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276 月燈三昧經-高齊-那連提耶舍 (master)




《月燈三昧經》卷第十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童子!是故,菩薩應當具足修學身戒。云何菩
薩具足身戒?若菩薩具足身戒,於一切法得
無礙智,謂身善修行。若身善修行者,於一切
法得無礙智,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身戒菩薩,能獲三十二大
人之相、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
八不共法。童子!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010-0612a]


「復次,童子!具足身戒菩薩,能獲三解脫門。何
者為三?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
門,是名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身戒菩薩,能得具足四梵
住。何等為四?謂慈念一切眾生,悲、喜、捨心亦
復如是。童子!是名菩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云何菩薩修身善行?謂四念處、四
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是名菩薩身戒具足。


「復次,童子!具足身戒菩薩,能得四禪及四正
受、能住大悲,得善覺觀、得寂滅覺觀,是名菩
薩具足身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具足身戒,遠離殺生、偷盜、
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十不善
業。㪷秤欺誑、語言欺誑、衣服欺誑、因官形勢
割截、破壞、凌押、繫縛、邪曲、虛妄、與貪共行,一
切惡業悉皆遠離,自禁防制,無貪、無取,悉皆
斷除;猶如斷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不復更
起,無有生法。童子應知:此法是為菩薩具足
身戒。


「童子!乃於往昔過阿僧祇阿僧祇廣
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爾時有佛號曰智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
尊,於時住世六十億歲。


「爾時,有王號曰勝
思惟,與其眷屬八萬億人俱,往智光如來所,
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


「爾時,智光如
來即以偈頌說身律儀:


「 「『猶如虛空無垢穢,
 自性光潔畢竟淨;
 如斯身戒亦如是,
 不可音聲而演說。
[010-0612b]
 音聲與空不可知,
 如是二種同一相。
 說於虛空無相貌,
 彼相便同於身戒;
 若知其戒惟一相,
 彼便具足戒律儀。
 智性無生境亦寂,
 真無漏中妄想盡,
 亦無貪著及愛欲,
 不於財色起渴愛。
 若不見於諸有過,
 終不能知是身戒;
 若有能知無漏戒,
 彼便無復一切生。
 當知羅漢法如是,
 非諸外道之所知。
 於諸三界心怖畏、
 於欲資產無貪愛,
 不悕王位及資財,
 彼能具足此身戒;
 我今說此身戒義,
 此義聲教不能說,
 若能知是法母者,
 是人常能住身戒;
 智者愛樂是義母,
 信樂是義故我說,
 遠離非義應真義,
 斯則常名住身戒;
 諸佛法中說何義?
 云何善能知是義?
 若能知於相應義,
 是即名為住身戒。
 若有觀察於無相,
 一切無我悉空無,
 彼人不名無戒者,
 是人修學實際故。
 觀一切有知非有,
 是人恒住非有際;
 於一切有無所著,
 是人能證無相定。
 若人知於無我法,
 自體空無性非有,
 是人不名無戒者,
 已覺決定真實故;
 若人能知五陰空,
 諸法寂滅無神我,
 彼便名為持戒者,
 其身不復行惡業。
 無有律儀取相者,
 存於我想心執著,
 若取色相執著人,
 起於愛欲無律儀。
 若常修學於實際,
 是人究竟真妙空,
 彼不更起於愛欲,
 不為無戒墮惡道。
 蟻子堪能動虛空、
 須彌安固復令動,
[010-0612c]
 若有善學實法者,
 諸天妙色不能動;
 彩色可以畫虛空、
 亦可手執於太虛,
 一切諸魔愛、欲等,
 無有能得動搖者;
 呼響音聲猶可捉、
 大石沈水亦可浮,
 如是學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心念;
 所有一切諸音聲,
 悉皆盛內於篋中,
 若住如是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住所;
 所有雲、雷及電光、
 日、月明等悉可執,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能知彼身自性;
 四方所有諸風輪,
 羅網、鈎羂可繫縛,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身量。
 其有住於制心者,
 非諸眾生之境界,
 能善修習身戒者,
 猶如虛空無能染。
 於其四方風行道,
 虛空鳥迹猶可見,
 彼之身量不可測,
 及心所行難可思。
 若住如是身戒者,
 彼無一切諸過惡,
 遠離一切煩惱聚,
 由學如是身戒故;
 住於清淨寂滅定,
 不為刀、火之所害,
 彼身無能執捉者,
 由常修學身戒故;
 如是住者無怖畏,
 心無紛動、無嫉妬,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刀杖及毒藥,
 亦不怖畏水、火災,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雨雹及盜賊、
 所有一切毒害等,
 彼離一切我想故,
 以離想故無怖畏;
 遠離怖畏及恐懼,
 以無怖畏心不動,
 心不動轉無怖畏,
 億諸魔眾不能怖。
 若於菩薩身戒所,
 演說開曉及顯示,
 若有學是身戒者,
 諸億魔眾不能擾;
[010-0613a]
 若有欲知諸佛法,
 當知無有其限齊,
 若有修學身戒者,
 是人能為三界塔;
 若有欲知是佛法,
 不可思議寂滅眾,
 若學如是身戒者,
 其行堅固速成佛;
 若有欲得大仙法,
 不可思議佛十力,
 若學如是身戒者,
 修習佛力得不難;
 十八最勝不共法,
 諸佛、如來所安住,
 若有修學是身戒,
 彼得此法不為難;
 若於七覺支寶所,
 及與神足、辯才等,
 若有修學身戒者,
 獲彼妙果不為難;
 於其梵住及四禪,
 及以三種解脫門、
 安隱覺觀及寂滅,
 住身戒者得不難;
 四念處等及正勤,
 大仙五根及五力,
 亦於聖寶八正道,
 住身戒者得不難;
 於餘諸佛所有法,
 不可思議無限量,
 彼得此法悉不難,
 以學如是身戒故。』
 得聞如是身戒已,
 是王獲得最勝利,
 歡喜踊躍而愛樂,
 於彼佛法便出家。
 出家已經十億歲,
 修行最勝淨梵行,
 恒常修行四梵住,
 利益世間諸天人。
 善修清淨梵住已,
 便得如是勝身戒,
 復見十方億千佛,
 修行如是菩提行。
 於彼勝法出家已,
 修行最勝淨梵行,
 具足多聞妙辯才,
 是名聰慧大法師。
 堅持禁戒無缺漏,
 戒身清淨無瑕穢,
 所謂聖戒無漏戒,
 當知聖戒是常住。
 童子!我昔修菩提,
 爾時化作勝思王,
 汝勿致疑為異人,
 當知即是我身也。
 童子!汝應隨順學,
 安住如是勝身戒,
[010-0613b]
 當為億眾廣宣說,
 不久亦當得如我。」



