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3 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 (master)


[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卷二十三
            唐 李吉甫 撰
  山南道一州案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江陵府即/荆 南郡其縣曰江陵枝江當陽長林石
  首松滋公安荆門有峽州即夷陵郡其縣曰夷陵/宜都長陽逺安有歸州即已東郡其縣曰秭歸巴
  東興山有䕫州即雲安郡其縣曰奉節雲安巫山/大昌有澧州即澧陽郡其縣曰澧陽安鄉石門慈
  利有朗州即武陵郡其縣曰武陵龍陽有忠州即/南賓郡其縣曰臨江豐都南賓墊江桂溪有萬州
  即南浦郡其縣曰南浦武寜梁山皆列襄州之前/又舊唐書地理志山南西道有商州即上洛郡其
[023-1b]
  縣曰上洛豐陽洛南商洛上津安業後改安業為/乾元新唐書列商州于闗内道杜佑通典置于洋
  州之後王應麟玉海與通鑑地理通釋載商州商/洛及江陵松滋夷陵逺安奉節各條謂據元和志
  今𫝊寫各本/並缺佚之
襄州襄陽大都督府/
  開元户三萬六千三百五十七/元和户十萬七千一百七 鄉七十七十二/鄉一百六
  今為襄陽節度使理所管襄州鄧州復州郢州唐/州隨州均州房州 管縣
  三十八/ 都管户一十四萬二千/
禹貢荆豫二州之域于周諸國則穀鄧鄾盧羅鄀之地
[023-2a]
春秋時地屬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
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荆州是也後漢建安十
三年魏武平荆州置襄陽郡自赤壁之敗魏失江陵而
荆州都督理無常處吳將諸葛瑾陸遜皆數入其境自
羊公鎮襄陽吳不復入永嘉之亂三輔豪族流于樊沔
僑于漢水之側立南雍州孝武帝以朱序為南雍州刺
史苻堅遣將苻丕攻陷襄陽序為丕所擒後堅敗州復
歸晉安帝時魯宗之為刺史仍于州理置寜蠻校尉梁
[023-2b]
太清二年岳陽王蕭詧為雍州刺史兄河東王譽為元
帝所殺詧怒以州北附西魏克江陵以詧為梁王都江
陵為西魏藩國恭帝改雍州為襄州因州南襄水為名
也按襄陽去江陵陸道五百里勢同輔車無襄陽則江
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荆州刺史將事北伐遂鎮襄陽
北接宛洛跨對樊沔為荆郢之北門代為重鎮周置總
管隋置行臺皇朝初亦置山南道行臺武徳七年廢行
臺置都督府貞觀六年廢都督府改為州永貞元年并
[023-3a]
為大都督府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六里/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八百二十五里
  東至隨州三百五十里里/東南至郢州三百二十
  南至江陵府四百七十里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西至房州陸路四百二十
  西北至均州三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賦 火麻布/緜 絹 庫路真/
  元和貢/ 麝香/弩材 綾紗/漆器 竹扇/ 橙子/ 柘木/
[023-3b]
 管縣七
  襄陽 臨漢 南漳 義清 宜城 樂鄉
  穀城
襄陽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南郡在襄水之陽故以為名魏武平荆
州分南郡置襄陽郡縣屬焉後遂不改
峴山在縣東南九里山東臨漢水古今大路羊祜鎮襄
陽與鄒潤甫共登此山後人立碑謂之墮涙碑其銘文
[023-4a]
即蜀人李安所製
萬山一名漢臯山在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
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檀溪在縣西南初梁髙祖鎮荆州聞齊主崩令蕭遙光
等五人輔政謂之五貴歎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隂懐
平京師之意潛造器械多伐斫竹木沈于檀溪為舟裝
之備參軍呂僧珍獨悟其旨亦私具櫓數百張及義師
起乃取檀溪竹木裝戰艦諸將爭櫓僧珍每船付二張
[023-4b]
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舊矣
州理中城在縣東邊一處有土赤色昔苻丕攻襄陽朱
序用道法以硃沙燻之至今土色有異西北角有夫人
城苻丕之攻也朱序毋深識兵勢登城履行知此處必
偏受敵令加修築寇肆力來攻果衄而退因謂之夫人

