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2 紫柏尊者全集-明-德清 (master)



紫栢老人集卷之八
明 憨山德清 閱


法語



聖人知三障為患之大。所以設懺摩法而蕩除之。三
障既蕩。本心光圓。本心光圓。則自利利他。無往而不
克矣。三障者何。所謂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者何。
[008-0209a]
本心無欠。以日用而不知。此點不知。即煩惱障也。由
不知而造不善。即業障也。既造不善。則天地鬼神必
厭之矣。厭必誅。誅則據罪結款。死必無赦。即報障也。
如一心不生。萬善不昧。開物成務。功高無累。此又由
不知而悟。不知初無自性。不知成智。以智治習。習盡
神全。則無為而不可也。假名曰聖。


夫水之為物也。果有常耶。果無常耶。有常。天人則以
為琉璃。餓鬼則以為猛焰。魚龍則以為窟宅。人閒世
則以為波流。無常。則舍琉璃而猛焰無從。舍猛焰而
窟宅無從。舍窟宅則波流亦無本矣。眾人日用之塵
勞。在聖人則無非解脫也。塵勞解脫。果一物乎。果二
物乎。一則熱惱之與清涼不同。二之則舍熱惱而求
清涼。譬如離波求水。安可得哉。今有人於此。欲以塵
勞作大佛事。苟未知余說。終不免受塵勞驅役。奴而
為主。主寧不受命。宜痛思之。


夫凡聖無常。悟迷似異。諦觀當處。本絕纖塵。然未拔
情根。愛憎封蔀。綿歷長劫。徒自疲勞。固有衣珠。莫知
是寶。一朝指破。富樂無窮。八大人覺經。辭簡理勝。風
致幽奧。即眾生一念之迷。如來大人妙開八覺。有緣
眾生。苟得一覺定超苦海。況兼得者哉。陸太宰季子
基志。受性多思。狥習不悟。殊不知多思則傷脾。脾傷
土瘠。萬物以土為母。母病而子豈獨無恙乎。於是命
其受持此經。葢欲以資覺思化。思化無我。無我則同。
同則無物。物我既忘。孰為能思。孰為所思。能所寂然。
[008-0209b]
一念之迷。遂成八覺矣。此季高續命丹也。敢不寶之
示陸繼臯持八大人覺經


夫七情之與八覺。果一乎哉。果二乎哉。隨順七情。則
苦海濤生。隨順八覺。則涅槃山寂。於是大覺老人憫
諸流浪。即眾生日用之不覺。開為八覺。葢欲一切眾
生。一覺永覺。如分一燈之光。光光無盡。然此光在眼
為見。在耳為聞。在鼻為嗅。在舌為嘗。在身為覺。在意
為知。故曰分一精明。為六和合。如一心不生。且道八
覺在甚麼處。英靈黑白。直下果知好惡。則經所謂八
覺者。何異畫蛾眉於渾沌者哉。


原夫鍜昏散之椎輪。三世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
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於剎那。扶止觀於大
寂。隕山河於未始有地。蕩身心於無得之鄉。斷欲結
之利刀。資靈軀之正命。効見當人之勇。心游象帝之
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寶。價直誰酬。即凡身
而證佛身。依俗諦而造真諦。功高空施。福德難量。誠
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
佛耳。嗚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氣之屬。莫不抱靈。
而頭出頭沒。不可勝計。設有一人。能於椎輪之下。清
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觀之。則
其功德信不可思議。況夫多時日者乎。葢人貴自反。
果能反照。自已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剎那有停息乎。
故曰。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河沙七寶塔。寶塔畢竟
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如或用之不善。亦不荒失
[008-0209c]
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賢豪。能言者。宜游揚贊嘆。有力
者。宜護持周給。凡道塲所在。等心助揚之煆昏散道場


壽夭無相。相惟其心。心生則吉凶可管。不生則凡聖
坐斷。是以鑄夭為壽。如土作塊。成與不成。顧我所作
如何耳。故以增上心持呪。靡不成就。平平心持呪。但
可敵夭。眇劣心持呪。終未得效。但植來因也授元新持呪


法立。則不法者不立矣。然不以智火鑄其情。則法情
並立矣。大槩聖人立意。不過化其情。而不化其法也。
葢法屬依他。情屬徧計。如能即徧計而入依他。即依
他而入圓成。即圓成而入破沙盆。即破沙盆而入塗
毒鼓。由塗毒鼓而入深慈三昧海。則凡聖之罏錘。在
乾屎橛而不在法立也。故曰。煩他萬象說法。我且博
閒耳。法立薦此。始不負石頭路滑之記示法立