「童子!是故,菩薩當修行清淨身業。何以故?修
行淨業菩薩摩訶薩,不畏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閻魔羅等,亦不畏八難、五趣苦厄,又不畏
水、火、五兵、毒藥、王賊、師子、虎、豹、豺狼、犀、象、熊、
羆一切惡獸、毒蟲食肉之屬,亦復不畏人非
人難。


「童子!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欲以
手掌舉此三千大千世界,若高一多羅乃至
十多羅,隨其所欲悉能舉之。


「童子!淨身行菩
薩摩訶薩能達究竟神通彼岸。彼以報得神
足福德力故,攝取遠離隨順無染寂滅之定,
悉皆能入;依是定故,無漏成就得一切世間
無礙之眼。云何神足?謂隨念能為威力自在
解了無滯,隨欲能成故名神足。


「復次,童子!住神足菩薩摩訶薩能為種種神
變之事,所謂一能為多、多能為一,隱顯自在,
石壁諸山徹過無礙如風行空,在於空中加
趺而坐猶如飛鳥,履水如地,出沒地中如水
無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有大威德而
能捫摸,欲為大身自在無礙乃至梵天。」


爾時,
世尊即說偈言:


「 「神通自在遊十方,
 於諸石壁及諸山,
 隨意徹過無有礙;
 猶如飛鳥順風行,
 履於大地猶如水,
 出沒自在無所礙;
 遊行於水不沈沒,
 猶若履於堅䩕地;
 一身能現於千身,
 無量多身能為一,
 隨意能現種種色,
 智者為渡眾生故;
 遊行空中如飛鳥,
 身出煙焰如火聚,
 復能己身悉流出,
 清淨涼冷香美水。
[010-0613c]
 智者端坐於此地,
 而能以手摩日、月,
 一念能往梵天所,
 而為梵眾演勝法;
 千億梵眾聞法已,
 樂求無上獲勝利,
 復能往餘勝天處,
 而為演說最勝法。
 若其意欲說法時,
 便能震動大千界,
 又令無量億佛剎,
 微妙音聲悉充滿。」



「童子!是故,菩薩應當修學清淨身行。何以故?
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天耳界清淨過
人聞於音聲——若地獄、畜生、閻魔羅處,天上、人
中,若近、若遠——是名天耳通。


「童子!菩薩復應修
學清淨身行。何以故?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
訶薩,常能知他心:有欲心如實知有欲心、
無欲心如實知無欲心、有瞋心如實知有瞋
心、無瞋心如實知無瞋心、有癡心如實知
有癡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癡心、有取心如實
知有取心、無取心如實知無取心、有顛倒心
如實知有顛倒心、無顛倒心如實知無顛倒
心、有小心如實知有小心、無小心如實知無
小心、有大心如實知有大心、無大心如實知
無大心、有光潔心如實知有光潔心、無光潔
心如實知無光潔心、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有量心如實知有量心、總心如實知總心、無
總心如實知無總心、亂心如實知亂心、無亂
心如實知無亂心、定心如實知定心、非定心
如實知非定心、上心如實知上心、無上心如
實知無上心、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非解脫
心如實知非解脫心、無學心如實知無學心、
學心如實知學心。童子!是名菩薩於他眾生
心如實了知。
[010-0614a]


