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602c]
唐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自法移
東漢敎漸南吴佛像靈祥充牣區宇
而羣錄㸦擧出沒有殊至於瑞跡蓋
無異也今依叙列而䍐以代分何者
或像陳晉代而曆表隋唐或感化在
人而迹従倚伏
故不獲銓次於錄而辯集
之東漢雒陽畫釋迦像緣一
南吴建鄴金像従地出緣
二西晉吴郡石像浮江緣三
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
四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
五東晉襄陽金像遊山緣
六東晉荊州金像遠降緣
七東晉吴興金像出水緣
八東晉會稽木像香瑞緣
九東晉吴郡金像傳眞緣十東
晉東掖門金像出地緣十一東
晉徐州太子思惟像緣十二
東晉廬山文殊金像緣十三元魏
涼州石像山裂出現緣十四
[32-0603a]
北涼河南王南崖素像緣十五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緣十六
宋都城文殊師利金像緣十七
宋東陽銅像従地出緣十八
宋江陵金像出樹光照緣十九
宋浦中金像光現及出緣二十
宋荊州壁畫像塗却現緣二十二
宋江陵小金像誓志緣二十三
宋湘州桐盾感通作佛光緣二十四
齊番禺石像遇火輕擧緣二十五
齊彭城金像汙出表祥緣二十六
齊楊都觀世音金像緣二十七
梁荊州優塡王栴檀像緣二十八
梁楊都光宅寺金像緣二十九剡縣石像附
梁高祖等身金銀像緣三十
元魏定州金觀音像高王經緣三十一
陳重雲殿幷像飛入海緣三十二
周晉州靈石寺石像緣三十三
周冝州北山鐵磺石像緣三十四
周襄州峴山華嚴行像緣三十五
隋蔣州興皇寺焚像移緣三十六
隋釋明憲五十菩薩像緣三十七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張右
[32-0603b]
隋京師日嚴寺瑞石影像緣三十八
隋邢州沙河寺四面像緣三十九
唐坊州石像出山現緣四十
唐簡州佛跡神光照緣四十一
唐涼州山出石文有佛字緣四十二
唐渝州相思寺佛跡出石緣四十三
唐循州靈龕寺佛跡緣四十四
唐撫州降潭州行像緣四十五
唐雍州藍田金像出石中緣四十六
唐雍州鄠縣金像出澧緣四十七
唐沁州像現光明常照林谷緣四十八
唐岱州五臺山像變聲現緣四十九
初案南齊王琰冥祥記云漢明帝夢
見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項佩日
光以問羣臣或對曰西方有神其号
曰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
發使天竺寫致經像表之中夏自天
子王侯咸敬事之聞人死精神不滅
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愔將西域
沙門迦葉摩騰等賷優塡王畫釋迦倚
像帝重之如夢所見也乃遣畫工圖
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及高陽門顯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張右
[32-0603c]
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壁畫千
乘万騎繞塔三匝之像如諸傳備載
二吴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
軀討其本緣卽周初育王所造鎭於
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
江南何得有像㘿瘞于地皓得之素
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圊廁令執屏
籌至四月八日皓如廁戲曰今是八日
浴佛時遂尿像頭上尋卽通腫陰處
尤劇痛楚號呼太史古曰犯大神所致
便遍祀神祗卒无應効妓女中素有
信佛者曰佛爲大神陛下前穢之今
可請也皓信之伏枕歸依有頃便愈遂
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
洗像慙謝重修功德送於建初寺云三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吴郡婁縣松江
滬瀆口漁者萃焉遥見海中有二人
現浮游水上漁人疑爲海神延卒祝
備牲牢以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復
有奉五斗米道黃老之徒曰斯天師
也復共徃接風浪如初有奉佛居士
吳縣華里朱膺聞之歎曰將非大覺
之垂降乎乃潔齊共東雲寺帛尼及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四張右
[32-0604a]
信佛者數
靜浮江二人隨潮入浦漸近漸明乃
知石像將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試擎
之飄然而起便擧還通玄寺看像背銘
一名惟衞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字
迹分明擧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
像人雖數十而了不可動復重啓請
欻然得起以事表聞朝庭士庶歸心
者十室而九沙門釋法淵來自西域
稱經記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
有供養礼覲者除積劫罪云又別傳
云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
乃立水上不沒不行以狀奏聞下勅
聽留吴郡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
今京邑咸陽長公主聞其瑞迹故遣
人徃通玄寺圖之在京起摸方欲顯
相云
四西晉泰山金輿谷朗公寺者昔中
原値亂永嘉失馭有沙門釋僧朗者
姓李冀人西遊東返與湛意兩僧俱
入東岳卜西北巖以爲終焉之地常
