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0 華嚴懸談會玄記-元-普瑞 (CBETA)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往復無際等者迴向品說迴向眾生即往復無際
也迴向實際即動靜一源也迴向菩提即含眾妙而
有餘也彼疏中廣以十門三義配三迴向今略引彼
配釋此文一依三法初句眷屬般若次句實相般若
三句觀照般若既是即寂之照何德不具而照功無
涯故云有餘次句融拂末句結屬下皆准此二滅三
道初句滅業道次句滅苦道三句滅惑道三淨三聚
初句饒益戒來往不息故二句律儀戒動靜皆寂故
三句善法戒廣含眾德故四顯三佛性初句緣因萬
行無際故二句正因一源清淨故三句了因智含萬
德故五成三寶初句僧寶眾多和合故二句法寶理
法為最故三句佛寶佛含眾妙故六會三身初化次
法後報可知七具三德初句恩德化生無窮故次句
斷德證真無惑故三句智德智為能含故八三菩提
初句方便菩提一切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故二句實
相菩提三句實智菩提九證三涅槃初句方便淨涅
[002-0097a]
槃隱跡雙林根盡應移故二句性淨涅槃三句圓淨
涅槃萬德俱圓故十安住三種祕密藏初句解脫藏
往復自在故二句法身藏三句般若藏可知大疏又
云十內舉一為首展轉相由成三百門乃至無盡隨
一一義具攝德用即入無礙等故知五句攝義無邊
歷劫宣演亦莫能盡故經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
祇劫無能盡斯之謂也問此十門三義准會解記云
是終頓宗義不可配圓宗標舉宗體今何故又配而
釋之耶答若據各門本義實唯同教一乘之宗不可
配法界之宗體也今各以第四句而融拂之融則三
一無礙拂則三一雙寂二義同時豈非法界宗體故
大疏云隨一一義具攝德用即入無礙等。」


【鈔順經四分等准大疏科經有其十例一本部三
分科二問答相屬科三以文從義科四前後襵疊
科五前後鈎鎻科六隨品長分科七隨其本會科
八本末大位科九本末徧收科十主伴無盡科雖
具十例以無盡然正釋文時唯用前二例科故今
科疏亦以此二例也其問答相屬科即四分故謂
准經大位問答總有四番第一會中大眾起四十
問或當會答盡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從第二會
有四十問至第七會末答盡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八會初起二百問當會答盡名託法進修成行
分四第九會初起六十問如來自入師子嚬呻三
昧現相答盡名依人證入成德分問依賢首說善
[002-0097b]
財求法別問別答名漸證分立其五分今何不開
答清涼意以頓漸雖殊證法界是同故總立一分
也問何故有此四分答入法方便信解行證理應
爾故今疏順此故科為四。


鈔若順序正等者三分之始自道安法師如前已
敘經三分者以初品為序分三世間莊嚴是起法
之由緒故現相品已下為正宗分法界品內善財
已下為流通分今疏三分可知。
▲鈔今初總序名
意者名即一部疏文意即綱領大義言亦名教迹
者如尋象迹必獲象身尋此疏序得疏本意故或
可名意教之三言皆通大經以雖是疏序而疏正
釋經故謂經序唯序經疏序該序經疏鈔序通序
經疏鈔故通亦無妨。