「復次,童子!菩薩應當修學清淨身行。何者菩
薩清淨身行?所謂念知種種宿命之事,若一
生、二生、三生,乃至十生、二十生、三十生,百生、
千生、萬生、十萬生、百萬生、千萬生、萬萬生,復
念知一劫、百劫,乃至千、萬劫事,知劫成、知劫
壞、及知劫成壞、乃至知於無量劫成壞事,
及知劫中彼曾有眾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
生處、如是飲食、如是長壽、如是短壽、如是久
住、如是壽盡、知如是受苦、如是受樂、若於此
處死彼處生、彼處死此處生、如是狀貌、如是
國土,如是往事悉皆憶知,是名菩薩宿命
智通。


「復次,童子!菩薩應當修習清淨身行。何者菩
薩清淨身行?所謂天眼界清淨過於人眼,見
諸眾生往來生死——若好色、若惡色,若趣善道、
若趣惡道,若住善道、若住惡道,若苦、若樂,若
勝、若劣——如自作業皆悉了知。是諸眾生成就
身惡行、成就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毀謗賢聖、
邪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是諸眾
生若成就身善行、成就口善行、成就意善行、
不謗賢聖、正見因緣故,身壞命終趣於善處,
生於天上。童子!是名菩薩天眼界清淨過於
人眼,見諸眾生往來生死——若好色、若惡色,
若趣善道、若趣惡道,若住善道、若住惡道,若
苦、若樂,若勝、若劣——如自己業皆悉了知,是名
天眼通。


「復次,童子!若修行清淨身行菩薩摩訶薩,以
一念三世相應智慧,所有若知、若見、若得、若
證、應當了知,彼一切悉知、悉見、悉得、悉證、悉
[010-0614b]
皆了達。彼法云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
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
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
惱。如是,十二因緣應知、應見、應得、應證、應當
覺了。如是,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
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
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
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憂悲、苦
惱一切皆滅,如實知見、如實得證、如實覺了。
於四聖諦亦如實了知,是名漏盡通。」


爾時,世
尊而說偈言:


「 「菩薩已顯示,
 神通之次第,
 安住三昧中,
 悉能隨意到。
 善修其耳根,
 得難思天耳,
 其耳能得聞,
 導師所說法。
 能知眾生心,
 有欲及離欲,
 有瞋及無瞋,
 有癡及無癡。
 了知宿世事,
 本昔所居處,
 於其千億劫,
 智慧能照達。
 善修於眼根,
 得難思天眼,
 以眼見眾生,
 死此生於彼。
 一念能悉知,
 一切眾生念,
 如是悉了知,
 彼智不思議。」



「童子!云何口戒?菩薩摩訶薩若成就口戒,
則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不可思
議,是名口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有所言
說,人皆信受,是名口戒。


「復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三十二
[010-0614c]
大人相、得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知
諸眾生過去未來現在業處因果智力、知諸
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有煩惱無煩惱智力、知
他壽命知他眾生根差別智力、知眾生種種
無量欲智力、知諸眾生種種無量性智力、知
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宿命智力、知一切眾生
生死智力、知漏盡智力。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能得四
無畏、十八不共法,是名口戒具足。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三解
脫門、得四梵住,是名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略而言之,
得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
八聖道分,是名菩薩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口戒菩薩摩訶薩得大悲
梵住、得大捨梵住、得安隱覺、得寂滅覺,是名
菩薩具足口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口戒者,得遠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於父母師長所不出
麁言,一切過惡之言菩薩悉皆遠離。於彼言
說,如實了知如響、如夢、如幻、如化、如陽焰、如
光影,於此響聲乃至光影悉無所得、無分別、
無取、無緣、無執著,是名菩薩具足口戒。


「童子!
清淨口戒菩薩摩訶薩得一切佛語、得一切
佛神足、得一切佛神通。」


爾時,世尊而說頌
曰:


「 「若與口戒相應者,
 是諸菩薩必獲得,
 一切諸法無礙智,
 是名具足於口戒;
[010-0615a]
 若與口戒相應者,
 獲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不共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得一切諸佛法,
 謂我已說諸佛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獲梵住及辯才,
 逮不思議希有法,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得四念處及正勤,
 具四神足、根、力等,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得於大捨無所畏,
 得大悲愍清淨住,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得清淨安隱覺,
 及得寂靜覺觀等,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遠離妄語及兩舌,
 復離惡口及綺語,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終不誹謗於正法,
 亦不毀訾於如來,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於其父母、師長所,
 不作非法麁惡言,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終不起口一切過,
 彼能悉離無有餘,
 是名具足於口戒;
 若與口戒相應者,
 能知語言猶如響,
 覺了音聲猶如夢,
 是名具足於口戒;
 了知無我及壽命,
 緣起虛妄猶如夢,
 能知語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於口戒;
 滅諦不實猶如夢,
 涅槃之體如夢性,
 菩薩知言如是者,
 是名具足於口戒;
 諸餘語言不可得,
 無有分別、無滯著、
 無有攀緣、無取執,
 是名具足於口戒。」



