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d0019 周禮述註-清-李光坡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禮述註卷七
            安溪李光坡撰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
佐王安擾邦國
 註曰土地之圖若今司空郡國輿地圖 坡謂司徒
 掌邦敎然必先知土地之圖與人民之數乃可區處
 之敎育之以佐王安擾邦國也 孫偉夫曰圖之名
[007-1b]
 一也而職掌不同圖亦異用司徒之圖在安擾邦國
 必度疆域之廣狹計五土之多寡凡土地所生風氣
 所宜加詳焉司馬之圖為禁㬥平亂設必記形勢阨
 塞可以講攻守之宜道途通阻可以達進退之便凡
 居重而馭輕避難而就易則加詳焉大而職方有天
 下之圖小而司險有九州之圖與司徒所掌敻不侔
 矣在司徒者可得而見在司馬者人不可得而窺也
  度徒洛反阨同阸於革反
[007-2a]
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
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註曰周猶徧也九州揚荆豫青兗雍幽冀并也輪從
 也積石曰山竹木曰林注瀆曰川水鍾曰澤土高曰
 邱大阜曰陵水崖曰墳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溼曰
 隰名物者十等之名與所生之物 疏曰馬融云東
 西為廣南北為輪案王制南北兩近一遙東西兩遙
 一近是南北長東西短謂知此數也 坡謂以圖而
[007-2b]
 周知之者將以制畿封國也以圖而辨之者將以知
 五地物生也 溼濕同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
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
其野
 註曰千里曰畿疆猶界也溝穿地為阻固也封起土
 界也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壝壇與堳埓也田主田
 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詩人謂之田祖所宜木謂若
[007-3a]
 松栢栗也若以松為社者則名松社之野以别方面
  疏曰辨其邦國者謂分别畿外諸侯邦國多少之
 數若王制云畿外八州州二百一十國也辨其都鄙
 之數者謂分别畿内三等采地之數若王制畿内九
 十三國也制其畿疆者王畿内千里中置王城面有
 五百里其邦國都鄙亦皆有疆界也而溝封之者謂
 於疆界之上設溝溝為封樹以為阻固也設其社稷
 之壝者謂于中門之外右邊設大社大稷又于廟門
[007-3b]
 之屏設勝國之社稷其社稷外皆有壝埓于四面也
 田主者謂藉田之内為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者
 王之田主唯一而已云各者總據邦國都鄙并王者
 而言也 坡謂承上文既周知其地域遂疆理其國
 畿也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為句社稷言樹田主言
 宜木互文 别彼列反
以土㑹之灋辨五地之物生
 㑹計也
[007-4a]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
 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方勁正貌鄭司農云
 皁物柞栗之屬今世間謂柞實為皁斗
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註曰鱗物魚龍之屬膏當為櫜字之誤也蓮芡之實
 有櫜韜津潤也
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専而長
 羽物翟雉之屬覈物李梅之屬専不方也
[007-4b]
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
 介物龜鼈之屬水居陸生者莢物薺莢王棘之屬皙
 白也瘠堅瘦貌
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

 註曰臝虎豹貔&KR2269之屬淺毛者叢物萑葦之屬豐猶
 厚也庳猶短也 疏曰此五地人物之等皆方以類
 聚物以羣分及民之所生皆因地氣所感不同故使
[007-5a]
 形類有異也又民之資生取于動植之物故先言物
 後言民 坡謂此節承上文辨五地之名物而言也
 夫人物之生于五地者各應五行之氣氣不能無偏
 則性不能無偏也先王盡人之性故有十二敎以修
 齊之焉盡物之性故有土宜之灋以蕃育之焉詳見
 下文 㑹古外反皁音皂覈音核専徒丸反莢古協
 反臝力果反庳音婢貒土官反柞子洛反櫜古毛反
 貔音毗&KR2269勅宜反萑音丸
[007-5b]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敎焉
 上言五地此言五物者以形言曰地以地所生言曰
 物此承上文言民之生于五地者形質不同則氣有
 贏乏而性亦由之有勝負是其常也因其常而施敎
 焉盖所以一道徳同風俗也
一曰以祀禮敎敬則民不苟
 以祀禮敎敬者人于鬼神不見其形多有苟且怠慢
 之心故制祀禮敎以致慤致存則民不敢苟也 疏
[007-6a]
 曰死者尚敬則生事其親不苟且也
二曰以陽禮敎讓則民不争
 註曰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也
