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遼史拾遺巻十五
錢塘厲鶚 撰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 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 清
寧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 國子監補/
[015-1b]
梳裏樓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雲州雲中郡貞觀
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治雲中縣本
馬邑郡雲内之恒安鎮武徳元年置北恒州貞觀十
四年置定襄縣開元千八年更名天寳元年曰雲中
郡升大同軍節度使㑹昌三年置大同郡都團練使
治雲中乾符五年升大同都防禦使為節度使 水
經注曰平城王莽之平順也魏天興二年遷都於此
[015-2a]
太和十六年造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夾建象魏乾
元中陽端門東西二掖門雲龍神虎中華諸門皆餙
以觀閣 鶚按魏道武遷都平城魏書在天興元年
山西通志曰後魏宫垣在大同府城北門外有土
臺東西對峙葢雙闕也後為天王寺 汪承爵大同
府志曰華嚴寺在府城含和坊遼建奉安諸帝石像
銅像計石像五銅像六内一銅像衮冕垂足而坐餘
俱常服 山西通志曰張起巖崇文堂記云雲中在
[015-2b]
遼金為陪京學即遼國子監宏敞靖深冠他所 又
曰梳裏樓在大同府城西北隅相傳遼蕭太后居此
遺字尚存
大同縣 方山 禪房山俱補/
記纂淵海曰周大同川地戰國趙置雲中縣漢為雁
門郡平城地遼置大同縣 孫體元大同縣志曰方
山在城北五十里山有拓㧞魏二陵及方山宫改基
禪房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上有寺塔創自遼
[015-3a]
雲中縣 紇真山 單于臺 髙栁城 㕘合陂
俱補/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曰紇真山在縣東三十里北語
紇真漢言三十里其山夏積霜雪 又曰單于䑓在
縣西北四十里漢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騎出
長城塞登單于䑓即此也 通典曰雲中縣有故髙
栁城㕘合陂
長青縣本白登臺地懐仁縣金龍山海子俱補/
[015-3b]
記纂淵海曰金龍山在縣西南 又曰海子在縣東
其西北有泉深不可測本白登臺地 水經注曰服
䖍曰白登臺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髙城若
邱陵矣今平城東十七里有臺即白登臺也臺南對
岡阜即白登山也孫畼之述畫云漢髙祖被圍七日
陳平使能畫作美女送與冐頓閼氏恐冐頓勝漢其
寵必衰説冐頓解圍於此矣
𢎞州博寧軍下刺史 桑乾河 白道泉 火井
[015-4a]
鷲峰寺補/楊伯通墓補/王山甫附/
孫世芳宣府鎮志曰桑乾河在和州今順聖城西南
二十里源出馬邑縣洪濤山下與金龍池水合流東
西入盧溝河 太平寰宇記曰白道泉郡國志云白
道髙坂有土穴出泉即古曲謂之飲馬長城窟 又
曰火山在雲中縣西五里水經注云西溪水道源火
山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歩廣减尺許深不見㡳炎勢
上升常若微雷發響以草㸑之則烟騰火發其山以
[015-4b]
火從地出亦名熒臺 山西通志曰鷲峰寺在大同
府城東一百五十里舊𢎞州龍樹山之陽内有塔一
座髙一百尺遼夀昌四年建乾統三年修 宣府鎮
志曰𢎞州有遼尚書左丞楊伯通墓 元好問中州
集曰王元節𢎞州人祖山甫遼户部侍郎
順聖縣 秋林亭崖木亭俱補/
宣府鎮志曰秋林亭在順聖西城溜雲山下盛暑山
石滴水成冰可消煩渇遼人建亭焉 又曰崖木亭
[015-5a]
在順聖西盤崖洞口峭壁千仞架獨木為橋經久不
朽遼人建亭其側
徳州下刺史 金河水 白道坂
太平寰宇記曰金河水郡國志云雲中郡有紫河鎮
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又曰隂山道
冀州圖經云雲中周廻六十里北去隂山八十里南
去通漢長城百里即白道州也南北逺處三百里近
處百里東西五百里地至良沃沙土色黒省功多獲
[015-5b]
毎至七月乃熱白道川當原陽鎮北欲至山上當路
有千餘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見之即是
隂山路也從此以西及紫河以東當隂山北者唯此
道通方軌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豐州天徳軍節度使 九十九泉 青塜 邉貫道附/
張欽大同志曰官山在府城西北五百餘里古豐州
境山上有九十九泉流為黒河 明一統志曰王昭
君墓在古豐州西六十里地多白草此塜獨青故名
[015-6a]
青塜 中州集曰邊元勲豐州人祖貫道遼日狀元
振武縣 黒砂磧補/
張鵬翮漢北日記曰距青塜十里有振武城廢址河
