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CBET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十定云有一蓮華盡十方際者證上狹不礙廣也
而不妨外有可見者證上廣不礙狹也。」


【鈔第十無礙輪等者疏云三輪攝化皆自在故又
得十無礙滿佛果故無盡大用一一無礙皆悉圓
滿能催伏故尋初後際不得邊故當第四十三卷
佛子下疏云等覺菩薩過前十地故窮十方際眾
生見者下疏云自內而觀量周法界自外而觀許
眾生見斯乃即大之小。
▲鈔七十七下不動下狹
[030-0315a]
也普詣下廣也明此樓閣是具廣狹無礙德者之
所住處七十六下疏云令身難思謂不大而容十
方故形不喻本即量同空同體廣狹身容十方受
生宮殿即異體廣狹。


鈔是故或唯廣等者承前所說以明六句習觀行
人理應自淺之深初句事望於理即非異而非一
云事如理而廣二廣後不壞本相故狹不同直明
事為狹故深於廣三上二俱存四互奪雙亡以廣
即狹故非廣狹即廣故非狹五頓解前四前之四
句雖次第解解未造極不與解名六絕前五方為
真行若解不絕妄想未忘真行不起難逃無記然
須解成行行起解絕問十門無礙何但廣狹等四
門作句答雖皆無礙於義各別餘無可作句數行
相故不作之。


鈔以古十玄等者即至相所立賢首下出廢純雜
之意一行長行與餘行各別云單約事故昔賢首
廢之今欲下清涼會取言即事同理下如即此事
華同理而遍故不唯廣義亦可名純不壞相故不
唯狹義亦此一法與餘多法異故故得名雜則亦
下結也。
▲鈔如以入門下則十對體事皆入名純
不壞十對等法名雜故純雜無礙。
▲鈔如妙嚴下
引證也餘同生異生眾各得一解脫門唯普賢得
不思議解脫門故疏云數過圖度理絕思議故問
此既隨人所得復何相預名無礙耶答疏云諸眾
[030-0315b]
各一解脫猶如百川入海今普賢以總入總如海
入海同趣如來智海融無礙故況具十所以何有
不融之法。
▲鈔慈行童女下疏云知眾生根令其
調伏慈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故謂童
女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
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般若普莊嚴者一由般
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報無
所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趣色即其義
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
莊嚴無盡故經云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
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切嚴
故名普嚴即純雜無礙義或可各以異門雜也所
入普門純能所契合即無礙矣。
▲鈔我唯知此下
各前友自謙知一謙德之柄故無不行者也推他
後友知多令善財勝進求學故能推所推云自他
雖異但示軌後徒實則諸友一多並曉故云然屬
一身有本云一義或通也如大願精進力夜神所
救獄囚即賢劫千佛等尚云我唯知此教化眾生
令生善根解脫門如諸菩薩廣說眾德乃至云我今云
何能知能說等次指嵐毗尼林神令善財進求等。


▲鈔又善財下善財一身為純普獲諸友解即十
住行即十行德謂十向證謂十地等雜也故純雜
無礙也。
▲鈔並通單約事明者若約行如上純雜
無礙而說即事事無礙若約純雜各異而說便是
[030-0315c]
單事故云通也言然通德相者如上明業用皆由
德相本然故故通德相也。
▲鈔若准下即第九迴
向疏鈔云一由離凡故不為生死所縛以出小乘
不著二乘二離六識取不縛外境離第七執不著
於內三離現惑縛無所見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
執空著五無惑障縛無智障著皆縛麤著細由此
皆無即名解脫又作用自在名解脫於一門中示
現經劫無盡普現其身於一切佛前純也於種種
門中示現雜也皆無礙故迴向一行既爾萬行例
然。
▲鈔萬行例然者即約行說等者由疏中會於
純雜約事華上說故此句例於萬行也以至相所
立此門唯約所說故次前鈔引數段經皆約行明
純雜也今雖會取然亦義通三意故正立廣狹門
也言如一施行下般若論偈云檀義攝於六資生
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謂六度中第一即資生施第二
第三即無畏施四五六度皆名法施故云爾也。】


