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35 一貫別傳-清-廣真 (master)



自序



鉼鐶釵釧一金而別其器酥酪醍醐一乳而異其名自
其殊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靈蠢冰水也
矧般若之摩訶衍而繫辭則曰大衍中庸之無聲臭而
道德則曰至虛乃至三心不可得與絕四與無為的的
然一鼎三足庸詎以彼此觀耶予自脫其古槐長夜復
入如幻三昧中目擊藏海之漚巳具烏曇之華界足履
毛孔之步猶過摩詰之陶輪恍乘莽渺鳥而出六極莫
知其然而然也反而執之於左契始知性天即一中之
旨釋氏而歸之老氏而守之孔氏而貫之特教化若徂
公賦芧耳第乍入吾道者只知一之所巳闢而不知一
之所未闢故臨內外境典如失寶印而不達斯必參其
別傳之眼藏俾於多羅了義若推門落白也不然則三
聖人乏所說果將為隱躄人者耶果將為踶跂人者耶
惟不蘊堅白異同之士懇垂隻眼庶幾得金忘耑得乳
忘名便可語夫象先矣。


吹萬廣真說





一貫別傳小引



三教聖賢總從一箇圈子裡透出性公
人又說出如許註腳將無屋上架屋道
人曰不然假如要到長安避不得梯
彰義門瞻仰
聖人宮闕後復有人問路亦須覶縷向說這老和尚不
肯只做自了漢兒他也東行西走費卻許多腳跟如今
坐在聚雲方丈正好瞑目趺跏那管他千山萬水也
將從前經歷路程舉似後來行腳會得的到了長安更
莫問他在齊魯之西趙魏之比道人有一偈予萬水千
[001-0151b]
山在腳跟放下草鞋全沒帳進門好圖一覺睡且莫想
到路途上敢以質之性公。


戒庵道人馬易從題於齋
之拙暇園









一貫別傳目錄



 卷之一


  儒宗       伏羲八卦原
  伏羲六十四封原  乾道變化  利貞
  復其見  心乎  艮其皆   其人
  故神無方 無體  百姓日用  鮮矣上無喝斥
  大學之道章    天命全章
  君子素其 得為  鬼神之為德 可遺
  至誠致曲 二章  予懷明德一節上迴學處
  六十而耳 踰矩  君子不器
  君子無終 於是  朝聞道夕死可矣
  君子之於 與比  一貫章
  宰予晝寢 何誅  夫子之文章
  回也不改 其樂  誰能出不 道也
  知之者  之者  飯疏食章
  二三了  丘也  仁遠乎哉 至矣
  子絕四章     吾有知乎哉章
  喟然章      可與共學章
  未知生焉知死   顏淵問仁章
  當仁不讓於師   予欲無言章上俱論部
[001-0151c]
  敢問夫子 四節  乍見孺子一節
  顏淵曰  若是  象日以殺舜為事
  殃壽不貳 命也上俱孟子
 卷之二
  玄宗       道可道章
  天下皆知章    不尚賢
  吾不知其 之先  天地不仁
  谷神不死     聖人後其身 身存
  上善若水     故有之   為用
  是以聖人 為目  致虛極   其復
  有物混成 曰道  是以聖人  棄物
  昔之得一 以寧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生一  為和  躁勝寒   下正
  為學日益 為矣  為無為   無味
  知不知上 知病上俱道德經
  何不樹之 之野  吾喪我
  庖丁為文 解牛  心齋
  坐忘       壺子
  玄珠       濠梁之上
  墜車       道術上俱南華經
  聖人之權 為道  是以聖人  去識
  夫忘精神 之矣  惟聖人能神 於神
  聖人御物 可拘  物不知我我不知物
  上俱文始經
 卷之三
  釋宗       般若心經
  金剛大義     須菩提   應住節
  九種眾生     若心取法   壽者
  我念過去 過者  五眼上俱金剛經
  若一日  不亂  一切諸佛 念經上俱彌勒經
[001-0152a]
  問沙門四十二章經  診脈說
  維摩接妙喜國土  不二法門上俱維摩經
  總說       所謂殺父母 身血
  宗通說通上俱楞伽經
  總說       文殊章
  知是空華 輪轉  知幻即離  漸次
  菩薩唯以 世間  隨順覺性
  二十五輪     修於禪那 數門上俱圓覺經
 卷之四
  總說       摩阿難頂  一節
  七處徵心     憍陳那悟客塵章
  八還辨見     文殊請問章
  識陰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富樓那章     演若達多迷頭認影
  浮根四塵 等句  觀音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八萬四千首臂寶目
  文殊選擇     楞嚴咒
  眾生十二種類   三漸次
  十信       五十五位
  想舉情沉     十習因六交報
  十種鬼類     十種人道
  十種仙      三界諸天
  發真歸元     魔王宮殿崩裂
  五陰主人     色陰區宇
  受陰區宇     想陰區宇
  行陰區宇     識陰區宇
  諸根互用     八識因緣說
  轉識說      銷安逸鬼說上俱楞嚴經
 卷之五
  總說       佛說此經巳 趺坐
[001-0152b]
  爾時佛放 寶塔  不退諸菩薩 能知
  五千人退席    如是妙法  虛妄
  是為諸佛 於世  若人散亂心 佛道
  諸佛兩足 便說  舍利弗   道故
  大通智勝 佛道  入如來室  來座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品
  龍女獻珠     藥王    菩薩
  上俱法華經
  總說       世主妙嚴品
  普賢   世界  毘盧遮那品
  觀察十方     如來名號  六品
  有勝三昧 等頌  爾時世尊  須彌
  法慧菩薩 住法  十行品
  十迴向品     十地品
  十一地  出現  離世間品
  入法界品     入不思議  願品
  上俱華嚴經














