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226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唐-般若 (master)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靜慮波羅蜜多品第九之餘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為此大悲於諸善業而
為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
七寶輪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
者唯有一子,父母鍾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
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云
何大悲?大名麼賀,麼者名我,我以大悲利
樂有情故名大悲。又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
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又娑嚩者名屬
已分,一切有情我應救護故名大悲。又迦者
名護。不令他人得其便故,名為大悲。又此大
悲者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故。又此大
悲能悟無師自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
[009-0904c]
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


「復次,慈氏!此大悲心有五十種。云何大悲?無
諂諛故。云何大悲?身口相應故。云何大悲?無
虛誑故。云何大悲?住實際故。云何大悲?不退
轉故。云何大悲?了本覺故。云何大悲?無詐
偽故。云何大悲?自性清淨故。云何大悲?行質
直故。云何大悲?住正性故。云何大悲?求佛身
故。云何大悲?求佛壽故。云何大悲?不起一切
過故。云何大悲?護有情故。云何大悲?所度有
情無有量故。云何大悲?同虛空故。云何大悲?
不捨貧窮諸眾生故。云何大悲?拔諸苦故。云
何大悲?自性不動荷負一切故。云何大悲?行
清淨行不誑自他故。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諸
善業故。云何大悲?普與樂故。云何大悲?不生
疲倦故。云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云何
大悲?堅持施忍精勤行故。云何大悲?能忍下
劣所輕慢故。云何大悲?不懷一切宿憾恨故。
云何大悲?作無上醫故。云何大悲?以大乘慧
攝下劣乘,等無二故。云何大悲?善覆自德讚
他善故。云何大悲?能與無漏真法樂故。云何
大悲?能捨所愛心無悋故。云何大悲?為諸有
情心無悔故。云何大悲?善持淨戒護毀禁故。
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諸有情得佛樂故。云
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云何大悲?不惜
自身捨支節故。云何大悲?樂修功德不求報
故。云何大悲?能調有情修靜慮故。云何大悲?
了三界空不染著故。云何大悲?積集善根離
不善故。云何大悲?能滿一切有情所求願故。
云何大悲?不捨普願住無為故。云何大悲?捨
[009-0905a]
有為法故。云何大悲?慳貪有情令行捨故。云
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云何大悲?多瞋
有情令住忍故。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進
故。云何大悲?散亂有情令住定故。云何大悲?
愚癡有情令智慧故。」