「疏是故鎔融者鎔者鎔冶即初銷之義融謂融和即
終成之義以理鎔事令事融和故約義料揀乃有四
句對心以明而有六句。」


【鈔即如理之徧等者即能如之事具廣容普徧二
義故言例上廣狹者大體同故。
▲鈔一或唯入下
若對前廣狹廣狹則單廣單狹等此以一入於一
切則復也三即一入多時即一攝多俱存前二句
故四以一入多即一攝多故非一入多也以一攝
[030-0316a]
多即一入多故非一攝多也以雙奪前故五或具
下以解心具了前四為境故六或絕下心與境冥
智與神會冥心遣照方詣斯境明唯行能臻非解
境故又上真行行即是境行分齊故前解所緣名
境解之境故。


鈔以一佛土等者一入多也十方土盡入於一土
多入一也世界本相下明雖互入而歷然無比下
推歸佛德。
▲鈔即當華藏偈云下疏云一多互入
入而無入入則壞緣起不入則壞性用又要不入
方能入耳又約體本空無入約相不壞如本無差
以性融相故得互入無等與前無比皆屬佛故。

鈔普賢行品下疏云事隨理融本來即入智了法
爾無境不通。
▲鈔離世間品下十種無礙用者謂
眾生無礙用國土境界
神通神力後九皆云無礙用上皆普
慧問也普賢皆答十義今即答身無礙十中文也
經云以一切眾生身入己身無礙用以己身入一
切眾生身無礙用等。
▲鈔六十云下是通讚十方
菩薩德行中文上字應是十字。
▲鈔入一切無諍
境界者經云以知諸法性無生無起即法性融通
之意自在無礙豈有違諍耶。
▲鈔十行品下義引
上半下半各是一處之文也。
▲鈔如是等文多約
業用者以前經文有能令等言云多約業用或通
下若非本然用豈能爾業用繁興豈離法性此則
[030-0316b]
實義或各下通釋如前無比功德故能爾者即局
德相無礙用下即局業用以汎消顯文可容爾故
至理實義可以意得。


鈔謂上來約一華葉下對前揀異也謂上作六句
攝入相間一異然謂是一葉望餘一切但有一入一
二異言多入多攝之義者此有三釋一云多入釋
上一攝一攝即多入也多攝釋上一入一入即多攝故二云前文
雖但說一重影取多入多攝亦有六句如前一入
一攝六句可知今方重料揀也三云但後來傳寫
脫一無字耳應云上來但有一入一攝無多入多
攝今欲顯多入多攝故分二種四句也言今更對
餘一多者謂上能攝入唯一所攝入唯多今能入
能攝亦具一多所入所攝亦具一多故云餘也或
可上約一華望一切說今更於一切中別取一佛
或一菩薩名餘一也多佛多菩薩等名餘多也
▲鈔如前初
句者即前六句中初句也此一切言但除一華葉
為能入餘法皆為所入少分一切也即交絡說第
二句但翻初句亦交絡說第三句即相梯說第四
句此兩箇一切亦少分一切復狹於前此第四句
既非後一多雙亡例下相即應第四句後加一入
一多多入一多一多入一一多入多為八句也次
互攝中准此加之例准亦應有解行境而但解攝
入絕攝入不解非攝非入不絕非攝非入乃文廣
而義狹也約智則容有此不但精通最初六句何
[030-0316c]
須廣明餘義。


鈔今攝亦四等者約己以攝他而說即是容義能
容即所入所容即能入故一與一切各有攝入二
能彰入時不彰攝明攝時不明入故攝入各有四
句也。
▲鈔此二重四句下問初作六句前疏總指
但云思之此二重四句疏何別說故此答也。