[001-0152c]
一貫別傳卷一
西蜀忠朔聚雲寺沙門 廣真 著


儒宗



盤古氏由一氣而繼天地曰人人既生矣所謂範圍天
地曲成萬物而造化在我故庖羲氏得之而畫八卦烈
山氏得之而著連山軒轅氏得之而作歸戴迨乎示厥
中於放勳無法之法巳贅析精一於玄德非相之相龕
弘嗣後禹洛湯銘交易箕疇皆從這一氣源頭暢達而
為華梵正譯耳復有一貫傳心守約標於曾子浩然養
氣盡性倡自子思此又轉語心為四卷易曇華為一指
若漢之董與楊唐之韓昌黎道學中之文章也宋之
周與程明之王陽明文章中之性理也彼夫濂溪立主
靜之旨陽明闡良知之妙實原始反終而契死生之說
者至若復五太於未形歸二儀於無體吾不得而知請
問諸古皇先生。


易經



「伏羲八卦原此言理也然理中含有數。」


【古者庖羲氏見河馬出圖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
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初畫一爻以象太
極其數為奇即天開於子也再畫一爻以象地其數為
偶即地闢於丑也三畫一爻以象人即人生於寅也蓋
三畫成而為乾故謂之乾三連也然古以一畫象太極
其次象兩儀今曰象太極者即天開於子者何也謂天
一太極也地一太極也人一太極也三才合一太極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即天得一以清也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即地得一以寧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即人
得一以靈也三畫既成乾矣數亦為奇有奇必有偶兼
三才而兩之三才即天地人兩者即三才中之兩也即
陰陽柔剛仁義也陰陽柔剛仁義其位有六故重三畫
[001-0153a]
而成六爻斷三畫而成坤故謂之坤六斷也以卦言之
則乾象天而坤象地乾為父而坤為母既有天地必有
萬物既有父母必有男女蓋萬物男女必自天地父母
陰陽變化剛柔錯綜所成夫錯者陰陽交互也綜者陰
陽顛倒也始則乾家錯一爻於坤之初則坤變而為震
作乾家之長男坤家錯一爻於乾之初則乾化而為巽
作坤家之長女次則乾家錯一爻於坤之中則坤變而
為坎作乾家之中男坤家錯一爻於乾之中則乾化而
為離作坤家之中女三則乾家錯一爻於坤之上則坤
變而為艮作乾家之少男坤家錯一爻於乾之上則乾
化而為兌作坤家之少女故曰乾生三男坤生三女總
成六子也其顛倒者即乾之初爻顛於坤之上坤則變
而為艮坤之初爻顛於乾之上乾則化而為兌乾之上
爻倒於坤之初坤則變而為震坤之上爻倒於乾之初
乾則化而為巽此所以天地變化陰陽升降也天有太
陽太陰少陽少陰地有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太陽為日
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
柔為上少剛為石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水為
雨火為風上為露石為雷天之寒暑晝夜變物之情性
形體地之風雨露雷化物之飛走草木是故震為雷巽
為風離為火坎為水艮為山兌為澤故曰天地定位山
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
來者逆然後萬物所以生也羲氏之觀圖畫卦者如是。】


