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5 居濟一得-清-張伯行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居濟一得卷六
           禮部尚書張伯行撰
  治河議
善治水者爲其水大而能治之使小水小而能治之使
大也水大而能治之使小所以除水之害也水小而能
治之使大所以資水之利也故古之治河也易今之治
河也難古之治河止以除水之害今之治河兼以資水
[006-1b]
之利惟其止以除水之害故禹之治水使水以四海爲
壑而已無餘事惟其兼以資水之利故不得聴其以海
爲壑必使之曲折廻旋致其水爲有用之水而其餘乃
歸於海也此善治水也若竟聴其以海爲壑則不得資
水之利矣若使之曲折廻旋致其水爲有用之水而其
餘不使之歸海焉則資水之利而䆒不免於受水之害
烏覩所謂善治水者乎我
國家嵗漕東南數百萬以實京師所藉者㑹通河一綫
[006-2a]
之水耳故方其旱也則運道亁涸而漕病及其潦也則
潰溢衝决民病而漕亦病所貴乎善治水者使水不至
於甚大而堤岸無漫溢之虞民田免淹没之患使水不
至於甚小而運河不致於淺澁糧艘不致於艱阻斯已
矣何今之不然也予於癸未年始膺
簡命受治河之職適遇雨潦堤岸在在漫溢民田處處
淹没而予兩次監收截留漕米竝無暇計及於河是水
大而不能使之小也予之職有所未盡也迨至甲申又
[006-2b]
遇亢暘河水處處淺澁糧艘在在艱阻而予極力設法
多方處置糧運幸得無悞是水小而不能使之大也予
之職又有所未盡也予夙夜兢兢日求所以無負是職
者而不能乃博極羣書考古人治河之方又遍歴河干
觀古人已然之蹟乃知尚書宋禮分水南旺其法雖善
而猶有所未盡考元李惟明改作東大閘記略曰昔汶
不通洸國初歲丁巳奉符畢輔國請於嚴東平始於汶
上之隂堽城之左作一斗門遏汶水入洸至任城汶由
[006-3a]
是有南入泗淮之派後都水少監馬之貞又於其東作
雙虹懸門閘虹相連属分受汶水旣又以虹石易圯乃
改其西虹爲今閘制通謂之東閘謂輔國所作斗門爲
西閘西閘後改作址髙水不能入獨東閘受水汶水盈
縮不常歲常以秋分役丁夫採薪積沙於二閘左絶汶
作堰約汶水三之二入洸至春全堨餘波以入霖潦時
至慮其衝突則堅閉二閘不聴其入水至徑壊堰而西
循故道入海故汶之堰嵗修延祐五年改作石堰五月
[006-3b]
堰成六月爲水所壊水退亂石齟齬壅沙河底增髙自
是水歲溢爲害至元四年秋七月大水潰東閘突入洸
河兩河罹其害而洸亦爲沙所塞非復舊河矣初之貞
爲沙堰也有言作石堰可歲省勞民之貞曰漢曹参作
興原山石堋常爲漲水所壊時復脩之汶魯之大川底
沙深濶若脩石堰須髙水平五尺方可行水沙漲淤平
與無堰同河底填髙必溢爲害况河上廣石材不勝用
縱竭力作成漲濤懸注傾敗可待晋杜預作沙堰於宛
[006-4a]
陽堨白水漑田闕則補之雖屢勞民終無水害固知川
之不可塞也且曰後人勿聴浮議妄興石堰終困其民
壅遏漲水大爲民害重脩堽城壩因自作記勒其言於
石至是果如其言若合符契閘壊岸崩碑沉於水爲土
石所壓是年九月都水監馬兀公來治會通河行視至