水齧沙出碑曰唐振武軍節度使墓誌亦漢字棄置
河干 明一統志曰振武縣北七十里有黒砂磧
雲内州開逺軍下節度使本中受降城地 居延州補/
拂雲堆 李陵䑓補/鸊鵜泉補/
大同志曰東受降城府城西北五百餘里中受降
[015-6b]
城去東受降城一百餘里本秦漢九原縣地唐貞觀
初立雲中都督府後置横塞軍遼置雲中州西受降
城去中受降城一百餘里古豐州西北八十里三受
降城皆唐朔方總管張仁愿所築 許爾忠朔州志
曰居延川在州北廢雲内州一名居延澤蘓武嘗困
于此旁有居延城 輿地廣記曰中受降城有拂雲
堆祠西受降城開元初為河所圯十年摠管張説
于城東别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鸊鵜泉 山西通志
[015-7a]
曰李陵臺在大同府城西北五里古雲内州䑓髙
二丈餘唐志雲中都䕶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䑓葢
陵不得歸登此以望漢其近有拂雲堆堆上有祠
天徳軍 天徳山補/牟那山
明一統志曰天徳山在朔州北漢李陵自居延行至
天徳山遼太祖平黨項遂破天徳掠吏民以東皆此
地 大同志曰牟那山在朔州城北三百里隋大同
城舊墟在此山近有鉗耳觜城及秦長城
[015-7b]
奉聖州武定軍上節度本唐新州 兩河㑹 温泉
龍門山 涿鹿山 上花園下花園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新州唐志領縣四
永興礬山龍門懐安輿地唐記唐末置後唐同光二
年升威塞軍節度通鑑威塞軍節度/李存矩在同光前劉必紹保安州
州志曰燕尾河在州東南三十里桑乾與洋河合流
如燕尾然南流入盧溝橋下一名兩河㑹見遼志
明一統志曰温泉在州城南十五里其水常温至冬
[015-8a]
不氷 保安州志曰龍門山在州西北三十里 明
一統志曰涿鹿山在州城西南九十里一名獨鹿山
涿水出焉黄帝破蚩尤于涿鹿即此 又曰上花園
在州城西四十里相傳遼蕭后種花之所下花園在
州城西三十里亦蕭后置遺址尚存 鶚案唐新州
遼改奉聖州今升徳興府元改保安州明初廢永樂
中復置保安州
礬山縣 桑乾河
[015-8b]
明一統志曰桑乾河在州城西南四十里一名漯水
自渾源州流至州境與温河洋河合流東南入宛平
縣界為盧溝河
龍門縣 歇馬䑓補/
宣府鎮志曰歇馬䑓龍門所東五十里境外遼蕭后
歇馬處遺跡尚存
望雲縣 景宗於此建潛邸 鴛鴦泊補/
宣府鎮志曰御莊在雲州堡契丹耶律賢因父遇害
[015-9a]
淪落民間居處於此逮穆宗受害國人訪賢立為國
主作宫室于舊居之地號曰御莊 又曰鴛鴦泊在
雲州堡西北一百餘里境外周圍八十里其水停積
不流自遼金以來為飛放之所
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 唐升武州 愛陽川 炭
山 㫁雲嶺 西望山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武州輿地廣記唐
末置唐志領文徳一縣後唐長興元年改毅州 明
[015-9b]
一統志曰愛陽河在炭山西北二十里本放牧之地
深可尺餘下有頑氷黒色者數尺水上有浮草性凉
尤宜牧馬其地又生黄花其大如錢發于土上人馬
蹂踐明日復生如故 又曰炭山在宣府城西一百
二十里遼人謂之陘頭承天后輔政日納凉于此又
山之東三十里别建凉殿乃遼主宗真納凉地 宣
府鎮志曰㫁雲嶺在歸化州即今之沙嶺鎮城西北
二十里上有隂雲籠伏如阻㫁然 又曰西望山在
[015-10a]
宣府城北三十五里上有遼國西望山舎利碑
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 媯州 古城補/媯泉温泉
阪泉 磨笄山 喬山 厯山 應夢山補/東羊
房西羊房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媯州媯川郡北齊
立北燕州後周曰燕州唐武徳七年以幽州懐戎置
北燕州貞觀八年更名治懐戎本潘/縣 宣府鎮志曰
媯泉在故懐来縣西一百一十里相傳為遼蕭后所
[015-10b]
築 明一統志曰媯泉在故懐来縣西一百一十里
書云釐降二女於媯汭按傳溈水在河東縣出厯山
入河此恐非是 宣府鎮志曰温泉在于汗州今隆
慶城西北三十里佛峪山中 太平寰宇記曰羮頡
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媯州城
東二百步史記云軒轅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通
典曰鳴雞山本名磨笄山趙襄子滅代其姊磨笄自
殺因為名代人憐之為立祠有羣雞鳴于祠上故名
[015-11a]
鳴雞山 太平寰宇記曰磨笄山在懐戎縣東北七
十里 又曰橋山有祠黄帝塟此山海經云大荒内
有軒轅䑓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故也梁湘東王臨
終詩云寂然千載後誰畏軒轅䑓 又曰厯山後魏
風土記云潘城西北三里有厯山形似覆釡其下有
舜祠瞽瞍祠 宣府鎮志曰應夢山在隆慶州城北
二十里遼蕭后嘗應夢建寺于其巔因名 又曰東
羊房隆慶州城北十里西羊房隆慶州城西北十五
[015-11b]
里皆蕭后養羊之所
懐来縣 團焦亭 雪興亭 碧桃亭 養鵞池
