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2 紫柏尊者全集-明-德清 (master)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四
明 憨山德清 閱


金剛經白文序



此經東來。熾於唐。迄於歷代。芒寒色正。皎如日月。逮
我明。揚光續𦦨雖不乏人。而金剛正眼若墮雲霧。葢
常思其故。學問尚理。謂之所知愚。所知愚不破。則自
心不得現前。自心不得現前。則心隨境轉。糾纏莫解。
以有所住見。求無所住心。離經分析。蕭統孤涎。沁於
[014-0262b]
識海。而經曷由明乎。欲經之明莫若直求佛心。欲求
佛心莫若持誦本文。冥寞於離微玄妙之外。堅精於
死生順逆之關。心心不斷。如酵之於酪。如麵蘖之於
酒。亦非有心。亦非無心。緣緣之中。有忽然而成者。故
大鑑本新州賣柴漢耳。非積文字義理之素。偶然弛
擔。聞經心開。因造黃梅。取祖印而佩之。號於萬世曰
六祖。夫非歷劫聞熏。緣緣成熟之明驗耶。昔龐蘊。一
日仰臥讀此經。丹霞訶之曰。非慢法乎。蘊於左足加
右足而巳。余讀傳燈錄至此。未嘗不流涕交頤。扼腕
而痛不巳也。今刪分數。刻經本文。如來之旨雲廓天
布。凡有知識者。死生受持。操大鑑之券。以展龐公之
用。則酪出乳中決矣。


石門文字禪序



夫自晉宋齊梁。學道者。爭以金屑翳眼。而初祖東來。
應病投劑。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後之承虗接響。不識
藥忌者。遂一切峻其垣。而築文字於禪之外。由是分
疆列界。剖判虗空。學禪者。不務精義。學文字者。不務
了心。夫義不精。則心了而不光大。精義而不了心。則
文字終不入神。故寶覺欲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而
無盡。歎民公南海波斯。因風到岸。標榜具存。儀刑不
遠。嗚呼。可以思矣。葢禪如春也。文字則花也。春在於
花。全花是春。花在於春。全春是花。而曰。禪與文字。有
二乎哉。故德山臨濟棒喝交馳。未嘗非文字也。清涼
天台疏經造論。未嘗非禪也。而曰。禪與文字有二乎
[014-0262c]
哉。逮於晚近。更相笑而更相非。嚴於水火矣。宋寂音
尊者憂之。因名其所著。曰文字禪。夫齊秦搆難。而按
以周天子之命令。遂投戈臥鼓。而順於大化。則文字
禪之為也。葢此老子。向春臺擷眾芳。諦知春花之際。
無地寄眼。故橫心所見。橫口所言。鬪千紅萬紫於三
寸枯管之下。於此把住。水泄不通。即於此放行。波瀾
浩渺。乃至逗物而吟。逢緣而咏。並入編中。夫何所謂
禪與文字者。夫是之謂文字禪。而禪與文字有二乎
哉。噫。此一枝花。自瞿曇拈後。數千餘年。擲在糞掃堆
頭。而寂音再一拈似。即今流布。踈影撩人。暗香浮鼻。
其誰為破顏者。


重刻智證傳序



大法之衰。由吾儕綱宗不明。以故祖令不行。而魔外
充斥。即三尺豎子。掠取古德剩句。不知好惡。計為巳
悟。僣竊公行。可歎也。有宋覺範禪師於是乎懼。乃離
合宗教。引事比類。折衷五家宗旨。至發其所秘。犯其
所忌而不惜。昔人比之貫高程嬰公孫杵臼之用心。
噫。亦可悲矣。書以智證名。非智不足以辨邪正。非證
不足以行賞罰。葢照用全。方能荷大法也。充覺範之
心。即天下有一人焉。能讀此書。直究綱宗。行祖令。斯
不負著書之意。即未能洞明此書。而能廣其傳於天
下。以待夫一人焉。能洞明之者。縱未能即酬覺範之
志。亦覺範所與也。覺範所著。有僧寶傳。林閒錄。與是
書相表裏。業巳有善刻。金沙于中甫比部。復捐貲刻
[014-0263a]
是書。三集並行於世。亦法門一快事也。有志於宗門
者。珍重流通。是所望云。


麟禪人剌血跪書華嚴經序



吾襍華。通法界之經也。直指毗盧果海。性德圓融。無
礙廣大自在微細。嚴以示眾生日用。現證平等心地
法門。欲因之以廓塵習。昭真境。不離當處。頓得無量
受用耳。觀夫佛等。眾生等。剎土塵毛染淨等。劫念往
來三際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爾如然。居然自在。惟
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於一念之差。究竟有
天淵之隔。所以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故曰。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
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自然業智。當下現前。如
一微塵。具含大千經卷。智人明見。剖而出之。則利用
無窮。由是觀之。無論眾生心。具不具。只在當人眼明
不明耳。豈更有他哉。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普賢操
之以為行。善財挾之以發心。彌勒帶之而趣果。四十
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滿三觀。星羅十門。
行布圓融。事理無礙。以極塵毛涉入。依正互嚴。種種
言詮。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脫。臥棘牛狗之堅持。
乃至異類潛行。分身散影。無非游刃微塵之利具也。
由具利。則塵易破。塵破。則經卷出。經卷出。則德性彰。
德性彰。則果海足。果海足。則無不足。其猶融會萬派。
吐納百川。故德用無邊。惟心現量。恒沙佛土。即目非
遙。不涉途程。而頓證者。只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
[014-0263b]
力耳。斯則六千道成於言下。猶是鈍根。三喚普賢於
目前。豈為智眼。信乎聾瞽。封蔀識情。非上根圓器。其
孰彷彿之。故曰。眾生日用而不知。苟知之。則根塵識
界。草芥塵毛。通為法界之真經。屈伸俯仰。咳唾掉臂。
總是普賢之妙行。以如是經。海墨積書而不盡。以如
是行。日用現行而有餘。如是則非智眼莫能見。非大
力莫能荷。今麟禪人。用瀝血跪書此經。是明見而後
書之耶。抑因書而後明見耶。猶然書之欲見。而未及
見耶。若明見而後書。則不待操觚。全經巳具。如臨寶
鏡。又豈淋漓翰墨區區於簡牘文字之閒耶。若因書
而後明見。則現前日用。妙用全彰。似懸珠網。又豈昏
沉業識茫茫於水月空華之界耶。若書之欲見而未
及見。則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剌血為墨。徒點染太虗。
揮洒金屑。豈不重增迷悶。枉歷辛勤耶。雖然。一枝葉
落。而天下秋回。寸管灰飛。而大地春起。是則書與不
書。全經自在。見與不見。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
者負之而不覺。覺則透出毗盧。全彰法界。昭昭然毫
端眉睫之閒。物物頭頭。而與普賢交臂也。此其麟乎。
休師有言。華嚴性海。與我同遊者。捨子其誰歟。否則
暫閉閣門。試請回途。重參曼室大士。子行矣。無忘所
屬。