「童子!云何名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
[010-0615b]
薩,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動解脫,
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金剛三昧定,是
名意戒成就。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熾然
光明,是名具足意戒;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
薩得六十種美妙音聲相應,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三十
二大人相、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
法,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三解脫
門——謂空、無相、無願——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四梵
住——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四念
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
分,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具足意戒菩薩摩訶薩得住大
悲、得住大捨、得安隱覺、得寂滅覺、得利益、
得威儀、得勝行,是名具足意戒。


「復次,童子!若菩薩摩訶薩棄捨邪見,不與邪
見俱;斷除瞋恚,不與瞋恚俱;斷除慳貪,不與
慳貪俱;棄捨懈怠,不與懈怠俱;於父母師長
所不起諂曲心、貪瞋癡心,亦不與俱;不捨
菩提心、不捨信樂心,諸餘過惡覺觀心悉皆
捨離,亦不與俱,是名具足意戒。


「善知諸法如
幻、如夢、如化、如焰、如響、如光影,無去、無來,亦
復知苦如夢、知無我如夢、知無常如夢、知無
眾生如夢、知空如夢,意無所得、無分別、無滯
著、無攀緣、無取執。童子!是名菩薩具足意戒。
[010-0615c]


「若菩薩具足清淨意戒法者便遠離一切諸
難,得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法、得一切諸佛神
通、得心解脫不動。童子!是名具足意戒。」


爾時,
世尊而說頌曰:


「 「一心諦聽勿亂想,
 所說意戒淨無垢,
 得聞法已起諸行,
 便能速悟於菩提。
 智者若持於意戒,
 第一寂靜廣不動,
 佛法難思未曾有,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若持於意戒,
 心得解脫常不動,
 得如金剛最勝定,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若能發起此,
 稱欲敷演廣利益,
 獲得六十微妙聲,
 是則名為意戒淨;
 智者意戒最為上,
 得三十二大人相,
 得佛十力、諸功德,
 是則名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獲得辯才及無畏、
 得勝希有難思法,
 是則名為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得四念處及神足,
 復獲正勤及根、力,
 是名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能得清淨七覺支,
 亦能獲得八聖道,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獲得最勝大捨住,
 及大悲住淨無垢,
 是名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得安隱覺淨無垢,
 得遠離覺諸功德,
 是則名說勝意戒;
 智者若持於意戒,
 不與一切邪見居,
 恒常不起無明恚,
 是則名為意戒淨。
 若能具足意戒者,
 乃至少時不諂曲,
 父母、師所無諂偽,
 是則已說意戒淨;
 智者若具於意戒,
 貪、瞋等事悉永離,
[010-0616a]
 愚癡之法亦皆斷,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具於意戒,
 恒常不捨菩提心,
 信心決定終不壞,
 是則已說勝意戒;
 智者若具於意戒,
 所有一切諸過惡,
 皆悉遠離不與居,
 是則已說勝意戒;
 心能入於如幻法,
 猶如睡夢、陽焰等,
 亦如光影、呼聲響,
 是則已說勝意戒;
 知苦惱事猶如夢,
 及與無常、空無我,
 心意能知如是者,
 是則已說勝意戒;
 知無眾生、無壽命,
 悟諸因緣如輪轉,
 無所從來、無去處,
 是則已說勝意戒;
 推求彼意無可得,
 亦無分別、無滯著、
 無有攀緣、無取執,
 是則已說勝意戒;
 第一義諦猶如夢,
 觀知涅槃亦復然,
 智者若了意如是,
 是則已說勝意戒。」



「童子!彼云何名業清淨?見於三有猶如夢想,
於彼厭離不起貪愛,是名業清淨。


「云何名過
於攀緣?謂知陰界入如幻而遠離故。


「云何名
了知諸陰?謂悟知諸陰猶如陽焰故。


「云何得
諸界平等?謂知界等如化而棄捨故。


「云何遣
除諸入?謂入如光影而棄捐故。


「云何名斷除
渴愛?謂於一切法無諸攀緣故。


「云何名證於
無生忍?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云何名知於諸
業?謂發起精進斷除諸苦故。


「云何名顯示諸
因?謂陰如響,無有生故。


「云何名不壞於果?謂
業果如夢而無所壞故。


「云何名現見諸法?謂
諸法中得無生忍故。


「云何名修集於道?於
一切法無所修故。


「云何名值遇諸佛?謂具一
切諸佛戒行故。


「云何名智慧明利?謂於一切
[010-0616b]
法獲無生忍故。


「云何名入諸眾生樂欲?謂知
諸眾生前後根差別故。


「云何名得於法智?謂
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云何名無礙辯智?謂能
達如實法式故。


