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寳刻叢編卷五
宋 陳思 撰
京西北路下
許州
春秋許國戰國屬轉秦置潁川郡漢髙帝為/韓國㝷復故後漢因之魏晉並為潁川郡後
魏亦同東魏改曰鄭州後周曰許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復置潁川郡唐武德四
年曰許州天壽元年曰潁川郡後陞忠武軍/節度梁改為匡國軍唐滅梁復曰忠武皇朝
[005-1b]
元豐三年陞潁昌府崇寧四年建為南輔今/縣七 長社 郾城 陽翟 長葛 臨潁
舞陽/郟縣
漢郭禧前碑
文字殘缺所存才百許字共可見者公諱禧字君房
而已禧郭躬從孫也郭氏世為陽翟人自躬以下皆
葬陽翟其墓尚存今此碑缺處猶有陳留扶溝字疑
禧嘗寓居是邑其卒也返葬故鄉而漢書注遂以為
扶溝人恐誤金石/録
[005-2a]
太尉郭禧斷碑篆額所存其上一段字畫方勁前後
数行僅有數十字可認其中彊半剥落篆額亦然首
行却有郭君名字禧以靈帝建寧三年為太尉光和
二年薨𨽻/續
漢郭禧碑陰
其首有四大字云故吏人名其下列故吏密張立度
成匽師張協子通雒陽李蒼子考故民河南陰德紀
信以下凡百餘人字畫完好者甚多筆法淳古可愛
[005-2b]
金石/録
漢郭禧後碑
碑殘缺尤甚其畧可辨者惟光和二年夏五月甲寅
大中大夫故太尉郭公薨而其額題漢故太尉郭公
神道字畫尚完金石/録
漢丹陽太守郭旻碑
碑云君諱旻字巨公有周之裔也又云俾守丹陽為
政四年以公事去官年過耳順寢疾頺延熹元年
[005-3a]
卒三載禮闋諸子已刻墓道之銘矣而碑石狹小加
有瑕瘢後十餘年當孝靈光和之二年其從子五原
太守鴻因𦵏太尉公遂與其孫范不改舊文重立此
碑今石中有裂文子在越時纔得其上一段後一紀
尤延之持節江東以其下一半相贈合而為一遂成
全碑𨽻/續
漢文範先生陳仲弓碑
其額題云漢文範先生陳仲弓之碑碑文字已漫滅
[005-3b]
蔡邕字畫見於今者絶少故雖漫滅之餘尤為可惜
按邕集仲弓三碑皆邕撰其一碑云中平三年秋八
月丙子卒而三碑皆云春秋八十有三後漢書仲弓
傳以為中平四年八十四卒於蒙者傳疑誤金石/録
漢文範先生陳仲弓之銘篆額兩行額下有穿穿下
數行僅存最上一字獨醇字瞭然可識前一行者其
右從月又前一行彷彿是君字蔡中郎為仲弓作三
碑其第二碑有含光醇德之句前有徵士陳君但相
[005-4a]
去差逺中間無從月者疑此非中郎所作趙氏有仲
弓殘碑以校集本凡改定數字豈即此碑乎𨽻/續
漢陳仲弓碑陰
碑陰故吏姓名多已刓缺蔡邕小字八分惟此與石
經遺字爾石經字畫謹嚴而此碑陰尤放逸可愛金/石
録/
漢陳度碑
文字殘缺不完其畧可識者云君諱度字妙髙陳國
[005-4b]
相人而最後題中平四年九月二十日己丑立金/録石
君名度字妙髙陳國柘人靈帝中平二年卒又二年
立碑此刻大半紊碎所存僅二百字少成句讀其中
並無官稱郡國志陳國有柘縣苦縣沛國有相縣苦
在春秋時曰相趙氏認柘作相誤也𨽻/續
漢司空掾陳寔碑
碑已殘缺不可辨惟其首八大字尚完字畫奇偉在
頴川陳太丘墓側按後漢書太丘傳載二子紀諶紀
[005-5a]
為大鴻臚諶不著其為何官惟劉孝標注世説引海
内先賢傳曰諶字季方寔少子也司空掾公車徵不
蚤卒然則斯碑豈非陳諶碑乎金石/録
漢故司空掾陳君碑篆額蔡中郎所作第三碑也此
碑僅有前七十字下文盡皆不存中郎作太丘第一
碑云春秋八十三中平三年卒漢史誤作四年此碑
作五年者乃豫牧立碑之年也趙氏跋云文已殘缺
不可辨惟八篆額字畫竒偉引世說注太丘次子諶
[005-5b]
嘗以司空掾召謂此是陳諶之碑殊不知碑中自有
大丘姓名其文又在蔡邕集葢不能認碑故有斯誤
𨽻/續
漢河南尹蘇府君碑額
漢故河南尹蘇府君碑在許州道傍碑無文詞惟此
十字其額爾金石/録
漢尚書左僕射荀公碑
在長社縣東北七里冢前文字磨滅訪碑/録
[005-6a]
魏公卿上尊號奏
唐賢多傳為梁鵠書今人或謂非鵠也乃鍾繇書爾
未知孰是集古/録
不著書撰人名氏與受禪壇記同漢既禪位文帝未
受魏相國安樂侯華歆等上表勸進闕/ 公卿將軍
上尊號奏篆額相傳以為鍾繇書其中有大理東武
亭侯臣繇者乃其人也當時内外前後勸進之辭不
一此葢其最後一章碑自造於華裔字之誤石理皴
[005-6b]
剥字跡晻昩今世所傳者多是前一段爾𨽻/釋
魏尊號奏碑陰
