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89 佛地經論-唐-親光菩薩 (master)



《佛地經論》卷第五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圓鏡周瑩其面,於一切處為諸影
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
眾行善瑩,為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
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
影像,為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
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
依無上乘而出離故。


論曰:


云何一智於一切時,能生三乘一切智
等諸法影像?釋此難言,又如圓鏡周瑩面等。
如世圓鏡為遍於中現其面等一切影像,種
種加行周瑩其面前後兩邊,於一切處普能
為緣現一切影。鏡智亦爾,一切如來為菩薩
時,雖有種性而為障覆未能現起,為遍於
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諸法影故,精勤修習
不斷無量眾行善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離
一切障清淨圓滿,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
影像。不斷,就方,無分限故無量,就時,無量時
故。此言因位遍一切處,於無量時勤修眾行,
除障善瑩大圓鏡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
即鏡智遍處恒時離諸垢穢,種種行德圓滿
莊嚴極圓淨故,一切處時能起諸影。如說殊
勝金剛喻定斷一切障,證得如來大圓鏡智,
種種功德圓滿莊嚴,於一切處及無量時能
起三乘一切影像。此中意說,各別善根成熟
[005-0312b]
差別勝道生時,大圓鏡智或近或遠,隨其所
應為作強緣,決定種性各依自乘而得出離,
不定種性或依大乘或依餘乘而得出離。言
出離者,即是涅槃。諸三乘人用自種性以為
因緣,如來鏡智為增上緣,精勤方便修集資
糧引生聖道,除煩惱障及所知障,隨其所應
各證涅槃。決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學位,樂
寂滅故發業潤生,諸煩惱障永滅除故,先業
煩惱所感身心,任運滅已更不受生,無所依
故。一切有漏無漏有為諸行種子,皆隨斷滅,
唯有轉依無戲論相離垢真如清淨法界解
脫身在,名無餘依般涅槃界,常住安樂究竟
寂滅,不墮眾數不可思議。同諸如來,但無有
為無漏功德所莊嚴故,無有更起利益安樂有
情事故。不同如來,不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
學位,雖無煩惱樂菩提故,由定願力留身相
續修大乘行,乃至獲得金剛喻定,一切障滅
證佛三身。雖有有為無漏功德,而無有漏身
心在故,證無餘依大涅槃界。依謂三界有漏
身心。若諸菩薩斷二障盡得佛果時,即得說
名證無餘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餘
依涅槃界,後入無餘依涅槃界。菩薩初證如
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
盡故,名無餘依。猶有變化似有漏相身心在
故,名有餘依。悲智無斷所證得故,亦名無
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
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
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
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無所趣故,無臭穢
[005-0312c]
故,離編織故,離稠林故,名為涅槃。聲聞獨
覺有所知障習氣未滅,云何證得究竟涅槃?
所知障習是無知故,非染污故,障菩提果不
障涅槃,非煩惱故,不能潤生。若無願力迴
心趣大至無學位,盡其壽量必永寂滅。


經曰: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大山大
樹大宮舍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
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
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
分量。


論曰:


若圓鏡智能起智影,應同彼量差別可
得。釋此難言,如圓鏡中大影可得,謂大地
等。如世圓鏡,雖能為緣起地等影,而是圓鏡
不等彼量,一小鏡中眾多山等大影可得,一
大鏡中眾多石等小影可得,雖有形礙而不同
影大小數量。鏡智亦爾,雖起諸地世出世間
諸智影像無形礙故,而不同彼一切智影大
小數量,由是因緣諸佛鏡智名大智藏,世出
世間智根本故,如說世尊成大智藏鏡智,能
生一切智故。應知此中以智名說一切功德,由
是鏡智相應淨識具足一切自利利他功德
種子,能為因緣生自身中智等影像,為增上
緣生他身中智等影像。由此鏡智能變現身
生智說法,展轉生他智等影故,或悲願力熏
修所成,任運為他智等善法增上緣故,令他
身中智等善法易得生長。是故經言:「一切眾
生所有善法及殊勝果,皆是如來慈悲願力
增上所起。」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
[005-0313a]
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
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


