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WYG)


[133-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巻一百三十三
  京畿良鄉縣/
原良鄉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良鄉縣明屬順天府
本朝因之
増東西距三十二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宛平縣界二
十里西至房山縣界十二里南至涿州界四十五里北
[133-1b]
至房山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固安縣治七十里西南至
涿州治七十里東北至宛平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房山
縣界二十里一大清/ 統志
原良鄉縣屬涿郡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莽曰廣陽漢地理/志注
  臣/等謹按據述異記載漢武帝時廣陽縣雨麥則
  廣陽之名不始莽矣
原後漢仍曰良鄉良鄉/縣志
[133-2a]
原晉屬范陽國元魏屬燕郡北齊天保七年省入薊縣
武平六年復置隋屬涿郡唐聖厯元年改固節縣神龍
元年復為良鄉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唐以不從安史之叛改名固節名勝/志
原舊志在涿州北四十里後唐長興三年移治于此方/輿
紀/要
原良鄉縣乃唐莊宗時趙徳鈞所鎮也幽州嵗苦遼兵
侵抄轉餉乃于鹽溝置良鄉縣許奉使/行程録
[133-2b]
  臣/等謹按鹽溝之鹽通鑑亦作閻
原遼兵既强侵抄諸州皆徧幽州城門之外甲騎充斥
每自涿州運糧入幽州輒伏兵于閻溝掠取之及趙徳
鈞為節度使城閻溝而戍之為良鄉縣通/鑑
原遼屬析津府遼史地/理志
原金屬大興府金史地/理志
原元屬大都路元史地/理志
原明洪武元年𨽻北平府永樂元年改北平為順天府
[133-3a]
屬焉良鄉/縣志
増黄新莊
行宫在良鄉縣北五里良鄉/縣冊
  臣/等謹按黄新莊
行宫建自乾隆十三年每嵗為我
皇上謁
陵駐蹕之地
増乾隆十八年
[133-3b]
御製良鄉行宫晩坐詩 又駐行時蹕蕭齋可意清去
來時屢易今昔念交縈習武遵
前蹟均勞念衆情春雲傍晩重希澤為新耕
  臣/等謹按良鄉
行宫
御製詩㳟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増郊勞臺在良鄉縣南三里良鄉/縣册
  臣/等謹按良鄉縣
[133-4a]
郊勞臺乾隆二十五年建時大將軍臣/兆恵等平定準
  噶爾奏凱于二月二十七日
皇上行郊勞禮又乾隆四十一年大將軍臣/阿桂等平
  定兩金川奏凱于四月二十七日
皇上行郊勞禮皆有
御製詩㳟載巻内
増乾隆二十五年
御製二月廿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恵富徳及諸將士
[133-4b]
禮成紀事詩 京縣郊南親勞軍
□壇陳
纛謝成勲出師本意聊嘗試西郵之役始以厄魯特諸/台吉率衆欵附請兵甚力
我喀爾喀牧圉勢不可以錯處滋患無寧及其鋒而偏/師嘗試特計因其地以撫之故 禡旗命將之典㮣未
舉行語其乙亥告成碑記兹準夷既平而囘中諸部以/次戡定實荷 上蒼 宗社鴻庥非敢謂先時逆
