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03 元和郡縣志-唐-李吉甫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和郡縣志卷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二/
陜州陜郡大都督府/
  開元户四萬七千三百二十二/元和户八千七百 鄉五十六/鄉六十六
  今為陜虢觀察使理所管陜州虢州汝州一管縣/二十一 都管户 萬一
  千九百四十七/
[007-1b]
禹貢豫州之域周為二伯分陜之地公羊傳曰自陜以
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又為古之虢國今平
陸縣地是也戰國時為魏地後屬韓秦并天下屬三川
郡漢為𢎞農郡之陜縣自漢至宋不改後魏孝文帝太
和十一年置陜州以顯祖孝文皇帝諱𢎞改為恒農郡
十八年罷陜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統三
年又罷周明帝復置屯兵于此以備齊隋大業二年復
罷以其地屬河南郡義寜元年改置𢎞農郡武徳元年
[007-2a]
改為陜州廣徳元年改為大都督府謹按陜城蒲牢與
彭城滑臺夀陽懸瓠屢經攻守皆中夏之要云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六里/南北隔河二百四十
八到西至上都五百一十里/東至東都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虢州一百三里/北至絳州一百里
  西至潼闗二百里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河中府二
貢賦開元貢/ 賦 柏子仁/絁 絹 瓜蔞絲/綿 布/
 管縣八
[007-2b]
  陜  硤石 靈寶 夏  安邑 平陸
  芮城 垣
陜縣望郭下/
本漢縣也厯代不改後魏改為陜中縣西魏去中字周
明帝于陜城内置崤郡以陜崤二縣屬焉隋開皇罷郡
以縣屬陜州
陜原在西南二十五里
虢山在縣西二里臨黄河自靈寳界流入後漢獻帝東
[007-3a]
歸至陜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從此以
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乃止
曹陽墟俗名七里澗在縣西南七里獻帝東遷李傕郭
汜追戰于𢎞農東澗天子遂露次于曹陽之墟謂此地

州里城即古虢國城西征記曰陜縣周召分職處南倚
山原北臨黄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皆為悼慄
故焦城在縣東北百步
[007-3b]
太原倉在縣西南四里隋開皇二年置以其北臨焦水
西俯大河地勢髙平故謂之太原今倉實中周迴六里
太陽故闗在縣西北四里後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也
春秋時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
徽伯故壘在縣南二里髙歡使李徽伯戍陜州太祖攻
之徽伯築壘于此拒太祖
北利人渠隋開皇六年文帝遣邳國公蘇威引橐水西
北入城百姓賴其利故以為名
[007-4a]
南利人渠東南自硤石界流入與北渠同時疏導
太陽橋長七十六丈廣二丈架黄河為之在縣東北三
里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巡遣武侯將軍丘行恭營造
硤石縣望西至府五十里/
本漢陜縣地屬𢎞農郡自漢至宋不改後魏孝文帝分
陜縣東界置崤縣明帝二年分陜崤二縣置崤郡隋文
帝罷郡以崤縣屬陜州大業二年廢入陜縣義寜元年
重置理硤石塢貞觀中改名硤石縣
[007-4b]
底柱山俗名三門山在縣東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貢曰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又東至于底柱河水分流包山山
見水中若柱然也又以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破之以
通河三穿既決河出其間有似于門故亦謂之三門漢
成帝鴻嘉四年楊焉上言底柱之險可鐫廣之上乃令
鐫之纔沒水中不能復去而令湍流沸怒為害彌甚隋
開皇三年遣倉部侍郎韋瓚自蒲陜以東募人能于洛
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于常平者免其征戍貞
[007-5a]
觀十二年太宗東巡臨幸于此令魏徵勒銘
莘野在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有神降于此
黄河西自陜縣界流入東經底柱水經注曰魏景初二
年帝遣諫議大夫寇慈帥工五千人歳常修治以平河

