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27 羣書會元截江網-宋-闕名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二十
  國論
   歴代事實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王命衆悉至于庭曰予告汝
訓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泥于衆書/鄭人游于
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産曰毁鄉校何如子産曰何
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
[020-1b]
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齊景公謂梁丘據曰惟
據與我和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和和如羮焉水火
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亦曰亦君所
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左傳/楚莊王問
於孫叔敖曰寡人未知所以為國是也孫叔敖曰臣恐
王之不能定也夏商之季不定國是而以合其取舍為
是不合其取舍為非故致亡而不知莊王曰善哉願相
國諸卿共定國是國語/元譚曰國之有是衆之所惡恐
[020-2a]
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對曰君驕士
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
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飢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
是無從定矣衞侯言計非是而之羣臣和者如出一口
子思曰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説人讃已闇莫甚焉子
思言於衞侯曰君之國事将日非矣君出言自以為是
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自以為是而士庶
人莫敢矯其非如此善安從生並通鑑/漢武帝匈奴請
[020-2b]
和親上下其議王恢曰不如勿許舉兵擊之韓安國曰
不如和親羣臣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明年鴈門馬
邑豪聶壹言匈奴可誘以利致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上
乃召問公卿恢對曰擊之便乃從恢議韓傳/ 漢文帝
張釋之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毌甚高論令今可行
也於是釋之言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美張傳/
 昭帝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民所疾苦於是鹽
鐵之議起焉車千秋傳/所謂鹽鐵者起始元中召文學
[020-3a]
賢良問以治安皆對須罷所謂鹽鐵酒㩁均輸務本抑
末毌與天下争利然後教化可興御史大夫𢎞羊以為
此乃所以安邊境制四夷狄國家大業不可廢也當時
相詰難頗有其議公孫賀等贊/ 宣帝時初酒泉太守
辛武賢奏言擊罕开天子下其書公卿議者也咸以為
不先破罕开先零未可圖上乃拜武賢為破羌将軍以
書勅責充國充國上書謝罪請先誅先零六月戊申奏
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趙充國擊先零條留屯
[020-3b]
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充國奏毎上輒下公卿議
臣先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有詔誥前言
不便者皆頓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後
将軍數畫軍策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必可用也上報曰
