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CBET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九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鈔百四十一願者乃十信中行也疏云表十信圓
融一一具十故百三賢十地等覺四十一也明此
諸位惑障由此能淨所有勝行由此能行故分為
十類一有一十願明在家時願二有十五願明出
家受戒時願三有七願明就坐禪觀時願四有六
願明將行披掛時願五有七願明澡漱盥洗時願
六有五十五願明乞食行道時願七有二十二願
明到城乞食時願八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九
有十願明誦習旋禮時願十有三願明寤寐安息
時願故總有百四十一願也。
▲言梵行品四果者
經云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始起凡地預聖流故是僧耶
預流果是僧耶一來修惑三品未盡一度來生欲界故向是僧耶
一來果是僧耶不還欲惑已盡更不還欲界故向是僧耶不還
果是僧耶阿羅漢一云殺賊已斷煩惱故二云不生三界之生分盡故三云應供
應受人天供故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疏云且依小

云云但略釋名而已今則欲明梵行粗陳名目若廣引婆
沙俱舍等論清淨梵行累於名數矣。
▲言問明品
等者即文殊問法首菩薩章中謂隨貪嗔癡隨慢
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執力所轉等
[009-0146c]
文彼全鈔唯識釋之今疏但略釋其根隨而已前四
根本後十隨惑

▲言三倒者想心見三倒也疏云依前七
識義分三倒謂七識妄心性是乖理顛倒之法名
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夢心
有夢境起即於彼境妄取其相說為想倒於所取
法執實分明說為見倒依此三倒於為無為境起
常無常等八種顛倒也。
▲言二十一種功德者一
者一向無礙轉功德二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
淨能入功德三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四於法
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五修一切障對
清功德六降伏一切外道功德七生在世間不為
世法所礙功德八安立正法功德九授記功德十
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十一斷疑功
德十二令入種種行功德十三當來發生妙智功
德十四如其勝解示現功德十五觀察如來無量
所依調伏有情功德十六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
滿功德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十八
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十九窮生死際常現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二十無盡功德二十一
究竟功德此中云古人者兼彈賢首也
▲言又離世間品下言
具含諸位者初二十問答明十信二有二十問答
明十住三有三十問答明十行四有三十問答明
十迴向五有五十問答明十地六有五十一問答
明因圓果滿言名異義同者明一一位中名言與
[009-0147a]
前六會經文有異於義乃同或前六會中名義廣
此中名義略也。
▲言於四十二位者四字誤書應
五十二位也。
▲今具引六會經文者從第二會明
十信乃至第七會明等妙二覺也。
▲言臆說尤多
者下鈔云刊定將此分為六位從十住已去不取
十信而開等妙與此全差以十信文為十住十住
文為十行等此判既乖即知苑公於此一品不解
一句以判六段盡皆錯故。
▲言五眼下離世間品
云有十種眼一肉眼見一切色故疏鈔云照燭名眼下釋五眼皆
智論文彼見麤近明前障內色今見一切色已通肉天二眼也二天眼見一切眾

生心故彼見細遠暗後障外色上二眼是清淨四大不可見有對色為體但人天趣別耳今
見心通性相三慧眼見一切眾生境界彼見理以彼慧眼不能見眾生
盡滅一異不能度生今顯實過權此明能見亦能見理四法眼見一切法如

實相故彼中法眼雖知於法不能徧知眾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法通事實理實意
欲異權故若爾何分法慧答法眼從所知亦通於理慧眼從能知為名則法慧俱通根後得名異故分二

五佛眼見如來十力故彼細無不知今亦同彼顯唯屬佛故舉十力
智眼知諸法故見事法眼中開出也七光明眼見佛光明故
通身智光義兼法慧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絕見方見九無礙眼
所見無礙故總見諸眼境皆無礙故此即一眼具多為不壞相故須列十眼十一
切眼即是普眼非但見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為普眼故知十眼全以無障礙法界為體也


▲言六通者一他心通二天眼通三宿住通四天
耳通五漏盡通六神足通開六為十如前已明言
十身及智入等如前教迹中已略示言眾海解脫
者如妙色陀羅延執金剛神疏云陀羅延此云堅
[009-0147b]
固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故受此名以此神得如
來示現無邊色身解脫門故為此釋餘可例知。

