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WYG)


[149-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九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邳州運河上自山東嶧縣交界黄林莊起下至宿遷
 縣交界窑灣口止計河程一百二十里屬邳睢河務
 同知管轄河防志十薈蕞云邳州在江南淮安府北/四百五 里東南至宿遷縣石橋界五十
 里西北至嶧縣陶溝界四十二里西南有磬石山近/沂水或謂泗濵浮磬即此州治舊在嶧陽今遷於艾
[149-1b]
 山黄河在舊城南有彭城歴吕梁由睢寧界上至五/工頭迤東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皁河抵宿遷縣境
 治清水河即舊黄河南岸屬睢寧北岸屬邳州自順在/ 初塘池壩塞始由今河而清水河迄今猶存其跡
 舊城䕶城堤南董家堂北源泗河在嶧山左去城八/十里今淤沒 龍化河分 泗河在猫兒窩西南去
 城五十里今淤沒/ 西泇河亦淤沒
 西堤自猫兒窩起至窑灣口止計長四千二百一十
 三丈八尺康熙三十六年修築 自猫兒窩迤西起
 至唐宋山止格堤一道長三千五十丈 東堤自猫
 兒窩起至窑灣口止計長三千九百六十六丈六尺
[149-2a]
 五寸康熙四十年補修 東岸猫兒窩迤上滚水大
 壩一座康熙二十二年建萬家莊石壩一座馬莊集
 石壩一座俱康熙十九年建又上下竹絡壩三座康
 熙二十七年建又窑灣竹絡壩一座康熙二十九年
 建俱洩運河出岸之水由隅頭湖入駱馬湖河防志/
 漕河即運河自黄泥莊入邳境歴泇口鎮經徐塘猫
 兒窩馬莊集萬家莊窑灣口東流抵宿遷界 引河
 去城二十里出自沂州抱犢堌經黄石山泇口考究
[149-2b]
 泉入運 黄墩河出自南旺湖由徐州荆山口至全
 河汴塘入邳境歴彭家河分成子河歸沙溝湖至猫
 兒窩入運 曲吕河去城東南四十里源自壩頭入
 洪河 沂河出自䝉山經沂州沂水縣南流至受賢
 鄉分派一支出盧口西流二里許復分二支一經城
 南㑹武河二十五里入運一經官湖出徐塘口入運
 其本支南流至趙家莊社各溝亦分二支一經砲車
 繞廟防山歸駱馬湖一經龍池隅頭歸駱湖二水舊
[149-3a]
 俱由臧家口入運今運壩築俱歸駱湖入運矣 武
 河自山東馬旺湖由邳米湯湖出經艾山西流繞城
 南㑹沂水入運邳州志/
 宿遷運河上自邳州交界窑灣口起下至宿遷張莊
 運口中河頭止計河程四十七里屬宿虹河務同知
 管轄以下俱河防志至薈蕞云宿遷縣在淮安府西/二百四十里北 邳州百三十里東南至桃源
 縣百二十里縣北二里/有馬陵山山前阻河
 西堤自邳州交界窑灣對岸起至皁河石磡止計長
[149-3b]
 四千八百七十丈九尺 東堤自邳州交界窑灣口
 起至皁河石磡止計長五千二百七十六丈七尺俱
 康熙十八年創築三十六年加幇 自石磡起至張
 莊運口止支河北岸堤一道計長三千四百一十八
 尺康熙三十八年修築支河南岸即黄/河北岸𫃵堤
 宿遷運道因明之舊由宿遷西北十餘里董家溝進
 口名為董口自康熙六年董口淤斷遂由駱馬湖繼
 駱馬湖亦淤乃另開皁河康熙二十年七月黄河大
[149-4a]
 漲頃刻淤斷一千餘丈不得通舟前河臣靳輔於皁
 河迤東挑新河歴龍岡岔路口至張家莊長三千餘
 丈使清水至張莊出黄河是為張莊運口今俗稱支
 河者即新河也康熙二十六年又開中河運艘竟由
