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CBET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又此四教由三觀起等者由依假空中淺深法門
及其觀行優劣不同起言詮說亦有差別乃為四教。」


【鈔然依中論三觀之偈者出其所宗也止觀第一
云智者師事南岳南岳事慧文禪師文師用一心
依釋論是龍樹所說即以龍樹為彼宗高祖師也
是則智者已前但傳觀而已依觀立教智者方周
故但云天台四教也。
▲鈔三離合用之等者只用
初二句成初二教名離通用四句成後二教名合
若爾何以次文今合初二句成初二教答對四句
各別故此名合若對後通用四句却名為離言如
云從假入空下牒疏此直語因緣所生色心等為
假入析之無體方為即空或說色心等從緣故假
無性故即入空言義同下以此師所立之義同彼
論文下皆准知即離用也從空入假者下我說即
是空入亦為是假名此空後明假深於空也即從
空出假權實施設故不同藏通二教直語因緣所
生為假復從假入中此次第入故為別一心俱入
[020-0239c]
故名圓故云通用四句為別圓二教也問中論此
偈為是何教中收答是圓教兼餘教義似此例者
豈可定判。


鈔言從假入空析體異者下已上總明大意此下
別消疏文謂觀下總標云何下徵釋初析色中有
二初總相分析一色蘊為十一分故色蘊空又於
下別相析法為空謂觀一眼清淨色根能造四大
所造四塵離八微外而無色根百法鈔云且能造
中地大極微未來世中而有無限各各別住若為
能造時便遷至現在七箇合為一微而有方分作
用俱起方名能造地大既爾餘三大亦然所造色
香味觸皆爾如色塵極微未來世中亦有無限各
各別住若合為所造時便遷至現在七箇合集一
處方名所造色塵既爾餘三亦然每造一塵時便
有一具四大至如欲界一小色法有一百四十箇
極微所成且如所造中有四塵每塵各有七極微
成四七二十八又所造四塵每一塵中皆有一具
四大每造一大中有七極微成還有二十八四具
四大足成一百一十二兼前所造二十八箇極微
足成一百四十箇極微而言微者是極少義或有
頌云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此為八微今析故
成空說此觀行之言名為藏教。
▲鈔若云因緣所
生下謂此色根向若有體不應假緣方有既假緣
有故知性本自空何須分析方始空耶故云即空
[020-0240a]
問此中何以離用初之二句成藏通二教不合用
四句耶答藏教明因緣生法猶是假有更深推究
要析盡方得名空即成之義尚且難成況空入假
等耶是知藏教正唯初句兼次句也復何能入三
四句耶通教雖體達即空亦無任運施設權宜化
用之假雖有中名終歸空理故弘決志云許有當
教假中二名未見別理唯成但空等。
▲鈔三觀迤
邐者次第觀察展轉造極言動寂無二者約能觀
心遠離空有者約所觀境所觀遠離空故能觀心
不沉寂所觀遠離有故能觀心不動亂不寂故雖
廓爾無相而應動無方不動故雖嚴土利生而畢
竟無相依次第觀察之法門以言宣說故故云別
教。
▲鈔三觀一心下以無念之一心寂照居懷三
一互融而俱存三一雙亡而無在一心通達既爾
念念皆然依圓融觀行法門以言顯示故名圓教
止觀云為破二邊名中為破次第三觀名三觀一
心實無中及一心定相。


鈔餘師或云等者劉公等慈恩慧觀等光統等如
次配云皆局定一經故為所揀故彼師云下此約
部帙具教多少言三藏但者小乘經設說大乘之
義亦多分小乘義相故名為但即阿含等經五部
等律俱舍等論但名小教故法華玄義云三藏客
作但是方便唯半不滿釋經中客作賤人等意以長者引之方便且令客作
不得昇堂喻如來隨機方便等言方等對下對小而存愚法玄藏

[020-0240b]
云方等彈呵則半滿相對言般若帶下廣慧之小
大品領教帶半論滿半則通為三乘滿則獨為菩
薩言華嚴兼者以彼宗迷華嚴一分行布之義謂
兼別說圓也言法華無復下以正直捨方便但說
無上道故唯圓教玄義云法華富財廢半明滿若
無半字方便調熟鈍根則亦無滿也。


鈔淨名云下言是身無常等者決擇記約生老病
死配之緣初起名生本無今有故無常也老奪盛
色故無強也病為疾苦所侵故無力也死來滅壞
故無堅也此約麤事無常亦云一期無常言速朽
之法不可信也者此約細相無常亦云剎那無常
若悟此生滅無常得四沙門果故即藏教義也言
不生不滅是無常者天台疏云若了諸法非生非
滅橫計生滅故以四句檢生叵得即無有滅是則
不生不滅即無常義餘義如前言富樓那章等者
非富樓那為諸比丘說法時淨名責云唯先當入
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喻如小法置於寶器
喻如大根無以瑠璃喻小乘法也同彼水精喻大乘法乃至淨名
入定令諸比丘自識宿命皆發大意等正別教也
反顯大法小根不預故言須菩提章下斷婬怒癡
乃聲聞也與婬怒癡俱乃凡夫也大士了婬怒癡
即是涅槃所以不斷不俱又即性故不斷即相故
不俱是則斷之不斷不斷之斷方為真斷也言不
壞於身而隨一相者以聲聞人由滅諸見方同無
[020-0240c]
相故大士達身見空即是一相也又理不礙事故
不壞身事不礙理故隨一相言不滅癡愛等者聲
聞以癡曀智要滅癡以方明以愛繫心因除愛而
方脫大士了達癡愛性空即明脫也又明與無明
性無二故不滅癡而起於明了本無縛真解脫故
不滅愛而起於脫又彼疏云不斷等二句了惑即
性為集諦不壞等二句悟陰即理為苦諦不滅癡
起於明漏即無漏為道諦不滅愛起於脫縛本無
生今則無滅為滅諦也是為無作四真諦圓教義
也而抄言等者等取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
脫不縛以真隨妄緣而即性故得解脫亦滅諦也。