有雲廕士俗咸異其禎感聲振殊國
端居平業于時天下无主英雄負圖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五張右
[32-0604b]
秦宋燕趙莫不致書崇敬割縣租稅
以崇福焉故有高麗相國胡國女國
吴國崑崙北代七國所送金銅像朗
供事盡礼毎陳祥瑞今居一堂門牖
常開鳥雀莫踐咸敬而異之其寺至今
三百五十許歲寺塔基搆如其本焉
隋改爲神通道塲今仍立寺
五東晉成帝咸和中丹陽尹高悝徃
還帝闕毎見張侯橋浦有異光現乃
使吏尋之獲金像一西域古制光跗
並闕悝下車載像至長干巷口牛不
復行悝止御者任牛所徃遂徑
寺因安置之揚都翕然觀拜悟者甚衆
像於中宵必放金光歲餘臨海縣漁
人張侯世於海上見銅蓮花跗丹光
遊泛乃馳舟接取具送上臺帝令試安
悝像足恰然符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
錫詣悝云昔遊天竺得阿育王像至
鄴遭乱臧于河濱王路旣通尋覔失
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爲高悝所得
在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礼拜
悝引至寺五僧見像歔欷涕泣像爲
之放光照于堂内及遶僧形僧云本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六張右
[32-0604c]
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五僧卽
住供養至咸安元年南海交州合浦
採珠人董宗之毎見海底有光浮
于水上尋之得佛光以事上聞簡父
帝勅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无異凡
四十餘年東西祥感光跗方具此像
花臺有西域書諸來者多不識唯三
藏法師求那跋摩曰此古梵書也是
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時凡官寺沙門
慧邃欲求摹寫寺主僧尙恐損金色
語邃曰若能令佛放光迴身西向者
非余所及邃至誠祈請中宵聞有異
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轉坐面西於
是乃許摸之傳寫數十軀所在流布
至梁武帝於光上加七樂天幷二菩
薩至陳永定二年工琳屯兵江浦將
向金陵武帝命將泝流軍發之時像
身動搖不能自安因以秦聞帝撿之
有實俄而鋒刃未交琳衆解散單騎
奔北遂上流大定故動容表之天嘉之
中東南兵起帝於像前乞願兇徒屛
退言訖光照階宇不久東陽閩越皆
平沙門慧曉長干領神行化所及事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七張右
[32-0605a]
若風移乃建
臨極目至德之始加造方跗自晉迄
陳五代王臣莫不歸敬冗旱之時請
像入宮乘以帝輦上加油覆僧爲雨
調中途滂注常候不失有陳運否亟
涉譌謠禎明二年像面自西遂正還
爾以狀上聞帝延入太極設齋行道其
像先有七寶冠飾以珠玉可重二斤
上加錦帽至曉寶冠掛于像手錦帽猶
在頭上帝聞之燒香祝曰若國有不
祥還脫寶冠用示徵咎仍以冠在首
至明脫掛如昨君臣失色及隋滅陳
擧國露首面縛西遷如所表焉隋高
聞之勅送入京大内供養常躬立侍
下勅曰朕年老不堪久立可令有司
造坐像形相使同其立本像送大興善
寺像旣初達殿大不可當陽乃置北
面及明乃處正陽衆雖異之還移北
面至明還南如初衆咸愧謝輕略今
見在圖寫殷矣余摭採衆傳記合成
此錄有未廣者庶知非加飾焉
六東晉孝武寧康三年四月八日襄
陽檀溪寺沙門釋道安盛德昭彰聲振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八
張右
[32-0605b]
宇内於郭西精舎鑄造丈八金銅無
量壽佛明年季冬嚴飾成就晉鎭軍
將軍雍州刺史郗恢之創莅襄部贊
撃福門其像夜出西遊万山辵示一
跡印文入石鄕邑道俗一時奔赴驚
陵迎接還本供養復以其夕出住寺
門衆咸駭異恢乃改名金像寺至梁
普通三年四月八日下勅於建興苑
鑄金銅花跗高五尺九寸廣九尺八
寸莊嚴旣訖泝流送之以承像足立
碑頌德劉孝儀文蕭子雲書天下稱
最碑見
午之歲太原公王秉爲襄州刺史副
鎭將上開府長孫哲志不信法聞有
靈感先欲毁除邑中士女將廢僧尼
聞欲除滅哀號盈路哲見道俗歎惜
瞋怒彌盛逼逐侍従速令摧碎先令一
百人以繩繫頸挽牽不動哲謂不用
心杖監事者加一百牽之如初又加
三百不動如故哲怒逾壯又加五百
牽引方倒聲振地動人皆悚慄哲獨
喜踴卽令融毁揚聲自快便馳馬欲
報刺史纔可百步堛然落地失音直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九張右
[32-0605c]
視四支不擧至夜便死道俗唱快當毁
像時於腋下倒垂衣内銘充晉太
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月朔日比丘道
安於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一軀此
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復計
年月興廢悉符同焉信知印手聖人誠
無虛記充今本所住名啓法寺所履之
石人鑿取之今見存焉初隋末分崩方
隅守固襄陽留守竇盧褒權據一部
屬王世充有唘法寺憲法師者爲士俗
所重數諌竇君令投唐國竇不従憲
與士俗内外通使京輔遂發兵至襄
陽竇固守三度兵至屠城不陷後知憲
情遂煞之憲臨終語弟子蘇富婁曰我
與汝父見毁安師金像自爾巳來辵
迹不嗣我死後可依造之及武德四
年官軍圍急竇降方恨不取憲計抂
煞苛酷斯卽於國有功無人申者城
平富婁便從俗服憲有衣資什物並
婁鳩拾乃有心擬像不知何摸樣遂
夢見婆羅門僧指畫其相幷訪古老
亦有畫圖卽依摸鑄一冶便成无有
缺少當鑄像時天陰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張右
[32-0606a]
遍一寺内富婁性巧財用自富又於
家内造金銅彌勒像高丈餘後又夢
憲令其更造佛像乃於梵雲寺造大
像高五十九尺事如別顯昔隋初秦
孝王俊曾鎭襄部聞安師古像形製甚
異乃遣人圖之於長安延興寺造之
初鑄之夕亦感天樂天花等相今見
