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6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于敏中 (WYG)


[122-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二
  京畿文安縣/
原文安縣在州城南七十里明一/純志
  臣/等謹按文安元明皆屬霸州
本朝改𨽻順天府
增文安縣在府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五十八里南北
距七十里東至大城縣界四十里西至保定縣界十八
[122-1b]
里南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三十里北至霸州界四十里
東南至大城縣治五十里西南至任邱縣治七十里東
北至東安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定縣治四十里
一大清/ 統志
原文安漢縣屬渤海郡東漢屬河間國和帝二年置瀛
州以縣屬焉清𩔖天文/分野之書
原晉泰始元年分瀛州之東平舒文安章武東州置章
武國縣在古文安城至後魏太平十一年置瀛州以統
[122-2a]
章武縣遂歸瀛州北齊廢章武入文安隋大業七年征
遼途經於河口當三河合流之處割文安平舒三邑户
於河口置豐利縣隋末亂離百姓南移唐貞觀二年以
豐利文安二縣相逼遂廢文安城移文安民就豐利城
置文安縣即今理也太平寰/宇記
原唐初屬瀛州景雲二年屬莫州周顯徳六年屬霸州
九域/志
原宋景祐元年省永清入文安移州治于此皇祐元年
[122-2b]
復徙治故地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金大定中徙州治益津以縣屬焉方輿/紀要
原元屬霸州明因之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原漢縣令趙䕫創建土城明正德九年知縣事王鼎重
修翰林院侍讀李時撰記文安/縣志
原李時修城記城正徳辛未河北盗起剽掠諸州縣文/安荼毒最甚生 之廢故也嵗癸酉齊東王君來尹是
邑顧而嘆曰民保于城城關于令城之廢民不能生矣/乃集耆老諭之并力交作興役于甲戌三月閲明年乙
亥秋訖工焉城周圍九里列雉堞建樓櫓題其門南曰/来薰北曰拱辰東曰迎恩西曰永定由是文安之民欣
[122-3a]
欣焉賴以無恐君名鼎字公實相是/役者縣丞王景沂也 薇花堂藁
  臣/等謹按縣志明正徳間知縣王鼎修城計袤七
  里高二丈五尺城門五角樓四敵臺警舖八濠池
  沿城周圍一千二百七十丈外䕶以堤崇禎中知
  縣張上春增高五尺添砌磚堞甕城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知縣阮基領
帑加磚砌城添設門樓修橋濬池
原縣治元皇慶元年知縣事李祐修建明洪武初縣丞
[122-3b]
鄧士龍重修儒學創自宋大觀八年元皇慶中知縣楊
潤李祐重建泮池東北壁有大觀碑宋徽宗手蹟也文/安
縣/志
  臣/等謹按宋徽宗碑今字蹟漫滅
原尚野重修文廟記八文安廟學貞祐甲戌金主南渡/焚蕩殆盡僅存大觀 行之碑再厯周宋遼金祚終皇
元受命肇開貢舉優復中選草昧漸革世祖潜藩賔禮/師儒務先學校至元三年勅上都建孔子廟用敦化源
四方萬里莫不知所振厲黽勉從事文安近在畿内無/以應徳意二仲釋奠即其故基表以草幕曷簡不恭觀
者惻然八年辛未縣設教諭以邑儒董君榮為之董君/素有興復議而病未能也即言于縣以國家方事襄樊
[122-4a]
為平宋張本不獲所請庚辰以屋賃錢合若干緡伐木/湯川往返千里三厯寒暑衆材始聚瓦甓釘礎黝堊丹
漆各輸所有以後為恥卜日其吉工力並作不期月禮/殿四楹鼎鼎宏敞靚深先聖先師十哲像設顯嚴章施
可徴如一大府惟從祀之室大成之門經畫井井未克/備舉所謂在易之地力盡而休今復七嵗矣其在官者
