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3 法華經科註-明-一如 (master)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 一如 集註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況彼寄淺訓深前
法說周作三乘一乘說廣明五佛開三顯一上根
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受動執生疑踟
蹰岐道是故更約三車一車譬喻而說使其悟解
故言譬喻品。
○以類比況謂之譬開曉令悟謂之
喻。
△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敘起二初敘內解。】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


【內解在心名喜喜動於形名踴躍從妙人聞妙法
得妙解故踊躍歡喜也初住名歡喜住初行亦名
歡喜行初地亦名歡喜地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
是超入之歡喜設不超入亦是初住之歡喜也妙
樂云初住名歡喜者三法開發同初地故。
△二敘
外儀。】


「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即起合掌表昔權實為二如掌不合今解權即實
如二掌合故云合掌向佛者昔權非佛因實非佛
果今解權即實成大圓因因必趨果故云向佛瞻
仰尊顏者表其解實實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
顏無餘思念表開佛知見也。
△二身子自陳二初
長行三初標三喜。】
[002-0210c]


「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今從世尊標我身見佛身故名身喜聞此法音依
於佛口聞而歡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佛
意故名意喜。
△二釋失三初明昔不見佛為身失。】


「所以者何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昔佛為菩薩受記我不預斯事見佛義遠既不見
佛故無身喜聞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時密有聞
義顯如聾啞不得言聞如是法也秖是方等教中
聞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言聞如是法也受記者
亦是方等中與菩薩記二乘不預甚自感傷者思
益淨名中聞褒大折小內疑而外鄙名為感傷失
如來知見者失佛眼之見失佛智之知也。
△二明
昔不聞法為口失。】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以身處山林心執小道則不聞法故無口喜同入
法性者謂與菩薩同入正出其執小之過以由不
知小乘法性之外別有妙理菩薩得之故也既執
所入之一理疑於三教能入之門見佛授菩薩記
則疑佛有偏所以成過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權何
關理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如來
是為引過自歸也妙樂云三教者三乘之教也。

三明昔意不解為意失。】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終日竟夜每自剋責。」


【以不待說所因則無實解又不識方便故無權解
[002-0211a]
解無故故無意喜待說所因有二義一不受待對
於前二不停待於後初華嚴明三諦之慧是得佛
之因以此待對於我而我不受是失之於前諸佛
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我不停待怱怱取小是失之
於後若待此前後必得大乘度脫也不解方便等
者不知三乘是方便之權輙便信受取證小果對
佛陳過故云世尊我從昔來等不待說所因者自
責不解實也不解方便者自責不解權也。
△三結
成二初結。】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從佛是結身喜聞法是結口喜斷諸疑悔是結意
喜。
△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乃知真是佛子近佛義成結身成也從佛口生結
口成也從法化生結意成也。
△二偈頌三初頌標
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巳除。」


【△二頌釋喜三初頌見佛喜。】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頌中明不失大乘長行論失論遠
頌論近論得文互現耳。
△二頌不聞法二初頌上
身遠故不聞。】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金色三十二。」
[002-0211b]


【一足下安平如奩底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
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縵網六足跟滿足七
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音善膓也九立手摩膝十
陰藏相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諸毛孔上生
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
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滿十八兩腋
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
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
十四四牙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
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
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
金精三十眼𥇒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
羅綿三十二頂肉髻成。】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


【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三眉如初月四耳
輪輻相五身堅實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迴如
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
色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
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
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
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
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
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
[002-0211c]
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
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
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
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
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
淨滿如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
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容儀如師
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鵞王四十
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
四牙白利五十舌赤色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
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孔門相
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
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
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
軟滑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
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
語言說法七十二發音報眾聲七十三次第有因
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
無厭足七十六髮長好七十七髮不亂七十八髮
旋好七十九髮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
定心六無不知巳捨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捨者
[002-0212a]
七欲無減欲度一切心無厭足故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
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具二種解脫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
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餘也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

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
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巳失令眾至道場。」


【我常於日夜者生死為夜涅槃為日為生死中有
涅槃為生死外有涅槃若得悟時二疑雙遣妙樂
云若生死中有涅槃即大乘意若生死中無涅槃
即小乘意昔於機中有此疑故於今日有此疑事
所以思惟欲問也。
△二頌入法性故不聞。】


「我本著邪見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邪見是凡夫著入法性是二乘著凡夫初著邪見
世尊為說真空之法拔其邪見二乘既證真空當
爾之時莫不自謂巳得究竟涅槃故凡夫二乘俱
不聞大乘法也梵志即婆羅門其人種類自云從
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也。
△三頌心得
解。】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永盡滅無餘。」


【涅槃亦翻滅度昔所證涅槃非大涅槃若得作佛
惑盡果亡方名大乘涅槃也。】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


【△三頌結成。】
[002-0212b]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巳除我聞疑網斷。」


【說我當作佛者方便品云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
道是也聞佛所說等者初聞略開三顯一動執生
疑疑佛為魔今知佛昔因緣譬說皆是為實施權
權既即實故心安疑斷也。】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謂是魔所為。」


【身子既聞五佛開權顯實方知世尊今日所說是
真實道非魔作佛惱亂我心波旬正音波卑夜此
云惡常有惡意成惡法故上長行中明不待所因
不解方便今頌中聞當作佛是得所因聞五佛道
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顯一邊耳。】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教化諸菩薩。」


【初一行半頌結前三句結口喜後三句結意喜次
一行頌成。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無上道者十住婆沙論云身無上謂相好受持無
上謂自利利他具足無上謂到彼岸智慧無上謂
四無礙不思議無上謂六波羅蜜解脫無上謂大
涅槃行無上謂聖行梵行瓔珞經十三云道當清
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足多欲
非道道當恭敬憍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非道道
當顯耀自隱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當覺悟
愚惑非道道當教化矜悋非道道近善友習惡非
道如是等種種明無上道今經以圓道為無上道
[002-0212c]
若偏若次皆他經所論長夜隨我受學者昔雖大
化未破界內無明惑暗心中隨佛受學故云長夜
等縱若未破見思所聞一句成了因種納種在識
永劫不失以暗望明暗尚非謬況今真悟寧是虗
耶故舉昔曾教大述見佛不謬也我以方便引導
汝故生我法中者此義兩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
解故云引導生我法中此屬初曾教大意若令免
惡道權以小引故云引導生我法中此屬第二中
忘取小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而便自謂巳得滅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廢大習小名中途悉忘若
而今自謂巳得滅度即是而今悉忘由忘大習小
致有憂悔而得聞法不虗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即是述其得解不虗先
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
也。
△四佛與授記二初長行十初劫數。】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此下是授記段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須記記
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而今須記二中下未悟以
記勉勵之三令聞者結緣四滿其本願是故記也
妙樂云問既得記巳何故更經若干劫耶答若記
菩薩但通途云得無生等今記聲聞須約劫國應
佛成處須有機緣此諸聲聞昔未曾有淨土之行
[002-0213a]
蒙記巳後與物結緣物機不同致劫多少又諸聲
聞時不同者為逗物宜隨機長短機緣不等初住
何殊。
△二行因。】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三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天人師佛世尊。」


【△四國土。】


「國名離垢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五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準今釋迦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說三意土淨唯一
酧願說三即施即廢問何處願說準大悲空藏經
云身子於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門乞眼唾而
踐之身子瞋退作凡夫願成佛日開三乘法故云
以本願等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七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八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九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十正像。】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亦三十二小劫。」
[002-0213b]


【大論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災
饑病刀滅眾生者名小劫又直是時節名小劫如
說法華經六十小劫亦是時節數耳非三災滅外
物為小劫也。
△二偈頌二初頌長行九初超頌得
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為力初住分得名為功
德所言等者非唯供養佛兼淨土行或由分得十
力功德成初住記。
△三超頌劫名。】


「過無量劫巳劫名大寶嚴。」


【△四頌國土淨。】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常有華果實。」


【△五超頌眾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善學菩薩道。」


【神通波羅蜜謂六神通六波羅蜜也。
△六追頌說
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七超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壽命八小劫。」


【△八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像法三十二。」
[002-0213c]


【△九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二總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者成初入歡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
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五四眾領解二初長行
三初經家敘眾喜。】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二陳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各各脫衣等者此中通語四眾八部出家二眾言
上衣者即大衣也而自迴轉者表聞身子得記法
性自然而轉因果依正自他悉轉也。
△三正領解
二初領開權。】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


【△二領顯實。】


「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最大法輪者最是今經圓中圓也大是人理教行
四種妙也或境智等十妙或心佛眾生三妙妙法
之輪名妙法輪。
△二偈頌二初頌上開權顯實。】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四諦如前釋五眾者五陰也言昔於波羅奈等即
是說藏教今復轉最妙等即是說圓教法華開顯
[002-0214a]
藏圓相對故不述中間方等般若也。
△二述得解
隨喜回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盡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隨喜後一行回向我等亦
如是者如身子之領解如身子被佛述成如身子
之得記也。
△二三品半為中根人譬說四初半品
正譬喻開顯二初請三初述自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三藐三菩提記。」


【此去為中根作譬喻說凡有四品今品正是譬喻
開三顯一信解品明中根得解藥草品明如來述
成授記品明授記此四番皆約譬說是為譬喻周
也。
△二述他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佛常教化下執昔三乘之教也我見者無明不了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有無
見者有即常見無即斷見等即等於亦有亦無非
有非無諸見而今於世尊下執昔一理也昔說三
是究竟今又說一為真實昔三今一同異不分故
言皆墮疑惑妙樂云聞所未聞者聞法說中身子
四段昔教所無。
△三普為四眾。】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因緣者前三後一之因緣也妙樂云問前法說中
示前三後一聞既不悟今還請於前三後一與前
何別答言因緣者即是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云
[002-0214b]
因緣前四佛章略釋迦章稍廣雖以五濁用釋於
權始末未明故使中根於茲不曉譬說委明輪迴
之相具列三車出宅之由兼示索三與一之意廣
敘等賜等子等心此乃方酧因緣之請也。
△二答
二初發起二初抑令憤勇。】


「爾時佛告舍利弗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開權皆為阿耨菩提指上顯實
皆為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上巳明言云
何執教迷暗不解如此責之乃是抑令憤勇也。

二引令速進。】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接安慰也前斥責既切恐鄙懟自沉今許其
譬喻更明此義若能解者猶稱智也。
△二譬喻二
初長行二初開譬二初總譬六初長者譬三初名
行。】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


【名如賓行如主行有親疎名有遠近故舉處所以
顯名行也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居中聚落是
隣閭最近長者名行徧此三處近不見其細陋遠
但挹其高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
相稱真實大人今譬實報土為國方便土為邑同
居土為聚落內合如來三業隨智慧行於此三土
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也。
△二位號。】


「有大長者。」
[002-0214c]


【長者譬如來世間長者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
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
敬十下歸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
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
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
拔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行則白圭無玷所行
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則一人所敬下
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出世長者即是
如來姓則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位則功成道著
十號無極富則法財萬德悉皆具滿威則十力雄
猛降伏魔外智則一心三智無不通達年則早成
正覺久遠若斯行則三業隨智運動無失禮則具
佛威儀心大如海上則十方種覺所共稱譽下則
七方便人而來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長者即釋迦
一化之主也。
△三德業。】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年高則愽達今古譬佛智德衰邁則根志純熟譬
佛斷德財富無量總譬萬德也田宅別譬也田能
養命譬禪定資般若宅可棲身譬實境為實智所
託若論福德無行而不脩若論智慧無境而不照
故曰多有田宅也僮僕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
皆巳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僕也。


△二舍宅譬。】


「其家廣大。」
[002-0215a]


【家宅譬上安隱對不安隱不安隱譬三界也眾生
冗冗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也。


△三一門譬。】


「唯有一門。」


【一門者譬上宣示佛道門也佛道理一理為教所
詮故名為門文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證
是也門有二宅門車門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
也此方便教之詮也車者大乘法也門者圓教之
詮也大小雖同有能所須辨權寶二能若識二能
則二所有在若識實所權之能所俱成實能且以
今昔言之宅是所出車是所入宅門是所出之路
車門是所入之路既二路不同出入各異故宅門
非車門也若今開之宅與車一二門何殊是故三
乘俱有二義。
△四五百人。】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譬上五道眾生也。
△五火起譬二初出所
燒宅相譬六道果報。】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堂譬欲界閣譬色無色界三界皆無常故云朽墻
壁譬地水火風四大頹落譬減損柱根譬命腐敗
譬危殆不久梁棟譬意識傾危譬遷變不停此釋
通於三界巳他若就巳身作觀釋者堂譬身之下
分閣譬頭等上分墻壁譬皮肉頹落譬老朽柱根
譬兩足腐敗譬無常梁棟譬脊骨傾危譬命終。

