三智知。用五眼見眾生亦
具此之知見。所以開諸法之權。顯實相之實。諸法中
有此實相。故名開權顯實。實相乃無相也。無一切相。
無生死涅槃.有無等相。離文字言說心緣等相。法界
無外。永寂如空而不妨具一切法。雖上聖下凡暫異。
此一念心未曾少殊。本體清淨猶如虗空。是諸法之
實體。一切法從此而生。生即無生。常自寂滅。靈明覺
知。性自神解。分明顯露。無所不通。如空不動。似鏡常
明。應對施為。皆承此力。名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真
如亦名玅心。有無量名。十界迷悟聖凡苦樂果報之
通體。此性本來無毫髮事。只為眾生認生滅緣。違背
玅明。隨逐妄境。不知全水作波。認波而不識水。只為
萬象差別。不達本性一如。縱修出世行門。未離前塵
境界。中論三觀一心。具足一家宗承。能照萬境。境元
是心。心境一如。體用無二。隨境體玅。即相恒真。正照
境時。是誰照境。了境即寂。心識自忘。玅性湛然。真心
獨露。自覺聖智。歷歷孤明。清淨本然。寂而常照。不妨
見聞覺知。自然法法皆玅。恐學者泥於筌[ㄇ@企-止/弟]。不了本
心。聊陳梗槩。一家觀行。無時暫忘。自然與法相應。入
佛境界。故經云。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
中。經行及坐臥。今以二文訂其同異。則不分而分。暫
[004-0306b]
云橫豎。倘鼓舞於離相之途。磅礴於無相之域者。則
橫出豎出是或一道耳。普賢行法經令修念佛三昧。
以入一實境界。非末後豎出之法乎。而吾祖所出行
儀。第五悔中。亦只云正念直往生安養而巳。故知玅
達旨趣。左右逢原。則橫豎二義。誠所謂分而不分者
也。復次出家者。將以道而溥。善而溥善。而不善其父
母。豈曰道耶。嵩明教云。親者形生之大本。人道之大
恩。唯大聖人能重大本。報大恩。雖獨尊於人天。不可
得而生死。及其應物。示同人天。成道登忉利。先以道
諭其母。三月還故國。示父於道。父之表也。躬與諸釋。
負其棺以趍葬。故曰。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
以孝為端。芝苑云。父母恩重。舉世所知。順色承志。泣
血絕漿。雖盡禮於儒宗。實未資於去識。故目連託救
母為施。釋迦埀報恩之法。令自恣日作盂蘭盆。藉彼
勝德。拔我慈親。又義淨三藏云。盂蘭乃西域之語。此
云倒懸。即飢虗危苦之謂。盆即東夏之音。乃救苦之
器。所以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經云。是佛弟
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
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
養慈愛之恩。又禮讚文曰。伏值九旬。行滿三業。功成
供。自恣僧答。劬勞德盆。羅百味。先奉三尊。願賜哀矜。
受今供養。然法隨時變。時者莫知。今以侍郎顏度為
虎丘西菴在律師。撰建會疏語登載于後。讀者自當
審其是焉。疏云。其經譯於西晉為會。盛於李唐。初因
[004-0306c]
救所生母為緣。終以施自恣僧為本。惟人有凡聖。故
供有等差。在佛勑。則以盡世甘美為勤。彼俗情則以
百味飲食為重。經文具載。學者不分。迨久流傳。浸成
訛舛。謹按經云。年年七月十五日。常憶父母云云
力如斯。慈恩可報。奈何近世但於是日。僧為俗人幹
其享祀。或為解夏止事于求。此會蔑然。時人莫見。奉
持是法。惟在孝心。若欲舉行。甚有依據。大剎各為解
制。小院自可如宜。計彼僧員。優其費直。倘得施財之
厚。庶營飯食之豐。先供佛前。餘齋僧眾。獲存古制。實
慰存思。又近見庸僧。假此會設。以規利養。至沒蘭盆
之名。乃稱中元之會以媚俗子。𢦤名毀實。殆有甚於
顏公所云。若以寧僧統不許結庚申會。盛意例之。則
稱此名者。可勝欲哉。復次預修齋七者。灌頂隨願往
生經云。普廣菩薩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
如幻。未終之時。逆修生七。然燈.懸旛蓋。請僧轉念尊
經。得福多否。佛言。其福無量。又曰。普廣菩薩白佛。父
母親族命終。或墮三塗八難之中。受諸苦惱。為其修
福。得福多少。佛告普廣。為此人修福者。七分之中。僅
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生不信道德。是故七分獲
一也。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屋宅.園林.浴池以施
三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苦。往生
佛土。就預修中流。俗又有寄庫之說。雖若誕妄。然入
冥之人多睹其事。不可斷其無有也。但龍舒居士王
日休評之以謂。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譬如有人。
[004-0307a]
平日不修言行。以求知於賢人君子。乃交結猾吏。且
預寄其財。竢巳下獄。則取而用之。豈不謬哉。今勸世
人。但回此費。以辨西方資粮。則誠為良䇿。復次。累修
齋七者。釋氏要覧云。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
之累七。又云齋七。瑜伽論云。人死中有身冥間化起一相似身
傳識謂之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中陰經云。中有極壽七日。。若有生

緣。即不定極七日。必死復生。如是展轉生死。乃至七
七日住。自此巳後。決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巳或
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中有生。今
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極善如上品上生即登金臺。極惡如地獄相現即入火車
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云。餘業可轉
也。如世七日齋福。乃是中有生死之際。以善追助。令
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缺怠
也。若百日與夫大小祥之類。皆託儒禮。因修出世之
法耳。復次無常鐘者。南山行事鈔云。病者將終。打無
常磬。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竝得
停止。付法藏傳云。罽賓吒王以大殺害。死入千頭魚
中。劍輪遶身而轉。隨斫隨生。有一羅漢充僧維郡。依
時打鐘。得聞鐘聲。劍輪住空。如是因緣。遣信自令長
打。使我苦息。過七日巳。受苦即止梁武誌公見興衰中。唐高僧
傳。西京大莊嚴寺僧智興。次當打鐘寺僧。有兄陪隋
煬帝駕幸維揚。暴卒於道。一夕托夢與妻曰。吾達彭
城而亡。以今月初蒙禪定寺僧智興打鐘。聲震地府。
受苦者皆解脫。吾亦預此。汝可將絹十疋奉興。陳吾
[004-0307b]
意也。其妻依言送之。興不受。乃均施于眾。寺主恭禪
師問。其何法而有此驗。答。吾見付法藏傳罽賓吒王
受苦。聞鐘業輪息。仍依增一阿含鳴鐘法故凡聲鐘皆為拔
苦。須依法處心湘山野錄。五代時。江南上元縣民。遇疾暴死。

