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9 潛研堂文集-淸- (SBCK)


[018-1a]
潛研堂文集卷十八
              嘉定錢大昕
 雜著二
   擬續通志列傳凡例
一通志彚歴朝之史以成編諸史義例有不同者必折
衷以歸於一如馬班二史以后妃爲外戚列于諸臣之
後范蔚宗則爲皇后紀繼帝紀之末通志皆不取而從
三國晉史之例別出后妃傳是也唐五代諸史義例各
殊如五代史家人傳合后妃諸王爲一元史儒學傳合
儒林文苑爲一今宜照通志之例分出各從其𩔖又如
[018-1b]
唐書列外戚于列女之後列隱逸于循吏之前宋史列
方技于列女之後列外戚于方技之後皆與通志次第
不同今宜依鄭氏原書之序首后妃次宗室次列傳次
外戚次忠義孝友獨行循吏酷吏藝術儒林文苑隱逸
次宦者佞倖次列女次載記次四夷
一外戚傳金史曰世戚孝友傳宋明史俱曰孝義獨行
傳唐書宋遼史俱曰卓行循吏傳遼史曰能吏舊唐書
元史俱曰良吏藝術傳諸史俱曰方技儒林傳唐書元
史曰儒學文苑傳唐書金史曰文藝遼史曰文學皆名
異而實同今宜改從通志之名以昭畫一
[018-2a]
一通志所載名目凡諸史不立此傳者皆從列傳采取
以類相從如史記不立隱逸傳則采伯夷四皓諸人補
之三國志不立忠義傳則取典韋諸人入之史記無方
技之名而以司馬季主扁鵲倉公傳移入藝術後漢書
無孝友之名而以毛義江革諸人傳移歸孝友非竟沿
習舊文漫無區別也今續通志宜循此例如元史之別
里古台等六人當入宗室傳特薛禪等三人當入外戚
傳宋史之周三臣傳當入忠義五代史之馬重績趙延
義可入藝術唐之張昌宗張易之等可入佞倖又如金
史之宗翰宗望宗弼諸人皆太祖子孫當併入宗室傳
[018-2b]
此𩔖皆須詳考庶無遺漏
一唐以後史家剏立名目有可補前史之未備者雖通
志所無亦宜增入如唐書宋明史俱有公主傳應列于
宗室傳之後唐書宋元明史俱有姦臣叛臣逆臣傳應
列于四夷傳之後明有閹黨流賊土司傳皆前史所無
閹黨可附姦臣之末流賊當列逆臣之後土司傳體例
與四夷傳畧同似宜列于四夷之前
一五代史歐公自立新意諸傳名目多與列史異今宜
依通志之例分別編入如家人傳當分入后妃宗室傳
死節死事當併入忠義傳伶官可入佞倖傳一行傳之
[018-3a]
李自倫可入孝友石昻程福贇可入獨行鄭遨張薦明
可入隱逸又如唐六臣傳以其皆唐舊臣而仕梁故特
立此名以示貶然五代之臣更事數姓者不一而足列
諸雜傳已足見意毋庸更立此名
一皇太子皇子諸王例入宗室其追尊帝號者舊史俱
不爲區別魏收以景穆入帝紀爲後人所譏遼金至明
追尊之典有加於古立廟稱宗與諸帝無異則不得不
別而異之如遼之義宗順宗元之睿宗裕宗顯宗順宗
明之興宗睿宗史皆列于宗室傳之前今宜取以爲式
若金史於徽宗睿宗顯宗別稱世紀補列于帝紀之後
[018-3b]
終屬非體不可爲法
一通志有異姓世家仿于史記班史以後皆無之五代
宋史雖各有世家其所載南唐吳越前後蜀南北漢諸
國皆係偏安分據非五代所得而臣不當抑從封建諸
侯之例今擬改爲載記所有世家一𩔖不妨從闕
一後漢書有黨錮傳它史無之通志雖存其目仍與後
漢諸人列傳相次葢事關一朝非如忠義孝友之可以
𩔖聚也唐書之藩鎭傳五代史之義兒傳當用此例仍
編入同時諸臣之次
一宋史剏立道學傳別于儒林以尊周程張邵朱六子
[018-4a]
之學元明言性理者甚多然史無道學之名論者又謂
儒者通天地人之稱儒林足以包道學攷鄭氏通志原
無此標目宜併入儒林傳
一元史有釋老傳它史亦無同之者攷佛圖澄鳩摩羅
什張果林靈素之流前史皆入方技傳今宜從其例併
入藝術傳
一通志有游俠刺客滑稽貨殖四門葢本史記後世無
可載者今宜從闕
一晉書載劉石苻姚諸國別稱載記通志因之增入前
涼西涼而以後梁蕭氏附焉唐以後諸史俱無載記之
[018-4b]
目今按五代時疆宇𤓰分南唐蜀漢閩楚皆自帝其國
不奉中原正朔與東晉之十六國相似舊史別爲世家
