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明 憨山德清 閱
雜記
一日于比部。言一屠牛者。牛將屠。忽跪而求生。淚墮
不止。屠不勝怒。遂剌其兩目。牛死未移時。屠剔牛肯
綮。刀忽躍剌其目。斃焉。嗚呼。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
也。故以大道觀之。天地我伯仲也。以天地觀之。萬物
我伯仲也。我戕伯仲。則伯仲戕我。何尤哉。
蘇長公䟦張無盡清淨經曰。作止任滅。佛言四病。無
盡言。作止任滅。是四法門。長公則曰。無盡若見法門。
應無是語。紫栢老人試拈問麟郎。麟曰。兩頭不著。老
人曰。尚未信。汝再道看。麟則崖柴笑而巳。老人謂麟。
汝見車輪否。能引重致遠。千里往復。輪若掩地。則一
轉不能也。汝知此。謂四病四法門。果是兩頭語。然汝
還欠一籌者。殊不知即兩頭耳。
夫龍之為物也。隱顯莫測。變化無常。以故世多奇之。
殊不知有豢龍氏者。駕之若牛馬。驅之若犬羊。夫復
何奇。豈非有欲則易制。無欲卒難馴耶豎而趍者。靈
出萬物謂之人。設有欲亦弗靈矣。昔有鸜鵒效僧念
佛。久之。一旦無疾而化。既檢其餘燼。得舍利若干粒。
燦然奪目。聞而未知奇者。將非黑業酒醉。父母撼而
未醒乎。當湖有僧誦法華經。有年數矣。一蝦蟇聞經
聲。忽作拳跽狀者移時。眾見恠而厭之。少頃。若禪坐。
撼之巳息斷矣。達觀道人聞而奇之。以為法華會上。
[022-0334a]
八歲龍女。能。獻珠得佛。獨擅其美。而斯蟲復能數千
載之下。追其芳躅。是不奇。又孰為奇。夫茫茫宇宙人
豈少哉。人弗能而蟲能之。則有愧於牛馬多矣。雖然。
誦經不誠。音難悟物。覩蝦蟇。而後信誦者之誠也。我
聞唐修雅法師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經之
旨。合目冥心仔細聽。醍醐滴入焦腸裡。若然者。則是
蟲豈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達觀道人。乙酉歲之伏牛山。道出滁陽。遘丁太僕。時
方炎暑。與二三法侶。納涼於滁之龍泉寺。一時田侍
御。并鄒鍾二司馬。俱問法於道人。道人應機率性。適
忤鍾司馬。司馬大怒。威作百態。道人未能以慈心三
昧攝伏之。終有愧焉。使鍾君邂逅於今日。必以道人
為春風主人矣。惜其即世早。無及此緣也。龍泉元封。
相去八十餘里。故結夏焉。寺主東州。與杜生善。道人
於是始識杜生。將七易寒暑矣。田侍御。兩司馬。較諸
二善友。雖顯晦未始同條。然皆識道人於乞食之初。
可無念哉。乃今惟杜生不遠千里。謁道人於曲阿于
生之別墅余甚感之。乃囑杜生曰。汝識吾面。莫若識
吾心。汝識吾心。莫若識吾無心之心。識吾無心之心。
又莫若識汝之本有心。識得本有心。雖復輿臺走卒。
軒冕莫若也。如未識之。急須識取。
予登峨嵋。往返幾三年。以貪觀山水。鬚髮不暇剃除。
遂成頭陀焉。既至曲阿于觀察北園。時比部為地主。
常熟繆生。吳江周生並在。予以暑熱。乃剃髮而留鬚。
[022-0334b]
髮幾四寸許。以一囊紅花裹而藏之。擕至清涼。授開
侍者。寓清涼半載。除夕鬚亦剃除。亦授開侍者。惟左
右鬂。命眾鬮之。時一蘆運禪人得其右。一微淵禪人
得其左。葉航江禪人鬮畢。特請於余曰。願得分少鬚
髮供養。予覩其眉宇。真色藹然。乃分向授開侍者所
藏髮一束與之。雖然。老漢以十方世界為一縷髮。且
道全身向什麼處安著。以十方世界為全身。且道一
縷髮向什麼處掛著。道得亦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
棒。如何即得不受棒去。咄。雲山萬疊水潺湲。𡨔堵稜
層頂如削。
嘉靖初。蒲之萬固寺。背七里許。峰巒攢秀處。有古剎
曰讚嘆。其中老納義秀者。溫里人。精進敦實。日課阿
彌佛十萬餘聲。朝夕無閒。五十餘年矣。至於經行之
所。磚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試補之。久復成漕。今猶在
也。初有貧寒子。不能自活。來依秀。秀納之。久之見其
動靜弗佳。因呵曰。汝真賊也。無何果約其黨。乘夜擊
秀。初擊秀稱佛聲猶洪。再擊稱佛聲弗斷。然亦微矣。