心氣尚煖。凡三日復甦。乃誤勾也。自言。至一殿庭間。
忽見先主孝王。被五木縲械甚嚴。民大駭。竊問曰。主
何至於斯耶。主曰。吾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者千
餘人以冤訴因此。主問其民曰。汝何至此耶。其民具
道誤勾之事。主聞民得生還。泣曰。仗汝歸語嗣君。寺
院鳴鐘。當延之令永。吾受苦唯聞鐘則暫休。或能為
吾造一鐘尤善。民既還家。遂乞面君。具奏。君感泣慟
躃。遂下詔鑄一鐘於清涼寺。鐫云薦烈祖孝高皇帝
脫出幽厄。然智者臨終。語維那曰。人命將終。得聞鐘
磬。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聲磬
耶。說者又謂。今時將死巳方打。故知無益。當知此欲
敦逼現生親修。作如是說。不可以文害意。謂滅後打
鐘全成虗設。復次黃白旛者。釋氏類苑云。或薦亡黃
旛者。灌頂經云。若四輩男女。若命終時。若巳命過。於
其亡日造作黃旛。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
生十方諸佛淨土。旛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旛
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其福無量。旛一轉時。轉
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諸經要集問
曰。何故經中為亡人造作黃旛。掛於塚塔上者。答曰。
雖未見經釋。可以義求。此五大色中。黃色居中。用表
[004-0307c]
忠誠。盡心修福。為引中陰。不入惡趣。莫生邊國。又要
覧云。北俗亡者。累七齋日。皆令主道場僧煎紙旛子。
一首隨紙化之。按正法念處經有一十七種。中有謂
死時若生天者。即見中有如白㲲垂下。其人識神見
巳舉手攬之。便受天人中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
有死生之日。以白紙旛子作勝旛。相示之故。北人招
魂帛。皆用白練。甚合經旨。復次三長月者。乃諸佛神
變之月。謂正.五.九也。智論云。天帝以大寶鏡共諸天。
從正月一日照南洲。善惡具錄。如是二月東.三月北.
四月西.至五.九二月亦復如初。故此三月常修諸善。
世之士大夫以是月為上任之忌者。亦為避刑殺故
爾。或云。正月是眾生現生之初。五月是興盛之中。九
月是欲藏之始。此亦一說耳。復次六齋日者。白月初
八及十四.十五日。黑月二十三及二十九.三十日也。
四天王經云。帝釋勅四天王各治一方。常以月八日
遣使者按察眾生善惡之業。至十四日遣太子下察。
十五日王自親臨。黑月亦復如前。若王親下之時。一
切諸天星宿鬼神。俱時隨從。若遇修福齋戒者。諸天
相慶。即為此人注祿添筭。護持福業。令其成就。普賢
觀經云。若國王大臣。當勸令於六齋日。勅諸境內力
所及處。令行不殺。又世間節令。其中有十齋日者。本
云十齋經。一云寶積經每月有齋日。謂一.八.十四.十
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也。令各
持佛菩薩號。乞福滅罪。准國律令諸州府。遇十直日
[004-0308a]
不得行刑殺者。亦若三長月所忌耳。復次正月然燈
者。僧史略引漢法本內傳。佛教初來。與道士角試。燒
經像無損而發光。正當正月十五日。是西域十二月
三十日。謂之大神變月。漢明勑令燒燈。表佛法大明。
或云。漢武祭五時神祠。通夜設燎。取周禮司𤐰燒照
祭祀。後率為故事。然則本乎司𤐰舉火供祭祀職。至
東漢用之。表佛法大明也。加以歷代㳂革不常。唐先
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請以正月十五然燈開元。二十
八年正月十四。勅常以二月望日燒燈。天寶六年正
月十八。詔重門夜開。以達陽氣。羣司朝宴樂在時。和
屬于上元。當修齋籙。其於賞會必備葷羶。比來因循。
稍將非便。今後每至正月。宜取十七.十九夜開坊市。
以為永式。尋又重依十五放燈。德宗貞元三年。詔正
月十五然燈。是漢明帝因佛法初來。與道士角法。勅
令燭燈。表破昬闇。僖宗幸蜀。中原多事。至昭哀皆廢。
梁開平二年。詔近以風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然燈。
廢停巳久。今後三夜。開坊市門。公私然燈祈福。莊宗
入洛。其事復興。我太平興國六年。勅下元亦放燈三
夜。為軍民所福。供養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然燈放
夜。自此始著于格令焉。嗟夫。真俗相順。如在右乎。世
之君子。飲食而不知其味。衣服而不知其名。終身由
之。而行不著。習不察者。可勝道哉。


興衰志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此以時為興衰者也。其生也
[004-0308b]
榮。其死也衰。此以人為興袁者也。茲二者。固不足
以為上三土重輕。而佛出同居。利霑十界。法流東
國。觀其所應。足以知其所感者。平等一實之理。未
甞不自若也。撰興衰志。


世尊入滅。逾四百年。當此土周貞定王時。鄭人列禦
寇者。隱居著書。號列子。有云。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
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
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
丘不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
則丘不知。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
聖則丘不知。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動
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
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禦寇葢深知
此理者。以穆王湯問格之。葢不謬矣。我仁宗皇帝贊
佛牙舍利。葢以此命意也。故云。三皇掩質皆歸土。五
帝潛形巳化塵。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祇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惟有吾師金骨
在。曾經百鍊色長新。洎乎呂政稱帝之四年。沙門室
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惡其異俗。付獄。俄有
金剛神碎戶出之。帝懼即厚禮遣出境。西漢哀帝元
壽元年。景憲使月氏還得浮屠經。莫有識者。曰。人曰
法非不至也。祐薄障重。所為利益。僅同腦魄。依俙彷
彿是隔羅縠者。東方朔一人而巳。漢武掘昆明池。得
黑灰以問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世仍懵瞪。摩騰
[004-0308c]
至止。或以問之。曰。劫灰也。朔葢知之未盡乎。抑亦知
而未盡言乎。豈以其祐薄障重而未可處言乎。彼其
能知者之不可誣。則不知者誠未可以輕議也。然是
時張騫請通西域。未幾西域諸國亦有入貢者矣。