 中河入新河而張莊運口不復通黄河矣以上俱河防志/
 運河舊在治西二十步濟汶沂泗諸水流自直河入
 境經流小河以㑹黄河自古城入桃源縣界 小河
 在治南十里其源出汴入泗易以淺狹故名 皁河
[149-4b]
 在治北四十里發源港頭社流入泗水以土色黑故
 名 白洋河在治南四十里今涸故道猶存 駱馬
 湖在治西北十里由溝口入泗 白鹿湖在治南五
 十里由小河入泗 土丘湖在治東五十里由新溝
 入泗宿遷縣志/
 或曰潘季馴專築堤以束水然獨宿遷北岸不築堤
 今既欲修遥堤又築重堤不亦異乎曰束水歸漕乃
 季馴終身治河之要㫖實亦萬世不易之至言也然
[149-5a]
 其言曰宿遷北岸有馬陵山及倉基侍丘等湖此皆
 天然遙堤故獨空之而弗堤若今日之地形水勢則
 大不然黄河之底與黄河之岸較之明萬厯時既髙
 數丈而倉基侍丘等湖又皆已淤為平陸無尺寸瀦
 水之地河水一或出漕漫岸不有隄防必建瓴而四
 決故臣獨以修遙堤而築重堤為必不可緩也靳文/
 襄公治河書/
 治水之法大者洩之小者蓄之黄河水之至大者也
[149-5b]
 故祇宜洩不宜蓄今又増以駱馬湖之水又焉得而
 不為害乎故予謂竹絡壩宜閉也或曰黄河沙重借
 湖水以刷之不然則黄河恐淤矣予曰宿遷以上之
 黄河果誰為刷之乎而何以不聞其遂淤也豈不淤
 宿遷以上之黄河而獨淤宿遷以下之黄河乎其不
 足信也明矣或曰中河水小借黄河以濟運也予曰
 宿遷以上之中河初無借於黄河之水而何以亦足
 濟運也況宿遷以下之中河又有駱馬湖水以助之
[149-6a]
 乎豈宿遷以上之中河不借黄河以濟運而宿遷以
 下之中河必借黄河以濟運乎又予之所不能解也
  黄河之水滔滔而來勢不可遏顧可使駱馬湖之
 水助黄為虐乎故宜閉之使黄河少此一水即少此
 一水之害矣或曰黄河之沙全借清水以刷今使清
 水不入黄河則宿遷以下二百里之黄河不慮淤乎
 予曰借清水以刷黄河理或有之獨是宿遷以下之
 黄河慮淤而宿遷以上之黄河獨不慮淤乎宿遷以
[149-6b]
 下之黄河借湖水以刷之而不淤宿遷以上之黄河
 果誰為刷之而何以卒不聞其淤也且遙遙數千里
 之黄河數百年以來何以不聞其偶然或淤也此固
 不待辨而自明者也或曰往時湖水涸時中河水小
 仍借黄水濟運今而閉之倘中河水小糧船何以遄
 行乎予曰現有李經邦閘在倘慮不足以濟運則於
 此閘之上下再建一閘使兩閘之水並入中河豈猶
 不足以濟運乎或曰湖水大長時仍由竹絡壩口以
[149-7a]
 洩入黄河今為閉之倘湖水大長中河不虞泛濫乎
 予曰於錫成澄泓橋之上下多開減壩使由髙山頭
 入鹽河下海又於其下中河兩岸多開涵洞北岸引
 水入預備河南岸將土塘河挖成引水入其中兩岸
 仍多穿溝渠使中河南北盡成水田又於遙堤之下
 多建涵洞使預備河之水有餘則從涵洞洩出遙堤
 之外使入鹽河下海而中河之水自不至於泛濫矣
 且將駱馬湖邊多開引河使水大之時由西寧橋河
[149-7b]
 下海則湖水亦不至甚大矣居濟一得/
 郯城縣薈蕞云郯城縣在山東兖州府沂/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古郯子國也沭水經其
 東沂水經其西兩河之間又有白馬河發於本縣之
 馬陵山南入於沂沂河發源於沂水縣沂山狗兒泉
 㑹衆流南經淮泗入於海其沭水源出三泉歴莒州
 㑹北來馬耳諸山之水由穆陵闗等處澎湃而下直
 抵馬陵山口旋折而南過沭陽達海州各自入海原
 不與沂㑹也及明季沭忽衝決直搗郯之北門西行
