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3 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八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三/
汴州陳留雄/
  開元户八萬二千一百九十/元和户八千二百一十八 鄉一百六十一/鄉五十三
  今為汴宋節度使理所管汴州宋州亳州潁州三/管縣二十八 都管户
  萬一千四百四十四/
[008-1b]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鄭地戰國魏都史記魏惠王自安
邑徙理大梁即今浚儀縣秦為三川郡地漢陳留郡之
浚儀縣也酈生説漢髙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逹之
郊漢文帝以皇子武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濕東徙
睢陽今宋州是也漢陳留郡即今陳留縣東魏孝靜帝
于此置梁州周宣帝改為汴州以城臨汴/水故也隋大業二年
州廢以開封浚儀屬鄭州隋亂陷賊武徳四年平王世
充復置汴州
[008-2a]
州境東西一百/南北二百 十六里/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東都四百二十里
  南至宋州三百里一十里/東南至陳州三百
  北至滑州二百一十里五里/東北至曹州二百四十
貢賦開元貢/ 賦 絹二十疋/綿 絹
 管縣六
  開封 浚儀 陳留 雍丘 封丘 尉氏
開封縣望郭下理東界/
[008-2b]
本漢舊縣屬河南郡魏為秦所敗走保開封此城也晉
屬滎陽郡後魏天平元年于此置開封郡髙齊天保七
年廢隋開皇六年復置開封縣屬汴州大業二年廢汴
州以縣屬鄭州武徳四年重置汴州開封又屬焉貞觀
元年廢延和元年于城内别置開封縣管東界
蓬澤在縣東北十四里今號蓬池左氏所謂蓬澤也
長垣故城一名倉垣城在縣北二十里漢陳留太守所

[008-3a]
梁王吹臺在縣東南六里俗號繁臺
沙海在縣北二里戰國策齊欲發卒取周九鼎顔率説
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即
謂此也隋文疏鑿舊跡引汴水注之以習舟師以伐陳
陳平之後立碑其側以紀功焉今無水
蓼堤在縣東北六里髙六丈廣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
其地卑濕東徙睢陽乃築此堤至宋州凡三百里
浚儀縣望郭下理西界/
[008-3b]
本漢舊縣屬陳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
浚水為名後魏置梁州陳留郡周宣帝改為汴州縣屬之
隋大業二年廢汴州改屬鄭州武徳四年于此重置汴
州以縣屬焉
夷門史記大梁城有十二門東門隠士侯嬴年七十家
貧為夷門監者魏公子無忌厚遺之不肯受遺
枯遮梁溝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引水灌大梁城于此

[008-4a]
琵琶溝水西自中牟縣界流入通濟渠隋煬帝欲幸江
都自大梁城西南鑿渠引汴水即莨蕩渠也
陳留縣望西至州五十里/
本漢陳留郡陳留縣地武帝置陳留郡屬兖州按留本
鄭邑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屬
陳故稱陳留晉為陳留國隋開皇三年分浚儀縣置陳
留縣屬汴州武徳四年屬杞州今汴州雍丘縣是也貞
觀元年廢杞州屬汴州
[008-4b]
故莘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古莘國地也湯伐桀桀與
韋顧之君拒湯于莘之墟遂戰于鳴條之野
東昏故城本漢縣縣東北九十里即湯武之户牖鄉陳
平之故里也
雍丘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漢舊縣亦古之雍國及杞國周武王克殷封禹後東
樓公于杞後魏孝昌四年分東郡陳留置陽夏郡理雍
丘城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
[008-5a]
杞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汴州
雍丘故城今縣城是也春秋時杞國城也杞為宋滅城
北臨汴河晉永嘉末鎮西將軍祖逖為豫州刺史理于
此逖累破石勒軍由是黄河以南皆為晉土人皆感悦
逖卒百姓立祠
髙陽故城縣西南二十九里顓頊髙陽氏佐少昊有功
受封此邑髙祖攻昌邑西過髙陽又酈食其墓在此
外黄故城縣東六十里黄本屬宋後屬陳留郡以魏郡
[008-5b]
有内黄故此為外黄
封丘縣緊南至州五十里/
古之封國左傳魯封父/之繁弱是也後屬衞亦屬魏漢髙祖與項羽
戰敗于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故以延鄉為封丘縣以
封翟母屬陳留郡後魏并入酸棗宣武帝又置封丘縣
屬陳留郡隋開皇三年置郡以縣屬汴州
黄池在縣南七里魯哀十三年晉侯與吳子爭盟于此
尉氏縣望北至州一百里/
[008-6a]
漢舊縣春秋時鄭大夫尉氏之邑自漢厯後魏屬陳留
郡不改髙齊省以地入開封府隋開皇六年復置尉氏
縣屬汴州武徳四年于此置洧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
汴州
三亭岡在縣西三十七里秦使謁者王稽使魏夜與范
睢言曰待我于三亭之南即此岡之南也
故鍾城在縣西三十五里魏太尉鍾繇故里
宋州睢陽望/
[008-6b]
  開元户十萬三千/元和户五千二百 鄉一百九十三/鄉八十三
禹貢豫州之域即髙辛氏之子閼伯所居商丘今州理
是也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于宋自微子至君偃
三十三世為齊魏楚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
