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WYG)


[1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二
  京畿武清縣/
原武清縣在州城南五十里明一/統志
  臣/等謹按武清縣明隸通州在通州南九十里明
  一統志作五十里誤
本朝𨽻順天府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増縣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寳坻縣
[112-1b]
界五十五里西至東安縣界二十五里南至天津府静
海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通州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天
津府天津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東安縣治三十五
里東北至香河縣治六十里西北至通州治九十里大/
凊一/統志
原在漕河之西二十五里漕河/圖志
原武清本漢雍奴縣地屬漁陽郡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漢光武建
[112-2a]
武二年封潁川太守㓂恂為雍奴侯魏遣張郃樂進圍
雍奴即此城矣水經/注
原晉屬燕國後魏仍屬漁陽郡方輿/紀要
原隋屬涿郡唐屬幽州天寳初改為武清縣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唐改雍奴為武清其舊城距白河十七里在今邱家
莊南城邑/考
  臣/等謹按舊城在邱家莊之南距縣東十二里今
  其地名舊縣有城隍廟蓋今之縣城自明洪武初
[112-2b]
  始遷明以前縣治即邱家莊南之故基也
原五代宋金並因舊名元屬大興府至元十二年割屬
漷州明仍屬通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洪武初舊城遭水患遷縣于西八里元衛帥府鎮撫
衙即今治也正徳六年罹流賊之變知縣陳希文始築
土垣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備副使楊大章以垣内多
曠地截去東北二面築土城樹以女牆隆慶三年廵撫
都御史劉應節總督軍務兵部侍郎譚綸甃以磚城周
[112-3a]
圍一千五百七十丈高二丈七尺雉堞一千九百八十
八敵臺一十八座三門各建城樓北面無門建鎮雍樓
武凊/縣志
  臣/等謹按武清縣城於乾隆三十一年領
帑重修城門三東曰遡澗西曰景岡南曰定澄北面不
  設門建北極臺于其上
原縣治在城北儒學在縣治之南武清/縣志
  臣/等謹按今武清縣治即元衛帥府故基也儒學
[112-3b]
  當明洪武時在縣治東北隅嘉靖十六年始移建
  于縣治之南
原白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即運河也北接漷縣南逹天
方輿/紀要
原沽河東南逕泉州縣故城王莽之泉調也水經/注
原泃水又南入鮑邱水又東合泉州渠口故瀆上承滹
沱水於泉州縣故以泉州為名北逕泉州縣東又北逕
雍奴縣東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
[112-4a]
下歴水澤一百八十里入鮑邱河謂之泉州口陳壽魏
志曹太祖以蹋頓擾邊將征之從泃口鑿渠逕雍奴泉
州以通河海者今無水同/上
原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漢民合十萬戸遼西單于
蹋頓尤彊公將征之鑿渠自滹沱入派水名平鹵渠又
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三國/志
  臣/等□泃水鮑邱水詳見通州薊州等卷泉州渠
  當酈道元時已稱無水今其故道久湮矣
[112-4b]
原至元十三年八月穿武清䝉村漕渠元史世/祖紀
原郭守敬言通州以南于藺榆河口徑直開引由䝉村
跳梁務至楊村還河以避浮雞洵盤淺風浪速轉之患
元史/本傳
