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1 古今源流至論-宋-林駧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六  宋 林駉 撰
   階官沿革圖
本朝官階上係元豐制下係宋初制其政和大觀增改/者别注在下又以祖宗舊官遷轉之法叅附
 于/後
開府儀同三司使相/
 祖宗以節度使中書令節度使侍中節度使平章事
 待勲賢故老乆次宰相罷職隨其舊職如節度使出
[006-1b]
 判大藩及召入未還相位而拜樞宻者則加樞宻使
 以易節度故通謂之使相正誤曰曹彬初以節度使/為樞宻使不罷旄鉞乃開
 寳九年二月事其年十月太宗即位二十七日加彬/同平章事仍充樞宻使即罷旄鉞此言以樞宻事易
 節度即通謂使相葢誤若謂樞宻使加同平章事亦/通謂之使相則可又不係召自大藩未還相位而為
 樞宻/使雖使中書叙位亦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下
 迨改官制一用開府儀同三司换之時祖宗意以文
 潞公彦博任使相侍中曹郡王佾任使相中書令皆
 换開府為减㤙數於是拜潞公太尉自司徒進位也
[006-2a]
 佾進封濟陽郡王
特進左右僕射/
 左右僕射為宰相官樞宻參政止於六尚書若宰相
 官係吏部尚書即遷左僕射係兵部尚書即遷右僕
 射乃用特進换之時王安石獨改特進至政和後薛
 昻𢃄觀文學士任特進白時中以門下侍郎𢃄特進
 皆失舊制繼詔並改金紫光禄大夫今後非宰相不
 除
[006-2b]
 右二等為宰執
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書/
 元豐獨换吏部尚書者葢故事宰相初美罷不拘見
 𢃄六部侍郎或左右丞五尚書皆超進吏部尚書故
 以金紫易之若宰相官𢃄吏部尚書者多拜使相出
 鎮若平遷即加左僕射
銀青光禄大夫户部/刑部 禮部/工部 兵部書/五尚
 時宰相王珪任禮部侍郎平章事神宗以珪久不
[006-3a]
 進官因改官制换寄禄乃遷銀青光禄大夫○光禄
 大夫元祐銀青光禄大夫分左右大觀以左銀青光/禄大夫為銀青光禄大夫右銀青光禄大夫為
 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左右丞/
 ○宣奉大夫 正奉大夫元祐有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大觀改左光禄大
 夫為宣奉大夫右光禄大夫為正奉大夫/今所謂光禄大夫乃右銀青光禄大夫也
正議大夫吏部/工部 户部/禮部 兵部郎刑部/六侍
 以正議大夫换六侍郎併作一等時論以宰執貪進
[006-3b]
 官作此葢故事丞郎作四轉今乃改作兩轉耳
 ○通奉大夫元祐正議大夫分左右大觀以左正議/大夫為正議大夫右正議大夫為通奉
 大/夫
通議大夫給事中/ 中書舎人/
太中大夫左右諫議大夫/
 神宗以寄禄官等級减少遂以太中大夫為宰相官
 故蔡確時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先换太中大夫
 及拜相則依前太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
[006-4a]
 郎遂為定制
 右宰執所轉官自通議以上無磨勘法自金紫光禄
 至太中為侍從以上加爵/
 元豐中自太中大夫至金紫止六階昔之尚書今為
 一官昔之六部侍郎今為一官是十官併為兩官矣
 左右丞左右諌議亦併四官為兩官其後增置通奉
 正奉宣奉大夫三階自太中以上惟宰執侍從得遷
中大夫秘書監/ 殿中監/
[006-4b]
 元豐三年偶闕任殿中監者故只著秘書監
 神宗以太中大夫為宰相官故初除執政只授中大
 夫時翰林學士蒲宗孟王安禮為左右丞二公寄禄
 官皆未至大夫只除中大夫守之
 ○中奉大夫元祐中散大夫分左右大觀以左中/散為中奉大夫右中散為中散大夫
中散大夫光禄卿/ 少府監/
 故事有出身人自太常少卿轉光禄卿無出身人自
 衛尉少卿轉将作監次轉衛尉卿自衛尉卿遷殿中
[006-5a]
 監無出身人减一轉為優
朝議大夫太常卿光禄/四少 衛尉司司農/左右 郎中