後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項佩日光。飛至殿庭。
旦以問群臣。大學生傳毅奏曰。西方有聖人號佛。陛
下所夢必此也。博士王遵推周書異記佐之。帝遂遣
蔡愔.王遵等使西域尋訪焉。是時世尊入滅僅千年
矣。無何。蔡愔等於大月氏國遇摩騰法蘭。獲經像遂
與之偕還入是帝大悅詔於西陽門剏白馬寺以居
之。騰蘭譯出四十二章等經。楚王英篤好佛事。未幾
英以宅過預納贖罪之。縑詔還之。以助王營伊蒲塞
桑門之盛饌云云


桓帝初。西域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等經。後又譯道
行般若及般舟三昧經。永興元年鑄黃金浮圖.老子
像於禁中。靈帝時安世高譯義決律一卷及經二十
九部。佛朔譯道行經。支曜譯成具光明經。是時蒼梧
太守牟融著書。號牟子。以推美釋氏。獻帝臨御康猛。
竺大力譯四諦及興本起行等經。曇果猛詳譯修行
本起經。文教駸駸。光被遐邇矣。


先是蜀郡鶴嗚山張陵自號天師。造符水醮籙之術。
著書二十四卷。百姓有求其道者。令出米五斗以助
養徒。故謂之五斗米。道陵死傳子衡。衡死傳子魯。遂
盛于世。即劉璋欲令先主討擊。後降曹操者是也。道
[004-0309a]
士醮禱宗此為始。初年桓帝遣中官醮祀祈福。至魯
又廣造章符。時黃巾巳熾矣。晉武咸寧間。陳瑞以左
道惑眾。亦自號天師。至北魏用崔浩。而寇謙之等出
焉。


三國鼎據。遑恤我家。孫權赤烏年當魏本。始八年也。
康僧會至自印土。吳地始有佛法。六.七年間。支亮.支
謙亦自月氏來。如靈徹詩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
者。指吳僧也。魏朝亦源源翻譯。曇柯羅之僧祇戒本。
康僧鎧之無量壽經。曇諦之四分羯磨本。帛延之清
淨平等覺經葢與漢氏爭隆。加以朱士行祝髮。出家
未幾。講道行般若。為震旦度人最初開先之祥典。午
稱制亦有竺法護譯涅槃寶藏及正法華經。時孫皓
暴酷。虗毀神祠。荐及寺宇。天紀之四。康僧會滅。而吳
亦亡。愍懷之敗。佛圖澄至趙。弭石勒嗜殺之心。時天
竺迦葉.維衛二石佛像浮海至吳。五馬渡江。吉友亦
甞譯孔雀經。是時權臣庾冰初建議。令沙門致拜國
王。尚書令何充等駮沮之。安帝時賊臣桓玄專國。與
八座書復伸此議。廬山法師慧遠著論五篇闢之。其
事皆寢厥。後宋武之大明。隋煬之大業。皆暫下此制。
尋亦停廢。迨及李唐高宗.龍翔玄宗.開元竝制僧尼
盡禮致拜父母。葢凡遭貶抑者六焉。而毀滅不與也。
晉穆永和四年。佛圖澄滅于趙。趙亦以亡澄有弟子
曰道安。秦符堅伐襄陽得之。禮為國師。初沙門各呼
其姓。安令咸以釋為氏。又耻講者不能分節。令諸經
[004-0309b]
文無豐。約皆以序正流通。為三分。又令僧食時念佛
取法報見未攝。攝及二土四大弟子為十聲。餘為結
句也。或者昧之。溺於數而缺其所念過矣。遠師者。又
安之弟子也。簡文帝時建白蓮社于廬山。闡弘淨業
之修。力抗逆玄之議。以義熈十二年八月六日示滅。
今之教苑每於此日展敬禮文。表追慕焉。三賢授受
最有功於震旦。時哀帝亦甞詔支遁入內講經。且遁
之訓徒也。高士許詢每攝都講之職。後世士大夫至
以空忝許詢輩。難醻支遁辭為嘉話。當時之盛亦可
想矣。


鳩摩羅什以安帝之元興譯大品般若玅法蓮華等
經。於姚秦翻譯之美。古今無二。幽顯遺焉。以道生與
肇.融.叡四聖.八俊.十賢為徒。生甞講涅槃經。頑石皆
點頭。肇別譯亦多。廣有著述。融降外道。外道因絕。不
至此土。同時弗多羅譯十誦律。曇摩耶舍譯毗婆沙
論。佛陀耶舍譯四分律。佛駄䟦陀譯華嚴經六十卷。
繼有法顯者往西域求法。幾二十年。於晉宋之間。譯
出僧祇律五分律焉。三藏典籍於茲粗備。而僧正名
職亦始立於義熈元年。宋元嘉中。功德鎧立戒壇於
揚州南林寺。又譯善戒等經。及為比丘尼受戒云。


南北分壤。魏太武制京城建道場。慶上生日。又改寺
為招提。又勅州鎮亦建慶生道場。太平真君七年宋元
嘉二十三太武幸長安。見僧寺有兵器。司徒崔浩素惡僧。

因誣僧。欲附蓋吳謀叛。勸出兵焚毀塔寺。及滅經像。
[004-0309c]
盡罷僧尼為民。違制逃匿者搜捕梟斬。以令越六載。
太武疾病。左右皆言毀佛致災。崔浩亦以作史暴揚
國惡。夷滅五族。文成繼立詔復釋氏。自為師賢等落
髮。以師賢為僧統。洎宣武時。天竺流支三藏盛化于
彼。亦頗翻譯。久之菩提達磨禪坐少室。而魏仍分為
東西云。


元嘉之暮。法師慧琳與時輔參決機政。時人謂之黑
衣宰相。彼寡德適時者。古人猶未免致譏。況坏器未
火爛壞終虞。致令溺黠特慧。附勢趍炎。搖尾乞憐。而
不知耻。孝建間。詩僧慧休叛教。是為湯。從事而無本。
亦叛教于康。是為賈。嶋亦有貌從而心不然。如靈師
文暢者。嘲諧醉飲。清唱華月。識者比以丁公之貳。武
后盜器。侫僧受紫方袍。銀龜袋之。賜者十輩。師子身
中蟲。自食師子肉吁。尚忍言之歟。


實誌公以明帝太始二年初。顯化於金陵。齊初甞制
收付獄。而神變無方。梁武帝假其力。遊於地獄。見其
高祖受極重苦。帝問。何以救之。誌稱。定業難逃。唯聞
鐘聲。其苦暫息。因詔天下寺院打鐘。當徐其聲。公天
監十三年入滅。