原縣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廻二百餘里即古雍奴水
也笥溝其别名耳水自范甕口王家陀河及劉道口魚
兒里諸水滙于大沽港入于海名勝/志
原南極滹沱西至泉州雍奴東極于海謂之雍奴藪其
[112-5a]
澤野有九十九澱水經/注
  臣/等謹按三角淀即古雍奴水今已淤成平陸乾
  隆七年丈明實止地百頃餘分給附近貧民耕種
  與名勝志所載二百餘里不符當由今昔異形漸
  淤則界址漸小耳范甕口在縣南七十五里王家
  陀今名王慶陀在縣南九十里劉道口在縣南六
  十里魚兒里今名魚壩口在縣南八十里大沽港
  屬天津
[112-5b]
原武清三角淀云是舊城隂晦之旦漁人多見城堞市
里人物填集燕山/叢録
  臣/等謹按武清舊城在縣南八里泉州舊城在縣
  東南四十里遺址尚存至三角淀相傳即古雍奴
  水何由築城燕山叢録所云恐傳聞之誤若所稱
  隂晦之旦見城市人物或亦如蜃樓海市之𩔖以
  是證其為舊城鑿矣
原清沽港在縣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東合丁字沽入
[112-6a]
于海丁沽東南去天津六十里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清沽港今名東沽港在縣西南九十里
  屬武清安沽港丁字沽俱屬天津
原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
合為沽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
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水/經
原笥溝濕水入焉俗謂之合口也水經/注
原至大二年十月渾河水決武清縣王甫村隄濶五十
[112-6b]
餘步深五尺三年二月委官督工修治至五月工畢延
祐元年六月渾河決武清縣劉家莊隄口差軍七百與
東安州民夫恊力同修元史河/渠志
原泉州城在縣東南四十里漢縣屬漁陽郡後漢因之
晉屬燕國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廢入雍奴方輿/紀要
原縣西南三十里有長城故址延袤數百里相傳戰國
時燕所築武清/縣志
  臣/等謹按長城故址今廢
[112-7a]
原漷水店在縣北三十里徃來孔道也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漷水店今名漷水舖與通州接壤
原河西務在縣東北三十里自元以來皆為漕運要途
明初大軍由直沽敗元人于河西務今為商民攅聚舟
航輻輳之地設戸部分司駐焉隆慶六年築城環之可
以守禦有河西驛并置廵司於此方輿/紀要
原中衛屯田世祖至元四年于武清香河等縣置立十
一年以各屯地界相去百餘里徃來耕作不便遷于河
[112-7b]
西務荒莊楊家口青臺楊家口等處元史/兵志
原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以修築桞林河隄南軍三千浚
河西務漕渠元史世/祖紀
原至元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運司二其在外者于河
西務置司領接運海道糧事元史食/貨志
原二十六年五月發武衛親軍千人濬河西務至通州
漕渠二十九年二月發通州河西務粟賑東安固安薊
州寳坻縣饑民元史世/祖紀
[112-8a]
原河西務十四倉曰永備南倉永備北倉廣盈南倉廣
盈北倉充溢倉崇墉倉大盈倉大京倉大稔倉足用倉
豐儲倉豐積倉恒足倉既備倉元史百/官志
  臣/等謹按河西務十四倉今廢
原隆慶四年八月築通州河西務城明穆宗/實錄
原傅若金河西務詩燕驛路通畿甸敖倉俯漕河騎瞻/西日去帆聽北風過 薊舟車會江淮貢賦多近聞愁
米價素食定如何務傅與礪詩集堤桞漸凋月移帆影/原王懋徳過河西 詩 霜滿平
過東橋卧聴柔櫓鳴秋水絶勝鄰雞報早朝/選 文翰類/
[112-8b]
原呉寛宿河西務遇雪詩席客懐牢落已鬢毛斑水宿/淹旬去路艱一夜雪花如 大始知身 到燕山 匏
翁家藏集舟發張家灣宿河西務作/原李東陽 蒼茫正合塵中/
眼縹緲真來水上舟江月海雲疑是夢畫圖詩卷坐消/憂沙邊細浪隨鷗鳥樹裹青山入柁樓行遏驛亭三十