因死。亦當垂絕之際。佛聲不斷。至於股折。能跏趺而
逝。非五十年志氣堅強勁正。烏能至此。又有白居士
者。亦往來蒲城。傭役得值。不擇僧俗。悉施與之。一日
灌園汲水。忽遺身心。鼻息乎絕。有老嫗不知其定。多
方強救之醒。七日。旋定如初。後遊陜。定於盩厔冷廟
中。將九十日。村人謂其死也而埋之。嗚呼。秀老精進
而取殺。居士禪定而活埋。皆多生夙殃也。
[022-0334c]
五祖演和尚。一日云。我這裡禪似個什麼。如人會作
賊。止一子。其子一日忽問云。我爺死後。我却如何養
家。須學個事業始得。其爺一夜引至巨室穿窬。入宅
開櫃。教兒子入其中取衣帛。兒纔入櫃即鎻却。父乃
尋先竇而去。其兒子在櫃中。計無所出。故作鼠嚙聲。
其家點燈開視。櫃纔開。賊兒聳身跳出。人不及措手。
得脫。隨趕至中路。賊兒忽見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
追人却於井中覓賊。兒直走歸家問爺。爺云。你且道
怎生得出。兒具說所以。爺云恁麼。却儘做得。萬曆丁
亥冬。余結制蘆芽。禪餘無事。偶與主人妙師。閱及此
篇。妙師捧腹笑而淚下。余問何故若是。妙師曰。我笑
中有痛。余又問。痛甚事。妙師曰。痛他父子情忘。始做
得賊。余感妙師知言。故錄之。
迦旃延有慧辯。善說法要。於大眾中。以解行稱第一。
常宴坐樹下。有外道來問曰。以我觀世人。但有此世。
更無他世。可得然乎。迦旃延曰。今此日月。為天為人。
為此世。為他世耶。若無他世。則無日月矣。外道俛首。
如是轉折幾十。而外道情枯智訖。遂歸依之。或者問
佛。迦旃延。富樓那皆有慧辯何故。佛曰。渠二人多生
修無我觀。故曰。修無我觀。何以得慧辯。佛曰。汝不見
鐘皷乎。本無心念。而隨叩隨應。以其內本空故也。問
者始解。
嘉靖閒。夔州萬縣象鼻岩下。有一庵禪師。書華嚴經。
一日日暮。殘陽巳沒。尚徐徐。書之不巳。侍者報曰。日
[022-0335a]
光久沒。何書經不止。禪師聞。則伸手不見指矣。嗚呼。
本有常光。無擇凡聖。瞥爾情生。暗相現前。余追思一
庵之精誠。於書經之際。此光忽露。因綴之以偈曰。筆
頭無火夜生光。了了徐書經幾行。幽鳥一聲啼綠樹。
東風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適萬縣福城庵。行
行上人。詣吳請華嚴經。聞余書法華於金壇。於見素
之墨光亭。特過信宿。燈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綴之
以偈曰。萬縣吳門共一天。書經誰後復誰先。夜深偶
舉陳公案。這段常光又現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師
拶之曰。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師曰。
汝問我。我為汝說。丁生唯然。師忽擊几一下。問丁生
聞否。答曰聞。師曰。此非而生其心。又問丁生。汝聞時
是有心聞。無心聞。答曰。無心聞。師曰。此非應無所住。
既而師復說一偈曰。木魚打得頻。怕痛忽生瞋。汝若
知痛處。禹門度金鱗丁生名法鱗。
解易
先天有常。則後天何始。後天有常。則先天何復。唯先
天無常。而後天始開。唯後天無常。而先天可復也。如
伏羲未畫之先。豈無易哉。然非伏羲畫之。則天下不
知也。予讀蘇長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雖性情有殊。而無常則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則終
為乾矣。離自何始。坤若有常。則終為坤矣。坎自何生。
故乾坤皆無常。而離坎生焉。至於一卦生八卦。一爻
[022-0335b]
生六十四爻。不本於無常。則其生也窮矣。此就遠取
諸物而言也。如近取諸身。則一身有四體。手與足也。
總手與足而數之。不過二十指。就一指觀之。可屈可
伸。若指有常。則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則指終
不得復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無有常。則後
