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a0034 遼史拾遺-清-厲鶚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遼史拾遺卷十三
             錢塘厲鶚 撰
 志第二
  營衛志中
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巴納
 王易燕北録曰春巴納多於長春州東北三十里就
 濼甸住坐夏巴納多於永安山住坐秋巴納無定止
[013-1b]
 冬巴納多在邊甸住坐所謂巴納者國主所至游幸
 處 張舜民使遼録曰北人打圍一嵗各有處所正
 月釣魚海上於冰底釣大魚二月三月放鶻號海東
 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於凉淀坐夏八
 月九月打虎豹之類自此直至嵗終如南人趂時畊
 種也 程大昌演繁露曰契丹主逹魯河釣牛魚以
 其得否占嵗好惡王易燕北録云牛魚觜長鱗硬頭
 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鱏魚也鱏鱘本同本草既有
[013-2a]
 鱘魚又别有牛魚云生東海頭如牛則牛魚别是一
 種非鱘魚也馮道使契丹詩云曾叨臘月牛頭賜史
 謂契丹真以牛頭賜之非也契丹主率以臘月打圍
 因敲冰釣魚則臘月牛頭者正本草所著東海之魚
 其頭如牛者也非真牛頭也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
 編曰大中祥符六年晁迥使還言始至長泊泊多野
 鵝鴨契丹主領帳下騎擊扁鼓繞泊驚鵝鴨飛起乃
 縱海東青擊之或親射焉北人皆佩金玉錐號殺鵝
[013-2b]
 鴨錐每初獲即㧞毛挿之以鼓為坐遂縱飲最以此
 為樂又好以銅及石為槌以擊兎每秋則衣褐裘呼
 鹿射之夏月以布易帳氊藉草圍掑雙陸或深澗張
 焉
 志第四
  兵衛志上
兵制
 余靖武溪集遼人之掌兵者燕中有元帥府雜掌蕃
[013-3a]
 漢兵太弟總判之其外有北王府南王府分掌契丹
 兵在雲州歸化州之北二王皆坐在樞密下帯平章
 事之上舊例皆賜御服節度使参於旗鼓之南伊實
 王府亦掌契丹兵然稍卑矣其有居雁門之北似是
 契丹别族其坐在將軍之上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
 中京之南與㽞守相見則用客禮大抵遼人以元帥
 府守山前故有官府又有統軍掌契丹渤海之兵馬
 軍步軍司掌漢兵以乙室王府守山後又有雲應蔚
[013-3b]
 朔奉聖等五節度營兵逐州又置鄉兵其西南路招
 討掌河西邊事西北路招討掌韃靼等邊事其東北
 則有逹林相公遼人呼逹字如吞/字入聲林音近領掌黒水等邊事正
 東則有珠展相公掌女真邊事遼語珠展即女貞/也皆守邊者也
 中隨部族大小各有節度使不屬州縣遼人從行之
 兵取宗室中最親信者為行宫都部署以主之其兵
 皆取於南北王府十宫院人充之亦有大内㸃檢副
 㸃檢之官以備宿衛北王府兵刺左臂南王府兵刺
[013-4a]
 右臂十宫人呼實逹爾如官奴婢之屬也巡警者呼伊
 喇逐部分各有首領及判官等渤海亦有宿衛者又
 有左右等五北室北音牌亦音/節北之北契丹謂金剛為北室
 取其堅利之名也漢人亦有控鶴等六軍 鶚案北
 室即皮室御帳親軍也 儒林公議曰契丹毎興兵
 擾塞則傳一矢為信諸國皆震懼奔㑹無後期者毎
 戰必銜枚無諠傳指顧令統帥之下各有部隊晝則
 望旗幟遇夜則或鳴鉦或吹角或為禽鳥之聲各隨
[013-4b]
 部隊撤巻而去至明不遺一騎軍令至峻常以什伍
 相分一人趨敵則什伍俱前緩急不相赴援則盡誅
 之故其人能死戰 契丹國志曰契丹主投下兵謂
 之大帳有皮室兵約三萬人騎皆精甲為其𤓰牙國
 母舒嚕氏投下謂之舒新有屬二萬是先契丹主安
 巴堅牙將半已老矣毎南来時量分借得三五千騎
 舒嚕常㽞數百兵為部族根本其諸大首領太子偉
 永康南北王裕恱滿逹烏雅等大者千餘次者數百
[013-5a]
 人皆私甲也别族有奚霫勝兵亦千餘人少馬多又
 有渤海首領大錫里高模漢兵歩騎萬餘人復有近
 界韃靼伊竒哩室韋女真党項亦被脇屬毎部不過
 千數騎其三部落吐渾沙陀洎幽州管内雁門以北
 千餘軍州部落漢兵合二萬餘衆此是石晋割賂契
 丹之地番漢諸族其數可見矣 呉曾能改齋漫錄
 曰司馬文正公云契丹之法有簡要可尚者將戰則
 選兵為三等騎射最精者給十分衣甲處於陣後其
[013-5b]
 次給五分衣甲處於中間其下者不給衣甲處於前
 行故未嘗敎閲而民皆習於騎射 武珪燕北雜記
 曰契丹行軍不擇日用艾和馬糞於白羊琵琶骨下
 炙之炙破便出行炙不破便不出番兵每遇午日不
 逢兵亦須排陣向西大喊十聲言午是番家大王之
 曰 蘇頌魏公集曰契丹馬羣動以千數每羣牧者
 才三二人而已縱其逐水草不復覊馽有役則旋驅
 䇿而用終日馳驟而力不困乏彼諺云一分餵十分
[013-6a]
 騎番漢人户亦以牧養多少為高下視馬之形皆不
 中法相蹄毛俱不剪剔云馬遂性則滋生益繁此養
 馬法也
 志第七
  地理志一
上京道
上京臨潢府 涞流河
 程大昌北邊備對曰契丹在潢水之南黄龍之北鮮
[013-6b]
 卑故地或云亦鮮卑别種起南北朝至唐末國益大
 及安巴堅併小族稱帝援立石晋又得所割雁門以
 北幽州節度管内十六州盖其地東北有盧龍塞西