明帝又勅寶賢為尼僧正。齊初勑法獻為僧主。又制
沙門對制稱名不許稱臣。時竟陵王子良好佛。尚書
殿中郎范縝不信因果。著神滅論。


新昌石佛者。僧護所鑿也。齊明建武方成面像。梁天
監十五年。僧祐律師并鑿之。高十丈。越二載。而師滅。
[004-0310a]
又七十五載。而南山道宣律師生隋開皇十六。凡相
距百年。


梁天監元年。制。僧尼犯過只依佛律行遣。二年帝捨
道歸佛。四年御製水陸儀文。十六年詔廢省天下道
觀。又詔宗廟用素饌以代牲牢。普通二年雲光法師
講經感天雨華。四生慧約法師為帝授戒。賜號智者。
六年勅法雲為大僧正。大通元年菩提達磨至自天
竺。又帝幸同泰寺捨身。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
大同三年傅大士對帝講三慧般若。問答其詳。初無
柏板。成四十九頌之說。


魏分東西。東為齊而西為周。齊文宣天保六年。帝以
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辦論。遂勑道
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武成帝河清三
年署法常為國師。


周武帝天和四年。詔儒.釋.道會議三教宗旨。帝踞高
座。剖判臧否。時帝未有虧教之心也。鑄鐘懸禁中。每
緇黃升進。必擊之以為節候。銘曰。天和五季歲次。攝
提五月庚寅。造鐘一口。冶昆吾之石。鍊若耶之銅。郢
匠洪爐化茲神器。雖時屬蕤賓。而調諧夷。則故春秋
外傳曰。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二。弘宣兩教。同歸一
揆。金石冥符。天人咸契。九宮九地。逕徹洞玄。三千大
千。遠聞邊際。銀閣應候。延法侶而尋聲。金闕降真。俟
仙冠而聽響式傳萬古。乃勒銘云。九霄仙籙。五嶽真
文。智炬遐照。禪林遠熏。金皷入夢。瓊鐘徹雲。音調冬
[004-0310b]
立。響震秋分。二教竝興。雙鸞同振。遠降天霜。遙虧地
鎮。陜河浮影。漢溪傳韻。聽響弘法。聞聲起信。實際遐
曠。通玄洞微。化緣待業。造理因機。靈圖降彩。慧日垂
運。金河霧集。銀㵎雲飛。般若無底。重玄有門。長開久
暗。永拔沈惛。不求正覺。莫會天尊。唯命智海。先度黎
元。帝詞如此。乃信讖緯黑衣當王讖以黑衣為羔羊羔羊高洋。心
忌釋宗。盡欲誅殄。而患信佛者多。未敢專制。道士張
賓詭詐罔上。私達其䇿。衛元嵩侑之表云。唐虞之世
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滅。但利民益國即
稱佛心。夫佛者以大慈為本。終不苦沒黎民。虔恭泥
木。請造平延大寺。容著四海萬姓。不勸立曲見。伽藍
偏安。二乘五典。平延寺者。無間道俗。罔擇冤親。以城
隍為塔寺。即周武是如來。用郭邑作僧坊。和夫妻為
聖眾。推令德作三綱。尊耆年為上座。選仁智充執事。
求勇略作法師。是以六合無怨紂之心。八方有歌周
之詠。飛沈安其巢穴。水陸任其長生。都上十五事表。
後身生惡瘡亡也。建德二年。召三教博達。議廢教法。
師道安.法猛.知炫與黃巾辦爭理勝。司𨽻大夫甄鸞
上笑道論三卷三十六篇。用笑三十六部。遂兼廢道
教。三年五月。詔罷二教。應沙門.道士竝還為民。越五
載。宣帝繼祚。詔復釋氏。摧服冠纓菩薩僧。當陳大建
十年也。隋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還云。見閻
王王問。卿父作何官。答。臣父在周朝為司命上士。王
曰。錯追也。可速放還。又問。卿識周武帝否。答。男任左
[004-0310c]
武侯司法。恒在階。陛甚識之也。王曰。可往看之。有吏
引至一處。門牕椽瓦竝用鐵作。於鐵牕中見一人極
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鎻。祈見泣曰。大家何苦如之。答。
我信衛元嵩言。毀於佛法。故受斯苦。祈曰。大家何不
注引衛元嵩。答。我尋注之。然曹司處處搜求。乃偏三
界而云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汝今若還語世間
人。為元嵩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至。解脫無期。僕射
齊公親見其云。初見武帝。帝云。為我上聞大隋天子
云。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我滅佛法。今受大苦。可為
我作功德。文帝由是出勅普天下人。人出一錢。為之
追福焉。


思大禪師。生於梁天監十三年。而滅於陳大建九年。
未幾後主詔智者於大極殿講仁王經至德二越三載。
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禎明元又二年。當隋開皇九年陳
滅。智者為晉王廣授戒。王稱以智者之號。又六年為
晉王製淨名經疏。又二年入滅。


隋開皇十九年。學士費長房者。成都人。本預緇流。周
武沙汰還俗。博通今古。精究玄微。開皇譯館。即預搜
揚。勑召入京。從例脩葺。以列代經錄散漫難收。佛法
肇興年載蕪沒。乃撰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始周莊
之初。上編甲子。下錄年號。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軸
別陳敘。函多條例。然而瓦石雜糅。真偽難分。得在通
行。闕於甄異。錄成陳奏。下勅行之。所在流傳。最為該
富。仁壽元年。闍那笈多譯玅法蓮華等經。煬帝大業
[004-0311a]
二年。法師僧鳳等抗詔爭沙門致拜王者事。寢之九
年。詔改天下寺院為道場。


唐高宗武德二年。詔用佛經語。正.五.九月不行死刑。
禁屠殺。八年太史令傳奕附道士傳。仁均𧮂釋氏上
疏十一。通請除罷之。法師法琳等著論辨之。因名辨
正。明年詔毀寺觀。罷僧道為民。六月以秦王世民為
皇太子。大赦復二教。八月帝遜于位。貞觀十四之秋。
奕病卒。後人夢見一處。多是先亡者。乃問傳奕毀佛
事。答巳配越州作泥人墮泥犂也


十一年。制老子為皇宗。居釋氏之上。法師法琳.智實
等詣闕申理。制不許。駕幸洛陽。實等復抗辭固爭。以
道士非宗老子。葢祖三張。不宜居釋氏之上。制遣宰
相諭旨。實猶執不奉詔。帝怒杖實于朝堂。尋死之。詔
蘇州法師道恭.常州律師專宣入對。論以更釋道名
位之意。賜帛各五十段。則天改國號。復以釋氏在道
教上天授二


