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9 潛研堂文集-淸- (SBCK)


[026-1a]
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六
               嘉定錢大昕
 序四
   重刻河東先生集序
柳氏望出河東仲𡍼先生宰相之系刻厲於學欲追逐
韓文公而上之以造於聖賢之域雖未卽聖賢亦聖賢
之徒也其集稱河東先生與子厚先後同名河東非兩
公所專而若有非兩公莫屬者宰相雖榮寵一時而易
世以後齷齪無稱甚或爲世詬病故知富貴之有盡不
若文章之長留矣顧子厚集自宋時注釋者已有五百
[026-1b]
家訖今家有其書而仲塗僅有傳鈔本又多魚豕之譌
近推吳中何義門學士手校本而見之者尟蘭谿柳君
渥川得浦江戴氏鈔本因令其子書旂精校付諸剞劂
旣成屬予序其端先生立言之旨盧抱經前輩序言之
詳矣予讀集中述其父少監之訓曰載金連車不如敎
子讀書又述叔父戸曹之訓曰不耘不耨良苗不秀不
鍜不鍊良金不辨欲謀其始先謀其終終若不凶始乃
有功乃知先生雖天才俊爽迥軼儕輩亦由得力於庭
訓者深也渥川故元待制文肅公之裔孫敦行植品以
亢其宗而書旂窮經績學克成厥志古文君家事也當
[026-2a]
有抗志希古趾美前人者吾於蘭谿之柳卜之矣
   重刻孫明復小集序
宋孫明復先生小集雜文十八篇詩三篇泰安聶君鈫
手鈔藏於笥者有年懼其久而湮沒也乃謀付梓以廣
其傳詒書京師乞予誌其刻之歲月案歐公誌先生墓
稱公病時天子𨕖書吏給紙筆就其家得書十有五篇
藏於祕閣宋史則云得書十五萬言予謂先生立言主
平明道非若文人以繁富相矜史家得於傳聞不若歐
志之可據此本有十八篇殆後人別有所據附入之耳
當宋盛時談經者墨守注疏有記誦而無心得有志之
[026-2b]
士若歐陽氏二蘇氏王氏二程氏各出新意解經&KR3755
矯學究專已守殘之&KR0728而先生實倡之觀其上范天章
書欲召天下鴻儒碩老識見出王韓左穀公杜何毛范
鄭孔之右者重爲注解俾六經廓然瑩然如揭日月以
復虞夏商周之治其意氣可謂壯哉元明以來學者空
談名理不復從事訓詁制度象數張口&KR0252如則又以能
習注疏者爲通儒矣夫訓詁名理二者不可得兼然能
爲於舉世不爲之日者其人必豪傑之士也予故因讀
先生文而記之
   蘇詩合注序
[026-3a]
注東坡詩者無慮百數家今行於世者唯永嘉王氏吳
興施氏及近時海寧查氏本王注分類經後人刪并然
流傳最久施注世無完本宋牧仲尚書屬幕客補足刊
於吳中頗訾王氏之謬而於施注多所芟改殊失古人
面目查氏依施本補其未僃後來校刊悉去施注學者
又以兩讀爲病此大鴻臚馮星實先生合注之所由作
也先生博極羣書與古爲徒沈酣於東坡詩者有年精
思所感形於夢寐又得宋槧五家注元槧王狀元集百
家注舊本稽其同異而辨證之於宋代掌故人物則采
李仁父長編及各家文集諸道石刻一一增益斯又足
[026-3b]
禆前人之闕漏而爲論世之助者也頃先生以侍親辭
榮歸里書成之日予得受而讀之循環三四味之彌旨
竊謂王本長於徵引故實施本長於臧否人倫查本詳
於攷證地理先生則彚三家之長而於古典之&KR0403譌者
正之唱酬之失攷者補之輿圖之名同實異者覈之以
及友朋商榷之言亦必標舉姓氏其虛懷集益又如此
若夫編年卷第一遵查本其編次失當者隨條辨正而
不易其舊則先生之愼也立言愈愼攷古愈精披沙而
金始露鑿石而泉益淸是書出而讀蘇詩者可以得所
折衷矣昔范至能與陸務觀談及注蘇詩陸舉九重新
[026-4a]
埽舊巢痕遙知叔孫子已致魯諸生句極言注之不易
謂必皆能知作者之意然後無憾厥後務觀序施氏書
雖稱其用功深歴歲久而終之曰亦幾可以無憾幾之
云者意若猶有未滿焉如先生之博聞強識重之以知
人論世之學使務觀見之其必快然無遺憾也夫
   黃崑圃先生文集序
詹事府詹事加侍郞銜黃公崑圃以文學政事受知
