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巻一百十五
明 章潢 撰
樂歌總叙
樂之道主乎聲而聲必有取於天籟以其一出於自
然而非强作也然則人之聲非天籟乎樂之聲有五
不外乎宫商角徴羽五聲克諧斯謂之樂人之聲一
出乎喉舌齒㗁唇而聲為律者即夫人自然之樂也
[115-1b]
故本之心宣之聲則為詩曰風雅曰頌皆可以被管
弦協金石而謂之為樂章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
正此也雅頌各得其所而闗睢之亂洋洋盈耳於師
摰之始曽謂樂而不以聲詩為之主乎嘗稽歴代自
虞廷命夔典樂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又
曰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此九德之歌所自始也
殷周各有雅頌以祀郊廟周禮鄉飲酒禮及燕禮歌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詩大射歌鹿鳴三終漢叔孫
[115-2a]
通定樂有降神納爼登歌薦祼等曲武帝定郊祀之
歌十九章魏杜夔舊傳笙樂四曲皆古聲調晉武循
魏制但改樂章梁武素善鍾律遂改雅樂歌十二以
則天數唐初命祖孝孫制十二和之樂開元又制三
和宋祖命竇儼改周樂十二順為十二安宋真仁髙各
親撰樂章我朝樂亦各載之典籍是代歴聲歌乃樂
之所必用者也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凡金石絲
竹匏土革木節奏鏗鏘克諧律吕不過用以依永和
[115-2b]
聲焉耳世之呶呶於律管短長分寸之辨而於聲詩
廢之不講欲求雅樂之復古也有是理哉噫雅頌即
古樂也人聲即天籟也真知樂以人聲為主而五音
六律以和之則雅樂之復也亦易易耳
[115-3a]
[115-4a]
[115-4b]
歌法說
天下之音聲變化何限乃其要則九者足以該之矣
今繪為圗於右為太極以象聲氣之元又以九而三
三之釐為三等自黄鍾至姑洗為一等而以下如隊
統之自南吕至清黄鍾為一等而以上如抗統之如
仲如林而以已漸二字統之至於聲之所發其墨理
之下垂者為最低即黄鍾之聲也其斜而出者為次
低聲合大簇其自傍而出者為漸達聲合仲吕其正
[115-5a]
而出者為己達聲合林鍾其平出而畧向上者為近
抗聲合南吕其直指而上者即聲之最髙者也合平
清黄鍾夫所謂合者意有在也須求協律雅簫相和
以正是否如歌迎神章首句大字而以簫吹四應歌
哉字吹工字應歌孔字吹尺字應歌聖字吹上字應
以吾之聲與簫純然如出一口是之為律和聲也稍
有不似則非歌矣歌雖小道不習則不能習則其法
要亦不易必先明乎何者為聲中無字何者為字中
[115-5b]
有聲何者謂之周轉何者謂之宛轉何者謂之折轉
其曰嵯峨而不揺漾者果何狀其曰纍纍如貫珠者
果何狀數者之法非師指授其孰能之今兹擬其形
容悉載前圖善學者當細心尋繹循循探討以精為
能以驟為戒初只以首句頭一字偏旁所畫墨理卑
髙圎直之形以律訂吾牙唇齒舌之分摩研咀嚼一
吞一吐按律分明不協不已既得一字即得一句得
一句即用以反三隅其機在我而後為倨為句為止
[115-6a]
為曲為槁為圎混混溶溶萬法入吾宗歌安足道哉
其不善學者求之外而不求之内以遂非為聰以臘
等為能羣而和之則似獨而歌之則不似若是者日
習焉而日離矣其何比合之有故特摉遺響鈎匿跡
而為之歌法以補未備學者其諦觀之無忽
歌法述
虞書言八音克諧而先之以詩歌樂記言比音干
戚而始之以聲變則雅樂之用豈不以歌為主哉
[115-6b]
故歌之法亦未易言矣爰述三家之論為歌者凖焉
孫氏如臯曰律吕之妙和聲最難故歌者上如抗下
如隊曲如折枝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鈎纍纍乎端
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恱之故言之言之
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按抗舉也歌聲髙者
如手舉物雖髙不離於手不至於大髙聲之下者如
物之隊隨其淺深而去且無留滯也曲轉折也如折
[115-7a]
枝然必須轉得軟欵分明也止聲之定也欲其如槁
木嵯峨不揺漾也倨歌之折轉者中短欲其方也句
歌聲周轉者中鈎欲其圎也此言歌詩有髙有下有
作有止有宛轉而曲者有折轉亷隅而中短者有折轉
圎滑而中規者其永言中抑揚節奏如此且纍纍然
如貫珠而不斷絶以依其永也歌聲之要已上數言
形容殆盡毫無餘藴後學者不玩究其㫖如所謂宛
轉折轉之義懵不能别而徒以長言之無所含蓄即
[115-7b]
是唸曲而已烏足以語永言之妙哉
沈括筆談曰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
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髙下清濁如縈縷爾字則有
喉唇齒舌等音使字字舉皆輕圓融入聲中令字轉
换處無磊磈此謂聲中無字古人謂之如貫珠人謂
之善過度是也如宫聲字而曲之腔合用商聲則能
轉宫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謂之内裏聲
即俗所謂吞吐恬靜是也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
[115-8a]
唸曲聲無合韞謂之呌曲學者所當深儆也
朱子曰古樂有唱有和有唱歎者發歌句也和者繼
其聲也詩詞之外更有纍字散聲以發歎其趣是之
謂和聲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
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今管絃中纒聲亦
其遺法也
樂歌考
虞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温寛而栗剛而
[115-8b]
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八音克
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禹曰於帝念哉徳惟善政政
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榖惟修正徳利用厚生惟和九
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
俾勿壊
帝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
聴工以納言時而颺之
帝庸作歌曰勅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
[115-9a]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
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
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
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俞往欽哉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時兮可以
阜吾民之財兮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太康失道畋㳺十旬弗反其弟五人待於洛汭述大
禹之戒作五子之歌
[115-9b]
右是為虞夏之時乃三百五篇以前者盖嘗以為詩
之體有三曰風曰雅曰頌風雅頌雖有一國天下之
不同然大概風者閭閻之間民庶之所吟咏所謂陳
詩以觀民風是也雅者朝廷之上君臣之所咏歎所
謂王政所由廢興是也其詩則施之於宴享頌者美
盛徳告成功者也其詩則施之於祭祀然未有三百
五篇之前如康衢如擊壤則風之祖也如九歌如喜
起如南風則雅之祖也如五子之歌則又變雅之祖
[115-10a]
若頌者獨無所祖書曰八音克諧神人以和又曰搏
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則祭祀亦必有詩歌而無可
考者意者太古之時詩之體未備和氣所感和聲所
播形為詩歌被之金石管弦施之燕享祭祀均此詩
也未嘗不可通用初不必歌功頌徳極揄揚贊歎之
盛而後謂之頌也至周之時風雅頌之别始載然周
室既東而詩樂亦頗殘缺失次必孔子之聖周流四
方參互考訂然後能知其說所謂吾自衛反魯然後
[115-10b]
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是也然肆夏䌓遏渠本頌也而
叔孫穆子之時未經夫子釐正故簡編失次遂悞以
頌為雅耶
周禮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
之子弟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大師教六
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徳為之本以
六律為之音
瞽矇掌九徳六詩之歌以役大師
[115-11a]
前漢禮樂志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典焉典
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徳之人朝夕習業
以教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九徳誦六詩習
六舞五聲八音之和然自雅頌之興而所承衰亂之
音猶在是謂淫過凶嫚之聲為之設禁焉
陳氏樂書曰周官大司樂言奏九徳之歌九磬之舞
瞽矇掌九徳之歌以役大師大磬舜樂也謂之九磬
之舞則大夏禹樂也謂之九徳之歌豈非九夏之樂
[115-11b]
乎
樂師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大夫以采
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及徹帥學士而歌徹
儀禮鄉飲酒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南陔白華
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
