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2 紫柏尊者全集-明-德清 (master)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
明 憨山德清 閱


解經



心經說



般若波羅蜜多。


此言智慧到彼岸。非愚痴者所能到。般若有三種。
如實相。觀照。文字。是也。實相般若。即人人本有的
心。觀照般若。即心上光明。能悟達。則心光發朗。凡
吐一言一句。長篇短什。足為萬古燈明。用除痴暗。
故稱文字般若。


心。


此經大部之綱骨。如人一身。雖有五臟百骸。惟心
為主。


經。
[011-0236c]


訓常。又訓路。常則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路則凡聖
皆所共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之別名。此菩薩既悟自心。以觀
照之光。深破昏毒。不同二乘偏淺。故曰行深。夫昏
毒。即五蘊。為萬苦根株。千殃之本。眾生未能空此。
故縈纏苦厄。如蠶作繭。於百沸湯中。頭出頭沒。絲
無斷日。菩薩既斷蘊絲。故得空色兩融。智悲並運。
若事若理。譬庖丁解牛。無物迎刃。故稱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鶖子。佛之弟子也。其慧辨超卓。識越等倫。
然未悟大乘真空。尚醉枯寂。故如來呼其名而告
之曰。我所謂照見五蘊空者。非是離蘊之空。即蘊
之空也。汝莫錯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也。色則遠
而言之。太虗天地山河草木。無分巨細。凡可見者。
皆謂之色。近而言之。現前塊然血肉之軀是也。受
謂無始以來。從生至死。眼見耳聞鼻臭舌嘗身觸
意緣。皆吸前塵而生者。想謂受而籌量。善惡臧否。
寵辱是非。行謂籌量無常。遷流不決。識謂籌量曉
了。判然無惑。此五者。合而言之。實惟一念。分而言
之。乃五用差別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
[011-0237a]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
無得。


如來慮鶖子。及一切眾生。餘疑未盡。復揭而示之
曰。五蘊既空。心光獨露。浮雲淨盡。滿月當天。則生
滅垢淨增減。皆紅爐點雪矣。故悟真空之後。豈但
五蘊元空。即十二處。十八界。及十二因緣。苦集滅
道。亦龜毛兔角也。雖然冰不自融。春回乃泮。霜不
自釋。日出乃消。五蘊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法。
冰也。霜也。觀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所謂春
之與日。何啻巳陳芻狗。故曰。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
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
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嗟乎。此段無得之光。不特菩薩依之而無罣礙。諸
佛亦依而得菩提。佛與菩薩光非有二。而優劣迢
然者何哉。究光之始。實無優劣。以光極強照。照極
生迷。故覺迷迷滅。靈覺極圓者。名之為佛。光雖圓
悟。迷習漸除。覺路尚遙。名為菩薩。以本光言之。非
惟眾生妄想。即成佛亦妄想耳。然未成佛者。若無
妄想。悟入無門。故曰。一切眾生。由妄想而墮生死。
亦由妄想而出生死。由妄想而墮生死者。凡夫也。
[011-0237b]
凡夫不悟此身眾苦根株。此心攀緣賊媒。放之不
放。游戲於六根六塵。如蒼蠅為唾所粘。濡滯腥沫。
至死不悟。由妄想而出生死者。或逢知識明誨。或
讀佛祖聖賢經書。始悟蠅為唾粘之咎。翻然悱憤。
乃慕鵬舉青冥。若然則妄想之心。得非扶搖之風
哉。故未證悟者。此片妄想。斷不可不堅不固。有等
愚痴凡夫。錯解佛祖聖賢之旨。見說無我無人無
眾生無壽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及本來無一物。
天理上著不得人欲等語。遂牢記胸中。逢人高談
危論。以為巳悟。如是之人。誠可哀憫。且汝現前日
用之閒。七情六欲。三毒無明。如蛇如蝎。誰敢觸著。
不幸而有觸之者。未有不遭螫囓。既自家毒氣。曾
未消得纖毫。說甚大話。汝欲消此毒氣。須服清涼
之藥始得。清涼藥。非龍肝鳳髓。非善見空青。即是
上來所謂此片妄想。不可不堅不固者是也。果能
此志堅固。則七情六欲三毒無明。漸化為般若光
明矣。觀想雖多。以要言之。一曰空想。二曰假想。三
曰中想。空想若成。則內之身心。外之世界。若漆桶
底脫。直下玲瓏。老氏所謂大患者。永免矣。假想若
成。皎月浮空。長天一碧。蹄涔江海。散影分輝。中想
若成。陶空鑄有。如臂屈伸。宛轉隨心。不乖全體。空
想治見思之毒。假想治塵沙無明之毒。中想治根
本無明之毒。噫。此三毒者。乃天下之大毒也。除佛
之外。誰不遭其毒害。皮毒毒般若。肉毒毒解脫。骨
[011-0237c]
毒毒法身。是以天竺醫王。制大神方。以空想之藥
治皮毒。以假想之藥治肉毒。以中想之藥治骨毒。
然想藥雖三。而不越乎一念。故達一念空者。即成
般若德。念雖空洞。不廢羣有。即成解脫德。有無相
即。空色相離。不即不離。一念相應。即成法身德。要
到無罣閡地位。無恐怖境界。直須三惑都除。若纖
毫不盡。縱菩薩猶沉覺礙。況凡夫哉。故曰。餘塵尚
諸學。明極即如來。又曰。因明有見。暗成無見。不明
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所謂因明有見者。匪獨
三光之明。因空。因假。因中。皆因明耳。若不因明。孤
光自發。凡聖情消。又說甚麼三觀一心。一心三觀。
即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亦不勝贅
焉。然未到徹頭徹腦處。此智慧光明。寸步舍離不
得。若背明而行。管取斷常坑中。墮落有分在。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
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
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大哉心光。智不可知。識不可識。陰陽不能籠罩。有
無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聖無與等者。謂之大神
呪。大明呪。無上呪。無等等呪。不亦宜乎。而般若有
顯密。自觀自在菩薩。至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謂之顯說般若。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乃至菩
提薩婆訶。謂之密談般若。又呪者。加蜾蠃之祝螟
[011-0238a]
蛉。念茲在茲。似我之聲。綿綿不斷。則諸蟲受薰。莫
知然而化為蜾蠃矣。諸佛如來。以慈悲顯密。薰一
切眾生。故一切眾生。莫知然而化之。嗚呼。佛恩廣
大。誰知報者。而正法垂秋。祖道寥落。顧鈍根小子。
道悳虗薄。無以感人。甘向秦庭號呼。徹歲賦無衣
而救楚者誰哉。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夫智慧愚癡。初非兩種。彼岸此岸。本是同源。以其
見有身心。即名愚癡住此岸。以其不見有身心。即
名智慧到彼岸也。經則萬古不變之稱。心則八部
最先之主。不變。則凡聖可以共由。最先。則誰能舍
此。而求無上菩提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眾生未始非菩薩。但不達人法皆空。被苦厄所陷。
故名眾生。若了達無礙。孰非菩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


