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d0024 尚史-清-李鍇 (master)


[1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史巻一百四      志十二
           鑲白旗漢軍李鍇撰
  田賦志
昔者神農氏斵木為耜揉木為耒始教耕民知一母百
子之利乃粒食土生食食生民王者寶土生民寶食葢
不可一日離矣及禹為司空任土作貢棄為稷播百榖
馴至于周作平土之制任三壤班五土火變水行而井
[103-1b]
田立限法昭然備矣葢賦取乎下田操乎上授受有節
公私有程鄉閭州黨勤董督之是以野無廢土國無游
民公田稼不善則罪民私田稼不善則罪吏興利除害
民用以給是治之有道也暴秦墮則令民得自占田夫
然後大權逆移縱弛以逞董子所謂富者連阡陌貧者
無立錐如此而求治譬廢楫以濟川必無繇矣夫春秋
之法諸侯不得専封大夫不得専地輿臺臧獲舉有執
焉何以為治百一而賦祗益滛氓而已摭拾舊規述田
[103-2a]
賦志
井田之制莫攷其所始洎商畧得其詳然少康逃奔有
虞有田一成有衆一旅成為六十四井之甸豈夏時已
有其制與商之為制以六百三十畆之地畫為九區區
七十畆中為公田公田之中以十四畆為廬舍其外八
家各授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一夫實耕公田七
畆周時方里而井井九百畆其中為公田公田之中以
二十畆為廬舍八家皆耕百畆同養公田一夫實耕公
[103-2b]
田十畆
 按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尺六尺四寸
 為步是周尺每步少古尺一尺六寸則畮少百六十
 尺百畮少萬六千尺以六尺四寸而一得二千五百
 步為二十五畮以商之七十畮加二十五畮得九十
 五畮是每井裁少周五畮
以小司徒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
四邑為邱四邱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周/禮
[103-3a]
所謂九夫為井者井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四井為
邑方二里四邑為邱方四里四邱為甸方八里旁加一
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甸/方
八里八八開方之得六/十四井此正田之數五百七十六夫井九夫積五百/七十六夫此正
農之/數出田税三十六井此一甸旁加/一里之數三百二十四夫治
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
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也積萬井九萬夫
其四千九十六井同方六十四里開方之得四/千九十六井此正田之數三萬六
[103-3b]
千八百六十四夫此正農/之數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同實/方六
十四里旁加十六里乃得方/八十里此旁加十六里之數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
三千六百井同方八十里旁加二十里乃得/方百里此旁加二十里之數三萬二千
四百夫治澮井田之法備于一同
 賈公彦疏四都方八十里開方之為六千四百井就
 裏除四千九十六井餘二千三百四井井有九夫為
 二萬七百三十六夫不出税使之治洫四成為縣縣
 方二十里更加五里方二十五里四縣是小都五十
[103-4a]
 里四都方百里一同開方之為萬井就内除六千四
 百井餘三千六百井井有九夫為三萬二千四百夫
 不出税使之治澮
司馬法曰六尺為步步百為畆漢時二百四十步為畆/是古百二十畆當漢五
十/畆畆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
成百井十成為終終千井十終為同同方百里萬井鄭/𤣥
注終井十為通成十為終者横以十貫而為長通十為/成 十為同者縱以十聫而為方也此與周官以四逓
加之法筭/各不同此都鄙井田之法所謂八家同井者也
[103-4b]
 案井田之制周官文明甚鄭氏引司馬法一同方百
 里萬井之説而設旁加之法夫一甸既已旁加一里
 矣合為一同又旁加十里遂使一同之中正田裁四
 千九十六井正農裁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治田
 出税而旁加之田且至五千九百四井人至五萬三
 千一百三十六夫不出税而治洫與澮是旁加之田
 反溢于公田而旁加之夫反溢于正夫矣周之本制
 未必若是也攷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
[103-5a]
 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又有餘夫口受田二
 十五畝凡此諸田不附一井之旁將安從取給哉夫
 莱田者嵗更月易必不能越井而耕也餘夫者一户
 之子弟必不能别宅而居也鄭氏謂六鄉以九等受
 地皆以一夫為計其地則盡餘夫無地可受並出耕
 遂地之中百里之外其于事理有必不可者又若司
 馬法之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
 此葢三分取一爾而賈疏云井有九夫十井為九十夫
[103-5b]
 之地宮室塗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地在不易一
 易再易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三十夫受六十夫之
 地唯三十家使出馬一匹士一人徒二人此亦度一
 井九百畮之中當有餘畮以補莱田遂乃減夫以求
 其合是一井名為九夫而實則六夫矣夫求合百里
 萬井之説而設旁加求合一通三十家之説而減正
 夫牽率調停均非通論也今畫井定方用附餘田意
 之所儗理或然爾一井正田之外當附餘田五百六
[103-6a]
 畝二分有半一邑合計餘田二千二十五畝一邱合
 計餘田八千一百畝一甸合計餘田三萬二千四百
 畝開方之四周各一里三十六井得甸方十里百井
 矣一縣合計餘田十二萬九千六百畝開方之四周
 各二里一百四十四井得縣方二十里四百井矣一
 都合計餘田五十一萬八千四百畝開方之四周各
 四里五百七十六井得都方四十里一千六百井矣
 一同今計餘田二百七萬三千六百畝開方之四周
[103-6b]
 各八里二千三百四井得同方八十里六千四百井
 矣再加餘田三百二十四萬畝開方之四周又十里
 三千六百井得同方百里萬井矣田不外授農不越
 井平土之制葢不外此乎附圖/于後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鄼五鄼為鄙五鄙為縣五
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
[103-7a]
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周/禮
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鄼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四
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于川也遂廣深各二尺
溝倍之洫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仭徑畛涂道路皆所以
通車徒于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乗車一軌
道容二軌路容三軌都之野涂與環涂同可也諸侯環/涂五軌
其野涂與都/環涂皆三軌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
