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26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唐-般若 (master)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五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淨戒波羅蜜多品第六



爾時,佛薄伽梵於大眾中作師子吼,廣說布
施波羅蜜多已。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合掌恭
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已說修大乘者興大
悲心行布施波羅蜜多,以何方便而能圓滿
淨戒波羅蜜多?何名淨戒?防何過失?云何護
持而得清淨?設護淨戒,現在未來有何果報?
云何守護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
世尊分別廣說,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如
來、應供、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讚慈氏菩薩摩訶
薩言:「善哉,善哉!汝於無量百千億劫奉持淨
戒,普為利益安樂有情問如是義。汝今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修大乘者,若欲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應當如是發廣大心:『普為憐愍一切眾生,所
謂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為已身自求解脫
[005-0887a]
護持禁戒。』復作如是正念思惟:『我於昔時已
發誓願,若見有情毀禁戒者,誓當勸令堅持
淨戒,以佛淨戒而為瓔珞莊嚴其身。若我不
能護持戒者,云何以戒攝護有情?以是因緣
勸令持戒?若不如是,云何能置一切有情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諸凡夫
自不清淨為毀戒者,雖說正法勸他持戒,終
不信從反被輕呵:「若欲教他護持淨戒,何不
自護而毀犯耶?」以是思之汝應持戒,汝若不
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
何能勸人守護淨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
諸放逸,堅持淨戒波羅蜜多,然後為人說正
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既信受已護持佛
戒,具足清白乃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復次,慈氏!若有眾生發菩提心,普為一切五
趣四生,乃至護持一禁戒者,亦得名為入佛
淨戒波羅蜜多,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大乘者,見諸有情
墮於惡趣,應當修習淨戒波羅蜜多,拔濟令
出置於涅槃。然修行時有三大障:一者瞋恚,
二者慳貪,三者染欲。其瞋恚者能退悲心,大
悲心者一切菩提行之根本,以悲力故,於夢
寐中不生殺想,況[寤-吾+告]寤時斷命食肉。其慳貪
者不能捨施,於己財物常生慳惜,於他財寶
恒起貪求。是故菩薩摩訶薩見他財物,如覩
毒虵不生貪著。其染欲者非清淨行,應當遠
離五欲淤泥。然此貪欲諸苦根本,六波羅蜜
之大障也,復能燒滅菩提之心。」


爾時薄伽梵
[005-0887b]
而說頌言:


「 「女性妖媚幻惑人,
 如怨詐親不可近,
 貪欲迷荒壞清淨,
 如水瀑流摧石壁。
 女人之性多諂曲,
 如水隨流性不定,
 恒懷異志背其夫,
 智者諦思應遠離。
 譬如靈山白象王,
 鼻有力能拔大樹,
 及見母象心昏醉,
 引入陷穽被調伏。
 如鹿食草飲清流,
 復能遠陟諸山谷,
 獵師能為誘鹿聲,
 彼鹿尋聲來就死。
 如魚沈潛深隱處,
 游泳水中難可見,
 為求其食吞鉤餌,
 貪欲喪身亦復然。
 譬如黑蜂貪其香,
 醉象污流發香氣,
 貪齅此香集象身,
 象耳搖動撲皆死。
 如燈無風焰熾然,
 飛蛾為明競投赴,
 由斯入火自焚燒,
 貪愛亡軀亦如是。
 五塵遍觸眾生身,
 一一害人如毒藥,
 受者如是諦思惟,
 眾苦積聚非安樂。
 炎火熾然猶可觸,
 旋嵐猛風或能繫,
 瞋恚毒虵易調伏,
 女人之心難可禁。
 無熱池中功德水,
 流入大海不堪飲,
 八味皆失同醎苦,
 親近女人善法盡。」」



