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8 北河紀-明-謝肇淛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北河紀卷四


  明 謝肇淛 撰


  河防紀


  河之源其最㣲者莫若會通黄水衝之則隨而他奔而
漕不行故壩以障其入源㣲而支分則其流益少而漕
亦不行故壩以障其出流駛而不積則涸故閉閘以須
其盈盈而啟之以次而進漕乃可通潦溢而不洩必潰
[004-1b]
於是有減水閘溢而減河以入湖涸而放湖以入河於
是有水櫃櫃者蓄也湖之别名也而壅水為埭謂之堰
沙澥之處謂之淺淺有鋪鋪有夫以時挑濬此則衛河
亦有之矣


  由沛縣入魚臺境為閘者二曰利建即宋家口嘉靖四
十五年建月河長七十五丈迤北十八里曰南陽元至
順二年建月河長三十五丈宣德七年重脩減水閘十
四俱隆慶二年建以洩新河水入南陽湖者也壩一曰
[004-2a]
南陽隆慶元年建淺鋪二十一湖一曰獨山即南陽湖
隆慶元年北岸築䂖隄三十餘里


  舊運河在昭陽湖西為閘者三曰孟陽泊在縣治東元
大德八年建月河長十二丈迤北八里曰八里灣宣德
八年建月河長二十七丈又北八里曰榖亭元至順二
年建月河長五十八丈積水閘二壩一今皆廢淺二十


  由魚臺而北逹於濟寧其東岸鄒縣境也為小閘一成
[004-2b]
化十年建淺一曰埢里


  由鄒而北入濟寧境自州以西則濟寧衛分地也為閘
十四曰棗林距南陽十二里元延祐五年建月河長八
十丈正德二年重脩迤北六里曰魯橋永樂十三年建
正德二年重脩月河長一千一百六十五丈在河西岸
隆慶四年改為正河又北五里曰師家莊元大德二年
建月河長四十丈又北十五里曰仲家淺宣德五年建
月河長五十一丈萬歴十二年重脩又北五里曰新閘
[004-3a]
元至正元年建月河長五十一丈又北八里曰新店元
大德元年建月河長五十一丈嘉靖十四年重脩又北
十八里曰石佛元延祐六年建掘土中得石佛像十二
故名月河長七十九丈𢎞治六年重脩又北八里曰趙
村元至正七年建月河長九十八丈𢎞治十二年重脩
又西北三里曰在城元大德七年建𢎞治十二年重脩
又西北一里曰天井元至治元年建一云唐尉遲敬德
所剏也其西南曰分水元大德五年建月河閘三上下
[004-3b]
二閘俱天順三年改建曰下新即在城月河曰中新至
上新一里成化十一年建曰上新即天井月河減水閘
六新店新閘仲家淺各一屬州五里營十里鋪安居鎮
各一屬衛萬歴十七年建壩一曰趙村月河石壩𢎞治
初建淺十七曰硯瓦溝曰棗林曰魯橋曰師家莊下曰
師家莊上曰仲家淺曰新閘曰新店曰花家曰石佛曰
楊灣曰趙村曰五里曰十里曰安居曰永通曰曹井橋
湖一曰馬塲一名任湖在五里東周圍四十里上受獨
[004-4a]
山湖之水


  起魚臺至濟寧有舊運道焉有閘四曰廣運上𢎞治四
年建曰廣運曰永通下成化十一年建曰永通洪武四
年建今俱廢淺二十


  由濟寧而北其左為鉅野有閘一曰通濟距天井三十
五里萬歴十六年建月河長七十二丈壩一曰蓬子山
一名彭祖上壩成化四年築淺五曰火頭灣曰梁家口
曰白嘴兒曰小長溝曰黄沙


[004-4b]
  由鉅野而北其左為嘉祥有減水閘六壩一淺四曰大
長溝曰十字河曰寺前曰孫村


  由嘉祥而北為汶上境有閘五曰寺前距通濟三十五
里正德元年建迤北十五里曰南旺上一名柳林閘又
北九里曰南旺下俱成化六年建又北十五里曰開河
元至正間建永樂九年重脩月河長一百二十六丈又
北十二里曰袁家口正德元年建月河長九十九丈月
河閘二在南旺上下成化間建減水閘九曰焦欒曰盛
[004-5a]
進曰張全曰劉𤣥曰孫強曰彭室曰常名曰闗家大曰
兼濟壩一曰五里鋪滚水石壩在河西岸萬歴十七年
建淺十四曰南界首曰䂖口曰柳隄曰南旺曰鵝河口
曰田家口曰闞城曰開河曰劉家口曰袁家口曰闗家
口曰張八老口曰歩家口曰北界首湖一曰南旺在漕
河兩涯周圍百八十里中為二長隄漕渠貫其中嘉靖
二十二年重脩其中畫為三在漕渠之西者曰西湖縈
廽九十三里成化四年始砌石隄嘉靖二十二年重脩
[004-5b]
萬歴十七年加築舊隄一萬二千餘丈添築東靣子隄
一千二百餘丈其東曰蜀山湖周廽六十五里嘉靖二
十年創築東隄萬歴二十五年重脩曰馬踏湖周廽三
十四里萬歴十七年築隄三千二百丈


  由汶上而北入東平境有閘三曰靳家口距袁家口十
八里正德十二年建月河長一百八十四丈迤北三十
里曰安山成化十八年建又北三十里曰戴家廟嘉靖
十六年建洩水閘一曰金線在戴家廟北景泰五年建
[004-6a]
湖口閘二北曰似蛇溝南曰八里灣萬歴二十二年建
壩二曰戴家壩至州六十里永樂九年建曰坎河口石
壩萬歴十七年建淺十七曰沙堆曰邢家莊曰蘇家莊
曰譚家莊曰安山上曰安山下曰積水湖曰馮家莊曰
劉家莊曰李家莊曰王仲口曰果家莊曰靳家口曰戴
家廟曰韓家口曰張長口曰劉家口


  由東平而北入壽張縣境有積水閘二曰沙灣閘成化
七年建曰高口閘堰一曰野豬腦縈廽三十餘里淺五
[004-6b]
曰戴家廟下曰劉家口曰戴洋口曰沙灣曰張家莊
由壽張而北入東阿縣境有閘一曰通源在張秋城南
運河西岸即廣濟渠也景泰四年徐有貞治沙灣決河
先為䟽水之渠起張秋金隄通壽張之沙河西南至於
竹口又西南至大渚潭乃踰范暨濮而上又西北接河
沁之水命曰廣濟渠渠口為通源閘有䂖隄二道自大
感應廟起至沙灣長一百六十丈天順八年脩創自沙
灣起至荆門驛長一千九百三丈有五空橋在張秋城
[004-7a]
南與沙灣相對即減水石壩廣袤各十五丈又於上甃
石為五竇以漕渠餘水入之小鹽河𢎞治四年建淺八
曰掛劒曰新添曰沙灣曰北灣曰安家口曰仲渡口曰
南浮橋曰北浮橋


  由東阿而北入陽榖縣境有閘六在張秋北十里曰荆
門上又北三里曰荆門下又北十里曰阿城上又北三
里曰阿城下又北十二里曰七級上又北三里曰七級
下皆元時建永樂間脩淺十曰何家口東岸曰何家口
[004-7b]
西岸曰館驛灣東岸曰館驛灣西岸曰張家口曰秦家
口曰劉家口曰義河口曰官窰口曰渡口