覩及/此也奏凱今朝備禮文釋甲弢戈罷征伐論功行賞筞
忠勤膝前抱見詢經厯國朝舊制凡出征將領成功還/者行抱膝跪見禮以示優異今
即遵/行一瞬五年戚以欣 同心萬里那暌違畢竟歡言
[133-5a]
賦采薇勇將歸來兼福將黻衣著得觧戎衣漫稱偃武
修文日恐即嬉文恬武機飲至寧誇暢和樂持盈益勵
慎幾微
増乾隆四十一年
御製于郊臺迎勞將軍阿桂凱旋將士等成凱歌十首
 郊臺仍是此郊臺何幸重修盛事來漫謂數年經契
闊精神注似日相陪 勲臣率拜列靈旗郊勞之儀陳/將軍參贊等
得勝纛于臺上朕親率成功將士及王公/大臣等行禮是時臺下鳴螺鐃歌樂作軍士鳴螺赫
[133-5b]
武儀樂奏鐃歌行抱見拜纛禮成御幄次將軍參贊趨/至座前行抱見禮各加撫慰賜
坐賜茶猶循法也/祖宗以來家詰戎
家法萬年垂 己巳班師本受降非擒賊㓕寇故/未行郊勞之禮庚辰
郊勞典鴻厖放牛歸馬予素志凱獻何期此見雙 準部
囘城定五年金川小寇亦如前嘉予將士久敵愾不
覺對之増惻焉  地險加之衆志堅促浸逆賊恃其地/險碉堅蟻衆齊心
抗拒其事雖小于平定西域而逐歩力/戰而得攻𠞰之艱視前不啻數倍過之林碉歩歩戰而
前小子昔事難過倍慰意恒因意&KR0832然  鑿穴而居避
[133-6a]
火器終于面縳出蕃城官軍圍攻賊巢用大礮四面轟/擊賊衆皆鑿地而匿以避礮火
今鼠窟垂破逆酋膽落計窮因率其弟兄甲爾瓦天雜/爾斯丹巴並其兩土婦及助惡大頭人丹巴沃雜爾阿
木魯綽窩斯甲尼瑪噶喇克巴暨兩喇嘛並大小頭目/二千餘人出寨跪捧印信乞免誅戮悉就擒獲
貪生螻蟻固如此聚族將焚語豈誠先是投出畨衆僉/稱聞逆酋等每言
若官軍攻至巢穴窘迫無計即相聚焚死不肯為官兵/所得彼時即以畨人之性最忌自戕不過故作妄語歟
飾以圖狡脱屢諭將軍/等嚴防今果不出所料  倐經于役五春秋棧道﨑嶇
似坦郵棧道雖險較之/金川則坦途矣夾路花紅復栁緑阿誰致悔覔
封侯 脱却戎衣换吉衣龍章示奬特恩稀郊勞時將/軍等俱甲
[133-6b]
胄覲謁隨行奏凱而還俾衆觀仰軍容之盛入朝後始解/甲易吉服將軍阿桂實為此事首功特賜四團龍補以
示優/異同心戮力還掄最便解天閑賜六飛將軍阿桂及/副將軍豐昇
額叅贊海蘭察並賜/御用鞍馬乘以扈行 兵洗金川永不波潢池䟦扈竟
如何良鄉近逺多黎庶歡喜都來聽凱歌 凱歌亦豈
易為聞五嵗辛勤勞衆軍我實未曽安五夜幾多憂慮
與平分
原景泰元年十二月築良鄉縣城明景帝/實録
原𢎞治六年二月兵部主事歐□上言良鄉涿州在京
[133-7a]
師肘腋止有土城而無石郭正統末年額森深入如蹈
無人之境方今無事宜豫為之計上命所司知之兵部
奏□所言守土大要宜如奏行從之明孝宗/實録
原良鄉土城舊髙二丈隆慶中知縣事貴陽安上達增
築之髙三丈二尺東南北有甕城而西門獨缺垂二十
年濟陽王道定來知縣事遂完之良鄉/縣志
原傅建述遊賦/遼廓舊迹㝠芒 出北薊厯良鄉登金臺觀武陽兩城/水經注
原李濓良鄉道中詩沙春色南逾麗蕭蕭旅思分年芳/摇樹影晴彩蕩川文 雁衝車起洲鶯隔岸聞暮看霞
[133-7b]
氣近疑是漢宫雲中嵩渚集客三千里聞鷄戒早征嚴/原陳邦瞻良郷道 詩 作
程趨赤縣王氣近神京塔勢中天出觚稜向日明白頭/思報主莫動望鄉情 荷華山房稿
補陳孚良鄉縣詩杖過盡長亭又短亭燕京初聽曉鐘/聲呼童拂拭青藜 早挂琴書上帝京 觀光集
補又良鄉早行詩短西風黄葉館曉起候鐘聲驛吏張/燈送山童抱褥行 笻秋萬里長劍月三更猶有釣天
夢依稀遶禁城中交州藁去經衰栁今歸見早梅朱塵/原彭輅良鄉道 詩 昔
飛不盡白日黯難開短劍餘孤憤長歌動七哀年年薊/門道空老洛陽才 比□集