若圓鏡智為令三乘得出離故生諸智
影,又悲願力熏修所成為增上緣,生世出世
諸智影者,云何世間諸外道等正智不生?能
生因緣常和合故,諸外道等應無顛倒。釋此
難言,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緣等,如世圓
鏡雖能為緣現諸影像,而非處在壁障等質
影像起緣。如來鏡智亦復如是,雖能為緣生
智影像,而非處在惡知識攝、愛樂聽聞邪法
障者智影生緣,以彼非是可加被器、聞正法
器。是故外道,聖道不生常懷顛倒,善法種子
被損伏故,惡法種子遇生緣故。一切眾生無
始時來,習善時少造惡時多,是故善法雖遇
強緣亦難生長,惡法雖遇少小外緣則便熾
盛。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
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昧眾生智影起緣,
彼非器故。


論曰:


如外緣障智影不生,如是內緣宿習樂
惡無明闇障智影不起。諸樂惡者,雖貪瞋等
一切煩惱悉皆熾盛,而癡偏重,以不了知善
惡因果勝劣事故。世間現有諸佛正法,利益
安樂一切眾生,三寶良田生長一切世出世
間無量福聚,不欲聽受不樂歸依,而反聽受
無利無樂外道邪法,歸依生長能感眾苦,無
量惡業種種邪神,豈非無明癡闇障力?是故
障善無明最重,當勤修習智慧光明,無明重
者非善器故。
[005-0313b]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遠質影像起緣。如是如
來大圓鏡智,非處不淨感匱法業不信眾生
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


如是內外二緣障力智影不生:一由先
世感匱法業,令於多時不聞正法,謂於前生
誹毀正法,由此業障經無量劫不聞佛法,即
此不聞諸佛正法,是彼業果障彼智影令不
得生不聞正法。其體是無,云何得名謗正法
果?云何能障可生智影?不即說彼不聞正法
為果為障,然說由彼感匱法業,所得不能聽
受正法、不具根等愚鈍身心為果為障。二由
不信,謂無種性無涅槃法,不樂涅槃,無有出
世聖道種子,於證真如有畢竟障,聞出世法
都不信受,畢竟不得三乘涅槃。如是一切身
心相續不清淨故,非聖法器,暫時畢竟不生
出世功德智影,如濁穢水不能發生月等影
像。鏡智亦爾,於彼不能生智影像。


如是略說大圓鏡智有九種相,勝所餘智,謂
訓詞相、無分別相、障清淨相、依止因緣生
智影相、無有我所無攝受相、不忘一切所知
境相、遍處恒時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
相、於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種非聖法器:
一者、親近不善知識聞不正法,暫時有障非
聖法器;二者、煩惱癡障所障非聖法器;三者、
極重業障所障,及無出世聖道種子,久時畢
竟非聖法器。如是三種總名第九於非法器
不能生相。


經曰:復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
成就。
[005-0313c]


論曰:


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應知即
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說各證一平等性,
修習圓滿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說言,平
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若廣說者,一一
地中各證無量平等法性,修習圓滿成就佛
地平等性智。


經曰: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
故。


論曰:


諸相者,謂諸大士相及諸隨好,相差別
故,皆名為相。如是諸相,遠離遍計所執自性,
說名平等。故契經言:「諸大士相,如來即說以
為非相,是故說名諸大士相。」增上者,謂富貴
自在,色等諸蘊,各別皆非富貴自在,和合亦
非富貴自在,即別性故,諸法合時不捨自性,
離此無實補特伽羅。是故一切富貴自在,遠
離遍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故契經言:「世尊!
我今解了一切以無我故無貧無富。」喜愛者,
謂所有喜愛。由遍計力,於順彼法發生歡喜,
於違彼法發生憂慼。遍計所執諸法無故,於
彼一切遍計所執喜愛亦無,說名平等。達解
如是所說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故名證
得。初地菩薩最初證得,後後地中漸漸方便
修令增長,最後佛地圓滿成就,從此已後更
無增長。由此證得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
成就。應知此中圓滿成故,於第三處說第五
轉,一切應說由圓滿成,義類相似言詞便故
作如是說。


