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8 釋門正統-宋-宗鑑 (master)



釋門正統第五
良渚沙門 宗鑑 集


荷負扶持傳



嗚呼。楚狄敝中國。而齊桓覇叔帶危宗周。而晉文
興。會昌籍沒。五代分崩。不有大士起而救之。則中
興正派不可待而授也。障狂瀾。弭酷燄。功豈淺哉。
撰遠.端.恩三師孤山列傳。


志遠



汝南宋氏。幼喪父。年二十八辭母依荷澤禪師。
慕天台一宗。境觀十乘。該通玅理。修性三德。同居祕
藏。乃導前躅。百界千如。即遮即照。凡聖平等。物我兩
忘。僅四十年。學者加市元堪為首。會昌四示滅。年七
十七。遺命以大部藏屋壁。大中復教。堪取三部。傳唱
敷揚。


皓端



秀之張氏。九歲出家靈光。授經如溫故習。二十
受具。聞育王希覺師盛揚律部。遂往依焉。一聽通徹。
[005-0316b]
義門無壅。未幾。詣金華法雲師。學名數一支。并法華
經。後受吳興緇侶之請。晝夜講論。錢武肅王名就羅
漢寺及真身塔寺為眾演法。時台宗有玄燭師者。學
者號為第十祖。復依之。遂悟一心三觀之學。撰光明
隨文釋十卷。由是兩宗法。要通于一路。忠獻王賜紫
衣。署大德師號。晚慕遠公之風。送客有界者。凡二十
年身無長衣。口無豐味。居不施關。坐唯一榻。建隆二
年三月十八日坐滅本寺。容貌如生。三日焚于城西。
多得舍利。壽七十二。臘五十二。凡著述.傳錄.記贊七
十餘卷。門弟八十餘人。師性耿介。言無苟且。世論罕
談。唯以佛法為巳務。祕書錢昱尹秀為著行錄。


晤恩



字修巳。路姓。姑蘇常熟人。母張。甞夢梵僧謂曰。
吾欲寄汝為母。巳而妊焉。及稚孺。見沙門相必起迎
送。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家。親黨阻之。不從。乃
投破山興福寺受訓。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說。深符其
意。漢開運中。遂造錢塘慈光。因師之席。洞曉玄微。尋
令覆述。出諸弟子右。於是盛相推伏。號義虎焉。先是
一家教典。經會昌毀廢。文義殘缺。談玅遺音。固巳掃
地。師尋繹十玅。始終研覈五重旨趣。講演大部二十
餘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華大旨昭著于世。師
之力也。與人言不問賢愚。悉示一乘圓意。或疑不善
逗機者。師曰。與作毒鼓之緣耳。不喜雜交。不言俗事。
雖大人豪族。未甞輙問姓字。況登其門乎。平時惟一
食衣鉢不離。貨財不畜。臥必右脇。坐必加趺。晨粥親
[005-0316c]
視明相。方許受之。弟子有飲。過中湯藥者。即時擯出。
每有布薩。大眾雲集。則潸然下淚。葢思大集有無戒
滿洲之言也。每以安養淨業誨人。其得生者。感乎瑞
相。往往有之。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覩白光出井。明
滅不常。謂門人曰。吾報齡盡此矣。絕粒禁言。一心念
佛。次夢擁衲沙門執金爐。焚香三遶其室。師問之。答
曰。吾灌頂也。巳生淨土。嘉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來相
迎。夢覺呼其徒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日。為眾說止
觀旨歸及觀心文義。辰時端坐止觀堂。面西而逝。壽
七十五。臘五十五。院僧文偃等聞空中絲竹嘹亮。鈴
鐸交作。漸久漸遠。依稀西去。茶毗得舍利無算。滅後
三十一年。天禧二載法孫智圓得遺骨於他舍。乃鑿
石為塔。重葬碼碯坡。勒銘識于塔左。