▲鈔般若部中唯有三教下問前云般若帶小說
大既是帶小豈無藏教耶答般若帶小說大小是
通教之小非藏教之小故無也有通教者三乘皆
學般若故有別教者雖廣說佛德二乘無分故有
圓教者有色即空等義故。


鈔涅槃十仙果證羅漢者彼經三十九及四十云
闍提首那等十仙外道聞佛說常樂我淨聚眾白
阿闍世王王領外道同見佛論議各各詞屈求法
出家十仙者一婆羅門闍提首那二梵志婆私吒
三梵志先尼四梵志姓迦葉氏五梵志富那六梵
志淨名七犢子梵志八納衣梵志上八皆證阿羅漢果九弘
廣婆羅門發菩提心十須䟦陀羅亦證阿羅漢果彼疏云初二
人邪見外道說涅槃法為無常故次二人我見外道富那及淨名邊見外道犢子是疑
[020-0241a]
心外道疑道有無并疑得者納衣是自然外道說一切法皆自然有亦邊

見攝弘廣及須䟦戒取外道弘廣執取乞食為道
須䟦執取苦行為道問既皆外道何以速能得道
答止觀云若福德法昇天甚易取道則難見是慧
性沉淪亦易悟道甚疾。
▲言具於四教者會解十
仙一發大心然從多分云皆證阿羅漢果即唯當
藏教餘略不指寂照則十仙之中自具四教謂淨
名梵志求法佛說捨故不造新是人能知常與無
常梵志云已知已解佛徵云何知解答云故名無
明與愛新名取有若人遠離無明愛不作取有真
實知常無常半月後得羅漢果即藏教也須䟦陀
羅求法佛答一切法皆是虗假隨其滅處是名實
相乃至三乘觀故得三乘菩提即通教也弘廣婆
羅門問法佛答云八聖是真涅槃是常如一城無
孔竅唯有一門其守門者聰明有智善能分別可
放則放可遮則遮城喻涅槃門喻八正守門喻佛
婆羅門言如來善說微妙法義我今實欲知城知
道自作守門乃至此賢劫中當得作佛此別教也
犢子梵志問法佛答若人修習止觀得十地乃至
首楞嚴三昧此云一切事竟楞嚴抄云此之三昧能觀三科七大等諸法皆如來藏故
云爾也無上菩提此圓教也。】


「疏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者上以義類分判一代時
教今又判一代時教有四種化生儀軌法式此總判
部帙漸說頓說等言收之者以此四儀收前四教故
[020-0241b]
頓儀收圓別二教餘三儀各具收四教然智者於妙
玄初亦同南中諸師唯立頓漸不定三教後方開於
不定復成祕密故有四義問探玄云一三藏教亦名
小乘教二通教亦名漸教三別教亦名頓教四圓教
亦名祕密教其故何耶答復是一理亦但傍義立名
雖有六度菩薩說在小乘故從藏入通名漸別望直
入大乘名頓圓以聲聞如聾如盲故名祕密無執一
文為定也。」


【鈔二始從鹿苑終至[鴳-女+隹]林三乘一乘並稱為漸者
此與四教儀異彼云漸教者即以阿含方等般若
為漸教不至法華說法華云開前頓漸會入非頓
非漸等今鈔意者天台頓漸二儀既用前劉公等
義劉公所立漸義本如是故又況智者妙玄第十
釋漸教相云如涅槃經十三云從佛出十二部經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
從般若出涅槃如此等意即是漸教相也又始自
人天二乘菩薩佛道亦是漸也即以五味皆名為
漸故至涅槃皆稱漸教不入則四化儀教收經不
盡也。
▲鈔然此二教下問此頓漸二教本是劉虬
所立何故疏云同前岌公故此答也意云以南中
諸師於頓漸外加不定以為三教已復於漸中開
之初開有三對唐三藏等故云初開之謂有相無相常住即是
岌公所立此開漸儀中所收藏教同彼有相通教
同彼無相別圓同彼常住以常住教有圓融歷別
[020-0241c]
二儀故劉虬所立頓教岌公亦許立之若指劉公
頓義可同漸中既分五時義乃多別故云漸頓如
前岌公或可劉公唯頓漸二教岌公兼有不定今
天台亦有不定故唯指同岌公頓漸也立不定教
唯有多師然漸中開合岌公首有名字故指同也。


