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a0026 中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 (T@YUAN)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九四)《大品》跋陀和利經第三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
獨園,與大比丘眾俱而受夏坐。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汝等亦當學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
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時,尊者跋陀和利亦在眾中。於是,尊者跋陀
和利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我不堪任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
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
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
[051-0746c]
若我受請,汝亦隨我,聽汝請食,持去一坐
食。跋陀和利!若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
陀和利又復白曰:「世尊!如是,我亦不堪於
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
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
也。」


世尊復至再三告諸比丘:「我一坐食,一
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當學一坐食,一坐
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
康強,安隱快樂。」


尊者跋陀和利亦至再三從
座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
不堪任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
者,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
任一坐食也。」


世尊復至再三告曰:「跋陀和
利!若我受請,汝亦隨我,聽汝請食,持去一
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
跋陀和利復至再三白曰:「世尊!如是我亦
不堪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
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
一坐食也。」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坐
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
妙法,唯尊者跋陀和利說不堪任,從座起
去。所以者何?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
法故。於是,尊者跋陀和利遂藏一夏,不見
世尊。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
諸微妙法故。


時,諸比丘為佛作衣,世尊於
舍衛國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
攝衣持鉢,當遊人間。尊者跋陀和利聞諸
比丘為佛作衣,世尊於舍衛國受夏坐訖,
[051-0747a]
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當遊人
間。尊者跋陀和利聞已,往詣諸比丘所,諸比
丘遙見尊者跋陀和利來,便作是語:「賢者跋
陀和利!汝當知此為佛作衣,世尊於舍衛
國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
衣持鉢,當遊人間。跋陀和利,汝當彼處善自
守護,莫令後時致多煩勞。」


尊者跋陀和利
聞此語已,即詣佛所,稽首佛足,白曰:「世尊!
我實有過,我實有過,如愚如癡,如不了,
如不善。所以者何?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
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
微妙法,唯我說不堪任,從座起去。所以者
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眾多
比丘、比丘尼於舍衛國而受夏坐,彼知我、
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
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
汝於爾時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於爾
時不知眾多優婆塞、優婆夷居舍衛國,彼
知我、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
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跋陀和利!
汝於爾時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於爾
時不知眾多異學沙門、梵志於舍衛國
而受夏坐,彼知我、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
利,沙門瞿曇弟子,名德,不學具戒及世尊境
界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如
此耶?跋陀和利!若有比丘俱解脫者,我語彼
曰:『汝來入泥。』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我教彼
比丘,彼比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
[051-0747b]
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有比
丘,設非俱解脫有慧解脫,設非慧解脫
有身證者,設非身證有見到者,設非
見到有信解脫,設非信解脫有法行者,
設非法行有信行者,我語彼曰:『汝來入
泥。』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
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
「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汝於
爾時得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
俱解脫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
曰:「跋陀和利!汝於爾時非如空屋耶?」



是,尊者跋陀和利為世尊面呵責已,內懷
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於是,
世尊面呵責尊者跋陀和利已,復欲令歡
喜,而告之曰:「跋陀和利!汝當爾時,於我無
信法靜,無愛法靜,無諍法靜。所以者
何?我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
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汝說不堪
任,從座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
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
「實爾。所以者何?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坐
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
妙法,唯我說不堪任,從座起去。所以者
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唯願世尊受我過失,我見過已,當自悔過,
從今護之,不復更作。」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
如是,汝實如愚如癡,如不了、如不善。所以
者何?我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
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汝說
[051-0747c]
不堪任,從座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學
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
汝有過,見已自悔,從今護之,不更作者。跋
陀和利!如是則於聖法、律中益而不損。若
汝有過,見已自悔,從今護之,不更作者,跋
陀和利!於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學具戒
者,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
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彼
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
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安隱快樂,已誣
謗世尊戒,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亦誣謗
自戒。彼誣謗世尊戒,及誣謗天諸智梵行
者,亦誣謗自戒已,便不生歡悅,不生歡
悅已,便不生喜,不生喜已,便不止身,不
止身已,便不覺樂,不覺樂已,便心不定。
跋陀和利!賢聖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見如
實、知如真。


「跋陀和利!於意云何?若有比丘
學具戒者,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
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
宴坐。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得增上心,
現法樂居。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安隱快樂
已,不誣謗世尊戒,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不誣謗自戒。彼不誣謗世尊戒,不誣謗
天、諸智梵行者,亦不誣謗自戒已,便生歡
悅,生歡悅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
身已,便覺樂,覺樂已,便心定。