佛告慈氏:「如是大悲,能
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則名為大悲
無量。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修習大喜無量?所謂憶念一切佛法愛
樂恭敬,不住生死、不壞喜心,除諸邪見、離五
欲蓋,能安有情住真實際,恒求如來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聽聞正法順第一義,恒樂修行
達於彼岸,圓滿具足喜慶心生。譬如世間大
節會日,一切親族善友集會,勝妙五欲歡娛
喜悅。菩薩亦爾,起大神變遊戲之時,八部龍
天四眾雲集,戒、定、智慧、解脫、知見悅樂其心,
是名大喜。又此喜者,於諸有情無損害心,勤
求一切諸佛妙法,已得未得心無暫捨。於大
乘法心恒正解,於二乘法不生取著。捨離慳
悋增長檀那,見乞者來心樂惠施。於他持戒
生淨信心,見毀禁人極懷憐愍。於己尸羅清
淨圓滿,離三惡怖迴向法身,設有毀罵安忍
受之。於軌範師奉順言教,頂戴尊重勤而行
之。於諸有情善言含㗛,遠離嚬慼先意問
訊。住真寂定,無諂無誑不麁不曲,常讚人
善不說他過,樂與眾同行六和敬,作大法師
開示涅槃顯真實相。於尊重所起父母想,等
視眾生猶如一子。於親教師尊重如佛,於修
行者猶海導師,諸波羅蜜如無價寶,於說法
[009-0905b]
人如如意珠,無漏法林自在遊戲。教授我者
深自慶喜,聞說過非如醫示病,聞說正法如
病獲藥是名為喜。了苦、無常、無我、不淨,隨順
涅槃常樂我淨一相一味,故名為喜。又大喜
者,體真勝義性無生滅,不沈不舉、無去無來、
常爾一心,名真喜悅。又大喜者,如聞善言身
心適悅,安住不動猶若須彌。又大喜者,明了
因果無迷謬故。又大喜者,如地不動為所依
故。又大喜者,如威德人無能敵故。又大喜者,
如勝義諦不毀壞故。又大喜者,如佛法僧功
德圓滿求無厭故。慈氏!當知此即名為菩薩
摩訶薩大喜無量。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修習大捨無量?菩薩摩訶薩修捨無量,
總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煩惱捨,二者護自
他捨,三者時非時捨。云何名為煩惱捨?若遇
恭敬心不高舉,設遇輕慢不鄙卑賤,得利不
喜、失利不憂,毀罵不瞋、讚亦無喜,稱揚不欣、
聞譏不恚,遭苦難時觀空無我,悅樂事至恒
觀無常,於所愛境心無貪著,設見嫌恨亦不
生瞋,於怨於親、持戒破戒其心平等,作善作
惡、若愛若憎都無二相,聞善惡言正不正法
亦復如是,於諸有情其心平等,於身命財不
生慳悋,是則名為煩惱大捨。云何名為護自
他捨?菩薩摩訶薩若有人來節節支解,菩薩
於彼無瞋恨心。如是菩薩於身語中未甞變
易,是名為捨。復次乞叉二合、上聲多者,是名雙義
及瘡痕義,謂眼及色,如有二人於菩薩所,一
人打罵、一則香塗,菩薩觀之等心無二。瘡痕
[009-0905c]
義者,菩薩觀之,第一義中誰為打者、誰為塗
者?不見損益亦無彼我,不害自他,是名為捨。
眼根色境雙義既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
法,寂滅平等亦復如是。於毀讚者及我六根,
第一義中無傷無害,故名為捨。設被傷害亦
不損他,是名為捨。或護自他俱無傷損,是名
為捨。於利非利常爾一心無害自他,故名為
捨。常自覺察護他人心,離於諍訟,亦名為捨。
復深觀察無有是非,是名為捨。如是名為護
自他捨。云何名為時、非時捨?若諸有情不受
教誨非法器者,菩薩不瞋,名非時捨。於聲聞
人觀四聖諦,獲苦法忍趣羅漢果,菩薩不障,
名非時捨。行布施時且止持戒,修淨戒時且
止於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名非
時捨。若於諸法應成就事決定應作,精進勇
猛長時無倦,無暇無退不辭勞苦,乃至事畢
方可故捨,是名時捨。如是名為時、非時捨。如
是修習慈悲喜捨,但名靜慮,不得名為波羅
蜜多。」


爾時慈氏白佛言:「世尊!如是修習靜慮為因,
悉能具足神通智慧。云何名為神通智慧?」



時薄伽梵告慈氏言:「善男子!是神通者,能
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淨法眼,知色
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復次,聞諸世間極
微小聲,是名神通;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
譬喻,是名智慧。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
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復次,
於過未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
名智慧。復次,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
[009-0906a]
了勝義空,是名智慧。復次,能知諸法,是名神
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復次,力能超彼釋、梵、
四王,是名神通;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是名智
慧。慈氏!當知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修真靜
慮得不思議神通果報。


「復次,慈氏!一切眾生恒為無量煩惱擾亂其
心。菩薩摩訶薩得真三昧,隨彼有情煩惱品
類,現如是等諸三昧門令其解脫。菩薩摩訶
薩勤加精進住是三昧,令諸有情安住如是
平等法中。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相應平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悉皆平等,即
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復次,慈氏!此三昧平等即菩提平等,菩提平等
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法
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名住真三昧。


「復次,慈氏!此菩提平等即虛空平等,虛空平
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等即一切
法平等。得如是平等法已,是則名為住真三
昧。


「復次,慈氏!一切世間性平等即清淨性平等,
清淨性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一切有情平
等即一切法平等。得此一切法平等,是則名
為住真三昧。


「復次,慈氏!若知自心平等,即知一切有情心平
等,是則名為住真三昧。


「復次,慈氏!若諸有情,能於我身作於饒益及
不饒益,我於彼等,心如大地普皆平等,其心
不動。所以者何?由住是三昧平等性故。以住
三昧,無散亂語、無率爾語,了達諸法、解第一
[009-0906b]
義,善知時節隨順而說,八風不動。菩薩能住
如是平等法性,不捨三昧、不離世間,自在無
礙,是名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靜慮波羅蜜
多。


