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40 三魚堂文集-清-陸隴其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魚堂文集巻一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雜著
  太極論
論太極者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極而在乎明人身之太
極明人身之太極則天地之太極在是矣先儒之論太
極所以必從隂陽五行天地生物之初言之者惟恐人
[001-1b]
不知此理之原故遡其始而言之使知此理之無物不
有無時不然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也學者徒見先
儒之言隂陽言五行言天地萬物廣大精微而不從我
身切實求之則豈前人示人之意哉夫太極者萬理之
總名也在天則為命在人則為性在天則為元亨利貞
在人則為仁義禮智以其有條而不紊則謂之理以其
為人所共由則謂之道以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則謂
之中以其真實無妄則謂之誠以其純粹而精則謂之
[001-2a]
至善以其至極而無以加則謂之太極名異而實同也
學者誠有志乎太極惟于日用之間時時存養時時省
察不使一念之越乎理不使一事之悖乎理不使一言
一動之踰乎理斯太極存焉矣其寂然不動是即太極
之隂靜也感而遂通是即太極之陽動也感而復寂寂
而復感是即太極之動靜無端隂陽無始也寂然之中
而感通之理已具感通之際而寂然之體常在是即太
極之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也分而為五常發而為五事
[001-2b]
布而為五倫是即太極之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也以之處家則家齊以之處國則國治以之處天下則
天下平是即太極之成男成女而萬物化生也合吾身
之萬念萬事而無一非理是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即吾
身之一念一事而無之非理是一物各具一太極也不
越乎日用常行之中而卓然超絶乎流俗是太極之不
離乎隂陽而亦不雜乎隂陽也若是者豈必逺而求之
天地萬物而太極之全體已備於吾身矣由是以觀天
[001-3a]
地則太極之在天地亦若是而已由是以觀萬物則太
極之在萬物亦若是而已天地萬物浩浩茫茫測之不
見其端窮之莫究其量而莫非是理之發見也莫非是
理之流行也莫非是理之循環而不窮也髙明博厚不
同而是理無不同也飛潛動植有異而是理無異也是
理散于萬物而萃于吾身原于天地而賦于吾身是故
善言太極者求之逺不若求之近求之虚而難據不若
求之實而可循故周子太極圗説雖從隂陽五行言之
[001-3b]
而終之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其
示人之意亦深切矣又恐聖人之立極非學者可驟及
也而繼之曰君子修之吉修之為言擇善固執之謂也
而朱子解之又推本於敬以為能敬然後能靜虚動直
而太極在我嗚呼至矣先儒之言雖窮髙極深而推其
㫖不過欲人修其身以治天下國家焉耳學者慎無騖
太極之名而不知近求之身也
  理氣論
[001-4a]
理氣之辨不難乎明萬殊之理氣而難乎明一本之理
氣一本之在人心者易見一本之在天地者難知自昔
辨理氣者多在于分合先後之間言其合則以分者為
支離言其分則以合者為混淆言有先後則不見其合
一之妙言無先後則又不見其本末之序此理氣之説
所以紛紛不一也然觀朱子曰理不離乎氣亦不雜乎氣
則可無疑其分合矣又曰理氣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
欲推其所從來須説先有是理則又可無疑其先後矣
