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3 法華經科註-明-一如 (master)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 一如 集註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喜者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是慶巳慶人聞深
奧法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慶巳有智慧
慶人有慈悲權實智斷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
品此約世界悉檀釋也又順理者聞佛本地深遠
信順不逆而無一毫疑滯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
橫竪該亘徧一切處亦無一毫疑滯即廣事而達
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不二而二不別而別雖二
雖別無二無別如此信解名之為隨如來出世四
十餘年不顯真實於七方便不語誠諦今經開顯
慶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來
見如此知見究竟法界更無過上是名為喜佛今
說此我得聞此故名隨喜功德品此約對治悉檀
釋也第五十人是五品位中初隨喜品之初心但
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慶巳慶他未有事行恩不
及人所獲功德如來巧喻功葢無學況復最初於
會中聞者況復二三四五品者如來說此深妙功
德令人景慕故言隨喜功德品此約為人悉檀釋
也上法師品及持品分別功德品中四信五品稱
美持經功德時眾不測初心功德之大咸謂巳入
真因之位故今示彼行淺功深以顯經力輕疑釋
[006-0303b]
然故名隨喜功德品此約第一義悉檀釋也妙樂
云初釋隨中事理祗是權實異名了此權實即非
權實故無二無別即隨順開權顯實之事理也權
實智斷合說者權實結隨智斷結喜且以自他事
理慶喜故屬世界悉檀也本地深遠者理深時遠
也廣事達深理者即施迹近事見遠本理也佛今
下結成品名除事理疑故屬對治悉檀也如來巧
喻者即下文四百萬億等是也如來下結經勸意
以立品名令進理入位能生理善故屬為人悉檀
也聖言親讚使推功疑除故舉釋然以擬第一義
悉檀也五品位中後之四人前分別功德品末節
節自校量訖唯初隨喜品文於彼但標人相未有
校量故使彌勒乘機扣佛廣校初品方知後四功
大故有此品之來也。
△二隨喜品格量初品功德
二初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二答二初長行二初答內心隨喜人五初展轉
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東北二家解五十人不會經旨今解為二一橫約
諸教四眾二直約圓教數之橫約諸教者如三藏
有四門一一門有比丘等四眾更開沙彌沙彌尼
合六人四門則二十四人更約信行法行則四十
[006-0303c]
八人最初最後合五十人通別二教四門亦如是
直就圓門數者數法有小七大七大七有七七四
十九皆是師弟展轉相教皆具自行化他之德唯
最後一人但是自解無教他德故格下以顯上耳
妙樂云以由古人作十地乃至十信五十位解之
傷文失理故今助之暫寄教門以立人數所以二
解者初約三教義當昔教有五十人至今聞圓二
者至今復成五十皆被開顯全成圓人故圓舉數
無可以辯且寄數法以一七而止七中從大故四
十九并最後一人即成五十補註云皆是師弟等
者受前人教為弟子復教後人即是師也圓數無
可以辯者謂前之三教且可約人約門等辯五十
人今經開後無復差異豈可如上以辯數耶故且
寄大七成經數也。
△二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補註云六趣者六即六道趣即往趣謂眾生隨所
作業趣往六道也四生即胎卵濕化俱舍論頌云
人旁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
二若有形等示四生體相及住止之處有形謂欲
界色界無形謂無色界有想謂空處識處無想謂
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者非識處之有想非無
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爾雅云無足
謂之豸有足謂之虫二足四足可知多足如蜈蚣
等。
○示教利喜註見前化城喻品八解脫見前及
[006-0304a]
界次第。
△三舉意問。】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四誠實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五正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阿僧祇不可得比。」


【格量中先與世樂拔果苦後與涅槃拔生死苦此
是略舉梵福而為校量若更廣說滿閻浮提人福
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瞿人福不及東弗婆
提一人福滿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鬱單越一人福
滿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帝
釋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天福滿梵天福不及藏
教三乘聖福藏不及通通不及別別不及圓教聞
法華經初隨喜品福何以故彼前三教是三乘法
非佛法故是權非實故是偏非圓故雖住後果不
及我初心其義如是妙樂云今聞妙經隨喜初心
尚過彼之後聖何況初聖自非吾佛大聖嚴旨安
能信斯希奇若此者哉。
△二直明外聽法人四初
自往聽。】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及乘天宮。」


【△二分座坐。】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三勸他聽。】


「阿逸多若復有人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006-0304b]


【章安云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
不瘖啞是舌功德鼻修高直是鼻功德見佛是眼
功德聞法是耳功德餘是身功德前是相似位功
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妙樂云前是相似位功
德等者指前分別功德品中云滅後五品大師有
時依普賢觀經判五品位在六根內故云相似此
中校量初品復是第五十人初法會聞容是初品
第五十人必在隨喜品初人也然品題隨喜不的
局初通該五十人。
○胗章忍切口懷切卑典切湯奚
[穴/爪]鳥瓜切

△四具聽修。】


「阿逸多汝且觀是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二偈頌二初頌內隨喜人三初頌五十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


【△二頌格量本。】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三明八解脫。」


【六通中宿命等三獨得名明註見譬喻品。
△三正
頌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初聞隨喜者。」