相本無常。隨熏而就。是以過去善惡之業熏心。則感
現在苦樂之報。如印印泥。卒難改轉。此葢論眾人也。
若修行之士。則不可定其修短。縱前生所造之業。應
感苦報。以其現在力行精進。罪不勝功。轉苦為樂。易
短成修。往往目見。且驗之不少矣。及讀南嶽思大禪
師曲授心要。印證明白。皎如日星。不復疑之。其言曰。
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但可閉目假想為之。久久
純熟。即諸法隨念改轉。如指屈伸。了無難者。故大菩
薩。乃至二乘小聖。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變。無而
現有。有而現無也。由是觀之。以假觀熏心。則法法皆
假。變易何難哉。以空觀熏心。法法皆空。捲有入無。相
[008-0210a]
不可得。何夭何壽。何罪何福。以中觀熏心。則有無離
即。陰陽不能籠罩。神智不能卜度。言相可轉亦可。不
可轉亦可。不可不違可。可不違不可。如夜光神珠。宛
轉橫斜於金盤之中。雖聖似仲尼。明如離婁。孰能定
其所向者乎。故曰相逐心生。相隨心滅。有相無相。生
滅由心。了心之人。所以生死之際。來如著衫。去如脫
褲。略不作愛憎見也論相


僧海洲參師。問曰。汝出家為甚麼。曰為求出苦。師曰
以何法則求出苦。曰我資鈍。但念佛。師曰。汝念佛常
閒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
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汝自今而後。直須睡夢
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
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
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三二十番。
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
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却又無用。此是生
前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
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示念佛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
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這一句佛。一切
菩薩。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這一句
阿彌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
在懽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
真心念佛人。於懼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閒斷。是以
[008-0210b]
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
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
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了。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
依我念佛。果能於憎愛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
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我舌根必然
破爛。你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有靈驗。過在汝。與
我無干示眾念佛


夫人之識心。久混塵勞。莫知返本。欲即塵勞契於覺
性。宜假攝持。其方匪一。寧有善乎諸如來密因。總持
陀羅尼者也。何以故。隨根利鈍。逗教淺深非究竟故。
惟得持此呪。不問愚癡智慧。咸得成就無上甚深希
有。以密因不可思議故。若開士信心觀照所持呪語。
一字一句。歷歷耳根。心耳交攝。無所雜亂。於睡夢中
亦不忘失。即持一遍。勝百千萬遍。能滅八萬四千塵
勞。能生八萬四千道果。所有功德甚為希有。不可思
量。以是呪為熾盛光王如來。所說本願功德。故開士
當持呪時。應當九禮熾盛光王如來。合掌梵跪。日持
一百八遍。持一氣畢。取氣可繫心故。是以經云。其誦
如錐。謂當入心主持不少閒斷也。十二時中。除對人
語言外。初醒可持。未睡可持。行可持。住可持。坐可持。
臥可持。食飲可持。便溺可持。是以持誦不得閒斷。大
要以合口默持。令音相了然。是為真實持呪。當得四
大安樂福慧增長。有所希求必獲如願。若持呪時。當
以兩手握金剛拳。上下齒相匝。舌拄上齒齦正中。眼
[008-0210c]
常觀鼻。依鼻觀心。從心觀臍。全體精力。默與呪會。則
冥契無功用觀法。實心性得入之津梁也。願見聞者
歡喜受持。乃至堅固盡形壽命。信心不逆。珍重流通。
是真佛子示持呪


閒居斗室。一言不祥。則千里應之。好惡積意。至公斯
蔽矣。芸芸萬物。雖貴賤有序。巨細弗倫。而所謂生者。
未嘗不均也。然則固情謹聲。以嚴尊生。則為君子。如
縱情肆聲。不寶所生。則為小人矣。夫寶生者。貴乎重
身重身者。貴乎制情慎言。此三者。惟君子能之。


夫色聲香味觸法。皆名塵而不名心者何哉。良以六
者蔽蒙本覺。如塵墮眼中。不惟四方易位。即伸已指
莫能見矣。故以塵名。然塵名所。根名能。能所具。則心
不名心。而名識也。心去性不遠。識則遠甚。故知道之
士。以心推根塵。根塵猶殘雪。能推之智。若罏火方熾。
而殘雪投之。何慮其不化哉。如推觸塵。必究離合所
自。所自既得。則根亦隨塵而拔。根拔塵脫。情化名性。
性既復焉。然後於榮辱死生得喪之塲。千陶萬煉。功
深觀熟。重以弘願熏之。智光為導。而大丈夫之能事
畢矣。一觸既爾。餘塵獨非復性之雲梯乎。士不可不
知好惡。以致流落異趣。期再出頭難矣。