「復次,慈氏!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出世方便
智慧?若菩薩修靜慮時,於諸有情起慈悲心,
名為方便;觀法寂滅,是名智慧。復次,修靜慮
時歸依於佛,是名方便;了無取著,是名智慧。
求一切法,是名方便;了法性空,是名智慧。觀
佛色身,是名方便;觀佛身空,是名智慧。觀
佛梵音,是名方便;了無言說,是名智慧。若正
觀時,是名方便;觀照亦空,是名智慧。拔濟有
情,是名方便;了眾生空,是名智慧。知眾生根,
是名方便;根性亦空,是名智慧。觀佛土淨,是
名方便;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得佛菩提,是名
方便;了本寂滅,是名智慧。請轉法輪,是名方
便;法無轉相,是名智慧。觀七覺支,是名方便;
了真本覺,是名智慧。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
修習靜慮波羅蜜多,一切天魔不得其便,即
能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薄伽梵說此靜慮波羅蜜多時,會中三
萬二千菩薩得日燈三昧,此日燈三昧亦名
一莊嚴三昧。云何名為日燈三昧?如日出時,
一切燈燭星月無復光明。菩薩得此三昧者
亦復如是,有學無學聲聞、獨覺。諸有情智映
蔽不現,是故名為日燈三昧。復次,云何名一
莊嚴三昧?所言一者即是無生,無生者即是
法空。又一者名遍一切處,譬如油麻油遍麻
中。無生法者亦復如是,體遍一切,是名一
[009-0906c]
莊嚴三昧。此一莊嚴亦名一增長三昧,一者
即婀,婀即法界,所謂契經令法界現前,法界
現前已。所有諸法神通增長明了現前,是故
名為一增長三昧。此一增長亦名一法界三
昧,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
其空現前,是名一法界莊嚴三昧。此一法界
亦名一空三昧,所言一者猶如虛空,一切萬
物生長空中,菩薩真空現在前時,信等善法
悉皆增長,是故名為一空三昧。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住此靜慮波羅蜜多
時,能入俱胝那庾多百千三昧。今為汝說小
分名字,所謂電光三昧,月光三昧,善增長三
昧,毗盧遮那三昧,增長不思議三昧,如如光
照三昧,無垢三昧,海德三昧,能自在轉一切
法輪三昧,成就禁戒三昧,無憂三昧,堅固三
昧,蘇迷盧三昧,法炬三昧,法勇三昧,轉法智
自在三昧,散積聚法三昧,持一切法三昧,持
白法三昧,知他心三昧,莊嚴寶幢三昧,滅煩
惱三昧,壞四魔三昧,發起十力三昧,無著三
昧,斷縛著三昧,燈手三昧,聞施名三昧,持地
三昧,安住心三昧,須彌燈三昧,摧伏怨敵三
昧,智炬三昧,發生智三昧,教授三昧,自在轉
無邊法門三昧,令心堪任三昧,知勝妙善三
昧,震日月音三昧,無所行三昧,壞魔三昧,無
種種想三昧,善調伏心三昧,釋師子三昧,念
佛三昧,念法三昧,念僧三昧,不退轉三昧,不
眴三昧,最勝無我三昧,似空處三昧,常覺悟
三昧,除煩惱緣三昧,如虛空三昧,入功能三
昧,念慧覺三昧,無盡辯三昧,大悲聲三昧,現
[009-0907a]
真諦三昧,不毀壞三昧,善行三昧,有情歡喜
三昧,知愛樂三昧,生愛樂三昧,勝慈三昧,性
靜三昧,大悲三昧,大喜三昧,無所捨著三昧,
法義三昧,法悲三昧,慧炬三昧,智海三昧,無
動三昧,善調伏身三昧,解脫智自在三昧,金
剛幢三昧,勝蓮花道場三昧,離世間法三昧,
勝智三昧,佛觀行三昧,威光三昧,威焰三昧,
與解脫智三昧,佛身莊嚴三昧,光明普遍三
昧,剎土遍淨三昧,入有情性三昧,滿一切願
三昧,順菩提路三昧,波羅蜜莊嚴三昧,寶髻
三昧,覺花三昧,與解脫果三昧,甘露音三昧,
無滯三昧,疾風行三昧,寶冠三昧,截海流三
昧,金剛峯三昧,大神通三昧,出生義三昧,
見無邊佛三昧,憶持一切所聞三昧,與剎那
智三昧,清淨無邊功德三昧,如是無量俱胝
三昧。若諸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者,是則名
為靜慮波羅蜜多。」