「伏羲六十四卦原此言數也然數中含有理。」


【○此太極也象未形而其理巳具然太極動而生陽動
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太
極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為一畫者二是為兩儀即陽
儀陰儀也兩儀之士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二畫者四是
謂四象其位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二太陰四其數則
太陽九少陰八少陽七太陰六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
[001-0153b]
偶而為三畫者八其位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
六艮七坤八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四畫者十
六謂兩儀之上各有八卦即陽儀八卦陰儀八卦也四
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五畫者三十二謂四象之
上各有八卦也五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六畫者
六十四亦兼三才而兩之八卦之上各有八卦也即程
子所謂加一倍法也始以乾一而至於坤八則八卦中
各有其八故一一為乾二一為夬三一為大有四一為
大壯五一為小畜六一為需七一為大畜八一為泰一
二為履二二為兌三二為暌四二為歸妹五二為中孚
六二為七二為損八二為臨一三為同人二三為監
三三為離四三為豊五三為家人六三為既濟七三
賁八三為明夷一四為無妄二四為隨三四為噬嗑四四
為震五四為益六四為屯七四為順八四為役一五為
垢二五為大過三五為鼎四五為恒五五為巽六五為井
七五為蠱八五為升一六為訟二六為困三六為未
四六為解五六為渙六六為坎七六為蒙八六為師一
七為遯二七為咸三七為旅四七為小過五七為漸六
七為蹇七七為艮八七為謙一八為否二八為萃三八
為晉四八為豫五八為觀六八為比七八為剌八八為
坤此亦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也蓋陽儀八卦在天成象
陰儀八卦在地成形互相變化所以日月星辰在天變
為寒暑晝夜水火土石在地化為雨風露雷故曰剛柔
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
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然人之受生以來包此而
儀二八之氣二八者一斤之數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十
六兩則得三百八十四銖也配之卦爻一卦六爻六十
四卦則得三百八十四爻也故曰刻漏若無差爻銖方
有準人既得此二八之氣則大道在吾身故周子所謂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其主靜立極
[001-0153c]
之妙亦不外乎變化而逆之即吾之性情形體目耳口
鼻天之所變也飛走草木色聲氣味地之所化也雖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要其逆而
復之則吾分中自有不變不化者存故曰原始反終故
知死生之說。】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廓徹圓通靈明虛湛即此乾道之體本自無動無靜因
健而有動靜靜極復動則為情為識為六根為聲色動
極復靜則為性為智為六通為寂定千變萬化無不是
此沖虛之氣以正之也根身如是器界亦如是故物有
清濁人有智愚然愚可以智濁可以清在保合太和而
巳所謂利貞者蓋元亨為天之通利貞為天之復也今
云乃利貞可見物物皆可保和而復虛人人悉能盡性
以至命矣楞伽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
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正合斯義。】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參禪之人如剝芭蕉剝一層又一層剝一層又一層剝
至無下手處始得打成一片蓋剝落既盡纔復見其天
心見吾子曰當此之時一心大定萬慮冰消靜固靜矣
然非死灰稿木之謂也要見如如之中有了了明明之
中有曉曉至靜之中有至動者存焉所以先王以至日
閉關啇旅不行后不省方者謂安靜以養微陽耳然卦
辭既云七日來復是則陽去而陰來陰去而陽來乃自
然升降之理也何必靜以養之剝以復之耶吹萬曰郡
子云乾遇巽時觀月窟此動極復靜也又云地逢雷處
見大根此靜極復動也一動一靜一呼一吸而為天地
造物之消息第吾人得此一動一靜之間者又是天地
人之至妙至妙者也只此至妙之道不可以有無言而
亦未嘗無有無不可以動靜言而亦未嘗無動靜蓋靜
以養之剝以復之者正齊生死為一會萬物為一府
[001-0154a]
也觀音大士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
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
諸眾生同一悲仰此其見天地之心乎。】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所止之背既著則覺性絆於執持能止之心纔生則妙
明沉夫斷滅唯無能無所非背非心便可止而止亦可
行而行也昔魯祖凡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云我尋常
向他道空劫以前承當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一箇
半箇他恁麼驢年去此示非止之法也萬松云所以靈
山如畫月曹溪如指月怎似魯祖在水晶宮中廣寒殿
裡披襟相見此示非非止之法也說卦以艮為山山者
不動之義也即人之背亦不動也聖人借此不動之物
相以喻吾人圓湛之止體非果云背也況此體不於一
事一理一法一行上隨順應之而不動乃於一切事一
一切理一切法一切行上隨順應之而不動豈滯於一
身一庭而巳哉若是則以萬象為一身故吾在身而不
知有巳也則以法界為一庭故吾在庭而不知有人也
孰謂止孰謂非止。】