劉琦臺縣東三里琦與諸葛亮登臺去梯言之所也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023-5a]
習郁池縣南十四里
臨漢縣緊南至州二里/
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仲山甫之國也西魏于此立安
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
臨漢縣
縣城南臨漢水魏將軍曹仁據樊蜀將闗羽圍樊使于
禁龎徳救之會漢水暴漲羽以舟師攻禁禁遂降羽徳
瞋目不屈羽殺之
[023-5b]
故鄧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春秋鄧國也桓七年鄧侯
吾離來朝是也楚文王滅之
鄧塞故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南臨宛水阻一小山號
曰鄧塞昔孫文臺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裝治舟
艦以伐呉陸士衡表稱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謂此

南漳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漢臨沮縣地按臨沮縣今在荆州當陽縣西北臨沮
[023-6a]
故城是也後魏于此置重陽縣隋為南漳縣
荆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三面險絶惟東南一隅纔通入

柤山柤音/祖在縣東北一百八里呉將朱然諸葛瑾從沮
中乗山險道北出柤中去襄陽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
名非山蓋以地山相近因名或云司馬宣王鑿八疊山
開路于此停阻也
襄水出縣北一百一十里白石山
[023-6b]
義清縣中東北至州五十八里/
本漢中廬縣地也西魏于此置義清縣後因之
中廬故縣在今縣北二十里本春秋廬戎之國秦時謂
之伊廬項羽亡將鍾離昧家在伊廬也
長渠在縣東南二十六里派引蠻水昔秦使白起攻楚
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
南入遂拔之
宜城縣上北至州九十五里/
[023-7a]
本漢邔音/忌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邔無東言其東
逼漢江其地短促也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
者立華山郡理之後魏改為宜城周改宜城為率道縣
屬武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襄陽皇朝因之天寶元
年改為宜城縣
漢水在縣東九里
故宜城在縣南九里本楚鄢縣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引
蠻水灌鄢城拔之遂取鄢即此城也至漢惠帝三年改
[023-7b]
名宜城
樂鄉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春秋時鄀國之城在今縣北三十七里鄀國故城是
也在漢為若縣地晉安帝于此置樂鄉縣屬武寜郡隋
大業三年改屬竟陵郡皇朝改屬襄州
漢水東去縣四十二里
榖城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春秋時穀國左傳穀伯綏來朝今縣北十五里故穀
[023-8a]
城是也漢為筑音/逐陽縣蕭何子封筑陽侯即此也隋開
皇七年改為榖城縣屬襄州
筑水在縣南百二十步
鄧州南陽上/
  開元户三萬八千六百一十一/元和户一萬四千一百四 鄉五十八/鄉六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周為申國戰國時屬韓蘇秦説韓宣惠
王曰韓西有宜陽東有穰淯是也秦昭襄王取韓地置
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曰南陽三十六郡
[023-8b]
南陽居其一焉漢因之領縣三十六理宛城後漢于郡
理置南都建安中張繡屯兵于穰降魏魏于穰置萬州
晉宣王夏侯伯仁皆為都督或理宛或理新野永嘉五
年為劉聰所沒成帝咸康四年復歸于晉苻堅之亂又
沒前秦姚興時又復還晉後魏孝文帝南侵又陷之梁
普通中暫克還入魏太和中置穰州理穰縣今鄧州所
理是也隋開皇七年梁王巋入隋自穰縣移萬州還江
陵于穰縣置鄧州大業三年改為南陽郡武徳二年復
[023-9a]
為鄧州
州境東西五百九十里里/南北三百八十一
八到西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北至東都六百四十五里
  東至唐州三百二十里/南至襄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均州三百四十里里/東北至汝州四百七十五
貢賦開元貢/ 賦 白紵麻絲布/布
 管縣七
  穰  南陽 新野 向城 臨湍 菊潭
[023-9b]
  内鄉
穰縣望郭下/
漢舊縣本楚之别邑取豐穰之義後屬韓秦武王攻取
之封魏冉為穰侯漢以縣屬南陽郡後魏既克南陽于
此城置荆州隋開皇三年屬鄧州皇朝因之
音/專水北去縣七里
六門堰在縣西三里漢元帝建昭中召信臣為南陽太
守復于穰縣南六十里造鉗盧陂累石為隄旁開六石
[023-10a]
門以節水勢澤中有鉗盧王池因以為名用廣灌溉歳
歳增多至三萬頃人得其利後漢杜詩為太守復修其
陂百姓歌之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毋
南陽縣緊西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周之申國也平王毋申后之家漢置宛縣屬南陽郡
更始即帝位世祖納隂后案原本避唐太宗諱世/祖作代祖今改從史文並于
宛城魏代荆州都督所理至隋改為南陽縣屬鄧州
精山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黄巾賊據宛城漢西鄉侯朱
[023-10b]
儁擊破之餘衆走保精山謂此也
淯水東去縣三里南都賦曰淯水盪其胸是也
新野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
本漢舊縣也屬南陽郡魏代新野縣為荆州都督所理
王昶為都督即鎮此城晉惠帝立新野郡隋開皇三年
罷郡縣屬鄧州
淯水西去縣二百步
後漢西華侯鄧晨宅在縣北二十四里晨新野人世祖
[023-11a]
姊夫也初起兵新野王莽焚其冢墓洿其宅宗族怒曰
幸自富足何故隨婦家入湯鑊中晨終無恨
隂皇后宅在縣東北擣衣石存焉
向城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九十里/
本漢西鄂縣地春秋時向邑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後魏
孝文帝于古向城置向城縣屬淯陽郡貞觀九年改屬
鄧州
豐山在縣南三十二里有九鐘霜降則鳴
[023-11b]
西鄂故城在縣南二十里張衡即此縣人故宅餘址猶