小板法華經序



此經不屬刻未刻。亦不不屬刻未刻。所以眾生與諸
佛。未嘗須臾離此經也。然諸佛證而忘之。忘而用之。
[014-0263c]
故日用觸事而真。真則神。神則不可測。故曰。此經非
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唐修雅法師。謂此經佛之意。祖
之髓。眾生之心。由是觀之。則修雅之言。又可比丘之
左券也。雖然眾生日用而不知。又豈能證而忘之。忘
而用之哉。故不知此經者。不可不知。證此經者。不可
不忘之。故曰。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檇李鮑勝友
昆季。發心刻小字梵筴。妙法華經。與佛頂首棱嚴經。
法華根於無量義處。束為六萬餘言。六萬餘言。束為
二十八品。二十八品。束為七軸。七軸束為如是妙法。
四字而巳。四字束為眾生日用現前一念。一念束至
於無念。無念即無量義處也。此無量義處。則十方三
世聖凡依正。精麤好醜。報復因果。皆無量義處。大圓
鏡之影像也。鮑勝友昆季。所刻二經。筆畫精爽。流布
稀奇。負笈擔囊。行脚甚便。於鑑照。真不可思議功德
耳。鶴林蕖公屬比丘䟦之。比丘素不能言。姑書鮑勝
友昆季。刻二經緣起遺之。然二經刻未刻。二勝友於
境風逆順之頃。未嘗不流布也。


小板棱嚴經序



首棱嚴。此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究竟堅固。即
法華觸事而真也。第名異而實同。故未得堅固定者。
往往被名言所轉耳。棱嚴七處徵心。與八還辨見。佛
與阿難。主賓酬酢。往復奇險。雖蘇秦張儀之辨。設登
棱嚴會上。知其必舌卷而神喪矣。葢蘇張能馳騁有
心有見之域。一涉無心無見之場。其舌之卷。神之喪。
[014-0264a]
不亦宜乎。嗚呼。無心則無不知。無見則無不視。於無
不知之知。無不視之視。會一切聖凡好醜之事。則何
事不堅固哉。鮑勝友昆季。倘能悟此。則棱嚴與法華。
字字皆實相頂佛也。


重壽投子青和尚頌古集序



洞上家風。曹山三墮。日出連山。月圓當戶。縱橫生殺。
明暗相參。無縫布衫。木人服得。半穿皮履。石女拖來。
汝若下劣寶几珍御。汝若驚異白牯狸奴。至於雲攢
頂急。佛眼難窺。劫外靈枝。烏雞失曉。此非賣油翁的
骨兒孫。管取未夢見在。嘻。此一段家風。寂寥掃地久
矣。歲戊戌一陽初復。連山之日重放光明。當戶之月
倍加精彩。吳臨川謂天地君親師。皆罔極之恩。一官
盡瘁。萬不酬一。莫若舉揚洞上家風。君臣五位。曹山
三墮。使下劣者。覩寶几而情消。驚異者。觸狸奴而心
歇。輝佛日。固皇圖。莫是過也。雖然曹洞家風。綿密精
深。若非真參實悟。掉臂祖關者。往往心粗膽大。死在
句下。故賣油翁。頌藥山與雲巖遊山。腰閒刀響因緣
曰。大鵬無伴過天池。師子將兒絕後隨。崑崙觸犯歸
行路。一吼吞雲萬象馳。看此翁作略如此。濟上謂之
全機大用。全機大用。即兩個泥牛鬪入海之機也。不
是家裡人。切不可向痴兒前說夢。臨川受性踈朴。甘
澹泊如魚甘水。昔舒王見蔣山元。問向上事。元曰。公
有障道者三。近道者一。賞舒王平生甘澹泊。如頭陀
耳。
[014-0264b]