原魏大中良鄉縣詩沙彰義門西路桑乾古渡分長覊/乗傳馬不斷出闗軍 白連荒戍城黄壓墓雲車牛徴
到骨募派底紛/紛 藏密齋集
[133-8a]
増縣學在治東南明洪武五年建一大清/ 統志
補良鄉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萬厯十八年知縣事余鏜
創社學六所曰美化曰厚俗曰燕谷曰舊店曰交道曰
官莊順天府/舊志
原良鄉學宫故有李北海雲麾將軍碑學官以其已斷
因修大成殿琢為柱礎後更葺殿宇雜置瓦礫有南士
見之以告宛平令南陽李䕃遣人輦致署中起齋覆之
北海嘗書兩雲麾將軍碑其一為左衛將軍李思訓此
[133-8b]
名秀幽州人燕山/叢録
  臣/等謹按良鄉學署李秀碑今字跡已漫漶
原唐雲麾將軍李秀碑李邕撰并行書天寶元載正月
立明皇以天寶三年改年為載今此碑元年正月立而
稱載何哉金石/録
原李北海書以雲麾將軍碑為第一其融液屈衍紆徐
妍溢一法蘭亭碑刻在長安今良鄉縣拓本逺不如也墨/池
璅/録
[133-9a]
原北海書逸而遒米元章謂其屈强生疏似為未當此
碑是其得意者雖剥蝕過半而存者其鋩鍛凜然碑在
蒲城楊用修謂已斷正徳中劉逺夫御史以鐵束之又
謂己亡朱秉器又謂良鄉亦有此碑蒲城者為趙文敏
臨書今蒲城碑尚在未斷無有鐵束事且蒲城李思訓
葬處北海真蹟的非文敏所能良鄉本肥媚文敏書無
石墨/鐫華
原范陽李秀唐明皇時以功拜雲麾將軍左豹韜衛翊
[133-9b]
府中郎將封遼西郡開國公卒于開元四年𦵏范陽福
祿鄉碑刻于天寳元年李北海有兩雲麾碑一為李思
訓在陜西一為此碑其官同其姓同也此碑筆法遒逸
大勝陜碑秦人趙子函著石墨鐫華乃以為一碑且以
此碑為趙松雪所臨誤矣春明夢/餘録
原趙□良鄉縣學詩風儒宫宜地僻竟日有餘清殿古/碑仍在庭空革自生 髙時落木雲重欲摧城客興已
瀟灑秋堂更雨/聲 中州集
原料石岡在縣治東三里岡有古城五座方圓棊布岡
[133-10a]
頂有多寶佛塔隋建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古城址已廢料石岡之料亦作燎佛塔
  今尚存
原良鄉縣城東里許有石岡石赤色如燎可以取火因
名燎石岡舊有佛塔亦名塔岡長安/客話
増多寶佛塔在燎石岡之東相傳建自隋時五級玲瓏
髙十五丈四面有門階級環上唐尉遲敬徳修良鄉/縣志
原金貞元元年獵于良鄉封料石岡神為靈應王初海
[133-10b]
陵過此祠持環珓禱曰使吾有天命當得吉卜投之吉
又禱曰果如所卜他日當有報否則毁爾祠宇投之又
吉故封之金/史
原袁宏道月夜登塔岡詩正秋山㶑㶑滴青霧城外人家/城裏樹白埃一道衝紅亭 是馬蹄離别處 中郎集
原良鄉亦稱鹽川因境内有鹽溝故也鹽溝即閻溝發
源自宛平縣龍門口東南流與廣陽水合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鹽溝河發源自宛平縣龍門闗東南經
  良鄉縣陶村入永定河舊傳其水可煎鹽故名鹽
[133-11a]
  溝
增廣陽水出小廣陽西山東流逕廣陽故城北又東福
祿水注焉亂流至陽鄉右注聖水水經/注
  臣/等謹按據
大清一統志今廣陽河自良鄉至石羊村三岔口歸牤
  牛河又宛平境之籬笆河房山境之黄管屯河雅
  河皆歸廣陽河
増廣陽河在良鄉縣東一大清/ 統志
[133-11b]
増廣陽河自房山縣公村境經良鄉縣南流入桑乾河
良鄉/縣志
原聖水出上谷東過良鄉縣南又東過長鄉縣北又東
過安次縣南水/經
  臣/等謹按聖水即今之琉璃河金史謂之劉李河
  又作留李宋敏求謂之六里河名稱互異其實一
  水也