 北有居庸闗中國恃此以為界限自十六州既割之
 後山險皆為敵有而河北盡在平地無險可以拒守
 矣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三十六程至格根貝
 勒寨自北而南莫知逺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與女
 真兩國交界也八十里直至涞流河行終日之内山
[013-7a]
 無一寸木地不産泉人携水以行豈天以此限兩國
 也涞流河濶二十餘歩以船渡
 長㤗縣 郭願誠附/
 元好問遺山文集費縣令郭明府墓碑曰公諱嶠字
 子崇族郭氏世家臨潢之長㤗曾大父英潛徳勿曜
 大父願誠遼日進士擢第由左班殿直仕至侍御史
周廣順中胡嶠記
 五代史曰蕭翰聞徳光死北歸有同州郃陽令胡嶠
[013-7b]
 為翰掌書記隨入契丹而翰妻争妬告翰謀反見殺
 嶠無所依居契丹七年當周廣順二年亡歸中國
 清異錄曰胡嶠飛龍磵飲茶詩曰沾牙舊姓餘甘氏
 破睡當封不夜侯嶠宿學雄材未達為耶律徳光所
 虜後間道復歸 冊府元龜曰周太祖廣順二年以
 契丹虞部員外郎胡嶠為汝州魯山縣令以其歸化
 故也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曰胡嶠詩缾裏數枝婪
 尾春時人罔喻其意桑維翰曰唐末文人有謂芍藥
[013-8a]
 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後之盃芍藥殿春亦得是
 名
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
 續資治通鑑長編曰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己酉命樞
 密直學士工部侍郎薛映為契丹國主生辰使
祖州天成軍上節度 西樓 天皇帝廟
 趙志忠雜記曰太祖自號天皇王於所居大部置樓
 謂之西樓今謂之上京又於其南木葉山置樓謂之
[013-8b]
 南樓又於其東千里置樓謂之東樓又於其北三百
 里置樓謂之北樓太祖四季常游獵於四樓之間
 金節要曰劉豫既廢逹蘭逼其北行發之上京給夫
 子廟以居之上京地居燕山東北一千七百里乃五
 代史所載契丹安巴堅西樓是也 契丹國志曰西
 樓有蒲瀕水叢生葉如栁長不盈尋尺可以作箭不
 矯揉而堅左氏所謂董澤之蒲是也 富鄭公行程
 記曰自中京正北八十里至臨都又四十里至官窑
[013-9a]
 館又七十里至松山館又云祖州有祖山山中有安
 巴堅廟所服鞾尚在長四五尺許
懷州奉陵軍上節度 太宗崩塟西山曰懐陵
 胡嶠䧟北記曰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
 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鬱然數十里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
 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又東行至
 褭潭始有栁而水草豐羙有息鷄草尤羙而本大馬
[013-9b]
 食不過十本而飽自褭潭入大山行十餘日而出過
 一大林長二三里皆蕪荑枝葉有芒刺如箭羽其地
 皆無草烏雲卓帳於此㑹諸部人塟徳光自此西南
 行日六十里行七日至大山門兩高山相去一里而
 長松豐草珍禽野卉有屋宇碑石曰陵所也烏雲入
 祭諸部大人唯執祭噐者得入入而門闔明日開門
 曰抛盞禮畢問其禮祕不肯言
慶州元寧軍上節度 黒山 夜来山補/ 射龍廟補/
[013-10a]
 跳兎補/
 張舜民使遼錄曰契丹黒山如中國之岱宗云人死
 魂皆歸此山每嵗五京進人馬紙各萬餘事祭山而
 焚之其禮甚嚴非祭不敢進山 燕北雜記曰冬至
 日殺白羊白馬白雁出生血和酒望黒山奠神言契
 丹死魂為黒山神管係 夢溪筆談曰昔人文章用
 事多言黒山黑山在大幕之北今謂之姚家族有城
 在其西南謂之慶州予奉使嘗帳宿其下山長數十
[013-10b]
 里土石皆紫黒似今之滋石有水出其下所謂黒水
 也遼人言黒水原下委高水曽逆流予臨視之無此
 理亦常流耳山在水之東大抵北方水多黒色故有
 盧龍郡北人謂水為龍盧龍即黒水也黒水之西有
 連山謂之夜来山極高峻契丹墳墓皆在山之東南
 麓近西有遠祖射龍廟在山之上有龍舌蔵於廟中
 其形如劔山西别是一族尤為勁悍唯啖生肉血不
 火食遼人謂之山西族北與黒水南與達靼接境
[013-11a]
 又曰契丹北境有跳兎形皆兎也但前足纔寸許後
 足㡬一尺行則用後足跳一躍數尺止則蹷然仆地
 生於契丹慶州之地大幕中予使遼日捕得數兎持
 歸盖爾雅所謂蹷兎也亦曰蛩蛩巨驉也
永州永昌軍觀察 潢河 土河 冬巴納 木葉山
 契丹始祖廟
 宋綬上契丹書曰綬等始至木葉山山在中京
 東㣲北自中京過小河唱呌山道北奚王避暑莊
[013-11b]
 有亭臺由古北口至中京北皆奚境本與契丹
 等後為契丹所併所在分奚契丹漢人渤海雜
 處之奚有六節度都省統領言語風俗與契丹
 不同善耕種歩射入山采獵其行如飛凡六十
 里至羖䍽河館過惠州城二重至低小外城無
 人居内城有瓦屋倉廪人多漢服七十里至榆
 林館館前有小河屈曲北流自此入山少人居
 七十里至敖拉烏蘇蕃語謂山為敖拉水為烏
[013-12a]
