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n0005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録解題卷二   宋 陳振孫 撰
  書類
尚書十二卷尚書注十三卷
 漢諌議大夫魯國孔安國傳初伏生以書教授財二
 十九篇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
 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實三十四篇及安國
 攷論魯壁所藏始出舜典諸篇又定其可知者増多
[002-1b]
 二十五篇引序以冠諸篇之首定為五十八篇雖作
 傳既成㑹巫蠱事作不復以聞故未甞列於學官世
 亦莫之見也攷之儒林傳安國以古文授都尉朝弟
 子相承以及塗惲桑欽至東都則賈逵作訓馬融鄭
 康成作傳注解而逵父徽實受書於塗惲逵傳父業
 雖曰逺有源流然而兩漢名儒皆未嘗實見孔氏古
 文也豈惟兩漢魏晉猶然凡杜征南以前所注經傳
 有援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征諸篇皆云逸書其援泰
[002-2a]
 誓者則云今泰誓無此文盖伏生書亡泰誓泰誓後
 出或云武帝末民有獻者或云宣帝時河南女子得
 之所載白魚火烏之祥實偽書也然則馬鄭所解豈
 真古文哉故孔頴達謂賈馬輩惟傳孔學三十三篇
 即伏生書也亦未得為孔學矣頴達又云王肅注書
 始似竊見孔傳故於亂其紀綱以為太康時皇甫謐
 得古文尚書於外弟梁柳作帝王世紀徃徃載之蓋
 自太保鄭沖授蘇愉愉授梁栁栁授臧曹曹授梅
[002-2b]
 賾賾為豫章内史奏上其書時已亡舜典一篇至齊
 明帝時有姚方興者得於大航頭而獻之隋開皇中
 搜索遺典始得其篇夫以孔注歴漢末無傳晉初猶
 得存者雖不列學官而散在民間故耶然終有可疑
 者余嘗辨之
書古經四卷序一卷
 侍講朱熹晦庵所録分經與序仍為五十九篇以存
 古也
[002-3a]
尚書正義二十卷
 唐孔頴逹與博士王徳韶等共為之其序云歐陽夏
 侯二家之所說蔡邕碑石刻之古文安國所注寢而
 不用及魏晉稍興故馬鄭諸儒莫覩其學江左學
 者咸悉祖焉隋初始流河朔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
 費甝顧彪文義皆淺畧惟劉焯劉炫最為詳雅然焯
 穿鑿煩雜炫就而刪焉雖稍省要義更太略詞又過華
 未為得也案此序本係節錄而自為正義者以/下又脱十餘字今據文獻通攷校補
[002-3b]
尚書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其言伏生二十餘篇即馬鄭所注是也
 可證馬鄭非見古文又言梅賾所上亡舜典一篇以
 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
 典以續孔傳又言若稽古至重華協于帝十二字是
 姚方興所上孔氏傳本無或此下更有濬哲文明止
 乃命以位總二十八字
尚書大傳四卷案唐宋藝文志文/獻通攷俱作三卷
[002-4a]
 漢濟南伏勝撰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注凡八十有三
 篇當是其徒歐陽張生之徒雜記所聞然亦未必當
 時本書也印板刓缺合更求完善本
汲冢周書十卷
 晉五經博士孔晁注太康中汲郡發魏安釐王冢所
 得竹簡書此其一也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今京
 口刋本以序散在諸篇盖以倣孔安國尚書相傳以
 為孔子刪書所餘者未必然也文體與古書不類似
[002-4b]
 戰國後人依倣為之者
古三墳書一卷
 元豐中毛漸正仲奉使京西得之唐州民舍其辭詭
 誕不經盖偽書也三墳之名惟見於左氏右尹子革
 之言盖自孔子定書斷自唐虞以下前乎唐虞無徴
 不信不復采取於時固己影響不存去之二千載而
 其書忽出何可信也况皇謂之墳帝謂之典皆古史
 也不當如毛所録其偽明甚人之好竒有如此其僻
[002-5a]
 者晁公武云張商英偽撰以比李筌隂符經
書義十三卷
 侍講臨川王雱元澤撰其父安石序之曰熙寧三年
 臣安石以尚書入侍遂與政案王安石與政在熙寧/三年原本作二年誤今
 改/正而子雱實嗣講事有㫖為之說以進八年下其說
 太學頒焉雱盖述其父之學王氏三經義此其一也
 初熙寧六年命知制誥吕惠卿充修撰經義以安石
 提舉修定又以安石子雱惠卿弟升卿為修撰官八
[002-5b]
 年安石復入相新傳乃成雱盖主是經者也王氏學
 獨行于世者六十年科舉之士熟於此乃合程度前
 輩謂如脱墼然案其形模而出之爾士習膠固更喪
 亂乃已
東坡書傳十三卷
 蘇軾撰其於𦙍征以為羲和貳於羿而忠於夏於康
 王之誥以釋衰服冕為非禮曰予於書見聖人之所
 不取而猶存者有二可謂卓然獨見於千載之後者
[002-6a]
 又言昭王南征不復穆王初無憤恥之意哀痛惻怛
 之語平王當傾覆禍敗之極其書與平康之世無異
 有以知周徳之衰而東周之不復興也嗚呼其論偉
 矣
二典義一卷
 尚書在丞山隂陸佃農師撰為王氏學長於攷訂
 待制游其孫也
石林書傳十卷
[002-6b]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藴撰博極羣書彊記絶
 人書與春秋之學視諸儒最為精詳
書禆傳十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十二卷