「云何名善知文字差別智?謂
知三種語言差別故。


「云何名過於諸事?謂悟
解無事故。


「云何名知於音聲?謂入音聲如響
智故。


「云何名得歡喜?謂於一切法無所得,
遠離苦惱、棄捨重擔而出離故。


「云何名得於
愛喜?謂於乞求者令得歡喜,知施時見利益
故。


「云何名心調正直?謂能了知四真諦故。


「云何名正直威儀?謂調均身故。


「云何名遠離
怒色?謂斷諸瞋過故。


「云何名面常怡悅?謂善
戒共住安隱故。


「云何名美妙言?謂與他人說
利益事故。


「云何名先言慰喻?謂先言:『善來。』速
起迎接故。


「云何名不懈怠?謂不捨策勤故。


「云
何名恭敬尊長?謂敬懼尊長如善知識想故。


「云何名供養尊長?謂隨所侍養從教故。


「云何
名生便知足?謂於一切資生而不樂著故。


「云
何名求白法無厭?謂集諸善法故。


「云何名命
清淨?謂隨宜所得便生知足,若不知足便生
諂曲、誇談、誑誘、激發他人、以利求利,是事
悉捨故。


「云何名不捨住阿蘭若處?所謂不棄
策勤,樂於邊閑及以叢林、巖穴、㵎谷,愛樂於
法,不與在家、出家交遊,不著利養,斷除渴
愛,受禪定喜故。


「云何名地地住處智?謂聲聞
果處智、辟支佛果處智,菩薩地住處智故。


「云何名憶念不忘?謂念無常、苦、空、無我故。


「云
何名得陰巧便智?謂知陰、界、入差別而無所
得故。


「云何名證於神通?謂獲四神足能為變
[010-0616c]
現故。


「云何名滅諸煩惱?謂斷除貪、瞋、癡故。


「云何名斷除習氣?謂厭昔愚行,不樂聲聞、辟
支佛地故。


「云何名為轉勝行?謂能起如來力、
無畏、四無礙辯故。


「云何名修習因?謂斷除憎
愛故。


「云何名知犯方便?謂知波羅提木叉、知
毘尼、知戒故。


「云何名斷諸悔惱?於諸罪過至
誠懺悔,更不重造,修諸善法故。


「云何名斷除
愛戀?拔於三界渴愛枝條,發生未起之善、已
生之善令不壞失故。


「云何名越過諸有?謂
於諸三界而無所得又不顧念,是名過於諸
有。


「云何名明達宿命?謂憶知過去世事故。


「云何名於業果無疑?謂離諸斷常故。


「云何名
思惟於法?謂思念如實之法故。


「云何名習於
多聞?謂修習、受持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
故。


「云何名得捷利智?謂觀無生智猶如夢故。


「云何名樂欲於智?所謂常習智慧故。


「云何名
通達智慧?所謂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


「云何名得調伏地?謂菩薩所修學處故。


「云
何名譬如於山?所謂不捨菩提心故。


「云何不
動?所謂無分別,不為煩惱所奪故。


「云何名不
躁動?所謂於一切相無緣念故。


「云何名不退
相?謂於六波羅蜜無所缺減,恒常得見他剎
諸佛故。


「云何名出生善法?謂親近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


「云何名厭離惡業?所謂堅持
禁戒,更不起惡故。


「云何名不行煩惱?所謂不
起無明、有愛及瞋故。


「云何名不捨於戒?所謂
信因果、恭敬如來故。


「云何名分別諸禪?所謂
知心及數,善巧方便而得一心故。


「云何名知
一切眾生樂欲?所謂知根差別故。


「云何名善
[010-0617a]
分別生處智?所謂知五趣差別故。


「云何名無
邊智?所謂自然知於世間、出世間法故。


「云何
名言語次第智?所謂能知如來權密言說故。


「云何名棄捨俗緣?所謂身心遠離而出家故。


「云何名不樂三界?所謂於三界如實見過故。


「云何名不下劣心?所謂不捨於心,若入正受
亦復不捨故。


「云何名於諸法無執著?所謂於
一切法棄捨愛故。


「云何名攝受正法?所謂護
佛如是修多羅故,是名攝受正法。


「云何名守
護正法?所謂一切謗法眾生以法降伏,是
名護法。


「云何名信於業報?所謂於諸惡業羞
恥厭離,修習善法故。


「云何名知律方便?所謂
知自性犯不犯、知性罪犯不犯故。


「云何名滅
諸違諍?所謂棄捨眾閙故。


「云何名不相違
返?所謂不憙一切世間語言故。


「云何名忍
地?所謂忍於身心逼惱故。


「云何名攝受於忍?
所謂於他所說麁惡語言悉能棄捨,忍辱無減
故。


「云何名選擇於法?所謂知陰界入差別,
知有漏助道、清淨助道,於彼法而無所得
故。


「云何名決定巧便?所謂於一切法無所
言說故。


「云何名善知句義差別智?所謂通達
一切諸法故。


「云何名法句出生善巧智?所謂
說於如實法故。


「云何名知義非義差別智?所
謂知法性無增、無減故。


「云何名前際智?所謂
因智故。


「云何名後際智?所謂緣智故。


「云何