主簿姚元縣尉張瑛縣尹楊潤今縣尹李侯祐相繼而/輔成之二十八年両廡翼翼繪像七十二子明年大門
言言清静董君既沒子道清學正孫禎教諭承其事如/君存焉大徳辛丑後以講堂前以&KR0905星至大四年以雀
育廡瓦易版以&KR1877初講堂有闗至是户牖端朗階址堅/整燦然一新李侯伻来謂余曰文安廟學之廢荆棘瓦
礫者六十年董君父子祖孫勤苦四十餘年卒成盛事/請文勒諸石永資名教野既允祐之請且以廟學之本
告之曰古者民以君為師書曰若有恒性克綏厥猷惟/后孔子雖無其位而綏猷修道之統不忍絶也刪定賛
[122-4b]
修之後理寓於六經六經即天天即聖人故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一不可以學孔子必反身思誠存心養性得
大廟之制而不失其學之實非徒王安石所謂近世法/者也邑令與董君父子祖孫之成學廟亦豈韓愈所謂
不能脩事者哉雖然學必乆而後成野喜其民牧學官/之克恊而將行又慮其始勤終怠而不繼也因并附此
以示無窮焉/ 文安縣志
增後漢書度尚由上虞長遷文安令註曰文安縣故城
在今瀛州文安縣東北同/上
原舊文安城寰宇記在縣東北三十里今桞河有古城
正當艮隅即文安故城無疑矣上有漢縣令趙夔祠同/上
[122-5a]
增桞河鎮有渠一大清/ 統志
原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里郡縣/釋名
  臣/等謹按縣志文安潭即急流口
原文安有狐狸淀隋/書
原文安縣狐狸淀俗謂之掘鯉淀隋圖/經
  朱彛尊原按掘鯉之淀見左思魏都賦
增石城淀在文安東北四十八里又有慈老淀黒母淀
落坡淀四角淀俱在縣東北又趙家泊在東北六十里
[122-5b]
即太平寰宇記所謂滹沱河東溢為趙淀也一大清/ 統志
原水紋淀在縣西宋起塘濼東自信安軍永濟渠西至
霸州莫金口合水紋得勝諸淀為一水今廢方輿/紀要
原火燒淀在縣東二十五里廣四十餘畆縣境有石溝
桞河急河三水皆聚流于此東入衛河逹于直沽元志
河間府境有黄龍淀自鎖井口開鑿至文安縣玳瑁口
通濼水經火燒淀轉流入海今湮廢同/上
原易水在縣西自保定轉流入境即沙河諸水下流也
[122-6a]
同/上
增縣西北遥堤自白家道口至上五各莊長八里明萬
厯間築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縣志白家口又名河家口
原滹沱河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趙淀太平寰/宇記
原今川原改易滹沱經縣東南不經縣西矣方輿/紀要
  臣/等謹按滹沱之環文安者三支北支由河塘下
  白洋淀中支由晉州天宫口至河間下五官淀南
[122-6b]
  支即子牙河也又最南一支由深州衡水清河單
  家橋下青縣入御河後諸支俱淤惟子牙河一支
  會諸流滙三角淀今益改而東下流逕會清河逹
  西沽矣
原霸州苦水而文安形如釜底尤為諸水所滙其苑家
口㑹同河與栲栳圈新挑河各東西相去約二十里北
岸屬霸州南岸屬文安各築高堤文安約六七十里霸
州約五六十里屹如長城累年有秋實賴于此但築堤
[122-7a]
愈高壅水愈甚故議者謂京師之南水害以霸州文安
為之阻也長安/客話
增子牙河自河間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縣石
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支入文安縣黒母淀東支入
大小窩口中支入霸州文爾淀總滙于三角淀入白河
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通志子牙河總㑹南北二泊滏滹諸水
  而滹沱實為經流其性湍悍伏秋水發河間以北
[122-7b]
  靜海以南皆當其衝康熈三十九年
聖祖親閲河工特授方畧於獻縣河間東西兩岸築長
  堤西接大城東接静海各二百餘里又于東堤廣
  福樓之焦家口開新河一道東北至賈口入淀特
