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77 顯揚聖教論-唐-無著菩薩 (master)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四


如是分別聞歸等已。復次頌曰。


「 聖行無上乘
 大菩提功德
 異論論法釋
 應知各多種」



論曰。聖行多種者。謂四聖行。一到彼岸行。二
菩提分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到彼岸行者。謂如前所說。十波羅蜜多是名
到彼岸行。


菩提分行者。謂如前所說。四念住等一切三
十七覺分法及四種尋思四種如實遍智。是
名菩提分行。


神通行者。謂如前所說。六種神通名神通行。
成熟有情行者。謂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
調伏無量。二調伏方便無量。復有六種成熟。
一成熟自體。二所成熟者。三成熟差別。四成
熟方便。五能成熟者。六已成熟者相。如是名
為成熟有情行應知。


無上乘多種者。謂五種大乘。一種子。二趣入。
[008-0517a]
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如其次第。菩薩地
中種性品發心品住品餘諸品大菩提建立
二品所攝應知。大菩提多種者。謂五種大菩
提。一自性。二功用。三方便。四轉。五滅。


自性者。謂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得轉依。此
有四種應知。一生起依止。二不生依止。三善
觀察所知果。四法界淨相。


生起依止者。謂佛相續出世間道。依此轉依
方得生起非不生起。若離此轉依亦生起者。
未轉依前應已生起。不生依止者。謂一切煩
惱及彼習氣。依此轉依不復生起若不爾者。
未轉依前眾緣和合。一切煩惱及彼習氣。永
更不生已應可得。


善觀察所知果者。謂此轉依是善通達所知
實際所知真如果。若不爾者。諸佛自體應更
了知。應更斷滅。


法界淨相者。謂此轉依無眾相故。極善清淨
法界所顯。若不爾者。應是無常可思議法。然
此轉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議無二所顯。


此不可思議性復有五種應知。一自性。二處
所。三住。四一性異性。五成立所作。


自性者。此轉依性即色離色不可思議。如是
即受想行識離受想行識不可思議。地界水
界火界風界若即若離不可思議。眼處耳處
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等。若即若離不可思議。
若有若無等不可思議。


處所者。此轉依性若在欲界若離欲界不可
思議。若在色無色界若離色無色界不可思
議。人間天上若在若離不可思議。十方世界
[008-0517b]
若在若離不可思議。


住者。謂此轉依住如是如是狀貌安樂住不
可思議住。如是如是狀貌奢摩他住不可思
議住。有心住不可思議住。無心住不可思議
住。如是如是狀貌聖住不可思議住。如是如
是狀貌天住梵住不可思議。


一性異性者。一切諸佛同處一無漏界中。一
性異性不可思議。


成立所作者。謂諸佛如來其性平等。智慧勢
力威德平等。住無漏界依止轉依。為利一切
諸有情故。成立如是如是利有情事不可思
議。此復二因緣故不可思議應知。一以離言
說義過言語道故不可思議。二以出世間義
世無比故不可思議。


功用者。略而言之。十種自在名為功用。何者
為十。一壽自在。二心自在。三眾具自在。四業
自在。五生自在。六願自在。七勝解自在。八神
變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


方便者。略而言之。四種變化名為方便。一未
成熟者令成熟故。現諸菩薩所行行變化。二
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
胝贍部洲同時顯現如來變化。三方便攝受
聲聞變化。四為彼所調伏有情顯現一切獨
覺變化。佛薄伽梵於此四種變化法中。十方
世界無礙作用應知。


轉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轉。二究竟轉。暫
時轉者。謂乃至有情未成熟未解脫。諸佛如
來化轉不息。究竟轉者。如無盡不可思議諸
佛威德明轉。為諸有情作利益事。流轉不息
[008-0517c]
故。滅者。有二種應知。一暫時滅。二究竟滅。
暫時滅者。於已成熟已解脫有情。諸佛如來
暫時示現入般涅槃非是究竟。究竟滅者。謂
一切煩惱及彼習氣及所依苦。究竟永盡。應
知。功德多種者。嗢拕南曰。