 蘇七十里至香子山館前倚土山臨小河其東北三
 十里即長泊也涉沙磧過白馬淀九十里至水泊館
 渡土河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少人煙多林木其河
 邊平處國主曽於此過冬凡八十里至張司空館七
 十里至木葉館離中京皆無館舎但宿穹帳至木葉
 山三十里許始有居人瓦屋及僧舍又厯荆榛荒草
 復渡土河木葉山本安巴堅塟處又云祭天之所東
 向設氊屋署曰省方殿廡皆以毡藉地後有二大帳
[013-12b]
 次北又設氊屋署曰慶壽殿去山尚遠國主帳在氊
 屋西北望之不見嘗出三豹甚馴馬上附人而坐獵
 則以捕獸蕃俗喜罩魚設氊廬於河水之上密掩其
 門鑿冰為竅舉火照之魚盡来凑即垂竿罕有失者
 迴至張司空館聞國主在河上罩魚以魚来饋 彭
 汝礪鄱陽集曰廣平甸為遼地險阻至此廣大而平
 易云初至遼主行在其門以蘆箔為藩垣上不去其
 花以為飾謂之羊箔門作山棚以木為牌左曰紫府
[013-13a]
 洞右曰桃源緫謂之蓬萊宫殿曰省方殿其左金冠
 紫𫀆而立者數百人問之多逹官其右青紫而立者
 數十人山棚之前作花檻有桃杏楊栁之類前為丹
 墀自丹墀十步謂之龍墀殿皆設青花氊其階高二
 三尺濶三尋縱殺其半由階而登謂之御座 契丹
 國志曰契丹之始也年代不可得而詳本其風物地
 有二水曰北雅里穆稜復名逹布遜穆稜者是其一
 也其源出自中京西馬盂山東北流華言所謂土河
[013-13b]
 是也曰尼嚕古穆稜復名孟古穆稜者又其一也源
 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
 至木葉山合流為一古昔相傳有男子乗白馬浮土
 河而下復有一婦人乗小車駕灰色之牛浮潢河而
 下遇於木葉山顧合流之水與為夫婦此其始祖也
 是生八子各居分地號八部一日逹爾扎部二曰伊
 斯琿部三曰舎琿部四曰諾爾威部五曰頗摩部六曰
 訥古濟部七曰濟勒勤部八曰實衮部立位像於木葉
[013-14a]
 山後人祭之必刑白馬殺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
 又曰上京臨潢府乃大部落之地離永州數十里即
 行海岸府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
 鶚案營衛志云冬巴納曰廣平淀在永州東南三十
 里亦名白馬淀即潢河土河二水合流處也 明一
 統志曰木葉山在遼東廣寧中屯衛東三十里
儀坤州啟聖軍節度 麝香河補/
 胡嶠䧟北記曰至儀坤州渡麝香河自幽州至此無里
[013-14b]
 候其所向不知為南北
福州
 胡嶠䧟北記曰蕭翰得罪被鎻嶠與部曲東之福州
 翰所治也契丹多憐嶠教其逃歸
 志第八
  地理志二
東京道
東京遼陽府 鐡鳯城補/ 遼河 渾河 沙河 蒲
[013-15a]
河 清河 浿水 手山 明王山 横河
 契丹國志曰東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時為黒
 水靺鞨二種依附高麗者黒水部與高麗接勝兵數
 千多驍武古肅慎氏地也與靺鞨相鄰最為强國所
 居多依山水地卑涇築土如堤鑿穴以居其國西北
 與契丹接太祖興始擊之立其子東丹王鎮其地後
 曰東京 劉效祖四鎮三關志曰神冊四年契丹主
 安巴堅併渤海盡有遼東置東平郡修復故城鑄鐡
[013-15b]
 鳯鎮之因號鳯城天顯三年陞為南京復立中書省
 號大遼又改為東京遼陽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
 曰第二十四程至梁魚務有河名曰遼河南北千餘
 里東西二百里遼河居其中隋唐征高麗路經由此
  明一統志曰遼河源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入境
 南流經鐡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
 入海行一千三百五十里按唐書太宗征高麗至遼
 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度布土作橋既濟撤之
[013-16a]
 以堅士卒之心即此薛廷寵全遼志曰遼河城西北
 一百里源出靺鞨北建州城東諸山經塗山至洪州
 傍崖頭牛家莊出梁房口入於海 又曰太子河
 一名東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幹羅山西流五百里
 至遼陽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入渾河合為小
 口㑹遼河入於海 顧祖禹方輿記要曰司馬懿斬
 公孫淵父子於梁水之上即此或曰太子河即衍水
 燕太子丹匿於衍水中後人因以名河 林本裕遼
[013-16b]
 載曰渾河在遼陽城南十里明志云一名小遼水按
 漢書及水經注俱云高句驪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
  明一統志曰沙河源出復州衛東得利嬴城山經
 流本衛城南合麻河西流入海 又曰蒲河源出輝
 山西流經瀋陽衛界入於渾河 又曰清河源出盖
 州衛分水嶺西南流經城南名州南河又西流合泥
 河入於海 文獻通考曰漢以盧館為燕王朝鮮與
 燕界於浿水浿旁/拜反 全遼志曰首山在遼陽城西南