[001-4b]
惟有是理則必有理所㑹歸之處有氣則必有氣所統
攝之處天下未有無本而能變化無方者未有無本而
能流行不竭者而理氣之本果安在哉今夫盈吾身之
内者皆氣也而其運於氣之内者理也在目為視在耳
為聽在身為貌在口為言君令而臣忠父慈而子孝兄
友而弟恭夫婦别而朋友信理氣之萬殊者昭昭矣而
其本則在心心也者是氣之精英所聚而萬理之原也
故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001-5a]
此其為一本易明矣若夫理氣之在天地者人得之為
人物得之為物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運山以之峙川
以之流鳶以之飛魚以之躍其萬殊者固亦昭昭矣而
其本果安在哉嘗試以先儒之言推之程子曰天地無
心而成化又曰天地普萬物而無心則似乎天地之為
天地浩浩蕩蕩一氣鼓動而理隨之初無本之可言也
然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程子
亦曰以主宰謂之帝以性情謂之乾張子又有所謂天
[001-5b]
地之帥而詩書言福善禍淫降祥降殃則是蒼蒼在上
者明有主宰故天地者不可謂之有心又不可謂之無
心此一本之在天地所以難見也執為有心則恐穿鑿
附㑹者多而焄蒿妖誕之説且接迹於天下執為無心
則恐戒謹恐懼易弛而福善禍淫之理將不信于天下
然則理氣之在天地其一本者果如之何亦曰有心而
無心焉耳夫人為天地所生氣以成形必有精英之聚
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而謂造物之理氣散漫而無主宰
[001-6a]
吾不信也主宰之所在一本之所在也然是主宰者無
思慮無營為百物自生四時自行可感通而不可諂佞
也可昭事而不可矯誣也其降鑒也出王游衍無之不
在而不可穿鑿附㑹也是其為理氣之一本者而已莫
非天地之理而此則理之所㑹歸也莫非天地之氣而
此則氣之所統攝也一本之在人心者能與天地無二
則天命之性無少虧欠而萬化之原在是矣程張之所
論大易之所稱詩書之所述皆一以貫之而無殊若夫
[001-6b]
理氣之為分為合一而二二而一不離不雜則朱子之
論備矣又何所庸其紛紛之論乎
  河圗洛書説
甚矣好奇者之無窮也先儒之成説不難盡更之而自
逞其臆見以為不如是不足以為奇也天下見其説之
奇而反疑先儒之未必盡當其惑後學豈不甚哉黄鐘
之管九寸自京馬鄭蔡以及洛閩諸大儒皆有定説矣
李文利者出獨主三寸九分之説欲盡廢諸儒舊法河
[001-7a]
圗數十洛書數九自劉向父子班固以及關子明邵康
節皆有定説矣劉牧者出獨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易置
圗書與諸儒之説迥異其好奇逞臆豈非同一揆耶愚
嘗反覆朱子河圗洛書之説河圗以五生數統五成數
而同處其方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河
圗以生成分隂陽洛書以奇偶分隂陽則河圗者虚其
中則洛書者總其實其象其數皆昭然若白黑雖曰圗
之理未嘗不可通於書書之理未嘗不可通於圗而各
[001-7b]
有條理夫豈劉牧之所得亂哉近世儒者又有厭圗書
之數繁密而不易究悉欲一切廢之謂河圖洛書雖
古有之而未必如今所傳此其説尤似近理而不知其
好奇逞臆更甚於劉牧劉牧之説亂圗書而圗書尚存
此説行則且以圗書為假偽而凡生成奇偶内外正側
之義皆屬無稽朱蔡大儒之尊信且等於漢儒之信偽
泰誓其輕於立論而無忌憚何其甚也夫先聖之微言
奥義如三墳八索九丘之類不幸而泯滅無傳者固無
[001-8a]
如何矣幸而如河圗洛書之僅存又欲以私意亂之不
幸而無大儒為之論正則亂之者之是非難明幸而有
大儒焉表章訂定是非燦然矣又惡其繁宻而欲舉而
盡廢之自有此議論而凡古昔聖賢相傳之精意先儒
極力闡明者皆視為一家之言學者可不必究心其
流弊何所不至哉故吾以為言河圗洛書者有朱子之
易學啟䝉在學者潛心而熟玩焉可矣舍是而别自為