十七年。天台太守閭丘胤遇散聖豐干。及遇寒山拾
得於國清寺。


初玄奘三藏往西域取經貞觀三。至十九年回歸。勅同
南山律師翻譯越三載。勅有司鈔奘三藏新譯經論
各九部。送九路總管。展轉流通。又十六年。而奘入滅
麟德九。又三年而南山入滅。詔天下寺院圖形𦘕像以
為標範乾封二


高宗初御勅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不
[004-0311b]
得與民同科。中間更令到拜父母。龍翔三年。泗州僧
伽大士至洛陽。咸享四年詔萬回入宮。儀鳳元年佛
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則天垂拱三年。菩提流志三藏至。先是義淨三藏往
西域求經總章二。至神功改元。凡二十九載回歸。各有
翻譯。聖曆二年。實叉難陀新譯華嚴經八十卷。越三
載。召賢首國師法藏講之。


中宗神龍三年。詔天下童行試經。故相房融在海南
筆受天竺沙門般刺蜜諦首楞嚴經。菩提流志譯大
寶積經。景龍元年制七聖忌辰。設齋行香。睿宗景雲
二年。制妃主建功德院。玄宗開元二年。制京城僧道
午後不許出街。及僧道盡禮致拜父母。十七年詔天
下啟建皇帝誕節。謂之天長節。


開元之三。一行禪師赴詔。四年無畏三藏至。七年金
剛智三藏至。八年不空三藏至。十二年無畏譯毗盧
遮那經。密教一宗於斯為盛。天寶元年壬子歲。西蕃.
大石.康居五國來寇。安西奏請。發兵解圍。計一萬里。
累月方到。近臣奏且召不空三藏入內持誦。不空至。
始誦仁王護國密語二七遍。帝忽見神人可五百員。
帶甲荷戈。現於殿庭。帝問不空。不空對曰。此毗沙門
第二子獨徤。領兵副陛下。意往救安西。故來辭耳。請
設食發遣。其年四月。安西奏云。二月十一日。城北黑
雲中見有人。長可丈餘。皆被金甲。空中鼓角大鳴。聲
震三百餘里。地動山傾。帳幕聞有金鼠齧齗弓絃。五
[004-0311c]
國即時奔潰。斯須見天王。見形謹圖樣。隨表進呈。仍
誦呪日也。因勅諸道節鎮所在州府。於城西北隅各
置天王形像。部從供養。至於佛寺。亦勅別院安置。今
仍遵焉。又駕頭床子者。盛經七寶案也。其制以雜環。
珍間填成之。欵其足高。其緣所置之經。即仁王護國
也。所覆之巾即上深紅羅也。使中官謹愿者馬上平
持舒徐而啟行。望乘輿可百步以為前導。類辟惡車。
僧史略據唐紀云。永泰中。羗胡寇邊。京城戒嚴。又因
星變。內出仁王經兩卷。輿付資聖.西明二佛寺。開百
座仁王道場。謂法筵。時帝親臨御壇。儀中合用寶案
置經引駕。因而不廢。況不空重譯本云。骨經寶案。若
王行時。常導其前。所在住處。作七寶帳。置經供養。如
事父母。如事帝釋。令千里內。七難不起。不空既呪。感
天王解安西圍。又祈禱多驗。于時可以請依經置案。
以象前驅。時祕其事。故史氏莫知而輿服志之缺載
也。


先是。則天延載。初勅天下僧尼𨽻祠部。開元二十五
制僧尼𨽻祠部撿挍。天寶五又制僧尼祠部給牒。至
肅宗至德二載。以安史連禍。軍興乏用。制僧尼祠部
鬻牒。自時厥後。文宗太和制僧尼造帳入籍。宋世宗
又令歲造僧帳。嵩明教尊僧籍僧之文。葢有激而云
也。世尊有勑。非我所制。餘方為清淨者。不得不行。得
非佛眼懸鑑。當順正法乎。


乾元二年。賜南陽慧忠入內。賜國師號。代宗永泰元
[004-0312a]
年。詔天下官司無得箠辱僧尼。大曆二年。制許大臣
建功德院。又因律師乘如表請。亡僧衣物。乞歸眾僧。
制可。六年。勅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
式。十四年。詔兩京十四律師。詳定新舊律。條列持犯。
順行天下。憲宗元和二年。制法師端甫為僧錄。


初梁慧皎撰高僧傳而宣律師繼之。於唐循名紀實。
則盛德大業不泯沒於後世。見賢思齊。使方來者不
墮於流俗。如斯而巳。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門慧炬
撰寶林傳。誇大其宗。至與僧傳所紀如皂白氷炭之
不相入。迨及我宋吳僧道原。進傳燈錄於景德之初。
李遵勗集廣燈錄於天聖之七。惟白禪師集續燈錄
於建中靖國。後有所謂普燈者。有所謂聯燈者。而皆
以寶林為口實。故鎧菴論之曰。寶林說詭。非特達磨.
慧可事跡與僧傳不同。其最虗誕無稽而流俗至今。
猶以為然者。七佛說偈。世尊拈華是也。且七佛緣起
前之三者。乃空劫之前。巳入滅度之佛也。後之四者。
乃賢劫千佛最初出現之佛也。經所引者。葢明釋迦
行因。經涉前後七佛。亦長壽天皆所曾見故也。所經
劫波。前後隔遠。豈有遞相說偈付法之事。縱若有之。
未審吾佛何處舉似梵僧。何年譯至此土耶。又據涅
槃經。佛以聲召眾。雙林高會。迦葉為定所持。阿難為
魔所罥。以故二士不來。世尊將入涅槃。乃云。我宣正
法眼藏。分付摩訶迦葉。良以迦葉。頭陀第一。能為四
眾而作依止。可以匡持法藏故也。茲其所以為付法
[004-0312b]
初祖。豈約臨涅槃時。一時契悟與不契悟耶。彼寶林
傳乃以拈華笑悟為迦葉最初傳法。有一人傳虗之
後。或拈。或頌。便為口實。且如來在世大小眾中。契悟
不少。無非傳佛心宗。何獨迦葉而巳。殊不知迦葉自
於法華了此大事。豈待涅槃會上重新微笑而受法
耶。然名公鉅卿如楊內翰.黃侍讀。皆為其所惑。一則
傳燈作序。一則廬阜書石。東坡有言太史公云。蓋公
言。黃老賈誼.晁錯明申韓錯不足道也。而誼亦為之。
乃知邪說移人。雖豪傑之士有所不免。況眾人乎。二
公之謂矣。