 ○奉直大夫元祐朝議大夫分左右大觀以左朝議/大夫為朝議大夫以右朝議大夫為奉
 直大/夫
 奉直 朝議 中散 中奉 中大夫 五等為卿
 監以上加/食邑少卿監等級最多一换之則清濁莫分舊
 制應兩制侍從官至左右司郎中當遷者左司轉左
 諌議右司轉右諫議其太常少卿若自吏部兵部司
[006-5b]
 封郎中轉到者遇特㫖轉行亦遷右諌議大夫以别
 歴任清要則是朝議轉太中也崇寧已前從官自朝
 議直轉中大夫乃用元豐故事以中大夫為執政官
 可比舊制太中大夫自增中奉大夫遂細轉乃由當
 時執政不知典故爾至庶僚職方郎中轉光禄少卿
 駕部郎中轉司農少卿次轉衛尉少卿皆為朝議其
 太常少卿年勞叙遷及光禄少卿皆轉光禄卿若衛
 尉少卿只轉少府監或将作監次遷衛尉卿則是有
[006-6a]
 出身者三遷至秘書監無出身者五遷至殿中監皆
 中大夫也今增置奉直中奉而有出身人不遷中奉
 奉直猶舊制也
朝請大夫吏部/考功 兵部/駕部 司封郎職方之司勲郎中/庫部 中謂 前行
 昔之吏兵司封三曹若翰林學士任即遷中書舎人
 自舎人遷禮部侍郎視他官遷五等葢祖宗優詞臣
 如此侍從官任即遷左右司郎中次遷左右諫議館
 職以上任即遷太常少卿再遷光禄卿若任太常少
[006-6b]
 卿除侍從官徑遷諫議大夫兩制到此不轉卿監超
 轉諫議止候朝議有闕方補朝議以七十貟為額
朝散大夫户部/司門 刑部郎度支/比部 中 都官中金部中倉部/謂之 行郎
朝奉大夫禮部/屯田 工部郎主客/水部 中 膳部後行郎中/謂之
 昔之吏户禮三曹惟除郎中不除貟外葢侍從方遷
 此官仍隔一資超轉
 朝奉 朝散 朝請 三大夫為正郎
 故事右名曹兵刑工/三部及司封司勲度支金部祠部主
[006-7a]
 客雖轉正郎亦不呼郎中只稱其曹名以辨其常調
 也自改大夫更無别異自古大夫猶今之執政侍從
 也書所謂日宣三徳者是焉曲禮曰四郊多壘卿大
 夫之辱也由此觀之豈宜换授庶僚耶在漢晉間只
 有光禄太中中散大夫為侍從官當論思獻納之任
 至隋唐增名作階已非所宜今乃易少卿監郎中是
 轉名器也
朝請郎兵部貟司封/庫部 外郎 駕部前司勲外職方/謂之 行貟 郎
[006-7b]
朝散郎起居舎人部/度支 金 侍御史部貟外刑部/司門比 都官後/謂之
 行貟/外郎
 右三等為貟郎侍御史不與中行貟外郎等殿中侍
 御史不與後行貟外郎等故自監察御史遷殿中侍
 御史殿中遷侍御史此以特㫖遷 此三等階未免
 混淆祖宗爱惜名器不以假人凡士之有徳有才者
 有政事文學者隨其所長用之命其官以别之故状
 元登第者初命官以将作監丞兩遷左司諌次轉起
[006-8a]
 居舎人兵部貟外郎多官未及此以擢知制誥若左
 右司諫𢃄待制以上職遷吏部貟外郎起居舎人𢃄
 待制以上職遷禮部郎中次轉吏部郎中次轉右諫
 議大夫若三人及第及制科歴一任回即除館職并
 任官職人官自太常博士遂遷祠部度支司封貟外
 郎若因任轉運副使以上即自祠部轉刑部度支遷
 兵部貟外郎司封轉工部郎中凡進士出身人自太
 常博士遂遷屯田都官職方貟外郎若任省府推判
[006-8b]
 官提㸃刑獄或館職即遷祠部度支司封貟外郎若
 官已係屯田即遷度支都官即遷司封貟外郎職方
 即轉祠部郎中凡待世賞自國子博士轉虞部比部
 駕部貟外郎若曾任省府推判官提㸃刑獄以上即
 轉主客金部司勲貟外郎若官已係虞部即遷金部
 比部即遷司勲駕部即遷主客郎中凡雜流出身自
 國子博士轉水部司門庫部貟外郎若擢省府推判
 官提㸃刑獄即自水部遷倉部司門遷考功庫部遷
[006-9a]
 膳部郎中此等遷改絶稀但多因避家諱第降一等
 改至此曹若任兩制侍從轉官即自後行貟外郎便
 遷吏部次遷戸部郎中次遷左司郎中其中行貟外
 郎合轉禮部郎中次遷吏部郎中其前行貟外郎同
 後行再遷之格
 右六部分二十四司吏户禮三部任侍從官方除此/
 及司封度支祠部為左名曹任館職人方遷此/兵刑
 工三部館職任轉運副使以上方遷此/及職方都官
[006-9b]
 屯田為右名曹有出身人方遷此/司勲金部主客䕃/
 補擢用者方遷此/及考功倉庫膳部為左曹雜流擢/
 省府推判官提㸃刑獄者方遷此/駕部比部虞部䕃/
 補方遷此/及庫部司門水部為右曹雜流遷此/叙遷
 品秩尤嚴今以二十四司併為三階宜失之太簡也
承議郎舊左右正言/太常博士 監察御史/國子博士
奉議郎太常丞/秘書丞   殿中丞/著作郎
通直郎太子中允/中舍  左右賛善大夫/洗馬