智圓



字無外。自號中庸子。亦曰潛夫。徐姓。錢塘人。學
語即知孝悌。人頗異之。稍長不與羣稚嬉戲。常析木
濡水。就石書字。或列花卉若綿蕝祖悅切然。戲為講訓
之狀。父母見之。不忍逆其志。遂捨入空門。八歲登具
於本郡龍興今大中祥符。十五知騷雅。多為唐律詩。二十
一將從師儒。受周孔道。為文以訓世。會疾所縈。因自
訟曰。汝浮屠子。髮既祝矣。形既毀矣。而不習釋氏之
典。乃外慕儒學。忘本背義。又豈稱周孔之旨乎。聞源
清師傳智者三觀之法于奉先。遂負笈造焉。在摳衣
之列者二年。會清去世。離羣索居。甞歎天台宗教。自
荊溪沒後。其微言墜地者多矣。於是留意撰述。且有
[005-0317a]
扶持之志。遂往西湖之孤山。其山崛起湖心。杳在塵
外。水湛琉璃之色。波揚碼碯之名時改賜寶勝院。後人尊其
教。因以為號。又於其中樹亭名曰養素。亦名文會。錦
繡薰風。望月疊翠。玉峰負暄。大槩多為夜講設也。訓
不失宗。學者成市。凡大師之說。荊溪所未記者。悉能
記之。莫非祖述龍猛憲章文思。以三觀之旨。會同羣
經。幾百萬言。以廣其道。葢世之學天台者。未覩堂奧。
即首問天台以何為宗。或答云法性。或答云性具。獨
師作法華十不二門正義序云。原夫一家宗趣。道傳
三觀。悟自法華。故恢張龍猛之宗。解釋鷲峰之典云
云。葢聖人設教。意在修行。四教開合。不出三觀。則師
論宗旨。度越諸師矣。又皆明吾佛之教。以見孔老二
家。談其性命與夫報應之說。皆未臻其極。故其疏四
十二章經序曰。古者能仁氏之王天下也。象無象之
象。言無言之言。以復羣生之性。由是佛教生焉。教之
高下。視根之利鈍。是故有頓焉。有漸焉。然後混而為
一。是謂開顯。而蚩蚩羣彚率其化。復其性。蹈乎大方。
安乎祕藏者。可勝言哉。逮乎後漢。其道東傳。時君仰
其神元。元陶其訓。乃與仲尼.伯陽之說三焉。原夫仲
尼之為訓也。揚唐虞三王之道。尊仁而尚義。俾復其
王而企於帝也。伯陽之為訓也。揚三皇朴略之道。而
絕聖棄智。俾復其皇。而企於結繩者也。矧茲兩者。談
性命焉。則未極於唯心乎。言報應焉。則未臻於三世
乎。雖然。而於治天下。安國家不可一日而無之矣。美
[005-0317b]
乎哉。其可教乎。域中也明矣。若夫釋氏之為訓也。指
虗空世界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極生兩儀。玄牝
為天地根而巳矣。考善惡報應也。悉我自業焉。非止
言其上帝無常。天網恢恢而巳矣。有以見伯陽乎。仲
尼乎。雖廣大。悉備至於濟神明。研至理者。略指其趣
耳。大暢其玅者。則存乎釋氏之訓歟。其可教乎。域外
也。又巳明矣。域內則治乎身矣。謂之外教也。域外則
治於心矣。謂之內教也。昔阮孝緒正以內外之名。為
不誣矣。是故代人謂三者。混同焉。或幾乎失矣。或謂
三者碩異焉。亦未為得也。何哉。復性有淺深。言事有
遠近。則不得不異也。至乎遷善而遠罪。勝殘而去殺。
則不得不同也。淨覺還源記釋又與駱節判書云。浮屠之法
非古也。其來於東漢乎。其為體也清淨。其為用也仁
恕。由是七六家十九流焉。為利於上下。救弊於孔老。
其亦至矣。請揚搉而陳之。夫秦火六經漢興雜伯。民
澆俗漓。爭奪方熾。禮讓𣹰微。則仲尼之仁義。伯陽之
道德。或幾乎息矣。賴我浮屠之為訓也。既以三世報
應制其事。復明一心空寂窮其理。民有聞報應之說
者。雖貪殘鄙吝之夫。亦庶乎賑乏周急矣。民有聞空
寂之說者。雖矜功用壯之夫。亦庶乎守雌保弱矣。能
周賑。則博濟之道行矣。守雌弱。則朴素之風振矣。博
濟行。則禮讓著。朴素振。則刑罸措。以斯而利於民。則
仲尼.伯陽之道不遠復矣。故曰。為利於上下。救弊於
孔老焉。洎乎時君好之失其旨。方袍事之非其人。失
[005-0317c]
其旨。則節制不行。非其人。則寂淡不守。廼以雕峻輪
奐而奢夸。廼以輕肥溫飽而煒燁。徒以多為貴。則壞
其道者眾矣。言以怪為美。則惑其聽者庶矣。遞相㳂
襲𣹰以成俗。使夫清淨仁恕之風無乃蕩盡矣。於是
蠶食蠧耗之謗。自茲而生矣。斯乃好之者。事之者之
失耳。非教之罪也。而往世君民者。不察其所由。視其
徒之不肖。而遷怒於善人教法者有焉。往往造毀佛
之律行。挾釋之誅。亦何異乎以丹朱而罪堯。因商均
而過舜。服藥過度。而歸咎於神農。縱火致焚。而反怨
於燧人耶。又甞嘆首楞嚴一經。劇談常住真心。的示
佛乘修證。為最後垂範。雖欽慕斯文。而未敢判釋。一
日門弟子以撰疏為請曰。楞嚴玅典。前哲解之者適
二三家。而學者猶躊躇於兩楹。師胡不以龍猛三觀。
智者四教約之申義。啟沃後昆。師既從所請。遂索經
披讀。研覈大義。且見智者三止之說。與經懸契。故嶽
公嘆其得經之深。非諸師所可企。及瑩公清話云。楞
嚴本在西域。祕而未傳於此土。智者聞之。忍死數年。
俟經之來。無何入滅期逼。遺讖此經入漢。吾不得見
之矣。當有宰官身菩薩。以文章翻譯佛語。又數百年。
當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此經。歸中道第一義諦。茲
言雖出假託。然亦頗符其意焉。師於經禪那現境門
中不禮塔廟。摧毀經像等慨然發憤。排其謬妄。且力
勉王公大人。曲加主盟。俾正法久住。文云。夫假象知
真因。言體道。於是嚴其像以生其敬。寓其言以悟其
[005-0318a]
心。住持三寶理在茲也。苟生邪見。豈達中庸。唯自敬
身。輕毀經像。邪風一扇。愚者悅隨。昔衛元嵩諫周武
帝不造曲見伽藍。以四海為平延大寺。和夫妻為聖
眾。即皇帝是如來樹。令德為綱。維尊耆年為上座。周
武惑之。遂滅佛法。凡為此說者。非天魔外道入吾佛
法中。肆其姦謀。傾毀我教耶。今世細人。濫學其語。心
非邪見。內惟饕餮。影附邪魔之蹤。熒惑無知之俗。率
多背佛法以說巳法。輕佛語以崇巳語。及貴有位者。
奴召𨽻伇。頤指氣使。則兢兢戰慓。趍走不暇。苟得其
言。或刻之琬琰。或置之簡牘。奢夸珍貴。惟日不足。及
觀經像。則輕若艸芥。以此驗之。進非達道。退非邪見。
苟求利養。誑惑愚俗。欲彼尊崇於巳耳。烏乎執政者。
果以儒道治國。則當知此輩乃亂臣賊子之儔。安可
容也。果以佛教治心。則當遵佛囑。葢大涅槃經付囑
國王大臣。篤信檀越。見毀法者。當苦治之。使正法久
住。即長壽之因也。惟執政者。從吾之言。而正之可矣。
非從吾之言。遵佛之囑也。非遵佛之囑。行儒之道也。
昔鄭子產問政於然明。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
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移此政以及吾教。則佛日重
明矣。真風再扇矣。是乃救無量眾生無間獄苦。豈小
補哉。又撰文殊說般若經疏二卷。般若心經疏一卷。
不思議法門經疏一卷。彌陀經疏一卷。遺教經疏二
淨覺助宣記。瑞應經疏一卷。普賢行法經疏一卷。無量
義經疏一卷慧覺雜珠記。涅槃三德指歸鈔蘭盆摭華鈔
[005-0318b]
西資鈔等共一百二十餘卷。世號十本疏主。門人集
其平昔雜著。凡六十卷。題曰閑居編。且兼通孔墨。旁
涉莊老。作文賦詩。清新雅徤。悉用假其道。樂其情。日
多杜門獨居。權勢不得屈。貴驕不得傲。世俗不得友。
惟處士林逋為良隣焉。時王文穆欽若與慈雲為法喜
友。因至錢塘。郡僧悉迎於關外。慈雲遣使邀師同往。
師以疾辭。笑謂使者曰。為我致意慈雲。錢塘且駐。却
一僧子。聞者笑而敬之。師早嬰痾瘵。常苦疲薾。伏枕
方榻。自號病夫。著病夫傳。然猶不倦講道。亦不廢吟
哦。艸藁盈軸集曰。病課不喜相形問命。與夫陰陽吉
凶之說。撰福善禍淫論。擇日說以矯時俗。其端方純
一之風。誠頹波之砥柱也。預訓門人曰。吾沒後。無厚
葬以罪我。無擇地建塔以誣我。無謁有位求銘記以
虗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之。立石標前。志其年月
名字而巳。享年四十七。斸所居巖不屋而壇。陶器歛
身。自銘其墓。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及
挽詞三章。十九日入寂。吳遵路撰行業記。後十五年。
積雨山頹。門人啟陶。覩師肉體不腐。爪髮盡長。其唇
微開。齒若珂玉。乃襲新衣。屑眾香而重󰢍之。崇寧三
年謚法慧大師。李詠史曰。通經十疏辨河傾。絕筆彌
陁淨業成。陶器墳中收幻質。昭然精爽定西征。靖康
改元。金人犯順。顯仁皇太后隨兩宮北狩。佩平日所
事。繪四聖像以行。雖為黠虜所幽。而密蒙神祐。感於
夢中。厥後南歸。謀所以報之者。有司改師所居為延
[005-0318c]
祥觀。以奉四聖。香火遂移額山。北遷師塔焉。庚申紹
興二十一載也。鎧菴謂就元繪四聖中。有觀音大士
一像。羽流易以他像。足成四聖。遂令作記者亦曰。四
聖謂天蓬.天猷.翊聖.真武也。紹熙中。山陰義銛遊孤
山以詩吊曰。講堂風月吊孤巒。巳作崆峒問道山。卻
憶四華來石室。不堪九虎守天關。湖邊幽艸未成夢。
竹外小梅初破顏。華表日斜丹竈冷。仙人化鶴幾時
還。