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
清規。議者恨其不遵佛制。猶禮樂征伐。自諸候出。是
歲百丈卒。


元和十四年。詔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內供養。侍郎
韓愈上疏詆斥。貶于潮州。同時有柳子厚者。愈之所
敬畏也。深明內教。廣贊台崖。審思篤信。明辨力行。當
永州龍興寺淨土堂之成也。雖經始再造於李.馮二
剌史。而周延四阿。環以廊廡。公實為之繢二大士侍
佛之像。繒蓋.旛幢。種種嚴好。書十疑論於墻宇。而旦
明告夫人曰。此天台顗大師之所弘宣。而求無生之
生者之舟栰也。以詔當世。以訓方來。則記文存焉。又
於無姓碑曰。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台大師為得
其說。生物流動。趣向混亂。唯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其
見之明。其辭之確。世未有如子厚之至者也。初柳人
[004-0312c]
信祥而易殺。傲化而偭仁病。且憂則聚師正用鷄卜。
始則殺小牲。不可則殺中牲。又不可則殺大牲。殺而
又不可則訣親戚。飾死事曰。神不置我巳矣。因不食
弊面死。以故戶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公始至。逐
祥于隱遠而取其地。其傍有小僧室。闢之廣大。逵達
橫街。北屬之江。告于大府。取大雲寺故名。作大門以
字揭之。立東西序。崇佛室為學者居。會其徒而委之
食。使擊磬皷鐘以嚴其道。而傳其言。而人始去鬼息
殺。而務趍於仁愛。公之力行有如此者。且憂切弱喪。
弘闡誠實。使怙終娑婆者有所懲而進趣。清泰者有
所慕。則東海若一篇見本集。我元祐中。東坡書以遣淨
住院僧。從本使刻而置之無量壽佛堂。蜀僧曇橘州
䟦焉。


文宗開成二年。制皇帝誕節。禁屠宰。武宗會昌四年
正月。署趙歸真道門教授先生。制罷聖節斷屠。嫌其
出自釋典。帝素不喜釋。歸真等乘間切詆。宰相李德
裕助之。五年四月勅祠部撿挍天下寺院蘭若。凡四
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凡二十六萬五百人。七月詔
毀寺院。罷僧尼為民。銅像等委鹽鐵使鑄錢。鐵像等
鑄為農具。金銀像等銷付度支衣冠土庶之家。所有
金銀像等限一月納官。違者如法處分。凡兩京及諸
路上郡各存一寺。六年三月帝服金丹。熱躁發狂旬
日不能言而崩。大臣迎皇叔光王立之。是為宣宗。改
元大中。五月赦書於左右兩街。各添置佛寺八所。遂
[004-0313a]
誅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捕趙歸真.鄧元起等二十
四人。皆以蠱惑先帝。竝集朝堂誅之。仍勅。會昌季年
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無損為理之源。中國之人。
久行其道。𨤲革過當。事體未弘。其天下州府靈山勝
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如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
一任住持。所由不得禁止。時史議之曰。徒見蕭衍.姚
興之謬學。不悟秦皇.漢武之非求。遂惑左道之方。偏
斥異方之說。況天竺西來之教。向欲千年蚩蚩之民。
習以成俗。畏其教甚於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安可
一朝隳殘燔棄。結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鄙夫之口。
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而勿論。實為中道矣。七
月詔列李德裕罪惡。流潮州。再貶崖州而卒。五年勅
天下州縣國忌行香。


朱梁開平三年。制聖節。百官入寺行香祝壽。周太祖
廣順三年。勅臣僚遇誕節。集于寺觀。起置道場。世宗
顯德二年詔。併省天下無額寺院。及歲造僧帳。


國朝太祖皇帝。乾德元年進士李藹坐誹謗佛經。特
旨決配沙門島。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三年。吳越錢忠
懿王納土薦贊寧僧統。令其奉真身舍利寶塔入朝。
越六載。詔寧修大宋高僧傳。久之又詔充史館編修。
四年天息災三藏譯寶王等經。八年詔普度天下童
行。淳化三年。制宰臣巳下。國忌行香。真宗皇帝景德
三年。猪頭和尚志蒙顯化衢.婺二郡。


太中祥符五年。勅近者告期中夕降聖皇圍。昭示誨
[004-0313b]
言。備聞帝胄尊祖聿。隆於顯號。奉先式煥於不圖。鴻
緒發源。既彰於積累。緜區設教。用表於欽崇。應天下
州府軍監。竝於天慶觀置聖祖殿尊像。及侍從竝令
玉清昭應宮降[示*承]。


仁宗皇帝慶曆三年。光梵大師惟淨謂。西域經既不
來。奏乞罷鴻臚寺譯經職。皇祐二年。大覺璉禪師赴
詔。嘉祐元年。召言法華入宮。


二年。錢塘長老契嵩進定祖圖正宗記。自慧炬撰寶
林傳。稱有二十八祖及此土六祖厥。後傳燈錄復踵
其訛。嵩遂欲小乘禪經及寶林傳等定之。以謂付法
藏傳可焚。吳門子昉法師著論辦之。去其偽謬。四名
復准付法藏傳。止二十四代。


神宗皇帝熈寧十年。舒王王安石捨鍾山宅為寺。元
豐三年制革相國寺六十四院為二禪.八律。八年高
麗義天僧統來求佛法。哲宗皇帝元祐二年。詔革大
洪山靈峙寺為禪。徽宗皇帝崇寧三年制諸州縣創
漏澤園。大觀元年。流芙蓉道楷禪師于緇州。四年流
石門德洪長老于崖州。政和三年金總持三藏遊錢
塘。又嘉州奏晉慧持法師從枯木中出定。


宣和元年。詔革釋氏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
法師法道等十人抗辭不奉。詔制民服流于道州。三
年八月汴河溢。泗州僧伽大士降于明堂。賜號巨濟。
此月詔復釋氏舊名。七年法道法師還服。高宗皇帝
建炎元年。東京留守宗澤補道宣教郎。充留守司。招
[004-0313c]
諭兼總管司參謀。為國加持。行西天法。護佑軍旅。糧
道不繼。道往淮頴。勸豪右分粮。師賴以濟。三年車駕
駐蹕。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天台教院。擇
主之者。丞相呂頤浩以圓辨道琛應詔。