三朝敭歴中外當代推爲鉅儒四方識與不識皆曰北
平黃先生而不以官稱之京師首善地人士蔚起列官
朝省者無慮數十百輩然相與語稱北平不問知其爲
[026-4b]
公今距公沒十五六年承公之言論風采者漸少而思
慕歎美如出一口葢公之文行如元氣入人肝脾久而
不能&KR0111也初新城王文簡公詩文爲海內宗師公弱冠
登進士實出文簡之門一衇相承遠有代序四方寒畯
持行卷來謁者雖一篇一句之工必加奬賞傳播公&KR0056
閒雍正癸卯典江南鄕試得士百二十九人儒林文苑
名臣多出其中若潘敏惠思榘胡恪靖寶瑔陳司業祖
范任宗丞啟運張詹事鵬翀徐檢討文靖其尤著者論
者以爲江左設科以來罕有其匹平生以造就人才扶
植善類爲已任嘗曰善人國之紀也吾樂與善人交此
[026-5a]
吾所以報國也竊嘗論
本朝開國以來以文章致位通顯者多矣至於主持騷
雅宏長風流爲海內所共推者則前有新城後有北平
新城年七十八賦詩有得第重逢辛卯歲之句欲與新
郞君序老少同年乃未及期而卽世公以康熙辛未登
上第更六十年復遇臚傳招新科進士敘同年燕集里

天子聞之
優詔奬異此又新城所願望而不得者烏呼天之於公
可謂厚矣公所&KR0103述甚富多板行於世唯詩文未及手
[026-5b]
定間有散佚公之長子漕運總督兵部尚書雲門先生
裒輯而編次之屬予讎校且命序其端自唯後生末學
何足以窺公之藩籬猶憶壬申歲入都曾拜公於里第
公所以奬而期之者甚厚及僃官詞林得執後進之禮
尚書官太常時予在記注右史恆以公事追隨
殿廷公之孫符綵又予分校禮闈所得士也俯仰二十
年辱有三世之舊承尚書命得挂名公集以附不朽有
厚幸焉
   味經窩類槀序
太子太保大司寇錫山秦公以通經砥行爲東南多士
[026-6a]
倡洎登巍科陟上&KR0056以夙昔經術發爲經濟移孝作忠
爲當代名臣公退之暇手訂五禮通攷數干萬言剞劂
吿成旣乃取平日所爲又分類編次爲若干卷名之曰
味經窩類稾味經窩者公少時讀書之室名也錫山自
高顧諸君子講學東林遺風未墜尊甫給諫公潛心性
理學養尤&KR0201公目擩耳染聞道最早顧不欲居講學之
名乃與同志三四人爲讀經之會每旬有餘日則一會
於所謂味經窩者會則出其所得而商㩁之嘗曰先聖
之蘊具於六經舍六經安有學哉及其出而爲文光明
洞達浩乎沛乎一如其意之所欲言而止譬之堂堂之
[026-6b]
陳正正之旗所向無敵而不爲佻巧詭遇之計葢嘗受
而讀之詩賦章奏序記論說無體不僃而說經之文居
其大半昔人稱昌黎以六經之文爲諸儒倡今公之文
非六經之法言不陳非六經之疑義不決折衷百家有
功後學所謂吐詞爲經而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唯公有
焉嘗&KR0099秦漢以下經與道分文又與經分史家至區道
學儒林文苑而三之夫道之顯者謂之文六經子史皆
至文也後世傳文苑徒取工於詞翰者列之而或不加
察輒&KR0339文章爲小技以爲壯夫不爲是恥鞶帨之繡而
&KR0111布帛之利天下執穅秕之細而訾菽粟之活萬世也
[026-7a]
公之學求道於經以經爲文當世推之曰通儒曰實學
不敢厪以文士目公而其文亦遂卓然必傳於後世此
之謂能立言者昌黎不云乎言浮物也物之浮者罕能
自立而古人以立言爲不朽之一葢必有植乎根柢而
爲言之先者矣草木之華朝榮而夕萎蒲葦之質春生
而秋槁惡識所謂立哉予自官京師以年家子從公游
公以其不爲世俗之學也而亟稱之丁丑戊寅之間館
公邸第因得稍窺公得力所自茲承公命論次其文集
謹取所聞於公者而書之卷末若其筆力之馳驟體格
之𥳑嚴波瀾之浩瀚覽者當自識之故不復贅云
[026-7b]
   紀曉嵐烏魯木齊雜詩序
同年紀學士曉嵐自塞上還予往𠊱握手敘契闊外卽
出所作烏魯木齊雜詩見示讀之聲調流美出入三唐
而敘次風土人物歴歴可見無鬱轖愁苦之音而有春
容渾脫之趣間又語予嘗見哈拉火卓石壁有古火州
字甚壯偉不題年月火州之名始於唐此刻必在唐以