名三世平等智?所謂於一切事法了知無有
差別,安住無事法故。


「云何名知三世差別
智?所謂於三世法無所得,亦無思念故。


「云
何名心住?所謂不得於心故。


「云何名身住?
[010-0617b]
所謂身念處,是名身住。


「云何名護威儀?所謂
威儀無有錯亂故。


「云何名不壞威儀?所謂覆
藏善事故。


「云何名不分別威儀?所謂離樂欲
惡心故。


「云何名諸根端嚴?所謂思量法趣,所
說相應、能知時節,於如實法如實演說故。


「云
何名世諦智?善知去來法故,是名世智。


「云
何名解脫捨?所謂隨所有財不隱藏、不慳嫉
故。


「云何名常舒施手?所謂善共同戒故。


「云
何名無有悋心?所謂信心盡施故。


「云何名
慚?所謂恥諸暴惡故。


「云何名愧?所謂羞
諸愚害故。


「云何名憎棄惡心?所謂知愚癡法,
棄之不與共俱故。


「云何名不捨頭陀?所謂要
期堅固而無退轉故。


「云何名受於信義?所謂
如言所作故。


「云何名起於喜行?所謂思念善
法利益故。


「云何名近尊長住?所謂棄捨憍慢,
離懈怠事故。


「云何名降伏憍慢?所謂我不可
得,無攀緣故。


「云何名攝伏於心?所謂思念一
切白法不失利益智故。


「云何名策舉心智?所
謂知精進果不失智故。


「云何名知義辯智?所
謂通達如實智故。


「云何名了知於智?所謂知
世間法、出世法故。


「云何名遠離非智智?所謂
於如實法遠離取執故。


「云何名入心智?所
謂不生滅智故。


「云何名部分別巧便智?所謂
明利差別智故。


「云何名知諸言音智?所謂示
如實法智故。


「云何名知處所智?所謂入於
如實智故。


「云何名義決定方便智?所謂奉覲
一切諸佛、菩薩、聲聞故。


「云何名棄捨非義?所
謂善入過彼諸有故。


「云何名親近善人與共
同事?所謂親覲諸佛、菩薩、聲聞故。


「云何名遠
[010-0617c]
離惡人?所謂遠離取我、懈怠故。


「云何名修禪
發通?所謂離於欲刺、不捨禪喜故。


「云何名不
著禪味?所謂欲出三界故。


「云何名神通自在?
謂住五通,佛法難知而能為他顯示故。


「云何
名解假名?所謂了知名不究竟故。


「云何名了
言說施設?所謂知世俗名數、文字故。


「云何名
出過假名?謂了知無言說智故。


「云何名離世
間?所謂先觀世間過惡故。


「云何不欣名利?
所謂自性少欲故。


「云何不著利養?所謂無諸
貪求、離惡欲故。


「云何聞人譏罵不生瞋嫌?所
謂體知諸陰界故。


「云何聞歎實德不生欣悅?
所謂隱覆善法功德,知利養過故。


「云何不悕
恭敬?體知因果故。


「云何不得恭敬心不嫌
恨?所謂不捨禪定心故。


「云何毀辱不恚?所
謂觀察世法悟因果故。


「云何聞讚譽不高?為
求善法出家故。


「云何名無諸利養心不憂慼?
所謂觀察昔所作業故。


「云何不與俗人交通?
所謂不悕資生故。


「云何名不樂非法出家人
同止?所謂親近如法人、不近非法人故。


「云何
遠離非境界處?所謂棄捨五蓋故。


「云何名住
所行境界?謂修四念處故。


「云何成就法式?
所謂將護彼故。


「云何遠離非法?為自護善法
故。


「云何不污他家?所謂離於親知過故。


「云
何名護法?所謂具足求法,如法作故。


「云何名
宴默少言?所謂得寂滅智故。


「云何名善巧
問答?所謂隨問能答智故。


「云何名降伏怨
讎?所謂分別顯示如實法,遠離取著故。


「云何
知時?所謂能知歲月時故。


「云何不親凡愚?
所謂見愚法過故。


「云何不輕凌貧賤者?所
[010-0618a]
謂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故。


「云何以財速施
貧苦?所謂有乞求者即令施財、施法故。


「云何
於貧窮所能無礙施?所謂於彼眾生起於悲
愍,任乞求意捨內、外物故。


「云何救濟破戒?
所謂除犯戒業,安置淨戒中故。


「云何名為
利益之事?謂能長養眾生故。


「云何名悲智?
能見眾生未來苦惱故。


「云何名攝受於法?
謂能令眾生入於如實法故。


「云何棄捨資財?
所謂捨離諸陰,以財惠彼故。


「云何不營積聚?
所謂厭離資生,見守護過故。


「云何讚述持戒?
所謂善知持戒果報故。


「云何訶責毀戒?所謂
善解犯戒過故。


「云何以無諂心奉事持戒?所
謂於持戒者生難遭想故。


「云何名一切棄捨?
所謂善信樂故。


「云何名增上信誠心勸請?所
謂為他求樂,利眾生故。


「云何如說能行?所
謂具足善信,聞即受行故。


「云何奉事比丘智
人?所謂請問善事故。


「云何共他言論能生愛
樂?所謂有證智教智故。


「云何名譬喻智?所
謂以喻曉知法相本末故。


「云何名前際善
巧?所謂自識宿命多聞故。


「云何名以善根為