初祖宗立制。每當朝集。僧先道後。其次竝立殿庭。僧
東道西。獨遇郊天道左僧右。厥後因林靈素之徒叨
冐資品。紊亂朝綱。由是起例。遂壓僧班。紹興三年。法
道法師謂。靖康建炎以來。所有道士官資巳行追毀。
其於班列自合復仍舊貫。遂與道士劉若謙訟于朝。
抗辭辨論。及以短劄申稟。乞降指揮。特賜改正。其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奉朝旨批降。依條施行。二十八日
遍行天下。刪去政知海行所稱道僧之條。還復嘉祐
編勅。以僧道立文為次。今之僧道。凡遇國忌行香。及
諸處聚會。得正其名分者。皆道力也。洎紹興十三年
十月。劉若謙於景靈宮祖宗神御之前。自擅爭占序。
班在東都僧正。善達僧正戒月陳列。二十一日。差鄭
彥告示。若謙等除宣德門肆赦外。餘時立班竝僧在
左。


八年改賜天下僧道。勅綾度牒。九年勅諸路報恩光
孝禪寺。奉徽廟香火。十二年制住降度牒。三十一年
制施行度牒。


寧宗皇帝慶元三年五月九日。尚書省牒。禮部狀准。
都省批送下潮北轉運司奏據荊門軍申。據忠翊郎.
趙善瑩等狀。伏見本軍當陽縣管下玉泉山景德禪
[004-0314a]
寺。為惰智者大師開山道場。蜀將軍關王奉智者為
師。以忠此方廟。興於陳隋之間。而香火之嚴。於今為
盛。本朝賜額顯烈。唯智者大師封賜未及。照得智者
道場。關王父子與夫龍王祠廟前後祈禱。感應咸載
碑刻。比年以來。湖右多歉。士民每禱於祠。輙獲感應。
切見去冬旱乾。知軍高子溶親禱於廟。即有三白之
瑞。涉春雨賜不愆。蠶麥大熟。六月忽爾亢暘。幾月不
雨。旱禾將枯。人心煌煌。本軍如前祈求。甘雨隨降。數
日不止。近本軍擇定九月十二日。大閱義勇民兵一
千餘人。適值風雨連日。有妨教閱。又晚禾在田。未曾
収刈。恐致牙蘖。蒙知軍高子溶親詣行祠。隨即開晴。
人心大悅。是知今歲諸鄉五糓倍收。委是功勣顯著。
惠及生民。乞於行本司尋依條牒。復州羗委竟陵縣。
主簿賈鄂躬親詢究。得於紹熙三年四月末旬。天時
不雨。當陽縣民戶杜興等。前來玉泉寺神前祈禱。至
五月初五日。大雨連綿。得獲豐稔。本路安撫司羗委
幹辨公事鄧諫。從於五月十五日。親詣神前祈禱。纔
至拈香祝文。即時大雨。次日再請聖水前去祈求。未
至府界。遂致滂池。三日而止。又紹熙五年七月八日。
知荊門軍高子溶為見夏交之際。大闕雨澤。田畝龜
坼。遂委當陽知縣董俊明親詣神祠祈禱。即時雨澤。
徧於四方。得獲感應。申司施行。遂再牒峽州宜都縣
尉李必勝。躬親前去。覆實得委有前頃靈應事跡。保
明是實。欲望特降叡旨。賜智者大師號。伏候勅旨。後
[004-0314b]
批送部勘當申。尚書省尋。行下太常寺勘當去後據
申照得奏內。本軍具說去冬乾旱。祈求得雪。六月亢
陽祈雨。九月秋閱值風雨。晚禾未刈祈晴。其詢究官。
詢究到事。竝無上件。因依卻稱紹熙三年四月。及紹
熙五年七月內。祈雨感應前後竝皆契同。未應條法
指揮令勘。當乞下本路轉運司照會申部。本部除巳
行下湖北轉運司外。今又據荊門軍申近取會。得京
西路隨州大洪山靈濟大師巳係加封圓通應感慈
忍靈濟大師八字。本軍方欲申乞。將智者大師照靈
濟大師加封。體例特賜。擬封間准。慶元二年六月十
日。勅勘會諸路州軍保奏到靈應神祠。加封有司。拘
以小節。未圓行下取會。遷延歲月。有失褒崇之意。五
月九日。三省同奉聖旨。令禮部太常寺日下撿照巳。
保奏去處疾速擬申。施行撿准。條節文道釋有靈應。
合加號者。竝加大師。先二字每加二字。申乞撿照前
申。特賜將玉泉智者大師一體加封。施行本部。再下
太帝寺。照條勘會。今據太常寺申勘。會湖北運司保
奏智者大師。乞加封本寺。當時照得智者大師一位。
緣於典籍。內即不該。載所封師號。今據荊門軍申稱
智者大師。自來不曾封賜本寺。勘會昨本。路轉運司
巳行保奏。應得前頃條法。指揮合擬封二字。大師乞
省部備申。朝廷取旨加封本部。據太常寺申存前伏
候指揮牒。奉勅宜賜靈慧大師。


斥偽志


[004-0314c]


春秋之法。其責純。於夷狄者常恕。而於中國流為
夷狄者。責之常嚴。豈不以真者易見。而似者難明。
朱紫莠苗。喻意可識。三張之黨家。指其邪人辨其
妄。金陽干鹵。備於前修。唯是附託宗途。城狐社鼠。
止惡防非。撰斥偽志。