俱補/
宣府鎮志曰團焦亭在懐来蕭后遊息之所 又曰
雪興亭蕭后毎冬遊此亦在懐来 又曰碧桃亭
去雪興亭里許亦蕭后所置廢久惟遺扁石刻尚存
又曰養鵞池去懐来城二十里水四時不竭相傳
遼蕭后所鑿 鶚案明一統志及宣府鎮志所載蕭
[015-12a]
后皆承天太后也興宗奉太后嘗納凉於炭山故西
京諸處遺蹟為多
儒州縉陽軍中刺史 南溪河 沽河 宋王峪
統幕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儒州輿地廣記唐
末置九域志領晉徳一縣廣記晉山縣朝野雜記晉
山縣距燕京百八十里 明一統志曰溪河源自永
寜縣界團山流經州南合沽河四至懐来入桑乾河
[015-12b]
又曰沽河源自州城東北雙營西南流入溪河
宣府鎮志曰宋王峪在儒州劉武周號宋金剛為宋
王疑以此名峪 姜南蓉塘詩話曰統幕之地在隆
慶州西南八十里相傳遼主遊幸嘗張大幕於此因
名今訛為土木正統十四年王師敗績于土木大駕
北狩即此地 鶚案歸化州元明時為宣府鎮媯州
明為隆慶州儒州明為隆慶州永寜縣地
縉山縣 縉陽縣 縉陽觀俱補/
[015-13a]
謝庭桂隆慶州志曰縉陽山在永寧縣城北十三里
一名龍安山 又曰縉陽觀在縉陽山遼時所建今
山頭仙壇溪邉釣迹猶存
蔚州忠順軍上節度 川曰漚夷 馬頭山補/代王城
補/金河十寺補/漢文帝廟補/天池廟附/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蔚州後魏置懐荒
禦夷二鎮及靈丘郡後周置蔚州隋屬雁門上谷二
郡雁門之靈丘/上谷之飛狐唐武徳六年置貞觀五年破突厥復
[015-13b]
故地天寳曰安邊郡至徳曰興唐郡領靈邱飛狐興
唐三縣 太平寰宇記曰嘔夷水一名水出靈邱
縣西北髙是山周禮曰并州其川嘔夷謂此也亦曰
瓠河上槽狹下流濶形如瓠
故名 劉生和蔚
州志曰馬頭山在城東南三十里一名大名山上有
竒石形如馬頭 山西通志曰代王城在蔚州東二
十里漢文帝封代時居此西北四里有薄家莊即其
母薄太后所居也 又曰金河十寺在蔚州東南八
[015-14a]
十里五臺山下河中碎石如金故名金河寺俱遼統
和間建 蔚州志曰漢文帝廟在蔚州南闗遼穆宗
建石碣存焉 元和郡縣志曰天池在静樂縣北燕
京山上周廽八里陽旱不竭隂霖不溢故老言嘗有
人乗車風飄墮池有人獲車淪於桑乾泉水後魏孝
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放此池後亦于桑乾泉得之
隋焬帝嘗于池南置宫毎夜風雨吹破宫竟不成今
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 玉海曰嘉祐元年蕭扈来
[015-14b]
賀正言陽武寨天池廟侵北界詔館伴使王淶持圖
道本末 陳師道後山叢談曰潘美為并帥代之北
都山有天池焉嵗遣通判祭之其後憚逺而罷久之
契丹遣祭焉又易其屋記至熈寧中始有其地凡數
嵗兩使往来率不能辨而與之 鶚案天池廟屬宋
憲州境以其後入遼故附於此
靈仙縣 倒剌山補/
元和郡縣志曰倒剌山在縣東七十里亦號雪山俗
[015-15a]
傳靈仙所居與五臺山略等 鶚案本唐興唐縣晉
改靈仙殆以倒剌山得名耳
飛狐縣 飛狐口補/
太平寰宇記曰隋仁夀元年改廣昌為飛狐縣因縣
北飛狐口為名又云飛狐道自縣北入媯州懐戎縣
界即古飛狐口也漢書酈食其説漢王曰杜白馬之
津塞飛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限也又晉中興書云
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謂此道也
[015-15b]
靈丘縣 太白山補/隘門山補/開皇長城補/ 趙武
靈王墓補/
元和郡縣志曰白山在縣南十里山有鍾乳穴其深
不測仰望穴中鍾乳如懸穗焉 又曰隘門山亦曰
隘口在縣東南北五十里壁立直上層崖刺天有古
道極險後魏明元帝置義倉之所 又曰開皇長城
西自繁峙縣經縣北七十里東入飛狐縣界 輿地
廣記曰靈丘縣有趙武靈王墓因以為名
[015-16a]
應州彰國軍上節度 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
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隸焉 北龍首山南雁門
雁門水補/金鳯城補/佛宫寺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應州續通典故屬
大同軍節度輿地廣記唐末置領金城渾源二縣
又曰寰州職方考後唐明宗置輿地廣記唐末置領
寰清一縣 大同志曰龍首山在應州城北山之城
跨雲中雁門山在應州城南山之北與龍首相望
[015-16b]
水經注曰雁門之水出於雁門之山雁出其間在髙
栁北東南流經髙栁縣故城北舊代郡治 冊府元
龜曰後唐明宗以咸通八年九月生于代北之金鳯
城 大同府志曰金鳯城在應州城東北天王祠前
後唐明宗生此中有金鳯井 記纂淵海曰金鳳井
在州治相傳李克用生時金鳳自井中飛出 鶚案
明宗生應州見遼史潘自牧以為晉王克用恐非
談遷棗林雜爼曰應州治西佛宫寺遼清寧二年田
[015-17a]
和尚奉敕立有釋迦塔髙三百六十尺圍半之六簷
角上下皆巨木為之層如閣閣玲瓏宏敞
渾源縣 渾源川 恒山補/温泉補/
