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WYG)


[144-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四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運河水
 衛河即隋之御河也源出河南輝縣薈蕞云輝縣在/河南衛輝府西
 六十里汲縣新鄉縣接界有三渡河源出百泉之/南流入衛河有清水源出山陽鎮東南入獲嘉縣
 門山之百門泉亦名搠刀泉方池二十畝許泉出其
 中不可數計南流至新鄉縣薈蕞云新鄉縣在河南/衛輝府西南五十里與
[144-1b]
 輝縣汲縣接界有古黄河元至元九年河/徙自原武出陽武南而新鄉之流遂絶境漸深廣
 通舟楫蜿蟺而東經汲縣淇縣湯隂安陽薈蕞云汲/縣即衛輝
 府治與新鄉濬縣接界衛河在城北一里入大名府/濬縣界南有古黄河金大定時河決徙城後漸徙而
 南自武陟東經原武陽武不入郡界矣淇縣在衛輝/府北五十里與汲縣湯隂縣接界有清水源出輝縣
 西南七十里山陽鎮東南流經獲嘉縣界又東北入/淇縣界合於淇水湯隂縣在彰德府南四十五里北
 至安陽縣界一十五里又與内黄&KR0632縣接境有羑水/源出湯隂縣北八里鶴山流至羑城北成淵東㑹防
 水入湯河東南有黄河故道安陽縣即彰德府治南/至湯隂縣界三十里有西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朩
 所㳺之地以魏趙多儒在魯鄒/之西故名西河非龍門西河也直隸濬縣滑縣内黄
[144-2a]
 大名元城薈蕞云濬縣在直𨽻大名府西南二百里/與汲縣滑縣接界有溝河出内黄南自濬
 滑經顓頊帝嚳二陵之南達東明波羅河在童山西/麓南流至龍口峽伏流值潦溢則㑹於長豐泊滑縣
 在大名府南二百三十里與濬縣内黄縣接界有滑/河自洛以西衆水㑹於滑唐沈亞之作魏滑分河録
 有靈昌湖依靈昌津闊十餘里有陳公隄州守陳堯/佐築内黄縣在大名府南一百里與滑縣大名縣接
 界有白溝水經注云恒水逕内黄縣北東流注於白/溝有宜師溝水經注云淇水自晉鄙城又東謂之宜
 師溝東北至内黄澤有永濟渠隋大業中修有鸕兹/陂集賢坡有黄澤隄有鯀隄有倪公隄倪寛所築大
 名縣在大名府南十里與内黄元城接界有雕馬河/在縣北元城縣即大名府治與大名館陶縣接界有
 屯氏河土人誤呼為王莽河有沙河近沙麓地舊自/西南引漳入城灌御河復西北出城灌流沙河南北
[144-2b]
 長二十里東西闊二/里流常轉徙不定至山東館陶縣薈蕞云館陶縣/在山東臨清州
 西南一百二十里與元城縣臨清州接界衛河在縣/西二里合漳河北流至臨清州與㑹通河合流入海
 漢書河決館陶分為屯氏河/即此隋為御河亦為永濟渠北入臨清州與汶河㑹
 自發源至汶河㑹流處共計九百二十三里零其間
 水之入焉者六其他細流不與焉曰小丹河斮脛河
 淇河湯河安陽河漳河按自臨清州板閘以北全賴
 衛水濟運然春夏之交漕船盛行每患淺澀康熙二
 十九年原任河臣王新命議以丹河口分渠九道每
[144-3a]
 嵗三月初用竹絡裝石横塞八河渠使水歸小丹入
 衛而留涓涓之水與民間溉地至五月盡重運過畢
 則開八河渠用竹絡裝石塞小丹口以防山水漫溢
 奉
㫖行河撫閻興邦再議如雨水足時照河臣議倘遇亢
 旱令每三日放水濟漕一日塞口灌田五月十五日
 以後聽民便用中有淺阻責令各官量濬王新命又
 議衛河於輝縣境内民間設立五閘蓄水灌田往例
[144-3b]
 於五月初一日封板放水濟運惟是五月正當農人