「故神無方易無體。」


【有一無位真人圓陀陀光灼灼赤灑灑淨裸裸視之不
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謂其大兮範圍天地之化而不
過謂其小兮細人微塵之密而不彰其語默也翠竹黃
花其步趨也行雲流水此果無方之神耶抑果無體之
易耶若謂無方彼其所存主者一神之所為主宰於天
地萬物晝夜之中然亦未嘗無方也但不可以方所測
之若果無體彼其所運用者一易之所成運行於範圍
曲成通知之際然亦未嘗無體也但不可以定體執之
萬松云高低嶽瀆其轉根本法輪大小鱗毛普現色身
三昧瞿師羅表者睹三尺而無盡無邊身菩薩窮上界
[001-0154b]
而有餘無一時不現無一處不遍無方無體其若是乎。】


「百姓日肘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尋牛須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此
古人攝用歸體之模範也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偕頭
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此古人即物明心之軌則也第
吾人晝夜中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無不是此妙明顯現
柰何在這目前諸人難睹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
由斯道也又曰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
也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
不知其道者眾也又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
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顏淵曰仰
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看是甚麼東西
只令聖賢千言萬語不止昔韋參軍與僧對坐盤中置
有李因問如何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僧曰請喫果子食
巳復問僧曰此即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韋方省諸人若
在這裡檢點出來始信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咦。】


學庸



「大學之道章。」


【釋曰性覺妙明儒曰明德同一最上乘學問第此明德
不獨巳之所有一元方判百昌之機捩巳成三有始形
剎海之淵源俱濬有性無性由茲一化之門也故民之
善者吾以明德之理而導之民之不善者吾亦以明德
之理而導之必欲同遊於非善非不善之地乃所謂之
至善也此即釋氏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夫此至善
之道必以何法為所脩之因亦以何境為能證之果如
來謂阿難曰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脩因而求佛果
不生不滅無有是處蓋不生不滅之義即止也止者純
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即清淨法身也清淨法身
者即自性之戒也戒即有定定者寂然不動具足無量
妙義即圓滿報身也圓滿報身者即根本之智也曰靜
[001-0154c]
曰安不出定中之正受定即有慧慧者感而遂迥具足
恒沙妙用即三髏化身也三髏化身者即六度萬衍之
德行也安而后能慮也三者俱備則心無能之必法
無所脩之法能所渾忘心法一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以無所得故得之也知止為因能得為果以是而脩德
行道故曰君子曰聖人以是而利生出世故曰菩薩曰
世尊以是而復禮故曰致知以是而克巳故曰格物物
即知也猶色不異空致即格也猶冰即是水乃至誠意
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莫不以此戒定慧法而為體為
用也吹萬曰吾以天下為一身復以萬物為一心知本
非知物本非物珠簾繡柱黃鵠鑰統牙播起白鷗好
不正受咦。】