[006-10a]
 舊制初除知制誥及待制而官未至貟外郎者即除
 右正言惟状元未擢外制當叙遷者即自著作郎亦
 轉右正言熈寜三年許将以磨勘當遷宰相王安石
 方欲抑三人進取遂特與太常博士初下筆方成大
 字堂候官以手約筆具陳祖宗舊制當遷右正言安
 石乃改大字就作右字因知前軰堂吏猶能執祖宗
 之法若有出身人皆遷太常博士餘人皆轉國子博
 士易階官後清濁無别矣
[006-10b]
 昔之正言監察御史著作郎皆特㫖遷不與太常博
 士國子博士及三丞等
 舊制前名自太子中允遷太常丞著作佐郎遷秘書
 丞大理丞遷殿中丞状元初命将作監丞首遷著作
 郎凡無出身者自太子賛善中舎洗馬皆遷殿中丞
 以上兩等皆號大朝官/
 舊制凡初擢用京官選人為經筵官及臺諫皆除太
 子中允若擢轉運判官則前名除中允無出身人除
[006-11a]
 賛善中舎其叙遷官則還其嵗月以表其借朝臣而
 奉使也若無出身人自大理寺丞叙遷中舎宰執奏
 補者轉賛善雜科轉洗馬葢有以别之自改官後初
 拜待制以上而官未陞朝官並改通直郎仍效舊制
 𢃄除正官爾以上太子官属號小朝官/
 右三等階官及以上外郎郎中加勲自武衛至上柱
 國
宣徳郎著作佐郎/ 大理寺丞/ 今為宣敎郎/
[006-11b]
 凡前名自光禄寺丞轉官選人改官皆遷佐郎大理
 評事轉大理寺丞餘人光禄衛尉寺丞轉官選人改
 官皆遷大理寺丞
宣義郎光禄寺丞/ 衛尉寺丞/ 将作監丞/
 凡前名自太祝奉禮轉官選人改次等官皆遷光禄
 寺丞餘人大理評事自太祝轉者遷光禄寺丞奉禮
 轉及選人改等官皆遷衛尉寺丞
承事郎大理評事/
[006-12a]
 凡前名校書郎正字監主簿皆轉評事昔第一甲三
 人登科命官如之熈寕末状元方除評事餘人太祝
 奉禮遷官皆轉大理評事宰相任子亦如之正誤曰/状元授
 大理評事自嘉祐四年劉煇始前此状元並授監丞/第二三人授大理評事熈寧三年葉祖洽授大理評
 事上官均陸佃授兩使職/官張中程堯佐為初等職
承奉郎太常寺太祝/ 奉禮郎/
 凡執政官任子授太祝其用宰執恩澤轉官皆遷太
 祝其用從官恩澤轉者遷奉禮
[006-12b]
承務郎秘書省/ 校書郎/ 正字亦将作監簿/
 凡任子前宰執授校書郎諸曹侍郎樞宻直學士以
 上授正字諫議大夫待制以上授将作監簿舊制校書
 正字有俸同太祝奉禮郎格至改階官一例無俸
 祖宗故事進士第一人初命官以将作監丞遷著作
 郎遷左右正言遷右司諌遷起居舎人自将作監丞
 至起居舎人五官惟進士第一人乃特㫖得遷自起
 居舎人即遷兵部外郎次遷工部郎中若以起居舎
[006-13a]
 人知制誥即遷禮部郎中超遷一官/自是以上率超
 一官以遷祖宗於進士第一人所以優待如此
 右五等階號京官自京官而上四年一轉無出身人
 逐資有出身人超資至奉議並逐資至朝議大夫有
 止法内奉直中㪚大夫有出身人不轉祖宗朝官制
 其甄别流品至嚴一官凡數等宰執侍從之遷為一
 等卿列館職之遷為一等出身為一等䕃補為一等
 雜流為一等
[006-13b]
   崇寜七階
承直郎三京府判官/觀察判官 留守判官/ 節度判官/
儒林郎節度掌書記/ 觀察支傳/
文林郎防團判官官/節度 推 京府判官/軍監 留守為兩使觀察/以上 職官
從事郎防團推官初等監推官/以上為號 職官
從政郎録事參軍仕郎縣令改從政號令録/崇寧號通 政和 郎
修職郎録事縣令仕郎試御知縣知録事/崇寧號登 政和改脩職郎
廸功郎司理號司法郎司户改簿尉郎號判司簿尉/崇寧 将仕 政和 廸功
[006-14a]
 右號選人
   階官始末
漢置光禄大夫因秦郎中令有中大夫之貟則光祿大
夫之名葢始於此漢百官表上秦郎中令属有中大夫/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禄
大/夫金紫則置於魏也銀青則置於晉也唐六典觀晉有/加金章紫綬者
則謂金紫光祿大夫又/晉有銀青光禄大夫隋置散官取秦大夫掌議論之
義則正議通議之名葢始於此秦郎中令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掌議論
皆無貟多至數十人/又隋因置正議通議太中大夫中大夫則置於秦也見/于
[006-14b]
上/中散大夫則置於漢末也王莽置中/散大夫朝議大夫雖隋
置之亦因漢大夫以上得奉朝議之意朝請大夫雖隋
置之亦因漢将軍公卿以特進奉朝請之意並通/典至朝