遠公五論序



夫論以不敬王者名。果不敬乎。盖將折衷於至理。而
特申其情耳。其情既伸。則知方內方外。並行而不悖
矣。豈唯不悖哉。將使方內有資方外弘通之益。而方
外有啟方內無生之明。有啟無生之明。乃凡有所知
者。皆沾其靈照。有資弘通之益。方外之賓。雖跡絕於
物。苟欲行道。必乘王者之運。其化始廣也。是故經世
能以出世為宗。謂之豪傑而聖賢。出世能以經世為
用。謂之聖賢而豪傑。若然者。方內方外。猶波與水耳。
今有人於斯。謂必撥波而飲水。其渴始解。外水而能
波。其源始澄。雖三尺童子。必聚口而笑。況上智乎。茲
論五篇。大略階淺及深。緣微而著。在家奉法。以體極
為尊。順化為宅。所以重君親也。方外之士。必以求宗
而超化。超化則不貴厚生為益。求宗則以息患為功。
以至形神殊致。形則有聚有散。神則無滅無生。是以
為善必召餘慶。為惡必有餘殃。辟夫昨日敬客。今日
客敬我。昨日辱人。今日人辱我。如我前生為善。今日
得樂。前生為惡。今日罹殃。推而廣之。一生既爾。則千
生萬生。以至無盡生。靡不皆然也。嗚呼。孔子作春秋。
托名於褒貶。使後世亂臣賊子。懼誅而不敢肆橫。夫
名者。賓也。借名而討罪。天下尚誡而生恐。我樓煩大
師。特伸亮到之心。精剖無生之旨。使夫高識之流。即
緣生而達無生。籍無生而廣治道。小人知為惡有報。
則其遷善之心。不待刑後而始生。君子知為善無罪。
[014-0264c]
能為之弗巳。則善化而造微。微則妙。妙則不可以有
心求。不可以無心入。有無既不能彷彿其樊。豈可以
心思口議哉。以此觀之。東魯之於樓煩。名實可辨矣。
然此論不行世久矣。予甚慨之。如日月在天。浮雲蔽
之。使天下不覩其光輝。如摩尼在秘。使饑寒者莫得
濟其欲。於是授梓弘通。凡有緣者。如渴飲海。雖小腹
與大腹。固不同量。恣其各得所飽也。


重刻應庵和尚語錄序



臨濟正宗。大於楊岐會。盛於五祖演。至於圓悟嫡嗣。
曰虎丘隆。而隆之嫡嗣。應庵和尚是也。予讀和尚。住
處州妙嚴禪院語。乃知此老。有心開飯店。爭柰米不
賤。饑者怕來喫。飽者又生厭。若有人於潭柘句中理
會得。即要見應庵亦不難。若也理會未得。見潭柘尚
難。況見應庵者哉。




造栴檀輪記



俟刻方冊大藏經成。予願造栴檀輪貯之。輪之上下。
列四聖六凡。輪之最下。謂之心海。盖四聖六凡。雖升
沈有異。而離心別無建立。故曰。離圓覺無六道。舍圓
覺無三乘。圓覺即自心之別名也。大藏經五千餘卷。
雖淺深弗等。圓別逈殊。至於權權實實。千變萬化。不
過發明我之本有心源耳。若然則心海之大。此輪之
妙。轉而弗停。流而無止。正如夜光之寶。宛轉於金盤
之中未嘗息焉。但眾生見有身故。即生死浩然。執有
[014-0265a]
心故。即愛憎橫起。是以心海之大。迷而成小。此輪之
妙。轉而為粗。若復大藏流充寰宇。使凡有心識者。藉
佛靈寵。於一言半句之下。心海開通。即粗為妙。則刻
經之功。造輪之勝。又豈凡夫淺見薄識所能思議者
乎。老漢雖不敏。願心既發。輪影巳成。由影而形。將徧
塵剎。由一佛境。至於百千佛境。由百千佛境。至於無
量佛境。此心此願。亦隨諸佛境昭廓。我既昭廓。願一
切眾生。如我無異。雖然唯不能始終之為難。即刻經
之際。若觸可意不可意事。此皆十方諸佛。護念汝之
深慈也。無得錯會。


微笑庵記



夫微笑者。金剛王寶劍也。是凡是聖。嬰其鋒芒。命根
立斷。故我大覺老人。拈花於靈山會上。能破顏而微
笑者。飲光一人而巳。至於風穴上堂。拈飲光微笑。勘
諸大眾。惟念法華。接拍成令耳。萬曆丁酉。於吳江觀
音大士像前。偶閱大寶積經。兜率天授記品。觸著我
釋迦如來微笑光劍。是時也。但覺根外無境。境外無
根。根境各不相到。直得一切凡聖窩窟。不踢自翻。然
知根境不相到者。復是何物。嗚呼。眼不見眼。鼻不嗅
鼻。花不拈花。香不聞香。請試道看。如道不得。則達觀
道人。且不妨移名換字去也。徑山寂照之傍。有大白
寮。取棱嚴大白傘盖意也。恐後人妄會為老氏大白
若辱。故用微笑易之。凡我法屬。若知易名之意。管取
立地凡聖情盡。笑光劍新。無擇有心無心。百尺竿頭。
[014-0265b]
進步不進步。吹毛劍上。舍命不舍命。道人但管盡法。
不管無民。如是則此微笑光劍。又為塗毒鼓也。咦。大
眾火速掩耳。留取窮性命。下五峰。出雙徑。震大法雷
施大法雨。也不是分外事。各各珍重。


長松館記



長松館。在潯陽城中。其地有隱然隆然之勢。館去廬
岳不遠。故山嵐潭霧。每輕籠遲迴而不滅。滅而忽明。
明滅無常焉。昔山谷謂招隱風。槩湖光山色。朝莫萬
態。能陰而善晴。若有鬼神假之作奇供。以徼福於有
道之士。今是館之嵐霧陰晴。於前後左右之松。似亦
不遜招隱也。顧予非有道者耳。往年抱瘧松雲閒。來
慈偕其弟匡石。多方調治。予性不耐服藥。復恣情所
爽口者。故瘧鬼得肆焉。既而予瘧稍瘳。遂有曹溪之
役。曹溪還。復償牢山之盟。奄忽三易寒暑。至戊戌。結
夏襄之隆東華嚴寺時。廬岳黃龍潭。名修潔者。齎來
慈書至。則匡石巳有淨土之遊矣。嘆息久之。於是復
還潯陽。一悼匡石。淹留累日。復坐長松軒下。經行庭
除。見山嵐潭霧。變態恍惚。不覺追惟過現交遊聚散
之情。與夫死生之變。並不可以思惟心。定其凶吉。若
嵐霧之幻化。可見而不可執捉者也。夫名與利。眾人
之所爭者也。身與心。眾人之所執者也。然有變化密
移之君。握其機權。而我人閒世。無論智愚貴賤。皆不
敢不遵其命者也。惟未窮而知變者。能棄眾人之所
爭。空眾人之所執。則密移之君。始不得逞其權耳。即
[014-0265c]
過現之機局既然。則六合之內。六合之外。種種升沈
情狀。何異乎館之前後左右。山嵐潭霧。去來之無常
哉。


