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9 潛研堂文集-淸- (SBCK)


[016-1a]
潛研堂文集卷十六
               嘉定錢大昕
  辨
   太陰太歲辨
漢初人多以太陰紀歲亦曰歲陰閼逢等十名攝提格
等十二名古人本從太陰得名淮南云太陰元始建於
甲寅故以攝提格居首漢太初改元詔云復得閼逢攝
提格之歲葢以太陰表歲也而下文卽云太歲在子是
太陰自太陰太歲自太歲詔書未嘗幷而爲一也太史
公書載歴術甲子篇起太初元年閼逢攝提格盡七十
[016-1b]
六年而止皆以太陰紀歲或疑爲褚少孫所補卽果出
於少孫亦是元成間人身在郞署必非𡚶說是西京猶
用太陰紀歲矣劉子駿造三統術云欲知太歲以六十
除積次餘不盈者數從丙子起則是以丙子爲肇端自
太極上元至太初元年復得丙子與武帝詔太歲在子
之文相應一術不當有兩元故不別立求太陰法乃後
人但以太歲紀歲不復知有太陰漢書天文志承史公
之文而改歲陰爲太歲由是歲陰太歲幷爲一事而不
知其有大不可通者其言曰太陰在寅曰攝提格歲星
正月晨出東方石氏曰在斗牽牛甘氏在建星婺女太
[016-2a]
初歴在營室東壁云云兼存三家之學驟讀之似無可
議及細攷之則石氏與天官書同甘氏小有出入太初
則常差兩次其故何歟史公以太陰紀歲其言歲陰在
寅者太歲實在子故歲星以天正十一月出斗牽牛卽/丑
宮星紀/之次其月斗建子賈公彥所云子上有太歲也太初
以太歲紀歲太歲在寅則歲星在娵訾矣寅與/亥合當以斗
建寅之月晨出營室東壁所謂歲星與日常應太歲月
建而見也同一攝提格也一爲太陰卽歲/陰一爲太歲相
差兩辰同一正月也一爲建子一爲建寅相差亦兩次
夫亦冰炭之不相入矣志家亦知其難通乃強爲之說
[016-2b]
曰星有贏縮各錄所見曾不思歲星每歲行一次卽有
贏縮不過數度甘石異同可以贏縮解之若太初之與
甘石立法本殊何容幷爲一談春秋傳云歲棄其次而
旅於明年之次此星有贏縮之說也烏有歲在星紀而
淫於娵訾之口者乎此志或云馬續所作非孟堅之文
要其昧於太歲太陰之辨貽誤後賢則志家不得辭其
咎矣張揖晉灼諸人又在馬續之後承譌襲謬仞太陰
爲太歲又何怪焉或曰太陰紀歲太歲超辰之法東漢
已廢而不用子何爲齗齗於此予應之曰推步之學古
疏而今密謂古法必可行於今者非也謂古無此法者
[016-3a]
亦非也井田封建後世萬不能行豈可謂三代以前無
此制哉予恐讀淮南太史公者之不得其解而詳攷之
知其誤自漢志始因書以諗同志者
   秦四十郡辨
言有出於古人而未可信者非古人之不足信也古人
之前尙有古人前之古人無此言而後之古人言之我
從其前者而已矣秦四十郡之說昉於晉書晉書爲唐
初人所作自今日而溯唐初亦謂之古人要其去秦漢
遠矣太史公書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未嘗實指爲某某郡也班孟堅地理志列漢郡國百有
[016-3b]
三又於各郡國下詳言其沿革其非漢置者或云秦置
或云故秦某郡或云秦郡幷之正合三十六之數是孟
堅所說卽始皇所分之三十六郡也志末又總言之云
本秦京師爲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地太
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帝
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迄於孝平凡
郡國一百三以秦三十六郡合之高文景武昭所增置