至此特呼名而告之者。謂上菩薩所證之空。非小
乘偏空。亦非頑空。亦非斷空。直即色之空耳。色既
可以即空。則空亦可以即色。故曰。色不異空。空不
異色。五蘊之中。色蘊其一。色空既可以相即。餘蘊
例然。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011-0238b]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
無得。以無所得故。


至此再呼名而告之者。佛慮其偏小習重。卒難遊
大乘二空法海。故明揭顯露以啟迪之。諸法空相。
譬如質礙之冰。既巳融化成水。在方器則隨而方
之。在圓器則隨而圓之。觸風可以為濤聲。映地可
以為天色。在江湖可以浮萬斛。在大旱可以為雲
霓。無往而莫不自在矣。又方圓之器。喻前境。前境
自有生滅垢淨增減。如水成冰。無非質礙。學者知
此。則十二處。十八界。十二支。及四諦。皆瞭如也。雖
然境不能自空。必假照以空之。境空智在。病去藥
存。終非本體。藥亦洗之。方盡染污。故曰。無智亦無
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
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
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
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
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
訶。


嗚呼甚矣。偏小習重之難化也如此。故如來種種
[011-0238c]
告之。令其深信。意者。此般若波羅蜜多。不惟觀自
在菩薩依之。心無罣礙而得涅槃。即三世諸佛。亦
因之而得無上菩提。尚恐其驚疑未徹。再敕之曰。
此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
是無等等呪。神則威靈莫測。明則無幽不燭。無上
則更無有上者。無等則更無有等者。聖人為物。至
矣盡矣。無可以加矣。猶說密呪以加持之。予讀此
經至是。不覺涕泗橫流。莫能自止。比因抱疾潭柘
山中。念雲閒徐太僕琰。衛法勞勤。釋此以慰益其
道心耳。