附四人



文備



字昭。本鄭姓。福州侯官人。幼事師太平寺。誦法
華.維摩.圓覺.十六觀.小般若等經。靡不精練。從唐清
泰受尸羅本寺。晉天福間褁囊遊浙中。初至會稽從
柔法師傳百法論。綿歷數稔。詣錢唐龍興寺。訪先達。
溫習其義。於名數一支尤造淵極。續聞天台三觀之
學可以指南羣惑。誓欲傳通。遂登慈光因師之門。孜
孜翼翼。不舍晝夜。凡法華.淨名.光明等疏句及摩訶
止觀悉洞曉。肯歸同門。因師每與覆述觀法。莫逆於
心。因謂人曰。備雖後進。今與吾並驅於義解之途。諒
無先後矣。因沒。師仍北面事恩。葢學無常師理。長則
就也。師氣度沈厚。終日如愚。洎後學詢疑。同儔立難。
擊蒙辨惑。旨遠辭文。或謂師曰。斷佛種人乃祖斯戒。
所學如此。盍誨人一方乎。師曰。宗匠頗眾。講授滿門。
吾祖之風未墜于地。抗跡閑居。從吾所好。於是三十
餘年坐忘一室。陶神玅觀。介然自得。故其解行人罕
[005-0319a]
知之。惟懷道者默識焉。雍熈二年秋染微疾。忽凭几
三出圓相。或問西方之信。以偈答曰。嗟彼浮世人。問
我西方信。其信早縱橫。羣迷自不認。一水百千波。波
波皆佛印。舉動真彌陀。誨爾常精進。疾革。侍者問。淨
業成就。有休徵乎。答曰。吾先圖出圓相。乃所見淨土
事也。言訖累足而逝。壽六十。臘四十九。景德中孤山
以猶子述行業記。


慶昭



字子文。胡姓。錢唐人。幼出家開化院。年十三受
具。二十一聞天台教法。會同一性。抗折諸宗。適源清
師傳道於奉先。師北面事之。服勤左右。凡十七年。茂
名峻業。頴出朋儔。奉先謝世。師遂嗣講。不墜父風。後
學歸之者眾。未幾徙居石壁山。欲為終焉。計屬城南
有梵天。上方乃巖禪師棲真之所。主僧遇明捨為講
院。請師開山。景德元年四月也。真風既揚。遠近從化。
化緣云畢。我報亦終。以天禧元年四月十六日歸寂
于正寢。壽五十五。臘四十一。門人奉全身葬于大慈
山崇教院之右。祕丞張君房帥錢唐重師之道。命工
琢石為塔以識之。師平日講法華止觀及諸部經論
共百餘周。傳教弟子自咸潤而下凡九十七人。滅後
四年。門人從政。請孤山狀其行業。乃論之曰。師性重
厚。不尚夸耀。講誦之外。端居靜室晏如也。不結托以
要譽。而名亦傳於後。無財食以聚眾。而徒亦僅千百。
不誑誕以駭世。而世或歸其仁。君子謂絕此三病。得
此三利。求之叔世。為難能乎。雖欲勿稱識者。其捨諸
[005-0319b]
吾執野史。筆於江湖間。纖善微惡。往往迹諸簡牘以
勸。以懲。況師之行業偉異者耶。既答門人之請。而亦
假以為訓焉。先是光明玄義有廣略二本抗行於世。
恩師製發揮記解釋略本。乃謂廣本是後人擅增。遂
以四失評之。弟子奉先.清靈.光敏共搆難詞。輔成師
義。欲廢廣本。法智撰扶宗釋難力救廣本。十種觀心
等文謂。清.敏二公不解發軫揀境之非。觀成歷法之
失。而師與孤山既預清門列。亦撰辨訛駮釋難之。非
救發揮之得。如是反覆。各至于五。綿歷七年。永嘉忠
攢結前後十番之文。號十義書。自茲二家觀法不同。
各開戶牗。枝派永異。今山家號清昭之學為山外宗。
故天台之道自師數傳之後。厥嗣漫息。而中興教觀
遂屬於法智焉。鎧菴曰。予謂棄陰觀真。猶棄冰觀水。
即陰觀真。猶即冰觀水。若乃既知陰是妄矣。猶觀妄
焉。是猶知冰是水矣。猶觀冰焉。是亦大惑也。荊溪云。
凡觀心者定境。先了萬法唯心了法。方可觀心用觀。請以斯
言格之。自見臧否。


繼齊



字希中。貌壯而氣清。志高而辭正。永嘉之翹楚
也。初學止觀法門於奉先清。又習淨名大義於石壁
昭。又與孤山圓為忘年友。孤山甞為師作字說。美其
學行。時法智製不二門指要鈔。立別理隨緣之義。師
謂之濫說。與嘉禾玄.天台頴竝形辭藻。互相攻擊。爾
後十門折難既出。則師與夫二家之文俱湮。汲無聞
矣。
[005-0319c]


咸潤



字巨源。鄭姓。越之上虞人。七歲事等慈子明師
進具。精貫毗尼。後遊台嶺。讀智者三觀書有省。詣錢
唐開化昭輪下。博究淨名法華涅槃楞嚴之義。昭乃
分座而處。謂可任法器。昭赴梵天俾。師代之。景德四
年。上虞宰裴奐洎里中緇素迎還等慈。宣衍淨教。天
禧初。徙舍郡之隆教。昭示寂。授以爐拂.嗣宅梵天。講
說四辨。遠近宗仰。天聖三年。徙住永福。於是越之文
雅忠公洎其徒奇玉入京。譽師道素。且云。踞猊牀。揮
塵柄。時漸三紀五舍。百講業成名立。乃請李淑撰。傳
教弟子題名記刻石示後。略曰。師最初傳教曰。善明
以下斷。以天聖終祀。凡若干人。編名左次。後得度者
緒而表之。抑儒門著錄之一端也。


本支輝映傳



周過其曆享天祿者。餘八百年。號魯衛。晉功實多
焉。故傳云。文武成康之封建。母弟以藩屏。周非若
童子之辨。髦而因以敝之。法智之中興也。矩如克
家之子。淨覺骨鯁之臣。而慈雲皆以真子養之。凡
所著述若記.若鈔.或序.或刊。惟恐其道一日不行
於天下。則其用心視彼為本。而自視為支。以全芘
其根抵者。豈不盛哉。撰慈雲懺主列傳。