後宋金及明疆理不能到此當是元人所刻予以元史
亦都護傳及虞文靖所&KR0103高昌王世勳碑證之則火州
在元時實畏吾兒部之分地益證君攷古之精核獨怪
元之盛時畏吾人仕於中朝者最多若廉善甫父子貫
[026-8a]
酸齋偰玉立兄弟竝以文學稱而於本國風土未能見
諸紀述使後世有所攷稽何與將徙居內地而&KR0111其故
俗與抑登高能賦自古固難其人與
今天子神聖威武自西域底平以來築城置吏引渠屯
田十餘年間生聚豐衍而烏魯木齊又天山以北一都
會也讀是詩仰見
大朝威德所被俾逖疏沙礫之場盡爲耕鑿絃誦之地
而又得之目擊異乎傳聞影響之談它日采風謠志輿
地者將於斯乎徵信夫豈與尋常牽綴土風者同日而
道哉
[026-8b]
   習菴先生詩集序
昔孟子之言尚友也由一鄕一國而進之以至於天下
之善士猶以爲未足而友古之人其識見襟懷卓然非
尋常所及矣雖然嘗試論之天下之善士非能離一國
一鄕而立於獨者也幸而在吾鄕則一鄕得而私之也
由今而視古則尊之曰古之人其在於古則亦天下之
善士也古人亦必有所居之鄕則其鄕亦得而私之也
嘉定瀕海小邑無名山大川之勝其在赤縣神州中厪
如太倉之蕛米且建縣於南宋宋元以前未有文人學
士故家流風之遺也士大夫多循謹朴魯仕宦無登要
[026-9a]
路者然自明嘉隆間海隅徐氏及唐婁程李嚴諸君敦
尚古學其後黃忠節公文章氣節照映千古
國朝則菊隱樸邨松坪南華諸老或湛深經術或樹幟
詞壇邑雖僻小其名猶著於海內則以鄕之多善士焉
予生晩不及見諸先輩西莊長予六歲而學成最早予
得聞其緖論稍知古學之門徑習菴少於予三歲而辯
悟通達勝予數倍兩君者天下之善士也置之古人中
無不及焉而在吾鄕吾皆得而友之旣而先後通籍徧
交海內名流閱歴四十餘年而屈指素心無如吾兩君
者不獨頌讀其詩書并親炙其性情學問古來稱齊名
[026-9b]
者李杜元白韓孟皮陸俱非同在一鄕而兩君乃近得
之望衡對宇之際此生平第一快事也習菴於學無所
不通而於詩尤妙絕一世每分韻聨句同人皆爭奇鬬
巧自詡絕出及見習菴作咸退避無間言古風近體流
播人閒海外異域多有傳其稾者而全集未傳於世歲
丁未習菴卒於粤東官𪠘其子臣晟扶櫬自南還寢門
卒哭之後詢其遺文頗有散失捜訪而次弟之得若干
卷追念曩昔之樂益增今日之悲垂老索居文章蕪陋
并書一通以寄西莊諒與我同一墮淚也
   李南澗詩集序
[026-10a]
予不喜作詩尤不喜序人之詩以爲詩者志也非意所
欲言而強而爲之𡚶也不知其人志趣所在而強爲之
辭贅也韓子之言曰物不得其平則鳴吾謂鳴者出於
天性之自然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鳴之善者非有所不
平也鳥何不平於春蟲何不平於秋世之悻悻然怒戚
戚然憂者未必其能鳴也歐陽子之言曰詩非能窮人
殆窮者而後工吾謂詩之最工者周文公召康公尹吉
甫衞武公皆未嘗窮晉之陶淵明窮矣而詩不常自言
其窮乃其所以愈工也若乃前導八騶而稱放廢家絫
巨萬而歎窶貧舍己之富貴不言翻託於窮者之詞無
[026-10b]
論不工雖工奚益予持此論久矣其後交李子南澗乃
不相謀而相合焉南澗之性情與予略相似予好聚書
而南澗鈔書之多過於予予好金石文而南澗訪碑之
勤過於予予好友朋而南澗氣誼之篤過於予予好著
述而南澗詩文之富過於予世俗以鄕會試所得士與
試官相稱爲師弟特以名奉之而吾兩人乃以臭味相
合方其在京華每一日不相見輒卹然若失不知其何
以然也南澗旣以磊落英偉之文登進士第乃捧檄瘴
癘之鄕舟車奔走日不暇給而詩益奇而工殁後其仲
弟以遺稿示予官爲一集葢仿王筠之例讀之似近而
[026-11a]
遠似質而雅似淺而深中有所得而不徇乎流俗之嗜
好此非有不平而鳴者也此不言窮而工者也此眞合
乎古詩人之性情而必傳之詩也予不辭而序之者葢
深知夫人之志趣而非強爲之辭也
   甌北集序
昔嚴滄浪之論詩謂詩有別材非關乎學詩有別趣匪