心經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者。實眾生大夜之明燈。諸佛之
慧命也。梵語般若。此飜智慧。梵語波羅蜜多。此飜到
彼岸。葢謂有智慧者。照破煩惱。不溺情波。生死超然。
妙契本有。所謂登彼岸焉。心乃喻此經。如人一身。雖
有百骸五藏。心為主耳。此經文雖簡略。實六百卷雄
文之心也。經者。古今不易常然。徑路。人得趨而進也。
觀自在菩薩者。謂此菩薩。以如上智慧。圓照空有。了
無罣礙。肇公云。照不失虗。則涉有而無累。虗不失照。
則觀空而不醉。即有無而離色空。所以能有能無。可
空可色。故曰自在。若夫眾生執有。二乘尚無。各偏所
見。不能圓通。便不自在。夫智慧之與聰明。大相懸絕。
聰明則由前塵而發。智慧則由本心而生。故聰明有
生滅。而智慧無依倚也。所以不生滅耳。行深般若波
[011-0239a]
羅蜜多時者。謂此菩薩所修觀智。不同二乘偏淺。乃
深般若也。惟其深般若故。故能照徹色空。本無二致。
元一實相。自是凡夫不了。見色而不見空。二乘偏執。
見空而不見色。一如恒河之水。魚龍認為窟宅。天人
認為琉璃。人閒世認為波流。餓鬼認為猛𦦨。四者所
見。不過皆情耳。惟悟心者。了無此見。色既如是。受想
行識。未嘗有異。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照見五蘊
皆空。則一切苦厄盡矣。凡夫迷倒。不悟此身四大假
合。執以為實。故聞生則喜。聞死則悲。殊不知此身。以
四大觀之本不可得。喚誰生死。身既乃爾。此心亦然。
妄想攀緣影子。不過四蘊合成。若以四蘊觀之。是心
亦不可得。喚誰煩惱。人不悟此。聞譽則懽然為順。聞
毀則戚然不悅。此乃恣情縱識。不以觀行。轉識而成
智。則將飄淪苦海。逆浪千尋。出沒無常。改頭換面。橫
竪羽毛。寧有已哉。痛矣眾生。佛本現成。不肯承當。眾
生分外。甘自擔荷。受此荼毒。猶未省悟。舍利子。佛之
高弟也。聰明絕倫。才辨超眾。佛呼其名而告之曰。菩
薩以智慧照徹五蘊。大患永辭。長揖三界。汝知之乎。
即色之空。而不廢涉世也。是諸法空相者。此空相照
見五蘊之空也。此空本無生滅。本無垢淨。本無增減。
或以道前道中道後釋之。未必然也。何故行人以智
慧照五蘊時。色空坐斷。凡聖情盡。此時寶劒當陽。佛
亦不能嬰其鋒鋩。況菩薩與凡夫耶。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
[011-0239b]
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者。謂此菩薩。以此智慧。豈惟照
五蘊空耳。至於十二處。十八界。莫不皆空矣。何故謂
五蘊即十二處。十二處即十八界。佛以眾生根器不
同。隨機設教。有迷心不迷色者。為說五蘊。有迷色不
迷心者。為說十二處。有心色俱迷者。為說十八界。要
而言之。蘊處界三。不出色心也。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者。謂菩薩以智慧照之。此真空之中。非惟蘊入界本
空。至於十二因緣流轉亦空。非惟流轉空耳。還滅亦
空。非惟還滅空耳。苦集滅道皆空也。非惟種種皆空。
即此能空蘊入界三。乃至苦集滅道之智。亦不可得。
葢所既不有。能不單立故也。十二支。及四諦。雖則聲
聞緣覺。巧拙有異。要而言之。真空之中。無是事也。菩
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
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
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此經不
惟眾生宗之。度生死流而登彼岸。直饒諸佛菩薩。分
真究竟。亦必本此也。此葢讚勸流通此經。使諸眾生。
依般若而進修。庶不遭魔外眩惑也。永嘉曰。大丈夫
兮秉慧劒。般若鋒兮金剛𦦨。非但空摧外道心。蚤曾
落却天魔膽。大都有志於出世者。如此力量。如此風
雲之思。如此激烈之懷抱。如大火聚。使萬物嬰之。直
下灰飛烟滅可也。不然則少見可欲。而兒女情生矣。
或云。師之論此經。不分因果。不列科章。似乎儱侗。不
[011-0239c]
合古規。恐不宜也。余則應之曰。我佛所說千經萬論。
五時不等。不過陶汰眾生情塵。洗滌其見地。苟情塵
盡而見地正。則古規不合之中。實合之也。子胡多語
乎。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
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此亦讚歎般
若。尊重效驗耳。神則妙萬物而莫測。可測則不神矣。
明則圓應萬有而無所累。累則不明矣。無上則更無
過其上者。有過之者則不上矣。無等等。則無可與等
者。圓滿充實。更無及者也。圭峰云。彌滿清淨。中不容
他。孰與等之。巳上皆顯說般若也。然般若有三。所謂
文字。觀照。實相也。葢非文字無以起觀照。非觀照無
以鑒實相。非實相。則菩薩無所宗極也。極者何。證之
謂也。夫證有淺深。淺則斷見思。及塵沙耳。深則圓拔
根本無明。直抵妙覺而後巳。雖三觀一心。兼修並進。
然斷見思。則空觀之力居多。斷塵沙無明。則假觀之
力居多。斷根本無明。則中觀之力居首。夫見地明。而
不修觀行者。何殊有田而不耕也。雖修觀行。而見地
不明。又如盲人行路。非惟不能還家。我恐其將墮坑
落塹也。若人怕生死而厭煩惱。無如以四大觀身。四
蘊觀心焉。夫四大觀身。四蘊觀心之旨。此如來剖心
剜膽。指箇方便。冀眾生即此臭軀殻上。攀緣影中。使
即妙悟此身此心。原一實相耳。然眾生流浪生死。輪
轉苦趣。實非聲色貨利。飲食男女牽障也。特其不能
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則見有身可得。有心可礙。有
[011-0240a]
身可得。則生死宛然。有心可礙。則憎愛熾然。生死厚
而憎愛深。則本有智慧光明埋沒矣。佛與眾生豈兩
箇耶。佛不過無死生無愛憎人耳。眾生則有生死有
憎愛佛也。四大觀身者。凡行人行住坐臥。當以齋潔
念頭。回觀此身。皮肉筋骨本屬地大。血脉涕涶津液
本屬水大。暖氣屬火。動轉屬風。諦審觀察。於我何有。
今橫執之。而不舍離。認以為實。何殊兩鬼爭臭屍焉。
如是觀久。積習行深。生處漸熟。熟處漸生。至於練盡。
練之一字。不可忽也。苟非真為死生漢子。逆順境臨。
便擔荷不起矣。四蘊觀心者。先觀受蘊究從何有。推
而窮之。為無因忽生耶。為託境生耶。無因能生。則前
境未感。本心寂寥靈徹。烏得有所謂妄想耶。托境而
生。則前境遷變。心亦遷變。遷變之心。豈真我心。若真
我心。天地以之建立。萬物以之為本。若其遷變。安能
為天地根蒂。萬物之本乎。故知遷變者。特攀緣影子
耳。夫真心則塵生不生。塵滅不滅。照物而無累者也。
故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
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此偈世尊大
慈。全提緣起無生綱領也。如能悟此。則心經之妙。盡
於此矣。夫緣起無生者。謂心不自生。生必由塵。塵不
自顯。顯必由心。惟不自生。心無性也。惟不自顯。塵無
性也。心塵無性。則無生現前。無性心塵。則緣生不廢。
心塵既爾。萬法皆然矣。此旨在於華嚴。則謂之法界。
在法華。則謂之實相。或曰。此經以破相為宗。談空為
[011-0240b]
趣。豈與華嚴法華同轍而語哉。夫華嚴法華。皆顯示
圓宗。而此經密譚實相。乃古德成言。非不佞臆度穿
鑿也。噫眾生疑情。不了此旨。於無身中妄見有身。於
無心中妄見有心。殊不知無身之身。形充法界。無心
之心。靈照羣品。夫此身此心。豈是高遠玄妙也耶。即
吾日用之中。應緣之際。未始不昭昭然也。老洞華嚴
曰。佛法在日用處。穿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舉心動
念即不是了也。龐居士曰。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
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然此旨有悟而未修者。有
修而未成者。有證而受用者。今有人於此。微有小悟。
即不修行。便謂巳了。則修與證。掉頭不顧。癡到臈月
三十日。一場懡㦬也。不佞此論。非敢參入義黨。比因
海陽居士。偶叩及此。不覺率意而成。故無啟請三寶
證明加被偈也。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
提薩婆訶者。此密說般若也。既謂之密。則不佞不敢
彊論矣。