【△二頌外聽法人四初超頌勸聽。】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常從其口出。」


【△二追頌自往。】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及乘天宮殿。」


【△三頌分座坐。】
[006-0304c]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四正頌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義如法師品中說功德者前品隨喜功德謂
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相似位前也今品法師
功德謂五品之上六根清淨之功德即十信相似
位也以此功德內外莊嚴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
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巳上至佛一切色像
悉於身中現者名內莊嚴從地獄至佛一切色像
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餘五
根亦然讀誦獲六根清淨既爾受持解說書寫亦
然五品中初品六根清淨既爾後之四品加然相
似六根清淨既爾分真倍然此約世界悉檀釋也
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進倍
增此約為人悉檀釋也明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
疑網此約對治悉檀釋也似解之初初過二乘之
極極百千萬倍指始顯終懸解究竟第一義諦不
可思議此約第一義悉檀釋也此品所明備斯四
意是法師之功德故言法師功德品也妙樂云法
師之稱既通不隔四信五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問書寫何以淨六根耶答同資正解故四品加然
者明發不定始自初隨喜終至第五正行六度皆
發六根清淨何必過五品方入相似言加然者以
[006-0305a]
初望後初尚得入後四加前似解初初者依普賢
觀經隨喜巳當似解之首第五十人復在初隨喜
品之初故云初初過二乘極極者羅漢巳極無疑
又極故云極極縱是無疑亦不能及初隨喜人百
千萬倍如前校量指始顯終者以隨喜始顯妙覺
終也。
△三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勸流通二
初總列六根功德盈縮。】


「爾時佛告常精進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大品云色淨故般若淨般若淨故色淨色淨故五
根淨般若淨故意根淨正法華整足具六千功德
大經云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齅香別味覺觸
知法今經六根清淨與大品同以是功德莊嚴六
根與正法華同鼻見色聞聲覺知與大經同疏中
雖為破斥他師偏釋不當引同三經意且正明六
根等有一千功德也若明六千功德數者按三業
安樂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百善中一一
有十如即千善就自行化他為二千約如來室如
來衣如來座即成六千五種法師悉具六根清淨
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此約弘經方軌明等有一千也復次一
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
通取六塵即有六百約定慧二莊嚴即成一千二
百根根悉具定慧莊嚴等有千二百也此約理境等千二百
若論六根清淨清淨則不言功德若多若少若言
莊嚴能盈能縮復能平等平等莊嚴者根根六千
[006-0305b]
若言千二百顯其能盈若言八百顯其能縮若言
清淨無盈無縮無等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
議妙樂云今依安樂行以明三業正當法師依於
弘經方軌故令獲得六根清淨又云此中三業即
是六根故不更對六根三業功成即六根淨若言
千二百下次辯盈縮即在今經秖於向等而論盈
縮若言清淨是牒前大品六根互用是牒前大經
箋難據孤山明楞嚴經中流變三疊謂是發覺初
心令知顛倒處所故示凡夫六根優劣之用意在
阿難擇取耳根以為修證之地今以流通法華之
力至十信相似之位獲得六根清淨互用無妨不
可例同。
△二別作六章當分解釋六初眼根二初
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肉眼力如是。」


【父母所生名肉眼能見大千世界內外則是所見
過於天眼梵王報得天眼在巳界徧見大千大千
外有風輪與眼作障不能見外若在他界則不徧
見大千非所統故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
辟支佛見百佛世界不以風輪為礙亦無巳他界
隔今經論眼能見大千內外應是天眼猶名肉眼
者圓教相似位中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
[006-0305c]
不得稱天眼雖稱肉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天
眼用見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法眼用其目甚清淨
慧眼用一時悉見大千內外見業見淨又圓伏障
中道無明之惑佛眼用大經云雖有肉眼名為佛
眼佛眼故名清淨具五眼故故言莊嚴能盈能縮
名勝根用名根自在豈可秪作八百千二百解耶
妙樂云初眼根中未論修發真天眼等直以肉眼
能見大千故云父母所生若論其用巳過天眼故
今應云相似佛眼乃至相似五眼故亦應云見於
二乘及菩薩佛等以準耳鼻經文必合有故見大
千內外為天眼者且約見於麤細色邊見業見淨
者業有差別淨無差別雙見二境即表中智又能
圓伏故是佛眼。
○翻譯名義云有人謂彌樓此云
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準第一義法勝經
云須彌樓山則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須彌亦
云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今經云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則是兩山名體皆異也。
△二耳根二
初長行。】


「復次常精進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功德巳如是。」


【耳根亦具五耳之用故能徧聞大千內外十法界
音聲也聞六道聲即肉天二耳聞二乘聲即慧耳
[006-0306a]
聞菩薩聲即法耳聞佛聲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
肉耳能聞內外即天耳聽之不著即慧耳悉能分
別即法耳一時互聞即佛耳以耳例眼眼亦如是
見人天是肉天二眼見二乘是慧眼見菩薩是法
眼見佛是佛眼補註云迦陵頻伽此翻好聲鳥此
鳥在㲉聲勝諸鳥命命者寶藏經云雪山有鳥名
為共命一身二頭神識各異報命則同故云命命
小彌陀經云共命之鳥勝天王經云生生之鳥涅
槃經云耆婆耆婆皆此鳥也光音二禪中第三天
徧淨三禪中第三天也有頂即色界究竟天也。

三鼻根二初長行。】


「復次常精進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先得此鼻相。」


【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即肉鼻聞大千內
外諸香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別不謬即法
鼻一時互用即佛鼻鼻根互用者鼻知好惡別貴
賤覩天宮莊嚴等則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
知則鼻有耳用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則鼻有
舌用入禪出禪禪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法聞
香能知則鼻有身用知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等
則鼻有意用鼻根自在勝用若茲例五根亦如是
妙樂云鼻根明互用經文最委悉準例餘根亦應
[006-0306b]
如是但是文略八觸者動痒輕重冷煗澁滑止觀
云入定一月不散即發八觸而來觸身。
○須曼那
見前闍提此云金錢華末利亦云摩利此云鬘華
此華堪作鬘故波羅羅此云重生多摩羅䟦此云
性無垢多伽羅此云根大論云木香樹也波利質
多羅此云圓生樹其根莖枝葉逆風薰五十由旬
順風百由旬拘鞞陀羅此云大遊戲地勝殿妙法
堂皆帝釋所居處也妙法亦云善法四齋日帝釋
與諸天於此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四
舌根二初長行。】