碑云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隠視者
如傷凡十行刻於碑陰葢尊號奏文多不能盡故刋
於碑陰以足知非别碑也石埋皴剥世多不傳𨽻釋
載自造華裔字之後石埋皴剥字跡晻昩謂此碑也
復齋/碑録
魏受禪表
[005-7a]
世傳為梁鵠書而顏真卿又以為鍾繇書莫知孰是
集古/録
𨽻書不著書撰人名氏世傳以為鍾繇書或以為梁
鵠書魏文帝黃初元年為壇於繁昌以受漢禪碑不
著所立年月在魏文帝廟中集古/録目
繁昌縣城内有三臺時人謂之繁昌臺壇前有二碑
魏文帝受禪於此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故其石銘曰遂於繁昌築靈壇也於後其碑六字生
[005-7b]
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水/經
魏受禪表篆額在許昌亦曰鍾繇書所謂表者葢表
揭其事非奏表之表也水經云繁昌城内有三臺人
謂之繁昌臺壇前二碑其後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
馬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此葢附㑹符命之
誤也𨽻/釋
魏受禪表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絶劉禹/錫嘉
話/
[005-8a]
廷康元年獻皇帝詔張愔持節持璽綬禪位於魏丕
即築壇受禪頋羣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乃立二
碑此其一也碑後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
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嘉話録云此碑王朗文梁鵠
書鍾繇鐫時稱三絶書斷則謂元常八分入妙魏受
禪碑為最直言鍾元常未知孰是近時士大夫學𨽻
者多學此碑余謂捨石經而學此碑如學畫虎此可
與知音者道集古/後錄
[005-8b]
晉議郎陳先生碑
𨽻書不著書撰人名氏碑字斷缺其可見者曰延頴
川許昌人不知其為名與字也其額曰晉故議郎陳
先生碑元康二年門生君含等立集古/録
晉尉氏令陳君碑
𨽻書今碑石殘缺不可悉考其可見者曰字道臧太
尉掾之小子其額曰晉尉氏令陳君碑以此知其官
及姓氏也集古/錄目
[005-9a]
東魏造石碑
不著書撰人名氏陽翟郡防境大都督石文達等為
太守敬曦造像記以武定七年立集古/録目
北齊赫連府君清徳頌
據北史列傳子悅為鄭州刺史郡人請為立碑詔許
之碑所載亦同而碑乃在今許昌者按隋書地里志
潁川郡舊置潁川東魏改曰鄭州後周改曰許川金/石
録/
[005-9b]
唐題度人經變相
予家舊藏唐閻立本畫靈寳度人經變禇遂良題字
惜其歲久湮滅將失傳獨字畫僅可模刻以貽好事
云元祐戊辰仲冬韓城范正思記本碑/跋
唐文蕩律師塔碑
唐前河南告成尉盧奐撰著作郎魏栖梧書律師姓
藥氏河南密縣人開元十三年十月弟子一智為之
建塔立此碑在陽翟縣集古/録目
[005-10a]
唐立舞陽侯祠堂碑
唐校書郎王利器撰集賢院待制史惟則八分前京
兆府司録徐浩篆額舞陽令張紫陽䓁修廟記也碑
以天寳二年二月立在舞陽縣集古/錄目
唐讀樊丞相傳詩
唐河陰陰尉鄭炅之撰安定胡霈然分書不著年月
集古/録目
唐頴陽觀碑
[005-10b]
唐張粲撰史惟則分書天寳五年七月立金石/録
唐陳太丘祖德碑
系孫兼撰序伾撰銘伾子膺書天寳九載十一月立
金石/録
唐善財寺碑
唐史惟則分書在陽翟縣訪碑/録
唐立漢黄公廟碑在陽/翟
唐李翰撰張從申行書李陽冰篆額建中三月立金/石
[005-11a]
錄/
唐張敬因碑
唐顏真卿撰并書在許州臨潁縣民田中慶厯初有
知此碑者稍稍往摹之民家患其踐田稼遂擊碎之
余在滁陽聞而遣人往求之得其殘缺者為七段矣
其文不可次弟獨其名氏存焉曰君諱敬因南陽人
也其字畫尤竒甚可惜也集古/録
敬因南陽西鄂人子匡濟為淮西節度使追贈敬因
[005-11b]
和州刺史此碑埋没已乆慶厯初縣民耕出之逺近
聞者争往摹搨村民厭苦其擾遂擊碎之今在者數
段耳人猶模之故其文不完真卿官爵及立碑年月
則皆亡矣集古/録目