[149-8a]
 衝入白馬河合流南下復與沂㑹三水合一由直河
 南注並入於駱馬湖毎遇水漲漫山蔽野室廬田地
 盡付汪洋郯有嚙城之尾旁及沂邳宿遷咸受淹沒
 之害考厥所由原因郯城之東七里許直對馬陵山
 口在昔有臺曰釣魚臺一名逼水臺俗呼為禹王臺
 相傳神禹治水時沭在馬陵山東不能入海故鑿山
 而引之使西復建臺而逼之使南是以歴千百年郯
 不罹沭之患明有邑令黄琮者視此臺為廢棄之物
[149-8b]
 毁臺取石以甃城垣而沭水遂無所禦百餘年來民
 受其病於康熙二十八年
聖駕南巡之時閲視河道
上諭中河挑浚有益所闗甚大下河漕諸臣㑹議收束
 散漫之水拯救被災之民使淹沒民田得以涸出又
 以中河之水全藉於駱馬湖而駱馬湖乃受沂沭白
 馬諸水受水既多故時常泛溢於是修土石兩壩為
 堵截沭水之計壩之南北各接土堤而石壩之上建
[149-9a]
 禹王臺以存古蹟石壩之外又挑引河一道引河之
 下又浚子河一道皆相度形勢而為之由是沭水循
 行故道各自入海不惟中河水勢因之少減而嚮之
 被災田地俱得播種至今桑麻徧野室廬安堵郯城
 以南羣頌
聖天子之洪恩於無既也以下俱河防志/
 禹王臺沭河口大土壩一道長六十三丈 大壩北
 頭接築小堤一道長六十丈 大壩南頭舊接築小
[149-9b]
 堤一道長一百四十九丈因沭水衝逼塌缺康熙三
 十三年築圈堤一道長一百七十九丈 石壩一道
 用竹絡五層東面長二十八丈西面長二十五丈四
 尺康熙三十三年東面加砌坦坡 石壩北頭接築
 大土堤一道長二十九丈七尺五寸根闊七八丈頂
 闊三四丈髙九尺一丈不等東面舊下鑲邊竹絡三
 十一丈康熙三十三年加砌坦坡 大堤北頭接築
 小長堤一道長二百六十一丈 石壩南頭接築大
[149-10a]
 土堤一道長五十八丈三尺底闊六七八丈四五尺
 頂闊二三四五丈二三尺髙四五尺三四寸不等東
 面舊下鑲邊竹絡十丈五尺康熙三十三年加砌石
 坡 石壩南頭接築斜雁翅一道長七丈四尺 接
 大土堤南頭挑出引河廢土築成一堤通長二百五
 十七丈 石壩南頭迤東挑穵引河一道長三百二
 十丈四尺河頭口闊一十八丈五尺河尾口闊一十
 一丈五尺 引河身内加挑子河一道長三百四十
[149-10b]
 三丈四尺
 禹王臺一工為減中河之水勢而設中河之水全藉
 於駱馬湖而考湖水之源則郯城之西之沂與白馬
 二水合流濟運由來舊矣初不與沭㑹也其後三水
 合一並滙於湖自毁禹王臺始水多河溢難以容納
 不無奪河之患沂郯邳宿並罹昏墊則臺之存廢闗
 係固何如乎以上俱河防志/
 沭河在沂州東五十里源出沂山自莒州西南流入
[149-11a]
 州境㑹諸澗水南經馬陵山入郯城縣注於泗周禮
 職方氏其浸沂沭即此 沂河在沂州東二里源出
 蒙隂縣東北南河川徑蒙隂沂州郯城南經邳州注
 淮泗入於海禹貢淮沂其乂水經沂水出泰山郡盖
 縣艾山即此 白馬河在鄒縣北三十里源發九龍
 山㑹鱔眼孟母陳家溝白馬諸泉西流入泗水山東通志/
 白馬河之水原出魯橋以濟南運者也自河身淤淺
 毎逢天旱則河水阻斷不能出而濟運矣故議大加
[149-11b]
 挑浚使之寛深庶河水可出而南運為有賴矣居濟一得/
 嚮者漕艘自清口出黄河溯流而上至支河口入運
 河康熙二十六年前河臣靳輔以黄河風濤之險請
 自駱馬湖鑿渠歴宿桃二邑至清河仲家莊出口名
 曰中河以通行運三十八年前河臣于成龍因桃清
 中河南岸逼近黄河地勢卑下瀦水瀰漫難以築堤
 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棄中河下段改鑿六十