唯祖宗法令。諸以二宗經及非藏經所載。不根經文。
傳習惑眾者有罪。二宗經。諸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語。
病大服藥。死則裸葬。非藏經所載。不根經文。謂佛吐
戀師。佛說渧淚。大小明王出世。開元經.括地變文.齊
天論.五來子曲之類原其濫觴。亦別無他法。但以不
茹葷酒為尚。其渠魁者。鼓動流俗。以香為信。規其利
養。晝寢夜興。無所不至。陰相交結。稱為善友。一旦郡
邑少隙。則俍者憑。愚以作亂。自取誅戮。方[臘-月+目-口+ㄇ].呂昂輩
嘯。聚者是也。其說亦稱不立文字。甞曰。天下禪人但
傳盧行者十二部假禪。若吾徒者即真禪耳。乃云。菩
提達磨栽心地種。透于靈臺。即其語也。人或質之。則
曰。不容聲也。果容聲則吾父母.妻子.兄弟先得之矣。
或有問焉。終何所歸。則曰。不生天。不入地。不成佛。不
涉餘途。直過之也。以此自陷。亦以陷人。此所謂事魔
妖教者也。據僧史略稱為大秦末尼火祅火煙切教法。
本起大波斯國。號蘇魯支。弟子玄真習其法。居波斯
國大總長如火山。後行化於中國。貞觀五年。傳法穆
護.何祿。將祅教詣闕奏聞。勅長安崇化坊立祅寺。號
大秦。又號波斯。開元二十年。勅末尼本是邪見。妄稱
[004-0315a]
佛教。誑惑黎元。以西胡等既是師法。當身自行。不須
科罸。天寶四年。勅。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
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將欲示人。必循其本。其
兩京波斯寺。宜改大秦。天下州郡有者准此。大曆三
年。勅回紇置寺。宜賜額大雲光明。六年。勅荊.越.洪等
州各置大雲光明寺一所。會昌三年。勅天下摩尼寺
竝廢。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國回紇諸摩
尼等。配流諸道。死者太半。五年勅大秦穆護.火祅等
二千餘人。竝勒還俗。然未盡根荄。時分蔓衍。梁貞明
六年陳州末尼黨類立母乙為天子。發兵討擒母乙
餘黨。械送闕下。斬於都市。初陳州里俗喜習左道。依
浮圖教自立一宗。號上上乘。不食葷茹。誘化庸民。糅
雜淫穢。宵集晝散。刺史惠王友能多不法。由是妖賊
嘯聚。累討未平。貞明誅斬方盡。後唐石晉時。復潛興。
推一人為主。百事稟從。或𦘕魔王踞座。佛為其洗足
云。佛止大乘。此乃上上乘。葢影傍佛教。所謂相似道
也。有比丘為飢凍故。往往隨之效利。識者當遠離之。
此法誘人。直到地獄。戒哉。今之魔黨。仍會昌配流之
後。故不名火祅。仍貞明誅斬之餘。故不稱末尼。其教
法則猶爾也。故法令禁之。所謂白蓮者。紹興初。吳郡
延祥院沙門茅子元。曾學于北禪梵法主會下。依倣
天台。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四句佛念五
聲。勸諸男女同修淨業。稱白蓮導師。其徒號白蓮菜
人亦曰茹茅闍黎菜。有論于有司者。加以事魔之罪。
[004-0315b]
蒙流江州。後有小茅闍棃。復収餘黨。伹其見解不及
子元。又白衣展轉傳授。不無訛謬。唯謹護生一戒耳。
所謂白雲者。大觀間。西京寶應寺僧孔清覺。稱魯聖
之裔。來居杭之白雲菴。涉獵釋典。立四果.十地。以分
大小兩乘。造論數篇。傳於流俗。從者尊之曰白雲和
尚。名其徒曰白雲菜。亦曰十地菜。然論四果。則昧於
開權顯實。論十地。則不知通.別.圓.異。雖欲對破禪宗。
奈教觀無歸。反成魔說。覺海愚力。排其謬于有司。坐
流恩州。其徒甚廣。幾與白蓮相混。特以妻子有無為
異耳。亦頗持誦。晨香夕火供養法寶。躬耕自活。似沮
溺荷篠之風。實不可與事魔妖黨同論。其愚癡誕妄。
自貽伊戚者。亦為有識士夫所惡。如嘉泰二年七月
十二日。施行臣寮所奏。臨安府餘杭縣南山白雲菴
道民沈智元。進狀乞勅額云道民者。游墮不逞。喫菜
事魔。所謂姦民者也。既非僧道。又非童行。自植黨與
千百為羣。挾持妖教。聾鼓愚俗。或以脩路。建橋為名。
或効誦經。焚香為會。夜聚曉散。男女無別。呼嘯善誘。
實繁有徒。所至各有。渠魁相統。忽集忽散。莫測端倪。
愚有爭訟。合謀併力。厚啖胥吏。志在必勝。遇有修建。
夤緣假名。歛率民財。自豐囊槖。橫行州縣。欺轢善良。
剏置私菴。以為逋逃淵藪。葢由寄居形勢之家。受其
囑托。認為巳產。出名占據。曲為蓋芘。遂使州縣。莫敢
誰何。此風久熾。全不為怪。臣未暇究論。且餘杭南山
白雲道人崇師之地。智元偽民之魁。挾左道以惑眾。
[004-0315c]
揆之國法。罪不勝誅。況所建菴。在張抅師京日。累與
隣寺互論。張构巳判道人。私菴照應元降指揮拆除
基址還寺。今智元再行廣闊。基址鼎新。建置連甍接
棟。窮極土木。非惟不遵元判。又復妄扣天閽。玩侮朝
廷。未有若此。況慶元臣寮論偽民姦惡之弊。不得自
為黨類。永遠結集。各令四散。如違將為首人決配遠
惡州軍。徒黨編管。近臣又論非給降度牒。僧道剏置
私菴。不耕不蠶。蠧民惑眾。皆抵于罪。陛下申嚴。命令
遍牒諸路州軍監司。限一月條奏。誠為嚴戒。智元蟣
虱小民。不足以污諫紙。然不容巳者。除惡當謹。其至
微行法必貴於自近智元輦轂之邇。容姦集偽。建立
屋宇。全無忌憚。妄肆僥求。至傲天聽。度非智元自能
為之。必有為之地者。非痛勦絕。何以令遠。昔傳五斗
米道者。始托黃老。分遣弟子。周游四方。轉相誑誘。其
後數十萬眾。同日竊發。漢室遂微。此曹若不防閑。何
所不至。詎可以為細故而忽之。欲下臨安府。將智元
等重行編配。永不放還。菴舍盡行柝除。散其徒黨。籍
其物業以為傳習魔法。既視典憲之戒如本菴。委有
先朝御書塔名。只量留屋宇。就差鄰僧掌管。併乞行
下諸路監司遵從巳。降指揮日下條奏。如奉行不虔。
以違制論。寄居形勢之家。准前認為巳產。蓋芘執占。
不遵約束者。臺諫指名彈奏。施行以後。又復影傍權
勢。私立其菴。迄紹定六。餘三十年視權勢者之興衰
好惡。而屢有廢置焉。加以三者。挍其優劣。則艸菴因
[004-0316a]
得之。聞政論云。教變則禪。禪弊為魔。魔熾為賊。真知
言哉。是知傍附經論之弊。猶輕搥提經論之弊實重。
唯聖君賢相。凡百君子。反經常之道。以救之。經正則
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忒矣。


釋門正統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