堽城謂衆曰堽城洸汶之交㑹通之喉襟閘壊河塞上
源要害役有先於此者乎於是用前監丞沈温公闢爲
一大閘之議命壕寨官梁仲祥李譲計徒庸度材用量
[006-4b]
事期以狀上中書即從其請明年二月命工入山取石
煆灰市物於有司經營揆度畫圖指示以舊址敝於屢
作改卜地於其東掘地及泉降汶河底四尺順水性也
始事於五月七日畢役於九月十日閘旣成衆合辭請
公願識其事於石属筆於予予復之曰汶古名川昔畢
公馬公用之則爲轉漕之益爲漑灌之利後人用之則
有横潰之憂有墊溺之患水性非異今昔蓋用之善不
善也馬公旣善用之又碑其言以示來者其慮後也深
[006-5a]
矣不有茲役曷彰馬公之實其言以驗碑仆於水而改
作石堰之碑尚存豈天惡馬公之言有以先發其機耶
將使後人獨受其害而不䝉利耶惟是役也雨暘時若
漕運無愆天其或者悔禍於人俾憶馬公之言乎旣不
獲辭遂爲叙𨗳汶始末會通源委以見堽城閘水利喉
襟且表出馬公之言以爲鑒觀於此記知堽城之宜閘
則知戴村之宜閘矣知沙壩之爲善則知石壩之爲不
善矣又李惟明濬洸河記略曰至元六年監丞宋公委
[006-5b]
壕寨官岳聚統奉符汶上二縣夫六千餘濬洸河底濶
五歩上倍之深五尺未閱月工畢而深固堅完洸河旣
濬宜令閘司嚴飭閘板謹杜閘口絶塞沙源勿令流沙
上漫入洸俾洸常受清水以輸注南北役閘似繁濬洸
實簡此源潔流清而永益也不然以嵗益無窮之汶沙
注新濬有限之洸河數年之中余恐淤墊有甚於今日
矣梗漕勩民後將有不勝其淘濬之患觀於此記則知
閘之可以納清流而避淤沙司閘者宜嚴而不可以或
[006-6a]
忽也明商輅堽城壩記略曰成化戊寅工部尚書郎張
君克謙奉命治河歴觀舊跡首修金口堰以石易土不
數月告成乃曰斯堰旣修堽城堰亦不可已又以堽城
舊址河濶沙深艱於用力乃向西南八里許其地兩岸
屹立根連河中堅石縈絡比舊址隘三之一於此置堰
事半功倍隨擇癸巳九月望日興事儲材聚料百需咸
備明年春三月命工淘沙鑿底石掌平底之上甃石七
級每級上縮八寸髙十有一尺中置巨細石煑秫米爲
[006-6b]
糜加灰以固之底廣二十五尺而用石板甃二層廣一
十七尺袤一千二百尺開甃口七各廣十尺髙十一尺
置水板啟閉遇水漲啟板聴從故道西流水退閉板障
水南流以灌運河茲堰東置閘爲二洞皆廣九尺髙十
一尺中爲分水一旁爲雁翅二亦用板啟閉以候水消
漲漲則閉板以障黄潦消則啟板以注清流洞上覆以
石石之兩旁仍甃石髙一十有八尺中實以土與地平
俾水不致南侵洸河免於沙淤觀於此記建石堰則開
[006-7a]
甃口七置板啟閉水退閉板障水南流以灌運河水漲
啟板聴從故道西流是水去而沙亦與之俱去自無河
底墊髙水溢爲害之患矣修石閘亦用板啟閉水漲則
閉板以障黄潦消則啟板以注清流自無沙淤運河歲
歲挑挖之患矣此古人制度之盡善可法而可傳者也
何上書宋禮之改河猶未深察乎此也改河南旺分水
南北以濟漕運此宋禮之功也不脩石閘相時啟閉任
水南流以致運河沙淤歲歲挑挖遂貽山東無窮之害
[006-7b]
宋禮亦有不得辭其咎者矣然在改河之初不過數丈
水之入鹽河也順而赴南旺也逆且築壩戴村而留壩
以備分洩止坎河口歲築沙堰一遇水漲盡皆衝去故
水之趨海也多而至南旺也少山東運河兩岸之州縣