 里名曰新中河及次年臣鵬翮任事見新中河淺狹
[149-12a]
 未足行運且盛家道口河頭灣曲重艘輓運不順仰
 遵
聖謨於三義壩以下用新中河之半三義壩以上用舊
 中河之半合為一河重加挑濬一律深通於是運道
 始成而漕艘利涉矣設有宿桃中河安清中河各通
 判一員管理修防以下俱河防志/
 宿桃中河通判所轄運河上自宿遷境内張莊運口
 起下至桃清交界三岔止計程一百四十里零薈蕞/云桃
[149-12b]
 源縣在淮安府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至清河縣界四源/十里西至宿遷縣界七十里縣北三百步許有泗河
 出山東即徐邳泗州之下流又北四十里有崇河其/源西接宿遷劉老澗東入安東漣河杜村湖在縣東
 南三十里通淮倉基湖在縣南七里東流達河入/淮大莊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通丁家溝入河
 湖西中河上自張莊運口起下至駱馬湖止長一千
 二百二十一丈三尺七寸湖東中河上自駱馬湖起
 下至攔馬河迤上止長一千一百三十七丈一尺三
 寸
 湖西中河北岸堤一道長一千二百二十三丈三尺
[149-13a]
 七寸湖東中河北岸積土長一千一百三十七丈
 湖東中河頭迤南挑穵小越河一道長三百二十丈
 議建石閘一座
 南岸子堤一道上自攔馬河頭起下至桃清交界止
 計長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七丈六尺康熙三十九年
 擇險簽釘排樁工一千三百丈康熙四十年又修築
 工三千七百五十九丈二尺
 北岸子堤一道自攔馬河頭起至桃清交界止計長
[149-13b]
 二萬二千八百六丈五尺内康熙三十八年新築工
 長一千八百八十二丈康熙三十九年加幇髙厚又
 簽釘排樁二百四十丈五尺
 攔馬河大王廟險工一段長五十六丈
 宿遷縣䕶城堤一道自北山根起至黄河縷堤止長
 八百五丈䕶城格堤一道長一百六十丈康熙三十
 五年修築
 北岸遙堤自張莊運口起至駱馬湖西岸止長一千
[149-14a]
 一百二丈五尺又自駱馬湖東岸起至攔馬河迤上
 砂礓觜止長八百九十六丈又自髙山頭起至劉老
 澗舊壩止長七千五百五丈又接舊壩起至宿桃交
 界古城止長一千五百四十九丈又自宿桃交界起
 至桃清交界止長一萬四千五百六丈康熙三十二
 年修築
 髙山頭險工一段長一百四十二丈以上俱河防志/
 宜於髙山頭東新建格堤之東中河北岸子堤建涵
[149-14b]
 洞一座使由格堤土塘河入預備河至蕭家渡建閘
 一座穿過遙堤使水由蕭家渡河入海宿遷縣北車
 路口中河北岸子堤有石涵洞一座子堤内宜挑河
 一道引入預備河亦使由蕭家渡入海 新建格堤
 之東亦穵成河子堤亦建小涵洞一座引中河水由
 格堤土塘河入預備河順流而下則子堤之北遙堤
 之南俱作水田矣居濟一得/
 灣兜險工一段長七十二丈河防志/
[149-15a]
 劉老澗越壩一道長六十丈康熙三十四年築又減
 水石壩一座長二十丈金門九洞康熙三十九年建
 於壩下開引河一道洩中河有餘之水經三尖北魏
 碩項湖下龍溝歸海河防志/
 劉老澗以上預備河數十丈已經淤平宜於通中河
 之處不必築堤建滚水壩一道壩底宜比河底髙八
 尺使中河之水常深八尺餘者盡皆洩出而於劉老
 澗對過中河北岸子堤宜堅築蓄水勿令亦由劉老
[149-15b]