本傳/ 元帝珠崖山南縣反上傳謀羣臣待詔賈捐
之曰臣願遂棄珠崖專用恤闗東為憂上以問御史陳
方年以為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為捐之議是上從之通/鑑
 晉武帝時王濬請伐吳帝決意更議明年出師杜預
[020-4a]
上表曰羊祐不先博謀於朝臣而密與陛下共施此計
故益今朝臣多異同之議自秋以來討賊之形已露今
若中止孫皓或怖而生計無所及矣帝方與張華圍棋
預表適至業推枰歛手曰陛下聖武國富兵強當今討
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帝乃許之同上/曹操入荆
州将士皆恐咸曰不如迎之周瑜曰操托名漢相其實
漢賊也瑜請得精兵三萬進夏口保為将軍破之權拔
刀斫前奏案曰諸将吏敢復言迎操者與此案同周瑜/傳
[020-4b]
 唐太宗房杜王魏議可監於前四方言得失於外不
數年大治元稹傳/馬周岑文本曰馬周論事㑹文切理
無一言可損益聆之纚纚令人忘倦本傳/崔植論當世
事數十條名曰政論本傳/武宗澤潞留植擅節度始議
用兵中外交章固爭德裕獨曰聖策先定不以小利鈍
為浮議所揺則有功矣帝曰為我語於朝有阻吾軍議
者先誅之羣論遂息李德裕傳/ 肅宗欲制定禮樂班
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舍道邊三
[020-5a]
年不成㑹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
作大章一䕫足矣曹褒傳/
  偶句
   遷毫之舉遷之可也拳拳於告百姓之辭
   三監之叛伐之可也切切於誥庶邦之語
   秦之入滑先軫當國力主擊秦之議而晉卒獲
    勝
   楚之伐鄭子駟當國力主從楚之議而鄭遂不
[020-5b]
    寧
   朱崖之議有丞相定國以主之則棄之而不顧
   屯田之議有丞相魏相以主之則行之而不疑
   卿士大同周人必謀于乃心書傳/
   丞相議是漢君必加之親決漢史/
   秦堂上之謀甘龍之言其於得失非不明也而
    商鞅以私説勝
   漢匈奴之議安國之言其於利害非不明也而
[020-6a]
    王恢以私説勝
   劒閣鳥道非不險阻而不足以沮憲宗平蜀之
    謀者有杜黄裳以任其責有高崇文以尸其
    事也
   淮蔡用兵非不勞弊而不足以奪憲宗平淮之
    役者有裴度以主其事有光顔李愬以成其
    功也
   皇朝事實
[020-6b]
侯莫陳利用以左道得幸趙普發其奸欲寘諸死太宗
曰豈有人主而不能庇一人死普曰法可惜此子何足
惜卒賜死 仁宗朝初羣盗剽掠淮南将過高郵知軍
晁仲約度不能禦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迎勞之盗悦
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富弼欲誅仲約以正法范
仲淹欲宥之弼曰方今患法不舉舉法而多方沮之何
以整衆仲淹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
何欲輕壞之而輕導人主以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輩
[020-7a]
亦未敢自保也 范仲淹宣撫陜西河東仲淹疑契丹
入寇欲大發兵為備杜衍謂契丹必不來兵不可妄出仲
淹争議帝前詆衍語甚切仲淹嘗以父行事衍衍不以
為恨既退仲淹猶力爭韓琦曰若爾則琦當請行不須
朝廷一人一騎仲淹怒再求入對首奏琦語坐兵卒不
發仲淹亦不為忤也長編/ 仁宗曰今天下洶洶者孫
叔敖所謂國之有是衆之所惡也司馬光曰陛下當審
察是非然後可令條例司所為獨安石韓絳惠卿以為
[020-7b]
是天下皆以為非也長編/邊将劉滬城水洛于渭州尹
洙以滬違節度将誅之大臣稍主洙議孫甫謂水洛通
秦渭於國家利滬不可罪由是罷洙而釋滬洙公平生
所善者也言行錄/ 熙寧元豐間士大夫論辨賢者必
曰君實景仁二公蓋相得歡甚君實嘗語人曰吾與景
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至於論鍾律則反復相非終身
不能相一君子是以知二公非茍同者言行錄/ 熙寧
二年富弼言大臣須和乃能成務若人懷私意各執己
[020-8a]
見互相疑間則無由濟事上曰朕夙夜焦勞正欲大臣
一心共成國家之務執政誠當不執己見惟求是而已
長編/保安軍獲李繼遷母是時寇準為樞副呂端為宰
相準欲斬之端不與知呂端請對且曰謂宜置於延
州使善養之以招徠繼遷則母死生之命在我矣上曰
微卿幾誤我事記聞/ 哲宗宣仁太后其政司馬光入
相首改差役法純仁力言曰事當熟講而緩行不然滋