魏長城在縣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築東南起
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
靈寶縣望東北至州七十五里/
[007-5b]
本漢𢎞農縣自漢至後魏不改隋開皇十六年于今縣
置桃林縣屬陜州天寶元年于縣南古函谷闗尹真人
宅掘得天寶靈符遂改縣為靈寶
稠桑宅在縣西十里虢公敗戎于桑田即此也
函谷故城在縣南十里秦函谷闗城漢𢎞農縣也西征
記曰函谷闗城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其中劣
通東西十五里絶岸壁立崖上柏林䕃谷中殆不見日
關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秦法也東自崤
[007-6a]
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所謂秦得百二也隗
囂將王元説囂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闗即此也
桃林塞自縣以西至潼闗皆是也春秋時晉侯使詹嘉
處瑕守桃林之塞三秦記曰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
若有軍馬經過好行則牧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河
漫延人馬不得過矣
浢津在縣西北三里隋義寜元年置闗貞觀元年廢闗
置津
[007-6b]
曹陽亭在縣東南十四里陳涉使周文西入秦秦使章
邯擊破之殺文于曹陽即此地也後曹公改為好陽
夏縣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漢安邑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别
置安邑縣十八年改為夏縣因夏禹所都為名隋大業
二年屬河東郡武徳元年又屬虞州今陜州安/邑縣是也貞觀十
七年隸絳州大定元年割屬陜州尋屬絳州乾元三年
屬陜州
[007-7a]
涑川在縣北四十里左傳晉侯使呂相絶秦曰伐我涑
川按川東西三十里南北七里
安邑故城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夏禹所都也
安邑縣望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夏舊都漢以為縣屬河東郡隋開皇十六年屬虞州
貞觀十七年屬蒲州乾元三年割屬陜州
雷首山一名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其山有銀谷在縣
西南三十五里隋及武徳初並置銀冶監今廢
[007-7b]
髙堠原在縣北三十里原南坂口即古鳴條陌也湯與
桀戰于此
鹽池在縣南五里即左傳郇瑕氏之地沃饒近盬是也
今按池東西四十里南北七里西入解縣界
平陸縣望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本漢太陽縣地屬河東郡後漢于此置河北郡領河北
縣隋開皇十五年河北縣改屬蒲州貞觀元年又屬陜
州天寶元年改為平陸縣
[007-8a]
黄河在縣南二百步
呉山即吳坂也伯樂遇騏驥駕鹽車之地其坂自上及
下七山相重
傅巖在縣缺/七里即傅説版築之處
閒原在縣西六十五里即虞芮爭田讓為閒田之所
顛軨坂今謂之軨橋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左傳曰冀為
不道入自顛軨是也
瑟瑟窟在縣西北四十里
[007-8b]
故虞城在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晉侯使荀息假道
于虞以伐虢即此城也
下陽故縣在縣東北二十里
芮城縣望東至州/一百里
本漢河北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至後魏因之周明帝二
年改名芮城屬河北郡其年又于此置虞州武帝建徳
二年于縣置芮州貞觀元年廢芮州以縣屬陜州
黄河在縣南二十里
[007-9a]
故魏城春秋晉滅之賜畢萬是也在縣北五里
故芮城在縣西二十里古芮伯國也
垣縣上西南至州二百里/
本漢縣屬河東郡後魏獻文帝皇興四年置邵郡及白
水縣周明帝武成元年改白水為亳城縣隋大業三年
改亳城為垣縣屬絳郡武徳元年屬邵州九年屬絳州
貞元三年割屬陜縣枕黄河
垣城在縣西二十里
[007-9b]
臯落城在縣西北六十里左傳曰晉侯使太子申生伐
東山臯落氏是也
虢州𢎞農望/
  開元户一萬七千七百四十二/元和户五千二百三十六 鄉五十六/鄉三十
禹貢雍及豫二州之境周初為虢國虢有三北虢今陜
州平陸縣東虢今滎陽縣西虢在今鳳翔扶風縣也魯
僖二年晉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虢亡仍為晉地其後
三卿分晉屬韓秦兼天下屬三川郡至漢武帝元鼎四
[007-10a]
年置𢎞農郡後魏以獻文帝諱𢎞改為恒農郡孝武帝
永熙三年分為西恒農屬陜州周明帝復為𢎞農隋開
皇三年廢郡以縣屬陜州大業二年又改屬豫州三年
又于𢎞農縣置𢎞農郡義寜元年改為鳳林郡其年于
盧氏縣置虢郡武徳元年改為虢州其年改鳳林郡為
鼎州因鼎湖以為名貞觀八年廢遂移虢州于今理所
州境案州境里/數𫝊寫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四百五十三里
[007-10b]
  東至陜州一百三里里/西南至商州三百七
  西北至潼闗一百三十里自闗至華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河中府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賦 天門冬/絹 絁 地骨白皮/綿 麝香/
 管縣六
  𢎞農 盧氏 閿鄉 玉城 朱陽 湖城
𢎞農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隋大業二年省三年復于今湖城縣西南一
[007-11a]
里置尋移就郡理其年移郡于鴻臚川縣亦隨徙即今
縣是也義寧元年屬鳳林郡武徳元年屬鼎州貞觀八
年屬虢州
方伯堆在縣東南五里宋奮武將軍魯方平所築
鴻臚水過縣北十五里入靈寶界溉田四百餘頃
盧氏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六里/
本漢舊縣春秋時西虢之邑地有盧氏山或言盧敖得
道于此山宜五穀可以避水災隋開皇三年改為虢州
[007-11b]
大業三年廢以盧氏屬河南郡武徳元年又置虢州縣
依舊
熊耳山在縣南五十里禹貢導洛于此
閿鄉縣望東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湖縣地屬京兆尹自漢至宋不改周明帝二年置
閿鄉郡按閿鄉本湖縣鄉名閿古文聞字也説文從門
受聲隋開皇三年廢閿鄉郡十六年移湖城縣于今所
改名閿鄉縣屬陜州貞觀八年改屬虢州
[007-12a]
秦山一名秦嶺在縣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華州
山髙二千丈周迴三百餘里
黄巷坂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潼闗路也水經注曰河
水自潼闗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巷坂厯北出東
崤通謂之函谷闗岸髙道陿車不得方軌魏武征韓遂
馬超連兵此地又潘岳西征賦曰遡黄巷以濟潼亦謂
此也
桃源在縣東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
[007-12b]
黄河在縣北三里
全鳩水一名全節水漢戾太子亡匿之處
思子宮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武帝為戻太子所
築也
曹公故壘在縣西二十五里魏武征韓遂馬超此地置
壘又宋武之入長安檀道濟王鎭惡濱帶河險大小七
營皆此處
赫連氏京觀俗號平呉臺在縣西二十二里赫連勃勃
[007-13a]
使太原公昌攻劉裕將齡石于潼闗克之築臺以表武