鈔順無盡者迴向鈔云十是一周圓數順無盡故。


▲鈔言意多含者前於疏中已解四義今於鈔外
又申六解足其十意以彰無盡一順一多無礙義
故初句一不礙多二句多不礙一三句一多雙融
四句一多雙泯五句結屬法界二順法界緣起義
故初句諸緣各異次句互徧相資以一切法同一
源故互相資也次句俱存無礙不壞相資故含眾
妙不壞各異故有餘也四句廢識從智末句結屬
三順經宗十一字初句即因果二字次句即理實
二字次句即法界緣起四字次句即不思議三字
末句結屬四順題中所證法故初句廣字次句大
[002-0097c]
字三句方字四句融拂末句結屬問此與鈔配三
大何別答鈔泛就三大說不約經題故異也五順
因門果海故謂前三句是普賢因門緣起法界第
四句是遮那果海離言即同因果法界末句結歸
六順先解後行故前三句約解故如前五門所釋
以為解境第四一句約行說故言思斯絕也末句
結屬可知。
▲鈔初句明用者問配釋三大何不次
耶答含餘法界故顯圓融相故彰無礙理故隨作
者意故表攝末歸本先用次體後表依本流末中
體後相故又以義就文故此本標舉宗體顯法界
義故以法界為次今以義相當故略配二大耳三
大正義在後冥真體於萬化之域等故如後說儀
周普中配十身亦不次之例也。
▲鈔往者去也下
鈔釋用大一句序文義如繁雜而各有所歸今以
科分庶令易見。


鈔無際有二下此總說事理二種無際下三解中
隨義別分乃成異義問若即事同真豈不濫於體
大耶答此有二師所說不同一助正師云唯取能
同事相絕於邊際名為無際亦約事用意云前無際約成事
之體此無際約體空事用非取所同之理故不濫體二寂照師

說此但當下靜義非即真體一源方是體大今又
助解此別教三大許相即故若用中無體體中無
用與終頓何異故體大中亦有廣多無際之用也
問豈不相濫答為門不同亦無雜亂。
[002-0098a]



* 大科分三

* 初散訓略釋

* 初三對釋往復往者
* 後二義釋無際無際
* 二總徵廣釋

* 初徵列何法
* 二別釋

* 初雙約迷悟說

* 初具釋往復

* 初合明二對今初
* 二別明起滅

* 初明妄迷則
* 後明真

* 一隨緣有起滅然真
* 二不變無起滅二約
* 後略釋無際言無
* 二唯約妄說

* 初標二唯
* 次釋

* 初往復無際合明

* 初廣多無際明往復

* 初竪一竪
* 次橫二約
* 次絕際無際泯往復若約
* 次引證

* 初證竪絕際中論
* 次證橫無際橫尋
* 三返不還源說

* 初釋往復

* 初對前唯復

* 初正對顯三約
* 二引外文故屬
* 後有往復

* 初總標就此
* 二引證故文
* 三結釋釋曰
* 後釋無際此中
* 三結法所屬然上


鈔何法往復下徵列也問何故唯徵往復而略無
際耶答往復是法體無際是義用今但徵體義用
自來或但要言詞穩便故。


鈔今初迷法界下具釋往復三對六義以前二對
諸教少說又去動屬迷來靜屬悟其義無差故先
[002-0098b]
合明起滅一對諸教多談而又起滅俱通迷悟真
妄其義有差故後別顯言迷者能迷法界所迷能
迷之體有其二說一云根本無明三細六麤十重
惑也一云所迷既無盡法界能迷亦帝網之惑六
趣者毗曇論云趣者名到亦名為道謂彼善惡業
因道能運到其生趣處故名為趣又趣者歸向之
義謂所造業能歸向於彼天乃至地獄也言悟法
界等者悟為能悟法界所悟能悟之體亦有二說
一云翻十重染滅異住生四位始覺為能悟體一
云所悟既無盡法界能悟亦是無障礙智不同起
信之分齊也言復一心者即眾生之自心前法界
之異名也就寂名法界就照名一心又一心有軌
持名法一心有性分名界其體無異也。
▲鈔皆法
界用也者略結二對也謂如同教中准起信等說
唯以出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為用大則揀其惡
染不揀善染今此別教一切染淨迷悟乃至六趣
旋還披毛戴角皆法界用也故知同別之義亦天
隔矣問此用大中有三義而第一義中亦有三對
六義及二無際等今唯明初二對之義文義未盡
何故便有此結文耶答有二一云此中間結該初
後故二云此上迷悟義已略畢後不出此故略結
也。
▲鈔迷則下此妄法起滅雖唯妄有生滅而妄
滅由悟故屬雙約迷悟也然真下約真說起滅也
然字不盡之辭意言妄法無體可言生滅真則不
[002-0098c]
爾有二義故故云然也問初隨緣中既有妄生滅
言何故科中唯判屬真答雖有妄言對顯真故標
中亦唯云真有二義故問既約真說生滅何屬雙
迷悟答真生即悟真滅即迷亦雙之義也言隨緣
者能隨即真所隨即染淨二緣也此有二義若同
教義無性真如隨無明緣成十重染法即真滅妄
生悟即反此若別教無障礙理隨緣成無盡染法
即性起之義故所起染如帝網重重此染緣起若
淨緣起無障礙理起無障礙智滅帝網惑等此則
真妄雖有生滅皆以不生生為生不滅滅為滅皆
法界用也問三對六義何唯起滅中明真隨緣餘
二對不說耶答起滅既爾餘二亦然謂隨染緣起
而真往六趣亦去動也隨淨緣起而真復一心亦
來靜也但二對別說起滅通說為異耳。