時薄伽梵說此靜慮波羅
蜜多時,會中七十八那庾多人天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萬二千菩薩證無生法
忍。


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爾時薄伽梵處於種種摩尼寶王師子座上,
現種種相,純以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遶。時
慈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聖世尊已為利
益安樂諸菩薩故,說靜慮波羅蜜多,唯願世
尊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多。又此般若波
羅蜜多復有幾種?修何方便而能得之?唯願
如來分別解說。」
[009-0907b]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
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靜慮波
羅蜜多,皆從般若波羅蜜多本母所生而為
根本。譬如眼等五根發生五識,能取五塵皆
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識心而為根本,若離
其心無所成辦。菩薩摩訶薩修前五種波羅
蜜多,恒以智慧而為其母,若離智慧無所剋
獲。亦如有情身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謝已
無復堪任,修行諸度若無智慧亦復如是。譬
如國境無有智臣,陰陽失序,一切人民皆不
安樂。法王國土若無智慧亦復如是,修行布
施乃至靜慮波羅蜜多皆不成就,解脫涅槃
終不能得。亦如商主入海採寶,要得船師方
達寶所隨意而取。菩薩亦爾,於生死海以五
波羅蜜多而為舟舡,載功德寶,要因般若波
羅蜜多無上舡師至於彼岸。」爾時薄伽梵
而說頌言:


「 「智慧為根本,
 能生善法芽,
 佛果大菩提,
 無非智所作。
 如人遭苦難,
 智者能救護,
 愚者造諸惡,
 如石投深水。
 若無真智慧,
 多聞妄分別,
 斯人不解義,
 如器安知味。
 所謂長老相,
 不必在耆年,
 雖少有智慧,
 是為真長老。
 如世有德人,
 正直無邪曲,
 不能辯邪正,
 寧知理是非。
 正智聞深法,
 智與理相應,
[009-0907c]
 隨順於大乘,
 是名真智者。
 於得失無著,
 憂喜不能動,
 安住如須彌,
 是名真智者。
 恭敬不生喜,
 輕慢無瞋恚,
 智慧如大海,
 是名真智者。
 不說他人過,
 亦不稱己德,
 智照無自他,
 當獲大名稱,
 勇猛勤精進,
 遠離一切相,
 我慢悉皆除,
 是名真智者。
 常當正觀察,
 不見他人過,
 深信善惡報,
 是名真智慧。
 智者在眾中,
 不說自功德,
 若人所稱讚,
 愧心無取著。
 成就諸功德,
 虛己常謙下,
 如果樹繁熟,
 枝條自低屈。
 福智生豪族,
 雖貴無憍慢,
 愚者自矜高,
 智者應觀察。
 智慧為善伴,
 遠離惡知識,
 斷滅諸煩惱,
 自然得解脫。
 樂將護惡人,
 亦當常遠離,
 崇重於賢善,
 是名真智慧。
 菩薩多悲智,
 損惱猶慈愍,
 如斫栴檀樹,
 流香普芬馥。
 不念他人惡,
 常思其善事,
 智慧離分別,
 人中最第一。
 智者住空寂,
 被毀心無惱,
 諸惡不能燒,
 如火煖大海。
 大悲離分別,
 見惡常憐愍,
 如日放光明,
 不棄旃荼舍。
[009-0908a]
 智人雖小過,
 為益應同住,
 如入瞻蔔林,
 自然皆蒙熏。
 正智離分別,
 如日無私照,
 亦如清涼月,
 能淨諸雲翳。
 智者多慈悲,
 常濟於貧乏,
 見乞不輕賤,
 應生歡喜心。
 如樹初生長,
 日夜無休息,
 智者樂修行,
 增長亦如是。
 智者遇大怨,
 慈悲猶不捨,
 如折蓮花莖,
 藕絲恒不斷。
 生死如毒樹,
 悟即法身果,
 生死與涅槃,
 本性皆平等。
 淨慧賢聖行,
 大悲常利物,
 不擇於怨親,
 恒離於分別。
 耆年多智慧,
 淨戒悉圓滿,
 親近如是人,
 速成安樂行。
 智慧無垢人,
 三業恒清淨,
 應親近是人,
 尊重過父母。
 無智難親近,
 能壞善人心,
 如火燒枯木,
 應當常遠離。
 供給於惡人,
 欲益反招損,
 如人飼猛獸,
 無不傷害者。
 供養智慧人,
 小善獲多福,
 如人飲甘露,
 求得安隱樂。」」