猶未爲大害也迨其後河日刷寛其赴南旺也易而入
鹽河也難萬恭又壘石爲灘潘季馴復築石爲壩豈二
公者獨未聞馬之貞之言乎抑未覩張克譲堽城壩堽
城閘之制乎何至今日而沙填河底水溢爲害遂使馬
[006-8a]
公之言若左劵也夫汶河之水原由坎河口入鹽河以
達於海是以海爲壑者也自石壩旣築而於石壩之北
又髙築土壩遂使水不得歸海而盡趨南旺夫以運河
一綫之渠豈能容汶河泛漲之水漫决横潰洋溢民田
勢所必至是水不以海爲壑而直以山東運河兩岸之
州縣爲壑也且不獨以山東運河兩岸之州縣爲壑而
竝以直𨽻江南運河兩岸之州縣爲壑也張純守戴村
壩論略曰每遇水潦須决坎河口以殺之殺之不足則
[006-8b]
開滚水壩又不足則開減水諸閘或披之入海以分其
勢或蓄之入湖以納其流微則盡塞令餘波悉歸於漕
是决坎河口之宜急在昔日而已然初不以旣有滚水
壩而遂不開坎河口也乃今則不决坎河口矣且於坎
河口髙築土壩矣以故每逢水潦先淹汶上積水旣髙
一遇衝决驟水所經竝淹東平且南而濟寜魚臺鉅野
嘉祥以及江南之徐州沛縣等處北而東昌臨清以及
直𨽻之清河故城等處皆所不免又何怪乎民生之受
[006-9a]
害無窮也夫昔日之守壩也守戴村壩則决坎河口此
古人之神明變化妙運於一心者也今之守壩也守戴
村壩而竝守坎河口壩此後人之執泥悖謬膠固而不
通者也或曰坎河口石壩亦足洩水矣安在水之不歸
於海也不知坎河口石壩僅百十丈耳以數百丈之汶
河而僅恃此百十丈之石壩以洩之且髙出三尺而後
洩之其所洩亦有限耳安能殺汶河之勢哉由此觀之
是汶上鉅野嘉祥濟寜滋陽寜陽魚臺滕縣嶧縣以及
[006-9b]
江南之沛縣徐州邳州連年屢被水災者一由於汶河
堤岸不修之故一由於戴村壩入運之汶河太寛也查
寜陽汶河南岸有石梁口最稱險要一遇冲决先淹寜
陽次及汶上濟寜滋陽又次及鄒縣魚臺滕縣嶧縣而
後至江南之沛縣徐州邳州是此十數州縣之所以被
水者歴來皆由於石梁口也至康熈四十一年二年爲
害更烈而汶河南岸之冲决者又不止石梁一口也又
有桑家等口俱被冲决所以淹没之慘較往昔而倍甚
[006-10a]
去嵗已飭行堵築今年雨水稀少河水又無大漲幸未
冲决然而不可恃也昨親往查㸔見堤甚單薄且係頂
冲而離堤數十丈内有髙阜之處可以加築越堤又見
石梁口上下堤岸殘缺者甚多若於石梁口加築越堤
再於桑家等口堵築堅固又於沿河一帶堤岸加幇髙
厚不惟寜陽不受水災而汶上滋陽濟寜魚臺滕縣嶧
縣及江南之沛縣徐州邳州俱受寜陽之福矣夫堵築
石梁等口加幇汶河堤岸非有浩大工程難以奏績也
[006-10b]
用力甚少而成功甚多爲費無㡬而造福無窮從事者
皆以因循悞事迨至冲决即欲補救而已無及矣及今
若不早爲堵築堅固將來山水發時勢必難免今宜將
石梁口加築越堤桑家等口脩築完固沿河一帶堤岸
加幇髙厚竝嚴飭汶上縣令其將汶河堤岸亦爲加幇
髙厚庶捍禦有資水不爲害而寜陽汶上濟寜滋陽等
十數州縣之民得免淹没之患矣何言乎戴村壩入運
之汶河太寛也查南旺分水口往南例係三丈往北係
[006-11a]
七丈是合南北運河而總計之不過十丈寛耳而戴村
壩之汶河乃有數百丈寛以數百丈之汶河而盡注於