[013-17a]
 十五里晋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從首山墜
 城東南即此一作手山 方輿紀要曰山連海州衛
 界頂有平石泉出其中挹之不竭唐貞觀十八年征
 高麗度遼水軍於馬首山即此山矣或謂之駐蹕山
  全遼志曰華表山在城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
 得名俗呼為横山 明一統志曰明山在復州衛東
 一十里元志有明王山在遼東三十里謂高句驪王
 之子曰東明塟其上以地考之疑即此山也
[013-17b]
 紫䝉縣
 韓𤦺安陽集紫蒙遇風詩曰草白岡長暮驛賖朔風
 終日起平沙寒鞭易促鄣泥躍冷䄂難勝便靣遮迴
 嶺巻回雲族破遠天吹入雁行斜土囊㣲乞緘餘怒
 㽞送歸程任擺花
辰州奉國軍節度本高麗盖牟城 渤海改為葢州又
 改辰州
東山白狠山補/
[013-18a]
 全遼志曰盖州衛在遼陽城南二百四十里 元混
 一輿地要覧曰盖州本唐地後屬契丹有東山白狼
 山
興州中興軍節度 挹婁城補/
 方輿記要曰挹婁城鐡嶺衛南六十五里本挹婁地
 渤海置興州遼廢尋復置興州中興軍
鐡州建武軍刺史 安市城
 方輿紀要曰在盖州衛東北七十里漢安市縣屬遼
[013-18b]
 東郡後漢及晋因之高麗亦曰安市城唐貞觀十九
 年征高麗攻安市城不克引還咸亨三年高麗餘衆
 復叛遣將高侃擊之敗之於安市城渤海改置鐡州
 領四縣遼仍為鐡州
海州南海軍節度 卑沙城
 全遼志曰海州衛在遼陽城南一百二十里唐置澄
 州遼為海州南海軍 方輿紀要曰今海州衛城高
 麗所築亦曰卑沙城叠石為城幅員九里或譌為卑
[013-19a]
 奢城自登莱海道趨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隋大業
 十年来䕶兒出海道至卑奢城敗高麗兵將趨平壤
 高麗懼而請降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張亮帥舟師
 自東莱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靣懸絶唯西門可上
 唐兵攻㧞之揔章初李世勣復得其地後没於渤海
 置南京南海府兼置沃州領沃沮鷲巖龍山濵海昇
 平靈泉六縣遼改置臨溟縣為海州治
淥州鴨淥軍節度本高麗故國
[013-19b]
 唐書高麗傳曰有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鴨頭
 號鴨淥水厯國内城西與鹽難水合又西南至安市
 入於海
顯州奉先軍上節度 毉巫閭山 十三山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二十二程至顯州出榆關
 已東行南瀕海而北限大山盡皆粗惡不毛至此山
 忽峭㧞摩空蒼翠萬仭全類江左乃毉巫閭山也成
 周之時幽州以毉巫閭山作鎮其遠如此契丹托雲
[013-20a]
 塟於此山離州七里别建乾州以奉陵寢 明一統
 志曰毉巫閭山在廣寧衛西五里舜封十有二山以
 此山為幽州之鎮其山掩抱六重故又名六山山上
 有桃花洞其中可容五六人又有聖水盆三其水自
 懸崖下瀉雖冬不冰又有仙人巖飛瀑巖山下有北
 鎮廟廟内有吕公巖 方輿紀要曰周禮職方幽州
 山曰醫無閭即此亦謂之北鎮隋開皇十四年詔以
 醫無閭為北鎮是也 高士竒扈從東巡日錄曰四
[013-20b]
 月壬寅路出十三山下五代史胡嶠北行記曰東行
 過一山名十三山云去幽燕西南二千里遼史燕王
 淳討武朝彦至乾州十三山皆此地也䇿騎山嶺見
 十三峰互相起伏峯勢巉巖中無尺樹絶類研山山
 頂有池池下有洞居人往往避兵於此
乾州廣徳軍上節度 巫閭守捉城補/
 全遼志曰廣寧衛在遼陽城西二百三十里本漢遼
 東之無慮縣西部都尉治所晋屬平州唐置巫閭守
[013-21a]
 捉城渤海為顯徳府地遼置乾州廣徳軍
 開義縣
 遼東志曰開義廢縣在義州城南四十里遼置
瀋州昭徳軍中節度 東牟山補/
 全遼志曰瀋陽中衛在遼陽城北一百二十里遼為
 瀋州昭徳軍 方輿紀要曰東牟山在衛西二十里
 唐高宗平高麗渤海大氏以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唐
 史山東直營州二千里武后時大祚榮築城於此居
[013-21b]
 之其國南至新羅以泥河為界東窮海西契丹盖即
 此山矣
遼州始平軍下節度 白雲山補/
 遼載曰蛇山狼山黒山巾子山按遼史在遼州始平軍
 即今廣寧縣地今考在界内 扈從東巡日錄曰廣
 寧縣羊腸河遼史𨽻始平軍源出白雲山
 遼濵縣
 方輿紀要曰遼濵城在瀋陽中衛西北百八十里高
[013-22a]
 麗之遼東城也唐太宗克之改曰遼州時亦謂之新
 城以别於遼東故城也唐史貞觀十八年伐高麗江
 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二十年復伐高麗命李
 世勣將青州兵自新城道入永徽三年高麗侵契丹
 松漠都督李庫克將兵禦之大敗高麗於新城儀鳯
 二年徒安東都䕶於新城以統高麗百濟之地此唐
 所名之新城也後為拂湼國城渤海置東平府督伊
 蒙陀黒北五州契丹安巴堅攻渤海先克東平五州
[013-22b]
 皆下復置遼州於此并置遼濵縣為州治
銀州富國軍下刺史
 方輿紀要曰鐡嶺衛秦漢時遼東地渤海置富州契