散則隋置之唐因之耳宣奉至朝奉六階則元豐未有
大觀創之耳宣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朝奉凡六階置大觀此大夫之階始末
也隋置朝請朝散郎之官元豐置朝奉之官隋文置奉
議之官又隋採晉宋以來諸官皆有通直郎以官高下
而通為宿直故始為通直之稱至唐取梁宣議将軍而
[006-15a]
易隋㳺騎尉之散官故始有宣議之名承奉承直則隋
創之隋煬帝故事唐因之國朝避諱/改為承事承奉隋文帝置之承務則唐置之唐/置
因隋尚書二十/四司承務之名崇寧七階初已定其四承直文林/儒林從事而三
者之名則更於政和廸功修/職從政此郎之階始末也葢國初
庶官只存空名元豐新制以階易官然昔之雖存空名
而流品甄别官秩難進則人人有安分之念今之易為
階官而流品混淆官職易高則易有所希覬而不自重
矣舊平章遷侍中侍中遷中書令中書遷尚書令國朝
[006-15b]
未有至中書令者今以一儀同三司該之是宰相累遷
之官一遷即為之矣奏議畢仲㳺言舊平章遷中書令/國朝未有遷至中書令而今儀同
三司一階兼宰相累遷之官舊禮部尚書遷户部户部/遷吏部工部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銀青光祿大夫
一班兼尚書累遷之官舊制禮部侍郎遷户部戸部遷/吏部工部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正議大夫一階兼
侍郎累遷之官昔之階秩/難於進今之階秩易於高舊六部尚書侍從則自禮而
户自户而吏常調則自工而刑自刑而兵今以一銀青
光祿該之是十二年之官八年俱歴之矣此畢仲㳺之
深有慨於階秩易高之弊也見上/舊制六曹侍郎之任
[006-16a]
禮部遷户部户部遷吏部則待侍從臣僚工部遷刑部
刑部遷兵部則待常調臣僚其區别嚴矣今例以正議
大夫可乎舊制前行郎中之任遷太常少卿則待進士
遷司農衛尉少卿由司農衛尉少卿入光禄少卿則待
世賞其區别嚴矣今槩以朝議大夫可乎此丁隲深論
流品相混之弊也長編丁隲言正議大夫舊六部侍郎/是也官制未行以前侍從臣僚自禮
部遷户部户部遷吏部常調臣僚自工部遷刑部刑部/遷兵部三遷凡十二年今自通議大夫一遷即為正議
大夫前行郎中考滿當遷進士則遷太常少卿今朝議/大夫也非進士出身則遷司農少卿或衛尉少卿由司
[006-16b]
農衛尉少卿入光祿少卿然後轉少府監如此二/遷凡十二年今自朝議大夫二遷為中散大夫雖然
官秩易高流品相混固不免或者之譏而正名責實各
舉職任亦官制既更之驗也况夫一黜一陟有合舊制
亦不可謂無得於祖宗之意且自朝議大夫直遷太中
大夫此元豐制也非舊日兩制以上不遷卿監之遺乎
官至朝請大夫而止待朝議有闕則補此元豐制也非
舊日以少卿監七十貟為額之遺乎見上/此其選用之
公升進之難亦何慊哉若夫循國初之舊意釐元豐之
[006-17a]
新制又不能無望於今日
   兩府
國朝兩府之職其周之冢宰司馬歟漢之丞相太尉歟
然周以冡宰統司馬故兵民有相通之意漢太尉重於
丞相而武職往往偏失焉觀此則國朝之或分或合其
得失有不難知者且冡宰司馬周之六卿其職適相等
耳然調發之權不歸之司馬而歸之天官豈固畀以職
而復奪其權耶葢兵為重事身為大臣邈不相通則國
[006-17b]
事睽矣故呂伋掌兵若無與於太保而太保實俾之程
伯出師若無與於尹氏而尹氏實命之夫以掌兵出師
之事一属大臣則脉絡貫通又安有疑貳之意哉丞相
太尉漢之三公其職亦相維耳然漢承秦舊官制益紊
文不足以勝武兵有以異乎政事權偏重無以為統御
防閑之道其事不可勝弔矣故諸呂兆禍勢亦亟矣丞
相平至以五百金交歡太尉勃而左袒之功僅濟擁昭
立宣事亦重矣丞相敞至不敢發一語而大将軍以國
[006-18a]
家之權自任並本傳/夫以丞相之重而下聽命於掌兵
之将况望其能振職哉愚嘗推兩府之分合矣且中書
主民宻院主兵其事相埒也中書降麻宻院降宣其權
相等也将分任其事之為當耶則軍國大務不當専委
未免如富鄭公之議康定元年知諫院富弼又言邉事/係國安危不當専委樞宻院而宰
相不與乞如國初/令宰相兼樞使抑併其職為中書耶則兵柄相維有
闗大體又非所以知祖宗建樞之意㑹要元豐改官制/議者欲廢宻院歸
兵部神宗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互相維制不從嗚呼分其事固非也併其職