郭子章郡縣釋名曰唐置渾源縣因八水合而混流
故名八水崞川水水黒龍池神溪水李峪水乳泉
水凌雲口水磁窯口水是也 明一統志曰恒山在
渾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嶽也水經謂之元嶽其山髙
侵霄漢舜北廵守至于恒山即此 王濬初恒岳志
[015-17b]
曰恒山北岳也括地志曰有五别名蘭臺府列女宫
華陽䑓紫臺太乙宫釋家謂之青峯埵道家謂之摠
元洞天金城福地又曰太乙洞天應劬風俗通曰恒
常也萬物伏北方而有常也山胍發崑崙其東北一
支自積石而北入匃奴東為隂山南入雲中境西折
而東為寧武之天池代之雁門句注又東為覆宿夏
屋茹越書崖突起於渾源之南為恒山 潜丘劄記
曰舜典十有一月朔廵守至于北岳傳曰北岳恒山
[015-18a]
禹貢太行恒山疏曰恒山在上曲陽西北周禮職方
氏正北曰并州山鎮曰恒山注曰恒山在上曲陽則
舜當日朝覲北諸侯于今曲陽大茂山之下非山經
所稱今渾源之北岳水經所稱之元嶽厯厯可知
鶚案沈括夢溪筆談云北岳常受大茂山半屬契丹
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岳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後稍遷
近裏謂之神棚則北岳自在上曲陽遼史故無渾源
之祀也 王濬初渾源州志曰温泉在州東南一百
[015-18b]
里其水若湯浴之能愈疾
朔州順義軍下節度 馬邑城 統萬城 元姬山
白樓俱補/
通鑑地理通釋石晉十六州考曰朔州馬邑郡魏武
帝置新興郡晉改晋昌後魏置懐朔鎮及懐朔州隋
為馬邑郡領鄯陽馬邑二縣 太平寰宇記曰馬邑
城即今州城是也搜神記曰昔秦人築于武周塞内
以備邊城將成而崩者數矣忽有馬馳走周旋反覆
[015-19a]
父老異之因依跡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 元
混一輿地要覧曰統萬城赫連勃勃於無定河北黒
水之南築 朔州志曰元姬山州北三十里後魏道
武侍姬李姓善姬卒塟此山故名 又曰白樓在右
城内東北後魏納秦姚興女為后建此樓以望故國
餙以鉛粉因名
鄯陽縣 句注山補/
元和郡縣志曰句注山在縣東八十里 朔州志曰
[015-19b]
句注塞趙襄子以其妺為代王夫人欲并代約代王
遇于此
馬邑縣 雁門闗補/
記纂淵海曰雁門闗在馬邑縣東南七十里
武州宣威軍下刺史
輿地廣記曰毅州本武州唐末置後唐長興元年改
曰毅州
東勝州武興軍下刺史 君子津補/
[015-20a]
記纂淵海曰君子津在古東勝州界漢時有大賈齎
金行至此死津長為埋之後其子至悉金付之因名
河濵縣 河濵闗補/
明一統志曰在府城西五百餘里隋榆林縣地唐析
置此縣屬勝州縣東北有河濵闗後廢遼復置屬東
勝州
志第十三
厯象志中
[015-20b]
閏考
太康三年閏十二月宋閏来年正月異
能改齋漫錄曰神宗元豐元年嵗在戊午閏正月時
知州薛向繳大遼國所印厯日稱閏月乃在十二月
與本朝不同迄送司天監重定時議者以兩朝賀正
之禮為疑而臺章以為正朔為大賀正為小兩朝之
閏不同即不過本朝之使先期而賀正於彼彼國之
使後期而賀正於此料彼不肯改以就此則本朝豈
[015-21a]
可改而就彼乎其後本朝竟不曾改
志第十四
厯象志下
朔考 冬至附/
重熈四年十一月朔宋辛巳十二月朔宋辛亥
江鄰幾雜志曰己亥厯日十一月大盡契丹厯此月
小十二月十四夜才昏月蝕遼使言竊謂為己望
鶚案前己亥宋之咸平二年遼之統和十七年時未
[015-21b]
通使也後己亥宋宣和元年遼之天慶九年此時金
伐遼使命阻絶矣此己亥應作乙亥宋仁宗景祐二
年 葉夢得石林燕語曰蘓子容過省賦厯者天地
之大紀為本塲魁既登第遂留意厯學元豐中使契
丹㑹冬至契丹厯先一日趨使者入賀北人不禁天
文術數之學往往皆精其實契丹厯為正也然勢不
可從子容乃為汎論厯學援据詳愽北人莫能測不
能遽折歸奏神宗大喜即問二厯孰是蘓以實言太
[015-22a]
史皆坐罰金元祐初遂命子容重修渾義 張邦基
墨莊漫錄曰蘓子容丞相博學無所不通熈寧十年
為大遼生辰國信使適遇冬至本朝厯先一日北朝
厯後一日北人問公孰是公曰厯家算術小異遲速
不同謂如亥時節氣當交則猶是今夕若踰數刻即
屬子時為明日矣厯家布算容有遲速或先或後故
有一日之異然各從本朝之厯可也北人深以為然
遂各以其日為節慶賀使還奏之上曰朕思之此最
[015-22b]
難處卿之所對極中事理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十二宫職名總目
余靖武溪集曰遼人十宫院使者自安巴堅而下毎
主嗣位即立宫置使領臣寮毎嵗所獻生口及打虜
外國所得之物盡𨽻宫使毎宫皆有户口錢帛以供
其主私費猶中國之内蔵也十宫院使在上將軍之
[015-23a]
下節度使之上
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北面軍官
余靖武溪集曰契丹司錄事司如中國/之府司左右司候司
掌刑/獄遼人於燕京置元帥府統軍馬軍步軍司三遼
東有渤海西有奚南有燕北㨿其窟穴四姓雜居舊
不通婚謀臣韓紹芳獻議乃許婚焉衣服飲食言語
[015-23b]
各從其俗凡四姓相犯皆用漢法本類自相犯者用
本國法故别立契丹司以掌其獄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南面朝官