説皆不知量而侮聖人之言者也
[001-8b]
  閲詹先生太極河洛洪範諸解疑
節齋蔡氏云主太極而言則太極在隂陽之先主隂陽
而言則太極在隂陽之内盖自隂陽未生而言則所謂
太極者其理已具自隂陽既生之時而言則所謂太極
者即在乎隂陽之中也此一條雖載性理然似未融盖
隂陽無始恐説不得未生既生體用可以分先後隂陽
不可以分先後也
謂中即夏至一隂始生之火正即冬至一陽始生之水
[001-9a]
二物始生其體最靜即繫辭傳所説乾坤各有動靜乾
以靜專故動直坤以靜翕故動闢乾坤專翕之理于二
至之候見之故周子主靜之意不但謂中仁是靜正義
是靜愚意繫辭乾坤動靜似以對待者言以對待言則
乾之内自具一動靜便自具一中正仁義坤之内亦自
具一動靜便亦自具一中正仁義故上經乾坤二卦皆
有元亨利貞之文若以流行者言則乾動坤靜中仁乾
也正義坤也又安得謂各自有動靜必欲云各有動靜
[001-9b]
亦只當以正義為乾之靜中仁為坤之靜若二至是隂
陽初動之候其動雖微不可謂非動以中正為靜仁義
為動恐有未安
朱子總論曰中之為用則以無過不及者言之而非指
所謂未發之中也斯説似無可疑盖以中正仁義配五
行言之則中仁屬木火為陽動時即論其始生之序火
本屬隂然生之者微成之者盛圗固以火為陽盛而居
左矣中不得為未發之中可知若以夏至之一隂言之
[001-10a]
此止可謂隂根陽耳亦不得謂之未發至圗説言中正
仁義本注言仁義中正雖有始生運行之分而中之屬
陽動則固圗之本意也
謂耦之為畫二實一虚合耦之三而為一是所謂參天
也分奇之一而為&KR0306是所謂兩地也此説似直捷然以
二實一虚言之則分奇之一而為&KR0306亦可謂之參地乎
恐不如先儒天圎地方之説為妥
謂以天數五地數五之文言之則自一至十皆謂之數
[001-10b]
可也又以五位相得言之則自一至十皆謂之位可也
但本義以一二三四為四象始生之位居圗之内故以
位言之六七八九為四象已成之數居圗之外故以數
言之位言其生數言其成位言其始數言其終其實位
亦數也數亦位也在觀者㑹通其故而自得之非必真
有此數箇圏子寄寓于天地之間若者是位若者是數
可以表著而指計也又云八卦自一至八只是卦畫已
成之次第而非卦畫所生之次第此發明朱子之意至
[001-11a]
明足為學者指南至圗卦辨疑中欲以河圗生數配陽
儀四卦以河圗成數配隂儀四卦此則有所未安盖河
圗以生成分隂陽今若以陽儀四卦盡配生數隂儀四
卦盡配成數則陽皆配陽隂皆配隂陽生而無成隂成
而不生非隂陽相生相成之道似不若仍依朱子以位
與數分配
洪範一篇金仁山黄石齋二先生所考定雖各有精義
然蔡傳只依古本解之亦儘明白似不必方整如後世
[001-11b]
文字然後可也書傳雖成于九峯之手然多本之朱子
盖朱子于此篇未嘗有更定之意故蔡氏亦止依古本作
註嘗竊以為諸經在朱子之時誠有不容不更定者至
朱子而後不得復紛更如南巢牧野只可許湯武一行
元明諸儒往往見朱子於古經不難改易而遂有自闢
井疆之意此病非小故不佞平生于吳草廬諸書皆不
敢輕信非信目而不信心實以防微杜漸之意不得不
爾不知君子以為何如然如金黄二先生之議論則亦
[001-12a]
不可不存於天地間似應將不宜輕改之意著于篇末
庻㡬有以擴學者之胷襟而不開其弊
  書周易八圗説後
我友邵子子昆述其所聞於師者雖與朱子啟䝉小有
出入而可相發明吾嘗怪宋儒學易言理者宗伊川言
數者宗康節既莫能相一自朱子作本義作啟䝉始合
而一之可謂集程邵之大成矣而黄東發猶疑先天之
説易書中本無有雖朱子言之甚著明曰易有太極是
[001-12b]
是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先天之卦畫也天
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先天之卦
位也黄氏則曰未見其確然有合觀其所著之日抄中
反覆論辨直以康節為穿鑿嗚呼道之難明而人意見
之不同如此豈獨一歐陽繫詞非聖人所作哉今邵子
解易圗以繫辭為證一本朱子本義啟䝉之意其言卦
變言參兩言河圗之相得有合雖小有異同而可相發
明然則黄氏之直欲舉先天而廢之者誠過矣