殊失史遷之㫖宜從晉書之例稱爲載記又西夏李氏
據有河西歴宋遼金傳國最久亦宜列入載記宋遼金
史俱有夏國傳當攷其異同刪併爲一庶免重出之弊
一有一人而兩史並爲立傳者如裴矩李宻王世充已
見隋書而唐書亦載之王倫宇文虛中張&KR0022昌劉豫宋
金兩史俱有傳張特立金元兩史俱有傳此類非參互
攷訂恐蹈重複之病又兩史褒貶時有不同若各承舊
文更成矛盾今當刪併折衷以歸一是勿複勿舛庶可
[018-5a]
傳後
   續通志列傳總敘
臣等按通志倣史記以成書而列傳則用班氏之例如
漢之蕭曹周陳諸人史記列於世家者並以列傳槪之
亦諸史之通例也其傳三代以上人物閒采春秋內外
傳補益之漢魏至隋則純取舊史之文惟唐書與五代
史以本朝大臣所編不敢輕議故不及焉臣等今奉
詔續修自唐迄明以次纂輯一凖夾漈之例惟是鄭氏
所撰列傳沿襲舊文畧無增損頗爲後儒所訾或因馬
班陳范史家鉅手文本簡嚴可無更易抑亦以一人之
[018-5b]
精力有限規模粗定亟於成書叅攷異同有所未暇云
爾若夫唐有新舊二書體例各殊詳畧互見其中事蹟
彼此矛盾者未易枚舉苟非折衷以歸於一無以傳後
而信今至於宋元諸史卷帙尤繁其中或一事而屢書
一人而兩傳倘僅鈔拾陳編以爲新志將恐架屋叠床
徒多而不適於用昔歐陽修之新唐書事增於前文省
於舊司馬光之通鑑別爲攷異一書叅諸家異同正其
謬誤後儒取以分注本條之下讀者便之臣等今所編
輯竊取二家之義凡正史所載事之無關法戒人之無
足重輕者稍刪節之又史以紀治忽之迹非取詞章之
[018-6a]
工如魏徵陸贄之論事劉蕡之對䇿皆經國名言所宜
備錄至韓愈進學解平淮西碑柳宗元貞符與許孟容
書之類文雖工而無裨於政治亦可從刪又以史臣載
筆或囿於聞見采訪弗該或怵於權勢予奪失當將欲
補亡訂誤必當博渉羣書攷唐宋遼金元明正史之外
可備取材者編年則有司馬光朱熹李燾李心傳陳均
劉時舉陳桱薛應旂王宗沐商輅別史則有曾鞏王偁
葉隆禮宇文懋昭柯維騏王維儉邵遠平典故則有杜
佑王溥王欽若馬端臨章俊&KR0056王圻傳記雜事則有温
大雅劉肅韓愈王禹偁鄭文寶林坰馬令陸游張唐英
[018-6b]
宋敏求李心傳徐夢莘杜大圭徐自明王鼎劉祁元好
問蘇天爵陶宗儀鄭曉王世貞沈德符孫承澤等遺書
具在以及碑版石刻文集選本輿地郡縣之志𩔖事說
部之書並足以證正史之異同而補其闕漏今搜采諸
書詳加折衷其可徵信者則增入正文其當兩存者則
附之分注若史文舛譌加以駮正皆必依據古書匪敢
自逞臆見仍注於逐條之下以便省閱又如五代史之
文甚簡宋元史之文甚繁此在各自成書原屬不相沿
襲今旣彚爲一編則前後繁簡未便懸殊兹於文之簡
者訪舊聞以裨其遺文之繁者芟冗詞以舉其要務在
[018-7a]
彚累朝之制作入夾漈之型模雖則取材正史不徒襲
用舊文庶幾仰副我
聖天子右文稽古實事求是之盛意焉諸史每傳之後
復爲論贊惟元史無之夫良史之職主於善惡必書但
使紀事悉從其實則萬世之下是非自不能揜奚庸別
爲褒貶之詞夾漈之不載論贊允爲有識今亦仍其例

   記建炎官印
乾隆癸卯春𤓰洲有浚河之役掘地數尺得破船一中
有古銅印六枚一曰御營使司叅贊軍事印一曰建炎
[018-7b]
諫官之印一曰建炎宿州糧料院記一曰建炎宿州軍
資庫記一曰建炎宿州州院朱記一曰建炎考城縣大
馮村指使記又有一刀刀鞘口有馬到成功四字周遭
刻之葢宋南渡初物攷宋史輿服志云南渡之後有司
印記多亡失尙方重鑄給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
別新舊此諸印所以加建炎字歟御營使司參贊軍事
獨不繫以年號者建炎元年始置御營司以宰相爲使
執政兼副使侍從官兼參贊軍事前此未置此司無新
舊之嫌也宋以諫議大夫爲諫官之長而司諫正言次
之雖號兩省屬官而別爲職司其公署謂之諫院其印
[018-8a]
以諫官爲文則史所未及載此可據以存一代之掌故
者也軍資庫糧料院諸州皆有之州院之名不見于宋
史攷淳熙新安志刑獄門有州院有司理院乃知州院