 需水之時未免有妨農務應亦用竹絡裝石量渠口
 之髙下堵塞使各渠之水常盈而所餘之水晝夜常
 流濟運其萬金渠出自安陽縣西南六十里善應村
 山下約二十餘里至髙平村昔人建閘開渠引水溉
 地其水仍由縣東北五里許入安陽河亦應照五閘
 之法用竹絡裝石塞閘通渠漕民兩便康熙三十年
 俱奉
[144-4a]
㫖允行厯嵗以來漕運無阻農民樂業莫不頌
皇仁於無既矣
 輝縣所管衛河自百門泉起至新鄉縣界止計長二
 十五里二百四十八歩河寛三四五丈深四五尺不
 等舊有民建閘五座曰仁義禮智信
 新鄉縣所管衛河自輝縣界塊村營起至汲縣界曲
 里村止計九十二里深至一丈七八尺不等小丹河
 西自獲嘉縣境至岔河尖入焉
[144-4b]
 汲縣所管衛河自新鄉縣界曲里村起至濬縣界雙
 鵞頭止計一百四十五里河寛至六七丈深一丈五
 六尺不等
 淇縣所管衛河在汲縣河之北岸自西沿村起至薛
 村口止計長一十五里河寛至十三四丈深至二丈
 一二尺不等 斮脛河北自太和泉流至西沿村入
 焉 淇河北自林縣境流至薛村口入焉淇河西岸
 屬淇縣東岸屬濬縣
[144-5a]
 濬縣所管衛河自汲縣界雙鵝頭起至滑縣界伍隆
 固止計一百七十五里内有石岡一道自屯子鎮至
 老鸛觜十八里綿亘河底水稍落則為重艘礙河寬
 至十四五丈深一丈七八尺不等
 滑縣所管衛河自濬縣界泥灘口起至内黄縣界韓
 西口止内有湯隂縣所管河三段計共長十里滑縣
 河道計九里一十三歩河寛至十五六丈深一丈八
 九尺不等
[144-5b]
 内黄縣所管衛河自滑縣界草坡村起至大名縣界
 張兒莊止内有湯陰縣所管河三段計共長二十七
 里零内黄河道計九十里河寛十四五丈深一丈七
 八尺不等 湯河西自湯隂縣入焉 安陽河北自
 安陽縣入焉
 湯隂縣所管衛河六段三段在滑縣境内自南而北
 第一段長一百八十丈第二段長五百四十丈第三
 段長一千八十丈三段在内黄縣境内自南而北第
[144-6a]
 一段長一千丈第二段長三千八百四十丈第三段
 長一百七十二丈九歩共計長三十七里三百一十
 三歩
 大名縣所管衛河自内黄縣界張兒莊起至元城縣
 接界曹家道口止計九十六里河寛至十六七丈深
 至二丈三四尺不等
 元城縣所管衛河自大名縣接界趙家站起至館陶
 縣接界善樂營止計七十三里河寛十五六丈深二
[144-6b]
 丈一二尺不等
 館陶縣所管衛河自元城縣接界遷隄舖起至臨清
 州界尖塜集止計一百二十里河寛十六七丈深二
 丈三四尺不等漳水自北而入焉
 臨清州所管衛河自館陶縣界尖冡集起至南板閘
 汶衛合流處止計六十里河寛至十七八丈深至二
 丈四五尺不等
 小丹河漢書髙都縣莞谷丹水所出也髙都即今山
[144-7a]
 西髙平縣其水流至河内丹谷口自大丹河石斗門
 分流為小丹河經河内武陟修武獲嘉至新鄉縣岔
 河尖入衛自大丹石斗門起至新鄉入/衛合流長一百九十二里零 斮脛河以
 紂斮朝渉之脛故名發源淇縣太和泉至西沿村入
 衛自太和泉起至西沿村入衛長三/十里河寛一丈五六尺深五六尺 淇河衛詩所
 云淇澳者是也水經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號山
 隆慮即今林縣發源縣南臨淇集至合河口又淅水
 自西來注之至淇縣薛村口入衛自林縣臨淇集發/源至合河口淇淅
[144-7b]
 合流處計長二十里自合河口至淇縣長六十里至/薛村口又四十里共長一百二十里河寛至二十二
 三丈深至一/丈二三尺 湯河發源湯隂縣西牟山東流至髙
 漢橋又永通河自西來注之至内黄縣境入衛自牟/山發