[002-0215b]
二明能燒之火譬八苦五濁。】


「周帀俱時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八苦徧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帀竝皆無常故云俱
時歘然譬本無今有本無此苦無明故有。
△六三
十子。】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上知眾生性欲天性相關則子義成性欲不同
故有三十若十是菩薩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
機俱得出宅故名為子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
故云內有智性但無如實智性耳十智者世智他
心智苦集滅道智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
△二別
譬四初長者見火譬四初明能見。】


「長者見。」


【標出能見譬上我以佛眼觀見也。
△二明所見。】


「是大火從四面起。」


【標出所見譬上所見六道眾生也大火譬三界五
濁八苦也四面譬身受心法也身受心法即宅之
四面於身起淨倒於受起樂倒於心起常倒於法
起我倒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
求不得五陰盛苦譬如大火從四面起也若知身
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即煩惱火滅又依下
文以生老病死為四面也。
△三明驚怖。】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安隱得出。」


【譬上為眾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即大驚怖者念其
[002-0215c]
退大善故驚憂其將起重惡故怖驚即對慈念其
無樂怖即對悲憂其有苦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
安隱得出者即是釋成慈悲驚怖之義雖是未盡
之辭明佛以智慧力能尋正教見所詮諦不為五
濁八苦所危故名安不為四倒暴風所動故名隱
蕭然累外故名出眾生不爾為火所燒如來慈悲
猶為憂火所熾故言我雖等也。
△四廣前所見。】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著見名嬉著愛名戲又著見故耽湎四見名嬉唐
喪其功名戲又著愛故躭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
名戲由見愛故空生徒死而無厭離如彼兒戲不
覺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覺不解火是熱法名
不知不畏火能傷身名不驚不慮火能斷命故不
怖以譬眾生全不覺五陰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
不識惑云何憂慮惑侵法身傷於慧命如是不覺
於苦不知於集不驚失道不怖失滅逼身者五識
也身為八苦所逼逼近也濁在五識名之為近以
切巳故名為逼以一一苦皆由五識以對於境故
也身心不厭患者心即意識心王也不厭無常之
苦不患煩惱之集也無求出意者不脩道求滅也
今謂火宅本譬五濁嬉譬見濁戲譬煩煩濁不覺
不知不驚不怖譬眾生濁火來逼身苦痛切巳譬
命濁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譬劫濁。
△二捨几用車
譬二初捨几譬二初勸門擬宜三初擬宜。】
[002-0216a]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譬上念用大化三七日思惟也身手有力者身譬
神通荷負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斷德則有神通
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衣裓几案者三藏法師云
衣裓是外國盛華之器今取合譬文云若我但以
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
能以是得度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上說知
見譬衣裓無畏譬几十力譬案如來以神通發動
此三法以智慧宣說此三法無機息化當知知見
譬衣裓名略義玄四無畏譬几於法小廣十力譬
案於法則廣佛於三七思惟欲作如是廣略說之
而眾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案也。
△二不受。】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未有所識戀著戲處。」


【譬上眾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也唯有一門與上
車門義同此中亦是宣一佛乘之車門也今更明
通別別者一謂一理一道清淨門謂正教通於所
通教理寬愽則非狹小斷常及七方便眾生不能
以此理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狹小耳通者理純
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故言狹
小幼稚等者二萬佛所教無上道大乘善根微弱
名幼稚若聞大乘能生謗毀名未有所識戀著戲
處者前明善弱此明惡強即是因時深著見愛果
時深著依正欲界著六塵色界著禪味無色界著
定故上文云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不堪聞大
[002-0216b]
乘也。
△三放捨。】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此是放捨善誘譬上無機息化我寧不說法疾入
於涅槃也墮落有二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墮落
又善弱惡強二俱無識執物不堅故墮落譬著五
欲墮在三途也二者善弱無識謗毀大乘墮落三
途也。
△二誡門擬宜三初擬宜。】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既著戲處故說怖事令得免五濁火燒五陰舍宜
應捨離故云宜時疾出若久住著必斷善根故云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二不受。】


「父雖憐愍善誘喻何者為舍云何為失。」


【不驚不畏者不驚故不生聞慧不畏故不生思慧
不識八苦五濁能燒善根如不知火不識陰界入
法是諸苦器如不識舍不知喪失法身之由如不
知何者為失。
△三放捨。】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巳。」


【背明向暗如東西生死往還速疾如馳走於中起
見愛如戲也雖用大擬不從大教故言視父而巳
妙樂云若明見苦集東西向明以不知苦故而起
於集如日東而西走不識集故而招於苦如日西
而東馳死如往生如還生死不絕如馳走機扣於
應故名為視機生不受故云而巳巳者息也。
△二
用車譬四初擬宜三車譬。】
[002-0216c]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譬上尋念過去佛亦作三乘化也前言苦痛切巳
猶是未死今云必為所焚即有死義也上文於所
燒之門安隱得出今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此義
云何須知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時出
等者即是應身示同眾生有疾若眾生有善成機
受化則與應身時出若眾生善斷無機不受化即
不與應身時出即是俱為所焚也我今當設方便
者欲設三乘之權也妙樂云法身出者且約小乘
五分法身也受化則機應俱濟故云時出不受化
則機息應謝灰斷入滅義當俱焚。
△二先心所好
譬。】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情必樂著。」


【譬上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等明有小乘得度
之機也其昔曾習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
有所好既知習小故以小接既知性欲不同故開
一為三又知本曾習大名知先心中厭老死名各
有所好。
△三三車希有譬三初勸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此歎三車希有譬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巳即
趣波羅奈也。
△二示轉。】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羊車譬聲聞乘鹿車譬緣覺乘牛車譬菩薩乘如
下文釋今在門外者今許在門外斷見思出三界
[002-0217a]
外方得故也。
△三證轉。】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四適子所願譬。】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爭出火宅。」


【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轉法輪也前偈本略今譬事
廣廣明脩因至果適願者機教相稱即聞慧也心
勇銳者思心動慮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
諦理排伏見惑邪正未決名為互相此入脩慧屬
煖頂位也競者競取勝理初則徧觀上下八諦歷
十六行相競趣真道後則縮觀至欲界苦諦下趣
苦法忍此是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觀欲
界苦諦與忍位不別故云共也馳走者入見道十
五心速疾見理故云馳走既斷見惑分得涅槃譬
上便有涅槃音也爭出者即脩道位也爭出三界
成無學果斷思惑盡方出火宅即譬上及以阿羅
漢法僧差別名也。
△三等賜大車譬四初見子免
難歡喜譬。】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歡喜踊躍。」


【譬上我即作是念至今我喜無畏兩行一句偈也
若子未免難父則憂念若得離火心即泰然以子
歡喜其父亦喜也四衢者譬四諦也以四諦觀異
名為四衢見惑雖除思惑猶在不名露地三界思
盡名為露地住果不進故云而坐見思惑盡真諦
理顯故云無復障礙不為見思所局故云泰然生
[002-0217b]
滅度安隱想故言歡喜也。
△二諸子向父索車譬。】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譬上大乘機發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
敬心皆來至佛所兩行偈也就此明索車文無索
字依此請辭明索車耳索有三意一機索者鹿苑
證小之後至方等中冥有大益被斥不謗理在有
求大乘之意名為機索二情索者至般若會領知
大法樂大心起縱不彰言索義漸切名為情索三
口索者來至法華因方便品初聞佛略說皆指為
方便動宿疑情是故發言三請名為口索。
△三等
賜諸子大車譬三初總標兩章二初子等。】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


【此下譬上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也此明子等者譬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
等是子也。
△二車等。】


「等一大車。」


【此明車等者以法等故無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
訶衍等是大車而言各賜者各隨本習四諦六度
無量諸法開示真實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訶衍
故言大車。
△二廣明車等二初廣敘車體三初敘
高廣。】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
邊際竪徹三諦之源底故言高廣也眾寶莊校者
[002-0217c]
譬萬行脩飾也周帀欄楯者譬總持持萬善遮眾
惡也四面懸鈴者譬四無礙辯下化眾生也張設
幰葢者譬四無量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
也珍奇雜寶而嚴飾者真實萬善嚴此慈悲大經
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名如來慈寶繩交絡者譬
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垂諸華纓者譬四攝神通
等悅動眾生也重敷婉筵者譬觀練熏脩一切諸
禪重沓柔軟也安置丹枕者枕有內外若車外枕
者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
靜而動動靜即十乘中通塞義也若車內枕者休
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
色譬無分別法也妙樂云法界三諦並非橫竪雖
無橫竪法界從徧言橫則便三諦名異言竪則便。


△二明白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三教諦緣度一切
萬行到薩婆若也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
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四念處為
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
潔四如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筋譬五根住
立能生義也力譬五力摧伏幹用義也行步平正
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譬八正道
中行速疾到薩婆若也。
△三明僕從。】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002-0218a]


【僕從者譬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即
眾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故淨名云皆
吾侍也又果地神通運役隨意即僕從也妙樂云
此中僕從與偈中儐從言異意同儐者進也導也
侍衛者供左右也。
△二釋有車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財富藏溢譬果地福慧圓滿也藏有行藏理藏一
切法趣檀尸忍等是趣不過者是約行為如來藏
一切法趣陰入界根塵等是趣不過者是約理明
如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以此化他名溢妙樂云
福慧圓滿者行理窮也福成行也慧趣理也徧一
切法故財無量皆具二德故云種種。
△三廣明心
等二初廣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此明心等也由財物無極是子無偏是故心等若
富而非子是子而貧則心不得等也七寶大車其
數無量者譬今經開顯若教若行皆摩訶衍又方
等般若念處正勤根力覺道種種異名皆開示實
相歷一切法亦復如是故言無量也各各與之不
宜差別者不移本習而示真實如身子於智慧開
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禪定開佛知見具一
切佛法餘人亦爾以心等故不宜差別也。
△二釋
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002-0218b]


【初釋財多尚周一國況復諸子譬大圓因徧該善
惡況佛知見耶次釋子等者非子尚充況是子耶
譬佛無緣者尚度況有緣子耶妙樂云非子者且
貶正因不同緣了故抑言非尚度者緣了之子是
先結緣者而熟脫之正因之子未結緣者為其下
種故云尚度故以種者況先結緣。
△四諸子得車
歡喜譬。】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也三乘之人本求
羊鹿水牛之車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大車盡於變
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
△四長者無虗譬三初問起。】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寧有虗妄不。」


【初佛問者本但許三而今與一非虗妄不欲令身
子領實故以虗妄問之。
△二答釋二初免難不虗
亦名以重奪輕不虗三初標章。】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全其軀命非為虗妄。」


【△二解釋。】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巳得玩好之具。」


【全身免火巳得大寶濟子重命豈應有虗妙樂云
全於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則為巳得昔來所
玩疏文乃以小乘五分為身用況大乘實慧為命
也。
△三結況。】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免八苦之火全五分之身巳是大寶況二萬佛所
[002-0218c]
大乘慧命圓因成就佛知見開寧是虗妄妙樂云
初用小濟存五分身巳得珍玩況常於火宅方便
教小本在於大而今獲大豈虗妄耶。
△二不乖本
心不虗亦名過本望不虗三初標章。】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妄。」


【此述長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為本小
本非本許小不與尚無所乖況更與大寧乖本意
但小非究竟不須更與故云不與耳。
△二解釋。】


「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以是因緣無虗妄也。」


【本知無小而許小者意令方便得出火宅既昔方
便非佛本意不與小車不乖本意豈虗妄耶。
△三
結況。】


「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與一大車過本所望是故不虗。
△三述歎。】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二善哉者述其免難不乖二不虗也問佛何不自
說不虗答佛許三與一自說為難身子說不虗取
信為易。
△二合譬二初合總譬六初合上長者三
初合位號。】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無量德號略舉十義如上說。
△二合名行。】


「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一切世間將處所以定名行也上云國邑聚落今
合譬直云一切世間者通指同居方便實報三土
[002-0219a]
皆是妙色妙心果報之處如來徧應三處即一切
世間之父也妙樂云皆是妙色妙心果報處者既
云一切世間之父故此三土皆是如來證道色心
果報之處寂光既徧遮那亦等諸身既與法身量
同諸土亦與寂光不異故曰妙色妙心也。
△三合
德業。】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