 丹更名銀州
同州鎮安軍下節度 新羅山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二十九程至同州州地平
 壤東望大山遼人云此新羅山内深遠無路可行其
 間出人參白附深處與高麗接界
[013-23a]
賔州懷化軍節度 置刺史於鴨子混同二水之間
 長白山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三十五程至呼勒希巴勒
 寨寨枕混同江濵其源来自廣漠之北遠不可究自
 此南流五百里接高麗鴨渌江入海江靣濶可半里
 許 契丹國志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盖白
 衣觀音所居其山禽獸皆白人不敢入恐穢其色以
 致蛇虺之害黒水發源於此舊云粟末河太宗破晋
[013-23b]
 改為混同江其俗刳大木為舟長可八尺形如梭曰
 梭船上施一槳止以捕魚至渡車則方舟或三舟
 遼載曰混同江一名鴨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
 江一名松花江在開原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長白山
 按遼史聖宗太平四年改鴨子河為混同江其名始
 於此 方輿紀要曰長白山在㑹寧南六十里其山
 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巔有潭周八十里淵深莫測南
 流為鴨淥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雅勒古河 楊
[013-24a]
 賔栁邊紀畧曰混同江發源長白山北流而東黒龍
 江元史作/石藺河發源塞北南流而東雖入海處合而為一
 而其源則截然兩處且兩江之水以手掬之皆白色
 惟遠望則如栁汁耳金志松漠紀聞稱掬之則色㣲
 黒金史世紀稱混同江亦號黒龍江皆誤
龍州黄龍府 烏爾古城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三十三程自黄龍府六千
 里至托色貝勒寨府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强盛時擒
[013-24b]
 獲異國人則遷徙㪚處於此南有渤海北有鐡離吐
 渾東南有高麗靺鞨東有女真室韋北有烏舍西北
 有契丹回紇党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俗凡聚
 㑹處諸國人語言不通則各為漢語令通事者然後
 能辨之 方輿紀要曰烏爾古城在黄龍府境女真
 叛遼侵黄龍府趣烏爾古城敗遼兵或云達嚕噶城
 也
懿州寧昌軍節度 羊腸河 大斧山俱補/
[013-25a]
 元混一輿地要覧曰懿州有羊腸河大斧山 遼東
 志曰廢懿州在廣寧城北二百二十里遼置
蘓州安復軍節度本高麗南蘓興宗置州
 方輿紀要曰南蘇城今金州衛治晋永和初燕王皝
 遣慕容恪攻高句驪㧞南蘓隆安二年燕慕容盛以
 髙句驪王安事燕禮慢自將兵襲之㧞新城南蘇二
 城開境七百餘里隋大業七年伐髙麗分遣叚文振
 出南蘇道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勣伐髙麗渡遼水
[013-25b]
 厯南蘇等城敗其兵而還又乾封二年薛仁貴破髙
 麗兵㧞其南蘇等城顯慶中置南蘇州於此尋没於
 渤海遼置蘇州兼置来蘓縣為州治宋建隆初女真
 自其國之蘇州汎海至登州賣馬故道猶存宣和初
 復由此道遣馬政等通金謀攻遼
復州懷徳軍節度 駱駝山補/ 屏風山補/
 全遼志曰復州在遼陽城南四百二十里晋隋以前
 同海州唐置州五代歸契丹為遷民縣屬黄龍府後
[013-26a]
 又置復州懷徳軍 方輿紀要曰駱駝山在復州衛
 西三十里又西二十里海中有屏風山
寧江州混同軍觀察 冷山補/ 羅和城補/
 松漠紀間曰寧江州去冷山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
 木如桃李之類皆成園至八月則倒置地中封土數
 尺覆其枝幹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則凍死每春冰
 始泮遼主必至其地鑿冰釣魚放弋為樂女真率来
 獻方物若鼦䑕之屬各以所産量輕重而打愽後多
[013-26b]
 强取女真始怨暨阿古逹起兵首破此州馴致亡國
  栁邊紀略曰冷山余於必勒哈必喇北望相去約
 數十里見其積素凝寒髙出衆山之山土人呼為白
 山以其無冬夏雪白也松漠紀聞冷山去燕山三千
 里去金所都二百餘里去寧江州百七十里 方輿
 紀要曰寧江城東北有羅和城宋政和四年女真初
 取羅和城㑹諸部兵於来流水乃䧟寧江州進敗遼
 兵於混同江即此
[013-27a]
 志第九
  地理志三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 軒車泊補/瑇瑁山補/熊山補/奚君宅補/
 北蕃地理志曰中京大定府東為營州界青山嶺百
 七十里西山後儒州界東南至建州三百三十里西
 南至幽州九百里其泊曰軒車南為中京北為上京
  契丹國志曰中京之地奚國王牙帳所居奚本曰
[013-27b]