天之路不窮也。後天之易無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
也。苟性若有常。情何從生。情若有常。性何從明。唯性
無常。則道可為器也。唯情無常。則器可復為道也。聖
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復性。而不廢耳目之用。即性
而攝情。而本無物我之累也。所以開物成務。多方變
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復者。如春陽之在萬物。
物無不化也。如嚴冬之藏萬物。物無不復也。然易有
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體同而名異。何哉。所在
因時之稱謂異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為事。事可以
為理。則性與情。卦與爻。獨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
數。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數明。則吉凶消長
之機。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則卷萬而藏一。雖鬼
神之靈。陰陽之妙。亦莫吾陶鑄也。
卦名大有。蓋一陰而居尊位。備有信順尚賢之三德。
而羣陽心服。自歸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處遠而不
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與五應。陽以柔通。三以
陽居陽位。勢可以通天子。復有上九冥而援之。則其
通上。豈不易哉。四則近五。而三又非強梁者。則專而
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獨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
[022-0335c]
附上。又能容四與三二。乃本配專輔五。而不憚勞。可
信也。以此觀之。初九雖則處遠。其陰被五之德厚矣。
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懷報者也。予以是知。一陰五陽。
而陽服其信順尚賢之德。併甘心為其用也。不亦宜
乎。
我觀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蓋水不至下。
則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與空。水火之極
也。如噬嗑之初九。惡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膚
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
恬不為介意。然終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損有餘而
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惡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
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堅而難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
窮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窮。亦併力噬之。則
六三也。欲敵之則力不勝。欲安之則心不甘。唯懷毒
而巳。然則六三之力窮。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