關乎理而秀水朱氏譏之云詩篇雖小技其原本經史
必也萬卷儲始足供驅使二家之論幾乎枘鑿不相入
予謂皆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者也滄浪比詩於禪沾沾
於流派較其異同詩家門戸之別實啟於此究其所謂
[026-11b]
別材別趣者只是依牆𠊓壁初非眞性情所寓而轉蹈
於空疎不學之習一篇一聯時復斐然及取其全集讀
之則索然盡矣秀水謂詩必原本經史固合於子美讀
書萬卷下筆有神之旨然使無眞材逸趣以驅使之則
藻采雖緐臭味不屬又何以解祭魚點鬼疥駱駝掉書
袋之誚乎夫唯有絕人之才有過人之趣有兼人之學
乃能奄有古人之長而不襲古人之貌然後可以卓然
自成爲一大家今於耘菘先生見之矣耘菘天才超特
於書無所不窺而尤好吟詠早年登薇垣&KR0033樞禁游翰
苑應制賡和頃刻數千言
[026-12a]
當宁已有才子之目及乎出守邊郡從軍滇檄觀察黔
西簿書塡委日不暇給而所作益奇而工歸田十數年
模山範水感舊懷人之詞又日出而未有艾也最耘菘
所涉之境凡三變而每涉一境卽有一境之詩以副之
如化工之賦艸木千名萬狀雖寒暑異𠊱南北殊方枝
葉無一相肖要無一枝一葉不栩栩然含生趣者此所
以非漢魏非齊梁非唐非宋而獨成爲耘菘之詩也或
者以耘菘老於文學在京朝循資平進卽可升秩槐棘
且在方面有循良聲不久當膺開府之寄乃退而以詩
自名疑若未展所抱者予謂古人論三不朽以立言居
[026-12b]
立功之次然功之立必馮藉乎外來之富貴無所藉而
自立者德之外唯言耳姚宋郭李諸公非身都將相則
一田舍翁耳吾未見言之次於功也書有一卷傳亦抵
&KR0056貴耘菘嘗自道之矣知難而退從吾所好耘菘葢
自知其材其趣其學之足傳而不欲兼取以託於老子
之知止焉爾試質之耘菘其以吾言爲然乎否
   炙硯集序
五倫之中朋友居其一士方伏處鄕里以朋友視兄弟
其親疏若大不侔矣一旦辭家而仕於朝與賢士大夫
游或接武於公廷或相訪於寓邸出或同車居則促厀
[026-13a]
&KR0033諒之益極談讌之歡經年累月無閒寒暑思尋家
庭長枕大被之樂翻不可得故嘗謂朋友之樂唯京朝
官所得爲多夫扶輿之秀鬱積而生奇士求友者或數
十里百千里始得一人然且出處異地術業各方聞名
而未及見者比比也獨京都爲賢士大夫所會歸幸際
承平野無伐檀之詠同聲相應無異挹水於河取火於
燧也科目之設士以登進士爲至榮而所謂同年者雁
行而升比於異姓骨肉公務之暇披衣相從固所常有
而或以諧謔博弈雜之樂佚游而忨歲月則君子不取
焉炙硯集者習菴先生與其同年友爲銷寒會相與醻
[026-13b]
和之作也其會旬日而一舉會必有詩或分題或拈韻
始庚寅訖癸巳得詩若干篇予受而讀之賦物之作淸
新而瀏亮詠古之作磊落而激昂㬪韻之作排奡而妥
帖譬之宮商合奏絲竹齊鳴渢渢乎有中和之音而無
嫥壹之調詩不云乎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神之聽之終
和且平此燕朋友故舊之歌也而太史編之以爲雅音
倘所謂和其聲以鳴
國家之盛者邪唐時詩人唱和篇什最富者莫如元白
二公二公同登貞元進士第微之詩所云昔歲俱充賦
同年遇有司者也今習菴之詩爲朝野推重不減香山
[026-14a]
廣大敎化之目而一時唱酬諸公異曲同工視元和長
慶之彥有過之無不及然則此集之刻其傳誦人口而
流播雞林無疑矣
   春星草堂詩集序
昔人言史有三長愚謂詩亦有四長曰才曰學曰識曰
情放筆干言揮灑自如詩之才也含經咀史無一字無
來歴詩之學也轉益多師滌淫哇而遠鄙俗詩之識也
境往神留語近意深詩之情也方其人心有感天籟白
鳴雖村謠里諺非無一篇一句之可傳而不登大雅之
堂者無學識以濟之也亦有胷羅萬卷采色富贍而外
[026-14b]
強中乾讀未終篇索然意盡者無情以宰之也有才而
無情不可謂之眞才有才情而無學識不可謂之大才
尚稽千古兼斯四者代難其人竹初先生負絕異之姿