為民病於是人服純仁平直知前於安石非茍為異也
[020-8b]
 荆公主雇役温公主差役蘇軾范純仁温公門下士
復以差役為未便章子厚荆公門下士復以顧役為未
盡蘇軾純仁子厚雖賢否不同其所論甚公各不私其所
言行錄/ 孝宗乾道元年王弗進楚莊王足國是故
事上曰王弗進議誠有國之大戒今日之先務也朕當
與執政大臣九百官僚思其未至以歸於是期共守之
聖政/
  偶句
[020-9a]
   端拱之備北虜趙普主之而議之者温仲舒也
    時則主者與議者無異辭
   咸平之棄靈夏楊億議之而主之者李公沆也
    時則議者與主者無異意
   雍熙幽燕之役任之者張齊賢也始雖惑賀令
    圖之説而定於賈趙昌言之所陳是論事者
    足以救任事者之偏也
   景德澶淵之役任之者寇準也既不從王欽若
[020-9b]
    之議而又復采畢士安之所對是任事者又
    足以擇論事者之中也
   景德和戰此大議也一準決策則熱血相㰱之
    議不足以撓澶淵之行
   紹興和戰亦大議也一鼎居中則有進無退之
    議終足以成諸鎮之㨗
   公言廷争歐公謂四賢皆歸於盡忠此慶厯之
    臣主乎公者也
[020-10a]
   獨銜公議王綯謂數十年無此氣象此建炎之
    臣主乎公者也
   澶淵之後王欽若言之陳堯叟又言之而寇萊
    公獨立赤幟確然不揺也
   濮師之議范純仁争之司馬光又爭之而韓魏
    公壁立萬仭屹然不變也
   永樂之舉惠卿主之而舉朝無敢言其非
   燕雲之役王輔主之而舉朝不敢諫其失
[020-10b]
   經傳格言
公事不私議禮記/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
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庻民從是
之謂大同書洪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謀
夫孔多是用不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詩/孟子曰國
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謹與左右
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焉
然後用之梁惠下/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文中子/議其
[020-11a]
盡天下之心乎黄帝有合宮之聽堯有衢室之問舜有
總章之訪皆議之謂也大哉乎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
智而理得矣同上/
   名臣奏議
盛時諸臣不茍同歐陽修上 仁宗杜衍則清正謹守
仲淹則恢廣自信韓琦則純正而真直富弼則明敏而
果鋭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歸於盡忠而其所見各
異故於議事多不相從至如杜衍左東請急修邊備富
[020-11b]
弼料九事力言契丹必不來至如尹右欲深罪滕宗諒
仲淹力爭而寛之仲淹謂契丹必攻河洙亦號仲淹之
黨及爭水洛城事韓琦則是尹洙非劉滬仲淹則是劉
滬非尹洙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也平日閒居則相
稱美之不暇為事則公言廷争而無私以此而言臣見
杜衍等直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議而小人讒為
朋黨可謂誣矣
天子當決羣議司馬光上 神宗古人有言曰謀之在
[020-12a]
多斷之在獨謀之多故可以觀利害之極致斷之獨故
可以定天下之是非漢世國家大典禮大政令大刑獄
大征伐必下公卿大夫博士議郎議其議者固不能一
心有參差不齊者矣於是天子稱制決之曰丞相議是
或曰廷尉議是而羣下厭然無有不服者矣
議論不可茍同蘇軾上 神宗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和如和羮同如濟水故孫寳有言周公上聖召
公大賢猶不相悦著於經典兩不相損晉之王導可謂
[020-12b]
元臣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不悦以為人非堯舜
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歛袵謝之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