鈔是相即義等者以一華葉廢己自體全是彼所
即一切法彼此為一是相即義言以上相入下對
上相入以顯相即異於相入也如兩鏡下喻也問
既但力用交徹體元不入何故前鈔云入門則一
切皆入答以用互入是先已許而喻諸法各別亦
互入故此則將其所易喻其所難如日以火珠為
體影現鏡中而能出火若但是影何能燒等諸法
體用何能思議故十定品山間山上日影喻中經
云但此日影更相照現體性非有亦復非無等。

鈔今此下正明相即已無體者全是他成離能成
外全無自體故言無是能成故名有體一切法皆
互有能成所成義即緣起門意彼此全一是相即
玄門義言亦如下舉例釋成法界觀云如波動相
舉體即水故無異也豈待波無然後即濕當知言
廢義極深玄。


鈔初句結前等者結前段所說即義含於四句之
義言亦由一多相即下通難也難云疏言一多相
即此上三句於中含之可爾何有第四非句耶故
[030-0317a]
此答也雖是俱非之句亦由一多相即互相奪故
方成此句。
▲鈔然約同一類法下前則總該一切
是總意也已下或同類法相即異類法相即皆是
別義例此可知者例上總意四句六句可知言復
應下例前相入中重料揀也具足應云先相即四
句後相攝四句以此門所即者為有體能攝故准
此前相入門例亦應有同體異體攝入之義。
▲鈔
以今下問既應有同異類義及例前相入二四句義
疏何不廣說耶故此答也疏但約一華葉望一切
法相即故略不言問鈔中何故却指例耶故下結
例下答也以下第三結例成益中云舉華既爾一
塵等事亦然故知具上同異類及四句等。
▲鈔或
復有六下於前第四一切即一切或一切攝一切
後加單復相望四句亦應此後有解行境故為十
也雖具二種十句而義狹於總意六句謂但解即
絕即而不解非即不絕非即等思之可見故云並
不出前總意四句䟽所作者故疏不例也。
▲鈔多一既
爾下別例一切法也問既大小相即豈不濫廣狹
門答此明相即無礙彼取廣狹無礙故不相濫。

鈔然刊定下彼將自所立相即德玄門揀異自所
立同體成即德相即德如異體成即德如同體若
爾下不取即義但難同託事也今疏下據其即義
却難歸相即門也故同體成即德但當相即門中
同體一分之義故於此門特分同異體耳。
[030-0317b]


鈔即十住品等者即第七不退住中文也故云為
不退人疏鈔云約事事無礙有同體異體義由文
成義則文全攝於義由義成文則義全攝於文既
言下總釋顯明異體密含同體。
▲鈔初發心品下
亦義引疏云知心性故與佛平等即由唯心所現
故得然也。
▲鈔七十八下疏云具云迷帝隷此云
慈即其姓也然有三緣一由過去值大慈如來因
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
母懷時有慈心故餘如教跡解行在躬中釋。
▲鈔
又如菩薩下文處蓋多總指一經上下如十忍品
云菩薩雖不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
等。


鈔若攝他他不盡不現等者總有四義一不盡不
同相即不現不同相入處兩中間方是隱顯門二
故至相下如第一錢為能即義顯二三至十雖各
有能即義隱不彰然即字有二義一能即能攝義一之當體即是餘多之法更無
別餘之法一是能即能攝名顯二能即所攝義一即在餘多法之中一是能即所攝名隱今是初義後作
句中是後義也三亦如下以見不見明隱顯義上皆異體

隱顯四亦如一人下即同體隱顯十地鈔云言六
親者即父母夫婦兄弟之親也若父母望之子顯
餘隱若兄望之弟顯餘隱餘亦如是由此隱顯下
結釋也顯俱則下遮非也然隱顯下顯正也並可
知。