唐陽翟縣㕔壁記
唐許堯佐撰吳宗冉書元和十四年五月金石/録
唐令長新誡
唐𤣥宗御製太和九年縣令李易簡建鄭宗冉書此
[005-12a]
本無𤣥宗勅書而别有勅語乃當時召新除令長賜
食於朝堂而遣之叮嚀慰勉之言也在舞縣集古/録目
唐陽翟縣水亭記
唐魏庾撰并書大中五年五月金石/録
唐陽翟縣新石橋記
唐崔周衡書訪碑/録
唐立舞陽侯樊君碑堂記
裴頴撰唐長孺八分書諸道石/刻録
[005-12b]
唐石橋記
崔周衡書在陽翟縣訪碑/錄
鄭州
秦屬三川郡二漢及魏屬河南郡晉置滎陽/郡後魏為東恒農郡東魏置廣武郡後周置
鄭州隋開皇十六年曰營州煬帝初復為鄭/州尋廢置滎陽郡唐正觀元年州廢自武牢
移鄭州治此天寶元年曰滎陽郡皇朝景祐/元年號奉寧節度崇寧四年建為西輔今縣
六/ 管城/原武 榮陽/滎澤 新鄭/密縣
晉右將軍鄭烈碑
[005-13a]
不著書撰人名氏字為𨽻書烈字休林滎陽人官至
兖州刺史輕車將軍拜平莞侯拜議郎卒贈右軍将
軍諡曰僖故吏殿中監申楊等立此碑以太康四年
立集古/錄
碑云君諱烈字休林又云曾祖先生皇祖徵君顯考
將作大匠實有茂德載在國策烈晉史無傳以碑考
之嘗為文帝參佐武帝時仕為兖州刺史封東莞男
以疾徵拜議郎卒於太康二年追贈右軍將軍諡曰
[005-13b]
僖侯云金石/錄
晉故右軍將軍平莞僖侯鄭府君之碑𨽻額鄭君名
烈滎陽人仕於晉初至兖州刺史輕車將軍召拜議
郎以太康二年八月卒故吏申楊等立此碑四年之
七月也鄭君所封其上一平字則曉然可識下一字
則微有缺損小歐陽謂之平莞侯趙氏以為東莞則
誤也晉縣亦無平莞非郷名即亭名也予嘗以魏末
至晉末𨽻字無可取者晚獲此碑其勁健方格顧後
[005-14a]
絶配若雜置漢刻中未易甄别
隋鄭州刺史李淵造石像記
大業二年三月造在滎陽縣訪碑/録
唐髙宗造像記
大業二年三月金石/錄
周立漢太尉紀信碑
盧藏用撰并八分書長安二年七月立金石/録
唐陽武縣李行忠佛堂記
[005-14b]
無撰人姓名唐李固徽書景雲元年十一月建復齋/碑録
唐商州刺史歐陽琟碑
唐顏真卿撰并書琟字琟渤海人仕至商州刺史武
關防禦使去官不仕而終碑以大厯十年十月立集/古
録/目
唐京河水門記
唐秘書省校書郎直史館韋處厚撰處士唐衢八分
鄭州刺史李少和引京水注於管城之北為石水門
[005-15a]
以節其出入元和五年正月立此碑集古/録目
唐無量寺多寳塔碑
唐裴度撰王凝行書元和十二年二月立在新鄭縣
復齋/碑録
唐大海寺王像碑
唐張仲方撰韓齊中分書并篆額長慶四年正月立
復齋/碑錄
縣令馬公德政頌
[005-15b]
諸道石/刻録
滑州
春秋時屬衛戰國時亦屬衛其西境屬魏秦/屬東郡二漢因之晉為陳留濮陽二國宋武
帝平河南置兖州以為邊鎮後魏置東郡隋/置祀州後為滑州又改為兖州後復為東郡
唐後為滑州天寳元年更名靈昌郡大厯七/年陞義成軍復故而改靈昌曰靈河皇朝太
平興國四年改武成軍今縣/三 白馬 韋城 胙城
後周大像碑
不著書撰人名氏碑文為對隅述事不明又但稱延
[005-16a]
壽公而無姓名今以北史考之周大象二年尉遲逈
兵起於鄴分遣部將所在攻下城邑東郡太守延壽
公于仲文棄郡奔關中拜闕/ 還擊逈軍取梁郡敗
其將檀讓於武成碑闕/ 羅於金鄉與此碑同葢文
仲紀功碑也大象二年立集古/録目
宇文氏之事迹無足采者惟其字畫不俗亦有取焉
翫物以志憂者惟怪竒變態真偽相雜使覽者自擇
則可以忘倦焉故余於集古所録者愽矣集古/録
[005-16b]
隋儀同府叅軍黄山碑
不著書撰人名氏山字子岳荆州江夏人仕至儀同
孔仲衡府叅軍碑以大業九年立集古/録目
隋舎利塔碑
正書篆額諸道石/刻録
周黄羅刹碑
唐秦王府學士虞世南撰不著書人名氏羅刹東郡
胙縣人周末尉遲逈兵起羅刹聚衆擊之授碑/缺軍總
[005-17a]
管碑以武德八年十月立集古/錄目
羅刹仕周為行軍總管其子君漢唐初為將有功武
徳中為父追立此碑金石/録
唐黃君漢碑
唐東宫左庶子李伯藥撰不著書人名氏君漢字景
雲東郡胙縣人羅刹之子唐初官至夔州都督封虢
國公碑以貞觀六年立集古/録目
唐匡城令鄭府君碑
[005-17b]
唐校書郎吳先壁撰前國子進士李惟恕書滑州匡
城令鄭諲去思頌德之碑也諲字叔敬滎陽開封人
碑以景龍中立集古/録目
唐滑臺銘
唐李季卿撰令狐彰行書永泰元年正月金石/録
唐滑臺記
唐崔粲撰永泰元年諸道石/刻録
唐令狐彰開河碑
[005-18a]