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此般若波羅蜜多,皆
從善友聞正法生,邪見之人是智慧怨,汝等
應當親近善友、遠惡知識。此般若波羅蜜多,
非唯出生一切善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
從此生,當知此經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009-0908b]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有二種智:
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為求人、天、二
乘解脫,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為波羅
蜜多。大智施者,心無所得,無所得故得佛菩
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羅蜜。以是故知,檀波羅
蜜從智慧生。尸波羅蜜亦有二種:一者小智,
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三惡道,求生人、天、二
乘解脫,如是持戒心不清淨,不得名為尸波
羅蜜。大智持戒,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不住於相
而無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是則名為尸
波羅蜜。以是故知,戒波羅蜜從智慧生。忍辱
波羅蜜多亦從般若波羅蜜多生,一切有情
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修安忍者除
斷無明,聖智現前佛日斯照。譬如國邑無有
智臣,識用不均人民流散,設有智者亦當迴
避,無忍慧者亦復如是。又此智慧如明眼人,
遙見毒虵即便遠避,有智慧眼避瞋恚蛇亦
復如是。無慧眼者,謂於過去無量劫中修行
諸善,無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瞋火燒滅無
餘,如乾草積飈火入中焚燒皆盡。智慧之人
有安忍力,設遇惡人打罵訶責,正智安忍能
調伏之。譬如香象既已調伏,臨陣驅策能破
敵軍。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無相忍不起
瞋恚,無緣大悲廣度一切。以是當知,安忍波羅
蜜從般若波羅蜜生。精進波羅蜜亦從般若
波羅蜜多而得發生。何以故?若無般若波羅
蜜多,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大菩提果,無邊法
門安住最勝,巧便大智周遍觀察,要精進力
方能圓滿六波羅蜜。以是當知,精進波羅蜜
[009-0908c]
皆從般若波羅蜜生。禪波羅蜜亦從般若波
羅蜜生。所以者何?意業微細難可測量,身口
所作則易除滅,妄心所起難可制伏。如風飄
火猛焰可制,如海濤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
甚難調伏。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
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
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
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亦如愚人妄執諸見,
或執我常、或執我斷,見不清淨,云何能得三
昧現前?有智慧人觀察二事:一者見其自身多
有疾病苦樂等事,皆由先世妄想顛倒,造作
諸業而今受之。若無癡愛,何有病耶?身本自
空,因緣幻有,無造無作,誰受苦耶?二者復應重
更觀察,雖無我相,所作福業皆不唐捐。當願
法界一切有情,無盡福德滌令清淨,悉得成
就六波羅蜜,戒、定、智慧以為莊嚴。以是故知,
一切萬行皆以般若波羅蜜而為其母。猶如
大地皆依虛空而得安立,而彼虛空無有所
依。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以是故知,禪波羅
蜜,智慧為母。非唯五度從智慧生,一切世間
福德名聞人天果報,乃至出世無漏善根,皆
以智慧而為生處,猶如大地皆依虛空而得
安立。一切眾生執我取相,有五怖畏:一不活畏,
常積資財恐不活故。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
墮三塗恒怖畏故。三者死畏,愛惜身命恐喪
失故。四者惡名畏,恒作諸惡以自覆藏,恐
人聞知常怖畏故。五者大眾威德畏,於大眾
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菩薩摩訶薩智慧觀
察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無不活畏。除斷邪行
[009-0909a]
具淨尸羅,必至涅槃,無惡趣畏。深入緣起了
本無生,則無死畏。住無相理身心寂靜,無自
他相,離惡名畏。成就微妙四無礙辯,處眾無
畏猶師子王,是故名為無大眾畏。