言以九門六度下疏云瑜伽菩薩地說六度各有
九門一自性門謂出行體二一切門謂能具行三難行門謂就
中別顯四一切門門謂行差別五善士門謂作饒益六一切種

謂遍攝聖教七遂求門謂隨所須八與二世樂門謂於現在作大
饒益令未來廣大安樂九清淨門謂離相成波羅蜜六度即一布施

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十度即於
智慧中開後四也謂七大願八方便九大力十大
智。
▲言十忍者經云音聲忍順忍無生忍如幻忍
如𦦨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言
五忍者即仁王經說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
忍各有三品如次配三賢十地等妙二覺疏鈔云
然此忍行十忍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
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雖是一無生智隨
義別說二謂二我空忍佛性論說三無性忍持地論說信忍順忍及無生忍
地論中有四無生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又思益經說四忍一無生忍二無
滅忍三因緣忍四無住忍如上仁王等瓔珞經說六忍謂信法修正無垢切智六也又等
上十忍八地十四忍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十忍中無生者

持地論說三忍信忍三賢順忍加行無生忍正證
已去總名無生今當此無生之因滿位非五忍中
無生彼當七八九地順忍等覺位中無生忍加行
十忍中順為十中無生之加行通順理事不同五忍中順忍四五
六地亦不同三中順忍屬四加行位音聲忍亦等
[009-0147c]
覺中加行後七喻中前四喻音聲影化喻順忍空
喻無生忍。
▲言十身融三身者下依主中明言十
智融三智者離世間品說十種善巧智明一知一
切眾生業報善巧智明二知一切眾生境界寂滅
清淨無諸戲論善巧智明三知一切眾生種種所
緣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諸法皆如金剛善巧
智明等等後七也疏云初事次理次即事歸理此依顯
相然皆權實無礙之智故稱善巧即一權二實三
無礙名為三智。
▲言十門涅槃者一體性真常門
二德用圓備門三出沒常湛門四虧盈不遷門五
示滅妙存門六隨緣起盡門七存亡互現門八大
用無涯門九體離二邊門十結歸無住門然斯十
段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槃。
▲言
四種涅槃者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涅槃三
無餘依涅槃四無住處涅槃然上十中體攝性淨
用攝餘三故云會通。
▲言十種佛智下出現品疏
云一無依成事智二體無增減智三體均益生智
四用興體密智五滅惑成德智六依持無礙智七
窮劫利樂智八知無不盡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
通平等智上十智融三智中亦可以此十智皆達事名融權照理名融實無礙名融中


▲言一智融於四智者四用興體密智中經云無
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寶即大圓鏡智離諸分別名
無染著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名巧方便經善分別有為無為法即平等性智觀
[009-0148a]
一切法若為無為自他平等名善分別經分別說
無量法而不壞法性即妙觀察智雨大法雨觀察
諸法自共相故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經知時非
時未曾誤失即成所作智知根知時作所應作故
問何故將法相釋法性耶答今一具四豈得同耶
欲顯包融故用釋之一智融四則永異餘宗。
▲言
若為成種智下問廣立章句令後學者成種智境
復有何過答意可知。
▲言若華嚴下問破他廣立
章門。
▲何以下疏釋十度十力等亦立章門故此
答也意云既經中廣明非是傍求故須總撮一章
令頓曉其旨也。
▲言如十地品內下此中略於初
地問何故略初地耶答以歡喜地名約證真立非
他施度不同餘九故偏略之或初地觀行在地前
故言不了三聚者經云性自遠離一切殺生即律儀戒
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即攝善法戒於有命者
常生利益慈念之心等即饒益有情戒盜等戒准知以是
三義就類分之各有眾多故名為聚。
▲言離垢者
瑜伽云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戒成就今云不
了豈知皆反顯也。
▲言八禪者禪即梵語此云定
也通色無色若云禪那此云靜慮唯色界四故弘
決第六云別而言之四色定生喜樂定離生喜樂定離喜妙樂定捨念清
淨定四空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通云八禪或

云八定定對欲亂禪亦名靜故諸聖教隨用不定。


▲言發光之行者唯識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
[009-0148b]
發無邊妙慧光故得勝禪定發修慧光得總持教
法發聞思光照大乘法等言不曉寧知亦反顯也。