 澗洩出其由此以上數十丈亦宜多建涵洞使中河
 之水洩出預備河由劉老澗而出若將西草壩閉塞
 再建閘數座則預備河祗宜疏濬深通無需建壩矣
 劉老澗以下崔鎮正對遙堤處其遙堤外之河與遙
 堤相去甚近此處亦宜建減水閘以洩預備河之水
 使劉老澗以下中河黄河之水亦由此洩出居濟一得/
 一桃源中河一道自盛家道口起至桃清交界止計
 長七千三百六十一丈五尺於康熙三十八年四月
[149-16a]
 内前總河于成龍面 奏中河南岸甚窪子堤不能
 久立水勢直至縷堤成溜衝刷甚險將北岸改作南
 岸北岸另築北堤從中相度挑河奉
㫖好准改挑其河身不必挑寛若有虚鬆之處挑挖成
河之日仍下樁等因欽此隨蒙分派人員挑河長七千
 三百六十一丈并北岸子堤長七千三百六十一丈
 五尺擇其迎溜頂衝掃灣之處簽釘排樁共長五百
 五十九丈於康熙四十一年閏六月内在於欽奉
[149-16b]
上諭事案内造冊詳蒙 題銷在案淮徐道屬三㕔冊/
 一駱馬湖口竹絡石壩一道長五十五丈康熙二十
 八年奉前總河王新命建設為湖黄出入之所宣洩
 上源山東諸湖並駱馬湖異漲之水康熙三十五年
 異漲衝卸奉前總河董安國 題修估入㑹勘案内
 竹絡石壩長五十五丈駱馬湖口東西裹頭長六十
 五丈嗣因工未報銷已被衝淌康熙四十年前總河
 張鵬翮於欽奉
[149-17a]
上諭事案内 題估興修續於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
 九日蒙前總河張鵬翮飭行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
 二日奉
上諭中河口門宜留當經 題請建築東竹絡長十二
 丈西竹絡長十丈各寛三丈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十
 九日前總河張鵬翮於本案内止照做過工程三十
 二丈 題銷准部覆奉
㫖依議淮徐道屬三㕔冊/
[149-17b]
 安清中河通判所轄清河縣運河上自桃源縣交界
 三岔起下至清河縣西三里許黄河口門止計程一
 十七里以下俱河防志桃薈蕞云清河縣在淮安府/西五十里西至 源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山
 陽縣九十里運河元時故道由府東入淮至清口亦/稱險要故平江伯改自府西經清江浦入本縣七里
 溝東界迤南出三里溝達於淮以溯河營河在縣東/北十里胡賢口北其左右皆軍營田故名康熙十年
 河決七里溝三&KR0412下流沙澱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營河南經半邊店出西營溯於淮即此縣西北四十
 五里有新河自黄家觜經漁溝娘子莊永興集以東/北達安東入海萬厯二十三年為分黄而開今淤廢
 永濟河在治東南運河之旁自窑灣楊家澗歴武家/墩至新莊舊閘接運河四十六里萬厯九年開以備
[149-18a]
 清浦之險今久廢崇河之源西接宿遷經本邑崇河/集南㑹沭河東通漣河者今淤 夏允彛曰清河縣
 北有老黄河本沂泗東趨合淮入海故道開此則河/之赴海必勇雲梯闗下淤塞葦場當自蕩滌而海口
 廓矣胡朏明駁之曰此必近世決河入海之故道非/淮水東㑹泗沂之舊迹也水經泗水注云下邳縣為
 沂泗之㑹沂水注云於下邳縣北西南入泗是沂泗/合流入淮也今沂水挾泇武祊浚諸水至邳州入黄
