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27 羣書會元截江網-宋-闕名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五
  儲積附常平倉/ 豐儲倉 義倉倉社倉/廣惠
   歴代事實
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國亡捐瘠者蓄積多而
備先具也前晁/錯傳公劉乃積乃倉乃褁餱粮詩公/劉武王發
鉅橋之粟書武/臣成王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里
之委積以恤民之艱阨闗市之委積以養老孤郊里之
[005-1b]
委積以待賔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縣都之委積以
待凶荒 倉人掌粟之藏以待邦用若不足則止餘法
用有餘則藏之以待凶而頒之禮/宣王王命召伯徹申
伯土疆以峙其粻詩/管仲曰市有新成田者二家君請
式壁而聘之行令半年萬民為囷以藏粟者過半通/典
髙祖築甬道屬河以取敖倉粟本/紀天下既定民無盖藏
文帝躬修節儉思安百姓賈誼説上曰古之人曰一夫
不耕或受之饑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005-2a]
今背本而趍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
多天下財産何得不蹙漢之為漢㡬四十年矣公私之
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嵗惡不入請賣爵子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夫積貯者天下
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餘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
則勝今敺民而歸之農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縁南畆則
蓄積足而人樂得其所矣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
[005-2b]
勸百姓 晁錯説上令民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復言
邊食足支五嵗令民入粟郡縣可時赦勿收民租至武
帝初都鄙庾廩盡滿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
外腐敗而不可食末年乃徇征伐之事以趙過為搜粟
都尉前漢/志 顯宗永平五年常滿倉立粟市於城東粟
斛直錢三十晉/志隋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虚議
為水旱之備於是詔於蒲陜寺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
丁又於衞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
[005-3a]
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闗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
隋/志唐馬周上疏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
在百姓苦樂也隋貯洛口倉而李宻因之積布帛東都
而王世充因之而都府庫以為國家之用積貯者要當
人有餘力豈人勞而強斂之以資冦邪本/傳 太宗亦云
務蓄積而不恤人甚非國家計陸䞇/奏議 元宗時牛仙客