歸宗堅固子記



歲戊戌。汪大參靜峰。授實齋居士。堅固子一顆。已亥
春。饒州阮司丞。遣皖山馬祖庵主圓通。齎沉香龕一
座。供養紫栢。紫柏以授實齋居士。貯大參所授堅固
子鎮撫歸宗。居士曰。汪大參無心於沉香龕。阮司丞
亦無心於堅固子。兩無心而適相受。如磁石針。自然
相吸。願乞一言記之。紫栢曰。夫堅固不自堅固。香龕
不自香龕。我謂之堅固。則堅固現前。我謂之香龕。則
香龕本具。如謂堅固與香龕是兩物。則分別未忘。又
謂堅固與香龕。皆非心外之物。則能以理融事。未能
觸事而真。苟能觸事而真。十方三世。皆堅固子也。盡
空法界。皆沉香龕也。汪大參與阮司丞。作如是施。則
一施一切施。實齋居士作如是受。則一受一切受。一
施一切施。施本無施。一受一切受。受本無受。施本無
施。施無有窮。受本無受。受無有盡。如是施。何異虗空
生風。如是受。何異鏡光納影。所以劫石消。而施受皆
無盡藏也。居士知此。則金輪與法輪。日用齊轉。豈惟
堅固子與沉香龕。善能說偈哉。松風水月。瓦礫荊棘。
無非歸宗廣長舌相也。


檀溪寺菩提燈記



我聞世出世閒。有五種廣大音聲。能為五乘之雷。隨
[014-0266a]
宜而震驚之。皆從如來功德法力中流出也。如罸十
惡。賞十善。此震驚人天乘之雷也。如達諸行無常。是
生滅法。涅槃寂靜。無為安樂。此震驚聲聞乘之雷也。
如悟不由他。狹視聲聞。獨覺得道。此震驚緣覺乘之
雷也。如叱咤二乘。廣修六度。不斷菩薩行。不舍菩提
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此震驚菩薩乘之雷也。如
云此是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此震驚大
心眾生之雷也。此五乘雷。又名五菩提燈。盖雷能發
聰。燈能開明。聰發則聞遺。而聽無遠近。明開則見徹。
而視無中邊矣。若然者。則一微之內。十虗之外。而無
遺聰遺明焉。惟聰無遺。耳可以觀色。惟明無遺。眼可
以聞聲。故曰。寄根明發。則明不循根。明不循根。豈惟
眼可觀聲。亦可聞香。亦可嘗味。亦可覺觸。亦可知法。
即我身八萬四千毛孔。亦可以見色聞聲也。噫。一根
而具六根之用。非至明至勇。而返流全一者。其孰能
之。萬曆戊戌。新秋日。有宰官菩薩。金牛居士王爾康。
遊檀溪寺。瞻穀隱之遺蹤。不堪其岑寂。時有寒泉古
栢獨守檀溪之句。始蠲俸銀一兩。囑寺僧真喜。佃地
一畝。稍資佛前燈火之明。倘有同志者十人。則佃地
有十畝之資。明不廣且遠哉。或又因明而延聰。有施
鐘鼓而作佛事者。未可知也。涅槃有塗毒鼓句。棱嚴
有擊鐘驗常之辭。此又五種廣大音聲之註脚也。顧
其人所聞所見何如耳。如以人天眼耳聞見之。則謂
之人天菩提燈。人天鐘鼓聲。乃至大心眾生。眼耳聞
[014-0266b]
見之。則謂之大心眾生菩提燈。菩提鐘鼓聲。又曰。心
外無法。如當機薦此。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何法非
菩提燈。非菩提鐘鼓聲哉。紫栢道人。聞居士之橫口
如此。陰不悅其鬚髮未除。而攙我談柄。聊記此。以為
他日索柄之媒云。


房山縣天開骨香庵記



夫聖人無常身。以眾生身為身。辟如月無常影。以百
川澄湛而影現焉。萬曆壬申。五月十九日。𣵠鹿山雲
居東觀音寺。住持明亮等。以修補石經山雷音窟中。
三世佛座下地面石。石下有一石函。函面鐫曰。大隋
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於此
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明亮等見之。且
驚且喜。遂揭視之。內有小銅函。銅函內。有小金函。金
函內。有小金瓶。如胡豆許。內秘舍利。果三粒。小大有
差。一大逾粟。一如粟。一細逾粟。而銅函外。皆靈骨附
焉。嗚呼。自隋迄明。迨逾千載。而舍利靈骨。俱時復現。
豈偶然哉。將非積年水旱弗調。邊塞多虞。佛祖悲憫。
示此希有。為和風甘雨。殄滅腥醜之徵乎。將非大明
主化瞋習為慈波乎。抑聖母祟信三尊所致乎。予聞
石經山。自北齊慧思尊者。鐫大藏於石。以壽佛慧命。
隋靜琬繼之。至元慧月終焉。琬公圓寂。靈骨一分塔
於靈居寺背。一分藏雷音窟中。今者舍利靈骨。是必
琬公門弟子之所藏也。子問開侍者曰。佛身充滿法
界乎。對曰。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寧不充滿。予又問曰。
[014-0266c]
佛身既充滿。舍利亦充滿乎。開方沉吟。予振聲喝曰。
汝不聞。昔有中貴登浙江阿育王山。未進三門。問笑
翁曰。舍利安在。笑翁指松枝。松枝遂放光。汝若知此。
則舍利充滿。與不充滿。自知下落。余又何言。雖然洪
鐘虗受。靡扣不應。幽谷無私。有聲斯響。故聖無常身。
月無常影。水清則影現。機感則聖應。是室之建。有年
數矣。而未得名。俟舍利靈骨。併光照臨。始得名焉。予
與二三子。皆得信宿舍利光中。又得忍菴慈公昆季。
為香飯主人。何幸如之。夫眾生骨臭。諸佛骨香。而果
香臭有常。凡豈成聖。垢豈能淨。予以骨香名此菴者。
了知一切眾生初無常性。以其隨順無明。而六道星
陳。若不隨順。誰骨非香。願登菴思名。得名思意。得意
忘思。思忘忘忘。若然者。豈惟是室為骨香哉。四方上
下。無往而非骨香也。