得濟陰東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為碭
郡後改為梁國漢文帝封子武為梁王自漢至晉為梁
國屬豫州宋改為梁郡隋于睢陽置宋州大業三年又
改為梁郡隋亂陷賊武徳四年討平王世充又為宋州
[008-7a]
天寶末禄山亂兩河郡縣多所陷沒惟張巡許逺姚誾
三人堅守睢陽賊將尹子奇併力攻圍逾年不克城中
孤危糧竭相食殆盡時賀蘭進明許叔冀屯軍臨淮爭
權不協不發援師城竟為賊所陷巡逺等抗詞不屈遂
俱被害然使賊鋒挫䘐不至江淮巡逺之力也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東都九百二十里
  東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
[008-7b]
  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賦 絹二十疋/綿 絹
 管縣十
  宋城 碭山 虞城 楚丘 柘城 穀熟
  下邑 單父 襄邑 寧陵
宋城縣望郭下/
漢睢陽縣屬宋國後屬梁國後魏屬梁郡隋開皇三年
罷梁郡以縣屬亳州十六年于此置宋州睢陽屬焉十
[008-8a]
八年改為宋城
睢水西南至寜陵縣界流入
渙水西南自寜陵縣界流入
隕石水源出縣北四十里春秋時隕石于宋其處為潭
小䝉故城縣北二十二里即莊周之故里
州城古閼伯之墟契孫相土亦都于此春秋為宋國都
漢梁孝王廣睢陽城七十里開汴河後汴水經州城南
兔園縣東南十里漢梁孝王園
[008-8b]
清泠池在縣東二里
碭山縣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漢碭縣屬梁國後漢不改晉以其地併入下邑宋復置
碭縣屬梁郡後魏屬碭郡髙齊文宣帝並廢以安陽縣
屬彭城郡隋開皇十八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大業二
年改屬宋州碭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縣
虞城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本虞國舜後所封之邑後漢及晉屬梁國後魏延昌中
[008-9a]
于此置蕭縣理虞城屬沛郡髙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分
下邑置虞城縣屬宋州
孟諸澤在縣西北十里周迴五十里俗號盟諸澤
故綸城縣東南三十五里左傳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
二姚而邑諸綸
平臺縣西四十里左傳宋皇國父為宋平公所築漢梁
孝王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于平臺三十餘里與
鄒枚相如之徒並遊其上即此也
[008-9b]
楚丘縣緊南至州七十里/
古戎州已氏之地漢為已氏縣屬梁國後漢屬濟隂郡
北齊廢隋開皇五年又置屬曹州六年改為楚丘縣武
徳五年屬戴州今宋州單/父縣是也貞觀十七年廢戴州隸宋州
楚丘故城在縣北三十里
柘城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陳之株邑詩陳風株林刺靈公是也至秦為柘城縣
續漢志屬陳郡至晉太康中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貞
[008-10a]
觀初廢入穀熟寜陵二縣後縣人徭賦路逺陳訴積年
至髙宗朝復置屬宋州其羅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渙水在縣北二十九里
穀熟縣上西北至州五十七里/
本漢薄縣地置于古穀城春秋時為穀丘亦殷之所都
謂之南亳漢于此置薄縣屬山陽郡薄與亳義同字異
後漢改置穀熟縣屬梁國隋開皇十六年屬宋州隋末
䘮亂縣人劉繼叔戮力固守免陷于賊武徳二年置南
[008-10b]
穀州以繼叔為刺史四年罷以縣屬宋州
渙水在縣南二十八里
髙辛故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于此
下邑縣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漢舊縣按魯為楚所滅頃公遷于下邑漢髙祖攻下邑
拔之在漢屬梁國後漢無下邑縣魏復立焉晉宋屬梁
郡隋開皇三年改屬亳州十六年改屬宋州
故譙城縣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隂進據太丘城遂克
[008-11a]
譙城而居之謂此也
單父縣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
古魯邑也漢以為縣屬山陽郡後漢以為侯國屬濟隂
郡後魏置北濟隂郡理單父城隋開皇三年廢郡又置
單父縣屬濟隂郡十六年于縣置戴州單父屬焉大業
二年廢戴州以縣屬曹州武徳五年重置戴州縣又屬
焉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隸宋州漢髙祖后呂氏單父/人宓子賤巫馬期皆
宰單/父
[008-11b]
襄邑縣緊東至州一百一十四里/
本漢舊縣即春秋時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筐縣于
襄陵改為襄邑縣漢以縣屬梁後又屬陳留宋屬譙郡
髙齊文宣帝省入雍丘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襄邑縣屬
杞州大業三年割屬梁郡武徳二年復置杞州以縣屬
焉貞觀元年州廢縣隸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縣界流入
承筐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008-12a]
宋襄公墓在縣城中東隅故號襄陵
寧陵縣緊東至州五十九里/
本漢舊縣寧亦作甯七國時屬魏魏安釐王以弟無忌