正得百有三是秦三十六郡之外更無它郡安得有四
十郡哉司馬彪郡國志本沿東觀舊文亦云漢書地理
志承秦三十六郡後稍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葢
[016-4a]
自後漢至晉史家俱不言秦有四十郡也許叔重說文
應劭風俗通高誘淮南子注皇甫謐帝王世紀述秦郡
皆云三十六諸人博學治聞豈有不讀史記者使南海
三郡果在三十六郡之外何故舍多而稱少故知西晉
以前本無四十郡之說自裴駰誤解史記以略取陸梁
地在分郡之後遂別而異之其注三十六郡與漢志同
者三十三別取內史鄣郡黔中三郡以當之而秦遂有
三十九郡矣晉志又增入閩中一郡合爲四十嗣後精
於地理如杜君&KR0056王應麟胡三省輩皆莫能辨四十郡
之目遂深入人肺腑牢不可破矣地理之志莫古於孟
[016-4b]
堅亦莫精於孟堅不信孟堅而信房喬敬播諸人吾未
見其可也卽泝而上之肇自裴駰駰亦劉宋人也豈轉
古於孟堅哉或曰子言古人有前後之殊信矣太史公
在孟堅之前乃始皇紀分天下爲三十六郡在二十六
年而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則在三十三年是
三郡固在三十六郡之外矣信漢書而不信史記未見
其信古也予應之曰讀古人書當尋其條貫未可執單
詞以爲口實史公紀事皆言其大者始皇二十六年秦
初幷天下丞相綰請封諸子李斯言封諸侯不便遂廢
封建之制諸郡置守尉監皆領於天子此秦變古之一
[016-5a]
大端故特於是年書分天下爲三十六郡猶言廢封建
爲郡縣耳言三十六郡則統乎天下矣非謂三十六郡
盡置於是年也卽以此紀證之始皇卽位之初秦巳幷
巴蜀漢中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
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矣其五年又置東郡矣
十七年又置潁川郡矣二十五年又置會稽郡矣此諸
郡者皆在裴駰所舉三十六郡之數子不疑前文之重
沓而獨疑後文之預數所謂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始
皇自謂以水德王數以六爲紀郡名三十六葢取六自
乘之數若四十郡則漢人無言之者無徵之言置之弗
[016-5b]
聽可矣或又曰史記東越列傳秦已幷天下以其地爲
閩中郡閩中爲始皇置史公有明文而漢志不載豈非
班氏之漏予應之曰南越傳亦云秦已幷天下略定楊
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其云
十三歲者自二十五年滅楚之後數之也閩中與南海
三郡皆置於王翦定百越之時但其初雖有郡名仍令
其君長治之如後世羈縻州之𩔖其後尉屠睢擊南越
殺其君長始置官吏比於內地而閩中則仍無諸與搖
治之是以不在三十六郡之數非班史有遺漏也或又
曰漢志鄣郡不言高帝置此可爲秦置之證予應之曰
[016-6a]
漢志丹陽郡故鄣郡不云故秦鄣郡則非秦置可知志
凡稱故者皆據漢初而言如故齊故趙故梁故楚故淮
南竝漢初封國也泗水國云故東海郡與此文正同東
海郡旣高帝置則鄣郡亦必漢置矣此三難者舉不足
以申四十郡之說而世猶以其出於晉志不敢輒議夫
晉志之誤亦多矣漢志郡國百三而誤以爲百十有一
續漢志郡國百五而誤以爲百八東晉僑立州郡未嘗
有南字宋永初詔書始加而晉志襲沈約之文弗能攷
正近事且猶踳譌況能溯秦漢而補孟堅之闕乎吾故
曰言四十郡甚難而實非也言三十六郡甚易而實是
[016-6b]
也讀史記者當以孟堅書解之而母惑乎裴駰之單辭