為相廣闗輔之糴京師益羨自是元宗不復幸東都唐/志
 天寶中諸道輸京師者百餘萬斛 文宗時劉蕡對
[005-3b]
䇿願斥游惰之人以篤其耕植省不急之費以贍其黎
元則廩蓄不乏矣同/上
常平齊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嵗有㐫穰故糓有
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
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魏李悝曰糴
甚貴傷民甚賤傷農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是
故善平糴者必謹觀嵗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餘
四百石中熟自三餘三百石下熟自倍餘百石小饑則
[005-4a]
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
舎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
饑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
大熟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
散行之魏國日以富強 漢宣帝時耿壽昌曰令邊郡
皆築倉以穀賤時増其價而糴以利農糓貴時减價而
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 元帝時諸儒多言常平可罷
毋與民爭利遂廢並前/志 明帝欲復置公卿多以為便
[005-4b]
劉般以為外有優民之名内實侵刻不便帝乃止  晉
武帝立常平倉豐則糴儉則糶以利百姓晉/志隋漕闗東汾
晉之粟以給京師伊洛相幽徐齊并秦蒲州又置常平
倉以備凶荒粟藏九年米藏五年隋/志肅宗時第五琦請
天下常平皆置庫以蓄本錢 元宗天寶中嵗以錢賦諸
道和糴賤則少府加倍而糴貴則賤價而糶 德宗時趙
贊言陛下於京城置常平官雖頻年少雨米不騰貴宜
閲商錢税竹木以充本錢屬軍用迫蹙亦隨而耗竭不
[005-5a]
能備常平之積通典及/本紀
義倉自北齊河清中有墾租義租墾租送臺義租送郡
以備水旱隋開皇五年長孫平奏令諸州百姓及軍人
勸課當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隨其所得勸課出粟及
麥熟當社造倉窖貯之若時或不熟當社有饑饉者即
以此糓賑給自是諸州儲峙委積隋志/ 唐太宗時凶
荒則有社倉賑給不足則徙民就食諸州戴胄廷議自
王公以下計墾田秋熟所在為義倉嵗凶以給民太宗
[005-5b]
善之乃詔畆税二升粟麥秔稻隨土地所宜寛鄉斂以
所種狹鄉據青苗簿而督之田耗十四者免其半耗十
七者皆免之商賈無田者以其戸為九等出粟自五石
至于五斗為差嵗不登則以賑饑民或貸為種子至秋
而償唐志/則天以後貨義倉支用神龍以後義倉費用
向盡通典/ 德宗時陸䞇奏宜計諸道户口均之穀麥
熟則平糴亦以義倉為名時稔則優價而廣糴穀貴而
止歉則借貸循環斂散疏入不報唐志/
[005-6a]
   偶句
倉積於豳糧峙於申
黎陽置衞常平置陜
壽昌常平之法行於漢
戴胄義倉之法舉於唐
堯湯備水旱而蓄積之具修
成周待凶荒而委積之惠舉
餘三年九年之食則捐瘠何足憂
[005-6b]
謹上熟中熟之收則饑饉不足慮
令民出粟以賑饑饉隋人義倉之實惠也
計田出粟以備凶年唐人義倉之實惠也
門闗道路之委積是上之所有散而儲於下也
鉅橋鹿臺之財粟是下之所有聚而儲於上也
   皇朝事實
太宗淳化中甞曰古人所謂有九年之蓄者蓋三代以
前禁軍無多今六軍盡在都下江淮嵗漕不下數千萬
[005-7a]
若比分屯之秋何啻九年之蓄矣五朝/寶訓上甞謂廷臣曰
國家以民為本百姓以食為命則知儲蓄最為急務當
諭諸路轉運常為計度省察倉儲毋使損敗 真宗祥
符三年上閲元和國計簿三司使丁謂曰唐江淮嵗運
米四十萬今乃五百餘萬倉庫盈溢上曰國儲有備