 源至髙漢橋永通合處長六十/五里至内黄入衛又五十里 安陽河一名洹河
 左𫝊聲伯夢濟洹而歌註水出汲郡林慮縣林慮即
 隆慮今林縣也伏而瀑於安陽縣西南六十里善應
 山下流二十餘里至髙平村建閘疏渠引水漑田名
 曰萬金渠蓋始自唐刺史李景後人相繼修之其水
[144-8a]
 仍由縣東北五里許合于洹河流至内黄縣境入衛
 自善應山至小河口由内黄/入衛共長一百五十三里半 漳河其源有二一出
 山西潞州長子縣名濁漳一出平定州樂平縣名清
 漳至林縣東北渉縣境合流經臨漳縣又分為二一
 北流入滹沱河一東流至館陶入衛明𢎞治至隆慶
 間出沒不常萬厯中北徙入曲州滏陽河邇復歸入
 衛蓋自丹衛淇洹而北實資漳以濟漕久湮而復通
 休徴之至非偶然也以上並河防志/
[144-8b]
 衛河㑹洪漳諸水過臨漳分流為二其一北出經大
 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東流經大名東北出臨清
 合㑹通河至直沽㑹白河入海愚按臨清以北運河
 每有淺阻此河既至臨漳分流為二若遇臨清迤北
 水小之時將臨漳分流處其北出入滹沱者堵閉則
 東流出臨清合㑹通河者水自大矣再將武城蔡河
 開通又何水小之足患乎 外河水大則板閘之船
 易於出口若外河水小板閘之船出口甚難須於魏
[144-9a]
 河漳河築壩使水由支河經元城館陶而入衛河則
 外河之水自然有餘而無淺阻之患矣但魏縣元城
 係大名府轄非山東之官所可專行須預先詳明河
 憲使行文大名道則事無不濟矣但漳河之水小時
 固足為運河之利而一經漲發又恐為元城館陶之
 害須於重運到臨清時將漳河築壩引水入衛濟運
 至重運過完仍將漳河壩開通將入衛支河堵塞則
 元城館陶俱不受害矣居濟一得/
[144-9b]
 清平縣河道北自臨清州界二十里舖起南至博平
 縣界魏家灣迤南田家口止計長三十九里内有戴
 家灣閘一座河防志/
 清平縣魏家灣迤南大壩下引河一道水勢情形應
 行挑浚有利運道民生 戴家灣閘上離土橋三十
 里下離磚板閘四十里乃運河一大闗鍵也此處最
 宜斟酌得宜蓄積有方必先計算船數之多寡水勢
 之大小或土橋放兩塘此閘放一塘或土橋放一塘
[144-10a]
 此閘放一塘或土橋放一塘半此閘放一塘則土橋
 三塘可分為此閘二塘要使水勢足用運行無阻乃
 為盡善然此處放船必酌量磚板閘之水使不大不
 小蓋水大則恐漫溢水小則恐其淺阻必審度至當
 使之得宜則既無淺阻之虞亦無漫溢之患矣此閘
 宜多備板塊若水勢太大則此閘可蓄積倘一放至
 磚板閘勢不能留矣然此閘放船尤宜多無論磚板
 閘能出不能出皆宜多放蓋外河水小則船難出口
[144-10b]
 而磚板閘以上不可不多存船隻者則以船蓄既多
 外河水一長即可俱出矣若不先存船數百隻恐外
 河水一漲即欲放而無船矣故戴家灣閘放船宜多
 也居濟一得/
 德州衛収并左衛南河河道計長六里二百六十一
 歩零在清平縣河道境内河防志/
 博平縣河道北自清平縣界魏家灣迤南田家口起
 南至聊城縣界吕家灣舖止計長三十五里係東岸
[144-11a]
 一邊與堂邑縣對岸其河道截分一十七里半東岸
 有減水閘五座如遇河水漲發則開此洩水東流入
 海河防志/
 博平縣減水閘五座自南而北其北界河岸名逃戸
 口者為第五閘遇河水稍長則由此閘洩出以殺其
 勢再長則四三二閘漸次開洩由古漯河入海以保
 河岸以䕶民田後因年乆閘廢出水之河亦淤塞不
 通每遇河水漲發必至漫溢隄岸淹沒民田所當急
[144-11b]
 為修浚居濟一得/
 堂邑縣河道北自清平縣界函谷洞起南至聊城縣
