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589c]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右唐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冝撰夫三寶
利見其來久矣但以信毀相競故有
感應之緣自漢泊唐年餘六百靈相
肹嚮羣錄可尋而神化無方待機而
扣光瑞出没開信於一時景像垂容
陳迹於萬代或見於旣往或顯於將
來昭彰於道俗生信於迷
悟故撮舉其要三卷成部云初明舎利表塔次
列靈
像垂降後引聖寺瑞經神僧初明
舎利表塔昔如來行乞有童子戲
於路側以沙土爲米麪逆請以土麪
奉佛因爲受之命侍者以爲土將水
塗佛住房足遍南靣記曰此童子者
吾滅度後一百年王閻浮提空中地下
四十里内所有鬼神並皆臣屬開前
八塔所獲舎利於一日夜役諸鬼神
造八萬四千塔廣如衆經故不備載此土卽洲之東境故塔現
不足以疑舎利西梵天言此云骨身也恐濫
凡夫之骨故依本名而別之西晉會稽鄮塔
緣一東晉金陵長干塔緣二石趙靑州東城塔
緣三姚秦河東蒲坂
緣五周瓜州城東古塔緣六
[32-0590a]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緣七周洛州故都西塔緣八
周涼州姑臧縣塔緣九周甘州刪丹縣塔緣十
周晉州霍山南塔緣十一齊伐州城東古塔緣十二
隋益州福感寺塔緣十三
隋益州晉源縣塔緣十四雒縣塔附
隋鄫州起化寺塔緣十五隋懷州妙樂寺塔緣十六
隋戶州淨明寺塔緣十七隋幷州楡社縣塔緣十八
隋魏州臨菑縣塔緣十九雜明神州山川藏寶等緣二十
初西晉會稽鄮塔者今在越州東三
百七十里鄮縣界東去海四十里在縣
東南七十里南去吳村二十五里案前
傳云晉大康二年有幷州離石人劉薩
何者生在畋家弋獵爲業得病死穌
見一梵僧語何日汝罪重應入地獄
吾閔汝無識且放今洛下齊城丹陽
會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
王所造可勤求礼懺得免此苦旣醒
之後改革前習出家學道更名慧達
如言南行至會稽海畔山澤處處求
覓莫識基緖達悲塞煩冤投告无地
忽於中夜聞土下鍾聲卽迂記其處剡
木爲刹三日聞忽有寶塔及舎利従地
踊出靈塔相狀靑色似石而非石高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張右
[32-0590b]
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域
于闐所造面開窓子四周天鈴中懸
銅磬毎有鍾聲疑此磬也遶塔身
上並是諸佛菩薩金剛聖僧雜類等
像狀極微細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
現面目手足咸具備焉斯可謂神功
聖迹
於八王日舁廵邑里見者莫不下拜
念佛其舎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側
多有古迹塔側諸曁縣越舊都之地
以句章對鄮剡等四縣爲之諸曁東北
一百七里大部鄕有古越城周迴三里
地記云越之中葉在此爲都離宮別館
辵基尙在悉生豫章多在門階之側
行伍相當森竦可愛風雨晦朔猶
聞鍾磬之聲百姓至今多懷肅敬
其迹繁矣諸曁西北百里新義鄕有
許公巖地志云晉時高陽許詢字玄
度與沙門支道林爲友毎相従歷覽
山水至此乃栖焉晉辟度爲司徒椽徴
不就後詣建鄴見者傾都劉恢爲丹
陽尹有名當世曰數造之歎曰今見
許公使我遂爲輕薄京尹於郡立齊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張右
[32-0590c]
以處之至于梁代此屋猶在許掾旣
反劉尹嘗至其齊曰清風朗月何嘗不
恒思玄度矣句章縣西南一百三十
里明鄕有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
天下稱最東北百四十里有沙塘道
廣數丈入海百餘里地記云是秦皇
追安期先生於蓬萊至深而息故此
塘道至今宛然鄮縣古城在句章東
三百餘里昔閩越所都其靈塔卽縣
界孝義鄕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方四
千塔此其一也宋會稽内史孟顗修
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尺水味清淳
冬溫夏冷輿地志云阿育王釋迦弟
子能役鬼神一日夜於天下造佛骨
寶塔八万四千皆從地出案晉沙門
竺慧遠云東方兩塔一在於此一在
彭城今秣陵長干又是其一則有三
矣今以經驗億家一
多不疑且見楊越卽有二塔廣袤
九域故有之焉會稽記云東晉丞相
王導云初過江時有道人神彩不凡
言從海來相造昔與育王共遊鄮縣
下眞舎利起塔鎭之育王與諸眞人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四張右
[32-0591a]
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引一
時俱墮化爲烏石石猶人形其塔在鐵
圍山也大守禇府君云海行者述島
上有聚烏石作道人形頗有衣服禇
令鑿取將視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狀
東海不遠島上是徐偃王避地之處
宮郭古基宛然昔周穆西廵登崑
崙山偃王乃有統焉穆王聞之馳還
日行万里偃王避之於此晉孫恩作
逆寄仙妭以惑衆築城自衞其處猶