亦自計臣宣力也曰上五年并州上芻粟之數可給
四五年上曰河東仍嵗豐穰儲峙尤廣自今諸路稔
嵗宜以時積穀為凶年之備長編/ 髙宗建炎四年
[005-7b]
中書奏秋成可期宜及時儲蓄詔廣東福建以所部年
額為上供本錢聖政/ 孝宗乾道八年上曰今嵗再得
一稔想見粒米狼戾更積得二年經常米便有三年
之蓄長編/
常平倉太宗淳化三年京畿大穰京城四門置場増
價以糴令有司虚近倉以貯命曰常平遂為永制長/
編/ 真宗景德三年始置常平倉言事者以為水旱
灾沴有備無患江淮兩浙計户口多少量留上供錢
[005-8a]
每嵗夏秋準市估加錢收糴貴則減價出糶於是置
常平倉案大率萬户嵗餘萬石或三年不經糶則充
糧廩别以新粟補之 仁宗嘉祐七年詔天下常平
倉多所移用而不足以支凶年其令内藏庫與三司
共支緡錢一百萬下諸路助茶 神宗熙寧三年詔
諸路常平廣惠倉給散青苗錢本並取民情願並同/上
 髙宗建炎元年臣寮言伏見神宗講常平之政置
提舉官錢穀充斥不可勝數邇來罷提舉官而常平
[005-8b]
之財所存一二欲望復常平官講補助之政廣儲蓄
之具從之 二年臣寮言常平和糴之法州縣視為
文具以新易陳此成法也間有積嵗食腐而未甞問
不許借貸此成法也問有悉充它用而實無儲願委
官徧行省按從之並會/要 紹興元年詔以米價踴貴
細民闕食令諸路州軍以常平倉粟量度出糶聖政/
九年鄭鬲奏和糴上曰常平法不許他用惟待賑荒
恤饑取於民者還以與民也小厯/二十一年上曰國家
[005-9a]
設常平倉宜令有司以陳易新不得妄有侵移 孝宗
乾道六年上曰若一州得二十萬石常平米雖有水旱
不足憂矣 淳熙二年詔諸路常平司每嵗於秋成之
際取見所部郡縣豐歉及見管米斛於九月初旬條具
聞奏並聖/政常平苗役之政自熙寧始建炎初罷之二年
置諸路主管官追還糴米然自軍興後常平窠名往往
掇以贍軍無復如曩時之封樁矣雜/記 寧宗開禧元年
正月辛未申嚴生子棄殺之禁仍令諸路主管常平官
[005-9b]
月給錢米收養之
義倉太宗乾德元年令州縣置義倉所收二税每石輸
一斗以備凶荒長/編四年以重疊供給遂成勞費詔罷之
㑹/要 咸平二年成肅請復置義倉張齊賢對曰義倉本
為豐年與民聚蓄然給納之際民以為患上曰民之利
病故在官吏能否通/典 仁宗慶厯元年詔天下立義倉
自乾德初置義倉未久而罷明道二年詔議復之不果
景祐中集賢校理王琪上疏引隋唐故事請復置上納
[005-10a]
之已而衆論紛然以為不便遂詔第令三等户輸粟尋
復罷長/編五年韓琦言近詔罷義倉若便撥入官倉恐未
副朝廷示民以信之意乞撥與常平倉别作樁管或遇
水旱灾傷即賑濟貧民從之會/要 神宗熙寧二年甞欲
復之王介甫主青苗因言人有餘粟藏之家何害乃止
熙寧末復之仍聽就縣倉輸然義倉當留鄉今入縣倉
悉為官吏移用後又令上三等户輸郡倉轉充軍倉失
立法之意雜/記 哲宗元祐八年黄慶基言義倉者良法
[005-10b]
也元豐間先帝復行其法以為隋唐取民太重慮民不
堪其求於是納苗米一石者輸義倉米五升可謂至薄
矣望自今嵗復行詔令户部詳度 紹聖元年詔復置
義倉專充賑濟並㑹/要 髙宗紹興十三年浙西米貴義
倉米各一萬五千石减價出糶務要惠及細民十八年
上曰義倉所以備凶荒水旱比年州縣或侵支盜用或
賑濟無術僻逺窮困之民不得均被其惠可令户部措
置二十年上曰祖宗置義倉最為良法令監司檢視實
[005-11a]
數補還侵失 淳熙八年上曰義倉米本是民間寄納
在官以備水旱既遇荒嵗自合還以與民並㑹/要八年二
月詔今雖米價低平其間鰥寡孤獨無錢收糴可令抄
籍姓名將義倉米賑濟務要實惠及民十一年詔諸路
提舉行下所部隨鄉豐歉收納入倉不得侵隠他用候
嵗終具舊管及新收數目申尚書省並聖/政
豐儲倉紹興二十六年夏始置先是王公明為司農寺
丞請令諸路以見管錢糴米赴行在鍾侍郎世明因奏
[005-11b]
令諸州嵗發常平陳米十五萬斛赴省倉贍軍言者以
其壞常平法奏絀之韓仲通在版曹乃請别儲粟百萬
斛於行都以備水旱號豐儲其後又儲二百萬斛於鎮
江建康然頗有借兊者雜/記
廣惠倉仁宗嘉祐二年置天下廣惠倉初韓琦請罷税
諸路户絶田募人承佃以夏秋所輸之課給在城老幼
貧乏不能自存者既建倉乃詔提刑領之嵗終具所支
上三司長/編四年詔廣惠倉𨽻司農寺逐州選官專監每
[005-12a]