首?所謂於菩提起增上信復勸他故。


「云何
名善巧方便?所謂懺悔、隨喜、勸請,所作善根
悉善迴向故。


「云何名斷除有相?所謂觀察諸
事,見諸法如夢故。


「云何名斷除於想?所謂遠
離顛倒想故。


「云何名善觀事相?所謂得無相
智故。


「云何名善說諸經?所謂能顯示譬喻
本事,善非善法故。


「云何名分別於諦?滅無明
已,名色不起故。


「云何名證於解脫?所謂得
金剛三昧不動,無分別故。


「云何名但說一言?
[010-0618b]
所謂厭惡外道,證於無生智故。


「云何名得於
無畏?所謂知佛法力故。


「云何名安住於戒?
所謂禁防身、口,波羅提木叉戒故。


「云何名入
於三昧?所謂不染三界故。


「云何名得於智慧?
所謂善得無功用智故。


「云何名樂於獨靜?
所謂遠離憒閙之過,常不捨空閑故。


「云何名
憙少親知?所謂少欲知足故。


「云何名不濁心?
所謂入禪定除諸蓋故。


「云何名棄捨諸見?
所謂遠離取著見故。


「云何名得陀羅尼?所謂
隨所見法如實不忘顯示故。


「云何名得智照
明?所謂知自性入故。


「云何名處?所謂心處
所故。


「云何名安住?所謂信心所住故。


「云何
名行?所謂住信行法故。


「云何名辯智?所謂知
辯道故。


「云何名因?所謂無明因生諸行故。


「云
何名相應?所謂應解脫法故。


「云何名法?所
謂斷除渴愛故。


「云何名門?所謂斷除諸過
故。


「云何名道?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智故。


「云
何名地?所謂十種無願地故。


「云何遠離於
生?所謂斷除生法故。


「云何名智地?所謂不
忘智故。


「云何捨離無知?所謂斷除愚故。


「云
何安住於智?所謂智無所住故。


「云何名方便
地?所謂修三十七助菩提法故。


「云何名菩薩
境界?所謂行六波羅蜜故。


「云何親近善人?
所謂近諸佛故。


「云何遠離惡人?所謂離於外
道見取故。


「云何名如來所說?謂住如來力、
智,自性解脫故。


「云何名佛地?謂得一切善法
故。


「云何名智者隨喜?所謂過去、未來、現在
諸佛、聲聞、辟支佛隨喜故。


「云何名愚者所謗?
所謂一切愚者不能知故。


「云何名聲聞不能
[010-0618c]
知?謂佛法不可思議故。


「云何名外道地?謂
外道見慢方便故。


「云何名為如來所攝?所謂
為大醫王難可得故。


「云何名速得十力?所謂
勤修方便故。


「云何名為一切諸天供養?所謂
善能出生一切樂故。


「云何名梵王禮拜?所謂
從彼出生解脫故。


「云何名龍禮拜?所謂能斷
一切惡道及諸見故。


「云何名野叉隨喜?所
謂蔽諸惡道故。


「云何名甄陀羅讚歎?所謂
能致歡喜解脫故。


「云何名羅睺羅歎美?所
謂斷除生死故。


「云何名菩薩所修?所謂能獲
一切智故。


「云何名智者所求?謂為得不退轉
地故。


「云何名得無上財?所謂能得人天果
報及解脫故。


「云何名非財施?所謂能除一切
煩惱病故。


「云何名病患良藥?所謂滅貪、瞋、癡
患故。


「云何名智藏?所謂常樂修習智故。


「云
何名無盡辯?所謂見如實智故。


「云何名遠離
憂愁?所謂知虛妄苦而棄捐之,悟無我故。


「云何名知於三界?所謂了知三界如夢幻故。


「云何名舟筏渡於彼岸?所謂信樂入般涅
槃,修無常、苦、空無我智故。


「云何名渡四流
舡?所謂速得涅槃故。


「云何名求稱譽者?所
謂能獲廣大法故。


「云何名讚顯如來功德?稱
言施無量功德法藥故。


「云何名美歎如來名
稱?謂言施一切功德解脫,樂施主故。


「云何讚
歎十力?謂稱言:『能施難得之法是大法寶主。』
故。


「云何名菩薩功德?所謂能學此經三昧法
故。


「云何名慈滅瞋恚?所謂對治瞋恚故。


「云
何名為悲?謂滅除一切眾生苦惱故。


「云何名
為喜?謂於一切眾生所生歡喜故。


「云何名
[010-0619a]
為捨?謂無緣之悲,能作佛所作故。


「云何名為
安慰大乘人?隨所樂求,一切佛法悉皆能與
充足故。


「云何名為發行師子吼?所謂能致最
上法故。


「云何名為佛智慧道?所謂於一切善
法無所取著而得善法故。


「云何名為解脫
一切眾生?所謂能知從此岸到彼岸故。


「云何
名為獲得一切智智?所謂斷除一切不善法
故,集一切善法及一切解脫故。


「云何名菩
薩園苑?能得喜悅自身安樂,亦令一切眾
生安樂故。


「云何名降伏魔軍?所謂能獲一切
力、能滅一切煩惱故。


「云何名安隱行呪術?
所謂能盡一切苦難故。


「云何成就吉祥事?所
謂能獲一切果報故。


「云何名為防捍怨敵?
所謂斷除一切邪見及取著見故。


「云何名為
降伏怨家?所謂以正法降伏諸外道故。