「復次常精進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舌根亦具五舌之用能作六道語即肉天二舌能
作二乘語即慧舌能作菩薩語即法舌一時互用
即佛舌。
○七寶者補註云若轉輪聖王出世七寶
自然而現一論二珠三象四馬五主兵大臣六主
藏大臣七玉女。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或時為現身。」


【自在即他化自在天居欲界頂乃魔王也大自在
即魔醯首羅色界頂天也此依觀音義疏所釋與
前列眾中不同。
△五身根二初長行。】


「復次常精進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身根具五身之用世界所有皆於身中現肉身用
也上至有頂於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於身中現
[006-0306c]
慧身用也菩薩於身中現法身用也佛於身中現
佛身用也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一時無謬一時無
著妙樂云無謬假也無著空也俱照名中。
△二偈
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一切於中現。」


【△六意根二初長行。】


「復次常精進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意根亦具五意之用世間治生產業皆順正法即
人意淨天心所行天所動作即天意淨四月即四
諦一歲是十二月即十二因緣與實相不相違背
即慧意淨一月即一乘即菩薩意淨有所籌量皆
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一時圓明一時圓互
一時無染一時無謬根用自在能盈能縮能等能
淨私謂佛戒不許習學外道經書手筆今何云若
說俗間經書等耶答輔行四下云若外學者小乘
教中為伏外道許十二時中一時習外若大乘中
初心菩薩一向不許淨名云若好雜句文飾者多
是新發意菩薩此斥不許習外且令進行至六根
淨學應不難今此正當六根清淨之位或說俗
間經書故能皆順正法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持法華經故。」


【上中下法見前安樂行品。】
[006-0307a]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身立不輕之行口
宣不輕之教人作不輕之目不輕之解者法華論
云此菩薩知眾生有佛性不敢輕之佛性有五正
因佛性通亘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
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決不虗也是名不輕之解
將解以歷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輕之境敬此境
故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名不輕之教昔毀者以
此目人今經家以此目品此品引人為證證五品
功德深六根報重令知佛昔隨喜獲現生後報以
募流通也妙樂云正因通亘等者性德通於迷悟
因果故也緣了云種子本有者還約性德以明二
因以對新熏成修德故此三為因轉因成果果中
菩提及以涅槃名為果性果果性也若對性辯脩
秪是脩德緣了至果名為菩提涅槃了秪是智智
名菩提即是果性緣秪是斷斷名涅槃即是果果
性若云眾生具有因果性者則五佛性皆在眾生
但住因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時攬因名果名雖
互得其法恒如獲現生後報者文云臨欲終時具
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得六根淨更增壽命即現
報也命終之後復值二千億佛同號日月燈明即
生報也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
王復值千萬億佛即後報也於現報中獲六根淨
是故弘經其功不淺說此三益意在流通昔時不
[006-0307b]
輕三報宛爾今日豈得不流通耶。
△三常不輕品
引信毀罪福者證勸流通二初長行三初雙指前
品罪福二初指罪。】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如前所說者前法師品云若有惡人以不善心常
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
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是也。
△二指福。】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如向所說者向即上法師功德品中說六根清淨
是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二初明事本七初時節。】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此下總科云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不輕
事之本名為事本。
△二名號。】


「有佛名威音王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為求聲聞等註見前。
△五壽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


【△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然後滅度。」


【△七後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006-0307c]


【△二明本事三初總指時節。】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巳滅度正法滅後。」


【此下通科為本事者上既通舉往昔威音王佛為
不輕之事本今別以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
為本事。
△二雙標人名。】


「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名常不輕。」


【毀者因時名增上慢信者因時名常不輕。
△三雙
明得失二初就信者論得。】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汝等皆當作佛。」


【總科云雙明得失今初就信者論得得正說之宏
宗得流通之妙益名常不輕是人一凡有所見是
理一皆悉禮拜是行一而作是言是教一此是迹
門開權顯實之四一也從乃至遠見下是本理一
故往禮拜是本行一而作是言是本教一少人一
其義可解此是本門開近顯遠之四一也不專讀
誦經典但行禮拜者此是初隨喜人之位也隨喜
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隨喜一切人皆有
三佛性讀誦經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薩道即緣因
性不敢輕慢而復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敬法不
起諍競即隨喜意也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也忍
於打罵是如來衣也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如來
室也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
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即誓願安樂也如此三四
豈非流通之妙益耶妙樂云得正說宏宗者宏寬
[006-0308a]
大也宗尊高也本迹二文四一三佛性正說大宗
不過實相實相秪是常住佛性此指宗極之宗非
宗體之宗一代雖說或兼或帶或純小教或雜助
門或抑或覆文寬事廣教教不同味味意別不輕
但宣我深敬汝等至當得作佛二十四字具述因
果因既三性果即三德況以四一兼益自他直指
三因以為不輕所宣之法故云宏宗。
△二明毀者
之失。】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號之為常不輕。」