十丈寛運河之内欲其不冲决堤岸泛濫民田也得乎
所以一經泛濫而汶上先被其害次及鉅野嘉祥濟寜
魚臺滕縣嶧縣漸至江南之沛縣徐州邳州均受其害
矣查宋尚書旣分水南旺築壩戴村留坎河口不壩者
所以備分洩也故遇伏秋水大則决坎河口以殺之殺
之不足則開滚水諸壩又不足則開減水諸閘蓋以運
[006-11b]
河之水止取足以濟運而止餘水盡令由鹽河下海所
以運河可保堤岸無冲决之虞民田免淹没之患此載
在全河備考昭然可查今則伏秋水漲不决坎河口分
殺水勢且於坎河口髙築堤岸僅恃百丈之石壩以洩
之洩水能㡬何乎坎河口不能洩水勢必盡趨於南旺
泛溢於運河冲决堤岸淹没民田先淹汶上次及鉅野
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處又何怪乎諸州邑之水患不
息也不此之圖而乃欲開忙生閘及馮家大壩夫欲開
[006-12a]
忙生閘及馮家滚水大壩者將欲使汶上竟不受淹乎
抑欲使鉅野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州縣同汶上一併
受淹乎若使汶上竟不受淹則開忙生閘馮家滚水大
壩誠属有益矣而必不能也若使鉅野嘉祥濟寜魚臺
十數州縣同汶上一併受淹何不仁之甚也况以鄰國
爲壑古人所戒乎且馮家滚水大壩所以障蜀山湖之
水而非以洩蜀山湖之水也特水大有餘則洩之耳故
無論馮家滚水壩不當開即利運閘亦不當開也無論
[006-12b]
忙生閘不當開即十字河亦不當開也何也水宜洩於
北而不宜洩於南也南固未嘗乏水也竊聞從前一遇
伏秋無論水之大小輙開利運閘十字河將水盡往南
放所以北河一帶每遇天旱糧船即爲淺阻而濟寜魚
臺等處無論旱潦田沉水底數十年不能耕種余到任
後聞之駭然乃博覽羣書且往來相度形勢始恍然悟
曰此皆由開利運閘十字河之故耳乃嚴飭河官不許
開利運閘十字河而又差人專守利運閘使水不得南
[006-13a]
行又差人守栁林閘板又盡啟十里閘板放水北行且
開八閘月河以放微山湖及昭陽湖南陽湖之水所以
北河無淺阻之虞而濟寜東南魚臺等處之田盡皆涸
出而不知者猶曰今年天旱故田地得以涸出獨不思
濟寜東南及魚臺等處田沉水底已經十數餘年矣豈
從前十數餘年來盡属雨潦之年乎何其不亮之甚也
夫欲開忙生閘及馮家滚水壩者不過欲洩汶上之水
以淹鉅野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州縣耳夫欲救汶上
[006-13b]
者當使汶上之不淹而不當使汶上先受其災而竝使
鉅野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州縣均受其害也夫與其
先淹汶上而鉅野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州縣均受其
害何如不淹汶上而鉅野嘉祥濟寕魚臺等十數州縣
均不受害之爲得乎然果何以能不淹汶上乎查汶河
之水當未有南旺漕河時原由坎河口入鹽河下海者
也自宋尚書用白英之言築戴村壩以遏汶水又往南