山有臺笙由儀乃合樂周南闗睢葛覃卷耳召南鵲
巢采蘋采蘩工告於樂正曰正備樂
燕禮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笙奏南陔白華華黍
[115-12a]
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
臺笙由儀遂歌鄉樂周南闗睢葛覃卷耳召南鵲巢
采蘩采蘋大師告于樂正曰正歌備
陳氏樂書曰工歌則琴瑟以詠而已笙不與焉笙入
則衆笙而已間歌不與焉間歌則歌吹間則未至於
合樂也合樂則工歌笙入間歌並作而樂於是備矣
大用之天下小用之一國其於移風易俗無自不可
况用之鄉人乎風天下而正乎夫婦實本於此然則觀
[115-12b]
之者豈不知王道之易易也哉鄉飲酒義曰工入
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
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
其能和樂而不流也由是觀之工歌鹿鳴四牡皇
華所以寓君臣之教則升歌三終也笙入堂下磬南
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所以寓父子之教則笙入
三終也間歌魚麗笙由𢋫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
山有臺笙由儀所以寓上下之教間歌三終也合樂
[115-13a]
周南闗睢葛覃巻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所以寓夫
婦之教則合樂三終也三終雖主於詩篇亦樂成於
三以反為文故也
大射禮乃歌鹿鳴三終乃管新宫三終奏貍首以射
射義曰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卿大夫
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詩云曾孫侯氏四正具
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大小莫處御於君所以燕以
射則燕則譽
[115-13b]
春秋左氏傳曰文公四年衛寗武子來聘公與之宴
為賦湛露及彤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
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
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
愾而獻其功于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
一玈矢百以覺報宴今倍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
敢干大禮以自取戾襄公四年穆叔如晉報聘晉侯
享之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
[115-14a]
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
辱於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
大而重拜其細何也對曰三夏天子之所以享元俟
也使臣不敢與聞文王两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
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
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臣
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
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襄公二十九年呉公
[115-14b]
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
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弼鄘衛
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徳
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
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
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
者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
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
[115-15a]
能夏則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
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徳輔此則眀主也為之歌
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逺
也非令徳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
久乎自檜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
貳怨而不言其周徳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
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徳
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
[115-15b]
偪逺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
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廢取而不貪處而不
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徳之
所同也
按太史公詩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頌之音今觀季子請觀周樂而魯人為之歌諸詩
二南以下十五國風二雅三頌皆係焉則此三百五
篇者皆被之絃歌掌之司樂工師以時肄習之所謂
[115-16a]
雅樂也盖非始於夫子而晦庵辨桑中詩序其說曰
雅者二雅是也鄭者緇衣以下三十一篇是也衛者
弼鄘三十九篇是也桑間衛之一篇桑中之詩是也
二南雅頌祭祀朝享之所用也鄭衛桑濮里巷狹邪
之所歌也今不察此乃欲為之諱其鄭衛桑濮之實
而文之以雅樂之名又欲從而奏之宗廟之中朝廷
之上則未知其將以薦之何等之鬼神用之何等之
賓客乎盖鄭衛國風如桑中溱洧諸篇所言皆淫奔
[115-16b]
謔浪之辭序以為刺奔而晦庵盡斥序説以為淫奔
之人所自賦之詩故疑其非雅樂也愚以為未然盖
季子所觀樂者周樂也使鄭衛諸詩為里巷狹邪所
用則周樂安得有之而魯之樂工亦安能歌異國淫
邪之詩乎然嘗因是考之詩之被於絃歌也不過以
為燕享賓客祭祀鬼神之用但求之三百五篇惟周
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為祭祀之詩小雅鹿鳴以下
彤弓以上諸篇為燕享之詩此皆其經文明白而復
[115-17a]
有序說可證者也至於周南以下國風小雅自六月
而下大雅自文王以下至魯頌之四篇則序者以為
美刺之詞盖但能言其文義之所主而不能明其聲
樂之所用矣左傳所載列國諸侯大夫聘享賦詩大
率多斷章取義以寓已意如秦穆公將納晉文公宴
之而賦六月季武子譽韓宣子嘉樹宴之而賦甘棠
盖借二詩以明贊誦之意又如荀林父送先蔑而為
賦板之卒章叔孫豹食慶封而為賦相鼠盖借二詩
[115-17b]
以明箴規之意它若是者不一而足皆是因事寓意
非曰此宴必合賦此詩也獨儀禮所載鄉飲酒禮燕
禮射禮工歌間歌合樂之節及穆叔所言天子享元
侯與两君相見之禮則樂有詩然考其歌詩合樂之
意盖有不可曉者夫闗睢鵲巢閨門之事后妃夫人
之詩也何預於鄉宴而鄉飲酒燕禮歌之采蘋采蘩
夫人大夫妻能主祭之詩也何預於射而射禮用之
肆夏繁遏渠宗廟配天之詩也何預於宴飲而天子
[115-18a]
享元侯用之文王大明繇文王興周之詩也何預於
交鄰而兩君相見歌之以是觀之其歌詩之用與詩
人作詩之本意盖有判然而不相合者不知其何說
晉荀偃曰歌詩必類而今如儀禮及穆叔所言則類
者少不類者多若必就其文詞之相類則鄉飲酒所
歌必伐木行葦之屬射禮所歌騶虞而下必車攻吉
日之屬天子享元侯所歌必蓼蕭湛露彤弓之屬方
為合宜
[115-18b]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
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
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寛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
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
雅正直而靜亷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
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已而陳徳也動
已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故商
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
[115-19a]
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
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而屢斷勇也見