在卽今永泰寺改名万善寺也
七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歲次丁未依
勘長曆乃三年也二月八日夜有像
現于荊州城北長七尺五寸合光跗
高一丈一尺皆莫測其所従也初永
和五年廣州商客上載欲竟恨船輕
中夜覺有人來奔船驚共尋視了無
所見而船載自重不可更加雖駭其
異而不測也引邁利涉恒先諸舫不
久遂逵渚宮纔泊水次夜復覺人自
船登岸船載還輕及像現也方知其
非時大司馬桓溫鎭牧西陝躬事頂
拜傾動邦邑諸寺僧衆咸競迎引鏗
然不動有長沙太守江陵滕畯一云滕含以
永和二年捨宅爲寺額表郡名承道安
法師襄川綜領請一監護安謂弟子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十一張
右
[32-0606b]
曇翼曰荊楚士庶始欲信法成其美
者非爾誰歟爾其行矣翼負錫南征
締搆一載僧宇雖就而像設弗施毎
歎曰育王寺像隨緣流布但至誠不
極何憂不垂降乎及聞荊城像至欣
感交懷曰斯像余之本誓也必歸我
長沙固可以心期難以力致衆咸僉
曰必如所言驗之非遠翼燒香拜
請令弟子三人捧之颯然輕擧遂安
本寺道俗慶悦至晉簡文咸安二年
始鑄華跗晉孝武帝太元中殷仲堪
爲刺史像於
謂人問而不答以刀撃之鏗然視乃
像也刀撃胷處文現於外有罽賓僧
伽難陀禪師者多識慱觀従蜀來荊
入寺礼像歎咽久之翼問其故答曰
近天竺失之如何遠降此土便勘年
月悉符同焉便看像光背有梵文日
阿育王造也時聞此銘更倍欽重曇
翼興念致應之驗也及病將棘像光
忽逝翼曰佛示此相病必不損光徃
他方復爲佛事旬曰而終後僧擬光
更鑄今者宋孝武時像大放光江東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二張右
[32-0606c]
佛法一期甚盛宋明帝太始末像輒
垂淚明帝尋崩嗣主狂勃便有宋齊
革運荊州刺史沈悠之初不信法沙
汰僧尼長沙一寺千有餘僧應還俗
者將數百人擧衆遑駭長幼悲泣像
爲流汗五日不止有聞於沈沈召寺
大德玄畼法師訪問所以畼曰聖不
云遠無憂不徹去來今佛佛佛相念
得无今佛念諸佛乎欲清檀越不信
之心故有斯應問出何經答出无量
壽悠之取經尋之殊悦卽停沙汰齊
永元二年鎭軍蕭穎胄與梁高共荊
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義時像行出
殿外將欲下階兩僧見而驚喚乃迴入
殿三年穎胄暴亡寶融亦廢而慶歸
高祖梁天鑑末寺主道岳與一白衣
淨塔邊草次開塔戶乃見像繞龕行
道岳蜜礼拜不令泄言及大開堂像
亦在座梁鄱陽王爲荊州屢請入城
建大功德及病迎之倍棡不起少曰
而薨高祖昔在荊州宿著懇誠屢遣
上迎終无以致中大通四年三月遣
白馬寺僧璡主書何思遠賷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三張右
[32-0607a]
養具申丹款夜卽放光似隨使徃明
旦承接還復留礙重謁請祈方申従
徃四衆戀慕送至江津至二十三日
届于金陵去都十八里帝躬出迎竟
路放光明相續無絕道俗欣慶漢未
曾有留殿三日竭誠供養一去停中與寺設无
遮大齋二十七日従大通門出入同
泰寺其夜像大放光勅於同泰寺大
殿東北起殿三間兩廈施七寶悵座
以安瑞像又造金銅菩薩二軀築山
穿池奇樹恠石飛橋欄欖㚒殿兩階
又施銅鐵一雙各容三十斛三面重閣
宛轉玲瓏中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
泰設會開講歷諸殿礼黃昏始到瑞
像殿帝纔登階像大放光照竹樹山
水並作金色遂半夜不休及同泰被
焚堂房並盡唯像所居殿存焉
太清二年像大流汗其年十一月侯
景乱階大寶三年賊平長沙寺僧法
敬等迎像還江陵復止本寺後梁大
定七年像又流汗明年二月中宗宣帝
崩天保三年長沙寺延火所及合寺
烔然煙焰四合欲救瑞像无方轉移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四張右
[32-0607b]
此像由來擧必百人爾曰六人便起天
保十五年明帝延像入内礼懺冥感
二十三年帝崩嗣主蕭琮移像於仁壽
宮又大流汗廣運二年而梁國亡滅
開皇七年長沙寺僧法藉等復迎還
寺開皇十五年黔州刺史田宗顯至
寺礼拜像卽放光公發心造正北大
殿一十三間東西夹殿九間彼運材
木在荊上流五千餘里斫材運之至
江散放其木流至荊州自然洎岸雖
風波鼓扇終不遠去
徑三尺下礎闊八尺斯亦終古无以
加也大殿以沉香帖遍中安十三寶
悵並以金寶莊嚴乃至欀桁藻井无
非寶花間列其東西二殿瑞像所居
並用檀怗中有寶悵花炬並用眞金
所成窮極宏麗天下第一大業十二
年瑞像數汗其年朱粲破掠諸州來
至荊邑營于寺内大殿高臨城北賊上
殿上射城中留守患之夜以火箭燒之
城中道俗悲悼瑞像滅矣其夜不覺像
踰城而入至寶光寺門外立旦見像
存合城欣悦賊散後看像故處一不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十五張右
[32-0607c]
被燒灰炭不及今續立殿不如前者
僧梁蕭銑鳳鳴五年僞宋王楊道生
等至寺礼拜像大流汗身首雨流竟
日不息其年九月大唐兵馬従蜀江
下其月二十日寺僧法通以唐運將
統希求一瑞繞像行道其夜放光明
滿堂至二十五日光彩漸滅其日趙
郡王兵馬入城斯亦慶幸大同故流光
爲其善瑞也至於冗陽之月宰牧致
誠无不畢應貞觀六年六月大旱都
督應國公武彠迎像建齋行道七日
官僚上下立於像前一心觀佛良久
雲氣四布甘雨滂流其年遂登都督
乃捨黃金更鍍瑞像輦輿幡花莊嚴衆
具備矣今見在江陵長沙寺又有外國
銅像高七尺許古異不甚重云道安
在石城長安所送
令弟子於髻中得一舎利有光失之
八東晉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羡人晉
平西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至吴興
太守家内奉佛其女尤甚精到家僮
捕魚忽見金光溢川
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相嚴明
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徃報玘玘以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六張右
[32-0608a]