開支河一道引汶水以達南旺分流濟運夫宋尚書開
[006-14a]
河之始不過數丈寛耳以數丈寛之河引水以達南旺
汶上又何由得淹乎汶上不淹而鉅野嘉祥濟寜魚臺
十數州縣又何由而得淹乎自數百年以來此河日刷
日寛逮至今日不啻數百丈矣以汶水全河之勢而盡
趨南旺此運河之所以受害而民田之所以被淹也善
哉潘印川之言曰治河者無一勞永逸之法止有補偏
救弊之法則於今日而施補救之術惟有倣堽城閘壩
之制建石閘石壩乃爲萬全但工程浩大一時難成其
[006-14b]
次莫若先於戴村汶河兩岸築土壩用埽裹頭中留二
十丈口門引汶河達南旺濟運餘水俱由鹽河下海俟
石閘脩完將此二十丈亦行堵閉如是則蜀山南旺二
湖不得盈溢忙生閘馮家壩俱不必開不惟汶上不被
水災而鉅野嘉祥濟寜魚臺等十數州縣均不受害矣
或曰留二十丈口門達南旺濟運餘水俱由鹽河下海
東平州獨不慮淹没乎予曰東平州原有鹽河兩岸堤
工故民不受水患奈年深日乆傾圮剝削殆盡而鹽河
[006-15a]
之底沙淤日髙所以邇年以來屢被水災職是故也今
惟將兩岸堤工加幇髙厚則水有所束自不至泛溢民
田矣或曰加築堤岸東平州可以不淹矣獨是使水俱
由鹽河下海僅留二十丈口門達南旺濟運則東昌一
帶運河不虞水小乎予曰不然有張秋棗林河沙河在
昔宋尚書旣分水南旺又慮北河水小乃於張秋西南
開㲼河一道上達汴梁於金龍口建壩分黄河之水達
於張秋以濟北運宣徳五年十月平江伯陳瑄言自臨
[006-15b]
清至安山漕河夏水淺舟澁張秋西南原有㲼河通汴
舊常遣官修治遇水小時於金龍口堰水入河下注臨
清以便漕運比年缺官遂失水次漕運實難乞仍其舊
從之至十年九月廷臣會議漕運事宜言沙灣張秋運
河舊引黄河支流今歲乆沙聚河水壅塞而運河㡬絶
宜加疏鑿從之正統元年漕臣會議復言金龍口水接
張秋是引水通運之處宜令工部委官一員廵視提督
遇有淤塞會同河南三司鳩工疏濬之上命允行其遴
[006-16a]
選公亷幹濟之人以往毋使因而擾民違者罪不宥凡
此者是止知爲漕運之利而未嘗計及其害也豈知利
方得而害已隨之乎自是之後黄河屢决而張秋之害
乃不可勝言矣至十三年七月河决滎陽從開封北經
漕濮張秋潰沙灣之東堤决大洪口諸水從之以達於
海事聞上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往理其事四年正月
河復决沙灣新缺口之南二月趙榮言黄河之趨運河
勢甚峻急而沙灣抵張秋舊岸低薄故此方築完彼復
[006-16b]
决溢不爲長計恐其患終不息也臣等議請於新决之
處用石置減水壩以殺其勢使東入鹽河則運河之水
可蓄然後髙厚其堤岸填實其缺口庶無後患從之仍
命原厰給鐵牛十八鐵牌十二與之五年十一月有貞
言沙灣治河三策一置造水門臣聞水之性可使之通
流不可使堙塞者禹鑿龍門闢伊闕無非爲疏𨗳計故
漢武之堙瓠子終勿成功漢明之疏汴渠逾年著績此
其明騐也世之言治水者雖多然於沙灣獨樂浪王景
[006-17a]
所述制水門之法可取蓋沙灣地土皆沙易致塌决故
作壩作閘皆非善計臣請依景法爲之而加損益於其
間置門於水而實其底令水常五尺爲凖水小則可拘