鈔二約不變下具足應云迷悟動靜生滅來往紛
然真界湛若虗空體無生滅去來動靜謂此不變
義非唯約生滅中說亦該前二對之中皆不變也。


▲鈔此義在下體中者問此明用大何故顯體義
耶答有二一云真如有隨緣不變二義今相對以
立因便明之二云理實隨緣不變二義俱是用大
即二無際故所依無障礙體方是體大若爾如何
指在體中答真如二義一隨緣義是違自順他與
體疎故不屬體二不變義是違他順自與體近攝
屬體也如唯識中識以了別為行相如不變屬用大亦復
[002-0099a]
用彼顯自性云識以了別為自性如更以用屬體大問妄
亦有體空成事二義何故不明答理合具明今以
真不變即妄體空真隨緣即妄成事故影略耳。

鈔言無際下略明無際理實此中具八無際迷悟
橫竪各二種故今此唯二影取餘六謂迷中一義
唯約竪論廣多無際影取竪中絕際及二橫也若
具作者應云鈔中有一迷來無始即無初際二迷
無迷源竪無初際既無有始豈得有終絕初後際
上二竪論若約橫說一迷心障翳廣無邊際二橫
尋迷心不在內外故亦絕際上四皆迷若悟四者
鈔中一云悟絕始終即無後際此唯竪論絕際影
取餘三若具作者應云二竪論去來洞徹三際廣
無初後上二約竪若約橫者一橫說悟心通廓浩
無邊際二橫尋悟心不在內外故亦絕際問何故
鈔家行文如此影略答欲使學者虗己而求發生
觀智故往復三對與二無際前後具闕下皆類此
其與夫尋文數字之流不可同日而語也。