可矣
   衞文公非宣姜子辨
予讀左氏傳及詩序竊怪衞公子頑烝于宣姜中冓之
言醜不可道而文公中興賢主乃其所生何與福善禍
淫之理相刺謬乃爾也夫春秋之世諸矦夫人失行者
多矣初未有君薨之後公然舉子者宣姜雖不淑儼然
小君也而輒私舉三子二女若是其多乎就令有之則
衛之臣民方且痛心疾首不齒諸公族顧於國滅之後
同心推戴以爲君此豈近於人情且其時齊桓爲霸主
[016-7a]
杖義封衞衞豈無它公子而必擁姦生之子而立之杖
義者當不爲也及讀班氏古今人表云戴公黔牟子文
公戴公弟而后向者之疑始釋葢衞人惡惠公之䜛殺
太子又惡宣姜淫亂故逐惠而立黔牟惠雖以齊襄之
援返國而衞之臣民不服也此意本/衛世家懿公旣滅遂歸心
於黔牟之子黔牟在位八年本無失德立其子民必安
之矣史記衞世家以戴公文公爲黔牟弟昭伯頑之子
而不書其烝淫事較之左氏爲長然讀鶉之奔奔詩頑
之惡自不能掩衛人惡頑甚矣豈肎立其子而事之愚
謂班氏之說必有所本舍左而從漢表可也
[016-7b]
   李之才邵堯夫問答辨
聖人之道至切近而可循後人舍其易知易從者而求
諸幽深元遠之間故其說支離而難信予讀東都事略
載李之才邵堯夫問答事而有疑焉其言曰堯夫讀書
蘇門百泉之上之才自造其廬問之曰子何所學堯夫
曰爲科舉進取之學曰科舉之外有義理之學子知之
乎曰未也願受敎曰義理之外有物理之學子知之乎
曰未也願受敎曰物理之外有性命之學子知之乎曰
未也願受敎於是從之才傳其學夫性命之學有出於
義理之外者乎天下之理一而已自天言之謂之命自
[016-8a]
人言之謂之性而性卽理也窮理斯可以觀物區物理
與義理而二之而謂物理之學轉高出於義理之上有
是理乎中庸言性之書也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故曰
道不遠人凡離乎人而言物離乎理而言性命者非吾
所謂道也吾意後之欲尊堯夫之學者強爲之說失其
本眞使斯言果出於之才而堯夫果傳之才之學則亦
異乎吾所聞矣
[016-8b]
[016-8b]
  攷
   秦三十六郡攷
秦三十六郡之名當以漢書地理志爲據自裴駰誤解
史記别南海桂林象郡於三十六之外而晉志因有四
十郡之說紛紛補湊似是實非今依漢志列其名目如

漢志稱秦置者二十有七
  河東郡 太原郡
  上黨郡 東郡
  潁川郡 南陽郡
[016-9a]
   南郡 九江郡
   鉅鹿郡 齊郡
   琅邪郡 會稽郡
   漢中郡 蜀郡
   巴郡 隴西郡
   北地郡 上郡
   雲中郡 鴈門郡
   代郡 上谷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遼東郡
[016-9b]
  南海郡
稱秦郡者一
  長沙郡漢爲國
稱故秦某郡者八
  三川郡漢更名河南郡泗水郡漢更名沛郡
  九原郡漢更名五原郡桂林郡漢更名鬱林郡
  象郡漢更名日南郡邯鄲郡漢爲趙國
  碭郡漢爲梁國薛郡漢爲魯國
   以上共三十六郡志云秦置者謂因其名不改
   者也云秦郡者因其郡名而立爲國者也云故
[016-10a]
   秦某郡者因其地而改其名者也此外無稱秦
   者
   讀古人書須識其義例此志首云漢興承秦制
   度故述郡名斷自秦始如雲中代上谷漁陽右
   北平遼西遼東諸郡以匈奴傳攷之乃戰國燕
   趙所置也而志皆云秦置葢以秦之三十六郡
   爲斷非與彼傳相矛盾也
   三十六郡之名皆據始皇時若二世改元以後
   豪傑竝起復稱六國分置列郡多有出於三十
   六郡之外者不久仍復幷省故班志略而不言
[016-10b]