【此明毀者之失有生瞋恚心不淨者即不受四一
也罵言無智智知於理既言無智即不受理一也
比丘即不受人一也從何所來即不受行一也虗
妄授記即不受教一也經歷多年常被罵詈結不
受開權顯實迹中之四一也避走遠住高聲唱言
亦復不受此不受開近顯遠本地之四一也常作
是語故此結信者深信不休也四眾為作不輕名
者此結毀者呰毀不止也問釋迦出世踟蹰不說
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釋迦所化者昔曾
下種本巳有善故以小乘而將護之不即為說大
也不輕所化者本未有善欲與下種故以大法而
強毒之。
△三雙勸後二逆順亦名雙明信毀果報
三初明信者果報二初明得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是比丘是菩薩皆指不輕也此文就信者論三報
[006-0308b]
一現報謂得六根清淨二生報謂值燈明佛三後
報謂值二千億佛等神通力是身業淨樂說辯力
是口業淨善寂力是意業淨又神通即慈悲室說
辯即法空座善寂即忍辱衣也。
△二結會古今二
初正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意云何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二舉信而勸順。】


「若我於宿世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明毀者果報二初明得果。】


「得大勢彼時四眾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由謗罵故千劫受苦是
惡果報由聞佛性名下大乘種復遇不輕教化菩
提是善果報妙樂云由謗罵之辜墮於惡道聞順
從之力還遇不輕乃至今日還令會入以是義故
上慢尚成遠因聞信寧無現益問若因謗墮苦菩
薩何故為作苦因答其無善因不謗亦墮因謗墮
惡必由得益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
邪墮。
△二結古今二初正結會。】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䟦陀婆羅大論翻為善守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
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或云賢首位居等覺為
眾賢之首也補註云有人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
大有所妨其意謂出家二眾但舉比丘在家二眾
但舉優婆塞又謂千佛因緣經但云思佛等恐缺
[006-0308c]
略尼字又據正法華云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
尼則師子月自是比丘不應稱之為尼故云大有
所妨今考因緣經云思佛千優婆塞等得無生忍
鬱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
成阿羅漢且因緣經亦是什譯豈敢定謂缺略尼
字又尼思佛之名未見他經所出故今且以尼字
另逗為句但四眾缺優婆夷耳後若見尼思佛名
有所出者則不必另逗為句也。
△二舉逆勸。】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乃舉逆以顯順勸持以遮毀經有大力終感大
果務當勤習五種之行妙樂云五種行者即五種
法師行也。
△二偈頌二初但頌信毀因果二初總
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二別頌本事三初頌雙標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著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乃至
定謂是非有非無亦名著法者佛藏經云刀輪害
閻浮人其失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
也大論云執有與無諍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
諍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中論云諸佛說空法本
為化於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定言諸法
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
[006-0309a]
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無著也妙樂
云若定謂等者此乃不專判於邪外佛權實教執
皆名著以著心著無著教如龍鬚縛身入水轉痛
牛皮繫體向日彌堅亡失正法猶如損體故稟方
便教者於外凡位並未免謗。
△二頌雙明得失三
初頌其得。】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汝等行道皆當作佛。」


【△二頌其失。】


「諸人聞巳輕毀罵詈。」


【△三重明得。】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三舉信毀結會二初果報。】


「其罪畢巳臨命終時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此舉信毀果報及結會古今也補註云其罪畢巳
者此謂常不輕也以由四眾輕賤作不輕名又以
瓦石打擲悉能忍之所有罪業因茲畢盡是故臨
終具聞威音王佛說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如金
剛經云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
故先世罪業即得消滅同也。
△二結會。】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二頌勸受持果報。】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之義如上壽量品釋神力者神名不測力名
[006-0309b]
幹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此
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用故名神力品自此品
下凡有八品皆是付囑流通今品明菩薩受命弘
經次品是如來摩頂付囑妙樂云神力者神在於
內即體宗也力名幹用即是用也佛說本迹口輪
力用巳竟於前今復身輪現此勝用令眾流通本
迹之教故云體深力大。
△二神力品下八品明付
囑流通三初神力囑累二品明囑累流通二初神
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初長行三初菩薩受命
二初經家敘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一心合掌瞻仰尊顏。」


【△二發誓弘經三初時節。】


「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


【△二處所。】


「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三誓願。】


「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非但奉命益他亦自願得此真淨大法自他兼濟
俱美也。
△二佛現神力二初所對之眾。】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人非人等一切眾前。」


【於文殊等者迹中所化之眾也舊住者下方本化
之眾也一切眾者即他方來者及從分身佛來者
并此四眾八部皆是也。
△二正現神力十初吐長
舌相。】
[006-0309c]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第一神力也吐舌相者今經所演開三顯一開
近顯遠三世益物皆誠諦不虗福德人舌至鼻三
藏佛舌至髮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極於淨
天之頂相既殊常說彌可信。
△二通身放光。】


「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滿百千歲。」


【此第二神力也通身毛孔徧體放光周徧十方無
處不明表二門理一智境究竟也上迹門白毫吐
耀始在東方表七方便初見一理今本門既竟放
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因位終於等覺究竟
佛慧分身諸佛亦復如是妙樂云分身等者此相
既同各於其土利益亦爾。
△三謦欬之聲。】


「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


【此第三神力也謦欬者將語之狀亦是通暢之相
表二門教暢即是教一四十餘年隱秘真實今獲
伸舒無有遺滯出世大事於今通暢是故謦欬又
欲以此法付諸菩薩令於後世導利眾生將語斯
事是故謦欬謦欬具二義一謦欬事了二謦欬付
他也。
△四彈指之聲。】