為信陵君邑于此漢初以魏咎為甯陵君亦在此漢志
寜陵屬陳留郡後漢屬梁國晉屬宋郡改屬譙郡髙齊
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亳州十六年割屬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縣界流入
渙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008-12b]
故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以不祀為湯所滅
大棘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左傳宋華元鄭公子歸生
戰于大棘又七國反先擊梁棘即此城也
汋陵在縣南二十五里春秋鄭子罕伐宋宋將鉏樂懼
敗諸汋陵
故柘城在縣南七十里陳之株邑
故鄢城在縣南五十三里漢之鄢縣鄭伯克段于此
已吾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後漢已吾縣故城曹公初起
[008-13a]
兵于此
始基故城在縣南九十里晉蔡州刺史祖逖督護衞策
所築初乞活魁遣陳川據陳留浚儀遣將魏碩于谷水
南營逖遣策等追戰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策曰從祖
公北伐數年功始基于此因以為名
仇留故城在縣南六十五里初陳川自始基敗後遣將
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衞策進戍谷北髙丘以禦
仇留故呼為仇留城
[008-13b]
亳州望譙郡/
  開元户七萬七百三十二/元和户六千五百二 鄉一百三十七/鄉一百六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時為陳國之焦邑六國
時屬楚在秦為碭郡地漢為譙縣屬沛郡初後漢熹平
五年黄龍見譙太史單颺以為其地當有王者興不及
五十年亦當復見後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
先人舊郡又立為譙國與長安許昌鄴洛陽號為五都
後魏復置南兗州周武帝改為亳州隋亂陷賊武徳四
[008-14a]
年討平王世充復為亳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西至東都八百六十里
  正南㣲東至潁州二百六十里/西至陳州二百里
  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賦 絹二十疋黍/綿 絹 稷/ 麻/ 麥/
 管縣八
  譙  臨渙 酇  城父 鹿邑 䝉城
[008-14b]
  永城 貞源
譙縣緊郭下/
漢舊縣屬沛郡晉屬譙郡後魏無譙縣有小黄縣隋開
皇三年以小黄縣屬亳州大業二年改小黄縣為譙縣
三年以亳州為譙郡縣仍屬焉
渦水在縣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師自譙
循渦入淮
魏文帝祠在縣東五里初魏太祖以議郎告疾歸鄉里
[008-15a]
築室于此讀書秋冬弋獵以自娛文帝以漢中平四年
生于此宅
故梅城在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
臨渙縣緊西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銍縣屬沛郡後漢屬沛國魏屬譙郡梁武帝普通
中克銍城置臨渙郡以臨渙水為名後魏改置渙北縣
北齊省臨渙郡改渙北縣為臨渙縣屬譙郡隋開皇三
年廢郡留縣改置譙州神堯嘗為譙州刺史大業二年
[008-15b]
改屬亳州武徳四年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廢譙州縣隸
亳州
嵇山在縣西三十里晉稽康家于銍嵇山之下因改姓
嵇氏
酇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
秦漢舊縣屬碭郡漢屬沛郡蕭何封酇侯此邑也魏酇
縣屬譙國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酇縣屬沛郡武
徳四年改屬亳州
[008-16a]
城父縣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
春秋時陳國之夷邑亦名城父漢為城父縣屬沛郡後
漢屬汝南郡晉屬譙郡宋志闕而有浚儀縣隋開皇十
八年以重名復改為城父屬亳州
渦水西北自譙縣界流入
淝水東南至下蔡入淮
扶陽故城在縣東北三十六里漢韋賢封邑
章華臺縣南九里
[008-16b]
髙陂縣南五十六里周迴四十三里多魚蚌菱芡之利
鹿邑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漢鄲縣地春秋時鳴鹿邑屬陳國左傳晉智武子以
諸侯之師侵陳至于鳴鹿是也晉屬陳留郡隋開皇三
年改屬亳州為鹿邑縣
渦水西北自陳州太康縣界流入
鹿邑故城縣西十三里俗名㸦鄉城案㸦互古通王應/麟謂即論語之互
鄉/春秋時鳴鹿邑也
[008-17a]
武平故城縣東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漢獻帝以曹公為
大將軍封武平侯以此城為封邑
䝉城縣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
本漢山桑縣屬沛郡後漢改屬汝南郡魏屬譙郡後魏
孝文帝于此置渦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于梁梁于此
置西徐州後復入魏改為譙州改譙縣為渦陽縣隋改
渦陽為淝水縣武徳四年重立山桑縣屬譙州貞觀十
七年廢譙州割屬亳州天寶二年改為䝉城縣
[008-17b]
縣城北臨渦水後魏渦州城也東魏武定六年侯景叛
行臺慕容紹宗破景于此
檀公城本漢山桑縣城宋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居此因