[001-13a]
  古文尚書考
經典釋文云伏生失其本經口誦二十九篇宣帝本始
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與伏生所誦合三十篇
孔疏云武帝時孔臧與安國書曰時人惟聞尚書二十
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不知其有百篇也又云史記謂伏
生獨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馬融鄭𤣥皆謂泰誓非伏
生所傳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武帝之世見泰
誓出而得行入於伏生所傳内故并云伏生所出不復
[001-13b]
曲别分析但伏生雖無此一篇而書傳有八百諸侯俱
至孟津白魚入舟之事與泰誓事同不知為伏生先為
此説不知為是泰誓出後後人加増此語又王充論衡
及後漢史獻帝建安十四年房宏俱謂宣帝本始元年
河内女子得古文泰誓三篇今史漢書皆云伏生傳二
十九篇則司馬遷時已得泰誓以并歸於伏生不得云
宣帝時始出也或者爾時重得之故于後亦據而言之
 愚按據釋文則偽泰誓在二十九篇之外據孔疏則
[001-14a]
 偽泰誓在二十九篇之内大抵釋文所云二十九篇
 是合書序言之孔疏則除序言之
又釋文云後漢書謂中興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賈逵
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注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于
世案今馬鄭所注並伏生所誦非古文也孔疏云壁内
所得孔為傳者凡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巻三十三篇與
鄭注同二十五篇増多鄭注也前漢諸儒知孔本有五
十八篇不見孔傳遂有張霸之徒於鄭注之外偽造尚
[001-14b]
書凡二十四篇以足鄭注三十四篇為五十八篇其數
雖與孔同其篇有異孔則于伏生所傳二十九篇内無
古文泰誓除序尚二十八篇分出舜典益稷盤庚二篇
康王之誥為三十三増二十五篇為五十八篇鄭𤣥則
於伏生二十九篇之内分出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又泰
誓三篇為三十四篇偽書所増益二十四篇者則鄭注
書序舜典一汨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謨十二益稷
十三五子之歌十四𦙍征十五湯誥十六咸有一德十
[001-15a]
七典寶十八伊訓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
十二旅獒二十三冏命二十四以此二十四為十六巻
以九共九篇共巻除八篇故為十六故藝文志劉向别
録云五十八篇藝文志又云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
其書以古文又多十六篇篇即巻也即是偽書二十四
篇也劉向作别録班固作藝文志並云此言不見孔傳
也劉歆作三統歴論武王伐紂引今文泰誓云丙午逮
師又引武成越若來三月五日甲子咸劉商王受並不
[001-15b]
與孔同亦不見孔傳也後漢初賈逵奏尚書疏云流為
烏是與孔亦異也馬融書序云經傳所引泰誓並無此
文又云逸十六篇絶無師説是融亦不見也服䖍杜預
注左傳亂其紀綱並云夏桀時服䖍杜預皆不見也鄭
𤣥亦不見之故注書序舜典云入麓伐木註五子之歌
云避亂于洛汭註𦙍征云𦙍征臣名又註禹貢引𦙍征
云厥篚𤣥黄昭我周王又註咸有一德云伊陟臣扈曰
又註典寶引伊訓云載孚在亳又云征是三朡又註旅
[001-16a]
獒云獒讀曰毫謂酋毫之長又古文有仲虺之誥太甲
説命等見在而云亡其汨作典寶之等一十三篇見亡
而云已逸是不見古文也良由孔註之後其書散逸傳