鈔二句數料揀等者但依前段四義中初義作句
[030-0317c]
此有兩重六句一例前相入則一此一華攝多即
一顯二彼多攝此一華即一隱三一華即隱即顯
合上二故四非顯非隱具四絕故五二一華攝彼
即此顯彼隱二彼全攝此一華即彼顯此隱第三
句下謂此一葉正攝彼一切法時不妨彼一切法
攝此一葉故則一葉亦隱亦顯一切法亦隱亦顯
以合上二句故泯即第四句下文中但泯一顯多
隱足顯一多隱顯俱泯文巧略故若具釋者此攝
彼為顯時則此顯彼隱即是彼攝此故此顯則泯
也隱取彼攝此時則彼顯此隱即是此攝彼故則
彼顯泯也彼為此攝為隱則彼隱此顯即能攝此
故彼隱泯也影取此為彼攝為隱時則此隱彼顯
即能攝彼故此隱泯也故是一法與一切各非隱
非顯義以奪盡第三句故。】


「疏下云東方等者賢首品文云疏約菩薩身不分謂
在東之身即是西身所以爾者以所觀之法事隨理
融隱顯自在故。」


【鈔以此但見等者證前四義中第三義於眼根中
下亦賢首品文其即是顯即是隱古人釋詞言例
上可知者例上見入定為顯不見起為隱也。


鈔暗處為隱等者隱其明故為隱以喻彼為此攝
為隱又暗處有明下上但一重隱顯義今明處為
顯明義明下有暗隱而不彰暗處為顯暗義暗下
有明隱而不彰此喻亦以見不見明隱顯如東方
[030-0318a]
入定入顯起隱西方起定起顯入隱一半明如入
一半暗如起而俱有隱顯可知前法說中不說此
義隱略以明也。
▲鈔亦如下引文則見下釋義此
則佛體非隱非顯能隱能顯應知言徧亦難思議。


▲鈔十定品云下亦引文則見下釋義如月輪者
阿含經云其城方正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然
等。
▲鈔摩耶下義引亦隱顯下解釋言例有一顯
者於此一處為母顯也言若約智幻者摩耶證幻
智解脫門故極位則位寄等覺故。


鈔一所含微細猶如芥缾者雖舉於缾但取芥為
所含以稱性故云微細以毛孔下僧祇品文謂諸
剎若不微細應徧塞於毛孔今既諸剎不徧毛孔
顯所含微細也二約能含下亦以稱性故能含諸
剎故云微細三難知下亦稱性故難知也言法法
皆爾者釋相容字然此門唯一含多今云法法皆
爾者謂上一能容含多既爾餘之多法一一能含
多亦然也一多不壞下釋安立字。
▲鈔初即晉經
者於一塵中等一段即晉經文也又於一毛端處
下義引唐經正文即第十迴向偈也言普禮下舉
世暗冥佛能明照故如燈也普禮之言菩薩正行。


▲鈔第九迴向云者牒疏第九迴向四字中所指
經也經正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成就普賢深心
方便於一念中現一切眾生不可說不可說劫念
心疏云以契理深心故於一心能現多心。
▲鈔十
[030-0318b]
微細下牒疏微細二字中所說經文也有以疏中第九回向
微細為一句讀而以疏文但指第九回向中十門微細容持甚深德一段之文者義雖稍通然詳鈔意是
兩處文故各別引當以鈔文為定也即離世間品菩薩有十種甚深

微細趣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心乃至灌頂地
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初生童子地
王宮出家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法
般涅槃九從三至九皆云在母胎中示現在母胎中示現大
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
別門十具如教迹中說言通德相業用者此十若法界緣
起實德即德相門若約對根而現即業用門。