「 殊特非殊特
 平等心利益
 報恩與欣讚
 不虛方便行」



論曰。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
時。有五種殊特之法應知。何等為五。一於一
切有情非有因緣而起親愛。二唯為利益諸
有情故。常處流轉忍受大苦。三於多煩惱難
調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
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足不思議威德。如是
五法非餘有情所共有。故名為殊特。


非殊特者。謂諸菩薩修學無上正等覺乘時。
有五種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
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何等為五。
謂諸菩薩以因利他苦即為己樂。是故菩薩
恒遍受行利他因苦。是名第一非殊特法。又
諸菩薩雖善了知生死涅槃過失功德。而樂
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為淨
有情增上力故。恒誓受行處生死法。是名第
二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善了知默然樂味。
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樂。是故菩薩
為淨有情增上力故。恒勤方便而為說法。是
名第三非殊特法。又諸菩薩雖已積集六波
羅蜜多善根。而樂令有情畢竟清淨即為己
樂。是故菩薩為淨有情增上力故。以清淨意
而施與之。又不期彼施果異熟。是名第四非
[008-0518a]
殊特法。又諸菩薩以他利益事即為自利益
事。是故菩薩恒現受行一切有情利益之事。
是名第五非殊特法。菩薩摩訶薩由成就此五
種法故。則五種殊特法成就顯現應知。平等
心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有情所有五種平等
心。一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如為得大菩提
故起大誓願。如是亦為利益諸有情故起平
等心。二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悲愍俱平
等之心。三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如一子
愛俱平等之心。四菩薩摩訶薩於從眾緣已
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達一有情法
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於一切有情所起平
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薩摩訶薩如於
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於一切有情亦行利
益行。故於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
等之心。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起
於五種平等之心。


利益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作一切利
益事。有五種相。應知。何等為五。一於違損
事說正命法而引攝之。二於不隨順能饒益
事說隨順法而引攝之。三無依苦惱貧匱無
怙有情為作依怙而引攝之。四宣說趣於善
趣之道而引攝之。五宣說三乘趣涅槃道而
引攝之。


報恩者。謂菩薩摩訶薩於有恩有情所起於
五種反報利益。何等為五。一安處有情令學
己德。二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無依無怙苦
惱貧匱者為作依怙。四勸令供養諸佛如來。
五令自書寫佛所說法。及受持供養。
[008-0518b]


欣讚者。有五種處。菩薩摩訶薩常應欣讚。何
等為五。一值佛出世而得承事。二於如來所
常聞六波羅蜜多相應菩薩藏法。三於成熟
一切有情行堪任修習。四速證無上正等菩
提。五證菩提已菩薩聲聞大眾和合。


不虛方便行者。謂菩薩摩訶薩於諸有情有五
種不虛利益方便勝行。何等為五。一菩薩摩
訶薩於諸有情以利益安樂意為先。二菩薩
摩訶薩成就不顛倒覺。於利益安樂事如實
了知。三以隨宜方便說種種法。令諸有情隨
所堪任悉得調伏。此唯如來究竟堪能。四菩
薩摩訶薩於一切時心無厭倦。五菩薩摩訶
薩平等大悲於下中上諸有情所心無偏黨。
復次嗢拕南曰。


「 不顛倒方便
 退墮與勝進
 相似實功德
 善調伏有情」



論曰。不顛倒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有五種
方便。攝一切正方便。應知。何等為五。一隨護
方便。二無過方便。三擇力方便。四淨勝意樂
方便。五入決定方便。隨護方便者。謂菩薩摩
訶薩善護聰叡。以俱生智速攝受法。又善護
憶念。由憶念故所攝受法持不忘失。又善護
智慧。由智慧故於所攝受法善觀察義正慧
通達。由遠離隨順聰叡憶念智慧退分因故。
及由親近修習隨順住分勝分因故。又善護
自心。由善防護諸根門故。又善護他心。由正
方便護他心故。無過方便者。謂菩薩摩訶薩
於諸善法無倒勇猛。無量無間迴向菩提。擇
力方便者。謂即此一切住勝解行地中應知。
[008-0518c]
淨勝意樂方便者。謂住淨勝意樂地及行正
行地應知。入決定方便者。謂住決定地決定
行地到究竟地應知。如是五種方便。總攝菩
薩一切正方便應知。退墮者。謂諸菩薩五退
分法應知。一不敬正法及說法者。二放逸懈
怠。三習近煩惱。四習近惡行。五與餘菩薩校
量勝劣起增上慢。及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勝進者。謂諸菩薩五勝分法。即如其次第。翻
前五種黑品應知。