告女刀以人船送女往迎遥見喜心礼
而手挽卽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
佛左膝痛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
金釵以補之玘後以女適吴郡張澄
將像自隨言歸張氏後病卒乃見女
在城牆上姿飾逾於平日内外咸覩
俄而紫雲下迎遂上昇空極目乃沒
澄曾孫事接戎旅平討孫恩之乱久
廢齋戒不覺失像而光尙在擧家懺
悔祈求備至有一老姥賷詣賣之責
價極少識是前像方欲雇直失姥所
在此像遂亡光在張家云云
九東晉會稽山陰靈寶寺木像者徴
士譙國戴逵所製逵以古製像略
皆朴拙至於開敬不足動心素有潔
信又甚巧思方欲改斲威容庶參眞
極注慮累年乃得成遂東夏制像之
妙未有如上之像也致使道俗瞻仰
忽若親遇高平郗嘉賓撮香呪日若
使有常將復覩聖顏如其無常願會
彌勒之前所拈之香於手自然芳煙
直上極目雲際餘芬俳佪馨盈一寺
于時道俗无不感勵像今在越州嘉
祥寺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七張右
[32-0608b]
十東晉太元二年沙門慧護於吴郡
紹靈寺建釋迦文一丈六尺金像於
寺南傍高鑿穴以啓鎔鑄旣成將移
夜中穴内清明有花六出白色鮮發
四面翻灑未及於地自斂而上歸及
曉白雲若煙出所鑄穴雲中白龍見
長數十丈光彩炳煥徐引繞穴毎至
景清細雨而加香氣像旣入座龍乃
昇天元嘉初徴士譙國戴顒嫌制古
朴治像首面威相若眞自眉以上短舊
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寸云云
十一東晉義煕元年司徒王謐入宮
住東掖門有侍人於門東見五色光
出地驚而穿之得古形銅盤盤下獲
金像高四尺光跗並具斯又同孫晧
之育王像也因奉入宮宋祖素不甚
信及獲此像加敬欣悟躬禮事焉
此像本在瓦官寺後移龍光寺云
十二東晉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
昔晉沙門法顯勵節西天歷遊聖迹
徃投一寺大小逢迎顯時遇疾主人
上座親事經理勅沙彌爲客僧覔本
鄕齋食倐忽徃還腳有瘡血云徃彭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十八張右
[32-0608c]
城吴蒼鷹家求食爲犬所嚙顯恠其
旋轉之間而遊數万里外方悟寺僧並
非常人也後隨舶還國故徃彭城追
訪得吴蒼鷹具狀問之答有是事便
指餘血塗門之處顯曰此羅漢聖人
血也當時爲覔食耳如何遂損耶鷹
聞慙悚卽捨宅爲寺自徃楊都求諸
經像正濟江中船遂傾側忽有雙骨
各長一丈隨波騰涌奄入船中卽得
安流昇岸以事奏聞乃龍齒也鷹求
像未獲泝江西上蹔息林間遇見婆
羅門僧持此像行曰欲徃徐州與吴
蒼鷹供養鷹曰必如來言弟子是也便
付像將還至京詔令摸取千軀皆足下
施銘而人莫辯新舊任鷹採取像又
降夢示其本相恰取還得本像東還
徐州毎放異光元
至高齊後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
下齊滅周廢爲僧藏之大
隋闡教還重光顯今在相州大慈寺
千三東晉廬山文殊師利菩薩像者昔
有晉名臣陶侃字士衡建旟南海有漁
人毎夕見海濱光因以白侃侃遣尋之
俄見一金像陵波而趣船側撿其鉻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十九張右
[32-0609a]
勒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師利菩薩像也
昔傳云育王旣統此州學鬼王制獄怨
酷尤甚文殊現處鐵中火熾水清生
靑蓮花王心感悟卽日毁獄造八万
四千塔建立形像其數亦爾此其一
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旣見此嘉瑞
遂大尊重乃送武昌寒溪寺後遷荊
州故遣迎之像初在輿數人可擧
今加以牡夫數十礭不移處更足以
事力輲車牽曵僅得上船船復卽沒使
具白侃侃聽還本寺兩三人便起沙
門慧遠敬伏威儀迎入廬岫而了無
艱阻斯卽聖靈感降惟其人乎故誰
曰陶惟劒雄像以神摽雲翔泥宿邈
何遥遥是也隋末賊發衆僧四散有
一老僧失名來辭瑞像像曰爾年老但
住何得相捨遂依言住于時董道冲
賊寇擾江州其徒入寺覔財物執僧
索金僧曰无可得者乃炙之僧曰徒
受炙死尸穢伽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
煞僧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敎待正念
巳伸頸時可下刀賊然之見申頸受刀
卽便下斫刀反刺賊心刃出於背羣賊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二十張右
[32-0609b]
奔怕東走至遠墓于時天氣清朗忽
有雲如蓋屯黑下布雷電四繞遂震
賊九人死之江州子女及以衣物多
下焚蕩略盡像今在山東林寺重閣上
武德中石門谷風吹閣北傾將欲射正
施功無地僧乃祈請山神風吹令正
不久復有大風従北而吹閣還得正
如舊
十四元魏涼州山開出像者太武大延
元年有離石沙門劉薩訶者備在僧
傳歷遊江表礼鄮縣塔至金陵開育王
舎利能事將訖西行至涼州西一百七
十里番禾郡界東北望御谷山遥礼
人莫測其然也訶曰此山崖當有像出
靈相具者則世樂時平如其有缺則
世乱人苦經八十七載至正光元年
因大風雨雷震山巖摓出石像高一
丈八尺形相端嚴唯无有首登卽選
石命工安訖還落魏道陵遲其言驗
矣至周元年涼州城東七里澗石
忽出光照燭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
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神儀彫缺四十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一張右
[32-0609c]
餘年身首異處二百餘里相好昔虧
一時還備時有燈光流照鍾聲飛響
皆莫委其來也周保定元年立爲瑞
像寺建德將廢首又自落武帝令齊
王徃驗乃安首像項以兵守之及明
還落如故遂有廢法國滅之徴接焉
備于周釋道安碑周雖毁敎不及此
像開皇通法依前置寺大業五年煬
帝西征躬徃礼覲改爲感通道塲今
仍存焉依圖
擬者非一及成長短終不得定云云