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
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
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
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
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夾漈鄭氏曰古之達禮三一曰燕二曰享三曰祀所
[115-19b]
謂吉凶軍賓嘉皆主此三者以成禮古之達樂三一
曰風二曰雅三曰頌所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皆主
此三者以成樂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
禮不舉自后夔以來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八音
六律為之羽翼耳仲尼誦詩為燕享祭祀之時用以歌
而非用以説義也古之詩今之詞曲也若不能歌之
但能誦其文而説其義可乎不幸腐儒之説起齊魯
韓毛四家各為序訓而以說相髙漢朝又立之學官
[115-20a]
以義理相受遂使聲歌之音湮没無聞然當漢之初
去三代未逺雖經生學者不識詩而太樂氏以聲歌
肄業往往仲尼三百篇瞽史之徒例能歌也奈義理
之説日勝則聲歌之學日微東漢之末禮樂肅然雖
東觀石渠議論紛紜無補於事曺孟徳平劉表而得
漢雅樂即杜夔夔老久矣不肄習所得於三百篇者
惟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篇而已餘聲不傳太和末
又失其三左延年所得惟鹿鳴一篇每正旦大㑹太
[115-20b]
尉奉璧羣臣行禮東廂雅樂常作者是也古者歌鹿
鳴必歌四牡皇皇者華三詩同節故曰工歌鹿鳴之
三而用南陔白華黍三笙以贊之然後首尾相承節
奏有屬今得一詩而如此用可乎應知古詩之聲為
可貴也至晉室鹿鳴一篇又無傳矣自鹿鳴一篇絶
後世不復聞詩矣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汚隆
而存亡豈三代之時人有是心心有是樂三代之后
人無是心心無是樂乎繼三代而作者樂府也樂府
[115-21a]
之作宛同風雅但其聲散佚無所紀系所以不得嗣
續風雅而為流通也按三百篇在成周之時亦無所
紀系有季札之賢而不别國風所在仲尼之聖而不
知雅頌之分仲尼為此患故自衛返也問於太師氏
然後取其正焉列十五國風以明風土之音不同分
所以二雅以明朝廷之音有間陳周魯商三頌之音
所以侑祭也定南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庚由儀六笙
之音所以叶歌也得詩而得聲者三百篇則系於風
[115-21b]
雅頌得詩而不得聲者則置之謂之逸詩如河水祈
招之類無所系也今樂府之行於世者章句雖存聲
樂無用崔豹之徒以義説名呉兢之徒以事解目盖
聲失則義起其與齊魯韓毛言詩無以異也樂府之
道或幾乎息矣
按夾漈以為詩本歌曲也自齊魯韓毛各有序訓以
説相髙義理之説既勝而聲歌之學日微矣愚嘗因
其説而䆒論之易本卜筮之書也后之儒者知誦戴
[115-22a]
記而不能習儀禮豈義理為二物哉盖詩者有義理
之歌曲也後世狹邪之樂府則無義理之歌曲也易
者有義理之卜筮也後世俗師之占書則無義理之
卜筮也禮者有義理之品節也秦漢而後之典章則
無義理之品節也郊特牲曰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
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
也荀子曰不知義謹守其數不敢損益父子相傳以
待王公是官人百吏所以取秩禄也盖春秋戰國之
[115-22b]
時先王之禮制不至淪喪故巫史卜祝小夫賤𨽻皆
能知其數而其義則非聖賢不能推明之及其流傳
既乆所謂義者布在方冊格言大訓炳如日星千載
一日也而其數則湮没無聞久矣姑以漢事言之若
詩若禮若易諸儒為之訓詁轉相授受所謂義也然
制氏能言鏗鏘鼓舞之節徐生善為容京房費直善
占所謂數也今訓詁則家傳人誦而制氏之鏗鏘徐
生之容京費之占無有能知之者矣盖其始也則數
[115-23a]
可陳而義難知及其久也則義之難明者簡編可以
紀述論説可以傳授而所謂數者一日而不肄習則
亡之矣數既亡則義孤行於是疑儒者之道有體而
無用而以為義理之説太勝夫義理之勝豈足以害
事哉
夾漈鄭氏曰三代既没漢魏嗣興禮樂之來陵夷有
漸始則風雅不分次則雅頌無别次則頌亡次則禮
亡按上之回聖人出君子之作也雅也艾如張雉子
[115-23b]
班野人之作也風也合而為鼓吹曲燕歌行其音本
幽薊則列國之風也煌煌京洛行其音本京華則都
人之雅也合而為相和歌風者鄉人之用雅者朝廷
之用合而用之是為風雅不分然享大禮也燕私禮
也享則上兼用下樂燕則下得用上樂是則風雅之
音雖異燕享之用則通及明帝起四品一曰大予樂
郊廟上陵用之二曰雅頌樂辟雍享射用之三曰黄
門鼓吹樂天子宴羣臣用之四曰短簫鐃歌樂軍中
[115-24a]
用之古者雅用於人頌用於神武帝之立樂府采詩
雖不辨風雅至於郊祀房中之樂未嘗用於人事以
明神人不可以同事也今辟雍享射雅頌無分應用
頌者而改用大予應用雅者而改用黄門不知黄門
大予於古為何樂乎風雅通歌猶可以通也雅頌通
歌不可以通也曺魏凖鹿鳴作於赫篇以祀武帝凖
騶虞作巍巍篇以祀文帝凖文王作洋洋篇以祀明
帝且清廟祀文王執競祀武王莫非頌聲今魏家三
[115-24b]
廟純用風雅此頌之所以亡也頌亡則樂亡矣是時
樂雖亡禮猶存宗廟之禮不用之天明有尊親也鬼
神之禮不用於人知有幽明也梁武帝作十二雅郊
廟明堂三朝之禮展轉用之天地之事宗廟之事君
臣之事同其事也樂之失也自漢武始其亡也自魏
始禮之失也自漢明始其亡也自梁始禮樂淪亡之
所由不可不知也
國朝樂歌
[115-25a]
洪武四年六月吏部尚書詹同禮部尚書陶凱製宴
享九奏樂章成其曲一曰本太初二曰仰大明三曰
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龍六曰泰階平七曰
君徳成八曰聖道成九曰樂泰寜先是太祖皇帝厭
前代樂章率用䛕詞以為容悦甚者鄙陋不稱乃命
凱等更制前詞至是上又命協音律者歌之謂侍臣
曰禮以道敬樂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為治元時古
樂俱廢惟淫詞豔曲更唱迭和又使粗厲之聲與正
[115-25b]
音相雜甚甚以古先帝王祀典神祗飾為舞隊諧戲
殿庭殊非所以道中和崇治體也今所製樂章頗協
音律有和平廣大之意自今一切流俗諠譊淫䙝之
樂悉屏去之
洪武十七年六月太祖皇帝諭禮部臣曰近命製大
成樂器將以頒天下學校俾諸生習之以祀孔子朕
思古人之樂所以防民欲後世之樂所以縱民欲其
故何也古樂之詩章和而正後世之歌詞淫以奢古
[115-26a]
之律吕協天地自然之氣後世之律吕出人為智巧
之私天時與地氣不審人聲與樂音不比故雖以古
之詩章用古之器數亦乖戾而不合陵犯而不倫矣
手擊之而不得於心口歌之而非出於志人與樂判
然為二而欲以動天地感鬼神豈不難哉然其流已
久救之甚難卿等宜䆒心於此庶幾可以復古人之
意恭誦太祖聖諭真有以識樂律之心中間謂人與
樂二又有以識後世作樂之弊然國朝之樂終不能
[115-26b]
使人與樂一復古人之意得非無古人胄子成均之
教乎
樂詩總論
昔者先王之樂非徒戛金石鳴祝敔而已也彼有所
由始也天之以息相吹也不能不發而為籟籟也者
天地自然之音也人心之感物而動也不能不形之
言而為詩詩也者各言其心之所之也是故天子列
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異其位治世亂國之異其時
[115-27a]
明君碩輔忠臣孝子騷人羈旅之異其感而彼皆各
以情之所至而抑揚諷詠於其間固有不得而相假
借掩襲焉者故曰詩也者人心自然之音也音之所
出則必有長短髙下之節非比之器數則不得相屬
之以叶其至也於是乎被之鐘鼓管磬羽籥干戚之
間綴其聲以成文焉而樂所由作矣故曰詩言志律
和聲此言樂之非自外來而由人聲以為之也是故
先王之世樂官以詩為職方其坐明堂而端委以臨
[115-27b]
天下也必命樂官以詩察政治攷人材之得失故曰
工以納言時而颺之又曰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以出納五言其出而省方廵狩以朝諸侯也亦必命
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民風者田夫野婦之所自歌咏
閭里而為之言者也而天子猶命之樂官以播之金
石絲竹之間由此觀之可見當世自王公大人以至
中中兎置之士無一人之不能言而為之詩而其詩
也由朝廷宗廟以至國都里巷之間無一言之不奏
[115-28a]
於樂官而為之樂是以其音之流行於天下而曲暢
乎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以及祭祀燕享軍旅㑹
同入學獻馘投壺習射之際無非本乎人聲相為感
癶中挑外引嗚咽噴吻以和鳴其至者爾何莫非詩
何莫非樂也哉故世儒雖嘗恨五經無樂書殊不知
樂有詩而無書詩存則樂與俱存詩亡則樂與俱亡
詩樂固相闗也若瞽矇太師鍾師籥章之屬樂之庶
司也而其所職則或以諷誦詩或以歌射節或以奏
[115-28b]
九夏或以鼓太和邠風以逆寒暑皆詩也徹樂燕樂
祭樂射樂樂之異用也而其所歌則或雍之什或凱
之什或昭夏肆夏之什或采蘋采蘩之什皆詩也季
札觀周樂而為歌二南國風雅頌説者謂當時能辨
存亡明小大徴得失此則季札之因詩而得乎樂也
孔子自衛反魯以正樂而雅頌各得其所説者謂當
時三百篇之詩相與弟子共習而絃歌之此則孔子
之刪詩以定乎樂也然則其他所謂知韶濩之未亡
[115-29a]
與武商之已壊固皆幸其尚存之詩以知其未亡之
樂焉耳然則先王之樂固未嘗不由聲諸詩者以為
之本而能達先王之樂者又曷嘗不待於上聖大賢
之獨智而能之乎奈何周自黍離以降王道不宣采
詩之職不復設而樂官抱其樂器踰河蹈海遂祕而
不見及秦燔詩書坑學士其道大壊幸而三百篇之
遺不獨以竹帛固有出於學士大夫與其閭里所日
誦者往往不絶漢興立博士申公轅固之徒相與聚
[115-29b]
而明之故古者雅頌之作雖已微響而世之所謂文
學之能言與其遷臣怨女幽人處士或稍稍竊習其
道各以其心之所至而舒冩憂愁羈憤忠孝隠約之
情猶當列之秦齊弼鄘鄭衛之次似可與國風相表
裏其詩謂未之盡亡亦可也而古者之樂卒不可考
見當魏時雅樂即杜夔稍能肄業鹿鳴騶虞文王伐
檀四篇大和以后尋亦就廢其在漢唐諸臣若李延
年鮑業牛𢎞吕才之流亦間嘗欲倣古者聲詩之意
[115-30a]
播之管絃然古者之樂制既絶其所遺者不過變宫