註不行以庸生賈馬之等惟傳孔學經文三十三篇故
鄭與三家同以為古文而鄭承其後所註皆同賈逵馬
融之學題曰古文尚書篇與夏侯等同而經字多異至
晉世王肅註書始似竊見孔傳故註亂其紀綱為夏太
康時又晉書皇甫謐傳云姑子外弟梁栁得古文尚書
[001-16b]
故作帝王世紀往往載孔傳五十八篇之書
 愚案據釋文則馬鄭所註並非古文據孔疏則馬鄭
 所註止得古文之三十三篇大抵釋文以其未見孔
 傳之全故云並非古文非謂三十三篇亦非古文也
 又釋文于舜典仍用王肅本而孔疏則用姚方興所
 上本今蔡傳從孔疏
  書古文尚書考後
右據陸徳明之經典釋文孔穎達之書正義其言雖小
[001-17a]
異要之則漢儒如劉歆班固馬融鄭康成之徒以至晉
杜元凱皆不曾見古文尚書之全又雜以偽泰誓直至
東晉此書方出是以朱子亦嘗疑之謂不應伏生記得
者皆難讀凡易讀者皆古文然命蔡沈作書傳卒主古
文尚書又嘗謂門人輔廣曰書有易曉者恐是當時做
底文字或是曾經修飾潤色來其難曉者恐只是當時
説話當時人自曉得後人乃以為難曉耳則是朱子於
古文尚書固終信之而不敢疑也惟書小序則斷以為
[001-17b]
非孔子筆只是周秦間低手人作又云書序不可信伏
生時無之而于安國所増二十五篇梅賾姚方興所傳
則固與伏生之書並尊不敢以張霸之徒例之也學者
無以其晩出而疑之哉至若近世有為石經大學者有
為子貢詩傳申公詩説者彼徒見古文尚書晩出得傳
思僥倖欺世孰知碔砆美玉不可同日而論也張霸作
尚書百兩篇欲託于孔子之百篇班固儒林傳既著其
偽又為十六巻二十四篇欲以亂安國之古文固雖載
[001-18a]
之藝文志謂之古文經後世卒無傳焉偽書果何益哉
  大學答問八條/
或問春秋載夏五郭公杞子伯甲戌己丑之類疑則傳
疑未嘗輒加増損論語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至宋代儒者多以己意删訂經文二程改大學朱子作
孝經刋誤夫程朱雖賢不能踰仲尼仲尼不敢改魯史
而程朱敢改孝經大學可乎曰春秋紀事之書事不可
以臆斷孝經大學言理之書理則可以類推或傳疑或
[001-18b]
更定固各有其道也經固不可擅改而亦豈可因噎廢
食乎曰漢儒校經首禁私易即禮記子貢問樂一章明
知錯簡而仍其故文未嘗敢擅為移動但註於其下校
經不當如是耶曰朱子何嘗不如是大學雖經更定而
仍一一註其下曰舊本在某處此即漢儒之意也曰然
則程朱而後諸儒之重定孝經大學者多矣亦有可取
者乎曰有程朱之學則可無程朱之學則武斷而已且
既經程朱更定聖賢之理如日中天矣復取而紛更之
[001-19a]
何為耶
或問朱子於大學初以為格物只在窮理而補窮理一
節於大學之首繼則又疑窮理不可為大學首功必須
先涵養而後窮理又補涵養一節於大學之外東補西
補不太煩乎曰是當論其補之是不是不當以補為煩
也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聖門一定之程於傳
所未言則補之於傳所已言而闕則補之朱子何容心
乎如以朱子之補為煩則文周於羲畫之外補彖象矣
[001-19b]
孔子於彖象之外補十翼矣是亦可以為煩乎
或問朱子言古人由小學而進大學其於洒掃應對間
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夫小學何事小子何年洒掃應對
何功乃欲督之以涵養教之以持守固已異矣且持守
之不足而曰持守堅定涵養之不已而曰涵養純熟信
然則是大學聖功緝熙慎獨定靜切琢所難㡬者而于
以責之小子將見孩提神聖其説反過于直尋本體專
求心學者神奇百倍而欲以過髙之學歸咎他人非平
[001-20a]
情也曰是何言歟且未論朱子之是非先問如何謂之
涵養持守豈以杳㝠昏黙者為涵養乎豈以矯世絶俗
者為持守乎若然則朱子之言誠過矣夫所謂涵養持
守不越乎日用存心處事接物之間故大學有大學之
涵養持守小學有小學之涵養持守貫徹于八條目之
中而素習于八條目之先洒掃應對即涵養持守之所
在也當洒掃應對而其心主一無適即是涵養當洒掃
應對而其心終始如一即是持守事事如此時時如此
[001-20b]