問白毫宛轉五須彌。何以作此觀。曰墮體黜聰可矣。
墮體則能外身。黜聰則能外心。外其身。身則無量。外
其心。心則無邊。以無量之身。無邊之心。作此觀有何
不成。若局促於五尺之身。較計於方寸之心。是以見
[008-0211a]
小而忽大也論觀白毫


比丘乞食。本為遠累。累不遠則多擾。擾多。則初心者
不能無亂。此吾佛之深憂也。而後世號為僧者。以乞
食為耻。毋乃不思之甚乎。又世之號金湯者。唯貴阿
諛。是以搖尾乞憐。善解迎合之徒。皆得知事體之稱。
由是而觀。僧徒苟且。不獨出家者之罪也。亦在家者
毗成之耳。今本朝取士惟以舉業。僧徒試經之科。寢
而不行。夫舉業者。本無用之具。藉之以覊縻人情。消
磨歲月則可。若以之取人材。裨治道。譬如救火以油。
滋其焚矣。僧不以試經剃染。則佛言尚不知。安知佛
心乎。不知佛心而為僧。僧何殊俗。僧不殊俗。剃染奚
缺文


故亡佛者。非魔王外道能亡之。亡之者。不殊俗
之僧耳論出家


夫人之多欲。始必生於不知足。知足則欲不待遣。而
自忘矣。吾嘗躬試之。一日潞河舟中。顧謂二三子曰。
吾與若俱安坐。彼舟人徒步而牽我。且食惡食。吾與
若豈惟安坐。復食美食。兩者相較。慚懼之心不覺油
然而生。此心一生。萬欲自薄。寧假磨礪以損之耶。雖
然二三子。與夫舟人。或勞心勞力之不同。人各自知
焉。


眼也者。明瞽俱一。而所以有見有不見者。以根之所
具不同也。根有二焉。一者浮塵。二者淨色。浮塵根者。
有形之體。而無照之用也。淨色根者。有照之用。而無
[008-0211b]
形之體也。所以死人眼未嘗不存。色未嘗不觸。而終
不能見者。形具而用不存也。吾人之所以能見者。以
兩者俱存。故隨觸而照。隨照而辨也。葢色者眼之相
分。以色之形於眼也。而眼者尤識之相分。以眼不能
辨色。必辨於識也。故曰眼為親相分。色為疎相分。識
為見分。三者合而觀之。則能不離所。所不離能。分而
論之。能中無所。所中無能也。故眼中無色識。葢親相
分中無疎相分與見分也。識中無色眼者。見分中無
親相分與疎相分也。夫三者俱無。則根塵不對。能所
不分。雖有色之可見。而色豈獨如石女生兒乎哉。故
曰。離暗離明。無有見體也論眼識


普賢菩薩有十願王。王王殊勝威猛。若得一願王。則
成佛無疑。況盡得哉。一者禮敬諸佛。則得身業殊勝。
二者稱贊如來。則得口業殊勝。三者廣修供養。則得
福業殊勝。四者懺悔業障。則得三業肅清。五者隨喜
功德。則得妬習頓空。六者請轉法輪。則得慧光圓滿。
七者請佛住世。則得自他兼益之勝。八者常隨佛學。
則得慧命長生。九者恒順眾生。則得冤親平等。十者
普皆回向。則得事理障消。如是十願王。於日用之際。
凡遇境緣逆順。痛心呼之。日積月久。自然化憎為愛。
化愛為憎。憎憎愛愛。愛愛憎憎。好惡無常。願王不動。
直趨妙覺。有何艱險。