▲言四地道品者即三十七品菩提然有七類疏
云一對治顛倒道品即四念處身受心法二斷諸懈怠
道品謂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引發神通道品謂四神足欲仰所求神足專勤修習神足即心是定神足
思慧揀擇神足四現觀方便道品所謂五根信進念定慧五親

近善觀道品謂五力六現觀自體道品謂七覺分
念精進擇法輕安定喜捨七現觀後起道品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此七次第者若聞法已先當念持

次勸勤修攝心調柔調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為力
七覺分別八正正行。
▲言成無生之慧光者唯識
云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𦦨增故名𦦨
慧地。
▲言五地諸諦者經中先令觀四諦後就此
四明十觀門觀於四諦化生差別廣如經說
▲言窮真
俗以化物者攝論云真俗兩智行相相違合令相
應極難勝故名難勝地以斯妙智普利羣生。
▲言
六地般若等者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有十門一有
支相續門二攝歸一心門三自業助成門四不相
捨離門五三道不斷門六三際輪迴門七三苦集
成門八因緣生滅門九生滅繫縛門十隨順無所
有盡門。
▲三觀者一相諦差別觀空自利二大悲
隨順觀假利他三一切相智觀中道通二利略顯
十重窮究性相以顯無盡並以三觀次第釋之融
[009-0148c]
此三觀唯在一心甚深般若於是現前名現前地。


▲言非是懸指昔三等者華嚴望後故名懸指法
華望前故云昔三謂此地十二緣生非法華之前
四十年中中乘緣覺所見緣生義也。
▲言七地窮
一切下謂經中顯此菩薩具修十度四攝四持三
十七品三解脫等名窮一切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以功用後邊勝前諸地後無功用以此能成故亦
勝也。
▲權實雙行者即止觀齊運故。
▲言八地下
七勸者一勸修如來勝調御智自德未成勸二勸悲愍
眾生生願未滿勸三勸成其本願本願未充勸四勸求無礙
自德未勝勸五勸成佛外報化業廣大勸六勸證佛內明
無量勝行法門未窮勸七勸總修無遺成徧智道增進眾德
問始行之流尚修無住豈深智地取滅須勸頗

有一人佛不與智便取滅否答有四義故所以須
勸一為引斥定性二乘明菩薩此地大寂滅處猶
有勸起況彼所得寧為究竟二為警覺漸悟菩薩
樂寂之習三為發起始行無厭上求四為顯此地
甚深玄奧難捨所以須勸也但有此深奧法處必
有諸佛作七勸修故無一人便取永寂又設佛不
勸亦無趣寂為顯勸益假以為言。
▲言方見無功
之道者經云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
意業念務皆息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虗空湛
如停海心識妄念寂然不起名不動地由前七勸
方知此故有本云七分者即本地七分經文也集作
[009-0149a]
地分淨忍分得勝行分淨土分自在分大勝分釋名分為七分故然不如七勸通

諸教故。
▲言九地下經文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
能守護如來法藏以委窮根病之淺深設法權實
而契當。
▲言四十辯才者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
辯三詞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各有十相一依自
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
七大小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
相理實該通一切且約圓教以列十門故成四十
流於聽表曰辯巧應物心曰才以美妙音演說法
義名四無礙辯內由智起名四無礙智無漏後得
為體然義無礙或通根後以此教化眾生名善慧
地言不將何以亦反顯也。
▲言第十地下經云一
切種一切智智墮在佛數疏云如初出家墮在僧
數。
▲言並稱觀行下本為成就觀行契真法性依
之修行方是佛意不徒說之解之而已學者思之。


▲言若不了法相者問何不唯明真觀而廣陳法
相名義故此答也智論云有智無多聞是不知實
相譬如暗夜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
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不目多聞有智慧是所
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中牛則雙美聞行也。