而生長名門目濡耳染自相師友十齡能賦弱冠成名
才子之稱播在人口固已凌鮑謝而軼溫李矣然而文
章雖貴遇合偏艱孝廉之船往而輒返中書之省過而
不留南北奔波舟車轣轆逆旅非無知已當場難索解
人重以骨肉摧傷心腸鬱結意有所觸宣之於聲而詩
格益奇洎乎牽絲東浙簿書訟牒㫄午紛紏幾於日不
暇給而先生從容應之非徒不廢嘯歌而且益多而工
[026-15a]
然後知文章無妨於政事彼以一行作吏此事便廢爲
辭者雖不作吏亦未必工也乙巳夏大昕來鄞先生出
詩稿見示讀之思深而力厚格高而氣和得古人之性
情而不襲其面目兼古人之門徑而不局於方隅此眞
才人也此大才人也兼詩家之四長而無復遺憾先生
於此不凡矣爰書數語於簡端
   張鶴泉文集序
予拙而嬾不善譽人詩文在京華日嘗爲同歲生序其
詩其人得之心弗喜也湘潭張君鶴泉以古文名與予
向未識面不知何從見予文而喜之前歲屬唐陶山明
[026-15b]
府乞予序其集予以未見集不敢虛譽辭去冬鶴泉又
介陶山寄示各體文二冊讀之始信其工而欲序之老
嬾久未屬草今春陶山書來云鶴泉死矣臨沒猶以不
見先生序爲憾烏呼鶴泉以垂莫之年相距三千里外
猶拳拳於予斯眞文壇之知已也而不得及其存而歸
之予負鶴泉多矣夫文之聲價本不待序而重昌黎之
文序於李漢漢豈能重昌黎者柳州之文序於劉夢得
夢得與子厚同患難交最密然夢得文格不如子厚且
二子之序皆在身後未知果有當於昌黎柳州之意與
否鶴泉以韓柳爲師視近代尟當意者而乃有取於子
[026-16a]
之言予方欲就鶴泉決其當否而竟不及待僅得比於
劉夢得李漢之例予負鶴泉多矣鶴泉起家進士初宰
頥天之房山繼宰甘肅之寧夏與華亭皆鎭靜和易異
於俗吏操切武健之爲公暇輒手一編輿馬小休文已
脫稿歸田後所得益深讀其文品格峻潔議論淵醇&KR0033
抒所見而不戾於聖賢立敎之旨昌黎言不茍爲炳炳
烺烺柳州言參之太史以著其潔鶴泉葢兼而有之今
鶴泉已矣知鶴泉者莫如陶山序成質之陶山其以予
言爲有當否邪
   半樹齋文稿序
[026-16b]
别於科舉之文而謂之古文葢昉於韓退之而宋以來
因之夫文豈有古今之殊哉科舉之文志在利祿徇世
俗所好而爲之而性情不屬焉非不點&KR0481堯典塗改周
詩如翦綵之花五色具僃索然無生意詞雖古猶今也
唯讀書談道之士以經史爲菑畬以義理爲漑灌胷次
灑然天機浩然有不能已於言者而後假於筆以傳多
或千言少或寸幅其言不越日用之恆其理不違聖賢
之旨詞雖今猶古也文之古不古於襲古人之面目而
古於得古人之性情性情之不古若微獨貌爲秦漢者
非古文卽貌爲歐曾亦非古文也退之云唯古於詞必
[026-17a]
己出卽果由已出矣而輕佻佚逷自詭於名敎之外陽
五古賢人今豈有傳其片語者乎余持此論久矣試以
語人多有怒於言色者獨戈子小蓮聞而悅之小蓮負
雋異之才多愁善病日以詩酒自娛而尤好古文所作
&KR0033杼胷臆卓然有得而脫去俚俗浮豓之習其爲人
也孝於親篤於朋友以古人爲師而無慕乎榮利故其
下筆勁健立論醇正得古人之神韻而不爲苟作使爲
之不已其蘄至於古人無疑也加其膏而希其光古人
豈遠乎哉
   吳香巖十國宮詞序
[026-17b]
宮詞之體刱於唐而宋以後承之龍標靑蓮懷恩寫怨
近於騷者也王建紀述逸事近於史者也厥後花蕊夫
人王珪宋徽宗各有宮詞以及楊允孚之灤京雜詠張
昱之輦下曲皆仿王建之例取材博贍往往可補舊史
之缺非特供詞人談助而已也五季之世羣雄割據列
爲國者凡十歐史紀載旣略其軼時見於野乘詩話諸
家文集而文人津逮者少未有託諸吟咏者予友吳君
香巖博聞強記尤工於韻語曩歲偕王易圃諸雪堂汪
少山王鶴谿王耿仲及予家漑亭等分賦宮詞各十二
首業流布人口而香巖又舉九國而盡賦之共得一百
[026-18a]
二十首幷以所采書籍分注其下其詩淸新婉麗絕去
堆垜旣不悖於騷人之旨而注中攷證異同辨論精審
洵足爲薛歐之功臣劉吳之益友者也今少山鶴谿漑
亭先後奄逝遺稿頗多散失而香巖詩格益高鄕邦賴