 太常丞建安吳棫才老撰首卷舉要曰總說曰書序
 曰君辨曰臣辨曰攷異曰詁訓曰差牙曰孔傳凡八
 篇攷據詳博
書辨訛七卷
 樞宻院編修官莆田鄭樵漁仲撰其目曰糾謬四
[002-7a]
 闕疑一復古二樵以遺逸召用博物洽聞然頗迂僻
 居莆之夾漈
陳博士書解三十卷
 禮部郎中永嘉陳鵬飛少南撰秦檜子熺甞從之
 遊在禮部時熺為侍郎文書不應令鵬飛輒批還之
 熺浸不平鵬飛說書崇政殿因論春秋母以子貴言
 公羊說非是檜怒謫惠州以沒今觀其書紹興十三
 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其言驪山之禍申侯啟之平王
[002-7b]
 感申侯之立已而不知其徳之不足以償怨鄭桓公
 友死於難而武公復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振國恥
 難矣嗚呼其得罪於檜者豈一端而已哉
無垢尚書詳説五十卷
 禮部侍郎錢塘張九成子韶撰無垢諸經解大抵援
 引詳博文義瀾翻似乎少簡嚴而務欲開廣後學
 之見聞使不墮於淺狹故讀之者亦徃徃有得焉
書譜二十卷
[002-8a]
 程大昌撰本以解經而不盡解有所發明則篇為一
 論
禹貢論二卷圖二卷案宋史藝文志作禹貢論五/卷禹貢論圖五卷後論一卷
 程大昌撰凡論五十三篇後論八篇圖三十一其於
 江河淮漢濟黒弱水七大川以為舊傳失實皆辨
 證之淳熙四年上進宇宙廣矣逺矣上下數千載幅
 員數萬里身不親厯耳目不親聞見而欲决於一心定
 於一說烏保其皆無牴牾然要為卓然不詭隨傳註
[002-8b]
 者也
東莱書說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三十五卷
 吕祖謙撰其始為之也慮不克終篇故自秦誓以上
 逆為之說然亦僅能至洛誥而止世有别本全書者
 其門人續成之非東莱本書也
晦庵書說七卷
 朱熹門人黄士毅集其師說之遺以為此書晦庵
 於書一經獨無訓傳每以為錯簡脫文處多不可彊
[002-9a]
 通吕伯恭書解不可彊通者彊欲通之甞以言伯恭
 而未能改也又嘗疑孔安國傳恐是假書小序决非孔
 門之舊安國序决非西漢文章至謂與孔叢子文中
 子相似則豈以其書出於東晉之世故耶非有絶識
 獨見不能及此至言今文多艱澁古文多平易伏生
 背文暗誦乃偏得其所難而安國攷定於科斗古書
 錯亂磨滅之餘反專得其所易此誠有不可曉者今
 惟二典禹謨召誥洛誥金縢有解及九江彭蠡皇極
[002-9b]
 有辨其他皆文集語録中摘出
尚書講義三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彦正撰政和四年上舍及第釋褐授
 承事郎以三中首選除太學官其仕三朝歴蔡京王
 黼秦檜三權臣皆不為之屈紹興末乃預政年八十
 四而終此書為學官時作
拙齋書集解五十八卷
 校書郎三山林之竒少頴撰從吕紫微本中居仁學
[002-10a]
 而太史祖謙則其門人也初第以樞密陳誠之薦徑
 入館以末疾去而終
書說七卷
 禮部尚書㑹稽黄度文叔撰度篤學窮經老而不倦
 晚年制閫江淮著述不輟時得新意徃徃晨夜叩書
 塾為友朋道之
潔齋家塾書鈔十卷
 禮部侍郎鄞袁燮和叔潔齋先生其子喬崇謙録
[002-10b]
 其家庭所聞至君奭而止
袁氏家塾讀書記二十三卷
 題四明袁覺集未詳何人大畧倣吕氏讀詩記集諸
 說或述已意於後當亦是潔齋之族耶
尚書精義六十卷
 三山黄倫彛卿編次或書坊所託
梅教授書集解三冊
 不分卷不著名未詳何人
[002-11a]
柯山書解十六卷
 柯山夏僎元肅撰集二孔王蘇陳林程頤張九成及
 諸儒之說便於舉子
書小傳十八卷
 新安王炎晦叔撰
南塘書說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趙汝談撰疑古文非真者五條朱文公嘗疑之而未
 若此之決也然于伏生所傳諸篇亦多所掊擊觝排
[002-11b]
 則似過甚
  詩類
毛詩二十卷毛詩故訓傳二十卷
 漢河間王博士趙人毛公撰後漢大司農鄭康成箋
 漢初齊魯韓三家並行而毛氏後出獨河間獻王好
 之未得立其後三家皆廢而毛獨傳故曰毛詩毛公
 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案後漢儒林傳稱毛萇傳詩而
 孔氏正義据鄭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
[002-12a]
 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則未知萇者
 大毛公歟小毛公歟鄭氏曰箋者案正義云鄭於諸
 經皆謂之注獨此言箋者字林云箋表也識也鄭遵
 毛學表明毛言記識其事故稱為箋又案後漢傳注
 引張華博物志鄭注毛詩曰箋不解此意或云毛公
 曽為北海相鄭是郡人故以為敬雖未必由此然漢
 魏間逹上之辭皆謂之牋則其為敬明矣其間與毛
 異義者甚多王肅盖甞述毛非鄭云
[002-12b]
詩風雅頌四卷序一卷
 朱熹所録以為序出後世不當引冠篇首故别録為
 一卷
毛詩正義四十卷
 唐孔穎達與王徳韶等撰専述毛鄭之學且備鄭譜
 於卷首蓋亦増損劉焯劉炫之疏而為之也晁氏讀
 書志云自晉東遷學有南北之異南學簡約得其英
 華北學深博窮其枝葉至頴逹義疏始混南北以為
[002-13a]
 一雖未必盡得聖人之意而其形名度數亦已詳矣
 自兹以後郊社宗廟冠婚䘮祭其儀法莫不本此元
 豐以來廢而不行甚亡謂也
毛詩釋文二卷
 唐陸徳明撰
韓詩外傳十卷
 漢常山太傅燕韓嬰撰案藝文志有韓故三十六卷