五皆堅而難噬。則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
唯懷毒焉。可謂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
有毒。噬而能止。則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
處噬之終。不知戒。而以噬為事。則處終者。凡噬之禍。
並歸之矣。其荷校滅耳。不亦宜乎。嗚呼。唯君子玩象
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
而日造乎無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則大。大則無
外。無外。則天地萬物皆可以範圍之。豈可當噬嗑時。
我無術以禦之哉。
[022-0336a]
夫井不自井。由人而井。故井雖不可改。而可夷也。然
井不自夷。亦由人而夷。即此觀之。井夷不夷。井潔不
潔。皆由人而巳。井何預哉。故井無得喪。而人有往來。
汔至則瓶入井而未得水。未繘則瓶得水而未出井。
如繘而出井。則有功而無凶。未出井而羸其瓶。則有
凶而無吉也。然皆存乎人。不由乎井。井唯應之而巳。
又卦不自卦。合六爻而後有卦。爻亦不自爻。分一卦
而後有爻。然合六爻而為卦。則心在而情不存矣。分
一卦而為六爻。則情在而心不存矣。夫情果有情哉。
心果有心哉。但應物而有累。則謂之情。應物而無累。
則謂之心。故情與心。名焉而巳。若其實也。亦存乎其
人耳。故曰。周流六虗。上下無常。無常者情也。六虗者
爻也。爻乃虗位。忽吉忽凶。皆情之所致。故曰。吉凶以
情遷。設一心不生。六虗不遊。則應物而累。與無累者
全矣。全則謂之卦。卦則無我而靈者寓焉。爻則有我
而昧者寓焉。心則又寓乎卦爻之閒。故可以統情性。
統。通也。蓋善用其心。則情通而非有。性通而非無。故
老龐曰。但願空諸所有。甚勿實諸所無。良有以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十四字。本一
義耳。蓋人之有我。以有身也。身之有人。以相待也。身
既不獲。誰復我名。我既無我。人又誰見。吾故曰。此十
四字是一義也。
咸之四爻。吾知之矣。如有心而應之。終不甚光大也。
無心而聽天。則未光者。亦光大也。噫。吾纔生心。則性
[022-0336b]
變而為情矣。性無我而靈。故能通天下之情。情通則
無事不吉。不通則有我而滯。故以之圖事。吉亦變凶
也。
一日文待者。問余咸艮之旨。余將拄杖擉其足。失聲
呌疼。余徵之曰。汝知咸艮之旨乎對曰弗知。余復示
之曰。汝知之乎。汝若不虗。擉即不應。汝若不止。擉亦
不知。唯止資虗。所以應之不窮。唯虗資止。所以智之
不倦。所謂咸艮者。在於日用。非在語言文字也。
智鑑曰。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廬山曰。一微涉動境。成
此頺山勢。予聞二老之言久矣。然終不大明了。及讀
易至漸卦。始於二老之言。了無所疑。蓋卦寓性。爻寓
情。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者。即卦之意也。如一微涉
動靜。成此頺山勢者。即爻之意也。大都一心不生。則
吉凶無地。一微涉動。則吉凶生矣。故漸之六爻。一微
未涉之初。有其位而無其人。一微涉動之後。則有是
位而有是人矣。唐李長者以漸卦六爻。寓十信升進
之意。蓋十信自初至十。皆以生滅心。聞法悟解。以解
始染。尚屬生滅。未入無生滅位。至入初住。則分得無
生滅矣。
予讀易繫辭。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現矣。處覺
象與形。皆在在之籧廬。而非在在象象形形者也。如
得在在象象形形者。則象象形形一指之屈伸耳。噫。
金之未銷也。塊然而巳。及其既銷也。則融然而巳。然
外塊然而求融然。外融然而求塊然。吾知神聖。亦無
[022-0336c]
如之何也。
予觀易至泰卦。不覺掩卷長歎久之。夫大壯之與夬