相似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相似功德。實是
過失。應知。一於暴惡犯戒諸有情所。以是因
緣作不饒益。二詐現具足威儀。三於隨順世
間矯飾文詞及外道書論相應諸法。得預智
者聰叡者數。四修行有罪施等善行。五宣說
建立相似正法。廣令流布。


實功德者。謂諸菩薩五種真實功德。應知。一
於暴惡犯戒諸有情所。以是因緣起增上悲
心。二自性具足威儀。三於如來所說清淨真
實。若教若證得預智者聰叡者數。四修習無
罪施等善行。五開示正法遮彼相似。


善調伏有情者。謂諸菩薩略於十處無倒調
伏所化有情。一於離惡行處。二於離愛欲
處。三於無違犯犯已出處。四於守護一切諸
根門處。五於正知住處。六於離憒閙處。七於
遠離一切惡尋思處。八於離障處。九於離煩
惱纏處。十於離煩惱品麁重處。復次嗢拕南
曰。


「 諸菩薩受記
 墮於決定數
 定作常應作
 最勝法應知」


[008-0519a]


論曰。諸菩薩受記者。謂諸菩薩於六種位蒙
諸如來授無上正等菩提記。一於種性位未
發菩提心。二已發菩提心。三現前住。四不現
前住五有時限。謂齊爾所時當證無上正等
菩提。六無時限。謂不說決定時限。


墮於決定數者。謂諸菩薩有三種墮決定位。
一種性墮決定。二發心墮決定。三不虛行墮
決定。


種性墮決定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便墮
菩薩決定之數。何以故。由諸菩薩成就種
性。若遇勝緣必定堪任證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發心墮決定者。謂諸菩薩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起決定心。乃至證於無上正
等覺。不復退轉。


不虛行墮決定者。謂諸菩薩已得自在。如其
所欲隨所造修。諸菩薩行無有空過。依此最
後墮決定位故。如來為諸菩薩授墮決定記。
定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作。若不
作者。必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云何為
五。一發菩提心。二於諸有情起於憐愍。三勇
猛精勤。四於五明處方便修習。五心無厭倦。
常應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常應修作。一
常應修作不放逸行。二無依無怙苦惱有情
為作依怙。三常應修作供養佛行。四常應遍
知誤失不誤失。五於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諸
作意中。常應修作。大菩提心以為導首。


最勝法者。謂諸菩薩於十種同意最勝法。應
受持應建立。以為最上。云何為十。一菩薩種
性。於諸種性最為殊勝。二初發菩提心。於
[008-0519b]
諸正願最為殊勝。三正勤般若。於一切度最
為殊勝。四愛語。於諸攝法最為殊勝。五如來。
於諸有情最為殊勝。六悲。於諸無量最為殊
勝。七第四靜慮。於諸靜慮最為殊勝。八空三
摩地。於三三摩地最為殊勝。九滅盡定。於九
次第定最為殊勝。十清淨方便善巧。於諸方
便善巧最為殊勝。復次嗢拕南曰。


「 諸施設建立
 一切法尋思
 及如實遍智
 并及諸無量
 宣說果利益
 大乘性與攝
 菩薩十應知
 建立諸名號」



論曰。諸施設建立者。謂諸菩薩四種施設建
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建立。非餘
一切若天若人若沙門若婆羅門所能施設建
立。除竊佛法安置己論。何等為四。一法施設
建立。二諦施設建立。三道理施設建立。四乘
施設建立。


