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a]
欽定四庫全書
圖書編卷五十
明 章潢 撰
外四夷館考總叙
國朝自高皇帝以神武肇基奄有萬國列聖繼作文
命覃敷舟車所至㒺不稽首稱藩獻琛恐後王㑹之
盛葢自昔罕儷矣顧遐陬裔壌聲教隔閡語言文字
各成一家典象胥者不有専業何以宣聖德而逹夷
[050-1b]
情此四夷館之設猷慮甚宏逺也當是時爲舘傅者
多徵自外國簡吾子弟之幼頴者而受學焉是以能
習彼中之故實雖數十年後籍記無徵而爲之徒者
猶能憶其師説不煩考鏡迨今二百餘年曩之遺老
盡矣官師之所肄習者即語言文字尚不能該貫况
其他乎今上嗣服之六年㑹暹羅使者來庭始闢舘
受譯課業少間輙進夷使而詢之具述彼國之山川
道里食貨謡俗如在掌股間因以詢于鞮鞻之舘則
[050-2a]
其詳不可得而聞矣夫㝢内冠𢃄之國守官者馭臨
其方猶必藉乗史以徵一方之文獻故措注不繆而
與民攸宜矧魋結各類疆殊風異辭令往復脫有牴
牾斯情實眩而彼我攜矣我不彼知彼乗而匿端彼
不我知我安能令之懐且讋哉余因是蒐輯往牒㕘
稽國朝故實于凡所譯諸夷建置沿革山川巖易食
貨便滯謡俗龎漓與夫叛服之始末戰守之得失畧
詮次成編弁干首俾初學之士得有所考以知夫彼
[050-2b]
國之委悉庶于譯學不無小補耳或謂創籍記事似
也戰守諸計得毋尸祝而代庖乎葢陸敬輿有言中
夏之盛衰異勢邊方之强弱異時事機之利害異情
措置之安危異便形勢不同胡可専一則夫辨方記
事隨事考文以備卒然之應者亦安得而不詳也方
今明良交泰四夷咸賔象胥之所譯者非請求職事
則表獻方物也葢以爲我能是是亦足矣然事變不
常容有出於職貢之外者如近者諳達請經于西竺
[050-3a]
暹羅失篆乎東牛其文移奏請皆曩所未有者非多
識其何以應之乎若乃遺書解聊城之圍傳檄定卭
筰之亂古之喆士葢有以尺牘而當三軍者苟用之
中機雖蠻貊之邦行之矣然則文事武備可以不並
講哉
四夷邉圖可以知險要豫戰守之防四夷舘考可以
知故實待貢獻之使盖夷狄之叛服不常服則綏之
叛則禦之其事一也故合而存之以備考云若夫圖
[050-3b]
以地而殊方舘因字以審譯故後先彼此參錯不齊
如百夷緬甸八百三舘又當列之雲南夷中惟在善
覽者㑹而通之可也况圖之所載各國方位特其大
略爾有圖載其國名而無考亦有記載頗詳而不見
之圖者故諸圖總揭之於前隨依東西北先載古夷
考畧繼述今時四夷舘考并各夷見聞記載於後庶
可與各圖㕘考焉
[050-4a]
[050-5a]
制禦四夷典故
皇明祖訓曰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
地不足以供賦得其民不足以供役若其自不揣量
來擾我邉則彼爲不祥彼既不爲中土患而我興兵
輕伐亦不祥吾恐後世子孫以中國富彊貪一時戰
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慎勿爲也但諸部在西北邉
境互相宻邇累世戰争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海外
諸夷東北朝鮮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二十八年首尾凡
[050-5b]
弑王氏四/王姑待之正東偏北日本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爲不軌故絶之正
南偏東大琉球朝貢以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小琉球
不通往來/不曽朝貢西南安南三年/一貢真臘朝貢如/常濱海暹羅朝貢如/常濱海
占城自占城以下諸國朝時内𢃄行商多詭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十二年方乃得止國海濱
蘇門答剌濱/海西洋濱/海瓜哇濱/海彭亨居海/中百花居海/中三
佛齊居海/中浡泥居海/中
洪武四年九月上御奉天門諭省府臺臣曰海外夷
國爲患中國者不得不討不爲中國患者不可輙用
[050-6a]
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變之源隋煬
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荼毒生民徒慕虚名反疲中
土載諸史冊爲後世譏朕以諸小蠻夷阻越山海不
侵中國無煩用兵惟西北最强世爲中國患不可不
謹備卿等記此言知朕意
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講火原㓗等編類華夷譯語
上以前元素無文字發號施令但借高昌書製蒙古
字行天下乃命原㓗與編修馬懿赤黒等以華言譯
[050-6b]
其語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飾器用靡不具載復
取元秘史㕘考以切其字諧其聲音既成刋布自是
使臣往來朔漠皆得其情
凡四夷分十八所設通事六十人大通事有都督都
指揮等官統諸小通事總理貢夷降夷及歸正人夷
情畨字文書譯審奏
永樂七年遣太監鄭和王景𢎞侯顯率官兵三萬下
西洋凡西洋功次即非斬首選法不得减革十三年
[050-7a]
吏部員外即陳誠上使西域記凡十七
分别四夷種類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與其地辨其邦國都鄙四
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知其利害而
王昭禹釋之由東方曰夷其種有四南方曰蠻其種
有八東南曰閩其種有七西北曰貉其種有九西方
曰戎其種有五北曰狄其種有六而王制言東方之
夷則曰被髪文身言南方之蠻則曰雕題交趾皆不
[050-7b]
火食言西方之戎則曰被髪衣皮言北方之戎則曰
衣毛穴居皆不粒食葢其生禀習俗大畧如此而夷
者則外域之總名也古帝王所以治之總之杜預所
謂訓誥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疎而不
戚來則禦之去則備之如是而已然四夷種類猥多
見于史冊者如馬韓夫餘百濟新羅挹婁扶桑侏儒
長人等國皆東夷也盤瓠南平牂牁夜即獠滇卭筰
冉驪南詔松外諸蠻交趾黎峒海南諸國真臘闍婆
[050-8a]
占城等國皆南夷也羌氐弋姚氏苻氏吐谷渾党項
吐畨泥婆羅大勃律骨咄西域諸國樓蘭車師西茲
焉耆于闐烏孫大宛莎車天竺波斯西方等國皆西
夷也匈奴沮渠赫連烏桓鮮卑秃髪拓㧞突厥契西
大漠契丹囘紇沙陀等國皆在北也不能徧舉姑撮
其載統志圖者皆中國四方邊外之夷也其自巴蜀以
東歴湖南北桂嶺雲貴數千里谿峒山菁之中如曰
犵曰狑曰獠曰猺曰苖之類凡十數種皆所謂蠻也
[050-8b]
時或竊發備禦爲難故併列之云
外四夷總論
杜氏通典邉防總序曰覆載之内日月所臨華夏居
中生受正氣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産厚而類繁所
以誕生聖賢繼施法教隨時拯弊因物利用三五以
降代有其人君臣長㓜之序立五常十倫之教備孝
慈生焉恩愛篤焉主威張而下安權不分而法一生
人大貴實在於斯昔賢有言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
[050-9a]
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亂誠謂削厚爲薄散醇