變徴之調大畧世之教坊所傳者近之而已而其詩
所歌又並當時淫豔之曲驕侈之辭則又何從而復
古昔先王之盛乎愚故嘗為之説曰三代而上天下
之詩與樂出於一故其至者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
鬼神三代而下天下之詩與樂出於二其微也俗流
失世敗壊而天下之變猶江河之日趣而不可復返
也已仰惟我太祖髙皇帝建極之初禮制大定即命
[115-30b]
禮部尚書陶凱講究古樂因製成九奏樂章以備燕享
之用固已完太古之遺音而復太和之至治矣而先
臣丘濬建議之説其大要猶欲請朝廷詔求天下精
知音律之士按世之所謂正宫越調之稍近者以䆒
古人清宫清商之槩然後本鍾律之法明候氣之術
以制律吕律吕既定則以歌聲齊簫聲以簫聲定十
六聲又以十六聲齊八器由是以復古者先王之盛
此亦先臣獻忠之意或亦可為聖治萬分之助矣乎
[115-31a]
今欲舉古者三百篇之遺以鳴我國家之盛豈非欲
攷詩樂之所自將舉天下於三代之隆與抑不知古
之樂盖有出乎聲詩之外者而未之及也盖樂以和
為本也使人心咸和而樂音與之相宣則雖舉今之
詞而按之以今調而謂今之樂即古之樂可也否則
雖舉古之詩而和之以古律而謂古之樂即今之樂
可也盖惟有虞廷都俞吁咈之治而後有勅天卿雲
之詩大韶之樂有周家文武成康之治而後有闗睢
[115-31b]
騶虞之詩大武之樂是故言詩樂之至其成功所奏固
可以致百物禮天地而其流風藴義則又未始不本
於和徳感召化行而俗美者為之也昔馬遷作律書
反覆於黄帝之定大災顓頊之平水害以及武王吹
律聴聲陳兵牧野之詳而於今人所爭尺度秬黍之
間獨畧而不及此其音樂之微妙必明於道者然後
可與言其至也
樂以歌聲為主議
[115-32a]
樂可易言乎明之而疏天地幽之而速鬼神奥之而
興性靈廣之而作動植自非聖哲孰能窺測何其洪
鉅也樂終難言乎節之以三調合之以七始本乎造
化順乎自然妙悟獨得存之一心何其易簡也其理
洪鉅故必通天通地通人斯可以譚律吕其道簡明
故誦之歌之絃之舞之皆足以成節奏而要之聲詩
其本乎仲尼聞韶聞此者也季札觀樂觀此者也舍
是而莩葭之輕重緹縵之疎密徑圍之廣狹雌雄之
[115-32b]
應違皆土梗焉耳矣嘗考之古之達樂有三曰風曰
雅曰頌而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樂均者
也信乎樂非有外於聲詩也虞帝命夔典樂教胄不
過曰欲聞音律出納五言而周官大司樂所掌歌奏
徴諸虞謨商頌較若畫一然則樂以詩為本詩以聲
為用自古迄今其義未有改矣羲軒以降世代綿邈
聲詩不存其義可考而知也黄帝何以為咸咸之為
言皆也謂徳皆漸被也顓頊何以為莖莖之為言根
[115-33a]
也謂澤及根荄也堯何以為章章之為言明也謂帝
徳顯暴也舜何以為韶韶之為言紹也謂繼紹唐堯
也禹何以為夏夏之為大也謂能光大姚姒也湯何
以為䕶䕶之為言救也謂除邪去虐能䕶民也知六
代立樂之義則雖神農五奏葛天八闋此其推也而
曰聲與詩不可縁義以起乎周武作大武公旦作大
勺而和之以六律六吕五聲八音六舞樂云備矣大
司徒以樂防民淫大司馬以樂舞教國子大司樂掌
[115-33b]
宿縣小胥正樂縣之位春官大司樂掌六律六同以
合隂陽地官舞師掌教兵舞旄人掌四夷樂無一人
而不知樂無一樂而不設官官云備矣官備而樂益
備此後之誦聲詩者必以六典為宗也周衰雅微溺
音騰沸瞽工歌工奔散四方樂官之缺從兹始矣孔
子憫而正之列十五國風以辨風土之音分大小二
雅以辨朝廷之音陳周魯商三頌以辨侑祭之音定
南陔白華華黍崇丘由庚由儀六笙以辨協歌之音
[115-34a]
得詩而得聲者則序之三百篇是也得詩而不得聲
者則置之河水祈招之類是也四始既别唱歎有譜
渢渢洋洋六代其庻幾乎秦燔樂經漢襲秦陋詩官
不采言樂官不被律而聲詩之學稱賤業焉故杜氏
有曰漢制氏世業但能紀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言知聲詩而不知義也齊魯毛韓諸家以序説相雄
長以義理相授受而經生學者始不識詩言知義而
不知聲詩也夫徳為樂心聲為樂體義為樂精得詩
[115-34b]
則聲有所依得聲則詩有所被知聲詩而不知義尚
可備登歌充庭舞彼知義而不知詩者窮極物情工
則工矣而絲簧弗協將焉用之甚哉聲詩不可不講
也曺孟徳平劉表得雅樂即杜夔問其所業三百篇
惟知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四什而餘皆不傳非無傳
也當是時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作歌桂華
麗而不經赤雁靡而非典聲詩俱鄭俗聴飛馳正樂
之湮此實階之矣迨太和末而左延年所得者惟鹿
[115-35a]
鳴一篇浸淫至魏晉而鹿鳴亦復絶唱中和之韻闕
焉不還盖鹿鳴亡而詩亡矣非詩之亡也詩在而聲
譜散逸詩猶亡也所以繼鹿鳴之響者不在樂府乎
樂府之體有行有曲有引有操有吟有弄而皆可列
之樂部然而去三百篇風㫖則逺矣述通志者病之
風頌不分二雅淆雜乃取而彚之君子之作如上之
回聖人出者歸乎雅野人之作如艾如張雉子班者
歸乎風音本幽薊如燕歌行者為列國之風音本中
[115-35b]
華如煌煌洛京行者為都人之雅品藻良亦當矣然
上之回聖人出詞多取於誇耀燕歌行京洛行名惟
混於國都大聖刪詩豈若是乎要之曰行曰曲主乎
人聲引操吟主乎絲竹主乎人者有辭而必有聲主
絲竹者有聲不必有辭則亦聲詩皆協而足備燕享
之樂奏者也
樂舞總叙
詩序曰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舞
[115-36a]
之所由生也後代乃以舞為賤役棄之而不講焉何
與嘗稽之文王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
學羽籥皆於束序即大學也以世子學士而於干戈
羽籥以時學焉則舞亦學中一事也周禮司樂掌樂
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
鄭司農云學士謂卿大夫諸子學舞者則舞之非賤
役也明矣虞書帝乃誕敷文徳舞干羽於兩階而有
苖來格亦可見舞之在古人也若不用之所以雲門
[115-36b]
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䕶大武周大司樂以六代之
舞教國子者此也後世所用者惟韶武存焉雖歴代
各有制作總不外文武二舞是已然國家用以饗天
地格祖考而和神人所闗匪細務也凡綴兆疾徐之
間文以揖遜武以擊刺善觀舞者覩其容而可以知
治化焉豈徒觀美云乎哉至於各省郡文廟樂舞茍
簡尤甚司教化者幸留意焉
[115-37a]
[115-37b]
樂舞考
陳氏樂書曰周官大胥以六樂之㑹正舞位小胥起
舞列經曰行其綴兆行列得正焉盖位則酇也所以
為綴列則佾也所以為行正之以辨其序起之以肅
其慢故治民勞者酇逺而佾寡其徳殺故也治民逸
者酇短而佾多其徳盛故也非故不同凡各稱徳而
已天子之於諸侯生則旌以舞没則表以謚觀舞之
行綴足以知臨民之徳聞諡之異同足以知為治之
[115-38a]
行然則為諸侯者孰不敏徳崇行以法天下後世為
哉今之舞者不列於庭而列於堂下其退文進武不
復有出入之序非古人所謂八佾舞於庭序出入舞
者之意也至於進退疾徐之際又不復盡筋骨之力
以要鍾鼔拊㑹之節非古人所謂文以揖遜武以擊
刺之意也講而習之正今日急務也
東萊吕氏曰萬舞文武二舞之總名也干舞武舞之
别名也籥舞文舞之别名也文舞又謂之羽舞鄭康
[115-38b]
成據公羊傳以萬舞為干舞盖公羊傳釋經之悞也
春秋書萬入/聲籥言文武二舞俱入以仲遂之喪於二
舞之中去其有聲者故去籥焉文舞舞羽吹籥公羊
乃以萬舞為武舞與籥舞對言之失經意矣若萬舞
止為武舞則簡兮與商頌何為獨言萬舞而不及於
文舞耶左氏載考仲子之宫將萬焉婦人之廟亦不
應獨用武舞也然則萬舞為二舞總名明矣
周人教國子之舞有大司樂有小樂師又舞師下士
[115-39a]
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然則古之舞者非獨給繇
役之賤者而已雖為國子爵為下士亦預焉漢太樂
律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吏二千石至六百
石闗内侯至五大夫之子取其適者五尺以上年十
二至三十顔色和身體修治者以為舞人古國子下
士之實也唐之郊廟舞工不合古制趙慎言奏議隋
代猶以品子為之號二舞郎唐興遂變其制誠願復
古道取品子年二十以下容質修正者備二舞之員
[115-39b]
令太常博士主之准國子學給料閒日得習六樂學
五禮滿十嵗量文武授散官號雲門生其制亦可謂
近古矣然不設課試之法勸沮之術未為備制也聖
朝舞郎之制尚仍唐舊誠推慎言之法輔之以課試
勸沮之方以之饗郊廟接神祗未有不降格而來饗
矣今日不得不為之留意也
正義曰大司樂所教雲門以下六舞是大舞舞師所
教帗舞以下七者是小舞内則云十三舞勺成童武
[115-40a]
象是小舞又云二十舞大夏即此六舞也
陳氏樂書曰執干揚而舞之兵舞也列五采繒為之
帗舞也折衆鳥羽為之羽舞也以凰之羽為之皇舞
也以旄牛之尾為之旄舞也鄭司農曰杜稷以帗宗
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鄭
康成曰四方以羽宗廟以人山川以干旱暵以皇然
古之於大祭祀有備樂必有備舞春秋書有事於太
廟萬舍籥則宗廟用干與羽矣若夫敬而用之則有
[115-40b]
所不備故山川以干社稷以帗四方以羽旱暵以皇
二鄭之論疎矣大司樂曰舞咸池以祭地祗則社稷
不特帗舞也舞大夏以祭山川則山川不特兵舞也
於咸池之類言其章不言其器於帗舞之類言其器
不言其章互備也書言舞干羽於兩階樂記比音而
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郊特牲明堂位祭統皆言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皮弁素積以舞大夏簡兮之詩
言碩人俁俁公庭萬舞繼之左手執籥右手秉翟要
[115-41a]
皆先武后文者盖堯舜揖遜其舞先干後羽以苗民
逆命故也湯武征伐其舞先武後文者以有武功為
大故也
按正義以雲門大巻大咸大夏大濩大武為大舞以
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為小舞然以愚觀之
雲門以下舞之名也若帗若羽若皇若旄若干若人
則舞之具也有此六者之具然後可以舞此六代之
舞非於小舞之外别有所謂大舞也盖六代之舞其
[115-41b]
名雖異而所用之具則同然必謂之帗舞羽舞云者
以其或施之社稷或施之山川旱暵之屬其用各有
不同耳舞師所教是各指其所習而言故謂之帗舞
羽舞大司樂所教是通指其集大成而言故謂之雲
門大咸譬之為學帗羽皇旄干人則誦詩讀書是也
雲門至大武則作文是也而誦詩讀書固所以作文
也樂書互相備之説得之
孟子曰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