▲言尋文自知者尋下疏文自知明示法相也。


鈔始成正覺等者言初成佛文則易也而含五教
等義趣深也言智入三世文則易也而有二三四
智等義趣深也如前教迹中示。
▲言兔章者未詳
[009-0149b]
何人所作即十忍品如幻忍中引也下疏云法喻
各有五喻中五者如結一手巾作一兔一有所依
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兔四兔生即是兔死
五愚小謂實法中五者一圓成法性二因緣謂業
惑三依他即眾生等四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五執
為實人法即徧計所執令悟第三依他成第四即
事歸理遣第五遍計情亡歸第一圓成理顯。
▲言
如影下此引攝論所說三影以釋如影忍也一油
水現日月影喻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潤滑澄清
性故鏡等影像闕此潤等喻非定地亦日月喻菩薩悲智水喻
機心水中之月喻定地境界謂見佛等二身對上日月為光影喻身

映日等而有影故而弄影多端故喻於諸識影乃
隨身不於日內而現喻諸識雖託境生異自在我
非在於境亦日月喻菩薩悲智身喻物機日照發影以喻現身等三鏡影喻
喻散地果報以影離質別現鏡中喻報與因其處
別故鏡喻本識如來藏性本質喻無明業等像喻果報又如問明品鏡像亦喻菩薩現身則鏡喻菩
薩本質喻機影喻菩薩應機之身

▲言第七迴向下經云剎平等
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下疏釋有
五種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剎相二眾生相三剎無
性理四眾生無性理第二四句者一剎相即無性
以事不存故二剎相不即無性以不壞事故三剎
無性即剎相以不守自性故四剎無性不即剎相
以性不變故第三四句者眾生與無性亦同剎說
第四四句者一剎無性即眾生無性以無二故二
[009-0149c]
剎無性不即眾生無性以無可即故三剎相即眾
生相理性融故四剎相不即眾生相不壞相故第
五四句者一剎相即眾生無相二剎相不即眾生
無相三眾生相即剎無性四眾生相不即剎無性
後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義二四兩句
當句為門雖不相融與彼相即同一緣起故成無
礙然為門不同有多差別理實諸句無不融通。

言第八迴向者經云佛子菩薩見可愛樂國土園
林等云云歷國等境發三十一願疏作兩番釋之
先橫對一若見國土當願眾生見法性土等後竪
配地位一最初發心同佛見理即信位等。
▲言三
天者忉利夜摩兜率各有十方菩薩偈讚佛德多
明破相空義頓義事理無礙義十迴向中第一救
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亦依真理等明故以般若
等文理通釋。
▲言普賢三昧者三昧應是行品二
字傳寫之誤耳以此品與出現品是平等因果前
後因果已是玄妙今此二品又明平等則玄中之
玄妙中之妙也又普賢行品明所治廣多一障一
切障能治深妙一斷一切斷等故。
▲言法界深觀
者即祖帝心所作華嚴藏深觀旨歸義理分齊並
賢首造又靈裕法師亦有華嚴旨歸關脉者未詳
准纂玄云文超法師作也關鍵亦文超法師造。

言關中即京兆府生肇融叡四聖等所作章疏也
有唯指維摩疏者局也此四聖所述今疏所用豈
[009-0150a]
獨維摩疏耶涅槃心鏡鈔云生公造涅槃五十餘
紙唯盤根錯節難解之處於是經宗大開奧藏稱
為關中疏。
▲言繫表者謂出於言繫之表或唯目
於關中或通前諸文或更有古人玄妙章門皆經
論文外深玄之理故云繫表宗趣鈔云希領文繫
之表也表者外也
▲言三玄者下鈔云然此方儒道不
越三玄周易為真玄老子為虗玄莊子為談玄此
皆是有格之言故。
▲或格言者指餘詩書等疏皆
借用之所謂絕妙好辭莫不竭斯經疏故云有美
斯經等。
▲言亦有下通難也問上斥他指在別章
今觀下疏亦有指別章者故此答也。


鈔昔人勝負氣高者弘決志云負者不尅負者問
不測答答不稱問皆名為負又負在背為他所負
故名為劣。
▲言如破娑婆形下經云狀如虗空以
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虗空而覆其上下疏云靜法
云大小乘經並說虗空體無形質不可見相今云
有形者迴文者誤梵云三曼多周圓第嚩皤嚩[嚷-〦+口]天宮
伽伽那虗空阿楞伽羅莊嚴葢覆僧怛那形狀迴文應以形
狀置周圓之前虗空安天宮之上然後合綴飾云
其形周圓以虗空天宮莊嚴之具而覆其上靜法
此證深有理致今依經通之亦有理在謂空雖無
形隨俗說故以俗典指空為天謂天為圓穹其形
如𨫼故說天勢圓平野亦如法華云梵王為眾生
父亦隨俗說耳鈔云今疏意非不許苑師但已著
[009-0150b]
在經小有可通即為會釋不欲使人輕毀聖教耳。