心經說


夫心經一書。乃世出世閒。聖賢豪傑之神術也。是以
得其旨者。御大千而王天下。如黠童牧羊。鞭䇿指揮
之閒。靡不得其所者也。究其關鍵。則照見五蘊皆空
一句。又此經之心焉。今有人於此。志在聞道。而欲兼
善一切。舍是書而他求。所謂夜行而棄燭。非愚即狂
矣。大抵道之不明。世之難治。皆根於我相。我相既立。
見可欲者。即欣然而悅之。悅之而不滿所懷。即勃然
[011-0240c]
而怒矣。天機由是而塞。好惡由是而偏。以故本有智
慧光明埋沒盡矣。以日用而觀之。則愛憎交戰於靈
臺。情識浮沉於寵辱。以今古而觀之。七雄五伯之相
戮。漢唐宋元之得失。雖復盡善不盡善。不可同年而
語及乎。非武則亂不可定。非智則國不可守。要而言
之。皆不出我相也。是以真性日昧。妄想日濃。質朴日
漓。世道日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有我治人物之
敵。夫賊之與敵。雖父母施之於子。必不能行。寧惟不
能行。將必反目而攻之矣。如來知我相之毒天下。其
害甚大。所以即一念而開色心。即色心而開五蘊。即
色塵而開十二處。又即五蘊而開十八界。使夫眾生。
悟知身執心執。俱本於我相。我相根本。又生於無明。
支支相緣。苦集相起。故達無明之所由生者。則真性
自朗。達色心無性者。則一念不可得。達五蘊無性。則
色心亦不可得。達十二處之所由生者。即如庖丁解
牛。了無全牛矣。以十二處觀現前此身。亦無全身可
得也。達十八界之所由生者。則知色心二法。外則析
為六塵。內則析為六根。中則即將現前分別。歷歷覺
知之心。又析為六識嘻。非我佛大慈深悲。則我相之
根。毒害之本。眾苦之垢。豈易拔易滌哉。滌垢如寒濤
漱石。拔根如金剛破物。漱之不巳。石必終易。破之不
巳。物必終空。石易終穿。物空我廢。所謂若虧其一。必
喪其兩耳。夫物我既忘。則本心自露。故曰。靈光獨耀。
逈脫根塵也。若夫將此光。照出世則覺路可登。照世
[011-0241a]
閒則古道可復。余故曰。心經一書。世出世之神術也。
般若總部其名有八。文則六百餘卷。惟此經。又六百
卷雄文之關鍵也。此經之關鍵。又照見五蘊皆空一
句是矣。照見五蘊皆空。又本乎色心二法。色心二法。
又本乎瞥起一念。瞥起一念。又本乎真心。惟真心初
本澄湛。本無根塵物我。而獨立於五蘊之先。絕無所
感。則一念瞥起所由。雖大智高明之士。扣其瞥起所
由生。竟無有能酬者也。小子于此亦疑之久矣。安得
有破疑之大師。我以身肉充供。亦所甘心焉。