[006-18b]
尤非也必於分之中而有合之理存於判然不相為謀
之際而實有相貫通者寓然後可與論設官之深㫖歟葢
自范質王溥免相之後而二府之事權裂矣國初建隆/間范質王
溥趙普皆兼/樞宻使後罷獲繼遷母之議非細事也宻院知之而中
書初未知之太宗朝獲李繼遷母時與宻院寇凖議欲/斬之中書呂端初未知其議遂詣凖因語
欲斬繼遷母端曰某為中書豈容不與其議因/奏繼遷母不當斬恐絶繼遷必致侮遂從之興兵薊
門之役非末故也宻院謀之而中書不預聞之雍熈上/有意北
伐曹彬等為敵所躡我師大敗趙普手䟽極諫/初議興兵上獨與樞宻院計取中書不預聞此田公
[006-19a]
錫抗言宻院公事宰相不得預聞中書政事樞宻不得
預議不能無憾於咸平之時也咸平初田錫抗言宻院/公事宰相不得預聞中
書政事樞宻不得預議/致兵謀不精國事未善迨夫景徳間真宗每得邉奏必
送中書於是有共參利害之意澶淵百萬之師宼公親
扶日轂尺箠笞之而北敵幾無隻輪匹馬之返此非景
徳相通之驗歟景徳元年上每得邉奏必先送中書謂/畢士安宼凖曰軍旅之事雖属樞宻院
然中書總文武大政號令所從出向者李沆或有所見/往往制其機宜卿等當閲邉奏共叅利害勿以事干樞
宻院而有所隠也後契丹犯澶淵中書宼/公力决親征之議遂射中其帥狼狽以歸自寇公免相
[006-19b]
之後而二府之事權又裂矣戎酋之降非末節也而中
書初不預知時大将劉平敗議制鄉兵不决知陟之敗/陳執中同判院張觀並罷張士遜言軍旅
之事樞宻當任其責戎酋吹同乞陟自角厮羅界來降/詔補三班奉職覊置湖南富弼言當厚賞以勸來者上
命以所言送中書/而宰相初不知元昊之叛非小警也而邉奏皆不闗
中書此丁度力言二府分政若措置乖異則天下無適
從不能無激於康定之初也康定元年詔樞宻院自今/邉事並與宰相張士遜章
得象參議之即不須檢國朝舊例以中書制民樞宻主/兵故元昊反邉奏皆不闗中書翰林學士丁度嘗建言
古之號令必出於一今二府分兵民之政/若措置乖異則天下無適從非國體也迨夫慶歴間
[006-20a]
仁宗因張方平之議於是宰相有兼樞之職西邉陸梁
之賊呂章二公分命名帥戮力平之而卒致骨寒膽破
之謡此非慶厯兼領之效歟慶歴二年七月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呂夷簡
判樞宻院户部侍郎平章事章得象兼樞宻使樞宻晏/殊同平章事初富弼建議宰相兼樞宻使上曰軍國之
務當悉歸中書樞宻非古官然未欲遽廢故止令中書/同議樞宻院事後張方平請廢樞宻院上乃追用弼議
特降制命夷簡判院事而得象兼使殊加同平章事為/使如故 又范仲淹韓琦為陜西帥西邉謡軍中有一
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自賈昌朝陳執中免相之後
而二府之事權又益裂矣慶厯二年呂夷簡章得象并/兼樞宻院三年夷簡致仕晏
[006-20b]
殊兼樞使四年殊免杜衍同平章事兼樞宻使五年衍/得象免賈昌朝陳執中並以同平章事兼樞宻使七年
昌朝免執中本官以不/兼樞宻使自後並不兼趙明與西人戰宻院賞功而中
書降約束郭逵脩堡柵宻院方詰責而中書已降褒詔
此滕達道深嘆熈寧戰守異議之非也熈寜初滕達道/言中書宻院議
邉事多不合趙明與西人戰中書賞功而樞院降約束/郭逵修堡柵樞宻方詰責之而中書已下褒詔夫中書
欲戰而宻院欲/守何以令天下迨夫元豐詔大事三省與宻院同議矣
元豐官制行詔釐其事之小大大事三省與樞宻院同/議進呈畫㫖三省官皆簽書以付宻院小事樞宻獨取
㫖訖闗三省/遂為定制元祐詔除授諫官三省宻院同進呈矣哲/宗
[006-21a]
元豐八年/呂公著言然是時邉事利害尤未甚相通者至建炎間
高宗乃以宰臣張浚兼樞宻而趙鼎亦以左僕射兼之
是時也國歩尚艱敵勢方張剗亂而治支危而安再植
巍巍中天之業者皆左扶右持之力此非建炎兼領之
功歟中興本末紹興七年宰臣張浚兼樞宻使趙鼎秦/檜亦以左僕射兼三十六年詔曰比縁軍興令宰
相兼樞使今邉事已/定可體故事不兼噫自國初以至中興其分其合不
知其幾大抵合之則文武相通分之則兵政異情咸平
景徳康定慶歴熈寜建炎之得失可知也可不審哉雖
[006-21b]
然主民而知兵此固闗天下之大計宻院而不預中書
亦非大臣相維之意是故樞使而同平章事君子以為
慶歴之善謀見上/宻司不與三省之差除議者為元符
惜之此愚於終篇而詳及焉元豐間曾布時為樞宻/欲預三省差除事不允
   九卿