鈔然刊定下彼開賢首所立微細門以成相在德
微細德言而自下刊定自揀此微細別於相在也
若爾下清涼難謂但當法上齊具一切名微細爾
者此一切法下雙問若是下雙關難之言德相之
中則無微細者謂汝刊定德相之中無微細也汝
何立微細耶言若是真者下假設縱彼為難也其
實一法之中豈有真實自一切法離法界法外耶
又同時門豈是一法之中別自有一切法耶故知
但且假縱彼為難也實唯以彼自釋微細門亦名
普門故成濫同時也七十七中下彼自引證既言
下結難濫也若言下逆遮彼救恐彼救云其微細
門但攝同類一切諸法不攝體外異類諸法豈得
同於具足門耶故此遮也如十微細下引教難也
言況一塵中下亦遮救也恐彼救云八相雖異同
[030-0318c]
是果德應現豈非同類故且置之況一塵中現一
切法豈非異類即上疏中所引晉經也問前引文
云一切國土與塵同是依報亦是同類答正報中
塵豈不能現耶言明知下結明知別體別體相望
相在即是微細是故古德下明微細相容則知異
體相望說之以彼立相在依此微細開之故此上
廢己從他難也設此下復縱設許此微細門不攝
彼相在即是相入門中所收如前列名中及釋相
入門中已會言設有小異下復縱其相在是異體
微細是同體有此小異奪云皆賢首本微細門中
收之以彼元依此門開故問此門何不立句數答
此但有一容多故不立也。


鈔第九因陀羅網等者妙嚴疏云具足應云釋迦
提桓因陀羅此云能仁天主又華藏疏云謂帝釋
殿網貫天珠成以大珠當心次以其次大珠貫穿
匝繞如是展轉遞繞經百千匝若上下四面四角
望之皆行伍相當喻諸法重重互現以為境界。

鈔一華一塵下總釋諸法皆能含攝故言何有一
法下既皆稱性何有一法而不為能攝耶何有一
法而不為所攝耶是故能攝所攝互攝重重言欲
令易見者謂盡理應以一塵稱性攝餘一切諸法
諸法亦須稱性復攝一切諸法以辨重重今不爾
者以塵對法散漫難見今欲令易見耳以一塵望
餘塵以辨重重耳言猶如鏡燈者如一方鏡一圓
[030-0319a]
鏡相對中置一燈方鏡中現圓鏡影重重無盡及燈
影重重無盡圓鏡中現方鏡影及燈影重重無盡此但況重重互

現之義也故下疏中以喻重喻以鏡燈喻帝網以
帝網喻玄門取己見邊況所未曉故。


鈔一珠現於多珠等者然此義未成重重今以對
前一珠現萬像只是一重此一珠更現一切珠及
一切珠中萬像故方成重重之義如文可見。


鈔即是初地等者疏鈔云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
恒敬事聽受故文云下明疏中但義引耳言又發
者初地菩薩發十大願此當第六故致又字願一
切世界者總也廣大下別別有三相一一切相於
中又三初明分量廣是小千界大是中千界無量
是大千界次明體質麤妙謂報應等殊論云細者
隨何等世界意識身故無色界為細麤者隨何等
世界意識色身故下二界為麤後亂住下安布不
同亂則不依行伍倒則覆剎正則仰剎入則攝他
入已去則為他所攝行則往來不住故如帝網正
喻於此一如帝網差別即真實義相土土同體不
守自性互相涉入如彼帝珠故名真實三十方下
無量相謂前二相周徧十方又上說不盡故結云
無量大菩薩藏經說虗空中世界重數多於大千
所有微塵但由業異不相障礙一處重重尚爾況
復橫周上皆所知智皆明了下辨能知若真實義
相唯智能知餘一切相可現眼見如帝網下論牒
[030-0319b]
經也即真實義相者論釋義也意明下鈔詞轉釋
真實義相是土體及性相相融世界實爾云真實
義。


鈔然刊定下彼於賢首所立帝網門中開出具足
無盡德謂一一下乃至非約解脫等業用者俱是
刊定記文然從謂一一下彼自揀具足無盡德不
同帝網不同微細妙嚴下彼自引證彼自釋云下
釋前所引可知古德下清涼出賢首等意也初以
因陀羅網門收之若微細下復以微細門收之彼
正揀此二門今却以二門收之縱云下遮救也恐
彼救云微細則一法頓現無盡具足是當法出生
無盡所以異也故此遮云具足縱是出生無盡亦
不出於微細頓現之法界也言若細分別下下縱
奪釋成以彼說具足無盡是入一重無盡及出生
無盡如前所引小器出生非約頓現帝網則重現
無盡微細但一法中一切齊現豈非三門之異奪
之則但取無盡義同復於帝網本門中收故今依
賢首不分二別也。