▲言一朝至此者文通兩勢若屬上是刊定言若
屬下作清涼語。
▲言先師者指賢首也是靜法之
先師故以靜法造疏時賢首已入滅故指為先師
有通指譯場諸德為先師者非若非師資破亦何
咎故後云須存禮樂也智者詳之。
▲言又如十行
下第八難得行文也唐經云譬如船師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渡此岸眾生至於彼
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
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渡此
岸眾生置於彼岸安穩無畏晉經云譬如河水不
至此岸不住彼岸不斷中流刊定記釋中先引古
云遠公云前不趣二處是離有後不住中流是離
無謂生死無處名斷中流不住無故云不住中流
也二賢首云如東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
說言不住此岸中流以中無別體約岸分故若爾
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槃中流由所度生在此岸
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說而刊定引竟乃云今助釋
之意乃有二初會文後釋義初中新舊經本說喻
不同謂舊經約河水不趣兩岸不斷中流為喻喻
菩薩以離有無悲智度生也新經約船師不住兩
岸為喻喻菩薩以無住悲智度生也問若爾梵本
豈有二耶答梵本是一由譯者異謂此梵本雖云
河水意屬船師即是於能依聲處作所依聲說譯
[009-0150c]
者若善文則會意譯之為船師若但知文則按文
謂之河水清涼云上刊定意會梵本雙出二經之意及其答結成晉經失旨以從今經義
則善矣此上許之也二釋義者即准此文有二種中流一者

生死中流謂南岸中間處自別故此則存二之中
名生死中流如是見者不絕生死二者涅槃中流
謂離此彼岸即為中流更無別處此則泯二之中
名涅槃中流如是知者必證涅槃故今此喻中喻
菩薩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悲智唯
是一心不住生死時即不住涅槃以無住故故但
云爾清涼云上刊定意以存二岸為生死中流亡二岸為涅槃中流由不存二岸是則住於涅
槃中流則不順不住中流之義故不取也清涼釋云喻中初句喻能化

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後而能下三句喻不
住之功能初二句正於功能以往返不休息一句
結能度所以後法合中二先正合後徵釋前中具
含三段生死即此岸涅槃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
生死者以發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菩薩尚居二
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
槃之中間名生死中也文旨顯然晉經失旨不應
廣引。
▲今言古釋詞枝者通指遠公及賢首也今
文分明者就船師說故然猶賢首刊定清涼三釋
今經生死中流一句義各別也學者細詳皆有深
理故並引之勿厭繁文。
▲言凡破等者先喻後合
其猶下喻也文選云夫係蹄在足則猛獸絕其蹯
蝮蛇在手則壯士斷其節何則以所全者重所棄
[009-0151a]
者輕。
▲言毒蛇者毒蟲也螫者舒亦切說文云蟲行
毒也。
▲言毒樹生庭者斫毒樹經云舍衛國有宮
園生一毒樹男女遊觀停息其下或頭痛欲裂或
腰脊疼痛或於樹下終守園人施柯長丈餘遙斫
去之未經旬日生已如故如是過多枝葉隨復如
舊團圓樹中之妙眾人見者無不歡喜不知忌諱
皆來遭毒園人親族貪樂樹陰盡取命終園人隻
立晝夜憂愁號悲行走智人語云當盡其根柢適
欲掘根復恐定死更進思惟出家學道佛言伐樹
不盡根雖伐猶復生伐愛不盡本數數復生苦心
悟尅責即得初果今借喻破邪義也。
▲若邪解下
合上喻也言若似正下先法後喻此法說也應智
眼審觀依准教理詳而決之如欲下喻可知言蓋
不獲已下明破斥之體式也言縱有下問准下疏
文亦可舉非顯是何故破他有是非耶故此答也
衒媒皆自賣者也。