玉城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盧氏縣地屬𢎞農郡後魏正始二年分立石城縣
廢帝改為玉城周武帝天和元年廢隋義寧元年重置
貞觀八年移于今理
朱陽縣上東北至州七十里/
本漢盧氏縣屬𢎞農郡後魏太和十四年蠻人樊磨背
[007-13b]
梁歸魏立朱陽郡并朱陽縣令樊磨為太守大統三年
分為朱陽郡屬東義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又省郡宣帝
大象元年割盧氏西界以益朱陽縣隋開皇四年北屬
陜州大業三年改屬虢州
湖城縣望東南至州五十二里/
本漢湖縣屬京兆尹即黄帝鑄鼎之處後漢改屬𢎞農
郡至宋加城字為湖城縣
荆山在縣南即黄帝鑄鼎之處
[007-14a]
夸父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湖縣故城在縣西南二里
汝州臨汝望/
  開元户二萬六千五十三/元和户一萬三千七十九 鄉六十七/鄉三十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周王畿及鄭楚之地後屬于晉
六國時復為韓魏之地秦屬三川郡在漢為河南郡之
梁縣地也隋開皇四年自陸渾縣界移伊州理于此大
業二年改為汝州三年改為襄城郡隋亂陷賊武徳四
[007-14b]
年討平王世充復為伊州貞觀八年改為汝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里二里/南北二百五十
八到西南至上都九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一百七十里
  南至蔡州四百五十里五里/西南至鄧州四百七十
  東至許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賦 細絁綿/絁
 管縣七
  梁  臨汝 魯山 葉  襄城 郟城
[007-15a]
  龍興
梁縣望郭下/
漢舊縣古蠻子邑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即
左傳云楚為一昔之期而襲梁及霍也
蠻中聚即戎蠻子國也在今郡西南俗謂之麻城又有
陽人聚故城在今縣西秦滅東周徙其君于陽人聚即
此城也漢末孫堅大破董卓軍于此髙齊于此置汝北
郡以備周寇故城在今縣南亦名王塢城隋煬帝改梁
[007-15b]
縣為承休縣屬汝州貞觀元年又改為梁縣
汝水經縣南三里
廣成澤在縣西四十里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遊
獵地假與貧人元初二年鄧太后臨朝鄧騭兄弟輔政
以為文徳可興武功宜廢請寢蒐狩之禮于時馬融以
文武之道並用作廣成賛以諷按此澤周迴一百里隋
煬帝大業元年置馬牧于此
周承休城在縣東北二十六里漢封周後于此
[007-16a]
黄坡在縣東二十五里南北七里東西十里隋朝修築
有溉灌之利隋末廢壊乾封初有詔增修百姓賴其利