  設分司一員董其事自是瀕河之民咸獲寧宇矣
  又按康熙四十年
聖祖廵視子牙河壩以
御臨唐太宗所書漢文帝勸農詔
[122-8a]
賜撫臣/李光地同知臣/楊朝麟勒石

聖祖仁皇帝御製巡子牙河建壩詩 暫别宫槐幸子
牙近村處處少人家清河微暑浮畦麥緑樹初隂接岸
沙堤外草荒艱籽粒淀中水淺捕魚鰕黄童白叟望霖
雨霖雨先施莫自賒
增乾隆三十二年
御製恭依
[122-8b]
皇祖閲子牙河詩韻冇序/ 子牙河滹沱下游也逕大
城縣之子牙村始得是名夫滹沱在昔即已著稱而子
牙之名則非古乃縣志謂其地有子牙廟即釣臺遺址
所言無足據按史記載吕尚以魚釣干周西伯西伯獵
遇於渭之陽注引酈道元劉向之說以証雖磻溪渭渚
釣迹不同而其地尚皆近岐西故文王出獵得遇之自
為可信至此地距岐數千里安得有釣璜遇主事葢古
蹟流傳率多假借不特釣臺説渉荒唐即以大城為東
[122-9a]
海之濵亦非確鑿不移者紀載家傅㑹失實者多矣子
牙村之釣臺何獨不然既閲河成詩并為序而正之
滹沱至此號姜牙傅㑹從來紀截家北界地高南界下
八分水帯二分沙籌防沃土資堪黍庶免村人歎作鰕
碑仰
行間將字裏
愛民肫意&KR0225懷賖
増乾隆三十五年
[122-9b]
御製再依
皇祖閲子牙河詩韻 謾議滹沱訛子牙滹沱河以經/大城縣之子
牙村遂有子牙河之名舊志因傅會其地有釣臺遺蹟/丁亥春廵閲河堤曽依 皇祖詩韻並于詩序辨吕
尚釣璜不應在此以訂其訛雖然天下一家奚/分秦趙總在大地之内此一轉語亦不可少也一家秦
趙詎殊家麥因淀潤纔出土栁偃堤風欲捲沙
籌畫當年仰
疏瀹閭閻今日利魚鰕觀民要為去/聲安民計咫尺
穹碑法豈賒
[122-10a]
増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三依
皇祖閲子牙河詩韻 束溜沿河有鋸牙經村因遂屬
姜家子牙河本滹沱下游以經大城縣之子牙村始得/是名向曽於和韻詩序訂正其誤繼復為轉語觧
之然河因人得名且其/說無稽究不足為正也入清本是東歸海隔運都縁西
挾沙隄外資耕黍與稻水中任取蟹和鰕
屢廵總為蒼生計繩繼無遑企
蹟賒
[122-10b]
  臣/等謹按子牙河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原蘇家橋在縣東二十里當往来之孔道靖難初燕王
自固安縣渡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方輿/紀要
  朱彛尊原按蘇橋縣志謂蘇明允故蹟載詩云蘇公
  曽授文安簿河上蘇橋自昔傳然明允為文安主
  簿以脩禮書授秩未嘗赴州也
  臣/等謹按文安堤在霸州苑家口經蘇橋堂頭村
[122-11a]
  至土橋村長九千餘丈乾隆二十六年河水漫溢
  築䕶月堤草壩三十二年自三灘里西接千里長
  堤築格淀約二千餘丈新舊堤岸各長一萬一千
  餘丈
増蘇家橋恭建
行宫文安/縣册
増乾隆三十二年
御製蘇橋雜詠四首 修禮予之主簿祿幾曽赴任桞
[122-11b]
河㕔長橋却説老蘇建未讀歐陽墓誌銘 尸祝斯人
理亦宜河北岸有蘇簿祠/昔人建以祀蘇洵幾間老屋水之涯眉山材品
河干境伯仲虎邱短簿祠 勸農詔是漢文為唐帝書
之念在兹
臨賜撫臣示
明訓康熙四十一年勸農皇祖巡閲河堤臣李御臨唐/大宗書漢文帝 詔以 賜撫 光地建
亭勒石/蘇祠側敢忘繼序仰豐碑 碑亭左側有書齋㸃綴軒
窻致頗佳偶爾經過觧纜去費如許為不紓懐
[122-12a]
増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題蘇橋二首 姚闢陳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禮同
修了知食禄弗任事宋史刪文未細求 石橋不是建
西湖却與長堤同號蘇一實近修軾/一逺領洵/爾家父
子信賢乎 歐陽修撰蘇洵墓誌云會太常修纂建隆
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禄與陳州