 庫莫奚其先東部人宇文之别種也竄居松漠之閒
 俗甚不潔而善射獵好為㓂抄其後種類漸多分為
 五部毎部一千人為其帥隨逐水草中京東過小河
 唱呌山道北有奚王避暑莊有亭臺由古北口至中
 京北皆奚境奚本與契丹等後為契丹所併所在分
 奚契丹漢人渤海雜處之奚有六節度都省統領言
 語風俗與契丹不同善耕種歩射入山採獵其行如
 飛 又曰奚地居上東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曠西臨
[013-28a]
 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東西八千里連亘
 燕京西北遂以其地建京號曰中京 續資治通鑑
 長編曰大中祥符元年李摶等使契丹所居曰中京
 在幽州東北城壘卑小鮮居人夾道多蔽以壖垣宫
 中有武功殿國主居之文化殿國母居之又有東掖
 西掖門 元混一輿地要覧曰大寧路遼為中京有
 瑇瑁山熊山 蘇轍欒城集奚君宅在中京南詩曰
 奚君五畆宅封户一成田故壘開都邑遺民雜漢佃
[013-28b]
 不知臣僕賤漫喜殺生權燕俗嗟猶在婚姻未許連
 長安縣本漢賔縣
 顧炎武京東考古錄曰漢書遼西郡賔從縣莽曰勉
 武今本亦有作賔徒者後漢書遼東屬國賔徒故屬
 遼西通鑑晋趙王倫貶呉王晏為賔徒縣王秦苻堅
 封慕容垂為賔徒侯並取此為名晋書載記作賔都
 侯都之與徒以音相近而轉尤為明證而遼史則云
 中京大定府長安縣本漢賔從縣地勸農縣本漢賔
[013-29a]
 從縣地此承漢志傳冩之訛而未考後漢晋二書也
 恩州懷徳軍下刺史 饅頭山補/
 北蕃地理志曰恩州在中京北六十里馬盂山在西
 六十里西北饅頭山三十里山北至儀坤州八十里
 東北至髙州百二十里西南至上京二百二十五里
 惠州惠和軍中刺史
 彭汝礪鄱陽集惠州詩曰城壘四五尺閭閻千百家
 朝塵疑作雨暮雪欲飛花舊寺僧何在空堂鬼自邪
[013-29b]
 三更愁不寐相笑是皇華 蘇轍欒城集惠州詩曰
 孤城千室閉重闉蒼莽平川絶四鄰漢使塵来空極
 目沙塲雪重欲無春羞歸應有李都尉念舊可憐徐
 舎人㑹逐單于渭橋下歡呼齊拜屬車塵自注云傳/聞南朝逃
 叛多在/其間
 髙州觀察 松漠府故壘補/
 北蕃地理志曰髙州在中京北百四十里東至新州百
 三十里南至建州二百三十里北自潢水石橋至州
[013-30a]
 百五十里西北至饒州六十里乃唐松漠府故壘新
 州武安故州也
 利州中觀察 琵琶川補/
 北蕃地理志曰利州在中京東南百五十里東北至
 建州百有十里西至潤州六十里南自小凌河路至
 平州五十里琵琶川奚所徙居在州東北數十里古
 北口北也
 北安州興化軍上刺史 墨㪷軍補/㑹仙石補/
[013-30b]
 北蕃地理志曰北安州在中京西南二百五十里其
 墨㪷嶺亦名度雲嶺在徳勝嶺北百二十里唐置墨
 㪷軍使禦扞奚界有牛山有㑹仙石河曰灤城曰栁
 在州西北五十里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南至
 幽州二百五十里
宋王曽上契丹事
 王沂公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遇古長城延芳淀
 四十里至孫侯館改為望京館稍移故處望黍谷山
[013-31a]
 五龍池過温餘河大夏城坡坡西北即凉淀避暑之
 地五十里至順州東北遇白嶼河北望銀冶山又有
 黄螺盤牛闌山七十里至檀州自此漸入山五十里
 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淀國主嘗於
 此過冬自此入山詰曲登渉無復里堠但以馬行記
 日景而約其里數過朝鯉河亦名七渡河九十里至
 古北口兩旁峻崖中有路僅容車軌口北有舖彀弓
 連繩本范陽防捍奚契丹之所最為隘束然幽州東
[013-31b]
 趨營平州路甚平坦自頃犯邊多自斯出又度徳勝
 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里至新館過鵰窠嶺
 徧搶嶺四十里至卧如来館葢山中有卧佛像故也
 過烏灤河東有灤州因河為名又過墨斗嶺亦名度
 雲嶺長二十里許又過芹菜嶺七十里至栁河館河
 在館傍西北有鐡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鍊
 得成鐡渤海俗每嵗時聚㑹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
 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宛轉號曰踏鎚所
[013-32a]
 居屋皆就山墻開門過松髙嶺甚峻險七十里至打
 造部落館雖有畨户百餘編荆為籬鍜鐡為軍噐東
 南五十里至牛山館八十里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
 九十里至鐡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里至
 富谷館居民多造車者云渤海人正東望馬雲山山
 多禽獸林木國主多於此打圍八十里至通天館二
 十里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圓纔四里許門但
 重屋無築闍之制南門曰朱夏門内通歩廊多坊門