里五更風息住灘頭/原靳貴宿河西務詩 懷麓堂集務離心日㡬囬望凝/信宿河西
天關近門訝使車來寒氣著人薄晴光向客開明朝須/早發匹馬上金臺 戒庵集
原江以逹河西務東設地官詩門沙黄日赤天欲暮長/河簸濤風力怒達樹全分薊北 行人正滯河西務緘
書寄與地官郎可惜相逢不盡觴扁舟兀兀共誰理囬/首故人空斷腸 午坡集
原樊阜河西務詩力逹樹蒼茫夕照低短篷沽酒泊河/西王孫歸去春無 莎草含烟緑未齊 樊氏摘稿
[112-9a]
原鄭伯興河西務詩鶯早向河津涉東風意盎然碧迎/堤上桞青□渡頭炯 語聲猶澀花飛色轉妍春光憐
已暮更憶五湖/船 修吉堂稿
原楊村驛在縣南五十里建文三年平安敗燕兵于楊
村進攻通州不克宣徳初駕征高煦駐于楊村即此舊
有廵司金革管河通判駐焉方輿/紀要
原至元十三年七月以楊村至灣雞泊漕渠洄逺改從
孫家務元史世/祖紀
原至元十九年用丞相巴延言初通海道漕運抵直沽
[112-9b]
以逹京城立運糧萬戸三以羅壁朱清與張瑄為之壁
首部漕舟由海洋抵楊村不十日入京帥元史本傳古/按巴延䝉
語冨也舊作/伯顔今改
原顧夢圭夜泊楊村詩倦秋風嫋嫋蕪山外海月娟娟/潞水隈萬里舟航心已 六年宫闕夢初囬金莖不慰
文園渇羽扇難遮紫陌埃寄語三江好泉石征夫還逐/雁南來 疣贅録
補馬臻舟次楊村作䌫前望同舟逺不分打頭風急御/河渾蹇驢無力牽船 行到楊村日已昏 霞外集
  朱昆田原按今京東五牐轉運率用驢挽船誦馬
  虚中詩則在元已然矣
[112-10a]
原楊村而東二十里為桃花口又二十里為丁字沽由
楊村而西北四十里為黄家務又三十里為河西務皆
運道所經也輿程/記
  臣/等謹按黄家務在河西務東南三十里屬武清
  桃花口丁字沽俱屬天津
原新莊在縣西南八里亦運河所經今為新莊舖又縣
有八里莊正徳中流賊劉六等作亂官軍擊之于八里
莊敗績方輿/紀要
[112-10b]
原霍堡在縣西唐武徳初竇建徳攻幽州不克乃分兵
掠霍堡及雍奴等縣為幽州總管羅藝所敗堡蓋居民
霍氏所築以自固也同/上
原河西務漕渠之咽喉也春夏之交病涸夏秋之交病
溢濵河建有龍祠以時祭禱兩崖旅店叢集居積百貨
為京東第一鎮戸部分司于此𣙜稅長安/客話
  臣/等謹按河西務龍神祠今尚存
補河西務萬歴中重築河隄有關使者米公萬鍾碑又
[112-11a]
有關侯廟記黄圖/雜志
  臣/等謹按河西務
關聖廟今尚完整明米萬鍾碑記尚存
補米萬鍾重建河西務漢前將軍關侯廟記略曰距雍/奴東北一舍而遥有闗市焉以其在白河之西 河西
務居然重鎮也故𣙜部駐是市口舊有漢關侯廟建自/勝國一新於𢎞治丙寅再新于萬歴丁丑至辛亥夏淫
霖為虐隄潰侯之廟正當其衝樓廡雖壊殿宇屹立如/故殿右居民賴以存衆荷侯庇復謀所以新廟而鳩工
未集明年萬鍾來董聞政益以俸錢殿廡門垣丹堊相/錯層楗外障可永無虞雍奴故𨽻涿郡侯與昭烈帝張
桓侯奮迹之區神貺宜先及之其為/白河禦灾捍患必然矣 勺園槀
[112-11b]
原法昌寺在縣治東北永樂十八年建寰宇/通志
原彭寵攻朱浮于薊帝使逰擊將軍鄧隆救薊隆軍潞
南浮軍雍奴後漢/書
補漢安平相孫根碑遷雍奴令先施博愛威而不猛𨽻/釋
原至徳二載正月李忠臣以歩卒三千自雍奴為葦筏
過海舊唐/書
原遼重熈八年二月獵于武清寨之葦甸遼/史
  臣/等謹按葦甸據縣志云即三角淀
[112-12a]
  又按武清縣自
本朝雍正八年分邑之東南一百四十餘村歸天津縣
  如直沽楊桞青等處朱彜尊原書所載今均非武
  邑所屬謹將原書各條另編附載武清卷後以存
  其舊云
原縣南百里有韓家村河泊所今廢武清/縣志
  臣/等謹按自韓家村以下皆附載原書内舊𨽻武
  清今𨽻天津各條
[112-12b]
原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増立直沽海運米倉元史世/祖紀
原羅璧督漕至直沽倉潞河決水溢㡬及倉璧樹栅率
所部畚土築堤捍之元史/本傳
原至大二年四月摘漢軍五千給田十萬頃于直沽沿
海口屯種三年四月市耕牛農具給直沽酸棗林屯田
元史武/宗紀
原延祐三年正月改直沽為海津鎮元史仁/宗紀
原延祐七年四月海運至直沽調兵千人防戍至治元
[112-13a]
年三月發民丁疏小直沽白河五月海漕糧至直沽三
年二月海漕糧至直沽元史英/宗紀
原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鎮元史泰/定帝紀
原天歴元年九月募丁壯守直沽元史文/宗紀