 河即古沂水入泗處黄河是泗水故道邳州本秦下/邳縣新志云沂水舊在州西一里今為黄流淤塞改
 道自郯城入運河矣此説甚明愚按夏允彛所云老/黄河者即萬厯二十三年為分黄而開之新河朏明
 亦未能深/知其詳也
 南岸子堤上自桃源縣交界起下至廣濟閘止長二
[149-18b]
 千七百六十七丈係舊中河北岸堤康熙三十八年
 改作新中河之南岸堤北岸子堤上自桃源縣交界
 起下至舊河邊止長三千四十一丈五尺係康熙三
 十八年創築其兩堤險要處於康熙三十八年簽釘
 排樁共長二千二百七十五丈康熙三十九年兩岸
 堤工加幇髙厚又加排樁一千五百六十九丈
 清河縣河口康熙四十年 題建石閘一座以資蓄
 洩
[149-19a]
 北岸子堤孫家集迤上 題建小石閘一座以洩中
 河暴漲之水
 撑堤一道自北岸子堤起至遙堤止長一百八十六
 丈堤上雙金門石閘一座小石閘一座洩水入鹽河
 鹽河一道自清河縣中河北岸鹽壩口起歴山陽縣
 朱元莊至安東縣迤下平旺河止計長一萬三千四
 百五十丈康熙二十六年開濬行鹽運料併洩中河
 漲溢之水由南潮河歸海康熙三十六年六月時家
[149-19b]
 馬頭決口黄水盡入中河臣鵬翮恭奉
聖謨於康熙三十九年十一月堵塞完工然水退沙停
 鹽河淤墊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四十年 題准挑
 濬一律深通其平旺河尾孫家林起至新安鎮盧家
 溝止共河長六千四十四丈内除新衝河上口長三
 百五十丈不挑外計挑河長五千六百九十四丈引
 水由北潮河入海康熙四十一年伏汛異漲之水衝
 刷故道一支由北滷溝經徐家泓入南潮河下海一
[149-20a]
 支由莞瀆場經頭圖口入北潮河下海是以駱馬湖
 之清水與王營減壩之黄水均得分洩而工料亦藉
 兹通行無阻矣
 清河縣中河北岸遙堤一段上自桃源縣交界起下
 歴山陽縣境至安東縣交界止長一萬三百三十九
 丈七尺康熙三十二三十六兩年修築
 安東縣中河北岸遙堤一段上自山陽縣交界起下
 至平旺河止計長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丈康熙三十
[149-20b]
 六年時家馬頭決口至三十八年黄水異漲衝缺塌
 卸於康熙四十年 題准修築完固薈蕞云安東縣/在淮安府東北
 九十里東至淮河五十里西至清河縣界五十里南/至山陽縣界九十里北至海州界一百一十七里海
 州南至安東縣界一百五/十里東至東海一十五里
 安東縣中河南岸䕶城堤一道上自五里墩起下至
 平旺河止長九千四百五十九丈康熙三十八年修
 築四千九百四十四丈四尺六寸其餘康熙四十年
 修築完工以上河防志/
[149-21a]
 一清河縣向無中河一切漕艘官舫由清口出黄河
 歴桃源宿遷至駱馬湖口入運河康熙二十六年總
 河靳輔念漕艘涉黄河數百里之險毎多漂沒之患
 於二十六年
聖心愛民已極等事案内 題請動帑開挑中河一道
 自駱馬湖口起至清河口門止并於河尾建廣濟石
 閘一座收束水勢以利運行又於宿桃山安清五縣
 境内創築遙堤以為中河北岸之屏障并於清河縣
[149-21b]
 治西另開河頭自清河縣起由山陽縣朱元莊歴安
 東縣經平旺河至潮河歸海挑鹽河一道耑運鹽柴
 斯時漕運商民均受利便於安東縣境内南岸築䕶
 城堤一道又為安邑之保障安清中河㕔冊/
 百川莫險於黄河然自南北通運以來浮黄河而達
 者凡五百餘里議者莫不以為治河即所以治漕一
 似乎舍河别無所謂漕也雖然水性避髙而就下地
 為之不可逆也運道避險而就安人為之所慮者為