存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圖
堂殿房廊周環備滿号阿育王寺四
面山遶林竹蔥翠花卉閒發走飛相娛
實閑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頌之著作郞
顧胤祖文寺東南三十五里山上有佛
右足跡寺東北二里山頭有佛左足跡
二所現于石上莫測其先寺北二里有
聖井其實深池鰻魚俗号爲魚菩薩也
人至井所礼拜魚隨聲出來賊過僞礼
魚出賊便以刀斫之因斷魚尾自爾潜
隱魚不時出有至心邀請礼拜者俱
濆水而巳初有一僧聞塔來礼處所
荒涼恃食爲難有一老姥患腳來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五張右
[32-0591b]
爲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後私尋乃
入池内據量卽魚所化也其塔靈
異往往不一大略爲瑞多現聖僧遶塔
行道毎夕然燈於光影中現形在壁
旋轉而行且列數条多則詞費
覽聖迹依然動神領徒數百來寺
一月敷講經論士俗咸會夜中有人
見梵僧百餘遶塔行道以事告衆
寺僧日此事常有不足可恠自古至
今四天良日遠近來寺建齋樹福然
於夜中毎見梵僧行道誦經讃
頌等相
永徽无年會稽處士張太玄於寺礼
誦沙門智悦獨與太玄連牀而寢半
夜聞誦金剛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靜
聽形心欣泰乃至誦訖然契其相若
眞尋視無形明知神授矣
二東晉金陵長干塔者今在潤州江
寧縣故楊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廢
長干寺内昔西晉未統江南是稱吳
國於長干舊里有古塔地卽育王所
搆也依於邑里旣崩子亮立孫琳執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六張右
[32-0591c]
政五鳳中毁除佛寺此塔同湮而舎
利潜地吳平之後諸僧頗依故處而
居起塔三層旣不
得舊塔之基事迹無沒莫之或識至
東晉咸安二年簡文立塔三層孝武
上金相輪露盤冥祥記云簡文有意興
搆未遂而崩卽三層之塔疑是先立
至孝武太元末有幷州西河沙門劉
慧達本名屑荷見於僧傳來尋古塔
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獨見長干
有異氣便徃礼拜而居焉時於昏夕毎
有光明过記其處掘之入地丈許得
三石碑長六尺中央一碑鑿開方孔
内有鐵銀金三函相重於金函内有
三舎利光明映徹及瓜甲一枚又有
一髪申可數尺旋則成螺光彩照曜
咸以爲育王之所藏也卽從就塔
兩塔西邊是育王古塔也丹陽尹王
雅奉五斗米道常謂冝黜佛法除毁
塔寺其日下詔令會稽王道子將雅
觀焉時沙門正行舎利至雅撥翻其
鉢而舎利附于器内終不墜落王更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七張右
[32-0592a]
貯清水燔香呪日王丹陽酷不信法
世尊威靈願有以津示應聲光明煥然
騰發雅自此後雖未能精至終身不
復誣訾佛法梁大同中月犯五車老
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塔出舎
利髪爪天子幸寺設大無礙法會下
詔日天地盈虛與時消息万物不得
齊其蠢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
逸異年懽慘殊曰去歲失稔斗粟貴
騰民在困窮運臻斯濫原情察理或
有可矝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歸元
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
路書不云乎與其敎不辜寧失不經易
日隨時之義大矣哉今眞形舎利復
見於世逢希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
出阿育王寺設無㝵會耆年童齒
莫不欣悦如積飢得食如久別見親
幽顯歸心遠近顒仰士女霞布冠蓋雲
集同時布德允叶人靈凡天下罪無
輕重皆赦除之今潤州江寧故地但有
甎基三層幷刹佛殿餘則榛水荒叢
非人所涉示是古基而巳频有大蟲
發塔基者多自死而草深人希惟有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八張右
[32-0592b]
惡獸於中産育或銜鹿而血汙塔者
尋被打撲號叫驚人今去永安坊
張侯橋七八里余本住京師曲池日嚴
寺寺卽隋煬所造昔在晉蕃作鎭
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舎利乃發長千寺
塔下取之入京埋於
上于時江南大德五十餘人咸言京師
塔下舎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長
干本寺而不測其是非也至武德七
年日嚴寺廢僧徒散配房宇官収
惟舎利塔無人守護寺墌屬官事須移
徒余師徒十人配住崇義乃發掘塔
下得舎利三枚白色光明本如黍米
幷瓜一枚少有黃色幷白髪數十餘
有雜寶瑠璃古器等捻以大銅函盛
之撿無螺髪又疑爪黃而小如人者尋
佛倍人爪赤銅色今則不尒乃將至
崇義寺佛堂西南塔下依舊以大
石函盛之本銘覆上埋于地府余問隋
初南僧咸日爪髪梁武帝者
舎利則有疑焉埋之本銘置于其上據
事以量則長干佛骨頗移於帝里然
江南古塔猶有神異崇義所流蓋蔑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九張右