嵗十月便差官檢視老病之人籍定姓名日給米一升
同上/ 寧宗時四川制置廣惠倉乃丘宗卿所創嵗㓙
頗賴其用朝野/雜記
社倉神宗熙寧二年上論社倉法行之未得其方王安
石曰隋文帝時風俗法度豈能勝今日則社倉輸給安
能無擾但當時糓賤百姓不為苦爾且人有餘藏藏之
於家有何所害而固欲使之輸官非良法也至是御史
錢顗言齊州義倉取數太多乃詔罷之通/畧 乾道四年
[005-12b]
建人大饑某請於官始作社倉於崇安縣使貧者嵗以
中夏受粟於倉冬則加息二分以償嵗少不收則弛其
息之半大侵則盡弛之期以數年子什其母則惠足以
廣而息可遂捐以予民矣行之累年人以為便淳熙辛
丑某以事入奏因得條上其説 孝宗皇帝幸不以為
不可即詔頒其法於四方德意甚厚而吏惰不恭不能
奉承以布于下是以至今㡬二十年而江浙近郡田野
之民猶有不與知者其能慕而從之者僅可一二數也
[005-13a]
晦菴建昌南/城社倉記
   偶句
提舉置於熙寧而常平壞
提舉復於紹興而常平修
常平之法行於淳祐之元年
常平之倉置於景德之三年
乾德元年始令州縣置義倉
元豐元年復詔畿縣立義倉
[005-13b]
依實發米賑民髙宗紹興之詔也
務要實惠及民孝宗淳熙之詔也
太祖以京畿大穰而令置塲増價以糴義倉
哲宗以河北麥熟而令比價添錢收糴常平
   經傳格言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
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雖有凶旱水溢民無菜
[005-14a]
記王/制三載考績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
年食三登曰太平二十七嵗遺九年食前/制足國之道節
用裕民而善藏其餘垣&KR1038倉廩者財之末也荀/子夫人待
君子而後化理國待蓄積乃無憂患君子非自農桑以
衣食者也蓄積非横賦斂以取優饒者也仲長/統云
   偶句
粟多財餘晁錯謂之大命
理兵足食陸䞇謂之大經
[005-14b]
   名臣奏議
常平無救恤之實仁宗朝范仲淹言常平倉司農寺管
轄官小權輕提刑多不舉職盡被州縣借出錢本使用
致不及時聚糴每有灾沴無所振發徒有安撫之名且
無救恤之實請選輔臣一員兼領司農寺
常平不當變青苗神宗時范鎮言常平始於漢之盛時
賤則貴而斂之恐傷農也貴則賤而散之恐傷民也猶
為近古雖唐虞之政無以易也而青苗者唐衰亂之世
[005-15a]
所為青苗在田賤估其直收斂未畢而必其償是盜跖
之法也今以盜跖之法而變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
以不安
常平所及者廣神宗朝蘇軾言常平之為法也可謂至
矣所守者約而所及者廣借使萬家之邑上有千斛而
糓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
食自足無專㪷乞丐之弊無里正催驅之勞今若變為
青苗家貸一斛則千户之外誰救其饑
[005-15b]
乞置社倉仁宗朝賈黯言水灾之灾雖堯湯所不能免
今不思所以備灾之術而嵗幸年穀之熟則是求出於
堯湯之所不可必者也臣甞讀隋史見所謂立民社義
倉者取之以時而藏之於民下足以備凶灾而上實無
所利焉願倣隋制詔天下州軍遇年豐穀熟立法勸課
廣蓄積以備灾
義倉支移之弊孝宗朝楊炎上言義倉之法唯充賑急
不許他用諸路州縣嵗收苗米六百餘萬石其合收義
[005-16a]
倉米斛數目不少年來雖間有灾傷去處支給不多訪
聞諸路州軍往往將遞年所收米數更不依條逐項樁
管皆是擅行侵用從來未曽稽察乞下諸路委逐州主
管常平官取索五年的實收支數目仍開説逐年有無
灾傷檢放稽察施行
乞天下置義倉神宗朝熙寧九年錢顗乞於天下州縣
逐鄉村各令依舊置社倉當豐年秋成之時只於上三
等有田人户量出斛斗以備賑濟若遇荒旱即盡數俵
[005-16b]
借於下等貧民聽將來嵗稔日官為索還依前入社倉
收貯候及三年或無水旱即具數存留所積有二年備
   諸儒至論
均田務農為儲粟之法程明道曰古者民必有九年之
食無三年之食者以為國非其國臣觀天下耕之者少
食之者衆地力不盡人功不勤雖富室強宗鮮有餘積