爲醨又曰古者人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交不争自求
自足蓋疾今時澆薄美徃昔敦淳務以激勉其慕尚也
然人之常情非今是古古之敦龎純悶固為可美而
鄙風弊俗或亦有之緬惟古之中華類多淳朴之風
有居處巢穴焉有塟無封樹焉有手團食焉有祭立
尸焉聊陳一二不能遍舉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
莫革舊風訓誥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内
[050-9b]
踈而不戚來則禦之去則備之前代逺識之士亦已
言之詳矣歴代觀兵黷武討伐戎夷爰自嬴秦禍患
代有始皇恃百勝之兵威既平六國終以事强爲弊
漢武資文景之積蓄務恢封畧天下危若綴旒王莽
竊元始之全實志滅匈奴海内遂至潰叛隋煬帝承
開皇之殷盛三駕遼左萬姓怨苦而亡夫持盈固難
知足非易唯後漢光武深逹理源建武二十年人康
俗阜臧宫馬武請殄匈奴帝報曰舎近而圖逺勞而
[050-10a]
無功舎逺而謀近逸而有終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
强有其自者安貪人有者殘自是諸將莫敢復言兵
事於戲持盈知足豈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國之要歟
我國家開元天寳之際宇内謐如邊將邀寵競圖勲
伐西陲青海之戌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暹之戰雲
南渡瀘之役於異域數十萬人向無幽冦内侮天下
四征未息離潰之勢其可量耶前事之元龜足爲殷
鍳者矣
[050-10b]
古東夷總叙
東夷有九種曰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𤣥夷風夷
陽夷干夷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爼
豆所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也昔堯命羲仲宅嵎
夷曰暘谷葢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
叛其後如后發即位賔于王門獻其樂舞桀爲暴虐
諸侯内侵商湯革命伐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㓂
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弊東夷寖盛遂分
[050-11a]
遷淮岱漸居中土周初封商大師國於朝鮮時管蔡
畔周乃招誘淮夷作亂周公征定之其後徐夷僣號
穆王命楚滅之至楚靈王㑹申亦來同盟後越遷琅
琊遂凌暴諸夏侵滅小國秦并天下其淮泗夷皆散
爲人户其朝鮮歴千餘年至漢高帝時滅武帝元狩
中開其地置樂浪等郡至後漢末爲公孫康所有魏
晉得其地而三韓之地在海島之上朝鮮之東南百
濟新羅魏晉以後分三韓地新羅又在百濟之東南
[050-11b]
又東南隔越大海夫餘在高䴡之北挹婁之南其倭
及夫餘自後漢百濟新羅歴代並朝貢中國不絶而
百濟唐顯慶中蘇定方滅之高䴡本朝鮮地漢武置
縣属樂浪郡時甚微弱後漢以後累代皆受中國封
爵所都平壤城則故朝鮮國王險城也後魏周齊漸
强盛隋文帝時㓂盗遼西漢王諒率兵討之至遼水
遭癘疫而返煬帝三度親征初渡遼水敗績再行次
遼水㑹楊𤣥感奔退又往將逹涿郡屬天下賊起及
[050-12a]
饑饉旋師貞觀太宗又親征渡遼破之高宗總章初
英國公李勣遂滅其國古之肅慎宜即魏時挹婁自
周初貢楛矢石砮至魏常道鄕公末東晉元帝初及
石季龍時始皆獻之後魏以後曰勿吉國今則曰靺
鞈焉大抵東夷書文並同華夏閩越之地秦平天下
以爲郡及秦亂其帥各自稱王於故地武帝元封初
楊僕滅其國遷其人於江淮墟其地自漢後人庶復
集遂爲郡縣矣
[050-12b]
古東夷考畧
朝鮮
昔武王封箕子於其地其後四十餘代至戰國時朝
鮮凖亦僣稱王漢武帝平朝鮮分爲真蕃臨屯樂浪
𤣥莬四郡
濊
濊亦朝鮮之地南與辰韓北與高句䴡沃沮接東窮
大海西至樂浪自謂與高䴡同種
[050-13a]
馬韓
韓有三種一曰馬韓後漢時通焉二曰辰韓三曰弁
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地與樂浪南倭接辰韓
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内率
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百濟是其一焉
地各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爲限皆古之辰國也馬
韓最大都目支國
夫餘
[050-13b]
國在𤣥莵北千里南與高句東與挹婁西與鮮卑
接北有弱水地方貳千里本濊地也
倭即日/本
倭在韓及𢃄方郡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爲居去樂浪
郡境及𢃄方郡並一萬二千里凡百餘國其地大較
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統五畿七道凡
三千七百七十二鄕四百一十四驛八十八萬三千
三百二十九課丁課之外不可詳見
[050-14a]
高句䴡
其先出夫餘王其地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
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
都平壌即漢樂浪郡王險城城内惟積倉儲器械賊
至方入固守王别宅于其側
豆莫婁
國在勿吉北千里舊夫餘地室婁之東至海方二千
餘里
[050-14b]
百濟
即後漢末夫餘仇台之後馬韓五十四國百濟其一
也自晉以後并吞諸國據有馬韓故地其國東西四
百里南北九百里南接新羅北拒高䴡千餘里西限
大海至唐爲新羅渤海靺鞈分其地百濟遂絶
新羅
魏時新盧國焉其先本辰韓種也辰韓始有六國稍
分爲十二國新羅其一也其國在百濟東南五百餘
[050-15a]
里東濵大海
沃沮
東沃在高句䴡葢馬大山之東濵大海而居其地形
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貊接
北沃沮一名置隔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與挹婁接
挹婁
即古肅慎氏國周時貢楛矢石砮魏常道鄕公時猶
貢其國在不咸山北夫餘東北千餘里濵于大海南
[050-15b]
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廣袤數千里
勿吉
國在高䴡北一曰靺鞨邑落各有長不相總一其人
勁悍于東夷最强去洛陽五千里自和龍北二百餘
里有善玉山北行三十里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
洛壌水水廣里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魯水又東
北行十八日到其國其部落凢七種