五代史曰契丹滅晉其母舒嚕遣人齎書及安巴堅
明殿書賜徳光明殿若中國陵寢下宫之制其國君
死塟則於墓側起屋謂之明殿置官屬職司四時奉
[015-24a]
表起居如事生置明殿學士一人掌荅書詔毎國有
大慶弔學士以先君之命為書以報國君其書常曰
報兒皇帝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曰契丹有乾文閣
志第十七
百官志四
上京鹽鐵使司東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
司使司西京計司
余靖武溪集曰遼人司㑹之官雖於燕京置三司使
[015-24b]
唯掌燕薊涿易恒順等州錢布耳又於平州置錢帛
司營灤等州屬焉中京置度支使宜霸等州隷焉東
京置户部使遼西川錦等州屬焉上京置鹽鐵使饒
澤等州𨽻焉山後置轉運使應蔚等州𨽻焉置使雖
殊其實各分方域掌其出納也隨駕賜予則樞密主
之讌勞則宣徽使主之
佐吏補/
文獻通考曰契丹内外官多倣中國者其下佐吏則
[015-25a]
有敞史 穆昆薩納噶 達嚕噶 圗嚕 鶚案百官
志額爾竒木院有敞史約尼九帳大詳衮司有敞史其
下三職史未載也
志第十八
禮志一
吉儀
柴冊儀
王易燕北錄曰清寧四年戊戌嵗十月二十三日遼
[015-25b]
主一行起離鞾甸往西北二百七十餘里地名永興
甸行柴冊之禮于十一月一日先到小禁圍内宿泊
於二日先於契丹宫内選擇九人與遼主身材一般
大小者各賜遼主所著衣服一套令結束九人假作
遼主不許别人覺知於當夜子時與遼主共十人相
離出小禁圍入大禁圍内分投各一帳毎帳只有蠟
燭一條椅子一隻並無一人於三日辰時毎帳前有
契丹官僚一員各自入帳列何骨臈漢語提認/天子也若提
[015-26a]
認得遼主者宣賜牛羊駞馬各一千當日宋國大王
遼主/親弟於第八帳内提認得遼主番儀湏得言道我不
是的皇帝其宋國大王道言道你的是皇帝如此往
来畨語三遍遼主方始言道是便是出帳来著箱内
番儀衣服畢次第行禮先望日四拜又拜七祖殿次
拜木葉山神次拜金神次拜冊太后次拜赤娘子次
拜七祖眷屬次上紫籠受冊次入黒龍殿受賀當日
行禮罷與太后太叔出大禁圍郤入小禁圍内與近
[015-26b]
上畨漢臣僚夜宴至三更退四日歇泊至五日卻来
鞾甸受南朝禮物小禁圍在大禁圍東北内氊帳二
十三座大禁圍圍無一面長一百十一步内有氊帳
十座黒氊兵幕七座大小禁圍外有契丹兵甲一萬
人各執槍刀旗鼓弓箭等旗上錯成番書順字漢語/正軍
字/七祖者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也赤
娘子者畨語謂之掠胡奥偌傳是隂山七騎所得潢
河中流下一婦人因生其族類其形木雕彩裝常時
[015-27a]
于木葉山廟内安置毎一新主行柴冊禮時取来作
儀注第三日送歸本廟七祖眷屬俱是木人著紅錦
衣亦于木葉山廟内取到柴龍之制髙三十二尺用
帯皮榆柴叠成上安黒漆木壇三層壇安御帳當日
遼主坐其中下有契丹臣僚二百餘人 鶚案王易
所記柴冊儀與史志不同存以備考
志第二十
禮志四
[015-27b]
賔儀
宋使賀生辰正旦
歐陽修居士集皇帝賀契丹皇帝正旦書曰正月一
日伯大宋皇帝致書於侄大契丹聖文神武睿孝皇
帝闕下玉厯正時布王春而兹始寳鄰敦契講信聘
以交修方履新陽益綏多福其於祝詠罔罄敷言今
差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上騎都尉渤海縣開國男
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呉中復供備庫使銀青崇
[015-28a]
禄大夫檢校太子賔客兼御史大夫騎都尉廣平縣
開國男食邑三百户宋孟孫充正旦國信使副有少
禮物具諸别幅専奉書陳賀不宣謹白 皇帝賀契
丹太皇太后正旦書曰正月一日姪大宋皇帝謹致
書於嬸大契丹仁慈聖善欽孝廣徳安静正淳懿和
寛厚崇覺儀元太皇太后闕下嵗律更新春陽暢逹
因履端之叶吉敦永好以申歡載惟慈懿之和方集
夀康之祉更希善攝用副遐悰今差朝散大夫守太
[015-28b]
常少卿直昭文館䕶軍廣陵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
賜紫金魚袋吕景初洛苑使兼閤門通事舎人銀青
崇禄大夫檢校太子賔客兼御史大夫騎都尉清河
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七百户張利一充正旦國信使
副有少禮物具諸别幅専奉書使賀不宣謹白 王
安石臨川集皇帝問候大遼皇帝書曰嘉生備舎華
嵗幾終惟素講於鄰懽想具膺於時福彌加葆衞永
御吉康 皇帝賀大遼皇太后生辰書曰玉燭告和
[015-29a]
方御閉蔵之候椒庭集慶載鄰誕毓之辰具飭使車
肅將禮幣式修舊好申祝永年 契丹國志曰宋朝
賀契丹生辰禮物契丹生日南宋遺金酒食茶器
三十七件衣五襲金玉帯二條烏皮白皮鞾二緉紅
牙笙笛觱篥拍板鞍勒馬二匹纓複鞭副之金花銀
器三十件錦綺透背雜色紗綾縠絹二千匹雜綵二
千匹法酒三十壺的乳茶十觔岳麓茶五觔鹽蜜果
三十罐乾果三十籠正旦則遺以金花銀器白銀器
[015-29b]
各十件雜色綾羅紗縠絹二千匹雜彩二千匹 宋
朝皇帝生辰北朝所獻刻絲花羅御様透背御衣七
襲或五襲七件紫背貂䑕翻披或銀䑕鵞項鴨頭衲