法施設建立者。謂素怛纜等十二分教次第
撰集次第安置次第製造。是名法施設建立。
諦施設建立者。謂或立一諦以不虛妄義。唯
是一更無第二。或立二諦。一世俗諦。二勝義
諦。或立三諦。一相諦。二詮諦。三用諦。或立
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或立
五諦。一因諦。二果諦。三能知諦。四所知諦。
五不二諦。或立六諦。一真諦。二妄諦。三應知
諦。四應斷諦。五應證諦。六應修諦。或立七
諦。一愛味諦。二過患諦。三出離諦。四法性
諦。五勝解諦。六聖諦。七非聖諦。或立八諦。
一行苦諦。二壞苦諦。三苦苦諦。四流轉諦。五
[008-0519c]
流息諦。六雜染諦。七清淨諦。八正方便諦。或
立九諦。一無常諦。二苦諦。三空諦。四無我
諦。五有愛諦。六無有愛諦。七彼斷方便諦。八
有餘依涅槃諦。九無餘依涅槃諦。或立十諦。
一逼切苦諦二所受用不具足苦諦。三界性
乖違苦諦四愛壞苦諦。五麁重苦諦。六業
諦。七煩惱諦。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諦。九正
見諦。十正見果諦。如是名為菩薩諦施設建
立。若廣分別無量應知。


道理施設建立者。有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
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是名
道理施設建立應知。乘施設建立者。謂聲聞
獨覺無上大乘。各有七種施設建立應知。


聲聞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於四聖諦諸無
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
五慧所作業。六助慧資糧。七慧所證果。如聲
聞乘如是七種施設建立。獨覺乘亦爾。


無上大乘七種施設建立者。一緣離言說一
切法真如無分別平等出離慧。二此慧所依。
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慧所作業。六助
慧資糧。七慧所證果。是名三乘七種施設建
立應知。如是三世諸佛菩薩。皆由此四正施
設正建立無增無減。


一切法尋思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為欲證
得如實遍智。起四尋思。如前已說。


如實遍智者。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起四種如
實遍智。如前已說。


諸無量者。謂諸菩薩依五無量。能起一切善
巧作用。何者為五。一有情界無量。二世界無
[008-0520a]
量。三法界無量。四所調伏界無量。五調伏方
便界無量。


有情界無量者。謂六十四種有情眾。一那洛
迦。二傍生。三鬼趣。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
婆羅門。八吠舍。九戍達羅。十女。十一男。十
二非男非女。十三下品。十四中品。十五上品。
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律儀。二
十不律儀。二十一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二
已離欲。二十三未離欲。二十四邪定聚。二十
五正定聚。二十六不定聚。二十七苾芻。二十
八苾芻尼。二十九式叉摩那。三十勤策男。
三十一勤策女。三十二鄔波索迦。三十三鄔
波斯迦。三十四習三摩地者。三十五溫誦經
者。三十六供侍病者。三十七長宿。三十八中
年。三十九少年。四十阿遮利耶。四十一鄔
波柁耶。四十二共住。四十三近住。四十四賓
客。四十五監僧事者。四十六樂利養者。四十
七樂恭敬者。四十八樂遠離者。四十九多聞
者。五十有智者。五十一大福者。五十二法隨
法行者。五十三持素恒纜者。五十四持毘柰
耶者。五十五持摩怛理迦者。五十六異生者。
五十七見諦者。五十八學者。五十九無學者。
六十聲聞。六十一獨覺。六十二菩提薩埵。
六十三轉輪聖王。六十四如來若依身相續
差別則無量無邊。世界無量者。謂十方無量
世界無量名差別。如此世界名曰索訶。此界
梵王名索訶主。如是等無量差別應知。


法界無量者。謂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如是等
差別門無量應知。
[008-0520b]