况其貧弱者乎或一州一縣有年嵗之凶即盜賊縱横
饑死滿路如不幸有縱方二千里之灾或連年之歉則
[005-17a]
未知朝廷何道以處之則其患有不可勝言矣豈可曰
昔何久不至是因以幸為可恃也哉固宜漸從古制均
田務農公私交為儲粟之法為之備此亦無古今之異
者也十事/劄子
保民以食為本伊川曰保民之道以食為本今自京師
以至于天下計平時之用率無三年之蓄民間空匱則
又甚焉以萬室之邑觀之有厚蓄者百無一二困衣食
者十居六七統而較之天下虚竭可知矣豐年樂嵗饑
[005-17b]
寒見於道路一穀不稔便致流離卒有方數千里連數
年之水旱不知何以待之
義倉寄留之法李太伯曰古制之宜於時莫若義倉之
為愈也唐太宗曰既為百姓先作儲貯官為舉掌以備
凶年非朕所須然太宗用心固善矣斂散之法則未盡
得宜出此而入彼有喪而無得奚以異於厚斂乎今莫
若以農末之民各分户等每於秋成以次入粟謂之寄
留至於凶年則下户之乏食者準數給還其上户則以
[005-18a]
轉給窮民書其轉給之數積以嵗年數登若干者拜以
爵級以寵異之則富人樂輸窮人受賜矣
古無發粟之令陳季雅曰古者國有九年之蓄率土臣
庶通為之計非獨富公庾也故荒政十有二不聞有發
粟之令是嵗藏富於民上之人不操其權如戰國時李
悝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平糴之法此意已與古異蓋當
時富藏在官而斂散在上漢自賈誼晁錯勸文帝教民
務本皆未知此意民既務本農有餘粟一以歸之於公
[005-18b]
上内郡之民僅足而無餘名為富足實與貧困無異武
帝即位初年河内人傷水旱汲黯以便宜發粟歸伏矯
制罪則當時倉廩在郡縣者有司不得擅發明矣宣帝
時耿壽昌行常平倉於邊郡亦非郡縣之所專漢時内
郡邊郡不曽使民自為蓄積雖小有備具皆出於朝廷
留寄於郡縣是以無可觀者
舒散賙救之説陳亮曰井法既廢而斂散之權兼并用
以乘時而射利賙救之法兼并用以謀息而取嬴魏之
[005-19a]
平糴唐之常平所以制斂散之權於公上也隋之社倉
唐義倉所以公賙救之法於天下也及其衰也常平可
以牟出入之利義倉可以應緩急之須取兼并之法而
自用之則亦無恠乎人心之不和而水旱之隨至也本
朝神宗皇帝立為定制專置一司以掌之分𨽻户部右
曹不使參之經用郡縣則屬之丞貳移用擅發皆有常
禁故常平義倉之積盈天下其後從事於西北而用度
之不給固已不免時發而用之渡江以來諸司郡縣又
[005-19b]
皆不免貸用而常平之法㡬於廢矣
廣濟廣惠罷置余亮曰仁宗之世韓琦請以没官之田
募人耕佃為廣惠倉散與孤寡幼獨慶厯嘉祐間既有
常平倉又有廣濟倉廣惠倉仁宗德澤洋溢三倉力也
王安石用事常平廣濟量以支給餘皆盡糶轉而為錢
變而為青苗取二分之息廣惠之田轉易皆盡雖濟一
時為禍不細元祐間三倉雖復未㡬而章子厚繼之而
三倉遂壞
[005-20a]
義倉在郡之弊胡致堂曰賑濟莫要乎近其人隋義倉
取之於民不厚而置倉於當社饑民之得食也其庶矣
乎儲備如此猶曰闗中大旱民猶不免食粟糠豆屑帝
躬帥之如洛陽就食況素無備乎百姓知擠于溝壑而
已矣後世義倉之名固在而置倉于州郡一有凶饑無
狀有司固不以上聞也良有司敢以上聞矣比及報可
委屬吏出而施之文移反覆給散艱阻往往監官胥吏
相與侵没
[005-20b]
   主意
有餘不足之異古之蓄積也常有餘後之蓄積也常不
足豈天之生物不如古之多人之謀事不如古之智蓋
古之費給也為有限後之費給也為無窮以有限之生
植充無窮之費給無恠乎有餘不足之不同也古者兵
即農也農即兵也無事則襏襫耒耜盡力南畆而為耕
耨之農有事則弓矢戈矛效力行陣而為戰守之備居
有積倉固未甞仰給於公家行有裹囊亦未甞仰給於
[005-21a]
公家故蓄積不期於有餘而自然有餘也後世為兵者
不農為農者不兵一人為兵一家仰食於縣官一人征
行一家又有以廩給男子疾耕不足以供其餽餉女子
疾織不足以供其衣褐平居無事一嵗僅可以支一嵗
一旦有急一嵗豈足以支一嵗哉故蓄積不期於不足
而自然不足也
斂散不可失初意因民之有餘而斂之以時初意也其
後徒見以能斂而疾民矣因民之不足而散之以時初
[005-21b]
意也其後則未見以能散而裕民矣夫斂者官為藏其
所有待其無而賙之散者官為察其所無推其有以濟
之此君民一體之義也蓋立法創制必貴於通設官分