陸太宰手印記



昔有一王。生而勤善。至老無懈。伹臨命終時。偶觸逆
境。瞋心一生。因此命盡。即墮蠎身。以善根力故。身雖
墮蟒。自知是蟒。求脫無由。竊以為幸得一比丘。為我
說三歸五戒。蟒身可脫也。時有一比丘至蟒處。不知
蟒蟠林中。忽聞有呼比丘者。比丘異之。此深山曠野。
樹林叢襍。何人呼我。躊蹰四顧。又呼曰。比丘我是某
王。以臨終生瞋。今墮蟒身。願大德說三歸五戒。度我
脫苦。比丘曰。某王生而勤善。至老無懈。死必生天。豈
墮蟒身耶。蟒曰。以我臨終瞋熾。瞋主善伴。伴必隨主。
[014-0267a]
故墮蟒身。以生平勤善力故。所以若聞三歸五戒。蟒
身可脫。於是比丘遂為說三歸五戒訖。蟒果死。奇哉
念力。變通無常。生而勤善。死動瞋心。故善不善。新瞋
受報。及聞歸戒。以新善熏力。故善隨續。瞋消蟒死而
生天。奇哉念力。何其神乎。即此而觀。可知念無大小。
若因善生心。雖事大而難成。必當深思遠慮。千萬方
便。委曲為之。若因惡生心。事雖微細。必當直下克去
所欲。勿使成之。自然此世他生。人閒天上。受報光大。
德冠常倫。凡所欲為。靡不克願。何以故。最初善念力
故。故曰。善不可不勤。惡不可不克。當湖陸太宰。生平
信佛。至於護法之際。毀譽超然。若信佛者。即憎為愛。
若不信者。即愛為憎。但知護法事重。而親疎榮辱。了
不關心。故其當大病之中。眉宇廓清。神不為撓。其未
病時。以左手為淨。凡污染處。決不用之。惟用右手而
巳。及病勢疑危。不知日出為朝。日入為暮。凡歷旬日。
則左手第二指。與大拇指相搯。堅然若天生。而不可
解者。苟非念力精虔。死生不入其胸。孰能臻於此。嗚
呼。左手果淨。右手果不淨。則一身兩手。而淨穢亢然
不同界。以跡觀之。果如是也。以理推之。又大不然。手
無淨穢。淨穢唯心。豈有一人而二心乎。一人既無二
心。則心淨無穢不淨。果無穢不淨。寧獨左手謂之淨。
將恐右手。向謂不淨者。未有不淨者也。何以故。一心
既淨。即從足至頂。從邊至中。以至八萬四千毛孔無
不淨者。故曰。心淨則佛土淨。此聖人之言也。我則曰。
[014-0267b]
心淨則毛孔皆淨。毛孔既皆淨。安得山河國土不皆
淨乎。若然者。太宰此印。果死而不解。其往生佛土必
矣。雖然。可與智者道。難為眾人言也。


經龕畫八部神記



萬曆辛卯。余寫法華棱嚴二經畢。龕上當繪八部真
形。藉其威神。以禦不祥。使護持二經。在在無恙。而檇
李棱嚴寺昱公。適以華嚴變相來。予觀之甚喜。遂屬
鄣山丁生雲鵬臨摹。登龕布置。精妙玲瓏。莊嚴殊為
希有。夫華嚴變相。雖聖凡不同。其主伴森然。威儀具
足。至於即事表法。玄旨幽朗。如月在秋水。不假言語。
使見者。各各顯了不惑。其中八部。如阿修羅。此言非
天。迦樓羅。此言金翅鳥。緊那羅。此言疑人。摩睺羅伽。
此言大蟒。夜叉。此言苦活。毗樓博叉。此言種種色莊
嚴眼根。鳩槃茶。此言魘魅鬼。乾達婆。此言尋香。各有
其王。統無量眷屬。敬受佛勅。隨處護法。本有常光。生
佛不二。隨緣熏炙。現相不同。故眾生一念起處。各有
所因。如修羅。多瞋諂詐。迦樓羅。吞噉資生。緊那羅。奏
樂得食。摩睺羅伽。守護伽藍。夜叉。惱他活已。毗樓博
叉。主領龍眾。鳩槃茶。食噉精氣。魘魅眾生。乾達婆。尋
香奏樂。如是種種。感報不同。亦顧其初心何如耳。今
一切黑白。日用治習之際。起念不一。試一一觀察。此
阿修羅業耶。此迦樓羅業耶。乃至乾達婆業耶。照其
惡念起處。以知見之火。精進之風。忍辱之冶。持戒之
椎。禪定之炭。布施之水。種種淬煉。使一切染習之銅。
[014-0267c]
頓鎔無跡。則孰非如來種族耶。如是則八部靈聰。各
以見光。為廣長舌相。況其秉佛護法。肝腦塗地者哉。
圖而供養之。宜矣。