經曰: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
[005-0314a]
故。


論曰:


緣起有二:謂內及外。內緣起者,謂無明
等十二有支。外緣起者,謂種芽等一切外物。
內者應以雜染清淨二分行相順逆觀察;外
者應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行相觀察,
謂種等有故、種等生故,芽等得有、芽等得生。
此二緣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
生。無作用義是緣起義,空無我義、無補特伽
羅義是緣起義。如是等義緣起自相,是所領
受,故名領受。或假有情能領受故,名為領受。
緣起諸法是所領受,如是一切領受緣起,無
作用故、空無我故、無補特伽羅故,遠離遍
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達解如是所說一切
領受緣起平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
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如是
緣起平等法性,即一切法平等法性。如說梵
志一切法性即是緣生緣起法性,悟解此故
名為菩提。如佛所見,一切法性如此,即是緣
起法性。又契經言:「不見少法離緣起性,此
中緣起平等法性名緣起性。」依此密意說如
是言,若見緣起即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諸
佛,緣起實性即勝義法、勝義佛故。平等法
性於一切處皆無差別,故作是說。


經曰: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
故。


論曰:


色等諸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為異
相。遠離如是各別異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
以何為相?非相為相。如契經言:「一切法性
[005-0314b]
唯有一相,所謂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
達解如是遍計所執一切法性,畢竟永無平
等法性。故名證得。由此證得,如前修習圓滿
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復有義者,遠離
異相即無有相,遠離非相即無無相,無有無
無名平等性,餘如前說。


經曰: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


慈有三種:一有情緣;二者法緣;三者
無緣。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
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為境界故。修正行
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
大乘教法為境界故。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
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譬如
眼等異熟諸法,無有分別、不作加行任運轉
故,說名無緣平等性智相應大慈。或有義
者,唯緣法界,所緣分別永無有故,不緣有情
及諸法故,名無緣慈。復有義者,亦緣諸法。
如實義者,亦緣有情但無分別,平等行相了
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緣生等法性平
等故,無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
應就所緣境得具三慈,但無分別平等行故,
說名無緣。如來地中平等性智相應大慈,眾
相成滿恒常現行,如來既有無緣大慈,餘二
不說自然成就。如來由此三種慈故,平等救
濟一切有情,非但於彼少分與樂,普於一切
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恒常現行救
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聲聞及異生等,暫時
少分與樂行轉,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勝一
[005-0314c]
切聲聞等故,救度一切諸有情故,長時積集
福慧資糧所成滿故,說名弘濟。如是所說弘
濟大慈,遍一切處無差別轉,故名平等,即此
平等說名法性。或即所說弘濟大慈平等法
性為所緣故,就境說名平等法性。由此大
慈,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


聲聞等悲不能拔濟一切有情,唯緣欲
界少分行相暫時而轉。如來大悲普能拔濟
一切有情,通緣三界遍滿行相恒時而轉。言
無待者,無所觀待恒救不捨,謂無所待,隨其
所應拔濟三苦,所苦有情恒轉不捨,猶如長
者怜愛一子。於諸有情平等而轉,以有情界
無邊際故。成熟有情時無暫廢,成熟有情曾
不過時,如來常與大悲相應,不可說言暫起
暫轉。如經言:「善男子!不應說言諸佛世尊
所有大悲,於諸有情暫起暫轉。何以故?恒常
轉故。諸佛世尊乃至大悲無根未立,終不證
得無上菩提。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
『我當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
法者,我當開悟。』如來如是於諸有情常起大
悲。」乃至廣說。如契經說:「如來晝夜恒於六
時觀察世間。」云何今言大悲恒轉?此說作用
六時相續恒無間斷,故不相違。大慈大悲,無
瞋不害無癡善根以為自性,與樂拔苦行相
有異,俱有三種有情緣等。慈是無瞋、悲是不
害,慈緣無樂欲與其樂,悲緣有苦欲拔其苦,
無待大悲無差別轉,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
[005-0315a]
緣平等法性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習圓滿
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
故。