  由聊城縣東岸北至博平縣境西岸北至堂邑縣境有
閘四曰周家店距七級十二里元大德四年建迤北十
二里曰李海務元元貞二年建又北二十里曰通濟橋
又北二十五里曰永通俱永樂十六年建減水閘四淺
鋪二十三曰北壩口曰徐家口曰柳行口曰房家口曰
呂家灣曰龍灣曰宋家口曰破閘口曰林家口曰于家
[004-8a]
口曰周家店曰北壩口曰稍張閘曰柳行口曰白廟曰
雙隄曰裴家口曰方家口曰李家口曰米家口曰耿家
口曰蔡家口曰官窰口


  聊城西岸南自龍灣鋪北至西北壩鋪平山東昌二衛
分地也有淺二曰中淺曰小淺


  由博平縣北至清平縣境有減水閘一淺鋪六曰朱家
灣曰老隄頭曰南減水閘曰袁家灣曰朱家屯曰梭隄
由堂邑縣北至清平縣境有閘二曰梁家鄉距通濟三
[004-8b]
十里宣德四年建迤北十五里曰土橋成化七年建減
水閘三曰函谷洞曰土橋曰梁家鄉淺七曰函谷洞曰
土橋曰中閘口曰馬家灣曰北梁家鄉曰新開口曰南
梁家鄉


  由清平縣北至臨清州境有閘一曰戴家灣距土橋四
十八里成化元年建減水閘二曰魏家灣曰李家口東
岸淺鋪八曰朱家曰張家曰十里井曰趙官屯曰戴家
曰陳官屯曰趙家曰潘家橋西岸淺鋪六曰張家曰李
[004-9a]
家曰李官屯曰王官屯曰丁家屯曰魏家灣


  河自衛輝來者歴館陶縣至臨清與會通河合流而北
其淺鋪十二曰灘尚曰窩兒頭曰遷隄曰秤勾灣曰小
馬頭曰南館陶曰安靖曰黄花臺曰李家曰馬頭曰馬
攔厰曰尖冢


  由臨清州東岸北至夏津縣境有閘二曰新開上距戴
家灣三十里迤北五里曰南板俱永樂十五年建淺鋪
五曰弔馬橋曰房村厰曰上口曰丁家馬頭曰下杖柳
[004-9b]
西岸北至清河縣境有淺鋪八曰尖冢曰白廟曰羅家
曰孟家曰趙家曰郭家曰陳家曰王家南岸西至板閘
口有淺鋪六曰潘家屯曰七里墩曰潘家橋曰新莊曰
沙灣曰閘口


  由清河縣西岸北至夏津縣境有淺鋪八曰二哥營曰
嚴家曰呉家曰孫家曰葡萄曰草廟曰黄家曰賈家
由夏津縣北至武城縣境有淺鋪六曰新開口曰草廟
曰郝家曰小口子曰大口子曰横河


[004-10a]
  由武城縣東岸北至恩縣境有淺鋪十三曰商家曰白
龍曰白家曰大龍曰灣頭曰柳林曰大還曰高家曰陳
家曰何家曰半邊店曰陳家曰方遷西岸北至故城縣
境有淺鋪十二曰劉家曰侯家曰周家曰南調嘴曰北
調嘴曰絶河曰西關曰小流曰孟家曰王家曰張家曰
果子


  由恩縣東岸北至德州境有淺鋪七曰白馬廟曰高師
姑曰滕家口曰囘龍廟曰八里堂曰新開口曰曹家口
[004-10b]
而回龍廟之北有丁官屯一鋪德州衛地也有減水閘
一在四女樹


  由故城縣西岸北至德州衛境有淺鋪四曰鄭家口曰
范家圏曰焦姑寺曰孟家灣


  由德州東岸北至德州左衛境有淺鋪三曰新窰口曰
飲牛口曰耿家灣


  由德州衛西岸北至德州境有淺鋪一曰南陽務


  由德州西岸北至德州左衛境有淺鋪三曰上八里曰
[004-11a]
蔡張成曰劉皮口


  由德州左衛東西岸俱北至德州境有淺鋪四曰小西
門曰鄭家口曰四里屯曰下八里屯


  由德州衛東岸北至呉橋縣境西岸北至景州境有淺
鋪九曰張家灣曰圓窩口曰五里莊曰降民口曰丁官
屯曰劉官屯曰四里屯曰八里屯曰高官厰


  由景州西岸北至呉橋縣境有淺鋪四曰羅家口曰薄
皮口曰坡唐口曰狠家口


[004-11b]
  由呉橋縣東西岸俱北至東光縣境有淺鋪七曰降民
屯曰鐵河圏曰朱官屯曰小馬營曰郭家圏曰三里曰
王家


  由東光縣東岸北至南皮縣境有淺鋪四曰下口曰李
家曰任家曰狼拾西岸北至交河縣境有淺鋪五曰古
隄曰大龍曰桑園曰油房曰白家而二縣之界有瀋陽
衛地焉


  由南皮縣東岸北至天津右衛境有淺鋪五曰北下口
[004-12a]
曰白家堰曰雙堂曰三角隄曰馮家口


  由交河縣西岸北至青縣境有淺鋪五曰李道灣曰丁
家口曰大流口曰菱角窩曰白洋橋而其中三十八里
屬河間衛


  由天津右衛東岸北至滄州境有淺鋪四曰小白洋橋
曰大白洋橋曰南楊家口曰北楊家口


  由滄州東岸北至天津左衛境有淺鋪七曰甎河南口
曰王家圏曰冦家圏曰回回灣曰紅孩兒口曰華嚴口
[004-12b]
曰朱家墳口


  由天津左衛東岸北至興濟縣境有淺鋪九曰張家口
曰大掃灣曰高家馬頭曰安都寨曰索家馬頭曰北横
隄曰南横隄曰許家淺曰南絶隄


  由興濟縣東岸北至天津衛境有淺鋪七曰安都寨口
曰王家曰流洪曰安家曰柳巷口曰李家曰八里堂


  由青縣西岸北至靜海縣境有淺鋪六曰甎河曰運坊
曰李家曰留小曰流河曰新莊口而甎河之北運坊之
[004-13a]
南天津左衛境也有淺鋪五曰流佛寺曰北絶隄曰管
莊口曰蓮花曰石堂


  由天津衛東岸北至静海縣境有淺鋪九曰泊漲曰新
莊曰寨里曰東漫撒曰馬濟曰王家曰李家曰呂家曰
蔡家而新莊之北三里霸州分地也有淺曰蘇家


  由静海縣東岸北至天津右衛境西岸北至武清縣境
有淺鋪八曰釣臺曰雙堂曰在城曰獨流曰沙窩曰辛
口曰楊柳青曰稍直口


[004-13b]
  創建魚臺孟陽薄石牐記略牐即閘


  元趙文昌


  聖元以神武定天下遐邇率職來享來庭而江淮漕運
商旅之轉販仕宦之往來非舟楫無以濟不通此會通
河之所以作也河功告成于今幾二十年歲月滋久霖
潦浸淫岸移谷遷不無堙塞都水監上下廵視求其利
病以沛縣之金溝沽頭魚臺之孟陽薄沙深水淺地形
峻急皆不能舟遇有官物往來必驅率瀕河之民推之
[004-14a]
挽之者不下千餘妨農動衆民恒苦之遂條陳其事都
省委右司都事王濳都水太監馬之貞等臨視與所説
合議曰夫水積之不厚不足以負大舟蓄之不廣不足
以供下洩今莫若立堰以積水立牐以通舟堰貴長牐
貴堅漲水時至使漫流於其上如斯而已矣於是視地
之高下程廣狹量淺深繪圖計工以報都省議修之從
孟陽薄始今值歲晚先辦物料興工以春首為期用夫
匠一千二百三十二名監夫不足於近邑差雇五百七
[004-14b]
十一名就給工價米糧一切物料官為和買給中統鈔
五萬五千緡不敷於濟寧路官錢内支選差覆實司提
舉仇鋭來董是役預辦所需金石材木諸物指分工役
其堰横長一十二丈中為牐門外石内甓高一丈四尺
基縱廣八丈牐下廣五丈殺之如壇級以及於上五分
廣之三起於大德八年正月訖于五月凡用工十七萬
六千九百九十中統鈔十萬三千三百五十緡糧一千
二百四十七石落成之日鼔聲四起牐門啟鑰篙師
[004-15a]
序次以進前旗一指通數十百艘於飲食談笑之頃乃
命謝里高立不逺千里而來請文至再予不揆因記脩
牐之歲月如此