遵式



字知白。葉姓。天台人。母王。乞男於觀音大士。夢
美女授以明珠。嚥之生師。七月能從母稱觀音名。稍
長不樂隨兄為賈。潛往東山求義全為師。全先夢有
童子處其寺佛像之左者。巳而師至。與落髮。二十納
[005-0320a]
戒。明年習律於守初師。且謁國清寺普賢像。燼一指
誓傳天台教觀。北面受學於寶雲通。未幾。智解傑出。
智者諱日然頂終朝。誓行四種三昧。述偈見誠。通師
既寂。師旋故里。以苦學感疾嘔血。自謂必死。乃以消
伏呪法行道靜室。兩足皮裂。以死自誓。至三七日。聞
空中呼曰。遵式不久將死。師志益堅。至五七日。見死
屍盈室。師乃踐蹂而過。其屍皆隱。滿七七日。復聞空
中曰。十方諸佛增爾福壽。其夕如寐。見一巨人持金
剛杵。擬其口。驚且覺厥。疾即愈。懺罷。頂高寸餘。手垂
過膝。聲如洪鐘。肌膚鮮白若玉琢焉。南屏臻謂其弟
子曰。師叔轉報矣。師遂著觀音禮文一篇。淳化初。眾
請居寶雲講法華維摩涅槃光明四大部經。有懷胎
驢自施氏家來伏座下。若有聽意。如期至者。凡四十
日。既產乃巳。至道中結緇素之眾。修習淨業。復擬普
賢作念佛三昧詠及誓生西方記。又自幸得觀音幽
贊。命匠以旃檀為像。刻巳身戴之。撰十四大願文。其
後工有誤。折其像。所執楊枝者。師大恐。即自接之。不
膠膝而合。咸平三載。四明大旱。郡人請祈雨。師用請
觀音三昧冥約。若三日不雨。當焚其軀。如期果雨郡。
將蘇為異之。碑其事。五年復歸故郡。境內淫祠。皆為
考古正之。濫享者撤去。有白鶴廟者。民尤神之。競以
牲祭。師曉諭之。使改祭為齊。棹舟往彼。風濤遽作。意
神所為。因向廟說佛戒殺之緣。其浪即平。尋與神授
佛戒。絕其牲祭。且著文。并野廟誌與其神約民。至今
[005-0320b]
依之。師甞以事適他。道出黃巖有豕奔來。擾伏其前。
意若有求。徐推之。乃出於避屠也。遂償其直。令釋之。
豢干玅喜寺名之曰遇善。夫豕台有赤山寺。師甞謂
人曰。此宜建塔。僉曰是山之巔。每有異光照耀海上。
光中時見浮圖之影。其照所及。餘四十里。皆捕魚者。
[竺-二+一/尸@邑]梁周之師知其發光。欲有所警。遂命眾建塔七級。
應其先兆。斯民不復漁矣。又於東山修懺。會大旱水
不給用。乃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今石眼泉是也。師至
杭館錫昭慶。闡揚妙典。學子朋來。時杭之俗以酒肴
會葬。乃以勝緣諭之。卒變葷為齊。因著戒酒肉慈惠
法門以成其化。又每夜施摶食於水邊。漁者夜聞眾
鬼相謂。今夜雪甚。師不可出。奈何。有曰。師慈悲。必不
忘我。且待且待。良久。眾鬼笑呼曰。師果來。我等飽矣。
漁者起伺之。果見携燈蹈雪而至。蘇人以郡符迎師
就開元精舍講法。緇素坌集。日萬夕千。其不茹葷飲
酒者。殆傾市邑。沽坊屠肆不得其售。監官有月課之
虧語及於師。師謂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中言六恨。
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之患。予今德薄。安可久
留此會。即翻然復杭。刺史薛顏以靈山命居之。其地
即隋高僧真觀所營天竺寺也。遺跡湮沒。殆不可覩。
師按舊志。乃賦詩植碑記之。葢始謀牽復也。寺西有
陳世所植檜枯枿僅存。至是復榮。因名重榮檜。復賦
詩刻石。祥符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至京。以師名奏賜
紫服。王文穆欽若罷相撫杭。一日率僚屬訪師。請講
[005-0320c]
法華三法玅義。慈霔浪浪。衣冠屬目。公曰。此未始聞
也。與為方外之遊。久而益親形於詩書者多矣。尋奏
復其寺。賜天竺名。乃特書其額。公有書與師曰。天台
智者立教及解經義旨。與今古諸師。孰為優劣。師先
答立教見世家。次錄火宅喻品諸子索車文云。今先錄
古義一二。對智者釋義。次別引慈恩基師正破天台
一義。還用天台被破之文。與他竝決是非云云。次更
錄車體文。略評諸家優劣。云夫大車之喻。彰二經之
正體。乃開顯之大綱。久祕之至。談三周之共顯。迦葉
僧首於茲而獲悟。空生上聖由斯而述領。儻立理不
當。其失非輕。觀古諸師無一可取。又別錄慈恩破天
台義。以天台引大智度論釋法華佛住之義。故彼有
妄斥師云。此師不曾讀智論。此是彼論釋。住正文祇
見天台。此釋不究所以。便妄斥云。古人因此有解聖.
天.梵.佛等住。住名雖同。義意全別。語邃義幽之處。曾
不屬心。名同義別之文。虗張援據。尋此斥意。殊為孟
浪。又云。應知陀羅尼菩薩。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
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
相違背。又安同常人。但述名相而巳。又以智者昔於
天台江上護生之意。請公奏西湖為放生池。公尹應
天方微疾夢與師相見。其疾即瘳。乃遣書道其事。又
與秦國夫人施錢六百萬為其寺之大殿。會乾元節。
公以其道上聞。賜慈雲號。章獻太后以師熏修至精。
遣使齎白金百兩。命於山中為國修懺。師著金光明
[005-0321a]
護國儀文上之。因奏啟請天台教文入藏。公亦助之。
奏未行而公薨。內臣楊懷古因降香至。重師道德復
奏之。始如其志。師凡遇安居之初。則勵其徒行光明
懺法。以七晝夜為程。又補百錄光明三昧行法之說
以正學者。又依經攢集。消伏毒害。并彌陀熾盛光儀
又為馬侍郎撰淨土行願法門及淨土略傳。且於寺
東建日觀菴。送想西方為終焉。計厥今所修懺摩。竝
遵其法。故懺主之名滿天下。又撰教藏隨函目錄。且
略說諸部大意。俾一讀者如指諸掌。謂。法華玄義者。
統明五時。廣辨八教。出世大意蘊乎其中。文句者。葢
以疏句分節經文也。荊溪各有記釋。猶五經之有正
義也。止觀者。乃定慧之異名。即法華之行門也。前玄
義.文句皆明佛世當機得益之事。縱有託事附法觀
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觀正是智者說巳心中所行
法道。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無不具焉。又於妙經普門
品中加別譯重頌偈。至今緇素遵之。天聖九祀講淨
名次。因與眾訣別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長用
十方。為意非務私。傳今付講席宜從吾志。命祖韶曰。
汝當紹我道場。持此罏拂。勿為最後斷佛種人。汝其
勉之。遂作謝三緣詩刻石示後。八月二十八日歸于
艸堂。明年十月八日示疾。使請彌陀像以證其終。其
徒尚欲勸請住世。且以觀音像應命。師炷香瞻像祝
曰。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
實際。願住此實際。受我一炷之香云云。或問所歸。乃
[005-0321b]
以寂光淨土對之。其夕三皷。奄然坐終。師甞製一龕
曰遐榻。且銘之。壽六十九。臘五十。山中人見大星殞
于鷲峰。赫然有光。下燭席弟子垂百人。稟法二十人。
門學不啻數千。明春奉遐榻葬寺東月桂峰下。崇寧
中錫法寶號。紹興十四年勑改寺為時思薦福。奉憲
聖慈烈皇后香火三十年。謚懺主禪慧法師。塔曰瑞
光。開禧中復舊額。移薦福干山後。師幼習詞翰。篇章
有詩人風。其文名金園集天竺別集靈苑集等行世。
初盧積中秀才。以師天姿過人。勉令業儒。師答以詩。
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及一食不足耕。一絲不
足緯之句。膾炙人口。昔智者準一代聖教立四種三
昧。俾學佛者造修有方。內常行一種。以九十日為期。
人多憚之。師決意力行。精苦彌篤。曹勛作記稱師每
於旋遶之地。熾炭然𨫼。寘殿四隅。晝夜觀想。遇因倦
則以指抹𨫼而醒之。十指存三。乘痛煙起。示無生法
忍。俾學空寂者得真法供養。以是不受軀命。嵩師曲
記初無是說。疑以傳疑。識者攷之。又建光明懺堂。每
架一椽。甃一甓誦大悲呪七遍。凡所建立。幾數百間。
建炎以來。三經賊難。積薪焚之。薪盡而梵剎巋然。非
大慈悲.大願力所致耶。李詠史曰。般舟三昧九旬修。
大小彌陀懺更留。星殞香消忽西去。空餘千載仰嘉
猷。故艸菴與寂照書云。切念在昔慈雲.法智同學寶
雲。各樹宗風。化行南北。更相照映。克于一家。而法智
宗傳方今委弊。分肌析體。壞爛不収。中下之材。固難
[005-0321c]
扶救。切聆慈雲法道。淳正之風。簡易之旨。綿綿尚存。
斯由代不乏賢。謹守不失。是以賊馬所及。寶界蓮宮
巍然獨存留。為邦家植福之地。固其驗矣。師之後有
明智韶。韶後有海月辨。辨後有慧淨義。義四弟子繼
主法席謂圓應.賢神.智元.慈覺.堪寂.照日也。鎧菴曰。
堪謂十不二門乃迹門十玅。勿觀心耳。又謂修二各
三即三止三觀。共發性三即三諦三觀。又祖述孤山
之說謂。今家以三觀為宗。實見諸師所未見也。元弟
子慈明觀繼日住持。結集金園集等堪弟子。慈受.琳
相承講演不墜祖風。獨休.果二僧錄借監總之權攘
取。及瑞峰修行賄得之。而師風烈掃地。吳太皇既還
舊額。京尹趙師澤請天台法英主之。講演修造。頗復
舊規。一紀之餘。以疾謝事。北峰印繼焉。初師在日。有
竹生於巖樹。作詩云。孤植幽巖樹。竹生巖樹心。結根
人莫問。造物意難尋。向月藏龍影。當風別鳳音。歲寒
方獨見。高節倚疎林。嘉定壬申。印師董院之二載也。
其舊題巖竹再瑞。鎧菴和其詩曰。印公秉一德。克享
慈雲心。樹腹竹重出。巖腰瑞可尋。霜凌我全節。風動
爾諧音。不許常時見。天寒表瘦林。