論漢之九卿當究其權之輕重論唐之九卿當究其職
之煩省甞按東漢百官志謂之九卿者奉常一也光祿
二也衛尉三也太僕四也鴻臚五也少府司農宗正廷
[006-22a]
尉合而九焉夫漢唐之九寺即周之六官也然周有上
下相維之制而漢有事權偏重之失周有職任無曠之
實而唐有貟數過繁之弊此其故何哉愚甞究其源流
矣觀周之建官也百官聽命於六卿而六卿聽命於太
宰故出納之要職宿衛之親人供奉之近習凡周之人
布滿於王朝者若不可得而一而不知實以冡宰統之
則其權未始不一也周禮天官/司徒以旗致萬民宗伯
以軍禮同邦國司馬大合兵以從司㓂凡周人兵民之
[006-22b]
權若不出於一而不知實以三公兼之則其權未始不
一也此上下相維之制然爾周禮/彼漢之九卿吾惑焉
景帝眷顧晁錯而内史得侵宰相申屠嘉之權晁錯𫝊/
武帝属意𢎞羊兒寛而九卿敢奪石慶之職石慶傳/
時也九卿更進用事天下之務不闗决於丞相同上/
事属太常兵事既属光祿勲又属中尉刑典盡属廷尉
邦賦既属司農又属少府至使外庭之權丞相皆不與
聞焉此漢事權偏重之由也漢百官/表上又觀周之建官也
[006-23a]
或以公兼宗伯司㓂或以公兼司馬司空是公得兼卿
職也周公以公兼冢宰召公以公兼宗伯蘇公以/三公兼司㓂畢公毛公以三公兼司馬司空或以
卿兼鄉大夫或以卿兼軍将是卿得兼有司也周禮一/鄉則卿
一人又攷凡/軍将皆命卿此周人職任無曠之實然爾彼唐之九卿
吾憾焉既有六尚書合周官之數又有九卿寺同漢官
之名杜佑言其繁之弊則曰官名職務遷易不同空存
虛稱皆無事實故有二臯陶二垂二契二伯夷二伯益
四伯冏之説本傳/陸長源言其曠之弊則曰光祿不供
[006-23b]
酒衛尉不供幕官曹虛設禄俸枉請陸長源上䟽曰兵/部無戎帳户部無
版圗虞水不管山川金倉不司錢榖光禄不供酒衛尉/不供幕秘書不校勘著作不修撰官曹虛設禄俸枉請
是時也其任分則其數必繁其數繁則其事必曠太農
少府復分於戸部太常宗正復散於禮部儀仗一事也
既掌於衛尉又掌於庫部飲饍一事也既任於光禄又
任於膳部其餘三寺亦多分散唐百官志/此唐職任過
繁之由也循漢唐之名得成周之實不失於偏重不失
於過冗幸有國朝之制焉國初省部寺監皆為空名九
[006-24a]
卿之職併省不齊且太常則易為判禮院之名㑹要國/初太常
寺皆以禁林之長主判而禮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天禧/末罷知院天聖中有禮儀院而寺與禮儀舊不相闗康
定九年置判寺同/判寺兼禮儀寺宗正則僅有判寺之名續㑹要國朝/宗正寺判寺
事一人以宗姓兩制以上充闕時則朝官已上知承事/掌奉宗廟諸陵薦享之事司皇族之籍又元豐改制所
掌與舊/畧同太僕則羣牧司是其職也大理則糾察在京刑
獄是其職也鴻臚則其職歸客省四方館光禄司農則
其職皆𨽻三司衛尉則其職分為金吾衛仗三衛皇城
等司此國朝建置之始也察官制九寺則判太常寺禮/院即卿之任也資輕者為知
[006-24b]
院同知院兼掌博士之職宗正有判寺一貟太僕職属/羣牧司有制置使一貟以樞宻及學士領之有判院一
貟大理則糾察在京刑獄是其職也鴻臚歸客省四方/館光禄司農太府其職皆𨽻三司衛尉無所𨽻属其職
分為金吾衛仗司其環衛之任分𨽻三衛/皇城司矣故此五寺别無置司并主判官迨元豐詳定
官制法唐六典其九寺各有卿有少卿有丞簿惟太常
復置愽士太祝奉禮恊律之官大理復置寺正評事司
直之官同上元豐定制九寺各有卿少卿寺簿而太常/復置博士太祝奉禮恊律郎大理則置寺正評
事司/直其名正矣其職定矣然既有六部又有四監既有
四監又有九寺是不免有十羊九牧之煩此寺監之職
[006-25a]
可歸六曹之論所以拳拳於劉公安世也元祐劉安世/上言陛下量
事簡劇以定貟之多寡六曹所減凡十九貟而官無廢/事者處之得其理也今太僕鴻臚光禄太府各二卿丞
簿官属仍不預焉前日省官之詔遂為空文欲望寺監/之職可以歸之六曹者宜盡省之庶幾官得其人經費
易/給中興以來遂議併省衛尉併兵部太僕併駕部光禄
鴻臚併禮部所存者僅五寺耳官無虛設事無散任此
所以為萬世一定之法歟中興㑹要中興以來併省冗/職除太常寺大理寺不罷外
宗正以太常兼而衛尉併兵部太僕併駕部太府司農/併户部光禄勲鴻臚併禮部紹興復置宗正太府司農
餘並/廢雖然論虞九官之制不若論䕫典樂夷秩宗之為
[006-25b]
盛論周六卿之典不若論召公宗伯蘇公司寇之為美
吾觀我朝其任太常也范景仁為判寺力辯濮園之議