[013-32b]
 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闤望闕次至大同館其
 門正北曰陽徳閶闔城西内西南隅岡上有寺城南
 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古北口居人草庵板屋耕種
 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壠上盖虞吹沙所壅山中長松
 欝然深谷中多燒炭為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尤多
 青羊黄豕亦有挈車帳逐水草射獵食止麋粥麨糒
  鶚案遼史載沂公此文不全故補之 彭汝礪鄱
 陽集宿金駒館詩曰絶域三千里窮村四五家寒深
[013-33a]
 無去雁日暮有棲鴉霧擁雲垂野霜連月在沙夜長
 無復寐寂寞聴悲笳 又古北口五十里至望雲嶺
 南北使者各置酒三盞乃行有詩曰人臣思國似思
 親忠孝從来不可分更與諸君聊秣馬請登髙處望
 堯雲 蘇頌魏公集過新館詩曰引弓風俗可傷嗟
 滿目清溪與白沙封域雖長編户少隔山才見兩三
 家 彭汝礪過墨斗嶺聞鳥聲似子規而其形非是
 有詩曰有鳥羽毛非子規向人如道不如歸使軺不
[013-33b]
 用君多勸未到歸心已似飛 蘇頌摘星嶺詩曰昨
 日纔離摸斗東今朝又過摘星峰自注摸斗摘/星二嶺名瘦軀
 坐困千騎馬自注一行/二百餘里遠目平㸔萬嶺松絶塞阻長
 踰百舍畏途經厯盡三冬出山漸識還家路騶御人
 人喜動容過度雲嶺詩曰磴道青㝠外攀躋劇箭飛
 朔風増凛洌寒日減清暉使者手持節征人淚濕衣
 此時仁傑意心向白雲歸 王稱東都事畧曰劉敞
 奉使契丹博聞强記素知山川道路契丹自古北口
[013-34a]
 至栁河迴曲千餘里敞問曰自松亭至栁河其徑不
 數日可至中京何不道彼而道此契丹不虞敞知相
 顧驚媿曰誠如公言自通好以来置驛如此不敢易也
  王洙宋元史質曰閻詢字議道鳯翔天興人嘗使
 契丹頗知北方疆理時契丹在鞾淀迓者王惠𨗳詢
 由松亭往詢曰此松亭路也胡不徑蔥嶺而迂枉若
 是豈非夸大國地廣以相欺也惠不能對 髙士竒
 松亭行記曰喜峯口古松亭山也竒峯削下腰有洞
[013-34b]
 髙二丈餘深倍之遼史為松亭關𨽻中京㽞守司開
 㤗中置澤州俘蔚州民立寨居之 鶚案葱嶺在西
 域與松亭在東北相去絶遠且一松亭也敞以為近
 詢以為迂未詳何故疑詢所言為虚 蘇頌過打造
 部落詩曰奚人居落噉重林背倚蒼崖靣曲潯澗水
 逢春猶積凍山雲無雨亦常隂田塍開墾隨髙下樵
 路攀援極險深漢節經過人競㸔忻忻如有慕華心
 發牛山詩曰山坂縈紆道阻長數程行處尚相羊晨
[013-35a]
 裝方指南髙卧館南一峯甚髙彼/人謂之南髙山宿館還趨北斗傍
 既乏遠謀慙肉食空將衰髩冐寒霜郤尋十載曽行
 地風物依然土境荒 劉敞公是先生集鐡漿館詩
 曰稍出盧龍塞回㸔萬壑青曠原開谷口别道入松
 亭此館以南屬奚山深溪險以北屬契丹稍平衍漸/近磧矣别一道自松亭闗入幽州甚徑易遼常秘
 不欲漢/使知野馬寒隨草奚車夕戴星忽悲田子㤗寂寞
 向千齡奚人以車帳為/生晝夜移徙蘇頌富谷館書事詩曰迢迢
 歸路指榆津日日西風起塞塵沙底暗冰頻踠馬道/路
[013-35b]
 冰凍多在沙底彼人謂/之暗氷行馬艱險百狀嶺頭危徑罕逢人客心牢落
 偏多感天意融怡漸發春珍重詩翁饒藻思剪裁風
 物見長新過土河詩曰長呌山旁一水源北流迢遞
 勢傾奔秋来注雨瀰郊野冬後層冰度輻轅中京北/一山最
 髙土人謂之長呌山此河過山之東才可漸車又北/流百餘里則奔注瀰漫至冬冰厚數尺可過車馬而
 冰底細流/涓涓不絶白草悠悠千嶂路青煙裊裊數家村終朝
 䟦渉無休歇遥指郵亭日已昏奚山路詩曰行盡奚
 山路更賖路傍時見百餘家出奚山路入中京界道/傍店舍頗多人物亦衆
[013-36a]
 風煙不改盧龍界唐盧龍節度/兼押契丹使塵土猶兼瀚海沙朱
 板刻旗村肆食食邸門挂/木刻朱旗青氊通幰貴家車貴族之/家車屋
 多以青/氊覆之皇㤙百嵗加荒憬物俗依稀欲慕華游中京
 鎮國寺詩曰塔廟奚山路乗軺偶共登青松如拱揖
 棟宇欲騫騰俗禮多依佛居人欲貴僧縱觀無限意
 紀述恨無能
 郭造卿永平府志曰遼中京殿曰延慶曰永安
興中府 漠栁城縣地慕容皝以栁城之北龍山之南
[013-36b]
 福徳之地乃築龍城搆宫廟改栁城為龍城縣遂遷
 都號曰和龍宫 松陘嶺補/
 酈道元水經注曰燕慕容皝以栁城之北龍山之南
 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栁城為龍城縣十二年黒
 龍白龍見於龍山皝親觀龍去二百歩祭以大牢二
 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號新宫曰和龍宫
 立龍翔祠於山上 北蕃地理志曰興中府在中京
 東三百里北至潢水四百里契丹界西北松陘嶺奚
[013-37a]
 界西南至建州六百里東至遼河三百里東北至白
 川州七十里東南至安東都䕶府二百七十里
 興中縣本漢栁城縣地 鮮卑山補/
 歐陽忞輿地廣志曰隋開皇間改龍城縣曰龍山十
 八年復改曰栁城 隋圖經曰鮮卑山在栁城縣東
 南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遼左號曰
 東胡其後漸昌與匈奴争盛秦漢之際為匃奴所敗
 分保鮮卑山因復以山為號也