原聖水南流厯良鄉縣西轉人南經良鄉縣故城西王
[133-12a]
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經/注
原琉璃河又名劉李河在涿州北三十里水極清泚茂
林環之尤多鴛鴦千百成羣此河大中祥符間路振乗
軺録亦謂琉璃河唯嘉祐中宋敏求入蕃録乃謂之六
里河石湖/集
原良鄉縣南四十里有琉璃河自房山龍泉峪流至霸
州入拒馬河又湖良河自房山經涿州入此河舊有橋
長數十丈橋畔倚一鐵竿長數十尺蓋鎮壓之物俗謂
[133-12b]
王彦章所遺鐵篙謬也其元恩咸濟二坊並世廟勅建
長安/客話
補琉璃河石橋之右有鐵竿倚焉自扶闌至水底約長
五丈土人目為王彦章鐵篙此不經之談也然是物不
知所從來按大都宫殿考廣寒露臺石闌道旁有鐵竿
數丈上置金葫蘆三引鐵練以繫之今驗竿首有孔疑
即其遺製蓋物在禁中莫有銷之者或因河水汎濫移
此以鎮水怪未可定爾説/膛
[133-13a]
原琉璃河即金史所載之劉李河桑欽水經曰聖水出
上谷孫汝澄曰即琉璃河也燕都遊/覽志
原元延祐四年於琉璃河置巡檢司方輿/紀要
原永樂十六年七月修順天府琉璃河橋明成祖/實録
原嘉靖十八年四月已亥良鄉離宫成初帝命于良鄉
琉璃河陽建立離宫至是適成庚戌帝次良鄉御離宫
肅皇/外史
原嘉靖二十五年九月濬良鄉琉璃河置橋其上名其
[133-13b]
橋北曰仙積南曰永明明世宗/實録
補王惲請起蓋良鄉縣南留李河橋梁事狀路竊見中/都迤南係四方官員客旅朝㑹經行驛程正 近體知
良鄉縣南十三里有舊來經由留李河橋官道南至涿/州六十里兵革以來橋廢不行目今靠西由繼陽套遶
轉至涿州七十五里若經夏秋河水泛漲泥濘盧䧟致/使鋪馬客旅來往生受兼繼陽套地形卑下村坊逺窵
接連溝澮屢常失盜深為未便竊詳若依舊起蓋留李/河橋道不惟道路髙平徑直使舖馬客旅往返近三十
餘里又免水潦泥濘之患官民實為兩便伏乞御史臺/備呈中書省行下相視改正施行 鳥臺筆補
原雷禮琉璃河橋隄記瀦良鄉縣迤南四十里村名劉/李其地窪下為積流所 有河一道志稱琉璃即古聖
水自房山縣龍泉峪諸泉㑹合于此經霸州東注拒馬/河入海時逢霪潦散漫奔潰百餘里凡陸輓跣馳者動
[133-14a]
阻滯不能渉甚或四方驛奏坐視愆期嘉靖乙亥皇上/駕幸承天覩民艱渉惻然憫之比鑾囘勅工部尚書臣
甘為霖督修為霖以病去不終其事越嵗乙巳復命侍/郎臣楊麟内官監太監臣陳凖袁亨建石橋普濟各以
續叙然無隄捍禦每遇溽暑水發環橋南北盡為巨河/難以越渡往來病是者又閲八年矣㑹辛酉仲冬事聞
當宁䝉諭尚書徐杲日良鄉河橋屢勅大臣督理水勢/漲未見東下兹發帑銀八萬兩爾總領之勿令外知恐
民費財也杲受命相度建議修築二隄専用條石中添/小橋一座並設水溝以殺水勢其各漲丈尺數目畫圖
貼説以進臣杲曰皇上體上天大徳利濟元元吾輩職/司橋梁道路不能先事弭患致厪聖懐責實難辭況部
庫所貯分毫皆皇上財也敢煩帑藏具疏請仕事荷㫖/俞允於是委郎中臣王尚直員外郎曽一經同内官監
太監臣楊用分理其規盡悉臣杲所定凡為隄南北東/西共長五百餘丈橋一座長四丈五尺濶三丈五尺髙
[133-14b]
一丈三尺五寸水溝八道又親飭欽定元恩咸濟坊凡/二座至壬戌孟冬報成上遣臣杲懸扁祭謝并溥賚有
差于是臣杲立石屬臣禮頌述聖徳垂示永乆竊為萬/占稱盛治莫過于堯舜史臣稱其仁如天其徳好生者
以心存&KR0270濟不忍一夫一區咨墊而已而橋梁道路尤/為王政所急今我皇福民利濟常存心于天下至誠懇
切如元徳包涵故一闗民之病渉有若已實溺之不容/以自己者其所以發帑藏普福縁不欲勞民費財其昭
格乎穹昊之表與堯舜同一揆矣即今石隄延袁與橋/相連裒若横帯使萬國輻輳而至澤及商旅農氓相與