合更唱迭和和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主
何緣知覺
聖人常以天下為心劉述上 神宗聖人無常心以百
姓心為心言從衆也 仁宗皇帝未嘗私意喜怒天下
之人謂之善則用之天下之人謂之惡則棄之是以天
下稱其聖
[020-13a]
當觀公議所在劉述上 徽宗人主之勢能生殺禍福
人而不能變天下之公議堯舜三代之時則公議用於
朝廷之上以賞功罰罪進賢退不肖而行於天下至其
亂則不發於朝廷之上切切然發於閭閻之間又其甚
也誹謗之法以杜天下之口則又不發於閭閻而鬱於
人心最甚者莫若秦也立為腹誹心謗之誅則併取其
在人心者而去之也然且獨能禁之於一時而卒大肆
於後世何則所謂公議者其本與天地並立而是非出
[020-13b]
於人心之同然不可得而變者也知其不可得變而使
或發於閭閻或鬱於人心或肆於後世孰若舉而用於
朝廷之上行之天下乎
國是出於後世陳權上 徽宗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古
之聖王以百姓心為心故朝廷之所謂是非者乃天下
之是非也是以國是之説其文不載於二典其事不出
於三代唯楚莊王之間孫叔敖者乃戰國一時之事非
堯舜之法也又云蔡卞託經義唱為國是以行其私卞
[020-14a]
之所是謂之國是卞之所非謂之流俗尊安石而薄神
考不可為國乎
人主當獨斷張致逺上 高宗自昔為天下國家者建
功立事未嘗不謀於衆亦未嘗必從於衆然有成有敗
有得有失顧從與違能斷與不斷耳故曰謀貴衆斷貴
獨謀不衆則利害不盡斷不獨則臧否不決
   諸儒至論
公論行則治世之治也君子在上位而其説行世之不
[020-14b]
治也君子在下位而其説隱夫説非隱也上之人不能
顯其言而用之也雖然君子為是説非一人之私言也
天下之公論也天下之公論不能盡隱不行於上必傳
於鄉黨閭里而世之好事者常必相與珍貴而扶持之
及世之有為則必質前日不用之説以為治取鄉黨閭
里之所珎貴而扶持者達之於朝廷施之於四海其効
可覩也當漢之治其用人必先曰長者其舉事必先曰
大體此固漢之所以為治而非漢之君臣建為此言也
[020-15a]
因奏之世其説不行而況鄉黨閭里珎貴而扶持之者
漢取而用之耳呂本中/
公論在上則治天下以為當然者謂之公論公論非強
名乃天道也此道未嘗廢顧所在如何耳唐虞三代與
吾祖宗之時公論在上君臣主之晚周東漢上之人不
能主公論所用非其人於是清議在下然在上則治在
下則亂可以卜之也元城語/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出處語黙安可同也然其志
[020-15b]
則皆欲立身行道輔世養民此其所以同也光今所言
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
歸則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光方欲
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其所謂和而不同司馬/
温公與王荆公書/
章蔡倡為國是昔者初立國是使章子厚行之子厚在
卞之術内而不知日錄之本謀也子厚既竄黙移是於
曽布布亦在卞之術内而不知日錄之本謀也布既竄
[020-16a]
黙移是於蔡京京於事君之義取諸日錄者十得七八
然而鄧洵武薛昻之所講者京不得而預聞也子厚布
可謂有才矣皆由其術而不知蔡京謂可奸黠矣尚知
其術而未盡卞等國是之謀以鄧綰為忠以呂喜問為
且而常立所言為是以薛昻之所學為正以此誣宗廟
以此欺聖主以此誑學者以此誤蒼生安石唱於前蔡
卞應於後 其唱如呼其應如響威之以國是汨之以
新經幼之以字説罔之以日錄陳子齊文/
[020-16b]
國是不一變自王荆公變法而患舉朝議者之異已也
於是取孫叔敖國是之言以塞一時之議而國是至今
不廢矣在 熙寧則主變更在元豐則主責實元祐之
變熙寧則以復古名而其欲兼用熙豐之舊人者則其
號之謂調亭紹聖之變元祐則以紹述名而欲盡空元
祐之舊人者則其號謂之朋黨元符末兼收彼此之黨
則其號復謂之建中靖國崇寧以來有豐亨豫大之論
有遵君享上之論此國是更改之大畧林進/
[020-17a]
漢集議公天下漢置大夫專掌議論茍其事疑似而未
決則合中朝之士雜議之自兩府大臣以下至博士議
郎皆得以信其己見而不嫌於以卑抗尊也故罷昌陵
有議罷郡國廟有議擊珠厓有議賞邊功有議入糓贖
罪有議賈誼為博士毎詔令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
為之對未嘗以公卿之言廢誼之對也呼韓邪單于願
欵塞朝臣集議卒用郎中侯應之䇿朱博得罪議其獄
者五十八人而諫大夫龔勝等敢於異将軍二千石之
[020-17b]
議也王嘉得罪議其獄者六十人而少府猛等敢於抗
驃騎将軍御史之議也不緘黙以因人不雷同以附勢