職必貴乎嚴通者所以待民故常平義倉之政立焉嚴
者所以待吏故常平義倉之政行焉不然名美而實亡
規模困於積弊之餘上勤而下壅調度廢於循習之後
徒知斂而藏者在有司不知散而用者在天下徒知聚
於斗升之誅求而不知行於勺合之賙恤愚見其弊未
[005-22a]
見其利也
官吏當有憂民之心郡縣有憂民之吏則常平義倉之
法雖弊而猶可復行官吏無憂民之心則常平義倉之
法雖詳而徒為文具蓋近民之官莫州縣若也心乎憂
民則無利不興無害不除均為足食之計豐年而為饑
年之蓄無事而為有事之防靡所不用其力焉豈特常
平義倉而已哉故曰法雖弊而猶可復行者此也志不
在民則米不待實麥不待成已嚴追胥之令知剥民而
[005-22b]
不知裕民知聚利而不知散利何往而非弊焉义豈特
常平義倉而已哉故曰法雖詳而徒為文具者此也
貪吏不可不去朝廷有仁民之心而天下無仁民之政
者何也愚一言以弊之曰貪吏之罪也甚矣貪吏巧於
籠天下利以為已有也夫天時之豐凶難必而國家之
積貯當先其來尚矣且堯湯備具之事逺矣後世如欲
祖周官之法以為積貯計亦必去貪吏而後可也周官
斂貨之滯以待不時而買者漢踵其意如穀賤則糴穀
[005-23a]
貴則糶是也吁使當時皆貪吏而無一壽昌耶則心不
在民而増價减價之策無有矣周官以委積及民必以
其時唐彷其意如畆收二升賑貸饑民是也吁使當時
皆貪吏而無一戴胄耶則念不及民從使取給之策無
有矣
   警段
循名資吏之弊常平者所以均穀價也今粒米狼戾而
闕額不補囷窖塵朽而虚籍徒存賤未甞糴貴未甞糶
[005-23b]
而常平之置法祗有其名耳義倉所以為民儲也今則
州縣苛求殆成官物民户帶鈔不敢名言豐固嘗輸歉
何甞給而義倉之設法適以資吏耳甚至茶鹽酒酤一
孔之利無不在官尺攘寸取殆類邦危之陋風津梁門
闗國中之地莫不有禁手舉足蹈無非罔民之䧟穽也
民以食為先洪範八政食貨為先子貢問政夫子告以
足食為首是則民食之在天下固不可一日闕而天地
之消息盈虚尤不能保嵗無上下之異古者三年耕必
[005-24a]
冀其有一年之蓄而周官遺人之職所以必拳拳於委
積是計者凡以先事而憂雖堯湯亦為之備先具也或
者徒見論治之君子且有三十年通制國用而無以紓
憂於旦夕之言則其為食者天施地生之物固非可以
人力計而救艱食之民有不可待其儲蓄而後濟者然
不知管仲之富國李悝之平糴耿壽昌之常平君子猶
有取焉亦曷甞曰置儲蓄於不論乎
當有足民之實常平義倉今所以裕民而謂之食者在
[005-24b]
是然美名徒存實惠何有乘軺車者非不嚴移貸之令
非不命搬運之官一遇水旱旋為影射昭昭然號於人
曰官以常平賑糶也不知槩量出入虧折萬狀吏胥旁
午巧為侵刻而民不受常平之賜矣每鄉置局科抑都
保汲汲然告於人曰官以義倉賑濟也不知深山窮谷
所予㡬何下户貧民反貽欺取而民不受義倉之賜矣
使至仁測怛真有以風動官寮真有以感率鄉井則食
之裕民縱未足以擬神禹武王之盛而常平義倉猶髣
[005-25a]
髴漢隋之舊也何至坐視赤子之捐瘠哉
   偶句
古者藏富於民
後世藏富於國
不恃無凶荒之虞
惟恃有蓄積之素
無事而為有事之備
豐嵗而為歉嵗之憂
[005-25b]
有九年之食則天灾不足慮
無三年之蓄則君子以為憂
自成囷藏粟於齊而常平之意形
至築倉糴穀於漢而常平之名立
   事證
其説有三唐虞盛際洪水湯湯害不細矣惟曰益奏庶
鮮食不聞其國有捐瘠也惟曰稷奏庶艱食不聞其民
有饑殍也意其平時必有為之平者及考典謨一書初
[005-26a]
未甞有實倉廩充府庫之説不識果何以禦天災耶果
何以救民饑耶得非國無横斂民有餘粟儲峙盖藏充
滿於畎畆之間故凶旱水溢不至為溝壑之轉然則所
謂蓄積多而備先具者亦曰藏富於民至於湯旱七年
而民無菜色荀卿惟稱其知本末源流不歸之於實倉
廩府庫參之唐虞亦一揆也是之謂因民以利民周官
委積之掌曰鄉里曰門闗曰野鄙曰縣都悉皆有之王
制冢宰制國用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
[005-26b]
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水旱而民不病雖其斟酌之權
歸於官而相賙相䘏在民亦未甞無所蓄焉降及後世