爲置獄之所若州升爲府則改州院爲府院故嘉泰㑹
稽志有府院之稱其實一也指使之名亦不見于職官
志攷狄靑傳嘗爲延州指使則是武臣非文職也淳熙
三山志安撫司使臣有正任釐務指使二員又有𣷹置
釐務指使𣷹置不釐務指使提刑司亦有𣷹置釐務指
使𣷹置不釐務指使是監司之下皆有指使此稱考城
縣大馮村指使則指使亦有分駐村市者矣宋時官印
[018-8b]
多有稱朱記者或釋爲州院主記誤
   記趙居廣畫
乾隆癸巳十有一月十四日總督倉塲戸部侍郞倪公
招同年集城南寓邸觀宋元人畫二十餘種彚爲一冊
著色皆工妙中有櫻桃黃鸝橫幅長不盈尺廣半之題
云上兄永陽郡王覆以長印不著年月或詢予永陽爲
何人予偶憶周益公玉堂雜記有淳熙三年九月中書
進熟狀魏王愷恩平郡王璩永陽郡王居廣並加食邑
事因舉以對歸檢益公集則有乾道六年十二月十三
日皇兄岳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永
[018-9a]
陽郡王食邑五千三百戸食實封一千九百戸居廣加
食邑七百戸食實封三百戸制又有乾道七年八月二
十日賜皇兄檢校少保岳陽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
充萬壽觀使永陽郡王居廣生日勅宋時封永陽郡王
者固非一人此稱上兄其爲居廣無疑矣又攷宋史宗
室世系表英宗子益端獻王頵頵子檢校少保淮康軍
節度使孝詒孝詒子贈太師追封文安郡王安時安時
子居廣是居廣爲英宗之元孫孝宗以燕懿王後入繼
大宗於英宗亦爲元孫則與居廣爲族昆弟矣然世系
表旣失書居廣封爵而益王頵傳并不附見居廣之名
[018-9b]
又可證宋史之疎漏也宋之宗室能畫者如令穰伯駒
伯驌輩世多稱之獨居廣不著於陶宗儀夏文彦之錄
一藝之傳亦有幸不幸哉予故表而出之
   記琉璃厰李公墓誌
乾隆庚寅三月琉璃厰窑戸掘土得古墓棺槨不具而
骨節異常人旁有一石眂其文則遼故銀靑崇祿大夫
檢校司空行太子左衛率府率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
西李公墓誌銘也提督兩窑厰工部郞中孟君㵆募人
改葬于故兆東二十歩別買石書李公官位表于道而
誌石則仍&KR0287之越十數日予始得聞亟徃欲椎拓其文
[018-10a]
不可得世竟無拓本惜哉聞孟君曾令吏寫一通索而
讀之文駢麗頗可誦李公仕契丹子姓皆通顯而姓氏
不載正史恐後之人過此地者終不知爲何許人也故
記其畧云李公諱內貞字吉美嬀汭人唐莊宗時舉秀
才授將仕郞試祕書省校書郞守雁門縣主簿次授蔚
州興唐縣主簿次授儒林郞試大理寺丞守嬀州懷來
縣丞大聖皇帝兵至迎降加朝散大夫檢校工部尙書
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兼屬珊都提舉使嗣聖皇帝
改銀靑光祿大夫檢校尙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天授
皇帝加檢校尙書左僕射燕京留守南面行營都統燕
[018-10b]
王知其才補充隨使左都押衙中門使兼知㕔勾次攝
薊州㓨史次授都峯銀冶都監天贊皇帝改檢校司空
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行太子左衛率府率保寧十年六
月一日薨于盧龍坊私第年八十以當年八月八日葬
于京東燕下鄕海王村先 殷氏女有三子後 何氏
女生二男弟僧可延天順皇帝授普濟大師賜紫長子
瓚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司空南奚界都提紀使兼御史
大夫次子玉燕京都麴院都監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司