  兗州重脩金口閘記   劉德智


  皇元膺天命撫方夏極天地之覆載皆臣服唯謹東南
去京師萬里粟米絲枲纎縞貝錦象犀羽毛金珠琨簜
之貢視四方尤繁重車輓陸運民甚苦之至元中穿會
通河引泗汶會漳以逹于幽由是天下利于轉輸泗之
[004-15b]
源會雩於兗之東門其東多大山水潦暴至漫為民患
職水者訪其利病隄土以防其溢束石以洩其流其一
洞歲久石摧不足以吞吐今近北改作二洞以閘啟閉
中書省以聞天子可其議命下之日當延祐四年都水
太監闊開分治山東寛勤恪恭敏於事會曹掾王元從
理薄書壕寨官李克温董工役役長張聚李林路詳宋
贇秦澤分任其事夫匠一千九十石二千五百甎三萬
灰五萬木六千四百鐵錠鐵鉤鐵環不敷取諸官錢以
[004-16a]
買兗州知州尋敬提調州吏鹿果經始於四年閏正月
成於三月工告訖大祠𤣥冥釃酒割牲燔燎瘞埋吹擊
笙鼓風日清明役徒謳歌人神懽悅乃相與請辭鑱諸
石以紀其始終遂以命德智洪惟皇元起漠北以深仁
厚德奄有天下公家世鼎鼐參贊化肓今誠能實於已
而勤於官忠於上而信於下言不妄發事不輕改故民
易信而功易成雖然又豈水曹為然推此誠實以理天
下則被澤溥矣辭不獲命因書所聞以為記


[004-16b]
  重脩濟州任城東牐記  俞時中


  至元二十年朝廷初以江淮水運不通乃命前兵部尚
書李奥魯赤等調丁夫給庸糧自濟州任城委曲開穿
河渠導洸汶泗水由安民山至東阿三百餘里以通轉
漕然地勢有高下水流有緩急故不能無阻艱之患二
十一年有司創為石牐者八各置守卒春秋觀水之漲
落以時啟閉雖歲或亢暘而利足以濟舟楫惟是任城
閘東距師家莊袤六十里土壤䟽惡霖潦灌注承乏
[004-17a]
歲月至是始壞時都水少監分都水監事石抹奉議適
膺其任聞之中書省易而新之陶土為甓採石於山其
材用所須不費於官不取於民率指授役夫為之不數
月厥功告成仍即其地之西偏脩飾㕔事以為使者往
來休憇之所公退因錄其同事者職役姓氏俾刻諸石
以告後之來者


  重脩濟寧州會源牐記  掲徯斯豐城人侍讀學士


  皇帝元年夏六月都水丞張侯改作濟州會源閘成明
[004-17b]
年春二月具功狀遣其屬孟思敬至京師請文勒石惟
我元受命定鼎幽薊經國體民綏和四海辨方物以定
貢賦穿河渠以逸漕度乃改任城縣為濟州以臨齊魯
之交據燕呉之衝導汶泗以會其源置閘以分其流西
北至安民山入于新河逮于臨清地降九十尺為牐十
六以逹于漳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為牐十又南
入于河北至奉符為牐一以節汶水東北至兗州為牐
一以節泗水而會源之牐制于其中歲益久政日弛弊
[004-18a]
日滋漕度用弗時先皇帝以為憂延祐六年冬詔以侯
分治東阿始脩復舊政誕布新令嚴暴横之禁杜姦利
之門南䟽北導靡所寧處明年冬以及期請代弗許行
視濟牐峻怒狠悍歲數壞舟楫土崩石泐岌不可持乃
伐石區里之山轉木淮海之濵度工即功大改作焉明
年皇帝建元至治三月甲戌朔侯朝至于河上率徒相
宜導水東行堨其上下而竭其中以儲衆材撤故閘夷
㘭泓徙其南二十尺降七尺以為基其下植巨栗如列
[004-18b]
星貫以長松實以白石槩視其地無有所鏬漏衡五十
尺縱百六十尺八分其縱四為門縱孫其南之三北之
一以敵水之奔突震蕩五分其衡二為門容折其三以
為兩墉四分其容去其一以為門崇亷其中而翼其外
以附于防三分門縱門于北之二以為門中夾柎䂖鑿
以納懸板五分門崇去其一以為鑿崇翼之外更為䂖
防以禦水之洄洑衡薄縱皆二百三十尺爰琢爰甃犬
牙相入苴以白麻固以石膠磨礲剷磢闗以勁鐵厓削
[004-19a]
砥平混如天成冠以飛梁偃如卧虹越六月十有三日
乙卯訖功大會羣屬宴于河上以落之工徒咸在旄倪
四集酒舉樂作揮鍤決堨艤櫂啟鑰水平舟行伐鼓讙
呼進退閒暇其稱侯之功頌侯之德者雷動雲合且拜
曰惟聖天子繼志述事不易任以成厥功惟億萬年享
天之休是役也以工計䂖百六十人木十人金五人土
五人徒千四百二十人以材計木萬一百四十有一石
五千一百二十有八其廣厚皆倍於舊甓二億一千一
[004-19b]
百有五十以斤計鐵二萬五千五百麻二千三百石之
灰三億三萬三百三十有四以石計粟千二百有五十
視他牐三之視故牐倍之其出于縣官者鐵若麻木十
之七石五之一粟五之三餘一以便宜調度不以煩民
此其大較也初侯至之明年凡河之隘者闢之壅者滌
之決者塞之拔其藻荇使舟無所碍禁其芻牧使防有
所固隆其防而廣其址脩其石之巖阤穿漏者築其壞
之䟽惡者延袤贏七百里防之外增為長隄以閼暴漲
[004-20a]
而河以安流濳為石竇以納積潦而瀕河三郡之田民
皆得耕種又募民采馬藺之實種之新河兩涯以錮其
潰沙北自臨清南至彭城東至於陪尾絶者通之欝者
澌之為杠九十有八為梁五十有八而挽舟之道無不
夷矣乃建分司及會源石佛師莊三牐之署以嚴官守
樹河伯龍君祠八故都水少監馬之貞兵部尚書李奥
魯赤中書斷事官忙速祠三以迎休報勞凡河之所經
歲藏水以待渇者種樹以待休者遇流殍則男女異瘞
[004-20b]
之餓者為粥以食之死而藏饑而活者歲數千人是以
上知其忠下信其令用克果於茲役也侯亦勤且能矣
侯名仲彬河南人銘曰昔在至元惟忠武王自南還歸
請開河渠自魯渉齊以逹京師河渠既成四海率從萬
世是資朝颿夕檣垂四十年孰漫而隳翼翼張侯受命
仁宗號令風馳徴工發徒既滌既䟽濟閘攸基先雞而
興既星而休觸冐炎曦疾者藥之死者槥之奚有渴饑
拊循勞徠信賞必罰勿亟勿遲十旬之間遹績于成智
[004-21a]
罔或遺洋洋河流中有行舟若遵大逵舳艫相銜罔敢
後先亦罔敢稽賢王才侯自北自南顧盼嗟咨曰惟京
師為天下本本隆則固惟帝世祖既有南土河渠是務
四方之共于千萬里如出跬歩聖繼明承命官選材惟
侯之遇昔者舟行日不數里今以百數昔者舟行歲不
數萬今以億慮惟公乃明惟勇乃成惟亷則恕汶泗之
㑹有截其牐有菀其樹功在國家名在天下永世是度