三曰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
 註曰陰禮謂男女之禮昏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四曰以樂禮敎和則民不乖
 以樂禮敎和則民不乖者樂有聲舞使人習之循其
 節奏剛者不得急柔者不得緩自能化其偏以復于
[007-6b]
 正無所乖戾也
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註曰儀謂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屬
六曰以俗敎安則民不愉
 俗謂土地所生習也愉薄也以俗敎安則民不愉者
 因其舊俗而品節之使民安于所宜服上之化益歸
 于厚也
七曰以刑敎中則民不虣
[007-7a]
 以刑敎中者刑以弼敎使民協于中也
八曰以誓敎恤則民不怠
 誓約信也恤謂災危相憂上有約信使之相保相受
 之類故民不怠于為義也
九曰以度敎節則民知足
 度謂宫室車服之制使知節制則民無侈心
十曰以世事敎能則民不失職
 註曰世事謂士農工商之事少而習焉其心安焉因
[007-7b]
 敎以能不易其業
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徳
 註曰慎徳謂矜其善徳勸為善也
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則民興功
 註曰庸功也爵以顯賢禄以賞功 坡謂此十二敎
 之序綂而言之則自一至四禮樂之事也自五至十
 政刑之事也析而分之則敬讓禮也親和樂也而以
 儀辨等以刑敎中以度敎節皆與敬讓為類以俗敎
[007-8a]
 安以誓敎恤以世事敎能皆與親和為類然則禮以
 節之樂以和之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
 不悖則爵禄所勸民皆興起于善而無復氣質不齊
 之可言矣 愉偷同
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
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註曰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上繫十二次各有所宜也
 相占視也阜猶盛也蕃蕃息也育生也任謂就地所
[007-8b]
 生因民所能 疏曰知其利害十二土之中利處居
 之害處逺之以阜以蕃以毓者皆由知利害使之然
 也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以敎稼穡樹蓺
 註曰壤亦土也變言耳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土猶
 吐也以人所耕而樹蓺焉則言壤壤和緩之貌詩云
 樹之榛栗又曰我蓺黍稷蓺猶蒔也 坡謂此二節
 承上文言動植之物因五地而有異生故以所宜辨
[007-9a]
 别而區置之使動植咸若而民安物阜也 相息亮
 反種章勇反逺上聲蒔時至反
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
令地貢以斂財賦以均齊天下之政
 承上文言民安物息五穀其蓺可以定貢賦制國用
 矣均平也五物五地之物也九等騂剛赤緹之屬征
 税也言天下之地征則并畿外邦國所税入天子皆
 在其中矣辨五物之所宜九等之肥磽乃可以制地
[007-9b]
 征之高下也民職九職也地貢九貢也財謂泉穀賦
 謂九賦及軍賦均齊天下之政者土均所云邦國都
 鄙之政令刑禁與其施舍禮俗喪紀祭祀皆以地之
 媺惡為輕重而均齊之也自篇首以天下土地之圖
 至此皆辨方之事而凡制畿封國復性遂生施職制
 貢皆因土事連類言之 緹音低
以土圭之灋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
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
[007-10a]

 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土深者夏日入地中
 淺冬日入地中深春秋則適均以土圭之灋進退四
 時日景知其淺深也正日景者晝漏半而置土圭表
 陰陽審其南北也土圭之灋下可以測土深上可以
 正日景故用以求地中也餘解見下文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
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
[007-10b]
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註曰樹樹木溝上所以表助阻固也鄭司農云土圭
 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
 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 坡聞之兄
 曰鄭註恐理之不可通也夫夏至日道入赤道北二
 十四度北距嵩高弧背九度餘夏至日道下直衡岳
 晷無景從嵩高至衡岳夏至日道圜天之弧背以弧
 矢術求弦得衡岳距地中弦徑約九度餘從陽城至
[007-11a]
 衡岳地平鳥道相去約二千五百里夫止二千五百
 里而一則尺五寸一無景是百六十餘里景已差一
 寸矣則鄭註所云千里而差一寸恐未然也又鄭註
 謂景短者中表之南千里景短一寸景長者中表之
 北千里景長一寸如此則日下無景當在極南萬五
 千里之外而衡岳之逺陽城不能萬五千里昭昭矣
 又言景夕者東表日昳中表景乃中景朝者西表日
 未中而中表景已中如此則極東之地日出方及三