釋金剛經



心外無法。如來實語。水外無波。聖人切喻。但眾生從
無始以來。名言習氣。染深難化。故聞凡著凡。聞聖著
聖。聞有著有。聞無著無。聞生死。著生死。聞涅槃著涅
槃。聞世界著世界。聞微塵眾著微塵眾。本心即隱沒。
被名言所轉。執而忘返。埋沒自性。所以如來於般若
會上。說金剛經。即世界而破微塵眾。即微塵眾而破
世界堅習。堅習既破。微塵習除。虧一喪兩。一兩既喪。
本心頓露。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阿那箇是明上
座本來面目。此老即善惡情上。指渠曉得箇無善惡
的。這箇無善惡的。名有多種。曰本性。曰真心。曰佛性。
曰本覺等。故天機深者。不受名言所染。能即名言而
悟名言不及者。如此經以世界微塵眾情上。如來宛
轉方便。借微塵眾。破世界有名無實。借世界。破微塵
眾有名無實。究竟兩者名實無當。情消性復。即與六
[011-0241b]
祖因善惡之情。悟無善惡本來面目。初無差別。即此
而觀。若不能即名言。了悟得名言染不得的。不惟世
界即一合相。微塵眾亦一合相也。何以故。情未破故。
吾故曰。虧一喪兩。茲眾位偶聚泖上。結金剛般若緣。
此非就地抽苗。皆是多生曾親近諸佛菩薩來。所以
不期邂逅。道人與世泊然。初無他慕。今更深夜靜。白
燭光中。不惜口業。世出世法。將高就低。種種辟喻。委
曲剖析此一分經。雖眾位根器。生熟不同。或聞道人
拈提。或有所入。或無所入。解者。自今日後。由麤而精。
既精則必入神。既能入神。則一切名言。世界微塵。聖
凡善惡。把柄在自手裏。彼名言安能轉我。未解者。自
今日後。必須要解。始不負堯峯中此翻邂逅。且老病
不與人期。流光不可把玩。世出世法。各須努力。


眾生情計。不此即彼。不聖即凡。故曰。聖凡情盡。體露
真常。今世界可碎。微塵可合。則世界與微塵。未始有
常也。而眾生於未始有常之閒。計世界為一。計微塵
為多。不一即多。不多即一。酣計而不醒。從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究其所以。不過我見
未空。隨處計著。故如來曰。一合相即不可說。凡夫貪
著其事。利根眾生。苟和合微塵而有世界。世界果有
乎。碎世界而為微塵。微塵果有乎。嗚呼。此貴在自悟。
不貴說破。所以如來於此經。提無生之綱於緣生之
中。真深慈大悲也。


夫碎世界而為微塵眾。微塵果有乎。合微塵眾而為
[011-0241c]
世界。世界果有乎。此兩者互為主客。迭相蕩洗。而一
多之情。豈煩天風海濤鼓漱。然後滌除者哉。故善用
其心者。終日處乎一多之中。而一多不能累也。反是
者。則不勝累矣。故此經曰。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
名一合相。而凡夫貪著其事者。是不達一多無常。主
客無定故也。如能達之。則一合相。未始非天人師焉。
蘇長公有言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吾則曰。一合相便
是廣長舌也。或者以長公為是。以我為非。以我為是。
以長公為非。此所謂癡人前。不可說夢也。


世界與微塵眾。往復研之。但有名言。俱無自體。謂世
界合微塵眾而有。謂微塵眾碎世界而有。皆眾生橫
計也。然此橫計。不無其因。始因於事不精理不徹而
生。事精。則能了知事外無理。理徹。則能了知理外無
事。事外無理。事果有乎。理外無事。理果有乎。是以性
宗不成。相宗始精。相宗不成。性宗始圓。精即圓故。精
而無思。圓即精故。圓而歷然。無思。故即事而契同。歷
然。故即理而彌照。此等受用。自他滿足。伹因中易知
而難證。果中易證而難忘。噫。因中即受用。果中受用
忘。此非披毛戴角者。不能也。


夫我人眾生壽者四見。初本一我見耳。以展轉橫計。
遂成四見。若以智眼觀之。則一心不生。我尚不有。誰
為我見。我見既拔。則餘者不待遣而自空矣。又我見
者。無主宰中。強作主宰之謂。人見則待我而生。眾生
見。即循情分別。不能返照之謂。壽者見。不過貪生畏
[011-0242a]
死之念也。用是觀之。則金剛經所說四見。實不在經。
即在吾人周旋日用逆順之閒。與佛何干。雖然若不
是這瞿曇老漢。曲折點破。則茫茫大塊。終古不旦矣。