歌忭于途謳溢于野不與平成之績萬世同其永賴耶/是役也臣禮不過祇奉徳意率舉職事而臣杲之調度
區畫實能為九重分憂播之無疆不徒隨事効能而已/因記其顛末以告來者 古和藁
增明沈一貫琉璃河橋碑記瀠國家奠鼎燕京控北戒河/山之勝西來諸水蜿蜒而注 洄若帯去都城三十里
[133-15a]
而近為盧溝橋有橋自勝國時甚偉又南七十里為琉/璃河則古聖水也源出房山龍泉峪澗壑斗絶受胡良
挾河諸流而東行滙于拒馬霖潦時集逆湧奔潰瀰漫/殆百餘里矣今涿鹿為朝宗孔道四㑹蹄鞅而當其衢
故未有橋也蓋不勝濡軌之慮焉肅皇帝己亥狩郢中/始出水衝金錢授司空累石梁七載而成又隄其兩壖
各五百丈車馳馬驟如行康莊上者肅皇帝不自有其/功而榜之曰元恩咸濟謂若天錫云頃年以來橋南洞
圮者三隄有泐有折道中絶上聞而憫之發内帑金令/重修而聖母慈聖宣文明肅頁壽端獻皇太后益出宫
中委佐之肇庚子冬越壬寅春而告訖圮者繕而加固/泐者折者甃而加完又于橋之北創為神祠祠前為井
用濟行道之渇費金錢如千而皆自御府募人以操役/不給則發營伍之間佐之世且永賴而官若民不聞也
天下事皆有自來不止一朝而莫不積罅成敝積敝成/壊壊極而更乃至于煩費已語有之千丈之隄潰于螻
[133-15b]
蟻之穴萬木之林焚于鑽燧之煙積漸然也當橋初罅/時藉令有司者善為之防不過一石一簣之勞而鞏然
己何至于煩費哉惟忽于一石一簣而後乃㡬毁成緖慎/惟有司者不戒而厪聖天子之經營故行隄者塞其穴
火者塗其隙保治者防其微嗚呼豈獨河橋然哉上命/臣一貫作記臣恭記嵗月以宣揚休徳而垂之來兹末
復中積微之説願後之人無忘斯功也謹記萬厯三十/年九月吉旦立 良鄉縣志
原范成大琉璃河詩眼煙林葱舊帯囘塘橋影驚人失/睡鄉陡起褰帷揩病 琉璃河上看鴛鴦 石湖集
原文天祥過雪橋琉璃橋詩冷小橋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馬蹄遊子衣裳和鐵 殘星荒店亂鳴雞 吟
嘯集中道琉璃橋詩/原袁 飛沙千里障燕闗身自奔馳意/
自間日暮郵亭還散歩琉璃/橋丄看青山 珂雪齋集
[133-16a]
原北渉溝南渉溝俱在縣東至涿州入桃水名勝/志
原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首受淶水於徐城東南良
鄉西分洹水世謂之南渉溝即杭水也水經/注
原南渉溝即督亢水方輿/紀要
原北渉溝在涿州西北自淶水縣流入即洹水也同/上
原洹水東逕涿縣北東流注于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
桃闞駰曰至陽鄉注之水經/注
原縣西十里伏龍岡形勢蜿蜒如龍之伏故名又五里
[133-16b]
為龍泉山山下有石龍口出泉不竭東流入鹽溝河名勝/志
原龍谷泉金大定間所鑿極甘在良鄉縣西北寰宇/通志
増義河在縣北十五里昌黎鄉公村里入廣陽河良鄉/縣志
原廣陽故城在今縣東北三十七里太平寰/宇記
原廣陽城在縣東八里漢縣屬廣陽國後漢建武初封
劉良為侯邑屬廣陽郡晉屬范陽國後魏屬燕郡北齊
省入薊唐總章中以新羅降户置歸義州于此後廢開
元二十年復置以處降奚唐書時信安王褘破奚遼李
[133-17a]
詩降賜爵歸義王歸義州都督徙部落于幽州境内即
此上元三年史朝義自歸義東奔廣陽此廣陽謂密雲
郡之廢燕樂縣後魏置廣陽郡于燕樂故云所謂歸義
即此城也州尋廢或曰金廣陽鎮蓋置于此方輿/紀要
増廣陽故城以其屬廣陽國亦謂之小廣陽後漢初耿
弇追賊至小廣陽即此一大清/ 統志