「復次,慈氏!一切眾生根性差別,慳貪者令惠
施,瞋恚者令慈忍,我慢者令謙下,愚癡者得
智慧,開示涅槃顯真實相無量功德,皆從般
若波羅蜜生。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天龍八部
咸皆讚歎,尊重恭敬猶如父母。譬如慈母唯
有一子,鞠育誨示漸漸成長令得尊貴。菩薩
亦爾,憐愛有情等如一子,般若甘露而為法
食,五波羅蜜為大資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
不共法諸妙功德莊嚴法身,成就無上法王
之位。


「復次,慈氏!有十種事能障智燈,掩蔽光明不
能顯了,增長癡闇無所覺知。一者懶惰,於
世事業皆不成就,豈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
近惡知識,造諸惡業增長無明。三者耽著睡
眠身心昏昧,不能修習無上菩提。四者聽聞
大乘尋復忘失。五者樂習世間一切技藝,不
知如幻而生執著。六者我慢覆藏,雖遇善友
不能諮問無上正法。七者於大乘教微妙深
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恥己
愚昧,不能親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異端詐
謂知見,有所論難皆涉邪徒。十者於最上乘
不生信樂,設有所聞師心邪解。由是十事障
礙大乘,正法不聞,淪溺生死。離此十事有
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
禪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三者損減睡
[009-0909b]
眠恒自覺悟。四者於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
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藏
隱,決眾疑故。七者不輕己身,勤修行故。八者
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恒自謙下,不誑眾
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摩訶
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蜜,成就法身
清淨解脫。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此般若波羅蜜多,不
與十六種法而為相應。一者不與十二因緣
相應,所謂無明乃至老死。二者不與無明滅
乃至老死滅而為相應,菩薩摩訶薩離分別
心、無二相故。三者不與身見、邊見乃至六十
二見而為相應。四者不與世間八風相應,所
謂利、養、稱讚、譏毀、苦、樂、衰、損等事而為相應。
五者不與隨煩惱等忿恨相應。六者不與我
慢、增上慢等相應。七者不與根本貪、瞋、癡等
而為相應。八者不與煩惱魔、死魔等而為相
應。九者不與我相、人相、作者、受者、養育、士夫、
補特伽羅、意生、儒童、業障、報障、煩惱等障而
為相應。十者不與妄念分別、見聞覺知而為
相應。十一者不與四顛倒法而為相應——無常
計常、常計無常,無樂計樂、樂計無樂,無我計
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如是妄計
名顛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諸塵勞門而為相
應。十二者不與慳悋、犯戒、瞋恚、懈怠、散亂、愚
癡而為相應,亦不與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智慧相應。十三者不與不善等法——性
罪遮罪、有漏有為——而為相應,亦不分別世出
世善法——有漏無漏——而為相應。十四者不與
[009-0909c]
二十二根相應,所謂眼、耳、鼻、舌、身根相應,亦
不與苦、樂、憂、喜、捨受相應,亦不與男女等根、
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而為相應。十
五者不與三界五趣種種有情而為相應,亦
不分別大乘小乘佛法僧寶差別之相而為
相應。十六者不分別真諦俗諦、有為無為、有
智無智、有識無識、作意無作意、有體性無體
性、有相無相心意差別而為相應。慈氏、當知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無染無著,離諸分別,平
等清淨,一相一味,不與如是差別等法而為
相應。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住身寂靜,
了因緣法如幻如化,順勝義諦,離有離無非
斷非常,隨順因果,無我人相真實不動,不壞
威儀住三解脫門而不取證。無動無靜是如
來禪,遊戲神通深入實際,不住生死不入涅
槃,不盡有為不住無為,雖觀無相不捨大悲,
雖住三界而恒出離,知真無染而不修證,離
於戲論常樂宣說。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於善友聽聞正法,具足八十四種勝上之
心,方能發生般若波羅蜜多微妙勝慧。所謂
住真實相,最極微妙相,般若相應相,善知識
相,離憍慢相,恭敬相,右遶相,無量相,善言
相,至誠相,善作意相,無亂相,無定相,妙寶相,
妙藥相,除病相,法器相,示導相,入智慧相,聞
法無厭相,增長捨相,善調象馬相,敬事多聞
相,樂聞深法相,觀身寂滅相,清淨適悅相,聞
[009-0910a]
法無倦相,聞義相,聞法相,隨說修行相,為他
說法相,聞所未聞相,聞神通相,不求餘乘相,
樂聞般若相,樂聞菩薩藏相,樂聞善巧方便
相,四攝法相,聞梵行相,念正定相,能生善巧
無生相,大慈悲心相,緣起相,無常相,苦相,空
相,無我相,不淨相,寂靜相,空相,無相相,無
願相,無不善行相,勝義諦相,不壞相,自在
相,護自心相,不捨精進相,思惟妙法相,對治
煩惱相,宗重正法相,對治邪見相,獲聖財相,
除斷貧窮相,智者稱讚相,智人極喜相,智者
所樂相,崇重賢善相,見諦相,觀蘊過失相,有
為過患相,依法相,依義相,依智相,依了義經
相,不依不了義經相,不作諸惡相,自利益相,
利益他相,善作業相,無熱惱相,勝行相,獲一
切諸佛法門相。慈氏!當知聽法之人具足如
是勝妙之心,能善聽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知一切法無我、無人、本來清淨。生死、涅槃平
等無二。復次,菩薩摩訶薩觀於眼等五根苦
樂等受,男女意、命,能起煩惱生死根本;信等
五根、三無漏根,能捨煩惱是涅槃因。知煩惱
性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性相常住,如是修習
是名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所修勝行,與智慧相
應及不相應,無有分別、二智平等,不捨眾生
恒起大悲,普覆一切清淨不動。如是修習,是
則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慈氏:「此般若波羅蜜多句義不可思
議,是相應句、如理句、如量句、佛語句、了緣句、
無礙句、無滅句、大捨句、不動句、一切不動句、
[009-0910b]
無依止句、平等句、無難句、無高下句、實際句、
不變易句、無著句、無住句、無所住句、對治
句、寂靜句、極寂靜句、遍寂靜句、無戲論句、無
起句、即真句、不缺句、無餘句、無際句、無對治
句、最勝句、真實句、如如句、絕言句、不別異句、
無彼此句、三世平等句、無三世句、不住五蘊
句、不住六界句、不住十二處句、不住十八
界句、依法句、依義句、依智句、依了義句。如是
句義,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
可思議,離言說故、真勝義故、不可思議故、無
因喻故、無比量故、無有上故、自利利他故、大
希有故,唯佛與佛能證能說,餘無測知。何以
故?般若波羅蜜多無性無相、無比無喻,唯佛
如來方能究盡。