卦。當是時也。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矣。然而聖人獨
安夫泰者。以為世之小人。不可勝盡。必欲迫而逐之。
使其窮而無歸。其勢必至於爭。爭則勝負之勢。未有
決焉。不若獨安乎泰。使君子常居中而制其命。而小
人在外不為無措。然後君子之患。無由而起。噫。聖人
之見遠矣。後世君子。不體聖人之意。一得其位。必欲
盡逐小人。飽快所懷。殊不知君子小人邪正不同。固
雖天淵。然而共以天地為父母。天地之於子也。賢不
肖豈不自知哉。知而容之。以為既生之矣。以其不肖
而逐之。則父母之心。亦有所不忍也。伹當使賢者制
其命。不肖者聽其令。則君子不失包荒之度。而小人
亦得以遂其所生。若必欲盡逐小人。而都用君子。雖
聖人復生。不能行也。知不能行而強行之。謂之悖天
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國家元氣。不至大
壞。蒼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
銘
樊城仁王寺建大雄殿碑銘
蓋聞西方般若。一名而含多義。中國無一名多義之
名。以翻譯之故。存梵而略華也。般若。有文字。有觀照。
有實相。三者同名實異。苟得其實。名豈能淆。又般若
有八部。惟仁王般若。乃波斯匿王。首問釋迦如來。護
國祐民之法。波斯匿。又名月光。月光所問之經。總八
[022-0337a]
千餘言。言言本於五忍。而五忍之立。蓋凡有國有家
者。不以為前茅。則七大不祥。相繼而起。不祥起。復不
以五忍禦之。則社稷亡矣。又梵云般若。此翻智慧。良
以一切不祥。皆生於愚癡。故君愚癡則失臣。臣愚癡
則不忠。父愚癡則不慈。子愚癡則不孝。桀紂幽厲。愚
癡之尤也。堯舜夷惠。智慧之首也。襄陽府樊城。仁王
寺。建自宋景定閒。迄國朝中廢。而楚唐襄三王。僉謂
寺以仁王名必有謂。既而訪之高人勝士。乃知名本
於經。於是併力重建。適逢世廟龍飛漢水。易名仁皇
焉。萬曆辛卯。屬有不淨。火龍怒而浴之。殿廡灰燼。而
楚唐襄三府主。以為茲寺也。我先王所建。於是復并
建之。嗚呼。波斯匿王為五天之長。不以出世法為問。
而問世法護國祐民之具。苟非夙植善本。有大智慧。
豈能即世閒法。而明出世法哉。經以仁王名。蓋旌其
德也。而楚唐襄三王。亦並夙植善本。繼月光之業。而
世為金湯。豈偶然乎。殿成。禪客乾公從余問訊曰。寺
不幸而火浴之。又幸楚唐襄三令主。不忽祖宗之志。
復同鼎建。敢乞先生一言。光三主之德。予曰。某人微
言輕。曷敢當此。且楚才地。顧擕布鼓於雷門。公愀然
久之。復率住持等眾。再問訊曰。敘事記土木。不無其
人。若夫考名審實。暢般若之玄旨。非師筆恐不大快。
余曰諾。夫心外無法。文字性離。文字性離。則觀照微
密。觀照微密。則所謂無思而契同者。得非實相而何。
大哉般若。一名多義。孔得之而治六經。述春秋。老得
[022-0337b]
之而二篇作。子得之而立論。王通得之而作經。李翱
得之著復性之書。新建得之揭良知之訓。雖然。有真
般若。有似般若。真般若者。了色即空。了空即色。故不
死於枯稿。不蕩於情波。了知而修。故修無所修。以修
無所修。所以當境緣順逆之衝。習染消。而我無所修
也。似般若。則解而不精。忽修以逞見。一旦危疑交至。
解失而氣喪。境奪識情。事敗醜布。遺笑千古。此逞相
似般若之咎也。凡一切黑白。倘有志於般若者。苟不
能精義入神以致用。不惟負我迦文聖人。實負波斯
匿王。與夫楚唐。襄三王。世世金湯建寺之德。銘曰。寺
名仁王。緣起月光。五忍之立。立銷不祥。自西而東。法
傳華中。襄陽樊城。是有禪宮。宋景定閒。實始創焉。綿
歷既久。三王扶顛。子孫繼護。金湯彌堅。龍飛漢水。仁
皇易題。堯天佛日。萬古光輝。般若一名。多義所存。檢
名審實。妙不可言。密在汝邊。在我即粗。離我我所。翠
竹真如。火龍浴之。殿堂灰飛。三王併建。波斯之遺。予
願吾曹。顧披方袍。戒根清淨。地產靈苗。鬼神呵護。梵
剎堅牢。晨昏祝聖。地久天長。舜田秀實。覺樹花香。世
出世法。光洞八荒。凡有心者。根塵頓忘。靈𦦨熾然。共
徹真常。
足軒銘有引
夫大道。不癡無夢。夢非獨有。以癡為媒。遡流窮源。
本末洞悉。順而不返。狼頓有無。是以善觀者。富有