[115-42a]
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手足之舞蹈一皆其樂
之生機所以周禮大司樂有樂徳樂容之教也若夫
羽毛干戚綴兆疾徐則皆樂舞之儀文焉而佾乃樂
舞之行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此亦其行
列言之而每佾八人其可得而増减之哉何也聲容
一也八音克諧然後成樂而舞即所以節八音也故
樂必以八人為列自天子至士殺降以兩减其兩列
耳非兩列又减二人也如天子六十四人諸侯三十
[115-42b]
六人固云備矣若大夫八人已不足以備鍾鼓管絃
之司而士止四人奚可哉觀春秋鄭伯賂晉悼公女
樂二八晉以一八賜魏絳亦可證也噫周以樂舞教
國子至漢於宗廟之祀猶用二千石及五大夫之適
子五尺以上者為舞人而卑者之子不得與尚有周
人用國子之意也今之歌舞者不過市井畎畆之人
耳望其格神人移風俗也有是理哉
樂歌樂舞總論
[115-43a]
天地間聲容二者盡之矣樂以洩人心之喜宣天地
之和不越乎聲與容也聲非他也歌詠以養性情人
皆曰樂必有聲渢渢乎可以悦人耳也不知因其性
情之平和自然宣之口為歌詠為管絃鍾磬皆所以
諧歌詠之聲者也容非他也舞蹈以養脈人皆曰樂
必有容洋洋乎可以悦人目也不知因血脈之融暢
自然形之身為舞蹈焉羽旄干戚皆所以飾舞蹈之
容者也是有諸中斯假諸物以節宣之則樂非外爍
[115-43b]
而為我之所固有也古之雅樂所以與俗樂異故樂
聲淡則聴心平樂容善則歌者慕非徒鏗鏘歌舞反
以蕩人之精神而不免淫哇之害也然則知歌詠出
於性情之和平舞蹈本乎血脈之融液而其聲容一
根於心之悦懌有所不容己者則樂以悦人之耳目
已非此心之真樂矣况使人代為歌詠必欲聲音之
可聴使人代為舞蹈必欲儀容之可觀猶曰人之聲
人之容也今乃舍人之聲容而止尚管絃鍾磬之鏗
[115-44a]
鏘羽旄干戚之起伏是豈聲容所自來乎何也田夫
歌謡而擊壤以自快兒童跳躍而舞干以自娯非為
人也鳥獸和鳴於林壙鳶魚飛躍於天淵豈為人之
耳目覩聴然後和鳴而飛躍哉盖物惟和鳴飛躍一
出於自然之天性則人之耳目自有與之俱適者在
也物且然也况於人乎所以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
和而太和滿宇宙間可以享上帝可以格祖考庶尹
兆諧鳥獸率舞和氣相為感召一皆自然而然者也
[115-44b]
古先聖人有見於此因吾心之獨樂者推而與人同
之推人心之同樂者擴而與天下之民物同之然非
律度無以垂久逺故有五聲八音十二律之制作焉
是推其樂之所廣被凡大而天地小而物類顯而臣
鄰幽而鬼神皆樂之所感格也䆒其樂之所從來則
聲由心生手舞足蹈一根於心之不容已䆒樂之原
必欲天子建中和之極者此也可見樂必本乎自心
之和樂而謂聲容當以人為主者已屬之第二義則
[115-45a]
夫舍人之歌聲舞容惟鰓鰓然於樂器是泥者不愈
失而愈逺哉或疑歌舞一本乎自心之悦樂論樂制
所自起信然也果何據哉曰帝庸作歌皋陶載賡書
可據也卷阿游歌以矢其音詩可據也或疑喜歌游
歌於五聲八音何有哉曰舜歌南風而鼓五絃之琴
孔子取瑟而歌則依永和聲搏拊琴瑟以詠不獨后
夔以此教胄子矣或又疑朝堂之上君臣亦可以自
舞耶曰小雅伐木章蹲蹲舞我謂人代舞可也魯頌
[115-45b]
有駜章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鷺鷺於下鼓淵淵
醉言舞予胥樂兮非自舞而何歴代百寮朝賀於殿
陛間山呼舞蹈其歡樂之意盖可想矣歡之朝堂且
然則班爛戲舞以娯親聞雞起舞以自振者又不待
言也噫鼓之舞之自一聲達之天下以養性情以和
血脈以移易其風俗至與天地相應樂之道大矣果
謂黄鍾竹管短長合律能至是哉此樂工之管測非
神聖之通論也予亦非置樂器而不譚也特因世之
[115-46a]
譚樂者既合已求之人又舍人以求諸物不得不反
其樂之所自始耳是故聲律身度必有樂徳為之本
也大司樂合國子而教以樂語樂舞亦先之以徳焉
此樂之教也至於笙磬翟籥不過假以節奏乎人之
聲容而已故曰籩豆之事則有司存於樂器亦云然
噫姑就後代音樂言之安得歌舞一遵乎樂章歌以
宣暢其難狀之容而聲即容也舞以發越乎難洩之
聲而容即聲也歌舞相協庶乎五色八風聲容之相
[115-46b]
協也不猶愈於歌自歌舞自舞兩不相應哉
樂總論
樂志論曰世號太常為雅樂而未嘗施於燕享豈以
正聲為不美聴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
於奏之而使人悦豫和平此不待知音而後能也嘗
竊觀於太常其樂縣鍾磬塤箎搏拊之器與夫舞綴
羽籥干戚之制盖皆倣古矣逮振作之則聴者不知
為樂而觀者厭焉豈所謂古樂其聲真若此哉孔子
[115-47a]
曰惡鄭聲恐其亂雅亂之云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
曰今樂猶古樂然今太常獨與教坊樂音殊絶何哉
昔者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鐘磬處士徐復笑之曰聖
人寓器以聲不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照瑗逸
制作久之卒無所成蜀人房庶亦深訂其非是因著
書論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違其大畧若謂上古世質
器與聲朴後世變之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斗塤土
響絲竹琴簫也後世變之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斗
[115-47b]
塤土也變而為甌革麻料也擊而鼓木柷敔也貫之
為板此人音者於世甚便而不達者指廟樂鎛鐘鎛
磬宫軒為正聲而槩謂胡部鹵部為淫聲殊不知大
輅起於椎輪轉蓬始於落葉其變則然也古者以爼
豆食後世易之以桮盂古者簟蓆以為安後世更之
以榻按雖使聖人復生不能舍桮盂榻按而復爼豆
簟蓆之質也然則八音之器豈異於此哉孔子曰放
鄭聲鄭聲淫者豈以其器不若古哉亦疾其聲之變
[115-48a]
耳試使知樂者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其惉懘靡曼
而歸之中和雅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
乎然則世所謂雅樂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豈盡
為淫聲哉當數子紛紛改制鍾磬而復庶之論指意
獨如此綴其語存之以俟知音者焉
按孔子云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孟子曰今之樂猶
古之樂也先儒亦謂樂只是一個和由是觀之所謂
樂者和其本也聲器其末也使其政和而世治則雖
[115-48b]
管絃皆教坊之新聲度曲皆任韎之雜樂母害其為
安且樂也如其政乖而世亂則雖聲歌下管盡合簫
韶金石柷敔一循雅奏母害其為怨而怒也房庶之
言當矣然庶當李照阮逸制樂之時特為此論後來
乃復創為古本漢書有一黍之起積千二百黍之廣
之説欲改定律吕范蜀公力主其説别撰新樂上進
則復效照逸之為而與素論背馳何耶
[115-49a]
[115-49b]
黄鍾子位一陽生物本乎
天人本乎祖取乎宫宫生
徴徴生商商金氣主殺不
用商生羽羽生角大吕太
簇應鍾取律吕相合黄鍾之
子應鍾之亥為生死之終
始此致人鬼樂也至於祀樂
祭先妣夷則小吕為己申
之合祭先祖無射夾鍾為
[115-49b]
卯戌之合也
[115-50a]
圍鍾震位萬物生東天
道好生取為宫宫生徴
徴生商商金氣主殺不
用商生羽羽生角而又
黄鍾太簇姑洗取律吕
之相生此致神之樂也
至祀樂取三才之位自
子而起子為天位丑為
[115-50b]
天位之合故奏黄鍾必
歌大吕也
亟鍾未坤位二隂生萬
物載於坤取為宫宫生
徴徴生商商主殺不用
商生羽羽生角而又太
簇姑洗南吕取律吕之
相生此致神之樂也至
於祀樂太簇為地之佐
[115-50b]
而屬乎寅應鍾居亥而
寅亥為之合故奏太簇
必歌應鍾也
[115-51a]
圜鍾為天宫而以黄鍾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羽此
三者陽律之相繼也相繼者天之道故於祀天神用
之函鍾為地宫而以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吕為羽
是三者隂律之相生也相生者地之數故於祭地祗
用之黄鍾為人宫而以大吕為角大簇為徴應鍾為
羽是三者律吕之相合也相合者人之情故於祭人
鬼用之圜鍾在卯由卯至申其數六故圜鍾之數盡
於六則天神可降矣函鍾在未由未至寅其數八故
[115-51b]
函鍾之數盡於八則地祗可降矣大磬本以祀四望
也而乃於宗廟用之者盖享先王用之以為薦神之
樂尊宗廟是以備樂舞也天神地祗皆不用歌而獨
於宗廟歌九徳者盖九徳六府三事之歌有以見積
功累仁之盛尊宗廟是以備樂師也一變至六變不
言律同非不用律同也始焉未别六變而樂成是以
分律同也宫角徴羽而不及商非不用金聲也祭惟
用柔聲五聲獨商堅剛是以用四聲也樂之用有不
[115-52a]
同也如此夫
天地宗廟君臣之樂總論
按有宗廟之樂有天地之樂有君臣之樂尊親異别
不可以不分幽明異位不可以不别漢叔孫通始定
廟樂有降神納爼登歌薦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
樂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黄門鼓吹之樂天子所
以宴羣臣也嗚呼風雅頌三者不同聲天地宗廟君
臣三者不同禮自漢之失合雅而風合頌而雅其樂
[115-52b]
已失而其禮猶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則郊廟明堂三
朝之禮展轉用之天地君臣宗廟之事同其事矣此
禮樂之所以亡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其祭祀之樂不
用商聲朱子與蔡西山議論樂書俱不説出是不看
陳暘樂書引荀卿大師審詩商之言盖周以木徳王
天下商聲屬金也因金尅木故音樂之間不用商音
及佩玉左徴角右宫羽亦去商聲即此觀之周去商
聲義有在也後之作樂者以商聲肅殺悉去商聲謂
[115-53a]
之何哉
周樂不用商聲
先儒之言曰聞宫聲使人温良而寛大聞商聲使人
方亷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惻隠而愛人聞徴聲使人
樂義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則知樂有五