「俱共彈指。」


【此第四神力也彈指者隨喜也隨喜七方便同入
圓道隨喜圓道增智損生隨喜諸菩薩持真淨大
法隨喜後世獲無上寶此一彈指竪徹三世橫亘
十方表二門入實即是教一。
△五地六種動。】
[006-0310a]


「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此第五神力也二音聲者謦欬彈指也地六種動
者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動無明惑上巳動竟今
明復動者即是一切人六根令得清淨表二門破
惑即是行一。
△六普見大會。】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第六神力也普見大會者表諸佛道同也而今
而後亦復如是上五千退去三變被移既失本心
不能現在得益宜以非滅現滅從諸菩薩弘經得
道入於佛慧如今會無異亦表未來有機一也妙
樂云既指起去被移失心三類人者如此三例即
是滅後得益之人所言機一者機義當總總於未
來四一故也即是得於四一之益。
△七空中唱聲。】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此第七神力也空中唱聲者表於未來有教一也。


△八咸皆歸命。】


「彼諸眾生聞虗空中聲巳南無釋迦牟尼佛。」


【此第八神力也南無此云歸命為佛弟子表於未
來有人一也。
△九遙散諸物。】


「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葢徧覆此間諸佛之上。」


【此第九神力也遙散諸物雲聚而來者表於未來
有行一也。
△十同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第十神力也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也
[006-0310b]
問何以知十相表現在四一復表將來四一答下
文云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劫為囑累故說此經
功德猶不能盡表現表將其義明矣妙樂云十神
力者前五正明現在流通本迹後五總表未來不
巳又云下去四相別表未來四一四但云一不言
本迹者在未來故尚未入實誰論其本若見實者
亦見其本。
△三結要勸持四初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猶不能盡。」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結要有四句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也此結一切
皆妙名也一切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此結妙
用也一切秘藏者徧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
也甚深事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皆於此經
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而巳撮其樞柄而授
與之令流通也妙樂云結要有四句者本迹二門
各有宗用宗謂迹因迹果本因本果用謂斷權疑生實信斷近疑生遠信二門之
體兩處不殊名冠此三而總於三一部之要豈過
於此故總攬之以成流通格言云開顯既畢故結
要以付之言如來者舉果語極言一切者通悟通
迷即不思議之妙法也且一切法結妙名者即眾
生本有性德之法亦如來久遠脩極之法雖在纏
出纏之異而其法體真淨融妙泯絕強云妙法即
名也一切力結妙用者眾生具而尚迷如來證而
[006-0310c]
不息以自在力三輪設化駭動物情將說此法故
次名而說用也一切秘藏結妙體者此實相體如
來巳得今為說法亦令眾生同得此體故次用而
示體也一切深事結妙宗者宗本因果之法佛既
脩證眾生亦然故次體而結宗也此順如來起教
次第故先名次用次體次宗故妙玄第一引今結
要以證約教五章之次第也。
△三勸㢡付囑。】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四釋付囑意。】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上云經卷所在之處皆應起塔經中要說要在四
事道場釋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釋上秘藏轉法輪
釋上一切法入涅槃釋上神力此之四要攝經文
盡故皆應起塔也所言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轉法
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
中即是塔義也阿含經云佛出世唯四處起塔生
處得道處轉法輪處入涅槃處坐道場是法身生
處餘悉如文妙樂云道場釋上甚深事者事是因
果今道場是果果必有因以菩提釋藏者菩提是
能契之智必有所照之境境即秘藏以能顯所也
以轉法輪釋一切法者有所轉法法必有名以涅
槃釋力用者滿理釋權疑唱滅釋近疑宗雖近遠
同名因果不復別判引阿含者借小證大彼則從
事今借證圓開小即大故可為證。
△二偈頌二初
[006-0311a]
頌現十神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現無量神力。」


【妙樂云頌十神力中但有五者闕後五也前五現
見逐要存之前後二五現未異耳舉現例未是故
略之。
△二頌結要囑累三初總頌四法。】


「囑累是經故讚美受持者不可得邊際。」


【妙樂云總頌四法但云囑累至得邊際具含四義
四義皆是無邊際故。
△二別頌四法四初頌一切
之法。】


「能持是經者則為巳見我教化諸菩薩。」


【持法即持佛身妙樂云一切法不出能化能證及
所化故也。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亦令得歡喜。」


【妙樂云頌神力者既云歡喜即是自在用暢。
△三
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於諸法之義畢竟住一乘。」


【說法破暗入一乘是佛甚深之事也妙樂云頌深
事者教化諸菩薩畢竟住一乘乘是因果因果屬
事故也。
△三總頌結意。】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決定無有疑。」