[007-11b]
 五尋丈日景已中極西之地日入未及三五尋丈日
 景方中若果地體方平四際彌天則信如所云矣不
 然如雞子裹黄之喻地在天中不過成形之大耳彈
 丸浮寄四際距天至逺四際距天之逺若一也則去
 日安能有逺近之殊乎雖日之出也極東先見及其
 入也極西先昏然隨其處各有曉午昏暮安知日東
 者不以吾為景朝乎日西者不以吾為景夕乎且此
 尺有五寸東西直此一帶中日景皆如是也何以定
[007-12a]
 其為東西之中乎吾謂日南則景短多暑謂從此中
 表而南之地則當景短之時盛暑不堪若今廣州夏
 時炎赫倍于他州盖景短即夏至非短于尺有五寸
 之謂也日北則景長多寒者謂從此中表而北之地
 則當景長之時隆寒不堪若今塞外冬時凛慄亦倍
 盖景長即冬至非長于尺有五寸之謂也日東則景
 夕多風者謂從中表而東之地則景夕之時多風盖
 東地多水多水則多風若吾州午後即海風揚也風
[007-12b]
 起于夕故以景夕言之日西則景朝多陰者謂從此
 中表而西之地則景朝之時多陰盖西地多山多山
 則雲氣盛若柳子厚所謂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是也
 陰霾于朝故以景朝言之如此則寒暑陰風偏而不
 和是未得其所求天地之所合者地中與天中氣合
 也合則四時交而無多暑多寒之患合則風雨會而
 無多風合則陰陽和而無多陰何以定之以驗寒暑
 陰風于五土而知惟此為不偏也然特就中國九州
[007-13a]
 而奠其四方之中耳若論大地之中當在南戴赤道
 下之國則未知其何如也然則沖和所會無水旱昆
 蟲之災無凶饑妖孽之疾兆民之衆含生之類莫不
 阜安是乃王者之都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
 中者非謂必日景尺有五寸乃為地中是言地中之
 處其景尺有五寸盖用以為標識也此二節皆正位
 之事 景音影昳音絰塞音賽霾音埋識音志
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
[007-13b]
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
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
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
里其食者四之一
 註曰土其地猶言度其地鄭司農云土其地但為正
 四方耳𤣥謂其食者半參之一四之一者土均均邦
 國地貢輕重之等其率之也公之地以一易侯伯之
 地以再易子男之地以三易必足其國禮俗喪紀祭
[007-14a]
 祀之用乃貢其餘大國貢重正之也小國貢輕字之
 也凡諸侯為牧正帥長及有徳者乃有附庸為其有
 禄者當取焉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
 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進則取焉退則歸焉魯于周
 灋不得有附庸故言錫之也地方七百里者包附庸
 以大言之也附庸二十四言得兼此四等矣 陳君
 舉曰公貢重子男貢輕其見于𫝊大國若衛既取于
 有閻之土以供王職又取于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
[007-14b]
 東蒐小國若鄫則無賦于司馬畧可見矣 朱子曰
 先儒言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至周公則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國公五百里侯四百
 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如此則是將那小底
 移動添封為大國豈有此理禹塗山之會執玉帛者
 萬國後來到夏商衰時皆相吞并漸漸大了至周時
 只有千八百國便是萬國吞并為千八百國可見其
 又大了周畢竟是因而封之豈有移去許多小國卻
[007-15a]
 封為大國然聖人立灋亦自有低昂不如此截然謂
 如封五百里這一段四面大山如大行卻有六百里
 不成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這一段卻有三
 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别處討一段五十里來添都不
 如此殺 坡謂此一節皆體國之事 度徒洛反相
 息亮反殺音曬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007-15b]
 註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
 也王制曰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
 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此盖夏時采地之
 數周未聞矣春秋傳曰遷鄭焉而鄙留城郭之宅曰
 室詩云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以其室數制
 之謂制邱甸之屬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
 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鄭司農云不易之地歲
 種之地美故家百畮一易之地休一歲乃復種地薄
[007-16a]
 故家二百畮再易之地休二歲乃復種故家三百畮