不合黨以濟奸不托公以行私惟盡其己之所以言而
付之人主之獨斷此漢之集議所以有公天下之意然
至屯田之功既成有詔誥前言不便者馬邑之舉既則
獨罪首謀以謝天下此又足以警謀議之不謹而無有
妄議者矣錢文子制度編/
   主意
[020-18a]
公意向以決議論一縉紳之議論易一廟堂之意向難
公廟堂之意向以平決縉紳之議論也則議論雖異而
必歸於同私廟堂之意向以偏主縉紳之議論則議論
雖同而亦祗以異甚矣廟堂意向之不可輕也而況四
郊警嚴百度垢玩之時乎然理之所在貫古今徹上下
合人已惟一公耳公則一私則二理也亦勢也議論之
在天下同不必是異不必非特觀主議論者意向之公
私何如耳自其廟堂之意向舉出於公也道曰公道王
[020-18b]
路平平也法曰公法金科炳炳也器曰公器截然冠屨
之不踰也心曰公心凛乎神明之可質也公則一矣以
此之公一吾之意向以吾之意向揆縉紳之議論則是
者公是不以合於我而私其所是非者公非不以違於
我而私其所非公則可之其否於公者不以私而可也
不公則否之其可於公不以私而否也執此之公以平
決縉紳之議論如鑑鑑形如權權物同於公而已矣故
曰雖異而必歸於同自其廟堂之意向舉出於私也見
[020-19a]
曰私見町畦横生也黨曰私黨藩籬角立也情曰私情
浩乎在瀾之不可障也心曰私心森乎叢棘之不可芟
也私則二矣以此之私一吾之意向以吾之意向揆縉
紳之議論則甲之所是公也或以乙之私而非之乙
之所非公也或以甲之私而是之便於吾私者可之不
便者雖公而亦否也不便於吾私者否之其便者雖私
而亦可也行此之私以偏主縉紳之議論如表曲則影
曲源濁則流濁同於私而已矣故曰雖同而亦祗以異
[020-19b]
安正人以抑邪説天下未嘗一日無公論也朝廷不可
一日廢公論也而正人者公論之根邪説者公論之蠧
今日而欲昌正氣植公論也其在於保護正人而窒絶
邪説平化絃新更人心思舊簮纓抗對率苦口利病之
言韋布獻忠多痛哭流涕之䇿玉階借地鯾論囘天矣
此慶厯間所謂言者紛紛乃朝廷好事時也此建炎間
所謂不意數十年復見此氣象時也然愚之所喜者是
今日也而愚之所慮者亦是今日也蓋古今之天下不
[020-20a]
難於籌公論之脉而難於固君子之脉不難於開公論
之途而難於塞私眤之途萌孽未滋尋斧已斷曲江之
眷方密而鵩羽之歌遽聞宣室之席未温而湘鵩之賦
已作甚矣正人之難安也久矣然則可不愛護此善類
以愛護此公論歟芟夷雖工惡草易生戚姬之寵既深
未必不遲疑於商皓之羽翼弄臣之惑滋甚未必能舉
正夫申屠之典刑甚矣邪説之難去也久矣然則抑近
倖絶女謁戢私恩者豈非慮公論之易抑易絶易戢歟
[020-20b]
激隨皆貴乎真讀論語有三畏之章則發為議論者皆
真激佩軻書皆曰賢之訓則見於議論者皆真隨激固
不患其激也隨亦不患其隨今日之激直言以時病非
激乎君子亦何喜其有今日之激也所蹙額者椐牽之
踵雖步武能繼於昔人而其心則未嘗有牽椐之真意
也檻折之憤雖壯直不減於前輩而其心則未嘗有折
檻之真意也如是則激非真激激過於詭矣柔言以和
國是非隨乎君子亦何嘗全惡其有今日之隨也所顰
[020-21a]
顔者心叶之論雖塤箎迭奏於衆口而其心則未嘗有
叶心之真誠也朝和之象雖項背相望於盈庭而其心
則未嘗有和朝之真誠也如是則隨非真隨隨過於詭
矣蓋詭者不正之謂也甚而不顧理之是非以詭激為
相尚不顧事之曲直以詭隨而同宜其負聖經三畏皆
曰可之戒罪莫大矣尚忍言哉
治亂惟公議所在天下有道則公議在廟堂朝廷清明
則公議在臺諫君子小人相參而不相能則公議在縉
[020-21b]
紳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天下名節慷慨之氣日趍於委
靡頽敗之域則公議在草茅公議天下之元氣也周流
乎宇宙之間不在此而在彼治亂存亡安危得失顧其
所在如何耳公議在廟堂則天下享公議之實而公議
之名常隱於文學法理各稱其職百工技巧咸精其能
之問公議在臺諫則有濫觴而無波蕩廟堂畏之言如
聞父母名則夫毫釐之失皆思慮有所不及而非直情
也公議在縉紳則天下之勢有勝負然君子任道小人
[020-22a]
任術道終不足以勝術也故勝亦負負亦負所幸者雖
不能伸公議之快於一時而所以壽國家之脉於異日
皆今日不勝之功也故君子最重焉亦最畏焉若夫公
議在草茅則天下之元氣去矣攅眉於閭閻之間抵掌
於江湖之上果何益於人之國哉設監謗之官嚴偶語
之禁天下公議之口雖不嗚而天下公議之心固已勃
勃而不可遏矣故夫公議在縉紳則雖縉紳不幸而天
下之幸猶自若公議之在草茅則縉紳之幸而天下之
[020-22b]
大不幸也
  偶句
   立議論貴正正則不激不隨足以立天下之事功
   主議論貴定定則不撓不囘足以用天下之議論
   君子之脉既固則公論之脉愈固
   邪説之途不開則公論之塗益開
   警叚
國是定則論定向以境上當復而議用兵今以師徒沮
[020-23a]
衂而復議和矣向以楮弊不行而議换易今以兩界沓
出而又議收矣向以老弱占額而議揀汰今以訛言胥
動而復上向以武備不精而議教閲今以犒費不貲而