附五人



思悟



徐姓。錢唐人。幼出家欣慈院受具。好遊講席。每
誦呪時身出舍利。所供像亦如之。求者如市。天聖三
年屬慈雲。欲以智者教觀求入大藏。王丞相擬達天
聽。師曰。此非常事也。小子將助矣。乃繪千手像。誦大
[005-0322a]
悲呪。誓曰。事果遂。當焚此軀。公薨。益精勵無廢。旦暮
越歲。克如志焉。八月二十一日答前誓。薪盡屍在。袈
沙覆體。儼如其生。眾咸異之。慈雲再積香木焚之。久
乃方壞。舍利無數。三歲之後。信者尚獲。慈雲以贊刻
石曰。悟也吾徒。荷法捐軀。其𦦨赫赫。其樂愉愉。逮火
將滅。儼如加趺。逮骨後碎。粲如圓珠。信古應有。今也
則無。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慧辨



字訥翁。傅姓。華亭人。幼不好弄。其父奇之。令入
普照寺。十九進具。從天竺韶學天台教觀。復事浮石
矩。忘飡廢寢。咸盡其學。韶之將老。命代講者。八年後
領寺事。翰林沈遘以威猛治杭。僧徒見者多惶駭失
據。師從容如平生。沈異之。俾涖僧職。遷都僧正。東坡
時為通守。目擊其事。贊中甞序之曰。錢唐佛僧之盛。
葢甲天下。道德才智之士。與夫妄庸巧偽之人雜處
其間。號為難齊。故僧職正副之外。別補都僧正一員。
簿帳案牒。奔走將迎之勞。專責副正以下。而都帥總
領要略。實以行解表眾而巳。師既涖職。凡管內寺院。
或缺住持者。僧司申至。師即涓日會諸剎。及其座下
英俊。開問義科場。如朝廷設棘圍糊名考校者。十問
中五問以上者中選。以是似不三。號為憂降。然後郤
隨院之大小。以所選次第差請。諸山仰之。咸以為式。
凡講授二十五年。往來常千人。得法甚眾。容止端靜。
不畜長物。有盜夜入其室。脫衣與之。導使從支徑遁
去。居無何。倦於酬酢。歸隱艸堂。但六事隨身而巳。熙
[005-0322b]
寧六年七月十七日旦。起盥濯。與眾訣別。加趺而逝。
年六十。臘四十一。初師遺言須東坡至方可闔棺。四
日坡方入山。見之趺坐如生。頂尚溫也。師沒二十一
年。東坡謫居惠州。弟子慧淨大師思義囑參寥子道
潛求坡作贊。且曰。余在杭夢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
彌勒下生。故人海月辨才之流。皆行道於其間。又作
三絕以吊之曰。欲尋遺跡強沾裳。本自無生可得亡。
今夜生公講堂月。滿庭依舊冷如霜。生死猶如臂屈
伸。情鍾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
主人。欲訪浮雲起滅因。無緣卻見夢中身。安心好住
王文度。此理何須更問人。其後參寥往頴水謁子由
曰。辨才既以子瞻。故得銘於公。海月獨未有可乎。子
由亦為銘之。師來天竺。初至合㵎。有老人冠帶逾梁。
傴僂迎之入門。而失代講。時夢章安以金篦擊其口
曰。汝勤於誨人。當得辨慧。甞苦脾疾不愈。夢天神以
金槃盛水。使其瞑目。浣腸浣巳復納。覺而痛止。吳越
大旱。禱於天竺觀音像不應。師時以疾晝寢。夢老人
白衣烏帽告曰。明日日中必雨。問其人曰山神也。如
期而雨。楊無為贊曰。海上有明月。一輪長皎潔。風卷
浮雲萬里開。冷照飛來峰頂雪。