[32-0592c]
如也故兩述之矣但年歲綿
遠後人莫測略編斯紀以顯厥緣云
三靑州古城寺塔者代歷周秦莫
知其地石趙時佛圖澄者在鄴勒虎
敬重廣置寺塔而少露盤方欲作之
澄日臨菑城中有阿余王寺猶有佛
像露盤在深林巨樹下上有伏石可
尋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二
十丈獲之至鄴阿余阿育聲之轉耳須
訪故地處所故慧達在冥中告云雒陽
臨菑建鄴鄮縣成都此五處並育王塔
礼者不入地獄故知此塔不虛名也
四河東蒲坂古塔者後秦姚略叔父
爲晉王鎭於河東古老傳云蒲坂古
塔卽阿育王所立也疑之屢有光現
依掘得佛骨於石函銀
送以上略略乃親迎覩於灞上今蒲
州東坂有救苦寺
僧住立大像極宏冠而古塔不樹云五
扶風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北
高東去武亭川十里西去歧山縣二十
里南去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
里一名馬額山同岐山斯並在大山之
北南有小山東西而列中間大谷南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張右
[32-0593a]
與北別故号岐山岐卽分也西北二十
餘里有鳳泉泉在岐山之陽極高顯
卽周文時鸑鷟鳴於岐山斯地是也
飮此泉水故号鳳泉又南飛至終南
之陰故渭南山下亦有鳳泉又西南
飛越山至于河池今所謂鳳州古
河池郡是也不可窮鳳之始末且論
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就
置塔俯臨目極誠爲虛逈寺名久廢
僧徒化往人物全稀塔將頽壞余往
觀焉榛叢彌滿雖无黍離之實深
切黍離之悲今平原上塔俗諺爲阿
育王寺鄕曰柳泉取其北山之舊号
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及
周滅法廂宇外級唯有兩堂獨存隋
朝置之名成實寺大業五年僧不滿
五十人者廢之此寺從廢入京師寶昌
寺其塔故地仍爲寺莊唐運伊始義
寧二年寶昌寺僧普賢慨寺被廢沒
諸草莽具狀上請于時特蒙大丞相
見識昔曾經往覽表欣然仍述本
由可名法門寺自尒至今武德二年薩
舉稱兵將事南及大宗率師薄伐初
度八十僧未有住寺寶昌寺僧惠素掃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若上苐十一張右
[32-0593b]
洒鳳泉以僧未配遂奏請住法門蒙
勅依奏便捻住焉年歲旣
盡寺在孤城之中問其本起乃云大
業末年四方賊起諸鄕在平原之上
無以自安乃共築此城以防外寇唐
初雜住未得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
盡二堂餘燼燋黑尙存貞觀五年岥
州刺史張亮素有信向來寺礼拜但
見古基曾無上覆奏
勅望雲宮殿以蓋塔基下
詔許之因搆塔上尊嚴相顯故老傳云
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
聞之以貞觀年中請開剖出舎利以示
人恐因聚衆不敢開塔有勅並許遂
依開發深一丈餘獲二古碑並周魏之
所樹也文不足觀故不載錄光相照燭
同諸舎利旣出舎利通現道俗無數
千人一時同觀有一首人積年目冥急
努眼直視忽然明淨京邑內外崩騰
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數千舎利高出衆
人同見於方骨上見者不同或見如玉
白光映徹或見緣色或不見者問衆
人日舎利何在時有一人以不見故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二張右
[32-0593c]
感激懊惱搥胸而哭衆人愍之吊問
日汝是宿作努力懺悔何用搥胸此
人見他燒指行供養者卽以麻緾母
指燒之遶塔而走火盛心急來舎利
所欻然得見歡喜踴躍跳躑不覺指痛
火滅心歇還復不見顯慶四年九月内
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内語及育
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上曰豈
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則
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日未詳虛實
古老傳云名育王寺言不應虛又傳
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初巳曾出
現大有感應今期巳滿請更出
日能得舎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
七日行道祈請有瑞乃可開發卽給
錢五千絹五十疋以充供養琮與給使
王長信等十月五日從京旦發六日
逼夜方到琮卽入塔内專精苦到行
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乃臂
上安炭就而燒香懍厲專注曾无異想
忽聞塔内像下振裂之聲尋聲往觀
万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
足各放光赤白緣色纏繞而上至於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三張右