渤海
[050-16a]
本粟末靺鞨附高䴡者姓大氏後建國自號震國王
地方五千里盡得夫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唐
封爲渤海郡王
蝦夷
海島中小國其使鬚長四尺尤善弓矢
扶桑
地在中國之東去二萬餘里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爲
名
[050-16b]
女國
在扶桑東千里毎至二三月競入水則姙娠六七月
産子百日能行三四歲則成人矣
文身
梁時聞焉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人體有文如獸其
額上有三文文大直者貴文小曲者賤
大漢
梁時聞焉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
[050-17a]
侏儒國
人長四尺又南有黒齒國裸國去倭四千餘里
長人國
在新羅之東人類長三丈鋸牙駒爪黒毛覆身不火
食
流求國
居海島在泉州之東有島曰彭湖煙火相望水行五
日而至
[050-17b]
女真
葢古肅慎氏世居混同江之東長白山鴨綠水之源
南鄰高䴡北接室韋西界渤海鐵甸東瀕海後漢謂
之挹婁元魏謂之勿吉隋唐謂之靺鞨姓挐氏於外
國中最大且强五代時始稱女真後更女直遼按巴
堅吞北方三十六畨此其一也厥後阿固達代遼而
帝國號曰金八世而亡國朝女直考在東北
安定
[050-18a]
本馬韓之種自云高䴡舊壌渤海遺黎宋時嘗因女
真貢獻
肅慎氏
東方强國地濕築土如堤鑿穴以居自魏延興以來
累代入貢
乞列迷
有四種性奸貪居草舎捕魚爲生腥穢不可近今入
貢
[050-18b]
北山野人
乞列迷别種飬鹿乗以出入昔入貢今不通焉
[050-19a]
東夷總論
范氏曰中國之有外國自古而然所貴御之得其
道則我亦安也中國失政四夷交侵先王所以御之者
亦可得而略聞矣舜曰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又曰無
怠無荒四夷來王然則欲其率服莫若難任人欲其
來王莫若無怠荒柔逺能邇治内安外而殊俗之民
嚮風慕義不以利誘不以威脅而自至矣欲附者則
撫之不欲者不强致也故不勞民不費財至於後世
[050-19b]
之君或讐疾而欲殄滅之或愛悦而欲招徠之是二
者皆非也何則彼雖外國亦猶中國之民也趨利避
害欲生惡死豈有異於人乎王者于天地之間無不
飬也鳥獸草木猶當愛之况人類而欲殘之乎殘之
固不可况不能勝而殘其民乎仁人之所不爲也爲
之者秦始皇是也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言語不
通嗜慾不同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列爲州
縣是崇虚名而受實弊也且得之既以爲功則失之
[050-20a]
必以爲耻其失不在於己必在於子孫故有征討之
勞饋餉之煩民不堪命而繼之以亡隋煬帝是也且
中國地非不廣也民非不衆也曷若自治修其禮樂
刑政以惠飬吾民使男有餘粟女有餘布兵革不試
以致太平不亦帝王之盛美乎故有求于外如彼其
難也無求于外如此其易也然人君常舎所易而行
所難何哉忽近而喜逺厭故而謀新不入于秦則入
于隋雖不至于行而常與之同事其累德豈細哉
[050-21a]
[050-22a]
朝鮮考
朝鮮國本箕子所封秦属遼東外徼漢初燕人衛滿
據其地武帝定朝鮮爲真畨臨屯樂浪𤣥莵四郡昭
帝并爲樂浪𤣥莵二郡漢末爲公孫度所據傳至孫
淵魏滅之晉永嘉末䧟入髙䴡高䴡本扶餘别種其
王高璉居平㐮城即樂浪郡地唐征高䴡㧞平㐮置
安東都䕶府其國東徙在鴨綠水東南里餘五代唐
時王建代高氏闢地易廣并古新羅百濟而爲一遷
[050-22b]
都松岳以平壌爲西京其後子孫朝貢宋遼金歴四
百餘年未始易姓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東寧路總
管府畫慈悲嶺爲界國朝洪武初其主王顓表始封
高䴡國王改號朝鮮其國僞分八道中曰京畿東曰
江原本濊貊地西曰黄海古朝鮮馬韓舊地南曰全
羅本弁韓地東南曰慶尚乃辰韓地西南曰忠清皆
古馬韓域東北曰咸鏡本高句驪西北曰平安本朝
鮮故地分統郡府州縣其忠清慶尚全羅三道地廣
[050-23a]
物衆州縣雄巨最爲富庶俗尚詩書人才之出比諸
道倍多平安咸鏡二道境接靺鞨俗尚弓馬兵卒精
强東西南瀕海北隣女直西北抵鴨綠江東西二千
里南北四千里洪武二十五年徙居漢城遣使請改
國號詔更國號曰朝鮮其俗柔謹知文字喜讀書崇
釋尚鬼惡殺法無苛條刑不慘毒山川九都神嵩海
及鴨緑江爲大
按高䴡其國頗尚禮義安分守己自入國朝以來四
[050-23b]
時朝貢不廢禮節葢得小國事大之禮孟子曰畏天
者保其國朝鮮有之雖然昔唐大宗以英武之君親
駕於樂浪𤣥莵之境而不能得志我朝開明堂而受
其朝歲時節序使幣往來曽無虚日是固德化感召
之使然亦壌地接近之故也樂天字小之道其可忽
諸
經理朝鮮事宜
竊見倭入朝鮮以來皇上廓如天之仁授之一封以
[050-24a]
罷戰息民至恩也乃倭自絶于天復渡海來則廷臣
交言朝鮮當救我師當出矣顧師雖當出而用兵方
畧尚宜講究昔漢臣趙充國有言帝王之兵以全取
勝兵法言善戰者先據不可勝之地以示敵之可勝
則所謂以全取勝也否則佳兵不祥易動難静國家
之力専于一隅脫四夷内外復有蠢然而起者何以
應之前者屢奉明㫖勅朝鮮自行脩備中國决無數
千里轉餉爲屬國防禦之理聖慮至深矣今朝鮮既
[050-24b]
不自强而必恃我以爲强倭去復來知我虚實亦必
念前計之未工而後謀之益狡此非可以虚聲下偏
師克者當作萬全之計絶僥倖之意多官所議但詳
言設官遣將出兵處餉之事而于戰守機宜進止緩
急尚爲濶略或欲搗釡山據全慶守烏嶺恐有輕進
玩敵之虞或欲扼旅順守鴨緑屯寛奠恐有隔逺遲
誤之患臣等以爲兵欲争利當爲自固之謀爲自固
之謀先當擇要害適中處所以立根本不㧞之基使
[050-25a]
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戰則决能制勝守則必其無敗
我欲戰則戰非人可廹之而戰我欲止則止非廹于
人而止其峙如山其聚如淵如此始爲萬全無憂之
計莫若于開城平壌二處開府立鎮練兵屯田西接
鴨緑旅順之師使有所望而歸依東爲王京烏嶺之
援使有所恃而奮躍勢便則遣輕兵而趨利與倭决
勝勢不便則虎踞此處足以壓其邪心而禁其無横
逸須得實心練事才力兼全者爲巡撫司道而専任
[050-25b]
之聽其便宜行事中國之人欲以功名自見于萬里
外者不少不問品流願從者聽就中選其才能者數
十軰分各處爲之長帥就朝鮮之人雜之以漢人齊
之以漢法教之以漢戰變其偷惰之風作其敵愾之
氣因而務農勸織通商惠工廣樹畜之原開山澤之
利其地多銅即山鼓鑄以資軍興一年之後本年之
錢粟可以爲餉本地之民可以爲兵中國之轉輸歲
減一歲而本地之威力歲饒一歲但資以火藥利器
[050-26a]
供其所乏而不必一一盡仰于朝廷直待夷氣悉静
然後議撤如此賊知我之久屯不去必且鳥驚魚散
朝鮮知我之久屯不去必且景附響從以朝鮮防朝
鮮不煩中國而藩籬可厚倭奴可驅矣中國之大無
難于一倭所謂難者道路逺而費用多往返難而人
馬敝彼爲主我爲客故也今倭屯釡山數年且耕且
輸已握勝筭吾不能然第欲以一旦調發千里争鋒
利在速戰不利持久勝負之數恐未有歸倘因糧于
[050-26b]
朝鮮而不我繼求戰倭奴而不我應一乗我敝禍不
可言即善能相持而軍無固志士有歸心勢亦危矣
惟倭有屯蓄吾亦有屯蓄倭有轉輸吾亦有轉輸自
寧前距開城一千四百里已據朝鮮之半葢以朝鮮