「天命全章。」


【易在先天無形有理無影之理即天命也在吾人謂之
性從來是不睹不聞者楞伽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也日用語默動靜無不是此不睹不聞的東西隨順寂
照故謂之道楞伽所謂覺法自性性意生身也雖曰不
睹不聞又能範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故謂之教
楞伽所謂種髏遍現無行作意生身也三者本是乾元
一氣聖人得之而字之曰道是道也人人本具若聲之
應響而無殊箇箇圓成似影之隨形而不變本自不能
離者何嘗須臾離也故大脩行人行住坐臥應事接物
皆是此不睹不聞的中立不倚和而不流謂之戒慎謂
之恐懼第不睹不聞者即至隱至微之體雖幽也而見
莫見乎隱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雖細也而顯莫顯乎微
一毛端現寶王剎致乎此者故云慎獨矧是獨內不著
空恒如如而了了中也外不著相嘗曉曉而明明和也
果能致此中和之妙自覺乾坤之交而為泰非乾坤泰
也吾心之天地位也品物之出而最靈非品物靈也吾
心之萬物育也且道此心與天地萬物是一是二南泉
[001-0155a]
曰馬大師道箇非心非佛非逸禪譊籬不是心不是佛
不是物恁麼道有罪過不趙州便禮拜。】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順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
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何以故
過去巳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由此現在之心不住故
於一切處隨緣而不變也淨名云示行慳貪而捨內外
所有不惜身命似行富貴之道也示人貧窮而有寶手
功德無盡似行貧賤之道也示入於魔而願佛智慧不
隨他教似行夷狄之道也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
死畏似行患難之道也古德云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
逄直無彼此淨污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義觸境
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見聞覺知無障礙色聲
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
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此真無入而不自得之
君子。】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
物而不可遺。」


【大魂地魄陽魂陰魄神魂鬼魄互相動靜升降而為五
行之運故精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精神在天為
熱在地為火在人為神魄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
魄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魂因精有魂因魂有
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回環不巳若有
形也視之而弗見若有聲也聽之而弗聞以無形可見
斯能渾天地萬物以為魂以無聲可聞斯能渾天地萬
物以為魄凡造化所妙皆吾魂凡造化所有皆吾魄是
體物而不可遺者也華嚴云勇健臂夜叉王得普入一
切諸法義解脫門無礙勝力主空神得普入一切無所
著福德解脫門似這樣鬼神不是汝等燒紙錢潑水飯
[001-0155b]
的切莫認錯了。】


「至誠致曲二章。」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相未起圓湛之體即誠法
塵既空性覺之明自盡內無其我盡我之性矣外無其
人盡人之性矣遠無其物盡物之性矣贊之參之亦復
如是此即釋氏圓頓之法門直下見性者也若夫致曲
一法又自明心而見性蓋心之初動為念曲者念頭起
處也能知此念而非之則靈光披露本來面目恬然妙
有生輝遍用真常自在此復其誠矣然寂定不可無照
慧誠則有形也照慧則能顯事理形則有著也即事即
理而理無所礙發越真精之明即理即事而事無所乖
應感活潑之動到這裡識相無相真知無知物則轉為
我矣故曰變我尚非我心亦非心體則渾成虛矣故曰
化此由漸而入頓者也如來逆流自誠而明菩薩順至
白明而誠二法相融便登妙覺果海得以證夫恒閟。】


「予懷明德一節。」


【楞嚴云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巳有
精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也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
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聲色之以化民末也古
德云要觀學人有餘涅槃爐中灰即是德輶如毛毛猶
有輪也又云要觀學人無餘涅槃爐中灰飛盡即是上
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吹萬曰若論明德之體純用聲
色若論明德之用純體清淨一毛孔中尚有佛剎微塵
數世界何必拘拘於無聲無臭也第吾人日用視聽言
動莫不是此無聲無臭的所作為只因知而故犯盡皆
當面錯過了也且道不曾錯過的人又向那裡相見夾
路桃花風雨後馬蹄何處避殘紅。】


論語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全聲是性耳不返聞全性是聲聽即著響所以纔舉話
[001-0155c]
頭若聚聾而鼓也文殊云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蓋
眾人只知耳為能聞之根聲為所聞之境而不知更有
聞聞者在焉故仲尼謂顏淵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
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
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耳順
之功蓋如此既得是矣即同觀音大士所證之圓通三
十二應十四無畏即從心所欲之道理也古德云翠竹
黃花非外境白雲明月露全身頭頭盡是吾家物信手
拈來不是塵此便是不踰矩的說話。】


「君子不器。」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君
子得此則不局於其用便證現一切色身三昧也且道
如何是現一切色身三昧吹萬日三十輻共一轂當其
無有車之用。】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眠則同眠起則同起行則同行語則同語縱然一夜風
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自是不能違我者誰能違之耶
古德云行一禪坐一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風刀常
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此便是必於是的光景。】