 界梭隄止計長三十五里係西岸一邊與博平縣對
 岸其河道截分一十七里半内建二閘曰土橋曰梁
 家鄉西岸有進水閘三座如遇伏秋霖潦坡水積聚
 則開此引水入河以利漕運河防志/
 土橋至梁家鄉止十二里至戴家灣乃三十五里故
 十二里之水每不足三十五里之用必須土橋放兩
[144-12a]
 閘戴家灣始可放一閘則上下之水俱足而無淺阻
 之虞矣若照常例一塘灌一塘則土橋以上必致淺
 阻而難行若土橋放兩次而戴家灣水勢仍小即再
 放一塘是土橋放三塘而戴家灣始放一塘合三塘
 之水以為一塘之水合三塘之船以為一塘之船而
 水焉有不足者乎而船又焉有淺阻者乎 土橋放
 船法宜戴家灣閘上常存船數十隻或百餘隻則此
 塘之水可以接濟土橋之水土橋放船自無淺阻之
[144-12b]
 患土橋放完然後戴家灣閘啓板將前數十隻或百
 餘隻盡行放出却將土橋新放下之船存在塘内使
 土橋再放一漕然後啓板將此船放出又將再放之
 船存入塘内以濟接後船如此節節放去則淺阻之
 患庶可免矣居濟一得/
 東昌衛収并平山衛河道在東昌府東南隅地名南
 龍灣北自本營界牌起南至鄧家樓界碑止西岸一
 邊長三里河防志/
[144-13a]
 聊城縣河道北自堂邑縣界西岸梭隄博平縣界東
 岸吕家灣舖起南至兖州府陽穀縣界官窯口舖止
 計長六十三里閘四座曰永通曰通濟橋曰李海務
 曰周家店西岸有進水閘二座如遇伏秋霖潦坡水
 積聚則開此引水入河以利漕民田不致淹沒東岸
 有出水閘四座如遇河水漲發則開此洩水東流入
 海隄岸不致衝決本縣河道内有平山衛河道一段
 僅長三里係西岸一邊河防志/
[144-13b]
 聊城縣有七里河一道凡遇漕河水漲以備洩水之
 河相應挑浚深廣分洩水勢流至博平歸海 東昌
 府第一閘為周家店其上閘為七級下閘七級既放
 兩次周家店始放一次七級二里之塘所容不過四
 五十隻船是七級放二塘其船不過百隻若七級放
 二塘周家店水仍不足用不妨再放一塘是七級放
 三次周家店始放一次約周家店之船少不過百隻
 多不過百五十隻其以下各閘之水諒無不足用者
[144-14a]
 倘或再不足用須兩塘併一塘如此塘水小船不可
 過閘即將上塘之船合併此一塘内再無不足之理
 或疑船多一塘不能盡放不知船愈多則水愈髙四
 月初間催民船進京各閘水小乃將五塘歸併一塘
 民船六百二十五隻 皇朩筏十七弔糧船二十四
 隻各閘俱過並無淺阻用此道也蓋船少則用水多
 船多則用水少此至當不易之理也 治水者使水
 有所歸而已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之海即
[144-14b]
 今山東之河是也數年以來迭被水患皆因入海之
 路淤塞不通故泛溢平野而民田悉受其害查東昌
 府舊有減水閘九座皆洩運河有餘之水以入海者
 今閘座廢壞河底墊髙水不能出故常盈溢甚則衝
 決此必至之勢也居濟一得/
 張秋河北自陽穀縣官窯口接東昌府聊城縣河道
 南界起南至東平州靳家口上接汶上縣河道北界
 止計程一百五十五里設石閘九座屬兖州府捕河
[144-15a]
 通判管轄 臨河陽穀縣東阿縣夀張縣東平州東
 平所河防志縣薈蕞云陽穀縣在東平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治在運河西四十里穀山在縣治東
 北四街之中東有沙河由范縣夀張入雨潦則滙羣/川北流至東昌龍灣入運河蓋黄河故道南有清水
 河亦自夀張入經張秋南減水壩入運河東有阿澤/西有西河陂亦名黒龍潭長三十餘里東西闊八九