以提唱此集雖嘗鼎一臠然生平汲古之功亦可窺其
梗槩因慫惥先刻以公同好云
   畹香樓詩序
維揚汪孝廉劒潭力學嗜古而尤工於詩比來京師不
數月而詩名隱然出諸老㝛之右詢其師承所自則曰
某不幸孤露吾母授以經書俾稍有成立吾母性好吟
[026-18b]
詠閒示以詩法因得觕窺作者之旨一日出其母夫人
畹香樓詩稿相示神韻淵澈無綺靡卑弱之調劒潭天
才固超逸然非得諸內敎安能成之早而詣之深若此
竊觀古今巾幗之秀垂名竹帛者未易僂指數要其歸
有兩端或以才蓺擅名或以節義見重春華秋實兼之
者葢鮮雖然松柏介如其獨立其黛色蒼皮自秀於凡
木也圭璋皭然而不滓其浮筠㫄達自異於它石也三
家邨叟目不識一丁食味别聲而外了無所長雖無纓
紱之累豈得遽以隱逸許之哉夫人幼習詩禮及喪所
天撫孤全節僃歴人間坎坷終能敎其子爲名下士貞
[026-19a]
㽔雅操已足貽我管彤而詩格之工又能駕若蘭令嫺
而上之豈非兼古人之所難者乎
   滌硯圖題詠序
昔人稱兩手不能持三硯以諷士之不知足者然東坡
作鳳味硯銘嘲龍尾爲牛後旣從歙人求龍尾弗得復
作詩爲解嘲文人好硯例有奇癖寓意所在多而不猒
濟嶠元凱其癖雖均要之優劣終有辨矣吳君岑渚善
行楷嗜金石刻家藏古硯最富尤所愛者趙凡夫半硯
也令畫師貌已爲滌硯像一時名流題詠殆徧將彚而
刻之請予題其卷端予嘗論硯之病在滑而燥墨之病
[026-19b]
在枯而澀滑而燥由於質之不舊枯而澀由於出之不
新故藏硯如讀書試墨如作文㠛邨之材陳於市者盈
百千而好古者獨拳拳於寒山之片石及乎意有所到
偶然欲書則必手滌而試墨焉濡隔㝛之瀋者必非佳
書拾前人之唾者必無佳文岑渚以滌硯寫圖殆深有
悟於作文之旨如僅以硯癖目之猶淺之乎視岑渚矣
   鄭康成年譜序
讀古人之書必知其人而論其世則年譜要矣年譜之
學昉於宋世唐賢杜韓柳白諸譜皆宋人追述之也經
術莫盛於漢比海鄭君兼通六蓺集諸家之大成刪裁
[026-20a]
緐蕪刊改漏失俾百世窮經之士有所折衷厥功偉矣
而後人未有譜其年者庸非缺事乎海寧陳君仲魚始
據本傳參以羣書排次事實繫以年月粲然有條咸可
徵信洵有功於先哲者矣予嘗讀戒子書云公車再召
比牒幷名早爲宰相殆指荀慈明而言慈明委蛇台司
未有匡時之效史家雖曲爲申釋視北海之確乎不拔
者相去遠矣有濟世之略而審時藏器合於無道則隱
之正此大儒出處所由異乎逸民者流與予因敘此譜
而推及之
   歸震川先生年譜序
[026-20b]
年譜一家昉於宋唐人集有年譜者皆宋人爲之留元
剛之於顏魯公洪興祖方崧&KR0056之於韓文公李璜何友
諒之於白文公耿秉之於李衞公是也震川歸先生之
文近代之韓歐陽也韓歐陽有年譜而先生闕焉是非
後進之責與
國初汪堯峯編修嘗譜之而後世不傳安亭孫君守中
生於先生講學之鄕擩染敎澤誦先生之文因論次先
生遺事譜其年月甲乙分明皆可徵信古人以立言爲
不朽之一先生沒於隆慶辛未距今二百一十有七載
矣讀斯譜而如睹先生之須睂言論宛然登畏壘之亭
[026-21a]
而雝容揖讓於其間彼道家所謂長生鍊形者世且莫
能舉其姓名吾惡知其軀㱿果安在哉然則立言如先
生者雖謂之長生可也
   鉅野姚氏族譜序
鉅野姚氏其先世自金末由陜州東徙越三世而有昆
弟兩人各生三子支葉日以䋣衍稱前三門後三門猶
李之東西南祖裵之東西中眷也宋魯之間人家多樹
白楊於墓率五六十歲而枯獨姚氏祖墓白楊根柯堅
砢若蛟虬若鐵石皆五六百年物識者以爲世德之祥
自明迄今科第簪纓相承不絕聚族而居丁口至數千
[026-21b]
計遂爲州郡衣冠之望半塘明府以名進士莅吾縣閱
三載潔已而練於事案無留牘百務修舉乃以暇日編
次族譜旣成屬予序之予唯譜系之學史學也周官小
史奠繫世辨昭穆漢初有世本一書班史入之春秋家
亦史之流别也裵松之之注三國史劉孝標之注世說
李善之注文𨕖往往采取譜牒魏晉六朝之世仕宦尚
門閥百家之譜悉上吏部故譜學尤重歐公修唐書立
宰相世系表固史家之刱例亦由其時製譜者皆通達