「跋陀和利!賢聖
弟子心定已,便見如實、知如真,見如實、知
如真已,便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
[051-0748a]
彼於爾時得第一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
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
涅槃。彼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
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
爾時得第二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
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
涅槃。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
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
三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
第三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
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彼樂滅、
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
第四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
得第四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
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


「彼如
是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
心,學憶宿命智通作證,彼有行有相貌,
憶本無量昔所經歷,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
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眾生名某,彼昔更
歷,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
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
如是壽訖,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
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跋
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此第一明達,以
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
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憶宿
命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心清淨,無穢
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於生死智通
[051-0748b]
作證。彼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
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及
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
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
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
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
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
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上生天中。
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二明達,以
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無智滅而
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生死智
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漏盡智通作證。彼
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
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
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
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
受有,知如真。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
得第三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
精勤,無智滅而智生,暗壞而明成,無明滅而
明生,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於是,尊者跋陀和
利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
尊!何因何緣,諸比丘等同犯於戒,或有苦
治,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或有比
丘數數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
訶,所見聞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
見聞從他疑已,更說異異論外餘事,瞋恚
憎嫉,發怒廣惡,觸嬈於眾,轉輕慢於眾,作
[051-0748c]
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作如
是意。』跋陀和利!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賢者
數數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
所見聞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
聞從他疑已,更說異異論外餘事,瞋恚憎
嫉,發怒廣惡,觸嬈於眾,轉輕慢於眾,作如
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見已作
如是說:「諸尊!當觀令久住。」』跋陀和利!諸比
丘如是觀令久住。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因
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
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已,
不說異異論外餘事,不瞋恚憎嫉,發怒廣
惡,不觸嬈眾,不輕慢眾,不如是說:『我今
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不作如是意。』跋陀
和利!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賢者數數犯
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
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
疑已,不說異異論外餘事,不瞋恚憎嫉,發
怒廣惡,不觸嬈眾,不轉慢眾,不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見已而作是
語:「諸尊!當觀令早滅。」』跋陀和利!諸比丘如
是觀令早滅;輕犯禁戒亦復如是。


「跋陀和
利!或有比丘有信、有愛、有靜,今此比丘
有信、有愛、有靜。『若我等苦治於此賢者,今
此賢者有信、有愛、有靜,因此必斷,我等
寧可善共將護於此賢者。』諸比丘便善共將
護。跋陀和利!譬若如人唯有 眼,彼諸親屬
為憐念愍傷,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善
共將護,莫令此人寒熱、飢渴、有病、有憂
[051-0749a]
有病憂,莫塵、莫烟、莫塵烟。所以者何?復恐
此人失去一眼,是故親屬善將護之。跋陀和
利!如是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靜,諸比丘等
便作是念:『今此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靜,若
我等苦治於此賢者,今此賢者少信、少愛、少
有靜,因此必斷,我等寧可善共將護於此
賢者。』是故諸比丘善共將護,猶如親屬護
一眼人。」


於是,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座起,偏
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緣,昔
日少施設戒,多有比丘遵奉持者?何因何
緣,世尊今日多施設戒,少有比丘遵奉持
者?」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若比丘眾不得利
者,眾便無憙好法,若眾得利者,眾便生
憙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憙好
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於戒。如是稱譽廣
大,上尊王所識知,大有福、多學問。跋陀和
利!若眾不多聞者,眾便不生憙好法,若
眾多聞者,眾便生憙好法。眾生憙好法
已,世尊欲斷此憙好法故,便為弟子施
設戒。跋陀和利!不以斷現世漏故,為弟子
施設戒,我以斷後世漏故,為弟子施設
戒。跋陀和利!是故我為弟子斷漏故施設
戒,至愛我教。跋陀和利!我於昔時為諸
比丘說清淨馬喻法,此中何所因,汝憶不
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世尊!此中有所因。所
以者何?世尊為諸比丘施設一坐食戒,諸比
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我
說不堪任,從座起去,以不學具戒及世
尊境界諸微妙法故。世尊!是謂此中所
[051-0749b]
因。」


世尊復告曰:「跋陀和利!此中不但因是,
跋陀和利!若我為諸此丘當說清淨馬喻
法者,汝必不一心,不善恭敬,不思念聽。跋
陀和利!是謂此中更有因也。」


於是,尊者跋
陀和利即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
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
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者,諸比丘從世
尊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猶
如知御馬者得清淨良馬,彼知御者先治
其口,治其口已,則有不樂於動轉,或欲或
不欲。所以者何?以未曾治故。跋陀和利!若
清淨良馬從御者治,第一治得成就,彼御
馬者,然復更治勒口絆脚、絆脚勒口而令
驅行,用令止鬪,堪任王乘無上行,無上息
治諸枝節,悉御令成,則有不樂於動轉,
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數數治故。跋陀
和利!若清淨良馬,彼御馬者數數治時得成
就者,彼於爾時調、善調,得無上調、得第一
無上調,無上行、得第一行,便中王乘,食
於王廩,稱說王馬。