【妙樂云此頌總結四法言若能持四法也。】
[006-0311b]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昔慈恩基師安國涉師並令移此品於勸發品後
若在於此有八相違十不可之說荊溪尊者於記
文中一一敘破文繁不錄今正釋者囑是佛所付
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聖旨得名故言囑累又囑
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
故言囑累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
頂荷此從授受合論故言囑累又如來躬從座起
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眾曲躬合掌如世尊
勅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言囑累品也妙樂云正
釋品中亦具四悉初約得名以釋品得名事別即
世界也又累者連及也煩爾者爾即汝也謂累汝
後代如帶累也此是如來適時而化示有謙詞又
令於三世傳法不絕三世不同亦世界也又菩薩
敬順後世宣布生人之善即為人也又金口所囑
菩薩頂荷令後世不失治其失惡即對治也又殷
勤授受令後代人奉旨入住入住證真即第一義
也。
△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正明付囑
二初如來付囑三初正付。】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以一手一時徧摩諸菩薩頂故名大神力佛以一
權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國土畟塞虗
空諸菩薩實智之頂如來授道化他故名權智手
也菩薩自行受道故名實智頂也若申手摩頂即
[006-0311c]
身付囑也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也而作是言即
口付囑也文有四悉檀意我於無量劫修是難得
之法者此從前佛受學今以付汝汝當授彼三世
繼嗣即世界悉檀也一心流布即為人悉檀也廣
令增者即對治悉檀也益者即第一義悉檀也妙
樂云現大神力者如來向現十種神力巳表當來
現在四一益竟而今復云現神力者正表身口心
三付囑也。
○四明教行錄因日本國僧問云指何
等國土名三千三百那由他耶有云指三變淨土
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若依此義可云
三千三百此說是否答據理須指三變淨土也此
中應非大千為一國土恐指一四天下為一國矣
娑婆既是大千之名則可足成三千三百然大千
亦似未及一百萬億那由他四天下恐約大數增
至大千何者小數則十十成百大數則百百為千
千千為萬等故初變娑婆為一百那由他二三兩
變各二百那由他則一方有四百那由他八方共
成三千二百并娑婆一百成三千三百。
△二釋付。】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有大慈悲者如來室也無慳吝者如來衣也亦無
所畏者如來座也佛之智慧者一切智也如來智
慧者道種智也自然智慧者一切種智也於如來
室中能施眾生三種智慧乃至座中亦復如是此
即衣座室三各具三智以此三事弘經益他令他
[006-0312a]
各得果地三智之用故知室若無二弘誓不普衣
若無二法身不滿座若無二惑破不周如是施主
三法無缺自他不空汝等當學如來如此三法而
流通之以此三三應施一切汝等即是眾生之大
施主是名釋出佛意而付囑也妙樂云佛之智慧
等者取覺照邊屬一切智見畢竟空如來智慧等
者即取從因至果得道種名如是施主下結能施
意是施主故有大慈悲自既入室令他入室無慳
吝故自既著衣令他著衣無所畏故自既坐座令他
坐座亦可云無慳吝故施此三法無所畏故說此
三法若施若說具慈悲即入室三法也。
△二誡付。】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則為巳報諸佛之恩。」


【若根深智利直說佛慧若不堪者於餘深法中示
教利喜佛慧是深而非餘六方便是餘而非深別
教次第是餘亦是深汝能以餘深之法助申佛慧
者即善巧報佛之恩是名誡付囑也示教利喜者
搜要記云指授曰示教詔為教令益為利歡悅名
喜。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訶薩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佛既三業付囑菩薩亦三業領受歡喜是意領受
曲躬低頭是身領受俱發聲言是口領受如世尊
勅者領受如來是大施主入如來室意也當具奉
行者領受無諸慳吝著如來衣意也願不有慮者
領受無所畏坐如來座意也佛既三付菩薩亦三
[006-0312b]
受皆如文。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多寶為證經故來今迹本二門巳訖故須微遣復
閉如故分身為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分身各
還本土塔不可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塔猶聽法
故閉而尚在問塔若聽法亦應不閉答證正巳故
閉聽流通故在。
△二時眾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諸佛為化他事遂故喜菩薩為自行得法故喜又
能說之人清淨故喜佛是也又聞清淨法故喜妙
經是也又聞法獲證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
三事具足大歡喜。】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觀經曰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
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舉
世歡喜號曰藥王今此經文明一切眾生喜見頓
捨一身復燒兩臂輕生重法命殞道存舉昔顯今
故言本事品也此下五品皆是化他流通具列如
向今明方便品開三顯一圓因巳竟安樂行品明
乘乘之法壽量明乘果巳竟此品下明乘乘之人
故十二門論云大乘者普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
藥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觀音以三昧乘乘陀羅尼
以總持乘乘妙莊嚴以誓願乘乘普賢以神通乘
乘作此解者於化他流通義便也妙樂云藥王至
[006-0312c]
流通義便者佛囑累巳大事功畢隨物偏好故乘
乘不同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一乘因果是所乘
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隨物機宜故使弘者隨
緣不同故所乘體皆妙法也以依一實立因果故
乘於所乘以利物故故曰乘乘。
△二藥王下五品
約化他勸流通四初藥王菩薩品明勗化他之師
唯願大法大得弘宣大願眾生獲大饒益所以竭
其神力盡其形命殷殷䖍䖍志猶未巳庶令弟子
宗法如師我傳爾明爾復傳明明明無巳師之志
也故知此品勗弘法之師也次妙音觀音兩品明
他方大士奉命弘經普現色身形無定準不可以
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識度於所聞處勿生輕想
輕想則法不染心故知二品勗受法弟子也三陀
羅尼品明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咒護之使道流
通也四妙莊嚴王品明人護前品說咒護今品說
人護人護尚爾咒護彌良普勸流通也今初文為
四初菩薩請問三初通問遊化。】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云何遊於娑婆世界。」


【妙樂云通問遊化者遊必具足十法界身並如妙
音觀音但別舉苦行以逗所宜故請答之言意在
苦行。
△二別問苦行。】


「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難行苦行。」


【△三請佛答釋。】


「善哉世尊願少解說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006-0313a]


【△二如來決答二初答苦行二初明事本三初明
時節久遠。】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二有佛聲聞等。】