復輟鼓鑄有議隨廢羣置有論且罷且行夫言之必可
行也行之必可續也而朝出暮入乍作乍輟迄無定論
有同兒戯昔之舉事有以謀及卿士為未足而謀及庶
人者昔之用賢有以問之左右為未足而問之大夫國
人者一鹽鐵之罷公卿有議賢良文學亦有議一號令
[020-23b]
之出討論有人修飾潤色又有人一罷兵屯田之請初
是什三十是什五最後什八古人主張國是謹重若此
今胡不然國亂不定則是非交至無恠矣
公議有三逸惟是廟堂不肯任公議之責故公議逸而
奔臺諫臺諫不受則又逸而奔縉紳縉紳或受或不受
則雌雄之勢吾又未可知也嗟夫道學能使人重而不
能使人愛功利能使人嫌而不能使人忘自功利之根
盤結夫人之心則不受者乃其常而受之者非其真情
[020-24a]
也向為身死而不敢敗公議今以其宮室之美妻妾之
奉左公議之祖者過半矣向為身死今不敢敗公議今
以其權勢之臨刑戮之威倒公議之戈者過半矣向為
身死而不敢敗公議今以其世塗之險巇人生之萍梗
則其悔者又過半矣三敗之餘公議之存甚能有幾哉
是則公議至此則縉紳又有所不受也莫尊廟堂莫切
於臺諫莫博於縉紳而皆無所容則夫逸而草茅乃其
勢然也
[020-24b]
君子同心定國論變國論易定國論難非國論之難定
也人心之難一也何謂一君子同心而為小人之所撓
是也不外附於君子之列而内附於小人之儕是也言
一矣國論具有不定乎嗚呼今日之公論明矣然吾謂
必先有一一人心而後可以定國論蓋君子之心未同
則不可謂之一小人之去未盡則不可謂之一中亡於
兩可之間而且喜且懼則不可謂之一且元日一詔聖
心已白矣向猶曰小人未必不復合而能擠䧟我也今
[020-25a]
無之矣向猶曰大奸未必不再入而能禍福我也今無
之矣夫如是則以韓范諸公上殿如争下殿不失和氣
之事為法以司馬公夫若作宋決無是事之言為的以
歐尹諸公一士去則合疏必爭之舉為准國論其有不
一守局面其有不定乎
上下以道自任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則無私宋昌之
決大議可法也今日私恩明日公法蘇章之曲盡人情
可師也不可干以私吾何可不為于定國至公無私吾
[020-25b]
何可不如第五倫講明及此公道其冇不著乎無偏無
黨皇極有明訓也以公滅私周官有格言也任官惟其
賢可也毌專及於私昵行法均於衆可也毌獨不問於
南陽惟行及此公道其有不興乎
  偶句
   天下有公是非 左劒而右佩 隂主而陽諱
   人心有公議論 此枘而彼鑿 名是而實非
   借一是之名    藥石時難之沉痼
[020-26a]
   箝百家之口    鍼砭國體之膏盲
   雷同一説隨聲遷流 知求己勝而不求理勝
   首䑕兩端順意逢迎 知為身計而不為國計
   指鹿為馬非是也用事者以為是
   䑕竊狗偷非是也獻諛者以為是
   唯唯以為同則其同也不幾於詭隨
   嘵嘵以為異則其異也不幾於求勝
   可謂不和而未必皆君子之不同
[020-26b]
   可謂為黨而未必皆君子之為朋
   事勢固有成敗矣而理之是非不可誣也
   衆説固有異同矣而心之可否不可亂也
   隠之於心而安雖循衆人之論而不為茍同
   揆之於理而愧雖咈衆人之論而不為茍且
   事證
帝王國論之公徂征之師禹以為泰命益以為招損東
征之舉周公以為圖功而邦君御事以為艱大卒之有
[020-27a]
苖來格見於七旬禹曽不以益之言為戾已我有大事
體周公亦不以邦君御事之説為敗謀商周能酌人言
遷臺之役而險虜之説行東征之舉而艱大之言起王
曰可遷而民曰不可遷王曰可征而民曰不可征其可
否若難叶也聖人方且含容隠忍綢繆委曲告之以話言
遲之以日思不惟不怒其謀之不叶亦不敢過其言之
非是各宣乃心之語無怒于恤之論亹亹然不絶諸口
疑若優游姑息者之所為不顧也
[020-27b]
漢唐能主國論北主燕趙東擊齊南絶楚之糧道而西
㑹于滎陽非信之定計乎然非高祖聽其計則雖信不
能成其勲先定漁陽取逐郡收富平而東下齊非弇之
本志乎然非光武遂其志則雖弇不能底其績以至和
戰之議王恢韓安國之枘鑿武帝舍安國而信恢其後
反以誤國屯田之議充國朝臣之氷炭宣帝從充國而
詰朝臣其後果以平戎
漢國論有是非高祖興削平煩苛專務簡易傾心以聽
[020-28a]
惟将相一二功臣耳末年太子之廢雖出於四老人定
之向非張良主於内周昌諸臣主於外則一介疎逺必
不能一言為帝輕重也曹參畧猜忌而遵蕭何之約束
則卿大夫以下欲言而不敢言陳平許其請以封諸呂
之爵則大臣有口欲爭而不容爭以至大臣絳灌力斥
少年紛更之請丞相衞綰請罷申韓蘇張亂政之學此
見漢初功臣主張國論之力自新進用事大臣見絀朔
方之議屈於侍中流民之議屈於九卿尊號之議屈於
[020-28b]
外威矯制之議屈於谷永卒養成天下謟佞之俗東漢
雖有公議之名無預君相之事李膺范滂之徒一戰不
勝公議敗績而漢鼎亦不復支然則公議在下而不在
上豈天下之福哉
從違不可輕漢朱崖之議不從衞忠大夫陳萬年而從
待詔賈捐之請罷邊備之議不從羣有司而從郎中侯