鈔以重現之理等者法既深玄未可直解故經以
海會大眾先所了者帝網之事為喻顯之對於我
等翻成未曉故以鏡燈與佛重重互現之近事用
況深玄之旨也。


鈔二揀濫等者以門名顯法二字似有表法顯之
與表如眼目殊稱故恐相濫也以事下總指也如
[030-0319c]
衣表忍辱下引法華經釋成等言等取餘教如此
例者皆是所揀言即人即法等者雖言即字不取
即義但取依託一事顯無盡法界差別之法生此
無礙寂照之解以斯為門通於玄趣從無盡因下
緣起相由因也。】


「疏下文云此華蓋等者但義引經正取多因生一果
如一華蓋從無生忍等多因生故。」


【鈔彼有三段文含四義者下疏云菩薩興供中先
明行成依報供二十七句文分三初十句多因成
多果之供次八句一因成一果供後九句一因成
多果供應有四句多因成一果攝在初段以多因
能一一成故又初段即一切中有一及一切中有
一切次段即一中一後段即一中一切也今初十
句一時併舉多因後通成諸供以所生顯能生故句句皆云所生等
言出過諸天者勝故多故餘可知以經前列諸天供具今指
勝彼也

▲次八句下第二段引經皆因果相似疏云
一蓋以障塵度能除蔽二帳以庇廕若悲為佛境
華以開敷如覺解清淨三法忍和悅用嚴法身乃
至中超中間四句經云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
切寶鈴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徧
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
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下同今
所引疏云四演教網則震金剛之妙音觀教網不
礙文而見理五香氣聞而不見見而不可攬從幻
[030-0320a]
法見而不可取取而不可得知幻無堅以成堅法
六周徧法空是佛智身所依之境座之義也七摧
懈慢幢樹法勝幢八諸法如夢是佛棲託之所也
既以下鈔釋也。
▲後有九句下第三段引經言等
九雲故者經一切種色妙衣雲一切堅固香雲一
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
淨旃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寶蓋雲一切燒香雲一
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徧法界出過諸
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疏云第三無著下一因多
果供無著無生但一義無生約理無著約智此二
契合方成一因文中九句可知言應有下已上引
文准此義故應有多因成一果於四句義豈偏闕
此文不說者以攝在初段故今約多因下結歸緣
起相由義也況此下法性因也。


鈔金色世界即是本性者即目真如來覺自性名
號品疏云心性無染與緣成器為自體故言彌勒
樓閣等者經云善財入樓閣入已還閉見一樓閣
下百千樓閣彼百千樓中一一各現百千樓閣一
一樓閣前各有彌勒一一彌勒前各有善財疏云
見所證境此明樓閣全體即是理事依正主伴即
入無盡法門言勝熱等者疏云於五熱中成勝行
故體煩惱熱成勝德故不染煩惱成淨行故四面
火聚者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中有刀山者無分
別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高而無上難可登故投
[030-0320b]
身入火者從無分別智徧入四句皆無智故又釋
刀是斷德無不割故火是智德無不照故投身下
者障盡證理故即刀山為能證火聚為所證故此
火等即是法門不須別表現所用故稱性事故此
為甚深難解不可輕耳。


鈔故立具足無盡德不出於此者會解云據前總
指云其同體成即德乃此中托事顯法生解門但
名異耳乃至總結云並如下會若爾今合會同體
成即德而前標此結皆會具足無盡德者似與前
總指不同況具足德前第七門已會但恐後人悞
改之耳今詳鈔意前後意別前總指中以彼自釋
同體德云一一即是一諸法故同託事今以彼釋
具足德云但就當體即具無盡亦同此門一一事
法即是無盡之法故亦於此門會之故託事門會
其二德前雖結云並如下會未必所會與前同也
智者詳焉。