「有佛號日月淨明德菩薩壽命亦等。」


【妙樂云此文科為有佛聲聞者文略具如經列有
菩薩有菩薩壽等。
△三明國土莊嚴。】


「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今文云無阿脩羅下文何云阿脩羅等見其無臂
等耶答今言無者無實報脩羅若論權現容亦有
之。
○一箭道者補註引嘉祥云二里也有人云取
射垛一百二十步或云一百三十步或一百五十
步。
△二明本事三初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


【然佛普為一切眾生何故獨為喜見但喜見是對
揚須付囑流通如今之身子寄一而言諸耳。
△二
脩供養二初現在二初脩行得法。】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補註云現一切色身三昧者即普現色身三昧也
有三義一者內現如今經說身根清淨十界依正
於身中現如淨明鏡現諸色像二者外現如妙音
觀音隨機示現十界色身三內外現如大集經觀
於巳身眾生身諸佛身悉於巳身中現又見巳身
眾生身現佛身中眾生身中亦如是現。
△二作念
[006-0313b]
報恩二初以三昧力。】


「得此三昧巳心大歡喜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妙樂云入是三昧者普現三昧理無出入表用三
昧之力故云入耳。
○海此岸者補註引正法念經
云妙高山內海此岸此岸即南岸也六銖者二十
四銖為兩言六銖者即一兩中四分之一也。
△二
正報身力三初自燒身。】


「作是供養巳從三昧起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妙樂云以神通力願者明不以世火還依所得三
昧起利他願以智觀火焚難思境故使光明起斯
照彼。
○補註云薰陸者出大秦國西域記云薰陸
香樹葉似棠梨兜樓婆出鬼神國此云香草舊云
白茅香畢力迦或云即丁香也膠香即白膠香也。


△二佛稱歎。】


「其中諸佛同時讚言作是語巳而各默然。」


【真法供養者當是內運智觀觀煩惱因果皆用空
慧蕩之故言真法也又觀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
是實相誰燒誰然能供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
也妙樂云當是之言正顯真法所以燒身名真法
者由內觀故所觀者何即此生身由惑因故感斯
惑果皆用之言顯因果俱蕩又觀若身若火等者
於中先明法空次誰燒下辯生空初法空者既即
實相實相無燒身火能所安得有燒有能所耶次
生空者非但身等皆是實相身等宰主一切皆無
[006-0313c]
故名為誰燒者能燒火也然者所然身也身火並
是能供之事佛法即是所供之福田也宰主即是
能觀觀者身火能所即觀境也境智不二能所斯
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不二空作是
觀時苦為法界見聞者益故云乘乘若不爾者成
無益苦行佛有誠誡實可先思所以投巖無招外
行之論赴火不為內眾之譏良由內有理觀外曉
期心故勝熱息善財之疑見華嚴叅勝熱事尼犍生嚴熾
之解薩遮尼犍經云嚴熾玉問尼犍治國之法尼犍為說十善篤論其道行方
有尅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智不可亡後
學之徒無失法利有人問云律制燒身得偷蘭遮
罪燒指得突吉羅罪此中讚燒其事如何今為答
之大小開制教法不同小制結過大制令燒故梵
網經云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故
知順小行易不燒何難從大誠難燒乃不易今藥
王久證並出開制之方重法忘懷起神通之願為
軌下凡思之可知。
○天台別傳云智者大師初見
南岳思大禪師於光州大蘇山思授以普賢道場
令脩法華三昧誦經至今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
供養如來寂而入定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豁然
大悟獲一旋陀羅尼自是巳後照了法華如曦和
臨於萬像達諸法相似清風遊於太虗矣云云

三時節久。】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巳後其身乃盡。」
[006-0314a]


【△二未來五初化生王家。】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二自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


【箋難云有本於此偈後更添供養於世尊以求無
上慧二句乃後人擅加耳笈多所譯亦但六句法
護所譯但只四句。】


「說是偈巳而白父言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補註引寶積經云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語言
得此三昧者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說一
切字了一切字同於一字俱舍論云甄迦羅亦云
矝羯羅五十二數中即第十六數也頻婆羅亦云
頻䟦羅即第十八數也阿閦婆亦云阿芻婆即第
二十數也或云那由他是百萬億甄迦羅是千千
萬億頻婆羅是百千千萬億阿閦婆是萬千千萬
億。
△三往到佛所。】


「白巳即坐七寶之臺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世尊猶故在世。」


【△四如來付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五奉命任持四初起塔。】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垂諸幡葢懸眾寶鈴。」
[006-0314b]


【妙樂云他人疑云何得旃檀而為𧂐子智切聚也又儲畜也
耶答此土大愛道入涅槃後猶用旃檀闍維況彼
淨土何足為難。
○補註云高三世界者高三千世
界也故小千至初禪中千至第二禪大千至第三
禪云高三者即至第四禪也。
△二燒臂。】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妙樂云問上燒身但經千二百歲今燒臂何故七
萬二千歲耶答前為自行身盡入滅今為弘法令
物會三歸一故下文云令無數等既言無數聲聞
發菩提心故知喜見於佛滅後不令此等住於小
果。
△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眾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脩羅等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妙樂云金色之身者前巳得普現色身三昧即八
相成道金色之身故知此中須在極果金色之身
也。
△三總結會二初結會。】


「佛告宿王華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二勸脩。】


「宿王華若有發心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一指內身也妻子外身也國城等外財也外輕內
重故功福有異。
○補註云夫一指有三節云足一
指者是三節俱燒也故知能然手指是燒一節也
首楞嚴經云我滅度後其有比丘身然一燈燒一
[006-0314c]
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
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二嘆經妙三初歎
能持者。】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其福最多。」