佛問須菩提曰。若人碎三千大千世界。而為微塵眾。
是微塵眾。可謂多乎。須菩提曰甚多。予以是知須菩
提之意。以為不但多耳。諦觀而察之。誠乃有名無實。
故曰。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復次世界之意。亦有
名無實耳。故曰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葢微塵自無其
體。必碎世界而有。世界亦無其體。必合微塵而成。故
以世界觀塵。世現而塵不現。以微塵觀世。塵形而世
不形。或計多碎相。則多碎相現。計一合相。則一合相
現。多碎相。即微塵之別名。一合相。即世界之異稱耳。
若當機頓了。多碎相。與一合相。皆有名而無實。則一
多之情。不待掃而自盡矣。一多之情既盡。則我固有
之心光。昭然現前矣。故曰。凡聖情盡。體露真常。又此
情。緣一而起謂之一。情緣多而起。謂之多。情緣凡而
起。謂之凡。情緣聖而起。謂之聖。情故一一多多。凡凡
聖聖。不過一情之橫計耳。又曰徧計。又曰前塵相想。
又曰六塵緣影。皆此情之別名也。圭峰科此段義。謂
證法界。有味乎哉。


夫有卷則有舒。有聚則有散。有合則有碎。此自然之
理也。故如來呼須菩提而告之曰。若三千大千世界。
可碎而為微塵。是微塵眾。果多耶少耶。須菩提承佛
而言曰。甚多。夫碎大千世界而為微塵。以凡夫心量
[011-0242b]
較之。則不勝其多矣。若如來所知。則不勝其少也。豈
微塵多少之數。如來不知。乃待須菩提定耶。葢如來
逆知一切眾生。雖根有鈍利之不同。而執世界為一
合相。未始有不同者也。但利根眾生。一聞世界可碎
而為微塵。則不待須菩提。言多微塵。即非微塵眾。是
名微塵眾。然後悟世界。必非一合相。柰鈍根眾生。須
待須菩提。密破其微塵多眾之執。然後知一合相。初
本非世界。假眾微塵合。而始成世界。世界既合微塵
眾而始有者。則世界當一合相住時。住本無住。合本
無合。豈待碎世界而為微塵眾。然後一合相始破哉。
又須菩提以為我與如來。碎世界而為微塵。合微塵
而為世界。合合碎碎。重疊翻騰。上根與中根。固巳皆
悟世界本無。合微塵而有。微塵亦無。碎世界而有。至
此則一多之執情。不待觀空。然後破也。柰下根之難
悟。所以須菩提。復拈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
世界。顯告而曉之曰。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世
界若是一合相。則如來往嘗又說一合相。即非一合
相是名一合相。此又何耶。如來與須菩提。憫眾生執
情之難破。味著此身。計為實有。委曲翻騰。而下根眾
生執解未盡。故如來呼須菩提。而再告之曰。一合相
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豈須菩提不
知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待如來再告之。而後曉耶。葢
如來借須菩提而深責下根。執現前之身。橫謂實有。
而味著也。嗚呼。初碎世界而為微塵。徵微塵而非有。
[011-0242c]
微塵非有。則世界無體。故須菩提。不先破一合相之
執而先破多微塵之執。葢多微塵既破。則一合相之
執。不待破而破矣。何者。多為一體。多破則一無體矣。
一多情盡。則世界與微塵。皆清淨法界也。指何物為
世界微塵耶。學者知此。則我如來父子翻騰剖析之
苦心。方始知也。如果知之。則三千大千世界之堅。初
碎而為微塵。再合微塵而為世界。何異一紙卷舒。浮
雲之聚散者哉。


釋棱嚴經



吾嘗讀佛頂經。於七處徵心。初有疑焉。既而疑情忽
消。始知如來之心。即我之心也。吾之疑。即阿難之疑
也。吾疑既消。則阿難豈復疑之乎。凡學者。於七處徵
心之辯。皆謂初處不難。餘者難耳。殊不知有內則有
外。有外則立潛根。立潛根則立中閒。立中閒則立開
眼見明。合眼見暗。立開眼見明。合眼見暗。則立隨所
合處。立隨所合處。則立一切無著。若然者。則初徵內
之辯。為六者之尤也。得其尤。則餘黨自滅矣。且眾生
之執情。特執心在內之情難破耳。如執內之情既破。
餘者何難哉。吾以是知學者謂六者難。不謂初者難。
實不經苦心故也。


夫明心是明何心。為明真心耶。為明妄心耶。若明真
心。真外無妄。更教誰明真心耶。若明妄心。為妄心有
心可明以明之耶。為無心可明以明之耶。有心可明。
則阿難認能推窮者為心。世尊直咄之不許。咄之不
[011-0243a]
許者。非不許也。世尊之意。冀阿難回機反照。照此能
推窮之心。為在七處耶。為不在七處耶。若在七處。則
處處推心所在。皆一無所在。為不在七處。則根境都
無。心託何處。良以阿難於七處徵心時。推窮不精。呈
答未了。以為能推窮者。固即七處推之無在。然知無
在之心。又是何物。若初計心在七處之心。固依根塵
而有二。推之無在。我巳無疑。但現前能知無在者。又
是何物。此物字。較之前物字。又深一層矣。前物字是
依根塵而有之心。後物字是離根塵而有之心。雖直
下推之無在。而知無在者。是必我心。故阿難曰。我以
能推窮者為心。殊不知未經七處推窮之心。是有在
之心。既經七處推窮之後。則有在之心。巳了無在久
矣。然有在之心。是託有境而有知。無在之心。是託無
在而有託。有在而有之心。阿難巳忘之矣。惟託無在
而有之心。尚認為心。此所以佛雖咄之。而阿難心終
不死。至於見聞覺知俱離。而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
別影事。故阿難心稍有肯處。然終不能全肯者。阿難
似未悟法塵分別之影。此塵此影。即無在之異名故
也。如阿難果知此塵此影。本無在之境。牽引而起。初
無有性。則分別此影者。又轉而為無塵智矣。夫無塵
智者。從凡而至聖。從迷而至悟。苟微此智。則一切眾
生終不可成佛矣。故此章。題之曰明心。不亦宜乎。