▲鈔而與前不定不同者前約時前後大小不定
此約隨說一法二根互聞不同即本質教不定大
定小二根互知影像亦不定也互不相知者但影
像教上有祕密之義也問若大小互之何有別教
答聞小者但總相知彼人聞大何能委知其法門
縱許皆知自亦無分問大小互不知何有通教答
聞大者一類通教法門不遮廣慧二乘亦修學故。


▲鈔大師判教本意如是者以荊溪禪師已來但
以法華為非頓非漸故於今宗大師本意也後來
宗徒失天台之本意也致使四儀不收盡一代時
教也。
▲鈔又詺圓教亦名為頓者此約化法中圓
即頓以非漸次歷別為頓即圓融之義名鈍故彼
釋名云圓謂圓明乃至圓頓同前故名圓教若化儀
中頓不得即圓唯是頓義也言止觀云者證成圓
即是頓以彼立三重止觀一漸次二不定三圓頓
釋第三云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
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等皆華嚴
賢首品意也。
▲言華嚴為頓頓者上頓字化儀下
頓字化法圓即是頓義也。
▲法華名漸頓者漸字
[020-0242a]
化儀頓字化法亦圓即頓義也以是下釋成可知
然法華補注義師破此義云根本聞是法華一乘
圓頓止觀清涼棄之別立華嚴名為頓頓形斥法
華謂之漸頓遂立三重止觀之外別立一種頓頓
觀門乃棄於法華根本之實而隨華嚴兼別之權
抑實揚權何有利益以天台判四時頓漸並是所
生枝末之法清涼不曉却立華嚴以為頓頓豈非
乃是隨於末見耶又華嚴歷別及以圓融經文顯
然妄謂頓頓一槩圓融法華開顯微妙一乘謬言
漸頓劣於華嚴上全是彼破文會解評曰義師為曾見此
中頓頓義故作此破者是不曉清涼之意可謂大
無識度也若曾不見此文而破者妄生破斥無根
之談是可笑也此中清涼出汝天台大師之本意
何曾自教中別立頓頓觀門頓頓觀門却是汝自
宗立也若清涼自宗華嚴圓教具圓融行布同別
二門十十無盡汝宗三觀三諦之圓尚但唯得同
之一門況欲與之齊耶今明頓頓是汝宗大師本
意以汝後人不識汝大師本意以法華為非頓非
漸故特出大師本意爾何以妄救耶又汝若以華
嚴為末者玄義辨二經十異竟結云種智法界等
無差別豈以華嚴法界無末耶又智者既以華嚴
為頓教餘經為漸教開頓說從華嚴開出漸教令
漸入頓會漸還入頓教即法華也又判漸教五味
皆漸涅槃在法華之後說正當第五味豈非法華
[020-0242b]
亦漸耶若法華非漸屬何化儀所收若言化儀唯
收枝末者則四儀有攝經不盡之失法華亦有無
化儀失也當亡情體之。】


「疏義似小濫者約刊定意教義實有濫約下會通故
云似也。」


【鈔特違至教失者即法華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
學者。


鈔文有四節下一出三藏下通濫涉大乘失特違
至教失二立三藏下稱通濫涉大乘失及不定失
三明後三下通大無三藏失四明不名下別通不
名小乘難也已知總意次別消文。
▲言濫涉之失
不在於己者此但假設出意若作此救亦未免過
故前云正許初失以難中故今推過不在己者以
依二論故。
▲若有難言下二師異說一云言隨自
宗者隨小乘自宗隨他宗者隨大乘他宗以大乘
傍呼彼小乘名三藏非共許名也一云自宗即大
乘自宗呵彼之語名為小乘他宗即是小乘隨他
小乘宗中讚美之言故云三藏既大乘隨小乘云
三藏則非大小共立三藏名也二釋之中前解似
勝若依後義則不成難大乘既隨小乘他宗名三
藏小乘自論亦名三藏豈成違耶今以大乘名三
藏者是隨他大乘中宗說豈小乘自宗亦名三藏
耶故成難也思之故今答意云若智論中三藏名
是隨大乘他宗名爾成實論是小乘云何亦言我
[020-0242c]
今欲說三藏中實義此三藏名豈是隨他大乘宗
耶由此義故濫涉之失亦不在己。
▲言即由上義
不違至教者即由上智論及成實論皆但云三藏
無小乘言故不違法華至教也或法華言小乘三
藏亦但如智論隨自他宗立名非是以小乘言揀
異大乘故不違至教也。
▲言以羅什等者問上說
智論隨自他宗何干法華而會云不違至教耶故
此答也或可唯依智論隨他宗云三藏今欲成文
故加小乘爾問為欲成文何不加於三藏之義而
特加小乘二字耶小乘之過下答也不訶所詮三
藏但責狹小之心故加小乘二字爾。


鈔亦猶五塵皆色等者五塵通具變礙義故總稱
色也而眼所緣者是可見有對由麤顯故獨得總
名餘者是不可見有對等不顯著故各受別稱。

鈔言即涅槃第二等者彼經云譬如國王闇鈍少
智有一醫師性復頑嚚而王不別厚賜俸祿療治
眾病純以乳藥亦復不知病起根源雖知乳藥復
不善解或有風病冷病熱病一切諸病悉教服乳
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眾病知諸方藥從遠方
來却為王說種種醫方王聞敬信舊醫癡騃驅令
出國令眾斷乳以種種藥療治眾病皆得安樂等。