鈔三世區分等者即三箇三世區分各異與一念
復別云隔法上之十世而互相在無障礙故云異
成如九世之異因一念之異因九世成等互為緣
起相成故得互相在也言疏中但作下謂不說隔
法異成也。
▲鈔即離世間品下義引經文疏鈔云
前九別後一總三世各三故成九世未來是續起
法故未來未來名為無盡過去已起故過去不名
無盡現在即事可見例過去之現在故云平等過
[030-0320c]
未之現在非可見但對前後立現在名已上略消
經文言不言一念下即此一念現在是過去家未
來是未來家過去則自具三世現在因過未現在
中有三過去因現未過去中有三未來因過現未
來中有三故為九世本之一念故為十耳以一融
九雖九而常一以九融一雖一而常九九一無礙
沒果絕言假十圓融為九門矣言然依下敘昔義
當下總指言正在第三日者具三世故過去家未
來現在家現在未來家過去前望取二日具三世
謂第一日唯是過去家過去第二日是過去家現
在現在家過去後望取二日具三世第四日是現
在家未來未來家現在第五日唯是未來家未來
故有下結也義似下釋也下疏正云若依此釋進無九世之體退過三世
之數云何一念得具九世

▲鈔今但下伸正義謂如因下釋成
三世互為緣起故言法從因出下引證釋成謂現
在果法從過未因出以現在之因則現在中已有
過未也本是中論之文具云異因異有異異離異
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言餘二因二等者
謂餘過未二因過現及現未二例上現在可知也。


▲鈔即中論下解妨也妨云上所引者即是中論
破時果中有因因中有果皆成雜亂既不相有明
無定時今何將過以為德耶故此答也遣執成德
二義懸差若執三世定有性者尚不見無性之理
安知一中即具三耶今由無性方互相由成無盡
[030-0321a]
耳以病成藥豈不良哉其猶良醫以毒為藥。
▲鈔
廣如離世間品者上已引之彼復有一義云具緣
九世緣起相由如用九日而為九世互為緣起望
於一念亦互為緣起故德互相無礙。
▲鈔芳春等
者初學記云梁元帝纂要曰春曰青陽氣清而溫陽
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三春九春等夏曰朱明氣赤
而光明亦曰長嬴以征反朱夏炎夏三夏九夏等秋曰

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也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
商高商等冬曰玄英氣黑而青英亦曰安寧亦曰玄冬
三冬九冬等。


鈔非長亦非短等者過未各無量劫皆置現在中
故非長現在一念能容過未故非短離長短等分
別名解脫人智行斯境言此偈前文下亦是唐經
雖無量劫以通達故即是一念次句拂迹入玄末
句總結如十地下義引經文也。


鈔三揀濫者以刊定如時為所依體事雜濫疏家
以時為玄門故揀之也言斯亦有理者不違教理
故古意下出賢首等意然有二意一時是假法故
問十對事中位之一法亦是不相應行中次第一
義何為所依耶二又緣下恐濫外道可知。


鈔即主伴所由者緣起相由因也。


鈔其最後等者經說得百萬阿僧祇三昧此是最
後一三昧也疏云將說受職位分故一切智者佛
無分別智也墮在佛數如始出家墮在僧數而不
[030-0321b]
具戒不名大僧未具佛智仍名菩薩。
▲鈔又現相
品下義引佛放眉間下出現品文也又法界修多
下毗盧遮那品文也故隨下總結。
▲鈔若以下揀
辨此且約部帙以揀若餘經有詮圓教義處不遮
亦有主伴之義故教義釋法華云我有如是七寶
大車其數無量為主伴門今但為眷屬是此所流
故以隨根局不得却為主故即是伴類餘經准知
今言下互為主伴故然言眷屬者相親曰眷相順
曰屬即人眷屬法似於人亦得此名准集玄應作
四句一有唯主伴非眷屬如此方十住法門為主
餘方為伴以非附本相從故不名眷屬二有是眷
屬非主伴謂如餘經但與華嚴為勝方便故稱眷
屬不與華嚴俱時相帶圓融而起不稱為主伴三
亦主伴亦眷屬謂法界修多羅起時攝剎塵契經
同起與法界經為輔翼故名眷屬而主伴起復名
為主伴四非眷屬非主伴謂餘經相望或外典等。