古今明習掌故之彥&KR0033而不汙信而有徵故一家之書
與國史相表裏焉宋元以後私家之譜不登於朝於是
[026-22a]
支離傅會紛紜踳駮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徒
爲有識者噴飯之助矣半塘今之習於史者也其所述
譜雖因前人之舊而正其譌補其闕不虛美不詞費洵
得古史之義法而非苟焉以作者夫譜牒雖史之緖餘
然非讀全史者不能作猶之民社唯讀書人優爲之謂
公輔器而屈于百里者非眞公輔器也人浮於地而地
益宜才餘於事而事益辦觀半塘之譜如觀半塘之政

   吳興閔氏家乘序
吳興多望門世族而閔氏爲大閔氏之譜刱於明宮保
[026-22b]
尚書莊懿公厥後枝葉䋣衍門才鼎盛自明成化迄今
三百年來增修者凡九次而條例益詳中丞峙庭先生
以文學起家𫾻歷中外爲國藎臣而於敦本睦族尤拳
拳焉乾隆乙未莅江藩時首任刊修彭芝庭尚書旣序
而傳之矣閱今又二十年正當增修之期而先生方解
組退閒復增而葺之郵書令大昕爲之序嘗謂古人譜
牒之學與國史相表裏世本一書班志入之春秋家後
代志蓺文者以譜牒入史𩔖猶此意也魏晉六朝取士
專尚門第由是百家之譜皆上吏部唐貞觀顯慶間再
奉敕&KR0103氏族志歐史因之有宰相世系之表又美唐諸
[026-23a]
臣能修其家法當時之重譜牒如此自宋以後私家之
譜不登於朝而詐冒譌舛幾於不可究詰獨歐陽蘇氏
二家之譜義例謹嚴爲後世矜式葢譜以義法重尤以
人重後世重二家之譜亦以其道德文章足爲譜增重
耳先生今代之歐蘇也而譜尤得䋣簡之中嘗取而讀
之竊謂蘇氏出於味道其子留睂者是爲始遷之祖乃
以親盡而不及可乎兹譜溯源於始遷將仕府君是義
例勝於蘇也歐譜有存其世而亾其名者茲則自始遷
再傳而下其名具在是詳僃勝於歐陽也先生通顯四
十餘年以淸白遺子孫不言躬行如漢萬石家歐公所
[026-23b]
謂修其家法者殆無愧焉閔族指數于先生以鉅人長
德爲之倡俾先賢孝友之風復見於今日斯亦大臣施
于有政之一端也夫
   平江袁氏家譜序
袁氏出於陳其後別爲陳郡汝南彭城三望最其名位
之顯者後漢三公六人劉宋司徒一人梁司空一人陳
僕射二人唐宰相三人宋執政二人而淑粲致命宋代
昂憲著節梁陳風義卓然不徒以蟬冕爲重唐蘇州刺
史誼嘗曰門戸者歷世名節爲天下所高老夫是也山
東人尚昏媾求祿利至見危授命則無人焉何足尚邪
[026-24a]
葢自漢以來袁氏名德最著而後裔亦多皦皦自立之
彥非厪矜膏粱華腴之名故足尚也平江之袁相傳自
宋南渡始遷至元海道萬戸寧一以下乃可譜明代衣
冠人物&KR1442&KR1442彬彬六俊競爽於前籜庵揚譽於後一門
文獻照曜志乘至今稱爲甲族而宗譜向未刊行上舍
又愷始與其族之長者商榷增葺釐爲十卷支分派别
秩然不紊詠駿烈誦淸芬譪然仁孝之思流露於行墨
閒而義例謹嚴不蹈傅會粉飾之失則又深得著述之
法者剞&KR1403旣成乞予序其卷端因舉蘇州刺史語以吿
之異時人才輩出共敦名節推袁之族望者其必以平
[026-24b]
江爲稱首矣夫
   周氏族譜序
古之治天下者風俗淳美非假條敎號令以強其所不
能也使人毋失其孝弟之心而已人之一身上之爲祖
父又上之則爲高曾人之逮事高曾者百不得一矣思
高曾而不見見同出於高曾者而親之猶親其高曾也
此先王制服之義也洎乎五世而親盡則又有宗法以
聯之大宗百世而不絕則宗人之相親亦久遠而無極
以四海之大人人各親其親而風俗猶有不淳者吾未
之聞也自世祿不行而宗法廢魏晉至唐朝廷以門第
[026-25a]
相尚譜牒之類著錄於國史或同姓而異望或同望而
異房支分派別有原有委五季以降譜牒散亾士大夫
之家不能遠溯於古則譜其近而可稽者葢譜之作猶
有古人收族之遺意譜存則長幼親疎之屬皆將觀於
譜而油然生孝弟之心故非作譜之難知所以作譜者
之難也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遷居嘉定百餘年來