音闕一不可然周人祭祀何以用宫角徴羽而不用
商乎圜鍾為宫黄鍾為角太簇為角姑洗為徴南吕
為羽此禮地祗之樂而遺商也黄鍾為宫大吕為角
[115-53b]
大簇為徴應鍾為羽此禮人鬼之樂而遺商也故或
以為人聲或以為殺聲或以為中聲不知天地鬼神
非人孰享商果人聲何為不與於祭也黄鍾之大簇
函鍾之南吕莫非殺聲是殺聲未嘗不用也宫生徴
徴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中聲闕則上下之音散是中
聲尤為當用也吁三者之説皆非愚未敢以為信盖
古樂以鍾磬為主無鍾磬則以管為主晉志所謂笛
猶磬鍾是也今之笛即古之管古者之管但有四孔
[115-54a]
未聞有商音至漢京君明始加一孔於笛之後是為
商聲然則周人祭祀用管為主奚嘗惡商哉此非愚
之臆説實得之馬融之笛賦
按周樂不用商聲或謂周以木徳王故不用商或謂
周用管為主未嘗惡商之二説未為無據若曰商聲
主殺故不用然肅殺之氣於四時屬秋於四方屬西
於五行屬金天不能以無秋也地不能以無西也人
不能以無金也何獨於祀天地祀人鬼而獨惡其聲
[115-54b]
哉且五音有一之不備不可以成樂乃於天神地祗
人鬼之祀皆不宜用則樂之於商聲也又當於何而
用之哉
三宫論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以合同神人細入氣微入聲因
道取類統協太和三才可致而理也其道在樂則三
宫最著天宫取相繼父道也地宫取相生母徳也人
宫取相合人情也變夾鍾曰圜變林鍾曰函乾為圜
[115-55a]
坤含𢎞也黄鍾無變稱何也人主常也天宫中春之
管也地宫中央之管也人宫中冬之管也本中聲也
圜鍾生於大辰直天之明堂帝出乎震故事天因焉
函鍾出於大社大社地神也致役乎坤土之甚盛徳
也故事地因焉黄鍾生於虚危有家廟象又萬物以
子始故事人鬼因焉其變有六八九何也曰卯律數
六即隂得酉衝亦六也雲門之樂六變圜鍾以之又
初歴羽之羽調數當六也未律數八即隂得丑衝亦
[115-55b]
八也咸池之樂八變林鍾以之又初歴徴之羽調數
當八也子律數九陽得當位九也箾韶之樂九變黄
鍾以之又初歴宫之羽調數當九也六變乃羽七之
樂然其聲七其變六起奏羽水收宫又羽始終水也
水為天根是為雲門焉八變乃徴九之樂然其聲九
其變八起奏徴火收宫又徴始終火也火為地窟是
咸池焉九變乃宫五之樂五五為十然其聲十其變
九起奏宫羽終奏本宫始終土也人鬼歸於土隨音
[115-56a]
而動故簫韶九成祖考格焉六變十奏而羽水生角
木冬而春也陽以生出也陽生而後有天雲者升天
之物也門者陽氣所出也八變十二奏而徴克商羽
生角夏而秋也隂以克入也隂生而後有地池者入
地之物也咸者備也氣周十二辰故備也九變十三
奏從本宫起羽清濁之間隂陽之㑹也人負隂而抱
陽魂升魄降必交而後能享故人鬼之樂先用雲門
後用咸池合天地以索享也且天神之樂紫薇垣在
[115-56b]
子角居之太薇垣在卯寅宫徴居之天市垣在辰羽
居之天神宜可降矣地祗之樂火音變而木水音變
而火金音變而水木火金水麗乎土為四象四象交
而土徳中尊有坤道焉地祗宜可出矣人鬼之樂並
用亥子丑幽隂之律而寅為鬼户亥有水音丑有水
音寅有火音則水化木木化火從鬼户以出而萃於
宫五人鬼宜可禮矣然則音止三聲止四何也曰三
統五也省文也商非盡無盖去商調耳先儒曰祭尚
[115-57a]
柔近之然而未盡也夫商主殺天地神人共惡之樂
之流南而不歸北也將是謂乎于寶曰謙神也沈括
曰虚人也鑿矣陳暘以為周木徳忌商引珮玉以正
近世韓氏亦云然信斯言也是夏無徴而商無宫也
暘又曰天宫變六其合四地宫變八其合三人宫變
九其合二巧以乾坤咸明之於王者昭格享親之義
奚謂也吾無取焉爾嗟乎古樂淪滅漢儒多所傅㑹
必欲執三宫以非旋宫即國語之四宫復何説哉且
[115-57b]
一太簇而再為徴也夾鍾律隂不可以祝天乃假無
射起調即夾鍾何與焉又每曲數宫有辟有不用其
説矛遁迂迴而難通凡八變九變皆此類也此隋志
之所駁姜夔韓氏之所疑而愚之不可妄以為解者
也乃有手周禮之文以定祀者吁
[115-58a]
[115-58b]
太史公曰文帝時㑹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
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
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孔子所稱有徳君子者
耶書曰七政二十八舍律厯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
氣天所以成熟萬物也舍者日月所舍舍者舒氣也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東壁居不周風東主辟生氣
而東之至於營室室主營胎陽氣而産之東至於危
危垝也言陽氣之危垝故曰危十月也律中應鍾應
[115-59a]
鍾者陽氣之應不用事也其於十二子為亥亥者該
也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廣莫風居北方廣莫者言
陽氣在下隂莫陽廣大也故曰廣莫冬至於危虚虚
者能虚能實言陽氣冬則宛轉於虛日冬至則一隂
下藏一陽上舒故曰虚東至于須女言萬物變動其
所隂陽氣未相離尚相如胥也故曰胥女十一月也
律中黄鍾黄鍾者陽氣踵黄泉而出也其於十二子
為子子者滋也滋者言萬物滋於下也其於十母為
[115-59b]
壬癸壬之為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癸之
為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東至牽牛者言陽
氣牽引萬物而出也牛者冐也言地雖冐能冐而生
也牛者耕植種萬物也東至於建星建星也者建諸
生也十二月律中大吕大吕者其於十二子為丑丑
者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條風居
東北主出萬物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也故曰條
風南至於箕箕者言萬物根基故曰箕正月也律中
[115-60a]
太簇太簇者言萬物簇生也故曰太簇其於十二子
為寅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南至於尾言萬
物始生如尾也南至於心言萬物始生於華心也南
至於房房者言萬物門户也至於門則出矣明庶風
居東方明庶者明衆物盡出也二月也律中夾鍾夾
鍾者言隂陽相夾厠也其於十二子為卯卯之為言
茂也言萬物茂也其於十母為甲乙甲者言萬物剖
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南至於氐氐者
[115-60b]
言萬物皆至也南至於亢元者言萬物亢見也南至
於角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三月也律中姑
洗姑洗者言萬物洗生於於十二子為辰辰者言萬
物之蜄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風吹物而西之軫
軫者言萬物益大而軫軫然西至於翼翼者言萬物
皆有羽翼也四月也律中仲吕仲吕者言萬物盡旅
而西行也其於十二子為己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西至於七星七星陽數成於七故曰七星西至於張
[115-61a]
張者言萬物皆張也西至於注注者言萬物之始衰
陽氣下注故曰注五月也律中蕤賓蕤賓者言陽氣
幼少故曰蕤痿陽不用事故曰賓景風居南方景者
言陽氣道竟故曰景風其於十二子為午午者隂陽
交故曰午其於十母為丙丁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
丙丁者言萬物丁壯故曰丁狼風居西南維主地地
者沈奪萬物氣也六月也律中林鍾言萬物就死氣
林林然其於十二子為未未者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115-61b]
北至於罰罰者言萬物氣奪可伐也北至於參參者
言萬物可參也故曰參七月也律中夷則夷則言隂
氣之賊萬物也其於十二子為申申者言隂用事申
賊萬物故曰申北至於濁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
也故曰濁北至於留留者言陽氣之稽留也故曰留
八月也律中南吕南吕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其於
十二子為酉酉者萬物之老也故曰酉閶闔風居西
方閶者倡也闔者藏也言陽氣道萬物闔黄泉也其
[115-62a]
於十母為庚辛庚者言隂氣庚萬物故曰庚辛者言
萬物之辛生故曰辛北至於胃胃者言陽氣就藏皆
胃胃也北至于婁婁者呼萬物且内之也北至於奎
奎者主毒螫殺萬物也奎而藏之九月也律吕無射
無射者隂氣盛用事陽氣無餘也故曰無射其於十
二子為戍戍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戍
前漢書律厯叙
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逺近立民信也自伏
[115-62b]
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黄帝堯舜而大備三代稽古法
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審法
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興北平侯張倉
首律厯事漢武帝時樂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
欲燿名譽徴天下通知鍾律者百餘人使羲和劉歆
等典領條奏言之最詳故刪其偽辭取正義著於篇
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曰權衡
參五以變錯綜其數稽之於古今效之於器物和之
[115-63a]
於心耳考之於經傳咸得其實靡不協同數者一十
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也書曰先其
算命本起於黄鍾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歴
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
矣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