論曰:


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
現如是色身。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
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琉璃等微
妙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
是身根,謂自心外見如來身。如契經言:「由
諸如來慈善根力有所示現,令天人等自心
變異見如來身,如金色等。」又如經言:「若所應
化無量有情,宜見琉璃末尼寶色,如來即能
無礙示現種種琉璃末尼寶色,令彼自心亦
如是變。」乃至廣說。如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
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說名平等法
性。謂諸如來隨同所化有情樂見色身形相,
即各示現同處同時同類形相,令彼自心如
是變現,作利樂事。如諸有情阿賴耶識共相
種熟,各各變現世界等相,同處相似不相妨
礙。此亦如是。如色身相,餘事亦爾。由此示現,
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
故。


論曰:


若有如是種類語業,能令有情善根成
熟,聞生歡喜得淨信樂,如來便現如是語業
令彼得聞。如來雖無戲論分別,由悲願力如
是示現,所化有情自勝解力如是變異,謂自
心外聞佛音聲。如來所出一切語言稱機宜
故,諸人天等皆無違逆,故名敬受。若不稱機
[005-0315b]
則不示現,故說諸佛語不唐捐。雖有眾生不
順佛語,此是化作或當有益,後必信受。就總
為語,故言一切敬受所說,如是語言,由前道
理諸佛同現,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
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
滿成就。


經曰: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


有漏五蘊說名世間,念念對治二種壞
故,即彼息滅名為寂靜。由此於此而寂靜故,
即是聖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間寂靜同
歸真如,圓成實性故名一味。又世間者,遍計
所執,此本性無說名寂靜,如是寂靜所顯真
如無差別故,名為一味,此即名為平等法性。
由此一味,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
滿成就。


經曰: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
故。


論曰:


世間諸法略有八種:一、利;二、衰;三、毀;四、
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得可意事名利,失
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
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
苦,適悅身心名樂。如是八種總有二品:四違
名苦、四順名樂,生欣慼故。或復此中略說
最後苦樂一對,聖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
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樂而無愛、苦而無恚。
如契經言:「聖處世間平等一味猶如虛空,凡
愚在世計有差別。由彼遠離遍計所執,世間
八法於一切處皆同一味。」即此說名平等法
性。由此一味,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
[005-0315c]
圓滿成就。


經曰: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
成故。


論曰:


功德即是菩提分等諸功德法。熏種長
養成熟解脫,說名修殖。平等性智雖無分別,
由佛菩薩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異身中功
德生長成熟解脫。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
槃故。既令解脫,令得世樂不說自成。如是智
名平等法性,遠離遍計所執性故。或諸菩薩
修殖無量菩提分等殊勝功德,乃至究竟,
即此名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習圓
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復次,妙生!妙觀察智者。


論曰:


依十種因,應知分別妙觀察智。十種因
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歡喜因;四、分別
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別因;七、界差別因;八、
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敵因;十、斷一切疑因。


經曰: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
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
諸佛妙法。


論曰:


此中顯示建立因相。譬如世界持眾生
界者,如諸有情自心所變下風輪等諸世界
相,能持自心所變眼等諸有情界。如是如來
妙觀察智,能持一切陀羅尼門,廣說乃至諸
佛妙法,與彼相應及能引故。陀羅尼者,增上
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
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
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此
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
[005-0316a]
三、呪陀羅尼;四、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如瑜伽
論廣說其相。云何唯於一法等中普能任
持一切法等?謂佛菩薩增上念慧不思議力,
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現一切法,文義亦爾。又
能示現無量無盡功德法門,見分自體亦具
無邊勝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
慧不思議力,名陀羅尼。三摩地者,謂增上定,
即健行等諸三摩地,能勝一切世出世間諸
三摩地,餘不能勝,故名健行。又佛菩薩健士
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菩薩及佛得此定
故。餘三摩地。隨經所說應釋其名。即陀羅尼
及三摩地俱說名門,如空無願無相三門,以
能通生無量同類異類德故。無礙辯說即四
無礙:法、義、詞、辯,由此四種能為眾生辯說妙
法,故名辯說。諸佛妙法即是如來力無畏等
無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應說,妙觀察智轉
意識得作用寬廣,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
相應第六意識,普與一切功德相應,及能引
發諸功德故,說能任持。


經曰:又如世界,是諸眾生頓起一切種種無
量相識因緣。如是如來妙觀察智,能為頓起
一切所知無礙妙智種種無量相識因緣。


論曰:


此中顯示生起因相,妙觀察智能作頓
起一切所知相識因故。世界即是諸器世間。
如器世間能為眾生種種地上無量空中相識
生因。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一時頓於一切境
界,猶如虛空能了無礙,能為一切種種世間、
無量出世所緣境界相識生因。此義意言,一
切如來妙觀察智,能頓了知一切境界,似所
[005-0316b]
知境有眾多相,如彩畫色有種種相,見分智
體能為如是相識生因。此能現彼說為生因,
非親生因,從種生故。此即緣因說名因緣,由
見起相或體起用,雖無異體,由不一故亦得
為因。如從相分生見分等,此亦如是。


經曰:又如世界,種種可玩園林池等之所莊
嚴,甚可愛樂。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
波羅蜜多、菩提分法、十力、無畏、不共佛法之所
莊嚴,甚可愛樂。


論曰:


此中顯示歡喜因相。如器世間種種可
玩園林池等,綺飾間列威光熾盛,令諸有情
歡喜愛樂。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種種可玩波
羅蜜多、菩提分等,綺飾間列威光熾盛,令諸
菩薩歡喜愛樂。波羅蜜多略有六種,謂布施
等。或開為十,更足方便、善巧等四。或復開為
八萬四千,如經廣說。若別分別,其數無量。菩
提分法略三十七,廣亦無量。言十力者,謂處
非處智力等,如來身中慧根所攝,及具知
根。言無畏者,謂四無畏,五根所攝,及具知根
即信等五。不共佛法有十八種。如經廣說。如
是功德多分此智所攝、相應及能引發,是故
一切莊嚴此智。


經曰: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
天,及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
天、梵身天等,妙飾間列。如是如來妙觀察
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聲聞、獨覺、菩薩圓證
無餘觀察妙飾間列。


論曰:


此中顯示分別因相。如器世間無量洲
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洲謂四大洲,則贍部
[005-0316c]
洲等。渚謂八小渚,則遮末囉等。略舉日月,
攝諸星宿。四天王天,謂妙高山第四層級,四
面各住。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
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夜摩天者,謂此天
中隨時受樂,故名時分。覩史多天,後身菩薩
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樂變化天,
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他化自在,樂
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梵身天者,離欲
寂靜,故名為梵,身者眾也,等者等取此上
諸天。如是如來妙觀察智,普能觀察世及出
世衰盛因果、三乘圓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
惡趣因果名世間衰,善趣因果名世間盛。又
世間壞及世間成,如其次第名為衰盛。又損
減名衰,增長名盛。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
乘因果名出世盛。又退名衰,進名為盛。言圓
證者,即是果位,前三乘名顯其因位。又圓證
者,唯說佛果。妙觀察智觀此諸法法相異
故,智如其境行相不雜分明顯現,是故說名
妙飾間列。
《佛地經論》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