▲鈔狗等戒者下鈔云十住毗婆沙云多知外道
有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馬戒者象戒者釋曰
此皆外道所持惡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計一由天
[020-0243a]
眼見有眾生從鷄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尋
思妄生此計婆沙一百四十四有二外道一名布
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頗制羅棲你迦受持
狗戒二人異時往詣佛所種種愛語相慰問已時
布剌拏先為他問此棲你迦受持狗戒修學已滿
當生何處世尊告曰汝止莫問復再三請佛以慈
悲告言諦聽受狗戒若無缺犯當生狗中若有缺
犯當墮地獄聞佛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世尊
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須問今果懷恨時布剌拏白
言不以此人當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長夜受持
牛戒或恐亦當爾耶唯願大悲為我宣說世尊告
准前應知此等皆由不了真道婆沙又問云何受持
狗戒牛戒名無缺犯答一如狗法一如牛法名無
缺犯也。
▲鈔十善道者不殺不盜不邪染不妄語
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邪見鈔九十
五種者薩婆多部律說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
學法一法自學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
有九十六外道一種順正故言九十五種也即九
十五種外道所說鬼神之法皆從邪定而起或於
定中知世凶吉現神變相也。
▲鈔四無量者即慈
悲喜捨此四定為生色界因亦能發天眼天耳它
心宿住神境五通也。
▲鈔言因身邊見下執五蘊
身為我我所是名身見執身常斷是名邊見由計
我身既有斷常故起斷見撥無因果也次正慧中
[020-0243b]
見我身而有斷常必有因果相生故起世智說有
因果也然上舊醫各有邪正三學者全乖正理名邪
似鄰內教名正智論云十善戒佛不出世世常有
之故名舊戒凡夫亦修八禪故名舊定等對今佛
出故稱舊也。
▲鈔言即是新醫從遠方來者經文如上
彼疏云明醫喻佛能宣治法故說為醫曉八術者
一知病體喻佛知煩惱輕重二知病因喻知煩惱
起因謂不正思惟及邪師教三知病相喻知煩惱
相如瑜伽說貪心即下慢心即上等四知病處喻
知煩惱起處謂順逆境等五知病發時是如是病
喻知煩惱起時少時老時貧富寒熱饑飽時六知
其藥體喻佛知不淨觀等七知此藥治如是病喻
如不淨治貪欲等八知禁如是病忌如是食等喻
知不淨觀時不應取彼順情境等善療知方八種
差別如阿含中具說言從遠方來者真理難見喻
之為遠應能隨感故名為來。


鈔五種得戒者一善來得謂佛命善來比丘時爾
時得戒即尊者耶舍二見諦得謂五比丘一云此
時得二云見諦已後為受從見諦為名初解為勝
受時未有僧故然唯初非後後已有僧故三三歸
得六十賢部共集受戒等部者類也此六十人是
尊者耶舍少小朋友聞尊者耶舍歸佛出家遂亦
出家聞三歸時即得具戒四八敬得即敬受八法
謂大愛道尼此時未有尼故唯此一人或及眷屬
[020-0243c]
五百同得已後不得以有尼故八敬如前五羯磨得此
云辦事能成辦一切比丘比丘尼僧事故即中國
十僧邊國五僧羯磨方得戒也言一切律儀者律
者法也儀者式也無作有作者舊譯也新云有表
無表依俱舍說一師云表色有變礙無表隨彼亦
受色名第二師云所依大種變礙故無表業亦名
為色也涅槃云菩提王子意疑比丘善心受戒至
惡心時失比丘戒佛言戒有七種從於身口有無
作色以是無作色因緣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不
名失戒猶名持戒以何因緣名無作色非異色因
不作異色因果釋曰此有兩重答問之意前答不
失戒因因無表故後非異色因下自釋無表得名
色所由言非異色因者明以色為因不是異色之
外別為因也言不作異色因果者特明作色果也
不作異色之外別物之果既以色為因不異色作
果故無表戒得成色也。
▲言如五部毗尼者如前
所引。


鈔八背捨者一內有色外觀色背捨二內無色外
觀色背捨三淨背捨身作證四無色定及滅受想
定為八背捨止觀云斷惑究竟名解脫若惑未盡
定未備但名背捨背者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
捨者捨是著心故或果中說因語八解脫為八背
捨義亦可通弘決十四云若言背捨解脫但名異
者乃成大妨違婆沙等故。
▲言九次第定者四色
[020-0244a]
四無色及滅盡定為九行者自試其心不令異念
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輭善斷法愛故能心心相次
如智論第二十四卷聲聞法中說。
▲言發六神通
者百法鈔云六通以慧為體故依定發也且初明
天眼天耳通者先要得四禪定修加行時於近色
聲而作遠想於遠色聲而作近想障內者作障外
解障外者作障內解問若爾應成顛倒答以不妄
分別實計為內外等故非顛倒由此加行極淨修
持至成滿位勢力所引法爾便能依根發通見聞
障內障外遠近色聲二辨他心通者於加行時先
觀他人善惡二色比擬他心善惡二事由此加行
極淨修持勢力所引至根本位若觀他心時變起
依心相分即於如是相分之中便能達於他人之
心善惡等事三明宿住通者於加行時先要假想
於過去一生兩生或大或小住胎出胎善惡等事
由此加行極淨修持勢力所引至根本位正發通
時法爾能現過去等相於相分中而能觀達過去
一一生事四明神境通者於加行時想於自身如
同飛華輕舉自在由此加行修持圓滿勢力所引
至根本定位任運復能發生神通飛騰虗空若鐵
若金不能障礙五辨漏盡通者隨三乘性於加行
位作四諦十二因緣三性三無性等觀伏除二障
由此加行修持圓滿勢力所引後至根本定位任
運能生漏盡通法問如是六通於後四禪八定之
[020-0244b]
中是何等定能引發耶答有大小乘所說各別若
小乘說前五通依四禪根本定起以勢力廣大能
引發神通未至中間慧多而定少四無色定多而
慧少又云發通必依止觀均地欲界散地無勞簡辨四禪定近分觀多止少四無色地止多觀少是
故唯依四禪根本又云欲界散地無通四禪近分無別處所無色界無色皆無眼耳通是故唯四根本也