原至正九年四月立鎮撫司于直沽海津鎮十一年六
月發軍一千從直沽至通州疏濬河道元史順/帝紀
原至正十七年毛貴率賊衆由河間趨直沽遂犯漷州
元史/列傳
[112-13b]
補至正十九年納琳由海道趨直沽山東俞寳率戰艦斷
糧道納琳命其子安安及同舟人拒之破其衆于海口
元史舊按納琳蒙古語/細也 作納麟今譯改
原二十六年六月命知樞宻院事瑪魯以兵守直沽元/史
順帝紀作按瑪魯滿洲語/瓶也舊 買閭今譯改
原直沽河淤數年中書省委崔敬浚治之給鈔數萬錠
募工萬人不三月告成元史/本傳
原直沽設廣通倉元史百/官志
[112-14a]
原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逺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
之衆無不仰給于江南自丞相巴延獻海運之言而江
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蓋至于京師者一歲多至三百
萬餘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之良
法歟初巴延平江南時嘗命張瑄朱清等以宋庫藏圖
籍自崇明州從海道載入京師而運糧則自浙西涉江
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入御河以
逹于京後又開濟州泗河自淮至新開河由大清河至
[112-14b]
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旱站運至臨清入
御河又開膠萊河道通海勞費不貲卒無成效至元十
九年巴延追憶海道載宋圖籍之事以為海運可行于
是請于朝廷命上海總管羅璧朱清張瑄等造平底海
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餘石從海道至京師然創行
海洋沿山求嶼風信失時明年始至直沽時朝廷未知
其利是年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運使二仍各置分
司以督綱運每歲令江淮漕運司運糧至中灤京畿漕
[112-15a]
運司自中灤運至大都二十年又用王積翁議令阿巴
齊等廣開新河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損壊民亦苦之
而䝉古岱言海運之舟悉皆至焉于是罷新開河頗事
海運立萬戸府二以朱清為中萬戸張瑄為千户䝉古
岱為萬户府逹嚕噶齊未幾又分新河軍士水手及船
于揚州平灤兩處運糧命三省造船二千艘于濟州河
運糧猶未專于海道也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專掌
海運増置萬户府二總為四府是年遂罷東平河運糧
[112-15b]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運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務置
司領接運海道糧事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張瑄之請併
四府為都漕運萬户府止令清瑄二人同掌之其屬有
千户百户等官分為各翼以督歲運至大四年遣官至
江浙議海運事時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率令
海船從揚子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磯走沙漲
淺糧船俱壊歲歳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泊
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以嘉興松江秋
[112-16a]
糧并江淮江浙財賦府歲辦糧充運海漕之利蓋至是
博矣初海運之道自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路通州