趙少宰施大悲菩薩記



夫一心不生。手眼無量。介然念起。手眼用分。無量則
手可見色。眼可捉物。用分則手惟能捉。眼惟能見。以
此觀之。菩薩眾生。手眼平等。是以兩目兩臂者。能一
心不生。則圓用無虧。千手千眼者。介然念起。則根塵
互限。譬如空谷無心。千呼千應。萬呼萬應。然呼者至
勞。應者無疲。空谷虗而匪靈者。尚萬應而不窮。吾人
靈而不虗者。呼則有盡。況虗而至靈。妙萬物而獨立
者乎。其手眼無量。諸根互用。奚足疑哉。乃有疑而未
信者。盖執六尺為軀。方寸為心故也。殊不知。見小者
必失大。見狹者必失廣。大莫大於無身。廣莫廣於無
心。故曰。非無身之至。無以示無量百千寶目妙臂。非
無量百千寶目妙臂。無以示無身之至也。故無思者。
可以契同。契同者。可以圓用。圓用則熾然分別。而不
乖同體。如用未至圓。雖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皆非真
忘也。惟真忘者。猶龍焉。彈指之頃。現身無常。大則可
以橫塞虗空。細則可以芥子為宮。龍乃有欲之物。業
力凡用。尚難思議。況無欲者乎。虞山趙少宰。以白銅
鑄大悲菩薩像。手眼姿態。妙絕天下。達觀道人。一見
而悅之。赩現眉宇。少宰曰。師悅之乎。對曰悅。且謂少
宰曰。悅名固同。悅心大別。悅為菩薩。悅利益眾生。是
[014-0268a]
為出世之悅也。悅功名。悅爵位。是為世閒之悅也。貧
道固不敏。公能以寶像施我。不敏範而師之。則所惠
大矣。敢不銘德。少宰曰。師還天目。願以此像。施於青
山白雲之閒。不亦偉乎。此像藉名山福地。可以久安。
又得師為之主。則天目有主。菩薩有所。不佞之願也。
既而道人下天目。聞菩薩猶未至潛。豈少宰以空谷
之心而應我。吾以呼者之心。以俟是像也歟。雖然。我
以法界為天目。虗空為大悲。若然者。像不出虞山。未
始不在天目也。菩薩雖在虞山。道人未始不在大慈
悲父。提拔照燭之中也。恐忘所施。後遂無聞。負少宰
之心施。昧道人之初願。故記。


禮五祖文



葢聞過去佛。不得無生之心。不得成無上覺道。現在
佛。不得過去佛心。不得成無上覺道。未來佛。不得現
在佛心。亦不得成無上覺道。由是而觀。我釋迦老人。
若不得迦葉佛心。則不得有心成佛。慈氏不得迦文
之心。亦不得有心成佛。雖然。迦文既不得有心成佛。
則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惟飲光微笑領旨。是果有心
乎哉。無心乎哉。於此簡別得出。前則飲光兄之。後則
慈氏不敢弟之。設簡別不出。計有則常剌入心。計無
則斷剌入心。斷常坑嶮。自古自今。遭其翳眼而墮者。
不知其幾矣。是以諸佛菩薩。興大慈悲。示大手眼。一
實多名。無量方便。當其隨宜出世。曰佛。曰祖。曰菩薩。
曰比丘。曰居士。譬如一味多食。一莖多器。識得破者。
[014-0268b]
即名得實。識不破者。忘實遺名。曰佛。曰祖。曰菩薩等。
皆名也。非實也。所謂實者。古德於無根舌頭。直吐消
息曰。大眾要識本心否。汝等各各現前。靈光獨耀。逈
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薦取則當下緣心頓歇。
脫復生心。即鄉關萬里。某以是知。百丈不得馬祖之
心。則不能揚眉吐氣。馬祖不得讓祖之心。則不免家
門枯淡。乃知我震旦鼻祖。不得多羅之心。則神光立
雪。斷臂而求。不知將何分付。昔然燈佛授迦文之記。
迦文以無得為得。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湖
聞禪師。初參其師曰。無上妙道。可得聞乎。其師曰。莫
謗他好。聞曰。從上以來。光震華梵。豈是虗設。其師曰。
是實事。聞公即穎然大悟而去。曹溪呈我五祖大師
偈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然者。則某懸懸二
十年。若渴鹿思泉。冀一接足。則不勝有心矣。有心則
有我。有我則有物。有物則與曹溪本來無物之旨。大
煞違背矣。雖然見義不為。非勇也。某固不肖。忝為大
師遠孫。寧甘望崖退屈哉。且道不退屈一句。作麼生。
敢道大師不得我心。則無以接曹溪。曹溪不得我心。
則無以光茂兒孫。直饒威音王佛。設不得我心。縱使
百劫坐道場。管取佛法不現前在。若也我不得東村
王大伯心。即不能為一切聖凡之巴鼻。不惟不能為
一切聖凡之巴鼻。亦不能接引端敬二子。發菩提心。
及一切助緣隨喜。若霖等。可吐此心於祖前。實不敢
以緣勝生勝情。緣劣生劣情。二情坐斷。本心自露。惟
[014-0268c]
願以此剖獻慈光之中。伏願哀憐攝受。