若漏盡通四禪根本未至中間下三無色皆能引
起皆許有無漏若大乘說前之五通與小乘同若
漏盡通上二界八地總有以有頂地遊觀無漏不
無等問初禪有中間禪及未至近分何別答中間禪即大梵王天在有尋有伺地上無尋無伺地下
兩中間故中間禪言未至定者即加行定未至根本故近分者亦加行定於根本分有通悅義故即初禪
未至近分體一義殊而有二名若二禪已上但名近分不名未至已有定故


鈔身邊二見者唯識云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執
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等彼疏云具云薩迦
耶達利瑟致經部云薩是偽義迦耶是身達利瑟
致是見身是聚義即聚集假應言緣聚身起見名
為身見薩婆多云薩是有義迦耶等如前雖是聚
身而是實有身者即是自體異名應云自體見大
乘云僧吃爛提底薩便成移轉義以心上所變之
法故言移轉身見依五蘊起此我見諸見得生執
斷常名邊見。
▲言六十二見者對法第一云如計
色是我我是色色屬我我在色中一蘊有四五蘊
有二十句三世各有二十為六十加身即我見我
異身見為六十二又計常無常等為六十二見。

言十一智者離世間品疏云一法智二比智二它
[020-0244c]
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滅智八道智九盡
智十無生智十一如實智止觀云世智它心智照
俗八智觀真如實智觀中道問法華釋籤第四云
大品說十智小乘第十一智屬大乘答此是局義
次云大小通立如實智今依通義故亦緣小乘中
道此是天台意也。
▲言三無漏根者迴向疏鈔引
俱舍說一未知當知根謂在見道八忍七智如苦
法忍與疑得俱未知苦諦名未知後至智位必當
知故名未知當知根如苦忍既爾餘七忍亦然中
間七智雖能證知良由知諦未遍中間起故亦名
未知當知於已知根道有增上用見道引修道故
名根二已知根從道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皆
修道上下八諦總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為斷除迷
事煩惱貪瞋癡慢四隨眠故於四諦境復數起智
知名為已知於具知道有增上用引無學故名根
三具知根在無學道謂盡智無生智作知己已知
之解故名為知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於涅槃有增
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涅槃故名為根。


鈔法句經者後經六度皆融至空寂今唯證三學
但引二偈以證戒定耳如施云說諸布施福於中
三事空究竟不可得施福如野馬忍度云若見嗔
恚者以忍為鞿鞅知嗔等陽焰忍亦無所忍進云
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
涯般若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
[020-0245a]
而生種種見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之所
聞見一以為一其戒定二偈如鈔言無智無得即
般若心經意也或暗用法句經一亦不為一即是
無智亦無得也。
▲言般若無知者即肇公般若無
知論意也既般若無知何有慧相可得。
▲言意融
三者融其執定相三故。
▲鈔一一法門下此以三
學既皆不離法性又以一性統之三學中別明一
一法及自餘一一法豈定別耶亦不令其無礙以
是別教歷別修故不同圓教明無礙故不同通教
融至空故不同藏教三學迢然故論云下起信論
也五欲謂色聲香味觸此皆能令有情起貪欲過
故名五欲以知等三句皆是解隨順等三句皆是
行也論中亦說六度今唯證三學但引三度也。

言等者等取諸經似此者故。


鈔三僧祇劫者從初發四弘願一未度者令度緣
苦諦二未斷者令斷緣集諦三未安者令安學法
也緣道諦四未得果者令得果緣滅諦且第一僧
祇如釋迦菩薩從古釋迦佛所婆沙云過去久遠人壽百歲有佛出
世名釋迦牟尼剎帝利姓釋種中生母名摩耶父名淨梵子名羅侯羅所居之城侍者弟子出五濁時皆
如今佛時彼世尊化道有情恒涉道路為風所薄肩背有疾令阿難陀往陶師家求胡麻油及以煖水以
為吾塗洗時彼侍者至陶師家廣讚佛德求索油水時彼陶師名曰廣識辦胡麻油及以香水為佛灌洗
風疾除愈佛為說法彼聞歡喜即發願言願我未來當得作佛名號眷屬時處弟子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彼陶師者即今釋迦是也至罽那尸棄此云寶髻佛值七萬五