海門縣黄連沙頭萬里長灘開洋沿山嶼而行抵淮安
路鹽城縣歴西海州海寧府東海縣宻州膠州界放靈
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計其水程自
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二十
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道自劉家港開洋至
撐脚沙轉沙觜至三沙洋子江過匾擔沙大洪又過萬
[112-16b]
里長灘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經黒水洋至成山過劉島
至之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
直明年千戸殷明畧又開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
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黒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
島又至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
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
云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壊而
棄其米者至元二十三年始責償于運官人船俱溺者
[112-17a]
乃免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元史食貨志古/按阿巴齊䝉
語行□人也舊作阿八赤䝉古岱/即蒙古也舊作忙兀䚟今俱譯改
原元自世祖用巴延之言歲漕東南粟由海道以給京
師始自至元二十年至於天歴至順由四萬石以上増
而為三百萬以上歴至元後歲運之數漸不如舊至正
元年益以河南之粟通計江南三省所運止得二百八
十萬石二年又令江浙行省及中正院財賦總管府撥
賜謁人寺觀之糧盡數起運僅得二百六十萬石而已
[112-17b]
同/上
原朱張海餉自三山大洋徑至燕京且言自古所未嘗
行此道昉自今始然杜少陵出塞詩云漁陽豪俠地撃
鼓吹笙竽雲㠶轉遼海粳稻來東呉越羅與楚練照耀
輿臺軀又昔㳺詩云幽燕夙用武供給亦勞哉呉門持
粟帛汎海凌蓬萊然則自昔燕地皆海運非始于今矣
浩然齋/視聽抄
原海漕運米南土給餉京師内置漕運使司暨萬户府
[112-18a]
于京畿外立都漕運萬户府于呉㑹歲運米三百五十
萬石北抵直沽漕運萬户之在内者部署其官數往翼
舟航交受所運達之京倉朝廷又選官接領交䕶名曰
接運桞待/制集
原世祖定都于燕合四方萬國之衆仰食于燕以中呉
水所聚也故建漕府萬艘如雲畢集海濵之劉家港于
是省臣漕臣齋戒卜吉于天妃靈慈宫卜既恊吉仍率
其屬鳴金鼓以統漕建纛置牙莫敢後先每歲春夏運
[112-18b]
糧舟將抵直沽即分都漕運官出接運中書省復遣才
幹重臣從至海壖交卸石以數百萬計而較計至于合
勺顆粒畸不得虧盈不得溢是亦難矣玩齋/集
原元海運自朱清張瑄羅璧始歲運江淮米三百餘萬
石以給元京四五月南風至起運得便風十數日即抵
直沽交卸朝廷以三人之功立海運萬户府以官之賜
鈔印聽其自印鈔色比官造加黒印朱加紅草木/子
原朱清張瑄者海上亡命也久為盗魁出没險阻若風
[112-19a]
與鬼劫掠商販人甚苦之至元二十一年巴延建議海
運乃招二人授以金符千户押運糧三萬五千石仍立
海道萬户府三以清瑄與羅璧為萬户轄千户百户所
領虎符金牌素銀牌船大者不過千石小者三百石自
劉家港出揚子江盤轉黄連沙嘴月餘始至淮口過膠
州牢山一路至延真島望北行轉成山西行到九臯島
劉公島沙門島放萊州大洋收界河兩月餘抵直沽實
為繁重至元二十六年増糧八十萬石二月開洋四月
[112-19b]
直沽交卸五月還復運夏糧至八月回一歲兩運是時
船小人多恐懼至元二十七年朱萬户請長興李福四
押運自揚子江開洋落潮東北行離長灘至白水緑水
經黒水大洋北望延真島轉成山西行入沙門開萊州
大洋進界河不過一月或半月至直沽漕運利便是歲
加朱為浙江省叅政張為浙江鹽運司都運如是者二