 賈疏從西北隅北畔至東頭有十洫一洫百夫十洫
[103-7b]
 千夫千夫萬步萬步自三十三里餘百步是少半里
 以九澮總而言之則萬夫矣
九而方一同以南畝圖之則遂縱溝横洫縱澮横九澮
而川周其外焉康成/注
 賈疏按詩有今適南畝故以南畝圖之其田南北細
 分者是以行隔為一夫十夫則于首為横溝十溝即
 百夫于東畔為南北之洫十洫則于南畔為横澮九
 澮則于四畔為大川此川人造廣深葢倍澮此川與
[103-8a]
 匠人澮水所注川者異彼百里之間一川謂大川也
此鄉遂溝洫之法所謂十夫有溝者也
 賈疏此與井田異制以九而方一同則百里之内九
 九八十一澮為井田則一同為一澮既溝澮稀稠不
 同又溝澮法以為貢子就夫税之十一而貢井田則
 九夫為井井税一夫美惡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
 是溝洫井田異也
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
[103-8b]
謂之&KR0850
 鄭注古者耜一金兩人併發之其壟中曰&KR0850&KR0850上曰
 伐伐之言發也&KR0850&KR0850也今之耜岐頭兩金象古之耦
 也漢書后稷始&KR0850田以二耜為耦&KR0850長終畆一畆三
 &KR0850一夫三百&KR0850而播種于&KR0850中苗生葉以上稍耨隴
 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比隴盡根深而能風與旱也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
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
[103-9a]
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仭謂之澮専達于
川各載其名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
之上必有涂焉考工記川此是自然之川與/九澮而 周其外之川異
此畿内采地之制異于鄉遂及公邑采地者在三百里四百
里五百里之中畿内用夏之貢法邦國用殷之助法康成/注
地有九等上中下各有三等也又别有三等謂不易一
易再易之地也食人有九等自二人至十人亦各有三
等也下地食二人三人四人中地食五人六人七人/上地食八人九人十人各有三等 康成注
[103-9b]
大司徒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
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周/禮
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也采地者公在大都卿在/小都大夫在家邑其親
王子母弟與公同在大都次疏者與卿/同在小都次更疏者與大夫同在家邑不易之地嵗種
之地美故家百畮一易之地休一嵗乃復種地薄故家
二百畮再易之地休二嵗乃復種故家三百畮康成/注
遂人掌六遂之地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
里上地夫一廛廛百畮/之宅田百畮萊五十畮萊謂休/不耕者餘夫
[103-10a]
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
夫一廛田百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周/禮
鄭司農云戸計一夫一婦而賦之田其一户有數口者
餘夫亦受此田也康成/注
 賈疏餘夫年二十九以下未有妻受口田二十五畮
 若三十有妻則受夫田百畮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
法者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
[103-10b]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嵗以
上上所長也十一嵗以上上所强也漢/志
若王制所謂百畮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
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則又以人之勤惰為言不在
受田之限也
 案内則云三十受田給征役鄉大夫註有夫有婦乃
 成家何休云一夫一婦受井田百畮并與鄭説合而
 朱子集註云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為率
[103-11a]
 受田百畮如有弟是餘夫年十六别受二十五畮俟
 其壯而有室然後受百畮之田常制之外又有餘夫
 之田以厚野人也此説為獨得然有未盡者夫地有
 九等户亦如之論其中者經有上地家七人中地家
 六人下地家五人之文是一夫上父母下妻子旁兄
 弟謂之家其七六五人之外又有弟年十六以上乃
 受餘夫田二十五畮如有數弟則各受餘夫之田以
 養其妻子逮至夫與弟各生子則身又為父其冡子
[103-11b]
 為夫次子為餘夫夫之冢子受原田弟之冢子受百
 畮之田所謂餘夫亦如之是也若如衆説一夫一婦
 與七六五人同受百畮顯與經倍而制且不均矣
堯平水土為九州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
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二十萬八千二十四頃不墾者
千五百一十萬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
三人至于塗山之㑹諸侯執玉帛有萬國四海之内東
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
[103-12a]
者八千里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
私家有九年之儲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于
塗山十損其七民離毒政將亦如之至周克商制五等
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民衆之
損將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
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至莊
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九嬪之御自世子公侯
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除有土老
[103-12b]
疾定受田者九百萬四千人其後諸侯相并當春秋時
尚有千二百國至于戰國存者十餘然考蘇張之説計
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此尚當千餘萬
帝王/世紀
賦者上之所取也役者下之所供也然皆因地制賦因
民定役賦貴薄征役取下劑過則毒民太古尚矣至禹
任土作貢始别九州田辨九等賦亦如之冀州厥土惟
白壤厥賦惟上上錯賦第一等而/錯出第二等厥田惟中中兖州厥
[103-13a]
土黒墳厥田惟中下厥賦貞賦第九等貞正也/以薄賦為正也青州厥
土白墳海濵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徐州厥土赤
埴墳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揚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
下下厥賦下上上錯賦第七等雜/出第六等荆州厥土惟塗泥厥
田惟下中厥賦上下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