唐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撰尚書吏部侍郎徐浩書
并篆額先是河至酸棗瀕縣而東歳失河道尚書右
僕射霍國公令狐彰聞之碑以大厯八年正月立新/増
唐清臺新驛記
唐滑亳節度使李勉撰李陽冰篆勉使同州别駕裴
萬增廣驛舍以大厯九年八月立此碑於驛中集古/録目
李陽冰篆在今滑州驛中其陰有銘曰斯去千載冰
生唐時冰今又去後來者誰後千載有人吾不知之
[005-18b]
後千載無人當盡於斯嗚呼郡人為吾寳之不知作
者為誰然賈躭嘗為李騰序說文字源盛稱陽冰此
記躭為滑州刺史因見斯記而稱之耳陽冰所書世
固多有可愛者不獨斯記也集古/録
唐李勉撰李陽冰篆其陰有銘歐陽公云不知作者
為誰余嘗考之乃舒元輿玉筯篆志後贊也其文載
於唐文粹反元輿集中歐陽公偶未嘗見之耳金石/録
唐滑臺新驛記
[005-19a]
裴名/缺八分書金石/録
唐滑州新井銘
唐賈躭撰徐璹正書李騰篆額貞元五年九月金石/録
唐說文字源
唐義成單節度使賈耽撰序前楊府户曹叅軍徐璹
書秘書少監李陽冰重修漢許慎說文字源陽冰從
子檢校祠部員外郎騰篆凡五百四十字碑以貞元
五年十月立集古/録目
[005-19b]
唐眀皇送李邕赴滑州詩
唐栢元封行書元和五年十月金石/録
唐李元素二州慰思述
唐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李元素二州慰思述
庾承宣撰唐衢分書并篆額元和中立復齋/碑錄
唐義成節度李聽德政碑
唐宋中錫奉勅撰待詔侯丕奉勅正書太和三年八
月建復齋/碑録
[005-20a]
唐節堂記
唐劉三復撰李德裕分書太和四年五月金石/録
唐秋日登樓望贊皇山詩
唐李德裕撰并分書太和四年八月金石/録
唐李德裕德政碑
唐賈餗奉勅撰歸融奉勅分書太和六年八月立復/齋
碑/録
唐李德修堯祠記
[005-20b]
唐白敏中撰開成二年立訪碑/録
堯祠在州西南二十里漢劉盆子所立唐寳厯中節
度使李聽祈雨有應重修立記寰宇/記
孟州
春秋戰國皆屬周自漢晉至隋皆屬河内郡/唐顯慶三年割屬河南府建中二年乃以河
南之河陽河陰濟源温四縣租稅入河陽三/城使又以氾水軍賦益之㑹昌三年遂以此
五縣為孟州今縣六/濟源 氾水 河陰 河陽/王屋 温縣/
漢成臯令任伯嗣碑
[005-21a]
其首已殘缺其可見者云字伯嗣南陽編人也又云
延熹五年以築陽相遷來臨縣其後歴叙政績又云
遷君桂陽碑在今氾水縣氾水在漢為成臯此碑葢
成臯令德政頌爾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八年有桂陽
太守任以此碑校之歲月相符又名與字協知其
名𦙍也金石/録
漢任伯嗣碑陰
大觀初獲此碑置於氾水輦運司廨舍壁間余聞其
[005-21b]
陰有字因托人諷邑官破壁出之遂得此本葢漢碑
有陰者十七八世多棄而不録爾金石/録
後漢北軍中候郭君碑
緒枝葉雲布列在川郡又云復辟司徒拜北軍中候
年六十有六建寧四年九月丙子卒集古/錄
漢故北軍中候郭君碑篆額郭君字仲竒嘗為司𨽻
中都官從事辟將軍府宰比陽建寧四年九月卒五
年三月葬復齋/碑録
[005-22a]
漢司𨽻從事郭究碑
漢𨽻不著書撰人名氏究字長碑/缺汲人也官至司𨽻
從事碑以中平元年立集古/録目
碑云君諱究汲人也元城君之孫雒陽令之適歴至
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令長辟司𨽻從事部郡都官
春秋二十八而卒中平元年歲在甲子三月而葬集/古
録/
漢故司𨽻從事郭君碑篆額郭君名究仕郡諸曹吏
[005-22b]
辟從事年二十八而卒靈帝中平元年葬𨽻/釋
漢郎中郭君碑
漢郎中郭君之碑𨽻額名字皆缺文辭亦有可句者
其云惠兄仲犀又云元兄維世而有為人後者為之
子之文盖郭君以兄之子為後也郭仲竒碑嘗有惠
兄之稱此碑復爾仲犀者若非仲竒之伯則其同族
也𨽻/釋
隋梁公堰紀功碑
[005-23a]
在河陰縣西二十里本漢平帝汴河决壤至明帝永
平十二年乃令王景理渠堤其後通塞各計朝代隋
開皇七年使梁睿增修古堰遏河入汴立碑紀功寰/宇
記/
唐等慈寺碑
唐秘書少監顔師古奉勅撰不著書人名氏初太宗
東伐王世允竇建德來救破之於氾水及即位有詔
嘗破敵之處皆建寺以為戰死者資福此其一也碑
[005-23b]
以貞觀二年立集古/録目