以其穀賤傷農榖貴傷民也於是常平之法創於漢之
耿壽昌以其豐年則粒米狼戾凶嵗則糟糠不厭也於
是義倉之法創於隋之長孫平其始者立法亦縁周官
委積之意王制國用之説耳其後雖或廢或置變更不
一然推而行之實為有利古人謂上為百姓先作儲貯
官為舉掌以備凶年非横生賦斂而利人實深固英君
[005-27a]
誼辟往往修舉焉是之謂以官而利民世變陵遲愈降
愈下前人之創法已不待古而後人之守法復不加前
將如之何哉常平良法也廢於漢元而明帝復欲立之
善矣而外有利民之名内實侵刻百姓已見於劉般之
言義倉良法也廢於武德而貞觀侵立之善矣公私窘
迫貸用向盡遽見於再傳之後
隋唐義倉之法隋之義倉民弊之者一其他則官弊之
唐以來皆官弊也民無與焉隋開皇五年百姓軍人共
[005-27b]
立義倉收獲之日貯粟及麥社司執帳隨時檢校當社
饑歉即行賑給自是諸州儲峙在在相望此豈非善意
乎因仍既久以義倉貯在人間而百姓輕於費捐遂至
乏絶所謂民弊者此特一節耳其後靈夏日𤓰等義倉
則納于州渭河綏銀等義倉則置於縣至大業而雜費
之是其弊在官不在民也唐之義倉法非不善王公衆
庶畆税二升取之之均也髙宗武后十數年間不許雜
用禁之又嚴也永徽新格出粟各有其差開元之式商
[005-28a]
賈不收其税及其盛也天寶八年通天下諸州米數獨
義倉六千三百一十七萬七千石有奇比之常年㡬十
五倍兹其所儲亦富矣然以義倉與常平同籍於官義
乎公私窘迫皆貸義倉義乎神龍之後費用殆盡義乎
或以為天子外庾或以資後世軍興是則民以義而儲
官以非義而用抑其過在官不在民矣
祖宗義倉始末義倉之置自乾德而始亦自乾德而止
夫倉以義名賑民良法也我太祖以仁義開國凡仁民
[005-28b]
之政蓋終其身行之至于千萬世不易顧於此法亟行
而亟罷何也太抵常平義倉均之為荒政良法然常平
出於官義倉出於民出於官者官自斂之官自出之其
弊也雖不足以利民亦不至於病民出於民者民實出
之官實斂之其弊也不惟民無利而官且從而病之矣
我太祖之亟行亟罷非為一時慮也為異日慮也是法
也王琪甞言於景祐矣而言之不果行賈黯嘗言於皇
祐矣而言不果行錢顗又於熙寧言之言不行於熙寧
[005-29a]
而行於元豐黄慶基又於元祐言之言不行於元祐而
行於紹聖迨今大觀増定數額至于今用之
祖宗常平之法國家常平之法行於淳化之二年常平
之置置於景德之三年四路常平雖罷於康定而又行
於慶歴或八塲或十四塲减價以糴或出内藏錢或取
絶户錢添助以糴或令三司撥還借支或詔三司毋得
擅支其在縣則監以知縣其在州則監以通判又鎮之
以司農緫之以轉運主之以輔臣有月帳有季帳有三
[005-29b]
司條貫出納之平司存之謹其惠大矣
祖宗常平興廢提舉置於熙寧而常平壞提舉復於紹
興而常平修常平之修廢其不係於提舉之廢置乎曰
蓋熙寧之提舉為青苗設也建炎之提舉為常平設也
使熙寧果為常平而置也則歛散以時必無稽滯出納
有人必無移用而何有荒政不修之慮也夫惟以盜跖
之法變唐虞之政苗青在田賤估其直此為何意屠牛
伐桑輸錢於官此為何法恤民之制轉為厲民或者得
[005-30a]
以有辭矣中興之制則異於是三司錢榖提舉主之無
䧟失也常平斂散提舉主之無愆滯也若是而置提舉
又何議耶
   偶句
義倉立於太祖之建隆
常平建於太宗之淳化
太祖詔貯義倉之米以備凶歉
真宗詔留部内之米以備水旱
[005-30b]
乾德立别輸之制而義倉始立
熙寧行預支之令而義倉始明
韓琦請以官田為廣惠而倉法以立
王安石變常平為青苗而倉法以壞
   時政
常平義倉之弊常平義倉之法自昔行之久矣我朝祖
宗尤切加意義倉建於太祖之建隆常平立於太宗之
淳化中雖暫廢旋即復舊逮髙宗中興其於常平也則
[005-31a]
職以通曉世務習知民事之人其於義倉也則禁其州
縣侵支販濟無術之弊利固宏矣然而法久則弊愈生
弊積則法愈壞因仍至今㡬不可救常平有名而無其
具義倉有人而無其所平者變為不平之地義者流為
不義之資一逢水旱餓殍填委吁尚忍言哉
今日貪吏之弊本朝以仁得天下以仁守天下如積貯
一事尤為介念然其法往往成於仁人之心而壞於貪
吏之手 祖宗盛時或留上供以收糴非見於景德乎
[005-31b]
或支内帑以助糴非見於嘉祐乎其後或輸一斗或輸
五升豐年寄之官凶嵗給之民蓋誠如執事所謂循環
無窮而民賴其利也此無他祖宗為民父母一念所到