諸道之力乗瑕避堅可緩可急休息待時雖不速進
葢已不爲退計矣况以吾之歩卒加之以馬騎而當
倭之徒歩以吾之兵矢益之以火器而當倭之徒兵
則必勝之術始制于我開平既定得一歩則進一歩
[050-27a]
次第取慶尚忠清黄海等處屯守又如前法日廹月
削而蹙之倭可立盡無疑矣凢舉事必先爲久計而
偶值其早完則可苟先爲暫計而或不克如願豈不
終可慮哉今談者但忿倭之不恭動以滅此朝食爲
言徒求快目前不念危計不若從長計議設置巡撫司道
帶領見調人馬先屯二處以資接濟以立根本仍明
示德意不責㨗于旦夕之間而以經畫長久爲計烏
嶺以南相機進止毋得浪戰損威烏嶺以北還定安
[050-27b]
集不許尺寸有失務使事舉而國不告乏兵出而人
不知勞倘朝鮮人不爲吾使朝鮮財不爲吾用又須
更奏别議勿悞大事庶幾保全勝之道也既定此䇿
即當通登莱入遼之海路從此轉餉以資軍興從此
渡軍以講水戰使往來之人不疲於陸且令二鎮聮
絡可以相援又可以通朝鮮之黄城島涉金山而視
對馬此爲長策當急行者也言者欲轉浙直舟師從
海入遼北海風高少山嶼無棲泊所且舡各有宜宜
[050-28a]
於南者不宜於北以不習之卒涉波濤之險又輕萬
里之逺大是危事不若從内地至登萊駕登萊之舟
以入遼此最便安稳之計登萊舟雖不能遽辦從今
議造亦未爲晚又今言兵者動稱南兵夫南方久不
用兵所稱南兵非經戰之士葢市井少年耳虚有其
名實須教習且南人風氣柔弱不耐寒苦體力之强
亦不能過北人獨其攻殺擊刺之法與器械戈甲之
利本爲制倭設者不可不循倣而用彼方老將猶能
[050-28b]
言之臣等以爲招南兵不如求南將以南將教練甚
易與所募南兵參而用之此亦長久之計也昔趙充
國欲困先零則屯金城諸葛亮再出伐魏則屯渭濵
羊祐圖呉則㐮陽墾田八百餘頃其始至也軍無百
日之糧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積葢以兵非嘗試之
物不得已而用則當爲老成持重長筭而行之今忠
猷滿廷臣等亦試陳其愚雖機宜未必中而意則昔
人之意不無可採
[050-29a]
日本國序
日本在溟渤之東其地形類琵琶東西數千里南
北數百里肥前肥後豐前豐後築前築後日向大
隅薩摩等九州居西為首陸嶴居東為尾至山城/旱程七
十五日舊云陸嶴為頭/薩摩大隅為尾者非山城居中乃彼國之都也
山城以東地方廣邈雖倭奴逺服賈者不能閱歴
而知况華人乎故其島之數可考按舊圖山城以/東中為近江伊
賀尾張三河美濃飛彈信濃上野陸嶴北邊海為/但馬丹後若佐加賀越前越後越中出羽甲裴嘗
[050-29b]
陸南邊海為攝摩攝津太和河内逺江駿河伊豆/相摩武蔵下野東北懸海則為佐渡在南懸海則
為志摩七島上/總下總安房而其間廣狹至於有不能考者今
姑據昔之所聞者而述之山城之南為和泉其南
海嶴泊舟者為阿賣介撒几為歪打阿波為干撒
几為天正者為沙界衣又其南為沙界之東南為
紀伊東為三河出海之口南濵大海其島為康大
為科什磨為奴智紀伊之西為伊勢北為三河其
嶴為腰大為阿乃奴子山城之西為丹渡左為
[050-30a]
攝津其嶴爲飄船谷爲阿家世奴辣爲素/埋爲男女懐東南懸海爲安功州左之西爲
攝摩其嶴爲那敗爲合箇世爲/杭茄爲我這古爲磨羅右爲但馬石之西為
因幡舟渡西爲美作左爲備前其嶴爲亢什麽舵爲/茄賣茄里爲舎多大
左之西爲備中出鉄其嶴爲山子加爲言奴乎頼/爲那什麽南爲東島懸海三十里右
亦因幡右之西爲伯耆沿海俱白沙無嶴可泊其鎮/爲阿家殺記爲倭子介爲他
奴賀知其北爲竹/島懸海三十里美作之西爲備後之北境其嶴爲/一子該
一知爲干奴鼻爲和奴/宻知爲拿敗爲赦東大出雲之南境其嶴爲畨你爲/山子介爲欽子
溪爲石流爲非咑爲失喇哈咑爲也生忌爲/宻和奴失記其北爲隱岐懸海三百五十里備後
[050-30b]
之西爲安藝其嶴爲翁家搭曰昆敗爲法子加一枝/爲窟撒子爲谷也爲他加歪喇其南爲
宫岳懸海/三十里出雲之西爲石見出銀與銅其嶴爲南高/畨馬爲畨馬搭爲歌爲
撮奴市爲有奴子/北至海三千里安藝石見之西爲山口國即古之
周防州也横直二百四十里其南邉海之嶴爲翁哥/里爲宻火逝里爲東大爲陀奴米爲哈迷
奴失記爲奴羅市米其北邉海之嶴爲斯殺爲賣抵/哈打爲夜市爲高奴烏刺北至三島海靣三百五十
里/山口之西爲長門横直皆二日程嶴爲花浦爲薫/州爲畨記爲倭委北至三島懸
海三百/五十里關渡在焉其西旱關爲河介馬/失記抽分司投於此渡此而西爲
豐前横五百里直四百里其奥爲可苦爲
介襪/次爲大義地爲野慢茄爲阿世夜爲暮治爲一
[050-31a]
賣/其南爲豐後横直皆六百里其嶴爲福乃爲倭几/奴法賣爲鎻孤舟爲由奴烏剌爲撒
一基爲/鳥四基又其南爲日向横直皆三百六十里/其嶴爲多故奴甫治豊前之
西北爲筑前横六百五十里直四百里其嶴爲右勢/爲加菩里爲加打野馬爲多賣里爲一
萬字爲奴打爲世加爲經字里爲多罷爲宻那多爲/法哈噠即慱多之别名也其北離伊岐島海靣五百
里/西南爲筑後横直皆二/百五十里筑後之南爲大隅其南濱/海之嶴
爲什麽烏思迷今之人訛傳爲懸海懸海乃大/漁州也大隅與日向薩摩等連壌名爲九州大隅
之西爲薩摩横直皆三百六十里其嶴爲暗孛剌爲/起麻子記爲羊埋高爲康國什麽爲罷
里爲拖馬里爲强頭馬里爲鸚哥/里爲年市米爲仙臺爲審孛署豐後東南懸海爲
[050-31b]
土佐爲伊豫爲阿波阿波相近懸海爲炎路土佐豐
後之間爲佐加關土佐至佐加關海靣一百八十/里佐加關至豊後海靣七十里薩
摩之北爲肥後横直皆五百里其嶴爲牙子世六爲/阿麻國撒爲昏陀爲一國撒介烏刺
爲開懐世利/爲噠加什又其北爲肥前横直皆五百里其嶴爲/鉄来爲言奴氣子爲法
司奴一計爲客舎其内沿湖泊舟交易之處為倭磨/喇爲知十歪爲法一溪爲夜間迷爲坐迷子爲迷坐
骨知爲一掃骨拂爲愛奴乎剌爲世子爲迷古里爲/失撒爲喃哥呀爲雄婆哥爲松本一名馬子喇爲法
麻撒/几肥前西懸海爲平戶東西海靣十里西北至/慱多海靣四百五十里平
戶之西爲五島五山懸海相錯而生其中其嶴可泊/乃日本西境之盡處也過此西行連
[050-32a]
五六日四望無山直抵陳錢壁下此島與薩摩相去/一千五百里與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與平戶相去
二百五十里五島至山口必由平戶經過其嶴爲乃/路爲倭齊家爲衣屋奴宻爲通記爲逹奴烏剌爲烏
苦爲話/哈噠北爲多藝爲伊岐横直皆七十里至對/馬島海靣五百里爲對
馬島横三百里其南嶴爲哥爲甘大宻東乃爲拂乃/哥世西北爲堆沙几爲山谷爲撒思乃爲知六
磨爲你他北/爲倭奴烏喇其西北至高䴡也必由對馬島開洋各/島
之人俱至堆沙几撒思乃山谷三嶴開洋/至高䴡之則失多順風一日約五百里南至流球
也必由薩摩州開洋順風七日其貢使之來必由博
多開洋歴五島而入中國因造舟水手俱在慱多故
[050-32b]
也貢舶囘則徑收長門因抽分司官在焉故也若其
入㓂則隨風所之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由五島至
大小琉球而視風之變遷北多則犯廣東東多則犯
福建彭湖島分䑸或之泉州等處/或之梅花所長樂縣等處若正東風猛則必
由五島歴天堂官渡水而視風之變遷東北多則至
烏沙門分䑸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温州或由舟山
之南而犯定海經大猫洋入/金堂蛟門犯象山奉化由東西厨/入湖頭渡
犯昌國入后/浦關犯台州入桃渚海門/松門諸港正東風多則至李
[050-33a]
西嶴壁下陳錢分䑸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過漁/山兩
頭相三姑山入蟶浦則犯紹興之臨山三山過/霍山洋五㠘烈表平后則犯寕波之龍山觀海犯錢