  都水監創建榖亭䂖閘記 周汝霖


[004-21b]
  至順二年歲在辛未季夏之月會通河榖亭石閘成凡
用工九十日金石土木之工百有八十人徒八百二十
人石以塊計者二千七百三十木以株計者一萬二百
七十甓以口計者二十五萬三千灰以斤計者三十三
萬五千鐵亦以斤計者三萬一千四百其餘麻枲瓴甋
斧錯𤨏細覼縷各若干除金木糧儲出於有司他皆監
司採煉陶冶仍資傭工錢二萬五千緡閘身縱二丈又
七尺衡二丈又二尺高如之鴈翅四各亘五十尺址袤
[004-22a]
八十尺廣百又二十尺奉直大夫都水監丞阿里公命
汝霖作文以紀之詞曰欽惟聖元混一區夏定鼎幽薊
九州内外罔不臣順航四海泛九江浮于淮入于河職
貢糧運商旅懋遷以供給京師然自東阿抵臨清二百
餘里舎舟從陸車輓以進御河每值夏秋霖雨泥淖馬
瘠車僨公私病之至元二十六年朝廷用令史邊君同
知馬公言開㑹通漕河自安民山引汶泗洸等水屬之
御河度其地勢穹下前後建石閘三十餘座以制蓄洩
[004-22b]
於是川途無壅舟楫憧憧方諸陸運利相十百以故國
用充而民不匱四十年于兹矣惟棗林至孟陽薄七十
餘里湍激迅澓沙土瀢□閘再啟鑰舟方一洊嘉議大
夫都水盧公因壕寨楊溫等議宜於榖亭北郵傳西創
建石閘滙黄良艾河等泉以厚水勢則免齟齬之患詢
謀僉同乃上之省堂允請令下之日奉議大夫少監德
安帥寮屬董其事未幾會監丞阿里馳驛分治山東下
車之初首以斯閘為已任指畫夫匠親臨監督靡憚晨
[004-23a]
久分任其事公威嚴謹恪寛以濟猛人皆獻力惟恐弗
逮故能克底厥功經始於是歲之二月訖功於六月中
樹巨闥傍羅釦砌龍鱗錯落鴈翼翬飛冠以虹梁縣以
金鉤周緻縝宻混若天成於是割牲釃酒祠河伯㑹羣
屬於河上以落之舉酒作樂伐鼓啟鑰水平舟行颿檣
翳空舳艫相接進退閒暇莫不歡喜歌詠噫是役也始
則盧公建言之力中則德安公經營之勤終則阿里公
踵成之功於國於民永頼以濟於斯見聖朝人才之盛
[004-23b]
守職者不茍祿而勤於效忠矣因摭其所聞而為之記


  改作東大閘記略    李惟明


  泗别於滋陽兗道之汶支於奉符之堽城洸引之西南
㑹於任城會通河受之昔汶不通洸國初歲丁巳奉符
畢輔國請於嚴東平始於汶水之隂堽城之左作一斗
門堨汶水入洸至任城益泗漕以餉宿蘄戍邊之衆且
以溉濟兗間田汶由是有南入泗淮之派至元二十年
朝議以轉漕弗便迺自任城開河分汶水西北流至湏
[004-24a]
城之安民山以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漕至東阿由東阿
陸轉僅二百里抵臨清下漳御輸京師二十六年又自
安民山穿渠北至臨清引㳊絶濟直屬漳御由是江淮
之漕浮汶泗徑逹臨清而商旅懋遷游宦往來暨閩粤
交廣卭僰川蜀航海諸番凡貢篚之入莫不由是而逹
因錫河名曰會通於是汶之利被南北矣始輔國直堽
城西北隅作石斗門一後都水少監馬之貞又於其東
作雙虹懸門閘虹相連屬分受汶水既又以虹石水易
[004-24b]
圮迺改其西虹為今閘制通謂之東閘謂國輔所作斗
門為西閘西閘後改作址高水不能入獨東閘受水汶
水盈縮不常歲常以秋分役丁夫採薪積沙於二閘左
絶汶作堰約汶水三之二入洸至春全堨餘波以入霖
潦時至慮其衝突則堅閉二閘不聽其入水至徑壞堰
而西循故道入海故汶之堰歲脩延祐五年改作䂖堰
五月堰成六月為水所壞水退亂石齟齬壅沙河底增
高自是水歲溢為害至元四年秋七月大水潰東閘突
[004-25a]
入洸河兩河罹其害而洸亦為沙所塞非復舊河矣初
之貞為沙堰也有言作石堰可歲省勞民之貞曰漢曹
參作興原山河石堋常為漲水所壞時復脩之汶魯之
大川底沙深濶若脩石堰須高水平五尺方可行水沙
漲淤平與無堰同河底填高必溢為害况河上廣石材
不勝用縱竭力作成漲濤懸注傾敗可待晉杜預作沙
堰於宛陽竭白水溉田闕則補之雖屢勞民終無水害
固知川之不可塞也且曰後人勿聽浮議妄興石堰終
[004-25b]
困其民壅遏漲水大為民害重脩堽城閘因自作記勒
其言于石至是果如其言若合符契閘壞岸崩碑沉於
水為土石所壓是年九月都水監馬兀公來治會通河
行視至堽城謂衆曰堽城洸汶之交會通之喉襟閘壞
河塞上源要害役有先於此者乎於是用前監丞沈溫
公闢為一大閘之議命壕寨官梁仲祥李讓計徒庸度
材用量事期以狀上中書即從其請明年二月命工入
山取石煆灰市物於有司經營揆度畵圖指示以舊址
[004-26a]
弊於屢作改卜地於其東掘地及泉降汶河底四尺順
水性也袤其南北為尺百廣其東西為尺八十下於平
地為尺二十有二土木之工又入其下八尺上為石基
以承閘閘之崇於地平自基以上縮掘地之深一尺兩
壁直南北為身皆長五十尺其南張兩翼為鴈翅皆長
四十五尺其北矩折以東西各附於其旁亦長四十五
尺不為兩翼歛其前隘漲水也前盡基肩岸受水欲其
前也後遜基八之一疊石為岸承之出基之高五尺長
[004-26b]
為尺二十有五五分基之廣濶其中之一為明入明三
分深之一為金口廣尺深咫板十有三方盈金口之廣
長亘明入金口兩端各盡其深上下以啟閉者十二其
一不動為閾其大石為兩臬夾制其前卻石相疊比則
以鐡沙磨其際必脗合無間後已凡用石大小以叚計
二千六十有竒自方以尺計三萬三千六百五十甓以
萬計一十有六石灰以斤計四十六萬三千瓦礫以擔
計二萬四千木大小以株計一萬三百一十鐵剛柔以
[004-27a]
斤計三萬九百一十五麻炭諸物稱是糜錢一萬七千
餘緍役徒千人木石之工二百八十人始事於五月七
日畢役於九月十日閘既成衆合辭請公願識其事于
是屬筆于予予復之曰汶古名川昔畢公馬公用之則
為轉漕之益為漑灌之利後人用之則有横潰之憂有
墊溺之患水性非異今昔蓋用之善不善也馬公既善
用之又碑其言以示來者其慮後也深矣不有兹役曷
騐馬公之言碑仆於水豈天惡馬公𤼵其機耶將使後人
[004-27b]
獨受其害而不䝉利耶惟是役也雨暘時若漕運無愆
天其或者悔惡於人俾憶馬公之言乎既不獲辭遂為
叙導汶始末會通源委以見堽城閘水利喉襟且表出
馬公之言以為鑒又因以識興造年月脩閘之制度用
物之會計附焉公字仲彬唐古氏