十五涼州石崖素瑞像者昔沮渠蒙
遜以晉安帝陵安元年據有涼土三
十餘載隴西五涼斯最久盛專崇福
業以國城寺塔終非云
終逢煨燼若依立之効尤斯及又用
金寶終被毁盜乃顧眄山宇可以終
天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亘東西不測
就而劉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万
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中有土聖僧可
如人等常自經行初无寧舎遥見便行
近矚便止視其顏面如行之狀或有
羅土坌地觀其行不人纔遠之卽便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二張右
[32-0610a]
蹈地足跡納納來徃不住如此現相
經今百餘年彼人說之如此
十六比涼河西王蒙遜爲母造丈六
石像在于山寺素所敬重以宋元嘉
六年遣世子興國攻抱牢大敗興國
遂死於佛佛氏遜恚恨以事佛无靈
下令毁塔寺斥逐道人遜後行至陽
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立斬
數人爾時將士入寺礼拜此像涕淚
撗流驚還說之遜聞徃視至寺門擧
體戰悸如有把持之者因喚左右扶
翼而進見像淚下若泉卽稽首礼謝
深自咎責登設大會倍更精到招集
諸僧還復本業焉觀遜之爲信信佛深
明攻殺以取豈佛之爲非禁也性以
革改爲先任意肆惡知何所惡不至
初重法讖譯大涅槃願同生死後因
少忿乃使刺客害之今行役失利又
咎佛僧殄寺誅僧一何酷濫晩雖再
復不補其愆云今沙州東南三十里
三危山卽流四凶之地崖高二里佛像二百
八十龕光相丞發云
十七宋元嘉二年劉式之造文殊金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三張右
[32-0610b]
像朝夕礼拜頃之便失惆悵祈請夙
夜匪懈經于五年昏夕時見佛座有
光發座至棟式之因燒
乃見失像儼然具存
十八宋元嘉十二年留元之東陽長
山人家以種芋爲業毎燒田墌輒有
一處藂草不然經久恠之不復墾伐
後試薄掘得銅坐像高三寸許尋撿
其地舊非邦邑莫測何來云云
十九宋元嘉十四年江陵靈牧寺尼
慧玉行業精勤人也昔於長安薩尙
書寺見紅白光於寺中後有六重寺
沙門於先光處得彌勒金像高一尺
及住江陵見寺東樹有紫光起暉暎
一林以告餘人並云不見後寺主法
和將於樹下築禪堂基仰首樹上得
金坐像亦高尺許
二十宋元嘉十四年孫彥曾家世奉
佛妾王惠稱少而信向年大彌篤誦
法花經輒見浦中有雜色光使人掘
深二尺得金像連光跗高二尺一寸
跗銘云建武六年歲在庚子瓦官寺
道人法新僧行所造卽加磨瑩之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四張右
[32-0610c]
二十一宋元嘉十五年羅順爲平西
府將戍在上明十二月放鷹野澤同
輩見鷹雉俱落于時火燒野平唯有
三丈許藂草不然遂披而覔鷹乃得
金菩薩坐像通跗高一尺工制殊巧時
定襄令謂盜者所藏
乃下符界内无失像者遂收而奉之
二十二宋衞軍臨川康王在荊州城
内築堂三間供養經像堂壁上多畫
菩薩圖相及衡陽文王代鎭廢爲明
齊悉加泥治乾輒8脫畫狀鮮淨再
塗猶爾王不信向心謂
塗而畫像徹見炳然可列王復令毁
故壁悉更繕改不久抱疾閉眼輒見
諸像
森然滿目於是廢而不居頗事齋講二
十三宋元嘉中江陵枝江張僧定妹
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養小形金
像以爲前路之資也而父母逼嫁誓
志不行而密許邴氏女初不知也及
羔鴈旣至女悲呼不就燒香伏地取
死此像遂放金光彌竟一村父兄驚
其通感止不嫁之張邴二門因大敬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五張右
[32-0611a]
信僧定爲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鎭
陝乃以其居建精舎焉
二十四宋泰始中東海何敬叔少而
奉法隨湘州刺史劉韞監縣遇有栴
檀製以爲像旣就无光營索甚勤而
卒无可獲憑几思之如睡見沙門納
衣抆錫來曰檀非可得麤木不堪唯
縣後何家桐盾堪用雖惜之苦求可
得寤問左右果如所言因固求買之何
氏曰有盾甚愛患人乞奪曾未示人
明府何以得知直求市耶敬叔以事
告之何氏驚喜奉以製光後爲湘府直
省中夜夢像云鼠嚙吾足清旦疾歸
視像果然
二十五齊建元中番禺毗耶離精舎
舊有扶南國石像莫知其始形甚
異常七八十人乃能勝致此寺草
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風煙焰己接
尼衆十餘相顧无計中有意不巳者
試共三四人捧之飄然而起曾无鈞
石之重像旣出矣屋亦焚焉毎有神
光州部兵寇輒淚汗滿體嶺南以爲恒
候後廣州刺史劉俊表送出都今應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二十六張右
[32-0611b]
在故蔣州寺中
宋王寺造丈八金像相好嚴華江右
之妙製也北境兵起或貽僧禍像輒濡
汗滴之多少則難之小大逆可知矣
郡人常以候之齊建元初像復流汗
其冬魏寇淮上時兖州數郡起義南
附鳩略甚衆亦驅迫沙門助其戰守
魏軍屠其營累悉欲夷滅表奏魏臺
誣以助乱湏及斬決時像大流汗殿
地遍濕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勤勤
至寺親使人以巾帛拭隨出不巳至
數十人交手競拭猶不能止王乃燒香
礼拜執巾呪曰衆僧无罪誓自營護
必不罹禍若幽誠有感當隨拭郞止
言已自拭果應手而燥王具事表聞
下詔皆見原宥
二十七齊建元初太原王琰昔在幼
稚於交阯賢法師所受五戒以觀音
金像令供養遂奉還揚都寄南澗寺
琰晝寢夢像立于座隅意甚異之卽
馳迎還其夕南澗失像十餘盜毁鑄
錢至宋大明七年秋夕放光照三尺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七張右
[32-0611c]
許金暉映奪合家同覩後以此像寄
多寶寺琰適荊楚垂將十載不知像
處及還揚都夢在殿東衆小像内的的
分明詰旦造寺如夢便獲於建元元
年七月十三日也故琰冥祥記自
序云此像常自供養庶必永作津梁
修復其事有感深懷沿此徴覿綴成
斯記夫鏡接近情莫踰儀像瑞驗之