應之言受降之議不從卿議者而從光祿大夫谷永單
于朝請之議不從公卿而從黄門楊雄棄凉州之議不
[020-29a]
從大将軍鄧隲而從郎中虞詡閉玉闗之議不從公卿
而從司馬班勇交阯蠻之議不從公卿百官四府掾屬
而從議即李固涼州亂兵之議不從司徒崔烈而從議
即傅爕
決擇在乎審 觀古昔故訂國論切有得於人言從違
之故奉春君言匈奴不可擊也而高帝違之卒有平城
之敗是人言不可不信也温彦博言處突厥於塞下而
太宗從之卒有番戎之釁人言其可以輕信乎王恢言
[020-29b]
馬邑之事而武帝聽之至於兆三十年之禍是人言不
可輕信也柳渾料平涼之盟必敗而德宗咈之不能不
失聲於夜半之飛奏人言其可以不信乎
本朝大臣主國論國朝公論之權不在縉紳不在草茅
凛凛然廟堂之上繁星麗天斗杓芒寒江漢滔滔朝宗
于海噫可敬也利害文字焚之通衢則太平興國之國
論在趙中令更張議論一切不行則天禧祥符之國論
在李文靖借契丹其朝廷許之卒奪於呂夷簡之一言
[020-30a]
殺繼遷毌福府行之而終屈於呂端之一奏澶淵之役
王欽若言之陳堯叟又言之而寇莱公獨力赤幟確然
不揺奉濮園之議臺諌争之列曹又争之韓琦壁立萬
仭屹然不變也元祐革弊之議朝論洶洶或説以異日
朋黨之禍或告以不可為暴革之患温公拯溺救焚不
暇他恤蓋中流砥柱萬折必東也
本朝集議之公在 真宗時棄靈州之議楊億以為存
之無益左右輔臣以為靈州乃必争之地城綏州之議
[020-30b]
正公旦呂公䝉王以為修之不便向敏中揚公拯陳公
堯叟以為修之便三司判官與大臣辨論不嫌於論抗
尊下由吳幸蜀之議特屈於寇公準一人耳上嘗謂旦
曰朕每與臣議事但務從長雖言不盡理亦優容之所
冀盡其情也則真宗優容輔臣之意可見矣在慶厯中
元昊未臣遣使多所要請兩府厭兵欲姑從之獨韓公
琦以為不可知高郵沈仲約出金帛迎富公弼欲誅以
正法范仲淹欲宥之杜衍欲罪滕宗諒范仲淹則争之
[020-31a]
仲淹請備邊富弼則以謂契丹必不至尹洙號韓范之
黨及爭水洛城事洙則以為不便歐陽修言有三利琦
則條十三事以為不可各執所見不務雷同其後至和
黄河之議貫昌朝欲開故道文彦博欲修六塔歐陽公
欲疏其下流浚以入海治平濮園之議司馬公光奮筆
立議宜稱皇伯而不名中書韓公琦等議稱皇考臺諫
紛然以為不可迨熙寧初安石改立新法上而顧命大
臣如韓富歐陽之徒下而賢士大夫如呂范二蘇之屬
[020-31b]
皆毅然力排其非而安石一切詆為流俗援國服為息
之説以駁韓公之議而司馬光欲除樞副則又以有除
拜衆言紛紛為害政之事而公以如此乃朝廷好名為
異論立赤幟之説拒之 神宗之初司馬公朝廷毎事
又謂今天下洶洶者孫叔敖所謂國之有是衆之所惡
公以為黨察其是非然後守之既哲宗之初司馬公當
國欲復祖宗之法一時議者紛然以三年無改於父之
道為言而公以救焚拯溺之心謂宣仁聖烈以毌改子非
[020-32a]
子改父於是衆議乃定厥後差役之議温公主之而蘇
軾條陳其不可韓公維亦以六條駁之開河之議也文
彦博主故道范純仁主新道而蘇公軾亦以道之東流
為非郊祀合祭之議蘇公轍援昊天有成命以為宣而
劉公安世復以為非是蔡確以語言文字得罪於呂大
防文彦博皆謂當然而范公純仁王公存反覆開陳深
以後事為憂范公純仁嘗議改畿内保甲王公存獨以
為無故而廢之不可則知二公非茍相比者
[020-32b]
前輩不茍同司馬論張公方平不同於方平者也公
事公言之奚害於可馬方平之和劉元城疏范忠宣
不同於忠宣者也公過公論之奚害於元城忠宣之和
徂徠先生作怪説以闢楊文公徂徠非如丁謂之忌文
公也正所以愛文公也唐質肅公以專權斥文潞公質
肅非如劉沆之譖潞公也正所以愛潞公也迺若朱光
庭為師報復而謂蘇公軾不識大體孔文仲為浮薄輩
所使而謂伊川汙下險巧則萬世而下自有公論奚庸
[020-33a]
以口舌為爭哉又奚庸以茍同為同哉
   時政
今日國是屢變昔者事在權臣以主和為國是國勢趍
弱以恢復為國是自恢復之名立大言無突於是乎以
責實為國是責實之名出又恐不能成功也於是乎以
守法為國是守法之名出實行其私於是乎君子以嫉
邪更化為國是又恐小人擯棄之甚也於是乎又復以
皇極為國是而翕受君子小人矣
[020-33b]
公論未定今之公論所以未定乎蓋自權臣陵滅天性
民彜之正一時廷臣趍勢附和倡為邪論使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之義不明於天下幾欲胥吾國而陵夷吁可
畏哉所幸天日清明魑魅鬼蜮不容呈露然而雖以公
論抑之而隂覆曲護未能免柔道之牽雖以大義折之
而毁廢正罪未能明楊庭之決羣疑衆憂皆有謀猶囬
遹何日斯沮之嗟然則是是非非涇渭别白焉可疎畧蓋
邪之與正其不相入如氷炭其不相入如薫蕕未見可
[020-34a]
以兼容並蓄而不為害者也
議論沮玩轉為隨且天下但見今日某臣上一章曰言
正國本其議論激矣然而其激本自激也明日某臣上
一章曰言固君子其議論激矣然而其激自激也又明
日某臣上一章曰言絶小人其議論激矣然而其激自
激也未聞斷以不疑即令降詔而曰此事豈可使婦人