鈔二唯約妄說等者問此中何以但釋無際不解
往復答六趣往復即唯約妄也易故不言承上相
傳於此皆說七十二往復謂六趣相望舉一望六
皆有往復則每一趣中亦十二往復六趣總論具
七十二種矣如人往人趣復人趣往天趣復天趣
等餘趣亦然又若約妄心則緣彼境時為往緣此
境時為復妄念攀緣往復何限故下鈔云動即往
[002-0099b]
復有去來故問往復二字各有三訓何故雙約迷
悟中具配釋之唯約妄中全不說耶答應准知故
若具說者去來約處起滅約時上皆動亂靜即體
虗而隨緣真如亦隨妄起滅去來動靜約不變則
迷倒動靜起滅來往紛然真界湛若虗空體無生
滅去來動靜此義在下體中。
▲鈔過去無始未來
無終者問如起信云以從無始已來念念相續未
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今言無始則可然妄有斷
盡之時生死有終又言無終何耶答略有三義一
約一人則可終通一切則無終二若言有終以彼
定執長邪見故三此約妄為門故無終。
▲鈔中論
云下即彼本際品文十藏品疏鈔釋云初偈引教
立理顯無始終次偈二句仍上遣中以無始終可
對待故二句遣先後共略有三義謂有問言生死
二法為先生後死為先死後生為生死一時一時
名共今且總非下偈出所以云若使先有生後有
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
後有生者是則為無因不生有老死釋曰前偈破
先生後死生必因死今先有生則不因老死而有
故云不老死有生則亦令生無有老死先獨生故
後偈破先死後生生者是死因今死在前為無因
矣次破一時偈云生及於老死不得一時共生時
即有死是二俱無因釋曰以生不因死死不因生
故後結法空云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
[002-0099c]
戲論謂有生老死既言本際不可得亦不應定謂
無始無終況有始終之見邪故證前妄無妄源竪
無初際等也。
▲鈔是以遠公云者准遠公傳云遠
聞羅什入關中即遣書通好云云什答書中有偈
一章問其所解法云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否此二
句問戒若得不馳散深入實相否二句問定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虗誑等實
無無非停心處六句問慧仁者所住法幸願示其要是
以遠公復以書遣什并報此偈也然迷途非一致
下更有四句云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
悠悠相與朝暮歲今引此者有二意一寂照意云
通證上四種無際初二句證妄無妄源等竪論絕
際次二句證橫說中妄念攀緣浩無邊際次二句
橫尋妄心不在內外等後二句證竪論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等以致字有本為世字故二玄鏡及助
證等唯證妄心不在內外一義也謂雖有上下諸
句唯以觸理自生滯一句為引證之本文也餘句
皆是兼來無勞異說後義為正然上四種無際猶
是總相據實迷中往復皆各具四以為八種也。


鈔初義是總下謂三義對說約橫竪以分異也泛
言橫竪而有二義一約時處論橫竪如常可知二
就法論橫竪謂約彼此論也橫則彼此不相望竪
則彼此相望也今鈔中三義就法論橫竪也橫論
則三義不相望各各具往復以鈔中三番消釋往
[002-0100a]
復無際一句也若各不具則釋文不備故若約竪
論彼此相望則總別有異故初義為總二三別也。


▲鈔復本源者影取往流轉故斯即靜義者影取
妄中斯即動義此唯竪論故六義中真妄各一生
滅二義皆通真妄故此不論。
▲鈔故周易復卦云
下雙引二卦證其復字初復卦者彼疏云天地養
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
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今引已證靜義泰卦跮云
天體在上此卦陽爻居下地體在下此卦陰爻居
上即天地氣相交而生萬物天體將上地體將下
故云無往不復今證無但迷往而不悟復也然天
地上下陰陽往復具十二卦今當略示正月為地
天泰二月為雷天大壯三月為澤天夬
四月為純乾五月為天風遘六月
為天山遁七月為天地否八月為風地
九月為山地剝十月為純坤
一月為地雷復謂陽已徃而初復一爻故云然往必復十二月
為地澤臨其陰陽往復終而復始蓋如此也
故以為證。
▲鈔此一義下約橫論影取前唯約妄
中亦往復也。
▲鈔故文殊下問前唯約妄中不引
經證往復義今返本中焉何引證答前妄中往復
易知故不引證今返本中意在勤修故廣引證言
文殊初說雙行之行者彼經云菩薩雖不捨生死
而不為生死諸過惡所染等釋曰此約生死涅槃
[002-0100b]
也彼又有六對雙行之行一有為無為二大小乘
三空有四相無相五願無願六生滅無生滅故名
說雙修之行次云下標徵釋結可知菩薩往復之
道義通諸位有以局配則非也言修空無相無願
者準第七下鈔云三解脫門亦名三三昧三昧即
當體受名解脫即依他受稱此三能通涅槃解脫
故名為門但是一法以行因緣說有三種觀諸法
空名空門空中不取相轉名無相於無相中無所
願求轉名無願等如智論說應度者有三種故一
見多者為說空門二愛多者為說無作門三愛見
等者為說無相門也言三種覺觀心者有二解一
云是三解脫所對治故言覺觀者疏主云覺觀舊
名新譯為尋伺唯識云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
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
轉為性皆以思慧為體即覺麤觀細也今三皆空
無故斷覺觀也一云准瑜伽第十一云以不淨治
欲以慈治恚以悲治害如是對治三種惡覺觀故
即能治非三解脫也。