  疏曰以其室數制之者依其城内室數于四野之
 中制地與之 謝氏曰邦國主分地故度地制域都
 鄙主治民故地域大小除山川邑居等虛數以居民
 實數計之又知受田之數知家室之數也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為地灋而
待政令
 註曰分地職分其九職所宜也定地守謂衡麓虞候
[007-16b]
 之屬制地貢謂九職所税也頒職事者分命使各為
 其所職之事 鄭剛中曰地職巳分地守巳定地貢已
 制則其灋立矣乃頒職掌于都鄙之長使之循此以
 為灋以待王朝之政令 黄文叔曰政令凡師役㑹
 同賓客喪紀税斂皆是 坡謂此二節皆經野之事
  畮古畝字度徒洛反長丁丈反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
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幾七曰眚禮八曰殺哀九
[007-17a]
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上文有任土敎稼分職則有年穀不登之時恐民離
 散故以救荒之政十有二品以聚之散利貸種食也
 薄征輕租税也弛力息繇役也舍禁舍山澤所遮禁
 者以與民同利去幾謂闗市去税而幾之眚禮殺吉
 禮也殺哀省凶禮也杜子春讀蕃樂為藩樂謂閉藏
 樂器而不作多昏不備禮而昏娶者多也索鬼神求
 廢祀而修之雲漢之詩所謂靡神不舉靡愛斯牲者
[007-17b]
 也除盜賊急其刑以除之饑饉則盜賊多不可不除
 也 坡謂自一至六廣上之恩以豐民食也自七至
 十權五禮之通以省民財也十有一十有二則理其
 幽治其明消厲氣以致祥也 舍音捨殺音曬蕃方
 袁反繇音遙
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
恤貧五曰寛疾六曰安富
 註曰保息謂安之使蕃息也慈幼謂愛幼少也産子
[007-18a]
 三人與之母二人與之餼十四以下不從征養老七
 十養于鄉五十異粻之屬振窮抍救天民之窮者也
 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恤貧貧無財業稟貸
 之寛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安富
 平其繇役不専取 振音拯抍同少詩照反粻音章
 矜古頑反癃音隆
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聨兄
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聨朋友六曰同衣服
[007-18b]
 本猶舊也媺善也謂椓約攻堅風雨攸除各有攸宇
 族猶類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聨猶合也兄弟同
 姓之親也師儒設為庠序使致仕之賢以道藝敎鄉
 閭子弟者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同猶齊也民雖有富
 者衣服不得獨異 坡謂自一至五則韓子所云安
 居而粒食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之道備矣
 同衣服者古者長民衣服不二以齊其民則民徳一
 盖貧富不相耀則民無忮心浮夸者不相慕説則民
[007-19a]
 無侈志此又安之之要也故保息六者因其自有之
 分處以當然之理是𤼵政施仁之所必先也本俗六
 者疏云不依舊俗創立制度民心不安若依舊俗民
 心乃安此乃盡敎養品節之詳而凡萬民各得其所
 不惟老幼孤獨有養而已夫先王之于民也值其變
 則荒政以救之處其常則保息本俗以安之真經久
 宜民之要道而周官精意之所存也 椓陟角反長
 丁丈反
[007-19b]
正月之吉始和布敎于邦國都鄙
 坡謂此節亦與下文為總目詳見冢宰
○乃縣敎象之灋于象魏使萬民觀敎象挾日而斂之
 坡謂此布敎于萬民之事也
○乃施敎灋于邦國都鄙使之各以敎其所治民
 坡謂此布敎于邦國都鄙之事也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
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
[007-20a]
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註曰此所以勸民者也使之者皆謂立其長而敎令
 使之保猶任也救救凶災也賓賓客其賢者故書受為
 授杜子春云當為受𤣥謂受者宅舍有故相寄託也
 賙者謂禮物不備相給足也閭二十五家族百家黨
 五百家州二千五百家鄉萬二千五百家 疏曰此
 經説大司徒設比閭至于州鄉等第家數各立其官
 長敎勸于民 坡謂此乃布敎于六鄉之長使敎其
[007-20b]
 所治民而經文兼詳六鄉之制者盖上體國經野正
 言封國立家之事無文可間此因施敎乃本其始終
 言之與冢宰之施典于邦國方及建其牧立其監云
 云同一意也文承邦國後者邦國亦有鄉也嘗謂自
 職首至此陳保民之政凡三土宜之灋則用天因地
 以左右民也荒政保息本俗則制畿封國之後而為
 固本寜邦之計以君養民也此節所言施親睦之敎
 使民相養也三者相須王道始備 縣音懸比毗志
[007-21a]
 反賙音周
頒職事十有二于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一曰稼穡二
曰樹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飭材六曰通財七曰
化材八曰斂材九曰生材十曰學藝十有一曰世事十
有二曰服事
 註曰鄭司農云稼穡謂三農生九穀也樹蓺謂園圃
 毓草木作材謂虞衡作山澤之材阜蕃謂藪牧養蕃