之以濟運水大則疏之使趨於海如是則有通流之利
無堙塞之患矣一開分水河凡水勢大者宜分小者宜
合分以去其害合以取其利今黄河之勢大故恒衝决
運河之勢小故恒亁淺必分黄河合運河則可去其害
而取其利請相黄河地形水勢於可分之處開成廣濟
[006-17b]
河一道下穿濮陽博陵二泊及舊沙河二十餘里上連
東西影塘及小嶺等地又數十餘里其内則有古大金
堤可依以爲固其外則有八百里梁山泊可恃以爲洩
至於新置二閘亦堅牢可以宣節之使黄水大不至泛
溢爲害小亦不至亁淺以阻漕運一挑深運河臣惟水
行地中避髙趨卑勢不能遏故河道深則能蓄水淺則
勿能今運河永樂間尚書宋禮即會通河浚之其深三
丈但以流沙恒多淤塞後平江伯陳瑄爲設淺舗又將
[006-18a]
軍丁兼挑故常疏通乆乃廢弛而河沙益淤不已漸至
淺狹今之河底乃與昔之岸平其視鹽河上下固相懸
絶上比黄河來處亦差丈餘下比衛河接處亦差數丈
所以取水則難走水則易誠宜浚之如舊𢎞治二年
河决封邱金龍口漫祥符下漕濮衝張秋運河命戶
部侍郎白昂塞之五年七月河復决金龍口潰黄陵
岡東北入漕河遣工部左侍郎陳政兼僉都御史往
治之未㡬政卒陞浙江右布政劉大夏爲右副都御
[006-18b]
史往治决河七年二月河復决張秋從沙灣之下十里
潰東堤入海運河水涸盡入决口漕舟不通四月復遣
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鋭協同大夏督治張秋决河十月
山東按察使司副使楊茂元奏張秋之役官多而責任
不專供億甚鉅乞取太監李興總兵陳鋭囬京專任都
御史劉大夏以責其成功八年二月塞張秋决河功成
本朝順治七年九月黄河决荆隆口荆隆口即金龍口
趨張秋城南馬星海甜𤓰口沙灣戴家廟迤西堤岸竝
[006-19a]
决水由大清河入海張秋工部分司閻廷謨率捕河通
判方聖時督官夫脩治至次年辛夘漸有成緒九年壬
辰七月黄水又大溢力不能施工役暫停廷謨亦得代
去著决口行漕圖説以貽後官十年癸巳黄水爲災其
杜塞之蹟無文籍可考十一年河又决十一十二兩年
杜塞之蹟無文籍可考十三年荆隆决口塞成張秋决
口竝塞是數十年來止以塞金龍口爲事專避黄河之
害而開封至張秋一帶之河遂廢而不修日漸淤塞運
[006-19b]
河隨失其利而曹州鄆城鉅野嘉祥濮州范縣之水不
能入運遂泛濫而不可治泛濫於南則自曹州鄆城定
陶曹縣鉅野嘉祥以至濟寜魚臺滕縣嶧縣及江南之
沛縣徐州邳州均受其害泛濫於北則自濮州范縣朝
城莘縣陽糓夀張以及聊城東阿博平清平堂邑臨清
夏津恩縣及直𨽻之清豐南樂清河故城俱被其災是
山東之水災不除而竝及於直𨽻江南者皆由於張秋
之沙河棗林河不行開濬故也㫖哉黄承元之言曰其
[006-20a]
譬之身乎曹濮諸州邑其腹也張秋其尾閭也尾閭下
壅而欲腹無中滿得乎先是司河者執拘攣重爲運道
慮而不敢量爲疏通諸州邑之患遂計畫無復之矣愚
謂前此之决河爲患耳自黄陵岡一築則河害永絶而
運河之東又設有減水諸閘壩可恃節宣即使鄆濮諸
水溢而東出由鹽河入海豈遂有妨於運乎奈之何懲
噎而廢食也余初承乏安平值大澇後鎮西諸水不得
外瀉率鍾爲汙澤余爲盡啟沙灣諸堰聴其常流諸邑
[006-20b]