臨汝縣上東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梁縣地先天二年置貞觀七年刺史陸長源奏請
割梁縣西界二鄉以益之乃自下縣昇為上縣案唐書/董晉傳
陸長源為汝州刺史在貞元時此訛貞觀七年舊唐書/地理志亦云貞觀八年以梁縣西界二鄉益之兼移縣
于石壕驛殆/沿訛已久
[007-16b]
魯山縣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魯陽縣古魯縣也屬南陽郡魯陽公與韓戰酣揮
戈日為退三舍謂此地也後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南
巡置魯陽鎮十八年改鎮為荆州二十二年罷荆州置
魯陽郡改魯陽縣為北山縣周改為魯山縣武徳四年
又于縣置魯州貞觀元年州廢以魯山屬伊州八年改
伊州為汝州
魯山在縣東北十里
[007-17a]
魚齒山在縣東六十里春秋楚師伐鄭涉于魚齒之下
山有滍水故言涉也
汝水出縣西一百五十里
人息山一名伏牛山
滍水出縣西大陌山世祖破王尋于昆陽士卒赴水死
者甚衆滍水為之不流即此水也
温湯水在縣西四十里狀如沸湯可以熟米側有石銘
曰皇女湯可已萬病
[007-17b]
魯陽闗水俗謂之三鵶水經縣西七里其闗三鵶鎮在
縣西南十九里後周置以禦髙齊亦名平髙城
魯城在縣東北十七里髙齊置以禦周
葉縣緊西北至州二百一十里/
本楚之葉縣春秋楚人遷許于此其後楚使沈諸梁尹
之僭號稱公謂之葉公秦置郡縣隸于南陽後漢書謂
之小長安言地沃人豐也開元三年于縣置仙州以漢
時王喬于此得仙也二十六年廢仙州屬許州其年又
[007-18a]
割屬于汝州
方城山在縣西南十八里楚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
是也
黄城山一名苦菜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即長沮桀溺耦
耕處
汝水西北流入去縣二十三里
昆陽故城在縣北二十五里後漢世祖破王尋之處
燒車水在縣南二十四里世祖破王尋燒其輜重于此
[007-18b]
水濱因名
襄城縣望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
本秦舊縣漢因之屬潁川郡春秋襄王避叔帶之難出
居鄭地氾在今縣南一里古氾城是蓋以周襄王居此
故名襄城晉及後魏屬襄城郡隋開皇三年改郡為汝
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汝州以縣屬許州開元四年
置仙州割襄城屬焉二十六年廢仙州復隸許州天寶
七年又屬汝州
[007-19a]
汝水經縣南去縣一里縣理廢汝州城即古襄城楚靈
所築後漢馮異據之降世祖莊子曰黄帝遊于襄城之
野七聖皆迷遇牧馬童子而問道焉亦此地也
郟城縣緊西北至州八十里/
本春秋時鄭地後屬楚又入于晉七國時又屬韓至漢
以為縣屬潁川郡晉屬襄城郡後魏屬南陽郡髙齊省
隋大業二年移父城縣于今縣西北五里屬汝州四年
改父城縣為郟城縣
[007-19b]
汝水西去縣七里
扈澗水出縣北三十里
父城故城在縣東南四十里故殷時應國也左傳楚大
城父城使太子建居之
龍興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
本漢郟城縣地後魏太和十八年置汝南縣髙齊天保
七年廢隋開皇十八年復置汝南隋末廢則天證聖元
年置武興縣神龍元年改為龍興縣縣城本通鵶城即
[007-20a]
後漢賈復城也復南擊郾所築後魏太和二十三年孝
文帝親征馬圈行至此城昬霧得三鵶引路遂過南山
故號通鵶城
大龍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劉累學擾龍遷于魯縣因
以名山
汝水在縣北四十五里西南從梁縣界流入
湛水在縣東三十里春秋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
戰于湛阪是也
[007-20b]
滍陽城一名應城在縣南二十五里後魏置滍陽縣隋
開皇十年改為湛水武徳四年又置滍陽縣
 
 
 
 
 
 元和郡縣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