【於諸怖畏無明永盡合上衰邁顯斷德也成就無
量知見合上年高顯智德也力無畏等合上外德
財富無量也神力者深脩禪定能得神通合上田
也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之託處合上宅也具
足方便波羅蜜合上諸僕從也。
△二合五百人。】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眾生恒為慈悲所
被合上五百人也。
△三合舍宅譬。】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四合三十子。】


「為度眾生。」


【眾生有緣親者前度合上三十子也。
△五合上火
起。】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毒之火。」


【合上歘然火起譬也總有八苦今略言四一生苦
有五種初受胎二至終三增長四出胎五種類二
老苦有二種一念念二至終又有二種增長滅壞
[002-0219b]
三病苦四大不調即有二種一身病二心病四死
苦有三種一業報二惡對三時節代謝又有二種
一病死二外緣三毒者一貪毒若以迷心對一切
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名為貪毒二瞋毒若以迷心
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三癡毒若
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起諸邪行即是癡毒毒
以沉毒為義惱壞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壞出世
善心故名為毒也。
△六合上一門。】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能詮理尋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
上唯有一門譬也。
△二合別譬四初合見火譬四
初合能見眼。】


「見。」


【合上能見之眼即是如來寂照智眼能見也。
△二
合所見火。】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如是等種種諸苦。」


【合上所見之火從四面起也此中明八苦為火四
苦如前釋貪著追求是求不得苦後受地獄天上
人間是五陰苦愛別離苦者捨所愛故即是壞苦
怨憎會苦者即是苦苦苦心領於苦境故也此之
八苦從四倒起故上文云從四面起也。
△三合廣
前所見。】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合上所見火譬諸子不覺不知等也不觀苦集故
[002-0219c]
不生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雖遭大苦不以為
患合上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也。
△四合起怖畏。】


「舍利弗佛見此巳便作是念令其遊戲。」


【合上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意也應拔
其苦難者即大悲之力拔五濁之苦也與無量樂
者即大慈之力與其大樂也。
△二合捨几用車二
初合捨几三初合擬宜。】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譬有勸誡今但合勸不合誡勸脩為正誡惡是
傍故也今擬宜中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智慧力
者合上手力讚如來知見合衣裓力無畏合几案
若佛初出即用此擬宜眾生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合無機。】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釋不得度合上子不受勸譬也正由五濁障重未
免生死等火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
佛之智慧此一句合上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小故
不能解佛智慧也。
△三合息化二初牒前三譬三
初身手救不得譬。】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合上放捨善誘無機息化也此文雖無放捨語息
化意甚分明也。
△二牒施三車譬。】


「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


【△三牒等賜大車譬。】
[002-0220a]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二正合息化。】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二合用車四初合擬宜三車。】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二合知子先心。】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
十二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於
涅槃也六度菩薩於當教內亦稱大乘今名佛乘
者菩薩三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而得成佛故名
佛乘。
△三合歎車希有三初合示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聲聞辟支佛佛乘。」


【三界是示苦諦勿貪麤弊乃至生愛是示集諦色
謂男女形貌及世間玄黃赤白等聲謂絲竹環珮
之聲及男女歌詠之聲等香謂男女身香及世間
飲食香等味謂種種飲食肴饍美味等觸謂男女
身分柔軟細滑等此名五塵亦名五欲速出三界
是示滅道二諦滅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斷三
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當得三乘三乘正取道滅
為體合上三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也。
△二合證
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以是方便誘進眾生。」


【合上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也。
△三合勸轉。】
[002-0220b]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合上歎希有也如此三乘是諸佛方便引物儀式
故眾聖所稱得無生智為自在得盡智為無繫我
生巳盡不受後有名無所依所作巳辦梵行巳立
名無所求以無漏等勤脩道品也根即五根力即
五力覺即七覺支道即八正道禪定等如前釋住
於真空涅槃故云安隱快樂也。
△四合適子所願
三初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內有智性者宿習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
三乘之教也內有智性乃至從佛聞法信受合上
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聞慧也殷勤合上
心各勇銳思慧也精進合上推排推是推理排是
排惡惡去故精理明故進脩慧也欲速出下合上
競共馳走是名聲聞乘合上爭出火宅聲聞者聞
佛聲教故曰聲聞聲聞不能化他如羊不顧後羣
故以羊車譬聲聞乘也。
△二合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梵語辟支迦羅此云緣覺言求自然慧者從十二
因緣門入此門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
慧不從他聞復名自然慧也大論云有道人問佛
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佛言我不作又問餘人作
耶佛言亦非餘人作有佛無佛本性有之深知諸
法因緣者支佛逆順兩緣百千萬世觀因緣等故
[002-0220c]
云深知也支佛是法行人從他聞法少自推義多
故取譬於鹿鹿不依人故也別行疏云支佛譬鹿
猶有迴願之慈也。
△三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菩薩稱一切智者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薩望此
脩因即是不乘兼運之意也菩薩慈悲化物如牛
之安忍運載故以牛車譬菩薩乘也然牛車有水
牛白牛之異水牛車喻六度菩薩乘也大白牛車
喻圓教一佛乘也私謂一切智既不同二乘自然
智無師智即不同緣覺。
△三合等賜大車二初雙
牒二譬二初牒免難。】


「舍利弗如彼長者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上譬有四今但合二合免難義兼索車合等賜義
兼歡喜。
△二牒等賜。】


「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二雙合二譬二初合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門有三義入義出義別義若三界為宅五陰為舍
由迷一色心而入一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門若
作出義者是乘從三界出即是稟藏通二教教下
所詮之理為門若別義者即是稟別教下所詮之
理為門也今言佛教門者正是藏通二教教下之
理共為門得出三界而免難也妙樂云三義皆以
所詮之理為門者意顯獨教門義不成經雖云教
[002-0221a]
必須對理故知別教雖詮別理亦非車門但對藏
通而立別名由緣別理故名為別別教十住與藏
通人咸出火宅據出火宅同仍可名通十住所證
又同兩教涅槃故亦可云得涅槃樂。
△二合等賜
五初合有車之由。】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無量智慧者合上財富無量庫藏充溢也。
△二合
廣其心等。】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合上我財物無量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也如
來滅度者即大乘三德涅槃也。
△三合等心章門。】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合上各賜諸子等也。
△四合等車章門。】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五合正廣大車。】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合上高廣乃至僕從等大車譬也一相是實相即
法身一種是種智即般若能生淨妙之樂樂即無
苦名為解脫三德高廣具足莊嚴收羅眾德名摩
訶衍。
△四合無虗妄譬二初牒許小與大。】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三車誘引本為除其五濁五濁既除大善自全故
但與大車也。
△二合不乖本心二初合解釋。】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002-0221b]


【合上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也。
△二合結況。】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合上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故許
三與一非是虗也此釋小異於前前意為令諸子
得出意不在三既出不與亦非虗妄今明如來出
世本欲說大但為小智樂著三界故以方便誘引
既巳得出還與大乘即稱本心故言能與眾生大
乘之法但不能盡受也若華嚴中能受即為與大
不俟開一為三不能受者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
別說三三由眾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釋成不乖本
心不虗也妙樂云小異於前者前云意不在三今
云本欲與大雖復小殊名異義同也。
△二偈頌二
初百行偈頌重頌上長行二初頌開譬二初頌總
譬四初頌長者。】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頌上位號即兼得名行德業既有長人之德即知
名行徧為國邑所崇亦知內外年德俱高喻佛具
足智斷慈悲萬德也。
△二頌舍宅二初頌宅廣大。】


「有一大宅。」


【△二廣出宅體。】


「其宅久故而復頓弊。」


【三界無始為久非今所造為故無常卑鄙為頓弊
妙樂云三界無始為久者問若從因說或當無始
[002-0221c]
若從依報初禪巳下賢劫近成云何無始答眾生
無始具三界因惑種不忘故云無始故依報處壞
而復成第四禪去及無色界雖無災壞因果相成
皆是無始無常故也然終不如約正報釋其義自
便此下三行廣出宅體明所燒之相。】


「堂舍高危。」


【一云頭為殿腹為堂背為舍念念相續無常為高
危一云色界為堂欲界為舍不免墮落名為高危
妙樂云念念等者相續故高無常故危如云頭殿
腹堂即觀心一釋也如云色堂欲舍等即因緣一
釋也。】


「柱根摧朽梁揀傾斜基陛隤毀。」


【命根支持如柱亦云兩足為柱根生異滅三相所
遷名摧朽也意識綱維以為梁棟諸苦所壞如傾
斜過去行業為基陛衰老之時為頹毀妙樂云意
識綱維者統御一身其猶梁揀樹立一屋。】


「墻壁𡉏坼泥塗阤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


【墻壁者一云四大為墻壁皮膚為泥塗四威儀不
正為亂墜五識不聰不相主境為差脫亦云墻壁
𡉏坼如皮膚皴朽壯色鮮淨如初泥塗老死枯朽
如後阤落𩬊鬚朽老則皆脫落如覆苫亂墜筋骨
老弱支節不援如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雜穢充徧。」


【周障是六識屈曲是六根六識緣六根取境難關
[002-0222a]
故言屈曲六塵徧染六根故言雜穢充徧。
△三頌
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為五道所攝兼得三十子譬也。
△四頌
火起四初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四初明所燒之
類譬眾生十使二初正明所燒二初明禽獸被燒
譬五鈍使二初譬五初譬慢使。】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慢使眾生自舉輕他如鳥為性陵高下視故以八
鳥譬八慢也陵他為慢自貴為憍文殊問經明八
憍今用譬八鳥壯盛憍如鴟性憍如梟富憍如鵰
自在憍如鷲壽命憍如烏聰明憍如鵲行善憍如
鳩色憍如鴿。
△二譬瞋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此譬瞋使瞋有三種一非理瞋謂不問可否歘起
瞋心二順理瞋謂人實惱我三諍論瞋謂著巳所
解為是謂他說行為非蚖蛇毒盛不觸而吸譬非
理生瞋蝮蠍若觸則螫譬執理瞋蜈蚣蚰蜒譬戲
論瞋世人云赤頸者是蜈蚣不赤者是蚰蜒。
○蚖
音元又吾官切即蜥蜴又毒蛇也芳六切一曰虺鼻上有針大者長七八尺許蝎切一
名蠍虎毒虫也蚰蜒亦毒虫虫

△三譬癡使。】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𧏙蜋諸蟲而集其上。」


【此譬癡使於境不了曰癡即無明也無明有二一
獨頭二相應守宮百足等兀然譬獨頭無明鼬貍
[002-0222b]
鼷鼠譬相應無明諸惡虫輩者從癡根本備起諸
結使也交橫馳走者明諸使相緣或緣三界如交
橫起之速疾如馳走屎尿下明癡心所著之境皆
無常苦無我不淨故云屎尿臭處不淨流溢由痴
不了於中計常樂我淨而生染著故云𧏙蜋諸虫
而集其上。
○守宮即蝘蜒博物志云以器養之食以丹砂乃可防閑淫逸故謂之
守宮百足者十誦律云蛣𧏙也舍救切野鼠赤黃色食鼠音奚小鼠也𧏙

亦名蛣蜋烏甲虫丸糞土者
△四譬貪使。】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飢羸慞惶處處求食。」


【此譬貪使貪有二種一有力二無力有力者以威
勢取如狼狐等無力者但能從他乞索麤弊如野
干等咀在呂切含味也嚼下明貪取境引物向巳如咀嚼
不以道理如踐踏又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
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踐踏貪心取境或取一物
或取多物其有齊畔如嚌嚙也骨肉狼藉者積聚
五塵不知止足也羣狗競來搏伯各切手擊也撮者此有
力貪搏撮無力之者饑羸慞惶者貪不知足如饑
求不能得如羸種種營覓如慞惶多欲之人雖富
而貪處處求食者馳逐五塵之境也。
○野干似狐
而小形色青黃尾大嚌狙詣切嚙者或云沒齒咬也
撮者蹙聚而捎取之也慞惶者恐懼也。
△五譬疑
使。】


「鬬諍摣掣啀喍嘷吠。」


【此譬疑使猶豫二邊名疑未決是非名鬬諍意謂
[002-0222c]
為是名掣復謂為非名摣側加也啀喍嘷吠者發言
論決是非之理也妙樂云摣者釋名云叉也謂五
指俱取也掣牽也亦云向前曰摣向後曰掣啀喍
者聚唇露齒也嘷吠者出聲大吼也止觀云狐疑
未決為啀喍陵恐於他為嘷吠如守家狗令他畏
故而吠也。
△二結。】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結上五鈍使也。
△二明鬼神被燒譬五利使二初
總明。】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此總譬五利使身見等五觸處生著造次恒有故
名利使徧緣四諦五陰下故言處處皆有夫鬼神
有智禽獸則無故以利使譬鬼神鈍使喻禽獸妙
樂云魑魅者物之精也俗書云山澤之怪謂之魑
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頭人形曰魅魍
魎者木石變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二別明五初
譬邪見。】