魯陽闗在縣北八十里今鄧汝二州于此分境荆豫徑
途斯為險要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闗狹路峭且深
博望故城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張騫封邑
臨湍縣上東南至州八十五里/
本漢冠軍縣地後魏孝文帝割縣北境置新城縣屬南
陽郡廢帝以近湍水改為臨湍隋文帝復改為新城天
[023-12a]
寶元年又改為臨湍縣
翼望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湍水出焉
冠軍故城在縣南四十里漢武帝以霍去病討匈奴功
冠諸軍故封此縣以襃異之
後漢膠東侯賈復宅在縣南三十五里
楚堰在縣南八里擁斷湍水髙下相承八重溉田五百
餘頃
菊潭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五十里/
[023-12b]
本漢酈音/蹢縣武陶戍之地後魏廢帝因武陶戍置郡隋
開皇三年罷郡以為菊潭縣因縣界内菊水為名屬鄧

菊水出縣東石澗山其旁多菊水極甘馨谷中三十餘
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皆夀百餘歳王暢袁隗為太守
命酈縣月送水三十斛飲食沐浴悉皆用之
内鄉縣上東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楚之析邑後屬于秦史記秦昭王發兵出武闗攻楚
[023-13a]
取析十五城是也漢以為縣屬𢎞農郡後漢屬南陽郡
後魏于此置析陽郡廢帝改為中鄉縣隋開皇三年以
避廟諱改為内鄉屬鄧州
析水北自盧氏縣界流入與丹水合古今謂之析口
縣城即楚析縣也史記楚頃襄王元年秦出武闗斬楚
衆五萬取析十五城漢髙祖入闗下析酈是也
復州竟陵下/
  開元户五千二百三十二/元和戸七千六百九十 鄉一十一/鄉一十五
[023-13b]
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並屬楚史記白起拔郢東至
竟陵即此是也秦屬南郡在漢即江夏郡之竟陵縣地
也晉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復州取州界
復池湖為名也貞觀七年州理在沔陽縣寶應二年移
理竟陵縣
州境東西四百三十里/南北六百九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六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二十五里
  東至沔州陸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東北至安州三百三十里
[023-14a]
  南至沔陽縣一百三十里自縣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
  西北至郢州陸路二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 賦 白紵麻/布
 管縣三
  竟陵 沔陽 監利
竟陵縣中郭下/
漢舊縣也屬江夏郡舊縣在今郢州長壽縣界竟陵大
城是也周屬復州隋大業三年改復州為沔州縣屬不
[023-14b]
改武徳初又屬復州
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縣城本古風城也古之風國即伏羲風姓也南臨汊水
沔陽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
本漢雲杜縣地梁天監二年分置沔陽縣即今縣東三
十里沔陽故城是也今沔陽縣即後魏所置建興縣隋
大業三年改建興縣為沔陽郡武徳五年改郡為縣屬
復州
[023-15a]
沔水在縣南八十步東入汊川縣界
馬骨湖在縣東南百六十里秋夏氾漲淼漫若海春冬
水涸即為平田周迴一十五里
監利縣中下東北至州二百六十里/
本漢華容縣地也晉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監利縣屬南
郡隋開皇三年屬復州
大江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023-15b]
 
 
 
 
 
 
 
 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