天下而無受。貧等餓夫而有餘。故小人絕窺上之
[022-0337c]
心。君子無多求之玷。置三才於末世。發大曉於重
昏。出者若魚投春海。處者如獸老雲山。禮樂用而
不知。日用運而忘照。公忘私。私忘公。公私相忘。如
心忘身。不見有餘。不足誰待。不足生足。足忘不足。
始能惟足。惟軒足。乃充十虗而常愜。軒乃示萬有
而常無。地待空浮。水隨天到。四時予奪。一念雌雄。
花茂園林。草芳崗阜。進退魚鳥。坐臥得之者。則頭
頭自在。失之者。則處處乖張。玄黃勞其目力。好惡
搖其心光。當足而不能足。足為欲師。當軒而不能
軒。軒為我主。名實難欺。根塵易昧。故去來無常。賓
主互用。粗妙在人。軒惟嚆矢。銘曰。
一念不生。諸塵無待。光景無邊。豈須錢買。七情熾然。
蔽虧本天。烟雲起滅。以馬作船。載諸顛倒。狂醉寧了。
聲塵萬端。枕上失曉。聲色無櫃。櫃惟耳目。耳目無主。
主者不足。惟無我者。眾妙簇簇。兼善一切。獨立無欲。
足軒銘有序
愚讀過秦論。知賈生進退英雄。雌黃強弱。意獨在
秦。餘者不過倚數而巳。由是而觀。秦巳過矣。然不
知足。至於鞭山填海。希冀長年。社稷且不為子孫
有。況他哉。博浪離椎。毫不醒悟。既而陳勝吳廣之
徒。掉挺崛起。秦為之板蕩。今麟郎於此土堦茅茨。
粗衣糲食。出不為喜。處不為憂。借風月以陶情。假
詩書而理性。於四部洲中。六天之下。較秦所逞。乃
太倉稊米耳。於六天中。有天曰兜率。此言知足。嗟
[022-0338a]
乎。知足則茅茨土堦。雖瑤宮金屋。不能過之。不知
足。雖處九天之上。若在溝壑。雖然。有身而無心。榮
辱誰知。有心而無身。苦樂誰受。身兮心兮。一報之
蘧廬。橫謂我有。自是靡患不至矣。若然者。身心猶
非我有。始為知足。況身心之外者乎。古顏氏之子。
墮體黜聰。合於大同。大同則天地非大。塵毛非小。
即此而言。知足待不知足而名。如無不知足。則知
足亦毛焉而巳。雲門大師。有函蓋乾坤句。截斷眾
流句。隨波逐浪句。三句一句。得失在人。此又足軒
之證據也。銘曰。
三句一句。達人自知。足軒之舌。風行水瀰。
麟室銘有序
龍為鱗蟲之長。虎覇千峰之中。獅子為百獸王。哮
吼震眾。至於腦裂。鳳凰飛鳴。羽蟲雲從。麒麟之性。
不受覉繫。仁而無欲。東西自如。無欲近剛。仁則近
慈。惟剛唯慈。乾坤乃備。用九用六。出入自在。故麒
麟出聖人生焉。麒麟死聖人悲焉。嗚呼。剛以慈濟。
威而不猛。慈以剛克。寬而不濫。兩者不虧。聖德乃
全。聖人初人。明勇自強。千屈不折。終至邁常。在鱗
為龍在羽為凰。在毛錯變。異其行藏。今以麟名子
室。子念人初。碌碌童稚。屯蒙未詳。一旦啟正。靈竅
發光。以明明德。即心作佛。言有異同。義無中邊。善
思則無書不經。不思則無經不書。書記姓名。經常
無變。變者受滅。不變不生。不生之心。斷常莫侵。百
[022-0338b]
工技藝。觸處行深。老龐有言。日用無別。惟我偶諧。
諧則佛魔受役。況其餘乎。銘曰。
龍之與虎。水陸疆土。獅子麒麟。各遵其路。鳳凰飛鳴。
羽蟲生光。麒麟產野。瑞符聖王。在物既然。人當自強。
君子小人。初無常種。情理相攻。勝敗漆桶。楞伽之洲。
梵川之島。鷗閣凌虗。窗吞月曉。此室麟名。小子無驚。
佛魔在握。以理治情。
佛智泉銘
佛智深渺。能消熱惱。飲從眼入。動念枯稿。蒼石之下。
雲林之杪。湛然本狀。神會可了。覩影知渠。我惟顛倒
兩存無功。靡往非道。
鵬沙彌塔銘有序
鵬子少為書生。含毫弄舉子業。及學為古文詩賦
精陰陽讖緯之術。皆臻其奧。又以宿習現行。復知
歸敬大法。既而游學燕京。觸事感懷。遂決薙染。瘦
骨稜層。抱喘疾。破積雪。不怯嚴寒深雲。而登清涼。
於萬曆辛卯。十一月望日。訪道人於妙德庵中。遂
克初志。明年四月十日奄然而逝。嗟哉。俗壽三十
二歲。僧臘一百四十五日。道人哀鵬。志有餘而壽
不永。特銘之。銘曰。
抱志未克。死生變更。耿然一念。有願必成。古之今之。
何殊晝夜。晝夜之辟。一指高下。尻之與脊。本無中邊。
求其兩端。以黃為玄。鵬子了此。匪滯假真。以誓為轂。
轉大法輪。骨埋嘉福。雞園爭秀。舊佛新祖。誰左誰右。
[022-0338c]
鵬其有靈。當處速鑑。三際同時。普振清梵。
宛平縣資福寺開山守心端禪師塔銘有序
師名鎮端。字守心。族姓陳。世本山西潞安府。長治
縣。師生多禎祥。鄰里驚異。弱不好弄。風骨卓羣。年
十二。依黎城縣。洪福庵。瑞禪師之高足。惠忍為受