「夜叉惡鬼食噉人肉鬬諍之聲甚可怖畏。」


【此譬邪見由計斷常不信因果故名邪見夜叉亦
云藥叉是揵疾鬼譬邪見撥無因果人是善報譬
出世因果不雜煩惱邪見之心撥無此理如食人
肉也毒虫之屬是惡報譬世間因果雜諸煩惱邪
見之心撥無此理如噉毒虫之屬也孚乳產生者
世間之法從自類因生自類果也各自藏護者因
[002-0223a]
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護又人肉是善毒虫是
惡邪見之心撥無善惡因果之事如夜叉噉食人
肉毒虫也孚乳產生者總說善惡並有因果相生
之用也食之既飽者邪見之心成就也惡心轉熾
者邪見之心增廣也鬬諍之聲者內心成就外彰
言教宣於無因無果之法能令聞者墮落三途故
言甚可怖畏也孚乳者妙樂引玉篇云伏卵曰孚
通俗文云卵化曰孚廣雅云孚亦生也乳者養也
故鳥生曰孚獸生曰乳自類等者即同類因得等
流果以子似父故以喻之。
△二譬戒取。】


「鳩槃茶鬼蹲踞土埵往返遊行縱逸嬉戲。」


【此譬戒取執邪為道名非因計因及鷄狗等戒名
戒取鳩槃茶此云甕形以其形似甕故即魔鬼乃
鬼之勝者譬脩有漏善能勝諸虫也蹲踞土埵者
外道脩十善戒能生六欲天六天是欲界高處如
土埵也又外道持戒能脩禪定初得欲界定或得
未來定未來定未脫欲界欲界之頂如土埵也或
離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無色定如二
尺得升上界為往退墮為返起戒取之見如縱逸
嬉戲妙樂云鳩槃茶者可畏鬼也蹲虗坐也踞實
坐也。】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以脚加頸怖狗自樂。」


【狗足如因捉之如謗故謗無苦因如捉狗足謗無
苦因之上復謗無苦果如脚加頸苦因本得苦果
[002-0223b]
如狗之有聲邪見之人撥言苦因無得苦果之理
如撲普木切小擊也令失聲既謗無苦因苦果如怖狗自
樂也妙樂云謗無苦因者只指非因計因即是謗
也本是世因謂是出世即是謗無兩因故譬捉狗
兩足也。
△三譬身見。】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發大惡聲呌呼求食。」


【此譬身見於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身見竪入三
世計我名長橫徧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
善法即無慚愧故言躶形以惡莊嚴故言黑無功
德資故言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計
我在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大惡聲冀因
此說望得道果故言呌求食也。
○躶郎果切本作裸赤體
也又袒也

△四譬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譬見取謂因此見通至非想名見取非想無常
而計涅槃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故言其咽如針
妙樂云見取者非果計果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計
之為常無色唯心名為咽細三界壽極名為命危
計之為常名為保壽保壽正當計果義也。
△五譬
邊見。】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饑渴所逼呌喚馳走。」


【此譬邊見於身見上計我計斷常執常非斷執斷
非常隨執一邊名邊見斷常二邊如牛頭二角為
身是我為我是身依我見起邊見如頭兩角也計
[002-0223c]
斷常之過能斷出世善根如食人肉能斷世善根
如或復噉狗或時計常或時計斷前後迴轉如頭
𩬊髼亂計常即破斷計斷即破常如殘害兇險無
有智定食飲自資如饑渴所逼各陳二見如呌喚
馳走妙樂云若計常者身非是我身斷我常若計
斷者身斷我斷或俱常斷具如止觀第五記。
△二
總結利鈍。】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初二句總結欲界煩惱之相亦是結利鈍眾生之
相上句利下句鈍次二句通約利鈍二使竝是有
漏之心無道味之食故云饑由饑故生死速疾故
云急四向者見惑雖多不出四句窺看窻牖者窺
私竊也明其邪觀空理慕仰道味雖復觀察而滯
著心多不會正理如窺窻見空不得無礙也後二
句收廣結非也妙樂云由隔窻牖故見空而偏空
無偏正由從窻窺理無是非計者成過由過墮惡
故恐畏無量也。
△二明火起之由譬五濁所由。】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化應之處發心巳來誓願度脫故云屬
於一人長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後諸子無知
故令火起內合正由如來大通佛時常教是等令
伏五濁如令慎火但眾生感既盡如來應亦捨此
等於後便起五濁如令火起佛於他土赴緣非是
永去故言近出。
△三明火起之勢譬正起五濁。】
[002-0224a]


「於後宅舍忽然火起摧折墮落墻壁崩倒。」


【三界為宅五陰為舍四面是處所即身受心法也
於身受心法起四倒五濁八苦故云一時相續漸
增故云俱熾命根斷為爆風刀解體為裂又受苦
呻吟悲痛之聲名為爆諸根破壞為裂氣斷骨離
筋絕為摧折墮落四大解散為墻壁崩倒也。
△四
明被燒之相譬八苦五濁。】


「諸鬼神等揚聲大呌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例上鬼神譬利使之人若計常者謂法定常巳有
還無無即常故計斷者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無
復續皆唱言定說其事巳顯故言揚聲大呌也鵰
鷲諸鳥譬鈍使鳩槃茶等譬利使中戒取鈍使及
戒取本不計斷今見無常但生疑怖不知出離之
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妙樂云初二句屬見惑次
一句屬思惑後三句明不出所以專由於見故重
云鳩槃茶等。
○周慞補註云楚辞聯翱翔兮周章王逸註云周流也經或作慞
訓懼正作章

△二明穴中事譬色界火起四初所燒之
類。】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四禪之定如孔穴雖復不及門外敞豁猶得免於
猛焰譬入四禪定中雖未出界外猶得免於欲界
麤惡也利使眾生亦得禪定如毗舍闍鬼亦住其
中翻譯名義云毗舍闍此云噉精氣噉人及五穀
精氣妙樂云初二句鈍使次二句利使。
△二火起
[002-0224b]
之由。】


「薄福德故。」


【由少福故近惡遇苦。
△三火起之勢。】


「為火所逼。」


【孔穴之中雖無猛焰猶有熱惱譬四禪雖無欲界
惡亦有喜樂愛味細苦故言為火所逼。
△四被燒
之相。】


「共相殘害飲血噉肉臭煙蓬㶿四面充塞。」


【利鈍諸使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互相是非如
相殘害也既於禪中起諸見則不能生無漏定慧
但著禪味如飲血又著覺觀等五支如噉肉野干
是譬欲界貪於欲界脩未來定巳斷此貪故言並
巳前死亦名食噉禪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
之貪故云競來食噉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焰色界
四倒八苦如臭煙以煙過焰故以煙譬色界色界
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如四面咸苦故云充塞。


△三明空中事譬無色火起二初所燒之類。】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前欲界中以蜈蚣譬瞋今無色界中亦以蜈蚣譬
瞋色界中雖不言蜈蚣而云毒虫即兼蜈蚣故知
瞋通三界也毒蛇等者厭色界定出向無色厭色
麤境觀無色法如毒蛇類火燒出穴妙樂云前云
藏穴以譬色界今乃出穴故譬無色色界如穴厭
下如燒欣上如出穴。
△二所燒之相。】
[002-0224c]


「鳩槃茶鬼隨取而食飢渴熱惱周慞悶走。」


【若得無色定必滅下界緣故云隨取而食非想居
於最頂猶尚不免顛倒諸苦如頭上火然也非想
亦有八苦之火心生異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
苦行心擾擾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
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於障即怨憎會苦失
定時苦名愛別離苦四陰心即五盛陰苦無無漏
飲食所資故飢渴所惱猶是輪迴故周慞悶走也。


△四總結成三界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頌總譬竟。
△二頌別譬三初頌長者見火譬三初
頌能見。】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


【宅主即長者是能見之人門外立者正頌上我雖
能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也立者如來在法身地
常懷大悲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之座故云立
也聞有人言者上云見今云聞以聞代見聞必從
他法是佛師謂三昧法也此法為師即他人也若
入三昧即能見機三昧令佛見故云有人言也又
云大悲是他人也。
△二頌所見。】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問子本未出云何因遊戲來入答或在大通佛時
曾發大心名出三界而復退還名之為入如人舉
足欲出至門側而返亦名為出亦名還入也又理
[002-0225a]
性本淨非三界法名出因無明故而起戲論便有
生死名入故云先因遊戲來入也昔結緣淺大善
未著名為稚小退大巳後流轉三界無明所覆名
為無知妙樂云約事解中即退大後以著五欲而
為遊戲約理解中即以戲論而為遊戲言戲論者
即三界見思見思即理故出理即見思故入。
△三
頌驚怖。】


「長者聞巳驚入火宅。」


【△二頌捨几用車譬二初頌捨几譬三初須擬宜。】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方宜者以大教擬宜也告喻者即是說眾患難誡
教之義也妙樂云初一行正明擬宜次一行初句
總立所燒即是見思次一句總明燒勢次兩句略
明燒相也又次一行半廣明所燒文中雜列見思
二類不復次第又次一行況結於中初二句舉所
況次二句正況由無定慧是故飢渴巳可怖畏況
復更為濁火所燒如得上界有漏定時無無漏定
巳為小火所燒梵況墜下欲界大火所燒即指饑
渴以為此苦也。
△二頌不受。】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


【頌上諸子不肯信受妙樂云不受即是無機亦是
稚小無知故也文中略故但云無知猶故樂著者
既無大志復不習小巳無大小復著三界也。
△三
頌息化。】
[002-0225b]


「嬉戲不巳。」


【頌上視父而巳嬉戲即見思也妙樂云見思不巳
故息大化若見思不巳尚有大機如來於時亦不
吝大但緣大小俱失唯有見思故且令出濁先施
小耳。
△二頌用車譬三初頌擬宜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初一行明擬宜意次一行用小之由由著見思故
唯施小次半行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則大小竝亡
故云將為火害害故喪身喪身故失命次半行正
思用小施三乘教也。
○躭都含切樂之甚也彌兗切溺也

二頌歎車希有四初頌勸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妙寶者仍屬方便即方便教中之妙寶也若妙寶
是大何故皆詣父所索車。
△二頌示轉。】


「羊車鹿車大牛之車今在門外。」


【在門外者如示四諦令知出世也。
△三重勸轉。】


「汝等出來。」


【△四頌證轉。】


「吾為汝等造作此車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經文意者吾善造車以給一切驗知自必不乏於
車引自無謬證賜不虗也。
△三頌適子所願。】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馳走頌上見諦空地頌上無學也。
△三頌等賜大
車譬四初頌免難歡喜二初頌免難。】
[002-0225c]


「道者見子得出火宅住於四衢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有二釋一云是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
無畏也二云是長者坐座長者見子免難即得無
畏也妙樂云四衢者即四諦也初在門外子猶在
內是故父立今子既出是故安坐又大機未會是
故云立小化巳周是故安坐故知立者冥利坐者
顯益。
△二頌歡喜。】


「而自慶言我今快樂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而自慶言等者得所化機是故慶快二萬億佛所
教其大緣是故云生中間小熟是故云育經此多
時數數成熟將養不易故云甚難大種微故愚小
起五濁由無知由因招果故云入宅多諸下二句
述其所起見思之火大火下二句述其被燒火勢
而此下二句合其見思我巳下二句明歡喜之由
是故下二句結歡喜意。
△二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座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初二句明索車時驗知上文是父坐也皆詣下二
行正索於正索中初一行正索次一行述許今正
下二句結索。
△三頌等賜大車四初頌釋大車。】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金銀瑠璃硨磲碼碯。」


【屋盛稱庫地盛曰藏行具一切法名藏眼等六根
具一切法名庫妙樂云行具一切法名藏者但約
含藏為義六根具一切名庫者藏寬庫狹故也但
約盛貯諸庫不同如六根各異雖異各具故於諸
[002-0226a]
根具一切行自非一家豈可聞此以根以行為庫
為藏各具諸法。
△二頌廣大車。】