所調伏界無量者。或立一種所調伏。謂一切
有情中可調伏者是一類故。或立二種。一具
縛。二不具縛。或立三種。一鈍根。二中根。三
利根。或立四種。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吠
舍。四戍達羅。或立五種。一貪行。二瞋行。三
癡行。四慢行。五覺行。或立六種。一在家。二
出家。三成熟。四未成熟。五解脫。六未解脫。
或立七種。一信敬。二輕毀。三中庸。四廣
說。五略開智。六常所調伏。七隨緣。所
引。謂遇如是如是緣即如是如是轉變。或立
八種。謂八部眾。從剎帝利眾乃至梵眾。或立
九種。一如來所化。二聲聞所化。三獨覺所化。
四菩薩所化。五難調伏。六易調伏。七軟語調
伏。八訶擯調伏。九或遠或近調伏。或立十種。
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趣。四欲界天。五人。
六中有。七色有。八無色有。九有想無想。十
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略說五十五種。若依相
續差別則有無量應知。問有情界無量。所調
伏界無量。有何差別。答有情界者。謂無差別。
一切有情若有種性若無種性。所調伏界
者。謂唯有種性諸位差別。調伏方便界無量
者。已如前說。應知。此亦差別分別有無量種。
問何故唯略說此五無量。答諸菩薩摩訶薩
專為修習利眾生行。是故初立有情界無量。
是諸有情依於處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立
世界無量。是諸有情於多世界由種種法得
有染淨差別。是故第三立法界無量。觀有情
中堪能究竟解脫苦者。建立第四所調伏界
無量。若諸方便善巧能令有情證於解脫。建
[008-0520c]
立第五調伏方便界無量。是故諸菩薩摩訶
薩依是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宣說果
利益者。謂諸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正
法。有五種廣大果利益。應知。云何為五。一或
有有情聞說正法時。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
法眼生。二或有有情即說是正法時得諸漏
盡。三或有有情因說此法發於無上正等覺
心。四或有有情聞說此法即得菩薩最勝法
忍。五或有有情聞佛菩薩說正法已。受持修
行展轉宣說。令正法眼久住不滅。是名五種
宣說廣大果利益。應知。


大乘性者。謂菩薩乘與七大性相應故。說名
大乘。云何為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
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
上正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說法大
性境起勝信解。四勝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
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謂已成
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六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企耶時。能證無上
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
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
等。何況超勝此中法大性乃至時大性。此之
六種是成滿大性之因。成滿大性一種。是前
六之果。應知。


攝者。謂八種法。能具足攝一切大乘。一菩薩
藏教。二於菩薩藏中顯示諸法真實義教。三
於菩薩藏中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最
勝廣大甚深威德教。四於上所說如理聽聞。
五先如理思趣勝意樂。六得勝意樂入初修
[008-0521a]
行。七由入修行為先故修果成就。八由修果
成就故究竟出離。菩薩摩訶薩由如是修學。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十應知者。謂如是修學能證無上正等
菩提。諸菩薩略有十種。應知。一安住種性。
二趣入。三不淨勝意樂。四淨勝意樂。五未成
熟。六已成熟。七未得決定。八已得決定。九
一生所繫。十住最後有。此中安住種性菩
薩。若方便修學發菩提心。即名趣入。既趣入
已。乃至未入淨勝意樂地。即名不淨勝意樂。
若得入者。名淨勝意樂。即淨勝意樂菩薩乃
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得入者。名已
成熟。即未成熟中乃至未入決定行地。名不
決定。若得入者。名得決定。已成熟中復有二
種。一一生所繫。謂此生後無間證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住最後有。謂即在此生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從住種性乃至無
上正等菩提。如前所說。十種菩薩盡攝一切
菩薩。如前所說。菩薩學處盡攝菩薩所有學
處。


建立諸名號者。謂諸菩薩無有差別隨德眾
名。所謂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成就覺慧。最上
明照。最勝之子。最勝所依。最勝所使。最勝
萌芽。亦名猛健。亦名上軌範師亦名商主。亦
名具大名稱。亦名成就慈悲。亦名大福。亦名
富自在。亦名大法師。如是等十方無邊世界
中。依無量內德差別。施設無數名號。應知。是
中若諸菩薩自稱我是菩薩。而不正勤修諸
菩薩所有學處。當知此是相似菩薩非實菩
[008-0521b]
薩。若諸菩薩自稱菩薩。亦復勤修菩薩學處。
當知此即真實菩薩。
《顯揚聖教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