増陽鄉城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店西一里許舊傳竇建
徳築良郷/縣志
[133-17b]
  臣/等謹按通鑑唐髙祖武徳元年為夏王竇建徳
  五鳳元年建徳定都樂壽取深冀易定等州人嘗
  攻李藝于幽州此城或其時所建歟
原天津闗在縣北百餘里自此而西至易州淶水縣出大
龍門凡十五闗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闗口或云天津
口一名大口宋嘉定六年蒙古破金人&KR1589莫等州自
大口逼中都人元致和元年上都諸王梁王王禪等襲
破居庸游兵至大口天厯二年明宗即位于和林北南
[133-18a]
還文宗迎之發京師明日至大口越二日次香水園人
十九日次于上都之六十店所謂大口皆天津口也方/輿
紀/要
原穆呼哩佐元大定天下功冠羣臣其孫安圖年二十
餘為世祖相安圖孫拜珠為英宗相皆以忠勤正大為
一代名臣東平其世封也拜珠為相奉命立安圖碑于
范陽在今良鄉穀城山/房筆麈
原富珠哩翀駐蹕頌帝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即位修明世祖皇 隆平故事以故東平忠憲王之
[133-18b]
孫司徒忠簡王之子拜珠丞相中書至冶元年詔若曰/忠憲弼我世皇功在社稷徳在生民其勅詞臣即王所
有范陽采地朔南康莊碑之昭示悠久冬刻銘既完丞/相承詔蕆事明年春正月帝幸涿州至碑所秋九月幸
易州還丙午帳殿碑垣之南駐輦御殿上顧丞相若曰/汝祖考之績之盛世載帝室惟朕不㤀亦惟汝之賢有
以相朕益懋世徳故丞相頓首謝翼日大官饌已上歩/自帳殿御金椅坐碑右丞相稱觴獻萬嵗壽從臣以次
進觴天顔和怡甚久/迺太 中州文表
補房山之隂有石立于巖麓其長三丈其廣七尺首昻
而俯足跂而歛濯之則色青而潤叩之則聲清而越米
先生仲詔思致之海淀勺園中車重輪馬十駟既鑿百
[133-19a]
夫曵之登車七日始出山乂五日僅達良鄉道上工力
竭因卧之田間繚垣衞之覆以葮屋于是先生作大石
出山記薛岡千仞戲代石報書先生復答石見報書一
時傳為佳話呉中葛一龍震甫次良鄉見石為作長歌
紀其事焉艮齋/筆記
  臣/等謹按良鄉縣境内米萬鍾所移石今移置
清漪園内
樂壽堂前
[133-19b]
皇上賜名青芝岫詳見乾隆十六年
御製青芝岫詩并序已㳟載入
清漪園卷内
補葛一龍次良鄉觀米仲詔憲長所移竒石歌鬰塔漥/村北野草荒草間突兀孤雲蒼欲行不行氣若 將雨
未雨天無光云是米家鑿山出百步千人移數日到此/躊躇不肯前秦鞭無技楚力詘大木縱横倒一林相為
枕藉嵗年深或需天子妙神用或眷山祗萌故心我與/之言比之起㡬時得渡渾河水㟏岈空洞宿陰霆鯨&KR0387
鰲簮立竒鬼主人好禮尊石公神物亦豈甘牢/籠不如就此樹髙閣居處日對飛來峯 筑語
原良鄉城隍廟舊在縣西南隅景泰二年因築城而廟
[133-20a]
遂隔于城外潯陽鄭智為主簿謀于知縣賈褫擇地于
城内西北隅建廟以景泰六年二月興役明年七月工
吕文/懿集
原天王寺在縣治東南良鄉/縣志
原鄔紳良鄉天王寺詩珠驛路絶浮埃城闉寶殿開諸/天朝魏闕六道接燕臺 樹鶴飛去金蓮龍駕來晨鐘
伋征客結駟入蓬/萊 鄔中憲集
増𢎞恩寺在良鄉縣西南二十里明萬厯年建良鄉/縣冊
  臣/等謹按𢎞恩寺明萬厯年間建
[133-20b]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重修乾隆七年燬于火奉
㫖修復正殿㳟懸
皇上御書額曰秀挹龍泉乾隆十一年
御製𢎞恩寺詩恭載卷内
増乾隆十一年
御製𢎞恩寺詩 梵宇接通衢花宫别一區焚香薰意