 里雨潦則渰稼西北有鵝鴨陂長二十餘里東西闊/六七里東阿城鎮有阿井巨若輪深七八尺蓋濟水
 所經試攪濁水則清今水不盈數尺水色正緑而重/周於垣掌之於官嵗取井水煮膠入貢 東阿縣在
 東平州西北七十里縣治在運河東六十里西有大/清河西岸有魚山即漢武帝瓠子歌所謂吾山也河
 水自東北入平隂縣界北有古黄河蓋古瓠子河也/北有赤河亦黄河决後支流也入州界東南有狼溪
[144-15b]
 河源出本境狼山入大清河西有馬頰河西南有小/鹽河即運河洩出之汶水支流也由東平入經馬頰
 河故道入大清河西南有安平鎮運河所經與夀張/陽榖接界明正統間河決滎陽東衝張秋潰沙灣遣
 使修塞景泰中沙灣復決徐有貞為廣濟渠於張秋/西又於張秋建通源閘而㑹通復治𢎞治初河徙汴
 北分為二支其一東下張秋入漕河與汶合而北行/𢎞治六年又決張秋東岸截流奪汶入海而漕河中
 絶劉大夏等於上流西岸䟽為月河三里許塞決口/九十餘丈而漕復通又疏塞其上流數處於兩岸築
 隄減水南下由徐淮故道又於舊決口南一里築滚/水石壩以防之亦謂之減水壩功成賜名安平鎮抱
 河為城周八里北河都水分司治焉鎮南有金隄參/差隆起延亘鄆濮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處
 十夀張縣在東平州西北九十里縣治在運河西三/ 里東南有黄河故道一名范城河今湮西南有清
[144-16a]
 水河今淤東有梁山濼今州境積水諸湖即其餘流/東北有沙灣明㑹通皆元故道唯於開河閘至沙灣
 北故河道北徙㡬二十里又引黄河支流自河南封/丘縣荆隆口東至沙灣以達臨清之衛河𢎞治中河
 決於此自是築塞黄陵岡而沙灣之流漸涸西有廣/濟渠明徐有貞塞決河先於上流為渠起張秋金隄
 通夀張沙河至於范濮以達河沁名曰廣濟渠即通/源閘也又有金隄上接鄆濮南有野猪腦堰縈紆三
 十里周土石修築以瀦河水使不得衝決沙河隄岸/今堙塞 東平州在兖州府西北一百五十里州治
 在運河東北十二里西南五十里有梁山周二十餘/里上有虎頭崖下有黑風洞下即梁山泊五代宋金
 黄河屢決注梁山泊後河移故道退地甚廣安置屯/田自是遂為平陸西南有安山亦名安民山山下有
 湖瀠洄數十里四面築隄置牐以時蓄洩名曰水櫃/西南即㑹通河汶濟合流處西有舊黄河明𢎞治間
[144-16b]
 河決於下流十里許改作戴村廟金線閘以洩其流/由鹽河入海後築隄黄陵岡障河流盡出於南而舊
 河盡湮廢南有汶水自寧陽縣入至州東戴村又西/經州城南至安山湖合濟明永樂時築戴村壩遏其
 入濟之道遂西南流八十里至汶上為分水河今導/為運河又有沙河其源有二南沙河即汶水故道由
 戴村西出至州城東名銀河潦則滙為巨浸民不得/田又西轉州城南循隄而西繞城北至城西北與北
 沙河㑹北沙河亦名鹽河㑹南沙河至東阿入大清/河西有古濟水元開㑹通引汶絶濟使不得東而清
 濟不入汶矣東北有古坎河即汶水下流洩入鹽河/處鹽河即濟河别名自戴村壩築而汶水不復由此
 入/濟
 陽穀縣河道北自官窯口舖接東昌府聊城縣南界
[144-17a]
 起南至五里舖接東阿縣北界止計長六十里内石
 閘六座曰七級下閘曰七級上閘曰阿城下閘曰阿
 城上閘曰荆門下閘曰荆門上閘河防志/
 七級塘河亦係上啓下閉下啓上閉者也但七級塘
 河止二里許而至周家店則有十二里二里塘河之
 水焉能足十二里河之用此周家店所以每有淺阻
 而七級放船必兩閘並啓也夫兩閘並啓既慮洩上
 源之水而下啓上閉二里塘河又不足十二里之用
[144-17b]
 為之奈何則惟有並塘之法焉七級放兩塘周家店
 始放一塘若仍不足七級放三塘周家店始放一塘