發多自是興經云鎔斲圖繪類形相
者爰能行動及放光明今西域釋迦
彌勒二像輝用若眞蓋得相乎今東
夏景摸神應亟著亦或當年羣生因
由容好而能然也故沉石浮深寔闡
閩吴之化塵金瀉液用舒彭宋之福
其餘銓厼繁方雖難曲辯率其大抵
允歸自従若夫經塔顯効旨證亦同
事非殊
貫故叶其求餘如冥祥記一部具之
二十八梁祖武帝以天鑑元年正月
八日夢檀像入國因發詔募人徃迎
案佛遊天竺記及雙卷優塡王經云
佛上忉利天一憂爲母說法王臣思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八張右
[32-0612a]
見優塡國王遣三十二匠及賷栴檀
請大日連神力運徃令圖佛相旣
如所願圖了還返座高五尺在祗桓
寺至今供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
將軍郝騫謝文華等八十人應募徃達
具狀祈請舎衞王曰此中天正像不
可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圖
一相夘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
而像頂放光降微細雨幷有異香故
優塡王經云眞身旣隱次二像現普爲
衆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騫等負第二像
行數万里備歷艱関難以具聞又渡
大海昌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又盡
所將人衆及傳送者身多亡沒逢諸
猛獸一心念佛乃聞像後有甲胄聲
又聞鍾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騫背
負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騫等礼僧
僧授澡水令飮並得飽滿僧曰此像
名三藐三佛陀金毗羅王自従至彼
大作佛事語頃失之爾夜僉夢見神
曉共圖之至天鑑十年四月五日騫
等達于楊都帝與百寮徒行四十里
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煞絓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二十九張右
[32-0612b]
是弓刀矟等並
蔬斷欲至太清三年五月帝崩湘東王
在江陵郞位号元承聖遣人従楊都
迎上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定
八年於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
歸之今見在多有傳寫流被京國
二十九梁祖天鑑初於本宅立光宅
寺造文八金像圖樣旣成不爽分寸
臨鑄疑銅不足始欲上請忽有使者
領銅十五車至云勅遣送寺便卽鎔
瀉一冶卽成冠絕通國唯覺高大試
以量之乃長二丈二尺以狀奏聞鑄
像巳成不改元樣所續送銅用亦俱
盡更重審量乃増四尺勅云初不送
銅何緣乃爾豈不以眞相應感獨表
神奇乎可鐫著花跗以爲靈誌乃具疏
而勒于足下於今存焉梁祖爲父於
鍾山造大愛敬寺中殿大像神相有
之故不重顯廣如別記有梁佛像多
現神奇剡縣大石像者元在宋初育
王所造初有雲光禪師従比來廵行
山川爲幽拪之所見此山崇麗乃於
峯頂搆小草室空中聞天樂聲曰此是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十張右
[32-0612c]
佛地如何輒有蔬圃耶光聞之南移天
台後遂繕造爲佛像積經年稔終
不能成至梁建安王患降夢能引剡
縣石像病可得愈遂請僧祐律師旣
至山所規摸形製嫌其先造太爲淺
陋思緖未絕夜忽山崩其内佛現自
頸巳下猶在石中乃剗
仍止旣都除訖乃具相焉斯則眞
儀素在石中假工除剗故得出現梁
太子舎人劉勰制碑於像所備之
三十梁世祖登極之後崇重佛教廢絕
老宗毎引高僧談敍幽旨又造等身
金銀像兩軀於重雲殿晨夕礼事五十
許年冬夏蹋石六時无缺足蹈石處
十指文生遂卒窮祚侯景篡位猶存
供養太尉王僧辯誅景修復臺城會
元帝陷於江陵江南無主辯乃通款
於齊迎貞陽侯蕭淵明爲帝時江左
未定利害相雄辯遣女聟杜龕典衛
宮門龕性兇頑不見後際欲毁二像
爲鋌先令數十人上三休閣令鑱佛
項椎鑿始擧二像一時迴顧眄之所
遣諸人臂如墮落不自勝擧失瘖如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十一張右
[32-0613a]
醉社龕亦爾夂乃醒悟仍被打築遍
身靑腫唯見金剛力士可畏之物競
來擊之受苦呻吟擧形洪爛膿血交
流穿皮露骨而卒此乃近事道俗同知
三十一元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
德防於北垂造觀音金像年滿將還
常加礼事後爲刧賊撗引禁於京獄
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斷死刑明旦
行決其夜礼拜懺悔淚下如雨唘曰
今身被抂當是過去抂他願償債畢
誓不重作又發大願云云言巳少時
依俙如夢見一沙門敎誦觀世音救
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
敬德欻覺起坐緣之了无參錯比至
平明巳滿一百遍有司執縛向巿且
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
斫折爲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凡
經三換刀
異具狀奏聞承相高歡表請其事遂
得免死勅寫此經傳之今所謂高王
觀世音是也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
在防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鄕親
同覩歎其通感見齊志及旌異等記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三十二張右
[32-0613b]
三十二陳武帝崩兄子蔳立將欲修
葬造轀輬車國創新定未遑經始昔
梁武帝立重雲殿其中經像並飾珍