十餘年大徳七年招兩浙上户自造船與脚價十一兩
五錢分撥春夏二運延祐以來各造海船大者八九千
[112-20a]
小者二千餘石歳運三百六十萬石京師稱便迤南番
貢亦通蓋自上海至直沽内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
百五十里不出月餘可以達省費不貲若長樂港出福
州經崇明以北又自古未有之利也國朝洪武三十年
猶倣其制歲運七十萬石以給遼東至永樂間㑹通河
成始不復講廣輿/圖
補永樂初定鼎幽薊嘗海運米七十萬石至直沽交卸
以實京儲故道猶存海運/編
[112-20b]
補元人海運始于丞相巴延初巴延平江南以宋庫藏
圖籍命張瑄朱清等自崇明從海道載入燕京後遂獻
海運之議江南之糧分為春夏二運歲至三百萬餘石
其運道初自劉家港入海至海門縣界開洋月餘始抵
成山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
五十里最後千户殷明畧者又開新道從劉家港至崇
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黒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
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
[112-21a]
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明初亦歲運七
十萬石以給遼東及㑹通河成海運遂廢隆慶五年河
道潰決户科給事中宋良佐請復海運時山東廵撫梁
夢龍極言可行謂海道多潢猶陸地多岐海人行海猶
陸人行陸傍海而行非横海而渡今踏出海道傍海居
多較元人殷明畧踏出之道尤屬穏捷遂以山東布政
王宗沐為總河專司海運至萬歴元年以龍鬬傷七艘
議罷禹貢山/水考
[112-21b]
增景泰元年運糧共撥十五萬自丁字沽直抵雄縣諸
處令軍民官司設法每處運五萬石收貯備用明典/彚
原正徳五年六月罷濬沽河之役先是廵撫都御史劉
聰建議開濬自沽河抵鵶鴻橋以便輸運至是工部言
其非便罷之明武宗/實録
原正徳十六年九月工部覆遮洋運糧指揮王瓚奏直
沽東北有新河以轉輸薊州所司不及時疏導河流阻
澀必候潮至舟乃可行以致邊餉每匱請濬之使深廣
[112-22a]
以通歲漕從之明世宗/實録
原嘉靖六年正月命工部主事江珊㑹同廵按御史天
津兵備督理新河工程先是海口淤塞漕舟從天津出
海復折入梁河而達薊州道逺水湍舟數敗議者謂直
沽東北岸有二道一曰新開一曰水套北接梁河徑四
十里可以疏濬成河改由北道無涉海之慮謂之新河
行之天順間民大稱便後歲久湮塞漕臣以為言工部
議委官督濬疏珊名以請從之同/上
[112-22b]
增後世漁陽之泉州雍奴去海不逺北境之水驟注其
地自下溢流鍾為水澤説者謂為九十九澱又目之以
為𣲖河尾也夫水之鍾為淤澱其多至九十有九豈有
致功而陂蓄之者哉水聚而地卑其藪澤之多固其所
程大昌/禹貢論
原直沽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
于此又東南四十里名海口通典謂之三㑹海口元於
此置海津鎮天順二年議自小直沽鑿河四十里達薊
[112-23a]
州以免海運每三年一濬尋罷方輿/紀要
原三沽者丁字沽西沽直沽並禹跡疏導之處其曰丁
字沽者以河形三坌如丁字也合衛河白河㑹于直沽
相縈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長安/客話
原大河以北之水多從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
之處地勢卑下遇霖潦直與海平昔人嘗欲因其填淤
置稻田以足賦今府境諸水𩔖以直沽為壑武清/縣志
原小直沽有廵司同/上
[112-23b]
補洪武元年徐達等規取河北進攻直沽獲海舟作浮
梁濟師常遇春率舟師諸將率步騎夾河進元丞相伊
蘇帥衆禦海口望風大潰鴻猷/録
原完顔佐初為武清縣廵檢完顔耀珠為桞口鎮廵檢
久之以佐為都統耀珠副之戍直沽寨金史齩按耀珠/舊作 住今對
音譯/改
  臣/等謹按桞口鎮沽寨俱屬天津
原元臧夢解直沽謡門雜還東入海歸來㡬人在紛紛/道路覔亨衢笑我蓬 絶冠蓋虎不食堂上肉狼不驚
[112-24a]