 鳥獸飭材謂百工飭化八材通財謂商賈阜通貨賄
[007-21b]
 化材謂嬪婦化治絲枲斂材謂臣妾聚斂疏材生材
 謂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學藝謂學道藝世事謂以
 世事敎能則民不失職服事謂公家服事者 疏曰
 大司徒主天下人民之數故頒下民之職事十有二
 條于天下邦國及畿内都鄙使以登成萬民此經不
 言鄉遂及公邑者舉外以包内司徒親主鄉遂公邑
 頒之可知自一至九即大宰九職大宰既掌之此又
 重掌者以大宰尊官總知其事此司徒是主民之官
[007-22a]
 親自頒行義各有異也 坡謂此綂鄉遂邦國都鄙
 而盡其敎灋之詳也自一至九農工商賈之職十則
 士之職十有一則四民各世其職總言之也十有二
 則四民之外復有一職别言之也此經言民職者亦
 三曰以作民職曰乃分地職皆承土田之事而及則
 専指九職之民此言頒職事則凡萬民之有職者皆
 悉數之義各異也 賈音古閒音閑别彼列反
以鄉三物敎萬民而賓興之
[007-22b]
 註曰物猶事也興猶舉也民三事敎成鄉大夫舉其
 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于王矣
一曰六徳知仁聖義忠和
 明而不惑曰知公而無私曰仁無所不通曰聖裁制
 得宜曰義誠實曰忠𤼵而中節曰和六者皆成徳之
 事然以其序而言則先明于心然後能力行故知先
 而仁後聖者知極其精也義者仁之制也忠則四徳
 之在内者皆實而無偽和則四徳之外見者時出而
[007-23a]
 不乖此大學之極功知之盡行之至而表裏無間民
 之最上者也
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註曰善於父母為孝善於兄弟為友睦親于九族婣
 親于外親任信于友道恤振憂貧者 坡謂此本立
 而學或未至者故為其次
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註曰禮五禮之義樂六樂之歌舞射五射之灋御五
[007-23b]
 御之節書六書之品數九數之計 坡謂此其徳行
 或有所未純然才足以備任使而應務不窮者故又
 次之此經陳敎民之道凡二十有二敎則列禮樂刑
 政之詳使賢愚貴賤皆範其中而不敢蕩佚所以一
 道徳同風俗也此乃列設科取人之目専為學士而
 言盖以三物敎敎成而賓之或以徳進或以行舉或
 以藝揚三代鄉舉之灋皆然也上文推養民也巳詳
 故此下遂言敎事
[007-24a]
○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
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
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註曰糾猶割察也不弟不敬師長造言訛言惑衆亂
 民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 疏曰此不弟即上
 六行友是也上言友専施于兄弟此變言弟兼施于
 師長故退在睦婣之下 呉氏曰造言亂民害吾六
 行之敎者以二者之刑而列于八刑之後則六行之
[007-24b]
 敎修矣 鄭剛中曰敎民三物糾民則止于六行者
 盖人之性有厚薄昏明之異則徳不可以皆同人之
 材有能有不能之别則藝不可以皆能夫六行者日
 可見之行人人所當勉者也苟不修其行則害于其
 身禍于其家亂人倫而傷聖治是之謂戮民也加之
 以刑不亦宜乎 知音智行下孟反弟音悌振音拯
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敎之中
 註曰禮所以節止民之侈偽使其行得中鄭司農云
[007-25a]
 五禮謂吉凶賓軍嘉
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敎之和
 註曰樂所以蕩正民之情思使其心應和也鄭司農
 云六樂謂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鄭剛中
 曰惟五禮由中而制所以著誠而去偽故可以防其
 偽惟六樂由和而作所以滌邪心而全正性故可以
 防其情情偽已去則反其自然之中和何難之有
○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聴而斷
[007-25b]
之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服敎服禮樂之敎也争罪曰獄争財曰訟有地治者
 謂鄉州及治都鄙者也附麗也士司寇士師之屬上
 以禮樂化民民不服敎而有獄訟者將斷之時恐其
 不審故與其地部界所屬吏共聴斷之若有小罪則
 司徒決之其附于五刑則歸于士 坡謂自以五禮
 至此推本禮樂以為立敎之要也盖民之資稟不齊
 其處巳為人者不能皆實而無偽故以五禮防之而
[007-26a]
 敎之中焉其感物而動者不能節情而不乖故以六
 樂防之而敎之和焉禮樂之敎既修少而習之以為
 藝則氣質可化習而察之于行則有序而和久而熟
 之于徳則强立而和順此三代明王化民成俗所以
 莫善莫急于此也是故敎以型之刑以防之則人之
 于徳行道藝其成材也不亦易乎 思悉吏反詔上
 朝反濩音䕶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
[007-26b]
 註曰牛能任載地類也奉猶進也鄭司農云羞進也
 𤣥謂進所肆解骨體士喪禮曰肆解去蹄
○享先王亦如之
 疏曰享先王者謂四時并祫禘也亦如之者亦如祀
 五帝但禘郊之事先全烝後豚解奉牛牲謂全烝獻
 腥也羞其肆謂體解而進之若宗廟四時之事則無
 全烝先豚解次體解奉其腥獻者豚解也羞其肆者
 熟獻也 坡謂冢宰文祀五帝之後有祀大神示乃
[007-27a]
 及享先王今闕神示者案宗伯禮天地及五帝牲從