  會通河黄棟林新牐記  楚惟善


  會通河導汶泗北絶濟合漳南復泗水故道入于河自
漳抵河袤千里分流地峻散渙不能負舟前後置牐若
[004-28a]
沙河若榖亭者十三新店至師氏莊猶淺澀有難處毎
漕船至此上下畢力終日呌號進寸退尺必資車於陸
而運始逹議立牐久不決都水監丞也先不華分治東
平之明年思緝熈前功以紓民力慨然以興作為己任
乃躬相地宜黄棟林適居二牐間遂即其地庀徒蕆事
經始於至正改元春二月己丑訖工於夏五月辛酉牐
基深常有四尺廣三其深有六尺長視廣又尋有七尺
牐身長三分基之一崇弱五寸不及身之半又於東岸
[004-28b]
創河神祠西岸創公署為屋以間計者十有五署南為
臺構亭其上凡用石方尺長丈為塊計三千有竒木大
小以株計四千六百五十八堊以斤計二十五萬鐵以
斤計一萬六千有竒甓一十五萬二千五百麻炭等物
稱是工匠繇卒千八十有五人用糧千七百五十斛楮
幣四萬緡制度纎悉備極精緻落成之日舟無留行役
者忘勞居者聚觀徃來者懽忭稱慶僚佐耆宿衆相與
謀謂不伐石以識無以彰公之勤且懼來者之功不繼
[004-29a]
而前功遂隳也先是民役於河凡大興作率有既廩為
常制是役將興時適薦饑公因預期遣官赴都稟命冀
得請俾貧窶者得竄其身藉以有養及久未獲命不忍
坐視斯民餓且殍遂出公帑人貸錢二千緡約來春入
役還官無何糧亦至民争趨令其軫民瘼如此又初開
月河於河東岸闢地及咫礓礫錯出舉鍤無所施迨營
牐基近西數舉武黄壤及泉訖無留礙雖國家洪福所
致抑公精誠感格天地鬼神亦隂有以相之也公哈剌
[004-29b]
乞台氏明敏果㫁操守絶人讀書一過目輙不忘律學
醫方靡不精究始由近侍三轉官受今除是役也董工
於其所者令史李中壕寨官薛源政奏差韓也先不華
工師徒長不能備載具列碑陰


  新建耐牢坡䂖閘記    劉大昕濟寧府同知


  大明受命皇帝即位之元年詔遣大將軍定山東平幽
冀兵不血刄而梁晉闗陜大小郡邑悉皆附順分兵戍
以守阨塞浚河梁以逸漕度舳艫千里魚貫□聮貢賦
[004-30a]
供需有程無阻後以黄河變易濟寧之南陽西暨周村
涯淤窒壅數壞舟楫迺遵師莊石佛諸閘北泝汶濟以
逹燕冀西循曹鄆以抵梁晉濟寧州城西二十里許耐
牢坡口者實西北分路之會坡有隄綿數十里以防河
決於是時遂開通焉倘失啟閉水勢散泄漕度愆期深
為職守憂洪武二年申請于山東行省注官分任其事
南䟽北導靡所寧處冬十一月省檄下委大昕相宜置
閘以為歲久計十二月朔同寅知府余芳通判胡處謙
[004-30b]
集議率任城簿周允暨提領郭祥至於河上視其舊口
則土崩流悍不可即功行視口之北幾一里許平衍水
滙可立基焉乃伐石轉木度工改作時氷凍暫止三年
二月二日集衆材合役丁夷土隄平水降八尺以為基
樹以棗栗密如星布實以瓦甓逈若砥平然後鋪張木
枋敷嵌石板爰琢爰甃犬牙相入復固以灰膠闗以鐵
錠磨礲剷削混然天成閘門東西廣十六尺有五寸崇
十尺一寸西北比東西廣加二尺焉閘之北東向有墉
[004-31a]
縱二十三尺西向墉縱一十五尺有竒閘之南稱是翼
如也所以捍水之洄洑衝薄也兩門之中鑿渠五寸下
貫萬年枋以立懸板復於閘之南北決去壅土以殺悍
湍且濟舟以轉折入閘自兹啟閉有常舟行如素三月
二十日告成訖功計興工至休役凡五十日以工計石
工二十九人木工四人金工二人徒二百五十人以株
計木一千三百有三枋五十甓大小七百八十有四鐵
錠一百毎錠重六斤四兩鐵斤重二百五十五木炭斤
[004-31b]
重一千五百四十二石灰斤重六千三百四十四工之
食粟八石零七升若鐵粟則取給於官餘悉因沂兗二
州任城滕鄆諸縣土地所有規措給用雖少勞於民而
民樂於趨事不費於官而官亦易於成功此大較也大
昕雖董是役而主簿周允晨夕陳力勤敏不怠其功其
勞不可蓋也遂具載本末于石以垂永久焉


  重脩濟寧月河閘記略  廖 莊吉水人大理寺卿


  天順改元丁丑秋貴池孫公仁拜冬官主事奉命治水
[004-32a]
于濟寧濟寧天井在城二閘舊有月河距州治南三里
許上口東密邇天井閘北對㑹通河二水縱横若十字
然逮天雨潦溢潺湲相持什七南注其勢猶傾舟由閘
河而西者或至沈覆遡月河而上者艱於逆輓下口去
在城閘尤邇有閘瀕於西岸啟而舟下又有衝激之虞
雖善計者末如之何先是冬官主事永豐陳公律蘄陽
陳公溱繼蒞其地議以下口舊閘移入百餘尺改上口
於迤西餘七百武棄㑹通河不對置兩口而梁於其上
[004-32b]
置閘於兩口之下時水盈縮而閉縱之庶免前患議定
以聞詔許之工未舉孫公來代時巡撫都御史牟公富
尚以民貧財乏為難孫公乃計在官之料儲庫之積物
因其舊力省於人郡邑所供者苐石灰炭而已復以聞
上可其奏而鎮守平江侯陳公豫巡河御史蘇公燮王
公祥山東布政司參政李公讚按察司僉事劉公進協
謀併智贊相為多相其事者則兖州府知府郭君鑑董
其事者則推官范君雯始事于己夘之冬訖工于庚辰
[004-33a]
之春學正陶君鼎輩咸願刻石紀成而因都督趙公輔
屬筆於予夫以天井在城二閘前人為之備矣月河上
下二口則未備焉自前迄今皆知其不便而末如之何
今二陳啟之於前孫公成之於後經營有方措置有道
官不為擾民不為勞可謂克脩前人之未備便今人之
未便者矣歐陽子有云作者未始不欲長存而繼者常
至於怠廢使其繼者恒如作者之心則天下後世豈有
遺利哉故為之記使來者尚有考而用其心也