   如吳郡之𩔖是也亦有漢興仍其名者則歸之
   高帝置此尊漢之詞也凡稱故秦者皆據始皇
   三十六郡其稱故齊故趙故梁故楚者皆據漢
   初封國非戰國之秦齊趙梁楚也
   漢百三郡國攷
自秦始皇廢封建分天下爲三十六郡盡領於天子有
郡無國者凡十三歲及二世嗣立而陳涉起事豪傑響
應仍復六國之名各自分立郡縣非復秦三十六郡之
舊矣漢旣幷天下懲秦之弊大封齊趙燕代吳楚淮南
梁淮陽長沙諸國其時天子自領者厪三河內史等十
[016-11a]
五郡而諸矦王國亦各有所領之郡志所載高帝置郡
二十六其十之八皆屬於王國者也故其時國大而郡
小及景帝懲吳楚七國之強稍裁抑宗室卽皇子受封
不過一郡之地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諸王得分其地
封子弟爲矦矦國皆別屬漢郡不領於王國而王國日
益削弱故其時郡大而國小志所載皆據元始版籍故
先郡而國次之卽梁楚趙淮陽國名仍舊而疆域之廣
狹前後懸殊以它郡國沿革及諸王傳參攷之其大略
猶可攷也漢郡國百有三實因秦三十六郡而分析之
武帝開拓三邊增置漸多於舊其後稍復省罷今稽其
[016-11b]
增置之始爲漢郡國攷
秦置三十六郡見秦三十六郡攷
高帝增二十六
  河內郡 汝南郡
  江夏郡 魏郡
  常山郡 淸河郡
  涿郡 渤海郡
  平原郡 千乘郡
  泰山郡 東萊郡
  東海郡 豫章郡
[016-12a]
  桂陽郡 武陵郡
  廣漢郡 定襄郡
  中山郡後爲國膠東國
  燕國後爲廣陽國淮陽國
  楚國 衡山國後爲六安國
  內史武帝爲京兆尹鄣郡武帝爲丹陽郡
文景各六
  廬江國後爲郡濟南國後爲郡
  河閒國 甾川國
  膠西國後爲高密國城陽國
[016-12b]
   以上文帝置文帝置國凡九衡山膠東高帝嘗/置濟北卽高帝所置之泰山郡故
不/數
  山陽國後爲郡北海郡
  濟陰國後爲郡廣川國後爲信都國
  濟東國後爲東平國江都國後爲廣陵國
   以上景帝置晉志云景加其四葢失舉廣川江
   都也
武帝二十八
  恆農郡 陳留郡
  臨淮郡 零陵郡
[016-13a]
   犍爲郡 越巂郡
   益州郡 䍧柯郡
   武都郡 天水郡
   武威郡 張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安定郡 西河郡
   朔方郡 元菟郡
   樂浪郡 蒼梧郡
   交趾郡 合浦郡
   九眞郡 平干國後爲廣平國
[016-13b]
  眞定國 泗水國
  左馮翊 右扶風
   案武帝置珠厓儋耳沈黎汶山四郡後廢故不
   數
昭帝一
  金城郡
   問秦之內史在三十六郡之外漢內史何以列
   於高帝增郡之數曰秦有郡而無國唯京師置
   內史故內史尊而郡卑漢初立諸矦王國俱有
   內史與京師官稱相等且王國各有所領之郡
[016-14a]
   國都則內史治之與郡守權不殊故史記漢興
   諸矦王年表載天子自有三河等十五郡幷內
   史亦在其內此太史公明文可深信也
   問膠東衡山皆項羽所封國不久卽廢其別爲
   國實在文帝時乃以充高帝增郡之數恐非其
   倫曰高帝剙業之主也項氏代漢驅除故與高
   帝同時爲楚項所封者例繫之高帝元年尊王
   敬祖之義也其文但云高帝元年爲某國明乎
   主命者非高帝也此班氏之義例後人未可輕
   議
[016-14b]
     華嚴四十二字母攷



喩/瑟/吒二合審知


穿/娑/多二合心端三合匣來端
穿/娑/麽二合心明訶/婆二合曉竝

[016-15a]