[32-0594a]
衡桷合成悵蓋琮大喜踊將欲召僧
乃覩塔内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謂是
同寺須臾旣久光蓋漸歇冉冉而下
去地三尺不見羣僧方知聖隱卽召
來使同覩瑞相旣至塔所餘光薄地
流輝布滿赫弈潤滂百千種光若有
旋轉久方沒盡及旦看之獲舎利一
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
又獲七枚捻置盤水一枚獨轉遶餘舎
利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
具狀上聞勅使常侍王君德等送
絹二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餘
者修補故塔仍以像在塔可卽開發
出佛舎利以開福慧僧以舊材多雜
朽故遂捻換以柏編石爲基莊嚴輪
奐製置殊麗又下勑僧智琮弘靜鴻
臚給名住會昌寺初開塔日二十餘人
同共下鑿及獲舎利諸人並見唯一不
見其人懊惱自拔頭髪苦心邀請哀
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咎責終不可
見乃置舎利於掌雖覺其重不見
如初由是諸來謁者恐不見骨不敢
見其光瑞寺東云龍坊人勅使未至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四張右
[32-0594b]
前數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遠
近或見如虹直上至天或見
城丹赤如晝旦具以聞等僧歎訝曰
舎利不久應開此瑞如貞觀不異其
舎利形狀如小捐初骨長寸二分内孔
正方外楞亦尒下平上漸内外光淨余
内小指於孔中恰受便得勝戴以示
大衆至於光相變現不可常准于時
京邑内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
相慶皆稱佛德一伐光華京師大慈
恩寺僧惠滿在塔行道忽見綺井
覆海下一雙眼精光明殊大通召道
俗同視亦然皆懾然喪瞻更不敢重
視顯慶五年舂三月下
勅取舎利往東都入内供養時周又
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
闊四寸許黃紫色將往東都駕所
時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内行道
勅以舎利及頂骨出示行道僧日此
佛眞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
還収入内皇后捨所寢夜悵直絹一千
疋爲舎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
鏤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至二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五張右
[32-0594c]
月十五日奉勅令僧智琮弘靜京師
諸僧與塔寺僧及官人等無數千人
共藏舎利于石室掩之三十年後非余
所知後有開瑞
可續而廣也忮州岐山縣華陽鄕王莊
村馮玄嗣者先來麤獷殊不信向母
兄承舎利從東都來將欲藏掩嗣不
許往母兄不用其語至舎利所礼拜
訖還家玄嗣怒日此有何功德若舍
利有功德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卽取
像燒之有何靈驗母兄救之巳燒下
半玄嗣卽時忽倒後醒曰忽到一處
似是地獄大鳥飛來啄睛噉肉入大
火坑燒烙困苦以手摩面眉鬢墮
落
汝自造罪無可代者玄嗣神識不與人
對但日火燒我心東西馳走又被打
拍之狀摧慟號哭又稱懺悔懺悔而
晝夜唯走不曾得住至二月十三日
親屬將至塔所于時京邑大德行虔
法師等百餘僧爲衆說法裴尙官比
丘尼等數百俗士五六千人咸見玄
嗣五體投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苐十六張右
[32-0595a]
対舎利前號哭懺悔不信之罪又懺
犯尼淨行打罵衆僧盜食僧菓自
懺巳後眠夢稍安云其佛頂骨國用
珍寶贖之計寶約估評絹直四千匹
遂依其數以蕃練酬之頂骨今仍
在内云
六瓜州城東古基者乃周朝阿育王
寺也廢敎巳後隋雖興法更不置寺
今爲寺莊塔有舎覆東西廊廡周
迴牆匝時現光相士俗敬重毎道俗宿
齋集會興福官私上下乞願有應云
云七沙州城内廢大乘寺塔者周朝
古寺見有塔基相傳云是育王本塔
纔有災禍多來求救
云云八洛都故都塔者在城西一里
故白馬寺南一里許古基俗傳爲
阿育王舎利塔疑卽迦葉摩騰所將
來者降邪通正故立塔表以傳眞
云云九涼州姑臧塔者依撿諸傳咸
云姑臧有育王塔然姑臧郡名今以
爲縣屬州漢書河西四郡則張掖姑
臧酒泉燉煌也然塔
未詳十甘州刪丹塔者今名爲縣在甘
州東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七
張右
[32-0595b]
一百二十里縣城東弱水北大道側土
塠者俗傳
廢極久斯卽疑爲姑臧塔也
十一晉州北霍山南原大塠塔者遠近
道俗咸稱是育王塔余曾遊焉地居
爽塏南望逈敞示是古基村落稀遠
十二代州城東古塔俗云阿育王寺
考北朔鴈門周時北狄地也故詩云
北逐玁狁至于太原然朔方馬邑古
城大冢往往非一此非北狄所有明
知本是夏人爲狄所侵故至太原也
十三益州郭下福感寺塔者在州郭
下城西本名大石相傳云是鬼神奉
育王敎西山取大石爲塔基舎利在
其中故名大石也隋蜀王秀作鎭井