塘過大小衢徐公入鱉/子門赭山則薄省城或由洋山之北而犯青南過/馬
蹟潭/而西犯太倉過馬蹟潭/而西北或過南沙而入大江過芩山/入瞭角
嘴涉谷櫝狼福山/而犯𤓰儀常鎮若在大洋而風歘東南也則犯淮
陽犯登莱過歩州洋亂沙入鹽城口則犯淮安入/廟港灣則犯揚州再越而北則犯登萊若
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趨天津大抵倭
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前乎此風候不常届期方有
[050-33b]
東北風多日而不變也過五月風自南來倭不利於
行矣重陽後風亦有東北者過十月風自西北來亦
非倭所利矣故防春者以三四五月爲大汛九十月
爲小汛其停橈之處焚刼之權雖倭得而主之而其
㠶檣所向一視乎風實有天意存乎其間倭不得而
主之也向之入㓂者薩摩肥後長門三州之人居多
其次則大隅筑前筑後博多日向攝摩津州紀伊種
島而豐前豐後和泉之人亦間有之乃固之商于薩
[050-34a]
摩而附行者也而日本之民有貧有富如攝摩伊勢/若佐博多其
人以商爲業其地方街巷風景宛如中華冨者各數/千家有積貲至百萬者又如和泉一州富者八萬户
皆居積/貨殖有淑有慝如薩摩之鸚哥里方數十里其邑/長安慶能納民於軌物無一人爲
盗又如宫島人不嗜殺大有不平事但詣神廟罰錢/又如紀伊之頭陀僧三千八百房専習武藝殺人而
不犯/中國富而淑者或登貢舶而來或登商舶而來凡在
㓂舶皆貧與爲惡者也山城君號令不行徒寄空名
於上非若我中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大一統之治
也山口豐後出雲開三軍門如中國總/督府之義各以大權相
[050-34b]
吞噬今惟豐後尚存亦不過兼并肥前等六島而已
肥前肥後筑前/筑後豐前豐後山口出雲以貪滅亡山口原并國十/二曰后見長門
安藝備前備後備中出雲伯岐丹後因幡但馬後出/雲奪歸其地山口長子死焉其君亦爲陶殿所殺豐
後君以其弟攝山口事吞安藝安藝殺之嘉靖三十/六年山口無君豐後獨稱雄焉山城君金印勘合久
爲山口所有向未入貢俱山口自主山城惟出名而/已陶殿之亂宫殿勘合俱焚金印亦損一角不知所
歸貢自/此絶矣欲望彼國之約束諸夷斷斷乎不能也愚聞
之軍志曰無恃其不來而恃吾有以待之斯言也禦
倭之道備矣告自今大修祖宗舊制禁戢沿海接引
[050-35a]
之人擇守令阜民生儲糗糧練精鋭冦來則殺之入
貢則撫之通商則絶之如是而亂有不息者吾未之
信也
[050-36a]
[050-38a]
日本國考在囘囘舘今/移于此以便覽
日本即倭奴國在東南大海中依倚山谷高䴡在其
北新羅百濟在其西北地勢東高西下於閩浙爲東
北隅王以王爲姓文武僚佐皆世其官有五畿七道
各有所屬州州以統郡其附庸國凢百餘自北岸去
拘邪韓國七千里曰對海國又南渡一海千里曰瀚
海國又渡一海千餘里曰未羅國東南陸行五百里
曰伊都國又東南百里曰奴國又東百里曰不彌國
[050-38b]
又南水行二十日曰投馬國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
月曰邪馬一國其次曰斯焉國曰已百支國曰伊邪
國曰郡支國曰彌奴國曰好古都國曰不呼國曰姐
奴國曰對蘇國曰蘇奴國曰呼邑國曰華奴蘇奴國
曰呼邑國曰鬼國曰鬼奴國曰邪馬國曰躬臣國曰
巴利國曰支惟國曰烏奴國皆附倭境其國小者百
里大者不過五百里戶少者千餘多不過一二萬自
漢武帝滅朝鮮驛通漢者三十許國皆稱王其大倭
[050-39a]
王居邪焉臺國即邪摩維是已光武中元初始來朝
貢後國亂國人立其女子曰卑彌呼爲王卑彌死其
宗女壹與繼之後復立男王並受中國爵命歴魏晋
隋唐皆來貢稍習夏音唐咸亨初惡倭名更號日本
自以其國近日所出故名曰日本故小國爲倭所併
因冐其號焉宋雍熈後累來朝貢熈寕以後來者皆
僧也元至元初遣使招諭不至因命使由高䴡且介
高䴡王植致書諭意皆不報至十七年春二月顧殺
[050-39b]
國使杜世忠等世祖怒於是召范文虎議廣募士卒
伐之踰年遂率兵十萬以往至五龍山暴風破舟文
虎等擇好舟乗走棄餘衆山下衆推張百戶爲主將
伐木造舟㑹倭來戰盡殱焉逃歸者纔三人終元之
世使竟不至以上俱寰宇一/統等志及元史本朝洪武二年命臣趙
秩往諭其國王良懐遣使臣僧祖朝貢自後數歲一
來後屢入㓂且與胡惟庸通謀惡之著爲訓絶不與
通爰命信國公湯和經畧沿海自遼左至徐聞甚具
[050-40a]
詳具沿海圖志永樂以來嘗遣太監鄭和招諭諸夷
日本首先納欵乃給勘合百道許其通貢仍非時㓂
至十九年大㓂遼東等處總兵官劉江盡殱之於望
海堝海氛始熄百八十年海上恬晏姦商造孽乗時
跳梁大掠沿海内地自壬子至戊午㡬至㴞天幸而
渠魁授首兇燄頓衰雖間或弗靖然要領絶矣故永
安長筭其猶須詳議乎
海㓂圖說
[050-40b]
始倭之通中國也實自遼東由六朝及今乃從南道
浮海率自温州寕波以入風東北迅自彼來此約可
四五日程而西風迅自此之彼約亦四五日程葢其
去遼甚逺而去閩浙甚邇若盡其國界則東西也長
行可四五月南北也短行三月而皆極於海其西北
至高䴡也必由對馬島開洋順風僅一日二日南至
琉球也必由薩摩州開洋順風七日其貢使之來必
由博多開洋歴五島而入中國以造舟水手俱在博
[050-41a]
多故也貢舶囘則徑收長門抽分司官在焉故也若
其入㓂則隨風所之東北風猛則由薩摩或五島至
大小琉球而仍視風之變遷北多則犯廣東東多則
犯福建彭島或泉州等處或/梅花所長樂縣等處若正東風猛則必由五
島歴天堂官渡水而視風之變遷東北多則至烏沙
門分䑸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
而犯定海經大猫洋/入金口門犯象山奉化由東西厨/入湖渡犯昌國
入石/浦関犯台州入桃渚海門/松門諸港正東多則至李西嶴壁下
[050-41b]
陳錢分䑸或由洋山之南而犯臨觀週源山兩頭洞/三姑山入之臨
山三山過霍山洋五/嶼寕波之龍山觀海犯錢塘過大小徐公鼈/子門諸山薄城或由洋
山之北而犯青村南過馬頭/潭而西犯太倉過馬蹟潭/而西北或
過南沙而入大江過茶山而入嘹角/出而犯𤓰儀常在大洋而風歘
東南也則犯淮揚登萊過歩州洋亂沙入鹽城口則/犯淮安入廟灣港則犯揚州
兩越而北/則犯登萊若在五島開洋而南風方猛則趨遼陽趨
天津大抵倭舶之來恒在清明之後前乎此風候不
常難準定清明後方多東北風且積久不變過五月
[050-42a]
風自南來不利於行矣重陽後風亦有東北者過十
月風自西方來亦非所利故防海者以三四五月爲
大汛九月十月爲小汛其停橈之處焚刼之權雖曰
在倭而其㠶檣所向一視乎風實有天意有備者率
勝前此入㓂者多薩摩肥後長門三州之人其次則
大隅竺前竺後博多日向攝摩津州紀伊種島而豐
前豐後和泉之人亦間有之葢因商於薩摩而附行
者葢日本之民有貧有富有淑有慝富而淑者或因
[050-42b]
貢舶或因商舶而來其在㓂舶率皆貧而惡者且山
城君號令乆不行於諸島而山口豊後出雲又各専
一軍如中國總/督府之義相吞噬今惟豐後强頗併肥前等六
島而有之山口出雲俱以貪滅亡倭葢無尊定主矣
山城君倭王别號也此叚乃崑山鄭/上舎若曽所聞於蔣州夷萊庭云
海中泊舟
自潭岸山以北以西之海水淺多硬大船誤閣則破
壊且無避風安嶴兵船至彼如遇夜必須當洋下碇
[050-43a]
碇不能堅毎被急流飄去或夜半發風則尤危然多
頼天幸非安計然則宜如何曰錢塘江烏嘴頭浦内
船兵一枝不可無餘則揀陸兵精率一枝以待而嚴
龕赭嘴探逺諜焉庶救倉猝或曰賊舟何能至此曰
賊用單桅小舟徑抵山邊閣乾登刼故必用陸兵追
捕方不走脫若以兵船必髙大方能勝賊如與賊舟
等則勝負未可必也今言禦賊於海也易要非通論