子塗金銀裝箱金籠水精帯銀匣副之錦縁帛縐皮
鞾金玦京皁白熟皮鞾鞵細錦透背清平内裝御様
合線樓機綾共三百匹塗金銀龍鳳鞍勒紅羅匣金
錦繡方韉一具白楮皮黒銀鞍勒氊韉二具緑褐楮
皮鞍勒海豹皮韉白楮皮黒褁筯鞭一條紅羅金銀
[015-30a]
線繡雲龍紅銀器仗一幅黄樺皮纒楮皮弓一紅錦
袋皁鵰翎羱角骲頭箭十法漬法麴麵麴酒二十壺
蜜曬山果十束櫺椀蜜漬山果十束櫺匹列山梨柿
四束櫺榛栗松子郁李黒郁李子麵棗楞梨索梨二
十霜麵杬麋梨粆十椀蕪萸白鹽十椀青鹽十箱牛
羊野豬魚鹿腊二十二箱御馬六匹散馬二百匹正
旦御衣三襲鞍勒馬二匹散馬一百匹國母又致御
衣綴珠貂裘細錦刻絲透背合線御綾羅紗縠御様
[015-30b]
果實雜粆腊肉凡百品水精鞍勒新羅酒青鹽國主
或致戎器賔鐵刀鷙禽曰海東青之類承天節又遣
庖人持本國異味前一日就禁中造食以進御云
髙麗使入見儀
契丹國志曰髙麗國進貢物件金器二百両金抱肚
一條五十両金沙鑼五十両金鞍轡馬一匹五十両
紫花綿紬一百匹白綿紬五百匹細布一千疋麄布
五千疋銅器一千斤法漬酒醋共一百缾腦先茶十
[015-31a]
斤藤造器物五十事成形人㕘不定數無灰木刀欛
十個細紙墨不定數目横進物件粳米五百石糯米
五百石織定五彩御衣不定數 契丹毎次回賜物
件犀玉腰帯二條細衣二襲金塗鞍轡馬二匹素鞍
轡馬五匹散馬十匹弓箭器仗二副細綿綺綾羅二
百匹衣著絹一千匹羊二百口酒菓子不定數並命
刺史以上官充使一行六十人直送入本國 契丹
賜奉使物件金塗銀帯二條衣二襲綿綺三十疋色
[015-31b]
絹一百疋鞍轡馬二匹散馬五匹弓箭器仗一副酒
菓不定數上節從人白銀帯一條絹二十疋馬一匹
下節從人衣一襲絹十疋紫綾大衫一領
西夏國進奉使朝見儀
契丹國志曰西夏國貢進物件細馬二十匹麄馬二
百匹駞馬百頭綿綺三百疋織成綿被褥五合蓯蓉
甘石石井鹽各一千觔沙狐皮一千張兎鶻五隻犬
子十隻本國不論年數惟以八節貢獻 契丹回賜
[015-32a]
除羊外餘並與髙麗同帷玉帯改為金帯勞賜人使
亦同
志第二十二
禮志六
嘉儀下
立春儀 賜幡勝
韓琦安陽集使契丹謝春槃旛勝狀云緹律回春青
陽戒節鏤勝俯遵於俗尚雕槃榮錫於時珍上荷恩
[015-32b]
私至深銘刻
日月蝕補/
燕北錄曰契丹如日月蝕各備酒饌相賀國主次日
亦有宴㑹如日蝕即盡望而唾之仍背日坐
志第二十三
樂志
國樂
文獻通考曰契丹有諢子部百人夜以五十人番直
[015-33a]
四鼓將盡歌于帳前號曰聒帳毎謁拜木葉山即射
栁枝諢子唱畨歌前導彈胡瑟和之己事而罷
大樂調雅樂有七音大樂亦有七聲謂之七旦
沈徳符野獲編曰自北劇興名男為正末女曰旦兒
相傳入於南劇雖稍有更易而旦之名不改竟不曉
何義今觀遼史樂志大樂有七聲謂之七旦凡一音
管一調如中宫越調大食中宫之屬此外又有四旦
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叶之按此即今九宫譜
[015-33b]
之始所謂旦乃司樂之總名以故金元相傳遂命歌
妓領之因以作雜劇流傳至今旦皆以娼女充之無
則以優之少者假扮漸逺而失其真耳
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恊音其聲凡十
野獲編曰今按樂者必先學笛曲如五凢工尺上一
之屬世以為俗工俚習不知其來舊矣宋樂書云黄
鍾用合字大吕太蔟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一字夷則
南吕用工字無射應鍾用凡字中吕用上字蕤賔用
[015-34a]
勾字林鍾用尺字黄鍾清用六字大吕夾鍾清用五
字又有隂陽及半隂半陽之分而遼史大樂聲各調
之中庭曲恊音其聲凡十曰五凢工尺上一四六勾
合近十二雅律於律吕各闕其一以為猶雅音之不
及商也可見宋遼此調已謂之祖
曲宴宋國使樂次
張舜民畫墁錄曰契丹待南使樂列三百餘人舞者
更無廻旋止于頓挫伸縮手足而已角觝以倒地為
[015-34b]
負兩人相持終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額通蔽
其乳脱若裭露之則兩手覆面而走深以為恥也
志第二十五
儀衞志二
國服
臣僚戴氊冠䩞鞢帶
契丹國志曰番戴氊冠上以金冠為餙或加珠玉翠
毛葢漢魏時遼人步揺冠之遺象也 孟元老東京
[015-35a]
夢華錄曰正旦大朝㑹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
如大蓮葉服紫窄袍今蹀躞副使服褁金帶如漢帯
沈括夢溪筆談曰帯衣所垂蹀躞葢欲佩帯弓劍
帉帨算囊刀礪之屬 契丹國志曰丈夫或緑中單
緑花窄袍𫀆單多紅緑色貴者被貂服裘以紫黒色
為貴青色為次又有銀䑕尤潔白賤者被貂毛羊䑕
沙狐裘弓以皮為絃箭削樺為簳韀勒輕快便于馳
走以貂䑕或鵝頂鴨頭為捍腰
[015-35b]
徐吕皮補/
程大昌演繁露曰今使北者其禮例中所得有韋而
紅光滑可鑒問其名則徐吕皮也問何以名之則曰
徐氏吕氏二氏寔工為之也此説信否殊未可知予
案燕北雜記曰契丹興宗嘗禁國人服金玉犀帯及
黒色薩哩皮并紅虎皮靴及道宗即位以為靴帯也
者用之可以華國遂弛其禁冄許服用此即靴帯之
制矣及問徐吕皮所自出則曰黒色薩哩皮謂回紇
[015-36a]
野馬皮也用以為靴騎而越水水不透裏故可貴也
紅虎皮者回紇獐皮也揉以磠砂須其輭熟用以為
靴也本此而言則知徐吕皮者即薩哩聲之轉也然