「跋陀和利!如是。若時賢
良智人成就十無學法,無學正見,乃至無學
正智者,彼於爾時調、善調,得無上調、得第
一無上調,無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
一切穢,除一切怖,除一切癡,除一切諂,止
一切塵,淨一切垢而無所著,可敬可重,可
奉可祠,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說如是。
尊者跋陀和利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


跋陀和利經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051-0749c]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濕具經第四


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
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
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
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
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
隱快樂。」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
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
法。於是,世尊展轉到加,住迦羅賴
北村尸攝和林。


爾時,迦羅賴中有二比丘,
一名阿濕具,二名弗那婆修,舊土地主、
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彼朝食、
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眾多比丘聞
已,往詣阿濕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語
彼曰:「阿濕具!弗那婆修!世尊遊迦尸國,與
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
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
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
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
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
諸微妙法。阿濕具!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
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
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
丘眾。」


阿濕具、弗那婆修聞已,報曰:「諸賢!我
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
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051-0750a]
力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
後?」如是再三。


彼眾多比丘不能令阿濕
具及弗那婆修除惡邪見,即從座起,捨之
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
曰:「世尊!此加羅賴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濕
具,二名弗那婆修,舊土地主、寺主、宗主,彼
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彼朝食、暮食、晝食、過
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世尊!我等聞已,便往至阿
濕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語彼曰:『阿濕
具!弗那婆修!世尊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
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
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
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
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
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
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
法。阿濕具!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一食,日
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眾。』


「阿濕具、弗那婆修聞已,報我等曰:『諸賢!我
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
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
力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
後?』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濕
具、弗那婆修除惡邪見,即從座起,捨之而
去。」


世尊聞已,告一比丘:「汝往至阿濕具、弗
那婆修比丘所,語如是曰:『阿濕具!弗那婆
修!世尊呼汝等。』」


一比丘聞已:「唯然世尊!」即
[051-0750b]
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至阿濕
具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語如是曰:「阿濕具!
弗那婆修!世尊呼賢者等。」


阿濕具、弗那婆修聞已,即詣佛所,稽首佛
足,却坐一面。


世尊問曰:「阿濕具!弗那婆修!
眾多比丘實語汝等:『阿濕具、弗那婆修比
丘,世尊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
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
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
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
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阿濕
具!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
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
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眾。』


「阿濕具!弗
那婆修!汝等聞已,語諸比丘曰:『諸賢!我等
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中
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
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後?』
如是再三。阿濕具!弗那婆修!諸比丘不能
令汝捨惡邪見,即從座起,捨之而去耶?」



濕具、弗那婆修答曰:「實爾。」


世尊告:「阿濕
具!弗那婆修!汝等知說如是法。若有覺
樂覺者,彼覺樂覺已,惡不善法轉增,善法
轉減。若有覺苦覺者,彼覺苦覺已,惡不善
法轉減,善法轉增耶?」


阿濕具、弗那婆修答
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說法。若有覺樂
覺者,彼覺樂覺已,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051-0750c]
若有覺苦覺者,彼覺苦覺已,不善法轉減,
善法轉增。」


世尊呵阿濕具、弗那婆修比丘:
「汝等癡人!何由知我如是說法?汝等癡人!
從何口聞知如是說法?汝等癡人!我不一
向說,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癡人!為眾多比
丘語時,應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當問
諸比丘!』」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亦如是
知我說法。若有覺樂覺者,彼覺樂覺已,不
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若有覺苦覺者,彼覺
苦覺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耶?」


眾多比丘
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曰:「汝等云何知我
說法?」


眾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
尊說法,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
法轉減。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
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
法轉減。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
法轉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說法。」



尊聞已,歎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
說,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轉增,善法轉減。
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
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或有覺樂覺者,惡
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樂覺者,惡
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
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
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若我不知如真,不
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樂覺者,不
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我不應說斷樂覺。若
[051-0751a]
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
者,或有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我不應說修樂覺。若我不知如真,不見、
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
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我不應說斷苦覺。若
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
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我不應說修苦覺。