絡聞之令人掘鑿全是二石尋縫至
泉不見其際風雨暴至人有於石傍
鑿取一片將出乃是䃜玉問於識寶
商者云此眞䃜玉世中希有隋初有
詵律師見此古迹於上起九級木浮圖
今見在益州旱澇年官人祈雨必於
比塔祈而有應特有感徵故叉名福
感余嘗至焉誠如所述近有人盜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八張右
[32-0595c]
鈴將下三級有神擎櫨枓起以賊骨
内中其人
被押唱呼寺僧爲射枓起方得脫
出永徽元年有王顏子者剽掠有名夜
上相輪取愽山將下至底級兩柱忽
夹之求出不得漸漸急困見一梵僧
日可大唱賊不爾死矣卽唱數聲寺
僧聞救方得拔出貞觀年初地大震
動此塔搖颺將欲摧倒于時郭下無
數人來忽見四神形如塔量各以背
抵塔之四
有一人極豪侈多産業見前露盤由來
小短不稱塔形乃捨金三百兩共
諸信者更造露盤旣成坼下至覆
盆香氣
熢㶿如雲騰涌流芳城邑十曰乃歇
十四益州晉源塔者在州西南一
百餘里今号爲等衆寺本名大石基
本緣略亦同前尋諸古塔其相不同
豈非當部鬼神情有所樂安蜀三塔同
一石蓋餘文定准益州北百里雒縣
塔者在縣城北郭下寶興寺中本
名大石基相同前隋初有天竺僧曇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十九張右
[32-0596a]
摩掘叉遠至東夏礼育王塔承蜀三
塔又往礼拜至雒縣大石寺塔所敬事
巳訖欲往成都宿兩女驛將旦聞左
右行動聲叉日是何人耶妄相恐動
空中應日有十二神王從本國來所
在擁護明日當見成都塔今欲西還
與師別耳叉曰旣能遠送何不現形
神卽現形叉爲人善畫便一一貌之
旣遍形隱及至成都礼大石塔訖詵
律師乃依圖刻木爲十二神像莊飾
在於塔下今猶見在云云
益州郭下法成寺沙門道卓有名僧
也大業初雒縣寺塔無人修葺纔有
下基卓乃率化四部造木浮圖莊飾
備矣塔爲龍護居在西南角井中
時有相現側有三池莫知深淺二龍
居之人莫敢臨視貞觀十三年三龍
大鬪雷霆扼擊水火交飛久之乃靜
塔如本住人皆拾取龍毛長三尺許黃
赤可愛
十五鄫州起化寺塔者在州西南百餘
里密縣界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大川
西嵩岳南歸山北又川寺院東西五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張右
[32-0596b]
六十步南北亦爾塔
連寺方十五步許其寺塔基在淖泥
之上西面有五六泉南面亦有皆孔
方三尺騰涌佛出流溢成川灌漑遠近
泉上皆下安柏柱鋪在泥水上以炭沙
石灰次而重塡最上以大方石可如八
尺牀編次鋪之四面細腰長一尺五
寸深五寸生鐵固之近有人試發一
石下有石灰乃至柏團便抽出一
團長三丈俓四尺見在自非輪王表
塔神功所爲何能辦此基搆終古不
見其儔也今於上架塔三重塔南大
泉涌佛鼓怒絕无水聲豈非神化所
致也有幽州僧道嚴者姓李氏形極
奇偉本入隋煬帝四道場後從俗服
今年一百五歲獨住深山毎年七日
來此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流
涌注无極乃遣善水崑崙入泉計之
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中有寶塔
可高三尺獨立空中四靣水圍凝然
而住竟不至塔所考其原始莫測
其由時俗所傳育王所立隋祖巳來
寺塔見在寺南歸山寺西嵩山寺在
川中地極汙下毎年二山大水常東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一張右
[32-0596c]
流注繞寺北轉方始東逝水漲寺高
水減寺下自古至今終不遭溺泉初
出孔文如蓮花下打碾磑浪極恬靜
水中沙石緣色鮮明國家見寺衝要
欲造離宮尋行有塔將欲南徙其基
牢固遂休近有
僧於南夜坐望見此塔光明殊異矣
十六懷州妙樂寺塔者在州東武陟
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
圖塔方可十五步並是側石編砌石長
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道
俗目見咸驚馬訝其鬼作
底古老相傳塔從地涌下有大水
委莫眞虛有刺史疑僧濫飾乃使
人傍掘其下至泉源猶不盡其基際
也十七幷州子城東淨明寺塔者
本号育王是僧所住唐初巳釆僧散
寺空尼請居之余
往問塔全无蹤足但有空名遂失其本
十八幷州大谷揄社塔者今在縣郭
下育王寺中見有僧住中有
小塔古今相傳此是本塔亦未聞異相
十九魏州臨菑塔者在縣西北三十里集
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二張右
[32-0597a]
本名舎利寺今爲尼住其塔見在三
邊有水唯西開路基搆編石從水底
上蓮花彌滿於三靣基水澄深人皆怯
入傳云舎利眞塔在水内空中如鄫
州者今改爲冀州大都督府
二十雜明神州山澤所藏珎異神寶如
上所列育王寺之諸塔沉隱未形其
徒不一如後列之滄州長河中塔
稱育王名非虛立豈唯骨塔靈像亦
爾吳冝涼三州倶山現像郊比屬山
近復出佛愚俗謗爲虛誕故知謗者
虛焉豈有人造妭譌山中藏三丈石
佛特是諸謗者坎井焉知九海之天
池哉齊州臨邑縣東有甎塔云是誌
公所營四靣石獸石獸迅殺可畏
周減法時令人百牟攙出終不可脫
亦勞有損今在彼云高麗遼東城傍
塔者古老傳云往昔高麗聖王出見
案行國界次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
卽往雲中有僧執錫住立旣至便滅
遠看還見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