項城縣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按誌
所言是洵止食主簿祿而未任事且二人同修一書而
[122-12b]
一在陳州一在霸州決無是理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刪
使食其禄句若洵實任文安主簿者然後世遂因而有
橋與祠之附會夫以洵之文學即假借以羶薌其地尚
無不可然史所以傳信顧以刪節之踈沿譌貽誤使非
歐陽之誌又孰從而正其舛哉
増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蘇橋雜詠蘇橋蘇建是耶非河北岸有蘇洵祠/相傳橋即蘇建但
洵主簿是帶禄蹟渉附會是以丁亥/過此詩有幾曾赴任栁河㕔之句徒見長虹枕石磯
[122-13a]
便即傳訛人固當往来利涉逹皇畿 碑亭贔屭泐宸
蘇祠旁碑亭恭泐十一皇祖御臨唐太宗書漢文帝/勸農詔是康熙四 年 閲河時 賜前撫
臣李光/地摹𠜇每過屏營敬讀詳綈几問誰副灑
筆祇宜唐漢兩文皇 左側行齋有數間開忩緑水俯
潺湲虞孤汎埽殷勤意小坐聊消片刻閒 安福御艫
侯水濵鳴鑼催縴發通津却嘉大吏悉予意排當繁文
總未陳先期申諭大吏今畨所過頓次一切/燈綵綴景並不許預偹少涉靡文
  臣/等謹按蘇橋
[122-13b]
御製詩謹繹有闗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偹録
増乾隆三十二年
御製閲文安堤工作 辛巳秋行潦風浪掀喧豗文安
本大窪長堤報漫開清水向南洩百里遭沴灾蠲賑命
妥為急堵决口培蘇橋至馬村加高益厚皆大工癸未
就涸土耕犁排連年幸有收元氣復田垓堤上兹臨閲
士民欣我来叩謝爾莫亟吾猶抱歉哉
增乾隆三十五年
[122-14a]
御製閲文安堤工叠舊作韻 萬民随兩岸笑語任掀
豗登岸罷清蹕纔容線路開閲堤乃要務釜底每被災
壬午始興工卑薄一律培癸未告蕆事丁亥獲收皆戊
子復行潦己丑重瀹排兹焉觀釃流田畧涸高垓窪地
原汪洋治水慙斯来或曰田占水文安窪形如釡底潦/水易積難消上次廵
視至此窪水盡涸盈望麥疇兹則舊時麥地尚有在水/中者深以䟽消乏䇿為厪或云窪本水地涸則民倍獲
利乃田占水非水占田即果如所言亦/不若速令消涸讓地於民之為愈也其然豈然哉
増乾隆三十八年
[122-14b]
御製閲文安堤工再叠舊作韻 登隄望大窪銀浪轟
雷豗百里渺無極愁眉蹙難開縁因庚寅潦辛夘繼受
灾去歳隄始成卑増薄者培䟽洩減大半尚未涸以皆
大吏跽而陳非不竭力排稍待四月間或可耕田垓然
則昨秋豐此地賦何来文安窪惟丁亥春涸出種麥庚/寅經此閲視窪仍為水占今尚
一望汪洋為之軫念雖周元理云四月可以盡涸亦未/能期其必然且此窪至今積水則上年之難施耕種可
知昨嵗畿輔既稱普豐而文安窪尚有積水百姓豈能/納無田之賦然大窪之有無正供及賦額重輕不可不
徹㡳稽核為民等乆逺計因勅軍機大/臣會同周元理覈實以聞另取進止吾當冇明詔蠲
[122-15a]
緩蘇民哉
   臣/等謹按文安堤
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内餘不備録
增左家莊在縣東北乾隆三十四年恭建
行宫文安/縣册
  臣/等謹按左家莊亦稱左各莊
行宫内佛堂聨曰不見聞聲羣鳥唄無塵有色衆花鬘
  書室東楹聨曰琴薦墨壺都妥貼天光水態盡冲
[122-15b]
  容西楹聨曰波含素影澄心鏡魚躍清淵識道機
  及
湛觀軒
涵鑑堂澄景樓環照齋諸額皆
御書
增乾隆三十五年
御製題湛觀軒詩左各莊行宫中文軒臨沼暎目澄
心蓋淀水易引事半功倍名之曰湛觀而係以詩 詎
[122-16a]
必鑿塘更穿土引來淀水便成池階前流潔源清㑹座
裏天光雲影披不啻十家費已惜居然半畆照相宜湛
如對處非空寂斥鹵民艱有所思
增又
御製涵鑑堂詩 溪堂俯映鑑光寒春淀生波曲注潭
内澹澹如外澹澹前三三即後三三鳶飛魚躍趣無
盡芷嫩蒲新芳未酣設欲照他先自照雖知此理覺行

[122-16b]
增又
御製登澄景樓詩 拾級樓欄上上/聲一層滄波墻外見