「復次,慈氏!此般若波羅蜜多,非即蘊、處、界,無
依無止、不生不滅,不內不外不在中間。是故
般若波羅蜜多不可思議。」


爾時,慈氏菩薩聞
是般若波羅蜜多,歡喜踊躍,以偈讚曰:


「 「大雄世尊智無量,
 十力無畏真解脫,
 神通廣大無邊際,
 一切無能測量者。
 昔曾侍覲無量佛,
 獲得甚深微妙智,
 難行苦行恒沙劫,
 是故能成調御師。
 佛證自然一切智,
 住真寂滅難思議,
 唯佛如來自證知,
 能現無邊佛境界。
 法性真常離二邊,
 寂滅無為出三有,
 煩惱業苦悉皆除,
 法身清淨真解脫。
 菩提道場成正覺,
 唯有諸佛能證知,
 清淨湛然無去來,
 無相無行無說示。
 涅槃無比無能喻,
 凡夫二乘莫能測,
[009-0910c]
 等覺菩薩不能知,
 唯佛世尊獨明了。
 佛會一切聲聞眾,
 逮得己利如來讚,
 漏盡皆住最後身,
 此等不知佛境界。
 一切辟支佛利智,
 遍滿十方如稻麻,
 百千萬劫共思惟,
 不能測知佛智慧。」」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