不知是何更往覓僧唯有荒卓掘
深一丈得杖幷履又掘得銘上有梵書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三張右
[32-0597b]
侍臣
漢國有之彼名蒲圖王因生信起木
塔七重後佛法始至具知始未今更
損高本塔朽壞斯則育王所統一閻
浮洲處處立塔不足可怪倭國在此
洲外大海中距會稽万餘里有會
承者隋時來此學諸子史統及術藝
无事不閑武德之末猶在京邑貞觀五
年方還本國會問彼國昧谷東隅
佛法晩至未知巳前育王及不會荅云
文字不言無以承據驗其事迹則是所
歸何者有人開發土地往往得古塔露
盤佛諸儀相故知素有也益州城南空
慧寺金藏者有穴在寺近有道士素
知有藏來就守寺神乞神令入穴取二
升金粟依言卽入唯見地下金甕行
行相對莫測其邊寺僧通知無敢侵
者雍州渭南縣南山倒犲谷崖有懸
石文狀倒犲國以名焉谷有巖像於
佛靣亦号像谷古老傳云昔有梵僧
來云我聞此谷有像靣山七佛龕昔
七佛曾來此谷說法澗内有瞻蔔華
常所供餋近永徽中南山龍池寺沙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四張右
[32-0597c]
門智積聞之往尋至谷聞香莫知何
所深訝香從澗内沙出卽撥沙看形
似茅根裹㚒沙土然極芬馥就水抖擻
洗之一澗皆香將返龍池佛堂中合
堂皆香極深美山下俗人時見此山
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靣挺出空際
故像顏之号非是虛立像去嘉美谷甚
近卽姚秦時王嘉美所住者也坊州玉
華宮寺南二十里許大高嶺俗号檀臺
山上有古塔基甚宏壯面方四十三
尺上有一層甎塔四面開戶石門高
七尺餘廣五尺餘傍
老傳云昔周文王於此遊獵見有沙
門執錫持鉢山頭立住喚下不來王遣
往捉將至不見遠看仍在時乃勅掘所
立處深二丈獲鉢及杖而巳王重之
爲起甎塔一十三級左近村墟常聞
鍾聲龍朔元年京師大慈恩寺沙門
惠貴聞之便往又聞鍾聲慷慨古迹
將事修理恨無泉貝懷惑猶預貴又感
祥云護塔善神日可卽經始不勞疑慮
又感異僧日我是南方淨土菩薩行化
至此云此塔自古至今巳經四造勿集神
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五張右
[32-0598a]
辭勞倦功用必成惟須牢作不事華
侈三層便止貴聞此告親事經營塔
側古窯三十餘所猶有熱甎塡滿更
尋塔南川中乃是古寺背山靣水一期
幽栖之勝地也自未修前鍾聲時至
卽令營搆依時發聲三下長打如今
僧事龍朔三年掘得古銘云周保定
年塔崩塔初成時南望見渭又云置
塔經四百餘年崩討周堡定至開皇
元年得二十年開皇至今龍朔初得八
十一年又計銘記四百年後始崩則塔
是後漢時所造後周無謚文者前周
大遠末知古老所傳周文是何帝代伹
知塔甎巨万終非下俗所立耳
江州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
及尺下望无底晉咸康年中庾亮
爲江州登山過梁見老公殊偉夏屋
崇峻玉堂眩目靈塔高竦莫測是
何修葺久之終非人宅乃拜謝而返唐
貞觀二十一年荊州大興國寺塔西南柱
無故有聲人往看之乃見有金銅佛頭
出如是日日漸出經三夕方盡長六寸
許是立佛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六張右
[32-0598b]
慈寺塔被焚余至彼問焚所由僧云
大業末歲羣盜㸦陣寺在三爵臺西
葛屨山上四鄕來投築城固守人物
擁聚尺地不空塔之上下重複皆滿
於中穢汙不可見聞及賊平人出糞
穢狼藉寺僧無力可用屛除忽然火
起焚蕩都盡唯東南角太子思惟像
殿得存可謂火淨以除其臭穢也此塔
卽隋高祖手勅所置初以隋運創臨
天下未附吳國公蔚逈周之柱臣鎭守
河北作牧舊都聞楊氏御圖心所未
允卽日聚結舉兵抗詔官軍一臨大
陣摧解收擁俘虜將百万人捻集寺
北遊豫園中明旦斬決園牆有孔出者
縱之至曉便斷猶有六十万人並於漳
河岸斬之流尸水中水爲不流血河
一月夜夜鬼哭哀怨切人以事聞帝
帝日此叚一誅深有扌濫賊止蔚逈
餘並被驅當時惻隱咸知此事國初
機候所獲縱之可於遊豫園南葛屨
山上立大慈寺坼三爵臺以營之六
時礼佛加一拜爲園中扌死者寺
成僧住依勅礼唱怨哭之聲一期頓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七張右
[32-0598c]
絕矣振旦神州佛舎利感
通序原夫大聖謀權通濟爲本容光
或隨緣隱辵景有可承眞故將事拘
尸從於俗化入金剛定碎此金軀欲使
福被天人功流海陸至於牙齒髪爪
之屬頂蓋目精之流衣秋缾杖之具
坐處足蹈之迹備滿中天罕被東夏
而齒牙髪骨時聞視聽昔育王土中
之塔略顯於前而偏感別應之形隨機
又出自漢洎
骨不可以事求任緣而舉止得以敬
及通信之士舉神光而應心懷疑之夫
假琢磨而發念所以討尋徃傳及
以現祥故依纘序庶有披者識釋
門之骨鯁万載之後難可塵沒矣漢
法本内傳云明帝旣弘佛法立寺度
僧五岳觀諸道士等請求捔試以燒
經神變爲驗及經從火化隱沒莫陳
費才自憾於衆前張衍啓悟於時俗于
時西域所將舎利光明五色直上空
中旋環如盖映蔽日光摩騰羅漢踊
身高飛神化自在天雨寶花散佛僧上
又聞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八
張右
[32-0599a]
天樂繁會人感信心焉魏明帝洛城
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宮之西毎繫幡刹
頭輒斥見宮内帝患之將毁除壞時外
國沙門居寺乃齎金盤盛水以貯舎利
五色光明騰焰不息帝歎曰非夫神