知之者也未聞召用純良奸臣揺撼也上疏而不報者
也未聞魁奸逺竄私表陳請南郊肆赦獨不原其罪者
[020-34b]
也時方建明雲披風靡還踵施行水止風休彼方疾聲
而大呼我且緩應而降詔彼方抵掌而扼腕我且拱揖
而步趨嗚呼一激之氣不知堪幾玩而幾沮邪多慾之
言汲黯之議論激矣黯能一發於建元之初而不能再
發於建元之後奏鳯一疏王章之議論激矣章能一陳
於建始之際而不能再陳於建始之餘非不能也天下
之有所激者畏有所玩也天下之有所玩者必有所沮
也玩沮之餘隂喪其節隂鑠其氣隂挫其剛由是而為
[020-35a]
衞侯言計和於一口矣由是而為王導一言舉坐稱善
矣由是而為淮蔡有議暗決唱聲矣由是而為公孫𢎞
之阿旨矣由是而為蘇味道之模稜矣
國論不同今日朝廷一議論百官一議論州邑一議論
學校一議論田野又一議論愚謂事變日改上下異議
不足駭耳可否殿陛之上者自有一議論則可駭也且
揮天戈而長驅援義旗而比指謂河洛指日可清此前
日議論也今則曰豺狼遁矣巴蜀尚可理乎敵騎退矣
[020-35b]
䕫子尚可戍乎萬馬奔湍固可恃也絶河源之故智尚
可慮乎此則今日議論也且草青哨遁棗紅哨來惟清
野可以杜其驅此前日議論也今則曰議屯田矣淮堙
尚可理乎議畫江矣江北尚可葺乎强敵不侮邊塵尚
可安也議光黄之經理尚可緩乎此則今日議論也一
議論不能決裂矧觀今日之證則厲聲疾呼排雲呌日
又豈止痛哭流涕長太息而已哉是故與其箝口縮舌
孰若明目張膽與其隨聲毁譽孰若肆言無忌與其為
[020-36a]
立仗之馬孰若為殿上之虎與其噤聲之鳥孰若為獨
擊之鶻寧牽裾折檻以觸雷霆之威不可阿諛希旨逢
君之惡寧碎首玉階以批逆鱗之怒不可軟美迎合以
固已之位是非喜於激也亦非專於訐也譬之精神不
振痼疾纏身茍不藥之以孟浪之劑則氣脉之衰者将
無自而盛矣此今日言論之氣脉士君子所當自立不
可以難堪之聽已甚之言而遽從中輟也
挾私者恐其公是垂涎於夾袋中之物色者則不欲夫
[020-36b]
人之為是言朶頤於中書堂之札筆者則不願夫人之
為是言至於頂踵恩造之賜而預名於私門桃李之數
者則又疾夫人之為是言噫嘻涓涓之溜瀦而為澎湃
之聲熒熒之熖嘘而為焚燎之禍
   結尾
主議論者當有人嗚呼趙營平留屯之奏正論也而初
是什三中是什五且不能不揺於盈庭之言自非有居
中主其議者是亦築室耳夫晉公平蔡之謀正論也而
[020-37a]
或幸其則或沮其成且不能不奪於左右之口目非出
居中撓其計者是亦棄井耳愚不知今日主議論者果
有弱翁否果有吉甫否茍有弱翁奚患留屯之不成茍
有吉甫則平蔡之功不患其不立也惟顧廟堂如何耳
當如先王之和愚願今日有先正諸公之和而不願今
日有荆公諸人之同如為先正諸公之和則争可也不
爭亦可也如為荆公諸人之同則争固非福也不争亦
非福也大抵如先王之和者落落晨星如荆公諸人之
[020-37b]
同者十之五六吁城狐社䑕依憑風雨予猶於此輩凛

議論皆出君子雖然亦在諸君子自勉力耳劉公摯冇言
前者二三大臣之朋黨皆失意怏怏睥睨正人隂幸朝
廷之失欲追還前日之人王岩叟之為僉書也拜命之
始面陳用人之説謂邪正難辨固有外與衆同而中之
懷異趣不以今日之事為然者諸君子曽為此慮否乎
詆前日之非不若求今日之是責小人之過不若求君
[020-38a]
子之功機㑹幸已鼎逄好事莫教蹉過堅定以疑國是
慷慨以結主知上前議論各别下殿不失和氣期於日
改日化剗舊觀而一新之公論之明直與日星争光何
寂鄧禹笑人於地下乎
大臣持綱以去蠧且言論國家之元氣也内無蠧心之
言則可以植公論之根外有格心之言則可以壽公論
之脉如使血脉壅塞於廟堂而格心正大之訓不明則
根本蝕於佞倖而蠧心纎簧之巧滋甚此愚所以重嘆
[020-38b]
今日為公論之蠧者在貴近女寵而所望以持公論之
綱者有二三大臣蓋宰輔者公論之綱未有綱散而目
張佞倖者公論之蠧未有蠧生而本植芳秀蔓草難圖
萌甲方芽螟螣頓長愚恐彘姬之寵艶方深則周昌之
七劑難投力士之固蔕愈滋則長庚之翰墨莫寫今日
而欲植公論之根可不抑近倖絶女謁戢私思先有以
去公論之蠧歟玩萎方甦神觀未復股肱瑟縮浮脉昏
沉思意孔明未殁則黄皓何至於亡人之家九齡猶在
[020-39a]
則貴妃何至於擅國之寵今日而欲壽公論之脉可不
責宰輔而先有以持公論之綱歟有以持公論之綱則
可以去公論之蠧惟廟堂力主之
言論不可太激且天下固有全當適平之理過於懦與
畏不可也過於激與訐亦不可也國論未定正邪用事
君子亟於拯溺切於濟時則亢言直論寧過於激與訐
未害也國論既定衆芳交集士君子能以至當適平為
心毋沾名每求勝毌力競而私争則雖激猶平也雖訐
[020-39b]
猶和也元祐諸賢非不欲扶持公議然攻擊之過排軋
之深適足以稔小人反覆之過雖異時調亭之説似可
消弭競心而氣脉之所傷多矣愚願今日諸賢持議論
之正去意見之偏適義理之平以慶厯諸賢為法以元
祐諸賢為鍳使元祐之後為皇祐毌使元祐一變為紹
聖則天下幸甚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