 内傳四卷外傳六卷韓說四十一卷今皆亡所存惟
[002-13b]
 外傳而卷多於舊葢多記雜説不專解詩果當時本
 書否也
 故者通其指義也作誥非隨齋/批注
詩譜三卷
 漢鄭康成撰歐陽修補亡其序云慶歴四年至絳州
 得之有注而不見名氏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
 亡之取孔氏正義所載補足之因為之注自此以下
 即用舊注攷春秋史記合以毛鄭之說補譜之亡者
[002-14a]
 於是其書復完案宋兩朝國史志歐陽修於綘州得/注本卷首殘闕因補成進之而不知
 注者乃太/叔求也
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二卷
 題吳郡庶子陸璣撰案館閣書目稱吳中庻子烏程
 令字元恪吳郡人据陸氏釋文也其名從玉固非晉
 之士衡而其書引郭璞注爾雅則當在郭之後亦未
 必為吳時人也孔疏吕記多引之
詩折衷二十卷
[002-14b]
 皇祐中莆田劉宇撰凡毛鄭異義折衷從一盖倣唐
 陳岳三傳折衷論之例凡一百六十八篇
詩本義十六卷圖譜附
 歐陽修撰先為論以辨毛鄭之失然後斷以己見末
 二卷為一義解取舍義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
 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於卷末大意以為毛鄭
 之已善者皆不改不得已乃易之非樂求異於先儒
 也
[002-15a]
新經詩義三十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卷
 王安石撰亦三經義之一也皆雱訓其辭而安石釋
 其義
詩解集傳二十卷
 門下侍郎眉山蘇轍子由撰於序止存其首一言餘
 皆刪去
詩學名物解二十卷
 知樞密院莆田蔡卞元度撰卞王介甫壻故多用
[002-15b]
 字說其目自釋天至雜釋凡十類大畧如爾雅而𤨏
 碎穿鑿於經無補也
詩物性門類八卷
 不著名氏多取說文今攷之盖陸農師所作埤雅藁
 也詳見埤雅
廣川詩故四十卷
 董逌撰其說兼取三家不傳毛鄭謂魯詩但見取
 於諸書其言莫究齊詩尚存可据韓詩雖亡缺猶可
[002-16a]
 參攷案逌藏書志有齊詩六卷今館閣無之逌自言
 隋唐亦已亡久矣不知今所傳何所從來或疑後世
 依託為之然則安得便以為齊詩尚存也然其所援
 引諸家文義與毛氏異者亦足以廣見聞續㣲絶云
 耳
毛詩補音十卷
 吳棫撰其說以為詩韻無不叶者如來之為釐慶之
 為羌馬之為姥之類詩音舊有九家唐陸徳明始定
[002-16b]
 為釋文燕燕以南韻心沈重讀南作尼心切徳明則
 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揚之水以沃韻樂徐邈讀沃
 鬰縛切徳明亦所不載顔氏糺謬正俗以傅毅郊祀
 賦穰作而成切張衡東京賦激作吉躍切今之所作
 大略倣此其援據精博信而有證朱晦翁注楚辭亦
 用棫例皆叶其韻棫又有韻補一書不專為詩作也
 要之古人韻緩之說最為確論不必一一改字詳見
 韻補
[002-17a]
夾漈詩傳二十卷辨妄六卷
 鄭樵撰辨妄者專指毛鄭之妄謂小序非子夏所作
 可也盡削去之而以已意為之序可乎樵之學雖自
 成一家而其師心自是殆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也
毛詩詳解三十六卷案宋史藝文志/作四十六卷
 長樂李樗迂仲撰博取諸家說訓釋名物文意末用
 己意為論以斷之樗閩之名儒於林少穎為外兄林
 李出也
[002-17b]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說一卷
 朱熹撰以大小序自為一編而辨其是非其序吕氏
 讀詩記自謂少年淺陋之說久而知其有所未安或
 不免有所更定今江西所刻晚年本得於南康胡泳
 伯量校之建安本更定者幾什一云
吕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吕祖謙撰博采諸家存其名氏先列訓詀後陳文義
 剪截貫穿如出一手己意有所發明則别出之詩學
[002-18a]
 之詳正未有逾於此書者也然自公劉以後編纂已
 備而條例未竟學者惜之
岷隱續讀詩紀三卷
 戴溪撰其書出於吕氏之後謂吕氏於字訓章已悉
 而篇意未貫案謂吕氏以下/原本脱今校補故以續記為名其實自
 述己意亦多不用小序
黄氏詩說三十卷
 黄度撰葉適正則為之序
[002-18b]
毛詩前說一卷
 項安世撰攷定風雅篇次而為之說其曰前說者末
 年之論有少不同故也
詩解二十卷
 陳鵬飛撰不解商魯二頌以為商頌當闕而魯頌可
 廢
王氏詩總聞三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十卷
 不知名氏及時代其自序言丁丑入吳見謝君士燮
[002-19a]
 丙戌入蜀見陳君彦深庚寅再入蜀見楊君左車所
 稱甲子不著年號而謝陳楊三君亦竟莫詳為何人
 也當俟知者問之其書有聞音聞訓聞章聞句聞字
 聞物聞用聞迹聞事聞人凡十聞每篇為總聞又有
 聞風聞雅聞頌等其說多出新意不循舊傳案朱彛/尊王氏
 詩總聞序王氏名質字景文汶陽人紹興庚辰進士/召試館職不就歴樞密院編修官出通判荆南府不
 行奉祠山居有集四十/卷此書亦作二十卷
白石詩傳二十卷
[002-19b]
 宗正少卿樂清錢文子文季撰所居白石巖以為號
 案宋史藝文志白石詩傳二十卷又詩訓詁三卷/魏了翁作錢氏集傳序曰别為詁釋如爾雅類例
詩古音辨一卷
 從政郎信安鄭庠撰