元淨



字無象。徐姓。於潛人。家世喜為善。客有過其居
者。指以語人曰。是有佳氣。鬱鬱上騰。當生奇男子。巳
而生師。左肩肉起如加沙條。八十一日乃滅。其伯祖
父嘆曰。是宿世沙門也。慎無奪其願。長使事佛。八十
[005-0322c]
一者殆其筭也。及師之終。果符其數。十歲從其邑僧
法雨出家。性不茹葷血。每見講座輙曰。吾願登此。說
法度人。年十六落髮進具。十八就學於天竺慈雲。時
門人方盛。眾欲卻之。慈雲曰。疇昔吾夢甚異。此子殆
法器也。勿卻。日夜勤力學與行進。不數年而齒其高
弟。慈雲沒後。事明智韶。韶甞講止觀至方便五緣曰。
淨名所謂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
可食。此一方便也。師聞悟曰。今乃知色.聲.香.味本具
第一義諦。因涕下如雨。由此遇物。俱法界矣。代講十
五年。杭帥呂臻請住大悲寶閣嚴。設戒律犯秋毫者
斥去。其徒畏敬之。居十年。沈遘帥杭。謂。上天竺本觀
音大士道場。以音聲懺悔為佛事。非禪那居也。請師
以教易禪。師至吳越。競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重樓
傑觀。冠於浙西。學者數倍。其故有禱於大士者。亦鮮
弗答。名其院曰靈感觀音。熈寧初。祖無擇治杭。言者
不悅其政。遽起制獄于携李。師以鑄鐘之緣。例當訊
辨。幸而不罹。非所寓止真如蘭若。泰然擬金剛錍。撰
圓事理說。居十七年。僧文犍者。利其富倚權貴人。以
動轉運使奪而有之。遷師於下竺。師不為忤。犍猶不
厭。使者復為。遷師於潛。逾年犍敗。聞朝廷復以上竺
畀師當犍之時。吳人惡之。施者不至。巖谷艸木為之
索然。及師之復。士女不督而集。山中百物皆若有喜
色。趙清獻與師為世外友。親見而贊之曰。師去天竺。
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光輝。復留二年。終欲捨去。
[005-0323a]
謂其徒曰。吾祖聖人。猶以急於化人。害於行巳。位本
鐵輪而證止五品。況吾凡夫也哉。因謝去。老於南山
龍井之上。以茆竹自覆。吳越聞之。爭為築室廬。具像
設。甓金碧。咄嗟而就。三年復為太守鄧伯溫請居南
屏。一年鄧去。歸龍井終焉。師講說不擇晝夜。甞曰。鬼
神威德不具。多畏人晝說。或不得至。比夜人靜。庶幾
能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僅能以執其徒。有欲効者。
師禁曰。如我乃可。平生修西方淨業。未嘗須臾廢行。
成力具。能以其餘見於外者非一也。東坡子迨生四
年不能行。請師為落髮。摩頂祝之。不數日能行如他
兒。布衣李生習禪觀甚辨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
憐之。為請於師。未言其名。師拒不許。若知其為人者。
秀州狂人回頭左道以鼓道俗。宣言當建率堵波為
吳人福田。施者雲委。然憚入杭。以師不可欺故也。不
得巳來。先以錢十萬。詣上竺飯僧。且遣使通問曰。今
以修造錢若干。願供僧一堂。師答曰。道風遠來。山川
增勝。誨言先至。喜慰叵量。承建淨檀為飯僧之用。竊
聞教有明文不許互用。聖者既違明誨。不知白佛當
以何辭。佇聞報章。即今撰疏文也。狂人大驚慚。見其
徒。雖門弟子亦勸。但禮之以化俗。師厲語曰。出家兒
須具眼始得。彼誠聖者吾敢不恭。如其誕妄。知而同
之。是失正念。吾聞聖者具他心通。今日當與爾曹虔
請。於明日就此山。與十方諸佛同齋。即如法嚴敬。跪
讀疏文焚之。明日率眾出迎。而狂人竟不至。學者皆
[005-0323b]
服。又嘉興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巫醫不能治。師祝之
而愈。越州諸暨陳氏女病心漫不知人。父母以見。師
警以微言。醒然而悟。甞與僧熈仲會。食仲。見眉間有
光如螢。攬之得舍利。自後常有於其臥起處得者。將
化入室。號方圓菴。秦觀記米芾書宴坐謝賓客。止言語。飲食召參
寥.道潛告曰。吾淨業成。如七日無魔。右脇而逝。吾願
足矣。五日出偈告眾。七日奄然而寂。元祐辛未九月
晦也。塔成。弟子懷楚詣汝陰。請誌于東坡。坡命予由
銘之。


從雅



錢唐淨住僧。得海月台衡三觀。乃曰。慕虗名。爭
如修實行。言清行濁。賢聖所訶。入南山天王。專業讀
誦。閱法華五藏.金剛四藏.彌陀十藏。禮真身塔十徧。
釋迦三十萬拜。彌陀百萬拜。誦號五千萬聲。一字三
拜。禮法華三徧。楊無為贈以所撰安樂國贊三十章。
師欲廣化。遂圖三輩九品列。以贊文刊石。淨住一生。
坐不背西。無疾趺化。異香滿室。天樂盈空。


若愚



字子發。錫號法鑒。海鹽馬氏。年二十四有聲學
校。抵湖之覺海蘭若。素所居裂冠。依僧用明得度。學
教于辨才。道譽日隆。郡請住南屏。力辭不赴。奉辨才
杖屨。退居龍井六年。與參寥心友。參寥能詩近名。師
韜光鏟彩不求人知。覩覺海屋老僧殘。為興無盡供。
建閣奉安西聖。甲於東南。啟淨社。勸化道俗。每集必
數百人。三十年加功進行。多蒙佛接。張祠部景備留題
有動人無限往生心。句。初辭親。日夢白衣人授七十
[005-0323c]
二䇿。壽果至此。靖康丙午九月。謂其徒曰。夢神人告
汝同學僧則章。得普賢觀行法三昧。巳生淨土。彼待
汝久。曷可淹留。命眾諷觀經。甫畢乃云。聖相現前。吾
往矣。偈曰。空裡千華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蹈得西歸
路穩。更無一點狐疑。闍維得舍利數百顆。塔于東廡。
雙槐居士鄭績銘闢白雲具斥偽志。詩編名谷菴餘塵。


扣擊宗途傳



陶唐於變巢許不臣。周武會朝夷齊異議。反經合道。
葢有激揚。未若皂白之不相為用也。法智中興。克
復舊物。天下後世是之。或者居摧碾之。下抱手澤
書之。反不能以一唯響。應一覧無遺焉。既非隘路
叛出之比。必其用心有所在矣。撰淨覺神智列傳。


仁嶽



字寂靜。號潛夫。姜姓。霅人。師開元行先。十九進
具。學律於錢唐擇悟。能達持犯。聞法智最明天台教
觀。徑往依止。至水月橋。擲笠採蓮徑中云。吾所學不
就。不復過此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杜諸窻牖。雖白
晝亦藉蘭膏以使尋繹。屋壁棟梁皆如墨。鄉書至。悉
投帳閣。積歲一開。為眾分衛。坐于舡舷。方舒足頃。豁
然自得。若拓虗空。不知舟檣之折。針芥相投。筌蹄盡
舉。晝聽夜習。面詢口訣。聞以所疑。請益函丈。擷大屧。
關大鑰。眾望風畏之。凡十餘年。悉其蘊奧。乃曰。學解
不如射行之著明彰信也。與十同志修。請觀音懺法。
因臥病次。怳如夢寐。深悟向之所學皆非。知見超達。
遂與法智背馳。往復詰難。如十諫雪謗之類。是其尤
[005-0324a]
者。十諫序云。夫何大師未察忠素。再樹義門以安養
生身。抑同弊垢。娑婆劣應。混彼舍那。又曰。豈圖拾其
短。隱其長。沽出藍之名。起逆路之見。自墜塗炭。良可
悲哉。道不我合。讒由是興。將事四方之游。以諧平昔
之志。造天竺慈雲。攝以法裔曰。吾道不孤矣。師獻詩
曰。十載事遊歷。茲辰竊自矜。愛山逢鷲嶺。問道得牛
乘。貝葉秦翻偈。蓮華晉社僧。如何稚川子。向此學飛
昇。會有昭慶請。慈雲以詩送之曰。黃鸝鳴谷口。受請
近重城。鷲嶺雲初背。石函僧過迎。陞猊百子會。揮麈
四鄰驚。自喜千年後。吾家有道生。慈雲門人從者大
半。移石壁靈芝慧安清修。凡五道場皆當路所屈。在
靈芝日。為溫之仁。行人請住淨社。居僅十載。緇素敬
仰。乃至標榜名額。或真楷。或大篆。悉為奮筆。永嘉法
道中興。實師力也。德臘既高。霅帥請主祥符霅王芳菲園
觀察使劉從廣奏命服樞密副使。胡宿請淨覺號。朝
野共欽。而胡最篤信。執弟子禮。撰楞嚴集解序。葢師
平昔探討法藏。尤精此經。會粹諸家之說為集解。以
通之。大張五重之旨。作說題以明之。欲廣演於神呪。
調聲曲以諷之。期修證之必成。示禮儀以備之。世俱
行焉。晚景專修懺摩。遵梵網然三指為供養佛事。創
隱淪堂休室。究其立名。意期息機也。治平元年三月
二十四日。謂門弟曰。我明日午時當去。期至留偈而
終。四月四日墳于何山西隅。壽七十三。臘五十四。法
嗣慈梵.靈照.乃仁.瑩珂。尚能振舉玄綱。作人師範。著
[005-0324b]
述凡五十五卷。大論節文十二卷。大論樞淨名精英
會粹禪門樞要雜編名義為教網之大綱。法義之精
雋。又有梁唐二集。及牕案記諸子雜言史髓等文可
以裨贊佛道。開導後昆者。咸有卷軸。旁通六經。貫穿
百氏。善詩能文。精篆𨽻。堅修戒律。至老無懈。靈照名
義序曰。師逼於終世。猶閱是書。孔聖垂終。口誦法言。
仲舒至死。手不釋卷。則師有焉。元頴傳而論之曰。予
嘗論及師平昔辨說。擊揚宗旨。其所予奪。大抵如砧
槌相扣。器諸淳朴或彼或此。初何疑焉。止觀天親.龍
樹。內鑒冷然。外適時宜。各權所據。斯之謂乎。淳熈甲
辰。沈大卿祖德葺其塔。蕭千巖記。