海本遼濶舟行全藉天風與潮人力能幾風順而重
[050-43b]
則不問潮候逆順皆可行若風輕而潮逆甚難夏秋
之間西北風起不日必有極大西北風也操舟者見
此風候須急收安嶴兵船在海毎日遇晚俱要酌量
收舶安嶴以防夜半發風至追賊亦要預計今晚收
舶何嶴若一意前追遇夜風起悔無及矣
海中嶴港
沿海之中上等安嶴可避四靣颶風者凡三十三處
曰馬蹟曰兩頭峒曰長途曰高丁港曰沈家門曰舟
[050-44a]
山前港曰潯江曰烈港曰定海港曰黄岐港曰梅港
曰潮頭渡曰石浦港曰猪頭島曰海門港曰松門港
曰蒼山嶴曰玉環山梁嶴等嶴曰楚門港曰黄花水
寨曰江口水寨曰大嶴曰女兒嶴中等安嶴可避兩
靣颶風者凡一十八處曰馬木港曰長白港曰滿門
曰觀門曰竹齊港曰石牛港曰烏沙門曰桃花門曰
海閘門曰九山曰爵溪嶴曰牛攔磯曰旦門曰大陳
山曰大床頭曰鳯凰山曰南麂山曰霓嶴其餘下等
[050-44b]
安嶴只可避一面颶風如三姑山衢山之類不可勝
數必不得已寄泊一宵若停久恐風反别迅不能支
矣又潭岸山灘山許山之類皆團生無嶴一靣之風
亦且難避可不慎乎
海戰用舟
海戰雖藉風潮全在舟械堅善今造以利徒既苦窳
疎薄而軍數率詭名冐餉即執械下碇俱乏人故兵
不可戰而舟難出洋甚者利倭焚焼以滅跡藉口弊
[050-45a]
焉極矣觀元兵至五龍山大風破舟然范文虎猶擇
得堅好者乗以遯使能盡䕶破舟奔山之人不自相
争猶可一戰以俟伐木造艦而相棄如仇莽無約束
遂致被虜俱殱同塟鯨穴可恨哉
邊海守備
國初懲倭之詐縁海備禦㡬於萬里其大爲衛置軍/四千
六百四/十人次爲所置軍一千/二百餘人又次爲巡檢司置弓兵百/人少亦不
下數/十人大小相維經緯相錯星羅棊布狼顧犬防故所
[050-45b]
在製有數百料大船八櫓哨船若風尖快船高把稍
船十槳飛船凡五等至如浙定海昌國貢道所經切
近彼島則船數倍蓰他處而以時出哨各有限準如/三
月爲頭哨四月爲二哨五月爲三哨號大汛至六月/收港避風及秋七八九月亦如前爲小汛汛必回衛
休息責令各取印/到单海物爲驗至各港次嶴所則又設有水寨營
柵以止舍之而統指揮千百户鎮撫總以閫職督以
憲臣所以制禦之者宻矣而歲久人玩法去盗生二
十年來山頽瀾倒當事者見不可用遂别募以充逺/徴
[050-46a]
以禦/改造巨艦一切從宜而舊法因廢不講則亦懲咽之
過矣自頃客兵驕暴鮮克宣勞故中外建言鄕兵似
矣然徇名弗思終屬文具夫所謂鄕者對客兵而言
豈謂荷鋤秉耜穡奴牧竪然哉竊謂衛所巡司軍壯
弓兵之類宜因舊法潤澤損益之務足故伍或抽羡
丁壯或僉壯士無論軍舎通融凑攅優與津給而以
其半哨守其半團練更迭肄之俾皆可戰或慮一時
未習不足應猝則量留舊募與調之選以備緩急久
[050-46b]
之或可盡罷一守石浦而循焉雖然此特治其標末
云爾若夫約己裕人宜民酌損修明法紀變易風俗
力挽衰頽黷冐之習務敦忠實節愛之政是謂自治
是謂先爲不可勝則存乎其人焉矣
海中風汛
按海㓂舊乗風汛易於爲備歲凡仲春東南風始迅
畨舶乃西北行至秋而歸今任其何風可轉㠶借發
往者由新羅百濟至遼陽南下本朝初由大小琉球
[050-47a]
迂繞福建至浙近乃發五島由八山霍山直對寧波
不五日夜必至浙發則無時
海㓂情弊
按國初呉淵頴論倭書説盡事情乃引辛毗對魏文
帝之言曰罷我互市任彼貿易中國免徼利之名外
夷知效順之實計莫便於此惟其商道不通而利之
所在人必趨之不免巧生計較商轉而爲㓂商道既
通則㓂復轉而爲商彼其既犯國禁思圖苟安因㗖
[050-47b]
引勢家同作勾當行之既久不免惹起奸圖大生覬
覦時則不因商貢不通而實成㓂心矣伏按國初禁
海之例始因遣諭不來繼恨林賢巨燭之變欲與閉
絶之故非以通商之不便耳惟其不通商而止通貢
所以正德年間各道争貢以䂓利市在彼國則强請
勘合倭王遂不能禁制在中國則有宗設宋素鄕之
禍而漳寧惡少則甘蹈負固而縱肆横行然以前狡
僞未備華夷兩家行之既久併力合作乃有不可知
[050-48a]
者推厥所原各爲行商之意而終貽地方之害能無
處乎
禦倭問答
問曰近日倭㓂剽掠爲患倐來忽去備之無餘力攻
之無定形何以保東南民社而安室家也曰聞諸洪
武永樂間倭夷數犯而莫禦今惟漳㓂耳且敕巡撫
嚴督之是以激而變生欲弭之請考前之無㓂者何
謹微以防漸不必過嚴不治治之而冦息矣
[050-48b]
又曰禦海冦與山冦不同故禦山冦利用攻禦海冦
利用守攻貴神速守貴招降是以憲臣廣投檄文以
誘其從將臣勤加巡望以嚴其備則海㓂得生而居
民無擾也
又曰禦㓂無難在得人在據險在利器在足餉在令
嚴夫統率紈綺士卒尫羸人匪得也南藍田以及興
福東龍王以膺琴室北武場以至楊村踈而且曠險
勿據也戈矛幹脆而鐵綉甲胄線穿而紙糊器不利
[050-49a]
也歲久不支包侵爲弊枵腹稱貸妻子啼饑食不足
也守而敵者無功退而逃者不罪令匪嚴也必總戎
者身先行伍内守者勤加策應伏兵以絶汲道寫逺
居民則徙之入城此保海鹽一隅之策若欲海㓂悉
平必須憲臣奏請沿海凢泊船處所多設市舶司有
貨稅貨無貨稅船船出地方給以票証人皆好生而
嗜利化㓂而爲良善且因以裕國用矣
又曰破海㓂其策有三防其源困其遥間其黨也沿
[050-49b]
海出船海口查其家註之冊誘其親属俟㓂囘諭其
降以自新不罪又嚴禁不使招引下船則在海者日
減而無増此防之策也海㓂食必須米飲必須泉截
其掠米汲泉之路可也可泊之處悉立鐵尖撞椿隱
于水靣礙其來船可也詗其聚泊束芻灌油桴筏隨
之順風縱火可也此困之策也或取重囚許釋其罪
持檄往喻能殺大船㓂首來降者賞以爵能殺小船
㓂首來降者賞以金登岸對陣投戈自降者不罪或
[050-50a]
用木牌硃漆書寫順流浮至海船聚處㓂必取視自
相猜疑而黨不固矣此間之策也夫用間自古長勝
之策不特可消海㓂而已也
日本國考
日本國考
日本古倭奴國海中諸夷倭奴最大西南至海東北
至大山國主世以王爲姓羣臣亦世官地分五畿七
道三島又有附庸國百餘拘邪韓最大其國小者百
[050-50b]
里人不過五百里戸少者千多止一二萬皆倭種也
漢滅朝鮮通使稱王者三十餘國倭主最雄長者居
邪馬臺即邪摩維歴漢魏晉宋隋皆朝貢稍習華音
唐咸亨初惡倭名更號日本國朝洪武二年倭㓂山
東瀕海郡縣又㓂淮安三年㓂山東轉掠浙東福建
旁海諸郡是年遣萊州府同知趙秩賜璽書諭其王
良懐言倭㓂海上書至日如臣我奉表來庭不臣則
脩兵自固先是勝國時曾遣使趙良弼襲擊日本遂
[050-51a]
絶不通中國比秩至疑爲良弼後將刃之秩言今天
子文德武功非蒙古比且曉以禍福王乃懼禮秩遣
僧進方物隨秩奉表稱臣入貢使未至又掠温州五
年遣明州天寧僧祖闡南京瓦棺寺僧無逸開諭之
王遣使同二僧入貢是年㓂海鹽澉浦温州初令浙
江福建造海舟防倭而倭又㓂海上諸郡六年以于
顯爲總兵官出海巡倭㓂倭㓂登萊七年㓂膠州是
年遣僧來貢無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貢馬茶馬刀
[050-51b]
扇上曰此私交也亦不受令中書移文責王九年遣
僧歸庭用等奉表貢馬及方物謝罪賜王及使文綺
有差已而上覽表曰良懐不誠詔責之十二年來貢
無表文安置使人於陜西畨寺十三年遣使詔諭良
懐遣僧如瑶貢馬令禮部移書責王數掠我海上復
却之諸僧皆安置川陜畨寺十四年遣僧入貢乞還
安置諸僧使上曰日本既謝罪還其使召至京宴賞
遣歸十五年歸庭用又來貢于是有林賢之獄曰故
[050-52a]
丞相胡惟庸通日本葢訓所謂日本雖朝實詐暗通
奸臣胡惟庸謀爲不軌故絶之也是時惟庸死且三
年矣十六年㓂金鄉平陽十七年如瑶又來貢坐通
惟庸發雲南守禦是年遣信國公築登萊至浙沿海
五十九城民丁四調一爲戍兵二十二年置浙東西
防倭衛所是年遣江夏侯周德興築福建海上十六
城設衛所遂垜福建漳泉人爲戍兵二十六年㓂金
鄉二十七年二月遣都督僉事劉徳商嵩巡視兩浙