  禮類
古禮經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
 漢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撰相傳以為髙堂生所傳者
 也
[002-20a]
古禮釋文一卷
 唐陸徳明撰
古禮疏五十卷
 唐𢎞文館學士臨洛賈公彦等撰初有齊黄慶隋李
 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彦據以為本而増損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識誤三卷
 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
 之首有目録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
[002-20b]
 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髙
 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
 決非髙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徳明賈公彦皆云
 然不知何所據也案朱子曰張淳所云不深攷於劉/向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謂士禮
 者特畧舉首篇以名之其云推而致於天子者盖專/指冠昏䘮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禮而可
 推/耶
古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禮及他書傳
[002-21a]
 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缺書數一
 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者盖此書初
 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云
古禮經傳續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長樂黄榦直卿撰榦朱侍講之髙弟以其子
 妻之自號勉齋因婦翁廕入仕為吏亦以材稱始晦
 庵著禮書䘮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成之然亦
 有未備者
[002-21b]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宫一卷綱目一卷
 廬陵李如圭寶之撰淳熙癸丑進士案文獻通攷作/紹興癸丑進士
 嘗為福建撫幹釋宫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
 曉者一一釋之
周禮十二卷周禮注十二卷
 漢鄭康成撰案藝文志周官經六篇本注云王莽時
 劉歆置博士顔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
 攷工記足之愚嘗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司徒
[002-22a]
 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二官各有攸司盖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職則已然矣
 今地官於教事殊畧而田野井牧鄉遂稼穡之事殆
 皆司空職耳周官初無邦事之名今所謂事典者未
 知定為何事書缺亡而以攷工記足之天下之事止
 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書者若林孝存以
 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
 排棄之何休亦以為六國隂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
[002-22b]
 附益以佐王莽者也惟鄭康成博覽以為周公致太
 平之迹故其學遂行於世愚案此書多古文竒字名
 物度數可攷不誣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愚所疑
 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
 安石一再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康成之學出於
 扶風馬融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說子春
 河南緱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餘鄭衆
 賈逵皆受業焉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者鄭
[002-23a]