 再無不足之理船愈多則水愈髙至船盡歸下塘而
 水仍留上塘此法之至善者也查七級塘河可灌六
 七十隻兩塘則有百餘隻三塘則有二百隻即發㑹
 牌於周家店令周家店啓板放船此一定不易之理
 若一塘灌二三十隻兩塘止灌四五十隻而周家店
 即行啓板則水仍多洩矣故七級必儘塘灌放乃為
[144-18a]
 得法也若閘上積船太多亦宜上下兩閘齊啓放船
 更為便捷 阿城兩閘其上啓下閉下啓上閉亦與
 荆門閘等其在荆門之下猶天井在城之有趙村石
 佛也蓋其斟酌得宜古人不知㡬經籌畫而始建此
 良䂓年來齊啓齊閉以致水勢大洩每逄水小之年
 北運輙有淺阻今悉遵古制一啓一閉則水勢有餘
 而糧運無阻矣若閘上積船太多亦宜上下兩閘齊
 啓放船又不可執定一啓一閉反致船行遲滯也
[144-18b]
 阿城上下閘皆陽榖主簿所管主簿衙門現在張秋
 今宜移於阿城亦管二閘之鎻鑰蓋此二閘與趙村
 石佛相對故宜如趙村石佛之例一啓一閉遞為開
 放以蓄水勢庶糧運不至於淺阻亦如荆門閉繳上
 閘鑰匙則領下閘鑰匙繳下閘鑰匙則領上閘鑰匙
 則水有所蓄而不至大洩矣 荆門閘塘河與磗板
 閘天井在城均為水門關蓋不使水之下洩也自司
 閘者不詳察古人建閘之義徃徃兩閘齊啓齊閉以
[144-19a]
 致上源之水一洩無餘湖水甚大船猶可行天旱水
 小東昌一帶在在淺阻故宜倣磚板閘天井在城閘
 例上啓下閉下啓上閉務使船皆可出而水不大洩
 此誠運河之一大關鍵也如閘上積船太多又不可
 拘此例須兩閘齊啓板則放船更快但船少之時須
 一啓一閉決不可兩閘齊啓致洩水勢上下兩閘板
 俱要各下二十塊少則不足以蓄水矣 荆門上閘
 所以關南旺以北運河之水也其閘與天井閘相對
[144-19b]
 故宜設鎻如天井閘之制而其鑰匙宜掌之捕河㕔
 一啓一閉繳上閘鑰匙使領下閘鑰匙繳下閘鑰匙
 使領上閘鑰匙不得混行開放以泄水勢 荆門下
 閘亦宜設鎻其鑰匙亦宜掌之捕河㕔蓋此閘與在
 城閘相對故亦宜照在城閘之例與上閘之一啓一
 閉庶乎蓄洩得宜而水勢常足矣 陽穀縣有西湖
 在城西離城八里地處窪下南接濮州范縣朝城夀
 張四州縣之水俱入陽邑由孔家橋灌入西湖境内
[144-20a]
 尚有戴家故莊水渠一道因年逺淤塞久成民間熟
 地以致積水難於下流淹沒民田此溝應行挑浚開
 掘疏通使其水分洩於朱家河劉家口烏龍潭等處
 入莘縣境盛家河黄家河仍入陽邑蓮花横鵝鴨坡
 統入聊城縣境龍窪歸入運河俾水既可濟運而民
 又免淹澇之患 曹州有賈魯河一道自桃園集入
 州境迤東九十八里折北而至閻什口出州境共長
 一百八十里州東南二方之水俱入此河自元季為
[144-20b]
 分洩黄河之别渠及塞黄陵岡決口河歸故道而賈
 魯隨成廢河前經紳衿耆庶㑹議止將乆淤河心挑
 掘一溝自通堌集至黄家口共計三十二里便可承
 受夏秋雨漲之水順流而下不至淹沒田禾矣按河
 兩旁地土有主者令其照河身自挑無主者官捐募
 夫亦易為力竝不滋擾民間其餘新挑河天家河等
 處俱照此插工但通堌等處於東明縣壤地相連然
 實工小費省應徑移知令彼處業戸協力疏通而賈
[144-21a]
 魯河天家河新挑河等處皆入濮州境内亦行知一
 體開浚歸入張秋運河其清浪集於鉅野縣之龍堌
 集田家橋相接亦聽行知齊力開導彼此無妨再按
 賈魯河形勢曲折時盈時涸決其淤塞一往無阻即
 水達運河竝無有碍運河之處居濟一得/
 
 
 
[144-21b]
 
 
 
 
 
 
 
 行水金鑑巻一百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