葉禮佛定心珠不認幻空色誰叅真有無暫教停玉食
聊試飽伊蒲 左側闢離宫雲匡展轉通左側離宫亦/建於康熙年
[133-21a]
間白屋數楹/足有佳致土階
堯儉徳丈室佛家風㡬箇寒筠緑一窻曉日紅歸鞭循
徑轉人語出林中 曹溪雖别源般若豈殊門釋家分/宗教律
三門是處蓋/持律門也㑹得無為行何妨如是言冬初烏哺母嵗
久檜生孫迴首前逰跡光隂迅若奔□余雍正年間因/往水東便道一至
此寺怱怱/十餘年矣
  臣/等謹按𢎞恩寺
御製詩㳟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133-21b]
増有慶寺在郊勞臺西良鄉/縣志
  臣/等謹按有慶寺乾隆二十五年建
原燕廣城君樂毅墓在縣南三里城冢/記
  臣/等謹按樂毅卒于趙當是返葬于此今其墓地
  大數畆髙丈餘題曰望諸君墓其來已久無年月
原望諸君墓在良鄉縣治南三里近盧溝堤決役夫輿
墓碑築堤恐後無徵矣胡祭/酒集
原盧道將為燕郡太守下車表樂毅霍原之墓而為之
[133-22a]
立祠魏書/本傳
  朱彛尊原按册府元龜霍原墓在蠡州
原栁宗元弔樂生文并序聞許縱自燕來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樂生之墓余 而哀之其返也與之文使
弔焉辭曰大厦之騫兮風而萃之車亡其軸兮乘者棄/之嗚呼夫子兮不幸類之尚何為哉昭不可留兮道不
可常畏死疾走兮狂顧徬徨燕復為齊兮東海洋洋嗟/夫子之専直兮不慮後而為防胡去規而就矩兮卒陷
滯以流亡惜功美之不就兮俾愚昧之周章豈夫子之/不能兮無亦惡是之遑遑仁夫樹趙之悃欵兮誠不忍
其故邦君子之容與兮彌儢載而愈先諒遭時之不然/兮匪謀慮之不長跽陳辭以隕涕兮仰視天之茫茫茍
偷世之謂何兮信余心之不藏王栁栁州集蕪今日登/原湯顯祖弔望諸君墓詩 昭 靈氣久疎
[133-22b]
臺弔望諸一自蒯生流淚後㡬人曽讀□燕書/堂集 玉茗/
補邵雍詠樂毅詩其樂毅事燕時其心有深旨破齊七/十城迎刃不遺矢 留即墨莒却與燕有二欲使燕遂
王天下自齊始豈意志未伸昭王一旦死恵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何能復振起自古君與臣濟
會非容易重惜千萬年英/雄為流涕 擊壤集
原隋楊君讓墓在陽鄉舊店西有古碑名勝/志
  臣/等謹按隋陽君讓墓今無考
増周竇禹鈞墓在縣西北十五里豆家莊良鄉/縣志
  臣/等謹按朱彛尊原書涿州卷内亦有竇禹鈞墓
[133-23a]
  在州西團栁村今良鄉志又云在豆家莊未詳孰
  是謹並存以俟考
増范仲淹竇諫議隂徳碑義竇禹鈞范陽人為左諫議/大夫致仕諸子進士登第 風家法為一時標表馮道
贈禹鈞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人多傳誦禹鈞生五子長曰儀次儼侃偁僖
儀至禮部尚書侍郎儼為翰林學士侃右補闕偁右諫/議大夫叅知政事僖起居郎初禹鈞家甚豐年三十無
子夜夢亡祖亡父謂之日汝早修行縁汝無子又壽不/永禹鈞諾鈞為人素長者先有家傼盜用房廊錢二百
千傼慮事覺有女年十二三自寫一券繫臂上云求賣/此女以償所負自是逺逃禹鈞見女契甚哀憐之即焚
劵留女囑其妻善視之及笄以二百千擇良配得所歸/僕聞之還歸感泣訴前罪禹鈞不問父子由是國禹鈞
[133-23b]
像晨夕以祝公壽嘗于元夕往延壽寺忽于佛殿後得/金三十兩銀二百兩持歸明日詣寺候失物主須臾一
人涕泣至公問所因具以實告曰父犯罪至大辟至親/戚處貸得金銀若干將以贖父罪昨暮以相知冶酒昏