「若我知如真,見、解、得、正
盡覺者,或有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
轉減,是故我說斷樂覺。若我知如真,見、解、
得、正盡覺者,或有樂覺,惡不善法轉減,善法
轉增,是故我說修樂覺。若我知如真,見、解、
得、正盡覺者,或有苦覺,惡不善法轉增,
善法轉減,是故我說斷苦覺。若我知如真,
見、解、得、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
減,善法轉增,是故我說修苦覺。所以者何?
我不說修一切身樂,亦不說莫修一切身
樂。我不說修一切身苦,亦不說莫修一
切身苦。我不說修一切心樂,亦不說莫
修一切心樂。我不說修一切心苦,亦不
說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樂我說不修?若
修身樂,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
身樂我說不修。云何身樂我說修耶?若修
身樂,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身樂
我說修也。云何身苦我說不修?若修身苦,
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身苦我說
不修。云何身苦我說修耶?若修身苦,惡不
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身苦我說修
也。云何心樂我說不修?若修心樂,惡不善
[051-0751b]
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心樂我說不修。
云何心樂我說修耶?若修心樂,惡不善法轉
減,善法轉增者,如是心樂我說修也。云何
心苦我說不修?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增,
善法轉減者,如是心苦我說不修。云何心
苦我說修耶?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減,善
法轉增者,如是心苦我說修也。彼可修法
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彼可修法知
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
不修,可修法便修,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
法便修已,便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我不
說一切比丘行無放逸,亦復不說一切比
丘不行無放逸。云何比丘我說不行無放
逸?若有比丘俱解脫者。云何比丘有俱解
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以慧見
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脫,此比丘
我說不行無放逸。所以者何?此賢者本已
行無放逸,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終無是
處,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若有比
丘非俱解脫,有慧解脫者,云何比丘有
慧解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不觸成就遊,以
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脫,
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所以者何?以此賢
者本已行無放逸,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
終無是處,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
此二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云何比丘我
為說行無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脫亦非
慧解脫,而有身證。云何比丘而有身證?若
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不以慧見證
[051-0751c]
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證。此比丘我
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
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
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
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謂我
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
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亦非身證而有見到。云何比丘
而有見到?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
隨所聞法,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如是比
丘而有見到。此比丘我說行無放逸,我見
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
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
善知識,行隨順住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
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
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
有,知如真。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
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
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亦
非見到,而有信解脫。云何比丘有信解脫?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解佛、法、眾,隨所聞法,
以慧觀忍,不如見到,如是比丘有信解
脫。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
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
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
識,行隨順住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
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
[051-0752a]
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知如真。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
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
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
見到,亦非信解脫,而有法行。云何比丘
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
隨所聞法,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如是比
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
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
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
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必得
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得阿
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
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
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見
到,非信解脫亦非法行,而有信行。云何
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
法、眾,隨所聞法,以慧觀忍,不如法行,如
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
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
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
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
必得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
得阿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
是果。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此
諸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不說一切諸比丘
得究竟智,亦復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得究
竟智,然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訶,然後諸
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云何
[051-0752b]
漸漸習學趣迹,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
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
便往詣,往詣已便奉習,奉習已便一心聽法,
一心聽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
已便評量,評量已便觀察,賢聖弟子觀察
已,身諦作證,慧增上觀,彼作是念:『此諦我
未曾身作證,亦非慧增上觀,此諦令身作
證,以慧增上觀。』如是漸漸習學趣迹,受教
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
究竟智。」


於是,世尊告曰:「阿濕具!弗那婆修!
有法名四句,我欲為汝說,汝等欲知耶?」



濕具及弗那婆修白曰:「世尊!我等是誰?何由
知法?」


於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愚癡人!越過
於我此正法、律極大久遠。若有法、律師貪
著食、不離食者,彼弟子不應速行放逸,況
復我不貪著食、遠離於食?信弟子者應如
是說:『世尊是我師,我是世尊弟子。世尊為我
說法,善逝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得義、得饒
益安隱快樂。』


「彼信弟子於世尊境界多有
所作,於世尊境界多所饒益,於世尊境界
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若
遊東方,必得安隱,無眾苦患;若遊南方、西
方、北方者,必得安樂,無眾苦患。若信弟子
於世尊境界多有所作,於世尊境界多所
饒益,於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我尚不說諸善法住,況說
衰退?但當晝夜增長善法而不衰退。若信
弟子於世尊境界多有所作,於世尊境界
多所饒益,於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
[051-0752c]
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於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於現世得究竟智,或復有餘得阿那含。」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濕貝經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八千五百六字第五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