鈔若更廣等者先廣開列章門懸敘義旨及至本
文消釋之次觸途疎略則聖教幽旨遂多沉隱言
使初中後善者瑜伽云初善聽聞時生歡喜故中
善修行時無艱苦離二邊中道故後善究竟離苦
故言略述下總結也本意下歸前疏文然猶略歸
後句義也理實上句大智下句大悲亦悲智大義
也。】


「疏迴茲下證常樂果即向真如實際上二句向餘二
[009-0151b]
處可知。」


【鈔三二句下疑云前言盡眾生界如普賢今又迴
施眾生豈不重繁故此答也言及所成德者疏主
修成之功德也或造疏益生所成之德今通迴施
眾生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也大覺圓明即無上
菩提涅槃常樂即無上涅槃各上二字體下二字
德也。


鈔故舉藏之總名含攝華嚴之別教者此非同別
之別乃對上三藏十二分教之總華嚴乃藏教中
一部故云華嚴之別教則總別之別也。
▲鈔略廼
百千者問准部類品會晉唐兩本皆稱略本百千
當其下本何以此云略乃百千答此但對上廣則
無盡故以百千為略下以百千為具本則晉唐是
彼略故。
▲鈔九大旨下准此則前八門為懸談義
乃優也圭峰云經文浩博難見首尾故須撮略關
節以示後學。
▲鈔沉隱之義彰乎翰墨者使經中
沉幽隱密之義疏文釋之彰乎能詮翰墨之間文
外宗通之理見乎文字百千偈之內此正顯疏之
功能而助正以此為如來說經則一時之誤也然
上十門生起次第用易序卦文勢也彼云有天地
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
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以
蒙乃至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
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今體此文也。
[009-0151c]


鈔智論中者詮般若故名為智度論即龍樹菩薩
造釋般若經今即第一卷中文也言須彌山王不
以無事及小因緣者為顯動必有因略說十種一
菩薩降神二入胎三出胎四十方各行七步五二
月八日踰城出家六正月八日成道七八月八日
轉法輪八二月十五日入大寂九修羅與帝釋共
戰十金翅鳥食龍時有此大事方震動也。


鈔今開須彌下釋上轉勢之義也此有三轉勢一
智論須彌喻所說今開為能說二智論唯約動山
喻所說佛智今約動海喻所說佛智三智論智唯
所說今智通能說故問智論中乃說般若緣今何
用為華嚴緣耶答並即不共般若此句二解不同
若會解意云華嚴與般若並是不共般若故今用
之若寂照云雖引彼緣今轉勢用之故此中能所
說身智並是不共般若不同智論是共般若顯勝
故名不共即是別教一乘後解為勝言又於下於
前三轉外又添一意以為四意轉勢用也謂搖須
彌亦可喻所說身此經廣說十身故餘三可知然
會解云此貼意釋非轉勢也彼般若為所說今佛
身佛智為所說文勢皆同非轉用也今詳彼法中
佛智為所說雖同通能說及轉喻於海則異也彼
喻中搖山喻所說雖同彼喻智今喻身則異也亦
轉勢用者明矣不勞異釋學者詳之。


鈔一大事因緣者問經云非以一因等即多因緣
[009-0152a]
也法華唯云一大事因緣者豈不相違答非以一
緣明能起之因緣則須具多如此十因十緣等出
現為果唯以一大事因緣大事即因緣因緣即是
佛之知見故因緣名同義則別也言一大事即華
嚴佛智者轉通妨也妨云一大事因緣即法華佛
之知見何預於此故此通也以法華佛之知見本
為華嚴佛慧為未了者開頓說漸後會歸時即先
佛慧故云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疏先因後緣者親能起教曰因疎能助起曰緣。


疏夫王道坦坦者夫者發語之端如水之先潤火之
先煙雨之先雲也王者貫三才主萬物無為化世有
道恩民坦坦者平廣也既平且廣千古之下孰不同
規以況法王一乘至道徧窮時處說法性用咸同故
還源觀云今古常然名為法爾即知不待別遇外緣
牽之本來法爾常起也。」