「云何
得無所畏?謂於一切法能善觀察、溫習故。


「云何求如實力?所謂求不顛倒法力故。


「云
何名為十八不共法初相?所謂作一切善法故。


「云何莊嚴法身?所謂得三十二相莊嚴故。


「云
何樂於解脫?所謂得初、中、後善故。


「云何名為
所愛長子?謂能獲諸佛父之餘財故。


「云何名
為滿足佛智?所謂惟長養一切白法故。


「云何
名為非辟支佛地?所謂能獲最上無邊佛法
故。


「云何名為清淨心?謂能斷除一切垢穢
故。


「云何名為身清淨?所謂滅一切病患故。


「云何成就解脫門?觀察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故。


「云何名為離諸雜欲?所謂能得甘露法句
故。


「云何名離於瞋恚?所謂獲得大慈、大悲
故。


「云何名為非愚癡地?所謂得如實明故。


「云
[010-0619b]
何名為阿含智?所謂知一切世問、出世間所
作業智故。


「云何名為能發起於明?所謂惟憶
念趣一切善道故。


「云何名為斷除無明?謂滅
一切非善趣憶想故。


「云何名為滿足解脫?
所謂得大聖法故。


「云何名為修禪者猗悅?所
謂能得喜樂一心故。


「云何名為眼見者?所謂
見於實義無所見故。


「云何名為神通變現?所
謂善修無障法故。


「云何名為神足現前?謂能
獲一切法無分別智,無有障礙故。


「云何名為
樂聞陀羅尼?所謂了知一切法,於一切法能
趣向涅槃平等故。


「云何念持不忘?謂一切攀
緣自性滅故。


「云何名為如來住持?謂出生諸
功德、智慧不可壞故。


「云何名為方便善巧導
師?謂令他趣向安隱快樂大城故。


「云何名為
微細智猶如毛端?謂難可測知故。


「云何難知、
難可相應?謂昔所未曾得故。


「云何遠離文
字?謂言語道不可得故。


「云何名為音聲難
知?謂一切法不可思議故。


「云何名為智人能
知?謂知法是無價寶故。


「云何名為已知調伏
智所知?謂如言而作故。


「云何名為知於少
欲?謂知多欲過故。


「云何名為勇猛精進?謂知
不捨要期故。


「云何名為憶念總持?謂隨所
為作不失故。


「云何名為窮盡於苦?謂斷除貪、
恚、癡故。


「云何名為一切法無生?謂滅一切識、
一切願故。


「云何名為一言演說能知一切生
死諸趣?謂觀一切法猶如夢幻,以不取著故。


「童子!是名解釋三百句法門義了矣。童子!是
為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


爾時,世
尊而說偈言:
[010-0619c]


「 「佛法智無量,
 演說無窮盡,
 廣說諸法已,
 普獲諸功德。
 廣大如虛空,
 是法相如是,
 此為究竟寶,
 故名為方廣;
 眾生行無邊,
 為說法亦廣,
 無盡阿含義,
 故號為方廣。」」



說此法時,無量眾生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無量眾生於菩提得不退轉、無量
眾生發辟支佛心、無量眾生證於三果。



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雨天妙香、灑
散天花、擊作百千萬種諸天音樂、於虛空中
雨諸天衣,旋轉而下作如是言:「是諸眾生
聞此法故,獲大善利;是諸眾生於無量佛所
宿殖善本故,聞此法歡喜受持、讀誦、書寫、為
人解說,與一切眾生作上福田、成就利益一
切眾生,不斷佛種;是諸眾生決定能為菩提
先道,聞是法門起如實行。」


爾時,佛告阿難:「汝當受持如是法門,讀誦、受
持、書寫、為人廣說。」


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
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為『入於大悲』,
汝當受持;名為『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
三昧』,汝當受持。」


阿難白佛言:「如佛勅旨,我當
受持此法門。」


說此經已,爾時月光童子歡喜
踊躍,阿逸多菩薩等八十億那由他菩薩,長
老阿難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淨居天子、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釋、
四天王等諸天、世人、阿修羅眾,聞佛所說,歡
喜奉行。
《月燈三昧經》卷第十
[010-0620a]


存疑 卷第八六百頁上段九行思議上
疑脫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