【七寶奉四聖不如持一偈此以財況法也葢法是
聖師能生能養能成能榮莫過於法故人輕法重
也妙樂云能生等者如父母必以四護護子今發
心由法為生始終隨法進修為養令滿極果為成
能應法界眾機為榮雖四不同以法為本又此法
即四悉檀次第對之亦應可見。
○四句偈者凡長
行之文名散華偈四言五言等偈名貫華偈故長
行偈頌通得稱偈而云一四句者以少況多也。

二歎所持法二初歎法體。】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無量義經云川流江河四水譬教藥草喻中一雲
能雨譬說今別舉四者譬乳酪生酥熟酥四味教
也此法華教譬醍醐海也說窮本地為深徧一切
處為大純明佛法不說餘法譬如大海同一醎味
最為深大其義如是。】


「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土山者土石諸山也黑山者俱舍論云南洲從中
向北各有三重黑山鐵圍山者繞小千界名小鐵
圍繞中千界名大鐵圍十寶山者華嚴云一雪山
二香山三軻梨羅山四仙聖山五由乾陀山六馬
[006-0315a]
耳山七尼民陀山八斫迦羅山九宿慧山十須彌
山土黑鐵圍故非是寶十山雖寶或一或二神與
龍雜居譬餘教說能依之人即十地四十心或凡
或賢或聖說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為卑下
須彌四寶所成純天所住譬此法華所說諦理常
樂我淨如四寶所成開示悟入者之所依是故此
義最為高上妙樂云或一或二者俱舍云前七金
所成蘇迷盧四寶金或兼餘故云一二。】


「又如眾星之中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同是陰精俱於夜現星無虧盈不及於月以
譬諸教說於權智權不即實不得自在此經明權
即實實即權如月有盈虧盈虧相指不二而二如
此說權智即勝餘教也。】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是陽精獨能破暗以譬諸經明實智破惑並是
權外之實破疑不徧尚不及此經說施權之意是
即實而權巳破諸疑那得並此經即權而實有疑
皆斷所以權實之語非獨今經相即之言出自於
此。】


「又如諸小王中及發菩菩心者之父。」


【輪王號令止在四域帝釋號令齊三十三天梵王
號令統上冠下譬餘經說三諦三昧各不相收不
得自在此經所說以實相入真决了聲聞法是諸
經之王實相入俗一切治生產業不相違背實相
[006-0315b]
入中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文云一切學無學及發
菩薩心者之父其義如是妙樂云指三教菩薩為
發菩薩心者今經為彼之父能生彼故昔謂非子
至此方知。】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一切凡夫四果以支佛為第一者此明任運無功
用意也餘經要因功用乃得入流如四果人因聞
思脩方乃得悟此經明無作四諦不雜方便自然
流入薩婆若海如辟支佛無師自悟不立分果斷
結成聖也。】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以法妙故最為第一人弘妙法亦第一也。】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聲聞支佛中菩薩為第一者此明因第一也餘經
明因是七方便今經明因出方便外故因第一也
如佛為諸法王者此明果第一也餘經明果近在
寂場此經明果遠指本地故最第一。
△二歎法用
三初歎拔苦用。】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離諸苦惱。」


【一切眾生須該十界離苦惱者須離分段變易二
種生死之苦。
△二歎與樂用。】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


【清涼池等總十二事皆歎經與樂之用也妙樂云
初歎體次歎用者非宗體之體非宗用之用通指
[006-0315c]
一部為體部內體宗用三共有如是拔與等用。

三總結與拔。】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總結拔苦與樂用也今經力用能拔一切眾生生
死之苦而與究竟涅槃之樂能解一切眾生惑業
之縛而與究竟解脫之樂也。
△三持經福深二初
舉全聞經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婆斯迦此云夏生華又云雨華得雨方生故也那
婆此云雜華摩利此云鬘華餘如前巳釋。
△二舉
別聞品福二初格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妙樂一云後五百歲者若準毗尼母論直列五百
第一百年解脫堅固第二百年禪定堅固第三百
年持戒堅固第四百年多聞堅固第五百年布施
堅固言後五百最後百耳有人云準大集經有五
五百第一乃至第四同前唯第五五百云鬪諍堅
固言後五百者最後五百也若單論五百猶在正
法雖出論文其理稍壅然五五百且從一往末法
之初冥利不無且據大教可流行時故云五百若
有女人等者此中秪云得聞是經如說脩行即淨
土因不須更指觀經等也問如何脩行答既云如
說脩行即依經立行具如分別功德品中深心信
解直觀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
[006-0316a]
大眾即一切眾故不離同居穢見同居淨問同居
淨土十方亦有何必極樂答教說多故由物機故
是攝生故令專注故。】


「不復為貪欲所惱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補註引育王經云阿育王請僧入宮供養有一比
丘名優鉢羅口中乃作優鉢羅華之香王疑比丘
年少何以口中含香即勅以水洗口洗巳倍香王
乃問云久近含此香耶答曰非含香也過去迦葉
佛時人壽三萬歲我於爾時為高座法師讚歎佛
法故四十九億歲生人天中口中出此之香聞巳
益加恭敬今經言隨喜讚善者現世口中常出此
香乃是現報信不誣矣。
△二囑累。】


「是故宿王華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不死此須觀解不老是樂不死是常以聞於
此經得常樂之解坦然在懷無所畏忌私謂取草
者以草為座坐之以成佛也吹法螺擊法鼓既成
佛巳即說法警悟一切眾生也。
△三明得利益。】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語言陀羅尼。」


【此結聞品之益。
△四多寶稱善。】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六
[006-03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