[004-33b]
  兗州金口堰記略    劉 珝壽光人大學士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顧無可為之人此伊昔金口堰之
廢必抵于今而始成也堰距兗州東五里許以其障沂
泗二水入金口閘西逹濟寧會通河因號今名考之後
魏及隋元以來皆甞脩築以通漕運都之建不一堰之
興廢亦不一暨我太祖髙皇帝定鼎金陵無事乎堰太
宗文皇帝駐蹕北京復通漕運而堰多事矣前此堰築
以土毎夏秋之交波濤洶湧即圯無餘萬夫之役不貲
[004-34a]
之費為之蕩然自永樂以迄于成化朝廷雖數命官脩
固卒莫能底定歲庚寅都水主事宜興張盛克謙祗承
是任肆以興復為己任乃曰與其屢費以病民孰若一
勞而永逸適冬官亞卿喬公志𢎞催督漕運首以白之
遂䟽其實以聞上下公卿議率以為可行已而秋官亞
卿王公宗貫繼志復注意提督奬勸又得山東少參尹
公朴之僉憲王公廷言相與維持其事事駸駸乎嚮成
矣克謙結一草廬於堰側晨夕坐卧其中始終不懈財
[004-34b]
不取于民唯以堰夫歲辦樁草折納米粟懋易一切物
料躬率夫匠採石於山伐木於林煆灰於野凡百所需
悉區畫有方復檄兗州同知徐福輩分司其事涓卜鳩
工官使畢集興于成化七年九月訖於次年六月計堰
東西長五十丈下濶三丈六尺上濶二丈八尺自地平
石計五層高七尺湫口三處眎水之消長時其啟閉横
巨石為橋以便往來堰北復作分水二鴈翅二以殺水
勢堰南北趺水石直五尺横四十丈以固堰基是役也
[004-35a]
石以片計餘三萬樁木以根計餘八萬灰以斤計餘百
萬以至黄糯米鐵錠鐶木石灰合用諸料俱不下千萬
夫匠二千五百有竒在公之人賞勞錢數萬緡食米千
石皆克謙自所措置一毫不取于有司堰既成堅完具
美規制宏壯不惟積水可以西接漕運且俾一方行者
無病渉之虞于時衆方嘆克謙之不可及也後數月宗
貫復廵行堰上忻羨不已爰命孔廟奎文閣典籍許節
之持致仕參議劉廷振孫廷昭所所為事紀徴言夫許
[004-35b]
景山脩蕭何故堰而成大利趙思寛脩信臣故渠而致
沃壤廣莫如海范文正築之以灌通泰深莫如洛嚴熊
穿之以溉重泉以及考亭朱子䟽脩南康召陂一舉多
得皆期於必成而行者也故卒無不成此克謙所以排
衆議而不顧斷㫁乎期於必成而後已遂勒斯言于石


  堽城壩記略      商 輅淳安人大學士


  汶泗二水齊魯名川分流南北不相通自古浮于汶者
自兗北而止浮于泗者自兗南而止元時南方貢賦之
[004-36a]
來至濟寧舎舟陸行數百里由衛水入都至元二十年
始自濟寧開渠抵安民山引舟入濟寧陸行二百里抵
臨清入衛二十六年復自安民山開渠至臨清乃于兗
東築金口堰障泗水西南流兗北築堽城堰障汶水南
流而二水悉歸漕渠于是舟楫往來無阻因名曰會通
河我文皇帝遷都于北爰命大臣相視舊規築堰䟽渠
漕運復通第堰皆土築毎遇淋潦衝決水盡泄漕渠盡
涸隨築隨決民甚苦之成化庚寅工部尚書郎張君克
[004-36b]
謙奉命治河歴觀舊跡嘆曰以石易土可一勞永逸何
乃因循弗為經久計乎于是督夫採石首脩金口堰不
數月告成凡應用之需以一歲樁木等折納沛然有餘
曰斯堰既脩堽城堰亦不可已方度材舉事遽以言者
召還已而廵撫牟公觀其成績騰章奏保用畢前功至
則以堽城舊址河濶沙深艱于用力乃相西南八里許
其地兩岸屹立根連河中堅石縈絡比舊址隘三之一
于此置堰事半功倍遂擇癸巳九月望日興事儲財聚
[004-37a]
料百需咸備明年春三月命工淘沙鑿底石掌平底之
上甃石七級毎級上縮八寸高十有一尺中置巨細石
煑秫米為糜加灰以固之底廣二十五尺靣用石板甃
二層廣一十七尺尺袤一千二百尺開湫口七各廣十
尺高十一尺置木板啟閉遇水漲啟板聽從故道西流
水退閉板障水南流以灌運河兩端逆水鴈翅二各長
四十二尺順水鴈翅二各長二十五尺為分水各廣二
十三尺袤一百三十尺兩石際連以鐵錠石上下䕶以
[004-37b]
鐵拴湫口横巨石三四長十餘尺河舊無梁民病渉堰
成遂通車輿有元舊閘引沙入洸洸淤汶水不能入兹
堰東置閘為二洞皆廣九尺高十一尺中為分水一旁
為鴈翅二亦用板啟閉以候水消漲漲則閉板以障黄
潦消則啟板以注清流洞上覆以石石之兩旁仍甃石
高一十有八尺中實以土與地平俾水患不致南侵洸
河免于沙淤閘之南新開河九里引汶通洸河口逼崖
自顛至麓皆堅鑿堰兩閲月始通肇工于九年九月訖
[004-38a]
工于十年十一月是役所費較之金口不啻數倍而民
不擾者以前折納外所增無㡬葢處置得宜區畫有方
所以開漕運無窮之利者實在于此都憲嘉其功之成
命兗郡守錢源徴予以記往歲克謙還自東魯語及修
堰之役予心善之克謙再行予實從臾乃今績用有成
可靳於言耶昔白公穿渠民得其利歌曰衣食京師億
萬口若克謙斯堰之築漕河允頼公利兼濟視白渠之
利不尤大乎予故備書其事為記克謙名盛常之宜興
[004-38b]
人天順庚辰進士都水員外郎


  安平鎮減水䂖壩記   李東陽長沙人大學士


  𢎞治初河徙汴北分為二支其一東下張秋鎮入漕河
與汶水合而北行六年霖雨大溢決其東岸截流徑趨
奪汶以入於海而漕河中竭南北道阻上既命都御史
臣劉大夏治厥事復特命内官監臣李興平江伯臣陳
鋭總督山東兵民夫往共治之僉議胥協䟽塞竝舉乃
於上流西岸䟽為月河三里許塞決口九十餘丈而漕
[004-39a]
始復通又上議䟽賈魯河孫家渡塞荆隆口黄陵岡築
兩長隄蹙水南下由徐淮故道又議以為兩隄緜亘甚
逺河或失守必復至張秋為漕河憂乃相地於舊決之
南一里用近世減水壩之制植木為杙中實甎石上為
衡木著以厚板又上墁以巨石屈鐵以鍵之液糯以埴
之壩成廣袤皆十五丈又其上甃石為竇五梁而涂之
梁可引繩竇可通水俾水溢則稍殺衝齧水涸則漕河
獲存庶㡬役不重費而功可保工既告畢上更命鎮名
[004-39b]
為安平命工部伐石勑内閣臣各紀功績臣東陽當記
竊考之治水之法䟽與塞而已矣塞之説不見於經中
古以降隄堰議起往往亦以為利利與害相值必較多
寡以為重輕若敺土石當水之怒費多而利寡此古人
深戒惟水勢未廹後患尙未形周思豫制以為之備則
障之利亦不可誣况兹壩者勢若為障而實䟽之故其
䟽不至漏障不至激去水之害以成其利蹔勞而永逸
費雖不能無而用則博矣揆之善溝者水潄善防者水
[004-40a]
淫之云者不亦兼而有之乎易象財成書陳脩和君出
其令臣宣其力雖小大勞逸不同同是道也嗚乎天下
之事莫患乎可為而不為彼宦成之怠交承之諉遺智
餘力未有不貽後日之悔者獨水也哉人無於水監當
於民監斯言也可以喻大矣唐韋丹築扞江隄竇以䟽
漲詔刻碑紀功著在國史臣不文謹書此為明命復