六觚為一握徑乾象律黄鍾之一而長象仲吕林鍾
之長其數以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陽六
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歴生律制器規圎矩方
[115-63b]
權重衡平凖繩嘉量探頥索隠鉤深致逺莫不用焉
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
不失黍絫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其
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
聲者宫商角徴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
邪意全在正性移風易俗也八音土曰塤匏曰笙皮
曰鼓竹曰管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鍾木曰柷五聲和
八音諧而樂成商之為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
[115-64a]
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暢四方
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徴祉也物盛大而䌓祉也羽
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夫聲者中於宫觸於角祉於
徴章於商宇於羽故四聲為宫紀也協之五行則角
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貎商為金為義為言徴為火
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聴宫為土為信為思以君
臣民事物言之則宫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
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體也五聲之本生
[115-64b]
於黄鍾之律九寸為宫或損或益以定宫商角徴羽
九六相生隂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隂六為
吕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黄鍾二曰太簇三曰姑洗四
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無射吕以旅陽宣氣一曰林
鍾二曰南吕三曰應鍾四曰大吕五曰夾鍾六曰仲
吕有三統之義焉其傳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伶
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隂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
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筩以聴
[115-65a]
鳯之鳴其雄鳴為六䳄鳴亦六比黄鍾之宫而皆可
以生之是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
地之風氣正十二律定黄鍾黄者中之色君之明也
鍾者鍾也天之中數五五為聲上宫五聲莫大焉地
之中數六六為律有形有色色上黄五色莫盛焉故
陽氣施種於黄泉孕萌萬物為氣元也以黄色名元
氣律者著宫聲也宫以九唱六變動不居周流六虚
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隂大旅助黄鍾宣
[115-65b]
氣而牙物也位在丑在十二月太簇簇奏也言陽氣
太奏地而達物也位於寅在正月夾鍾言隂夾助太
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
㓗也言陽氣洗物辜潔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中吕言
微隂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也位
於巳在四月蕤賓蕤繼也賓導也言陽始導隂氣使
繼物養也位於午在五月林鍾林君也言隂氣受任
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林盛也位於未在六月夷
[115-66a]
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也
位於申在七月南吕南任也言隂氣旅助夷則任成
萬物也位於酉在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䆒物而
使隂氣畢剥落之終而復始亡厭已也位於戍在九
月應鍾言隂氣應亡射該臧萬物而雜陽門種也位
於亥在十月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
乾之初九陽氣伏於地下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鍾於
太隂故黄鍾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䆒極中和
[115-66b]
為萬物元也易曰立天地之道曰隂與陽六月坤之
初六隂氣受任於太陽繼養化柔萬物生長楙之於
未令種剛彊大故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六者所以
含陽之施楙之於六合之内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
道曰柔與剛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三萬
物棣通族出於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
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為仁其聲商也為義故太
簇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羲之所以順天地通
[115-67a]
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
右民此三律之謂矣是為三統其餘三正也黄鍾子
為天正林鍾未之衝丑為地正大簇寅為人正三正
正始是以地正適其始紐於陽東北丑位易曰東北
喪朋乃終有慶答應之道及黄鍾為宫則大簇姑洗
林鍾南吕皆以正聲應無有忽徴復與它律為役者
同心一統之義也非黄而它律雖當其月月自宫者
[115-67b]
則其和應之律有空積忽微不得其正此黄鍾至尊
亡與並也易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天之數始於一終
於二十有五其義紀之以三故置一得二又二十五
分之六凡二十五置終天之數得八十一以天地五
位之合終於十者乗之為八百一十分應歴一統千
五百三十九嵗之章數黄鍾之實也繇此之義起十
二律之周徑地之數始於二終於三其義紀之以兩
故置得二凡三十置終地之數得六十以地中數六
[115-68a]
乗之為三百六十分當期之日林鍾之實也人者繼
天順地序氣成物統八卦調八風理八政正八節諧
八音舞八佾監八方被八荒以終天地之功故八八
六十四其義極天地之變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
者乗之為六百四十分以應六十四卦太簇之實也
書曰天功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則天故以五位之合
乗焉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之象也地以中數乗者隂
道理内在中餽之象也二統相通故黄鍾林鍾太簇
[115-68b]
律長皆全寸而亡餘分也天之中數五地之中數六
而二者為合六為虚五為聲周流於六虚虚者爻律
夫隂陽登降運行列為十二而律吕和矣太極元氣
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參
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
七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又參之於已得二百四十
三又參之於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於未得二千
一百八十七又參之於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參
[115-69a]
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參之於戍得五萬
九千四十九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
七此隂陽合徳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故孽萌於
子紐牙於丑引達於寅冐昴于振美於辰巳盛於已
巳咢布於午昧薆于未申堅於申留孰于酉畢入於
戌該閡于亥出甲于甲奮軋於乙明炳于丙火盛於
丁豐楙于戊理已於已歛更於庚悉新於辛懷任於
壬陳揆於癸故隂陽之施化萬物之終始既類旅於
[115-69b]
律吕又經歴於日辰而變化之情可見矣玉衡杓建
天之綱也日月初纒星之紀也綱紀之交以原始造
設合樂用焉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指顧
取象然後隂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故已成之數忖
該之積如法為一寸則黄鍾之長也參分損一下生
林鍾參分林鍾益一上生太簇參分太簇損一下生
南吕參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參分姑洗損一下生