凜凜然有生氣治平中范景仁判太常寺時濮園/之議或以親說上景仁力辯非是賈黄
中除禮院詳定損益之禮後世皆取法焉實録賈黄中/判太常禮院
多識故實每詳定典禮損益得中咸善之治平中修禮/書百卷名曰太常因革禮初歐陽公同判太常寺奏請
其任宗正也元弼定敎親之式俾公子皆有振振麟趾
之風治平元年判大宗正寺元弼言詳定/皇親讀書等賞罰規式詔依所定仲忽立糾親
之法親賢懋功之閣巋然有光四朝國史仲忽𫝊仲忽/者入判太宗正寺徽宗
[006-26a]
賜之甲第建親賢懋功之閣以示/寵立宗同法式後人視為宗貫則知我朝卿寺之任
果在此而不在彼微夫漢唐之官也其視我朝巨公碩
望流芳後日者不亦恧乎
   臺諫
昔我孝宗之諭御史也曰分𨽻六察可許詳奏至諭諫
臣也曰欲其遺補不任糾劾乾道八年虞允文奏祖宗/時監察御史未言事上曰
今既分𨽻六察可許隨事詳奏事又淳熈十五年林栗/奏諫議之臣往往分行御史之 箴規闕失寂無聞焉
乞面加訓諭以遺補/為名不任糾劾之職夫糾劾臺官之任也論諍諌垣之
[006-26b]
責也然臺臣得行論諍之事諌垣不任糾劾之舉祖宗
之意何責已以周待人以恕也然則以臺諌分任其責
其殆漢唐之制歟嘗觀漢百官表矣御史有中丞専掌
糾劾諫大夫數十人俱掌議論漢百官表上御史兩丞/皆曰中丞在殿中蘭臺
掌圗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 光禄勲属官有大夫掌議論有太中
大夫中大夫諫大/夫多至數十人糾劾委御史議論委大夫是漢臺諫
之分也是故蕭望之按延夀之驕恣嚴延年劾霍光之
廢立皆以御史也前蕭望之為御史大夫按韓延夀驕/恣嚴延年為侍御史劾霍光擅廢立
[006-27a]
劉向戒外戚之竊柄龔勝爭孫實之繫獄皆以大夫也
劉向為光禄大夫力論外戚之横獄又/龔勝時為諌大夫爭孫實係掖庭其所以各守其
職也甚嚴矣又觀唐陸長源之論矣諫臣須蹇蹇匪躬
之士憲官須孜孜嫉妬之人匪躬故為諫臣嫉妬故為
憲官是唐臺諫之分也本𫝊/是故韋思謙之劾褚遂良
溫造之奏李佑皆以御史也本𫝊/杜拾遺之封事岑補
闕之諫書皆以諫臣也杜甫為拾遺詩曰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岑參為補闕詩曰
聖明無闕事/自覺諫書希其所以各專其事也甚明矣吾猶惜夫諌
[006-27b]
垣太拘言路太狹殆非廣君之聰明也大抵漢唐之任
諫諍自諌臣之外皆無所與非諌臣而得與者往往以
越職離局議之昔漢鄭昌訟葢寛饒之書曰臣官以諌
為名不敢不言夫官任諫諍然後得論則其他皆不敢
言也固宜本𫝊/唐魏謩之擢拾遺補闕未幾遷為起居
舎人帝以論奏敕之謩則曰頃為諌臣故得有所陳今
記言動不敢侵官夫拾遺補闕則諫起居舍人則不諫
是無怪乎其曰侵官也本傳/葢嘗推原其由古者樂於
[006-28a]
聞善故彼此皆得以盡言後世諱於聞過雖諫臣亦不
得行其職汲黯以中大夫而守東海蕭望之以諫官而
補郡吏葢諫官本以糾人主之過俾之出補守相不得
出入禁闥則漢之諫官何益哉汲黯以中大夫守東海/云云望之以丞相司直
出守平原不樂上䟽曰出諫/官以補郡吏所謂憂末忘本元次公謂諫議冗者貧無
以繼禄陽城為諫議大夫不屑言事唐之諫貟尤甚於
漢也本𫝊/噫諫官猶不敢言事况㙜臣乎况於百司庻
府乎國朝之置臺諫猶漢唐也其任㙜諫實異漢唐也
[006-28b]
何者諫臣使之諫諍此其所以為盛歟且趙中令之開
國勲舊而失色於雷中丞之一奏雷徳驤為御史中丞/奏趙中令普強市人
第宅上怒叱之後其子隣復訟/其庇吏受賂上怒按問罷相韓魏公三朝元老不能
不膽落於王中丞之一言王陶為御史中丞劾韓/琦䟦扈不押常朝班臺臣
之得劾糾固也范司諫寧犯宰相之怒而不容黙郭后
之事明道二年郭皇后見踈呂夷簡以前罷相怨后范/誨言后無子當廢夷簡賛其言先敇有司無得受
章䟽范仲淹同孔道輔數人詣垂拱殿門伏/奏門者闔扉道輔叩銅鐶大呼乃逐仲淹等鄒正言寧
觸人主之怒而不容已於孟后之舉四朝國史曾誕與/右正言鄒浩善友
[006-29a]
孟后之廢誕三與浩書勸使力請后浩不報及浩/以諌立劉后南遷誕著玉山主人對客問以譏之諫臣
之得諫諍故也然濮園之議諫垣雖争而三御史亦相
繼罷去長編治平年詔議奉安濮安懿王/典禮司馬光王珪范公相繼列之蔡確之貶諫
垣雖論而御史府亦為之一空蔡確新州之貶㙜府相/繼斥逐至為之一空
新法之行不惟諫臣辨之而空㙜至與之論列新法事/司馬公
蘇軾諸公凡任㙜諫/者皆以新法去國是故廢國家大計察官司細故呂