【鈔故不思議等者經具十力疏鈔云此即第五即
常徧演法力那羅延幢即帝釋力士之名文中有
二初明一身轉後如是一佛下明多身轉前中三
初所說多次如是演說下明所說常後所謂下示
所說體後多身可知此即不退即不退力也言音無變
無斷盡故是則常恒之說前後無涯問約化顯及
神通力此是業用法爾應是德相何故引此文耶
答就機雖是業用約佛無非德相以德上用故問
經云法界眾生靡不皆聞其中眾生皆得解了我
[009-0152b]
等何不聞解耶答生育之徒對而莫覩審此省躬。


鈔結釋經文者前經如是盡法界一一毛端分量
之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此則處以毛端
橫該法界一一世界中念念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

塵數化身等此則時以剎那竪窮劫海言處則下覆釋者覆釋
前處及時也非有漸次曰頓無有間斷曰常言不
待別因者但佛窮證於時處中法爾頓起常起不
同餘教要別有因牽故方起也問既不待別因何
須餘九因耶答此顯法爾之功力為總為勝不妨
待別因也餘九別因相對起故既總別有異不可
准例難也或可時處既常既頓皆因法爾而有斯
則時處不須待於別因非是法爾所起之教不待
別因也上二皆助正解今又助釋謂法爾之教不
待別因約可流傳故須餘九或可云何法爾不待
別因宿因深故故雖有餘九皆成法爾不待別因
之義也各有深理學者細詳。


鈔有伏難云下難云在鈔答文在疏則應先鈔後
後皆淮此言九會之終者且約現行經說。】


「疏但隨見聞下即下順機感意但隨圓機見聞初成
之跡九會之終乃文殊阿難海等於常徧無盡說中
略此流傳於世也故在機則有始有終約佛則無始
無終。」


【鈔以見理下既見真理自含眾妙時處既一多下
以所依時處例能依法也一中含多即深不思議
[009-0152c]
一不礙多即廣不思議也。】


「疏二酬宿因下問既云宿因深故法爾而轉何得上
云不待別因答上云不待別因乃不待現因今顯昔
因方能顯於法爾故不同也問若爾既由昔因安成
法爾義耶以有昔因故應非法爾也答非是籍此宿
因方能法爾今云爾者以佛宿因初入修行之路先
悟法爾心性常徧演法之德遂發悲智願二利之行
稱性行願既備諸惑斷盡證真涅槃成大菩提還得
如性之用常徧演法此即悟修斷證說法利生皆符
法爾之性則以稱性行願而為因體但由昔因稱法
爾性非由宿因方能法爾亦非宿因誰窮法爾也此上
通用一段疏文答上難也


疏夫根深下科云標因深廣據疏云宿因既深教起
亦大次段牒云深大云何等似此科合云標示深廣
其廣字即疏中大字也此屬教大也以今標釋二科
通能起因所起教不應獨科云標因也恐後人筆誤
耳然言宿因既深教起亦大者因亦可大教亦可深
互影略故下釋亦然。


疏深大云何下一節疏文鈔無消釋諸家外鈔紛紜
不定今亦略解先科次釋口科分二。



* 初徵深大
* 後釋

* 初因深

* 初悟修

* 初悟我佛
* 次修悲智
[009-0153a]
* 後斷證

* 初斷煩惱證涅槃是以
* 後斷所知得菩提靈鑑
* 後教大乃以


【言我佛世尊者是舉果人以顯昔因也言創躡玄
蹤下二句先悟毗盧法界也上句即寂之照玄者
寂也蹤者照也即初發心時創躡便成正覺玄蹤之義
問玄為寂則可矣蹤字何以為照也答蹤者跡也
若絕其跡則玄之又玄今既有其照用之跡故知
其為照也下句即照之寂寂照無礙非照非寂乃
初悟之心便同極果後之斷證亦不離此言悲智
下即後修普賢行門大悲般若常相輔翼成無住
行行願無方故云齊周言是以妄想弗剪下是以
二字躡前修起文雖在初義通下句由行願圓滿
煩惱本空不斷而斷契前即照之寂證真涅槃故
云廓徹性空由前行願得圓滿故所知本寂弗磨
而磨契前即寂之照得大菩提故云頓朗萬法二
義同時為真斷證以此因深教起亦大。】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