 玉色此既言奉五帝牛牲而不及天地灼然闕文
 肆音剔註同示音祗
大賓客令野修道委積
 註曰令令遺人使為之也少曰委多曰積皆所以給
 賓客 疏曰大賓客者謂諸侯來朝
大喪帥六鄉之衆庶屬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註曰衆庶所致役也鄭司農云六引謂引喪車索也
[007-27b]
 六鄉主六引六遂主六紼 疏曰在棺曰紼見繩體
 行道曰引見用力 紼音弗
大軍旅大田役以旗致萬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註曰旗畫熊虎者也徴衆刻日樹旗期于其下 疏
 曰凡軍旅田獵所用民徒先起六鄉之衆
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于天下
 註曰大故謂王崩及寇兵也節六節有節乃得行防
 姦私
[007-28a]
○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征緩刑
 大札大疫病也移民辟災就賤其有守不可移者則
 賤處通穀米與之上文荒政乃自行于國中此言大
 荒大札則令天下邦國相通也 辟音避
歲終則令敎官正治而致事
 註曰歲終自周季冬也敎官其屬六十正治明處其
 文書致事上其計簿
正歲令于敎官曰各共爾職修乃事以聴王命其有不
[007-28b]
正則國有常刑
 註曰正歲夏正月朔日
○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敎灋以稽國中及四郊都鄙
之夫家九比之數以辨其貴賤老幼廢疾凡征役之施
舍與其祭祀飲食喪紀之禁令
 國中四郊皆六鄉之民所居併言都鄙者兼主采地
 也夫家猶言男女也九比者邦中也四郊也甸也稍
 也縣也都也闗市也山也澤也九比之數者九處校
[007-29a]
 比人民之數也貴謂卿大夫賤謂服公事者事人則
 賤也廢疾謂癃病也征役力役之征也施當為弛祭
 祀者謂鄉中州祭社黨祭禜族祭酺飲食者謂若鄉
 飲酒及族食喪紀者謂若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之等
 禁令者祭祀已下皆有禁令不使失禮法 比毗志
 反禜音詠酺音步
乃頒比灋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衆寡六畜車
輦辨其物以歲時入其數以施政敎行徴令
[007-29b]
 登成也成猶定也衆寡民之多少車謂革車及大車
 輦人挽行物家中之財施政敎者祭祀三者是也行
 徴令者征役與其施舍是也 黄文叔曰政敎必觀
 其豐約而為之隆殺徴令必稽其有無而為之寛急
 故入其數而後施行之 坡謂頒六鄉則六遂至邦
 國皆頒之矣故下惟言受邦國比要皆互文見義
○及三年則大比大比則受邦國之比要
 註曰大比謂使天下更簡閲民數及其財物也受邦
[007-30a]
 國之比要則亦受鄉遂矣鄭司農云五家為比故以
 比為名今時八月案比是也要謂其簿 坡謂上文
 言小司徒掌稽其數此二節詳其所以得數而稽之
 之要是也 殺音曬
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
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
以比追胥以令貢賦
 註曰用謂使民事之伍兩卒旅師軍皆衆之名兩二
[007-30b]
 十五人卒百人旅五百人師二千五百人軍萬二千
 五百人此皆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欲其恩
 足相恤義足相救服容相别音聲相識作為也役功
 力之事追逐寇也胥伺捕盜賊也鄉之田制與遂同
  疏曰小司徒佐大司徒以掌六鄉六軍之事出自
 六鄉故預配卒伍也而用之者即軍旅田役是也
 坡謂賦載師任地之賦也貢閭師任民之貢也後言
 貢賦者倣此 朱子曰比閭族黨州鄉與鄰里酇鄙
[007-31a]
 縣遂制田里之法也伍兩卒旅師軍此鄉遂出兵之
 法也都鄙之法則一甸出長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此二法所以不同而貢助之法亦異大率
 鄉遂以十為數是長連排去井田以九為數是一箇
 方底物事自是不同而永嘉必欲合之如何合得又
 曰六軍只是六鄉之衆六遂不與六遂亦有軍但不
 可見其數侯國三軍亦只是三郊之衆三遂不與大
 國三郊次國二郊小國一郊蔡季通説車一乘不止
[007-31b]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輕車用馬馳者更有
 二十五人將重車在後用牛載糗糧戈甲衣裝見七
 書如魯頌公徒三萬亦具其説矣 李景齊曰司馬
 法曰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是則一乘
 者七十五人也約而言之兵車一乘則三兩之數四
 乘則三卒之數百乘則三師之所合五百乘則三軍
 之所合積而至于千乘則六軍聚焉是則六軍之數
 適足以容千乘乃天子宿衛之兵其餘六遂都鄙之
[007-32a]
 兵悉天子之畿内則為萬乘矣諸侯大國則有千乘
 而三鄉三軍則僅止于五百乘爾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
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
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註曰均平也周猶徧也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則授之
 以上地所養者衆也男女五人以下則授之以下地
 所養者寡也正以七人六人五人為率者有夫有婦