公著既言六察之弊専察官司不與於言劉摯又言御
史之偏則祖宗重於責己而善於待人者可見也元豐/八年
[006-29b]
呂公著言御史天子耳目比年以來専舉六察故事廢/國家利害之大計察官司簿領之細故乞罷按察只置
言事御史而又劉摯言伏見諌官止有大夫一貟御史/㙜自中丞 下雖十貟然止於中丞侍御史得言事外
監察御史六貟専察治官司公事文書而不與於言望/以諫院增置諫官貟其本㙜六察御史並許言事乃詔
監察御史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
   提舉
常平之事舊領之常參官其後或𨽻於漕㙜或總於使
臣而提舉常平之貟未定也至熈寜二年始置局焉國/朝
淳化中建常平倉皇祐元年令漕運司與長吏舉所部/官専領之然猶𨽻漕臣至熈寜初遣使提領此葢提舉
[006-30a]
常平所始也二年制置三司條例言河北陜西已差官/提舉常平廣惠倉欲差胡朝宗張復侯叔獻曾宜等並
為提/舉茶鹽之事舊領之發運司其後或兼於憲㙜或總
於知通而提舉常平之貟未定也至政和初元始置司
國朝茶鹽之事舊𨽻發運司知元豐間或以轉運常/平官兼提舉或以提刑兼領 通提舉政和以後詔
江淮荆湖六路共置茶鹽提舉一貟宣和二年詔/河北京東路推行新法鈔鹽可添置提舉官一貟然常
平罷於元祐而隨罷隨復元祐初司馬光言熈寜初執/政以常平法不善将糴本作
青苗錢請罷之二又紹聖九年復置建炎元年詔提舉/常平歸提刑司 年復詔提刑兼紹興二年復置四年
罷委/漕臣茶鹽罷於紹興既而或置或罷建炎四年詔逐路/提刑司茶鹽司盡
[006-30b]
依舊分東西路紹興二年詔荆湖北路復置茶鹽/司四年詔廣西茶鹽司官吏並罷其職事委漕臣迨至
紹興之五年常平茶鹽併為一司而後提舉之職定矣
噫茶鹽之利為公而取其官吏固不敢有侵移之患兼
於他官無害也此君子不論亦可也常平之利為民而
置一司錢榖往往有所滲漏専置提舉誠有便於民也
此君子不論不可也請以熈寧元祐罷置常平之制而
詳究之夫常平賑荒之善政也我朝置塲於淳化之二
淳化京師大穰分遣使臣於四門置塲增價以糴/名曰常平以常平官領之嵗饑而减價以與貧民
[006-31a]
倉於景徳之三年景徳三年始置常平倉每州擇清幹/官主之専委司農總領三司無得移
用/無非求以便民然州縣移用聚糴不時每有災沴無
所振發尚拳拳於慶歴廷臣之請此誠為政之害也慶/歴
四年范仲淹言常平倉司農寺管轄官小權輕提刑多/不舉職盡被州縣将出常平倉錢本使用致不及時聚
糴每有災沴無所振發徒有/安撫之名初無救卹之實熈寜二年始罷置司與其
漏巵於州縣之吏孰若兼總於一司與其沫鮒以候旬
月之報孰若立賑於旦暮此其立法夫豈不善溫公言/於哲宗
曰向者因州缺常平本錢無力少糴又官吏雖欲趍時/收糴而縣申州州申提刑提刑申司農比至闗投動渉
[006-31b]
累月已/是失時然借唐虞之行以行盗跖之法范鎮言常平始/於漢之盛時雖
唐虞無以易也青苗亂世所為青苗在田賤/估其值收歛未畢而必其償是盗跖之法也託夀昌之
名以用桑孔之術見後/豐年糴榖賤價償官周之荒政然
乎否乎凶嵗伐桑易錢輸負漢之常平然乎否乎司馬/公言
将糴本作青苗錢出息二分置提舉官主之豐年則農/夫糴榖十不得四五之價凶年則易牛賣肉伐桑賣薪
以輸錢/於官此元祐所以力罷而不恤也雖然寧以常平之
故而復提舉不可以青苗之故而罷提舉葢提舉非熈
寧之失以常平為青苗者誠熈寧之失耳中興以來罷
[006-32a]
置利害講之熟矣常平本漢夀昌豈以安石而廢此高
宗之諭其臣也紹興八年十一月李光請罷常平主管/官上謂宰執曰常平法本漢景夀昌今
豈可以安石而廢之其提舉官自/可復置庶幾不至䧟失一司錢榖常平法不宜廢青苗
市易當罷此吕公頥浩之告其君也建炎二年七月言/者請復常平官脩
補□之法八月詔從之既又詔常平之法豈以多弊須/以紹述為名雖公私不便當增損者亦不敢言今止為
常平本法所係甚大非可他司兼領宜置提舉官十一/月吕頥浩葉夣得言常平法不宜廢惟青苗市易當罷
上曰青苗/永無復行於是復提舉之官脩常平之法自散自歛事
權歸一無滲利也時出時入榖價不踴無歉嵗也至今
[006-32b]
便之誠萬世之良法噫熈寜之置提舉是登壟斷而㒺
利也元祐之罷提舉是因一噎而廢食也欲求便民之
實惠其惟中興之法乎
 
 
 
 
 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