千佛初劫滿離女身及惡道識宿命惟望二乘當
[020-0245b]
五停心總別念處以慈悲心行六度名外凡第二
僧祇自尸棄佛至燃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劫滿得
受記當來作佛當暖位解修六度名內凡第三僧祇自然

燈至毗婆尸此云勝觀佛值七萬七千佛名劫滿
當頂位修六度故俱舍云八十中大劫是劫有三無數一增
減為一中劫火災壞世界時為八十中劫今此中劫有三無數故云三僧祗也此後更有

百大劫修佛相好然釋迦菩薩由精進故超過九
劫唯九十一劫修相好成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沙有二弟子一名
釋迦二名慈氏彼佛觀二弟子誰根先熟慈氏先熟復觀二人所化有情釋迦所化先熟念欲令彼機感
相遇故捨二弟子入山後釋迦尋見師龕中入火界定忘下一足經于七日說一偈讚云天上天下無如
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由此精進超過慈氏九劫但九十一劫成佛也

言別修六度各有滿時者如尸毗王代鴿檀滿依賢
愚經毘首天化為鴿帝釋化為鷹逐鴿至尸毗王前入腋下鷹索鴿王割肉代之與鷹轉秤轉重王割肉
無吝天復本形驗知將來必當作佛故普明王捨國尸滿此依仁王經說若智
論乃是須陀摩王即華梵之異爾此王持戒常依實語欲出遊觀始至城門有一淨行來乞王曰待我還
國時有馬王名曰鹿足與山神誓取千王唯少一王飛來捉王將去時王涕泣鹿足語曰汝大剎利人何
故泣耶王曰我不畏死以不曾妄語適來出城許一淨行施今失信矣鹿足放令還七日復來鹿足〔坐〕信
即放千王也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如常可知

大生太子抒神與切訓除也酌也酌海水也海進滿即大施太子為國人民入
海採寶得如意珠海神因其寢臥奪珠還海太子發願抒海求珠以濟眾生諸天問之答以生生不休息
諸天念其精進故助其神力抒大海水減半龍即還珠尚闍黎鵲巢頂上禪

滿螺髻仙人名尚闍黎此仙人得第四禪無出入息端坐一樹下兀然不動鳥見不動謂之是木於頂
上生卵仙人定起乃覺其鳥生卵頂上即思惟曰我若起行鳥母不來卵必破壞乃再入定鳥子飛去方
起遊行也劬嬪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諍智滿具云劬嬪陀婆
[020-0245c]
羅門大臣分閣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城邑聚落村民盡悉皆作七分即菩薩大心

思惟分別也此是事禪智但能伏惑故此六度滿
望聲聞位是下忍位也。
▲言皆是有漏者以三祇
六度滿望聲聞位方當下忍位次入補處生兜率
天托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動為中忍次一剎那入
上忍皆是有漏故云未入見道。
▲言以無常狼者
此約喻顯法毗奈耶雜藏事云昔有國王號曰重
興曾於一時欲試諸臣誰有智慧便以諸羊人與
一口敕令看養肥盛其肉不得有脂諸臣無智皆
養令肥時有一臣名為大樂頗有智能與羊飲食
食令其飽然後刻木以為豹狼時來恐怖羊雖得
食而肥怖故乃無脂也法中菩薩亦爾以無常苦
空狼令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能伏惑障皆名有
漏。
▲言直至菩提樹下等者以降魔安坐已在樹
下次進一剎那入世第一位即發真無漏見道成
佛也準俱舍婆沙意云謂下八地修惑初修禪時
先已斷竟唯非想一地九品見思全在故入無漏
見諦時與見惑一時頓斷也十六心斷見惑十八
心斷非想一地思惑故合三十四心一坐之間故
名一時若智論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下時
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下八地俱生惑雖
六行事觀伏猶未名斷故三藏菩薩位同凡夫以
九無間九解脫合為十八見道中八忍八智合十
六心成三十四心今準俱舍等說也兼智論意故
[020-0246a]
有等言以前言皆是有漏密顯智論意也若因中
已斷下八地思惑豈皆有漏耶故雙存二意言涅
槃中下第二十一卷詺二乘執此為實成故云二
乘曲見也。】


「疏故藏通別圓之義下此由四教立義名定如三藏
正目初教餘三教皆有戒定慧故如無生理正是通
教別圓亦顯此故如道種智是別教餘教皆有此智
故如一切種智是圓教餘三亦說故但名同隨教詮
顯義別故四教名義不得互顯也大意如此。」


【鈔雖有同稟等者雖同稟無常乍似通教愚法二
乘聞無常一生得發真智斷結乃至便入涅槃可
是稟教見無常理藏教菩薩三祇猶不發智斷結
豈見無常之理故雖皆無常通義不成。
▲言雖為
菩薩別說下謂雖明菩薩四弘六度有似別教而
不詮如來藏恒沙功德之別理不斷所知障之別
惑由依生滅四諦之理起於智解斷煩惱障何得
名別教。
▲言雖說一切種智下謂雖說此智而不
得因果無礙故又但照真俗各別不能無礙契於
中道故何得名圓故止觀云三藏但明二諦菩薩
初心中緣真伏四住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初一三界分
別後三如次三界俱空也令煩惱脂消功德身肥百劫種相好