達觀道人乞食足跡徧天下。凡名山福地。佛老道塲。
靡不歷至。其兩家之書。亦頗涉獵。然終必以無生為
[008-0211c]
宗。久視為資。即擉火練魔。水齋之業。亦所不棄。近寓
潭柘山嘉福寺。率二三禪人。期服水齋一期。既而輙
改初轍。因諸禪人根器隨其便宜。或終其期。或不克
其期。則命其讀大乘內典。如天台四教儀。永嘉禪宗
集。或者白道人曰。既服水齋。則內典非所急也。茲廢
水齋而勤文字般若。似不可耳。道人愀然對曰。若無
正知正見。非但服一期水齋。徒受枯淡。即服千期萬
期。於正知見中有何干涉。故溈山施眾僧小衣。一僧
不受。且曰。我自有娘生褲在。溈遂拶曰。父母未生前
穿甚麼。僧無語。無語之僧。不逾年坐化。至火焚其軀。
得舍利無算。有僧傳至溈山。溈山曰。縱有八斛四斗。
不若當時酬老僧一轉語。由是觀之。為佛弟子。若不
以開佛知見為急務。饒你勤苦累劫。非無漏正因也。
且水齋之剏。考諸大藏。並無所出。我輩凡所舉止。必
奉教而行。可以利當世。開來學。今子必欲道人。終其
水齋者。不過怕人疑謗耳。殊不知道人自脫白巳來。
濫入空門三十餘年。大小叢林知識法師。或於道人
生信讚嘆。或於道人生疑謗毀。而道人略不以讚嘆
生喜。亦不以毀謗生怒。喜怒自彼。與道人何預。譬如
浮雲觸石。風游太虗。於道人有何損益。且道人要喫
水齋時。如因地而倒。要開水齋時。如因地而起。起倒
皆在道人自起自倒。與諸黑白本無相累。既無相累。
或讚嘆。或謗毀。豈非畫蛾眉於渾沌。鑿七竅於無始
者哉。雖然。且道這老漢扯這一上葛藤為甚麼。咄。好
[008-0212a]
歹是非能眼聽。普門大士現全身水齋


夫愛人以大者。則其所存也遠。愛人以小者。則其所
存也淺。遠則難窺。淺則易見。是以利覇者不欲王。利
王者不欲佛。夫佛道曠遠。發一願。立一行。動經塵劫。
一生不克。則千百生。千百生不克。必期於無盡生。吾
曹苟有志於佛道。其所視人天之浮榮。何啻置一毛
於太虗哉。今有人見淺而不見遠。執小而謗大。潭柘
先生。聞而哀之。恐其斷佛慧命。罪當坐墮。借喻世法
引淺入深。使其知詐力近功。不若真實仁義。真實仁
義。不若開佛知見。夫佛知見者。不可以巧智得。亦不
可以苦行求。唯貴熏蒸開發耳。然熏蒸開發。有萬不
同。如以十惡五逆熏蒸開發者。乃地獄知見。以慳吝
熏蒸開發者。乃餓鬼知見。以愚癡熏蒸開發者。乃畜
生知見。以五戒十善兼未到地等熏蒸開發者。乃人
天知見。以生滅四諦熏蒸開發者。乃聲聞知見。以十
二因緣熏蒸開發者。乃辟支緣覺知見。以無量四諦
熏蒸開發者。乃別教菩薩知見。惟以無作四諦熏蒸
開發者。始名佛知見也。嗚呼。像季之世末法風高。魔
外雲興。龍象稀覯。不惟佛種難培。即人天種子。因果
紕繆者多。真正者寡矣。況佛知見乎。於是先生假水
齋為旗皷。藉枯淡為熏蒸之資。作其氣而堅其心。密
以文字般若。熏蒸了因。開發正因。冀同行者。即眾生
日用不知之知見。開發實相。然根器利鈍弗倫。難以
克願。願既未克。功效不彰。則所疑者必眾。所信者必
[008-0212b]
寡。疑則生謗。謗則招業。或者告先生曰。當稍順人情。
以收眾心。使疑者生信。信者開解。不亦善乎。先生含
然大笑曰。謗不孤生。必待於讚。疑亦無地。必資於信。
今子欲我鑄謗成讚。範疑為信。譬如惡屈而去。其信
也。殊不知為高人易。而為大人難。所謂高人者。不過
持一小節小行。硜硜不回者是也。所謂大人者。但願
有益於天下後世。雖蒙盜跖飛廉之惡名。亦所弗辭。
況小謗小疑。何足介焉。大都眾人所執者情也。至人
所行者智也。情如堅冰質礙多端。智如清水方圓任
器。故我大覺聖人。有四悉檀。隨緣設化。不拘常度。亦
如大將用兵。使其由之。而不使其知之。知則情生。情
生則利害隨之矣。豈可以勝敵哉。所謂四悉檀者。一
曰世界悉檀。謂其有界限。不可踰越也。一曰對治悉
檀。謂其見病進藥也。一曰為人悉檀。謂其隨機宜也
一曰第一義悉檀。謂其開正知見也。又前三悉檀近
隨情三昧。後一悉檀近隨智三昧。此四悉檀。凡為如
來使者。傳法弘道。苟不知其端緒。則中無有主。外無
法範。或小觸境風。便立脚不定矣。又隨情三昧或易
見。隨智三昧則難窺。難窺而生疑生謗固。其分也。子
必欲先生解其疑。止其謗。先生非子。安肯效子作無
義事乎。於是告者悶然而去水齋後語