  安平鎮䂖隄記     謝 遷餘姚人少傅大學士


  國家定鼎燕京凡上供之需百官六軍之餽餉大率仰
[004-40b]
給東南舟楫轉輸以免陸地飛輓之勞與海運風濤之
險實維漕渠是賴兗之東阿張秋鎮適居漕河之路往
歲河決黄陵岡奔注張秋而渠之東隄潰決水由鹽河
以入於海越歲淋潦助虐勢益悍急決口之廣至九十
餘丈盡奪漕渠東注而南北舟楫幾至不通天子以為
憂亟命治之遣内外重臣往總其役合山東兵民夫殫
力畢作五閲月而功告成賜鎮名曰安平以示永頼於
是内外重臣皆召還而山東布政司參政晉陽張公縉
[004-41a]
甞與董治之任效勞為多天子知其能超擢通政使司
右通政俾專理河防公益感激思奮乃諗於衆曰兗當
河下流之衝自昔被患已劇今雖底寧而將來不測之
虞亦未可知隄必甃之以石庶可以障湍激之悍沙灣
石隄無恙此明驗也既而詢謀僉同鳩工集事先實土
以厚其址然後布&KR0891疊石石必為亷隅灰液其縫毎數
十丈内為階級以便登降隄外附土丈餘高突數尺以
防侵刷起自荆門驛之前邐迤而南至新建石壩以與
[004-41b]
舊石隄接長以歩計者二千二百八十有二高以層計
者十有四深下要害處則加石或七八層或二三層所
用木石蒭灰皆出河夫歲辦工匠餼廩皆出自官不别
取辦於民經始於𢎞治丙辰之春迄庚辰春三月而畢
東阿知縣秦昻甞與從事兹役具以告予謹記之以詔
其後


  建堂邑縣土橋閘記略  邱 濬瓊山人大學士


  皇明因勝國會通河故道而深廣之通江淮漕以實京
[004-42a]
師餘六十年于兹矣然地勢之變天時不常盡人事者
必隨時因勢一節宣之然後盡其用而利濟於無窮焉
自河決陽武潰出張秋之後朝廷既命大臣築塞之以
復其舊矣然其間猶有所壅滯之處一時任事諸臣隨
所在而爲其防備非一所也河流經東昌府之堂邑縣
境地名曰土橋其上流之牐曰梁家鄉沿而至是十有
三里下流之牐曰戴家灣泝而至是二十有八里又四
十里抵臨清之上牐漕舟至此出會通而下漳御僅七
[004-42b]
八十里爾輙膠淤淺而不能行日集而羣聚於土橋上
下十數里間舟人呌囂推挽力殫聲嘶望而不可至主
漕計者病焉時山東按察僉事陳善專理其境之運道
議於此建牐以積水之舟屢言於工而弗見報都憲翁
世資廵撫山東所至詢民疾苦善乃以狀上公具聞諸
朝天子可之下其議於工部仍命吏部設官如常制公
得請躬涖其處區畫事宜俾君專其事君計徒庸致才
用授其屬東昌府通判馬聰等督工即功於所謂土橋
[004-43a]
者建石為新牐凡其䂓制之廣狹長短與夫䟽水之渠
祠神之宇涖事之署悉如常度經始於成化癸巳冬十
有一月之朔至明年甲午春二月吿成


  脩臨清州南板閘記   劉夢陽臨清人主事


  汶水發源于泰山諸泉至汶上縣南旺湖口南北分流
為漕河南至徐沛合河沁以入淮北至臨清會衛河以
逹海泉㣲流澁故建閘蓄縮而節用之臨清閘北流之
裔尤要焉過是則衛河承之無留行矣閘分兩河北曰
[004-43b]
會通曰臨清則前元所建誌所謂地勢陡峻數壞舟楫
者也南曰南板曰新開則本朝所建誌所謂地勢頗平
徃來船行者也南二閘相距甫三百弓舊閘草創一以
磚堰之名曰磚閘一以板障之名曰板閘繼後改為石
閘易以今名日逺閼泐舟楫告艱𢎞治年間司徒白昻
改脩會通閘導流而北閘底過卑便謝於前仍南閘以
行今皇帝臨御之七載冥頑弄兵水陸途絶廷議都憲
劉公總師靖醜清道通漕公抒勤脩職築亭障立保伍
[004-44a]
士鋭器精警虞削跡時京儲垂嗇運舟逄逹公於癸酉
歲春欲新南閘為利渉焉或稱截流僦功公曰詎可爾
功非數月不成何以副急餉之憂乃開北閘借便焉或
又難之公曰第為之耳以䂓畫授工徒䟽塞濬隘下舊
河之身若干闊舊河之身若干復於會通閘底沉杉九
板峻瀉旣殺膠涸亦除淡為安流大往小來窮晝繼夜
南板則撤其舊而創為之新開則仍其舊而易其閘之
金口與閘之底焉掄工而工良選材而材堅趨事有嚴
[004-44b]
布力無怠歴時告成鞏如鎔冶整如截肪以是歲六月
六日工完放舟上者無號挽之勞下者無激射之險羣
吁衆異相目以嘻曰是何就績之易䇿算之神也蓋自
前元以至今日閘更幾作率以不能利渉為憾至是始
克免焉收効於廢變易于難識洞于隱才周於事至智
也速輸貢之程廣貨殖之用加惠兆人惠澤來裔至仁
也在昔開一渠脩一堰民興謠史載事度德量力於公
其大小久近何啻倍蓰可無紀乎用是礱石薦詞俾後
[004-45a]
賢有考焉公名愷保定新安人


  脩臨清會通閘記    徐 溥


  昔在太宗文皇帝肇建北京以糧運仰給東南而海運
危險非長䇿也始改造運舟由裏河而行歲漕四百萬
石以為定制歴歲既久國用給足積其嬴餘不可勝計
然河道自臨清以南至于徐州凡千餘里地形髙下不
啻數丈自前元以來置牐蓄水而舟始通在臨清境上
則有會通東西二牐葢當時開會通河引汶水由安山
[004-45b]
歴東昌至此以入衛河故亦以會通名之永樂間初行
漕法以東牐既壞甞加脩治更六十餘年衛河益深牐
益高水勢衝激益險甚為行舟之患故廢其牐者三十
年于此乃𢎞治庚戌黄河決封邱之金龍口其流泛溢
將出運河都御史錢公廵撫山東具䟽言于朝下大臣
議僉謂宜擇人治之毋緩命刑部于左侍郎白昻以徃
既至督治有法而河得無事他日行視河道于齊魯間
至臨清問知東牐之廢與錢公謀曰是州為汶衛交流
[004-46a]
之地而運舟之所皆經者也牐雖重建其可以役大而
免乃協謀于廵按憲臣暨藩臬諸司檄東昌知府趙琮
臨清知州張增出公錢為材用人力之費而委推官戴
澄專其事若工部郎中呉珍主事陳玉按察司副使閻
仲宇皆分司其地實總督之經始于庚戍三月至六月
而工畢牐成去舊址餘百丈崇廣長闊悉如䂓制其深
則與河等於是水勢既平舟行上下如乘安流公私便
之夫五行皆生于天地以資人之用者也人茍不盡裁
[004-46b]
成輔相之道則天地雖生之而亦不適於用若夫水之
潤物以行舟其用尤大者然其性本下適與土之高者
相值亦惟傾而去之而反有害於人矣故後世始置為
閘以節宣之乃能盡水之用而有利於天下國家也今
白公當治水之際其勞已甚以其餘力復為此舉易害
為利轉危為安其才真可任而不負朝廷之所託者乎
凡公治水成績别有紀載此特書建牐一事故不假及云