其寺在鄭州氾水唐太宗破王世允竇建德乃於其
戰處建寺云為陣亡士薦福唐初用兵破賊處多大
抵皆造寺此其一也集古/録
唐紀功碑
唐高宗撰并行書飛白題額顯慶四年八月在氾水
金石/録
唐修敬寺旭禪師碑
[005-24a]
無書撰人名氏禪師姓趙氏絳州稷山人碑以萬歲
通天二年立在河陽集古/録目
唐明皇過氾水詩
開元十三年十月諸道石/刻録
唐重修梁公堰碑
唐氾水主簿趙居貞撰縣令王象書梁公堰者隋開
皇中華陽梁睿所修故以為名依山鑿堰以道河水
通運路中間改其舊制别起渠口當河衝立石柱以
[005-24b]
釃水既成遽填塞不能通開元十五年勅將作大匠
范安復其故迹作此銘碑以開元十五年二月立集/古
録/目
唐令長新誡
唐開元中縣令馮宴所刻後歲久以為柱礎寳厯二
年縣令崔潾移置於縣廨集古/録目
唐濟源令李造遺愛頌
唐中書舍人梁陟撰監察御史集賢院修撰徐浩書
[005-25a]
李公名造唐之宗室自濟源令入為闕/此頌濟源
册立碑以開元二十六年十一月立集古/録目
唐淄川令裴大智碑
唐滑州刺史李邕撰司缺/員外郎蕭誠書大智河東
人官至淄川縣令碑以開元十九年十一月立在濟
源集古/録目
蕭誠以書知名當時今碑刻傳於世者頗少人集録
所得纔數本爾然字畫筆法多不同疑模刻之有工
[005-25b]
拙惟此碑及獨孤册碑字體同而最佳集古/録
唐小魯真人仙解謡
唐魯國清撰進士陳錫書真人名成字和光年八歲
及其兄希言皆為道士於奉仙宫此碑止有其半不
見所終及立石年月在濟源集古/録目
唐開梁公堰頌
唐祁順之撰徐浩分書并篆額天寳六年七月立金/石
録/
[005-26a]
唐開梁公堰碑陰記
唐平致和撰并正書天寳六載七月立金石/録
唐貞一先生廟碣
唐左威衛録事叅軍衛慿撰右監門衛兵曹叅軍薛
希昌八分貞一先生者道士司馬子微也字承禎法
號道德又自號白雲先生明皇置陽臺宫於王屋山
以處之追諡貞一其從子綱因所居立以為廟碑無
所立年月在王屋縣集古/録目
[005-26b]
唐貞一先生廟碣天寳六年七月立金石/録
唐濟源令房琯遺愛頌
唐監察御史平冽撰河陽縣令徐浩書房公名琯清
河人嘗為濟源令冽作頌時琯為給事中碑以天寳
七年二月立集古/録目
唐宴濟瀆碑
唐逹奚珣撰薛希昌分書天寳中立金石/録
唐濟瀆廟祭器銘
[005-27a]
唐濟源縣令張洪撰八分書不著名氏濟源有北海
祠壇故四時祠祀必取祭器於河南沈幣雙舫亦以
沁河渡口船為之往返勞弊是時大風拔木洪因取
以為祭器雙舫及雜用之物碑以貞元十三年立集/古
録/目
唐重修李造遺愛碑記
唐髙後規撰髙從彦正書貞元二十一年立金石/録
唐韓文公送愿歸盤谷序
[005-27b]
韓愈撰盤谷在孟州濟源貞元中縣令刻石於其側
令姓崔其名浹今已磨滅集古/録
正書無姓名貞元中刻石金石/録
唐韓文公題名
唐都官員外郎韓愈元和四年題在濟源集古/録目
唐房琯碑陰記
唐石洪撰兵部郎中鄭權書房琯有遺愛碑在濟源
元和六年琯從祖子式以河南尹奉詔祠濟源洪等
[005-28a]
刻此記於碑陰集古/錄目
唐濟祠亭并詩
濟源有三淵當祠下俗謂之海縣令房琯初立亭於
北海上以為祠神之所元和九年縣令李朝陽廣其
制度作記并詩記朝陽之子蟠撰詩李朝陽撰裴潾
書鄭冠篆額集古/録目
唐濟祠西海新亭記
唐房琯立亭於北海上李朝陽為之記而西海之地
[005-28b]
故為民家所有縣令王源逈取之以立亭又作西海
新亭記鳯翔節度推官侯雲章撰濟源令章行質書
鄭冠篆額碑以長慶二年立集古/録目
唐嶺南節度鄭權碑
唐陜川大都督府長史庾承宣撰萬年縣令姚尚書
字復道滎陽人官至嶺南節度使碑以寳厯二年立
集古/錄目
姚尚書筆力精勁雖唐人工於書者多而及此者亦
[005-29a]
少惜其不傳於世而今人莫有知者惟余以集録之
博得此而已集古/録
唐司馬子微記
唐王屋令崔運撰道士張宏眀書大和三年刻在王
屋縣集古/録目
唐司馬子微坐忘論
唐白雲先生撰道士張宏明書大和三年女道士桞
凝然趙景𤣥刻石并凝然所為銘同刻後又有篆書
[005-29b]
曰盧同髙常嚴固元和五年凡十字碑在王屋集古/録目
唐白樂天遊濟源詩
正書大和五年九月馮宿詩附金石/録
唐白樂天遊王屋山詩
唐白居易撰道士張宏明正書大和六年十月題復/齋
碑/録
唐高瑀神道詩
唐司徒侍中東都留守裴度撰河南尹鄭幹書瑀字
[005-30a]
乾亮渤海修人官至忠武軍節度使贈司空碑以大
和八年立集古/録目