沮洳得見土可藝即漕河亦稍資其灌輸此已事之一
驗矣黄承元之言如此總之前此諸公日以開金龍口
爲議者欲堰黄水入漕濟運是計及運河之利而未嘗
計及於黄河之水之爲害也後此諸公日以堵築金龍
口爲事者又止知避黄水之害而未嘗計及運河之利
也况順治十四年正月内總河楊芳興奏銷北河分司
所轄夀張縣沙灣西岸湖口南北二叚長二十二丈五
尺又湖邉起至八里廟河邉止挑過引河一道計長五
[006-21a]
百丈口濶三丈底濶二丈深一丈共奏銷過銀二千三
百九十六兩五錢二分是在本朝未嘗不疏濬也或曰
金龍口旣經堵築矣黄河之水已絶即使開沙河棗林
河安所得水濟運乎予曰不然曹濮之間未嘗無水也
查張秋西南諸邑水利其源自黒羊山澶淵等坡而入
濮者爲魏河其源自澶滑青龍等坡而入濮之董家橋
者爲洪河其源自曹州而入濮者爲小流河三河合流
於濮之東南出楊二莊橋入范縣竹口又東逕張秋城
[006-21b]
南過道人橋入運又有源自曹濮范縣囬龍廟而來者
爲清河亦名水保河有源自定陶逕曹州新集而來者
爲天鵝坡之水有源自鄆城出五岔口而來者爲廪邱
坡之水俱入西裏河逕黒虎廟楊家橋至沙灣小閘入
運河方張秋之未决也津流逕通直抵運道及張秋屢
决髙築堤堰阨其下流而故渠亦往往湮廢故曹州鄆
城濮州范縣遂苦水患而隣邑之受害者亦無窮焉今
惟將此二河開通不惟諸州邑之水患永除民生可蘓
[006-22a]
而國家漕運亦頼以永濟焉或曰開此二河固可除諸
邑之水患可濟漕運之淺澁但一遇雨潦之年運河水
大而再以諸州邑之水滙聚於沙灣堤岸可保無虞乎
予曰有五空橋減水壩在但今壩底太髙不能洩水宜
去面石二層或三層使遇水大則由此洩入鹽河下海
堤岸自可保固不致疎失再將大感應廟東建減水壩
十丈寛以洩運河有餘之水則堤岸可保而民田亦免
淹没之患矣再將沙河之上源分一支由陽糓之官窰
[006-22b]
口入運再分一支由聊城之龍灣入運且將聊城之減
水閘四座俱行開通以洩運河有餘之水使入徒駭河
由漯河下海查徒駭河無所考據聊城縣申稱即七里
河之别名也再查七里河即古之漯河也孟子曰禹疏
九河瀹濟漯而注之海即此是也由聊城而北博平縣
境又有減水閘五座亦所以洩運河有餘之水也將此
閘亦行疏通則水之入海者順而運河兩岸自無泛溢
之虞矣是山東全河之利也最可異者聊城之徒駭河
[006-23a]
濮州范縣之魏河洪河小流河皆有利於運道有益於
百姓急宜開濬者也而乃以爲有碍運道無容開濬夫
張秋東昌一帶之運河每苦於水小則開魏河洪河小
流河由沙河入運以濟漕河之淺利運道乎碍運道乎
若一遇河水泛漲則開聊城之減水閘由徒駭河洩之
入海而堤岸可保民田不淹利運道乎碍運道乎至開
忙生閘牛頭河有碍運道者也而乃以爲當開夫忙生
閘永通閘爲牛頭河之上源而運河底髙牛頭河窪下
[006-23b]
忙生閘永通閘一開運河之水必至亁涸此固人人所
共知共見者也即曰蓄洩有時啟閉由人獨不思此二
閘廢壊已闕/
[006-24a]
 
 
 
 
 
 
 
 
[006-24b]
 
 
 
 
 
  東平州鹽河支河
鹽河至東平州而支河甚多州之東南西俱有至州之
北梁灝橋合而爲一今俱宜挑挖深通以備分洩則州