鈔皆上句自利者問初義云觀諸眾生心之所樂
應是利他何言自利答有二一雖觀於他成自觀
行故二云以少從多故言往涅槃故者涅槃豈有
方所以己求諸義言往耳生死無始在中對前往
故名復。
▲鈔雖往復下問正明復義何故上說往
復鈔中答也影取妄中雖有往復總為妄往流轉
[002-0100c]
矣問前散訓字義中往復各有三訓今屬法中何
以全不言耶答可以意得故若具說者應云去來
約處起滅約時上皆動也靜即上皆相待寂故而
隨緣真如亦隨悟心去來起滅動靜約不變則悟
心動靜去來起滅紛然真界湛若虗空體無動靜
去來起滅此義在下體中。
▲鈔此中無際下唯略
顯總二義影取橫竪若具作者一菩薩行海窮劫
而行竪論無際隨一一行遍塵方修橫說無際上
二廣多無際二二稱真即前二無際皆稱真故名
絕際無際自利利他又各四種亦具八也。
▲鈔對
上三義等者問釋體要對用三義釋相大何不對
耶答體用相翻義可爾故疏之文勢理亦通故相
大不然。
▲鈔所迷真性下影取所悟真性言一源
莫二者離世間品疏云隨客塵去而莫歸見本往
則還源返本有還有去皆是起心還去兩亡寂然
不起起則諸善失壞不起則出離蓋纏觸境寂知
方冥真體。


鈔動即往復有去來故者此證影顯前用大唯妄
中有往復三對義故言靜即體虗下謂往必對復
來必對去既相待立故知體虗無自性也應知動
即前隨緣義靜即前不變義所依無障礙體方是
一源也。
▲鈔不釋動下即肇公物不遷論注釋者
捨離也此則成事與體空一相不相捨離也則動
靜名殊下方歸體大。
▲鈔自利靜也者亡心遺照
[002-0101a]
定慧兼修故利他動也者涉有化生拕泥帶水故
又前十對之中以自利為往利他為復而前總配
中以往配動以復配靜今不爾者約對往涅槃為
靜復生死為動故也又前約用大生死無始在中
故涅槃云往生死云復今約體大眾生本具故涅
槃云復生死云往化而無化者影修而無修不失
一源下歸體也問何故對上用大三義釋於體耶
答此中意欲攝用歸體謂初攝迷悟動靜之用次
攝唯迷動靜之用後攝唯悟動靜之用同歸一源
體也。
▲鈔若對上二種無際下總就事法明廣多
無際具十二種別約一一事皆有分齊謂前雙約迷悟中迷
悟各具橫竪二種成四唯約妄中往復各具橫竪二種為四種返本還源自利利他各具橫竪二種為四
種總為十二種也而各即事同真際即無際亦有十二種

三義橫竪亦然又前散訓略釋中總明二種即依總開別
今此二種即攝別歸總總別合論有五十二無際
也。
▲鈔動靜無礙下明混無障礙方顯一源之體
意融二無際義為一源故言際與無際者謂前事
理二種各各有際及與二種無際亦相待而立既
無定異方顯一源之體也。


鈔清淨法界杳杳冥冥者即性淨無障礙理以為
能含之體如金含器故恒沙二字釋眾字性德下
釋妙字上雖舉能含之體意在所含之相又或帶
因以明也相依乎性下釋有餘二字問如言常德
其體皆常何所不遍而言有餘答性德無外無德
[002-0101b]
非體今別舉其德顯體有餘問真體為是常德否
若不是常德何稱無外既非無外望相德何名有
餘答相離體無故無德而非體故稱無外相雖恒
沙各具隨名數異故體有餘若爾體若是一何非
有名之數如其多法為難亦爾答真理寂寥不墮
諸數設說為一為欲破數強曰一源如法句經一
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等。
▲鈔恢恢焉下借莊子
養生篇文具云庖丁為文惠君粱惠王也解牛彼節者
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焉其於
遊刃必有餘地是以十九年而刃若新發於硎。