「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可聞耶不可聞耶夕可死耶不可死耶謂其可聞洞
庭之池樂鮮知謂其不可聞長舌之溪聲遍曉謂其可
死龍尚吟於枯木謂其不可死鷺卻隱夫蘆花第聖人
云夕死可者詎謂道果朝聞而遂夕死者麼昔曹山見
紙衣道人問曰如何是紙衣道人曰一裘纔著體萬法
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道人即立亡山曰汝只
解恁麼去不解恁麼來道人即醒曰一靈真性不入胞
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道人曰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
道人即悟至晚於方丈內趺坐而化此正可通夕死之
說。】
[001-0156a]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若戀靜潔處靜潔惹人困若戀歡鬧處歡鬧惹人狂如
水之就器隨方圓短長此真應無所住之心也君子得
此而行之但見干戈林裡橫身色絲豈絆於跟下荊棘
叢中擺手十字無關於口邊便可干木隨身逢場作戲
去也。】


「一貫章。」


【世尊拈花迦葉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
心及僧伽黎衣四天王所獻之缽今付於汝迦葉領訖
一日阿難請益迦葉曰世尊傳衣缽後外還付箇甚麼
葉曰倒卻門前插竿著蓋拈花即一貫之舉微笑即唯
應之納忠恕插竿又演一番公案矣吹萬曰文殊無說
維摩默然二大士是一是二。】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於予與何誅。」


【阿那律陀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見之以偈訶曰咄咄何
為睡螺螄蚌蛤髏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律陀聞是
訶巳七日不眠便失其目世尊示以樂見照明金剛三
昧不因眼根便觀十方世界如掌中之果後證旋見旋
凡之圓通但不知大予責宰予之後彼亦有此大志麼。】


「犬子之文章章。」


【法眼間脩山主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汝作麼生會脩云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此在文章中會也眼云恁麼又爭
得脩云某甲只如此和尚又如何眼云毫釐有差天地
懸隔脩便禮拜此在性道上會也蓋性無體由虛與氣
而有其體天無形由太虛而有其形道無相由氣化而
有其相是道也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在於人物故謂之
性性有文章在乎所言言有性道在乎所以言以性道
顯文章故萬物皆吾體以文章參性道故太虛皆吾用
然則可聞者青峰之語也而不可聞者法眼之宗也柏
[001-0156b]
樹偈曰趙州柏樹太無端境上追尋也大難處處綠楊
堪繫馬家家門首透長安吹萬日水木無言冷煖知夫
飲者。】


「回也不改其樂。」


【手探月窟足躡天根閒中今古靜裡乾坤回既得之矣
時為弱喪之窮兒明受車中之寶時為迷家之醉客暗
藏衣下之珠活活潑潑任運隨緣也且問如何是不改
之樂吹萬曰啞子喫黃連這苦向誰說。】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
門超出妙莊嚴路蓋此路聖不為有餘凡不為不足千
江一月無增無減也天為之變則曰陰陽地為之化則
曰柔剛人為之道則曰仁義總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耳第吾人四大本乎一塊血肉然則眼耳鼻舌者吾身
之門戶也及乎見之明聽之聽言之聲聞之通者孰能
為之耶吹萬曰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有
不知者莫是舉頭鷂子過新羅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是妄念不知是無記是道豈容知之耶有所好樂則
不得其正是道豈容好之耶內有喜悅外有水災是道
豈容樂之耶蓋天然神息出敦化以無蹌活潑關頭攝
川流而未起圓圓陀陀灑灑脫脫無知也無好也無樂
也而無不知也無不好也無不樂也。】


「飯疏食章。」


【世尊遇馬麥之難阿難白曰如來為太子時珍饈玉饌
尚弗可口而此馬麥何津津不厭也佛言我到這裡即
草木瓦礫皆成上味何啻此麥乎試觀物我忘機心境
一志時則流水有伯牙之琴涼飆動咸池之曲碧岫莊
花開之面寒潭月映之眉味其無味樂其非樂也何
用浮雲之富貴為吹萬曰如來吉祥而逝之伸尼曲肱
[001-0156c]
而枕之何寢止同歸乎右脅布袋和尚云彌勒真彌勒
分身千百億時時度時人時人自不識。】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
三子者是丘也。」