獲五通得法眼照俗後三十四心斷見思但有中
道諦名無別體。
▲鈔雖說三藏下有定戒慧三名
異故而融至空寂無三迢然故。
▲言已得故者謂
[020-0246b]
前三藏教已立其名故或依漸儀從藏入通故云
已得即從新得之勝彰名雖說道種智而只照界
內有漏俗諦假有不照如來藏恒沙出世功德故
雖說一切種智而只照俗有真空之二諦不照契
中道不思議之二諦故亦不因中即具一切種智。


▲鈔雖說二藏下亦有三藏名故而恒沙佛法皆
依法性無量戒定慧順法性修異於小乘不契法
性名生滅三雖說無生空理有似通教而是不可
得空問通教空理豈許可得答彼不可得只是但
空今非但空二乘同見唯菩薩可證空性真勝義
故纂玄記云依四教所斷之惑而說四空一藏教
由析法故名為斷空二通教由體法故名但空三
別教由三觀迢然故是不可得空四圓教由三觀
一心故名不思議空雖說中道一切種智亦不許
因果圓融故。
▲鈔雖說三藏下言皆約真如等者
雖有三藏之名皆約真如等性本具故渾無障礙
或稱性修學亦三一無礙故雖有真空之理似於
通教而即佛性真空等故雖說歷別階位法門而
一位具足一切位故。


鈔迷其行布謂為別教但取圓融以為圓教等者
下疏問云何為地前顯圓融德地上行布彰劣耶
答顯一乘故云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
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
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
[020-0246c]
乘前淺後深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
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
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圓
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
以顯深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虗空鳥跡跡跡合
空大海十德德德皆海地地之中具攝諸地功德
文文之內皆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
知剛藏俟五請方說世親以六相圓融意在斯矣
又云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深異於地上此正
破天台也以彼不得華嚴一乘之意將圓融行布
離成二義故失圓宗。
▲鈔若與之者下與者縱也
即將固奪之必固與之則別教之名行布之名不
同故云名異皆是歷別之義故云義同故無大過
者此雖與之亦顯非不有小過也此有二過所立
圓教不該行布但得圓融一過也華嚴本宗唯一
圓教而云兼別二過也。】


「疏唐初海東元曉者姓薛氏東海相州人也艸髮之
年慧然入法隨師稟業遊處不常勇擊義圍雄橫文
陣仡仡然桓桓然進無前却彼土謂之萬人之敵嘗
與湘法師入唐厥緣既差息心西往義湘乃海東華嚴初祖同曉入
唐夜宿古塜因達唯心故曉迴國湘入唐往終南同賢首國師師至相傳華嚴歸海東大弘耳無何

言語狂逸舉措乖疎同居士人酒肆倡家若志公持金
刀鐵錫或製疏以講雜華或撫琴以樂祠宇或閭閻
寓宿或山水坐禪任意隨緣都無定驗時國王置百
[020-0247a]
座講仁王徧搜碩德本州具以名望舉進之諸德惡
其為人讚王不納未幾時王夫人腦嬰腫醫工絕驗
祈禱無靈俄有巫覡曰苟遣人它國求藥方瘥王發
使泛海入唐求醫溟漲中忽見一翁由波躍出登舟
邀使入海見龍王名鈴海謂使者曰汝國夫人是帝
青第三女也我宮中先有金剛三昧經今託仗夫人
之病為增上緣欲附此經彼國流布於是特三十來
紙重沓散經付授使者復曰此經處渡海恐罹魔事
今持刀裂使者腨腸而內于中用蠟紙謄之以藥傳
之其腨如故龍王言可令大安聖者銓次綴縫請元
曉法師造疏解釋夫人疾愈無疑龍王送出海面正
遇入唐船迴遂登舟歸國王聞歡喜乃召大安聖者
粘次焉大安不測之人也形服特異每在市鄽擊銅
鉢唱言大安大安之聲故號之也安曰速將付元曉
講得餘人則否時曉在湘州謂使者曰此經以始本
二覺為宗為我備角乘將按几在兩角之間置其筆
硯始終於牛車上造疏成五卷又造略疏三卷於黃
龍寺敷演王臣道俗雲擁法堂乃宣吐有儀解紛可
則復唱言曰昔日採百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
處唯我獨能時諸名德俯顏慚色伏膺懺悔焉初曉
示跡難知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眾或噀水以撲焚
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盃渡誌公之倫也探玄
記云元曉法師造此經疏立四教等言四諦緣起經
等者即四諦經也各一卷等餘小乘經詮生空理者
[020-0247b]
也。


疏大同天台等者前二依天台藏通而小異但合別
圓者以天台以華嚴兼別今曉公以華嚴總名為滿
即總是圓滿義也其梵網名一乘分是曉公新加故
云大同也。


疏非謂此四下以法海無邊合見聞者猶一滴耳善
哉大常斯言無過四賢首弟子等者涅槃疏云學在
我後名弟德從師生名子傳云釋慧苑京兆人也少
而秀異蔚有茂材厭彼塵寰投于淨域禮華嚴宗法
藏為師陶神練性未幾深達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
勤無墮內外該通華嚴一宗尤成精博等。