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子琰銀靑崇祿大夫檢校尙
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前大石銀冶都監次子
[018-11a]
玿前遼興軍節度推官將仕郞試祕書省校書郞次子
璟攝宜州觀察推官文稱大聖皇帝者遼太祖之尊號
也太宗稱嗣聖皇帝世宗稱天授皇帝穆宗稱天順皇
帝景宗稱天贊皇帝皆與史合其云燕京留守南面行
營都統燕王者&KR0088律牒蠟也本傳不言爲南靣行營都
統史之闕也中門使葢留守司之屬而百官志不載屬
珊軍應天皇后所置志祗載詳穩司而不及都提舉使
銀冶都監麴院都監皆南靣財賦官志亦遺之皆可補
史之闕太子率府職名志稱興宗重熙十四年見率府
率習羅此李公於景宗時授左衛率府率又在重熙之
[018-11b]
前矣自古史家之患在於不博而遼史尤其牽率之甚
者子在京師久往往見遼時石刻文物制度頗多可采
未嘗不追咎歐陽張掲諸公之草草也然三史之修始
於至正三年三月訖五年十月而成以七百四十餘卷
之書筆削於三載以內欲其綱羅散失無有滲漏是亦
難矣遼南京城因唐藩鎭之舊唐時憫忠寺在城內東
南隅今之琉璃厰在遼爲城東燕下鄕正可互證而海
王村之名亦好事者所當知也
   淸涼寺題名
乾隆乙酉四月予與錢蘀石學士曹慕堂積粹齋兩侍
[018-12a]
御赴𣵠州恭迎
大駕還宿良鄕之豆店薄暮入淸涼寺有石幢八靣各
鐫佛像製殊古朴讀其題識云淸寧三年歲次丁酉二
月丁未朔二十七日癸酉日提㸃成辦人馮絢燕京作
頭王文善成造長男辰兒鐫淸寧遼道宗紀元也不書
大遼者遼自聖宗復國號契丹至道宗咸雍二年丙午
始仍稱遼造幢之時猶稱契丹故也幢重立于明成化
二十年七月亦有題字其東石幢一題云房山東嶽廟
女冠卜道堅昇雲之&KR1242乃金泰和中刻又一幢周刻般
若波羅&KR0097多心經未詳年月書法皆可觀寺門內老槐
[018-12b]
一株當是金元時物明嘉靖中碑文已稱爲古槐矣迄
今又二百年尙無恙主僧欲伐而去之予言樹久有神
物䕶持不可犯僧愕然而止然庭小而樹大當門中央
俗人所忌終恐不能久也聊紀同遊歲月以貽寺僧且
以補朱氏日下舊聞之闕
   虎邱山石觀音殿題名
已丑夏五月二十六日與王西莊吳竹嶼吳岑渚周松
承遊虎邱山登千人石酌第三泉徘徊久之微雨作避
石觀音殿相傳宋慶歴間吳興臧逵夢中見大士眞身
覺以語其弟寧寧斵石爲此像所謂應夢觀音也三靣
[018-13a]
環以石壁壁間刻大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右僕射兼門下侍郞平章事曾公亮等所書凡九十
一人人各書一行以公亮結銜攷之當刻于𤋮寧之初
矣石壁後有𥼶迦文佛四大字阿彌陀佛四大字政和
中住山沙門子英所書旁有宣和六年三月胡少汲劉
&KR0056李朝&KR0056趙希元許子長同遊虎邱山題名又有向
子諲題名其文云子諲秋八月壬申到郡冬十月庚午
乞還印綬章上屢却十二月癸丑詔許歸薌林乘泛宅
艤虎邱而去紹興八年河內向子諲伯恭父題攷宋史
本傳子諲以徽猷閣&KR0033學士知平江府金使議和將入
[018-13b]
境子諲不肯拜金詔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已和戎未
聞甚于此時宜却勿受忤秦檜意乃致仕卽其時也子
諲敏中之元孫史於敏中傳稱開封人子諲傳稱臨江
人此題河內者舉族望言之猶蘇子瞻世居眉州而自
署趙郡也世之好金石文字者寡矣此刻近在耳目間
顧無有識之者惟普門品經曾載于虎邱志然亦語焉
不詳去春予與陳葯耘來遊拂拭壁間得此妙跡兹復
導諸公來觀愛其筆法整勁欲以&KR0083墨搨之雨益甚從
者促下山不果岑渚請予題壁間以諗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