佛告慈氏:「以是因緣,當知女人不應親近,乃
至夢中不應思想,況覺悟時而行欲事。


「復次,菩薩摩訶薩離三障已,應當修習十種
淨戒。云何為十?所謂身三淨戒、口四淨戒、意
三淨戒。言身三者,離殺、盜、婬。云何不殺、若見
有情被損害時,應以悲心往救其命,或以資
財贖令得脫,設不免者以身代之;何況自殺。
不偷盜者,菩薩摩訶薩於他財物,乃至夢中
[005-0887c]
不生盜想,況於[寤-吾+告]寤而起盜心。應於自財以
清淨心,無所悋惜常行惠施,亦勸他人離不
與取,恒行布施波羅蜜多。離染欲者,菩薩
摩訶薩應當遠離五欲境界,亦為有情說欲
過失,復令眾生離欲邪行,讚說出家無量功
德,令多眾生捨家出家,拔濟有情離貪愛獄。
是則名為身三善也。言口四者,謂離虛誑、離
間、麤惡及無義語。云何虛誑?謂不見言見、見
言不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於此虛誑皆捨
離之,作真實語,名離妄語。復次言離間者,
於彼說此、於此說彼,令生乖諍。若能離此,常
和合語,是則名為遠離間語。麤惡語者,謂
出惡言令彼熱惱,所不欲聞而令聞之。若能
離此,常以軟語令彼適悅,是則名為離麤惡
語言。無義語者,以染欲心戲弄談謔,乃至邪
論皆無義利。若能離此,為益有情實語時語,
是則名為離無義語。菩薩如是若能離口四
過,修習如來四種善語,常為有情說於妙語,
令聞法者歡喜信受,如水清珠能清濁水,聞
法信受亦復如是。


「復次,慈氏!意不善業亦有三種,謂貪、瞋、癡。離
貪嫉者,見他尊貴、多饒財寶起嫉妬心,應正
思惟作如是念:『願一切有情得大富貴無所
乏少,是諸有情勤苦艱難今乃獲得,云何於
彼生嫉妬心?我於己財皆應奉彼,況彼自獲
我應隨喜,云何乃反生嫉妬耶?』以是因緣,於
彼有情不應嫉妬但生隨喜。若能如是除貪
嫉者,是名菩薩持心淨戒。復次,離瞋害者,若
菩薩摩訶薩被諸有情諸惡誣謗,無故打罵
[005-0888a]
斷截支節。菩薩於彼離瞋害心,作是思惟:『我
已發願,於諸有情不起瞋害。云何今日乃發
是心?又我昔願,常以法藥蠲除有情瞋害之
病。若於眾生起瞋害者,自疾不能救,何能救
彼一切有情?復次,若諸有情瞋菩薩時,深自
剋責以我有過,福德鮮薄令他生瞋,我若無
過彼必不瞋。』


「復次,若菩薩摩訶薩見二有情互相瞋恨結
怨不捨。菩薩見已,生悲愍心:『此之有情不捨
瞋恨,當墮地獄火燒其身受大苦惱。是我之
咎,應持法藥療此瞋病。我昔誓願,願與一切
眾生除瞋恚病,云何今日不為斷除?此等眾
生常為恚魔之所執縛不自覺知,以大猛火
之所焚燒。既被魔執,設持利刀來殺害我,我
知魔鬼不應生瞋,當於是人生大悲愍。』復次,
離邪見者,一切眾生皆有邪見極為深厚。菩
薩大悲,以正見炬作大照明令見三寶,又於
佛法眾僧所有功德深生信樂。一切外道,一
切眾魔作障礙者,不能破壞正見之心,於大
乘行無能退屈。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行大乘者,欲令眾生
離不善行,先當自身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何
以故?若諸菩薩自行十善,所有言教人皆信
受。若自不行而教人者,譬如有人為水漂溺,
語岸上人:『我能救汝。』無有是處。造十惡者亦
復如是,自被十惡瀑流所漂,語諸眾生:『我當
度汝。』亦無是處。菩薩如是於十善戒具足修習,
復教他人如是展轉,名為修習淨戒波羅蜜
多。」


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
[005-0888b]
有情,除斷十惡修十善者,當獲何果?」


爾時
佛薄伽梵讚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次第
解說。此十善業,一一皆感四種果報。云何為
四?一現在安樂,二煩惱怨賊勢力羸劣,三於當來世常得尊貴無所乏少,四精勤修
習當得無上正等菩提。離殺四者,一〔者〕-【明】者者菩
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不起害心,能施無畏
亦不恐怖,以無怖故,一切眾生親近供養尊
重讚歎。菩薩於彼生憐愍心,由慈心故,過去
所有一切怨恨自然心息。二者瞋恚害心悉
皆羸劣,以慈甘露用塗其心,而能蠲除瞋等
熱惱,睡眠安隱恒無惡夢。以慈心故,藥叉諸
鬼、食血肉者捨離害心,及諸惡獸常相守護。
三者於未來世獲三種果:一者壽命長遠常
無中夭;二者所生之處常無病苦;三者大富
饒財恒得自在。四者以不殺故得佛法分,於
五趣中所生之處,於世自在隨意能住,乃至
坐於菩提樹下,諸魔鬼神不能為障成等正
覺,無量聖眾之所圍遶。慈氏!此即離殺四種
果報。