薩哩之色貴黒而徐吕皮之色紅恐是野馬難得而
磠砂熟韋可以常致故染而紅之以當獐皮為欲髙
其名品遂借薩哩以為名呼也
兎鶻帯補/
契丹國志曰契丹重骨咄犀犀不大萬株犀無一不
[015-36b]
曾作帯紋如象牙帯黄色止是作刀把已為無價天
祚以此作兎鶻中國謂之腰條/皮挿垂頭者
婦人服補/
鶚案金史輿服志曰婦人服襜帬多以黒紫上遍繡
金紫花周身六襞積上衣謂之團衫用黒紫或皁及
紺掖縫兩旁復為雙襞積前拂地後曵地尺餘帯色
用前雙垂至下齊年老者以皂紗籠髻如巾狀散綴
玉鈿於上謂之玉逍遥此皆遼服也金亦襲之
[015-37a]
志第二十六
儀衞志三
符印
傳國寳
李林甫唐六典曰符寳郎掌天子八璽其一曰神寳
二曰受命寳其神寳方六寸髙四尺六分厚一寸七
分蟠龍紐文與傳國璽同傳國璽秦皇以藍田玉刻
之李斯篆文方四寸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夀永昌紐
[015-37b]
盤五龍二寳厯代相傳以為神器别有六寳一曰皇
帝行璽二曰皇帝之璽三曰皇帝信璽四曰天子行
璽五曰天子之璽六曰天子信璽此六璽因文為名
並白玉螭虎紐厯代傳受或亡失則補之 續通典
曰秦兼六國稱皇帝購取藍田之玉玉工孫夀刻之
分四寸李斯為大篆書之形製如龍魚鳳鳥之狀希
世之至寳也秦世子嬰以璽降漢漢世世傳寳之王
莽之篡求璽於元后后投之于階一角㣲缺莽誅歸
[015-38a]
之更始更始敗歸之盆子及熊耳之敗盆子以璽降
光武漢末黄巾亂投璽于井孫堅入洛見井有五色
氣取得之以歸袁術術散荆州刺史徐璆得之詣許
以進獻帝魏受漢禪得之以傳于晉洛陽之䧟劉聰
得之劉曜為石勒所禽璽歸于鄴石氏之亂冉閔得
之閔敗晉將戴施入鄴得之送江東傳之宋齊梁臺
城之破矦景得之景敗其將矦子鑒以璽走為追兵
所廹投于棲霞寺井中僧永抒得而匿之陳永定二
[015-38b]
年永弟子普知以璽上陳文帝隋平陳始得秦真傳
國璽煬帝江都之禍宇文化及得之化及敗璽歸竇
建徳建徳敗其妻曺氏以璽獻于唐唐禪梁楊涉送
寳于大梁莊宗滅梁得之同光末内難作寳為火灼
文字訛缺明宗得之清泰敗以寳隨身自焚而死寳
遂亡其神璽者方六寸厚一寸七分髙四寸六分蟠
龍隠起文與傳國璽同但玉色不及形制髙大耳不
知何代製造東晉孝武十九年雍州刺史郗恢得之
[015-39a]
慕容永送於金陵傳之宋齊梁臺城之破侯景得之
景敗侍中趙思齊攜走江北獻之齊文宣帝宇文滅
齊得之宇文亡入隋隋文帝改號傳國璽仍以秦璽
後出得于亡陳以北朝所傳神璽為第一秦璽次之
隋亡竇建徳妻與傳國璽俱獻長安唐末不知所在
鄭文寳傳國璽譜曰唐明宗崩璽歸清泰晉髙祖
擁戎馬入洛河橋不守清泰積薪累日盡驅六宫珍
玩一旦偕焚於摘星樓秦璽煨燼其亦明矣按䧟蕃
[015-39b]
記北兵入梁圍晉末主奉上璽綬遼主恠玉璽制用
疎樸不工又非真紐疑將有隠易者晉人具以實對
文寳淳化中司計陜右督軍芻于塞下有乾州永夀
縣主簿趙應良者北燕人自謂少年事遼為丞相髙
公堂後官嘗從公至燕子城登重閣閲晉舊物得觀
璽綬與䧟蕃記畧同 五代㑹要曰傳國璽自秦始
皇後厯代傳受至唐末帝自燔之際以寳隨身焚焉
晉髙帝受命特製寳一座文曰皇帝神寳開運末北
[015-40a]
人齎以入蕃 孔平仲珩璜新論曰石晉再作受命
寳文曰受天明命惟徳永昌契丹取之 李心傳建
炎以来朝野雜記曰秦璽者李斯之魚蟲篆也其圍
四寸至漢謂之傳國璽子嬰所封元后所投王憲所
得赤眉所上皆是物也董卓之亂失之呉書謂孫堅
得之洛陽甄官井中復為袁術所奪徐璆得而上之
殆不然也若然則魏氏何不寳用而自刻璽乎厥後
厯世猶用其名永嘉之亂投于劉石永和之世復歸
[015-40b]
江左者晉璽也魏氏有國刻傳國璽如秦之文但秦
璽讀自右魏璽讀自左耳晉有天下又自刻璽其文
曰受命于天皇帝夀昌本書輿服志乃以為所傳秦
璽誤實甚矣此璽更劉聰石勒逮石祇死其臣蔣幹
求援于謝尚乃以璽送江南王彪之辨之亦云非秦
璽也太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涉六朝至于隋代者慕
容燕璽也晉孝武太元十九年西燕王永求援于郗
恢併獻玉璽一紐方濶六寸髙四寸六分文如秦璽
[015-41a]
自是厯秦宋齊梁皆寳之矦景既死北齊辛術得之
廣陵獻之髙氏後厯周隋皆誤指為秦璽後平江南
知其非是乃更謂之神璽焉劉裕北伐得之闗中厯
晉暨陳復為隋有者姚秦璽也晉義熈十三年劉裕
入闗得傳國璽之文與秦同但隠起而不深刻隋滅
陳指此為真璽遂以宇文所傳神璽為非是識者又
謂古璽深刻以印泥後人隠起以印紙則隠起者非
秦璽姚氏取其文作之耳開運之亂没于耶律女真
[015-41b]
獲之以為大寳者石晉璽也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刻
受命璽文曰皇帝景命有徳者昌後歸朱全忠及從
珂自焚璽亦隨失徳光入汴重貴以璽上之云先帝
所刻葢指敬瑭也葢在唐時皆誤以為秦璽而秦璽
之亡則久矣 鶚案秦璽之説非一璽已焚于後唐
遼所得者乃晉璽耳史稱興宗重熈七年以有傳國
璽者為正統賦試進士豈當時亦未之深考耶
金印三晉出帝所上其文未詳
[015-42a]
周必大省齋文槀題五代應順年堂檢臨本曰右後
唐宰臣劉昫兼判三司堂檢其内批用御前新鑄之
印予從洪景盧待制借本臨之按應順元年三月戊
辰愍帝遜于衞必以印寳自隨四月壬申從珂入洛
乙亥即位殆倉卒鑄此印耶乙酉大赦改元清泰時
愍帝已殂璽應来歸後十餘年晋出帝奉玉璽金印