唐李石神道碑
唐東都留守李德裕撰工部侍郎桞公權書碑文殘
缺名氏皆不可見考其世系事迹知為李石碑也碑
以大中中立在河陰集古/録目
余家集録顔栁書尤多惟碑石不完者則其字尤佳
非字之然也譬夫金玉埋没於泥滓時時發見其一
[005-30b]
二則粲然在目特為可喜爾集古/録
唐睿宗賜白雲先生書
唐賜白雲先生勅三𤣥宗勅并送别詩各一陽臺宫
畵壁奏狀并答勅乾元元年禁山廟採樵勅三大中
八年王屋主簿韓抗書以刻石集古/録目
唐孔岑父碑
唐太子少傅鄭絪撰前大理少卿桞知微書府君名
岑父字次翁魯國鄒人官至著作佐郎子戣戢皆顯
[005-31a]
貴贈岑父司空碑以咸通十二年立在河陰集古/録目
唐贈司空孔岑父碑咸通十一年正月立金石/録
温縣造文宣王廟記
李建正書篆額諸道石/刻録
蔡州
春秋時屬沈蔡戰國屬楚魏秦屬潁川郡漢/置汝南郡後漢及魏晉皆因之宋及後魏兼
置豫州以為重鎮東魏置行臺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舒州尋復曰豫州復改曰蔡州隋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天寳後置汝南郡唐武/德三年曰豫州天寳元年曰汝南郡寳應元
[005-31b]
年改曰蔡州皇朝景祐二年陞淮康軍節度/今縣十 汝陽 上蔡 新蔡 褒信
平輿/確山 遂陽/貞陽 新息/西平
漢永樂少府賈君闕
漢故永樂少府將作賈君之闕碑為篆書而將作下
二字缺不可識集古/録目
按漢書桓帝母孝崇匽皇后居永樂宫和平元年詔
置太僕少府如長樂故事又按漢官儀長樂少府以
宦者為之則賈者盖亦宦者也金石/録
[005-32a]
隋午夘寺碑
開皇十年五月八日息州刺史梁洋建復齋/碑録
隋梁洋建塔表德政碑
不著書撰人名氏隋息州叅軍裴玉䓁為刺史梁洋
建塔以表德政碑以開皇十一年立在新息縣集古/録目
在今蔡州新息縣隋開皇十一年叅軍裴玉與州人
為息州刺史梁洋建寳塔表德政碑按隋書志後周
於新息置息州大業中州廢集古/録
[005-32b]
唐豫州刺史狄梁公碑
唐元通禮撰黨復書貞元三年重立訪碑/録
唐平淮西碑
唐段文昌撰陸邳分書并篆額元和十四年十二月
建復齋/碑録
唐溵州刺史高承簡德政碑
唐王起撰裴潾書長慶中立按唐書地里志元和十
二年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四縣置溵州長慶元年
[005-33a]
州廢今碑後題長慶而其下殘缺當為元年葢是年
州遂廢矣髙公名承簡崇文之子為裴度牙將後至
邠寧節度唐史有傳
陳州
秦屬潁川郡二漢屬淮陽國汝南郡後漢因/之晉屬梁國汝南郡後魏置陳郡及北楊州
北齊改為信州隋為陳州後置淮陽郡唐為/陳州晉開運二年置鎮安軍節度漢初軍廢
周廣政二年復之今縣五華宛丘/項城 商水 南頓 西
漢封觀碑
[005-33b]
在項城縣墓前訪碑/録
魏賈逵碑
𨽻書不著書撰人名氏逵字安道河東襄陵人魏明
帝時官至建威將軍豫州刺史故從事吳康等立此
碑集古/録目
魏故建威將軍豫州刺史陽里亭侯賈君之碑篆額
在項城縣本廟内訪碑/録
唐龍興寺碑
[005-34a]
唐兵部侍郎修文館學士張說撰吏部侍郎修文館
學士盧藏用八分中宗初復位天下州郡皆置龍興
寺一所此碑以景龍四年五月立集古/録目
唐龍興寺碑陰
唐薛融書檢校陳州刺史韓琦等題名凡五十六人
又有僧惠明等題名十六人别體書不著名氏集古/録目
唐大雲寺講堂記
唐李邕撰并書開元十一年諸道石/刻録
[005-34b]
唐八卦壇碑
在宛丘縣北一里即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
壇舊有長史張濟賢之文後刺史李邕除舊文換新
文刻之寰宇/記
唐伏羲廟碑
唐孫郡撰趙榖書并題額光化中立訪碑/録
唐開元寺講堂記
唐盧中敏書諸道石/刻録
[005-35a]
魏文廟碑
李勲文諸道石/刻録
潁州
春秋時為胡國及楚地秦為潁川郡地二漢/屬汝南郡魏置汝陰郡晉因之後魏置潁川
郡隋亦為潁川復為汝陰郡唐為潁川皇朝/元豐二年陞順昌軍節度今縣四 汝陰
萬夀/沈丘 潁上/
唐顔黙殘碑
初潁川人家以其石為馬臺皇祐中王囘深甫之弟
[005-35b]
冏容季見而識其為顏書因摹本以傳深甫為文以
記之黙仕晉為汝陰太守故大厯中魯公追建此碑
於汝陰金石/録