寶映奪諸國運雖在陳殿像仍在蔳
欲收取重雲佛悵珠珮以飾送終人
力旣足四面齊至但見雲氣擁結流遶
佛殿自餘方左開朗无陰百工恠焉
競徃看覩湏臾大雨撗注雷電掣擊
煙張鵄吻火列雲中流布光焰高下
相涉欻見重雲殿影二像峙然四部
神王幷及寶座一時上騰煙火挾之忽
然遠逝觀者傾國咸歸奉信雨晴之
後覆看故處唯礎存焉至後月餘有
人従東州來云於此日見殿影像乘
空飛海今望海者有時見之魏氏洛
京求寧寺塔去地千尺爲天所震其
緣略同有人東海時見其迹云
三十三北齊末晉州靈石寺沙門僧
護守道直心不求慧業願造丈八石
像衆僧咸恠其大言後於寺北谷中
見有臥石可長丈八乃雇匠就而造
佛向經一周面腹粗了而背猶著地
以六具拗擧之不動經夜自翻旦視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三十三張右
[32-0613c]
欣然卽就營作移在佛堂晉州陷曰
像汗流地周兵入境先燒寺塔此像
被焚初不變色唯傷二指後欲倒之
人牛六十牽挽不遂忽有異僧咸无
識者以瓦木土塹雜累圍之湏臾
了失僧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其人悟而補之隋氏啓運
如前開復開皇十五年有盜幡蓋者
卽夢丈八人
入室責之其賊慙怖而送像今現在
云三十四周武建德三年猜忌佛法
勇意殄滅天下闇冥有冝州姜明者
督事夜行經州北百餘里山中行徃
常見山上光明恠之因廵行光處見
有臥石狀如像形便斲掘尋之乃是鐵
礦不可鏨鑿故其形䃙⬤高二丈許
欲加摩瑩卒不可觸又向下尋乃有石
跗孔穴具足乃共村人以拗擧之其像
欻然流下逕趣跗孔卓然特立衆以爲
奇瑞也以狀奏聞時天元嗣暦佛曰
將融乃改爲大象元年仍以其處爲
大像寺隋祖開運重斯故迹又改爲顯
際寺討尋其本處非人住又无大石及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十四張右
[32-0614a]
以鐵礦豈非育王之神力所降感乎
大唐因之不改貞觀末寺西罝宮名
曰玉華像仍舊所在宮東三十里苑
内太宗嘗徃礼事嫌非華飾乃捨物莊
嚴永徽年中改宮立寺還名玉華今
屬坊州陰暗之夕毎發光瑞道俗常
見故不甚驚歎云云
三十五周襄州峴山華嚴寺行像者
古來木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麗瞻
仰無巳可高五丈許徴應在昔不復
具陳及周滅法人藏其首隋開乃出
如前莊飾以爲聖像号盧舎那佛毎
年祈福以爲歸依之所也隋文將崩
兩鼻洟出沾汙懷中金薄剝起洟流
有光拭之無塵望還如洟貞觀二十
三年四月内洟還連出塗漫懷中方
圓一尺初
知兆現至六月内洟又重出合州同
懼不知何禍至七月内漢水泛漲溢入
城郭深丈餘陷溺不少今在本寺祈
求殷矣襄陽士俗有少子胤者皆徃
祈之隨其本心男女咸應
三十六隋開皇中蔣州興皇寺佛殿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十五張右
[32-0614b]
被焚當陽丈六金銅大像幷二菩薩
俱長丈六其摸戴顒所造正當棟下
于時炎火大盛衆人拱手咸其嗟悼
大像融滅忽見欻起移南一步棟梁
摧下像得全形四面甎瓦木炭皆去
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
變跗下有銘大衆咸駭歎聲滿路今
移在白馬寺鳥雀無踐永徽二年盜
者欲利像銅乃鋸窓櫺斷將欲拔出遂
被㚒腕求拔不脫至曉僧問盜者云
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内撮手求脫不得
云云
三十七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者西
域天竺之瑞像也相傳云昔天竺鷄
頭摩寺五通菩薩徃安樂界請阿彌
陀佛娑婆衆生願生淨土无佛形像
願力莫由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
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巳至一佛
五十菩薩各坐蓮花在樹葉上菩薩
取葉所在圖寫流布遠近漢明感夢
使徃祈法便獲迦葉摩騰等至洛陽
後騰姉子作沙門持此瑞像方達此
國所在圖之未幾賷像西返而此圖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三十六張右
[32-0614c]
傳不甚流廣魏晉巳來年載久遠又
經滅法經像湮除此之瑞迹殆將不
見隋文開敎有沙門明憲従高齊道
塲法師所得此一本說其本起與傳
符焉是以圖寫流布遍於
北齊畫工曹仲達者本曹國人善於
丹靑妙盡梵迹傳摸西瑞
京邑所推故今寺壁正陽皆其眞範
三十八隋京師曰嚴寺石影像者其像
八楞紫石英色高八寸徑五寸内外
暎徹昔梁武太清年中有西域僧將
來會侯京作乱遂安江州廬山西林
寺像頂上隋開皇十年煬帝鎭於楊
越廣搜英異江表文記悉惣收集乃
於雜記中得影像傳卽令舎人王延
壽徃寺推覔得之自任晉蕃巳來毎
有行徃常以烏漆函盛之令人馬上
捧而前行後登儲貳乃送曲池日嚴
寺有令當寺看記封鎖勿令外人見
之寺卽帝之所造也大業之未天下
沸騰京邑僧衆常未瞻覩余住此寺
亦未之信重以見石中金光晃晃疑
似佛像耳仍見名行諸僧㸦說不同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三十七張右
[32-0615a]
咸言了了分明面目相狀未曾有味
余慨无所見又潔齋別懺七日後依
前觀之見有銀塔後又觀之見有銀
佛而道俗同覩徃徃不同或見佛塔
菩薩或見衆僧列坐或見悵蓋幡幢
或見山林八部或見三途苦相或見
七代存亡一覩之閒或定或變雖惡善
交現而善相繁焉故來祈者咸前發願
徃作何形來生何處依言爲現信爲
幽途之業鏡者也貞觀六年七月内
下勅追入内宮供養云
三十九隋邢州沙河縣寺四面佛者
隋祖時有人入山見僧守護此佛銅
身高二尺餘便請遂許失僧所在諸
處聞之競來引挽都不得起唯沙河
寺僧引之隨手至寺後人寺側
塊上有烏形銘云擬鍍四面佛因鍍
之像身上都是烏形後忽失之於寺
側瀅中數有光現尋乃漉出隋後主
聞遣工冶鑄擬之卒不成經二百餘
日乃成終有缺少遂罷云云
四十唐武德年中坊州西南慈烏川
有郝辯郝積者素有信敬見羣鹿常在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三十八張右
[32-0615b]