「復次,離不與取亦四果報。一者於現生
中得離貪嫉,身心安樂。二者以離貪嫉,一切
眾生之所信向,委寄任用無復疑惑,與諸有
情而作伏藏。三者於未來世得大富饒豪貴
自在,所有珍財,王、賊、水、火無能侵奪。四者能
與殑伽沙等一切諸佛主功德藏,所謂十八不
共法等清淨法財,二乘之人耳尚不聞何況
得見。慈氏!當知此即名為離偷盜業四種果
報。


「復次,離欲邪行亦四種報。一者於現生中
[005-0888c]
一切人天之所稱讚,亦無疑阻,人所敬重,遠
離惡名。二者六根調善,令染欲火勢力微劣。
三者於未來世所生之處,父母宗親妻子眷
屬,孝友貞順純一無雜,離於女人所有過失,
令諸眾生無復愛染。四者為離邪行而得馬
王陰藏之相,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慈氏!當知此即名為離於邪行四種果報。


「復次,離虛誑語亦四種報。一者於現在世常
行實語,離虛誑語,諸天憐念常共守護。二者
既無虛誑,一切眾生信受其語,若說法時人
皆諦受,無勞功力自然信行。設復有人自雖
虛誑憎誑語人,見實語者心亦歡喜。以自妄
語不信他實,若知真實深生敬重。當知實語
為大利益,斷妄語者,一切惡業不復造作。何
以故?以他問時如實答故。若在閑靜不起妄
念。何以故?若人問我:『汝閑居時生妄念不?』若
言無者是虛誑語,若言有者羞愧他人。以是
因緣,能令妄心漸漸微薄。三者所生之處,口
中常出青蓮花香、蘇曼那香,一切有情之所
愛敬。自實語者不疑他人有虛誑語,亦令
他人信己實語,能令眾生永斷疑網。四者所
出言詞人皆信受,能令眾生聞法歡喜,乃至
當得無上菩提。慈氏!當知此即離虛誑語四
種果報。


「復次,不離間語亦四種報。一者現在
世中能令自他和合無諍所在安樂。二者以
和合故眾人愛敬,過去所有離間語罪悉得
銷滅,於三惡趣心無憂懼。三者於未來世得
五種果:一者能獲金剛不壞之身,世間刀杖
無能損壞;二者於所生處得善眷屬,無諸乖
[005-0889a]
諍,不相捨離;三者於所生處設不遭遇善友
知識為說法者,自然覺悟無二法門,於佛法
僧深生信向,無有退轉;四者令諸有情一心
一事歡喜相向,速能證得慈三摩地;五者而
能勸發一切有情修習大乘令不退轉。四者
遠離間語,常和合語,得善眷屬隨順調伏,
乃至涅槃不相捨離。慈氏!當知此即名為離
兩舌語四種果報。


「復次,離麁惡語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離麤染垢心常清淨。若於塵
境妄起貪欲,瞋恚風塵集諸藏識。菩薩摩訶
薩興大悲雲、降慈心雨,滅妄貪欲、止恚風塵
令得清淨。二者軟語之人一切愛樂讚歎隨
順,令麤惡者漸令調伏,六根清淨三業無染。
三者以清淨故,於當來世所生之處,永離三
塗常生善處。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具梵
音聲,說法之時隨其類音各解其義,而生念
言:『今薄伽梵為我說法、不為餘人,所說妙法
皆契我心,除我身心煩惱習氣。』慈氏!當知此
即名為離麤惡語四種果報。


「復次,離無義語
亦四種報。一者現在世中智人讚歎,心無卒
暴而得安樂。二者所出言教人皆信受,麁惡
微薄。三者於未來世所生之處,恒聞種種如
意音聲。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獲無礙辯,
設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天、龍、人非人
等來詣佛所,同於一時各各別問自所疑事。
時薄伽梵於一剎那以一言音悉能詶對,皆
契本心斷除疑網。慈氏!當知此即名為離無
義語四種果報。