[007-32b]
 然後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為九等七六五者為其
 中可任謂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一人其餘男
 女强弱相半其大數 疏曰均上地下地等使得均
 平故曰均土地既給土地則據土地計考其人民可
 任不可任之事而周徧知其大數 坡謂此總計户
 口乃明伍兩卒旅師軍之所由出也
○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以其餘為羨唯田與追胥竭

[007-33a]
 註曰鄭司農云羨饒也田謂獵也追追寇賊也竭作
 盡行 疏曰此謂六鄉之内上劑致民一人為正卒
 其餘皆為羨卒若六遂之内以下劑致民一人為正
 卒一人為羨卒其餘皆為餘夫饒逺故也 坡謂此
 總結上文兩節言五家為比及有徒役則五人為伍
 以至五比為閭五伍為兩之等家用一人不得過也
 而有三人五人二人之可任者除一人為正卒其餘
 皆籍為羨以備大故焉自乃會萬民之卒伍至此皆
[007-33b]
 六鄉之比法也夫小司徒欲稽其數必考于六鄉六
 鄉欲入其數必循乎比法然後六鄉可登之以入于
 司徒司徒可稽之以施其敎法矣 别彼列反與音
 預
凡用衆庶則掌其政敎與其戒禁聴其辭訟施其賞罰
誅其犯命者
 註曰命所以誓告之 疏曰言凡用衆庶則上經所
 云是也 坡謂上文言會萬民而用以軍旅田役追
[007-34a]
 胥之事是平日立法如此此言當用衆庶之時小司
 徒則掌其政敎之等也
○凡國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註曰大事謂戎事也大故謂災寇也鄭司農云國有
 大事當徴召會聚百姓則小司徒召聚之餘子謂羨
 也 坡謂上文言會民卒伍以備大事籍民羨卒以
 防大故亦平日立法此則當大事大故之時小司徒
 則召而致之也
[007-34b]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
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凡税斂之事
 註曰此謂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異于鄉遂重立國
 小司徒為經之立其五溝五塗之界其制似井之字
 因取名 鄭司農云井牧者春秋傳所謂井衍沃牧
 隰臯者也𤣥謂隰臯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
 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
[007-35a]
 當一是之謂井牧昔夏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衆
 一旅一旅之衆而田一成則井牧之法先古然矣九
 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徒經
 之匠人為之溝洫相包乃成耳邑邱之屬相連比以
 出田税溝洫為除水害四井為邑方二里四邑為邱
 方四里四邱為甸甸之言乘也讀如衷甸之甸甸方
 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
 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
[007-35b]
 二十四夫治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方四
 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同也
 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
 十四夫出田税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
 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井田之法
 備于一同今止于都者采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
 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
 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國凡四
[007-36a]
 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謂農牧衡虞也貢謂九
 穀山澤之材也賦謂出車徒給繇役也司馬法曰六
 尺為步步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
 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
 成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為
 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終
 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
 千人 坡謂賦盖兼田賦言之凡税斂者或亦有漆
[007-36b]
 林及罰布之等此貢賦自入其長八則所云以馭其
 用也其法則小司徒令之 問司馬法車乘士徒之
 數與周禮不同何朱子曰古制不明皆不可攷此只
 見于鄭氏註七書中司馬法又不是此林勲本政書