業師。居無何棄去。登伏牛。禮補陀。既而入代之五
臺山。謁二虎禪師。一見器焉。為嗣法弟子。及還故
山。瀋王聞而敬之。延住資福禪院。給供甚勤。師一
日曰。大丈夫。不出家。即當以仁義輔弼明主。澤流
遐邇。出家則當精深宗教。徹法底源。闡揚佛祖之
道。俾博地凡夫。彈指登聖。以報佛恩。始不慚為男
子。顧吾於二者之閒。一無所有。瀋王雖勤厚。濡滯
一方。莫能廣飯方來。終非鄙志。於是復棄去。來燕
山宛平縣。盧溝橋東。茆茨採椽。聊為諸方息肩之
地。亦額資福者。示不忘瀋王也。資福西南隙。師穿
大井一口。置石漕六方。發願曰。無論黑白愚智人
畜。凡有知者。沾我滴水。食我粒米。同生阿彌陀佛
國中。無量壽覺。親為授記。登不退轉。雖然。以師受
性嚴冷。不喜阿世。即豪貴臨門不少屈。故自某年
至某年。施者簡寂。常住荒寒。師力抱枯淡。歡接方
來。了無倦色。或不堪其憂。師曰。自要弄這迦陀。勤
苦澹泊。不為世釆。我分耳。復何尤。王恭妃。亦聞其
風而敬之。遣中貴易茅茨採椽為金碧。師方暢志
樹功德幢。為聖天子祝延聖壽。徼福蒼生。迨於萬
[022-0339a]
曆二十年。冬十二月。預謂門弟子曰。我明日行矣。
積年勞勤。施主使我成就行門。我去後。若輩當併
心常住。無乏方來粥飯。我死猶生也。至期果端坐
而逝。諸檀信。僉謂師預知時至。倍加歸向焉。師生
於嘉靖二年某月日。卒於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日。
僧臘五十七。世壽七十三。門弟子依天竺法。闍毗
其願身。歸骨於南岡之塔。達觀道人。謚師號曰普
慈。塔曰願光。嗚呼。禍福莫烈於死生。而端師不為
之撓。超然脫去。大患不能留難。雖古之所謂豪傑
之士。挾仁義。佐人主。建大勳名。垂芳百世。至於臨
死生之際。軟㬉不堪。貽天下笑。由是而觀。則端師
豈不為大道人者哉。銘曰。
凡有知者。皆為欲馭。生因欲乘。死因欲去。唯師異此。
去來乘願。勞勤死生。不為欲販。自生至老。老而愈壯。
周濟一切。始終匪兩。樹塔南岡。普為諸方。生資以食。
死以骨藏。燕山可磨。願力靡竟。無斷僧飯。臨死之命。
兒孫念之。勉強力支。如盧溝水。長流無贏。吾君長胤。
母曰恭妃。聞師德風。篤信歸依。師其有靈。保此英檀。
福壽無疆。萬世奠安。為佛金湯。廣建道場。龍象蹴踏。
日月彌光。野人之心。淺而弗深。赤抱盡剖。鬼神鑑臨。
銘刻貞石。天地同脉。形有代謝。心無今昔。
大悲菩薩多臂多目解并銘
世疑大悲菩薩。臂目廣多。互相驚恠。蓋不以理察。
橫以情觀。苟以理察之。則人人自信不暇。豈獨疑
[022-0339b]
於大悲乎。如我一身之眇。毛孔八萬四千。布植森
如。六尺匪狹。正當毛孔森顯。則一身弗留。一身現
前。則毛孔皆隱。隱顯互換。而一多歷然。適此之時。
豈不有。非一多之數。所能牢籠繫綴者存乎。若環
輪之無竟。應萬物而無窮。大悲獨有。而我獨無。此
情也。非理也。故以理應目。則象帝之先。我得而徹
視也。以理應耳。則八荒之外。蚊蚋之音。我得而徹
聽也。我常靜坐。忽然身心都遺。耳目無邊。遠近情
化。古今夢破。始恠大悲臂目甚寡。而世猶疑為多。
不亦癡乎。雖然。南人不信有千人之帳。北人不信
有萬斛之舟。蓋其信情。而不信理故也。殊不知禍
福死生。物我廣狹。古今代謝。清濁浮沉。皆情有而
理無者也。倘能以理折情。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皆我臂與目也。若然者。提挈四生。智周萬有。初非
勇與明所能預者也。銘曰。
本一精明。暫應六根。應而不返。望流迷源。大悲菩薩。
教我觀音。不以耳聽。目視禪深。禪深莫測。一六陳跡。
錦繡芻狗。既陳勿惜。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事理無成。
慈及萬物。循業發現。我本平常。三十二應。塵剎放光。
若出有心。菩薩病狂。鼻祖東來。眉山奇才。大悲閣記。
揑聚放開。卷舒自在。理徹無礙。桄楖林中。長公放賴。
態羆虎豹。視以儕輩。出怒入娛。了不驚恠。吾生公後。
知公三昧。得自禪老。語言黼黻。曄若春花。春容衒態。
不善觀者。離花覓春。春不可得。泣岐沾巾。文字語言。
[022-0339c]
道之光華。何必排擯。始謂不差。