應鍾參分應鍾益一上生蕤賓參分蕤賓損一下生
[115-70a]
大吕參分大吕益一上生夷則參分夷則損一下生
夾鍾三分夾鍾益一上生無射三分亡射損一下生
中吕隂陽相生自黄鍾始而左旋八八為伍其法皆
用銅職在太樂太常掌之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黄鍾之長
以於榖柜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
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髙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
[115-70b]
寸尺丈存焉用竹為引髙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
法矩髙廣之數隂陽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
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隻也丈者張也引者信也夫
度者别於分忖于寸隻於尺張於丈信於引引者信
天下也職在内官廷尉掌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黄鍾之
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
度以井水凖其槩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
[115-71a]
斗為斛而五量加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傍有
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
狀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
一右二隂陽之象也其象圜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
數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聲中黄鍾始於黄鍾而反
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鍾律之實也躍微動氣
而生物也合者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
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躍于龠
[115-71b]
合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也職在太倉大司農
掌之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
也衡其道如底以見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
見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機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
玉衡論語云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車則見其倚於
衡也又曰齊之以禮此衡在前居南方之義也權者
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黄
[115-72a]
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
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忖為
十八易十有八變之象也五權之制以立義之以物
鈞之其餘小大之差以輕重為宜圜而環之令之肉
倍好者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銖者物絲忽
微始於至成著可殊異也兩者兩黄鍾律之重也二
十四銖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
四銖易二篇之爻隂陽變動之象也十六兩成斤者
[115-72b]
四時乗四方之象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隂化其物
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權與物均重萬一千五百二十
銖當萬物之象也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
也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也始於銖兩於兩明于斤均于鈞終于石物終石大
也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
之象也終于十二辰而復于子黄鍾之象也千九百
二十兩者隂陽之數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四
[115-73a]
萬六千八百銖者萬一千五百二十物歴四時之象
也而嵗功成就五權謹矣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
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凖凖正則平衡而鈞
權矣是為五則規者所以規圜器械令得其類也矩
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規矩相須隂陽位
序圜方乃成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繩者上下端直
經緯四通也凖繩連體衡權合徳百工繇焉以定法
式輔弼執法玉以翼天子詩云尹氏太師秉國之鈞
[115-73b]
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咸有五象其義一也
以隂陽言之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於下于時
為冬冬終也物終藏乃可稱水潤下智者謀謀者重
故為權也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
夏大夏也物假大乃宣乎火炎上禮者齊齊者平故
為衡也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為秋
秋也物
歛乃成熟金從革改更也義者成成者
方故為矩也少陽者東方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
[115-74a]
春春蠢也物蠢止乃動運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
為規也中央者隂陽之内四方之中經緯通達迺能
端直於時為四季土稼穡蕃息信者成成者直故為
繩也五則揆物有輕重圜方平直隂陽之義四方四
時之體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順其方而應其
行職在大行鴻臚掌之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
七始詠以出納五言女聴予者帝舜也言以律吕和
五聲施之八音合之成樂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115-74b]
順以歌詠五常之言聴之則順乎天地序乎四時應
人倫本隂陽原性風之以徳感之以樂莫不同乎一
唯聖人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聞之也今廣延
羣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同律審度嘉量平衡鈞權
平凖直繩立於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貞天下於
一同海内之歸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
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
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
[115-75a]
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
厯律總議
易革之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夫水性
潤下火性炎上氣相息則天地革而四時成矣論者
以為虚危坎位也𤣥枵之次也牛宿艮位也星紀之
次也日月交㑹於此合壁曜靈是天地之元運也而
亦元象之所斡旋也是故聖人觀其象而厯作焉然
而欲測象以測運其説有三一曰觀五星以測三垣
[115-75b]
二曰觀三垣以測二十八宿三曰觀二十八宿以測
中氣此又求元運者所當知也豫之象曰雷出地奮
豫先王以作樂崇徳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夫地氣
上躋天氣下降雷奮則天地以順動而四時不忒矣
論者以為雷雨作為解也而萬物皆甲拆也雷電至
為豐也而五氣皆暢達也隂陽和合懽忻交通是天
地之元聲也而亦元數之所統㑹也是故聖人觀其
象而樂作焉然而欲稽數以協聲其説有三一曰稽
[115-76a]
五聲以審八音二曰稽八音以審十二律三曰稽十
二律以審旋宫此又求元聲者所當知也夫元象可
測也而斡旋元象以昭元運非聖人莫之能也其惟
堯之欽若爾矣乎夫元數可求也而統㑹元數以協
元聲非聖人莫之能也其惟舜之克諧爾矣乎
[115-76b]
圖書編巻一百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