[149-22a]
 之或不當耳有明一代治河莫善於泇河之績然其
 議倡始於隆慶年間都御史翁大立而傅希摯斷之
 再歴舒應龍劉東星兩河臣屢興屢阻迨至萬厯三
 十一年河臣李化龍實始通運卒避黄河三百里之
 險至今賴之嗣後直口塞董口淤駱馬湖又淺澀不
 行臣因有開皁河之請而泇河之尾閭復通然自清
 口以達張莊運口河道尚長二百里重運泝黄而上
 雇覓縴夫艘不下二三十輩蟻行蚊負日不過數里
[149-22b]
 毎艘至費四五十金遲者或至兩月有奇方能進口
 而漂失沉溺往往不免盖風濤激駛固非人力所能
 勝也康熙二十五年 題覆詞臣張鴻烈
聖心愛民已極案内加築北岸遙堤後復加籌酌若於
 遙縷二堤之内再挑中河一道上接張莊運口并駱
 馬湖之清水下歴桃清山安入平旺河以達於海而
 於清口對岸清河縣西仲家莊建大石閘一座既可
 以洩山左諸山之水而運道從此通行避黄河之險
[149-23a]
 溜行有縴之穩途大利也乃決計 題請奉
㫖興工至二十七年正月而工竣連年重運一出清口
 即截黄而北由仲莊閘進中河以入皁河風濤無阻
 牽拽有路又避黄河之險二百里抵通之期較歴年
 先一月不止回空船隻永無守凍之憂在 國家歳
 免漂失漕米之患在各運大則無沉溺之厄小則省
 雇夫之費盖自呉開䢴溝隋開御河歴唐宋元明漕
 東南以濟西北者無不仰藉黄河以為灌輸既欲去
[149-23b]
 其害又欲收其利故治河愈難至
今上康熙二十七年而運道之利黄河者僅七里矣或
 議於中河北岸宿遷境内建減水壩數座以洩漲者
 臣曰不可盖中河之水但患其弱而不患其强若北
 岸遙堤減壩一建則清水弱而黄必有内灌之憂河
 身立淤矣今當大工屢興之後錢糧未敷未敢輕議
 若工帑稍充再將遙堤加修髙厚更於中河之北挑
 重河一道即以挑河之土築成重堤於西寧錫成兩
[149-24a]
 橋之間建閘一座既以分洩東省之異漲又以灌溉
 宿桃清等七州縣之田畝即遇黄淮並漲亦可分洩
 入中河以并出平旺歸海真永賴之策而臣初議挑
 中河之舉原擬如是故有中河之名也又運艘自清
 口入仲家莊閘雖曰截流而北然逆流而西者居多
 若於清河治東陶家莊再建一閘重運則由陶莊而
 入回空則由仲莊而出則俱順流矣且兩閘並建用
 備不虞尤為萬全統志之以俟來者靳文襄公治河書/
[149-24b]
 康熈三十二年總河于成龍等於請築中河子堤等
 事案内創築中河兩岸子堤收束水勢康熙三十八
 年四月
聖駕南巡總河于成龍面奏見前淮徐/道屬㕔冊成龍即於欽奉
上諭事案内 題請動帑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内委員
 上自桃源盛家道口起挑穵成河北岸另築北堤一
 道内建草壩一座依期告竣康熙三十九年於欽奉
上諭事案内總河張鵬翮以新中河河頭灣曲糧艘徑
[149-25a]
 行不順三義壩迤上三十一里河身淺窄恐湖水散
 漫不能容受舊中河自三義壩至河頭三十二里河
 身甚深且三義壩迤下二十五里河身淺窄且距黄
 河甚近酌議於三義壩以上之舊中河築攔河壩一
 道改入新中河合為一河以挑河之土幇築南北兩
 岸子堤於毎年漕船過完將河尾煞壩使湖水由小
 石閘入鹽河下海回空糧船仍由宿遷縣駱馬湖口
 出黄河赴次新運到時又行開壩漕船遄行無阻題
[149-25b]
 奉
俞允欽遵改挑至康熙四十年鵬翮巡行中河見鹽河
 内被三十六年黄河時家馬頭漫缺將鹽河淤墊鹽
 柴挽運維艱於謹陳節宣之法等事案内 題請不