「以眾寶物造諸大車四面懸鈴金繩交絡。」


【因果所有之法總名眾寶約教脩得義之如造行
多子多故車非一是故所造諸而復大又須示方
知起脩名造以性泯修造還本有即車體也莊校
下即具度如前釋。】


「真珠羅網張施其上眾綵雜飾周帀圍繞。」


【真珠等者出幰葢相慈門非一猶如網孔一一孔
中皆一真珠如眾慈門竝稱於實前文但云垂諸
華纓秪是直令見者欣悅今云處處垂下乃明眾
機徧悅也眾綵雜飾譬垂化之處設應不同周帀
圍繞譬攝物之宜無所闕少。】


「柔輭繒纊以為茵褥多諸儐從而侍衛之。」


【前直云重敷今加歎柔軟者以譬諸禪自在故云
柔軟又以貴氎覆其上者以妙冠麤如細覆上茵
者說文云車中重席具足事禪有異凡小故云鮮
白淨潔。
△三頌等車章門。】


「以是妙車。」


【△四頌等心章門。】


「等賜諸子。」


【△四頌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遊於四方者乘中道慧橫遊四種四門四種四諦
[002-0226b]
竪遊四十一位究竟常樂我淨之德故言嬉戲自
在。
△二頌合譬二初頌合總譬四初頌合長者。】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上二句合位號下二句合名行兼合歎德義如來
是七種方便賢聖中尊九種世間之父妙樂云九
種世間者秪是九界耳七望於九但除四趣離開
三教菩薩以子義通故世間從九結緣義局故方
便唯七。
△二頌合五百人。】


「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此合五道義兼三十子三十子是緣因子一切眾
生是正因子無有慧心者通語無實也。
△三頌合
舍宅。】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正頌合家宅兼得一門義。
△四頌合火起。】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總標次二句釋次二句結合總譬竟。
△二
頌合別譬四初頌合長者見火譬三初頌合能
見。】


「如來巳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


【頌上如來能見正由寂然閒居能見五濁諸子即
合聞有人言妙樂云寂然等者在王三昧用智即
是安處也。
△二頌合所見。】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頌上所見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煑合上所見
[002-0226c]
火譬。
△三頌合驚怖。】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頌上佛見此巳便作是念合驚入火宅也。
△二頌
合捨几用車譬二初頌合捨几三初頌合擬宜。】


「雖復教詔。」


【△二頌合無機。】


「而不信受。」


【△三頌合息化。】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頌上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也。
△二頌合用
車三初頌合擬宜三車。】


「以是方便。」


【頌上但以智慧方便欲擬宜也。
△二頌合歎車希
有。】


「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三頌合適子所願。】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若心決定者從苦法忍巳上是真決定此一句總
頌三乘馳走之位後具足下一行各頌三乘爭出
之位三明者輔行引婆沙論云宿命知過去苦生
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盡能作正觀
斷諸煩惱此三名明身通但工巧而巳天耳但聞
聲而巳他心緣他別想而巳故不名明不退菩薩
者不退義通亦兼三藏。
△三頌合等賜大車譬二
[002-0227a]
初頌合等賜大車四初頌合大車章門。】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頌上悉與諸佛禪定等。
△二頌合等心章門。】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頌上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三頌合高廣大車。】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頌上皆是一相一種等。
△四頌合釋有車由。】


「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頌上我有無量無邊智慧等。
△二頌合得車歡喜
二初明各得大車。】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日夜者初得佛知見中道智光如日分無明在如
夜自得中道智如日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
遊戲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與諸菩薩及聲聞
眾又此明自行化他自獲是乘故言日夜遊戲以
此化他故言與諸菩薩及聲聞眾能化三乘同乘
寶乘也直至道場者妙覺位也。
△二結勸信。】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所說一乘無三因緣於十方土審實而求唯一無
二除佛方便則不在言耳。
△四正頌合無虗妄譬
二初頌不虗章門三初先定父子明本欲與大。】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既云皆是吾子理應平等與大也。
△二明說三乘
意為除障。】
[002-0227b]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三障除遂本心還與大法。】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初一行明障除但盡生死者但盡分段生死尚有
變易生死故云而實不滅也次半行遂本心故云
今所應作唯佛智慧也。
△二頌合釋不虗三初釋
同皆是子理應平等。】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若有菩薩者方便三乘所化眾生皆是昔日結緣
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薩也。
△二
釋不能受化乃說三乘。】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此下正明有作四諦也小智障重不即信受為是
方便開三接引小智為說苦諦者聲聞於三乘中
最小復以苦諦為初門苦以逼惱為義諦即審實
不虗總而言之不出六道生死是也眾生心喜者
稱其本習則喜本厭生死自求涅槃今聞出離即
會宿習是故心喜真實無異者遺教經云佛說苦
諦實苦不可令樂故言真實無異眾生下二句明
機佛說下二句明應也。】


「若有眾生不知苦本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初一行正明集諦集即招集之義集是苦因故言
苦本眾生不知是故深著為是等二句顯道能治
集諸苦等二句明集過患。】
[002-0227c]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此明滅諦初二句明滅集功能若滅集因則苦無
所依下二句明滅諦得名也。】


「為滅諦故脩行於道。」


【此明道諦道即能通之義以能通至真空涅槃略
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也。】


「離諸苦縛名得解脫但離虗妄名為解脫。」


【初二句重舉得脫集是能縛苦是所縛離此苦集
名得解脫是人下二句徵也觀諦得脫為是何脫
但離下二句釋也但離虗妄者無明巳是不實見
思附無明起故呼之為虗妄有作四諦但除此惑
名為解脫脫於分段未脫變易故非自在。
△三釋
後若堪能還與其大。】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一切解脫即無作滅諦無上道即無作道諦佛本
欲與一切解脫今汝始斷分段生死所證真空非
大涅槃以其未得一切解脫故終未稱佛本心故
言我意不欲令至滅度此小乘解脫也今則還令
得無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竟稱佛本心無作道
滅破無作苦集昔欲說此而眾生不堪障既巳除
還說此也佛為法王於權實法巳得自在開三權
顯一實豈當有虗虗也妙樂云初一行半以無上道
法斥次一行半出佛本心。
△二六十五行孤起頌
勸信亦名通經方法二初標二初標可說不可說。】
[002-0228a]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法印即前實相印也如來說此法印為利益世間
故說也不說者四十餘年未是說時五千未去是
故不說也。
△二標可通不可通。】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惡者強說令其墮苦善者不說悞其失樂若大悲
愍惡則不為通若大慈念善則應為通也。
△二釋
二初釋可說不可說。】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隨順此經非巳智分。」


【此八行偈明如來利益世間之相也通論三世利
益別論令二乘人入信初一行言阿惟越致是觀
現在益為說也阿惟越致亦云阿鞞䟦致此云不
退轉有三義釋見序品又智論云無生忍法即是
阿鞞䟦致地若有信受下一行半言曾見者是觀
過去善為說也若人有能下一行半言信汝見我
者是觀未來善為說也如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見
佛常在靈鷲即其義也斯法華經下一行結上開
下也如來觀知三世利益是故為說是結上也淺
識聞之迷惑不解則不為說是開下也此即釋如
來說不說章也。
△二釋可通不可通二初明用大
悲莫為惡人說。】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


【先列憍慢懈怠計我著欲等惡數必起惡誹謗獲
惡果報是故大悲怋惡不可為說。】
[002-0228b]


「凡夫淺識深著五欲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斷世間佛種者淨名經以煩惱為如來種此取境
界性為佛種善惡事異名境界性大品經以一切種智學般
若為佛種此取了因性為佛種涅槃經用心性理
不斷此取正因性為佛種今經明小善成佛此取
緣因性為佛種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斷世間佛種
也。】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妙樂云畜生中言斷佛種者正當破壞緣了二因
不信即斷了因佛種不行小善即斷緣因佛種此
經徧開六道佛種若謗此經義當斷也。
○顰蹙謂眉
顰頞蹙厭聞貌𩑔苦骨切禿也吐敢切黑也。】


「若作馲駝或生驢中如斯罪人常生難處。」


【常生難處者八難也永不見佛即佛前佛後難永
不聞法即世智辯聰難聾啞即盲聾瘖啞難常處
地獄即地獄難在餘惡道即餓鬼難駞驢等即畜
生難永不見佛聞法又是北洲難但缺長壽天一
難既云難處義必兼之。】


「狂聾心亂永不聞法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妙樂云問謗經生罪非經為罪緣答罪福由心經
乃緣助然從佛元意唯為生福是迷者過非路咎
也。
△二釋用大慈為善人說二初正明可說五初
過現一雙。】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002-0228c]


【利根是現在植善是過去強識是現在見百千億
佛是過去。
△二上下一雙。】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三內外一雙。】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捨惡親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內護。
△四自他一
雙。】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質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說法是化他。
△五始終一
雙。】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四方求法是請益之始頂受專脩是歸憑之終。
△。


△二總結可說。】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此總結也相者即上五雙十隻善人之相也善相
甚多略舉十相以示流通也。】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譬悟有前後二乘
於法華巳前但念空無相願於菩薩法都無一念
好樂之心至法華會初聞略說上根雖悟中根未
解動執生疑廣聞五佛蒙籠未曉今聞譬喻歡喜
踊躍信發解生疑去理明故名信解品又中根之
人聞說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見道故名信進入
大乘脩道故名解文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
[002-0229a]
道聲令一切聞聞圓教入圓位故名信解品也。

二信解品明中根得解二初經家敘喜二初敘內
心。】


「爾時慧命須菩提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善吉獨稱慧命三人稱摩訶者通論皆大皆慧別
論善吉解空空慧為命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於
般若命其轉教其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從佛所
聞等是得喜之由由遠聞方便品法說見舍利弗
得記如此聞見昔所未有故歡喜也發希有心者
敘近聞譬喻希有心發心發故名之為信以信故
入入歡喜位即信解品意也。
△二敘外敬。】


「即從座起整衣服曲躬恭敬瞻仰尊顏。」


【例上身子亦應三業領解發希有心心領解也即
後座起身領解也白佛言口領解也。
△二白佛自
陳二初長行二初略法說二初正法說二初明昔
稟三故不求二初標三初居僧首故。】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


【明三不求述昔失也初居僧首者我法臈既高晚
學以我為軌忽改途易轍棄小求大為後來所嫌
自固護彼所以不求也。
△二俗年邁故。】


「年竝朽邁。」


【若作菩薩當專任大道廣度眾生今既朽老無所
堪任是故不求。
△三巳證得故。】


「自謂巳得涅槃無所堪任心不喜樂。」
[002-0229b]


【巳得涅槃無為正位不能發大心故云無所堪任
盡無生智巳立無所依求故云不復進求阿耨菩
提空無相無作名三解脫門觀諸法無我我所名
空解脫門觀男女相一異相等實不可得名無相
解脫門若知一切法無相都無所作名無作解脫
門又於三界無所願求名無願解脫門。
△二釋二
初先釋得涅槃不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


【△二釋年邁即兼僧首。】


「又今我等年巳朽邁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我等今於佛前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此陳得解之由由遠聞上略廣二番開三顯一是
故慶幸獲大善利者正陳得解是近聞上譬喻希
有之法而獲開悟之善利也。
△二略舉譬。】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譬昔不求而今自得希有法寶也妙樂云昔般若
領教謂為菩薩之法豈圖於今全蒙等賜。
△二廣
譬說二初開譬二初諮發。】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妙樂云應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諮發。
△二開譬
五初父子相失譬四初子背父而去二初背父而
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002-0229c]


【譬若有人領二十子譬二乘人菩薩位行難知且
齊巳領耳年既幼稚者無明厚重覆障解心解心
無力故言幼稚捨父逃逝者退大為捨無明自覆
曰逃趣向生死為逝問佛捨應後眾生起惑是父
離子非是子捨父答由眾生不感佛則去世還成
子捨父義久住他國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國生死
五欲是為他國本求出離而退墮不返故云久住
他國或十是天道二十是人道五十是五道約於
一人備輪諸道故云或十等妙樂云解心無力者
昔修觀行雖觀理即未入似解不能除濁故云無
力義之如幼退大巳後名字全迷義如厚重本結
大緣寂光為土是自國退大巳後輪回五道望本
為他常住三界故云久住他國升沉不定故著或
言。
△二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善根薰被稍稍欲著名為長大在三界中不見佛
父不得出要之術故為窮八苦火燒故為困馳騁
四方以求衣食者佛未出時諸凡夫人依身受心
法起於四倒之見於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
求衣以厭苦求理為可化之緣佛初出時諸外道
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者明
外道厭苦希脫邪求涅槃雖非本意亦蒙值佛故
云遇向也本國如上說妙樂云求正道等者以計
常等而為正道種種苦行以為助道雖思惟邪理
[002-0230a]
堪為正機然由久遠大種熏被故也。
△二求子中
止三初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