中上厥賦錯上中賦第二等雜/出第一等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賦下中三錯賦第八等雜出/第七第九等雍州厥土惟黄壤
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孔氏曰田下而賦上者人功脩/也田上而賦下者人功少也
[103-13b]
五百里甸服畿内之地去王城/四靣各五百里百里賦納總禾本全/曰總
百里納銍刈禾曰銍/半藁也三百里納秸服半藁去皮曰秸服/者三百里内去王
城為近非惟納總銍秸/又使之服輸將之事也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尚/書
夏制當亦如此而其詳與商制皆莫可得聞孟子云夏
后氏五十而貢一夫受田五十畮毎夫/計其五畮之入以為貢殷人七十而助
殷始為井田之制畫地為九區區七十畮中為/公田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周人百
畮而徹周時一夫授田百畮鄉遂用貢法十夫冇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則同力而作收則計畮
而分故/謂之徹其實皆什一也龍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
[103-14a]
于貢貢者較數嵗之中以為常樂嵗粒米狼戾多取之
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
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周之
賦有二都鄙用助法鄉遂用貢法其小司徒井牧其田
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邱四邱為甸四甸為縣
四縣為都此都鄙井田而用助法者也其大司徒建邦
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
[103-14b]
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
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
者四之一公之地自食其半半貢入天子侯伯之地三/之一貢入天子子男之地四之一貢入天子
載師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以廛
里任國中之地廛里若今邑里廛民/居之區域里居也以場圃任園地圃/樹
果蓏之屬季秋于中/為場樊圃謂之園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宅/田
致仕者之家所受田士讀為仕仕者亦受田/所謂圭田也賈田在市賈人其家所受田以官田牛
田賞田牧田任逺郊之地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牛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
[103-15a]
受田賞田/賞賜之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公邑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以家
邑之田任稍地家邑大/夫采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小都卿/之采地
大都之田任畺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畺五百里王畿界也凡任地國
宅無征園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輕近/而重
逺者近多役也園廛亦輕/之者廛無穀園少利也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唯其
漆林之征二十而五漆林之税特重以其自/然所生非人力所作也凡宅不毛
者有里布不樹桑麻罰以一/里二十五家之泉凡田不耕者出屋粟罰以/三家
之/税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夫税者百畮之税家税/者出士徒車輦給繇役
[103-15b]
以時徵其賦此鄉遂公邑而用貢法者也其小司徒均
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
家三人給地有九等此據中地三等而言中地之上所/養者七人七人之中一人為家長餘六人在强
弱半强而可任/使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
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
餘為羡唯田與追胥竭作田田獵追/追寇賊也其大司馬令賦以
地與民制之上地食者參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
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參之一其
[103-16a]
民可用者家二人周禮之賦給軍用者令/邦國 賦制如六遂
此則鄉遂邦國役民之制也至周東遷其法滋壊而魯
宣公十五年初税畮公羊傳曰譏履畮而税也古者什
一而藉謂藉民力/耕公田過于什一大桀小桀减于什一大貊
小貊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成公元年作邱甲杜預注
曰邱十六井出戎馬一匹牛三頭甸六十四井出長轂
一乗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與/司
馬法/異此甸所賦魯使邱出之譏重歛詳見/兵志哀公十二年
[103-16b]
用田賦公羊傳曰田者一井之田賦者歛取其財也若
今歛民錢以田為率矣禮税民公田不過什一軍賦十
井不過一乘哀公空盡國儲用田賦過什一而左氏傳
曰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不對而私于
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于厚事取其中歛從
其薄如是則以邱亦足矣邱出戎馬一匹牛/三頭是賦之常法若不度于
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又將不足哀公問于有若
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對曰盍徹乎公曰二吾猶不足
[103-17a]
如之何其徹也由此觀之周之末季徹法不行賦嘗什
二矣至秦孝公十二年初為賦用商鞅法以三晉地狹
人貧秦地廣人寡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地復三代
無知兵事廢井田開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既而無
所稽攷則舍地而税人洎始皇三十一年始使黔首自
實田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官或耕豪民之田
則見税十五十分以五/輸田主于是乎井田什一之賦絶不復
行而民力日困矣若夫太宰以九賦歛財賄所謂邦中
[103-17b]
之賦在城/郭者四郊之賦去國/百里郊甸之賦邦甸二/百里家削之賦
家削三/百里邦縣之賦邦縣四/百里邦都之賦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闗市
之賦山澤之賦關市山澤謂/占㑹百物幣餘之賦幣餘謂占賣國/中之斥幣皆末
作當増/賦者此則計民口率出泉異乎田野之税也
[103-18a]
 