山上逐去還來異之共掘鹿所止處得
石像高一丈四尺許移川川中村内乃
今見存自像出後羣鹿因散右老傳
云迦葉佛時所藏有四十軀今雖兩
現餘在山隱其形如金王華東鐵礦像
相似不可治斲
四十一唐蜀川簡州三學山有佛跡
常有神燈自空而至毎夕常爾齋日
則多有州宰意欲尋之乘馬來寺十
里巳外空燈列見漸近漸昧遂並失
之返還十里如前還見至今不絕貞
觀十年有僧法藏以乞爲心不護細
行夜宿寺中有大神衣甲胄従門鏬
中拔出藏擲于寺外七里傷足夜返還
寺重門皆閉
四十二唐貞觀十七年九月涼州都
督李襲譽因廵境至州東南昌泉縣
界有石表文合一百一十字乃有七
佛八菩薩上果佛田等字以狀奏聞
有勅覆撿如其所奏下詔涼
府給複一年罪者赦之
四十三唐渝州西百里相思寺北石
山有佛跡十二枚皆長三尺許闊一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三十九張右
[32-0615c]
尺一寸深九寸中有魚文在佛堂北
十餘步見有僧住貞觀二十年十月忽
於寺側泉内出蓮花形
大如三尺面合擎出如涕人水成花舟
旅徃還無不歎訝經月不滅相思寺因
以名之一云涪州亦有此寺本貧煎
由是感施至今常富昔南齊荊州城
東天子井出錦于時士女取用如人
中錦不異經月乃歇故知花出不
足可恠出吴均齊舂秋蕭誠荊南志
四十四唐偱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
北石上佛跡三十餘大者五尺許以
下循州在一川中東西二百南北百
里寺極豐渥近得銅藏面三尺爐可
獲百餘諸盤合等又其銘云僧得福
興俗得禍至古傳云晉時此僧在此
山隱遊大洪嶺至佛跡處有大石窟
花果美茂遂住經宿山神爲恠怖之
心卓不動曰此不可居山鬼數來望
前石山陵雲槪曰遂徃登之不望懸絕
不可至彼還興寧說之宋代二僧承前
不達勇意覆尋其僧誦法花經戒行
貞潔能伏神鬼乃至見形受戒爰及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四十張右
[32-0616a]
家屬望前崖上有異光彩隔一丈許
上下俱絕僧以木爲梁度視乃見奇
迹七枚色如人肉現于石上貞觀三年
又現一跡並放光明輪相具足今有
看者多少不同内置靈龕厥取其異
又訪其本宋時王家捨栗園爲寺卽
今古堂尙存云
四十五唐顯慶四年撫州刺史祖氏
爲冗旱請祈無効有人於州東山見
有行像莫測其由將事移従鏗然不
動風聲扇及遠近同趣有潭州人云
彼寺失之及在此耶尋其行路及現
二跡各長二尺相去五里刺史以亢
徃二十里許泣告情事勤至彌甚使
三人捧之飄然應接返還州寺隨路布
雲當夜滂下遂以有年今在撫州
四十六唐求徽年雍州藍田縣東悟眞
山寺寺居藍谷之西崖製窮山美殿堂
嚴整有僧於寺北澗更修別院大石
撗礙甚爲妨害乃以火燒水沃之令
散終無以致便以鐵鎚打破中獲金
像一軀四面無縫天然裹甲不知何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四十一張右
[32-0616b]
來像跗全具非解合作亦不識是何
珍寶高五寸許今在山寺云其年益州
光明寺柱上有一佛二菩薩現雖削
還影出初在九隴佛堂長史張緖以
聚衆移入光明今見在
四十七唐雍州鄠縣東澧水西李趙
曲有金像高三尺六寸幷焰光四尺
數放光明像形露右膊極威嚴余聞
徃尋見之跗上銘云秦建元二十年
四月八日於長安中寺造女王慧韶
感佛泥曰幸遇辵像是以頼身之餘
造鑄神摸若誠感必應願使十方同
福銘文如此問其獲緣云昔廢二敎
遂藏於澧水羅仁渦中有人岸行聞
渦中有聲亦放光明向村老說便趣水
求渦中純沙水出光明便就發掘乃
獲前像時尙在周村家藏隱㸦相供
養閉在闇室放光自照今見村中云云
四十八唐龍朔三年舂二月沁州像
現州北六十餘里在綿上縣界長谷
中半崖上有古佛龕中有三鋪石像
中央像常放光明照燭林谷村人異
之以事聞州遂以達上上乃勅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四十二張右
[32-0616c]
大慈恩寺僧玄秀共使人乘驛徃審
登到卽見光明如火流飛出沒然續不
絕時有白雲至窟其光暫隱雲去光現
便仰馳報勅令圖寫重覆依審光還如
初頻煩三夕如初照曜至今相傳光仍
不斷余昔貞觀九年曾遊沁部在綿上
界周歷三年山林勝地石龕佛像大有
古迹莫委其初然不覩瑞故是障源
今在三輔乃聞斯異依口錄之云
爾四十九唐龍朔元年下勅令會昌寺
僧會蹟徃五臺山修理寺塔其山屬
岱州五臺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
千里山川如掌上有石塔數千薄石
累之斯並魏高祖孝文帝所立臺北
石上人馬犬迹陷文如新頂有大池
名太華泉又有小泉迭相延屬㚒泉
有二浮啚中有文殊師利像傳云文
殊師利與五百仙人徃清涼山說法
故此山極寒不生樹木所有松林
森於下谷山南号清涼峯山下有清涼
府古今辵基見在不滅従臺東面而下
三十里許有古大孚靈鷲寺見有東
西二道塲佛事備焉古老傳云漢明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中苐四十三張右
[32-0617a]
帝所造南有花園三頃許異花閒發昱
焰人目寔神仙之宅也屢有僧現欻
忽難尋聖迹神寺徃徃出沒今上龍
朔二年又令賾徃幷吏力財帛徃修
理故寺賾與五臺縣承幷將従二十餘
人直詣中臺見石像臨崖搖動身手
及至像所乃是方石悽然多感悵恨
久之令作工修理二塔幷文殊像従
倚塔邊忽聞塔間鍾聲振發連椎不
巳又聞異香氛氳屢至道俗咸感歎
未曾有又徃西臺遥見一僧乘馬
上奔來極急蹟與諸人立待其至久
而不到就徃參迎乃變爲枿悵恨无
巳然則像相通感有時隱顯鍾聲香
氣相續恒聞其上方三百里東南腳
卽恒岳也西北腳卽恒天也中有佛
光山仙花山王子塔古寺六所解脫
禪師僧明禪師辵蹤坐窟身相存焉
廣如別記
五十唐龍朔中有事遼左行軍將薩
仁貴行至隋主討遼古地乃見山像
空曠蕭条絕於行徃討問古老云是
先代所現便啚寫傳本京師云云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
乙巳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第四十四張右
[32-0617b]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下右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