【二乘退大巳後佛常求機而機不會故名不得也。


△二中止一城。】


「中止一城。」


【中止一城者不為一子而廢家業譬佛不以一處
無機而廢餘方施化以方便有餘土為國在同居
實報兩間為中有餘涅槃為城住此涅槃名止處
此為家起勝劣兩應劣應應聲聞勝應應菩薩五
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佛以勝應應之
純以大乘家業訓令脩學中止於此伺覓同居子
機妙樂云不為一子等者且以一方一類而為一
子故次合云不為一處處必在人只是同居人類
未孰且止方便不廢化儀若準餘方之言應指十
方國土設十界化若思此同居得子便故且語有
餘五人即是四果支佛或取三藏二乘及通三乘
為斷通惑者此亦可爾通論方便人數則應云九
藏二通三別三圓一不得云五今且對小故云五
耳。】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


【實相境為家具足萬德為富五度福德名財般若
智慧名寶導一切皆摩訶衍名無量妙樂云大富
總稱財寶是別雖分財寶般若導五無不成寶況
[002-0230b]
一切行皆成珍寶故云無量。】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


【金銀珠等是大乘三十七道品即領上長者大富
義也倉庫盈溢者在內為盈在外為溢盛米為倉
盛物為庫倉譬禪定禪生百八三昧故庫譬實相
能發十八空智慧故自資為盈化外為溢領上多
有田宅義也妙樂云寶不出七故譬七科。】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


【多有僮僕者譬方便知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屈曲
隨機稱事稱理領上又多僕從義也就位為語二
乘及通教菩薩別教三十心悉如僮僕別教圓教
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初入佛
境界率土之濵無非王民雖得為民比吏佐等猶
為疎遠十行修習諸法種種驅馳故如吏十迴向
事理稍深職近王邊故如佐十地輔佛行化降魔
制敵故如臣也妙樂云上僮僕中巳有別三十心
今臣佐等是圓四十位也兼收別教十地者仍存
教道故立別名以無兩重十地故也。】


「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徧他國。」


【一心三觀如象運圓教大乘次第三觀如馬運別
教大乘析空即空二觀如牛運藏通二教大乘析
法觀自行如鹿羊等運二乘之法無數者權實諸
教皆名車乘權實觀智名象馬牛羊非但教法甚
多觀智亦復無數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
[002-0230c]
而二是出又無量還一是入一中無量是出又化
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出法益眾生為息化功歸
巳為利乃徧他國者徧於三土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即其義也唯法性是巳國法性之外者皆名他
國耳妙樂云一心三觀至二乘之法者次明僮僕
臣佐吏民所乘所乘不出諸觀故也隨教用觀即
當所乘然此境智雖即隨教同為圓人所用無數
等者臣佐吏民所用實也僮僕所用權也此亦一
體權實竝皆長者所有。】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此土菩薩往他方聽法他方大士來此土聞經往
還採利有如商賈又徧入實報方便同居以求法
利故云眾多。
△三子遇到父城二初到城之由。】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


【無大乘功德法財故名窮子此等退大巳來備遭
諸苦深起厭患欲求出離取理不中致成邪僻由
邪慧歷心易可入正以求出世為感佛之由也以
邪慧觀察五陰為聚落十二入為邑十八界為國
歷此求理名求衣食妙樂云言觀察五陰等者還
以邪觀觀陰斷常以此邪慧冥資於正成見佛之
由也。
△二遂到父城。】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由向邪慧助正成機感佛大悲名為到城城即涅
槃涅槃通半滿眾生惑盡可有得涅槃之義故言
[002-0231a]
到城妙樂云機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此乃
小機先扣大應義立窮子巳到父城故使城名涅
槃大小雙得。
△四其父憂念意二初念失子苦。】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如來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機故言每念退大巳來
流浪五道故言與子離別五十餘年開鬼出脩羅
故言餘也未曾說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
說有此子機緣也又應世巳來自昔華嚴方等般
若諸座未曾向諸大士說此聲聞本是大乘之子
既非佛子不解佛法或如聾啞或去華拜座或棄
鉢茫然種種不逮也心懷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詔
致令逃逝也恨子不思恩義疎我親他內合如來
悔不殷勤令入內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無心不
能精進固志逃迷不返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
化期將畢無傳大法之人如老朽而無子也妙樂
云恨子下專斥於子非但悔應早息亦乃恨子機
生致令疎我正法親他六塵內合等者為論免難
須淨六根。
△二念得子樂。】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有可度之機名為得子與授佛記名付法財稱於
本心復言快樂領上總譬竟。
△二父子相見譬二
初子見父四初見父之由。】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由厭苦欣樂推求理味漸漸積習遂成出世善根
[002-0231b]
故言傭賃展轉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故言遇到
父舍父喻道後法身舍喻無緣慈悲大小二機雙
扣此舍有大機故故言遙見其父有小機故故言
住立門側若惟小無大則子不應見尊特之身父
不應言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若唯大無小子不
應住立門側又不應言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妙樂
云傭賃之法以力易財本起邪見還希脫苦雖復
邪求冥資正道故使世間厭苦遂成出世善機世
易出世故云傭賃從一至一故云展轉不期而會
故名為遇不意因於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意
世間邪推而生正見感佛又不意小善之內冥入
大乘圓門大小二機雙扣此舍者大機未熟正見
而遙小感稍親門側而近。
△二見父之處。】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


【門側者譬二觀為方便即門二邊圓中之機當門
正見二乘偏真故言門側但空三昧偏真慧眼傍
窺法身耳遙見其父者言大機始發扣召事遠是
故言遙。
△三見父之相。】


「踞師子牀寶几承足。」


【此言如來說華嚴時也踞師子牀者圓報法身安
處空理無復通別二惑八魔等畏故云踞師子牀
也寶几承足者定慧為足實諦為几無生定慧依
真如境也妙樂云踞師子牀作所表釋者事師子
座亦無師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論云佛為人中
[002-0231c]
師子故佛所坐名師子座佛之所說名師子吼圓
報身者部雖兼別從勝從本故曰圓報寶几等者
一几承於二足定慧所依無殊即定慧力莊嚴法
身從所名能故云無生定慧。】


「諸婆羅門剎利居士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婆羅門名淨行貴族高潔即等離垢菩薩也剎
利是王種即九地巳下初地巳上菩薩也居士富
而不貴即三十心也真珠瓔珞者即戒定慧陀羅
尼三昧四瓔珞也價值千萬者即四十地功德以
嚴法身也吏民僮僕者若異門明義者即是稟藏
通二教斷通惑者名為民稟別教斷通惑者名為
吏若同門明義者還是方便波羅蜜也內與實智
同外與機緣同喻如吏民有內奉外役之義也白
拂者即是權智之用也左右者右即入空智用拂
四住塵左則入假智用拂塵沙塵此二為中道方
便故言侍立妙樂云前以吏民對圓十住十行今
以吏民對前三教斷通惑者復與僮僕共列故知
立名隨義不可一定元譬事理何得守株故前以
吏民在實今此吏民攝屬於權故在同異二門跨
節為同當分為異異約施權同約開顯秖一吏民
義當兩屬。】


「覆以寶帳垂諸華旛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覆以寶帳者真實慈悲也垂諸華旛者華即四攝
旛即神通香水灑地者降注法水灑諸菩薩心地
[002-0232a]
以淹惑塵亦是定水灑心地也散眾名華者布以
七淨華謂戒定慧斷疑道非道知見淨斷知淨也
戒者攝律儀等三種戒也定者首楞嚴等定也慧
者實智慧也斷疑者巳度二諦之疑也道非道淨
者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知見淨者智德圓滿了
了見佛性也斷知淨者斷德成就無明永盡也羅
列寶物者羅列諸地真實功德也出內與前出入
義同自行為取化他為與威德特尊者光明無邊
色像無邊相海巍巍此義須作舍那之佛豈得作
餘釋耶。
○出尺遂切凡物自出則入聲使之出則去聲世俗多讀為儒稅切非也
當為納納入也古納字通

△四生畏避心。】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大力勢者智大故名大力神通大故名大勢如上
身手有力義也恐怖者小機劣弱怯懼大道也悔
來至此者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應不稱機但有退
大之意故言悔來至此也竊作是念者機中潛密
冥有此事非是顯對見勝應身故云竊念或是王
王等者波旬是王徒輩為等小機灰斷無言說道
絕於色像既見勝應之像非天人所及所說之法
逈異二乘小智薄德未曾見聞便謂是魔是魔所
說又法身如王報身如王等此乃大乘法報非是
小乘得益之處故竊念或是王王等也非我傭力
得物之處者小機不能受大化也。】


「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002-0232b]


【不如往至貧里等者淨名經云能以貧所得法度
斯下劣也但空之理不含萬德非如來藏故言貧
里偏空稱於小智故言肆力有地肆放也依此小
智能得有餘涅槃無漏衣食行行名衣慧行名食
故言衣食易得若久住此等者行大乘道經無量
劫故言久住我本厭怖生死若脩大乘必入生死
廣學萬行故言逼迫我本樂小而今令我發大乘
心是為強使捨大取小故言疾走也。
△二父見子
四初父見子處。】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


【師子座見子處也如來法身居第一義空無畏之
境而照機也。
△二見子便識。】


「見子便識。」


【見子便識者如來鑒機知是往日結緣眾生也。

三見子歡喜。】


「心大歡喜。」


【心大歡喜者佛恒伺子機今機來稱慈是故歡喜
即是領上法說中而起大悲心譬喻中即大驚怖
也彼明大悲拔苦故言驚怖此明大慈與樂故言
歡喜。
△四見子適願。】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昔見眾生退大取小貧里求食資生艱難常欲與
財無機不得今日機來稱大慈心故言庫藏今有
所付我常思念者明其非但貧無大財又流轉生
[002-0232c]
死眾苦所逼為大悲所痛故常思念雖欲救拔無
機叵濟故云無由見之今有可度機發故云而忽
自來稱大悲心故云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
惜者釋於適願之由由一期化訖故言年朽未見
大機法無委付將來之徒從誰得脫為可度者故
言貪惜今機自來無此憂念故我願得適也。
△三
父命追誘譬二初遣傍人追三初領上勸門擬宜
無機二初擬宜。】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此下領華嚴時今領上勸門擬宜也遣傍人者智
是能遣教是所遣理為正教為傍從佛出十二部
擬宜眾生無機不受於其如乳故言遣傍人也又
傍人者傍即臣佐等也即是遣法身菩薩為說大
乘如華嚴中令四菩薩說四十地即是遣傍人也
急追將還者直說大教擬宜小機故云急追昔有
大種故曰將還疾走往捉者大乘明義顯露正直
用此赴機令其疾趣菩提故大車中云其疾如風
若以菩薩為傍人者菩薩自有神力又被佛加亦
能令彼疾入菩提也。
△二無機。】


「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領上勸門無機也小乘縱昔曾發大心廢久不憶
卒聞大教乖心故驚不識故愕故云窮子驚愕小
乘以煩惱為怨生死為苦若勸煩惱即菩提即大
喚稱怨枉若聞生死即涅槃即大喚稱苦痛故云
[002-0233a]
稱冤大喚我本不求大何意用大化我故云我不
相犯何為見捉妙樂云稱怨大喚者經但云怨而
不云苦疏文釋中即以大喚為苦痛所以具有二
義者逢怨必苦故以大喚擬之。
△二領上誡門擬
宜無機二初擬宜。】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


【領上誡門擬宜也執之逾急者前明勸善猶是容
豫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即是急切誡以苦言令其
遠惡內既無機外逼大化即是強牽將還也。
△二
無機。】


「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領上誡門無機也自念無罪者罪者慈悲也眾生
罪故入生死獄菩薩以慈悲故亦同罪入獄二乘
人無慈悲名為無罪令入生死之獄即是被囚執
也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故言
必死思此等事故言轉更惶怖強以大教小智不
解故言悶絕即起誹謗必墮三途故言躃地。
△三
併領勸誡息大乘化四初思惟息化二初知大志
弱。】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