効安得爾乎乃於道東造周閭百
間名爲官佛圖精舎云
吳孫權赤烏四年沙門康僧會創達
江表設像行道吳人以爲妖異以狀
聞之權召會問佛有何靈會曰佛晦靈
迹辵骨舎利應現無方權曰何在會
日神迹感通祈求可獲權曰若得舎利
當爲興寺經三七日遂獲甁中旦呈於
權光照宮殿權執甁寫于銅盤舎利
下衝盤卽破碎權大驚嗟希有瑞也
會進日佛之靈骨金剛不碎刧火不
燋權乃使力者擊之搥砧俱陷舎利
不損光明四射耀晃人目又以火燒
乃騰光上踊作大蓮花權大發信乃
爲立建初寺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晧虐政將欲除屛佛法燔經夷塔有
諌晧日且少寬假信無袖驗誅除
不晩晧從之召會日若能驗現於集
神州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二十九張右
[32-0599b]
目前助君興之如其不能將道癈而
人戮會日道以緣應感而必通如蒙
寬假庶降袖効晧與期三日僧衆百
餘同集會寺晧陳兵圍寺刀鋸齊至
剋期就戮或懼无靈先自縊者會謂
衆日佛留舎利止在今時前巳有驗
今豈欺哉恰期便獲乃進於晧日
此如來金剛之骨賁獲擊以百鈞之
杵終莫毁也晧日金石可磨枯骨
豈在沙門靣欺祗速死耳乃置之鐵
砧以金鎚擊之金鐵並陷而舎利如故
又以清水行之舎利揚光散彩洞燭
一殿晧乃欣服革心應化云晉初竺長
舒先有舎利重之其子爲沙門名法
顏毎欲還俗笑曰是沙石耳何足可
貴父投之水中五色三帀光高數尺遂
不還俗镸舒死後還發俗念輒病
委頓卒爲沙門以舎利安江夏塔中
晉大興中放潛董汪信尙木像夜有
光明後像側有聲投地視乃舎利水
中浮沉五色晃昱左右行三帀後沙門
法恒看之遥起四五投恒懷中恒日若
使恒興立寺宇更見威神又耀集
神州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十張右
[32-0599c]
于前於卽恒建寺塔放潛入法者日以
十數焉晉大興中北人流播廣陵
日有千數有將舎利者建立小寺
立刹舎利放光至于刹杪遂感動遠
近信心云晉咸和中北僧安法開至
餘杭欲建立寺無地欠財手索錢貫貨
之積年得錢三万帀地作屋常以
索貫爲資欲立刹无舎利有羅幼者
先自有之開求不許及開至寺礼
見幼舎利囊巳在座前卽告幼幼隨
來見之喜悦與開共立寺宇放餘杭
云晉咸康中建安太守孟景欲建刹
孟寺於夕聞牀頭鏘然視得舎利三枚
景立刹時元嘉十六年六月舎利放
光通照上下七夕乃止一切咸見晉
義興元年有林邑人嘗有一舎利
毎齋日放光沙門慧邃隨廣州刺史
刀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請之未及發言
而舎利自分爲二逵聞心悦又請留
敬而又分爲三逵欲摸長千像寺主
固執不許夜夢人長數丈告曰像貴
宣導何故悋耶明報聽摸旣成逵以
舎利著像髻中西來諸像放光者集神州
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十一張右
[32-0600a]
多懷舎利故也
宋元嘉六年賈道子行荊上明見芙
蓉方發聊取還家聞華有聲怪尋
之得一舎利白如眞珠焰照梁棟敬之
擎以箱盛懸于屋壁家人毎見佛僧
外來解所被衣躍坐案上有人寄宿不
知汙慢之乃夢人告曰此有釋迦眞
身衆聖來敬爾何行惡死墮地獄
出爲尼婢何得不怖其人大懼無幾
癩死舎利屋地生荷八枚六旬乃枯歲
餘失之不知所去
宋元嘉八年會稽安千載者家世奉
佛夜有扣門者出見十餘人著赤衣
運材積門内云官使作佛圖忽无所
見明至他家齋食上得一舎利紫金
色椎打不碎以水行之光明照發便自
擧敬常有異香後出欲礼忽而失
之尋覓備至半日還得臨川王鎭江陵
迎而行之雜光間出佐史沙門咸見
不同王捧
聲光出夜見百餘人遶舎利屋燒香
特如佛狀及明人及舎利俱失矣
宋元嘉九年潯陽張須元家設八閞
集神州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十二張右
[32-0600b]
齋道俗數十人見像前花上似永雪
視得舎利數十便以水行之光焰相
屬後遂失之數十日開廚更視獲牙
奩中有白氎裹舎利十枚光焰屬天
諸處咸來請之
宋元嘉十五年南郡劉凝之隱衡山徴
不出奉五斗米道不信佛法夢見人
去地數丈日汝疑方解覺忽乃悟旦夕
懃至半年礼佛忽見額下有紫光
瑞光處得舎利二枚剖擊不損水行
光出後於食時口中隱齒吐出有光
妻息又獲一枚合有五枚後又失之
尋爾又得云
宋元嘉十九年高平徐椿讀經及食
得二舎利盛銀甁中後看漸増乃至
二十後寄廣陵今馥私開之空甖椿在
都忽自得之後退轉皆失舎利應現
値者甚多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也舎
利東流綿歷帝代傳紀所及略陳万
一由事相重沓屢現非奇佛現栖隱
誠其致也然有國興塔无勝有隋一
化之中百有餘所神瑞開發陳諸別
傳今略出之以顯盛德云爾隋高祖
集神州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十三張右
[32-0600c]
昔在龍潛有神尼智仙無何而至日
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巳西去兒
當爲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神明還
來後周氏果滅佛法及隋受命常以
爲言又昔有婆羅門僧詣宅出一裹舎
利曰檀越好心故留供養尋爾不知所
在帝曰我興由佛故於天下立塔
基浮圖下安舎利開皇十五年秋夜
神光自基上遶露盤赫若冶焰一旬内
四如之帝於仁壽宮仁壽元年六月十
三日御宮之仁壽殿降生日也帝於
此日追惟永徃報父母恩延諸沙門