唐張龍公廟碑
唐澶人趙耕撰不著書人名氏龍公名路斯與妻子
言已與蓼人鄭祥逺皆龍也某日當戰令諸子助戰
以絳綃繫鬛為別祥逺敗死公與九子皆化為龍土
人為之立廟潁川刺史王敬堯又增大之碑以乾寧
[005-36a]
元年立在潁上縣百社村集古/録目
趙耕撰碑云君諱路斯潁上百社人也隋初明經登
第景龍中為宣城令夫人關州石氏生九子公罷令
歸每夕出自戍至丑歸常體冷且濕石氏異而詢之
公曰吾龍也蓼人鄭祥逺亦龍也騎白牛據吾池自
謂鄭公池吾屢與戰未勝明日取决可令吾子挾弓
矢射之繫鬛以青綃者鄭也絳綃者吾也子遂射中
青綃鄭怒東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龍穴山是也由
[005-36b]
是公與九子俱復為龍亦謂可怪矣余嘗以事至百
社村過其祠下見其林木陰蔚池水窈然誠異物之
所托歳時禱雨屢獲其應汝陰人尤以為神也集古/録目
汝州
戰國屬韓秦屬三川郡二漢屬河南潁川郡/魏晉屬河南襄城郡後魏屬汝北魯陽郡東
魏置北荆川後周改曰和州隋初置伊川煬/帝初改為汝州後廢州以其地屬襄城潁川
二郡唐為汝州天寶元年曰臨汝郡今縣五/梁縣 襄城 葉縣 魯山 龍興
漢吉成侯州輔碑
[005-37a]
犨縣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冢
冢前有碑墓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
毁碑獸淪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髙壯頭去
地凡一丈許作制甚工左膞上刻作辟邪字自安帝
没於桓后水經/注
名字已殘缺其額題云漢故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
侯州君之銘此碑載當時詔書有云其封輔為葉吉
成侯以此知其名輔而酈道元注水經云水南有
[005-37b]
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包冢冢前有碑其詞
云六帝四后是諮是諏今騐其文實有此語獨以輔
為苞葢水經之誤金石/録
漢故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君之銘篆額州君
名輔為小黄門大宫今復拜小黄門歴藏府令謁者
令中尚方令中常侍黄門令長樂太僕大長秋封葉
吉成侯以威宗永壽二年十二月卒此碑叙其歴事
六帝四后詳瞻有史法與漢代他碑體格絶不同𨽻/釋
[005-38a]
漢吉成侯州輔碑陰
州輔碑陰自漢陽太守而下四十有九人其八人稱
邑曰冠軍曰宛曰章陵曰新陽曰比陽曰魯陽皆南
陽之邑也餘人惟延篤有傳乃南陽犨人則不稱邑
者犨之人也碑云鄉人姻族相與刋石則又知輔為
犨縣人也𨽻/釋
漢州輔墓石獸膞字
酈道元注水經云州君墓有兩石獸已淪没人有掘
[005-38b]
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丈許制作甚工左
膞上刻作辟邪字余初得州君墓碑又覽水經所載
意此字猶存㑹故人董之明守官汝潁間因托訪求
之踰年持以見寄其一辟邪道元所見也其一乃天
禄字差大皆完好可喜之明又云天禄近歲為村民
所毁辟邪雖存然字盡已殘缺難辨此葢十年前邑
人所藏今不可復得矣金石/録
漢都郷正街彈碑
[005-39a]
在汝州界故昆陽城中文字磨滅不可考究其歳月
略可見葢中平二年正月而其額題都郷正街彈碑
莫知為何碑也金石/録
都郷正街彈碑𨽻額靈帝中平二年立次有張芭社
則題名數人𨽻/釋
唐獨孤哲祭葉公文
正書無名氏乾封二年十一月立在葉縣復齋/碑録
唐温湯碑
[005-39b]
在梁縣西四十里唐聖厯三年正月則天駕幸今有
碑石斷折寰宇/記
唐則天幸流杯亭宴詩
唐麟臺丞殷仲容書武后聖厯三年幸汝州宴飲於
州南流杯亭與羣臣分韻賦詩武后御製及梁王三
思等凡七首平章事李嶠為序以久視元年九月刻
石碑後没於汝水中貞元五年刺史陸長源軰出之
有記在碑陰字為八分書集古/録目
[005-40a]
唐武后乆視元年幸汝州温湯羣臣應制詩也李嶠
序殷仲容書開元中汝水壞其碑亭碑亦沉没貞元
中陸長源為刺史以為嶠序仲容書絶代之寳也乃
為之造亭立碑自記其事於碑陰武氏亂唐毒流天