佛頂經曰。因明有見。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
永不能昏。余悟此。始知孔老非同道也。乃同化也。自
[011-0243b]
是余之信心彌切。實以成佛自期矣。然此光。又豈待
成佛而有耶。即吾現前日用。未嘗不烱烱然在也。特
以橫計明暗之執未消。所以籍明塵則能見。不籍則
不能見。故暗相可昏耳。如明暗執謝。於大夜之中。見
不殊白日矣。而白日之中。光亦無增焉。嘉靖閒。有書
華嚴經者。以精誠堅至。妄念不生。情執不起。能於暗
室書經如白晝。余不敢自秘。願與天下共。乃屬四明
李生記之。


根塵之初。本光本自圓滿。於圓滿中。佛尚著不得。況
眾生乎。以此光元無常性。瞥爾不覺。變起根塵。光陷
其中。即名為識。然識有六。在眼司色。謂之眼識。乃至
在意司法。謂之意識。又七識亦名意識。而與此識不
同。葢名同體異耳。凡一切眾生。不以六塵為前境作
牽引。識總不生。若無六根。雖生亦無所托。故曰。境有
牽心之業用。根有托識之功能。心與識。名異體同。勿
生別解。嗚呼。以根塵之初言之。堯與紂光無增減。以
根塵既立言之。則堯與紂霄壤懸隔。葢堯得之。紂失
之耳。如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此便是陷根塵的樣子。
如不明自發。此便是廓落根塵的樣子。又陷之與廓。
本無常法。若得緣因佛性熏炙之。則根塵之初。圓滿
本光。終必開解。解則會行。行則終證。設已解不行。習
終不消。習既不消。根塵難脫。如解而能行。不惟根塵
逈脫。即根塵皆復本光矣。此事說則容易。領略尤難
解尚難領。何況行哉。伹得能行。何愁不證。既得之。自
[011-0243c]
然發願廣大。良以同體之悲。稱性之慈。大且無待。寧
局於小。如四弘誓。十願王等。皆痛同體而發者也。道
人口門狹小。一時為汝一氣吐不盡。聊書此以作前
茅。程子宜知好惡。努力精進。


緣見因明。見初非緣。明既非緣。暗豈為緣。我以是知
有日月燈之明。則見萬物。無日月燈明。則不見萬物。
以理準之。無有是處。何以故。以見暗在眼前者。暗既
在前。能所昭然。兩非交涉。以暗較明。明亦如是。


夫因明而見物。明謝則不見矣。故曰。緣見因明。暗成
無見也。不因明而見物。雖一切暗相現前。而我無待
之見。本自昭然。故曰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也。雖然鴟梟夜撮蚤虱。察秋毫。晝則瞑目而不見太
山。又猫犬晝夜俱見。晝夜俱見。則與無待之見。又何
別焉。夫猫犬根全則見。根不全則不見。惟聖人根全
亦見。根不全亦見。至於頂亦見。足亦見。背亦見。腹亦
見。周身四體八萬四千毛孔。無不見者。故大悲菩薩。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臂臂有手。手手有眼。良以書不
盡言。言不盡意。聖人設象以盡其意。猶一人之身。身
有六根。六根所待者。謂之六塵。今棱嚴會上。大覺聖
人於六根之中。略舉眼根。因日月燈光之明塵。塵能
發識。有識則見。此妄見也。真見則不待明塵。而本照
徹無遺者是也。一根既然。餘根皆爾。故臨濟曰。汝等
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在人之六根。乃能放
大光明。汝若生心擬會。即非真人矣。
[011-0244a]


以手搔癢。謂有能所。以手把髻。身不離地。緣見因明。
見如我手。癢如明緣。以此而觀。能所宛然。不明自發。
獨立無待。不明自發。旨本符契。橫計忽生。千轉相因。
因因無盡。識難窮究。惟得真法界者。不受識瞞。得惟
識者。不受意言瞞。此皆據用徵照。苟非鵞王擇乳實
難。