空澄水村圖問誰家好佳景王孫示我曽石渠寳笈有/趙孟頫水村
圖真蹟/神品
增又
御製環照齋詩 淀水易為引溪齋照若環澄懐孰是
勝延步亦其間魚鳥觀人意琴書伴我閒如云寓精鑒
實早識惟艱
[122-17a]
  臣/等謹按
湛觀軒諸處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增石溝村在縣東北有琴高祠文安/縣册
  臣/等謹按石溝河即中南二派河合流處也村以
  河得名琴高祠乾隆三十八年重修
增乾隆三十八年
御製琴高祠詩 涿水今猶古淀祠是也非舍人棄以
[122-17b]
去龍子取而歸邀月為窻牖令風司户扉惟應佺羡輩
来往㑹依稀
  臣/等謹按石溝村琴高祠
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録
原南北盧蒲城在縣西二十七里齊侯放盧蒲嫳於此
城冢/記
原魯昭公三年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余髪
如此種種余奚能為公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欲
[122-18a]
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髪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九月子雅放盧蒲嫳於北燕春秋左/氏傳
增褚少孫補三王世家云本始元年封廣陵王胥一子
為平曲侯正義曰地理志云平曲縣屬東海郡又云在
瀛州文安縣北七十里七十字疑倒今縣北十七里有
城曰廣陵文安/縣志
原三角城在縣西北二十里石勒築以備燕太平寰/宇記
  臣/等謹按三角城今廢
[122-18b]
原廣陵城在縣西北二十里與保定縣接界宋時聚糧
於此以守益津闗方輿/紀要
原安平砦在縣西北三十里宋置今廢同/上
增縣有劉家渦刀魚渦阿翁雁頭黎陽喜渦等砦政和
三年改劉家渦曰平安宋史/志
原武平亭在文安縣北七十二里今名渭城括地/志
原史記趙世家惠文王二十一年趙徙漳水武平西二
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蓋是時漳水北入大河也方輿/紀要
[122-19a]
  臣/等謹按今勝芳河在縣東北七十里㑹同滹沱
  漳水滙流於北即武平地也亭廢
增狼虎廟鎮在縣西北二十里為南北通衢一大清/ 統志
原文安有廣陵趙君神魏/書
原趙䕫漢武帝時為文安縣令好神仙值文安大旱乃
自焚土人感慕因立祠焉闕/經
原趙君廟今名仙公堂在近郭莊文安/縣志
原靈集寺在莊頭村僧文淳撰記内有藏經閣閣後古
[122-19b]
檜二株𫝊是漢時植同/上
  臣/等謹按今碑記無考尚存古檜一株
原樂巨叔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樂毅代齊後從燕入
趙毅生間間生巨叔毅封昌國君至漢高祖求毅之後
封巨叔為華城君卒𦵏于此太平寰/宇記
増漢諫議大夫韓延夀墓在文安縣東南韓村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韓延夀墓今無考
原唐御史董甫墓石在城西南安祖店萬厯初土人掘
[122-20a]
得墓石乃裴晉公撰文文安/縣志
  臣/等謹按唐董甫墓石今無考
原相公莊唐工部尚書張仁憲故里有神道碑在莊北
其東南道左有相公祠文安/縣志
原唐張仁憲神道碑幽州節度掌書記李儉撰幽州節
度參軍蔡陵八分書并篆額仁憲字仁憲官至太子中
允其孫仲武為盧龍節度使追贈仁憲為工部尚書碑
以大中二年立在文安縣集古/録目
[122-20b]
原李儉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中允贈工部尚書清河張/公神道碑銘 天垂四序所以表嵗成之功地别九州
所以分代天之治寒燠之運行叶度河岳之感應有期/是故體五常而承五福賛九徳而著九功盛業克著於