禮石門圓明禪師文



萬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廬山歸宗寺。挈
開先壽公。與吳門朗驅烏。來臨川。於二十九日黃昏。
舟次筠溪石門寺西南隅者。盖取坤土表信故也。夫
信之為物也大。故出世法與世法。微信則皆不成就。
如出世法。備殫五位。則以信為始。世法經綸五常。則
以信為終。故信始終萬法者也。夫出世法中。自飲光
微笑以來。能以語言文字揚其笑者。惟馬鳴龍樹而
巳。然二尊者。皆產於梵。不產於華。產於華。能以語言
文字。大飲光之笑者。惟谷隱東林。與石門而巳。石門
即圓明。圓明即寂音。寂音諱洪。字覺範。生五十六年
而卒。著書百餘部。如尊頂法論。法華髻珠論。僧寶傳。
林閒錄。及智證傳。石門文字禪。此皆予所經目者也。
其餘渴慕而未及見焉。石門十四歲。講唯識論有聲。
十九參雲菴文禪師。畢大事。門嘗曰。吾見雲菴之後。
不惟死生禍福。皆我道具。即語言文字三昧。千萬言
可以立就。又拈棱伽經曰。以自心執着。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是故說惟心。予即師所拈觀之。伹了心
外無法。則前境頓融。法外無心。則我相自化。噫。前境
融而我相化。始能自信。黃面瞿曇。借我舌根說法於
二千年前。孔老借我舌根。述春秋。刪詩書。作六篇。鳴
道德。顏隳肢體。則我殻漏子。與妄想心。巳忘於春秋
時矣。故飲光一笑。落萬古於聲中。顏回一坐。坐斷語
[014-0269a]
言文字之路。於身心之外。若然者。則飲光何長。顏回
何短。故短佛而長孔老。短孔老而長佛者。皆道聽塗
說。非三氏的骨兒孫也。夫信有依通之信。有智通之
信。故出世法中。自飲光乃至曹溪而下。於依通之信。
智通之信。苟非鵞王。水乳豈易擇哉。是以石門於篆
面鞭背。謫戌瘴海之時。搜剔五家綱宗。精深整理。成
禪宗標格。防閒魔外於像季之秋。此心何心乎。即仲
尼述春秋之心也。故師曰。知我者。其惟此書乎。罪我
者。其惟此書乎。所謂五家者。即臨濟曹洞雲門偽仰
法眼是也。嗚呼。予生於五百年後。師著書於五百年
前。予因師之書。而始知宗門有綱宗之說。既而寒忘
衣。饑忘食。窺索久之。則綱宗肯綮。照用生殺之機。亦
稍盡崖略矣。綱宗崖略。不但宗門為然。即教家亦有
綱宗。如天台。清涼。慈恩。於佛所說法。各有所判。如天
台。有化儀化法四教之說。清涼。有小始終頓圓五教
之說。泝而上之五天。則有清光戒賢。此皆產於梵者
也。若谷隱。凡佛所說經。率以三分判之。所謂序正流
通也。戒賢。即唐奘師得法師也。戒賢傳彌勒之宗。其
宗謂之法相宗。若天台清涼。西土馬鳴龍樹。皆謂之
法性宗。法相如波。法性如水。後世學者。各專其門。互
相排斥。故波之與水。不能通而為一。此曹皆以情學
法者也。非以理學法者也。殊不知凡聖精粗。情有而
理無者也。凡耳精粗。所不能盡者。理有而情無者也。
至於甚者。斥達磨所傳之宗謂邪禪。其說曰。自飲光
[014-0269b]
以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為異見王斬之。安有所謂
二十五祖。與夫達磨者乎。彼不知神光學窮內外。立
雪齊腰。斷左臂置於鼻祖之前。而乞安心。使達磨果
非聖人。則神光之臂。亦不易斷。光能以理自勝。外形
骸而求法。豈獨善其身者。能為之乎。盖其志。在兼善
萬世者也。及光得粲。則光為二祖。粲為三祖。三祖有
信心銘。其言簡。其理精。此非洞了心外無法。法外無
心。孰能臻於是。粲授此銘於四祖信。信授此銘於五
祖忍。忍授此銘於六祖能。六祖本嶺南新州賣柴漢。
初不識文字語言。一日擔柴入市。有賈買柴。適誦金
剛經。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誦聲未巳。祖即大悟。
及賈償柴直。祖問曰。汝所讀者何書。賈曰。金剛經。曰
此經何從來。賈曰。蘄州黃梅五祖處得來。祖咨嗟久
之。且曰。奈我有老母在。無人養耳。若得十金安母。則
黃梅可往也。賈聞而異之。隨施十金與祖安母。祖至
黃梅。忍大師知其根性猛利。故當眾盖覆之。至祖得
衣鉢而南遁。後大闡達磨之宗。長飲光之笑。予以是
知馬鳴龍樹。谷隱東林。與圓明大師。皆即文字語言
而傳心。曹溪則即心而傳文字語言。即文字語言而
傳心。如波即水也。即心而傳文字語言。如水即波也。
波即水。所謂極數而窮靈。水即波。所謂窮靈而極數。
極數而窮靈。則法相法性之波也。窮靈而極數。則法
性法相之水也。故石門以文字禪名其書。文字波也。
禪水也。如必欲離文字而求禪。渴不飲波。必欲撥波
[014-0269c]
而覓水。即至昏昧。寧至此乎。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
通。事終不圓。相宗通。而性宗不通。理終不徹。事不圓。
則不能入事不成就三昧。理不徹。則不能入理不成
就三昧。縱性相俱通。而不通禪宗。機終不活。機不活。
則理事不成就三昧。雖入而不能用也。若夫圓明大
師。則又出入乎性相之樊。掉臂於禪宗之域。即出世
法。而融攝世法。以世法而波瀾乎出世之法。如春著
花。如花承春。穠鮮秀麗。又如月在秋水。豈煩指點而
得其清明者哉。某本殺豬屠狗之夫。唯知飲酒噉肉。
恃醉使氣而巳。安知所謂佛知見耶。不謂吳門楓橋
雨中。承輪道人一傘之接。雨漸而為甘露。甘露漸而
續石門之血脉。石門之血脉。幸而續之。則飲光之笑
聲。或將傳於龍華會上。未可知也。雖然。不肖何人。敢
大言如此。苟無自信於心。初不假於外者。何不憚大
川峻嶺。即窮冬而登石門。此心之痛。惟佛與孔老。必
皆俯而慈攝者也。偈曰。心外無法。聖凡生殺。情枯智
訖。天機始活。稽首石門。心法洞達。飲光之笑。長而不
歇。天風怒號。萬竅皆悅。笑不在口。聲豈有滅。太虗為
頤。大地為舌。不肖所悟。圓明之訣。法乳恩深。敢畏風
雪。天寒地凍。寒極暖發。千紅萬紫。如來所說。但自忘
懷。無往不潔。以潔開物。物皆解脫。以是報恩。何恩弗
答。