從義



字叔端。永嘉平陽葉氏。母潘。八歲入道。又九年
通經落剃學於扶宗忠。徧歷廣詢。二十七寄講玅果。
說四教義。出集解。迄今盛行。主大雲.真白.五峰.寶積.
玅果五剎。學徒匝座。辨折明白。堅徹旁通。音吐清暢。
有若成誦。罔不悅服。自教主以五時.五味.半滿.權實.
偏圓.大小之義推明止觀。厥旨奧衍。讀者疲精竭力。
難於貫穿。至師研詳精到。故聽者多願稟承。且痛患
隋唐以來他宗所立。不本經論。但任胸臆。修證無由。
縱有依經傍論。亦判釋不盡佛意。卻於佛法正宗妄
有排斥。祖三張者。假託老氏簉乎儒佛。世俗莫究根
源。亦加宗奉。遂於補注集解數。數辨明非黨宗也。欲
學者審其是耳。如論禪宗。則曰。達磨以楞伽四卷。授
可師云。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可度世。又
[005-0324c]
云。藉教悟宗。世人何得妄說教外別傳。若看禪人語
錄。何不看佛語錄。佛語錄者。阿難等錄。佛金言以成
經也。唯永嘉集多用佛經以為指南。此得達磨正意。
與近言禪者異。子厚云。今之空空愚夫。誣禪以亂其
教。又曰。今人學教。不知所以。便欲廢講修禪。而不知
教中所談何事。又禪者云。若未頓超方便。且於教法
留心。嗚呼。此言謬矣。豈圓頓上乘微玅教法。祗在方
便而不超脫。豈方等真詮常住極玅但分別名相而
巳。不知以一心三觀甚深般若。尋經學教。自免數寶
之責。若謂誦持經論是滯言說者。娑婆世界以何為
佛事。禪徒豈不言語示人。無離文字說解脫義。豈不
然乎。若乃諍於說默。豈是通見。當知聖人之道。或說。
或默。或非說默。視.聽.覺.觸亦復如是。得其旨者必不
諍矣。豈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華嚴等諸
大乘經無此事耶。烏乎。世何愚也。汝等當信佛之所
說。諸佛如來言無虗妄。四教儀謂自隨喜品直至等
覺。忽用五悔。即引五十校計經注云。始自凡夫。終至
等覺。皆因五悔。等覺尚修。暗證之流。那忽見棄。又說
事理二懺訖。乃云。莫見此說。便謂漸行。謂圓頓。無如
是行。謬之甚矣。何處天然。彌勒自然。釋迦師科云。茲
葢以無因無果。斥彌勒.釋迦。既是果人。果必由因。今
不修於事理之因。是無因矣。豈可無因而感果。祖師
所明理觀事懺。斯是依準諸大乘經。凡愚不知。或聞
此說。便謂漸次。而圓頓中都不如是。所以有若未頓
[005-0325a]
超方便。且於教法留心等。良由迷於大乘修行法門。
偏計理性。無說無示而廢修。得解行二門。端拱無為。
不禮聖容。不讀經教。言我是大乘頓機直入。若諸經
論。葢被中下漸次之流。一家所斥。暗證之徒良在斯
矣。又曰。華嚴云。如貧窮人。數他珍寶。於法不修。亦復
如是。故佛垂教。欲人依之而修證耳。苟能因指見月。
經論何傷。文字解脫何必畏哉。所作皆是玅道。何謂
漸行。教外將何而別傳乎。討疏尋經。分別名相。自不
達耳。非經論過。不知討誰疏耶。若慈恩等疏。此則可
耳。若天台疏。皆有方軌。攝法入心。觀與經合。非數他
寶。豈伹分別名相而巳。誤無量人棄嫌經論。所損至
大。彌須謹之。清凉云。攝天台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
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謂別有亡機
之門。昔人不參善友。但尚尋文。年事稍衰。便欲廢求
禪。豈惟抑乎佛心。亦乃翻誤後學。是以不能依教修
行。故為如來訶責。人之罪戾。經論何愆。故祖斥修心
不達者云。隨逐積年。看心稍久。不知研覈問心。是以
不染內法。著外文字。偷記注而奔走。負經論而浪行。
斯皆斥於不了之人無異數寶者耳。今之庸鄙。於知
識處纔聞句偈。便謂教外別傳。以由不知吾佛法藏
如來教海。合融一切諸法故也。遂以禪高於教知他。
何謂教。何謂禪。悲夫。辨祖承則曰。今家承用二十三
祖。豈有誤哉。若二十八祖未見經論所出。近見刻石。
鏤板圖狀七佛二十八祖。各以一偈傳授相付。烏乎。
[005-0325b]
假託何其甚歟。識者有力。宜革斯弊。使無量人咸遵
正教。又崇法禪師先聽律。歎云。解脫之道。天壤相隔。
遂棄之學經論。洞明智者一宗。徧說法華十玅。又云。
予以不退心慕常樂果。當自初地至十地。豈為名相
所惑。直造韶國師。師云。自性清淨。無一法可得者。佛
之理也。百福莊嚴。無一善可棄者。佛之事也。雖分二
途。俱強名耳。吾崇壽之子。玄沙之孫。建大法幢。以金
剛體全付於汝。今問若爾。將何以為別傳。戒律是三
學初章。何乖解脫。維摩云。其知此者。是真奉律。豈非
解脫。苟如國師所云。將何出於天台之道。而云名相
所惑是誰咎耶。如議賢首宗。則曰。清凉觀師初學天
台。所見既僻。為荊溪所破。遂棄天台。宗賢首。雖遵稟
止觀。而斥天台判教。豈不教觀胡越。解行矛盾。又曰。
清凉謂。台宗判華嚴兼別。失如來意。乃自立云。行布
是圓融之行布。善財參諸知識。但解一法。謂之謙巳
推勝。若爾普賢.彌勒何不然耶。又以知識對當位。次
判華嚴為頓。頓仍謂華嚴是菩薩請。超勝法華。而却
用天台判教文及三觀三德.一念三千.性善性惡等。
況賢首圭峰長水所立義門。各自不同。師資撰述。何
其然哉。又問清凉。法華若攝餘經歸華嚴者。何不攝
餘經歸法華。而却歸華嚴。況法華部內實無會入華
嚴之文。但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
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
慧。是經既云法華。何得謂歸華嚴。天台但判頓部在
[005-0325c]
初喻之乳味。何曾指為根本。就喻言之。但見乳成醍
醐。禪源諸詮云。古師所解。皆是四禪八定。南嶽天台
依三諦理。修三止觀。文義雖圓。終成次第。唯達磨傳
最上乘禪。名如來禪。頓同佛體。逈異諸門。師曰。圭山
宗賢首判教立義。而賢首五教章。美贊南嶽天台。以
為升堂入室之人。心經疏明圓一心三觀自指如智
者大師所明起信論疏明修禪法。亦指天台止觀等
文。又圭山師清凉。清凉華嚴疏引用天台性善性惡
三止三觀三德三諦三一相即等。文曾無有異。圭山
何獨違背祖師。貶南嶽天台耶。如議慈恩宗。則曰。造
疏釋經。都無立行。攝法入心。成觀等語。謬移經品。前
後改削。論文語句。專用唯識等論。定性滅種以通法
華。茲乃徒援權典。用證實教。豈不誤哉。如論道家則
曰。儒者用三皇五帝為教主。書序三皇之書謂之三
墳。言大道也。五帝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以茲墳
典化于天下。是故儒宗得為一教。仲尼但是傳教。況
其餘哉。故云祖述堯舜等佛。是法王說。十二部經八
萬法藏。教化眾生。故釋教。教只有二。道教只可判入
儒流。宗儒佛者。衣服飲食。宮室遵其教主。道士所服
衣.所食食.所居室果誰教之。雖欲以老子為教主。其
如老子非是帝王。若言別有天尊為教主者。五經但
云河圖命包洛書。畀姒而巳。若言道經有天尊號者。
三張偽撰。豈堪作證。其自說所得於祖之道。謂之聖
人。洪範又曰。吾佛玅證圓常。法界之體。體具諸法。不
[005-0326a]
出十界。十界互融。故有三千。具即是假。假即空中混
而不辨。辨亦不分。雖一一徧。亦無所在。此名玅法。從
本垂迹。大通之時。為第十六王子。與諸大眾。覆講此
法。結其大緣。自茲之後。節節誘之。今之寂場。示成正
覺。宣演大乘。小機莫悟。有如聾啞不動。而遊施於小
化。方等彈訶。般若淘汰。機緣既熟。玅法斯通。故住靈
山。宣暢本懷。三乘九界。咸悟一真。皆以如來滅度。而
滅度之。諸法實相。三千空中。既巳顯露。本成大覺。亦
乃斯彰大事因緣。始得滿足。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所
以智者靈山親承大蘇。玅悟於止觀。說巳心中所行
法門。不出三千。空中而巳。生佛雖殊。玅法無別。剎那
即是。何須外求。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知本體常自
寂然。所著大部補注十四卷。光明順正記三卷.新記
七卷.觀經往生記四卷.金錍寓言記四卷.不二門圓
通記三卷.淨名略記十卷.義例纂要六卷.法華句科
六卷.四教集解三卷.搜玄三卷.菩薩戒疏科一卷。晚
示疾秀之壽聖。囑門人曰。若等自利利他。以久吾道。
勿作最後斷佛種人。吉祥而逝。元祐六年正月二十
一日也。壽五十。臘三十一。瘞舍利于錢唐寶藏院側。
劉提刑記行業云。端介清白。不妄遊從。寤寐三觀。
耽味著述。過午不食。非右脇不臥。非濾水不用。行步
有常。坐立如植。未甞求公卿之知。或欲以椹衣師名
加之。悉辭不受。可謂賢也巳矣。