[013-37b]
宜州崇義軍上節度 奉國寺補/通呉軍壘補/
 全遼志曰義州衛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秦并六
 國置遼西郡為絫縣唐始建城五代淪於契丹改宜
 州崇義軍 遼載曰奉國寺在義州城内殿髙七尺
 佛像稱是一名七佛寺剏於遼開㤗中 永平府志
 曰遼中京宜州有江南水軍號通呉軍壘
錦州臨海軍中節度 大廣濟寺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二十程至錦州自出榆闗
[013-38a]
 東行路平如掌至此㣲有登陟經由十三山下歐陽
 文忠叙胡嶠所説十三山即此 元混一輿地要覧
 曰離營州東行六十里至榆闗五百八十里至錦州
  遼載曰大廣濟寺在錦州城内唐末建有白塔十
 三層髙二百五十丈造於遼道宗清寧間後降舍利
 蔵之金髙璉有記
 嚴州保肅軍下刺史
 興城縣
[013-38b]
 遼東志曰興城廢縣在寧遠州城南四十里
川州長寧軍中節度
 北蕃地理志曰川州在中京東四百三十里地宜桑
 柘民知織絍東至黔州七十里東南至宜州百里西
 南至霸州七十里
建州保静軍上節度 噐仗山補/
 北蕃地理志曰建州東北至霸州九十里南至榆州
 五十里西南至小凌河十里有器仗山在東南三十
[013-39a]
 里
 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京東考古錄曰案昌黎有五漢書遼西郡之縣其八
 曰昌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應劭曰
 今昌黎通鑑注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郡後漢屬遼
 東屬國都尉魏齊王芳正始五年鮮卑内附復置遼
 東屬國立昌黎縣以居之後立昌黎郡晋書武帝紀
 大康二年慕容廆㓂昌黎二年安北將軍嚴詢敗慕
[013-39b]
 容廆於昌黎成帝咸康二年慕容皝自昌黎東踐水
 而進凡三百餘里至厯林口是則渝水下流而當海
 口此一昌黎也晋書紀載慕容皝徙昌黎郡又云破
 宇文歸之衆徙其部人五萬餘落於昌黎又慕容盛
 之世有昌黎尹張順劉忠高雲以馮素弗為昌黎尹
 馮䟦之世有昌黎尹孫伯仁以史考之當去龍城不
 遠此又一昌黎也魏併栁城昌黎棘城於龍城而立
 昌黎為郡志云有堯祠榆頓城狼水而列傳如韓麒
[013-40a]
 麟韓秀谷渾孫紹之倫皆昌黎人即燕之舊都龍城
 此又一昌黎也齊以後昌黎之名廢至唐太宗貞觀
 二年更崇州為北黎州治營州之東北廢陽師鎮八
 年復為崇州置昌黎縣後淪於奚遼史建州永康縣
 本唐昌黎縣地此又一昌黎也遼太祖以定州俘户
 置營州鄰海軍其縣一曰廣寧縣金世宗大定二十
 九年改為昌黎相沿以至於今在永平府城東南七
 十里此又一昌黎也郭造卿永平志辨昌黎有二而
[013-40b]
 不知其有五今序而列之論古者可以無惑焉
来州歸徳軍下節度 三州山 五脂山 覺華島補/
海雲龍宫二寺補/
 全遼志曰廣寧前屯衛在遼陽城西九百六十里唐
 置瑞州遼改来州置来賔縣𨽻中京大定府 方輿
 紀要曰萬松山在衛西北十五里山多松因名山北
 相接曰五指山五峯秀㧞若五指然三山在衛西北
 三十里髙數千仭三峯竝秀遼志謂之三州山 鶚
[013-41a]
 案五指山史作五脂誤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
 十八程自来州八十里至海雲寺離来州三十里即
 行海東岸俯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
 是寺去海半里許寺後有温泉池望海中有一大島
 樓殿窣堵波在上有龍宫寺 方輿紀要曰覺華島
 在寧遠衛東南二十里上有海雲龍宫二寺
 遷州興善軍下刺史 古長城補/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曰第十六程自遷州九十里至
[013-41b]
 習州遷州東門外十數步即古長城所築遺址宛然
  北邊備對曰古来築長城以扞北邊者四世燕趙
 秦隋也秦制多承燕趙而隨氏不書因秦也史記燕
 城起於造陽而至襄平遼陽造陽者上谷地也襄平
 者遼東縣也遼陽者遼水之北也皆燕國邊鄙之地
 故其建築亦在此地也趙之城則自代地而西屬於
 髙闕代者雁門郡也髙闕者靈州北流河之西隂山
 之上游也趙武靈王國於雲代故其備邉之城但能
[013-42a]
 並河而西以極乎趙境耳至秦已并六國天下為一
 西自上郡北地而東至遼東西悉為秦有故蒙恬之
 致役也西起臨洮則中國極西之地也北屬遼東則
 中國極東之地也自東迄西殆萬餘里無論燕趙之
 與岷蘭其在當時盖無一地而無長城也於是㑹合
 三制而要其所宿則秦城之長固周乎中國之北矣
 然審而求之則其城不皆秦築也秦但補築使足耳
  鶚案遷州之古長城以程氏㤗之之言考之殆燕
[013-42b]
 築耳
 潤州海陽軍下刺史 潤州補/
 北蕃地理志曰潤州在盧龍塞東北接遼東驛取潤
 水為名在中京南五百五十里東至遼州四十里西
 至渝關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
 
 
 遼史拾遺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