夫九橫而死。言其不得天年而歿也。然九橫中。不應
食而食。不量食而食。不習食而食。不出食而食。止熟
而食。皆致橫死者。此橫死之常也。至於不持戒而橫
[008-0212c]
死。近惡知識而橫死。入里不時而橫死。可避不避而
橫死。此四者。又橫死之變也。常則不驚不疑。故犯者
偏眾。變則人情駭異。驚疑生怖。故犯者不多。由是觀
之。飲食本欲資生。而反致橫死者。皆無明不覺而食
故也。如以覺照當先。不唯不犯變橫。即常橫永不犯
矣。故我曹滴水粒米。未入口時。必先覺照。從何所來。
既入口中。從口入喉。從喉入腹。化為何物。又我食此
食。果於世法出世法中。有補有損也耶。如是則縱食
金剛子亦能消得。何況他物。


凡修禪波羅蜜者。有十意焉。一大意。二釋名。三明門。
四辨詮次。五簡法心。六別方便。七釋修證。八顯示果
報。九從禪起教。十結會歸趣。今於大意中。以初心行
人發心不同。故有簡非正明之辨。簡非者。行人發心
修禪不同。多墮邪僻。一為利養故。發心修禪。多屬發
地獄心。二為名聞稱嘆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餓鬼心。
三為眷屬故。發心修禪。多屬發畜生心。四為嫉妬勝
他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修羅心。五為畏惡道苦報。息
諸不善業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人心。六為善心安樂
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六欲天心。七為得力自在故。發
心修禪。多屬發魔羅心。八為得利智捷故。發心修禪。
多屬發外道心。九為生梵天處故。發心修禪。此屬發
色無色界心。十為度老病死苦。速得涅槃故。發心修
禪。此屬發二乘心。即此十種行人。善惡雖殊。縛脫有
異。既並無大悲正觀。發心邪僻。皆非佛種。故簡非之。
[008-0213a]
若夫正明菩薩行人。修禪波羅蜜。大意有二。姑置弗
論者。葢恐常人聞而駭怖。怖則驚。驚則疑。疑則不信。
不信則生謗。生謗則受苦。受苦則為怨。怨深則結業。
結業則不可解。不可解。則終仇對。於是且置之耳。嗚
呼。發心修禪豈易易哉。最初發心。若不遇明眼知識。
正其因地。縱使不食如夷齊。忍苦如墨翟。勞勤萬劫。
於佛菩提。有障無礙。故曰戒緩乘急不是緩。戒急乘
緩真是緩。吾於水齋中。作慧行行行。調治情習。宛轉
種種方便。互相資用。大抵慧行為正。行行為助。未及
一七。即覺身心輕利。舊於經教中所聞。有疑難而未
釋者。自然皆豁爾無滯。并一切情習。亦大廓落。及以
行行為正。慧行為助。磨礪多日。終不若慧行為正。行
行為助。得益之多。既而自愧慧行薄劣。於陰界入境。
藉觀入止。資止入觀。猶障礙多端。相狀蒙昧。遂復探
討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禪波羅蜜。摩訶止觀。併輔行
等書。以昭廓慧行。且多識行行深淺顛末。葢非獨便
自已進修之補。亦乃為後之喫水齋者。示其最初發
心。務須先審因地端正。則不負聖人所誡。是以掇綴
十種發心邪僻者為殷鑒。然水齋緣起。考諸大藏未
見所據。即其方法相傳。一晝夜芝蔴三抄。棗三七二
十一枚。分三飱服之。終南伏牛皆以此為定式。或以
念佛為話頭。持呪為話頭。次者水齋雖服。惟隨自意。
昏散延日而巳。所謂慧行行行。名尚不聞。安知其義。
義既不知。憑何作觀。觀既不作。焉能入止。止既不入。
[008-0213b]
攀緣豈息。攀緣不息。則心地不清。心地不清。則煩惱
熾然。煩惱熾然。則我相堅固。我相堅固。則於臭皮袋
上生大執著。是以身心自相矛盾。一動一靜。護剌萬
態。言無好惡。順情。則雖無益於已。欣然而樂聞。逆情。
則雖有益於已。勃然而不喜聞。殊不知凡學佛者。必
須先達患累緣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
稟化。不順化以求宗。若然者。如於臭皮袋上生大執
著。於熱惱心中起諸護剌。是存身耶。是稟化耶。若是
存身。則患累終無期脫。若是稟化。則情識不枯乾。患
累既無期脫。則生死難逃。情識既不枯乾。則煩惱苦
海何時可出。如是過失。患在知見不明。知見即慧行。
具慧行則行行可資無漏。若無慧行。終屬有漏。有漏
則同前簡非中。九種發心邪僻。難昇易墜。斷非出苦
津梁。甚可怖畏。是故若不解慧行行行。即小乘見諦
尚未知。况始終頓圓之見諦乎。故服水齋。不以見諦
為本。終非正因。雖盡形壽服之。於已躬下事了無交
涉。雖然。若較諸奢侈自縱。而不甘枯淡者。良亦可敬
也。又服水齋。北地多寒。薑可隨意服之。設大便不甚
通利。則服蜜水。由是觀之。身心開遮。惟如來大人體
悉至當。故於律部中。雖則就情檢制。逢緣亦可開遮。
如靴履裘毳。遮比丘不許服。既以多寒國土。仍為開
之。後之喫水齋者可法也。或曰。師所謂有菩薩行人。
修禪大意。恐眾人聞而不信。以至終作怨對者。寧有
是事。對曰。吾初祖菩提達磨。梯山航海。不遠數萬里
[008-0213c]
而來此土。別無所求。不過自既悟心。悲他未悟。所以
勿憚寒暑。專為度生而來。然邪師魔外。百計千套。毒
至於六。即南嶽思大禪師。生身巳證六根清淨之位。
亦遭中毒。幾死而復生。彼皆聖人。以弘法之故。尚不
能免。况吾見思未斬。分段猶存。設不卷口縮舌。裝癡
賣顛。則這條窮性命。斷送久矣。問曰。師為生死出家。
如何怕死。吾笑曰。怕死不怕死。不在口硬。伹臨期出
脫。看他便了修禪波羅蜜大要