明暗自相代謝。見精本自湛然。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
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師曰。大慧禪師。一日問禮侍者。喚作竹篦則觸。不喚
作竹篦則背如何。禮答不得。却曰。望和尚為某作箇
方便指示。大慧向他道。你是福州人。我說箇喻子向
你。如將名品茘枝。和皮殻一時剝了。以手送在你口
邊。只是你不解吞。達觀燈下看大慧語錄。至此不覺
失笑。你眾人且道。笑箇恁麼。如薦得。不勞達觀饒舌。
既薦不得。老漢為汝說破此段經。也不妨礙。只如如
來為阿難。老婆心切至矣。何異大慧和皮殻剝了名
品茘枝。送在禮侍者口邊。只是他不解吞。大底此事
苟不到智訖情枯之地。斷然承當不下。且道如何是
智訖情枯的樣子。咄。泥牛夜半歸來遠。踏破前峰萬
頃雲。


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是以汝今
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
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
[011-0244b]
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
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
伏歸元真。發本明曜。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
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
而見。䟦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
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
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
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
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閒。
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師曰。靈光
寂照。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外此有法。無有是處。凡眾
生見心外有法。皆瞥爾念生。念生即有我。有我則有
限量。所以有內有外。內則根識是。外則依報是。依報
是無情。正報是有情。因有是是。有我我所。雖三細六
粗。生起次第有別。究本言之。原是一箇圓常佛性。以
眾生念起之後。了不覺悟。膠於根塵。識託其中。戀能
戀所。能即六根。所即六塵。根塵能所。疆界確然。是以
眼識則能司色。耳識則能司聲。餘四例然。所謂由彼
覺明。有明明覺。覺明即是真心。明覺即是妄心。此妄
心。即真心迷轉者。非離真心外。別有妄心生。既迷於
真。失彼精了。黏妄發光。根塵是所黏。識是能黏。譬如
眼識不能自生。必由明暗二塵引起。纔有此識。若無
前塵。識終不有。故心外見法者。則有前塵。有前塵則
[011-0244c]
有妄識。既有妄識。六根次第應用。一點也差謬不得。
此皆是情識封蔀故也。若能當下照此一念。原無起
相。即念本無。念尚不有。安得有前塵。凡有前塵為留
礙者。只是自家直下不能觀破此念。故清涼云。十世
古今。終始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
葢有念即有自他。即有古今。念他喚一尚不可。何處
有二。由是觀之。天地萬物一切含靈。不出我一念。又
天台智者云。一念具三千。謂有念時。念息三千泯。謂
無念時。行者真發菩提心者。當於起念時。了不可得。
念息時。洞照十虗。所以這一節經。最初不過迷了真
心有妄心。因有妄心。即有根塵。因有根塵。即有疆界。
因有疆界。便不能互用靈通。此就迷上說。若離暗離
明。既無見體。難道就沒了見。若沒了見。即是木偶人
也。葢因明暗而有見者。應物之識也。離明暗而有見
者真心之照也。此箇關頭。正是迷悟根本。悟得來。應
物之識。即是真見。悟不來。真心之照。即是應物之識。
却不是兩件。因迷悟斯有二致耳。一根如是。諸根亦
然。真心發照。則不托於前塵而起。起不托塵。此是離
物獨立而照。獨立則心外無法。心外無法。不知又喚
恁麼作根塵。故雲門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雲門
此意。即是經云。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
浮塵。及器世閒。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
知覺。器世閒是無情。眾生是有情。如何眾生悟了道。
一切無情器世閒。亦化成無上知覺。此箇竅子。不知
[011-0245a]
在何處。尋得這箇竅子著。說無情器界成佛亦可。說
有情眾生不成佛亦可。所謂拈頭作尾。喚尾作頭。權
衡在手。褎貶由誰。到這裡。說無六根。而有見聞亦可。
有六根而無見聞亦可。上來雲門的話頭。有照處。便
有用。在經旨直饒會得。只是一箇照。用處又存乎其
人。六根互用也不甚奇特。會得從緣薦得相應捷之
句。即便受用得來也。此節經雖由真起妄。會妄歸真。
發許多作用。不過自家日用尋常事耳。以迷者謂之
奇特。又古德云。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這等說話。只好
為未發心的人說。若少有見的。聞此定然鼻笑不巳。
既謂之靈光。是活漉漉地。說恁麼逈脫不逈脫。且他
本無畔岸。這個軀殻子。不過三五尺長。以三五尺長。
置之無畔岸之中。且道是逈脫不逈脫。若道不逈脫。
六尺軀殻子。安能籠罩得無畔岸的靈光。若道逈脫。
只今大眾。莫不在軀殻上作窩坐。這箇窩坐。雖只有
五六尺長。若不是箇真正英靈男子。且慢莫提起。說
他逈脫不逈脫。若然如是。畢竟怎麼樣好。三途一報
五千劫。得出頭來是幾時。


真心實不可以一體求。多體得。又不可以徧體知。亦
不可以不徧測。離一離多。離徧不徧。所以又能一能
多。能徧能不徧也。今阿難不悟真心。惟攀緣橫計。故
如來知其病處。隨機付藥。究竟言之。了無實義。亦無
定方。如難阿難云。若咸覺者。挃應無在。既挃一處。徧
體多覺。斷無是理。如來就阿難計處難之。意者。挃一
[011-0245b]
支而四支咸覺。則挃者亦知。不挃者亦知。則可言挃
者無挃矣。何則以三支不挃有知。則一支挃者。可即
無挃也。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