祭法通寺徧融老師文



予受性豪放。習亦麤戇。一言不合。不覺眥裂火迸。自
[014-0270a]
吳門遇覺公。棄書劍從剃染。而舊習亦為稍更。然於
宗教未有開悟。一日讀唐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
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句。舍然大笑曰。謬矣。何不道。斷
除妄想方除病。趣向真如不是邪。時旁僧謂予曰。公
以為張拙偈錯耶。若張拙錯。或錯一字。何下句亦錯。
予聞之不解。遂疑悶經歲。弗能巳。一日忽醒曰。渠本
不錯。乃我錯耳。既而自設問答。如何是斷除妄想重
增病。曰披蓑衣救火。如何是趣向真如亦是邪。曰罪
不重科。從此於禪家機緣語句。頗究心焉。而於教乘
汗漫。猶未及也。及讀天台智者觀心頌。始於教有入。
時予有偈曰。念有一切有。念無一切無。有無惟一念。
念沒有無無。洎萬曆元年。北遊燕京。謁暹法師於張
家灣。謁禮法師於千佛寺。又訪寶講主於西方庵。末
後參徧老於法通寺。徧問汝是甚麼人。對曰。江南寒
貧晚士。曰來京城作甚麼。對曰。習講。問習講作甚麼。
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徧曰。汝當清淨說法。對曰。即
今不染一塵。徧下炕。搊予衣曰。汝道不染一塵。這好
直裰向甚麼處來。適旁有僧侍。徧曰。直裰當施此僧。
遂施之。徧見予內尚有衣。大笑曰。脫去一層。還有一
層。自是予往來徧老之門。觀其動履。冥啟予多矣。又
有普照師者。臥法通徧室。亦契愛予。嗚呼。徧老。照師。
予違茲範。奄忽十九寒暑。法堂塵積。黃葉萋萋。聊具
瓣香。以表素思。徧老有靈。伏惟享之。予聞世諦。有父
則有子嗣。微嗣則人類絕。然有宗嗣焉。有恩嗣焉。而
[014-0270b]
出世法中。則有戒嗣焉。有法嗣焉。予於徧老之門。未
敢言嗣。若所謂德。則此老啟廸不淺。焉敢忘之。茲敘
脫白顛末。宗教所自。於弔辭者。盖寔有報德之思焉。


悼廬山黃龍徹空堂師文



凡寄形於大塊閒者。無論智愚。前乎千百世。後乎千
百世。羣羣而生。逐逐而死。豈可以數計哉。唯有道者。
雖物生亦生。物死亦死。然生不以形勞神。死不以神
計形。不以形勞神。則同生於萬物紛擾之中。而其神
常靜。不以神計形。則神離形時。譬夫人將澡沐。脫故
弊衣耳。我堂師。默持金剛般若經。三十餘年。南北馳
驅。開山創業於天地之陽。人勞師亦勞。人息師亦息。
其中人情百端。世事變幻。若寵若驚。或榮或辱。此卷
金剛經。未始須臾放下。以故即世時。以持經力。形不
累神。且得慈聖皇太后。頒大藏經。以光其既寂云。雖
然。衲子家。平生於空閒寂寞之濵。抱赤獨立。天不可
得而清我。地不可得而濁我。前千百世。不可得而弊
我。後千百世。不可得而新我。又不以天下共譽。可得
而光我。天下共毀。可得而掩我。況於外榮乎。某甲與
堂師為道義交。比自峨嵋順流東歸。道出潯陽。遙見
匡廬。不覺潸然淚墮。余昔與師。共樂於此。今五峯蒼
然。龍潭湛爾。而師巳逝矣。嗚呼。孰知逝而不逝者。師
乎師乎。鑒我之寸赤乎。持此經。以保厥後乎。


贈少宗天恩二開士禮補陀還燕文



燕之房山縣。上方兜率寺。隆澤二開士。慕補陀有年
[014-0270c]
矣。既包腰下黃金臺。由潞河。之彭城。折蘆渡江。浮淮
絕海。出沒於風濤百險。一朝登補陀。若窮子還故山。
積懷欽渴。唯慈父是覲。安知有身心哉。於是觀音大
聖。為之現身。不亦宜乎。或聞而駭且疑之。彼二上人
者。蘊何德業。菩薩特為之現身耶。是不知萬物一物。
萬神一神。以身心未忘。力不能會真。始有凡聖之隔。
苟能會真。菩薩與眾生。未始不神交也。故嘗聞之。能
敬重自已佛性。則一切凡聖。皆可以交神之道見之。
然則二開士。親覩我大聖之容。如子見父。本家常事。
奚駭之有。雖然。道德之變如江湖之日趨下也。天下
不貴性觀。唯貴情觀。如咸體咸爻。初本一卦。即體觀
之。其神未始不全也。以爻觀之。則不勝其紛紛矣。噫。
安得人之忘身心。而親覲大聖。於日用之閒哉。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