本支蕃衍力於治生以殖其家而一門之內孝友睦婣
能以古人爲師旣相與率錢建公祠春秋薦祭合族以
食復撰次家譜自始遷之祖爲始其遼遠無可攷者則
闕之夫譜之言布也布列其世次行事俾後人以時續
[026-25b]
之毋&KR0111其先焉爾非其先人而強而附之與非其後人
而引而近之皆得罪於祖宗者也今觀周氏之譜詳其
所當詳略其所當略闕其所當闕洵可以爲後嗣法易
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之積者莫大乎孝弟後之續
是譜者竝求所以作譜之意而繼承之雖傳之百世可
也予弟晦之壻於周氏述其外舅之言令予爲序予不
得辭
   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序
譜牒之學盛於六朝而尤重於三唐唐時氏族志皆奉
敕修定歐陽公采宰相家世系以入正史後世莫有以
[026-26a]
爲非者其信而可徵如此五季譜牒散亾而宗譜遂爲
私家&KR0103述於是有合族之譜有分支之譜然而世遠則
或嫌於傅會人䋣則或慮其混淆唯支譜之體猶不失
唐人遺法何也唐之裴李崔盧韋陸其族亦大矣而裴
有東眷中眷西眷又別爲洗馬爲南來吳李之出隴西
者有武陽房姑臧房燉煌房丹陽房出趙郡者有南祖
東祖西祖崔之出淸河者有東祖西祖南祖大房小房
鄭州房烏水房靑州房出博陵者有安平房大房弟二
房弟三房盧有大房弟二房弟三房陸有潁川枝荆州
枝丹徒枝樂安枝諫議枝魚圻枝太尉枝侍郞枝韋有
[026-26b]
平齊公房閬公房彭城公房逍遙公房鄖公房南皮公
房駙馬房龍門公房小逍遙公房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豈非後代支譜之權輿乎鮑氏出自姒姓因封爲氏其
後有上黨東海泰山河南諸望自宋元以來新安之望
始著而棠樾一支孝友相承瓜瓞緐衍明嘉靖間尚書
思庵公由進士起家宣力中外勳垂史冊簪纓弗替遂
爲郡之甲族向有三支合譜久未增修今誠一學堅兩
君敦本好古刱立支譜斷自思庵公以下枝分派别犂
然不紊其云宣忠堂者本誥敕中語而思庵公以爲堂
額今因而名之亦誦淸芬而詠駿烈之意也憶庚戌秋
[026-27a]
以祝
釐入都與曹竹虛尚書相遇於寓館竹虛言里居剏立
紫陽書院多得誠一相助之力予旣重其高義而以未
訂交爲憾今春誠一復介吳玉松太史以斯譜屬予序
讀之義例謹嚴無一溢美之詞足以傳信後嗣非獨鮑
氏一門之文獻亦可以爲海內作譜者法爰不辭而序

   王鶴谿祖德述聞序
祖德述聞者予妻弟王子鶴谿之所作也唯王氏遠有
代序自宋左朝請大夫文毅公以篤學淸德有聞於紹
[026-27b]
興之世嘗識周益公於微時以女妻之勉其以詞科進
卒爲名相明時則侍御兄弟之&KR0033諒司業父子之文學
崑山士大夫至今稱之予妻之大父卓人翁授徒嘉定
樂其風土卜居於此已六十餘年而外舅及鶴谿猶以
新陽籍應試葢禮不&KR0111其本有太公反葬於周之意焉
外舅博學能文好談先世遺事衮衮可聽鶴谿誦淸芬
而詠駿烈蒐討傳記志乘名人文集&KR0103成此書先世一
言一行皆謹識之辭非已出信而有徵其用心可謂勤
矣昔歸熙甫娶南戴王氏謂吳中王氏多自以爲太原
之後獨先妻家譜系最明遠有承傳南戴葢魏國文正
[026-28a]
公之裔而文毅五世祖旭實魏國公之弟今南戴之支
日微而文毅之後詩書不廢鶴谿又能泝木水之本源
而表章之洵賢於人一等哉往予學爲古文予妻在旁
見予得意時輒喜自先妻之亾予忽忽不樂古文久輟
勿爲伸紙序此不自知涕之橫集也
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六 門人戈襄校字
[026-2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