附二人


[005-0326b]


靈照



字了照。號希夷子。蘭溪盧氏。幼不與羣兒伍。失
恃怙。以脫俗啟兄。兄以三麤藤示曰。用此擊汝。至於
俱碎。可從汝意。師欣躍入林。負藤一束。置兄前曰。果
容入道。用此擊我。俱碎無恨。既志不可奪。遂令師寶
慧紹賢。誓去枕。席香燈。禮誦晝夜不息。幾月誦通法
華光明。抱經投試。有司嘉之。獎以別榜。稟持惟謹。竊
自思曰。沒齒無聞。君子耻之。矧為佛徒。飽食虗度乎。
詣錢唐學教觀于香嚴湛。服勤數歲。更欲旁求。湛曰。
汝無他往。今淨覺闡化吳興。吾宗之傑也。宜就正焉。
負笈而往。師資道契。切問近思。一家戶牗。靡不通達。
歷試艱難。眾心允服。淨覺歸寂。住吳山解空。遷景德
戒壇。熙寧中湛於華亭超果別創教肆。甫備。臨終囑
其徒曰。吾竭力建此。唯願得一真傳教人繼之。捨靈
照其誰。依教禮請師。擎眾而至。禪誦精苦。講誨無倦。
遵偏讚之。典慕東林之風。自元豐初結為蓮社。每至
孟春。啟繫念會七晝夜。唱道勵激。比及三年。預社逾
二萬人。感驗至多。西聖入夢。相好奇特。作禮跪問。靈
照一生誦大乘經。學大乘法。修大乘行。期生安養。轉
度眾生。果遂願否。觀音指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勿
復疑矣。深夜誦經。力疲倚臥。復夢遍吉。身相如經所
說。喜而驚寤。願造聖像。說玅經萬部。以嚴淨報。元豐
五年仲冬。示疾謂侍者曰。吾巳見異。安養之期不遠
矣。十六昧爽。累足而逝。四體三日溫煖。闍維舌根不
壞。紅潤如生。舍利迸流。赤白間錯。壽五十五。臘二十
[005-0326c]
四。塔骨舌于院東南。親度靜仁.覺圓.靜智。登門受道
千餘。


可久



字仗老。錢塘錢氏。天聖覃恩得度。學教觀於淨
覺。喜為古律。造於平淡清苦。東坡以詩老呼之。居西
湖祥符。蕭然一堂。坡作郡日。元宵九曲觀燈罷。斥玄
從者。獨至[土*奢]戶。入了無燈火。但聞薝蔔餘芬。留詩云。
不把瑠璃閑照佛。始知無盡本非燈。志林云。師及垂
雲.清順三闍棃。皆予監郡日所與往還詩友也。清介
貧甚。未甞有憂色。今老矣。不知尚健否。蒲左丞集錢
唐古今詩。求藁於師。師曰。隨得隨去未始留也。聞者
高之。晚年杜門養浩。送客有界。樞密林公訪之。亦不
屈。照律師嘲曰。抝折牀頭舊杖黎。任教桃李自成蹊。
如何昔日廬山遠。却為黃冠一過溪。師笑不答。久之
劇厭人事。辟穀燕坐者十餘年。窻外唯紅蕉數本。翠
竹數百。觀練熏修裕如。忽曰。吾死蕉竹亦死。擇瑛公
亦死。瑛葢同遊時尚無恙。巳而果然臨行口占曰。生
老病死樂在其中巳矣。乎傳語風華雪月。言訖長往。
壽八十。葬骨北山禪寂蘭若。


釋門正統第五
[005-03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