旂常佳名攸傳于寰宇素行蘊蓄於至徳積行必貽於/後昆𫝊曰明徳若不當代其後必有逹人富哉言乎有
大唐工部張公孕靈有道之邦懐抱縱横之畧宏圖推/於一徳竒表出于萬人操筆運六體之工彎弧倍六鈞
之力輕財重義急病攘敵然諾信于友人賙給行於州/里不以一隅自束不以一節自持情懐乆約常從結駟
之逰座列嘉賔遍受脱驂之惠視公家之祿於我如浮/雲顧金玉之藏比之於纎芥居如列□譽若置郵語黙
順持浮沉自樂僶俛從事逍遥不羈嘗仕本州厯居右/職貞元初勅授銀青光禄大夫太子中允四年薨於昌
平縣之官舍春秋七十有五旋窆於文安縣之西北安事/樂鄉原夫人扶風郡太夫人魯氏左廂兵馬使太子詹
[122-21a]
福之女行符箴頌禮具蘋蘩後公二十二年而沒至是/祔焉禮也公諱仁憲字仁憲其先清河人五世相韓文
成見稱於漢代三臺輔晉壯武克大於當時昭彰四王/表厭飫八極祖諱為瀛州刺史封清河伯遂永於燕
父諱佐明宣威将軍幽州和政府右果毅都尉烈考諱/元皎宣節校尉幽州潤徳府折衝都尉奕世戴徳克廣
前修輝華閥閲之門錯綜崆峒之秀元子諱神寂無祿/早亡嗣子諱光朝冠軍大将軍行左威衛大將軍檢校
國子祭酒遷兵郎尚書訓稟義方學該典禮出則摧鋒/鏑居則筦韜鈐珠履嘗館於五千鐡衣時驅於十萬勲
銘彞器譽冠縉紳銀黄坐致琴筑自娱膺福履以樂天/坦襟懐以卒嵗積慶垂範高朗令終誕生元臣為國巨
鎮嗣子諱仲武今幽州盧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兩/畨經畧盧龍兼元招撫回鶻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
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蘭陵/郡王食邑三萬户星辰降祥而秉政清熈帝&KR0692立言而
[122-21b]
金玉王度嚴干戈以衛社稷推彖象以究天人側席求/賢勞心致理厯階清級夙奉鴻私洎受鉞專征登庸任
相和&KR0245鼎鼐圖治六卿之充為國榦楨論道三臺之列/實生靈之藻鏡為明主之腹心伯氏諱仲斌薊州刺史
永太軍營團練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光祿大夫繼續家/實蟬聨國楨黄霸為列郡之雄關公乃萬人之敵相國
有子曰宜方國子祭酒兼御史丞薊州有子長曰得輔/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次曰得平兼監察御史審州司馬
敬鉉幽都主部敬殷幽州參軍洎長房有子曰沛早亡/琇兼監察御史有孫曰惠連兼殿中侍御史皆珪璋特
逹冠蓋相望丹青克紹於形容蘭菊聨芳於英蔕所謂/勲業卓冠儒史名家穆然清風高視羣品相國以逮事
逾逺聿脩漸遥松楸既行琬琰永勒景行安仰思之罔/寧是用伐石他山建碑立隧以儉居其家嘗窺舊史竊
熟華宗授簡勒銘期於直筆盛徳難名因扣絃而常思/堕涙謏聞强繹嫓黄絹而徳媿受辛銘曰自汴元黄即
[122-22a]
垂載籍華宗上徳竒謀異跡聞道赤松受兵黄石道著/昭晰慶流輝赫當塗代漢典午承曹地分東西位列卑
高為即署筆作宰操刀國儲俊乂代有英髦降及元魏/清河速偶為郡臨燕卜鳯戴仆公卿窟宅徳義泉藪史
不絶書士無虛口惟唐八葉誕生尚書文章軌範禮義/椎輿揮金滿路載徳盈車清風穆若待價沽諸泳游道
徳蘊籍儒史力荷千鈞名馳萬里不享眉夀不登貴仕/道邁前修慶流後嗣克生令子實曰時英魁梧噐宇性
格恢宏爵位隆重度量襟虚業惟匡國惟懐永圖持衡秉/鈞杖鉞以壯龜鶴齊年山河北量籍籍羣從秩秩徳音
或臺或閣如玉如金日星照地桃李垂隂雪霽崐岫花/繁鄧林著於梧檟刋之彜鼎金石既刻丹青重炳 文
安縣/志
原元平章政事王伯勝墓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岳村
[122-22b]
墓道有碑同/上
増王儀墓在文安縣北十八里張哥莊一大清/ 統志
  臣/等謹按縣志明右副都御史王儀墓有中允楊
  維聰誌
増孟母臺臺下有深洞相傳為宋將孟良藏母處文安/縣志