 錯説以為文王治岐之政曰或以周禮乃常數司馬
 乃調𤼵時數是否曰不通處如何硬要通不須思量
 枉費心力
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職而平其政
[007-37a]
 註曰政稅也政當作征 黄文叔曰域界也井邑邱
 甸縣都各有界域 坡謂此専言造都鄙之事與大
 司徒之文相表裏分地域即大司徒之制其地域而
 封溝之也辨其守施其職平其政即大司徒之分地
 職奠地守制地貢也大司徒以立家為義故先言制
 地而後及授田小司徒以比法為重故先言井牧田
 野而後及分地各有當也此與上文皆都鄙夫家之
 比法按是而稽之則征役與其施舍者可均而祭祀
[007-37b]
 飲食喪紀之禁令可齊矣 政音征有當去聲
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
 註曰小祭祀王𤣥冕所祭 疏曰小祭祀既用牛則
 王之祭祀無不用牛者 肆音剔
小賓客令野修道委積
 註曰小賓客諸侯之使臣
大軍旅帥其衆庶
 註曰帥帥而致于大司徒
[007-38a]
○小軍旅巡役治其政令
 大軍旅天子親行小軍旅謂使臣征伐役築軍壘修
 城塹之役宜有政令以齊一之小司徒則巡行而治
 之
大喪帥邦役治其政令
 註曰喪役正棺引窆復土 疏曰邦役謂六鄉衆庶
 役使之事
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007-38b]
 疏曰建邦國者謂立畿外諸侯邦國社稷者諸侯亦
 有三社三稷國社侯社勝社皆有稷配之立其社稷
 謂以文書法度與之不可國國身往也正其畿疆者
 謂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樹以為阻固也
凡民訟以地比正之
 註曰鄭司農云以田畔所與比正斷其訟
地訟以圖正之
 註曰地訟争疆界者圖謂邦國本圖 疏曰凡量地
[007-39a]
 以制邑初封之時即有地圖在官府後有訟者則以
 本圖正之
歲終則攷其屬官之治成而誅賞
 註曰治成治事之計
令羣吏正要會而致事
 疏曰此亦是歲終之時正要會而致事者上經成據
 日小成之計此言要會謂是月計歲計總為簿書而
 致其事之功狀以待攷也
[007-39b]
○正歲則帥其屬而觀敎灋之象徇以木鐸曰不用灋
者國有常刑令羣吏憲禁令修灋糾職以待邦治
 註曰憲表縣之
及大比六鄉四郊之吏平敎治正政事攷夫屋及其衆
寡六畜兵器以待政令
 四郊之吏謂比長閭胥以上布列在四郊主民事者
 夫屋即夫家也敎治政事夫屋之等各有成法以其
 三年大比行黜陟之禮而更平之正之攷之以待國
[007-40a]
 家之政令所須則供之也上文大比者簡閲民數也
 此大比者廢置羣吏也更言攷夫屋之等亦猶冢宰
 司書三歲大計羣吏以知民財已下是也然大比六
 鄉則稍甸縣都邦國亦大比之矣
  問九比解與註異曰司農以九比為九夫為井然
  國中四郊乃六鄉之地六鄉為溝洫法則十夫無
  九夫也後鄭以九比為出九賦之人以為下文征
  之施舍張本得矣然口泉之法三代則無之故愚
[007-40b]
  妄意但以九處之民為説分山澤而二之者本閭
  師文曰征役疏以征為税役為徭役子但以為力
  役之征何也曰以征為口泉之税則三代無是法
  以征為田税則田税無弛而不征之法夫粟米謂
  之征力役亦謂之征子不觀遂人之文乎云以令
  貢賦以令師田以起政役賦貢之外别言政役彼
  註云政役出士徒役音釋云政音征征役之説此
  解明矣 或問治洫治澮之説如何曰甸方八里
[007-41a]
  縣方十六里小都方三十二里大都方六十四里
  所有夫家是治田出税者註以甸旁各加一里為
  十里縣旁各加二里為二十里小都旁各加四里
  為四十里大都旁各加八里為八十里凡所加一
  里二里四里八里之夫家皆治洫不出税者註又
  謂縣加五里則二十五里為大夫采小都加十里
  則五十里為卿采大都加二十里則百里為公采
  而以此大都所加之二十里其夫家為治澮不出
[007-41b]
  税坡謂以山川城郭三分乘除可見大凡如一縣
  方二十里四百井而四甸僅方十六里二百五十
  六井者則山川城郭等除一百四十四井約近三
  分去一之法故一縣只有四甸也縣旁又加五里
  得井二百二十五者容地有一易再易以為消長
  度此為井也牧也推之卿采四十里一千六百井
  而四縣方三十二里只一千竒二十四井者則山
  川城郭等除五百七十六井也旁加十里得井九
[007-42a]
  百亦為井也牧也公采八十里六千四百井而四
  都方六十四里只四千竒九十六井者則山川城
  郭等除二千三百又四井也旁加二十里得三千
  六百井亦井牧法也妄意大凡多寡不能畢合故
  不敢附于註下 坡嘗經河北及中州數日行皆
  平土無甚高下遇雨則四野滄溟禾稼皆淹車馬
  失路濘蟠十日晴尚在水居渡黄河涉漳水又至
  塞外見桑乾河其水渾赤河旁之地泥壅沙屯因
[007-42b]
  仍汩沒乃知鄭子出税治洫之解真王道也邱甸
  縣都緣邊之民畀以百畝不税不役食其租竱力
  于溝洫長無他事之困彼出税者息然于耕鑿無
  水旱崩襲之災豈不兩得其利乎然通率之治洫
  澮之夫多于出税此李悝商鞅之徒所以必欲盡
  之也豈知聖人寛然餘裕多其功于除害釋其氣
  于陰陽歲歲有秋民足而君樂彼徒知富國而厲
  民盡利棄天地之性得不與善戰連諸侯者同為
[007-43a]
  罪乎且蓄洩無餘所水旱傷之修其隄防補其困
  敗揆之先王正大之道所得所亡亦無贏餘也諸
  儒臆決為詆而横渠張子是之知道者所見自别
  朱子言其不見他據古書亡者多矣安得事求其
  據苟合先王廓然不盡之仁案之經久宜民之法
  則此即其據也王者有作出税之田少治洫澮之
  田多或者在所損益而此二法則不可易 濘音
  寜塞音賽汩音滑竱音轉
[007-43b]
 
 
 
 
 
 
 
 周禮述註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