 衆仲師興之子也融字季長
周禮釋文二卷
 唐陸徳明撰
周禮疏五十卷
 唐賈公彦撰其序周禮廢興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
 鄭康成又言鄭衆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
 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萬非書類是則然矣
 但周禮六官實本於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
[002-23b]
 鄭衆之說未得為失而其大可疑者則邦土邦事之
 不同也館閣書目案藝文志謂之周官經此禮器所
 謂經禮者是也志有周官經六篇傳四篇但曰經傳
 云爾廼便以為經禮尤為可笑廣川藏書志云公彦
 此疏据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疏為之二書並見唐
 藝文志今不復存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歴載千數而太平之
[002-24a]
 遺迹掃蕩殆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於是時乃欲訓
 而發之臣誠不自揆知其難也案自周襄以下七句/原本脱漏今據文獻
 通攷/補入以訓而發之之為難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
 之之為尤難也新法誤國於此可推其原矣熙寧八
 年詔頒之國子監且置之義解之首其解止於秋官
 不及攷工記
周禮中義八卷
 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彛執中撰彛諸經皆有中義
[002-24b]
周禮詳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未詳何人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其學
 皆宗王氏新說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
 林之竒撰
周禮說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曰格君心正朝綱均
 國勢各四篇
[002-25a]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
 進士㑹稽夏休撰紹興時表上之淳熙中樓鑰刻之
 永嘉陳止齋為之序休有破禮記二十卷未見
周禮丘乗圖說一卷
 項安世撰
周禮說五卷
 黄度撰不解攷工記葉水心序之
周禮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002-25b]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竒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樞密臨卭魏了翁華父之門人稅與權所録條列經
 文附以傳注鶴山或時有所發明止於天官餘皆未
 及也
大戴禮十三卷
 漢信都王太傅梁戴徳延君九江太守聖次君皆
 受禮於后蒼所謂大小戴禮者也漢初以來迄於劉向
[002-26a]
 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百篇戴徳刪其煩重為八
 十五篇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相傳如此今小戴四十
 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載
 卷數皆與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
 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當四十三而於
 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複出一篇實存四十篇意其
 缺者即聖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
 不異他亦間有同者保傅傳世言賈誼書所從出
[002-26b]
 也今考禮詧篇湯武秦定取舍一則盡出誼疏中反
 若取誼語勦入其中者公符篇全録漢昭帝冠辭則
 此書殆後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決
 非戴徳本書也題九江太守廼戴聖所歴官尤非是
禮記二十卷
 即所謂小戴禮也凡四十九篇漢儒輯録前記固非
 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
 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彚不
[002-27a]
 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禮記注二十卷
 漢鄭康成撰
禮記釋文四卷