鈔阿僧祇品等者上能所含猶帶因以明此正約
宗以證故釋所以中還帶因論故云毛約稱性等
兼前總涉三義初由理事無礙故得事事無礙此
復約法性融通以釋所以即別教因也然此等三
句含於同別故作此釋也問准前段則體大甚深
相大則有名之數有名之數不遍無外之體何名
眾妙稱大耶答常樂等即是大義而不妨名相各
異顯體有餘雖稱體無涯而名相分齊各異故云
眾妙。


鈔然此略有二義下文外別明相之同別體用准
知謂無障礙理為別教體大無性真如為同教體
大全法界真妄為別教用大世出世善為同教用
大言本自具足者揀非業用故。
▲鈔亦老子意者
前則眾妙二字意目佛教相大恒沙功德不為佛
[002-0101c]
教意亦老子前則義意此則文意又前引內教證
此引外教證故云亦也或可有餘是道教文意眾
妙亦道教之文故云亦也道可道下因具引章釋
曰下具釋彼意言以一真法界為玄妙者問准下
別嘆能詮中說於一真法界義分心境境中大方
廣即是三大何故今以一真法界而為體耶答以
全總法界作體大故謂彼以義門階降此據法體
不分故不相違也依此總門或可全作相作用等
思之。


鈔融則三一互收者問三中舉一攝二應云一二
互收今何爾耶答別得總名故亦猶七處中菩提
場遍餘六處下鈔云普光忉利等七處皆有菩提
場亦是餘六別得總名故彼既得爾此亦應然故
綱要云體相用三非異猶一寶珠寶珠之體圓滿
之相鑑照之用三無離理舉一全收。
▲鈔云何超
下具徵釋一句義也而但云超者從文便當略而
言也。
▲鈔並皆超之故云逈出者顯超逈二字唯
一重釋也鈔何者下釋融拂相也融存拂泯既莫
能覊豈言象之能到其法故云逈出即以逈出二
字釋其超字然所以超者有三義故一於人超權
教菩薩及凡小故二於心非三慧及報生智之境
故三顯法體佛菩薩亦不思議故。
▲鈔又借斯下
顯超及逈出作二重釋謂前超唯超言思今又逈
出上超言思也故經云下上句證超言思下句證
[002-0102a]
逈出言況言相本絕下進顯一義謂前遣猶帶詮
明況言相本寂何待遣之故云亡絕亦亡斯則下
約相待門遣拂前但直遣故不重繁但可清耳虗
襟自冥契矣。
▲鈔具上諸德獨在法界者問上迷
法界而往六趣等豈法界德耶答約具德門無法
非德今既融拂無礙全稱法界何非德耶雖悟法
界而情謂不忘何名德耶。


鈔初句從本起末者此有二說一云依無際理體
為本起往復之事為末一云此句疏中但有其末
非謂無際是理問既無其理何言依本起末耶答
豈不前云言意多含也言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及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此四句即大品及智論等文
也各一句本一句末思之可見然此本末不同前
三大釋但以理事為本末也第三句能含為本所
含為末第四一句融拂理事或生佛性相生死涅
槃等準上釋之。
▲鈔末後結屬通四義焉者若通
具上四即同教意若取法界普融四句隨舉一句
即攝四句者亦別教意文意雙含故。