疏四者初心菩薩者彼論具云四者初發菩提心菩
薩即三種空亂意菩薩一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二
以空為有三離色等法別更有空皆失空如來藏修
行等。


疏二謂小乘等者彼以不變為一分隨緣不變為具
分生空為半字二空為滿字是則第二教於一分不
變中唯得生空半字第三具明二空為不變滿字未
許隨緣復名一分則二三兩教一分之言雖同而不
變一分中半滿寬狹有異第四具明隨緣不變并二
空理故云具分及滿也言廣如彼說者即刊定記也。」


【鈔彼疏又明等者由所詮義別能詮成異言次一
法性分顯者生空不變一分顯故三即分隱者二
空隨緣不顯故四即全顯不變隨緣故問法性是
[020-0247c]
一云何分四教耶法性雖一下答也言若約乘下
以乘收束言多同光宅者二三兩教皆三乘故四
即一乘此約根與所詮法性而立彼約時及乘立
故小異也。


鈔九流七經者九流如前七經者古以易書詩禮
樂春秋為六經至秦焚書禮樂經亡今以易書詩
禮春秋為五然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曰三禮春秋
有左氏公羊[穀-一/禾+釆]梁三傳通為九經今云七經者應
開三禮為三合三傳為一故有七經也或可於五
經之上加孝經論語也。
▲鈔或十宗等者法苑中
依瑜加顯揚敘外道有十六宗今脫其六字或可
十一宗以下合九十五種外道通為十一宗也一
數論宗二十五諦等二勝論宗六句法等三塗[厂@火]
外道并諸婆羅門共計自在天是萬物之因四圍
陀論師計從那羅延天臍生大蓮華華上有梵天
祖翁等五安茶論師計世間最初唯有大水時有
大安茶出生形如鷄卵金色後為二段上為天下
為地等六時散外道計一切物皆從時生七方論
師計方生人人生天地滅後還入於方等八路迦
耶論師計色心等法皆極微所作九因力論師謂
虗空為萬物因等十宿作論師計苦樂報皆隨往
日本業等十一無因論師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
自然而生等具如下宗趣中明今舉其大數云十
耳。
▲鈔富單那此云滿迦葉云飲光末迦棃云常
[020-0248a]
行不暫住故俱奢棃云牛舍母生處也刪闍夜云
圓勝自稱我最圓勝毗羅胝云空城母生處也阿
耆多云無勝弊衣者著麤弊衣故以名也迦羅鳩
䭾云默領隨人問也迦旃延云云剪髮尼揵陀云
無繫以裸形故是出家外道總名若提云親友。

六師之計具如涅槃說彼云富樓那即富單那也說無
無黑業無黑業報無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
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即今無君臣父子等也二末
伽棃說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地水火風
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
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捨不作猶如乳酪各
不諍訟若苦若樂若善若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
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故命亦無害何以故
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所記無聽無有念者
及以教者常說是法今云不由行業性自有之即七分定故不可改易也
刪闍夜說一切眾生若為主者自在隨意造作善
惡悉無有罪如火燒物無淨不淨下取意引如地普載
如水俱洗如風能吹乃至如秋髠樹春則還生雖
則髠斫實無罪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此間命終還
生此間以還生故當有何罪一切眾生苦樂果報
悉皆不由現在業果因在過去現在受果現在無
因未來無果以現果故眾生持戒勤修精進遮現
果惡以持戒故則為無漏盡有漏業以盡有漏業
故眾苦得盡眾苦盡故便得解脫似與下第六師義同此下第六
[020-0248b]
計却與今第三同未審以何處為定四阿耆多說若自作若教化作

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自害他害自
偷他偷自婬他婬自妄他妄自飲酒他飲酒自殺
一村一國以刀輪殺一切眾生若洹河南布施河
北殺生悉無罪福無施戒等此計無罪福應自苦行即得解脫也
迦羅鳩䭾說若人殺害一切眾生心無慚愧終不
墮惡猶如虗空不受塵水有慚愧者即入地獄如
大水潤濕於地一切眾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天
喜眾生安樂天瞋眾生苦惱一切眾生若罪若福
乃是自在天之所為作云何當言人有罪福譬如
工匠作機關木人行住坐臥唯不能言眾生亦爾
自在天者譬如工匠其木人者譬眾生身如是造
作誰當有罪由自在天作故言有無常定與今第五正同也六尼揵陀說
無善無施無父無母今世後世無阿羅漢無修道
一切眾生經八萬劫於生死輪自然解脫有罪無
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謂辛頭洹河博叉私陀
悉入大海無有差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得解脫
時悉無差別此却同今鈔第三前第三却同今第六鈔也上依第六地
鈔引也。


鈔破後三教者但破第三教也約總相說故云後
三或可即後之第三教也言乃有二義者一若約
下以分破滿正破第三教故意云涅槃滿字具二
種滿一生空法空義二不變隨緣義今言唯有不
變一分不應言滿也二有救言下遮救言空者所
[020-0248c]
謂生死下意顯涅槃非唯以二空為滿兼顯妙有
隨緣為滿也則知涅槃半滿有二用若對小乘以
生法空為半滿若對權教菩薩則以空有具不具
為半滿是則即刊定立半滿唯約二空謂第二教
半唯約生空第三第四教滿唯約二空故成違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