下其遺蹟宜為唐氏所棄而長源當時賢者區區於
此何哉然余又録之者時以仲容書爾是以君子患
乎多愛集古/録
在梁縣城南三十里唐則天嘗與侍臣姚元崇蘇頲
[005-40b]
武三思薛耀等遊晏賦詩寰宇/記
唐葉縣令宋公遺愛頌
唐呉師道撰正書無姓名神龍三年五月金石/録
唐廣成子廟碑
崆峒山在梁縣西南四十里有廣成子廟即黄帝問
道於廣成子之所唐開元二年汝州刺史充本州防
禦使盧貞立碑寰宇/記
唐王仙公廟記
[005-41a]
唐岑拘撰叅軍高重明書仙公者漢葉縣令王喬也
縣人舊以姓名稱其廟唐葉令史惟清改曰仙公碑
以開元二十五年刻在葉縣集古/録目
唐宋公神道碑
唐中書舍人遜狄撰河南府陽翟縣尉集賢校理御
書史惟則八分宋公名字缺亡而碑不著其郷里官
至廷州刺史碑以天寳四年立在梁縣集古/録目
唐汝州刺史李深遺愛頌
[005-41b]
撰人名缺韓秀弼分書大厯十二年三月立金石/録
唐容州都督元結碑
唐湖州刺史顔魯公撰并書元結字次山官至容州
都督本管經略使碑以大厯中立在魯山縣集古/録目
唐自大宗致治之盛幾乎三代之隆而惟文章獨不
能革五國之弊既久而後韓栁之徒出葢習俗難變
而文章之變體又難也次山當開元天寳時獨作古
文其筆力雄健意氣超拔不減韓之徒也可謂特立
[005-42a]
之士哉集古/録
唐流杯亭詩碑陰記
唐陸長源撰八分書無姓名貞元五年立附金石/録
唐復黄陂記
唐前郷貢進士侯喜撰不著書人名氏汝州有三十
六陂黄陂為最大自隋始築至唐開元中數復廢缺
貞元十八年刺史盧䖍築而復之碑以元和三年立
集古/録目
[005-42b]
黄陂在今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
頃始作於隋記云至貞元辛未刺史盧䖍始復之辛
未貞元七年也碑以元和三年建集古/録
唐龍興寺碑
正書無書撰人名氏寳歴二年五月復齋/碑録
唐元魯山琴臺記
唐汝州魯山縣令宋整撰不著書人名氏琴臺者故
縣令元德秀之所立整葺其頺毁以大中八年正月
[005-43a]
立此記在魯山集古/録目
唐商餘操
唐蘇預撰韓擇交八分書預友元結隠居教授於商
餘之肥溪預為作此辭預時為河南令自號中行子
碑不載刻石年月在魯山縣集古/録目
魯陽公墓四字
在魯山縣露山東北五里墓上石碑有魯陽公墓四
字寰宇/記
[005-43b]
後周文宣王廟記
縣令郭忠恕撰并書按圖史忠恕為漢相陰公從事
周祖徴為周易博士國初貶乾州司户大宗朝復任
國子主簿流登州卒不載其嘗為縣令也記云縣在
汝水之汭嵩山之陽不知其為何縣最後題甲寅四
月十五日建葢周世宗乾德元年也或云此記在汝
州界中金石/録
汝帖十二巻
[005-44a]
來汝踰年吏民習其踈拙不甚諉以事閉閤蕭然
奉親之外獨念棄日偶得三代而下訖於五季字書
百姓冠以倉頡奇古篆籕𨽻草真行之法略具用十
二石刻置坐嘯堂壁其論世正名於治亂之際君子
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識者謂之筆史葢使小學家流
因以摶古知義不特區區近筆硯而已大觀三年八
月上丁敷陽王記
字輔道本/跋
頃在洛中聞汝州新鐫諸帖謂之汝刻其名已弗典
[005-44b]
矣意謂其彚擇必佳及見之乃大不然雜取法帖續
帖中所有者時載之又珉王開簉不能辨也此猶亡
害至其集古帖及碑中字萃為偽帖并以一帖省其
文别為帖語及强名者甚多稍識詩者便可别之如
以逸少帖春秋輙為患不得北軍問逺近清和等語
乃摘取北軍逺近春秋等字集為一帖强為王衍書
以續帖中諸縣故佳字强名為王楨之書楨之字公/幹徽之子
取汝州東漢州韓碑中數字强名為蔡中郎書取衛
[005-45a]
州魏州文弔此千文中數行强名為崔浩書如北齊
碑便目為温子昇後魏碑便目為沈法㑹如此者甚
多且如弔比干文魏孝文作而崔浩之死在太武時
乃目為浩書其不稽古如此至若張華帖内雜以寳
章集中王慈字薛稷帖中雜以法帖内子敬字皆集
成之字意全不相屬取王筠帖中和南清豫一帖疑/有
闕/文如是者不可具載幸世尚多古帖極有未傳者自
可刻具全篇何必區區作偽以誤後學但貽識者嗤
[005-45b]
笑耳汝州既以石十餘刻之而越州復傳其本又刻
之二州之石殘可弔也信知識真者少何足云云東/觀
餘/論
寳刻叢編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