[050-52b]
防倭三月又勅都督楊文尋又勅魏國公徐輝祖安
陞侯呉傑練浙江海上兵防守倭二十八年㓂金州
靖難後太監鄭和等帥舟師三萬下西洋日本遣人
來貢併擒犯邊賊二十餘人即付使人治之縳置甑
中永樂二年使還遣通政趙居任賜王冠服文綺金
銀古器書畫又給勘合百道令十年一貢毎貢正副
使等毋過二百人若貢非期人船踰數夾𢃄刀鎗並
以㓂論居任還不受王餽上喜厚賜之尋命僉都御
[050-53a]
史俞士吉賜王印誥冊封爲日本國王詔名其國之
鎮山曰壽安鎮國山上爲文勒石久之嗣王道義卒
子源道義嗣益奸狡時時令各島人掠我海上九年
㓂磐石十五年㓂松門金鄕平陽是年遣禮部員外
郎吕淵諭王還所掠海上人十六年遣使謝罪十七
年倭賊數千分乗二十舟進圍望海堝遼東總兵劉
江率精兵設伏出竒斬首七百四十二生捕八百五
十七召江至京封廣寧伯自是不敢窺遼東二十年
[050-53b]
㓂象山宣德元年遣人來貢人船刀劍不奉我約束
上諭使臣自後貢毋過三舟使人毋過三百刀劒毋
過三十否則不受七年遣人來貢如約束受之八年源
道義卒命太監雷春少卿潘賜等弔祭十年嗣王遣
使貢謝倭自得勘合方物戎器滿載而來遇官兵矯
云入貢貢即不如期倖臣幸無事輙請俯順夷情主
客者爲畫可條奏即復許貢云不爲例嗣後再至亦
復如之我無備即肆出殺掠滿載而歸宣德末年海
[050-54a]
防益備賊不得間貢稍如約遂許夷至京師宴賞市
易飽恣其欲已而備禦漸踈正統四年㓂大嵩入桃
渚焚刼屠掠慘毒不可言於是朝廷下詔備倭命重
帥守要地増城堡謹斥堠修戰艦合兵分番屯住海
上㓂盗稍息七年來貢十一年復㓂寧乍浦成化初
忽至寧波知我有備矯稱進貢守臣爲請于朝且欲
遣之至京楊文懿公守陳貽書張主客力言其不可
許二十年遣周瑋等來貢𢎞治八年壽蓂來貢正德
[050-54b]
六年宋素卿永壽來貢求祀孔子儀注不許鄞人朱
澄告言素卿本臣從子叛從夷人守臣以聞主客以
素卿正使釋之令諭王效順無侵邉八年僧桂梧等
來貢嘉靖元年王源義植無道國人不服諸道争貢
大内藝興遣僧宗設細川高遣僧瑞佐及素卿先後
至寧波故事凡畨貢至者閱貨筵席並以先後爲序
時瑞佐後至素卿奸狡饋市舶太監以重寳先閱瑞
佐貨宴又令坐宗設上宗設席間與瑞佐忿争與相
[050-55a]
讐殺太監又隂助佐授之兵器殺總督備倭都指揮
劉錦大掠寧波旁海鄕鎮素卿坐叛論死宗設瑞佐
皆釋還給事中夏言上言禍起于市舶禮部遂請罷
市舶自是畨貨至不得市輙賖奸豪家久之奸豪欺
負日積畨人坐索不得償遂出没海上爲盗諸負貨
者利其速去以危言嗾官府出兵捕之畨人益怨恨
大肆殺掠而中國又多爲之嚮導於是王忤瘋徐必
欺毛醢風之徒皆我華人稱王海島攻城掠邑浙東
[050-55b]
大壊二十五年以朱紈為浙江巡撫都御史兼領福
興漳泉軍務紈勇于任事上章暴二三勢豪通畨狀
竟爲勢豪阻誣被劾恚憤卒其所任福建副使柯喬
都指揮盧鏜殺賊有功皆論死繫獄於是羣盗肆起
益無忌憚三十一年殘黄岩掠定海全浙騷動遣都
御史王忬巡視兩浙兼領福興泉漳四郡以都指揮
俞大猷湯克寛爲㕘將剿賊時兵政久弛所在無備
忬經畧未幾羣盗總至勢益猖獗三十二年大猷出
[050-56a]
洋焚賊巢羣賊乗風奔突倐忽千里徧畧温台寧紹
杭嘉蘇松淮揚十郡破昌國臨山霩乍浦清村南
匯呉淞江諸衛三十三年遂犯江北海門如臯通州
皆被殺掠是時復用盧鏜爲㕘將而以俞大猷爲浙
直總兵未㡬工部侍郎趙文華以海賊猖獗請禱海
道遂遣文華行禱公私勞費不貲皆歸囊橐比忬改
大同巡撫徐州兵備李天寵代忬南兵部尚書張經
提督浙閩江南北軍務有王江涇之㨗文華又出監
[050-56b]
督監軍素忌經天寵逮詔獄論死西市而以浙江巡
按胡宗憲代天寵南户部侍郎楊宜代經自後賊益
熾縱横出入二十六郡宗憲計擒賊首汪直浙西江
東稍得安寧浙東温台江北淮揚尤被其毒時李遂
巡撫淮揚以智畧誘至廟灣縱兵殱之四十年賊破
興化政和夀寧平海銅山寧徳等郡縣巡撫譚綸總
兵戚繼光募浙兵剿平自是始更置政府絃轍一新
中外文武大吏悉心經畧武威稍振賊雖時肆㓂掠
[050-57a]
多創少利沿海郡邑始免倭患矣
計處野酋
按平秀吉此酋起于厠役由丙戌至今不十七八年
而簒奪國柄詐降諸島縶其子弟臣其父兄不可謂
無奸雄之智興兵朝鮮席捲數道非我皇上赫然震
怒命將東征則朝鮮君臣幾于盡爲俘虜不可謂無
攻伐之謀整造戰艦以數千計徴兵諸州以數十萬
計皆曩時之所未有日夜圖度思得一逞不可謂無
[050-57b]
窺中國之心使其遣酋出衆乗風揚㠶㓂我沿海府
郡備禦兵力容有未完一時勝負得失是未可知也
然臣等竊料平秀吉一狡詐殘暴之夫耳本以人奴
簒竊至此彼國諸酋欲爲秀吉之爲而思攘奪之者
甚衆隂謀伐國構怨亦深如結薩摩州將幸侃逼令
州官義久殺其弟中書以自明義久不得已而佯爲
降順其心未嘗一日忘秀吉也奪豐後州官之妻爲
妾民間妾女充塞卧内淫虐百端諸州質子禁若囹
[050-58a]
圄父子兄弟不能相見共不勝其仇讐忿恨之情日
本原無征科之擾而今令各州逺道輸糧原無興大
兵動大衆之舉而今則徵發騷然舉國鼎沸倭之人
民何以堪命日肆殺人而虞其噬多行不軌而慮其
毒故出則蒙靣卧則移徙彼亦自知其不免于禍以
事理䇿之秀吉之自㡳滅亡可計日而待也今夫謀
動干戈驅無辜之蒼赤而欲盡置死亡之地此爲神
明之所不與恃其取諸州之故智以襲朝鮮慿其破
[050-58b]
朝鮮之餘威思犯中國盡起國内之將爲無前之舉
怒臂當車不量彼己兵驕者敗豈可長久且彼雖十
萬之衆航海而來我沿海舟師以主待客以逸待勞
隨至隨擊勝筭在我而又絶嚮導乖其所之彼未可
以遽入吾地也戰艦雖巨而多離船則不能守守之
則不能登陸而戰兵以數萬計日須數萬石之糧我
堅壁清野使無所掠食則困斃立至曩時倭犯浙直
閩廣之間雖有生靈受其塗毒卒就殱滅曽無生還
[050-59a]
昨入朝鮮之倭不下一二十萬遇我王師僅二三萬
一戰退怯偵其死亡者過半其伎倆可知矣蕞爾夷
邦主者不過一匹夫之勇左右羽翼非素親信曽無
韓白之畧又或懐豫譲之謀故以臣策之此酋必不
能得志于我而不戢自焚旋就顛蹶亦理勢之所必
然今中外洶洶有畏蜀如虎之意者皆過也若夫封
貢之説䑓省禮部諸臣言之甚詳臣等無容復置其
喙竊謂日本有山城君在雖其懦弱名分猶存一旦
[050-59b]
以天朝封號加之僭逆之夫且將置山城君於何地
崇姦怙亂乖紀廢倫非所以令衆庶而示四夷也比
來諳達之孫巴罕鼐濟來投於我我執以爲質而彼
卑辭求之因而還其孫鼐濟與之議通貢市假以王
封先帝有不殺之恩外藩無要挾之迹此一時機㑹
偶有可乗而然而今非若此也平秀吉無故興兵聲
言内犯䧟我屬國東征之師相拒日久損失日多碧
蹄戰後暫退釡山尚未離朝鮮境上而我以細人之
[050-60a]
謀聽其往來講封講貢若謂朝廷許我封貢則退不
許我封貢則進要耶非耶近朝鮮國王李昖奏稱倭
賊方于金海釡山等處築城造屋運置糧器焚焼攻
掠無有已時至稱屠戮留州死者六萬餘人尚可謂
之退兵乞和耶夫乞封固非秀吉本謀然藉此名號
以讋服諸夷益以恣其狂逞之志則秀吉亦姑爾從
之行長小西飛諸酋懾于平壤王京之戰既未能長
驅直入而入朝鮮者又死亡數多恐無辭于秀吉䘮
[050-60b]
師之戮亦姑假封貢之説以紿秀吉而緩其怒是以
沈惟敬軰僥倖苟且之謀得行乎其間若我經畧總
督諸臣不過因惟敬軰而過信行長諸酋又因行長
諸酋而錯視平秀吉不知秀吉豺狼之暴狐兎之狡
變詐反覆必不可以信義處者也兹觀總督所呈請
封表文末云世作藩籬之臣永獻海邦之貢因封及
貢其情已露於此葢秀吉狂謀蓄積已久一封必不
足以厭其意要而得封必復要而求貢求市得隴望
[050-61a]
蜀憑陵及我朝廷又將何以處之朝鮮李昖之奏亦
謂賊兵仍舊屯留聲言待天朝准許封貢乃退又放
出臣貳賤息無非所以姑緩天兵而求逞兇計則倭
酋之情朝鮮君臣知之矣今當事之議欲令倭盡歸
島不留一兵于朝鮮以聽命顧彼方進兵攻掠肆無