忽失去今父罪不贖矣公遂與之同歸還以舊物仍加/贈焉其同宗及外姻甚多貧困者有䘮不能葬公為出
金塟之凡二十七人親舊孤遺有女未能嫁者公為嫁/之凡二十八人或與公有一日之雅遇其窘困則擇其
子弟可委者隨多寡貸以金帛俾之興販自給由公而/活者數十家以至四方賢士賴公舉火者不可勝數每
視嵗之所入除伏臘外皆以濟人之饑居惟素儉器無/金玉之飾家無衣帛之妾于宅南建書院四十間聚書
數千卷禮文行之儒居師席逺方寒士貧無所就師友/無供需者公咸資之無問識與不識有志于學者聽其
自至故子弟□見益廣凡四方之士由公門登貴仕者/前後接踵來拜公前必命左右扶公坐受其禮及公之
[133-24a]
亡有持心䘮以報公徳先是公夢亡父後十年復語公/曰以汝有隂徳特延三紀之夀賜五子各榮顯公享年
八十二嵗沐浴别親戚談笑而終五子八孫皆通顯/于朝後之教子必曰燕山竇十郎云 良鄉縣志
増元梁都運斗南墓在縣南三十里立教村同/上
  臣/等謹按梁斗南墓今存
增梁牛南登元進士第一累官至河南都運相傳斗南/讀書閭山與同舍生論及鬼神斗南以為不足畏同舍
生曰閭山廣寧廟汝夜能獨往乎斗南諾之乃約堊壁/為驗至則遥見燈燭聞日丞相來燭盡㓕隨以筆堊殿
壁至東北隅暗中觸一物捫之則人也擕以歸乃一女/子有殊色問其故曰妾蘇州人因清明觀擊毬忽怪風
晝晦昏迷不知至此事聞詔以女配/斗南人謂天賜夫人 良郷縣志
[133-24b]
補漢武帝廣陽縣雨麥述異/記
原統和十九年十月己亥南伐壬寅次鹽溝遼史聖/宗紀
原保大二年蕭翰破宋師于良鄉遼史天/祚紀
原貞祐二年車駕遷汴發中都至良鄉乣軍克特等亂
殺主帥降䝉古大金國志作按克特䝉古語/火鑣也舊 斫答今譯改
原固節驛以縣得名金主亮荒淫不道使唐古定格殺/其夫節度使烏達而以定格為貴妃又納其叔母為昭
妃復召葛王烏嚕妃烏凌阿氏妃謂烏嚕曰妾不行上/怒必殺王我當自裁不以相累行至良鄉驛妃問何名
左右以固節對妃日我得死所矣遂自殺舊長安客話/ 按唐古義見前舊作唐䇢今譯改定格 作定哥今
[133-25a]
對音譯改烏達滿洲語買也舊作烏帯烏嚕滿洲語是/也舊作烏祿今俱譯改烏淩阿舊作烏林答今從八旗
姓譜改正題固節驛詩/原李嘉賔 往金跨中原南度轉炎精海/
陵滅三綱醜類禽獸行殺夫納其婦節義澌以傾賢哉/葛王妃挺挺女中英被召欲不往夫禍與之并辭王隨
使去庶使全王生行矣死傳舍而不墜初盟烏嚕得再/世□推帝東京江上斃兇逆境内樂昇平人稱小堯舜
實延完顔枋燕山有佳色燕水有餘清山清節不/朽水逺流芳聲乾坤氣磊落驛名永以旌 同上
原元劉器之五世同居英宗幸涿州臨其家旌異焉名勝/志
  朱彛尊原按元史孝友傳稱史氏所載累世同居
  凡一十七門而無劉器之則潛徳未彰于史册者
[133-25b]
  不少矣
原良鄉燕山屬邑驛中供金粟梨天生子皆珍果又有
易州栗甚小而甘石湖/集
原范成大良鄉詩皱新寒凍指似排籖村酒雖酸味/可嫌紫爛山梨紅 棗總輸易栗十分甜 同上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三
[133-26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三舉正
 驛吏原書驛訛作騷今改陳孚良鄉/早行詩
 多寳佛塔原書脱寶字今據方輿紀要増料石/岡條
 
 
 
 
 
[133-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三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