【山谷居士往依晦堂乞指徑揵處堂曰秪如仲尼道二
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會
公擬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巳一日侍堂山行次
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樨花香麼公曰聞堂曰吾無隱
乎爾公釋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麼老婆心切堂曰秪
要公到家耳若是豈獨聖人無隱於弟子即花木亦無
隱於山谷也不惟晦堂能轉於法輪即花木亦可以傳
心也秪因當面熱瞞各自昧卻者多縱令然諾暫相許
終是悠悠行路心那得休歇去。】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昔老宿自喚云主人公自應云諾又曰惺惺著復自應
云諾又曰他時後日莫受人瞞復自應云諾此欲仁仁
至之道理也如世尊問文殊云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
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
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
是非二相若然者則至的就是欲的應的就是喚的是
的就是非的倘能非是非非非喚非應非欲非至則我
者又是甚麼東西也一擲千金渾是膽家無四壁不知
貧。】


「子絕四章。」


【華嚴經云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
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仲尼得之空空洞洞純是
太虛氣象母意也如如了了純是緝熙光景母必也圓
圓陀陀純是不顯工夫母固也洒洒脫脫純是先天完
越母我也體認至此則太虛與事理無礙緝熙遍不巳
之光先天與聲臭無關不顯垂悠久之德若是則意為
[001-0157a]
真常必為真樂我為真我固為真淨矣欲泛涅槃天須
從這裡過。】


「吾有知乎哉章。」


【圓覺經云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蓋
清淨之珠無知也能映五色空空也隨方各現問叩之
光景也第所問既感聖人在鄙夫光中所叩既通鄙夫
在聖人鏡裡謂兩端謂非兩端。】


「喟然章。」


【古德云硬似綿團軟似鐵六月炎天一點雪露柱燈籠
笑點頭啞人得夢向誰說這箇是喟然的光景法華
一光遍照東方萬八千界上至有頂下至鐵圍號曰無
量義光一切聲聞二乘莫能測度及後三周九喻四行
六記總釋此光的註解耳即仰鑽瞻忽高堅前後者亦
若此光之莫測也夫又何以知之耶抑何以證之耶必
須漸次徐徐善誘初以文字語言而示其說通繼以實
際理諦而指其宗通始知此理賦之於未形之先生之
於既形之後起坐相隨語默同居罷之不可得也參究
至此則內外根境心意識相盡情掃蕩若竭吾才矣久
久似有一物隱隱呈露訝原來就是這箇東西若有形
也視之而弗見若有聲也聽之而弗聞若可隨也從之
無其後若可迎也接之無其前莊子所謂離形去智同
於大通者也此不是未達一間正是顏子自註喟然中
之光景耳予因標此章為小法華。】


「可與共學章。」


【迷即生悟此處即是鉗鎚聖必因凡何須別尋罏韝故
始學之也必先去其舊染而進修學即釋氏之三增道
也次而適道也則信得及矣便津津不失故適道即
氏之信位也又次而立也根木不退得入真子灌頂
立即釋氏之住位也繼而曰行曰迴向曰十地總入權
巧中一法所以謂之權者即隨緣不變應事接物之道
[001-0157b]
也蓋其學適道與立者體也實也與權者用也想其鴻
荒未鑿一息成萬有之機霄壤既形大地盡真源之府
孰為體孰為用南泉云王老師有一頭水牯牛擬放溪
西牧未免侵他國王水土擬放溪東牧未免侵他國王
水土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


「未知生焉知死。」


【生者非生也而生生者未嘗始死者非死也而死死者
未嘗終莊子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善吾死者乃
所以善吾生蓋善吾生善吾死者理與氣也氣以行乎
理理以載乎氣理與氣而巳理氣相守謂之生理氣相
離謂之死第今之所云未知生者謂吾人日用所作所
為處是生也若知得生的就知得死的便可死得若未
能知生則不能知死卻死不得。】


「顏淵問仁章。」


【須菩提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顏淵問仁也世尊
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克巳復禮也如是度盡無
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天下歸仁也不應
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非禮勿視聽言動
也所云如是者指這箇是也住處是伏處伏的是住的
即克處是復處復的是克的耳得此渾融之妙目則無
視無不視耳則無聞無不聞口則無言無不言身則無
動無不動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何礙之
有。】