[004-47a]
  坎河口記略      萬 㳟南昌人總河都御史


  濟水伏流至泰山溢為諸泉滙為汶北入鹽河道青州
東注于海初尚書宋公壩戴村濬源穿渠百里南注之
逹于南旺以其七北會漳衛而捷于天津以其三南流
會河淮而逆諸安東皆入海青州道絶是以汶之全力
濟滕兗東臨八百里故陸地運舟而不膠然非汶之性
也其勢曷甞一日不欲東注哉𢎞治中汶大溢勢不能
決戴村則潰裂而假道于坎河口坎河者入海之捷徑
[004-47b]
也若建瓴而下南流遂㣲治水者議隄坎河口歲隄歲
敗莫如之何則議捐南旺兩涯膏腴數千頃為蜀山馬
踏南旺湖命曰水櫃以待運而坎河東注者日澌月流
注南旺者幾絶隆慶壬申余治水至濟上患之乃與主
事張君克文徘徊泗汶之集周覽坎河之口向張君嘆
曰獨奈何不以有源者為水囊而以無源者為水櫃乎
北有龍山焉亂石如魚鱗君取彼石灘坎河口則萬世
計也乃役丁夫七千有竒運石湮河始于壬申之仲冬
[004-48a]
成于癸酉之孟春灘博一里袤一里而强壓河根而上
崇丈餘秋水時至則令灘踰而瀉之復青州之故道春
夏運行則令灘止而注之入安東者趨而左入天津者
趨而右灘若天成汶失故吾蓋不能自制其命矣于是
秋不雨至于春二月閘水瀰瀰運艘繩繩張君撫膺高
蹈為余言宜有記令後來者世守之余曰夫拂其性而
激之逆其流而役之使汶水鼎足以裂不得全其天然
吾過也吾過也然汶上濟隂湯湯淫淫孰與三分者以
[004-48b]
濟社稷之急而紓百姓之煩疴則汶雖失全性而有全
名不顯汶神其將知我乎其將罪我乎張君乃刻石


  守壩論略       張 純


  漕河之有戴村譬人身之咽喉也咽喉病則元氣走泄
四肢莫得而運矣昔在創建之功歲增土以培之植柳
以䕶之多設夫以守之其防衛蓋甚密也後土日增柳
日固則夫議停役矣所以寛民力也然物久則壞防弛
則廢即今單薄日甚原植䕶柳十無一二存矣况兗地
[004-49a]
土踈汶性湍急萬一水失其性得無慮與然則為之奈
何乗泉夫之餘力歲加脩築增鋪舎植新柳令見役之
夫力加守䕶則盤錯根深壩將自固壩固將無所事節
乎曰不可也彼其淜湃浩蕩之勢非有以順之則拂非
有蓄之則溢拂與溢等害耳故毎遇水潦須決坎河口
以殺之殺之不足則開滚水壩又不足則開減水諸閘
或順之入海以披其勢或蓄之入湖以納其流㣲則盡
塞令餘波悉歸于漕是節之者固所以守之也此營衛
[004-49b]
吐納之説也不然三汶争趨源大流長夏秋水潦怒激
奔逸豈一壩之所能支與


  東平坎河口壩記    于慎行東阿人大學士


  考之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歴奉高嬴博之境而西過
剛縣南剛縣者今之堽城又西南過章章者今之鄣城
坎河之泉注之又西南過無鹽無鹽謂之須昌今為東
平又西南徑壽張故城之北至安民亭入於濟則今運
河西濟故瀆也蓋濟之見與伏不常而汶之西流而合
[004-50a]
於濟則所從來久矣國家永樂中尚書宋公開會通河
始築土於坎河之西謂之戴村壩以遏其西流之道而
南出之汶上以入于運其稍逸而西出者環東平而北
承濟故瀆之支流號為大小清河以入于海則所謂鹽
渠云會通河成東兗之泉皆滙放汶泗轉注漕渠一盂
一勺民間不得有焉即稍逸而西出海王之國竊借以
行鹽筴皆漕餘瀝也而濟之名賴以存焉爾豈能與漕
争哉歴歲滋久壩或圯墜時以全流漫衍而西夏秋伏
[004-50b]
發南旺以北舟膠不行則漕渠病東原之田或苦羨溢
膏壤畝鍾化為沮洳則民亦病是左涸漕渠右蕩平陸
而以利鹽筴也海王之國歲所佐水衡少府㡬何而苦
東原之民以與漕争若此乎然又有異焉障而不洩漕
亦苦溢故斟酌挹損制河渠之盈虚在汶之上流耳隆
慶中少司馬萬公謂汶至戴村勢如建瓴不可復收且
以土為壩䟽而善潰乃上就坎河口壩以積石石如累
丸沙流其下久之亦潰而坎河之功始于此萬歴丁亥
[004-51a]
河決病漕詔簡從官行視今太僕卿常公為工科都給
事中奉璽書從事與撫臺李公北河濟汶之間脉漕所
由通乃奏書言臣居敬與都御史臣戴行汶上流令兗
郡丞東平長吏雜視畫便宜狀皆言坎河口宜為壩其
法用丈計大石夾砌如墉實細石其中塗以堊坿上鋭
而下豐狀如魚背水高於壩漫而西出漕無溢也水卑
於壩順流而南漕無涸也且居民亦不害焉臣等謹與
郎中臣呉之龍主事臣蕭雍臣王元命按察使臣曹子
[004-51b]
朝參政臣郝維喬僉事臣和震等議皆稱便大司空覆
奏制曰可會御史大夫潘公復至率諸司道往閲乃檄
郡邑吏營焉計築石壩長四十丈高三尺上博丈五尺
下益尺六之一兩翼之長視壩減五之二厥高倍之左
右為土隄丈之二百三十東岸為石隄厚一丈經始於
萬歴戊子閏六月明年三月告成費凡八千金有竒諸
公不自有也曰兹匪神休其克有濟乃為龍宫於上伐
石紀績用示永久東平守謂行郡人請勒辭焉不佞在
[004-52a]
里中時甞遊章城父老指示坎河及宋公廟貎覽眺嘆
息低回不去謂先臣之於國家功若此其艱也自嘉靖
乙丑以來數治河隄潘公一與大司空朱公同開夏鎮
新渠而沂泗之間通再濬黃河築高堰以達海而河淮
之間通漕渠所患獨南旺以上時或少涸則其故在坎
河世争言漕輓利病置此毋談何也一旦上用常公言
下詔興築潘公受而成之費不盈萬役不踰時而漕與
民兼利焉是宋公所剏造疏引以制河渠之盈虛者至
[004-52b]
是有永頼也國家嵗運東南粟四百萬給中都官從泰
山下阯借一綫泉水爲轉輸計不得以入濟爲解卽令
岱畝之民翦蒔蓬藿之田以爲水伯假道何辭之與敢
况兼利哉夫天下事無大小操其本則易脩其末則難
今世言漕渠便宜大者引河中者瀦水小者䟽淺不知
其本在上源源之不濬而制其末流非善算也譬漏水
之在壺一以為盈而挹之一以為涸而注之晝夜不舎
無當於漏調渇烏之吻正玉虬之咽則衝渠之水可錙
[004-53a]
銖而稱矣何者得其本也故吾於坎河之築嘉諸公之
功而幸宋公之渠有永賴焉是歲也行鹽使者亦於大
小清河之間建五牐蓄水其議曰汶逸而西受之可也
汶遮而南讓之可也不與漕争汶故漕與居民既利而
海王之筴亦得以其全力佐少府水衡如故矣國家萬
萬年之功謨畫竝出一時豈不盛哉是役也董正考成
則兗州府同知陳君昌言建畫經費則東平州知州徐
君銘庀材鳩工則東平判官蔡忠沂州吏目何一鵬曲
[004-53b]
阜丞邵賔滕縣丞包揚泗水典史蔡茂魚臺典史王琮
壩成使判官汪鳯翔主之法皆得書








  北河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