與論至道欲於海内清靜處三十所
建塔下詔曰御惟正覺大慈大悲救
護羣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
興聖敎思與四海共修福業令使現
在未來俱爲利益冝請沙門三十
人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散官
分道送舎利於諸州起塔盡州現僧
爲朕及皇后太子諸王官人民庶幽
顯生靈七日行遁懺悔打刹布施限以
十文以供塔用不充役丁用正庫物集神
州二寶感通錄卷上苐三十四張右
[32-0601a]
其刺史以下常務停七日專知塔事
同至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時起塔
帝以起塔之旦在京大興殿西執珽
而立延佛像沙門三百六十人上殿
左右密數三度常賸一人帝見異僧
披褐色覆膊語左右曰勿驚置之
及行道散不復見帝曰今佛法重
興立舎利塔必有感應果如言矣雍州
仙遊寺立塔天降陰雪舎利將下日
光朗照及入函雲合
岐州鳳泉寺立塔感文石如玉爲函又
現雙樹鳥獸等基石變如水精
涇州大興國寺立塔三處各送舊石非
界所有合用爲函恰然相可
秦州靜念寺立塔定基巳瑞雲雜覆
雪下草木開花入函光照聲贊
華州思覺寺立塔初陰雪將下曰照
五色氣
同州大興國寺立塔値雨無壅入亟曰
出光遶於日十二月内夜光照五十里
蒲州拪巖寺立塔地震山吼如鍾皷
聲又放光五道二百里皆見
幷州無量壽寺立塔初晝昏雲至乃
日照將入函放光明天神無量定州恒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第三十五張石
[32-0601b]
岳寺立塔異公來施布負上忽失之
舊元水忽有水來前後非一
相州大慈寺立塔陰雪將下日出入
函雲復合後雨天花前後非一
鄫州定學寺立塔感光如流星入寺
設二千人供万餘人來食不盡
嵩州閑居寺立塔感免來輿所初
陰雪將下曰明入函訖雲復合
毫州開寂寺立塔界内無石別處三
石合而成函至基盤石有仁浪井㚒之
汝州興世寺立塔初雲將下曰出入函
訖雲合
秦州岱岳寺立塔廟夜皷聲三重
門自開騎自廟出迎光相非一
靑州勝福寺起塔掘基遇自然盤
石函將入有光明
牟州巨神山寺立塔獲紫芝二陰雲將
下曰開閉訖還合
隋州智門寺立塔掘基得神龜甘露
降黑蜂遶龜有似符文
襄州大興國寺立塔初天陰將下日朗
入函雲合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第三十六張石
[32-0601c]
洽蔣州栖霞寺立塔隣人先
夢佛從西北來入寺舎利至恰如所夢
吳州大禹寺立塔舎利
凡渡五江風波皆不起又放光獲紫
芝蘇州虎丘山西寺立塔掘基得舎利一
空樂聞人井吼二曰舎利方至衡州衡
岳寺立塔四遇逆風四乞順水
峯上白雲闊二丈直至基所三帀乃
散柱州緣化寺立塔未
至十里烏有千計㚒輿行飛入城
乃散番州靈就鳥寺立
塔坑内有神仙雲氣像交州禪衆寺
起塔益州
法聚寺立塔初晦冥將下曰朗掩巳
便暗廓州法講寺立塔初行郊西爾
夜廓州光高數丈從東來入地内外
皆見瓜州崇敎寺起塔洧州官人王
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舎利
放之爲期其囚被放十里一期無一逃
者隨州人於溳水作魚
獄三百旣見舎利悉決放餘州亦多放
矣王公百官以舎利應感非一拜表
奉賀時有詔曰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羣生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第三十七張石
[32-0602a]
朕所以至心迴向思崇勝業普及幽
顯共爲善因故分布舎利營建神塔
而大聖垂慈頻示光相宮殿之内舎利
降靈莫測來由得未曾有斯寔羣
生多幸延此嘉福豈朕微誠所能致
感覽表悚敬彌深今眞形舎利猶
有可依前式分
三塗六道俱免蓋緾禀識含靈同
登妙果
仁壽三年正月復分布舎利五十三州
至四月八日同午時下其州如左
恒州無雲雨天花遍城寺如此者二泉州循州營州
三放白光出古石解作函洪州白道烏引路杭州掘基自然石窟
恰容石函涼州德州躄者行大鳥旋塔滄州
觀州塔上五色雲現午至暮瀛州基内紫光冀州患盲躄者則損
幽州函如氺鏡放光衆像徐州函出仙人僧寺相莒州三現光基得古
塔癡者言齊州萊州楚州野鹿來聽鶴翔塔上江州地出
銅像潭州舎利至江烏來迎送毛州天雨金銀花貝州宋州井苦
變甘放光又雨花如雪趙州放赤光有佛像等相濟州二日放光香氣
鍾音出空兗州壽州信州荊州雲蓋塔上雨花不下黎
州地下瓦文千秋樂慈州雲蓋如飛仙泉涌病愈魏州潞州
泉自涌病者愈汴州異香放光見像患差杞州放光許州
去州九十里放光照見雲光覆塔耳井現沉州蘭州基下
得石像又得二銅像梁集神州三寶感
通錄卷上第三十八張石
[32-0602b]
州利州放光如日明豫州五色光文字金色顯州曹
州光變最多安州感香反放光雲蓋魚集鄧州函作王文現秦州重得舎利衞
州光照於外洺州僧先患腰不得行間舎利至起迎十里晉州
三度放光懷州雄雉來馴附放光異迹陝州前後十一度現瑞
洛州香氣如風二放光明鄫州放光幡内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此錄上卷宋本與二本大異撿之宋
本錯將宣律師感通錄一卷爲此上
卷耳今依二本正之又爲看舊宋藏
者具錄正文于石
勅雕造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第三十九張石
[32-0602c]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右