里中婦風塵出門即險阻何况茫茫海如許去年呉人/赴燕薊北風吹人浪如砥一時愉粟得官歸殺焉椎牛
宴閭里今年呉兒求高遷復禱天妃上海船北風吹兒/墮黑水始知溟渤皆墓田勸君陸行莫忘萊州道水行
莫忘沙門島豺狼當路蛟龍爭寧論他人致身早君不/見賈胡剖腹藏明珠後來無人鑒覆車明年五月南風
起猶有行人問直沽/原黄鎮成直沽客行 寰宇通志客江南又江北自從/直沽客作
兵甲滿中原道路艱難來不得今年却趁直沽船黒洋/大海波連天順風半月到閩海只與七州通賣買嗚呼
江南江北不可通只有海船來海中海中多風多賊徒/未知來年來得無 秋聲集
原傅若金直沽口詩轉逺漕通諸島深流㑹兩河烏依/沙樹少魚傍海潮多 粟春秋入行舟日夜過兵民雜
居久一半解呉歌蟹海戍沙為堡人家葦織簾使收通/漕米兵捕入京鹽 憶霜時賤蚊愁夏夜添南人倚船
[112-24b]
坐閒愛草纎纎詩傅與礪詩槀浸碧天蓬萊樓閣逺相/原王懋徳直沽 極目滄溟
連東呉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萬長安客話洋/原張昱輦下曲 國初海連自朱張百 樓船渡大
有訓不教忘險阻御厨先飯進黄粻山張光弼詩集樓/原王洪過直沽城詩 水出漁陽地 横薊北天高
瞰海日逺嶼入江烟市集諸番舶軍屯列郡田風高激/刀斗露重濕旌旃匪獨關河壯由來節㮣全精兵亘雲
朔勁騎出幽蕪大漠黄塵外三韓落照前將持定逺䇿/不用繞朝鞭 毅齋集
原徐石麒夜發静海扺直沽作雨禾黍高低弄夕曛檣/燈零亂破黃昏樹蒸夜氣三分 帆掛秋風一葉雲静
海金鉦傳古戍直沽牙間駐新軍飛芻已竭東南力何/日天山始策勲 可經堂集
原無名氏直沽櫂歌報天妃廟對直沽開津鼔連船桞/下催釃酒未終舟子 柁樓黄蝶早飛來 雲㠶十幅
[112-25a]
下津門日落潮平不見痕葦甸茫茫何處泊一燈明處/有魚村 蘼蕪楊桞緑依依檣燕檣鳥立又飛賺得南
人歸思緩白魚紫蟹四時肥滄黄圖雜志未休漁舟維/補袁桷直沽口詩 二水赴 海客行殊
病鷄歸棹起輕鷗雨重雲光濕天低樹色浮京塵今已/洗從此問菟裘 清客居士集
補張翥代祀天妃廟次直沽作入曉日三叉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濤 廟靈風肅焚香瑞氣
高使臣三奠畢喜色滿宮袍月蜕菴集標落燕山第一/補朱晞賢直沽詩 直沽風 可消愁
州細問花名何處出揚州十里小紅樓/以古句蓋滑稽也 鯨背吟 自序詩尾聨/
補張以寧直沽詩雪野濼天低水人家時兩三鴈聲連/漠北魚味勝江南 擁蘆芽短寒禁桞眼緘持竿吾欲
往拙宦爾何堪雜翠屏集風吹到運糧船萬斛香秔倍/補釋來復燕京 咏 南
[112-25b]
上年傳勅漕臺添氣力賜/金多辦太平筵 蒲菴集
原楊桞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楊桞故名于文定慎
行詩楊桞青垂驛蘼蕪緑到船潘舍人季緯詩客路蘼
蕪緑人家楊桞青長安/客話
原楊青驛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舊置驛并遞運所于
此嘉靖十九年改置于天津衛今屬河間府静海縣方/輿
紀/要
補袁桷朱窝楊桞青詩/如逺行客相逢不知老 朱窩楊桞青自愛青青好亦/清容居士集
[112-26a]
原謝遷楊桞青詩葉直沽南頭楊桞青昔時楊桞今凋/零霜風滿地散黄 河邊寂寞䨇郵亭人道垂楊管離
别北往南來競攀折我來袖手憐枯枝躑躅臨河駐旌/節五雲回首懐漢宫丹楓轉眼經霜空李梅冬實豈佳
味重涎奔走嗤狂童陽回萬物自生色斡旋造化慚無/力百年心跡歲寒同却憶南山舊松柏 木翁歸田稿
原高承埏過楊桞青作桞梢青詞淺春事今年山桃無/恙花朶依然細雨霑沙歸雲逗日 碧羅天青青楊桞
隄邊且繋住烏篷小船荻笋新芽/河豚欲上𢬵醉爐前 稽古堂集
 
 
 
[112-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二
[112-27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二舉正
 朱清張瑄羅璧原書訛作朱瑄張璧今改元海/運條
 
 
 
 
 
 
[112-27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二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