 
 
 
 
 
 
 
[103-18b]
井田圖
 井方一里 正田九百畆
           鄭氏以甸方十里百井同
           方百里萬井求其數而不
           得故設為旁加之法以旁
           加之夫為治洫治澮説誤
 正農九夫
 餘田五百六畆二分有半増入餘田/以代旁加
[103-19a]
四井為邑方二里
正田二千六百畆
 
 
 
 
正農三十六夫
餘田二千二十五畆
[103-19b]
四邑為丘方四里十六井
 
 
           正田一萬四千四百畆
           正農一百四十四夫
 
 
餘田八千一百畆
[103-20a]
四丘為甸方八里六十四井
正田五萬七千六百畆
正農五百七十六夫    鄭氏旁加法四周各加
            一里餘三十一井三百
            二十四夫治洫併前數
            為百井九百夫
餘田三萬二千四百畆以餘
田開方之四周各一里得甸
[103-20b]
方十里百井
四甸為縣方十六里二百五十六井
正田二十三萬四百畆
正農二千三百四夫     鄭氏旁加法縣方二
             十里實十六里毎甸/旁加一里得今
             數/又曰更加五里方
             二十五里此于縣内/旁加則都
餘田十二萬九千六百畆以  方五十里同方百里/同之内更不復旁加
餘田開方之四周各二里得
[103-20b]
縣方二十里四百井
[103-21a]
四縣為都方三十二里一千二十四井
正田九十萬三千六百畆 正農九千三十六夫
 
 
 
 
餘田五十一萬八千四百畆開方之四周各四里得
都方四十里一千六百井
[103-21b]
四都為同方六十四里四千九十六井
正田三百六十八萬六千四百畆 正農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
餘田二百七萬三千六百畆開方之四周各八里得同方八十里再加
餘田三百二十四萬畆開方之四周各十里得同方百里萬井
[103-22a]
 
 
 
 
 
鄭氏旁加法四都方八十里實六十四里□加/十六里得今數為六千四百井就裏除四千九十
六井此方六十/四里之井餘二千三百四井此旁加十/六里之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縣方二
十里更加五里四縣是小都五十里四都為一同方百里萬井就裏除六
[103-22b]
千四百井此方八十/里之井餘三千六百井此旁加二/十里之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
司馬法井田圖
[103-23a]
 
 
 
 
 
 
 
 
[103-23b]
 
 
 
 
 
 
 
 尚史巻一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