鈔法界類別中言第三無障礙法界者即事理無
礙法界言屬上三法界者以上三法界融拂自在
歸總無障礙法界也上屬四法界五法界准此可
知。
▲鈔往復與動下綱要云有為即事法界無為
即理法界依理成事事能顯理即亦有為亦無為
法界真理奪事事能隱理名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002-0102b]
此二由上事理無礙法界而生言含眾妙而有餘
即無障礙法界者即事事無礙法界亦由事事無
礙故總融上四為斯一界混然不亂重重無盡此
猶歸別門名事事無礙法界不同下所歸無障礙
法界無得相濫今約圓融門故非普攝門也然法
界二字義含多類故上四句配釋種類不同故疏
主下云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五云欲顯
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界一性義以二無我
為性一切眾生不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聖人四
念處法緣此生故三藏義一切虗妄法所隱覆故
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法以世
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五甚深義
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
染故上五義皆理法界復有持義族義及分齊義
然持曲有三一持自體相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
種類不相雜亂與法義同族者種族即十八界上
二並通事理分齊者緣起事法不相雜故於中性
通依主持業因唯依主後六唯持業上下疏文今事法
界并有為法界皆分齊義并持諸法差別與持自
種義及無為法界皆性等五義及持自體義種族
中意識所知名為法界攝十六法謂受想行蘊及
五種色謂極略色極逈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并八無為謂六
無為中開真如為三性也雜集第二言無為法有八種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虗空擇滅
非擇滅不動及受想滅今取所知八無為為無為法界義唯

[002-0102c]
取真如無為為理法界義其理事無礙法界并兩
亦雙非法界皆通上義而無礙也其無障礙法界
以性義融餘義故皆無障礙由法界具如是義故
所以種類不同也其配五法界下疏具云隨義別
顯略有五門一有為法界有二一本識能持諸法
種子名為法界如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因義
而其界體不約法身二三世之法差別邊際名為
法界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
無有餘等此即分齊之義二無為法界亦二一性
淨門在凡位中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二
離垢門謂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三
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
及五種色并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
中名為法界二無礙門謂一心法具含二門一心
真如門二心生滅門雖有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
法然其二位恒不雜亂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
之水非動故第四迴向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
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
無為之性此明事理無礙今鈔唯無礙門四非有為非無
為有二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
無不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今鈔唯此
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

二諸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形奪門要二相
假無寄門則當法自離故不同也五無障礙法界二一普攝門謂

[002-0103a]
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覩山
海或見堂宇皆入法界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
令事無分齊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
一塵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或
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即諸諸非
諸故即一乃至無盡上五門十義恐學者要知故
筆於此也。
▲第四總彰立意者前三番別消疏文
此一番總出初立法界之意言先敘如來為物應
生者如梵天請問疏云如來大悲隨機攝誘兼齊
十惡非直五乘所以化創憍陳道終須䟦是也言
先小後大者彼疏又云或談權道之三乘乃分羊
鹿之殊駕或論究竟之一實復合白牛之同體是
也言或無像現像者如上生疏序云原夫性質杳
冥超蹄象而含攝覺體玄妙絕視聽而融貫方智
雲於縠月察神理而猶迷假慧刃於叢筠揆靈機
而不測乃至然後俯提十地疎海月於寶方下控
三乘挺山儀於垢域等是也言無言示言者如唯
識疏序云無言之言風警韜遂彩而月懸等是也
上並依集玄記中引釋


鈔答云以是此經之所宗故者此經正宗法界故
言又是諸經通體故者如攝論云多聞熏習從最
清淨法界所流等釋論云所流者正說正法謂十
二部經疏主下云佛證體智證最清淨法界而於
後得安立教法名為所流故知十二部經皆從法
[002-0103b]
界流出故是諸經通體也又是諸法之通依故是
即依理成事故所以根本法界與一切事法為通
依也言一切眾生迷悟本故者以真如法界為迷
悟依故一切諸佛所證窮故者以未證無礙法界
未證窮故諸菩薩行自此生故者不悟法界行非
真流但名假名菩薩爾初成頓說等者不離菩提
樹頓彰七處九會等既非權漸之教故先敘法界
也故云不同餘經有漸次故言最後一意正答初
問者以上問何不先敘為物應生先小後大等故
今正答由頓說故非敘漸次也而前諸意共成後
意者恐有問云初成頓說故不同餘經此則聞命
矣何不別敘餘法而便敘法界耶答云以此法界
此經宗故所以頓說又法界是諸經通體故所以
頓說乃至諸菩薩行自此生故所以頓說問若爾
何不先答後意耶答欲以前六意成於第七意故
正意答之於後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