 唐陸徳明撰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等撰舊有義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
 生二家案此句原本脱/生字今校補皇勝於熊故據皇氏為本有
[002-27b]
 不備則以熊氏補焉
芸閣禮記解十六卷
 秘書省正字京兆吕大臨與叔撰案館閣書目作一
 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䘮服四制凡八篇今
 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垜書坊稱芸閣呂
 氏解者即其書也續書目始别載之
禮記解二十卷
[002-28a]
 新安方慤性夫撰案此句原本/脫今校補政和三年表進自為
 之序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義及
 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
 文義亦明白
禮記解七十卷
 馬希孟彥醇撰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司馬光撰
[002-28b]
中庸大學說各一卷少儀解附
 張九成撰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學二卷
兼山中庸說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㑹稽石&KR1488子重集録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吕大臨
 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說晦翁為
 之序
[002-29a]
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㑹衆說而折其中又記所
 辨論取舍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
 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中庸輯略一卷案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朱熹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
 輯略其取舍之意則或問詳之
曲禮口義二卷
[002-29b]
 戴溪撰
中庸說一卷
 項安世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直秘閣崑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
 書各著其姓氏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魏
 鶴山為作序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002-30a]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三禮義宗三十卷
 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
 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覈矣案本傳四十七
 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不同書
 目又云慶厯中髙陽許聞誨為之序家本亦無此序
 也
三禮圖二十卷
[002-30b]
 國子司業太常博士河南聶崇義撰自周顯徳中受
 詔至建隆二年奏之盖用舊圖六本參定故題集註
 詔國學圖於宣聖殿後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
 論堂之上以版代壁判監李至為之記吾郷郡庠安
 定胡先生所剏論堂繪三禮圖當是依倣京監嘉熙
 戊戌風水堂壞今不存矣
禮象十五卷
 陸佃撰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彛舟皆取公卿家及
[002-31a]
 秘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岷隱戴先生分教
 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名閣
 與論堂禮圖相媲云
禮書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長樂陳祥道用之撰論辨詳博間以繪
 畫於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
 補其闕元祐中表上之
夾漈鄉飲禮七卷
[002-31b]
 鄭樵撰
 
 
 
 
 
 
 直齋書録解題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