東平打破鏡。巳三百餘年。龍潭吹滅燈。復四百餘載。
後代子孫。迷於正眼。謂鏡燈滅。而不知行住坐臥。放
十大光明。燈未曾滅也。見聞覺知虗鑑萬象。鏡未曾
破也。燈雖無景。能照生死長夜。鏡雖無臺。能辨生死
魔惑。鏡與燈光光常寂。明與鑑幻幻皆如。照之無窮。
則曰無盡之燈。鑑之無窮。則曰無盡之鏡。日用不昧。
昭昭於心目之閒。但眾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羅教。
開如幻方便。設如幻道塲。度如幻眾生。作如幻佛事。
譬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點一燈。外安十鏡。以十
鏡喻十法界。一燈况一真心。一真心則理不可分。十
法界則事有萬狀。然則理外無事。鏡外無燈。雖鏡鏡
有無窮燈。無窮燈惟一燈也。事事中有無盡理。無盡
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別事故。則事事無礙。由
一燈全照差別鏡故。則鏡鏡交參。一鏡不動。而能遍
能容能攝能入。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
伴融通重重無盡。悲夫眾生。居一切塵中。而不知塵
[008-0214a]
塵皆毗盧遮那無盡剎海。普賢示一毛孔。而不知一
一毛孔。含眾生三昧色身。然則一切眾生。日用在普
賢毛孔中。毗盧光明內。慈氏樓閣中出沒。文殊劍刃
上往來。念念中與諸佛同出世。證菩提。轉法輪。入滅
度。如鏡與鏡。如燈與燈。一切一時。普融無礙。誠謂不
可思議解脫法門。非大心眾生。無以臻於此境。或問
即今日用見聞覺知。畢竟是燈耶。非燈耶。是鏡耶。非
鏡耶。答曰。鏡燈燈鏡本無差。大地山河眼裏花。黃葉
飄飄滿庭際。一聲砧杵落誰家。


夫眾生無常。隨所熏習。熏之以五逆十惡。則地獄眾
生發現。熏之以慳貪之業。則餓鬼眾生發現。熏之以
愚癡貪欲。則畜生眾生發現。熏之以五戒善業。則人
道眾生發現。熏之以好勝詐力福業。則修羅道眾生
發現。熏之以純十善業。兼修未到地定。則天道眾生
發現。熏之以四諦之業。則聲聞眾生發現。熏之以十
二還滅因緣。則緣覺眾生發現。熏之以三學六度之
業。則菩薩眾生發現。熏之以無上菩提之業。則諸佛
發現矣。由是觀之。自佛而下。九界眾生。雖世出世聖
凡之不同。然皆未脫眾生之名。自九界巳上。唯佛道
中。始脫眾生之名耳。是以彌勒菩薩。懸知釋迦緣化
將滿。繼佛位者。以已身當之。既將任佛職。深慮一切
眾生。若不先以般若熏之。培其智種。則將來龍華位
中。內無智種。雖外熏以無上法緣。終無益也。如地有
種。外藉陽和之力熏之。則油然而各遂所生也。於是
[008-0214b]
彌勒菩薩。乘悲願輪。托生婺州雙林之傅氏。現為居
士身。廣化有情。時梁天鑑年閒也。然居士深知眾生
得道因緣。唯耳目最要徑。而耳目中。又慮眾生識文
字者少。聞法亦復不多。既而設為藏輪藏法。於中使
一切眾生。若見若聞。若識字。不識字。以鼻齅之。以口
舌讚之。以身觸之。以意慕之。毋論其有心無心。賢智
與愚。借此六根熏習。植般若智種。作成佛因。嗚呼大
士之心。可謂極深廣大矣輪藏