「復次,離貪嫉者亦四種報。一
者現在世中見他富貴不生貪嫉,作是思惟:
[005-0889b]
『彼人富貴皆宿福生,以我貪嫉豈能侵奪。以
是因緣,應永斷除慳貪嫉妬,若不除斷常受
貧窮無復威力。』以是義故,菩薩觀之除其貪
嫉,於他富貴生隨喜心,不捨毫釐獲大功德。
二者一切愛敬,身心安樂無復憂惱威德自
在,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遶,
貪嫉之心由斯微薄。三者所生之處常得端
嚴,六根圓滿財寶豐足,眾人愛敬常行惠施,
無礙辯才處眾無畏。四者乃至證得無上菩
提,眾聖圍繞功德最上,一切眾生同受教命。
慈氏!當知此即名為離貪嫉者四種果報。


「復
次,離瞋恚者亦四種報。一者於現在世六根
聰利,儀容可觀人所親附。瞋恚之人猶如枯
樹,心中火然,所有枝葉悉皆乾盡。眾生亦爾,
被瞋恚火熏習五根,儀相枯槁人所惡見。二
者心無瞋恚,一切惱害打罵訶責盡皆不起。
譬如有人持迦嚕羅呪,一切諸毒無能害之。
以無恚怒增長慈心,以慈真言,令三十六俱
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無所損害。
三者於未來世,以慈心梯上生梵天一劫安
樂,令諸眾生斷惡修善。四者漸次能得無上
菩提,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熾然炳
著,無量功德蘊集其身。慈氏!當知此即名為
離瞋恚人四種果報。


「復次,離邪見者亦四種
報。一者若離邪見修行正見,於現世中離惡
知識,親近善友聞法信受,未生不善令永不
生,已生不善令盡除斷,未生善法修習令生,
已生善法修令增長。此正見者,一切善法之
根本也。二者能閉不善行門,於大眾中名稱
[005-0889c]
普聞心無疑悔。三者於未來世,所生之處遇
善知識、得善伴侶,順於正見,歸佛法僧更無
異向。於菩薩行無退轉心,除滅罪愆增長福
聚,有漏無漏、生死涅槃、過患利益能善分別,
了達諸法無我我所,無有執著住法性空,正
見力能究竟清淨。四者所有三乘勝妙功德
人不能測,正見之力皆悉圓滿,能為眾生作
歸依處,度脫有情出生死苦,悉皆安置無上
大乘,乃至處於法王之位。慈氏!當知此即名
為離邪見人四種果報。


「復次,菩薩摩訶薩非唯護持十善淨戒功德無
盡,乃至受持微細禁戒,清淨功德亦無有盡。
何以故?凡夫眾生受持禁戒,取相果報一切
有盡:外道諸仙所有禁戒,失通亦盡;人間十
善,捨十善時戒亦隨失;欲界諸天壽盡戒失,
色界諸天四靜慮中,無色界天三摩鉢底,捨
生失定戒亦隨盡;二乘無學入涅槃時戒亦
隨盡。若菩薩摩訶薩所受禁戒六十五種,隨
一一戒究竟清淨功德無盡。云何名為六十
五種?謂:不害眾生;不行偷盜;不侵他妻;不
誑惑他;不兩舌語;忍麁惡言;不作綺語;不
生貪嫉,見他安樂生歡喜心;不起瞋恚,惡言
罵辱悉能忍受;不起邪見,尊重如來,不師外
道。復次,歸信佛戒,心無疑濁故;歸信法戒,離
欲真實故;歸信僧戒,和合最勝故。尊重父戒,
生我身故;尊重母戒,養育我故;尊重和尚戒;
生我法身故;尊重阿闍梨戒,教我軌則故;尊
重大弟子戒,成我法身故。一心戒,輕重無差
故;無破戒,於重不犯故;不缺戒,於輕不毀
[005-0890a]
故。不習三乘戒,不求聲聞果故;不習二乘戒,不求獨覺果故。離惡生處戒,不生邪見外
道家故;增長白法戒,以淨戒力隨願生故;富
貴相戒,智者不嫌故;端嚴戒,其心不亂故;無
毀呰戒,於一切處不被譏訶故。善護五根戒,
勤不放逸故;名稱戒,善解諸法故;少欲戒,無
所希求故;端直戒,眾善隨心故;如說修行戒,
不違教命故。大慈戒,救度一切眾生故;大悲
戒,拔一切眾生苦故;大喜戒;慶彼得樂故;大
捨戒,離憎愛故。知己過戒,省察自心故;不見
他過戒,護彼意故。布施戒,救貧乏故;攝持戒,
攝一切善法故;忍辱戒,不害眾生故;精進戒,
勇猛不退故;禪定戒,定支增長故;智慧戒,聞
法無厭故。多聞戒,求法無倦故;近善知識戒,
修集覺分故;離惡知識戒,避險惡道故。不惜
身分戒,剎那無常故;不惜壽命戒,如救頭然
故;不追悔戒,性本清淨故;不虛假戒,無變動
故;無熱惱戒,內外清涼故;無人我戒,心謙下
故;不掉舉戒;性安靜故;不諂曲戒,常質直故。
知眾生心戒,善識物機故;調伏心戒;不濁亂
故;寂靜戒,離諠雜故;右遶戒;順理行故。救拔
眾生戒,行四攝法故;護正法戒;守護法財故;
圓滿諸願戒,弘誓清淨故;如來戒,隨順如相
故;佛三昧戒,圓滿一切佛法故。慈氏!當知此
即菩薩摩訶薩六十五種清淨戒身。」