韶石銘
視端神凝。牧豎在郊。尼父見之。悟其聞韶。愀然鞭後。
至則樂凋。不以耳聞。音鳴寂寥。初無古今。寧有近遙。
是石舜心。連雲岧嶤。
丁南羽結綠現銘
混沌之精。昌谿之骨。南羽得之。象罔不識。玄池天啟。
彩筆龍遊。彈指之閒。諸佛雲湧。莊嚴淨土。熏炙羣生。
若見若聞。當處解脫。誰促大地。成此片瓊。囊括十虗。
現諸希有。須彌為舌。難盡贊揚。口即大虗。渾吞不出。
丁氏諸子。互相寶之。譬若眼珠。明不可失。
于中甫宋端硯銘
由天而人。由人而天。太古之色。中有玄泉。雲出無盡。
魚龍可眠。若人得之。造化同堅。
臥牛硯銘
溪山無盡。春草有餘。饑渴弗擾。憨臥超如。毛頴為鞭。
一聲觫然。頸尾屈伸。蹄角柔堅。噫。鶴背輕危龍背滑。
歸來牛背穩如船。
孚泉硯
辭修誠立。信貫金石。卓錫泉飛。臥氷鯉出。用無聖凡。
名有黑白。甘冽異常。孚翁血脉。
瓢銘
納十方之虗不為大。勺四溟之水不能溢。實濟渴之
勝具。乃補饑之妙器。其餘滴餘粒。可以飽龍蛇足虎
[022-0340a]
豹。是為鉢之良輔。
獨高菴銘
爽塏之陽。卜居斯祥。風度疎林。香濤琅琅。飯訖無事。
讀天竺之章。閒或得意。身世都忘。本真揭露。雲淨月
光。散步庭除。薜衣清涼。城市焦煩。一刻十霜。王侯兮
若夢。爭如落魄而徜徉。
竹瓢銘
若之為物兮。堅而有節。虗而能容。雅分溪邊之月。閒
挂石上之松。偕而老兮。萬壑千峰。
雲笠銘原本缺文
頭上笠。人不識。譬如片雲覆松梢。夜鶴歸來巢莫覓。
無巴生傳
無巴生自言。生於青草灘。灘即姑蘇之松陵。今之吳
江也。予從無巴生遊甚久。每於無巴。行藏所忽之閒。
音聲笑貌之際。與夫習氣動靜。徐而察之。似非青草
灘人。蓋無巴受性超放。不耐世故。於習俗繩墨。了不
相拘。予嘗規之。無巴笑曰。子奚不檢名而審實耶。名
檢則實審。實審則名不虗。名不虗。賓即主也。主即賓
也。物與我。皆不得巳。而受形於天地之閒。倘不達此。
則何往而非有待乎。夫有待則有累。有累則孔隙不
待鑿。而不可勝數矣。吾嘗歷觀有待之大槩。不出乎
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而巳。如以自心觀七大。則七
大有名而無實矣。方此之時且問子。大火聚中。為吾
拈得一莖眉毛出乎。予曰不能。無巴舍然大笑曰。子
[022-0340b]
雖從吾遊甚久。然不我知。若是謂之相知可乎。子不
聞龍樹有頌乎。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是故說無生。即此觀之。有生則有我。有我始有物。
脫求以名實之相。外名則無實。外實則無名。吾故曰。
賓即主也。主即賓也。賓即主。則主未嘗主。主即賓。則
賓未嘗賓。主未嘗主。賓未嘗賓。則我與物。物與我。不
待觀空而始蕩然也。故曰。會萬物歸於已者。其惟聖
人乎。如我有已。則物豈可會乎。如物有物。則物亦不
受會也。所以有待顯。而無待隱矣。無待既隱。則地以
堅為孔隙。水以濕為孔隙。火以暖為孔隙。風以動為
孔隙。空以無形為孔隙。見以照為孔隙。識以分別為
孔隙。皆不得無巴鼻者也。如以自心觀此七者。則地
未嘗堅。火未嘗濕。火未嘗暖。風未嘗動。空未嘗無形。
見未嘗照。識未嘗分別。若然者。謂七為一。可也。謂一
為七。可也。七若可一。則七未嘗七。有待隱。而無待顯
矣。一若可七。則一未嘗一。無待隱。而有待顯矣。吾以
是知。有待與無待。初皆無性也。如曹溪佛性無常。諸
法有常之說。亦此謂乎。故吾以自心。觀九竅與六根。
我實未嘗有也。然九竅六根。不妨用而不廢。我實未
嘗無也。有無路窮。凡聖情斷。子謂我有巴鼻可乎。如
木生也直。人生也靜。直則無私。無私則無我。靜則無
擾。無擾則本虗。虗則靈。靈則妙。既妙矣。有巴鼻可也。
無巴鼻可也。雖然。莊周謂七竅鑿而混沌死。吾則曰。
孔隙鑿而巴鼻形。所以鈎索得而秘之矣。今吾一受
[022-0340c]
形之後。六根九竅。巴鼻太多。於是乎聲色鈎索於外。
好惡鈎索於內。吾本無巴鼻者。始不得自由矣。故以
無巴字我者。陰借其名。而鞭我後也。子亦何疑。而私
察我耶。予聞無巴之義。乃稽首謝不知之罪。無巴曰。
罪本無性。何謝之有哉。予不知答而退。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