歸契丹契丹謂璽非工與前史所傳異命求真璽出
帝曰從珂自焚玉璽不知所在疑焚之事載晉家人
[015-42b]
傳所謂金印亦新鑄之類耳
符契 銀牌 木刻子牌補/
燕北錄曰銀牌有十三道上是番/書朕字用金鍍鈒成見在
内侍左承宣宋璘處收掌用黒漆匣盛毎日於遼主
前呈奉一徧或有緊急事宜用此牌帶在項下于
南北大王處抽發兵馬餘事即不用 張舜民使遼
錄曰銀牌形如方響刻畨書冝速二字使者執牌馳
馬日行數百里所至如國主親到需索更易無敢違
[015-43a]
者 燕北錄曰長牌七十二道上是畨書/敕走馬字用金鍍鈒
成見在南司内收掌毎遇下五京等處取索物色及
進南朝野味鹿茸果子以此牌信帯在腰間走馬又
木刻子牌約有一十二道上是畨/書急字左面刻作七刻取
其本國厯七世也右面刻作一刻旁是畨/書永字其字用金
鍍銀葉䧟成長一尺二寸已来毎遇生女真逹靼國
取要物色抽發兵馬即用此牌信帯在腰間左邊走
馬其二國騐以為信
[015-43b]
志第二十八
食貨志上
賦税之制
宣府鎮志曰契丹統和十八年詔北地節候頗晚冝
從後唐舊制大小麥豌六月十日起徴至九月納
足正税匹帛錢鞵地𣙜麴錢等六月二十日起徴至
十月納足 中州集曰遼人掠中原人及得奚渤海
諸國生口分賜近貴或有功者大至一二州少亦數
[015-44a]
百皆為奴婢輸租為宜且納課給其主謂之三税户
又見金史/ 宴傳 范鎮東齋紀事曰契丹有馮見善者予
接伴勸酒見善曰勸酒當以其量若不以量如徭役
而不户等髙下也以此知契丹徭役亦以户等中國
可以量户等役人耶
志第二十九
食貨志下
鼔鑄之法
[015-44b]
洪遵泉志曰契丹國天贊錢五代史四夷附錄曰契
丹主安巴堅年曰天賛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六㕘
文曰天贊通寳 應厯錢董逌曰文曰應厯重寳趙
至忠北廷雜記曰穆宗改元應厯 董逌錢譜曰統
和元寳宋太平興國八年耶律隆緒鑄太平元寳宋
天禧五年耶律隆緒鑄 泉志曰北廷雜志聖宗卒
少主宗真立改元景福一年又改重熈按此錢徑九
分重三銖文曰重熈通寳 陳昉契丹須知曰契丹
[015-45a]
主洪基改元清寧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文曰清寜
通寳 泉譜曰咸雍通寳宋治平二年耶律洪基鑄
泉志曰徐競髙麗圖經契丹咸雍十年改太康至
十年改元大安按此錢有二品並徑九分重二銖四
㕘以太康通寳太康元寳為文 鶚案董逌錢譜太
康通寳作太康同寳未知孰是 李季興東北諸蕃
樞要曰契丹主天祐年號大安按此錢徑八分重二
銖八㕘文曰大安元寳 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
[015-45b]
契丹主天祐年號夀昌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㕘
文曰夀昌元寳 鶚案道宗年號夀隆泉志云夀昌
正閏考亦云遼道宗年號夀昌見東都事畧范成大
攬轡錄又有盛昌六年未詳何㩀 北遼通書曰天
祚即位夀昌七年改為乾統按此錢徑寸重三銖二
㕘文曰乾統元寳 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契丹
主天祚年號天慶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㕘文曰
天慶元寳考之北廷雜記曰景宗朝置鑄錢院年額
[015-46a]
五百貫則契丹鑄錢舊矣 泉志李孝美曰此錢徑
三分文曰千秋萬嵗今甚易得葢毎嵗遼使入貢人多
博易得耳董逌曰遼國錢葢近世所為
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
鐵骨朶之數或五或七
燕北錄曰鐵𤓰畨呼/髪覩以熟鐵打作八片虚合或用栁
木作柄約長三尺兩邉鐵裏打數不過七下
[015-46b]
沙袋者穆宗時制
燕北錄曰沙袋畨呼/郭离以牛皮夾縫如鞵㡳内盛沙半
升柄以木作胎亦用牛皮裹約長二尺打數不過五
百遼主太后寢帳内事不論大小若傳播出外捉獲
者其元傳播人處死接聲傳播人决沙袋五百契丹
盗衣服錢帛諸物等捉獲賊或累貨估價錢毎五百
貫文决沙袋一百累至二百五十文决沙袋五百配
徒五年若更有錢時十貫文打骨䤪一下至骨䤪五
[015-47a]
下更有錢時處死
犯竊盜者初刺右臂再刺左三刺頸之右四刺左至于
五則處死
能改齋漫録曰契丹之法民為盜者一犯文其腕為
賊字再犯文其臂三犯文其肘四犯文其肩五犯則斬
不須案籍而辜不可掩武珪燕北雜記曰正月十三
日放契丹做賊三日如盜及十貫以上依法行遣 松漠
紀聞曰金國治盜甚嚴毎捕獲論罪外皆十倍責償
[015-47b]
唯正月十六日則縦偷一日以為戯寳貨車馬為人
所竊皆不加刑是日人皆嚴備遇偷至則笑遣之既無
所獲雖畚钁微物亦携去婦人至顯入人家伺主者
出接客則縦其婢妾盜飲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
自言大則具茶食以贖謂羊酒餚饌之類次則携
壺小飲或打餻取之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
竊去女願留則聼之自契丹以來皆然燕亦如此
遼史拾遺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