佛告慈氏:「若諸菩薩持一一戒,能得如是無
量功德,乃至捨所愛命不得缺犯佛之禁戒。
應持此戒如護眼睛,守慎此戒如護賢瓶,不
以五欲利斧而斬壞故。護微小戒如五逆罪,
[005-0890b]
輕重等護心若金剛。不得起於貢高我慢,雖
持此戒清淨如是,比於無始所造惡業如大
千界所有微塵,此持戒善比彼惡業如一微
塵。既知如是,云何持戒而生我慢?


「復次,慈氏!菩薩見諸眾生毀破禁戒不生輕
慢,而於自身更增持護,復作是念:『我昔誓願,
令諸眾生堅住淨戒。雖諸眾生難可化度,我
當勤加精進,以淨戒船度破戒者,出生死
海到涅槃岸。』


「復次,慈氏!若諸眾生有此身者,
須四種物。云何為四?一者飲食,二者衣服,三
者房舍,四者醫藥。菩薩摩訶薩於此四事,如
法營求不以非法,不自矜高多求無厭,應當
少欲知足支身。譬如有人身患瘡苦,求善良
醫,以藥塗附用衣裹之,處深密室臥軟敷具,
但為治瘡非愛身故。菩薩如是,以八苦身,雖
求良藥塗以飲食、假以衣服處於房舍,不樂
此身色力壽命,為修勝法安樂眾生,除斷生
死煩惱癰瘡。菩薩如是處大眾中,常省己過
不毀他人,遠離名譽。若有讚歎之者,皆自思
之:『如是名聞我皆無分,我今自測多諸𠎝犯,
功德法中我無少分,眾生妄見言我有之。』菩
薩以大悲心而為依止,以淨戒波羅蜜多而
為伴侶。


「復次,慈氏!有是淨戒非波羅蜜多,取
相持戒不為最勝之所攝受,但名淨戒非波
羅蜜多。何以故?但獲三界有漏果報,壽盡無
故。若普為一切眾生護持禁戒,觀第一義空
無我人相,而為有情護持禁戒,是則名為淨
戒波羅蜜多,能令眾生速得無上正等菩提。
又此淨戒波羅蜜多,與諸有情而為示導,復
[005-0890c]
與一切無信有情生淨信故,能與有情作伏
藏故,復與一切有情作無價寶珠瓔珞嚴身
故,復與一切有情作上妙塗香故,復與一切
有情作大名聞故。又此淨戒波羅蜜多,能與
在家出家一切有情,若老若少平等端嚴故。
不起我慢、增上慢,離諸過患,威儀清淨無諸
怖畏,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勝法王。
云何能知戒為第一?若有眾生能持淨戒,雖
處卑賤而非族姓豪貴尊嚴,亦非自力能益
他人,以是淨戒波羅蜜多,能令一切天、龍、藥
叉、人非人等,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長者、
居士,悉皆歸敬禮拜供養尊重讚歎。廝下之
人受持佛戒,尚得如是恭敬尊重,況餘尊貴
之人護持禁戒,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當
知護淨戒者,行住坐臥及經行處,其地吉祥,
一切人天應取其土頂戴供養。以是當知,持
淨戒者於諸眾中而為第一最高最上。是則
名為淨戒波羅蜜多究竟圓滿。」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