【父遙見者小機去大乘遠故名為遙是結緣子故
名為見而語使言者若約教為使智本說教智知
無機大教宜息若約人為使即語諸菩薩不須現
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見如淨名經中攝汝身香無
[002-0233b]
令彼諸眾生而起惑著又普賢入此娑婆促身令
小皆是其義也勿強將來者既無大機若現勝身
說大乘法恐傷其善根故言勿強也。
△二知小志
強。】


「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


【冷水灑面者知有小志宜以三藏灰斷理水除見
思之熱面者厭生死名背向涅槃如面也醒悟者
開小教逗小機令得離煩悶悟四真諦也莫復與
語者決定應息大乘教也妙樂云面者以向釋之
有背生死向涅槃機故名為面非謂灑彼涅槃名
面莫復與語者語秖是教。
△二釋息化意。】


「所以其何父知其子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二乘厭苦欣空親狎下劣無慈悲心即畏難大法
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懷所以息化也審知二萬億
佛所曾發大心故云審知是子而以方便等者於
昔小乘教中隨他意語方便覆護稱是聲聞不說
隨自意語云是菩薩也妙樂云覆實護權故云覆
護亦是覆陰將護不彰其實故法華前一實之外
皆名隨他意語以昔方等般若猶有小教定無小
乘作佛之語故乳及二酥並對小機云不說隨自
意耳。
△三正明息化。】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我今放汝即是知大機弱隨意所趣即是知小善
強以此二緣故息大化也。
△四息化得宜。】
[002-0233c]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不為大教所逼是故歡喜無謗大罪得免三途故
言從地有小善生故言而起又前擬宜大法迷悶
不解臥無明地今逗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
起於四諦中欲求道法故言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妙樂云境攝法狹故言貧里欲趣小果還須正助
故云衣食。
△二遣二人誘二初齊教領四初領上
擬宜三車。】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


【此下領鹿苑時也將欲誘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
棄欲設方便故言將欲。】


「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初擬大乘云即遣傍人表一實諦一大乘教一菩
薩人今明方便隱實為密指偏真為遣約教隱滿
字為密指半字為遣約人內秘菩薩行故言密外
現是聲聞故言遣二人者四大弟子齊巳分領不
涉菩薩故言二人約法是因緣四諦約理是有作
真俗約人是聲聞緣覺二乘教中不脩相好但說
苦無常不淨即是形色憔悴又內怖無常曰憔外
遭八苦名悴無有十力無畏名無威德。】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


【汝可詣彼等者即以小教擬小機也大教明理直
實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迂隱故云徐語。】


「此有作處倍與汝直。」
[002-0234a]


【此有作處者見道脩道是斷見思之作處倍與汝
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諦十二因緣能出
三界是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脩四諦
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也。】


「窮子若許將來使作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窮子若許者有機是許即設教無機是不許即不
設教欲何所作者二乘唯欲除見思惑取證涅槃
不論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所以言雇汝除糞我等
二人亦共汝作者約理即智諦相資約人即權人
共實人脩行故言二人共汝作也。
△二領上知子
先心。】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巳得之。」


【審知有機故言巳得。
△三領上歎車希有。】


「具陳上事。」


【陳說雇作除糞之事也。
△四領上適子所願。】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問價值故云先取取道滅
之價除苦集之糞也其父見子愍而怪者愍其取
阿羅漢恠其不求佛道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
怪也齊此領法譬中意其文竟妙樂云問若愍而
怪者何故密遣教其取果答旁追不來事須密遣
雖教除糞非父本懷欲有彰言委付故先愍而怪
之。
△二取意領亦名探領四初先以權智久欲擬
宜。】
[002-0234b]


「又以他日於窻牖中遙見子身。」


【又者鄭重辭也四大弟子將欲探領如來法身地
上久知大小之機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標章稱
又也他日者二乘自謂方便為巳非二乘法為他
他者即是擬法身也日者時也亦智也依法身之
時用智照機故言他日若齊教領者領化身用事
為巳日非化身用事為他日若探領者領法身中
照機也法身之時用化他之權智照於權機若有
若無照用權事若可若否皆是權智所照故言他
日窻牖者偏見則小表權智照彼偏機也遙者小
去大懸故名為遠見子者昔曾種大稱之為子以
大擬之故名為見窻牖偏狹未宜大化故息大而
施小也妙樂云窻牖者說文云在屋曰窻在墻曰
牖非戶故偏明處仍狹今亦如是非中故偏不徧
故狹故法身地觀無大機唯見偏狹先熟故也乃
由子隔窻牖之外何關長者偏視之非況是長者
欲取偏機於圓仍遠故名為遙。
△二久知方便是
其玩好。】


「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


【領如來先知二乘有小玩好也脩因智力少為羸
脩因福力少為瘦四住為糞土無知為塵坌也。

三久知須歎三車希有。】


「即脫瓔珞細輭上服嚴餙之具狀有所畏。」


【脫妙服譬隱報身無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
[002-0234c]
羅尼等瓔珞寂滅忍細輭上服大小相海嚴餙之
具容服若盛子則驚畏二乘不宜見此相好是故
脫之更著麤獘者現丈六形是麤生忍法忍是弊
也塵土坌身者現有煩惱有為有漏也左手喻實
右手喻權權用便易自以此權法斷結成佛又用
此權法化人故云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者狀似也示同小乘怖畏生死又有寒風馬麥之
報也妙樂云生忍法忍等者忍有情惱名為生忍
謂蚊蚋等忍無情惱名為法忍謂寒熱風雨等左
手等者小中權實也又有寒風等者大論第九佛
有九惱謂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鏘馬麥琉璃殺
釋乞食空鉢旃遮女謗調達推山寒風索衣加雙
樹背痛為十。
△四親教子作適願受行七初譬四
念處。】


「語諸作人。」


【語諸作人者即是說三藏教示四念處是除糞之
器斷結之境故遺教經云常依念處行道能破四
倒此領火宅中適願勇銳即是聞慧外凡位也。

二譬四正勤。】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其勤脩四念處也若起懈息
不能滅二惡巳生未生生二善巳生未生以二勤故能發煖
火對火宅互相推排入脩慧煖位也以方便故得
近其子者念處未得理火溫心猶為疎外不可附
[002-0235a]
近今四正勤以初得煖方便則可附近也。
△三譬
如意足。】


「後復告言咄男子亦有老𡚁使人須者相給。」


【咄是驚覺亦是責數上正勤中紛動即是智法如
男子是陽性今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陰性良
以正勤䇿動不得與真空相應故驚覺責數令捨
散入靜故言咄男子也汝常此作勿復餘去者念
處正勤動不專一不名為常四如意中定不異緣
思惟則定思惟則斷定斷專一故云汝常此作不
紛動故故云勿復餘去此猶在互相推排中即是
頂法之位也當加汝價者正勤觀中不能發真如
意觀中能發無漏故言加價諸有所須者漏無漏
善助道正道皆從如意觀中求之欲須即得也四
禪體含枝林如盆器生空麤如米法空細如麵此
即正道四諦下十六諦觀無常如鹽苦如醋此即
助道如米麵難食須鹽醋和之正道難顯須助道
助之莫自疑難者結上正助審在如意觀中故令
勿疑決定可辦如巳物想故言勿難若欲直取神
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驅役者如意觀中亦有此通
但通劣弱事同老獘故云亦有老獘使人雖不丁
壯亦堪運役故云須者用給。
△四譬五根。】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好自安意者得信等五根安固難壞也我如汝父
者巳得似解隣於證真似像未實故言如父亦是
[002-0235b]
如子勿復憂慮者令其安意破壞見思也。
△五譬
五力。】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自今巳後如所生子。」


【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終之位巳具智斷故言老大
汝居道始之位內凡未有智斷故為少壯此即忍法
位也得此五力離五惡法謂得信力故不欺得精
進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瞋得定力故不恨得慧
力故不怨言餘作人者遠指外道諸見求理名餘
作人近指煖等四位未免五過亦名餘作人此文
無五過即五力也自今巳後如所生子者下忍十
六剎那時節猶長中忍雖復縮觀亦未是一剎那
若上忍世第一最後一剎那心隣真逼聖故名此
位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妙樂云煖等四
位應云念處等四世第一是五力位無五過也。

六譬八正道。】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世第一法與真不久故言即時阿含說五種佛子
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
今二乘得八正入見道中故名為兒妙樂云阿含
至子義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斷惑菩薩而大
論斥權非謂全無論云迦旃延造者從所造論及
所計者說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舊十二年
前一何可笑。
△七譬七覺支。】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002-0235c]


【二乘因斷見惑而得為子故云雖欣此遇思惑未
盡猶居學位正須依教脩行盡苦故云猶故自謂
客作賤人若得初果厭小樂大大乘機發者即應
授以大乘更不須進斷其餘殘結正由不捨小志
大機不發以是且令依教盡漏故言由是之故二
十年中常令除糞二十年者一無礙一解脫斷見
九無礙九解脫斷思故云二十年也此文并下偈
頌凡三番云二十年意各不同隨其文下釋之可
見也。
△四家業譬二初領家業二初相體信二初
明其體信。】


「過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此下領方等時也過是巳後者過鹿苑三藏之後
即方等也心相體信者父子互相體悉信順謂於
三藏教中得涅槃價此既不虗今為菩薩說此大
乘亦復非虗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見思巳斷
聞大不謗無漏根利聞必生信此即父信子也入
出無難者由此見尊特身聞大乘教名此為入復
被訶斥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此為出大小入出
而無疑難也。
△二猶居本位。】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二乘雖於大小入出無難然聞大乘之法謂是菩
薩之事非巳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猶居羅漢之位
不言未來當得作佛故云所止猶在本處。
△二命
領業四初明其時節。】
[002-0236a]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此下領佛命轉教般若時也將死不久者有機則
應為生機盡應謝為死今化機將畢應謝非久也。


△二命知家業。】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金即別教理銀即通教理大品所明真諦不出此
二而云多有者理則非多約種種門亦得言多例
如空非十八約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勸學品中
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庫
是慧門即十八空境也通別兩教定慧倉庫包藏
一切禪定智慧無所闕少內充外溢故云盈溢其
中多少者說於般若則有廣略二門略則為少廣
則為多自行為取化他為與大品中云汝當為菩
薩說故云汝悉知之妙樂云金即別教理等者問
大品有圓何故但云不出通別答一者但語通別
理巳攝餘二論能詮教必須具四今且從理故云
不出此二兼復二乘至此多成通別亦且言之通
別倉庫準此可知。
△三誡令體心。】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誡體我心者佛以般若為心汝今轉教當隨佛意
說也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者釋此有三一被加令
說與佛不異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得不異三就
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而二乘人自謂被
加異耳。
△四勅無漏失。】
[002-0236b]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無令漏失者一者汝為菩薩說般若教無令漏失
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後時當用是故無令漏失也。


△二受命領四初正受領知。】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二心無希取。】


「而無希取一䬸之意。」


【善吉轉教雖說般若自謂是菩薩法我無其分也。


△三未捨本處。】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故在本處者住羅漢位雖復慕大亦未定言欲作
菩薩也未捨下劣心者雖復耻小亦未定言捨於
小證也。
△四鄙劣求大。】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問何時名少時答一云說般若竟尋思所領大乘
法門生心貪樂為失為不失如此等尋思即是大
乘機發時也此時去法華不遠故言少時又當說
無量義經時大乘機發何以知然無量義經中明
七種方便無量漸頓從一法生既聞此說思惟昔
之三藏三乘悉皆從一法生此之三乘亦應入一
如是思時漸巳通泰大心即發故言成就大志也
妙樂云失不失者失則於巳無分不失復未同菩
薩踟蹰之際即大機欲發之時正發乃在三請時
也次約無量義者去法華極近時極少也既聞從
[002-0236c]
一出多義必收多歸一四味之終故云漸巳機無
隔異故云通泰。
○漸以通泰以字合作巳下偈文
云漸巳曠大其義是同可詳之。
△二正付家業譬
二初付業四初明付業時下去合第四第五共為
一領付譬。】