 動正帑令鹽商損項曽經挑濬又於康熙四十二年
聖駕南巡駐蹕清口奉
上諭仲莊閘清水出口逼流使南恐運口有礙應於陶
家莊以下楊家莊處著挑引河令中河之水從此出口
[149-26a]
於運口有益雖楊家莊地勢低窪即使倒灌不過一二
里仍然頂出著即相度形勢估計具奏仲莊閘暫停遂
 遵
㫖估計將仲莊閘二草壩之上煞築攔河大壩一道將
 雙金門閘拆去磯心改為石裹頭裹頭之上另改河
 頭又將中河尾於河工底績可期等事案内動帑估
 砌石閘一座移建楊家莊縷堤之上下築頭二草壩
 二座束水敵黄又於花家莊迤下築撑堤一道將鹽
[149-26b]
 河頭移於撑堤之處併建鹽河石閘一座迤下鹽河
 一道濟運鹽柴水小則下板閉塞鹽河閘蓄水出口
 敵黄濟運水大則開鹽河閘分洩歴今一十八載糧
 艘利涉河道安瀾康熙四十五年黄水泛漲黄河老
 壩口等處各工危險建造王家營減壩開放宣洩奈
 黄流直射中河以致中河兩岸受險總河張鵬翮於
 請
㫖事題請王營減壩迤下疏建鮑家營舊河故道由戴
[149-27a]
 范河張家集范家河三岔口歴碩項湖入武漳河頭
 圖口下北潮河分洩黄流歸海兩岸建堤建壩如黄
 水大開放鮑營河如清水大開放東草壩隨時啓閉
 操縱由人堤工得保無恙而運道民生均賴之矣安
 清中河㕔冊/
聖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淮揚道傅
 澤洪詳請料物以防險工鹽河閘外口起至東草壩
 歴朱家灣髙臺子張家莊等工至平旺河北過五丈
[149-27b]
 河直達板浦謂之舊河即中河也又於東草壩少上
 而北為鮑營引河北至張家集逶迤而東亦至五丈
 河謂之新河即西河也今自鮑營河頭而下久已淤
 涸不通舟檝康熙五十二年間前中河㕔佟倅詳稱
 商人請於舊河濟運查舊河兩岸堤工内有朱家灣
 髙臺子張家莊等處險要應修東壩口門亦應修理
 既據該商呈請行走此河其修防料物有應商人捐
 備等因前道據詳前院批如詳移咨鹽院知照在案
[149-28a]
 從此中河一帶工程商人毎年捐備料物自交該㕔
 及時修防相沿為例本年七月間署中河㕔梁主簿
 詳稱朱家灣髙臺子張家莊等處堤薄工險請循例
 飭商備料貯工等情前來本道親詣各工查勘第一
 工朱家灣坐落中河北岸遙堤長八十丈内有三小
 壩毎壩長七丈壩形㣲存䕶岸埽工全無第二工髙
 臺子坐落中河南岸䕶城堤長一百四十丈第三工
 張家莊坐落中河南岸䕶城堤長九十丈内各有三
[149-28b]
 小壩並皆壩形㣲存䕶岸埽工全無甚屬險要本道
 詢據土人及該汛百隊僉云自康熙五十四年修過
 之後歴年俱未動工又聞有該㕔折收料價官商分
 肥之弊當即飭行淮安分司查覆去後今據該分司
 詳據商人程長泰等呈稱毎年修補工銀四千兩俱
 交歴任中河㕔辦料修防其官商分肥之處堅執不
 承查此項銀兩自五十五年起至六十年止該㕔已
 收過銀二萬四千兩既不以之辦料修防其為朋分
[149-29a]
 不問可知但官遷吏故難以深求現今朱家灣等處
 及東壩口門急宜上緊下埽修理若仍責之各商辦
 料加工是復啓其抑勒肥已之故智究與工程分毫
 無益相應飭商將六十一年分應捐銀四千兩解交
 河庫著令該㕔將朱家灣等工應修之處&KR0192估造冊
 請憲批發辦料儧修工完核銷其原捐之銀倘有羸
 餘留作下年工用庶各商有用之金錢不致僅供中
 飽而於城社民生大有禆益矣嚼梅軒偶存/
[149-29b]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