夫身不自身。因觸而身。所以身即觸也。身既即觸。反
而推之。即知觸亦身也。身即觸。身不可得。觸即身。觸
亦不可得。身觸既皆不可得矣。則識本無生。識本無
生。即身之與觸。亦俱無生也。今有人於此。解路雖通。
靈機尚昧。所以說時似悟。對境仍迷耳。是以知識依
通。非佛知見。內瑩發光。真名大智。予以是知身之與
觸。觸之與識。迷時成三。悟後一尚不得。何况於三。三
一絕待。獨露常光。遇物即宗。不乖血脉。理事函葢。宗
教同春。枝有短長。花心不二。伹善用其心者。即觸途
成觀。不善用者。觸事生迷也。


不見可欲。則無所愛。故以志一氣。清明在躬。志氣如
神。雖祿之以天下。窮至於匹夫。無所損益也。雖然愛
不可以自洗。以聞道而洗之。故曰聞道者。靈臺常虗。
虗則明。明則徹。徹則遠。遠則久。久則大。大則圓。圓則
備。雖虗空之無際。萬物之廣多。天地之確隤。眾妙之
所出。皆自道也。道乃如是。可不愛乎。眾人則不然。其
[008-0214c]
所愛。不出於飲食男女之閒而巳。悲夫。


世儒每以知行合一為妙。殊不知曾子述夫子之意。
則曰尊其所知。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由是
而觀。先知而後行明矣。不知而行者。又烏足道。然知
有解悟之知。有修行之知。有證極之知。故無解悟之
知。則修行之知無本矣。無修行之知。則證極之知無
道矣。又證極之知。為解悟修行之知之所歸宿也。


知行合一之旨。可得聞乎。曰行時非知時。證時非行
時。到此地位。不可以智知。所知不能及。知既不能及。
行亦不能及。知行路窮。不唯神仙失其靜篤。管取羅
漢遺其空醉矣。若然者。畢竟如何即是。回看雲樹杪。
不覺月沉西。


夫義非文而不詮。意非義而不得。旨非意而不冥。冥
則無思。無思則同。同則無實。無實則無同。若然同而
無待。異亦無待矣。譬如一指屈伸。伸喻同焉。屈喻異
焉。故正伸時伸本無待。正屈時屈亦無待。雖然。且道
離屈伸之外。全指在甚麼處。知此則可以言同異無
待矣。


精神不凝而思謂之揣摩。揣摩之患大矣。杜靈機而
生見剌。故曰悟學廢於揣摩。


夫身為榮辱巢穴。心為好惡根株。如根株不拔。巢穴
未空。入山則怕虎兕。入水則怕蛟龍。夜行則怕鬼。入
羣則怕眾。凡愚之怕智。短之怕長。低之怕高。近之怕
遠。或可怕不怕。不可怕反怕。究其所由。有身則榮辱
[008-0215a]
可以為巢穴。有心則憎愛可以為根株。能即身見空。
則何空非身。即心了幻。則何幻非照。若然者。榮辱好
惡。不唯可以為解脫之梯航。實乃真為大夜之燈燭。
今有人事善知識而生怕。怕則神不安。神不安則恍
惚起。恍惚起則心無所見。身無所主。終必因怕。至於
遠離善知識。既遠離善知識。不期然而近惡知識矣。
嗚呼。華嚴經有十種事。失佛法道。最初即於善知識。
不生渴慕。方便親近。失佛法道。且善知識機緣。有多
種不同。有以慈悲為佛事者。有以瞋怒為佛事者。有
以和光同塵為佛事者。有以叱咤棒喝為佛事者。有
以恭敬供養為佛事者。有以守約為佛事者。有以多
聞為佛事者。有以超放為佛事者。有以莊重為佛事
者。有以人見喜而為佛事者。有以人見怕而為佛事
者。故曰。逆順皆方便。而世之人。循聲流轉。觸相取著。
以為某善知識慈悲。某善知識貢高。某善知識有道
心。某善知識太孤峻。此所謂孟八郎漢。皆作實法迴
向。不免被他明眼人。鼻笑汝在。又有一等人事善知
識。不以善知識見處為重。專以伺察善知識直達無
心之過。摭為口實。向背地裡。對人說去。噫。若將生死
為閒事。知識何須親近他。須把身心拋腦後。自然陸
地長蓮華。