「臨欲終時。」


【此下領般若之後說法華時也臨欲終者是明時
節化緣將訖靈山八載說法華經唱入涅槃時也。


△二命聚眾證。】


「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巳集。」


【二萬億佛所受化之徒名之為子十方法身菩薩
影響者為親族影響之眾多是釋迦昔日同業並
共如來於二萬億佛所共開化之於其悉是伯叔
之行故用此為親族國王者一切漸頓諸經無不
稱所詮之處為經王當機益物興廢有時部部不
同名之為國皆言第一即是王今經會通諸教豈
非聚集國王故無量義經中先巳收集彼云初說
四諦十二緣生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次說摩訶般
若此則普集諸經融通漸頓會入此典故名會國
王也彌勒等諸大菩薩皆是等覺為大臣初地至
九地為剎利法王種性中生十住十行十向為居
士此等皆從釋迦受化者也妙樂云國王至是王
者前約昔教諸部為諸王言興廢者華嚴二興二
廢乃至法華一興三廢今乃廢諸小王唯立一主
[002-0237a]
是故法華名王中王無量義中先巳收集者雖云
從一出多密擬多皆屬一故云收集彼云下引彼
無量義經以示收集諸經之相彼經既云諸經無
量皆從一出故指前經以為無量四諦因緣即鹿
苑也方等般若次第宛然。
△三結會父子。】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實從我受學實是我子從我起解是我所生我實
曾於二萬億佛所常教大法故我實是父於某城
中者此經西國文多度此甚少或可說昔名字國
土如大通智勝因緣今簡略名字直言某城某甲
耳是諸眾生背此大乘起無明闇遁入生死故言
捨吾逃走備經六趣故云五十餘年昔在本城懷
憂推覓者如來自昔於法身地中常以權實二智
觀覓可化之機始於今日感應道交故云忽於今
日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判天性定父子
也。
△四正付家業。】


「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萬行萬德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內
是子所知者追指昔日大品領教所委有廣略般
若共不共別圖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故法華但
明佛之知見不更廣說一切行相也妙樂云所付
般若有共不共不出因果因為萬行果為萬德行
即四諦十二因緣十八空等德謂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等此我之德既云子有當知汝等竝
[002-0237b]
有如來因果之藏此即天性相關也故知知之與
見竝是所有所以法華但總說云佛之知見耳。

二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領上各乘大車得未曾有自顧無心希望佛道而
今忽聞得記作佛故云不求自得也三藏中本心
不求方等中耻小望絕故不求般若中雖領非巳
分故不求昔雖不求而今自得也。
△二合譬四初
合父子相失譬。】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似佛子。」


【如來合父似則合子似有二義一取大機為子昔
未逃逝既非真位猶居外凡故云似也二取小機
為子者小機似像大乘根性故云似也子既背父
而逃故貶之曰似妙樂云子既等者舉正因況若
論正因不似亦子況復似耶既曾結緣誰非真子
據曾逃走父且貶之由位淺迷深斥之云似。
△二
合父子相見譬。】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合長者見子便識。
△三合父命追誘譬二初合傍
人追二初合誡勸兩門無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樂受生壞苦不苦不
樂受生行苦妙樂云由三苦故五濁加重所以勸
誡二門竝無大機但堪小化五濁遍故即是三苦
[002-0237c]
無明覆故即是無知。
△二合息化中有小志。】


「樂著小法。」


【△二合二誘譬二初齊教領二初合具陳上事。】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戲論之糞謂見思也。
△二合除糞取價。】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合上尋與除糞得至涅槃下
合上先取其價也。
△二合探領三初合先欲擬宜。】


「然世尊先知我等。」


【上言遙見今言先知。
△二合方便所好。】


「心著弊欲樂於小法。」


【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著獘欲。
△三合先知歎車。】


「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上言即脫瓔珞更著麤獘今言便見棄捨不為分
別寶藏之分。
△四合領付家業譬二初合領家業
二初合相體信二初合令體信。】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


【帶三乘方便說大乘實相故言以方便力於我等
前說大乘法亦是合上出入無難以方便力出辯
二乘以佛智力入明實相若不體信豈於我前明
佛慧耶。
△二合在本處。】


「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二合命領業二初合受領業。】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002-0238a]


【△二合無希取二初正合。】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合無希取也無志願者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
說故我不志願也。
△二釋意。】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者帶方便力以實相法共
二乘說我等不識不共之意所以不知真是佛子
也。
△二合付家業二初合付業二初明無恡。】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恡惜。」


【△二釋無恡。】


「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於此經中下舉今證昔今理惟一故知昔三非實
但為未堪故於大前毀訾小心欲令捨偽取真定
知非恡然佛實以大乘而教化也。
△二合歡喜。】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巳得之。」


【△二偈頌二初七十三行半頌長行二初頌法說。】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不頌不求但頌自得。
△二頌譬說二初頌開譬四
初頌父子相失四初正頌子背父去。】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火宅中明長者所王國邑聚落語寬此中明窮子
輪迴三界名諸國六道名五十餘年也。
△二正頌
求子不得二初頌求子不得。】
[002-0238b]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


【四方推求者不同於上上四方是約四諦推理今
四方是觀四生中覓可度之機也。
△二頌中止一
城。】


「求之既疲頓止一城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造立舍宅者有餘國中有餘涅槃也起慈悲舍依
性空宅也往來者眾諸土菩薩來往聽法也妙樂
云頓止一城者頓謂頓乏示迹之相義同於乏又
頓止即不行止於方便土中求覓子機也造立舍
宅者有餘之土非寂光自然現勝應身非法身本
有於彼更運依空慈悲故云造立五欲自娛者非
麤獘五欲乃勝妙五欲也。
△三超頌憂念轉深。】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此但頌先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是故憂耳妙樂云
但頌子背父去即失子之苦而無得子之樂失苦
得樂俱在父懷是故失時巳懷於樂必知後時還
來故也遠鑒機緣未若於佛夙夜者夙早也謂晨
起夜暮也又夙即化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準說
可知。
△四追頌子到父城二初頌近父之由。】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飢餓羸瘦體生瘡癬。」


【從邑至邑者根塵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國修三界
有漏善如有所得修二乘無漏善如無所得不得
大乘法食如飢餓無大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
有無善上起見思如瘡癬也。
△二頌遂到父城。】
[002-0238c]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二頌父子相見二初頌子見父三初頌見父之
由。】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二頌見父之相。】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出內財產注記券疏。」


【上明見父之處處是門側今言長者於其門內者
見相兼得處也施大寶帳等正見父相之處也注
記券疏即是授記明脩行也章安云以廣顯略為
注授決為記四弘誓為券修行為疏妙樂云以廣
顯略等者如華嚴中廣明身相國土行願本欲以
此廣佛知見顯實相體故云以廣顯略授決者華
嚴前文無授記語入法界品旁論授記亦得名為
授記故也弘誓及行彼最委悉又誓為券者誓許
利他如有券約隨脩隨償如疏隨還訖至菩提償
之方畢又華嚴中菩薩行願多明事數名算計也。


△三頌生畏避心。】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二頌父見子二初頌見子之處。】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


【△二頌見子便識。】


「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三頌父命追誘二初頌傍人追三初頌喚子不
來。】
[002-0239a]


「即勅使者追捉將來窮子驚喚。」


【此頌勸門無機也。
△二頌再喚不來。】


「迷悶躃地。」


【此頌誡門無機也。
△三頌即便放捨。】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此總頌勸誡二門無機以無機故方乃息化見殺
與上必死義同也。
△二頌二人誘二初頌顧作即
齊教領二初頌設方便即上擬宜。】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除諸糞穢倍與汝價。」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說小乘法而誘引之眇目譬
偏空所見不正故矬者豎短陋者橫狹見偏空者
竪不能窮實相之源故如矬橫無大乘眾善莊嚴
故如陋非四無畏名無威異常樂我淨名無德也。


△二取價除糞即上適願。】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淨六根房五陰舍也。
△二頌教作譬即探領四初
頌牖中。】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


【△二頌羸瘦。】


「念子愚劣樂為鄙事。」


【△三頌更衣。】


「於是長者著獘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四正教作。】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又以輭語若如我子。」
[002-0239b]


【上長者教作有七科法門今云語者即合四念處
也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既益汝價下一行頌四
如意足也油塗足能履深水譬神通又油能除風
譬定飲食充足即上米麵也薦席厚煖即是觀練
熏修四種禪定修此定故能除散動也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二句總頌上第四安慰即五根第五無
過即五力根力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輭語若如我
子二句總頌上第六作字即八正道第七令常作
即七覺支並是子位也此三十七道品常途論之
七覺在八正前今對位次故八正在七覺前也。

四頌領付家業二初頌領付業之由即上領家業
二初頌心相體信。】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


【△二頌委領家業三初頌領受命。】


「經二十年執作家事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或言二乘轉大乘教教諸菩薩斷別見別思名二
十年或言說般若時長凡二十年。
△二猶居本位。】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未捨劣心故宿草庵。
△三通達大志。】


「父知子心漸巳曠大。」


【漸巳曠大大乘機動也。
△二頌付家業二初頌正
付業三初頌集親族。】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


【△二頌定天性。】
[002-0239c]


「於此大眾說是我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


【此言從有二乘之機而來感佛故云自見子來巳
二十年妙樂云但立二名名二十年也。
△三頌正
付與。】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二頌得付喜。】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二頌合譬四初頌合父子相失。】


「佛亦如是。」


【妙樂云若單以佛亦如是一句合父子相失意仍
未顯次知我樂小一句合父子相見意亦未顯何
者上句借下句成知樂小故義當相失次下句借
上句成佛知樂小故得相見樂小由退大所以相
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
△二頌合父子相見。】


「知我樂小。」


【△三頌合父命追誘二初頌合傍人追。】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二頌合二人誘。】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四頌合領付家業二初頌合領家業二初長頌
命領知。】


「佛勅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最上道即是空慧般若更無過其上也。
△二正頌
受無希取二初合正受命。】
[002-0240a]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佛子聞法得記者明轉教益他也爾時但謂轉教
教化菩薩不言為我。
△二合無希取二初牒前譬
帖合。】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


【△二正合無希取三初正頌無希取之意。】


「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二具智斷故無希取三初標二初標斷德具故
無希取。】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內滅者內即惑體三界見思惑盡故云內滅故科
為標斷德也。
△二標智德具故無希取。】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既云若聞聞教屬智故科為標智德以小智具故
不欣大智此與上標斷德並舉無樂大之失顯執
小之過也。
△二釋。】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則為巳得報佛之恩。」


【初所以者何至不生喜樂釋斷次我等長夜至謂
是究竟釋智次我等長夜至有餘涅槃重釋斷次
佛所教化至報佛之恩重釋智故知初二行明自
住小斷次一行半明失大智次一行半重釋小斷
次一行釋失大智言諸法空寂等者理性本空常
住平等清淨無作也最後身者阿羅漢也有餘涅
槃者子縛巳盡果縛猶在也佛所教化等者以得
[002-0240b]
顯失也以失大智故無志樂若有大智則生志樂
脩之得道則為報佛恩也。
△三結。】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結釋自無希取意也。
△三明佛見捨合無希取。】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二頌合付家業二初頌合正付業二初牒譬帖
合。】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然後乃付一切財物。」


【△二正頌付業。】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二頌合得付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得道者得實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習果也此
明開佛知也於無漏法得清淨眼者此明開佛見
見實相理也昔日見無漏不落凡夫今日見無漏
不落二乘昔日慧眼見空今日淨眼見中持戒得
報昔日持戒梵行共顯無漏灰身滅智無人受此
果報者今日梵行能得無漏即了因取果義持戒
即緣因義清淨眼所見理即正因義我等真是聲
聞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一音徧滿三千界似
道未真今入十住即是真也真阿羅漢有三義此
中但舉應供一義堪為十法界福田方名應供又
云無生若不生變易方名無生又云殺賊斷通別
見思盡方名殺賊妙樂云分得大乘習果者得初
[002-0240c]
住時破一品無明即生得故名為習果。
△二一十
三行歎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章安云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發弘誓願拔
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來室
恩二如來行菩薩道教我大乘雖復中忘智願不
失蓋如來室清涼溫煖大慈與樂恩三眾生退大
遭苦佛於中間伺其機宜如犢逐母脩行六度以
利益之葢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四佛成
道巳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隱其神德用貧所樂
法於鹿苑中先以五戒十善令離諸欲葢是如來
衣遮貪欲熱惱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為說
三乘葢是如來衣除見寒愛熱恩六於方等彈訶
貶斥令耻小慕大葢是如來衣遮醜陋恩七於般
若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葢是如來衣與
我莊嚴恩八至法華會親族定父子無上寶聚不
求自得蓋是如來座恩九十既坐座巳身意泰然
快得安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於其
中應受供養葢是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
世尊大恩兩肩荷負所不能報此之謂也妙樂云
牛頭栴檀者華嚴經云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
能燒正法念經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頭
栴檀以此山峯狀如牛頭於此峯中生栴檀樹故
名牛頭或有說云牛頭山名也香出彼山故以名
[002-0241a]
之栴檀如序品釋。】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