娑/頗二合&KR1172娑/迦二合心見也/娑二合喩心室/左二合審精

 右華嚴字母四十有二其中二合者八三合者一實
 止三十三母以僧守溫所定三十六母校之無疑&KR1172
 非敷奉淸從邪照牀曉匣十二母而有三定母三心
 母兩端母兩竝母兩穿母兩審母兩羣母其三合之
 曷攞多出聲爲匣母二合之訶婆出聲爲曉母娑頗
 收聲爲&KR1172母二合三合之聲華人所不能辨三十六
 母中未之有也二合之母八而以心爲出聲者四審
 爲出聲者二心審亦同𩔖也心審之别爲十餘母華
[016-15b]
 人所不能分而非敷之屬梵音又無之則四十二母
 與三十六母之不能強合也明矣攷隋書經籍志自
 後漢佛法入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
 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然則西域字母
 其初只十有四後乃增至四十有二也四十二母本
 於婆羅門三十六母則唐人取魏晉以後字書反切
 𩔖而别之惟字母之名乃襲華嚴之舊爾四十二母
 梵音也三十六母華音也𩀱聲疉韻天&KR0284之自然知
 音者區而別之雖東海西海言語不同而其理可以
 共喩然而三十六母兼取南北之音先後有序較之
[016-16a]
 四十二者實爲過之世謂見溪羣疑之譜出於華嚴
 者𡚶也
   嘉靖七子攷
明嘉靖閒濟南李于鱗倡爲詩古文社吾鄕王元美和
之而謝茂秦徐子與梁公實宗子相吳明&KR0056羽翼焉當
時有七才子之稱然于鱗元美集中但有五子篇初未
有七子篇也元美初登進士與李伯承論詩相契及官
刑部與吳峻伯王新甫袁&KR1755善結詩社猶未與于鱗相
知王李之定交實由伯承介紹焉厥後伯承峻伯諸人
稍散去而茂秦子與公實子相先後入社于鱗乃作五
[016-16b]
子篇彼此互有倡和名雖五子實則六人其後明&KR0056
社元美與之書云欲作廣五子首足下矣繼而茂秦與
于鱗有隙於是更定五子去茂秦而登明&KR0056仍六子也
當明&KR0056入社之始茂秦猶未絕交當時因有七子之目
未幾公實卒而余德甫張肖甫繼入元美謂吟詠流布
人閒或稱七子或稱八子吾曹實未嘗相標㮄也然元
美寄明&KR0056詩云海內居然七子名贈肖甫詩云七子翩
翩共鄴游座中君豈減應劉又云當時七子大名齊誰
似金甌出御題其&KR0103德甫墓誌亦有寘公於七子中之
語又輔國將軍拱樹墓志云余德甫爲尚書比部郎郎
[016-17a]
有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宗臣及余世貞者與
德甫相切劘爲古文辭有譽死而得張佳允名藉藉一
時或以比鄴中七子則元美亦自言之葢自茂秦公實
二人一擯一死遂以德甫肖甫補七子而舉世無知之
者矣伯承峻伯元美入之廣五子之列新甫晚年&KR0103
通鑑不欲以詩名家&KR1755善亦無聞焉世所稱者獨七子
而元美之才實高于鱗數倍王元馭云嘉隆之閒與公
結軫而起者皆以公重非能重公朱錫鬯云當日名雖
七子實則一雄此公論之不可揜者也七子之年元美
最少于鱗長元美十二歲子與長九歲公實長七歲明
[016-17b]
&KR0056長二歲子相長一歲茂秦齒最長長於元美殆三十
餘歲德甫與于鱗同歲惟肖甫少於元美一歲元美以
萬歴十八年庚寅冬卒年六十有五所謂七子者獨明
&KR0056尙存餘皆物故矣它書謂元美萬歴二十一年卒者

潛研堂文集卷十六 門人吳嘉泰校字
[016-18a]
[016-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