[006-25a]
城可保而田禾亦免淹没矣
  築鹽河堤岸
東平州屢被水災數年以來民不聊生皆由於鹽河不
修之故查鹽河舊有堤岸祗因年深日乆傾圮剝削殆
盡故每遇水長民田即致淹没今惟將兩岸堤工加幇
髙厚則水有所束直趨下海不致漫散而民田自無淹
没之患矣
  又
[006-25b]
汶河之水由東平州鹽河下海故每逢水大則兩岸皆
宜加築堤岸以禦之則自無淹没之患
  應浚河道
㨿各府㕔查覆境内應浚河道應令地主挑挖或令有
地之家助食而佃户出力至於無主之地則令地方官
捐夫挑浚必俟秋收之後始可舉役等情今查東省年
歲頗收又值秋成之後正宜興脩之期其牛頭河一案
現奉
[006-26a]
俞㫖疏浚在濟寜州境者河道寛深無庸疏浚外惟魚
臺境内尚有稍淤之處略加疏浚之功則河通流無滯
其曹州之賈魯河朝城縣境内之舊渠河陽糓縣之西
湖境聊城縣之七里河博平縣之湄河竝減水閘清平
縣之引河亦當亟宜挑浚者也又鄒縣泗河堤岸滋陽
濟寜泗河府河堤岸寜陽汶上二邑汶河堤岸東平州
之鹽河堤岸所當亟宜修築者也以上應浚河道應築
堤岸應飭各州縣上𦂳浚築務於十一月内完工庶水
[006-26b]
患永除而民困得甦矣
  聊城縣七里河
聊城縣境内有七里河一道凡遇漕河水漲以備洩水
之用相應挑浚深寛分洩水勢流至博平歸海
  陽糓縣西湖境
此湖在城西離城八里地處窪下南接濮州范縣朝城
夀張四州縣之水俱入陽邑由孔家橋灌入西湖境内
尚有戴家故莊水渠一道因年逺淤塞乆成民間熟地
[006-27a]
以致積水難於下流淹没民田此應行挑浚開掘深通
使其水分洩於朱家河劉家口烏龍潭等處入莘縣境
盛家河黄家河仍入陽邑蓮花横鵝鴨坡統入聊城縣
境龍窪歸入運河俾水旣可濟運而民又免淹澇之患
誠千載不朽之盛事也
  清平縣引河
魏家灣迤南大壩下舊有引河一道水勢情形應行挑
浚有利民生運道
[006-27b]
  博平縣減水閘
博平縣有減水閘五座自南而北其北界河岸名逃戸
口者爲第五閘遇河水稍長則由此閘洩出以殺其勢
再長則四三二閘漸次開洩由古漯河入海以保河岸
以䕶民田後因年乆閘廢出水之河亦淤塞不通每遇
河水漲發必至漫溢堤岸淹没民田所當急爲修浚
  曹州賈魯河
此河自桃園集入州境迤東九十八里折北而至閻什
[006-28a]
口出州境共長一百八十里州東南二方之水俱入此
河自元季爲分洩黄河之别渠及塞黄陵岡决口河歸
故道而賈魯隨成廢河前經紳衿耆庶會議止將乆淤
河心挑掘一溝自通堌集至黄家口共計三十二里便
可承受夏秋雨漲之水順流而下不致淹没田禾按河
兩旁地土有主者令其照河身自挑無主者官捐募夫
亦易爲力其餘新挑河夭家河等處俱照此挿工但通
堌等處與東明縣壌地相連工小費省令彼處業戶協
[006-28b]
力疏通而賈魯河夭家河新挑河等處皆入濮州境内
應一體開浚歸入張秋運河其清浪集與鉅野縣之龍
堌集田家橋相接亦應齊力開𨗳彼此無妨再按賈魯
河形勢曲折時盈時涸决其淤塞一往無阻即水達運
河竝無有碍
 
 
 居濟一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