凡學人沐浴。當生大慚愧。洞察所因。稱摩訶般若波
羅蜜多三聲。方可入水。葢般若者。一切諸佛之母。稱
其母。則其子無論多寡。皆隨之矣。凡不明般若者。不
[008-0215b]
能生大慚愧。不能洞察所因。何以故。以智鑒不明。不
辨好醜故。何謂生大慚愧。當作是念。我此身垢濁不
堪。而見地不徹。行業涼薄。享此淨浴。何以克當。何謂
洞察所因。當作是念。此沐浴水。眾力所成。深山寒雲
之中。雪老氷枯之地。柴薪汲運。轉冷為熱。揣我有何
行德。受大眾心力。即以沐浴一事。入水出水。毫忽不
昧心光。妙觸宣明坐入佛海。至於飲食起居。行住坐
臥。境緣逆順。情隙愛憎。若不生大慚愧。洞察所因。捨
命時至。管取九人之中。有十人手忙脚亂在。或比來
凡沐浴時。稱阿彌陀佛以為話頭。但貴音聲不斷。即
為沐浴刀錢。殊不知般若不明。饒你佛聲不絕。我知
其大慚愧決生不起。凡百所因。決洞察不徹。若然者。
吾曹沐浴。不稱摩訶般若波羅蜜者。是棄佛母也。佛
母既棄。稱子奚為。粗識如此。惟賢者正之沐浴訓


夫禪波羅蜜者。其書有十卷。大章亦有十。乃天台智
者大師所說也。大章十者。一禪波羅蜜大意。二釋禪
波羅蜜。三明禪波羅蜜門。四辨禪波羅蜜詮次。五簡
禪波羅蜜法心。六分別禪波羅蜜前方便。七釋禪波
羅蜜修證。八顯禪波羅蜜果報。九說禪波羅蜜起教。
十結會禪波羅蜜歸趣。而大章中。第六分別禪波羅
蜜方便章。舉二子焉。初外方便。二內方便。而內方便。
復生二孫。初正明因。止發內外善根。二明驗惡根性。
大章第七釋禪波羅蜜修證章。舉四子。一修證世閒
禪相。二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禪相。三修證出世閒
[008-0215c]
禪相。四修證非世閒非出世閒禪相。而一修證世閒
禪相。復生三孫。初四禪。二四無量心。二四無色定。二
修證亦世閒亦出世閒禪相。亦生三孫。初六妙門。二
十六特勝。三通明。三修證出世閒禪相。生二孫。初對
治無漏。二緣理無漏。而對治無漏。生九玄孫。初九想。
二八念。三十想。四八背捨。五八勝處。六十一切處。七
九次第定。八師子奮迅三昧。九超越三昧。大都禪書
科判明白。皎如日星。善讀者得其科判。譬如得祖而
尋父。得父而尋子。得子而尋孫。得孫而尋玄曾。有何
難哉。葢此書由祖而父。由父而子。由子而孫。由孫而
玄曾。凡三十五科也。若夫修禪之妙。階級次第。委曲
精盡。由欲界未到地定。入初禪未到地定。由初禪未
到地定。入二禪未到地定。乃至色無色定。九次第定
等。或發有漏通。或發無漏通。至於三乘聖道。靡不資
之。是以凡緇素之流。有志於修禪者。是書不可不精
熟焉。嗚呼世謂神仙之術。可以長生久視。譁而嗜之。
殊不知神仙固奇矣。而最上品者。不過享地居之祿
耳。如中下品者。不過浮游深山海島之閒。渠安知地
居之上。有夜摩天。夜摩之上。有兜率天。兜率之上。有
化樂天。化樂之上。有他化自在天。他化之上。有初禪
天。初禪之上。有二禪天。二禪之上有三禪天。三禪之
上。有四禪天。四禪之上。有空無邊天。空無邊之上。有
識處天。識處之上。有無所有天。無所有之上。有非想
非非想天。此葢就凡夫天中論層級耳。至於非想之
[008-0216a]
上。復有四聖人天。乃置而弗及者。行恐大鵬若鳴。凡
鳥皆驚故也禪波羅蜜科判


紫栢老人集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