補王孝子原霸州文安縣人父曰珣娶於張生原小字
曰某時畿輔役事煩苛比屋流亡珣無所仰頼餬其口
四方原稍長數問母父安之母告以故輒哀啼不自勝
[122-23a]
願求父俱還母泣慰之既受室矣力請於母慟哭而出
至燕至趙至齊糧盡行乞於市已渡海抵田横島日夕
&KR0275風大作就道左土偶祠假寐夢游僧舍日當午僧炊莎
米為飯推而食之一盂味殊苦復和以肉汁曰甘乎
曰甘已復口誦偈授之曰如来如来真箇来好去好去
還須去忽聞剥啄聲而寤則一老父拄杖逍遥来前𩔖
有道者原起立須之流涕白所以且告以夢老父沉吟
曰日當午者南方也莎草者其根附子也和肉汁者附
[122-23b]
子膾也先苦而後甘子其南行乎必求諸蘭若中乃得
之原因南踰汶泗渡洺漳至輝縣之山寺視其名為夢
覺原心自喜㑹雨雪倚寺門而卧昧爽僧出問少年何
所人何以至此原對以文安人為尋父来問父何狀曰
生數月而父出不識狀僧引謁其師師分糜餟衆珣方
為僧都養僧召珣指原示之曰此少年亦文安人珣曰
爾父何人原曰王珣珣曰爾非小字某者耶原曰是也
父子相抱而哭乃同歸原竭力耕田以供子職珣年八
[122-24a]
十有四而後卒越數十年有司上其事聞於朝詔旌其
門原年亦八十有四有子六人孫一十五人曽孫二十
有二人應期應霖舉進士大泌山/房集
原燕王旦發民㑹圍大獵文安縣以講士馬漢/書
増漢武帝衛太子敗燕王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
宿衛上怒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文安始見於史文安/縣志
原張茂者文安縣大盗也家有高樓列屋深墻窖室招
集亡命劉宸劉寵齊彦名李隆李鋭楊虎朱千户等又
[122-24b]
納賂于豹房諸近侍太監張忠者號北墳張居與茂邇
茂結之為兄因得徧賂馬永成于經谷大用輩遂出入
禁中嘗侍上蹴鞠倚是益無忌憚庚午春夏間河間叅
將袁彪數敗茂及諸賊茂窘乃求救於忠忠置酒私第
招彪與茂東西坐舉酒屬彪字茂曰此彦實吾弟也今
後毋相扼又舉酒屬茂曰袁叅將今日與爾一靣之好
爾今後毋冦河間彪畏忠不敢誰何既而都御史寗杲
欲擒賊立功有主簿李為巡捕承杲意偽作彈琵琶伶
[122-25a]
人入茂家具知鄉道杲率驍勇數十人乗其不備入擒
之斧折茂股車載以俘餘賊相率至京謀出首逭罪忠
與永成為之請於上且曰必獻銀萬兩乃赦之寵宸計
無所出潜令楊虎刼近境冀以足數獻㑹虎焚官署寵
宸知事敗乃逃去其徒日多叅將桑玉受其賂不肯力
攻嘗相遇於文安村中寵宸匿民家樓上欲自剄玉故
緩之有頃齊彦名持大刀脅官軍敗衂者數十人至樓
下彦名曰呼諸敗軍皆呼彦名曰救至矣寵宸遂彎弓
[122-25b]
注矢以出射殪數人玉大敗引還時辛未六月也及都
御史馬中錫奉命討之中錫家在故城懼賊殘其墳墓
乃為招撫之計嘗與賊㑹飲於桑園時已有詔㫖劉六
等不赦又懸賞格募能斬之者中錫酒中許以不殺宸
曰無多言吾已知朝廷不赦吾輩矣中錫曰無之宸出
詔㫖於袖中拂衣挺刃而去蓋京師動静悉先知之以
貂璫為之奥主也明武宗/寳録
補正徳中文安縣水忽僵立是日大寒遂成冰柱高五
[122-26a]
丈周圍如其高中空而旁有穴數日流賊過文安鄉民
入冰穴中避賊得全土人謂之河僵丹鉛/録
補高松字守之號南厓子文安人不仕善書擘窠大字
冩灰堆山小景并梅菊蘭松墨竹鈎勒甚佳畫史/會要
 
 
 
 
[122-26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二
[122-27a]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二舉正
 刪定原書刪訛作册今改尚野重修/文廟記
 士馬原書馬訛作焉今據漢書改燕王旦發/民㑹圍條
 
 
 
 
 
[122-27b]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十二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