「當仁不讓於師。」


【黃蘗問百丈曰古人錯荅一轉語墮野狐五百生若轉
轉不錯當作甚麼人丈云你過來為汝說黃蘗遂進聞
與百丈師一掌百丈云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鬍鬚又臨
濟見黃蘗曰大愚道和尚老婆心太切蘗曰大愚太饒
舌待他來好與一掌臨濟便向前一掌云何必待他來
據此二端真當仁不讓也大修行人到此境界若接馬
[001-0157c]
駒之刀無容躲閃躲閃則喪身失命如當石鞏之箭不
得退藏退藏則帶角披毛所謂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也。】


「予欲無言章。」


【古德云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蓋予
欲無言者即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如來謂之良久維
摩謂之默然雖然無言無說而碓嘴磨盤猶自開花結
實也復有哭金錢的小兒向前亦未免孔老子出黃蘗
以止之乃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正是一庵深藏霹靂舌從教萬象自分說的道理昔
藥山久不陞座院主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
法山令打鼓眾方集山陞座良久便下座歸方丈上後
隨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經有
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孟子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四節。」


【裴休公因見高僧真儀問於黃蘗曰真儀可觀高僧何
在蘗朗聲曰裴休公應諾蘗曰在甚麼處公當下知旨
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示人剋的若是何故汩
沒於此乎若裴公者可謂知言者也宗密云元亨利貞
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
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若宗密者可謂善養吾浩
然之氣者也有太虛然後有氣化有氣化然後有知覺
知覺即心也太虛之氣即浩然之氣也知外無氣氣外
無知所謂知言者非知其言也知其所以言也而其祈
以言之者浩然之氣也何嘗二耶故孟子有難言之說
若知難言二字則巳言之矣何得不言所以畫出浩然
之光景示其直養之工夫古德云一念萬年去一條白
練去寒灰枯木去就是這箇道理第天地萬物皆由此
氣而化本自剛大本自充塞非實有所知而能知非實
有所養而能養知無能知故云知養無能養故云養始
[001-0158a]
得不害而充塞也然此充塞之妙不離尋常日用行之
於義則配義故義可充塞行之於道則配道故道可充
塞無是浩然之氣則孰為義孰為道學者不可不知。】


「乍見孺子一節。」


【如來睹星阿難見相靈雲觀花道圓過澗審是四端即
此乍見孺子之心也觀彼氣淑風溫化母之靈英必露
江清宿朗孤輪之素影先輝若谷語傳聲而不待安排
似形來照鏡而無容擬意正恁麼時本來面目巳披露
矣何更騎牛覓牛耶大慧云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
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不因內交要譽惡聲而有怵惕
惻隱之心者亦復如是。】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百丈幼時隨母入佛殿指佛相而問母曰此是何人母
曰是佛百丈曰佛與人無異我後日當作焉可見大乘
根器自巳靈覺不昧不假他人鉗鎚也回之所云得不
謂之大心凡夫耶古德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
聖人法聖人不曉聖人若曉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成
聖人吾想聖人是以凡夫之知為不曉故不得為凡夫
也凡夫必以聖人之不曉為知故可以為聖人也有僧
問大珠和尚曰如何是大涅槃珠曰不造生死業是大
涅槃僧曰如何是不造生死業珠曰求大涅槃是生死
業捨鬧取靜是生死業有證有得是生死業不脫對治
門是生死業若據此一說則佛生聖凡皆著落不得百
丈顏淵不免於此杜舌。】


「象日以殺舜為事。」


【象之害舜即提婆之害佛也舜為天子而封象即佛為
釋尊而授記提婆也在舜則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
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巳矣故封之在佛則以為說法
之師而成我之大慈忍力者也故授記可見聖人之心
[001-0158b]
所同然皆等兗親為一致也吹萬曰鑊湯爐炭可中別
有清涼劍樹刀山箇裡更無熱惱舜帝釋迦都在這裡去。】


「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文始經曰人生在世有生一日死者有生十年死者有
生百年死者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
歷久得道彼未死者雖動作昭著止名為生不名為死
彼未契道者雖動作昭著止名為事不名為道以是觀
之則彭年不為長殤子不為短也昔有僧問老宿云生
死到來時如何宿云茶來喫茶飯來喫飯此言可為修
身立命之鼻祖。】終
[001-01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