惟恐赤子失所仰耳愚所謂積貯之法往往成於仁人
之心者此也數十年來氣象頓異夫糴本所以為豐年
積貯計也今問諸糴本則貪吏為之羽化矣民輸所以
為凶年賑給計也今問諸民輸則貪吏為之乾没矣借
使義租送郡之法尚在亦秪以助此輩席卷耳借使拘
[005-32a]
收穀麥之䇿尚行亦秪以飽此輩溪壑耳執事謂有糴
無糶有斂無散斯言盡之矣此無他貪吏厭忽民命何
啻棄梗侵移公廩何啻穿窬於是朝廷有仁心州縣無
仁政愚所謂積貯之法往往壞於貪吏之手者此也
今日科抑折納今日常平之糴本朝廷之給降也不知
嵗糴之數果有定額乎義倉之敷科苗米之帶納也不
知科敷之數果有常入乎夫秋成畢矣嵗事稔矣因狼
戾之餘而官為出本以收之斂滯貨之淹而官為薄征
[005-32b]
以積之意者於有餘之中而為不足之備也豈料和糴
一轉而為科抑乎帶納一轉而為強市乎夫科抑者非
其所樂矣亦以官之與民非真有以交相付也特強市
之爾使遇適然之變尚能發廩以賑之猶可也而民有
饑道有饉問之有司則持空簿以相授而已抑納者非
其所便矣亦以官之與民非真有以交相通也特重斂
之爾使值偶然之虞尚能傾囷以裕之猶可也而旱有
魃水有沴問之有司則指空槖以相視而已
[005-33a]
今日奸吏病民今也監司以前賦責之守令守令懼其
責也而責之民文移急於星火推剥及於肌膚蚕未浴
繭已科夏稅禾未登塲已催秋苗稍不如期則暴吏登
門雞犬為之一空故今為之民者百畆所收輸縣官者
十一輸富室者十二三而輸暴吏者又十五六鋤擾未
收而倉無餘粒機軸方停而身無全絲豐年樂嵗且不
足以為仰事俯育之計不幸一遇水旱而必欲持公家
有限之儲活嗷嗷之民正恐難繼而況平日奸吏又百
[005-33b]
蠧於其間其所積者豈不耗哉故互用有禁非不嚴也
而借貸之侵移者自若登載有籍非不詳也而數目之
虚偽者莫攷申嚴戒敕前後不知其㡬矣而積弊愈甚
不可得而剗革有如執事之所云者此誠今日之實患

今日無及民之實惠且向者常平之法曰賤而入貴而
出所以使物價之平而民無困乏也今聞其為公而入
未聞其為民而出也聞其擁虚數以資吏奸未聞其有
[005-34a]
實惠以為民利也向者義倉之立曰畆税二升或二税
之外則輸米所以公斂散之權也今聞其病民而已末
聞其濟民也聞其侵支移用敢於冒禁而取矣未聞其
賑恤施惠敢於冒禁而發也積弊至此豈非名之徒存
也哉
   偶句
既耗於官吏之科撥
又耗於胥吏之並縁
[005-34b]
移用不禁文書徒存
腐敗不蠲虚籍徒存
太倉之粟未必多於漢
洛口之倉未必富於隋
互用之禁非不嚴而借兊侵移者自若
登載之籍非不詳而數目虚偽者莫考
   結尾
吏蠧不可不懲愚謂為今之計將欲循名責實使有司
[005-35a]
奉行者不狃於具文取贏散滯而斯民養生者不至於
匱闕夫豈無道是則斂散之道固不可弛而吏之蠧者
亦不可以不懲也監司之精察必責以勸守令之賑濟
必責以均截上供之錢以與之為糴本必申明乎景祐
之詔留嵗漕之米使豫為之偹必舉行乎祥符之令使
官吏奉行各體實惠不為虚文則必有出米以活饑民
有如陳堯佐之以身率人者矣發有餘之財以拯貧者
有如范文正之條叙荒政者矣受糧以活流民之十五
[005-35b]
萬有如富鄭公之勸貯官廩者矣上有實政下有實惠
又何法之弊哉班固甞曰吏良而令行是則必有任其
責者
當藏富於天下人皆曰斂民可以富國愚則曰與民所
以富國夫百物生於民者也生於民而積於民則百姓
足而君足矣斂於民而積於國國則富矣民竭而物窮
吾恐一旦有所求於民而不能繼也是故謂將以取之
必有以與之人君之儲蓄何以異於是哉若然則鬻爵
[005-36a]
度僧不必為矣頭㑹箕斂不必施矣將見君有餘財民
有餘力粟之倉腐錢之貫朽民猶君也君猶民也嘻此
不儲蓄之儲蓄也此亦萬世長久通行之大計也為國
計者所當詳議而熟籌之執事其然之乎
察官吏之弊雖然今日百費繁興廩庾赤立經常之賦
固不可弛官吏之擾可不禁乎使州縣之吏不敢繭絲
寧為尹鐸毋願為矯制擅發之汲黯催科政拙寧為陽
城毋願為發廩賑饑之韓韶則常平義倉之儲法存而
[005-36b]
意亦存矣不然今日出一令曰吾憂民之食也明日出
一令曰吾慮民之饑也是徒拜其名而未拜其實民何
頼焉
 
 
 
 
 羣書㑹元截江網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