即是堅定即是純熟何不可責之小子而又何神奇之
有若小子不可責之涵養持守則將使之放蕩于禮法
之外乎孔子所謂孝弟謹信愛衆親仁學文者皆過髙
之論乎是何言歟
或問格有數義廣韻註格量也度也玉篇云格至也爾
雅云來也至即來意書曰格爾衆庻故注疏訓格物云
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
則來惡物若文成以格為格正之格則本説文格正也
[001-21a]
書曰格其非心是也文成又有格去物欲之説則本之
司馬温公扞禦外物解但扞格之格與沮格之格俱音
閣如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史記廢格事漢書
太后議格唐書其議遂格皆讀作閣至若朱子解作窮
至宋後為字書者如元人黄公紹輩皆迎合朱子之意
而又為小變改作窮究非古義矣朱子借古義至字而
加窮字後人取新義窮字而去至字何如據玉篇廣韻
諸書作量度解為妥乎曰至也者即量度而至也究也
[001-21b]
者即至之盡頭處也義本相通何得以朱子之解與陽
明一例議之乎
或問王心齋語録云格物者格其物有本末之物致知
者致其知所先後之知其説如何曰家國天下皆物也
身心意亦物也格物之本則於身心意求明德之事格
物之末則于國家天下求新民之事謂格物之物即物
有本末之物固無不可顧程子有云求之情性固切於
身然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此最説得周宻不
[001-22a]
教人泛求之天下之物亦不教人盡却天下之物一草
一木非必一一察之然亦當觸目而識其理安得拘定
且即以格物之物專就身心意家國天下言之與物有
本末之物亦有綱領條目之分亦不得混而一之也至
于知所先後知字尚淺在知行之前又何得扯入致知

或問大學依古本及董蔡諸儒改本則此謂知本此謂
知之至也並非衍文缺文盖謂知本即是知至乃堯舜
[001-22b]
不徧物之意豈不明白而直截乎曰聖賢之學本末兼
該雖有先後之序而非可偏廢也如謂知本即是知之
至則是一本之外更别無學以綱領言之但當知有明
徳而不必復講新民之方也以條目言之但當知有誠
正修而不必復講齊治平之道也可乎故謂本之當先
務則可謂知本而不必更求末則不可堯舜之不徧物
是言治天下當以親賢為急乃是論緩急非論本末豈
大學知本之謂乎朱子所以將此二句斷作衍文缺文
[001-23a]
此是不易之論董蔡諸儒復將此二句强作不徧物之
解未免稍偏然其所認為本者猶未差若陽明之復古
本則不過欲借知本二字自伸其良知之説其所認為
本者又非董蔡之所謂本矣自陽明而後專以知本為
格物者皆不可究詰此二句關係學脉非淺顧涇陽之
學于明季諸儒中為近正然作大學通考亦謂此二句
非闕文衍文吾不敢附㑹
或問古之小學乃冩字之學非泛指小子之學也自朱
[001-23b]
子認為童學且急著為書而嗣是以後如王應麟之小
學紺珠馬端臨之通考焦竑之經籍考皆不以小學專
屬字學是一補傳而大學本亡大學本亡而小學且與
之俱亡是不可惜乎曰字學固小學也一切童子之學
皆小學也是其名固並行而不相悖也故漢書藝文志
所云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者此專指字學也若王制
白虎通尚書大傳大戴保傅篇所云小學則泛指童子
之學也從來解經者未嘗以此而廢彼安在其亡耶而
[001-24a]
又何病乎朱子小學書也
或問自嘉靖中甬東豐坊偽作石經大學託言魏政始
中詔諸儒虞松等考正刻石萬歴時户曹唐伯元上之
於朝雖格不行然鄭淡泉顧涇陽諸大儒皆信其説幸
近日博聞之士考而正之人始知其偽何淡泉涇陽不
如今之儒者也曰豐氏偽作石經偽作子貢詩傳申公
詩説前輩早已辨之不待今日也特淡泉涇陽偶未之
覺耳且淡泉涇陽何可當也其學問之淵深雖時與朱
[001-24b]
子相左亦豈俗學可及未可以其信偽石經之誤而盡
没其學謂其反不如今人也
 
 
 
 
 
 三魚堂文集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