名之
永城縣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
因隋舊縣本秦芒縣地漢不改後為臨睢縣之境晉蘄
縣地隋大業六年于馬甫城東北三里割彭城睢陽置
縣遂名永城屬譙郡武徳五年移于馬甫城屬譙州即
[008-18a]
今理是也貞觀十七年罷譙州以縣屬亳州
碭山縣南五十里漢祖隠芒碭山澤間應劭注芒今在
臨睢即永城縣是也碭屬梁國今碭山縣是二縣之界
有山澤之固可以隠也
故費城縣南二十里
貞源縣望東至州五十九里/
本楚之苦縣春秋時屬陳後為楚所併漢屬淮陽國後
漢苦縣屬陳國晉屬梁郡成帝更名谷陽髙齊省入武
[008-18b]
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理苦城屬亳州乾封元
年髙宗幸瀨鄉以𤣥元皇帝生于此縣遂改為貞源縣
寜平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漢縣也晉永嘉五年東
海王越自陽城率甲士四萬薨于項秘不發喪石勒兵
追之及寜平城焚越屍于此數萬衆斂手受害尸積如
山王夷甫亦遇害
𤣥元皇帝祠縣東一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
竭自武徳以來清泉沁漏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動
[008-19a]
李母祠在縣東一十四里乾封元年冊號先天太后今
謂之洞霄宮
潁州汝隂上/
  開元户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九/元和户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九 鄉五十六/鄉六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國楚滅之秦併天下為潁川
郡之地在漢則汝南郡之汝隂縣也魏晉于此置汝隂
郡司馬宣王使鄧艾于此置屯田後魏孝昌四年改置
潁州髙齊罷州置郡隋末陷賊武徳四年討平王世充
[008-19b]
于汝隂縣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為潁州移于今理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陳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東都九百六十里
  東至夀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淮約一百里
  西至蔡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
  西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開絁二十疋缺綿二十七屯/ 案 元賦𫝊寫
 管縣四
[008-20a]
  汝隂 沈丘 潁上 下蔡
汝隂縣上郭下/
本漢舊縣屬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屬汝隂郡後魏
孝昌三年于此置潁州北齊廢以縣屬汝隂郡隋開皇
三年罷郡以縣屬潁州武徳初置信州六年復為潁州
縣皆屬焉
淮水西南流入經縣南去百里
潁水西北自陳州項城縣界流入伏于城下
[008-20b]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縣界流入又東南入淮
寢丘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孫叔敖將死戒
其子請寢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縣北一里陳將任蠻奴伐齊于潁水北岸築
城以圍池隂
百尺堰在縣西北一百里司馬景王討王凌至百尺堰
即此
沈丘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
[008-21a]
本漢寢丘孫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漢為寢縣屬汝南
郡後漢加丘字東魏于此置才州髙齊文宣廢州改置
襃信縣隋不置縣邑至神龍二年十道使唐儉奏請分
汝隂置沈丘縣
小汝水在縣北
潁上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
本漢慎縣地屬汝南郡自漢訖宋不改隋大業二年置
潁上縣屬潁州三年以潁州為汝隂郡縣仍屬焉武徳
[008-21b]
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隂縣界流入去縣七十里又東北入下
蔡縣界
潁水西自汝隂縣界流入又東流入淮
下蔡縣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古蔡國又吳州來之邑也按蔡國本都上蔡
又徙新蔡後又遷此故謂之下蔡漢以為縣屬沛郡後
漢屬汝南郡隋大業二年屬潁州十二年移于今理武
[008-22a]
徳四年于此置渦州下蔡屬焉八年州廢縣屬潁州
硤石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淮水經硤石中對岸山上築
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屬下
蔡在東岸者屬夀陽
淮水西南自潁上縣界流入
淝水經縣理南去縣一里入淮
硤石城魏諸葛誕反王昶據硤石以逼誕即此城又晉
孝武帝太元八年聞苻堅入寇乃遣龍驤將軍胡彬將
[008-22b]
水軍五千援夀春既陷退保硤石亦此城也今之縣城
在舊城東北十餘里
鄧艾廟在縣西一百二十步艾為魏將作陂營屯田後
人賴其利因為立祠
 
 
 
 元和郡縣志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