忌憚又安肯收兵還國憣然順從揆情度勢臣等恐
其不能得此于彼也即使暫時退兵旋復入㓂敗盟
之罪又將誰責即議者多謂封貢不成倭必大舉入
[050-61b]
冦不知秀吉妄圖情形久著封貢亦來不封貢亦來
特遲速之間耳六十六州與朝鮮一國先和後取此
其狡謀明甚奈何堂堂天朝而可下同於海外小國
之愚耶伏乞皇上大震天威罷議封貢明詔天下以
倭酋平秀吉干犯天誅必不可赦之罪兼勅文武將
吏及詔諭日本諸酋長以擒斬平秀吉則有非常之
賞破格之封朝廷不封兇逆之夫而封其能除兇逆
者以此曉然令於天下然後奸權䘮膽豪傑生氣平
[050-62a]
秀吉一酋不久當殄滅無難也臣等迂籌以爲今日
之計莫妙於用間莫急於備禦莫重於征剿何者倭
酋倡亂惟在平秀吉一人諸州酋長多靣降而心異
中間有可以義感者有可以利誘者秀吉原無親戚
子弟股肱心膂之人儻得非常竒士宻往圖之五間
俱起神秘莫測則不煩兵戈而元兇可擒一獲元兇
倭亂頓弭故曰莫妙于用間備禦之策頻年屢奉明
㫖申飭當事諸臣亦云嚴矣臣等竊惟遼陽天津兩
[050-62b]
地宻邇京師一由朝鮮渡鴨緑江而上一由山東海
靣乗風疾趨設有踈虞令倭得長驅而入震驚宸極
此不可以不慮宜將東征之兵挑選或増募二三萬
人遣大將二員分屯兩地以防不測其各省直水陸
兵防更於今日嚴爲整備俟其入㓂五境或犄或角
相爲戮力殱此不可恃其不來一日懈緩故云莫急
於備禦然用間妙矣恐未可必得志於彼備禦急矣
恐未能使䘮膽於我臣等以爲彼不内犯則已果其
[050-63a]
内犯大肆猖狂乞我皇上與二三大臣定議征討特
發内帑百萬分助諸省打造戰船二千餘隻選練精
兵二十萬人乗其空虗出其不意㑹師上遊直擣倭
國順命者宥逆命者誅彼秀吉一酋何能逃遁此所
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名其爲賊敵乃可服者也故
曰莫重於征剿或者謂興師逺渉爲費不貲當國計
詘乏時何以堪此臣等計之山東浙直閩廣備倭兵
餉歲不下二百萬兩積之十年則二千萬兩又積之
[050-63b]
三五十年其費不可勝窮今征剿所費不過一歲之
需而足若倭奴蕩平之日海防又可息肩各處歲辦
餉銀可以坐省其半一勞永逸事半功倍未有若斯
舉者矣臣聞元世祖曽以舟師討倭致溺十萬衆於
五龍山下談者恒以為口實臣竊料秀吉雖雄其實虜人
不諳海上形勢當時將帥必多逹官俾不習波濤不
識風汛之人而驅駕海洋直顛倒沉溺雖百萬何用
今在東南而用舟師則大不然必習波濤必知風汛
[050-64a]
乗時而往無憂覆溺試觀沿海商民興販各國者百
鮮失一故元事非所論于今日也夫人情慮倭而畏
其來又惟議株守而憚于往是以倭酋得恐嚇要求
於我誠知所以備禦之策與夫攻伐之謀不患其來
復制其往則彼雖狡詐百出無所用之兵志所謂先
聲後實又謂未戰而廟筭者此舉是也
制倭八策
今倭之疲中國也雖自遼東由六朝及今實從南道
[050-64b]
浮海率自温寧以入葢其去遼甚逺去浙閩甚邇也
其入㓂則隨風所之或由薩摩五島至琉球而犯閩
廣或由五島歴天堂官渡至烏沙門分䑸過韭山海
鴨門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而犯定海犯象山奉
化犯昌國犯台州若至李西嶴壁下陳錢分䑸由洋
山之南而犯臨觀犯錢塘過南山而入大江在大洋
也則犯淮揚登萊若在五島開洋則趨遼陽趨天津
矣其舶之入全視風候大要春之後冬之前匪是者
[050-65a]
不利往此入犯之大較也彼既出没不一其地則海
防不得不周彼既往逞不一其時則海汛不得不謹
所以制馭之策有八諸所恒稱簡兵足餉重將議援
之類不與焉一激朝鮮而夾攻可資二刺敵隱而勝
筭可决三廣用間而大首可折四奮火攻而衆寡可
易五重屯戍而險扼可固六蒐軼才而衆智可集七
得樞督而竒勲可奏八搗賊瑕而属圍可解區區小
醜何足慮哉
[050-66a]
[050-67a]
琉球事實
琉球國在福建漳州東福州東北大海中漢魏以來
不通中國隋大業中令羽騎尉朱寛訪求異俗始至
其國語言不通掠一人以返遣武賁中郎將率兵再徃
虜其男女五百人還唐宋時未嘗朝貢元遣使招諭
之不至國朝首先歸附率子弟來朝太祖嘉其忠順
賜符印章服及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又許其
遣子及陪臣之子來學於國學分其國爲三曰中山
[050-67b]
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皆遣使朝貢永樂來其國王
嗣立受冊封自後惟中山王朝貢不絶其山南山北
二王俱爲所併云我使者去必孟夏來以季秋乗風
便也厥貢方物率市諸他國本國無所有厥期二年
一行每船止許百人多不過百五十人
按琉球國在漳州之東自福州視之則在東北是以
去必孟夏而來必季秋乗風便也國無典籍其沿革
不能詳然隋兵刼之而不服元使招之而不從我太
[050-68a]
祖之有天下也不加兵不遣使首効歸順其忠順之
心無異越裳氏矣故特賜以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
有六姓焉使之便往來順朝貢亦作指南車之意焉
在昔其國三分今中山三并而爲一者得非沃强晉
弱之故歟風俗男子不髭亦不羽冠但結髻于首之
右凢有軄者簮一金簮漢人之有髻則結于髪之中
俱以色布纒其首黄者貴紅者次之青緑者又次之
餘斯下矣王首亦纒錦帕衣則大袖寛博製如道服
[050-68b]
然腰束大𢃄亦各有首纒布之色辨貴賤也足則無
貴賤皆有草履入壁宇則脫之一則席地而坐恐塵
汚一則以跣足爲敬故王見神臣見王及賔主相見
皆若是也惟接見平等則加冠具服履揖遜之間毎
見其疾首蹙額弗勝其束縳之勞矣其君臣之分雖
非華夷之嚴而上下之節亦有等級王之下則王親
尊而不與政也次法司官次察度官司刑名也次那
壩港司錢榖也次耳目之官司訪問也此皆土官而
[050-69a]
爲武職者也若大夫長史通事等官則専司朝貢之
事設有定員兼文武者也王日視朝自朝至于日中
昃凡三次陪臣見之則搓手膜拜尊者親者延至殿
内賜坐賜酒其卑而踈者則移時長跪于階下焉凡
遇元旦聖節長至日率衆官具冠服設龍亭行拜祝
禮葢久漸文教非復曩者之陋矣父之于子少雖同
寢及長而有室則異居食亦用匙筯得異味先進尊
者及子爲親䘮數月不食肉亦其俗之可嘉死者以
[050-69b]
中元前後用溪水浴其屍去腐肉收其骸骨以布帛
纒之裹以韋草襯土而殯上不起墳若王及陪臣之
家則以骸匣藏于山穴中仍以木版爲小牖户歲時
祭掃則啓鑰視之葢恐其木朽而骨暴露也地無貨
殖是以商賈不通若以爲防剽掠則其國小法嚴凢
有竊物者即加以劓刖之刑人誰敢犯朝貢往來俱
乗大船海邉魚鹽亦泛小艇未嘗不駕舟楫而縳木
爲筏也俗畏神神皆以婦人爲尸凢經二夫者則不
[050-70a]
之尸矣王府有事則哨聚而來王及世子陪臣皆頓
首百拜所以然者以國人凡欲謀不善神即夜以告
王就擒之聞昔倭㓂有欲謀害中山王者神即禁錮
其舟易水爲鹽易米爲沙尋就戮矣惟其守䕶斯土
是以國王敬之國人畏之也王之宫室建于山巔國
門扁曰歡㑹府門扁曰漏刻殿門扁曰奉神四圍皆
石壁至於賦歛則寓古人井田遺法但以名義未詳
備其臣民亦各分土以爲祿食上下不交征有事如
[050-70b]
封王所用布帛粟米力役之征則暫取之民而不常
也雖無經生慱士之流亦曉漢字奉正朔豈至視月
盈虧以知候視草木榮枯以計歲哉
總論
琉球僻居海島雄視東南自以爲鳩國之固也用是
歴代以來不襲朝貢隋元臨之以兵使卒不奉用至
我國家向化獻琛胄子就學其殆可以德綏未可以
威刼者耶
[050-71a]
[050-71b]
圖書編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