鈔三重以例釋者前正釋中但明主伴不說見與
不見故此重例釋也謂此方法慧下若此方法慧
為主時必十方法慧為伴是故此方不得為伴無
主可對是誰伴耶此釋伴伴不相見言十方法慧
下十方法慧為伴時必此方法慧為主是故十方
法慧中有為主義不得與此方法慧相見此釋主
主不相見故此下覆釋此為主不與彼為主相見
彼為主下彼為主不與此為主相見影取此為伴
[030-0321c]
不得與彼為伴相見彼為伴不得與此為伴相見
然為主須一為伴容多言餘如教迹中說者上來
所引隨一一法皆有主伴明知教迹且約佛菩薩
說法儀式以明主伴也。


鈔謂上廣說等者若汎說時隨其一門總依十對
體事以明無礙今歷別以論乃唯約事華為總門
具餘體事為同時乃至主伴門又此事上有教義
別為門具餘體事為同時門乃至主伴門等乃至
百門皆以事為首問既言一切事同時具足則理
等諸法不在此中同何有十對具足圓滿答現相
品鈔云凡舉一事必具十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
汎明一法一一圓收准此則一事法圓收一切教
義乃至感應皆圓收一切然為門各別故不相濫。


鈔第二以事所依等者已上於十對中唯說一事
不說其理餘之九對相合說之以理為門義沉隱
故且略不說。


鈔例能依玄門亦成千門者問前體事為首有一
千玄門今以玄門為首應有一千對體事何故亦
成一千玄門答前體事別別為首乃有一千玄門
今以別別玄門望十對體事則成千玄門且欲展
玄門至無盡故言具同時教義等者此以玄門為
首故與前別有本云教義同時等者傳寫誤耳或
順亦成千門之義思之言又前分總別下揀前後
不同也前約十門次第行布今約十門緣起圓融
[030-0322a]
各是一義故。


鈔言重重取者下有其二義重重取之一者如初
門中下約其玄門重重取之言初門中具十者如
同時門中具十箇同時教義乃至感應也十中取一同時
教義亦須具十對體事十各具十故成百門如同
時教義具百既爾餘九同時具百亦然故具千門
以緣起法互不相離故言如一既爾千門各十亦
然者上千字下十字彫寫者誤應上是十字下是
千字云十門各千亦然意云其同時一門具千既
爾其十門各千亦然例上可知言十千之中下盡
理總言也如一千錢下正喻總義上釋初義竟言
又重重下第二意約體事重重取之也以十對中
如事有多事一一各說十玄乃至感應各有多種
一一各說十玄彼復更相涉入以成無盡。】


「疏於此千門等者始終備曉曰圓窮微洞奧曰明顯
了之言但釋明義或究竟名了亦釋圓義則觸目對
境常入法界重重無盡之境。」


【鈔以是等者但隨一一各具德無盡此猶是入法
之門唯普眼下毗盧遮那品疏鈔云一眼即具十
眼融無障礙眼外無法方真普眼以諸緣發見即
緣各為眼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故全色為眼恒見
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非我離於情
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
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
[030-0322b]
而難准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隱隱照
之遂重重然言上智能入者問既上智能入則中
下無分答善財既見文殊令憶宿世善根則知前
已修習方成上智安得自欺恒守中下勝進不已
乃至極位矣。】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


音釋





音地互也


音粗不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